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保卫制度十篇

时间:2024-02-27 17:49:31

医院保卫制度

医院保卫制度篇1

(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在维护医疗秩序、保证就医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价值,其制作质量会对医院工作以及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全面推进,医院需要提高对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内部保卫工作的必要性,保证患者就医环境的安全,维护医院和谐的医疗氛围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医院保卫;安保工作;医疗安全

有效保证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提升医院安宝工作质量,能够在维护正常的衣料秩序、确保就医安全以及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医院需要提起对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提高对安宝工作的认识程度,采用多样化的工作手段确保患者就医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医疗环境,为医院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1 加强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必要性

在医疗卫生机制改革逐步强化的今天,医院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工作的革新和发展层面,在这一阶段,医院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任务繁重。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同利益实体的矛盾逐渐突显,其中关乎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医院的服务能力和人民的健康需求存在冲突上。由于目前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会给医院的安宝工作留下较大的隐患,因为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医患冲突、纠纷等时有发生,容易酿成事故。在这样的环境下,医院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意义重大。医院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关乎医院矛盾的解决和医患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到医院正常事务的展开和社会的稳定。只有确保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和谐的就医环境,缓解和消除医患矛盾才能够为医院的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加强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加强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策略

2.1 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医院安保体制

为了更好的保证医院的内部安全,医院的安保工作需要在一个良好的轨道上发展并且要不断强化医院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医院安保机制,为医疗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作出加大努力。医院在开展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医院工作和安宝工作共同发展,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举行医院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并且要针对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普及相关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月活动,全面提升和强化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进一步加强安全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对安全事故的应对和管理工作。第二,对于新进的医院安保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培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专业素质,也要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医院可以通过组织安全演习等实践工作,对安保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医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第三,医院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在宣传栏处张贴安全公告、安全知识普及海报等,时刻提醒患者保护好自身的财产,提醒医院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第四,建立健全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安全制度作为维护医院安全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医院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促使医院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全面的制度管理工作是落实和维护医院安保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医院需要在确保各项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其他相关安全制度,并且要将其应用到医院工作的不同环节。第五,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医院的安保部门需要制定周密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办法,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沉着冷静应对,高效率的解决突发问题。

2.2 完善安全设施,提升安保人员素质

安全设施和安宝工作人员在加强医院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提升医院安保水平,完善安全设置和提升安保工作人员素质是关键。首先在医院的安全设施方面,医院安保部门需要加大对安全设施的投入,做好设施的购置、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确保医院的安全。例如,安保部门需要根据医院安全工作的需要购进安全设备,定期维护和保养安全设置,做好医疗垃圾的回收工作等。另外,安保部门需要对安全通道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安全通道的顺畅。在安保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方面,安保部门需要将重点放在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安保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真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院安保管理人才队伍,确保医院各项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医院的安全稳定发展。

2.3 提高重视程度,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医院领导的重视和对安全保障工作的认识程度会对医院内部安保工作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医院的领导需要提高对医院内部安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将安全工作放在主要部分。首先,医院领导需要对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的认知程度,对各个部门进行严格的要求,以获得各个部门对医院安保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医院领导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医院内部的相关情况进行注意和观察,及时发现医院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防患于未然。除此以外,为了强化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提升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医院需要设立监督机制,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和相互促进的和谐氛围,激励工作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和重视医院的安全工作。一旦出现不遵守医院的安全规章的人员或者是威胁医院安全工作的情况要立即处理和严厉惩罚,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为医院医疗环境的安全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总结

医院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是维护医疗环境安全和确保医院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医院的次序性发展意义重大。医院需要提高对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视程度,强化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医院安保机制,增加对安全设施的投入确保安全设施的安全,同时也要提高安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监督机制,全面提升医院的安全保卫能力,促进医院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国安,陈小平.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医院管理观察,2014,23(12):182-184.

[2]李继东,万丰.浅析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发展现况及其发展策略[J].中国临床研究,2013,31(26):96-98.

医院保卫制度篇2

[关键词] 卫生院;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086-0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领导支持下,通过政府、集体和农民的互助共济,抵御疾病风险、保证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任务、防止因病致贫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新农合关于分级报销、基层比例最高的制度设计对于乡镇卫生院无疑是一次发展的契机[1]。按照制度设计的结果,乡镇卫生院应当凭借制度优势大大增加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量,进而使院业务收入有较显著的增加,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有望缓解。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新农合制度干预下的乡镇卫生院不仅没有摆脱困境,业务收入反较以前有大幅度降低。笔者走访某市多家卫生院,根据调研结果对卫生院的生存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1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生存现状

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来自其自身业务收入的大幅度降低。这种状况的形成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1.1卫生院降低药价使药品收入大大降低,在没有“外援”的前提下收不抵支

新农合推行过程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虚高药价成为农民不愿参合的重要因素。能否把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降下来,能否降低参合农民的就医成本,成为新农合能否取得农民信赖的关键所在。针对虚高药价给农民带来的恐惧、农民从怕医院到怕合作医疗的现象,县卫生局把降低虚高药价当作推进新农合工作进展的头等大事来抓。笔者调研的该县卫生局以行政手段干预了每种药品的最高限价,此举旨在保证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与平价大药店的药品价格拉平。乡卫生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自然也高调贯彻了这一政府决策。某乡卫生院公布的部分药品的降价目录,见表1。

政府通过限制药品利润和规定药品最高限价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医疗成本,深受农民欢迎,参合人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乡卫生院却承受了药品降价之痛。受药品降价的冲击,某卫生院的门诊业务量大大降低。以妇产科为例,2003年该院妇产科门诊业务量为1万元。2005年降为6 000元。这对于长期单一依赖药品收入生存的乡镇卫生院是个不小的冲击。

