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19:15:47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中职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F40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建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政策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而学生没有从事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建筑行业的一些政策性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信息也不够了解,所以学习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会显得吃力一些,对一些知识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为此,就需要在中职教育中对建筑工程运算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期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要想更好的提升中职教育中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彻底的分析,才能在本质上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1.1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课堂中所讲解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纯理论性,往往忽视了该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给学生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也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真正参加实际的工作时,才发现学习的理论知识根本都不知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往往看重的也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1.2知识内容缺乏系统性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学校在教授内内容时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授给学生的都是一些比较零碎的知识,学生没有形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在记忆中这些知识都是分散的,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仅要讲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所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3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模式比较落后,首先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及时的更新,当今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日益更新,而教学在教学时还是采用以前的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方法的落后,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是主要的讲解者,学生是被动的灌输容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的兴趣也会有所降低。

2.建筑工程预算在中职教育中改革的对策

2.1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以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生学习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实践活动课程量,并在教学中增加更好的实例,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2加强知识内容的系统性

任何专业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找到所学习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并做到举一反三,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预算这门课程一般是在下学期开设,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门课时,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灌输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增加知识的系统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2.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在中职教学中教师队伍职称一般都是中级职称教师,而副高或者是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较少,分析其原因,在建筑行业中同样职称的人在企业获得报酬要比在教师高的多,这是原因之一,另外在企业工作评定职称的机会也比学校多。所以在在中职教育中,一方面要提升教师队伍的待遇,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兼职教师的队伍,让在企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实际经验的人员加入到教学队伍中,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2.4改革教学方式

要想在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改革教学方式,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课堂学习何中,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是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建筑工程预算的一些实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中去思考问题,从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要改革建筑工程预算的考试方式,摒弃传统的应用选择、问答等方式进行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在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看重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一些公司在招聘预算人员时也是看重应聘者的预算能力,为此,可以采用通过案例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实际工程的预算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也为学生求职增加了一定的经验。

结语

在中职教育中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但在当前的中职建筑工程预算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实践知识,学习的知识也不够系统以及教学模式比较落后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要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让学生能够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已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要进一步的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周. 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0:153.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工程师;做中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朱星彬(1965-),男,河南禹州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车金如(1960-),男,河北唐山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浙江 宁波 3158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123-02

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高职高专院校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目前,从实验实训条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到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实训实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的改革,无一不是针对如何提高技能型人才质量而进行的。在这些改革中,起纽带作用的是师资,只有教师队伍改革成功了,育人效果才能真正显著提升。因此,师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改革包括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个人改革,尤以教师个体改革为重。究竟“什么样的教师”更适合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最合适。近年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譬如: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1]二是“双师型”教师培养,譬如: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

由于集工程师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及科研项目,同时,能够为企业或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的教师能够把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是专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已把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

目前,“双师型”教师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普遍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既能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又能承担工程项目任务,具备较深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一般应拥有教师资格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书以及国家或行业颁发的工程类执业资格证书,并且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教师仅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经验及工程实践经验,只能说具备了一定的双师素质,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同样,如果教师具备了以上几种资格证书,但在教学或工程实践方面有缺失,要么教学能力不强,要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或者两方面都不足,这也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总之,“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一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拥有讲师以上职称;二是工程师,拥有相关专业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三是具有多年的实践经历,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句话,“双师型”教师应包括:“双素质+双证书+双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3]既能从事教学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又能承担工程项目实际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

“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应由各学校根据不同专业、行业的相关特点来确定。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双师型”教师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拥有“讲师”及“工程师”以上职称证书,即“双证书”。如果没有工程师证书,但拥有本行业国家颁发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或造价师”等建筑行业执业资格证书一个以上,并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岗位工作的,也视为符合“双证书”要求。当然,“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还要考虑其工作经历,一般应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及二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验,既从事过理论、实践教学,又承担过相关的工程项目,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途径

长期以来,困扰高职高专院校育人质量的难题主要是: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同的高校或专业已基本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育人模式及培养方法。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已经形成了“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基于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4]培养的学生基本能够承担“施工员”等职业岗位上的工作,受到了合作企业的青睐,不少学生在定岗实习阶段即被企业录用,甚至一部分学生被直接派往海外工程项目去实习、工作。这说明,在如何培养企业所需要人才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还是参差不齐,仍然达不到企业用人的要求,部分学生不能够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甚至有些脱节,以至于不少企业对刚刚毕业的学生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二次培训,方可允许其独立工作。究其原因,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动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教师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不多,难以把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同实际工程应用结合起来,教非所用,其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明显好于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推动作用。因此,尽快优化教师团队的结构、提升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对提高育人质量会有显著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比例越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执教水平越高,科研能力及服务能力也越强。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呢?关键是确定合适的培养途径与培养方法。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岗位群;校企合作

