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运营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4-03-04 17:55:54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

一、养老基金运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围绕养老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和监督来设计的,因此,选择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概念和养老保障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更能直观地体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这一特性。养老基金是法定部门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对象、标准、方式和程序筹集、管理运营和使用的专门用于社会成员养老的专门资金形态。它是养老保险和金融体系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特别是颁布了一系列养老基金法规和规章、完善了养老基金管理体制和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并扩大覆盖面、企业年金制度得到初步发展、养老金待遇的给付方式实现社会化。但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养老基金正常运营的相关问题,导致了养老基金收支形势严峻,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不同地区养老金支付能力不平衡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负担增长迅猛。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挪用养老基金的问题突出——“上海社保基金案”引起人们对养老基金监管问题的反思与重视;(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保值增值没有可靠保障。投资国债很难达到增值的目的,且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容易出现贬值导致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3)养老基金通过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来补充和改善基金的支付现状是通行的做法。但中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过分单一且缺乏对养老基金运营的规范监管,养老基金运营过程中被人为操作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养老基金的运行效率低下。

二、中国养老基金运营监管制度的缺陷

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中国养老基金的监管制度过分偏重行政监管。尽管有关社会保险的法规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设计背景和逻辑基础的,但由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的原因,这些规定中存在明显计划体制烙印——在养老基金监管体制的安排上过度的注重行政监管。过分的行政监管容易引发行政监管权力的寻租,造成养老基金挪用、挤占、浪费现象严重。因为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同样存在由于有限理性、官僚主义属性、垄断性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行政监管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同样,过分的注重行政监管容易忽略甚至抑制其他监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专门监督机制欠缺。相关的法规中缺乏这方面的规定。专门的监督制度安排不仅可以给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达到更好的协调彼此立场与想法的目的,从而使养老基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运行;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效率。因为,从根本上讲,养老基金首先是参保职工的钱,是用于社会保险对象的专项资金,其实质所有权属于广大参保者。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物质生活,同时养老基金还关涉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理应设置专门的组织平台,让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养老基金管理和监督中去。没有谁比直接利害关系人更关心养老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及保值增值。专门监督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基金的监管效率。

3.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滞后,致使社保、税务、财政和社会中介机构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不能进行有效监管。养老基金的管理者不能定期披露养老基金的管理运营信息,不能保障受益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因此就没有渠道对养老基金运营进行监督。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对基金管理基本上没有监督,财务上内控薄弱,也是导致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的诱因之一。

三、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

一、养老基金运营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围绕养老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支付和监督来设计的,因此,选择养老金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基础概念和养老保障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更能直观地体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这一特性。养老基金是法定部门或组织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对象、标准、方式和程序筹集、管理运营和使用的专门用于社会成员养老的专门资金形态。它是养老保险和金融体系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完善,特别是颁布了一系列养老基金法规和规章、完善了养老基金管理体制和提高养老基金统筹层次并扩大覆盖面、企业年金制度得到初步发展、养老金待遇的给付方式实现社会化。但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养老基金正常运营的相关问题,导致了养老基金收支形势严峻,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不同地区养老金支付能力不平衡问题严重,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养老金负担增长迅猛。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挪用养老基金的问题突出——“上海社保基金案”引起人们对养老基金监管问题的反思与重视;(2)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狭窄,保值增值没有可靠保障。投资国债很难达到增值的目的,且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容易出现贬值导致支付能力进一步下降;(3)养老基金通过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来补充和改善基金的支付现状是通行的做法。但中国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过分单一且缺乏对养老基金运营的规范监管,养老基金运营过程中被人为操作的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养老基金的运行效率低下。

二、中国养老基金运营监管制度的缺陷

1.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中国养老基金的监管制度过分偏重行政监管。尽管有关社会保险的法规都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设计背景和逻辑基础的,但由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的原因,这些规定中存在明显计划体制烙印——在养老基金监管体制的安排上过度的注重行政监管。过分的行政监管容易引发行政监管权力的寻租,造成养老基金挪用、挤占、浪费现象严重。因为在行政监管过程中,同样存在由于有限理性、属性、垄断性等原因导致政府失灵,从而可能导致出现行政监管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同样,过分的注重行政监管容易忽略甚至抑制其他监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专门监督机制欠缺。相关的法规中缺乏这方面的规定。专门的监督制度安排不仅可以给利益相关方提供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机会,达到更好的协调彼此立场与想法的目的,从而使养老基金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运行;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监管效率。因为,从根本上讲,养老基金首先是参保职工的钱,是用于社会保险对象的专项资金,其实质所有权属于广大参保者。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物质生活,同时养老基金还关涉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理应设置专门的组织平台,让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养老基金管理和监督中去。没有谁比直接利害关系人更关心养老基金的征缴、支付、管理、运营及保值增值。专门监督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基金的监管效率。

3.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监管效率不高。信息化技术建设的滞后,致使社保、税务、财政和社会中介机构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不能进行有效监管。养老基金的管理者不能定期披露养老基金的管理运营信息,不能保障受益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因此就没有渠道对养老基金运营进行监督。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对基金管理基本上没有监督,财务上内控薄弱,也是导致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的诱因之一。

三、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养老基金的信托投资运营的入市,构建养老基金信托投资运营的安全监管制度已成为必然要求。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养老基金信托运营法律监管制度:

1.监管体制和模式的选择。借鉴外国经验,中国应建立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内部监管为核心、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和国家监管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体系,以建立一个多权分离、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的监管制度。养老基金信托投资管理机构设置具有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和内部控制功能的独立经济实体,建立行政管理监督、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监督、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等制度,以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保单位为主体的社会中介监督组织,对养老保险基金信托投资管理机构基金运营管理、经营状况、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基金周转和调剂等进行综合评价。国家行政和经济主管部门,如财政部门、审计部

门、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对养老基金的信托投资运营情况,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养老基金的安全性和增值性要求。