1.2政府的卫生投入经费保障硬件建设,基层卫技人员工资依旧没有保障,医疗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因而,自2004年开始,作为新农合的配套工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力度。笔者调研的这家卫生院到目前为止已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共120万元并且专款专用支持硬件建设。此举旨在通过盖门诊楼、病房楼及为卫生院添置救护车、X光机、生化分析仪、B超、血细胞计数仪等基本的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来吸引患者就医,改变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然而,与硬件建设不同步的是基层卫技人员工资还是像以前没有财政保障。该院医技人员的工资构成是:档案工资+绩效工资。档案工资的30%来自县财政拨款,仅仅够交三大保险的。其余70%来自本院收支结余部分。绩效工资更是与本人的业务量挂钩。乡镇卫生院近几年一直处于“大病看不了,小病没人找”的业务真空地带,院业务量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工资全额。连“生存”都成问题的基层卫技人员没有任何动力去参加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形成“在岗是为了等政策”的局面。 “一手硬、一手软”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基层卫技人员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1.3卫生院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分配激励机制设计不当挫伤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医疗服务效率低下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许多卫生院为了配合新农合的惠民政策,在医院内部进行了保持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分配激励机制的设计更把“遏制开单提成收入”放在第一位考虑。据某卫生院长回顾,该院在改革前,档案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是1∶1,这样的设计把业务量不同的科室之间、卫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得很大,保证了卫生院的优势科室和重点科室能够为乡卫生院提供较大的业务量。该卫生院于2006年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了压缩医师绩效工资在其工资总量中的比重,卫生院把档案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调整为7∶3。科室之间、卫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小了,但也导致业务量大的科室缺少了输出医疗服务的积极性,“病源能推就向外推”。这也成为卫生院业务收入降低的重要原因。2解决乡卫生院现阶段生存困境的对策思考

现阶段乡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表明,仅仅靠新农合的制度倾斜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现阶段乡卫生院的困境。新农合制度下的卫生院有了门诊楼、病房楼和高技术医疗设备,但是卫技人员没有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动力和能力,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不能提高,使其不能发挥在新农合三级医疗机构的中枢作用。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解决。用一位卫生院长的话说:我们在艰难地等政策。现阶段的困境是投入问题,而不是管理问题。

2.1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增加对基层定点卫生院医疗服务项目的财政直补

新农合是一项通过政府向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提供财政补贴提高其购买医疗服务能力和抵御疾病风险能力的“补需方”制度,2008年开始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将达到80元。作为基层医疗服务载体的定点卫生院通过降低药价从而降低了农民就医成本,这成为新农合吸引农民的一大亮点。然而,卫生院却因此再次走入困境。有些卫生院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提高药品价格,挫伤了参合农民在基层就医的积极性,使卫生院的门诊人数大大减少。因而,能否保证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按成本收费成为新农合能否真正得到百姓认可的一大关键,也成为卫生院能否吸引病源、增大业务量的一大关键。笔者建议,政府在增加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财政补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利益。政府要保证居民获得低价基本卫生服务,就必须通过专项经费的形式,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直接补偿耗费成本。县卫生行政部门应重新核算新农合制度下定点卫生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耗费,从中央、地方的各级筹资中拿出一定比例予以补偿,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保证各级政府补偿足额到位,避免出现以往卫生行政机构截留中央、地方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补偿资金的现象。这样既能挽救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危机,又保证其有能力提供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民在新农合中也会因此得到更多实惠。

2.2建立卫生院房屋、设备、人员经费的基本保障机制

乡卫生院“三大件”(房屋、设备、人员)落后成为制约其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基层卫技人员的基本工资没有保障,更使得这一群体没有提供高质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乡卫生院要走出现阶段生存困境,有赖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仅仅通过硬件投入难以实现医疗服务的高产出。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并重。在卫生投入上将侧重卫生院规模建设投入改变为侧重人才培养、功能完善等内涵投入[2]。一方面,政府财政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的支持,通过盖门诊楼、病房楼及为卫生院添置救护车、X光机、生化分析仪、B超、血细胞计数仪等基本的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主管政府要把基层卫技人员的档案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和其他公益事业单位同等对待,做到工资来自财政拨款而不是医院结余部分,保证档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这一举措能够消除医技人员在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卫生院也因此会有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这使得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有了后劲和基础。

2.3借鉴市场经济下的绩效考核理念,科学设计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制度

政府对卫生院的财政投入保证了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为卫生院走出困境提供了方面的支持。然而,如何将政府投入转化为卫生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防止卫生院因为收入“一拉平”而回到高投入、低效率的老路上去,这成为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人,都在心理上需要所在群体对其主持的项目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度量和评价,以此判断这项工作的绩效和其存在的价值。这是绩效考核的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下的绩效考核制度是企业通过对员工价值的认可来挖掘员工潜力的激励制度,更是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有效监控手段。医疗服务也是商品,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需要价值上的认可和判定[3]。因而,卫生院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医务工作者输出医疗服务的工作积极性。笔者建议卫生院的管理体制设计应侧重于提高微观效率(卫生机构和卫技人员的积极性),为此,卫生主管部门应首先确定对卫生院的考核项目与卫生院对卫技人员的考核项目,根据考核项目的绩效确定卫生院和卫技人员所得奖励,并以此激励卫生院和卫技人员合力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这是卫生院走出生存困境的制度激励、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新农合制度下的乡卫生院的生存困境的形成有历史的积淀,更有现实的导因。乡卫生院的生存困境成为制约其发挥在新农合中枢纽作用的重要因素,也妨碍其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中的功能的发挥。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卫生院的卫生投入,这是卫生院走出困境的基本前提。同时,积极探索具体的投入形式,实现投入向效益的转化。这是卫生院走出困境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曾桂平.我市卫生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C].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4-11-18.

[2]财政保障司.明年城乡医保补助提至80元[N].长江商报, 2007-12-31.

