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7:22:54

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范文篇1

【论文内容摘】:本文将从理性思维;讲求实效;理论先行,方法科学;知行合一行重于知三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纳税评估加强税源管理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以及日常掌握的各种外部信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纳税资料系统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理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异常现象,监督、帮助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为税源管理、日常检查及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提供信息和依据。

一.理性思维,讲求实效

现代国家的税法,都是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出来的,这表明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是习惯法。它一开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形成的规则,而不是对人们自觉形成的纳税习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认可。税法属于制定法,而不属于习惯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征税权凌驾于生产资料所有权之上,是对纳税人收入的再分配。税法属于侵权规范。征纳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与对立是显而易见的,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并不存在。从法律性质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义务性法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制性,它所规定的行为方式明确而肯一定,不允许任何人或机关随意改变或违反。税收是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向国家的无偿让渡。税法的强制性是十分明显的在诸法律中,其力度仅次于刑法,这与义务性法规的特点相一致。从税法的角度看,纳税人以尽义务为主。并不是指税法没有规定纳税人的权利,而是说纳税人的权利是建立在其纳税义务的基础之上是从属性的。并且这些权利从总体上看不是纳税人的实体权利,而是纳税人的程序性权利。例如,纳税人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有依法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等等。但这些权利都是以履行纳税义务为前提派生出来的,从根本上也是为履行纳税义务服务的。

由此可见,征纳税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勿庸讳言,纳税人进行的税务委托、税牧筹划等都是为了寻求最小合理纳税的帮助。而征纳双方的经济信息又是不对称的,按照约翰•纳什的“零和博弈”理论,谁获得的信息更客观,谁将会更有利。对税收征管而言,尽管存在着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征税依据,对税法内容理解上的差异。但税法信息是公开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一视同仁的。纳税人对自身组织机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等信息的掌握,远高于税务机关。所以说,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还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不对称。所谓的税收的经济观,就是税收的多少,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正是为了获取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使税收工作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而展开的。由于税法的特点,这项工作的开展将是比较困难的。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理性地思维,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纳税评估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先行,方法科学

究竟怎样进行科学的纳税评估,用什么样理论作指导,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在这方面的理论阐述是不充分的。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经济已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其理论体系已被我国政府采纳。这也是中国人世承诺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的有关组织,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因此,我国审计监督体系是完备的,其理论是先进的,其方法是科学的。税务部门正在逐步借鉴、采纳政府审计中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税收工作服务。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约谈制,就是审计中的符合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符合性测试程序是为了获取证据,以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设计的适当性及其运行的有效性。再比如,纳税评估工作中的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就是审计中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在税收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谓实质性测试程序包括两部分:(1)交易和余额的详细测试;(2)对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应用的分析性复核程序。运用这一类审计程序是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上的各项认定是否公允的证据。可以说,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如果我们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为高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而控制风险越低,我们就可以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如果内部控制为低信赖程度,说明控制风险很高,那么,我们只有依靠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序,才能控制检查风险处于低水平。可以看出,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我们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具体到纳税评估工作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应是调查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内部的控制程序。如果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程序不值得信赖,那么,我们将无法从纳税人提供的经济资料中获得真实的经济发展信息,纳税评估主要指标的计算更是无从谈起。纳税评估这项工作就会流丁形式。所以说,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指标的计算上。关键在于取得客观真实的原始资料。计算机学上有一句名言: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由于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有着完整的体系,其理论内容也较多,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对于获取企业经济信息的方法,我们共同回顾一下历史,仍然以审计为例:从1844年到20世纪初,审计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从20世纪初到1933年,审计对象转为以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为中心的全部会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审计的范围已扩大到测试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抽样审计方法得到普遍运用,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审计理论及方法发展演变的脉络,对我们税收工作,其借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应由理论指导着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机关是要讲求效能的,方法科学是很重要的。

三、知行合一行重于知

税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体现着国家在经济上的存在。马克思说,税收官后面紧紧跟着吓人的法官。税务人员肩负着使命是很重要的。同时,社会对税务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权力和义务从来都是相互统一的。税务机关是所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中专业性较强的一个机关,它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尚没有哪部部门法像税法那样包含着内容那么多。税法的执法力度仅次于刑法。它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精通税法,又要精通会计财务理论,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但亦不能妄自菲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断完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理论、方法被我国大量吸收采纳。如,从1993年的会计“接轨”、“两则”的颁布,到2005年《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很好地说明。目前,、财政部已经并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有:“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债务重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存货”、“固定资产”、“中期财务报告”等。可以说,这些准则的内容就是我们税务工作的对象。不精通这些知识,如何工作。例如“财务失败预警系统”概念的引入,对于我们快速诊断企业的经济状况大有裨益。而运用多变的模式思路建立多元线型函数公式,即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称为Z值),来预测财务危机,对于税务部门来说,更具实用价值。最初的“Z计分模型”,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界.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算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其判别函数为: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式中:Z--判别函数值;XI一一(营运资金÷资产总额)×100;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100;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100;X4-一(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100;X5一一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若z值小于1.8l,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阿尔曼称之为灰色地带。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为了动态管理税源,快速获得企业量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必要进行Z值的排序。。

我们要更加重视总预算的作用。现行纳税评估办法中的主要指标所需信息,多取之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账簿等这些信息反映的都是企业实际已经发生的情形。而纳税评估的主要作用是面向未来的,是有预测性的。总预算是指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它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其反映的经济信息,对于纳税评估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要注意可持续增长率这个问题。可持续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4项财务比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资产净利率,它体现企业运用资产获取收益能力,决定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收益留存率和权益乘数的高低是财务政策选择问题,取决于决策人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企业的实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增长速度。因此,实际上一个理智的企业在增长率问题上并没有多少回旋余地,尤其是从长期来看更是如此。

