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发展趋势十篇

时间:2024-02-26 17:55:06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1

12月4日,浪潮集团在京举行“柔性共享精细管控――浪潮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方案会”,业内首提“管控服务”理念。该方案是浪潮继2013年率先定义财务云之后又一洞察集团企业精细管控需求、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的扛鼎之作。在“互联网+”时代大环境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创新速度与日俱增,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是大型集团性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浪潮加速推进云战略落地、加快产品云化升级、促进企业云应用、持续引领高端的重要举措。

浪潮国际副总裁魏代森在《“互联网+”驱动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创新与变革及“中国制造2025”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挑战,阐述了“浪潮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方案”的定义和价值。

据介绍,相对于传统财务共享专注于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局限于服务、效率和规模三个方面,新型的“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解决方案以“借助共享模式、加强财务管控”为核心,打造“柔性共享、刚性管控、业财一体”的新模式,帮助集团企业实现共享中心与财务管控之间的深度融合。方案所拥有的业财一体、移动应用、精细智能运营、影像电子双档案等亮点,将为客户带来集中管控、降本增效、流程标准化和跨区域多元化等四方面价值,成为大型企业优化提升、管控升级的全新全面的解决方案。

浪潮财务共享服务应用的标杆企业――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现场分享了应用成果。同时,该解决方案还在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集团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实践,获得一致认可。

未来的财务共享中心是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共享中心,不仅涵盖财务业务,人力资源、集中采购、市场管理、信息技术等都将纳入共享中心的管理范畴。这是企业管控的发展趋势,更是发展中蕴藏的机会,浪潮将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不断提升研发与创新能力,助力企业互联网化,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一流企业集团总部 集约扁平 服务共享

引言

企业总部是现代企业集团生存和发展的统领和首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流的企业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集团总部。随着国际分工专业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化发展,企业集团发展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萎靡不振,企业发展开始出现动荡局面,给企业总部带来的决策、管控和协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的变化,结合基本管控模式,国际企业集团在组织结构变革和资源管控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战略决策、沟通协调、共享服务、业务价值创造等多元方向转变,即从“管控”导向的角色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不同的管控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总部定位。总体看,一流企业总部一般涵盖以下四种功能定位:一是发展和执行集团总战略,包括机会评估、资本分配、制定研究策略、重组并购等。二是直接管控关键节点和流程,包括企业文化制定、计划流程设计、监督和财务控制、激励和约束、必要时亲自推动关键项目等。三是提供集中化的共享和服务,进行科技研发、提供法律援助、处理公共关系、进行培训等。四是加强下属企业的战略协调,实现品牌整合和价值链协调。五是强化总部的影响力。总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应给下属公司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企业集团总部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的变化

随着企业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变化,一流企业集团总部更侧重于价值创造与引领,这直接导致了对非核心业务管控模式呈现出两个新变化:即业务外包相对减少及服务共享中心的设立逐步增加。

(一)企业总部业务外包比重有所下降

总部业务外包是指企业总部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如法律事务、IT、后勤、客户服务等)承包给外部专业化服务提供商,使总部集中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最近10年来,世界一流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总体上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企业总部业务外包减少的原因包括:企业总部应变能力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外部服务提供商对企业总部要求和客户需求的反应不够迅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情报争夺战日趋激烈,业务外包容易导致核心技术和信息的泄露,尤其是研究、财务、人力资源和法律事务等涉及到企业商业机密的服务不适合外包;企业总部对外包业务的要求提高,导致业务外包的成本提高。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每隔2-3年对世界知名企业总部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并了5份关于企业总部的研究成果。2010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世界知名企业总部业务外包的比例在缩小,企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力量处理各种总部业务。IT业务是最常见的总部业务外包领域,但是选择将总部IT业务外包的企业比例逐年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IT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9%。德国邮政、苏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陶氏化学、克莱斯勒等世界著名企业都曾经将企业总部的IT业务外包给惠普或IBM,但均因成本过高或者外部服务提供商无法按要求完成业务等原因而终止。

除了IT业务,总部其他业务的外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39%的企业将总部法律业务外包,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13%;2008年企业总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比例是69%,2010年这一比例下降为44%。当然,总部业务外包减少是总体上的趋势,并不排除部分非核心的总部业务外包增加的情况,例如清洁、安保、餐饮等后勤业务外包的比例从2008年的16%上升至2010年的17%。

(二)总部内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有所增加

服务共享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是指企业总部组建的专业化的职能中心,提供总部各部门共同需要的服务(如科研、培训、法律事务、IT等)。作为总部的新部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展开竞争,按照市场价格为企业总部各部门提供服务。服务共享中心的资产计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服务共享中心的人员也是企业总部内部人员,但是服务共享中心类似一个独立的企业高效运作。总部服务共享中心与外部服务提供商的根本区别在于服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总部的一部分,与企业总部是从属关系;而外部服务提供商与企业总部仅仅是委托关系。

服务共享中心能够克服业务外包的缺点。相对于业务外包,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优点在于:总部更容易控制服务共享中心工作的进度和结果。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服务共享中心对企业要求和客户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服务共享中心不容易泄露企业的经营战略、财务数据等重要信息。很多辅助服务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由企业内部的服务共享中心提供这些服务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调查显示,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比例从2005年的38%上升到2008年的49%。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每隔两年对世界范围内的跨国企业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情况进行调查,在2011年调查的270家企业中,平均每家企业设立2.9个服务共享中心,比2009年增加了0.8个。同时,服务共享中心承担的职能在不断增加,而且企业一般倾向于将业务优先分配给自己的服务共享中心承担。总部业务外包减少,以及总部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现象的增多,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上业务外包减少。对于企业总部之外基层大量非核心的、重复性的、不涉及企业机密的业务,外包的现象仍然普遍。

毕马威2010年对28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既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6%,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31%,只有服务共享中心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3%,既没有服务共享中心也没有业务外包的企业占19%。从企业整体来看,尽管采取共享服务中心比业务外包更普遍,但业务外包和共享服务中心都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企业集团总部对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程度加深