[3]李嘉.营销部门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模板[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医院保卫制度篇3

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9年3月18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基金收支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和管理办法。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和更新。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参与投标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要坚持全国统一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药品购销双方要根据招标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用量较少的基本药物,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定点生产。完善基本药物国家储备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含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八)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九)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公立医院资源过剩地区,要进行医疗资源重组,充实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医生水平。

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十一)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补助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十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十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2009年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十四)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十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十六)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十七)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十八)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十九)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组织落实,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

(二十一)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经初步测算,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二十二)鼓励各地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各地情况差别很大,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进行探索创新。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地试点工作。要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深入推进改革。

医院保卫制度篇4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川委发[20*]2号)、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绵委发[20*]2号)和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全县卫生改革与发展,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发展我县卫生事业,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川委发(20*)2号和绵委发(20*)2号文件精神,巩固和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健全卫生服务网络,整体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工作目标是:到20*年,在全县基本建立起三级防保体系、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卫生扶贫和对口支援制度;健全卫生系统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使全县人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保障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完善预防保健网络,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

1、明确公共卫生责任。县、乡(镇)两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全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加强“120”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快速、高效的应急机制,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遏制重大疫情的暴发流行;健全防保网络,落实好区域卫生规划;要全面贯彻《两纲》,做好妇幼保健工作;要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要加强卫生执法监督,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加大食品卫生监测监督力度,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

2、健全农村预防保健网络。依托中心卫生院建立预防保健所(以下简称防保所),依托乡(镇)卫生院设立乡(镇)预防保健站(以下简称防保站),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站)人员按中央、省、市规定配备,防保所站主要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公共卫生事务。防保所(站)所(站)长原则上由卫生院院长兼任。建立起以县防保机构为龙头,镇乡卫生机构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卫生防保网络。

3、加强重大疫情的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实施群防群控措施,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就地预防、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切实加强高危人群监测,搞好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到20*年,全县农村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基本消灭地方病。

4、依法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卫生院的产科、儿科和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做好以围产期为重点的孕产妇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加强爱婴医院建设,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治疗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倡导婚前医学检查,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在“*”期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0/*万和15‰以下,农村住院分娩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

5、加强肿瘤防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肿瘤预防工作,控制主要危险因素。开展肿瘤科普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癌症危险因素及早诊早治的知晓率;制定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计划并组织实施,到20*年癌症的发病率下降到200/*万以下。

6、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动卫生县城、卫生集镇、文明村、卫生村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和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到20*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0%以上,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继续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以公有制为主导,由政府、集体、社会、个人举办的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制乡(镇)卫生院由县政府举办。村卫生站原则上每村设置一所,邻近村也可联台举办。对村卫生站和符合条件的民办医疗机构给予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支持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到农村办医或向下延伸服务,鼓励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力争3—5年,完成县级医院、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

2、发挥卫生机构整体功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基层转诊、医疗急救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中心卫生院实行医防结合,承担农村基层片区的医疗救护和所在辖区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向医院模式发展。乡(镇)卫生院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主要负责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乡村医生培训等服务,同时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职责。积极探索城镇社区卫生发展模式,搞好社区卫生服务。村卫生站负责当地农村卫生综合服务。民办(个体)医疗机构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引导和积极扶持,明确职能定位,发挥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护等方面的作用。

3、加大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力度。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养给予扶持,鼓励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建立培训基金,培训经费由财政和单位、个人按一定比例分担。全县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其它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未达到要求者解除聘用合同。到20*年,全县60%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县卫生局制定培训计划,由县卫校负责实施。建立优秀卫生医疗技术人员政府津贴奖励制度,县政府每两年开展一次名医(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对当选者发给政府津贴,并授予荣誉称号;由县卫生局制定具体的评选、奖励、考核办法,报县政府审批。

4、发挥中医药在农村的优势与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强化对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要设立中医科。推广农村中医药适用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允许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努力推进中西医结合,鼓励西医人员学习、应用中医药和中医药人员学习、应用西医诊疗技术。县中医院要发挥中医医、教、研的龙头作用,20*年创建成国家二级乙等中医专科医院,到20*年达到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

5、建立卫生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制度。县直医疗卫生单位,要支持和帮扶乡(镇)卫生院,特别是边远贫困的卫生院。要帮助受援单位开展新技术及人才培养,完善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下乡巡回医疗服务制度,巡回医疗服务所需经费由县财政给予补助。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累计服务一年,每次不得少于3个月。鼓励城市卫生技术支农,对到农村医疗机构服务的城市卫生技术人员给予基层工作津贴。

四、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卫生改革

1、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主管。乡(镇)卫生院建设所需用地实行划拨,建设规模和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会同计划、财政、建设部门审定,卫生部门负责实施。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县编委下达的方案执行。

2、卫生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实行聘用制,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单一的委任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选任用方式。县直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实行民主推荐,卫生主管部门提名,按干部管理权限考察、报批,由卫生行政部门聘任。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卫生局聘用考核,报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建立健全任期目标责任制,年度工作述职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

3、卫生事业单位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各级各类人员在定职责、定编制、定岗位的基础上,彻底打破人员身份界线,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岗位设置方案由用人单位制定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实施。加强聘后管理,建立和完善岗位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晋级、分配、奖惩和解聘的主要依据。落聘、解聘、辞聘人员报由县人才服务中心实行人事,其相关费用由本人缴纳,在规定期内未上岗的由原单位予以辞退。用人单位需要补充缺岗人员,在编制范围内由用人单位将所需专业人员及要求报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用人单位聘用、人事部门备案。卫生系统内在职在编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进行调剂,报人事编制部门备案。

4、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机制。卫生事业单位大力推行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体,以业绩为主要取向的多种分配形式。允许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工资增长的幅度必须低于单位效益增长幅度,内部分配制度接受监督,报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5、药品医疗器械供应制度。县级医疗单位主要药品和重要医疗器械必须招标采购,乡(镇)卫生院必须从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采购药品,在建设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推进乡村服务一体化改革中,由乡(镇)卫生院为村卫生站代购药品的,不得以此谋利。按照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规范农村基层用药行为。