一、相关背景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又称“职教20条”)于2019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1]。自此,“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所谓的“1+X”证书制度,说的是一张学历证书加多个职业技能证书。其中“1”代表的是学历证书,即学生顺利完成学制教育后,由其所在院校颁发的文凭证书,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X”代表的是职业技能证书,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实训、达到了相应能力水平、具备了相应领域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申请由相应的技能等级认定机构颁发证书[2]。来自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在全国首批公布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涉及建筑、网络、养老、物流等多个行业。显然,“X”还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走向。有理由相信,该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甚至改善我国社会需求与人才技能不匹配的现状。

二、“1+X”证书制度下岗位群实训的实践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九江职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以建筑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建筑设计院、咨询顾问公司或者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主。初始就业岗位群有施工员、测量员等,发展岗位群有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学生毕业三年可申报助理工程师技术职务(初级职称),五年可申报工程师技术职务(中级职称)。毕业后两年可参加二级建造师考试,毕业六年可参加一级建造师考试。毕业生可以考取的岗位证书有施工员、测量员等;还可以考取有关技能类证书如架子工、钢筋工、瓦工等(技师或高级技师);注册类证书,如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第二,以测量员岗位群为例。工程测量相关课程主要对接的就业岗位群是测量员。高职院校的教学应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针对测量员这个工作岗位的特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技能实训,教学中明确核心职业目标,参照测量员的职业考核标准,建立测量操作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课程的教学和评价也都围绕测量员的职业考核展开。教研室还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计划做了相应调整,压缩了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安排更多课时在实操上。完成课程学习后,学生不只会计算高差、导线坐标等,也不仅是了解了相关仪器的简单操作,而是完全具备了测量员应当掌握的技能,能顺利通过测量员的职业考核,上岗后也能独立完成常规测量任务。第三,以BIM建模员岗位群为例。BIM技术势必将成为革命性的工程技术,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BIM建模员这样一个新的岗位群应运而生。学生就业多了一个新方向。本院根据这个情况,在推进教改工作时,调动软硬件资源,推动课程创新,促使相关的岗位群实训以及职业技能考核等一系列工作顺利进行。例如,创造性地将Revit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等课程融入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且在教学与实训中始终坚持将职业考核培训融入其中。教研室组织教师研究“1+X”(BIM)证书考试真题及考试大纲,吃透相关知识点,从而整理出一套符合考试需求的教学资源,用于教学及备考。围绕职业岗位技能考核,制定实训标准,强化技能立身的理念,使学生做到“能用,会做”,增强就业竞争力,推动学生由“小白”到“职业人”的转变。本校在2020年11月,成功组织了首次“BIM证书”考试。从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BIM证书”得到建筑行业大多数企业的认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硬件条件有限,短时间内还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的机会。不过总体来看还是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实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与企业缺乏联系。学校不清楚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学生不明就里,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培养的学生纵使能力出众,却满足不了企业需求,求职毫无竞争力。二是缺少足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很大的一点不同就在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纯学术型教师由于自身的经历所限,在授课过程中,不经意间会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实训环节,这样一来就跟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学校亟待配备更多双师型教师,在保证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淡化理论,突出实践,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操能力。三是实训场所建设需要完善。现有的实训场所规模不大,学生人数众多,设备有限,无法正常安排训练。并且装备的部分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甚至已无法正常使用,学生纵使得到练习,也仅仅是在老旧型号上进行操作,得不到有效训练,工作后无法操作新型设备仪器,这与市场完全脱节。四是课程体系亟待完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紧跟市场变化,与时俱进。教学方式也单调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需求。在旧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往往只能在学校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纵使博览群书,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并不具备实际操作、应用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有很大偏差。