财务会计和税法体现着不同的经济体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目的,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立一定时期由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税法还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为宏观经济服务的一种必要手段。财务会计原则和税收法规的本质差别在于确认收入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完备,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的差异将会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对取自纳税人的财务指标,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有些财务指标是不能直接运用的。广大税务人员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国家推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对于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实现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好的制度需要人去执行、去落实。对于纳税评估这项工作,我认为以管理科室为主,综合科室、征收申报大厅为辅的管理方式较好。其理由有三:第一对纳税人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财务核算情况的详尽了解,非管理科室的人员莫属。第二在纳税评估工作的执行中,对一些适用法规,政策的确认上,评估指标的具体含义、计算及一些具体实务的协调沟通上,综合科室必须切实负起责任来。而综合科室的职责也在于此。第三,征收申报大厅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其掌握的征管信息是比较充分的,如果它的作用能够确实发挥出来,对纳税评估工作是有很大支持作用的。我们在进行纳税评估时,调账问题是很重要的。账务调整,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审查结果,正确及时地调整账务,既可防止明补暗退,又可避免重复征税。但账务调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该由综合科室的专门人员来做。管理科室的工作是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出台,对于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开展纳税评估,强化税源管理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地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高等师范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当前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人情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使实践教学遭遇瓶颈,地方小学在与师范院校合作共建专业实践基地中表现普遍消极。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受阻,严重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当前师范专科学校发展的关键。本文拟探索师范院校与小学开展校际合作共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长效机制,力图寻找既可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又可提高合作基地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能力提高,实现多方共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为师范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

一、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遭遇发展瓶颈

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考虑便捷原则,“就近、交通便利,便于师范院校师范专业领导和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与管理,也利于节约实习经费”[1]。基于此,师范院校通过各种途径与目标小学沟通,让其“自愿”签署协议,承接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师范实践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试做、实操等手段,在小学教师和师范教师双重指导下,学习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活动组织、作业批改甚至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技能技巧。这就要求师范生的实践活动要深入到小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基地领导和教师态度不积极,师范院校在安排实践活动时不敢做过多或过高要求,在工作开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实践基地领导缺乏重视

师范院校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更多的是考虑自身实践教学的需要,较少甚至没有考虑基地的需求,没实现“双赢”。许多基地领导认为是为师范院校提供廉价的实践教学场所,基地没有从中受益,不但增加了工作量,还要承担实习学生的安全及本身教学质量下滑的风险,所以小学(特别是在当地有些声誉的小学)不愿签署基地建设协议。大部分基地是师范院校通过校友、师生、朋友等关系进行沟通,小学碍于情面勉强接受,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时,基地领导多不会尽心尽力。这样的基地,当关系人还在校时,基地使用可能还比较顺畅,一旦关系人离校,基地也就流失了,难以长久稳定。

(二)教师参与实践指导的动力不足

教师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在基地小学教师和师范院校指导教师中都存在。由于基地对实习学生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安排实践教学任务时,多是安排临时性任务,指派给有关班级的任课老师或班主任,且往往没有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劳动报酬或其他形式的表彰。“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学校下拨的教学经费基本只能维持正常的课堂理论教学,没有更多的剩余用于实习基地建设”[2],师范院校能给予指导教师的报酬非常有限,这造成许多承接任务的小学老师认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工作上消极应对。而对于师范院校指导教师来说,由于实习基地态度消极,使他们觉得到基地指导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求于人的事情,工作难以开展,难免也会产生畏难情绪,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基地使用功能单一

师范的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基本上都停留在提供见习、实习场所的层次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虽然签署的协议中也有师范院校为基地小学提供服务和帮助,但多数此类条款设定的都比较模糊,比如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开展教研活动等,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双方对基地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财力保障,教师积极性不高。基地小学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场所,小学从中没有受益,这也是教师们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新思路:由“人情式”到“共赢式”转变

当前“人情”式的基地建设模式,使小学被动接受师范院校的邀约,基地建设仅师范院校受益,这是制约基地长期稳定发展和高效利用的症结所在。有研究者提到“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后需要尽可能巩固、发展双方的合作关系,做到‘双赢’”[3],只有双方都能从合作中获得益,合作关系才能长久维系,基地建设才能得到良性发展,所以在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时,可从满足参与单位、教师、学生不同利益诉求的方向进行考虑,寻求利益共同点,采取“共赢式”的方式设计共建模式。

(一)以师范院校、基地小学共同发展为出发点

地方政府的参与可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能更好地调动各方建设的积极性,使基地的发展更稳定。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具有管理、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职责。教育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持和优秀师资,而这正是师范院校可以提供的。师范院校可以为当地基础教育出谋划策,为小学师资能力提高建言献策,把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容之一,可使师范院校的智力成果服务于社会,又可获得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小学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二)以师范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成长为基础

师范院校专业教师和小学老师能否受益,是基地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教师的受益包括物质奖励和职业发展两个方面,大规模的物质奖励各方都难以做到,但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却是可行的。比如,对师范院校与小学教师共同开展的课题研究给予优先支持、把师范院校教师在基地的工作与挂职锻炼相结合、把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与小学教师的在岗研修相结合等等。此外,将促进在职教师职业成长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建设规划中。

(三)以师范生与小学生共同进步为目标

师范生及小学生是实践教学的施行者和受体,在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师范生的实践对象就是小学生,实践的内容涉及教育活动的多个方面,比如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班级管理等等,而很多师范院校在设计实践教学实施计划时,关注的是师范院校学生,基本没有关注到小学生,许多参与实践活动的小学老师都认为,基地的建设收获最大的就是师范院校学生,这也是许多小学不愿意成为基地的原因。毕竟参与实践的师范生由于经验、能力方面的不足,如果在实践过程中不注意加以引导,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小学教学质量下滑,甚至引起小学生家长反对。因此,在基地建设使用过程中,要统筹兼顾,认真设计实践教学实施计划,要把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影响,使师范院校学生和小学生都有收获,共同进步。