资源配置和管控能力是衡量现代企业集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总体看,企业集团资源可分为核心资源和非核心资源。近年来,世界一流企业的总部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科技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企业核心资源管控的集中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作为企业的决策中心和管控中心,企业总部对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与能力的控制力度增强。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也是企业总部管控力增强的体现。企业总部正逐渐由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企业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增强总部价值创造力上,而不是削减总部的运行成本。

例如,GE总部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化的管控模式,总部是战略管理中心、投资中心和服务中心,并对技术研发投资、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环节实施集中化管理。GE总部通过投资审核、财务审计和选派经营者实现对下属企业的集中管控,保证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总部的战略目标。GE审计部门除了审查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之外,还负责审查个产业集团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总部的总体战略。EDF总部的职能部门对发展战略、风险管控、人力资源、财税事务、行政事务、国际合作和公共事务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发电等竞争性业务和海外投资业务实行事业部制管理,使各事业部成为利润中心,由总部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于受管制的输配电业务,尽管欧盟监管措施越来越严格,但EDF仍然坚持不拆分,通过设立全资子公司维持对输配电业务的管理。

企业总部规模及组织架构变化

(一)总部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总部业务外包的减少、设立服务共享中心的现象增多以及企业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加深,企业总部规模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以EDF为例,2007年至2010年,总部人数从8432人增加至11590人,总部占集团总数人员占比从8%上升到11%。

(二)总部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并形成“多点”总部

为了加强总部的管控能力,世界一流企业逐渐实行扁平化管理。以苹果公司为例,20世纪80年代,苹果公司从上到下共设了五个管理层次,决策和贯彻过程冗长,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需要。随着苹果公司管理体制不断革新,目前苹果公司形成了以产业部为主导的组织结构,管理层级减少为三个,即总部、产业集团和下属企业,三者的定位分别为决策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

随着企业在国内外扩张,为了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总部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多的企业总部将部分管理职能授予其分支机构。理特管理顾问公司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减少管理层级,将部分总部职能向国内外分支部门转移。这些具有部分总部职能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变为总部的分部,企业总部结构从“整体总部”(Monolithic Headquarter)向“多点总部”(Multi-Point Headquarters)转变。未来企业总部可能呈现出集中管控,分散管理的突出特点,即总部呈现虚拟化的特点,传统意义上具有确定地理位置的单一总部概念已经难以涵盖总部的新内涵,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开始承担越来越多传统意义上的总部职能。

结论与建议

国际企业的总部的功能定位逐步由单一的作业管理向“提升综合价值”导向的角色转变。国际一流企业总部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随着总部功能的不断完善,从组织结构看,总部人员和规模不断增长,管理层次却不断压缩,呈现扁平化趋势;从核心资源管控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物流管理等逐步实现集约化管理;从非核心业务管控看,服务外包仍是总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但为了保持竞争力优势和增加服务的敏感度,在企业内部设置“共享服务中心”统筹非核心及后勤资源管控成为新趋势。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企业应积极研究国际先进企业总部发展趋势,通过加强总部建设强化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是依据管控流程规划与组织设计原则来定位总部功能和设置职能部门。根据组织定位原则、管控流程的内容,按照扁平化、精简化的原则,加强职能部门设计,确保每一个流程的结点贯穿到部门,形成高效的总部协同机制。二是对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研发、信息资源、物资采购等重要企业资源都采取集中化管控模式。统筹考量业务外包和设置“服务共享中心”的优势劣势,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主营业务和辅助业务、核心资源与非核心资源有效管控模式。三是培育总部的价值创造能力,工作中心逐步转向企业资源控制与实施战略,加强规划、创新文化与企业制度建设工作等。

参考文献:

1.Ambos,B.,& Schlegelmilch,B.The new role of regional management.Hampshire:PalgraveMcMillan,2010

2.Ambos,T.,& Birkinshaw,J.Headquarters`atten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ubsidiary performanc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0,50(4)

3.葛婧,王远军,赵茂磊.集团总部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角色[J].发展研究,2005(5)

4.叶广宇,陈静玲,蓝海林.企业总部价值创造方式与转型期中国企业总部类型[J].管理学报,2010(3)

5.韵江,刘立,高杰.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与协同效应的实现机制[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作者简介: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资源共享平台 图书馆 财经院校 北京

[分类号]G251.1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面对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资源,受财力、物力所限,要做到数字资源收藏大而全是不可能的。为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资源共建共享是最佳途径。刘建平等认为:信息时代资源共建共享是资源服务的发展方向,作为以提供信息服务与学科发展为已任的高校图书馆,只有共建共享学科信息才能在资源服务上显示出其特殊的活力与生机。目前,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界的资源共建共享合作组织有多种层次。最高层次是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个教育部资助的面向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传递服务体系,全国各个地区的重点大学图书馆都参与其中,500个成员馆共享资源。其次是BA.LIS(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受到北京市教委的资助,北京地区的多数高校图书馆参与其中,提供并接受文献共享服务。上述两个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各自拥有独立的检索平台和文献传递方法,因涉及到服务收费,所以在用户开户、检索、申请文献传递、享有服务免费政策等方面都比较繁琐。北京地区五所财经类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的图书馆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依托该公司搜索平台,建设基于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北京财经类院校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财经平台),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本文对该平台运行一年的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该平台的良好运行和高校图书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提供参考。

2 财经平台运行情况调查

财经平台依托五所财经院校共同购买的商用检索平台(读秀检索平台)和跨库检索软件(Medalink),对五所院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共建,共享资源包括五所院校图书馆的图书目录、电子图书、报纸、11个中文数据库和30个外文数据库。该平台采取IP地址认证而无需用户名和密码的方式进行一站式检索服务,本馆资源可以直接打开全文链接,外馆资源则提供免费原文传递服务,并保证2个工作日内作出响应。

