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6:12:58

弊病范文篇1

对于目前公文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四大弊病:

第一弊病叫“摆长蛇阵”。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000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十几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出现这种“长蛇阵”的原因,一是“流水帐”。我细看了教育局的一份年终工作总结,全文共14700字,开头就用了1000多字概括一年来取得的总成绩,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每个方面讲了五至七条具体做法,内容相互重叠,又颠三倒四。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总结,焉能不是一本流水帐。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综合概括,集中讲几点经验或体会,梳成几条辫子,这样文字精炼,且问题突出,抓到事物本质。

二是“各顾各”。笔者走访了一位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些总结写得很长,这并非秘书人员的本意,而是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或交单位几位领导同志去传阅修改,或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审定,但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炼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繁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二弊病叫“作假失真”。准确性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受“”时期“假大空”作风的影响,公文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日报》1989年8月19日的一篇反映检查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文章披露,某地区违反统计法行为8l件,其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就有71件5某个市将1987年秋季产粮抽样调查数337,286吨篡改为356,657吨,多报了l9,371吨;某地做结扎手术两万例,却上报四万例。这种明日张胆的假报告,是对公文准确性的亵渎。

弊病范文篇2

对于目前公文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四大弊病:

第一弊病叫“摆长蛇阵”。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000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十几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出现这种“长蛇阵”的原因,一是“流水帐”。我细看了教育局的一份年终工作总结,全文共14700字,开头就用了1000多字概括一年来取得的总成绩,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每个方面讲了五至七条具体做法,内容相互重叠,又颠三倒四。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总结,焉能不是一本流水帐。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综合概括,集中讲几点经验或体会,梳成几条辫子,这样文字精炼,且问题突出,抓到事物本质。

二是“各顾各”。笔者走访了一位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些总结写得很长,这并非秘书人员的本意,而是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或交单位几位领导同志去传阅修改,或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审定,但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炼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繁琐。

第二弊病叫“作假失真”。准确性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受“”时期“假大空”作风的影响,公文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日报》1989年8月19日的一篇反映检查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文章披露,某地区违反统计法行为8l件,其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就有71件5某个市将1987年秋季产粮抽样调查数337,286吨篡改为356,657吨,多报了l9,371吨;某地做结扎手术两万例,却上报四万例。这种明日张胆的假报告,是对公文准确性的亵渎。

弊病范文篇3

对于目前公文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四大弊病:

第一弊病叫“摆长蛇阵”。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000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十几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出现这种“长蛇阵”的原因,一是“流水帐”。我细看了教育局的一份年终工作总结,全文共14700字,开头就用了1000多字概括一年来取得的总成绩,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每个方面讲了五至七条具体做法,内容相互重叠,又颠三倒四。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总结,焉能不是一本流水帐。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综合概括,集中讲几点经验或体会,梳成几条辫子,这样文字精炼,且问题突出,抓到事物本质。

二是“各顾各”。笔者走访了一位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些总结写得很长,这并非秘书人员的本意,而是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或交单位几位领导同志去传阅修改,或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审定,但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炼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繁琐。

第二弊病叫“作假失真”。准确性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受“”时期“假大空”作风的影响,公文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日报》1989年8月19日的一篇反映检查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文章披露,某地区违反统计法行为8l件,其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就有71件5某个市将1987年秋季产粮抽样调查数337,286吨篡改为356,657吨,多报了l9,371吨;某地做结扎手术两万例,却上报四万例。这种明日张胆的假报告,是对公文准确性的亵渎。

弊病范文篇4

关键词:票据中央银行流程再造

打开计算机网络,通过关键词“票据案件”搜索,我看到中国金融界票据案件数额巨大,公开查处的虚假票据本数的印量动辄上千,甚至5000本以上,而且呈现出层出不穷的态势,金融系统的损失巨大,中国金融业票据市场何以进入如此糟糕的程度?有什么方法医治,且听在下道来。

一、中国票据市场票据真伪鉴定责任分析

如果我们追究一下中国票据谁应当负责印刷,大概中央银行的领导无一不说是应该有商业银行负责,原因是商业银行是经营票据业务的主体,印制当然由商业银行负责,且现在一直由商业银行负责印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因为票据的流通范围超出了一家商业银行,按照国际惯例,票据可以进行背书转让,可以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其流通范围已经涉及到中央银行在内的所有开办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和使用票据的企业。中央银行既然敢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票据业务,就理所当然的应该对票据的真伪能够全面鉴定。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一张假币的危害大,还是一张票据的危害大,我想不会有人说是假币,因为一张假币的最大面额莫过百元,只是因为犯罪分子印制假币的数量惊人,才使假币问题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对我国一张假票据的最大成功犯罪金额不了解,我想绝对不会小于一张假钞的1000倍。这就是说,一张假票据的一次成功犯罪的能量超过一张假钞一次成功犯罪的1000倍。超过一张最大面额的假钞流通1000次,可见假票据的危害超过了假币。

由于假币的危害得到了央行的重视,所以钞票的印制权由过去的商业银行收归到了中央银行,而票据业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得到央行的充分重视,所以现在的票据,中央银行在印、商业银行在印,犯罪分子也在印,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虚假票据的“照妖镜”,才使我国票据市场票据犯罪猖獗。