三、“共赢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步骤

(一)争取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扶持

市县级政府具体管辖小学,又有一定的制定政策并进行实施的权力,也有一定的财政话语权,且市县所拥有的小学数量基本上能满足师范院校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需要,节省师范院校成本,同时市县政府对本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发展往往也有迫切的需求,易于沟通达成共识。在选定好目标市县后,师范院校需组织精干队伍,对拟合作开展基地建设的区域进行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如果是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师范院校可以提出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搭配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补充,使结构趋于合理;如果是师资能力不足,师范院校可以提出在基地建设中送训到校,开展师资培训等。总之要找出市县政府最希望解决的教育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把这些对策融入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这样就易于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获得支持。

(二)与政府、小学基地共建管理队伍和师资团队

要让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并良好运转,离不开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在取得当地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应马上组建队伍,其中管理队伍可设两级:第一级为中心领导组,可由市县分管教育的副县(市)长或教育局长任组长,师范院校分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师范院校教务处长、各专业系主任及各拟建实践基地的小学校长为成员,指导整个市县的基地建设,并制定有关政策。第二级为实践基地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小学校长任组长,师范院校专业系主任及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两校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具体承担起基地各项实践教学工作。许多师范院校都会安排学科专业教师承担,学科专业教师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可能是佼佼者,但指导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却并不一定在行,同样的,小学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但如何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初次接受指导任务的老师也备感吃力。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8.6%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师和60.5%的小学教师认为自己能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但有些吃力,需要必要的辅导。因此,组建起队伍后,首要任务就是对两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支能为学生实训提供指导的师资队伍。

(三)共同制定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计划

管理团队建立起来后,双方就应根据师范院校的需要和小学的实际,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给予的政策,着手制定基地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定各方的责、权、利,有明确工作任务,要使参与人员了解做什么、怎么做。比如,可以制定小学教师在岗研修制度,规定师范院校每学期有责任为基地教师送训到校一次,基地小学老师有免费获得培训机会的权利,同时,小学老师在岗接受培训研修期间,有指导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的义务等。这些条款通过制度规定下来后,即使参与人员变更,其他人员开展工作时也有章可循,能顺利实施。师范院校和小学根据制度规定,结合学校的教学和工作需要,以一学期为单位,把需要在基地中完成的任务,在学期初就列入各自的学期工作计划中,双方人员都能提前做准备,且能提前设计和规划。

(四)充分利用基地资源,丰富工作内涵

师范院校与小学的互动交流越频繁,越能相互了解,联系才会越紧密,才能促进基地的稳定发展。而要高频率地使用基地,就要充分了解双方需求,挖掘基地资源,丰富基地工作内容。比如增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其既面向大学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又面向师范院校教师、小学教师,承担其教研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等任务。甚至是面向家长和小学生,承担起家校联谊,亲子课外活动的任务,有任务就会有活动,基地承担的任务多样,活动就会丰富多彩,各方也能通过活动受益,基地的发展就会充满活力。另外,也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教育实践模式来加强与小学基地的长期互动。比如,对于实践基地离师范院校区较近的,可改变原来的阵风式集中见习模式为师徒制的分散见习模式,由基地小学老师带3-5位师范院校学生做徒弟,每周固定的时间(师范院校学生校内无课)到小学基地跟随师父学习,并在师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作业批改、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组织甚至是课堂教学活动。

(五)加强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反馈和评价机制

实践教育基地各项工作任务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以及及时反馈和准确评价,是基地运行效率的保障,也是基地稳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管理和评价的对象众多,时间跨度长,要做到有效、及时和准确,仅用常规的驻点指导、巡查、座谈等方式,确实难以做到。当前便利的互联网技术为监督和管理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远程监控、指导和管理,同时在实习结束时,利用系统的管理数据,对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实践教学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教育实践要求必须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共赢式”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使所建设的基地真正做到长期、稳定高效运行,并能更好地培养小学师资。

参考文献:

[1]李斌.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认识[J].江苏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

[2]梅德平.影响实习基地稳定的因素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以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24):4.

基地建设范文篇3

1.1基地建设是促进森林资源培育、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营造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的森林,这必然会增加有林地面积,促进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在世界上是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有近一半的木材需求依靠进口。如何加快森林资源培育,逐渐减少木材进口数量,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高大径材比例,增加可采森林资源数量,从而缓解木材供需矛盾。1.2基地建设是调整木材供应结构、缓解国际压力的现实要求。目前,全世界的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依靠进口解决我国对珍稀材和大径级原木的需求已经难以为继,且因木材贸易问题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我国的指责不断增加,只有大力培育国内森林资源,依靠我国自身力量解决木材供应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因此,通过基地建设,调整木材供应结构,减少木材供应对进口的依赖,对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1.3基地建设是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发挥、带动经济发展的又一措施。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大径材比例,这将使得林业有形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林业有形产品的增加又会促进林业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的增加,对保护森林资源、提高生态建设实力,减轻生态建设压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并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2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2.1充足的土地资源。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有林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黑龙江省地方林业林地面积958.99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为704.49万hm2,占林地面积的73.45%,其中用材林面积为167.22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23.74%。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地方林业范围内各类暗棕壤面积之和达到国土面积的78.29%;其中,阴缓坡和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面积最大,二者之和占国土面积的41.64%。充足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立地条件为大规模木材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条件。2.2丰富的植物资源。黑龙江省仅高等植物就有2000多种,其中树木百余种,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生物多样性较高,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珍贵树种等林木良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木材生产和储备具有很大潜力,并且为储备林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3长期的经验积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即开展了用材林建设;其后,又陆续开展了长白落叶松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速丰林工程大径材培育项目、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经过长期的生产建设,黑龙江省林业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建设以及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经验,为储备林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储备林基地建设布局和培育方式