6、深化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卫生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引导和支持民营资本对现有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股份制改造,或单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力争通过招商等多种形式,在县城办一所有实力的民营医院。政府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其积极引导、依法审批,严格监督管理。社会力量和个人办医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高度重视卫生发展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使之更好地为全县人民的健康服好务。

五、认真落实卫生工作政策,加大卫生投入

1、加大卫生投入。根据公共财政预算要求和全县基本防保需求及财力状况逐年增加对卫生事业投入。强化防保网络建设,从20*年起,财政按所服务人口每年每人0.5元的标准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村级防保员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补助;财政根据全县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的工作性质、工作量大小和实际工作状况(由卫生局考核),每年定额补助专项用于基本防保和基本医疗补助;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120”医疗救治体系正常运转,以及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的预防和基层防保人员的业务培训;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财政投入的同时,县财政安排专款用于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力争5年内达标。巩固乡镇卫生改革成果,妥善处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具体问题。认真落实卫生事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促进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卫生经费的监督管理。县卫生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严格考核使用好卫生经费,县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卫生经费的监管、审计,严禁挤占和挪用各项卫生专项经费,确保卫生经费的安全使用。

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

1、稳步提高农民参合率。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卫生服务的总体要求,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宣传力度,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财政部门要按实际参合人数配套补助资金,安排工作经费;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把宣传发动、制度规范、资金收缴等工作抓细抓实;宣传、民政、农业、审计、扶贫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恪尽职守,全力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2、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救助形式可以是对救助对象患大病给予一定的医疗费用补助,也可以是资助其参加当地合作医疗,医疗救助资金通过政府投入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集。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实行统筹管理和个人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体制。

3、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资金管理;财政部门要搞好合作医疗专项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规范操作程序,做到资金封闭运行,帐目公开透明;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中心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落实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方便群众就医和报帐。

七、依法加强医药卫生监管,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

1、加强医药卫生市场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依法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监管,实行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准入制度。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加大公共卫生执法力度,加强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生产销售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监督,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卫生和非法行医等违法行为。药品监管部门要强化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质量的监管。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医药市场价格及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计生、工商、税务、*、监察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保护群众健康和用药安全,维护全县正常社会经济秩序。

2、加强对高毒农药和剧毒鼠药的管理。农业、工商、*、质监和卫生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对农药(鼠药)的登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严厉查处,坚决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高毒农药(鼠药)的行为,做好中毒人员的抢救治疗工作。继续抓好灭鼠工作,大力开展科学灭鼠活动。

医院保卫制度篇5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基金收支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和管理办法。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和更新。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参与投标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要坚持全国统一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药品购销双方要根据招标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用量较少的基本药物,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定点生产。完善基本药物国家储备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含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八)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九)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公立医院资源过剩地区,要进行医疗资源重组,充实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医生水平。

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十一)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补助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十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十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2009年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十四)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十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十六)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十七)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十八)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十九)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组织落实,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

(二十一)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经初步测算,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医院保卫制度篇6

关键词:镇卫生院 医院财务管理 问题及对策

1.镇卫生院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近年来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中,医院领导过分关注医院医疗业务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医院财务的管理,缺乏足够的会计工作基础。由于乡镇卫生院是由国家扶持的具有非盈利性目的的事业单位,因此乡镇领导对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不够重视,资金来源大多依靠政府的拨款,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财意识。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在经营过程中只重视医务发展,认识不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少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收支计划管理,部分乡镇领导还将卫生院作为自己不合理收入的存储基地,更增加了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的难度,也为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监督审核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同时乡镇医院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例如税务以及纪检单位等,由于外部监督机制环节的薄弱,不利于卫生院不合理财务现象的改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

1.2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缺乏专业财务管理知识和会计从业资格由医院领导指定的工作人选,造成卫生院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基础。仅有的会计人员往往也缺乏必备的财务以及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只是按照长期的经验工作,因此大多也只是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同新型的财务工作制度以及会计工作制度相融合。同时乡镇卫生院缺乏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往往一个会计人员身兼收银员以及药品管理人员等多份工作,职责不清,部分卫生院还存在由院长负责所有的票据审核及报销以及印章的管理等,这不仅仅不符合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规范,还为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乡镇卫生院的可持续发展。

1.3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情况,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刚刚引入尚未能同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体制相结合的时期往往会在制度上存在很多管理漏洞。例如缺乏有效的财务报销制度,乡镇卫生院的领导常常利用职权让会计人员对并不符合规定的票据进行报销,或者擅自修改票据金额等;由于会计人员一身兼多职,因此往往不能进行细致的会计记账工作,就会造成卫生院财务收支使用情况不明;缺乏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卫生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往往是在乡镇卫生院成立之初就已存在,因此卫生院领导对其管理并不够重视,不能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的维修以及更新,对医院原有的固定资产数量也并不十分了解,对新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也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很容易造成医院财务资金使用不合理,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

2.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2.1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想要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院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引入机制,及时更新现有的过于老旧的财务管理队伍,同时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保证卫生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较为先进的管理知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其次要定期对下级乡镇卫生院进行工作的检查、监督以及指导。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基层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进行帮助解决。最后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人员工作职能,以防止出现由于一人多职而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以保证卫生院正常的经济运营。

2.2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改善乡镇卫生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就要从制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改变传统落后的财务管理体制。首先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如现金管理制度或者报销审批制度等,严格财务管理程序,避免出现领导特权而产生的不利于财务管理的行为。其次要加强内部监督控制,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出现的不合规定的现象进行严厉查处,对会计信息中记载不明以及报销中材料不全的现象进行严格调查,杜绝一切利用职权违法乱纪的现象出现。最后要做好财务预算以及收支审批制度,以便财务管理人员明确医院资金使用状况,控制资金流向,确保每笔资金的运用都符合财务管理标准,做好资金使用状况的信息记录,一旦出现收支不明的状况能有据可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3加强医院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医院领导的管理观念直接关系到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方向,因此首先要提高医院领导以及管理层的市场经济意识,不断进行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将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点环节来抓,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强医院管理层以及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避免出现工作人员老化造成的思想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等现象,以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可续有序开展。最后要从外部引入监督检查机制,避免出现管理阶级的违规行为,保证财务管理的公开化以及透明化,促进卫生院的长远发展。

结论: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医疗卫生的重要保证,只有保证其在新时代的市场经济竞争下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而乡镇卫生院的医院财务管理作为保证卫生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具有长期性和重要性的特点,这就要县乡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对卫生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共同努力,促进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新农村的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支持。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医院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及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乡镇卫生院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提高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健全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医院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等方面对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陶瑞波,刘丽.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亟待规范和加强[J].卫生经济研究,2010(09).