综上,票据的流通超过了商业银行的范围,涉及到我国企业、银行、中央银行等方方面面,票据流通的口子由中央银行扒开,因此票据的印制和唯一性鉴定的责任当然应由中央银行负责。集中票据的印制发行权,提供票据唯一真实性的鉴定服务,是我国杜绝票据犯罪、进行票据市场秩序基础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犯罪案件猖獗的根本所在是我国还不具有开办票据业务的基础条件。

二、当前我国票据市场弊病分析

1、没有票据真伪的有效认证体系,为不法分子利用票据犯罪提供了培养基

我国票据业务以各商业银行为主体展开,票据的印制、发行分散在各商业银行管理,而票据的流通则扩散在所有商业银行范围之内,空白票据缺乏注册认证机制,使商业银行对于因虚假票据产生的犯罪只能在事后被动接受犯罪事实进行事后处理,方便了犯罪,阻碍了跨行票据的流通贴现。

2、中央银行在票据流通与监控过程中无所作为

由于中央银行无法提供票据的有效性验证机制,更谈不上对企业或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票据签发业务进行直接有效监控,使得中央银行对票据业务的作为局限在颁发管理办法和对已经暴露的票据犯罪的事后处理上,这些措施对于票据风险的防范,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目前,通过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的基层业务部门人员素质低下,基层银行缺少既懂经济、又懂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又熟知商业银行结算业务流程的复合型监管人员,加之没有对票据的印制发行开发有效的管理系统,无法对企业或商业银行签发票据的真伪和每张票据的授信额度实现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之间的分级直接监控机制,使得中央银行在票据风险的防范上形同虚设。

3、缺乏针对企业票据业务的信用评价机制

由于没有开放的企业票据信用评价机制,对于各个企业通过利用银行票据逃废债务的历史不能暴露在企业签发票据的开始,企业违规票据处于保密状态,使得票据环境恶化。

我国票据业务出现的诸多问题的根本所在是,中央银行对票据业务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没有建立起各类票据统一印制、发行、流通机制和因票据的发行和流通所应该具备的分级监控机制,因此,建立票据集中印制、发行、流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是我国中央银行的当务之急。

三、票据流通特点和中国票据市场基础建设对策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票据和货币的区别:

货币的使用人不固定,流通次数多,中央银行印制货币后,通过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投向市场,其使用人不是唯一的,无法从源头上控制。

而票据则不然,票据行为的开始是出票,一张票据只有一个出票人,其特点是金额大,流通次数有限,票据的使用人有企业、信用社、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票据的行为除了出票之外还有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和到期兑付等环节,票据的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以及到期兑付都涉及到金融机构,用中央银行的话讲是在“圈内”,这就为我国银行系统揪住“票据尾巴”提供了机会。

在现在计算机网络畅通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和技术条件来提供票据的跟踪服务,只是我国尚未建立这种系统而已。

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化条件下通过再造的我国票据业务系统,通过集中商业银行各类票据的印制,和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的票据系统即可完全解决上述问题。

计算机网络化条件下的票据业务系统是中央银行对目前各商业银行等系统可能跨行使用的各类票据统一集中印制发行的智能化计算机处理系统,它配合对商业银行可能用到的各类跨行票据甚至涉及国家经济利益的诸如增值税发票等票据的集中印制,分级发行、和流通管理、信用控制、贴现清算、信用评价为一体的票据综合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应该包括:

1、入网人员和机构管理

主要实现对使用本系统的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各级机构和操作人员进行合法认定和操作权限的分配管理。

2、票据的印制发行管理

取消各商业银行对各类跨行结算票据的印制权,月初由各商业银行提出各类票据的需求用量,通过中央银行汇总后统一印制,建立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为一体的票据发行与请领机制,建立收发票据的双重注册机制,一是对于商业银行使用的各类票据实行各级央行和商业银行号段双重注册,由中央银行省级分行请领后,依据对同级商业银行各类票据用量分配号段。商业银行省级分行请领各类票据后将其下发号段的分配情况报告央行,以便央行监控。各基层商业银行请领票据后,向同级中央银行注册登记。

3、票据的开发管理

商业银行负责对从中央银行购入的票据进行收发管理,对于每张票据的使用,通过逐级请领设定开发权限,实行授权开发,使票据的签发流通,受到全程跟踪监控。商业银行各会计部门在使用各类票据时遵循严格的票据使用报告制度,按照最小号原则授权开发使用原则使用票据。

中央银行基层行负责对辖属商业银行等机构的票据请领进行号段管理,所有金融市场所签发的每一张票据都可以通过该系统查出票据的印制出处、开发的机构信息,开发的柜员、使用票据的原发企业。

4、票据的流通管理

对于金融市场签发的各类票据,通过该系统可以查询其印制央行、签发的商业银行,使用的原发企业(出票人)、承兑人、持票人等票据流转情况,在客户流通转让票据时通过该系统做背书转让操作,各种票据一律在取得时进行票据的合法性验证。

5、票据业务的授信权限管理

按照既方便商业银行经营又方便监督的原则,根据央行和商业银行管辖票据号段的范围对票据的签发金额进行信用控制,通过分级设定票据签发权限和监督权限,按签发权限追究票据责任制度。改变中央银行在票据市场中只限于颁发政策法令,被动接受犯罪事实,事后处理的现状,实现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票据授信金额的实时控制。