3.1储备林基地建设布局。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培育树种和培育方式相似的原则,将黑龙江省地方林业储备林基地划分为五大区域。3.1.1西部平原区速生用材林培育基地在西部平原地区规划建设速生杨树培育基地,通过新造、抚育、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以速生杨树为主,混交云杉、樟子松等的工业原料林。该区域交通方便,人工用材林发展较快,集约经营水平较高,也是我省培育优质速生杨树重点地区。3.1.2三江平原区落叶松培育基地在三江平原地区规划建设落叶松培育基地,通过在采伐迹地、林辅耕地、宜林荒山荒地上新造、抚育及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以人工落叶松为主,混交山槐、水曲柳、紫椴等珍贵阔叶树。该区域地势平坦、交通方便、降水适中,也是我省培育优质速生用材林的理想地区。3.1.3东部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基地。根据当地水热情况和现有林的资源状况以及经营状况,规划建设以红松为主的红松果材兼用林。通过新造、抚育和改培方式,培育中短期红松果材兼用林。3.1.4中南部珍稀用材林培育基地黑龙江省中南部水热条件较好,珍稀树种较多,为满足国家对特种珍贵用材的特殊需求,在此规划建设珍稀用材林培育基地。采用新造、现有林定向培育、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我国急需的特种珍贵用材。3.1.5北部长周期用材林培育基地黑龙江省北部地处高纬度地区,积温低,植物生长周期长,但木材质地坚硬,材质优良,为满足国家对高强度优质用材的需求,在此规划建设长周期用材林培育基地。采用新造、现有林定向培育、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长周期优质用材林。3.2储备林基地建设的培育方式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结合黑龙江省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黑龙江省地方林业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培育方式为: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

4储备林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储备林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统筹推进储备林建设;创新建设模式,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增强技术保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强种苗监管,保证用苗质量;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建设质量;抓好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基地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Delphi专家咨询法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推进,军队发展正处于转型重塑的关键时期。在强国兴军的背景下,军队医疗卫生系统作为国防后勤中的坚实力量,专科护理人才亦是我军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因此军队护理更加聚焦备战保打赢的总体方针[1]。调查[2]显示,全军已建立了包含24个专科的30个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军队医院已在多个领域培养了大量专科护士。随着军队医院转型重塑和使命任务的变化,目前基地的建设已无法满足军队备战打仗保障需求,必须进行职能转变与内涵升级。本研究旨在构建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为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成立研究小组

组成7人研究小组,包括:主任护师4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人;博士2人,硕士4人,本科1人;其中护理研究生导师3人。主要任务是确定研究方法,拟定指标条目,编制函询问卷,组织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

1.2拟定指标条目

通过文献回顾和对30名专家半结构访谈结果,提取关键要素,建立指标条目库,结合对26个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的现况调查,经研究小组多次讨论,拟定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框架。同时邀请10名军队专家参加会议,采取头脑风暴形式逐条分析和讨论,对指标体系不断修订和完善。

1.3专家咨询法

(1)编制函询问卷,包括问卷说明、正文和专家一般资料,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判断指标重要程度。专家判断依据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文献、主观感觉。(2)选取15名专家进行函询。入选标准:①三级甲等医院;②有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管理经验;③参加过非战争军事行动;④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职称;⑤从事护理工作15年以上;⑥积极自愿参与本研究。年龄38~64岁,平均(51.2±7.62)岁;工作年限17~48年,平均(32.33±9.59)年;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3)指标的删除和修订采用界值法,以重要程度赋值均数>3.5,变异系数<0.25,认可率>80%为筛选标准,反复论证后取舍修订[3]。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条目权重系数,即比较各一级条目专家重要性评分的均数,结合Saaty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得出一级条目权重,通过专家重要性赋值平均分配法确定二、三级条目的组合权重,引入随机一致性比率判断各项权重无逻辑错误。

1.4实证研究

邀请4名专家应用构建的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对8个专科特色和军事护理特色突出的军队三级甲等医院的64项三级指标进行逐一打分,每项指标赋值打分,采用加权累计综合评价法得出该单位综合评分,满分为10分制,采用聚类分析法验证评价标准的区分度[4]。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2010和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专家积极性用问卷回收率表示,权威性用权威系数表示,意见协调程度采用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W)表示,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指标体系框架

以标杆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基于现况调研结果,结合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情况,选取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强的条目,经分解、整合、修改,初步形成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67个。

2.2专家咨询结果

2.2.1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系数共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专家判断依据系数为0.96,熟悉程度系数为0.89,权威系数为0.93。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2.2.2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所有指标重要性赋值在3.93~5.00分,变异性系数在0.000~0.221,说明专家意见较集中。专家函询一、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33、0.226、0.174,经显著性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专家意见一致。2.2.3专家意见汇总除4个指标认可率为80.00%外,其他指标认可率均>80.00%,重要性评分均数>3.50且变异系数<0.25。依据专家意见,最终对16个指标的语言表述进行修订,无删除和新增指标。本轮专家咨询意见基本一致,趋势稳定,故决定不再进行第2轮专家咨询。确立了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2.2.4指标体系权重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随机一致性比率<0.01,表明各级指标权重分配合理,结果具有较好的科学性。详见表1。

2.3实证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4位专家对8家医院的综合评价得分情况见表2。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可区分为5组,且5组的方差分析显示,五组间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说明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区分度,能够较好地对8家医院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价[6]。