2.1 财经平台服务方式调查

笔者以北京工商大学用户身份于2010年12月对该平台服务方式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2.2 财经平台运行情况统计

截至2010年年底,财经平台运行恰好一周年,随着该共享平台成立并取得实效,其他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也加入进来,如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于2010年2月15日加入平台试运行。笔者对成员馆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利用财经平台进行文献传递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各成员馆全年发出请求数量、对请求的回复情况,人工接收请求数量分别如表2、表3、表4所示:

3 财经平台运行情况分析

财经平台使用便捷,融合了电子图书、期刊检索、全文访问、文献传递等多种功能,各成员馆的读者在校园网IP范围内无需开户,直接登陆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检索结果首先是本馆资源,系统直接提供全文链接,方便读者访问;如果是馆外资源,则提供文献传递途径,读者可以借助平台向联盟馆索取。

该平台的优势是专业性比较强,集聚了大量财经类数字资源;对联盟馆的大多数电子资源进行了整合,除图书、期刊外,还提供部分学位论文、报纸、专利、标准、视频、即时资讯类数据库。

3.1 发出请求情况分析

一年来,成员馆读者通过财经平台发出请求44 891份(见表2)。排在前三位的文献资源类型分别是电子图书34 001份、外文期刊4 747份、中文期刊2 989份,其中,电子图书占总传递量75.74%,这与超星数字图书馆拥有百万册中文电子图书及便捷传递有关,只要申请者输入自己的电子邮箱,可立即传递。电子图书资源共享缓解了成员馆图书购置量与需求量之问的矛盾,收到了良好的资源共享效果。

成员馆中,江西财经大学图书馆发出请求的数量最多(13 435份),主要是电子图书(12 513份),其次是外文期刊(425份);北京工商大学发出申请的数量是12941份,主要是电子图书(10 190份),其次是中文学位论文(1155份);第三名是对外经贸大学(8 474份),主要集中于外文期刊(3 703份),其次是电子图书(2799份)。

3.2 回复和A-Z-接受申请情况分析

截至2010年12月31日,财经平台回复请求43 537份,占请求总量的96.98%,未回复1 245份,等待系统回复109份。这一结果远高于使用BALIS原文传递的数量(见表5)。财经平台本地成员馆读者通过BALIS文献传递全年共提交申请777份,BALIS年终统计平均成功率为74.5%,依此计算财经平台本地成员馆传递成功583份。2010年,北京财经平台成员馆利用CASHL文献传递数量相对来说更少,北京工商大学仅4份,中央财经大学只有1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物资学院均无文献传递。由此说明,北京财经平台的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成员馆读者的首选,申请使用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共享平台。

一年里,成员馆在财经平台系统由馆员人工接受读者文献传递申请333份,占总请求的0.74%,其余99.26%均由系统自动领取完成。在处理时间上,系统自动处理即时完成,人工处理一般在二天内完成。BA―LIS原文传递主要是人工处理,2010年平均耗时0.81天。BALIS是所有成员馆都有接受请求进行文献传递的任务,而且所有任务都是申请者自己选择传递学校,北京工商大学等四所成员馆全年接收BALIS文献传递请求共计76份,成功37份,成功率47.0%,平均耗时3.76天,见表5。

4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作为区域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北京财经平台,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但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有待于进一步改建和提高。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尚有未开发的资源 目前,北京财经平台尚未建成一站式检索到各成员馆所有数字资源:外文纸本图书与外文电子图书没有进入系统,一些成员拥有的国内知名期刊中文数据库未链接;中文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与成员馆数据库未链接,主要依靠超星数字图书馆资源;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链接较全面,但外文报纸、会议论文、标准未链接,也是仅仅依靠超星公司

资源。

4.1.2 资源共享成员馆的作用有待提高 汤琳研究表明:高校图书馆不论是校际共享还是与社会共享,都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灵活的策略、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联盟文化等条件的支撑。从北京财经平台运行一年的数据来看,由联盟馆的馆员完成的请求任务仅是总请求量的0.74%,绝大部分是依托超星公司各咨询中心自动完成,相比之下BALIS文献传递所有请求都由联盟馆完成。北京财经平盟成立伊始大家就达成共识:依托超星公司的资源优势为馆读者提供文献传递,其余的个性化需求由各馆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来补充。现在看来,O.74%的馆员解答量还不足以体现出共享平台的成员互补性。共享平台必须具备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才有发展的空间,成员馆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4.1.3 未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价 国外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比较早,我国关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应用实践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国内正在兴起,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实施绩效评估是促进资源共建共享系统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北京财经平台已运行一周年,尚未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4.2 改进措施

4.2.1 扩大财经平台的链接范围 目前成员馆共享资源较少,只有11个中文数据库和30个外文数据库,超星公司尚未对各成员馆所有电子资源进行元数据整合和挂接。今后可以逐步扩大到成员馆的所有全文数据库,使资源量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成员馆的数字资源中互补资源的数据库,应及时进行元数据链接。

4.2.2 扩充联盟队伍,弥补共享资源不足实践证明,图书馆联盟是网络时代图书馆合作最有活力也是最可行的形式。可以预见,图书馆联盟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财经平台资源互补性有限,联盟馆都是经济类院校,购置的电子资源相对来说区别度不高。现已运行一年,申请加入者也在扩充,2010年年初,江西财经大学加入该财经平台,不仅扩大联盟范围,而且打破了地区限制,使资源不足的问题因范围扩大得以部分解决。这说明,北京财经平台具备由地区性联盟扩大为全国性联盟的趋势,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为财经行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交流。

4.2.3 提高咨询馆员的操作技术和服务水平 因资源共享平台中存在不利于图书馆馆员操作之处,导致馆员不能积极主动地回应读者的文献传递请求:①被动等待馆员领取任务,不能明示该问题可以被哪些馆认领并解答,未实现推送式派发问题,导致问题搁置或轮空;②平台运行之初,无法统计文献传递请求回复率。2010年6月回复质量检查系统才开始运行,但目前具体成员馆馆员回复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缺乏统一协调,馆员手工回复积极性不高,尚没有年终的总结与评比。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尽早改进,加快落实。