四、实训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内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内生动力,对外可以连接市场整合零散资源。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同时,还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向多元化办学格局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市场多主体的积极性。本院与九江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九江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等众多省内外优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设了一批较为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业内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制定评价考核标准。第二,优化师资队伍。如果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促进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必然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准。院校依托省内外优秀建筑企业,通过兼职、引进、送培等各种途径,实现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及质量提高,努力实现由“双师型”教师和知名企业、知名专家共同打造的专业培养体系[3]。与其同时,也鼓励教师坚持积极探索和实践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坚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坚持课程与岗位对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第三,完善实训场所建设。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工作,完善实训场所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确保岗群实训能够发挥作用,本院在建设实训场所项目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根据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建设成工程性、仿真性强的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的实训基地包括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砖混结构工程、钢结构工程、屋面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加工八个不同的实训场所[4],完全可以满足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在实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建筑岗位接触。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学院也注重以虚拟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做补充[3],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使基地充分发挥了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生产等多种功能。第四,课程体系的建设。“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与实训,并不意味着抛弃旧法,另行创建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在新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为着眼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以往教师照着教材念、学生盯着教师听的单调模式,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核心。一堂课以一个特定的任务开始,要求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用创造性地采用现场教学法,如《房屋建筑学》,讲到某个建筑节点的做法,不再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里盯着书上的插图想象。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比一模型楼,或者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在学校里寻找类似建筑节点并做记录,把课堂搬到现场,活跃气氛的同时,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五、结语

我们要认识到,“1+X”证书制度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深刻领会“1+X”证书制度的内涵,完善相关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能坚守初衷,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昕,高鸿.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根本保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职业技术教育,2020(36):12-17.

[2]沈丽媛.“1+X”人身保险理赔证书试点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分析[J].营销界,2021(3):186-187.

[3]张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时空,2013(5):79-80.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4

我国的建筑师职称现已恢复,这是十分必要的。过去,我国把建筑师一般称为工程师。在西方,称一位建筑师为工程师可能引起对方的抗议。建筑师是三大古老职业之一,其它是医师和律师。欧洲人说:医师是恢复(人体)秩序,律师维持(社会)秩序,建筑师创造(物质世界)秩序。早在公元前25年,古罗马建筑师兼军事工程师维曲罗维斯编写了建筑十卷书献给他的君主奥古斯塔斯大帝。可见建筑师职称是由来已久。

建筑到今天还是各学科的综合产物,建筑师应当对一切技术成果能予以正确评价和实际应用。建筑师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各个时代按不同的要求,对建筑师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责任,是历史的必然。建筑师历史地位演变到今天,建筑师就应当在满足人民不断变化着的物质文化要求起着更大的作用。为此,建筑师在正确认识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需要对专业的历史与理论做出再评价;需要从综合环境设计去考虑建筑设计,脱离城市总体环境的个体设计思想不应当再保存下去。在我国,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建筑师地位的社会承认。

2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及责任

在新的形势下,建筑师应当得到正名,并在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基础上,受到社会的尊重。建筑师是脑力劳动者,他以自己的、也包含了集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建筑作品,向人民提供生活、生产以及社会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建筑师通常受到系统的建筑学教育,并有一定的建筑创作实践经验。建筑师通过所掌握的建筑技术、艺术规律以及其它有关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建筑创作。建筑师的价值在于通过复杂的脑力劳动,为全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建筑师的劳动无疑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建筑师的地位应该得到必要的改善。

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不断自我否定的气量,要重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空间、城市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及思维方法上都值得我们借鉴,要学习他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方案的形式和符号。

作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中国的建筑文化如何才能发扬光大,中国的建筑师如何才能走向世界,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还未能彻底地完成这一使命。由于政治家的努力,社会制度越来越健全;由于经济学家的努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工作越来越见成效。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的城市如何才能越来越方便,我们的建筑如何才能越来越美丽。这应该是一份责任,或者说更是一种使命。这正是目前中国建筑师最大的症候——缺少一份应有的责任。责任不同于技能,责任也不同于爱好。如果是作为一种技能,那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如果是作为一种爱好,其实还是一种手段,一种自娱自乐的手段,属于个人行为,来时可激情爆发,去时即随波逐流,这种建筑师是以情在做建筑;如果是作为一种责任,那就是一种力量,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一种无所畏惧的力量,属于一种社会行为,这种力量在目标前提下,是可以以生命为代价的,这类建筑师是以心在做建筑。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我们就不会轻易地在经济上浪费,每一笔设计都应物有所值,无论是私营业主,还是国有财产。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我们应该是美的使者,应该关注视觉上的愉悦,将美的外观和美的空间从现状中截获出来,奉献给人们,然后收获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快乐。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建筑即上升到一种教化的功能,这时的建筑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使用功能,更是有一种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如文学、如绘画、如音乐,诱发人们本真的健康。当建筑设计成为一种责任时,会激发起一股民族的豪情,一股源于本土的情感,在这种情境中,所追求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差异性,而更是一种文化的优越感。我们应该担负起一名建筑师的责任。3建筑师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特别是住宅作为人们消费投资中最大的商品之一,从选址立项到消费群体定位,从设计施工直至物业管理,已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并被赋予了全新的属性。