对于养老基金的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的总体情况。因此,在现阶段对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的监管应该采用“数量限制”规则,这样更符合中国资本证券市场的实际和养老基金特殊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要求。但在此基础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引起的养老保险压力对养老基金资产保值增值的特殊要求,我们应该逐渐引入英美的“审慎人”规则,来克服和弥补“数量限制”规则的缺陷。

2.建立严格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由于养老基金对安全性的特殊要求,世界上各国基金管理者的选择都很严格。对基金管理者的最低资本金,经营信誉和经营业绩都有严格的规定,其目标是允许最好的申请者进入,限制未来的风险和成本。首先,养老基金信托管理机构必须达到法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并且是实收资本;其次,要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鉴于养老基金的特殊性,在公司治理方面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在董事会成员中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最后,其专业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如中国证监会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主要的投资管理人员必须是专职的、在业内具备良好的业绩和声誉。只有符合这些条件、通过公开招标的基金管理公司才具有经营养老基金的资格。

在一定的限制准入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养老基金运营的安全,提高养老基金信托运营管理公司的积极性,使养老基金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率,相应的必须建立养老基金管理人的退出制度。政府监管机构应当负责对基金管理机构的资格予以认定和注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投资运营、内部风险控制等情况给予监督,对违规违法或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要视其情节轻重实行惩罚和注销其养老基金的管理资格。

3.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运用越来越广泛的养老基金投资监管制度。对于整个养老基金投资监管体制来说,信息披露要求是监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垄断理论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认为信托投资公司是其经营财物等重要信息的垄断提供者。在没有管制的信息披露市场中,信托投资公司作为信息的垄断提供者,不仅限制信息的产出,而且可以以垄断价格出售信息,让利益相关者都去购买同一信息,这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强制性披露则可以大大降低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成本。” 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将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双重监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违法、违规操作,损害基金所有人和受益人的利益。因此,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众和养老基金的受益人公布相关信息,并且信息披露义务人报告、公告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的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4.建立养老基金收益担保和保险制度。大多数引入职业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和地区对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都进行某种程度的担保。其中,拉美和中欧国家通常采用相对值的形式,即达到所有养老基金投资收益的均值或某个收益基准的一定比例。例如,智利规定某个基金的投资收益必须高于全部基金平均收益的50%,阿根廷规定的比例为70%;而另外一些国家规定,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必须达到某个具体数额,如瑞士规定养老基金的名义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4%,乌拉圭规定实际投资收益率必须高于2%。作为保证,各国养老基金或出资成立中央担保基金,或自行提取一定比例作储备,或由基金管理公司的自由资本作支撑。当储备不足时,国家财政予以支持。养老基金管理公司也有可能存在破产和清偿的风险。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化解养老基金可能面临的这些风险,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了养老基金保险制度,明确要求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保险费水平依各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等级而定。这样养老基金在实际运营中遇到投资风险造成损失时,可以通过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获得补偿。

四、结论

养老基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最基础性和代表性的制度。完全可以说养老基金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石范畴。养老基金制度作为现代各国普遍推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养老基金制度最为重要的是养老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即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现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的接轨,养老基金只有参与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标。采用信托的形式是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8.

[2]张新民.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3]朱小川.营业信托法律制度比较研究——以受托人的信用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9.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资本运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22-02

一、资本运营的内涵与作用

资本运营也称为资本经营,它是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其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核心,实现资本盈利最大化。它是将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即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本,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转让、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立、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和有效营运,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的经营活动。

资本运营的作用就微观方面讲主要是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宏观方面讲,主要是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产存量的流动,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地区之间的投资合理化。

二、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1.融资方式单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企业金融意识不强,融资方式单一。一些企业观念不新、缺乏金融意识,一提到融资就去找银行,而不是把眼光放在资本市场上,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能力较差,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仅以2004年哈尔滨市区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负债总额为7 290 681万元,资产总额10 171 906万元,资产负债率71.6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债总额占到81.94%。过高的负债水平,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必然会导致较高的财务风险,企业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2.缺乏多样化的资本运营方式

近年来,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企业资本运营活动呈现上升的趋势,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资本运营方式为主线,积极拓展了其他资本运营方式。综合近年来老工业基地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方式,主要有收购兼并、资产出售与转让、股权变更及协议转让、资产置换与托管、合营、直接投资(包括对外和对内部子公司)、债务重组、担保等,极少使用其他方式。这使得上市公司对资本运营的概念上仅仅理解为纯粹的资本运作、资产重组和兼并、股权变更等方式,也没有与无形资产的资本运作、人力资源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等方式结合使用,偏离了资本运营的真正内涵,使资本运营效果难有支撑。

3.资本运营经验不足,资本运营效益不高

资本运营是企业将拥有的资本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过程。从范围上看,资本运营可以涉及任何地域和行业。但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由于自身固有运行管理机制的影响和目前对资本运营工作认识不足,以及运行经验的欠缺等问题,使企业缺乏在国内外进行有效资本运营的相关条件。就实际情况来看,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理念和手段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缺乏现代市场经济下资本运营的理念和意识;另一个是老工业基地的外部形象欠佳、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造成企业缺少资本运营的有利环境和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有效地进行资本运营的条件和环境并不是很完备,即使有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了资本运营工作,但这些工作也仅仅停留在融资这些相对简单的资本运营活动上,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运营活动,如兼并、收购等不是很多、很有效。

4.资本运营人才短缺,资本运营缺少人力支持

资本运营是一种专业性的经营活动,它要求从业人员是具有金融、证券、税务、财务、法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进行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黑龙江地域的特点,使得这样的专业人才短缺,即使目前市场化意识和发展条件有所好转,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5.资本运营的决策主体存在问题