4.2.4 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平台持续发展在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大多数馆往往只强调自己的局部利益,缺乏合作意识和全局意识。财经平台是以超星公司的“读秀检索平台”为技术支撑,由发起院校(对外经贸大学)图书馆负责平台服务器的运营及组织管理。由一所成员馆独自承担平台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是否合理,能否长期支持联盟的扩大和长远发展?目前,财经平台各成员馆因按年支付“读秀检索平台”使用费而享受免费使用财经平台的优惠。这种缺乏利益驱动的动力机制能否长期运行无阻?诸多问题,都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

构建共享管理机制应遵循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合理的管理系统,明确财经平台成员馆的权力、利益和责任约束,促进财经平台健康持久发展。

5 结语

数字资源环境下,成立联盟的优势已经凸现出来。北京财经类院校资源共享平台运行一年来,基本实现了初始的目标,一个方便便捷、回复自动化程度高的资源共享平台已经建立。为平台的长远发展考虑,应从加强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拓展馆际合作的服务项目,主动向读者推送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使其成为真正的资源丰富、方便快捷、一站式检索、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共享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建平,陈惠兰.高校图书馆纺织服装学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80―83.

[2]汤琳,安学敏,郝春雷.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途径研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56―158.

[3]陈红艳,吕霞.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绩效评估研究述评.情报

科学,2009,27(11):1730―1733,1746.

[4]孔志军.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图书馆建设,2008(5):33―36.

[5]岳一凡,崔葸.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障碍与对策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0(1):38―40.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4

作为主要嘉宾演讲人,中兴通讯的财务副总裁陈虎感到格外兴奋,“这要在几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有外企和国外的一些公司会谈论到这类话题。”

陈虎还清楚地记得,早在2005年,他到高校面试学生的时候,问学生知道财务共享服务,知道SSC吗? 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知道。

短短几年,财务共享服务成为CFO关注的焦点。来自安永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境内已有超过450家共享服务中心,涵盖了各行各业。

在深圳,中兴通讯的执行副总裁、CFO韦在胜正在推进其“彩云平台”,意图把财务共享服务送入云端。他希望能建立中兴财务云,当企业某时、某地需要一项服务时,只要拿起终端,提出请求,云服务中心将提供满意服务。而且,不仅能为中兴通讯,待时机成熟,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云服务。

在北京,中国联通执行董事、CFO李福申正带领财务团队建设ERP共享财务。中国联通集团财务部孟欣处长指出,“ERP+共享”,这是联通对共享服务中心(SSC)的新探索,联通称之为“大ERP”。在业内看来,中国联通提出的在共享服务支撑下,实现其“大ERP”计划,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云计划”。

在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背景下,一股以共享服务为基础,以云计算为支撑的财务云服务的浪潮正袭卷而来。

解放“自己”

在国内外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共享服务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陈虎在研究国内外共享服务的专著和论文的基础上,对采用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兴通讯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其定义为:财务共享服务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它通过将企业各分支机构或法人的财务业务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再造,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统一对其进行处理,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

通俗而言,对使用服务的人来说,财务共享就如同一间自助餐厅,种类丰富的美食按标准做好并分区摆放好,客人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及份量,就可以搭配成一份可口的套餐。而在提供服务的人眼里,财务共享服务即是以财务的各项业务为原料,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加工,向客户提供点选的财务服务所形成的最终产品。

无可置疑的是,共享服务颠覆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工作方式,建立了类似流水线的运作模式,借助精细化的专业分工、标准化的流程和发达的信息技术,以“服务”为定位从事财务业务,服务的客户越多,显现出来的规模优势就越为明显,共享服务也就越有生命力。

但在陈虎看来,财务共享服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解放“自己”,解放财务的生产力,才是真正意图。

回顾过去的十几年,管理变革实践中,出现很多新的名词,如经营之道、流程再造、价值创造、6&等等。但是过去十几年的财务领域却很少听到什么新的名词,财务仿佛生活在真空中,大家两耳不闻窗外事,只关心自己从凭证到会计报表的过程。

财务如何解放“自身”的“生产力”?

其实,每一个从事财务的人都希望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能够从幕后走到台前,能够从一个孤立的“真空”走出来,和企业各个部门协调沟通,作为信息传递中枢,为企业经营和决策发挥更大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做原始凭证和财务报表的处理。

无疑,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用更加经济、高效的方式实现财务基础业务的运作,是财务变革的必由之路。

中兴通讯的财务已实现“解放”。陈虎介绍说,中兴通讯将财务分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传统会计的部分都集中到公司在全球的4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而在中兴其他的分子公司里,已经没有传统的财务会计人员,有的只是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专家,这些人做的工作看来与财务毫无关系,既不算账记账,也不制作报表。但是,他们善于提取和利用核心的财务信息,为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果将财务工作比作人体,那么,其中业务财务分布在企业的每个经营单位,犹如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他们把全身各处的感受传递回大脑,也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全身;财务共享服务像人体的四肢,通过纯熟的操作,执行既定的流程,战略财务更多是大脑,分析业务财务和共享服务中心传递回来的信息,及时反馈和决策,保证人体对外界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云服务

中国财务共享服务之路,不仅带来财务人员角色的转型,同时,在云计算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下一步发展趋势将走向云端,实现随时随地任意接入。

有人说,未来企业的标准化业务,“要么外包,要么被外包”。持这种论调者的基本依据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像中兴通讯一样高速成长,自己构建共享服务中心。虽然一些企业也有财务集中化的趋势,但自己构建成本会比较高,同时也缺乏足够的业务量来达到规模优势。