[2]安国臣.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0(20).

医院保卫制度篇7

一、建设三支队伍,搞好人力资源开发

加强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已是我们今后较长时期的战略选择。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分层次引进、充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计划的开展在职人员逐级培训和公立医院医技人员进农村进社区我们的具体举措,以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1、公共卫生队伍

招录乡镇卫生监督员24名,增加卫生监督力量,填补农村卫生监督的空白;对现有监督、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2、医疗队伍

加强院长、医生和护士队伍建设,在市直医院引进3名研究生和6项新项目、新技术,鼓励开展临床试验和科研工作,积极培养和推荐后备学科带头人参加学科带头人培训班,培养高尖人才。在卫生院引进和补充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我区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发展。

3、卫生行政管理队伍

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每5年参加一次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培训,每3年参加一次省外专业学术会议或一次1月左右的省内专业培训,每年参加一次省内专业学术会议或参加一周市内的专业培训,每年读2-5本专业或管理方面的理论书籍,以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4、举办三个学历班

积极争取与医科大学举办一个研究生课程班,一个本科学历班,一个专科学历班,采取双休日授课。学费分别由卫生局、单位、个人各出20%、40%、40%,鼓励与促进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再教育。

5、在职培训

从年3月开始,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慢性病管理,医学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卫生监督等在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10期。

6、视频教育

继续搞好农村卫生人员中专学历视频教育并进行严格管理,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教学进度并保证学员学习时间和质量。

7、进修学习

积极组织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规范全区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率,力争验证率达到100%。组织乡村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开展病历书写、三基护理知识竞赛;选送20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到市中心医院进修学习,每期半年。选送10名市直医院骨干到省、太原及省外专科特色医院进修,每次一年。组织村卫生所人员到乡镇卫生院进修,从3月到11月,每月2-3人。在进修的同时,市直、驻地医院派高技术医务人员进农村、进社区服务,开创区卫生系统人才双向流动的新局面。

8、开展一个论坛

组织开展生命与健康论坛,每季度举办一次,分别由院长、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机关人员参加,促进交流与沟通,提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9、创建学习型组织

在全区卫生系统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号召卫生系统每个工作人员每天学习半小时,每周学习三小时,每天至少读一本医学或卫生专业论著。卫生局和市中心医院、矿区总院阅览室每天下午向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开放,使读书在卫生系统蔚然成风,并不断改善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健康教育

将年定为健康教育年,加强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提高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能力。继续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开展学校、医院、社区、工厂等大众健康教育活动,向广大群众介绍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宣传卫生防病知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群众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

一要在电视台、报社设立固定栏目,每周一期;二要在社区设立宣传栏,定期更换内容,每年12期;三要在医院印制健康处方并开设健康知识讲座;四要开展乡村、社区健康教育知识竞赛两次,利用各种卫生宣传日,开展上街宣传;五要编写居民健康行为规范手册,全面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2、卫生监督

一要加强加快卫生监督力量建设,尽快完成乡镇卫生监督人员的招聘工作,配齐人员,填补农村卫生监督空白,构建三级卫生监督体系,解决我区卫生监督力量薄弱问题;二要加强卫生监督工具、执法手段建设,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能力,逐步建成覆盖全区、运转协调的卫生监督机制;三要制定打击非法行医、血液安全、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监督等专项整治方案,开展多次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加强农村家宴、民工食堂、学校食堂的卫生监督,严格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健康证的发放管理;四要组织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法宣传周活动,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知识;积极开展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卫生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对各项专项整治取得的成绩进行宣传报道;五要开展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的监督检查,重点解决农民工职业卫生服务问题;六要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保证群众就医安全有效;七要提高餐饮业准入标准,建立餐饮业食品原料进货索证制度,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达到95%;八要完善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吊销等管理和通报制度;九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单位和食品卫生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监督覆盖率要达到100%,防止重大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疾病预防控制

一要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学处置,强化区、乡两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运行机制,形成指挥畅通、反应灵敏、运转协调、处置快速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二要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搞好计划免疫,确保儿童基础疫苗全部免费预防接种,辖区内网络直报单位法定传染病网上及时报告率达100%;三要继续加强艾滋病、肺结核和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落实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防控措施,依法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防治管理,重点对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结核病归口、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产品、消毒器械、一次性卫生用品的采购及索证、肠道门诊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四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能开展日常检验工作;五要加强流调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和应急演练,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和处置能力;六要加强地方病防治,防止碘缺乏病、布病、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蔓延。

4、妇幼工作

一要强化母婴法律法规宣传,加强出生证的管理和使用,实行《出生医学证明》计算机管理和网络直报;二要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和“三网监测”工作,实施“母婴安全大行动”和“降消”项目,全面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妇幼卫生信息要真实、准确、及时上报;三要深化爱婴医院分级管理,提升爱婴医院的管理质量;四要进一步加强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监管力度,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五要免费为500名农村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

5、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转变观念,完善内涵建设,突出以公共卫生为主服务功能。