观察近几年的资本运营案例,我们发现了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即国内的国有企业在进行兼并、收购、合资等影响力较大的资本运营活动前,推动力大多来源于政府部门,而不是企业经营者主动寻求运营途径和方式。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市场行为,追求的目标是资本收益最大化。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企业法人,他们往往并不是真正的产权主体,因此,在这种非完全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企业资本运营并不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政府介入企业资本运营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决策,决策主体是所有权主体即有关行政机构。

6.资本运营中介机构不完善

资本运营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决定了中介组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在资本运营中承担着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融通资金等作用。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起步较晚,规模尚小,市场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现象严重。而且主要工作集中在股票上市承销与配股承销业务上,有的只停留在承销、经纪和自营等一般业务上,对于近年来此起彼伏的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却少有券商参与,对企业的购并、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等知之甚少,服务意识淡薄。

7.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营运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在企业管理中存在一种注重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建设、以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建设代替管理的倾向。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人员和工人素质不高,不懂技术和管理的人管理企业比较常见。在管理理念上,有些企业仍只重视生产经营,不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市场应变能力和国家政策执行能力差。

三、提高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资本运营效率的对策

1.选择合理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本运营形式多样化

资本运营方式对资本运营效果的影响很大。为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运营,应合理选择资本运营方式。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资本运营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资本运营效果。

2.培养经营管理与资本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资本运营是一项融专业性和复合性于一体的经济活动,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应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地培养出适合资本运营的专业化经营人才。一是完善高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二是举办中短期或业余培训班,以弥补短期从业人员的不足;三是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形成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吸引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提高员工素质。

3.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首先,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增进市场流动性,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其次,完善法律制度。包括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4.加强资本运营中介组织的建设

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5.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6.加大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营运的政策支持

根据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国有资本比较集中的特点,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一定的倾斜,包括资金方面的支持、税收优惠、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老工业基地加快国有经济调整,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营机制,提高资本运营效率。

总之,通过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资本运营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的阐述,要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效率。政府应从宏观上为企业资本运营造就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企业自身应明晰产权,加快公司化改造,探索选择合理的资本运营方式来提高黑龙江省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真正发挥资本运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和未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2).

[2] 王忠孝.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2008,(10).

[3] 哈尔滨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郭效丁.对企业资本运营与扩张的一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6).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54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对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逐步取代铁路运输,成为我国客运和货运的最重要的组成形式。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大、回收期长、资产非流动性等特点,迫切地要求对高速公路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以合理地运用资金,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起步较晚,各地高速公路的管理目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核算办法、收费模式和标准等情况也不尽相同,对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还未形成统一认识,运营财务管理也没有完全发挥其财务运用、分析、决策等职能作用。因此,分析我国高速公路运营期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于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法制和体系不健全。高速公路在我国发展二十多年以来,越来越显示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然而,虽然我国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迅猛增长,但高速公路“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转变,运营财务管理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升,造成管理滞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全面的高速公路管理法律法规,只有一些部门的或地方性的规范性条例,导致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没有权威法律法规的指引,缺乏统一标准,给运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效益评价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并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运营财务管理。

2.高速公路预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受国际金融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及管理部门考核预算总指标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在编制年度综合预算时,一般都比较保守,造成预算控制的具体指标难以落实,影响了财务预算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各部门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对称等问题,导致预算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体仍有待提高。

3.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有待提高。高速公路的资金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很多高速公路建设资金一年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专项检查虽然频繁,但一般只注重于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系统性,且大多倾向于合规性检查,在高速公路集中核算程序和制度设计中,由于没有总账控制,往往过于侧重效率目标,没有对资金安全目标进行强调。在如何规范资金管理方面,没有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和严格的制度约束。

4.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高速公路作为一项资金投入高、运营成本大、回收周期长的基础建设工程,其投入运营后的成本非常高昂,通常占同期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运营企业一般存在负债率高、还贷压力大、利息负担重、养护和管理支出大等问题。高速公路投入运营后,由于私人轿车通行量未形成规模,导致实际通行量达不到设计要求,通行费收益与交通量预测值相差大的现象时有出现,造成高速公路整体经济效益不高。

5.运营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加强。高速公路作为一项投资极大的系统工程,其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将会直接影响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及水平。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时,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其不仅能够运用专业知识、高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方法,还能协调好各种关系,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然而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资金收支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基础性会计工作上,对盈亏分析和成本核算等高级财务管理涉及较少,导致财务管理的基础不扎实,财务管理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完善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的对策

1.健全管理体系。转变高速公路“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将运营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争取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全面的高速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和财务管理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指引。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内部则应当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进行运营财务管理。高速公路运营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预算编制、财务执行、会计核算、审计和监督等具体的工作,还应形成一套科学全面、符合实际的精细化的制度体系。

2.完善运营成本核算体系。将会计电算化管理运用到运营成本核算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设立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并导入成本核算报表。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上级财务部门根据总体战略目标和以往的经营情况制定企业成本核算目标,下属企业和财务部门根据上极下达的预算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下一年度的成本费用预算,上级财务部门在汇总数据后,再综合企业经营情况、历史数据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制定一套综合的预算方案。使用全额收支预算,将高速公路运营的各下属企业、收费站点等的收支全部分门别类纳入统一预算管理,实现资金的统一调度,减少资金沉淀。另外,预算方案还应根据公司的年度经营计划和经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整个预算方案更加科学合理。

3.规范资金管理体系。对于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制定成本核算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物资管理办法、资金使用规定、账务收支办法、费用节余或超支处理规定、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等制度和办法,完善高速公路基础信息数据库,健全综合计划定额体系,及时更新财务信息管理软件,及时上报相关数据,使高速公路运营中的各项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和有效。

4.加强征费管理和成本管理。车辆通行费是高速公路运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因此,在日常运营中要做到合法合规收费,做好详细的年度收入预测,做好现金管理,在保证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按期还贷的基础上,尽量节约成本,提高现金使用效率,做好票据管理,保证现金和票据的对等性。在日常管理费用方面做好有效控制,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做好重点项目和临时项目、大额支出和特殊支出的管理,完善审批手续,做好费用统计,厉行节约。及时进行财务成本核算,正确计算出各项工程的实际成本,从而确保成本管理更加及时、有效。