到底是自己构建一个共享服务中心,还是寻找外包的方式把一部分重复的会计核算业务包出去,将是CFO们不得不面对的抉择。

在陈虎看来,选择财务外包的难点在于,在观念上,中国很少有企业愿意把财务外包给别人。另外,中国还没有很好的本土供应商有能力从事外包工作,可以做外包的企业大部分是外企,成本比较高,可能比雇佣中国员工还要高,这是中国企业不能承受的。

陈虎一直坚信,财务外包是一个趋势。但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中国企业要逐渐接受这个理念;第二,需要有一批中国的供应商,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提供服务。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5

1管理会计信息化和财务共享服务分析

1.1管理会计信息化

管理会计兴起于上个世纪初,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会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是在1952年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进行确定的,并将其作为企业自身会计体系的统称[1]。管理会计的工作是使用相关数据信息,将会计和管理之间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在企业经营规划、投资决策、财务管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现代化管理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成果。管理会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也为企业以及公共管理等方面带来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管理会计引进我国的时间相对较晚,其实际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较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来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尚且处在初级阶段,实际的应用范围也没有得到有效拓展,使得管理会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而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将管理会计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企业发展决策、企业管理等方面,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

1.2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企业财务流程处理的基础,把组织结构的合理配置、相应流程的规范、提高流程效率、减少运营成本的支出以及创造价值作为最终目标,站在市场视角上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模式[2]。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充分使用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优势,将企业各部门的财务进行整合,构建起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而对企业财务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而共享服务中心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企业部门提供标准化、程序化的财务工作方式。然而,现阶段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探究过于侧重于模式建设、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而少有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尤其是对管理会计和会计信息化二者相结合的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2财务共享服务对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2.1促进管理会计水平的有效提升

财务共享服务的有效构建为企业制定了完善且统一的财务制度,还有效地将财务部门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同时构建了适合企业发展财务管理程序,使得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决策等方面可以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良好发展。例如,某大型通讯集团构建了各项水平达标、功能相对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集团则取消内部单位中的财务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进一步实现了会计人员的集成化[3]。使得一部分会计人员进入到基层单位为其提供咨询以及相应的管控服务,而另一部分会计人员则为集团投资发展、决策以及战略制定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达到了会计人员转型的目的,更好地推动了集团管理会计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提升。

2.2有效推动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会计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企业间的各部门一旦出现分离,在想要克服区域上的距离,达到向客户提供高效率、全面性、质量高的服务目的,就必须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其有力支撑,不管是财务核算、管理、决策等业务,都要使用信息系统才能完成[4]。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使用的信息化体系有以下几种:ERP系统、网上银行系统以及银行和企业互联系统,除去上述几种常用信息化系统以外,其中还包含了会计核算系统、报账系统和辅助系统等。例如,在企业报账环节中,信息系统对报账整个过程的全面覆盖,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进一步实现报销、支付等具有一定重复性的财务工作标准化、程序化,便捷化的目的,使得企业财务成本得到了降低,避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

3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3.1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

财务共享服务是将大数据作为本质前提,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而对企业预算、成本控制、绩效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使其能够更加高效率地运行,最终达到创造利益价值的根本目的。财务共享服务所使用和涉及到的数据都会存储在相应的电子媒介中,然后利用网络进行传输和共享,在服务中心和客户端之间进行往返,因此,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想要保证会计的有效发展,就必须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可靠性[5]。首先,要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确定。对于企业来讲,部分数据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使用和共享,但是还有部分数据会涉及到较为机密的文件,不能在企业内进行共享,因此,对于这类数据就一定要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进而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其次,还要加大对数据使用人员的管理力度。在用户进行数据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操作不当或者是其故意行为等,都会造成财务信息的泄露和被篡改,进而使企业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减低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信息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

3.2注重管理会计和已有会计信息之间的结合使用

现阶段,我国国内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会计信息系统,而在财务共享服务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就不能对现存的信息体系做出否定,同时还要将其与之进行良好的结合,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例如,不少企业已经使用了ERP系统,而财务共享的服务中心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系统,对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搜集和整合,并得到有效的支持。

3.3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才进行创新

现阶段,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结构已经呈现出失衡状态,传统形式的核算会计人数占据了会计从业总人数的一大部分,使得我国对于高层次的会计管理人员的缺口达到近乎300万人数[6]。另外,企业在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以后,财务人员就要面临自身职能上的转变,由原来的核算会计逐渐转变成社会所需要的管理会计,由此可知,企业未来发展需要核算型会计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管理会计的需求量会呈直线趋势增加。因此,想要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就要加大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结合,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对其的切实需求。

3.4拓展管理会计的服务领域和范畴

目前,企业依靠财务共享服务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随着企业发展,企业还有可能选择相应的外包模式[7]。所以,相关财政部门要正确指导和鼓励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相应政策以及技术上的支持,促进软件开发企业加大对其的研发力度,进而有效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3.5加强云计算在财务共享中的应用

云计算作为一门先进性很强的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已经使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将云计算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其优势就会被立马显现出来。首先,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成本支出。企业将云计算平台运用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先要购买相应的云计算服务,然后再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付费,而供应商则会提供相应的安装和后续的维护,和传统信息化进行比较,云计算的运用有效减少了企业成本的支出[8]。其次,推动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良好合作。使用云计算平台,进一步实现了会计信息核算共享、相关业务上的支持以及对企业战略决策的支持,推进财务和业务之间协同能力的提升。最后,提升相关人员实际的工作效率。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还有一定欠缺,因此就要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的应用,然后再将云计算引进其中,进而有效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6

一、财务转型的目标定位

高速发展的全球经济,各类国际领先财务管理理念的推广及新型财务模式的应用,给我国企业财务转型提供的机遇,但同时提高了难度与要求。目前财务作业流程的重塑与优化,是财务转型的基础工作,也是基本功。财务转型最终目标是为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数据决策支持及业务服务支持,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落地与实施。简单说,财务转型的目标就是实现由原来单一核算为唯一目的的财务管理,转而向价值创造转变,提升财务决策支持能力,实现业财融合,真正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更高一个层次的解读,财务转型实则属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一部分,其目标主要是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二、财务转型的职能提升及变革