6、合法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交易管理

为各级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提供合法票据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交易控制及其清算服务。

7、建立各类到期票据的信用评价体系

弊病范文篇5

关键词:中小家族企业;经营管理;员工

一、背景介绍

美的集团,国美电器,富力地产,比亚迪,三一重工,鄂尔多斯……这些中国知名的大型企业,是中青年人求职择业时梦想供职的地方,是人们心中社会财富创造者的典范,是正规管理永续经营的楷模。除此之外,这些知名企业还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家族企业。毫无疑问,这些家族企业是中国众多中小家族企业中成功的代表。本文要分析的,不是这些已经成功的实行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且解决了家族二代,三代传承问题的大型家族企业,而是同它们相比,众多在成立多年后依然是中小型的家族企业,和那些在公司治理上还存在着强烈的家族印记的中小型家族企业。通常,这些中小家族企业的人员规模不超过500名员工,企业最高领导者掌握企业全部或者绝大部分所有权,直接把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力;领导者家族中还有多人占据本企业中的高层要职。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家族企业发展的辉煌历史和人们心中对企业的认同感,中国人更多的把“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形容于一个富有家族企业的兴衰,提到家族企业时,脑海中最先闪现出的印象是“不正规”。众多中小家族企业苦心经营也是为了企业的传承,财富的永续能够摆脱这句老话的预言和留在人们心中偏负面的印象。然而在实际管理中,众多中小型家族企业有着管理上具有共性的弊病,如家族化色彩浓重,领导层关系复杂等等。经过中国学者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的针对中国家族企业现象的研究,我们已知在一个企业成立的初期,家族式起步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迅速确定企业发展策略和方向,管理流程简洁化,办公效率快捷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企业快速成功地渡过成立初始期,占领产品市场和商机。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业务范围的扩大,任职员工人数的增加,中小家族企业发展的步伐却逐渐慢了下来,内部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之前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反而成了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尤其在企业中,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自身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和负面影响。

二、中小家族企业管理中的弊病对员工的具体影响

经过笔者自身对于这一现象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结合国内外关于家族企业利与弊的研究,认为中小家族企业管理中的弊病对员工的具体影响如下:(1)根据2012年9月3日福布斯的《2012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来看,夫妻关系仍是中国家族企业中最重要的关系,比例高达当年所调查的684家家族企业中的45.9%。透过这一现象分析,近半数的家族企业中,共同存在着来自夫妻双方各自原生家庭的亲属。在公司渡过初创期向成长期发展时,这种企业内部管理最为复杂。如果领导层有各自为政的现象,两家亲属在公事处理上有私心和亲疏的心理,并且领导层权责模糊,越界越权,则对于企业中的普通员工实际上是处在上级+血缘+人情的关系网中,员工对自身工作的处理和汇报,一是有面对“多头管理”的可能,二是看到不合理的现象怕得罪人不敢说,三是员工利用管理层内部的派系争斗,将责任推到某方领导亲属身上,自己退于幕后不担责以求保全职位。(2)经过一些年的发展,中小家族企业已经度过了企业的初创期,一些在企业创立时较艰苦的时期付出辛劳奉献的家族成员年龄较高。企业领导者顾念这些老臣在初创期对企业的贡献,依然将其安排在管理层高位,而且也偏向于多信任他们的经验。但是在现代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这些年龄偏大的管理者自身的知识层次和水平,管理理念和能力,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适应不了当今的企业发展速度和方向。企业中年轻及有职业追求的员工处在这类领导的管理下,会觉得业务决策慢,领导和管理理念落后,自身职业发展和升职受阻,故员工流动率较高,普遍在公司内任职时间也不会太久。(3)多数中小型家族企业在初创时期,领导层的家族成员在家族聚会时的饭桌上,沙发上就把公司会议开了,工作效率高,决策速度快。但随着公司的业务发展及规模扩大,内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也逐渐健全。有些中小家族企业的领导人在一些关键决策的问题的上,依然保持的过去家族式召开家庭会议的作风,将家族会议中探讨的结果放到公司会议上号召员工去执行。这样一来,公司的制度和发展决策沦为形式主义,实质上公司只是执行家族决策的机构。不光是普通员工,公司的中层领导也会觉得这种公司中外来员工只是负责执行,员工没有主人翁精神,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也不会从自身的角度上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4)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扩大,各种技能和业务培训机会必然增加,企业领导人对普通员工的培训和未来职业发展重视不够,普通员工能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长此以往,普通员工会觉得在这种中小家族企业里发展空间不大,学不到岗位所需的最新专业技能,因此这种中小家族企业对求职的中青年人吸引力也不高。领导层也会觉得员工被动工作的情绪较浓,一件事情不交代到个人头上就没有人做,员工缺少主动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的精神。领导层和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越来越少,企业文化中的团结精神不够。(5)在很多中小家族企业中,企业最高的领导人在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族领导人工作中出现了错误和问题,或者财务账目上出现了问题的时候,碍于亲戚的面子,觉得不好直接问责亲属,而是找其他普通员工代自己去和对方进行交涉或者问责;或者绕过亲属,直接问责其部门内部的其他普通员工。员工此时往往受到“夹板气”,两边领导都不能得罪,给予员工的感觉是,工作中不能公事公办,还要考虑其他很多人际关系的因素。所以在这种中小家族企业里工作的员工,抱有混日子,得过且过的思想盛行,导致企业在成长期时工作效率逐渐低下。