5.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加强财务部门的人员管理,严格会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都具有相应的资质。做好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培训班,使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加强学习、互相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除了专门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的财会人员的法制培训和职业道德观念培训,从而使会计人员在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财务工作。

参考文献: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事故处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U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范围不断扩大,因此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城市轨道交通一旦建成,就必须保持整个系统夜以继日地正常运营,这对其设备管理丁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地铁运营作为高风险服务行业,一旦发生故障或事故,影响较大。运营安全一直被地铁单位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控制风险措施。地铁风险所涉及的知识较多,不仅需要机械、电力、电子、自动化、建筑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地铁车辆、供电、通信信号、线路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引人系统论的风险控制理论,增强地铁防御风险的能力。

2、地铁运营事故主要类型

城市地铁运营的目的是把人流进行疏散,将旅客安全运送到目的地。它的作用、性质及特点决定其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将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保证乘客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地铁事故的统计分析,常见的地铁事故类型为火灾、列车脱轨及相撞、踩踏事故、恐怖袭击。

3、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建立完善安全规章.安全生产有章可循

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应不断整理技术文本,完善维修规程、作业规范;同时要建立更加严格的考核制度,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处理每一起事故,通过对个别违章违纪现象的处罚,以对广大职工起到警示作用。针对每起事故,不仅要就事论事提出整改措施,更要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层面,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不断完善文本的可操作性和覆盖面。在地铁开通运营前狠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

3.2建立三级安全网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强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各级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的原则.有效发挥“纵向到底、横项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网络作用,形成安全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一级监督一级的网络化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上自总经理。下至基层员工,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和社会综合治理目标责任状.将安全生产目标纳入考核内容,明确各层级的安全职责和安全生产目标,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3.3建立安全检查制度.预防运营事故发生

加强监督检查机制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关键。安全检查是对安全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综合检查与专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坚持安全检查以自查自纠为重点,自下而上,查找不足。严抓隐患整改,按照“五个落实”,即任务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质量落实、时间落实,按期整改完成: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的同时.逐步建立安全隐患管理机制.将安全检查和隐患管理统一起来,并落实到工作制度中,形成健全的检查网络.实施有效监控。

3.4建立安全培训制度.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基础.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工作.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故障判断、处理的竞赛,不断提高员工的故障判断、处理、应急反应能力。

3.5推进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

推进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基础。应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向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营商看齐,及时跟踪国内同行业安全管理的最新发展动态,运用现代安全牛产管理的方法;应注重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规范化管理转变,以不断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

3.6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国内外地铁运营救援抢险的经验和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针对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发生火灾、列车脱轨、列车冲突、大面积停电、爆炸、自然灾害以及设备故障、大客流、恐怖袭击等其他异常原因,造成影晌运营的非常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国家和地方发生紧急事件、疫病传播情况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7建立事故处理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健全事故处理机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定因、定性、定责.严格惩处。通过教育和处罚使员工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增强岗位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将“降低故障率事件率”作为一项长效工作机制专题研究.开展地铁事故案例研究,学习先进一流的运营安全管理,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用“投石头原理”防员工思想麻痹.让每个员工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安全生产形势估计得过好,要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感;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问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事后惩处为事前预防.不断提高事故分析处理能力。

总之,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对安全出行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近些年我国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理论方法及安全技术应用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基础设备设旋维护检查,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规划以及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国际上地铁成功安全运营管理经验表明。只有在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实现最大化的地铁安全运营,必须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一个科学、全面、系统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

4、结束语

随着地铁建设速度的加快,其运营风险与安全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极大重视,尽管人们在实际中常常意识到风险,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一些措施,但对于投资巨大、系统复杂、影响深远的地铁来说,必须引入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不断、循环递进的一个过程。在风险控制阶段,通过操作维护、监视、响应、评估和再评估、安全意识与培训,以及其他风险管理的跟进活动,力求控制风险,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地铁安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西安地铁运营;精益求精;核心理念;管理标准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5-018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15.097

1 精细化管理概述

精细化管理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通过规则的细致化和系统化,运用标准化、程序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协同、高效和持续运行。

精细管理是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出的“时间、空间、质量”的规范。这种规范是一种全过程的过程控制,即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应处于受控管理之中。

企业管理的精细化,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包括工作方案设计、人员安排、实施和评价等。通过业务流程的精细化设计,使每个工作流程形成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管理闭环,使员工更为清晰地认识工作目标,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各项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上,要注意人、财、物、技术、资金等各类因素的平衡考虑和资源配置,通过细节研究促进整体工作效益。

2 西安地铁运营分公司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西安地铁运营分公司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从运营筹备期间开始,运营分公司就从组织架构、岗位职责、规章文本、生产组织、企业运作等方面均建立了标准规范体系,经过二号线筹备期和开通运营两年多时间的不断摸索和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各项制度、流程、程序趋于完善,运作平稳有序。进入2013年,面临一号线顺利开通和保障二号线平安运营、优质服务的任务目标以及西安地铁即将进入线网运营管理的模式转变,如何进一步提升运营分公司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减少故障、降低成本,适应运营发展新阶段需要和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运营管理上台阶,建立和规范管理体系,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就成了运营分公司企业发展的的必然选择。基于此,运营分公司管理决策层统一思想,于2012年底明确提出于2013年为分公司管理提升年,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工作,拟用两年时间,结合分公司生产(服务)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技术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经营(物资)体系、应急保障体系、思想政治保障体系基础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分公司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全面精细化,形成生产有序、安全可控、技术进步、服务提升、管理高效的良好局面,后来居上,争取成为全国地铁运营管理的行业标杆。