传统的财务核心职能主要是会计核算,仅是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数据的汇总与简单分析,没有对数据背后的业务做更深层次的解读与剖析,财务与业务是分离的,没能将财务预测、决策、分析等职能充分有效发挥运用。财务职能转型的价值要从不再单一作为记账员的传统职责开始。要想成功实现这种转型,必须相应减少在报告、计量、控制、合规和数据生成等传统任务领域的资源投入。转型后的财务将成为组织内部变革的支持者、成为实现企业转型的合作伙伴。

财务职能未来变革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新兴的财务职能正在成为:

*价格创造

*事前核算

*规划未来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财务职能可以重新设计三个层面:决策层、控制层和执行层。(1)决策层:战略财务,将公司的战略意图转化为更为详细的资源分配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内控管理机制等,推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2)控制层:业务财务,一方面将公司战略决策向执行层推进、落实;另一方面将执行层提供的财务数据转变为有效的财务信息,及时传递至相关的决策者,提供经营决策支持。(3)执行层:是财务的基础交易处理团队,在很多企业,由共享服务中心承担这类职责。财务职能的提升带来了流程、组织、人员与信息系统的变革。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推动了财务变革,促使财务团队真正成为管理团队的增值成员和业务团队的合作伙伴。财务职能提升有了明确的目标后,通过分析财务流程现状,重设新的财务流程顺应财务转型需求。财务转型以提升价值创造的能力为目的,从四个维度进行变革:

1.流程变革。财务流程变革的目标是消除非增值工作,降低交易处理的成本,运用各种形式的技术减少工作时间、工作成本和复杂性,为战略决策和一般经营管理提供信息。

2.组织变革。财务职能的重塑与流程变革,必然会使得财务组织发生变革。财务组织包括职能执行、控制、决策三个层次,即:公司层面控制管理的战略财务、全价值链财务管理支持的业务财务、交易处理为主的财务共享服务以及具备财务核心能力的专家团队。现如今,在我国财务组织仍以控制为主,决策所占据的比例很小,为公司决策所提供的数据比例也比较低。因此,为顺应企业改革趋势,推进企业管理模式转型,我国财务组织必须改进:(1)与相关业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积极提高发展能力;(2)强化决策优化,整合公司的效率、效益;(3)设计实施更多的发展对策。

3.人员变革。在新的职能分工、财务流程及组织架构下,财务人员必须重塑其知识结构,改变原纯技术层数的知识架构,需要学会从公司战略层面考虑问题,具备敏锐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判断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这些素质与能力都是传统财务人员所欠缺的。寻找与挖掘具备高素养、高技能的财务人员,是企业管理者密切关注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的“大管家”,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并在战略讨论与实施中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服务,给予涉财意见。作为财务人员,我们需要加强财务分析能力,从而保障公司资金的搞笑使用;需要加强财务管控,推进流程标准化管理,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费用开支;需要控制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涉财风险,确保决策信息的有用性。

4.信息技术变革。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既是实施财务变革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流程创新的关键。可以看到,许多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领域,降低了处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进一步的价值创造提供了机会。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它可以使财务人员从核算、报表等数据堆砌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过程管控、分析评价决策支持等工作中。企业变革过程中,应适应市场发展,将业务部门的供应链系统与财务系统实现端口对接,增强与业务部门交流,深入前端,加强财务系统同业务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使财务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四、财务转型路径

(一)财务转型路径之一:业务财务

业务、财务一体化,俗称“业务融合”。业务融合的精髓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资源共享,尤其是业务数据资源,实时有效控制经济业务,真正做到财务控制职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财务支持决策职能。

当然,一体化的前提是前述的流程变革和信息化变革,如果没有这两个前提工具为条件,一体化的目标很难实现。此外,业务融合型财务,需要做到以下四点:1.定位调整:重“监督/控制”转变为重“支持/服务”;2.学习业务:走进一线业务,学习业务技能;3.传播财务:传播财务知识和财务理念,培养财务思维;4.主动融合:业务技能提升,提高财务影响力。

(二)财务转型路径之二:战略资金管理财务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源泉,故而资金管理属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信息化变革促使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归集各类财务信息数据的同时也将资金管理集中化,可以更为便捷地为成员单位提供资金服务,如:资金结算、资金预测等。资金管理范围也更为广泛,扩充升级为投融资管理、利率管理、汇率管理,更高层面的则为战略资金资源配置管理。

(三)财务转型路径之三:智慧财务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7

今天,一个并不新鲜的词-财务共享服务(SSC),成为很多CFO眼中的那个“你”。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变化正在加速进行。

短短几年,财务共享服务成为CFO关注的焦点。来自安永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境内已有超过450家共享服务中心,涵盖了各行各业。

在深圳,中兴通讯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韦在胜正在推进其“彩云平台”,意图把财务共享服务送入云端。他希望能建立中兴企业云,在企业某时、某地需要一项服务,只要拿起终端,提出请求,就能得到及时响应。

在北京,中国联通副总经理、CFO李福申正在财务团队建设整个联通ERP共享财务。中国联通集团财务部孟欣指出,“ERP+共享财务”,这是联通对共享服务中心(SSC)的新探索,联通称之为“大ERP”。在业内看来,中国联通提出的在共享服务支撑下,实现其“大ERP”计划,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云计划”。

在上海,在商业地产领域,宝龙集团也以朴素的理念践行“云服务”理念。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的规模化和全球化,SSC在中国企业也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财务云”市场,能出现更多中国企业探索者的身影,一场由“SSC+云计算”的财务云时代将真正到来。

中兴云

中国SSC之路,不仅带来财务人员的角色转变和财务行业的转型,同时,在云计算的背景下,SSC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将走向云端,实现随时随地任意接入。