三、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人从思想意识中把企业当作是自己的企业,而不是社会化的产物。在经营过程中,多从家族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忽视了企业需要兼顾公平和效益,需要培养团结的氛围。单纯的只把员工看作是企业经营成本的负担,而没有重视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和启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2)家族企业的领导人缺乏引导企业长期正规发展的理念,也同时缺少大局观。一个企业要全面健康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组织结构和合适的人才配置。一个家族的人再多,也不可能具备企业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的所有人才。人才队伍的平稳交替和扩大更新,是推动企业稳定向前发至的核心因素。(3)家族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经历了从初创到成长期的转变后,自身的领导思想意识形态没有转变,依然认为自己对企业内部的所有事物有绝对的掌控权。公司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是在领导没有特殊意见和突发要求时才可以实施,一旦领导者有突发的意见和要求,一切制度和流程可以不用遵守或者仅是形式化执行,一切事物的核心必须以领导或者家族的意志为转移。(4)“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占管理层领导意识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是因为想要家族所创立的财富能够在家族内部永续传承的心态为主导心态,导致家族成员和普通外来员工的“内外有别”一直也是企业这个平台在面临良好机会时的潜规则做法。(5)中小家族企业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既然我们是家族企业,那么先是家族,后才是企业。既然是家族,那么血缘和情亲关系,高于上下级和同事关系。家族事物怎样处理,公司事物怎样处理,没有明晰的界限和确定的规则。企业领导人对于家族成员提出的项目和业务要求先是选择信任,不做过多前期调查,导致后续发生的问题较多。

四、解决中小家族企业管理中的弊病带给员工过多负面影响的建议

通过上述种种现象分析,了解到在中小家族企业中的外来普通员工,确实在工作中,比在一般企业里要面对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领导层的关系网和亲情纽带带给员工的影响偏于消极和负面激励。现在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案,以期消除种种管理中的弊病带给员工的不利影响:

1.用人唯贤,制度管理

任何企业面对的首要问题一定是生存问题,有适合于企业的领导人才能带领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所有企业中的管理问题也一定是因人产生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是用对人,二是靠制度管人。家族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比其他的企业多了一层“家族”的外衣,想要平稳的发展和壮大,在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上,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脱去这层外衣。在公司内部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人力资源竞聘制度,对于在企业内任职的家族成员淡化“家”的思维,用企业的思维来经营企业,去除总想启用家族里现有的人员在公司任管理职位的想法,挖掘企业内外真正合适职位的人选,对家族人员以外的人要抱有信任和信心。建立健全公司规章管理制度,从企业最高领导人以身作则开始,树立企业正规化,制度化的文化氛围和纪律要求,做到制度高于一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不能违反制度或者将执行制度变成“走流程”。不论多大规模的公司,不论多小的私营家族企业,只有做到这两点,企业才能具备健康,平稳发展的前提。

2.股权激励,现代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产权关系清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一特点,恰好和经营权和所有权完全统一的家族企业相反。通过福布斯的《2014年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来看,在调研的747上市家族企业中,86%的家族企业仍掌控股权和经营权,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家族企业中更多的则是职业经理人进入家族企业参与管理。因此,建议国内成立多年的中小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在企业扩张期时,及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所有权,明确法人治理结构,成立正式的股东会议制度来取代家族内部成员会议,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家族企业向前发展的障碍,有可能将中小家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大型集团化的正规企业和上市公司。吸收确有才能的骨干员工,对其确实采取股权激励的办法,融入更多的人才到企业核心管理层,使员工有信心,确认公司会给予员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美好前景,促使员工产生主人翁精神,自我激励。

3.注重培训,团结共建

之所以提到中小家族企业,人们脑海中普遍的印象是“不正规”,很大的原因在于外来员工在这种企业里没有发展。所谓的没有发展,即是企业领导人对于外聘的员工总希望招聘到“现成的”人员,减少公司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必须的培训,也多让自家的亲戚参与。现代企业若要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这个观念,人是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资产,而不仅仅是企业的成本和负担。重视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培训制度,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不能因一味害怕员工提高了就会离开,而不去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更不能只利用员工的智力能力,而舍不得花费用去开发员工更高层次的潜能。企业只有真心为员工着想,员工才能更主动的紧密团结在企业这个大集体里,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4.一视同仁,恩威并济

进了家门是亲人,进了公司是同事。家族企业的领导人应把握好关系管理,从公司领导层其贯彻这个精神,对外家族内的人和外来员工应一视同仁,从工作内容的分配,工作方式的指导,工作过程中的引领,工作结果的包容和赞许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一视同仁。杜绝表面上给外来员工画大饼,实际有利益分配时多便宜家族内部。公司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任何时候不应留有余地和空间。对于家人内部人员在公司决策和业务上的失误,处理方式应和对待普通员工一样,不能因其和领导层的特殊关系而对给公司造成的负面影响视而不见。