3 西安地铁运营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确保线网平安运营、优质服务为目标,结合体系建设,运用科学恰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准、细、严”落实到运营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建立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整个运营管理中,形成生产有序、安全可控、技术进步、服务提升、管理高效的良好局面,为打造平安地铁,美丽地铁和运营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西安地铁运营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系统、精确、细致、量化的管理标准体系,在工作各环节贯彻精细思想,培养员工树立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确保实现管理精细化、服务精细化、设备维护精细化。

5 西安地铁运营精细化管理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总体归纳为四个字:精、准、细、严。“精”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准”是准确准时,信息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严”是严格执行,严格控制。

6 西安地铁运营精细化管理实施主要内容和方法

6.1 细化任务目标

根据分公司年度任务目标,分解、细化部门阶段

目标。

6.2 细化完善规章制度

实施精细化管理,规范、创新管理制度是基础,细化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是完善规章制度的核心。针对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推诿扯皮、工作执行不力、工作接口冲突等现象,我们要求各部门重新明确完善各岗位工作职责,包括责任、权限、工作内容和要求等主要内容。分公司级规章制度,职能管理类由企业发展部牵头,技术管理类由技术部牵头,全面完成现有规章制度完善及修订工作。

6.3 细化、优化工作流程

细分岗位职责,明确层级定位,界定权责;将每个工作项目分解到岗,工作过程细化为可执行的单元工作流程,明确每项工作流程的具体任务、责任、节点、位置进程,并将流程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和优化;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进程之间的界面与权限。职能部门主要包含管理、服务职能方面的工作流程,生产部门主要包含分公司规章标准界定的本部门延伸管理职能、部门内部管理及协调等工作流程。

6.4 细化、优化作业标准

统一规格标准、操作标准、质量标准、数量标准、执行标准,质和量、时限和效率、对与错都要有标准可依。明确、细化每一个岗位承担的职责和每项作业标准程序,明确作业范围、作业人员、作业条件、作业环境、工具物料、作业质量和时效等环节,简单明了,使每个作业环节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6.5 细化、量化考评、奖励标准

以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作业标准为基础,细化、量化考评、奖励指标,明确考核程序,严格考核过程,进一步提升部门及个人的工作效率及效果。将考核指标从最初的定性为主、定量为辅逐渐转变为定量为主、定性为辅,更加关注员工的具体行为和工作任务,并扩大考核结果的应用,合理引导员工工作行为,提高整体工作效能。

6.6 固化、信息化制度、流程、作业标准,实现制度、流程、作业标准的信息化管理

以分公司综合管理信息平台OA为载体,对已经成熟、完善的制度、流程、工作标准,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至OA系统中,实现整个管理工作的标准化、信

息化。

6.7 多种形式展示和宣传巩固,形成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常态化管理企业文化

以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促进高效优良的执行力,逐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使精细化管理自动体现到企业、员工的各项行为中。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都是从精准要求做起,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为我们的品牌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孙念怀.精细化管理Ⅲ:操作方法与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吕国荣.精细化管理的58个关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7

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等存在的法律地位依据、管理政策来源、管理现状,指出基层图书馆依存的政策不明确,各地运营管理形式传统与创新共存,探讨了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1-0014-04

收稿日期:2014-12-20

作者简介:李 英(1975―),宝安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街道、社区图书馆主体地位依存的政策逐渐清晰

1.1 2008年起国家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县(市)级以下

2008年前部级政策、规范性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只延伸到县(市)级以上。“十一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到2010年,我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2,884个[1]。《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指出:“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分为部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地(市)级和县(市)级4个等级。”[2]

2008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公共图书馆表述为“标准适用于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新建居民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参照本标准执行。”[3]

2011年出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表述的延伸层级最具体,即“标准内容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4]

1.2 省、市级政策文件中公共图书馆表述延伸到街道、乡镇级

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没有延伸。如2002年出台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三条指出:“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有的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层级概念较为模糊。如2012年2月27日起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中“第一章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主管的并向公众开放的省、市、州及以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

大部分省、市文件对公共图书馆概念延伸到街道、乡镇一级。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第九条指出:“本市鼓励和扶持在社区、村兴办图书馆(室)。 区、县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以区、县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公共图书馆(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强社区、村内图书馆(室)的建设。”

2002年11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8号修正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二条 (定义)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公共图书馆,……包括市图书馆、区(县)图书馆和街道(乡、镇)图书馆。”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第八条指出:“公共图书馆按照行政区域分级设置。省、市、县(市、区)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乡镇、街道应当在文化站内设立图书室,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公共图书馆。……鼓励在社区、村设立向社会开放的图书馆(室)。”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中,“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发展需求和人口分布、地域特点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设置公共图书馆,并可以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和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公共图书室或者公共图书站。”

2 各地陆续出台涉及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政策文件

2.1 省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层级、人员配备和经费来源

《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对运营管理的经费来源给予了明确,第二十四条(经费保证)指出:“街道(乡、镇)图书馆的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支持。”

2011年9月出台的《浙江省文化厅关于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运营管理主体、人员配备非常明确。“乡镇分馆由县图书馆负责管理,当地乡镇派人协助管理、维护,每个分馆配备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图书室由村(社区)派人进行管理,每个流通点应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解决总分馆建设资金及日常运行经费。”

2012年2月执行的《贵州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管理办法》对管理主体对应的行政分层进行了明确。“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中心)设备实行分级管理。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2.2 地、市级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运营体制、经费来源及人员管理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李英:街道、社区图书馆政策及运营管理机制研究

2011年9月出台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运营管理的总分馆管理体制,界定了经费来源、员工管理的模式。“县级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管理方式:以各县级市图书馆为总馆,以镇(含撤并乡镇、管理区、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流动图书车为补充。县级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购书经费及免费开放等所需经费由各县级市财政给予保障和统筹。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应由总馆统一管理。”