而这样的趋势,中兴通讯称之为财务云服务。“你感觉到这个云在你头顶上,但当你需要雨的时候,它落下来就好了”,中兴通讯首席财务官韦在胜如此描述 “中兴财务云”的概念。

在韦在胜看来,财务共享就如同一间自助餐厅,各式各样的饭菜按标准做好并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客人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菜式品种或份量就可以搭配成一份可口的套餐。同样,财务共享服务即是我们用财务的各项业务为原料,按标准化的流程和方法进行加工,由客户点选所需的财务服务所形成的最终产品。

中兴通讯副总裁陈虎认为,财务共享服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实现财务职能的转变,解放“自己”,解放财务的生产力,才是真正意图。

中兴通讯的财务已实现“财务”解放。陈虎介绍说,中兴通讯将财务分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共享财务。传统会计的部分都集中到公司在全球的4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而在中兴其他的分子公司里,是没有财务会计人员的。它们有的只是战略财务和业务财务,这些人做的工作看来与财务毫无关系,既不算账记账,也不分析报表。但是,他们善于提取和利用核心的财务信息,为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联通“大ERP”

无独有偶,经过五年优化,中国联通在2011年初步实现了ERP共享财务体系的搭建。ERP共享财务意图建设一个全体员工都可以用的平台,这样才会将信息收集和管理控制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在业内看来,这实际上是联通意图实现“财务云服务”,只是这个“云”,只飘在联通的“屋顶”上。

北京联通的财务共享之旅始于2007年。按照联通集团的统一部署,同年末,北京公司率先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更好地发挥了财务管理在资源配置、过程管控、信息导航方面的职能管理,进一步统一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财务信息质量,降低了财务管理风险,是一个运转高效、快速响应市场的财务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共享财务”。

实践中,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建立也给北京联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一是成本得到大大降低。二是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三是加速企业的标准化进程。四增强企业规模扩大的潜力。

从分步实施、稳健推进,到有效的确保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联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从2002年起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宝龙“云”

在商业地产领域,宝龙集团也以朴素的理念践行“云服务”理念。使用财务及业务软件众多,宝龙将其使用“云”集合成宝龙管理系统,实现电脑及智能手机均可全球登陆的“宝龙云集合结”管理系统。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集团企业;问题和缺陷;应对措施

一、引言

数据不畅通是以往大多数集团企业比较困扰的问题,由于集团企业往往分支较多,区域跨度大,各个分支间的财务数据不能很好的实现共享,这自然不利于集团企业的宏观把控和统筹规划。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到来极大的减少了集团企业诸如此类的困扰,财务共享中心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工具,不过毕竟属于新事物,集团企业仍需面对许多新问题:财务共享中心不适用于集团实际情况;由于财务共享中心为集团财务工作带来的变化;集团财务工作人员的新要求;内部各分支部门的财务规范化等。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集团企业才能良好的运用财务共享中心。

二、财务共享中心为集团企业带来的问题

1.财务共享中心并不适用于所有集团企业

作为集团企业,其经营规模相对于其它企业而言比较大,集团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谋求产业升级的意愿强烈,更愿意尝试新生事物在企业内用于应用。财务共享中心作为针对于跨空间跨区域应运而生的财务处理工具,自然非常吸引集团企业的兴趣,导致许多集团企业纷纷盲目引进。财务共享中心是对企业信息化要求较高的工具,而对于譬如制造型这类信息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并不能充分的进行运用,还要额外投入大量资金维护该系统;另外,集团企业如果仅仅是站在降低财务成本的角度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如果财务中心的应用地点位于类似于北上广这类高薪酬的城市,财务共享中心的维护管理费用甚至会高于原有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并没有起到节约财务成本的作用。

2.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财务带来的变化

财务共享中心可以说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大革新技术,其影响力必然会体现在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凡事有利必有弊,财务共享中心在为集团企业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后果:财务工作与生产销售等第一线脱离,财务人员与企业业务接触减少,这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财务人员对参与企业管理的判断力和准确性;财务工作人员集中在总部,各分支部门不再拥有财务机构,财务管理职能不能具体发挥到区域,实际上降低了集团对下属的管理力度;税务方面,财务共享中心使财务工作人员不再接触各个区域地方税务局,使其税务敏感度大大降低,另外财务共享中心和财务人工处理始终是机器与人工的区别,税务事宜又经常发生变动,财务共享中心的使用有很多的几率触发税务风险,也不利于税务筹划。这些都是财务共享中心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变化。

3.集团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欠佳

由于财务对企业的重要性影响,集团企业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会比较高,在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后对财务工人员的要求需要更一步提高。大多数集团企业下属分支的会计工作人员还停留在财务会计这种相对初级的阶段,而财务共享中心在账务处理流程中会减少很多工作量,这并不意味着会计工作变简单了,这个要求财务工作人员更多的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管理工作,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财务共享中心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需要财务工作人员发挥其专业能力才能处理以及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认识与应用,如果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够强硬、不能灵活应用财务共享中心,自然不利于集团企业的财务管理。

4.下属企业财务核算未规范统一

集团企业往往规模较大,下属分支多且复杂,管理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财务管理作为集团管理的重要板块,其管理同样复杂且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集团企业的下属分支财务处理程序没有统一,譬如某集团企业下属的A分公司在材料采购阶段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B公司又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或者本身属于同一科目核算的会计要素,由于不同分公司对明细科目的名称不同而分别核算等。这些混乱都不利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使用,大大加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这样开出来的财务报告也会与企业实际财务情况失真,有悖于财务工作的严谨性,也非常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三、针对财务共享中心对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建议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引进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共享中心固然能够方便集团企业的财务处理,避免了地理区域造成的不便,理想状态下,还能减少财务支出费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不过由于现目前的财务共享中心的实际情况,其还不能广泛用于所有类型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化要求比较高,另外财务共享中心也需要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升级,由于工资薪酬等原因,总部位于一线二线城市的人工维护费用也会比较高,财务共享中心需要的硬件设备也是一笔比较高昂的费用,如果只是为了节约财务费用而引进财务共享中心,就很有必要根据集团企业自身情况试算衡量,避免财务费用的不减反增。当然,财务共享中心是不断更新升级的,暂时不能适用的集团企业可以关注它的发展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引进和使用财务共享中心。