三、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增强服务功能

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社区卫生相关政策,制定适合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相关制度和措施,高标准完成腾飞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二要引深服务,强化六位一体(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居民建档率达到95%,慢性病系统管理率达到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把功夫下在服务功能的落实上;三要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或定补政策,继续做好社区医务人员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工作队伍;四要建立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将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机构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争取80%纳入定点医保机构;五要开展创建星级示范社区活动,力争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入星级示范社区;六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与辖区政府建立和谐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善360度考评方案和服务费发放的激励机制;七要得到医院的对口支援,开展双向转诊工作,实现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保障医疗安全。

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积极推行乡镇卫生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乡村卫生院所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对农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统一配送,保证药物安全、有效、价廉,减轻患者负担;三是要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受益面和提高补偿水平,参合率保持在93%以上;四要完成卫生院人员编制核定工作,通过招考补充缺编人员;五要积极开展创建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活动,将农村初保工作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六要继续实施农村卫生人才培训项目,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按照要求完成乡村医生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满足农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七是完成邢家社、梭峪等5个乡镇卫生院放射防护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八是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医院规范化管理

1、质量管理

认真执行《执业医师法》、《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医疗机构准入制度、备案制度、校验制度和医护人员准入制度,依法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努力优化医疗执业环境;继续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医院、平安医院活动,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医疗废物处理,加强医疗安全工作,强化医院感染管理,严格口腔器械消毒、内窥镜消毒等各项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事故和医源性疾病发生;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病历书写管理办法》,加强对病历和处方书写质量的考核,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减少和降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巡回医疗

继续完善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制度,加大区直和驻地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的工作力度,提高乡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城乡卫生互利双赢。一要制定并落实公立医院卫生支援农村工作政策和方案,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及5个分院分别与10个乡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对口支援协议,每周各派2名技术人员到受援单位,缓解农村、社区高素质卫生人才紧缺;二要发挥公立医院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临床医疗、教学和技术培训,提高受援单位人员业务素质;三要逐步建立公立医院与受援单位之间双向转诊的业务协作关系,实施安全、及时的治疗。

3、特色科室

以中心医院的骨科、中医院的糖尿病科、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和屯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精神科为试点的特色科室建设,各单位要长远规范,细化方案,落实措施,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创建品牌医院。

六、其它工作

1、继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公开,管办分开的原则,认真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监管,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大卫生管理体制;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和布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落实公立医院的投入机制和政府主导政策;依法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

2、卫生行风工作

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构建医患和谐关系,树立行业新形象,建设群众放心满意的卫生行业。

3、安全工作

加强安全常规工作和卫生应急防范,坚持特殊时期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及时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危害,减少损失。

4、档案管理

加强文书、科技、声像等档案材料的规范化管理,做到安全保管和准确快捷地查找利用。

5、组建医学会

积极与上级卫生部门沟通联系,取得支持,在我区组建医学会,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6、例会制度

设立每月一次乡镇卫生院长、社区卫生服务站长、公共卫生工作例会制度,并长期坚持,开展工作研讨,促进工作创新与开展。

7、加强急诊建设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以市中心医院等为依托,设立区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各医院的救护车,建成以市中心医院为平台,其它医院急诊室为基础的急诊救治网络。

8、新建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提高我区医疗服务能力。

市中心医院要严格把关,做好规划设计和工程监管,把

市委、市政府为人民办的实事高标准办好。

9、继续推进中医工作,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

市中医院要立足中医特色优势,培养中医人才;组织乡村中医人员参与中医骨干培训,每个卫生院要设立中医科,推行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技术,为患者提供廉价经济实惠的中医服务。

10、加强信息管理

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到上通下达,积极开展信息交流,

医院保卫制度篇8

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制定历时两年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介绍文件的起草过程和吸收采纳社会意见的情况。

答:2006年6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卫生部牵头、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改文件的制定。2006年10月23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总理于2008年4月中旬主持召开了两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各界代表的意见,提出医改要真正做到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本届政府成立后,副总理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医改文件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近期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及其工作要求。在医改意见的形成过程中,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也多次听取工作小组的汇报,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的建议和意见。

在两年多时间里,工作小组深入各地进行了大量实际调研,专题研究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并委托世界卫生组织、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独立平行研究,同时在网上公开征集建议方案。在此基础上,起草了《意见》。2008年2月29日和9月10日国务院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对《意见》进行审议。

2008年9月底,《意见(征求意见稿)》分别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及派、人民团体的意见,并于10月14日-11月14日,全文向社会公布,问计于民,引起各方面积极反响。共收到31个省(区、市)和72个国务院部委(机构)及8个派、人民团体的反馈意见。收到群众意见35929件,其中网民意见31320条,传真584份,信件4025封。

工作小组对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和逐条分析,本着尽可能吸纳的原则,对《意见》进行了190余处修改,不少好的意见被吸纳到文件之中。主要包括:一是增加了改革的近期目标。二是针对农民工、老年人等群体反应强烈的医保关系接续和异地就医报销问题,增加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等内容。三是针对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建议,增加了保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重视护士和护理工作、增进医患沟通等内容。四是针对基本药物定价和供应方式争议较多的情况,将“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修改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将“统一制定零售价”修改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在指导价格内,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确定本地区的统一采购价格”,给地方操作留有空间。五是对《意见》第五部分进行了修改充实,使五项重点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加清晰。六是针对反映《意见》文字不够通俗的意见,对文字进行了上百处修改,力求表述更加准确、易懂。同时,为增强《意见》的可操作性,根据国务院决定,起草了《实施方案》,相当一部分对《意见》的修改建议在《实施方案》中得到了反映。对于一些更具体的建议,将在今后陆续下发的操作性配套文件中予以研究、采纳。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审议并原则通过医改文件。2009年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医改文件。

因此,《意见》和《实施方案》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反复论证修改形成的。

问:请介绍《意见》和《实施方案》的重点内容,有哪些特点。

答:《意见》与《实施方案》的起草,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贯穿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在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二是坚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与现阶段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三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注重逐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完善制度体系。

《意见》和《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一致,主要任务各有侧重。《意见》着眼长远,突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提出深化改革的任务和策略;《实施方案》立足当前,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明确2009-2011年三年内落实改革任务的具体措施。

《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一个目标就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就是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构建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八项支撑就是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与人才体制机制、信息、法律的建设,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将使公共卫生服务基本普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总体上看,医改方案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改革的理念上,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创新,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确立了改革的思路,既借鉴了国际普遍经验,又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在改革的原则上,明确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在近期改革的重点上,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从国情和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提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次突出了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的整体设计,同时,提出近期从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入手,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五是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强调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方案中一些重大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中央明确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鼓励地方试点探索。

问:这次医改对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哪些实际措施,作为普通群众,从改革中究竟可以得到多大的实惠?