3讨论

3.1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进行了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现况调研,数据真实可靠、信息全面准确,为标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其次,专家函询积极性和权威性高,意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且专家意见较一致。在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系数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所有层级指标的CR均<0.001,表明权重分配合理[7-8]。最后,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9]。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保证了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2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本研究确立5个一级指标,包括医院基本条件、基地基本条件、专科技术质量、教学研究能力、培训组织管理,权重值分别为0.1094、0.1094、0.3682、0.2065、0.2065。与之前的建设标准相比,突出了专科技术质量的比重,针对二级指标临床诊疗能力、专科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质量进行了具体的量化评价,对于客观反映基地建设水平、促进专科护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便于指导基地建设方向。在教学研究能力方面,探索性加入军事卫勤训练内容,旨在贴近新时代军队实战化保障需求,但训练频次和形式等通过基地调研和专家讨论确定,在实际运用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既往研究[11]显示,基地在培训方式及内容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实证研究中也发现,组织管理和监督评价方面普遍得分较低,提示基地重建设轻管理现状需要上级管理机构关注[12]。良好的资源配置是基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13],因此在医院基本条件中,对医院等级、设施设备和支持保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标准要求,特别是结合新时代军队教学需求,加入军事训练设施设备和文献获取途径等内容。在基地基本条件中,对床护比、医护队伍职称结构和学术水平结构等进行了明确,但本标准基于现况调研结果制定,与军队改革后的床位设置和人员编制等存在差异,在标准的实际评价运用中需要考虑各单位的实际编制情况。

3.3新时代军队临床护理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

实证研究中专家提出,部分指标表述不够清晰、内容不够细化,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待改进,如将“具有专科常见及特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规范”修改为“具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制定专科护理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修改为“有专科护理发展5年规划及年度计划”等;同时,建议立足不同类型军队医疗机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提出探索建立战创伤救护和健康维护方向的两类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议本研究构建的建设标准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维护方向基地的建设依据,减少对军事方面的要求,使基地聚焦培养专科护理人才、推动护理技术创新和护理学科发展,为本研究的不断完善指明了方向。

4小结

基地建设范文篇5

【关键词】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开发建设

1引言

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我校2017年整合技术类专业成立医学技术学院,深入研究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经过探讨和初步验证,在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美容、放射治疗、眼视光等技术类专业建设中,“以充分发挥校、企(院)双方优势,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与企业(医院)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改革切入点,探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实习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中的重要性

2.1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十分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职高专院校探索以提高学生能力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认为职业教育应从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入手,做到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2.2教育教学的需要.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以完善教育教学为目的,以提升实践技能为宗旨,开展全面、深层次的协作,将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和联系企业(医院)生产管理过程,通过双方的相互支持,互惠双赢,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实用性,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建设顶岗实习基地过程中,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双方共同制定实习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双方的通力协作完成教学过程。要对照教学目标做好顶岗实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并及时进行矫正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能力。

2.3就业的需要.以就业导向开发课程是实施顶岗实习模式的重要方法,课程体系要体现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体化,并将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就业。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进一步推进教育职业化、零距离对接就业工作环境的教学模式,通过学校和基地的密切合作,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体现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培养业精技专具有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

3构建顶岗实习实施模式

3.1顶岗实习基地的管理组织.成立学校二级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小组,通过跟踪、指导和监督实习,强化管理和沟通,促进学校和实习单位的互信互通,增强合作。成立实习基地管理领导小组,通过组织安排实习,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和实习环境,负责考勤、实习鉴定等管理工作。在实习单位设置实习学生组长,负责联络学生,定期不定期向校内和基地管理人员汇报实习情况。要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接受专业教育,严格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

3.2顶岗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我校医学技术类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是校企(院)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双方多年合作的结果。为企业(医院)提供学校资源,在顶岗实习前,深入开展冠名班合作办学、订单教育、现代学徒制班、建设校内教学美容院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培养所需员工。互惠共赢、互促发展并形成良性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关键。

3.3师资队伍的建设.双方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与企业“能工巧匠”相互取长补短,有机融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为发挥企业员工精通专业技能的优势,学校聘请相关方向的“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学校中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学校安排其赴企业锻炼,使其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4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4.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建成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技术中心、医学美容实训中心及眼视光中心等专业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训练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学校充分利用和加强附属医院的功能,在2013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中实行了早接触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学期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检验科参观,使其感性认识检验各岗位,第四学期结合专业课安排课间见习,加强学生理解实际岗位,使其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4.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和企业、医院建立联系,主动联系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较先进、管理严格、社会评价好的企业和医院,与之提出合作意向。在洽谈合作过程中,找准和学生能力提升及职业发展相对应的岗位,根据其人才需求,在遵循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增强企业、医院和学生的相互满意度。医学技术学院各个专业目前已经在省内外建立了稳定的顶岗实习单位,充分满足了学生毕业前一年实习的需求。

5对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5.1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各学校要根据专业性质、自身影响力和办学规模,以合作共赢的模式选择合作对象,签订实习基地建设合作协议。要制定针对性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计划,参与管理、组织实施。双方要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并拓展合作领域和深度。

5.2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管理.积极推行二级管理模式,加强规范管理。在实习管理中,学校要设专人专岗,统筹安排实习基地,结合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和就业大环境做好科学人性化管理工作,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实习前期准备阶段,充分利用二级学院人力资源优势,及早采集岗位信息,联系并协商实习基地签订学生实习意向书,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并切实贯彻执行。

5.3适应发展,加大投入.教学基地建设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教学硬件建设,通过改善实习及其教学环境,奖励成绩突出的基地及其带教和管理人员,切实做好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5.4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顶岗实习是实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需要政府、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各负其责,促进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院)合作发起者和组织者是教育的主体——学校,企业往往处于十分尴尬的被动接受或参与者的角色和地位。医学技术类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要让地方政府重视促进校企(院)合作,并扮演双方“红娘”角色,要给予企业政策性保障,调动企业积极性和能动性,将接收实习学生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将其作为廉价劳动力,切实保证学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顶岗实习基地是保证医学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与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性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注重并加强实习基地及其内涵建设,培养合格医学技术型人才,促进医学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双喜,任群生.高职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案例研究——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8):89-92.