(1)建筑师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建筑师应该认识到:要想对社会多作一些贡献,或者发挥更多的作用,应当是在作好本职本专业工作的同时,参与更多的或一定的力所能及的“促进”作用的工作。也只有这样做,才会引起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广大使用者,对建筑师工作的支持。从而便更多的人了解建筑师、建筑师对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政治、哲学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从建筑师从事设计活动的历史和他们社会地位的演变,可以看到:不少取得成就的古代和近代的建筑师,在他们的著述论点和一生事业的实践中,不但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的关心和特有地那种积极性,而且还可看到渗透在他们思想深处的那种极力“促成”的精神。

因此,作为建筑师,要深入群众走向民间,尊重使用者,遵循政策法规,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等广域知识,了解城市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以自己熟练的体形空间设计技能和哲理,为改善城市环境服务。遵循这种哲理而工作的建筑师,多是前景宽阔而乐观的。如果只顾专业界线分明、追求单一、幽雅、轻松,则可能是自缚不前。建筑师的促进作用,可以从精神变为物质,可以从智力转换为经济效益,可以为市民造福。这是为许多国家,许多建筑师所供认的,并有很多成功实例。

(2)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建筑商品形成的全过程,并能使开发活动更具人性化。作为用户个性化实现的桥梁,建筑师解决了投资的短期行为与建筑使用价值长效性之间的矛盾。

(3)建筑师的作品应该成为能满足市场变化和消费者个性化的商品,市场成为检验建筑师作品高低的重要标准。建筑师可以站在技术和经济的高度上客观的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利弊。用户可以通过建筑师更进一步了解所购和使用的建筑,避免受销售人员片面宣传和误导,为发展商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服务形象。

(4)在与用户的接触中,建筑师从生活和社会诸方面为用户出谋划策,引导用户的消费观念和居住理念,既不落后,也可避免无谓的超前。对于发展商而言,建筑师将用户零散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加以提炼和组合,使发展商为社会提供更为合理的产品。对于设计师而言,建筑师为设计人员更多地了解用户和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对于用户而言,建筑——特别是住宅作为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家电商品一样的服务。

(5)建筑师能从整体规划到部件选择,从适用经济、美观高效到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把握住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包括居住性、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建筑师还可以使建筑商品的价值最大化,这里包括不同性能标准的建筑。在住宅产品的直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住宅品质和性能的量化特征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建筑师的智慧和全局能力所体现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筑工程管理

0引言

随着我国行业的不断完善已经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施工企业以及建设行业对于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也需要和社会广大需求同步。所以,推广全新的教学体制、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完善和充实专业教学的内容、加快教学方法革新、转变教学思路是当前教学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当前学校在工程管理人员培养方面的改革策略,希望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落实校企共建的模式

在卓越计划下,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充分联系工程的实际情况,并且关注当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充分结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培养。学校采用的培养方案需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来进行实践教学,利用企业和学校在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以及环境优势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校企共建模式下,要邀请企业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教学大纲拟定中。学校需要保证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以及毕业实习,学生甚至可以在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学校可以建设并且应用各种教学平台(比如科研平台、实践平台以及中外合作平台),进而为学生提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操作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工程人员、教师共同开展对于工程技术问题的创新和研究,让学生最终掌握实用、专业和系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知识内容,发展成优秀人才[1]。在卓越计划下,不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工程师,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来提升教师的水平,让教师也得到一定的锻炼。比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开创教师挂职锻炼体系,让教师能够获得在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在职称评定以及岗位考核中强调教师企业挂职培训的重要性,例如在职称晋升条件中加入企业工程实践的要求,对于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教师,学习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2]。

2关注土木工程技术课堂的核心地位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需要明确以下目标:“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手段、方法以及理论,可以参与工程建设行业项目的投资和决策,同时具备全过程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下,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平台类型:工程法律课程、工程管理课程、工程经济课程以及工程技术类课程。依据“卓越计划”中培养工程师的要求和目标以及当前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需要突出技术类课程的核心地位,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制定需要倾向于技术类课程,对于技术类课程课时以及数量的内容需要合理安排[3]。

3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对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更高的目标,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业基础,还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学校需要加强土木工程、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方法和理论,使其熟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学校需要培养可以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项目中负责全过程管理、项目咨询以及决策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项目监理师、注册造价师以及注册建造师能力素质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各学校需要加快建设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教育体制,进而形成符合行业需求并且适应经济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培养制度、知识层次以及教学体系,进而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于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付志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05):21-22.