答:医改方案就是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主要有四点:

一是平时少得病。从2009年开始,国家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努力使群众少生病。

二是得病有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扩大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方便医保报销,努力降低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比例。

三是看病更方便。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利用市场竞争,促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四是治病少花钱。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基本药物定价、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障报销的相关政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努力减轻群众的用药就医的负担。

问:请问在今后几年内,政府将增加多少卫生投入,重点投向哪些方面?

答:为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都将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落实《意见》及《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初步测算,未来三年,落实医改方案中的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主要用于:

一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建设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三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此外,各级政府还将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政府加大卫生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问:近期重点提出,三年内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请介绍这个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实现目标的措施。

答: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是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途径。制定这样的目标,既考虑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也考虑了各方面条件的可能。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也已逐步完善。考虑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另外还有商业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因此我们把目标定在2011年均达到9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二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是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四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问:请介绍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

答: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可及和价格低廉。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形成地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规范用药行为,保证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二是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不等于群众患病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将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非基本药物。

问:请介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义和主要措施。

答:目前,群众宁愿花更多的钱去大医院看病,也不太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对服务质量不放心。医改方案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看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常见病治疗解决在基层,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实施方案》提出从四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央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和困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通过医疗资源重组、社会力量办医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定向培养、执业医师招聘,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大幅度增加全科医生数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四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巡回医疗、上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

问:请介绍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含义,有什么措施保证均等化的实现?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全体城乡居民均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目的在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居民少得病。

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置、院前急救、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与区域差距大,卫生机构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差距大。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当前,在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内,国家选择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目前比较薄弱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二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四是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五是改善服务,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

问:公立医院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请介绍这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有哪些措施能够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答: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群众看病就医主要选择到公立医院,因此它成为医药卫生行业众多问题和矛盾的交汇点,改革涉及到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治理结构、补偿机制等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难度很大。同时,社会各界在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具体途径方面有不同看法。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积极而又稳妥进行。因此,国务院决定分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当前主要是抓好改革试点,具体步骤是:2009年,制定试点方案,选择若干城市和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2011年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

问:文件出台后,关键是贯彻落实,请问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于推动实施有什么具体考虑?

医院保卫制度篇9

为统筹做好“十二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推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科学发展,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制定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振兴中医事业,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

二、发展重点

(一)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加强基础建设,争取筹资230万元,规划建设荷塘乡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平方米;筹资200万元,规划建设板塘乡卫生院住院综合大楼1500平方米;按照科学设置,合理规划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15个;进一步规划村卫生室的设置,实现一村一室,每个村卫生室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二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部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筹资1250万元,规划建设公共卫生大楼,实现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卫生监督三部门合署办公(三块牌子,两套人马),加强卫生检测实验室建设,提高卫生检测水平。进一步健全以区预防保健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及城市社区卫生监督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监督队伍培训管理,不断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抓好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及相应的经费补偿和报销政策的落实,督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的要求,规范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负担。制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财政补偿方案,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长效补偿机制,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医疗保障等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相一致,惠及更多百姓。

2、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筹资机制,积极推行“筹资委托代缴”工作,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开展农民部分重大疾病二次补偿工作,提高住院保障水平,力争平均住院费用补偿率提高到50%以上。完善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五保户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的基本医疗费用全免。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完善特殊慢病门诊统筹,扩大新农合受益面。探索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门诊费用补偿总额预付和住院费用补偿按病种付费等试点。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严格规范基金封闭运行,强化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和费用控制,确保基金安全。

3、实施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定编定岗工作,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全员聘用制和聘用合同管理制。在医疗卫生院机构落实绩效工资制,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与其服务质量、服务数量、服务水平直接挂钩。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基本药物制度、人事分配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4、理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实现非政府办(含市直、厂矿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分离,工作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财务、管理全部独立运行,全面实行区办区管,并按照合理设置的原则,对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适当调整。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度。

5、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探索举办公立医院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完善医院内部领导体制与决策议事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合理调整医药价格,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实行全行业监管,建立社会 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促进公立医院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推进施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三)加强区直两院规范化建设

加强区人民医院建设,将中洲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由区人民医院承办,并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将其打造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重强化区中西结合医院内涵建设,完善医院内部管理,多措并举提升中西结合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新培植2-3个特色专科;进一步加强中医整脊专科建设,筹资1200万元,规划建设中医整脊康复大楼5000平方米,深化专科内涵、拓展专科业务,力争创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着力盘活医院资源,科学规划医院发展,积极创建二级甲等中医院。进一步加强医院教学科研工作,力争将中西结合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中医院,全国中医整脊教育基地,湖南省针灸理疗临床教育基地。

(四)全面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争取每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20-30人,充实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认真落实在岗农村卫技人员学历教育制度,积极选送无学历在岗农村卫生人员参加省级学历教育;组织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全科医生骨干培训及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任务,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人才交流力度,实现两院、两站、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彼此之间人员广泛交流。探索引进市级综合医院重点科室和学科带头人的运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扶持基层医院长足发展。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积极落实中央补助农村改厕项目,争取继续完成150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实现农村使用卫生厕所率达90以上,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加大除“四害”工作力度,巩固除“四害”成果,鼠密度控制在3%以内,争创“灭鼠达标先进市”。继续加强文明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力争每年创建成3-4省、市级文明卫生单位。