[2]罗琴,周克江.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中多方协同及管理机制的构建[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2):35-38,55.

[3]梅石.高职高专实习基地建设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7):156,158.

基地建设范文篇6

市人大常委会: 四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工作报告》,并形成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关于加快奶源基地建设的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对审议意见进行深入研究落实,现就研究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目标,加快奶源基地建设推进步伐 市政府把加快奶源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全年重点工作,特别是下半年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推进农牧“主辅换位”这一总目标,认真实施《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举全市之力,把奶业振兴作为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重点加快发展。一是加大宣传推进力度,努力营造全民养奶牛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多角度宣传我市扶持奶业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奶户的养殖积极性。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步调,明确市政府对奶源基地建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决心。二是加快推进《市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在国家《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奶牛发展规划。三是根据龙头企业辐射范围和收奶范围及奶牛的基础条件,确定至公路沿线14个乡镇为奶牛生产带,重点发展奶牛园区、奶牛小区和奶牛养殖专业村,使之成为我市奶源基地建设的主体,逐步消灭奶牛养殖空白乡镇,基本形成以常庆乳业为龙头,24个乡镇为奶源基地的生产格局。到年底要外引、外购奶牛10000头,可繁奶牛4000头,存栏总量达到3万头。到2012年底,根据全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要求,全市奶牛存栏达到7.2万头,年产鲜奶19.5万吨;存栏50头以上养殖大户达到500户,存栏500头以上养殖小区达到20处;机械化奶站发展到100个;平均奶牛单产达到5.5吨。乳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5亿元,财政增收5000万元。使全市奶业发展再上心台阶。 二、落实任务,加强奶源基地建设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 奶源基地建设涉及部门多、范围广,市政府要求市畜牧兽医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物价局、卫生局、监察局等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确保完成以下六项工作任务。一是加强奶站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严格审查生鲜乳收购站资质条件,实现全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管理。二是推进养殖规模化,力争使全市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100%,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提高到35%左右。三是合理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四是完成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实现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80%以上。五是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六是建立奶业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和疫病检疫防控体系,确保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奶源基地健康发展。 三、强化措施,为奶源基地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扶持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落实省级财政对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基础设施给予贷款贴息政策,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扩建牛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积极筹措保费补贴,扩大奶牛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努力降低和分散奶牛养殖风险。二是扶持良种引繁。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科技推广。三是扶持饲草饲料生产。重点推广青贮、黄贮饲料,支持草场改良。四是扶持粪便资源化处理。重点扶持规模化牧场、规范化小区的奶牛排泄物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 (二)建立生鲜乳收购、交易、质量监管制度。认真执行《省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并坚决制止随意拒收生鲜乳的行为,维护奶农利益。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租用等方式对现有的奶站进行接管。切实规范生鲜乳交易行为。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并协商确定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确定在每年4月20日和10月20日前向社会。物价、畜牧兽医等部门要加强指导,保证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依法进行了查处。 (三)加快奶业科技推广。加大了以“三进五到位”(进村、进场、进户,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主要内容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一是强化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对现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到年计划培训200名基层奶牛防疫和繁育技术人员,同时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充实到奶业科技服务队伍中,建立高素质的市、乡、村三级奶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二是开展奶牛饲养先进技术推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培训活动,逐步实行“标准舍、冻精配、青贮料、全价喂、科学管、创高产”的科学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奶牛标准化饲养、奶牛群体高产、全价配合日粮、奶牛疫病防治、青贮生产、优质牧草栽培和乳品安全等新技术,全面提高奶牛生产的科技含量。三是建立培训基地。以省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和奶牛生产科技园区为依托,集中轮训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层层扩大受训面,提高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科技素质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 (四)、鼓励培育新的奶业主体。制定奶源基地建设规划,着力发展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同时积极扶持乳品企业自办万头牧场,把我市奶源基地建设成“养殖、生产、研发、储备”为一体的现代化乳业基地。常庆乳业计划利用世行贷款5800万元在二河乡平房店林场建设11处高产奶牛园区,每个园区饲养奶牛500头,经过2-3年的发展,奶牛存栏达到1万头,日销售鲜奶100吨。目前,政府正在与企业就转贷担保手续问题进行协商,土地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将会按计划如期施工。 (五)、发挥奶业协会作用。鼓励和支持奶业龙头企业、奶牛场户及涉奶部门、企业参与协会,开展技术交流与协作;组织奶农成立奶农合作社或奶农协会,把分散的奶农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发挥奶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向奶农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发展奶业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组织协调好基地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为产加双方的和谐共赢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整合现有奶业资源。按照全市奶牛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奶农饲养积极性。市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常庆乳业同我市31家奶站签订回购、租赁协议,保证常庆乳业初期加工鲜奶的生产需求。现已同3家奶站签订了租赁协议,市政府为保护奶农利益不受损害,对鲜奶予以财政补贴。 四、加强领导,强化执行与考核 市政府成立了奶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关系,把发展奶业纳入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年终按完成工作任务兑现奖惩。对年新增存栏奶牛500头(自繁的除外)以上的乡镇,奖励党委书记、乡镇长各3万元;对奶牛生产空白乡镇,每新建一个奶站并拉动奶牛增长300头以上的乡镇,奖励书记、乡镇长各5万元。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切实推进我市奶源基地的快速发展。 特此报告。

基地建设范文篇7

一、建设地点

根据我县的地理位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等条件将项目建设的地点确定为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即九畹溪镇砚窝台村东风坝。

二、基地规模

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设规模150亩,其中采穗圃50亩,苗圃地100亩。繁育品种以本地优良品种和引进苗木品种中的优良单株为主。

三、建设期限及业主

项目建设期限初定为2年,即2013年—2013年。建设业主单位为: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