[2]王煊,杨增科.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75-76.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进度控制;项目教学法;关键线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出路在就业,就业的关键在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突出技能实训和做人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机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为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在进入建筑工程行业后能迅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本职工作,成为一名称职建筑工程人员,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口?这是中职教育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以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尝试将《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如何与工程现场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1.在《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很多不足,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只能让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以至于失去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技能训练却跃跃欲试。只要方法得当,经过合理的引导、适当的训练,完全可以在技能操作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使其在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相信:知识是学生做中学到的,能力是学生在做中练出来的,不是教师在教室中教出来的。

《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这门课程是土木建筑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专业课。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纲领性文件,是施工技术与施工项目管理有机结合的产物。但是理论性较强。如果还采用过去传统的讲授方法,缺乏理论联系实践,势必造成整个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无心学习,效果差。因此做为教师的我们,需要由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指导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操作、讨论等活动,而教师的职责更多是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我们还要有耐心让学生犯错误,失败的经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典型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教学中如果能以实际工程项目来组织教学,可以满足项目教学法的要求。

2.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中的教学实施方法与步骤

2.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路

(1)情境要素——师生共同创建情境;(2)任务要素——统筹规划“学习单元”任务的完整性;(3)组织要素——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学习;(4)过程要素——模拟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5)评价要素——表达学习成果的多样化。

2.2《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环节

笔者以本课程中“进度控制”为例,讲述教学过程中的5个教学环节设计。即(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归档或结果应用。

2.2.1确定项目任务——形成感性,激发学习兴趣阶段

通过多媒体播放10-15分钟左右的某住宅小区实际工程现场资料,了解其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特点、重点、制度、措施及施工中的重要内容,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工程概况、施工部署、工程承包管理、施工准备、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季节性施工措施、环境保护管理、工程保修等组成。

该阶段教学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大量图形信息,展示工程现状。这些具体、直观、形象的信息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提出各类问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为项目教学的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2.2.2制定计划

以某住宅小区实际工程为载体,展示工程场景和具体参数,提出工程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为主,图形信息为辅,介绍准备调整的某住宅小区单位工程进度的滞后情况,要求学生以监理或施工员的身份对工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工期调整的解决方案。

该阶段的教学目的:以浓厚的工程氛围、严谨的工程语言向学生传递实际工程信息和工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责任心与紧迫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并能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强烈的工程责任心带着如何解决问题的疑问进入到下一个关键环节:实施计划,即理论知识的学习。

2.2.3实施计划

(1)理论知识的学习。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7

在距2008年奥运会开幕还有388天的7月17日总理考察了建设中的奥运工程他对场馆建设提出五点要求:一要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二要突出环保、节能;三要加强组织、管理;四要做到节俭、廉洁;五要搞好赛后利用。北京在备战奥运的所有准备中也将于8月8日(距2008年开幕式一周年前)举办“好运北京”的一系列“准奥运”赛事无疑将从多方面检验并考察奥运建设的质量、安全及水平。本刊作为一本服务于卓越的中国建筑的专业学刊,在坚持了近两年的服务奥运场馆信息资料留存的基础上,还坚持了服务社会的奥运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记录与传播。

“建筑传播”作为2008年7月将在意大利召开的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词同样已在2005年以来一直指导着本刊的方向。应该说,近年来《建筑创作》在努力服务于中国最卓越的建筑作品及建筑师理念的同时,还用较大力度推介着建筑文化、建筑考察、建筑评论、建筑遗产等方面的传播。如已刊出两期的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4月春季版、7月夏季版)及于本月出版的《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05~2006)》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媒体责任下努力求索的作为。我真诚地希望这使集建筑评论建筑记录、建筑观察、建筑文化视点的建筑传播能更深人、更全面、更准确、更合乎建筑师的需求。

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不是空话,不仅要靠激情还要发奋更要有执着且坚毅的守望及创新精神。最近有人在归纳儒学传播中的困惑时说虽然儒家精神与自然、科学、宗教都相辅相成,但为了发展儒学不太适宜广泛建造新孔庙、海外对儒学的传播不仅有局限性还有某些误导,仔细一想这些人的观念是客观的,因为仅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译成英文算起也仅有半个多世纪。建筑传播者的作用旨在大力推进城市建筑文化交流和社会的进步营造起一个永不封闭的文化交流的空间。创意或许可是无来由的空间但任何为建筑功能及艺术的空间创作都需要经过理性的分析与整理。创有破的意思,也有重新的意思所以创意脱离不了“新意”旨在必须改变现状。