(六)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区中西结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药房建设,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兴院示范单位和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单位创建,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建设,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建立和完善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保健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师承教育制度,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三、主要任务及目标。

(一)认真落实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健康管理工作。全面免费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抓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工作,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平均期寿命达到74岁。

2、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做好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鼠疫、霍乱、人禽流感、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及时发现处置重大疫情,加强重症救治,减轻危害。传染病网络直报率100%,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110/10万以下;肺结核痰涂阳治愈率达到85%以上,dots覆盖率100%;加强艾滋病防治,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工作,艾滋病病人随访率达100%。

3、抓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生率。到2015年,预防保健人员达到1.5人/千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接种合格率达90%以上。

4、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切实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保健工作,高危孕产妇筛查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继续实施“降消项目”,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10万以内,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1‰以内;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防治宣传教育,加大落实孕期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力度,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到80%,叶酸增补率达到70%。积极推进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提高婚检率,全区免费婚检率达80%以上。继续开展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和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工作,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5、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全面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饮用水卫生以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认真履行相关职能,积极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5年),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监护、严肃查处严重违反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加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医托行为及“两非”行为。

6、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快速反应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探索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

(二)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科学设置,合理规划,强化管理,加强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医疗技术、大型贵重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层次。继续深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加强驻区市级医疗机构的规划。合理规划辖区内第一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市级医疗机构和湘钢职工医院等驻区 企业职工医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

3、规范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设置。坚持“控制数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的原则,合理规划设置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力争发展10-20家有专科特色或有相当规模的民营医疗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优化我区医疗资源。

四、保障措施

医院保卫制度篇10

为深化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卫生投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争取把个人承担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至30%以下,农村卫生和农村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每万农业人口执业医师人数达到1名、执业助理医师人数达到1.5名,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8%以上,平均期望寿命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1岁。

二、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

(三)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参合农民数逐年稳中有升。不断提高筹资标准和医疗保障水平,按规定落实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加强新农合即时补偿工作,确保一次报账率90%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工作。开展大病统筹按人头付费、病种付费、总额预付以及分段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积极探索以设区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四)提高新农合监管能力。按照《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乡经办机构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市县乡三级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设置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下的(含20万)县级经办机构配6至8名专职人员,每增加10万农业人口增加1名,人员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5名,编制由县(区)政府解决,乡级经办机构配备2至3名专职人员。经办机构工作经费按县级人均不少于0.5元、乡级人均不少于1元,分别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并随新农合制度发展逐步提高。探索工作经费县级集中管理模式。加快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实现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实行县级网上审核,信息系统建设经费由县级财政统筹安排解决。

三、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五)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及非目录药品使用管理规定,落实配备政策,统一网上招标采购,统一执行零差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三张网”报销目录,并落实有关补偿政策。积极探索已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偿机制。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多渠道补偿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各级财政补助收入、医保补偿收入、风险基金等构成,统筹用于卫生院房屋维修、设备维修和人员经费支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要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核定补助、绩效考核”的原则,县级财政按政策规定的分担比例,足额将补助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采取当年预拨,下年结算办法实施。

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七)积极开展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活动。切实加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创建方案要求,抓好各项具体工作落实。2011年具备基本创建条件的县(区)要积极参加第四轮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创建。到2015年,力争60%以上的县(区)达到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标准。

(八)加强基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到2015年,建立起基本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力争80%以上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标准。所有县(区)拥有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和监管机构。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室。

(九)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县县有标准化综合医院,60%的县级中医医院在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上达到县级医院标准化水平,50%以上的县达到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管理运行机制,综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加强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落实传染病人的归口管理。加快中医中药事业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实现每个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建立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

(十)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县(区)政府负责在每个乡镇举办一所标准化卫生院,不得以任何名义采取拍卖、承办、租赁、分散经营等有损其公益性质的经营方式。乡镇卫生院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外,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

五、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十一)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落实县级补助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补助到位。根据本地公共卫生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充实调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宣传,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十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光明·微笑”工程、农村改厕、农村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以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项目。

六、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

(十三)完善乡镇卫生院财务集中管理机制。县(区)卫生行部门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管理中心,在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对所辖乡镇卫生院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药品费用由县卫生行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统收统支。未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中心的2011年底前必须组建到位,已经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中心的必须加强管理,完善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撤并。

(十四)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保障机制。足额发放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省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基本工资给予补助后,县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经常性财政补助不少于上年度预算规模。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绩效综合考核,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在核定收支、核定补助不变前提下,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完成医疗服务任务后取得的利润用于乡镇卫生院事业发展和发放绩效工资。

(十五)稳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逐步实行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方面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到2015年,60%以上的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凡已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优先作为新农合门诊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机构,引导农村居民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要保护好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做好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发放和考核等工作,不得向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养老保障水平。

七、提高农村卫生队伍素质

(十六)健全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和实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努力建设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定向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医学生,招聘执业医师,招募“三支一扶”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开选聘乡镇卫生院院长,选拔培养农村专业技术带头人,加强对口支援、卫生人才服务团工作。鼓励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对农村卫生人员在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予以优惠。继续开展“从事农村卫生工作三十年荣誉奖”和“优秀乡村医生”的表彰活动。

(十七)完善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总量管理、卫生行政部门统筹调剂”的原则,及时将省编办下达的乡镇卫生院编制落实到乡镇卫生院,要求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占总岗位的90%以上,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占总岗位的20—40%左右。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在编制范围内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八、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组织领导

(十八)明确农村卫生工作政府主导地位。县(区)政府要把农村卫生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专题研究不少于2次,不断解决农村卫生工作中存在的动态性的突出问题。要切实承担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应尽责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卫生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政府对农村卫生和医改工作的投入比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调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