四、建设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采穗圃

1、培育砧木。一是选择树势生长好、树形结构合理、无病虫危害、地径6-8公分的核桃大苗作为砧木;二是栽植密度为株行距4米×4米,每亩42株;三是2013年3月底前完成栽植。

2、选育优良单株。一是初选。2013年3月份,由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聘请核桃专家到我县核桃重点产区,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户和座谈等形式对全县核桃本地优良品种和引进苗木品种中的优良单株进行初步筛选,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终选。2013年7-8月份,由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聘请核桃专家在初选的基础上,根据其开花、结果及抗病虫害能力强弱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正式确定本地核桃和引进苗木品种中的优良单株;三是签定保护利用协议。通过初选、终选确定的优良单株,由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与所有者签定保护利用协议;四是整形修剪。2013年11月-2013年2月在核桃休眠期进行整形修剪,为提供接穗作准备。

3、采穗圃苗木培育。2013年6-8月份,对采穗圃已经定植的核桃砧木进行高接换种,在高接换种的基础上,通过解砧、除萌、抹芽、除草、浇水、施肥和修剪等措施精心管理,培育形成优质核桃采穗圃。

(二)大田育苗

1、2013年春季大田育苗100亩,播核桃种籽5000公斤。

2、2013年对砧木进行大田嫁接,年底出圃嫁接苗50万株。

(三)细胞组培试验。

由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与华中农业大学签订核桃组培合同,进行工厂化育苗,缩短育苗的时间,保证育苗质量。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初步慨算项目建设总投资150万元,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采穗圃投资60万元,其中:三次良种选育费6.5万元、购买2100株核桃实生苗种苗费30.8万元、苗木打窝子定植费3.2万元、肥料费3.0万元、农药费0.3万元、管理用工工资6.0万元、高接换种费4.2万元、后期管理及不可预见费6.0万元。

2、开展细胞组培实验30万元。

3、大田苗木培育50万元,其中租地费10万元、种子费10万元、劳务费15万元、肥料农药5万元、后期管理及其它费用10万元;

4、工作经费及其它10万元。

(二)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从两个方面加以解决:

1、县林业局从森林植被恢复费中解决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良种采穗圃建立和细胞组培实验;

2、建设单位自筹资金50万元,主要用于大田苗木培育和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六、项目验收及资金拨付

(一)验收办法。项目建设结束后,由建设单位提出验收申请及自查验收材料,县退耕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到实地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出具验收报告和资金拨付建议。

(二)资金拨付。总体要求按工程进度拨付,局财审股根据县退耕办检查验收报告和资金拨付建议,经分管领导审核,报局长签字后,将资金直接拨付到业主单位。

七、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按照县委、县政府两个办公会议精神,为加强核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领导,县林业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总工程师、副局长为副组长,退耕办、财审股、森防站、种苗管理站、林木良种繁育场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退耕办,退耕办落实专人统筹协调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二)明确职责。县金城林木良种繁育场为核桃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业主,负责整个基地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和苗木生产经营;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为协作单位,县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具体负责采穗圃建设和苗木培育,华中农业大学具体负责细胞组培和技术支撑;业主与协作单位实行合同管理。

基地建设范文篇8

二、建设规模:50亩。

三、建设地点:吉埠镇上堡村

四、建设内容

1、示范推广2个新品种。主要示范“谱兴1号”、“菊隆5号”新品种。

2、推广6项新技术。

⑴黑色地膜防草增产技术;

⑵节水节能技术;

⑶打顶摘心技术;

⑷黄板诱虫技术;

⑸施肥器施肥增产技术;

⑹机械化收割与脱叶技术。

五、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科技局现代农业工作队,由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担任队长,队员由等同志组成,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2、强化科技服务。聘请甜叶菊技术专家及种植能手,组建甜叶菊科技服务队,采取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的科技培训方式,开展甜叶菊种植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及时解决示范基区出现的技术难题,提高基地的科技种植水平。

基地建设范文篇9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基地规模偏小且数量少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涉外经贸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而一般外贸企业或进出口公司规模都较小,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资金使用都比较有限,无法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基地建设;同时,尚不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企业热情不高。这些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都普遍较小,且数量偏少。

2实训周期长导致受益学生面偏窄除了基地规模小、数量少外,外贸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训要求。在一般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流程基本都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而且通常需要1至2个月。如此计算,如果每批安排5位学生进入基地实训,即使寒暑假包括在内,每学年也只能满足30位学生的实训要求,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3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矛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有教学实训功能和产品生产功能,然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的生产计划是随着市场波动变化的,不同的属性导致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矛盾。

4欠缺有效的实训组织模式导致管理松散“引企入校”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些基地将企业引入学校后,对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组织与管理等缺乏规划与创新;同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重生产轻实训,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5缺乏师资保障良好的师资是生产性实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部分基地的指导老师却达不到生产性实训的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虽应具备“双师”素质,但“重语言轻商务”的传统理念和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学校教师实践技能较弱,无法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企业师傅虽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学生和教学规律、方法的了解,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随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各高职院校都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及时总结建设经验。目前,比较公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有三种: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校企共建型。由于文科专业无法通过产品生产或加工等实训项目产生经济效益,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创建了学校主导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外贸翻译中心。外贸翻译中心包括外贸工作室与翻译工作室,其中翻译工作室主要为九江市及周边地区外资企业、进出口公司、旅游景点或有涉外业务的企业提供资料翻译及校审服务,并承接地方政府涉外部门有关外事接待翻译事宜。本专业师生已承接多笔翻译业务,例如庐山西海温泉资料翻译、首届中国(九江)鄱阳湖国际名湖友好交流大会资料翻译和外事接待翻译等。由于翻译业务市场较大,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语言功底扎实,且翻译业务对设备要求低,翻译工作室主要依靠学校独立运行,操作相对简单易行。因此,笔者在此重点介绍外贸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1)“筑巢”。学校按照外贸公司环境进行场地装修、布局,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与设施(如办公桌椅、打印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造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2)“引凤”。由于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限制,需遴选并引进典型企业。为缓解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偏小的问题,引进成长性良好的、产品具有地方特点的生产型企业。相对于进出口公司,一方面,产品生产型企业的业务量相对较大且稳定,能提供更多的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训;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处于成长期,不断拓展业务的现实需求将提高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积极性。