5.敏感岗位,用人慎重

除领导层岗位外,公司的敏感部门和岗位,如财务部,采购部等,建议采用家族外部人员任职。这样从根本上杜绝公司内部派系勾结,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的源头。部门管理和制度管理既要制定的严格透明,又要执行的坚决彻底。家族企业的领导人,应比普通企业的领导人具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界,配置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为家族企业搭建顺畅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宏.家族治理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发展研究——关系契约与企业规则融合的困境与出路[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锡冰,赵丽蓉,周斌,等.家族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李秀娟,李虹.富过三代——破解家族企业的传统诅咒(新加坡)[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弊病范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络银行弊病;改革

一、绪论

“网络银行”是基于互联网或其他电子通信网络手段,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其网站与各类客户使用的电子交易终端共同构成金融交易网络。目前,网络银行的模式分为两种:一是纯网络银行模式,即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经营网上业务,取代传统银行。这种模式由于交易成本低和吸引存款有一定的优势,在国外银行业盛极一时,但中国网络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尚无纯粹的网上金融机构。二是网络分支机构模式,传统银行网上业务的延伸,通过该机构可以极大地拓展客户群,拓展业务种类,拓展处理各种业务的渠道,并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都采用这种模式。

二、网络银行的发展

1995年10月18日,全球首家以网络银行冠名的金融组织——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NB)打开了它的“虚拟之门”,从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就此诞生。在短短的五年内,有近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利润在银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已超过50%。同时在中国,网络银行热潮也呈上升趋势,1997年4月,招商银行率先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招商银行又试行了“一网通”网上业务。之后,细分为“个人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几大部分,开始真正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各大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到了2006年各大银行网络用户增长率都超过了50%。

三、网络银行现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

(一)网络银行技术风险问题

网络银行业务及大量系统控制工作都是由电脑硬件和软件系统完成,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的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运行的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也是金融机构和广大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主机、磁盘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网络攻击和病毒破坏等。尽管目前金融机构网站均采用了防火墙和网络检测等安全措施,但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却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他们利用网上的任何漏洞和缺陷非法侵入主机、窃取商业信息、发送假冒电子邮件、散播网络病毒等。在传统金融中,技术风险可能只带来局部损失,但在网络金融中,技术风险可能会导致整个金融网络的瘫痪,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是网络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

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大力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建立健全的自身网络安全系统是防范和减少技术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措施。而且技术要与“意识“相统一,开发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使中国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不会受制于人。

(二)网络银行产品匮乏问题

中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大多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即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到网上,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虽然对比早期网络银行,银行业务有一定的重组和再造创新。比如除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等老的业务外,产生了新的业务。但总体而言,在产品上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大多现代网上业务只是把客户申请处理业务的时间简单减少,并没有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制造出彻底网络化的新产品或新应用。而且在银行网站设计中也过于保守化,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为了让自己的网络银行业务更具特色,更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拓展思维开发新的产品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新型结合的道路必需坚定的走下去。如向国外一些网络银行取经,把网络银行打造成为一个网络金融业务“集合商”(也被称为“屏幕集合器”,为客户提供在单独一个网站上从所有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和股票经纪公司等机构运营的网站上下载所有网上金融信息。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不同金融机构的产品,从而避免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独立销售所实施的价格歧视),捆绑销售各种金融服务从中获利。

(三)网络金融立法滞后的问题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网络金融立法相对滞后。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颁布了《数字签名法》、《统一电子交易法》等法律,解决了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合法性问题。而中国直到2001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才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相对于较发达国家网络金融法律相比这个规章过于简单、几乎没有量化标准,可操作性差。到现在为止,网络金融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都不是明确和完备的,很多情况是网络银行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之后国家才出台有关政策去规范网络银行。就2008年4月下发的有关规范理财业务的事件来说,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面对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为了让中国网络金融更健康的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银行业现有的调控方式,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在以下方面:明确哪些银行可以开办怎样的网上银行业务、合理确定部门管辖、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制定新的证据制度。

(四)网络银行信用危机问题

由于中国现阶段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经济活动当中失信的现象比较严重,而网络银行又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的银行服务手段,使得大多数个人或企业客户对电子商务、网络银行采取的是观望态度。这里所说得不信任感不仅仅是客户企业对网上银行的,还包括网上银行对客户企业的、企业对企业的等。

网络银行的正常运营就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息息相关。国家应组织公安、银行、工商、税务、保险等部门,开发信用体系数据库,实现信用资源共享,成立专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公正、统一、客观、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此信用服务机构应能提供信用报告网络查询服务、信用资信认证,信用等级评估和信用咨询服务等。由此不仅可以降低金融信用危机,提高人们对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信任程度,还为以后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信用基础。

(五)网络银行支付平台问题

由于网络服务方式的虚拟性,银行经营活动可突破时空局限,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向客户提供服务(3A金融)。然而网络金融中支付、结算系统的国际化,反而大大提高了网络支付难度:一是中国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银行之间的互联性很差,虽然已有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建设,但推广程度不够;二是认证系统的不统一性使得许多企业B2B支付,还维持着“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局面。