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还要勇于捅破“新高”的窗户纸。因为任何新见解、任何新特色都不是绝对不可超越的,不仅要倡导让建筑设计体现出更多的细节呈现出作品的高完成度,建筑传播的每一个作品也必须更有学术观点、更可留下文化精髓,没有如此厚重载体的媒体作品是难留下记忆的。所以呼唤中国建筑文化传播的“井喷”不仅是一种理想更将成为一种挑战。近来读到美国传播学教授卡罗巴那姆的话,他说虽然亚洲(中国)的企业急需技术传播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非常少技术文档相当难理解 这些手册图形和文字脱钩仅粗略介绍了一些技术信息看上去好像是给修理产品的人看的不是给用户的……。这则话虽是说给做工业设计产品企业的但它对每一个媒体人都该有启示,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科技文档问题更是一个必须研究的科技文化适宜的传播模式问题。

做称职的建筑传播者是个大命题是个不仅要理论更要卓越实践的问题,愿这里的话算是留给我们自己未来工作的开题报告。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与时俱进,教学理念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教材、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及质量的评价标准向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为主导编制。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也多采用项目教学法转型,教学工作也主要以使学生获得与自身专业相符的职业领域能力为始终。

本文着重论述高职建筑英语的相关教学方法的应用研究。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职建筑英语的定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英语是两种不同的理念,高职院校的英语应定位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本科院校的英语应定位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只有这样的定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这一要求。所以,建筑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独特领域,也不能忽视。

二、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它也被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此方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只有在德国流行来。项目化教学方式则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而传授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这个项目可以是一个问题、一项设计或者是一个创造等等。它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大大不同,首先体现在传统教学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项目教学法中的学生是主动的求知;再者是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项目教学法中则是老师利用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构建、理清与掌握;另外,学生还可以在项目教学法中自己进行项目课程的设计和对新知识的创造。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项目教学法下高职建筑英语的教学内容真是有实用性,学生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建筑英语的相关知识能更容易的接受与应用。还有专家认为,项目教学法还能促进读建筑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英语方面的创新能力、语言应用能、激励求知、促进习作和交际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建筑英语专业学生适应职业生涯的需要。随着全球化一体化和职业的国际化,建筑行业更是难以避免的需要用到英语,而建筑行业作为理工科之一,多数学生对于英语这一方面并不感冒,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后英语口头表达和专业知识应用方面寸步难行。如今的社会又是需要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英语的缺陷显然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那么在高等教育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必然的趋势,而向高职建筑英语这样专业性更前的职业更是必不可少了。只有加强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的探究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这种缺点,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建筑人才。

项目教学法也是提高高职建筑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与传统的建筑英语教学中单一教授学科理论不同,项目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更高,使得教学理念由单一的学科理论性转向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同时也是教师自身的一个提高,因为作为建筑英语教师在项目教学法的压力之下会提高自身对专业英语更为全面的认识,会与以英语专业的教师交流以提高英语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

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为高职院校的支持,使得高职建筑英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成为可能。国外利用项目理念进行的教学已经有很显著的效果,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引起了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经过考察和研究,在高等教育上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这些改革为项目教学发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三)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英语教学的实施方式

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有四个步骤,分别是选定一个项目作为任务、制定实施项目的计划、实施项目计划和提交成果并评估。在选定项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专业的特征,任务的内容主要围绕建筑英语的相关知识而设定,设定的内容中可以分许多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分组完成。制定实施项目的计划则主要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行设计与构造完成这些项目的计划,计划中应充分展现出项目中所需的建筑英语知识。实施项目计划是则主要是严格按照指定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切实在计划实施中应用建筑英语,并记录计划实际完成情况。提交成果并评估则是以表演或演讲等方式,将各组的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出来,各组之间进行比较与交流,老师做点评,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建筑制图;工作过程;课程改革;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又可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最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国家制图标准、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研讨对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性的解构,提取其中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整合为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

1、 建筑制图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的《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沿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建筑制图学科体系的划分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建筑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开在其他专业课之前。学习《建筑制图》时,学生根本不具备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原理也不了解,而现有建筑制图学科体系课中,仅仅简单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并且符合视图选择、尺寸标注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结果造成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时,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1.2 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

现代工程制图要求出图快、精度高、效益好,必须采用计算机绘图。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也将是否能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从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几个部分【2】。如果不分主次地讲解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造成教与做严重脱节。

2、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工程实践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让学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提高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1 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优化教学体系

提高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重构教学内容是关键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建筑类学生就业方向是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相关的设计部门,从事绘图、施工、监理等岗位,识图和绘图的技能是他们上岗就业必备的专业技能【3】。用人单位对学生制图能力的要求主要涉及制图和识图两个层面。

在识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较快地读懂一套图纸,理解图纸间的相互关系;(2)掌握查阅技术规范、标准的方法;(3)能用索引符号查找相关标准图集。