(3)签订协议,明确职责。引进企业后,签订协议,确立双方主体地位,规范校企双方的行为,明确各自职责与义务,在保证实训效果的同时,保障企业合理的经济效益,实现技能训练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协议中,对实训目标进行具体阐述,明确企业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训的岗位数及时间总量,避免企业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

(4)建章立制,统筹管理。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外贸工作室的工作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等做出规定,保证外贸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根据规章制度,加强过程性监督与管理,避免将学生安排至工作室后而“不闻不问”的形式上生产性实训。

(5)创新实训组织形式,扩大实训主体。在生产性实训基地数量少和外贸实训周期长的背景下,创新实训组织形式,将“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结合,以尽量安排更多学生进入外贸工作室进行真实工作体验和技能实践。在对外贸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两个阶段:订单前期工作与后期工作。前期工作主要有市场调研、产品推广、业务谈判、函电往来、确认订单等;后期工作主要有合同订立、单证制作、租船订舱、外汇核销等环节。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工作室主要开展外贸业务的前期工作,后期的外贸业务可结合前期工作融入外贸业务综合实训课程,以保证实训环节的完整性,从而缩短生产性实训周期,使学生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主要操作技能,并进而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进行生产性实训。

(6)适时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基于生产性实训中“工作”的不确定性,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运行及管理要体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实行柔性管理,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如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大型展会以及企业用人急需等,灵活安排进行实训,承担工作任务。同时,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兼职教师为主导进行实训指导,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项目式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考核方式上,将校内成绩考核与外贸工作室实践考核相结合。

(7)培养专业教师,储备实践人才。为了减少对企业实训指导教师的依赖,避免外贸工作室因企业流失而不能正常持续运行,本专业一方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参与外贸工作室的实训指导和管理,让其指导学生的同时向企业实训指导教师“偷师学艺”;另一方面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为学校独立运行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建设更多的基地储备良好的师资。

三、结语

基地建设范文篇10

一、*区中药材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区人工种植有各类中药材2.37万亩,主要种植品种12个,连片规模种植的有川明参3千亩,木瓜2千亩,银花、栀子等5个品种均有1千亩左右,虎杖320亩,其次杜仲、乌梅等大宗品种1.2万亩。年代*区的桔梗被国家和省列为中药材发展基地县,虎杖被推荐为国家重点建设中药材GAP(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种植基地。全区有药材示范种植基地两个,分别是巴中普瑞制药在*区南阳天南村和平梁西华村建有320亩虎杖示范种植基地,巴中百顺中药饮片厂在*区平梁青包山村建有409亩栀子示范种植基地。全区现有生产中药产品资质的企业3家,其中巴中普瑞药业具备中药材提取产品的生产条件,主要生产以虎杖、丹参、板兰根、枳壳等为原料的解毒降脂片、保心宁、板兰根冲剂、小儿麻甘颗粒冲剂、小儿咳喘灵5个中成药品种,百顺中药饮片公司和正华医药中药饮片厂以生产传统中药饮片为主,年加工中药材能力均能达到4000吨。因地方药材的品种和数量均难以满足药材质量标准和企业的生产需要,这3家药品生产企业所需要的原料,80%的品种从外地购进。

二、*区药材产业问题分析

1、只求立项缺乏规划。有的企业立足于把中药材基地当作向外推介、展示形象的金字招牌,为争取中药材基地项目立项,大做表面文章。在中药材品种引种、选育上和发展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在药材栽培上缺乏技术支撑,种植方式零星分散,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

2、只重建设不重管理。高起点、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是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药材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建成,需要实施主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保持高效率地运行。但目前一些中药材基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建设之始能做到合理规划,对照标准,严格把关。一旦建成,后期管理出现松懈或断档,不能保持对中药材在正常生长过程中的监测预报与田间管理。同时,大部分中药材基地建设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镇,当地药农文化素质较低,而企业在后期管理上缺乏对药农的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往往造成药农对基地想管又不知道怎么管,流于粗放生产经营。这样,就不能有效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品级。

3、只求规模不求规范。*区位于大巴山腹区,境内以山地为主。虽然气候条件适宜于中药材的种植,但是丘陵地形使得适宜中药材种植的土地资源难以连接成片,规范化种植难度大投入高。于是一些基地在建设时只重视规模,几十亩的药材基地远观郁郁葱葱,近看却是杂草丛生、乱石嶙峋。

4、品种单一缺乏立体开发。在我区的中药材基地大部分靠一个单一品种支撑,缺乏套种、间种,这样既浪费土地资源也不利于减低成本增加产值。同时由于技术和人才的制约,基地产出的药材也只能进行简单的炮制和初加工,很少进行成份提取等高附加值的生产,影响企业收益,进而影响中药材基地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1、深入调研,加强规划。在基地立项之初,既要调查本地生态环境,考虑中药材生产的适宜性,尊重道地药材的生长规律,遵守“地区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原则,切忌盲目引种,又要调查预引进品种在全国的种植情况,切忌盲目跟风,重复建设,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最后成为无用功。

2、抓好人员培训,加强基地管理。每个基地确定至少一名科技人员,负责对基地药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药农掌握药材品种习性,提高药农种植和管理水平。公司聘请专门的药材专家,结合基地土壤、水、气等情况制定统一的田间管理规范化程序。由基地监督药农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种植和管理,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