3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的现状

3.1 层级对应的行政管理主体承担运营管理责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一级政府对应一级图书馆”的建设体制,最低一级政府负责的是街道、乡镇图书馆,社区和乡村图书馆没有对应级别的地方政府,也缺少相应的公益性建设主体[5]。同理,层级对应的运营管理主体亦如此。

3.1.1 诸城模式为代表的乡镇政府管理模式。基层图书馆由市政府监督下的乡镇政府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建成后由乡镇政府维持运行,乡镇政府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承担公共文化,新增一定数据图书资源,可以通借通还,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的专业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讲座、咨询、读者活动等)难以实行[6]。但难以承载公共空间职能,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其投入与服务效益产出也有待继续加强。

3.1.2 街道承担辖区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责任。2012年,深圳市宝安区创新了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新形态,由区政府出资,区图书馆负责建设,各街道提供场所,建成了30家社区阅读中心;统一的建设形态上采用了全区统一的服务标识、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阅读中心工作经费由区财政承担,其所在街道负责运营管理。区图书馆作为监管与考核单位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和服务规范。

3.2 运营管理职责随建设主体上移到区级以上图书馆

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突破层级对应的行政级别框架,基层图书馆建设主体上移到县(区)级以上图书馆,随之管理主体上移,承担了相应的运营管理职能,出现了多种创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2.1 嘉兴市政府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嘉兴市政府主导、制定了全面的总分馆建设方案,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和运行模式、分馆管理制度、效果监测等。由市、区、乡镇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 资金由总馆支配, 基层图书馆部分人员编制划归市馆, 实现城乡基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嘉兴模式的运营采用集中管理,是指任何一个分馆从立项论证到建设规划再到日常运行,全部由总馆统一操作和管理。[7]“嘉兴模式”的特点是由实施区域内的最高行政层级嘉兴市政府确认上述责任并产生了承担的意愿,由嘉兴图书馆完成制度和实施规程的设计,最后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责成予以实施。

3.2.2 市级图书馆与基层政府合作的全委托管理模式。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是一种在合作基础上的全委托模式,即由建设分馆的合作方(各个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分馆的馆舍、装修、设备以及开放中的水电等费用,并每年向苏州图书馆支付一定的人员和购书经费。苏州图书馆向分馆派遣工作人员,负责分馆的开放服务。[8]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层级对应的体制障碍,彰显了总分馆在服务上的方便快捷和经济高效,但“政府主导”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后示范区的创建给苏州的总分馆实现政府主导和形成制度创造了条件,苏州进一步创新思路,设计了苏州总分馆的“新模式”,从政策文件制度上实现了政府主导。

3.2.3 区级以上图书馆派出基层分馆馆长的合作式管理。南山区图书馆众冠分馆,由合作共建的股份公司负责日常运转的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以及三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南山图书馆选拔业务骨干长驻分馆担任业务馆长。以合同约定形式有效解决了政府运营分馆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而总馆委派业务馆长,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的规范性,基本解决了因体制障碍而带来的经费不足、人员不专等问题。[9]

3.2.4 区级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制管理。2006年8月出台的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由区财政对社区图书馆新建、日常运作进行补助,由福田区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宝安区图书馆2008 年起进行了总分馆直接管理,分馆建成后其运营管理费用由区级财政直接纳入区图书馆的年度预算。由区图书馆统一管理人、财、物,统一选派和管理培训工作人员,统一规章制度,统一宣传标识,统一提供文献信息及服务资源(含数字资源、讲座资源),真正做到了向读者提供与区图书馆同等水平的服务。这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层分馆后续经费无来源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保证了分馆建成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街道、社区图书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10]2005年起建设的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在后续管理上也是类似模式。

4 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的核心要素

4.1 法规文件明确基层图书馆的定位

在“十一五”时期,我国启动了若干旨在覆盖全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等。于良芝老师认为,其核心功能由典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构成。

综上,部级的政策文件涉及县(区)级以下的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公共图书馆的表述延伸还不及省、市级政策文件清晰,但是省、市级文件中又各自为政,表述不明确。因此,在现阶段,街道(乡镇)图书馆及社区(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及运营管理,最迫切需要的是政策法规性文件的明确表述延伸,将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定位清晰,提供哪些公益服务内容,辐射多大的服务范围。

4.2 出台管理层级清晰的运营管理文件

通过政策法规层面出台涉及明确运营责任主体,界定运营管理目标的政策,保证运营经费来源、使运营管理层级清晰、可操作,保持可持续发展,如苏州模式、嘉兴模式等。

公共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资金也可以多渠道筹集。管理主体联合多个部门切实出台鼓励单位、个人和公益基金等向公共图书馆捐资、捐书的可执行文件,如免税减税等措施。通过完善公共图书馆理事会治理制度,引进社会监督、社会资金和社会化运作,从而实现公益文化服务机构的独立运营管理。

4.3 总分馆制是一种有效运营管理模式

由于县级以下的基层政府或基层组织建设公共图书馆的能力普遍薄弱,其运营管理的能力更加薄弱,因此县级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11]苏州、东莞、佛山、深圳等的总分馆建设及管理,创新衍生出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同步上移,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相适应。总分馆制管理在降低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本,规范和维持基层图书馆发展方面体现了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一种有效的运营管理模式。

4.4 鼓励探索服务外包

以总分馆制的管理思路和模式,依托服务规范和考核办法,可以将基层图书馆在专业监管与指导下进行独立运营管理或者项目服务外包。

2013年,宝安区图书馆在总分馆运营管理成熟的基础上,从规范管理和业务监督角度,出台了《宝安社区阅读中心服务规范》、制订了《宝安30家社区阅读中心考核办法》,并于2014年初进行了全区社区阅读中心考核,这也是基层图书馆将总分馆专业化管理思路与较成熟的实践经验转移给街道、社区运营管理的有效尝试。

2013年7月1日起,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总馆尝试采用项目服务外包的购买服务式管理分馆,按项目外包给人力资源公司,南山区图书馆只负责业务考核。

4.5 建立并实施运营管理评估制度

建立并实施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完善的运营绩效评估制度涉及评估组织设立、制定评估标准、建立统计体系、定期评估考核及制定奖惩措施制度等。评估考核包括:确定评估内容范畴、评估措施与频次、评估的后续发展及改进措施等。评估的主要手段包括:数据统计、建立数据通报及、数据分析与改进措施。评估

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服务、质量、效益等[12]。

参考文献:

[1] 于良芝.我国基层图书馆的专业化改造――从全覆盖到可持续的战略转向[J].图书馆建设,2011(10):7-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 于良芝等.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31-40.