在制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制图软件,如 Auto cad、天正建筑等;(2)熟悉制图规范,制图表达准确,尺寸标注清楚合理,文字书写规范;(3)具备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4)能在理解方案或效果图的基础上绘制施工图。

2.2 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技术、质检、资料、试验等岗位工作的技能为目标,根据岗位(群)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会同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单元,通过反复论证个性提出了以六项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采取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建筑制图技能

建筑制图课程是以培养制图和识图职业能力为目的,为此,依据建筑企业施工、监理、绘图、设计等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4】,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5】。

3.1 开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 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达到一定的目标,来促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努力促使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力求简单、容易理解,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6】。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用性强,对将来参加工作有用途,兴致很高。

3.2 创造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根据所讲项目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时时刻刻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有依赖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几何体投影时,模型演示是几何作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对分析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形体的剖析,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形象的表达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等方式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总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每次课都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论

《建筑制图》课程改革的依据是职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建筑制图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建筑识图和制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坚.关于土木建筑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建筑工程师职称论文篇10

关键词:建筑师 建筑物 设计实现

Abstract: the function and durability of buildings is always composed of professionals built, but the architect -- all time to study the building design and the realization, trained and certified experts -- is a creatio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building is the old topic, but the architect is not.

Key words: architects design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罗马帝国衰退后出现了混乱,一批又一批的人进入了欧洲,每一批入侵者都被原住居民抵制了,后来者尝试着在乡下居住下来。组织良好的古罗马建筑工业在东罗马帝国幸存了下来,但在西罗马帝国消失了。简陋的小村庄出现在荒野上、河边上。泥制的小屋、由杆子支撑的稻草屋顶、由木头构成的稍微坚固些的房子组成了村庄。建筑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

当战场上的硝烟逐渐平息,一切开始复苏。小村庄成长为城镇,旧的罗马城市开始重建,有专门手艺的工人,如木匠,获得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古罗马的建筑技术曾在大移民的混乱时代消失,这时又被重新发掘。到12世纪末期,古罗马的技术工艺在较大的城市都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木工、细木工、石板工、管子工、釉工还有油漆工,当地还出现了手工艺协会组织。贵族、教堂、新崛起的商人阶级成为建筑的赞助者。

中世纪后期,随着建筑技术越来越繁琐,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当时还没有被命名为“建筑师”的专业设计人出现了。他们中的所有人都曾有过做石匠和石雕工人的经历,也曾为另一名“建筑师”做过二至三年的助手。他们的专业技能除了来自第一手的工作经历外,最主要的是应用几何和绘画的多才多艺。这种才能被人嫉妒的称为“行业的秘密”,也使得他们凌驾于其他的手工艺者之上。几何使他们可以设计复杂的拱顶系列,决定地面基石的确切形状并且切割一系列细节。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设计者有所不同,他们可以被称之为艺术家建筑师。他们没有接受过石刻、石雕或者木工的训练,但是他们掌握几何知识、投影方法和绘画能力。艺术家建筑师们依托各种手工艺人完成他们的企划。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在1460年左右写到:“设计者的权利和工作就是指定大厦和它的配件的合适位置,决定顺序,符合比例并且规划美丽;让整体的建筑安排巧妙。抛开现实,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像出最完美的建筑形式,用一定的规则排列,安排并连接线条和角度。一旦实施,我们就可以称设计是一项对线条和角度坚决和优雅的事先排列,形成于头脑,实施于现实。对建筑师有用并且绝对必要的艺术是绘画和数学。”建筑学从几乎完全实践性的职业逐渐转变为一个更为博学的行业。

职业的分化对建筑实践造成了影响。相互协调的计划、阶段和进度变得更为必要也更为平常。工作细节仍然在建筑过程当中决定,或者由承造者决定。随着建筑设计更多的依靠形式和理论而不是实际经验,建筑书籍开始出现,大部分书籍都讨论了古罗马建筑的典范——柱式。英国和德国的赞助者们在中世纪的时候要雇佣法国的石匠来建造一个哥特式教堂,到十七世纪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使用书本了。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动手设计。