开始大力实施的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建设,应该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为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个良好的支付平台,为人们体验电子支付的优越性,接受电子货币打下基础。建立起的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CA)系统也必须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并要及时更新和规范。

(六)网络银行电子货币风险问题

流通性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环境的开放,交易信息传递的快捷强化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如果网络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赎回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或清算资金不足满足,就会引发货币流动性危机。当然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也会降低货币的流动性。如计算机系统及网络通信发生故障时,支付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支付行为。

伪造及盗窃风险。电子货币的智能卡和其他存储与传输机制,即使装备了鉴定软件也将不会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罪犯找到巧妙的方法从毫无察觉的消费者和商家那里偷去辛苦得到的资金。只有网络银行开发新的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才能减少消费者的损失。

有效地控制电子货币流通性风险,就应当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种类、数量进行必要的限制。比如由电子货币发行机构的信用等级决定获取电子货币发行资格、发行的数量、种类和业务范围,还应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余额要求存有相应规模的准备金,以实现流通性管理的目标。还需要建立与其他国家网络金融制度相适应的规则体系,并与其他国家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必要的合作,以避免危机的发生。

(七)网络银行人才培养问题

网络银行行业需运用计算机软硬件、计算机网络、经营管理和金融等知识,而在中国懂得这些知识的人才非常缺乏。因此,除了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人才的力度外,还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既懂网络银行运作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蓉.网上银行明日盛宴[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7).

2、大卫·范胡斯.电子商务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弊病范文篇7

对于目前公文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四大弊病:

第一弊病叫“摆长蛇阵”。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000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十几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出现这种“长蛇阵”的原因,一是“流水帐”。我细看了教育局的一份年终工作总结,全文共14700字,开头就用了1000多字概括一年来取得的总成绩,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每个方面讲了五至七条具体做法,内容相互重叠,又颠三倒四。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总结,焉能不是一本流水帐。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综合概括,集中讲几点经验或体会,梳成几条辫子,这样文字精炼,且问题突出,抓到事物本质。

二是“各顾各”。笔者走访了一位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些总结写得很长,这并非秘书人员的本意,而是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或交单位几位领导同志去传阅修改,或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审定,但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炼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繁琐。

第二弊病叫“作假失真”。准确性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受“”时期“假大空”作风的影响,公文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日报》1989年8月19日的一篇反映检查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文章披露,某地区违反统计法行为8l件,其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就有71件5某个市将1987年秋季产粮抽样调查数337,286吨篡改为356,657吨,多报了l9,371吨;某地做结扎手术两万例,却上报四万例。这种明日张胆的假报告,是对公文准确性的亵渎。

弊病范文篇8

关键词:施工管理;策略探究

对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合理有效地施工管理能使项目工程简单化、规范化,能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部分企业由于精细化、规范化方面的管理尚有欠缺,制约了整个工程施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管理成本。

1工程施工管理的弊病

(1)施工过程管理思路粗放。在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一些单位管理非常粗放,缺乏对整个工程的科学评估,施工规程不完整,执行不严。这在一些中小型工程中尤为常见,由于这些项目投入少,项目时间短等原因,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简化操作流程,前期调研和勘察不足,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没有建立起规范完善的项目施工管理办法,过程管理不足,这也为施工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不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节约成本,反而增加了后期维护的支出。

(2)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施工质量取决于工程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这些质量管理目标需要所有参建人员承担,任何一个质量控制点的管理缺失都将制约整个工程的质量水平,目前,很多施工单位的现场技术以及管理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宏观和微观把控能力欠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工程操作没有规范严格的执行,例如钢筋混凝土的强度没有达标、混凝土的凝结速度较慢等问题。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个别操作人员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的有效控制也存在不足。

(3)安全管理存在滞后。对安全方面的投资较少,一些施工单位为节约成本,削减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造成设施不足或者质量不达标,人员配置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工程项目涉及的环节、人员众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起,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存在着安全管理的若干隐患。例如,违章作业、违章指挥;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现场时没有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佩戴安全绳或系挂不规范、安全网破损老化,重点区域未设立警示标识等,很多的方面都存在安全管理隐患,极易便能导致不可挽回的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而在实际管理之中,往往这些细致的管理落实不到位,执行不规范,暴露出我们目前的安全管理尚不完善。

(4)现场管理落实不到位。很多施工企业不重视现场管理,在施工时,建筑材料随意存放,堆放混乱,极易导致施工现场交通不畅,额外作业,同时,一些材料的存储不当也会造成额外的浪费,甚至数目不清,导致采购不足或者额外采购,更有甚者一些材料还会以为存储环境不适合导致失效或者影响质量。还有的施工机械违规操作,保养不及时,造成机械设备损坏,又无形之中增加了维修费用,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成本。

(5)成本账目管理不规范。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在于数据统计的规范严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很多采购支出和费用支出,每笔账目都需要明确,客观,真实的加以记录,在施工过程中的采购竞价及招标环节也需要充分调研,综合评价,这一系列环节都需要细节管理的完善,而在实际工程施工中,一些工程管理混乱,账目不清,导致成本核算不明确,额外支出较多,最终影响了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