[6] 臧运平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9):5-15.

[7] 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8] 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0-25.

[9] 余子牛.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2006(3):16-20.

[10] 周英雄.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未来发展[J].图书与情报,2011(1):86-90.

[11] 于良芝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法律保障:法定建设主体及相关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8(7):6-11.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 管理机制 对策

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促使离退休费用不断加大,这极大的增加了我国的养老负担,并且也影响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致使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运行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大力加强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制更加完善。

一、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存在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卫生保健及健康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人的寿命在延长。根据联合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凡是平均收入高,健康投资比例较大的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就会较长。据统计,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是35岁,2010年已经提高到72.5岁。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将极大的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使得国家的保障负担更加严重。根据各地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情况,其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能够管理好日益提高的养老保险基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实现社会保障的政策性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范围过窄,相关法规不健全

根据政府部门有关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政策,可以看出对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管制虽然非常严格但是又不切合实际。依据有关规定:基金“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假如严格按照该投资政策来运营养老保险基金,将会使得养老保险基金大部分都投资于国债以及银行存款,这将导致基金的收益率偏低。并且物价的上涨,也要求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增值。然而,在实践中,养老保险基金有的投入到当地的基本建设项目,有的用来盖办公楼或者购置办公用具,有的甚至被有些地方挪用给当地领导装修住宅,购买轿车等,这都使得我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中发生了许多违规操作的现象。

2、管理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的费用过高,投资收益率偏低

据统计,各地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从养老保险基金当中提取的管理费率在2%到6%不等,平均大概是4%。另外有些部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不当,将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于房地产或者其他领域里,使其投资回报率平均在10%,扣除运作成本4%后,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回投资回报率大概为6%,甚至得到更低的回报率。假如把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业性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话,其管理费用将降至1%以下,从而使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了,并且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3、缺乏承担责任和风险管理的经营主体

各个地区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其很难承担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市场的运作规律增值的经济任务,其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缺乏基金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使得基金管理的经验不足。其二,在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构架上,因缺乏责任与风险管理的经营主体,以及以制定实施政策为主的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存在责任和权力不对称的问题,所以使得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管理以及其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承担。

4、管理与营运职能未得到分离,基金使用效率较低

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改革基本条例中规定,要把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基金的营运职能相分离。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一方面要负责基金的营运,另一方面还要从事行政事务的管理,从而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被违规挤占挪用、使用方向不明确的事情屡有发生,要想防止类似事情的发生,需要将行政管理与投资运营分离开来,分开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与投资营运机构,同时将其投资运营交给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更安全可靠。

5、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混乱,监管者的角色不突出

多年来,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的职能都集中在地方社保部门,然而地方社保部门通常身兼数职,比如社保部门可以进行政策制定、费用的收缴、投资的运作以及监督查处等等,社保部门在当监管者的同时,又要当委托人、投资人以及资产的管理者,其角色模糊不清,政企不分,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缺乏独立的行政监管。并且,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透明度以及公开度都较低,缺乏监督机制,使得保费的缴纳者不能了解到自己的钱是如何被运营的,社会监督形同虚设。

三、构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9

1.1完善运营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1.1.1健全生产消耗及费用的定额编制,完善地铁运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加强地铁运营期间的成本管理,地铁运营企业的管理者首先要充分结合生产、财务、技术安全和物资等各部门的实践经验及建议,努力健全好生产消耗及费用的定额编制。其中,生产消耗的定额编制参考范围主要包括材料消耗、设备与能耗三方面;生产费用的定额编制,则主要根据地铁运营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在实际运营期间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开支、资金占用情况以及库存限额来确定。其次,还应该完善地铁运营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定额领料制度、考勤和统计制度、薪酬管理制度等。在加强对地铁运营所需生产耗材及费用管理的同时,采取分级归口的办法对地铁运营期间的各项费用进行管理,并不断完善地铁运营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管理,进而更好地促进地铁的有序运营和运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1.1.2不断建立和健全地铁运营成本的核算管理体系

在对地铁运营期间的成本费用进行管理时,还必须要建立健全地铁运营的成本核算体系。小到地铁车辆或设备的各生产班组,大到地铁运营企业的各职能部门,都应该配备专业的生产成本控制及核算人员,以加强对日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消耗和成本进行过程控制。积极地在企业内部实行成本核算责任制,强化对各级原始台账的建立和健全,并认真做好生产成本的各项原始数据的积累工作和核算工作,以便后期作为地铁运营成本核算及控制时的强有力依据。此外,地铁运营企业还必须要加强对分公司生产成本的原始记录的管理,并进一步完善对其规范计量。对分公司购进、领用、耗费等所有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资情况都必须要及时、准确地进行计量管理并做好原始记录,以便上属总公司定期对分公司的生产成本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进而促进成本核算体系的顺利实行。