尽管建筑设计被清楚的定义了,但建筑师职业却没有。当时有绅士建筑师、艺术家建筑师和手工艺者建筑师。18世纪德国最伟大的建筑师巴塔萨•诺伊曼(Balthasar Neumann)原本是军事工程师。英国18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雷恩(Wren)是个数学家,凡布鲁(Vanbrugh)是个士兵还是个剧作家。建筑师们,诸如勒沃(Le Vau)、伊尼哥•琼斯(Inigo Jones)、雷恩(Wren)、钱伯斯(Chambers) 和亚当(Adam),把从事建筑事务作为他们专职活动之外的一项副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在较大的城市中,建筑师是从事全职设计,并且对建筑实施起监管作用的人。他要在一家建筑师工作室受训。他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是一个技术人员,这样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中产阶级越来越高的要求。他必须控制承造者的工作质量以及建筑总价。建筑业变成了一种生意而不是手艺。然而,真正的建筑师很容易使自己与建造者区分开。约翰•索恩斯(John Soans)给我们留下了他对建筑师现代化的描述(1788年):“建筑师的生意是做设计和估算,指导工作,测量和评价不同的配件;他是雇佣者和技术人员的沟通人,雇佣者的荣耀和兴趣需要他学习,技术人员的权利需要他维护。他的位置意味着巨大的信任;他要对雇员的错误、疏忽负责。如果这些都是建筑师的工作,那么他的位置怎样才算适当,技术人员或者承造者的位置又该怎样呢?”

建筑设计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生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事务所需服务人员的数量也在增加。小型赞助者、委员会和董事会的重要性增加了,而国王、贵族和教堂的重要性减小了。

18世纪末,英国建筑师们发现他们在制定职业标准方面有共同的兴趣,以此与建造者和承造者区分,并调整他们的费用。第一家建筑师俱乐部于1791年成立。一家德国建筑师俱乐部也于1799年在柏林成立。部级的组织也相继成立:1834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简称RIBA)成立;1840年,法国成立法兰西建筑师协会;1857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成立。

雇员数量和建筑种类的增多给建筑师的设计造成了影响。从中世纪后期开始,保守派建筑师和革新派建筑师的冲突就开始了。文艺复兴时期,当艺术家建筑师成为保守派而手工艺人成为革新派后,这种冲突加剧了。但是在1750年左右,这两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融合了。文化风格相类似又有领导地位的老主顾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开始雇用建筑师,这种风格融合消失了,因为他们都有不同的需求。19世纪被“风格战争”所主导,而20世纪的建筑业尽管被概括为“现代”,其实在风格上是多个形式的集合体。

建筑师的职业分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加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建设速度的更高要求。1800年之前的建筑任务通常是复杂的大面积的建筑群,比如宫殿和修道院,但它们往往需要花费数十年建造。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建造很多的新型建筑,比如磨坊、仓库、火车站、宾馆、博物馆、监狱,而它们又通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完成。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专业人员的大型公司才可能满足需求。如芝加哥建筑师D.H.伯纳姆创办的设计公司在1912年拥有180名雇员,并在纽约和旧金山设立了分公司。

如果“建筑师”被严格划分为对建筑物全职、专业的设计人员,那么在19世纪后期之前,建筑师对整体建筑工作所做出的贡献依然是微小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时,随着建筑环境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建筑师的贡献逐步加大。当时西方国家的很多城镇在很多方面和现在的亚洲及非洲的城镇很相像。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建设,广阔地区的随意建筑、部分地区的人口过度密集、贫民区传染病肆虐,更严格的建筑条例和规划迫在眉睫。最终,随着西方世界的生活水平发展,建筑师也得到了逐渐的发展。人们不再接受低级的房屋环境,并且他们也可以负担得起。

与此同时,随着建筑师实践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能力权限却在缩小。各种专家开始进入建筑师的领域,比如建造和机械工程师、供热和排水工程师、系统和建筑经理人。很明显,建筑师作为职业设计者只是开了个头。建筑师作为专家是劳动力分化的第一个受益者。中世纪的石匠工头经常承担设计、签合同和建造管理工作。渐渐的,这些工作分发给了不同的专家。社会化工作网络增强了也更复杂了,相关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困难。每一种新的专业的出现都是一种修正,作为不能由当时的操作实践者完成的一种需要。每一种新专业都对力量的平衡有所冲击,造成新的调整,也会造成新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的分化。

设计和技术的强烈对抗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的建筑师对于工具和建造方法的兴趣和设计一样大。但在15世纪,设计成了一种特别的活动,它被交给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技师。艺术家建筑师的地位和艺术家一起得到了提升。人们认为建筑师所遵从的是高度的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有漫长的历史原因,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建筑师的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建筑师把他们的地位归功于过去和他们的理想。就像其他专业人员一样,他们也期望可以拥有无上的才能和博学的知识。但是他们通常不能全面掌管建造领域,比如构造和机械工程,他们往往是一个全才的艺术家,做着内部的装饰、壁画、雕刻等等。很多建筑师都想成为一个全面的艺术家,就像米开朗基罗那样。但这只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一个过时的传承,它起源于艺术家和手工艺者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