2工程施工管理弊病的解决策略探究

(1)牢固树立规范施工的意识。工程不论大小,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的设计程序来进行操作,不能简化更不能省略其中的环节,在建筑工程中施工前的要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准备,认真审核施工图纸,全面的收集施工时所要运用的各种数据,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及人员考核制度,加大对施工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和宣传工作,形成科学、规范的工程管理氛围。

(2)推进施工管理的精细化。精细化管理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通过将整个流程细节化,规范化、数据化,优化整个系统管理效率,实现工作的高质量和准时化。具体到工程施工中,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要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以及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将精细化贯穿于整个大流程之下,无论是工程施工的工期、施工成本、施工质量还是施工的安全度,都应当按照精细化的管理思路与控制方法严格要求。精细化管理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就是要最终达到工程施工科学周密的管理,建立健全更为完备的施工建筑管理体系,保证工程的准时交付和质量达标,现场的标准化安全文明施工,进一步支持施工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

(3)加强对施工中质量的管理。质量是建筑的生命,严格的质量管理要求施工企业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意思,让质量管理贯穿于从建筑设计、物料采购、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工程质量法律法规以及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进行施工作业,定期不定期的安排专人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检查。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坚决杜绝以次充好,形象工程,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另外通过试验的方法对施工材料及半成品进行现场的试验,进而分析和判断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

(4)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时间成本是施工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支出,工期的拖延甚至延期交付都将增加整个工程的成本支出,影响施工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进度管理,需要管理者科学分解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和施工环节,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目标,同时严格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定期检验与施工计划的符合情况,对不符合的环节及时作出必要调整,对相对滞后的环节落实原因分析和责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监理工程师要配合管理部门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对施工进度进行控制。

(5)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既是施工企业管理优劣的展示,也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涉及主要施工材料及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就是要优化这些施工要素的正常运行。首先,主要的施工材料需要按需按批进入货场,根据施工进度合理安排采购进场时间。其次,合理规划存放区域,根据施工材料的存放要求和其自身特点,妥善储存,对一些需要重点防护的材料需要专门划定区域,进行阻隔。第三,施工机械需要保证正常的运行状态,定期检查,规范停放,在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防护。第四,安排专人对材料及设施进行管理,定期巡查,定期清点。第五,对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不安全存放的材料立即整改,及时化解风险。从而保障建筑工程顺利施工。

(6)完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在施工管理中,财务和成本管理是规范支出,节省开支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管理时,需要认真做好成本预算和使用计划,合理规划资金支出,做到优化施工方案,认真审查施工设计,严格成本核算和账目监管,建立健全财务核算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财务报表及核算的工作;完善过程监督和审计。定期对财务账目进行公示,及时发现财务管理纰漏,善于利用财务数据发现管理问题,进一步指导精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施工管理越来越受施工单位的重视,科学的优化和改善施工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施工企业应当坚持从整个施工过程的角度,系统的改进施工管理水平,强调各个环节的综合提高,以更好的支持施工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黄祖平 单位:厦门恩哲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茜.探究建筑施工管理的创新策略[J].价值工程,2015(36):14-15.

弊病范文篇9

素描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弊病及改进方法

(一)改变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重视中国画。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形成苏联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大一统的局面。这一理论强调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强调科学论证的态度,强调观察、理解和表现的系统过程,重在客观实证。它相对科学,但不应该是素描的全部内容。其不足是重客观轻主观,重再现轻情感,重科学性轻艺术感,作品虽然严谨、技术性强,但是机械、缺乏艺术内涵。例如,初学者在画素描时多追求面面俱到,忽略对物象本质结构的提炼。而国画注重以线造型,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对象的精神实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可以对客观物象作较大的加工处理。因此在素描教学体系中加入国画的造型理念可以弥补西画的不足。其次,在素描教学体系中要增加适于国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了解除了西方的具象素描外,还有国画独具特色的意象素描造型方法。具体说应该增加结构素描、速写、白描、默写、创作和书法等内容。现在的素描基础以全因素素描为主,学生长期训练后形成思维定式,在学习国画时还要经历一个“去素描化”的艰难过程。其他形式如体面式素描、结构素描、线性素描和速写等分量过小,缺乏系统规范,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白描、默写、创作和书法则是缺失的。白描和书法为国画所独有,可以训练用线能力,对物象作最精练的概括,这一过程需要极高的主观创造力,是传统素描不具备的。如果用写实主义的标准,默画、创作通常被当作学习的较高阶段,要达到写实标准确实比较难。但是教学不应该只用单一标准,如果以画面效果与作者的创意为标准,这一高度就会降低。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一直沿用的单一教学内容和模式,制定出兼顾国画特点的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素描基础教学体系。从教学实践看,加入白描、速写等国画基础内容,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增加内容无疑会加大教学、考试和评价的难度,但从国画的发展考虑是很有必要的。要使增加的内容规范化需要制订标准化的素描教学新大纲,改变教师凭个人经验随性教学的状况。素描教学体系是庞大的工程,有了系统化的大纲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运用和不断探索、反复试验。