1.2强化运营成本的预算管理

1.2.1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实行

费用的预算,是指根据前期的预测和决策,按照既定的目标及内容以计划的形式对企业将来的各方面内容都给出一个具体的系统性结果。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运营成本、收入、现金流流向等等。在对地铁运营成本的预算管理中,必须要遵循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基本原则,建立起包括预算决策、管理和执行三级机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即使面对没有历史参考数据、没有预算管理经验以及筹备期的业务稳定性差等种种困境,仍然要在地铁运营的筹备初期便坚持推行全面的运营成本预算管理体系。进而逐渐使对成本预算编制的规范日益精细化和准确化,对预算执行的控制更加得当和及时,对事后预算的分析能够更贴近生产实际。此外还应该将地铁运营成本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实行与企业员工的绩效结合起来,提升员工主动遵行和践行这一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达到促进地铁运营企业成本目标规划、成本控制及绩效评估体系建立等目的。

1.2.2建立标准成本指标体系

为了加强对地铁运营期间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提高运营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必须要基于地铁运营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相对应的标准成本指标体系。标准成本指标体系的确立依据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地铁运营成本的固定成本率很高,其二是成本的波动性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且标准成本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应该与成本动因充分结合起来,严格遵循企业的责任体系原则,有效地将运营成本进行细分,并进一步明确地铁运营成本的标准,将运营成本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作为分公司,则应该在标准成本指标体系的指导下,及时完成对年度成本指标、能耗定额、计划修消耗定额及工时定额等标准运营成本的汇编工作。

1.3进一步深化地铁运营技术和管理的节能工作

就目前情况来看,地铁运营的能耗成本在运营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大大超过20%。因此,能耗成本的管理对降低地铁运营成本至关重要。在运营期间,地铁运营企业应该要在充分明确节能目标的基础上,周密地进行计划部署,并设立节能办大力开展地铁运营期间的节能减排工作。首先,要加强地铁运营企业全体员工的节能减排意识,激发他们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节能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明确节能的责任部门及责任区,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组建一支节能稽查小组,通过定期和突击相结合的方式,对各职能部门的节能工作进行检查,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报并督促整改,对于没有及时整改或者屡次发现问题的责任单位还必须予以严惩。此外,还必须要深入地分析各分公司的牵引、低压用电以及用水能耗的原始数据,力求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为地铁运营企业的能耗控制提供良策。

2结论

基地运营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 养老保险基金 运营 风险预警

1. 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中存在问题

1.1基金运营主体的非独立性与非专业性

目前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主体为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而第二支柱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也多选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运营其养老保险基金。该机构就本质而言隶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非独立的基金管理机构,难免受行政权力的干扰,使得基金管理总是趋向于分散,实践中地方行政部门超越形成管理范围,直接干预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动用基金用于市政建设、弥补财政赤字、支持地方企业的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虽然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的总量是逐年增加的,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效率始终是低下的。

1.2基金投资渠道的单一性

长期以来,由于投资存在风险性,考虑到经济环境尚不稳定、资本币场发育不成熟、投资风险大的现状,为了确保基金安全胜,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 除了以上两种投资的主流方向外,再就是投资一些长期项目,如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等,如果不遇到天灾的话可以这种投资方式风险很小但是收益同样也很小,也不能起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如此单一的投资渠道,形式上保证了基金的安全,实际上却使养老保险基金面临通货膨胀贬值的风险,影响了其保值增值的能力,据统计,近几年国家债券的综合利率为12%,低于物价上涨指数,而存入银行的部分基金,也因存款利率的下调和物价上涨而造成贬值,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情况正是,基金的回报率为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3相关立法的滞后性

整个社会保险立法薄弱,效力层次低,缺乏具体针对性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运营方面,多为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为解决改革过程中不时突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规范,缺乏整体性;同时,部委规章的效力低下,且各部委之间部门利益的冲突势必影响柑于的力度。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制度在运营管理体制、投资方向以及法律规范方面的缺陷严重影响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绩效,与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2. 促进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对策

2.1建议拓宽投资和补助政策

政府作为举办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除了制定制度规则以外,还应防范和处理由此产生的各种风险,包括养老保险体制运行中的财务危机。而且,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直接构成政府收支的重要内容,即使把它放在预算外进行管理,一旦出现亏空最后仍然要求由政府财政来补贴。

2.2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拓宽黑龙江省投资渠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为实现对养老保险投资运营中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同的养老基金方案对养老基金投资失败的监管也不同。第一,建立风险准备金。所有负责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投资公司都必须以自有资本建立风险储备金,并与养老基金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投资运作。第二,建立盈余公积金。部分国家要求养老基金利用高收益时期的部分盈利建立盈利基金,用以弥补低收益时期的投资损失。第三,公司重组。市场表现不佳的公司将与其他公司合并或被其他公司兼并。

2.3加强资产独立性管理

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资产与基金发起人或管理人的资产分离,以便对基金进行监管,防止基金营运过程中的风险扩散。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制定政策,任命投资经理而且监督投资经理的表现。投资经理依照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代表企业年金做出投资组合决定。同时,基金资产必须由托管人托管,这就大大降低了理事会或董事会以及投资经理发生欺诈等道德风险的概率。投资管理公司还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部监督,以确保经营操作与投资方针、准则与相关的条规相符合。

2.4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能使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等各方获得较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信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资产估价的原则、资产估价的频率以及其它财务数据。黑龙江省政府应规定比较严格的披露制度,包括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其中受托人向委托人提供的年度报告和托管人向受托人提供的年度报告需要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2.5提高外部审计质量

监管机构一般委托外部独立的审计事务所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外部审计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发挥它们的监管作用。这些中介机构的根本作用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向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是监管机构和社会大众能够获得并准确理解有关基金营运的信息,从而加强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黑龙江省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并不发达,离独立、客观、公正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距离,应加快中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步伐,鼓励合伙制中介机构的发展,要求中介机构尽快与原挂靠单脱钩,促使它们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2.6丰富证券投资品种

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逐步改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结构。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

积极稳妥发展债券市场。制定和完善公司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资产抵押、信用担保等偿债保障机制。逐步建立集中监管、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

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推出为大宗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货品种。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品种创新机制。加大风险较低的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投资者提供储蓄替代型证券投资品种。积极探索并开发资产证券化品种。

2.7提高上市公司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