(二)与中国画相联系

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有广泛的内涵与外延,教师给初学者讲授时应该兼顾并重视国画的艺术特点。素描教学体系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在西方,它作为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西方艺术的基础是与西方文化相适应的,但在西方从来没有涉及国画的相关问题。其强势迫使教师在教授时很少介绍国画知识,学生学习多年只知素描不知国画。例如,老师在讲“线”时,往往侧重讲线的本质是面与面的交界或转折,现实中不存在绝对的线,而忽略讲线是重要的造型因素,只用线条也可以造型。学生往往孤立片面地理解造型方法,急于加上似是而非的光影调子,忽略了物象的结构特征与整体效果。其实西方有许多善于用线造型的大师,例如荷尔拜因、丢勒、费欣等,他们的人物肖像作品具有侧重以线造型、弱化光影的特点,适于国画造型基础的训练。当然,用线或明暗造型只是手段,重要的是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国画融诗、书、印于一炉,作者需要画外之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丰富社会阅历。与国画相联系还要熟悉工具材料,任何绘画形式都与工具材料有密切关系,需要长期训练,因此素描基础中应该有用毛笔、墨、宣纸等材料的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没有时间和数量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

结语

弊病范文篇10

一、严重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长。

现在学校的竞争,说到底仍是升学率的竞争。升学率高能给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增光,也能挣出好学校的面子来。于是教育主管部门给学校施加的任务是升学率,学校给老师施加的任务是考取X个,而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考X分,教师不得不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学生,因而导致了老师“为分数而教”,对学生采取“管、卡、压”,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来提高成绩,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同样,每次考完试,不论试题质量如何,一律用学生的成绩给老师逐一排名,开会时发给各位老师的成绩表,或在会上公布老师的名次,都是以学生成绩作为主要依据,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或疾病。

为了分数,学生的思维稍一偏离“正轨”,老师便忧心忡忡地厉声呵斥,强行用成人的习惯思维去“匡正”;为了分数,学生的回答稍有误,教师就急不可耐地将“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为了分数,教师不敢让学生有不同于书本的独立见解和不合规矩的想象;为了分数,教师在教学中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失去了自身的创造力。在这种教育下,学生将会因怕犯错误而回避错误,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思考,往往碰上实际问题就晕头转向了。长此以往,学生没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更不要奢谈创造力和创造精神了。

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名老师的本职工作,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即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教书”与“育人”应相互结合起来。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往往忽视“育人”。

“教书”一味地要成绩要升学率,如:有的老师在任命课代表或班干部时主要看成绩,有的班主任平时抓班级管理时也总是在提高成绩上大做文章,从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甚至个别老师在“好”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他们对“双差生”不但不热情教导和耐心辅导,反而,极尽讥讽之能事。有些“双差生”便因受不了老师的冷言而辍学。老师的这种行为,既违背师德,又不符合有教无类的原则,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如此一来,增加了学生品德教育的阻力。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正处于薄弱环节,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重智力轻德育,一方面德育教育局限于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个体最根本、最基本的需要,这样的德育教育在效果上当然是低效的。

三、师生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尴尬。

在工作中,大多数老师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成绩搞上去这个重心上,在一些教师心目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做题的机器。特别是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老师为了尽快出成绩,只有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和学生施加压力,加大训练力度。学生只好长时间地在学校学习,本该属于他们玩耍和休息的时间被剥夺了,他们怎么会不厌学呢?这种视分数提高为最高成就的急功近利行为和思想,必然会造成学生在盲从和被动中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对立。

四、严重影响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为了提高自己所教学科教学质量,使自己的名次不排在其他老师的后面,许多教师不得不挖空心思提高学生分数,一旦通过正常努力达不到,教师之间就容易形成不正当竞争的风气,特别是同学科老师之间,明里不比,暗里较劲。老师与老师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戒备。带班想带好班,教书想教好学生,为评优、晋级等荣誉的得失,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去争取,老师之间的关系能不紧张吗?有的老师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在交流中弄拙藏巧,敝帚自珍;有的老师在别人教学成绩不如自己时,对人友好宽容,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则心理失衡,说话夹枪带棒,严重影响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团结。

五、诱发老师为评优作假,成为评优之“忧”。

以学生的分数给老师们排名次,虽能促进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但是将名次与老师切身利益挂钩,有的教师就置师德、师风于不顾,以作假来提高自己的成绩。有的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名次不排在其他学校的后面,初一、初二时每班有六七十个学生,到了初三老师想方设法让差生留级或转学,最后每班只剩下四五十人,这就是造成学生失学的主要原因;或把一个年级成绩好的集中在一个班,成为“重点”班,跟其他学校竞争名次。为了学校的名誉,有的老师鼓励学生撒谎,还美其名曰“善意的谎言”,这样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教师作假、学校造假固然是跟教师本人、学校领导的思想素质有关,然而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不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吗?什么是培育这种不良现象的温床呢?

对大多数学校而言,评优和评职称都是稀缺资源,荣誉的背后是各种物质利益。面对僧多粥少,人人争夺的局面,评优和评职称弄不好就成为老师“忧”的源头,失去了评优和评职称的积极意义。如按分数排优,看似公平,实则忽略了老师、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不公平竞争;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固然可以受奖,但那些所教学生分数不高但确实对学生进行了全面教育的该不该受奖?业绩突出者该奖,那么进步很大的老师该不该受鼓励?转化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老师付出的心力并不比带“好”班考高分的老师少,此类老师要不要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