2.及时调整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财务管理变化

财务共享中心的引进为集团企业带来的财务管理是巨大的,许多原有的财务工作内容会随之改变,这些改变有利亦有弊,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弊端,集团企业就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比如开通财务工作人员与业务销售人员的沟通渠道,避免财务分析只基于财务数据判定,应该财务分析的理论数据与实际业务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出具更客观合理的财务分析;定期安排财务工作人员到各分支机构进行实地考察,对各分支机构的具体财务状况具体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财务建议,充分发挥强化服务、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于税务问题,要更多的发挥财务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配合财务共享中心技术人员,实时的调整税务变化,积极构思税务筹划。集团企业应该积极认知和不断调整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不良变化。

3.引导财务工作人员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

会计信息化是未来会计工作的趋势,财务共享中心就是这个趋势的具体体现,在未来的会计工作发展中,填制凭证、编制财务报表不再是会计的主要工作,会计工作应该更多地面向参与管理,指导发展方向等方面发展。作为集团企业,其财务工作复杂,需要分析的财务数据众多,财务共享中心的投入运用,极大的减少了财务会计的工作流程和难度,这就要求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转型升级,由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对财务工作人员有了更多的要求,企业应该积极组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对财务共享中心的灵活应用。另外,财务工作人员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集团企业的管理。

4.统一规范集团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集团是由多个企业分支构建而成,管理难度上自然比单一企业更难,尤其是财务管理,涉及到内容往往繁多而细致,财务工作本身也要求严谨,作为一个团体,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必不可少。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是基于有对比性的财务数据,集团企业应该制定文字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下放各分支,并组织企业财务人员学习。只有规范的财务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才能发挥其在集团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并引导企业财务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四、结论

财务共享中心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方向的趋势,必然又是会计信息化的一次大飞跃。不过作为新生事物,它还有其不成熟性,先目前也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推广运用,集团企业应该就引进的财务共享中心实时调整它所带来的财务工作变化,会计工作人员也要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当然财务共享中心的良好运用也离不开集团企业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9

财务核算信息化是财务组织向构建新财务组织架构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提升组织管理水平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产生了财务共享的理念。在财务核算集中化、财务数据业务化的基础之上,财务共享服务也给财务部门带来了收益,除了节约成本之外,也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财务部门给公司管理层提供财务分析及战略决策支持的工作之上,实现了财务组织、财务流程、财务人员、财务系统四个方面的大转变

一、财务共享服务对于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促进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根据财政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以及》、《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可以得知,政府将全面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决策型转变,加快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而推进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升升我国管理会计水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也将为企业制定统一的财务制度,同时将分散于全世界各地的财务部门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在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方面,推动企业管理会计的良性发展。SAP亚太区在最早推行共享服务的时候旨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并提高员工对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水平,在最初,通过共享服务不仅降低了40%的管理成本,到后来变革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持续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合并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而不是仅仅从事财务方面的管理。

2.有效推动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国内的大企业大部分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共享理念是将管理会计与现存的财务信息做出有效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在推行财务共享服务之前,大多数的企业早已经使用了ERP系统,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将充分与这一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对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接和整合,从而得到有效支持。除了ERP系统外还有银行系统、政府有自己的??立系统,企业内部有自己的工作系统、报账系统、核算系统等,而财务共享理念将重新利用信息化的又是,进一步实现财务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便捷化,降低财务成本与财务风险。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拆分和流程重塑,使财务流程真正达到最优化,这不仅能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保证财务共享服务高效运行,还能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加大集团财务管控力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下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切入点

1.加强云计算的应用

作为近几年热门话题,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因其的通用性、高效性、可扩展性而渗透至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云计算与财务共享服务相结合将有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成本支出。使用云计算平台将进一步实现会计信息核算共享,推进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协同。再者提高有关人员的工作效率。但由于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再引入云计算,一步步提升工作效率。云计算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结合是未来的大趋势。云计算模式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业务需求,同时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提高会计信息化效率、降低会计信息化成本,但企业的自主观念、平台的成熟性高低、信息是否安全和服务是否完备仍然为影响中小企业是否采用云会计模式的重要阻碍。

2.加强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是以数字信息化为基础,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早就成为了重要的关注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中不乏各种安全风险和威胁。风险中包括了存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数据库的资料可能会被既得利益方访问,甚至直接被利益冲突方利用导致企业亏损。同时保密传输的会计信息在财务共享中心相互传递过程中也有可能会被第三方拦截。现在的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互联网大环境下的一颗毒瘤,如何全面保证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实施财务共享模式、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前提。

3.创新新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现在面临的是结构性失衡,在不久前会计主管部门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而另一方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可以预见未来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将更加高涨。目前企业的需求与高效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断层,大学在培养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并且与当今政府的政策紧密联系。明确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从多维度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从而适应当今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4.大力发展会计服务软件领域

如果企业要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大多数情况将会选择服务外包。而我国的财务外包企业大多数集中于西安,因此财政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与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会计软件的研发,管理会计服务市场的开发,共同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财务共享发展趋势篇10

[摘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坚持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目前我国存在的中央与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应做两方面理解:一是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不匹配;二是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我国需要坚持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匹配,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坚持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3-0022-09

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事权与财权财力不匹配

事权是指政府的权力和职权,即政府基于自身职能享有的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等方面的权力和职权。财权,也称财政权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理解,财权包括政府资产所有权、大型项目的审批和投资权、财政税收方面的权力;从狭义上理解,财权仅指财政税收方面的权力。本文财权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的,是指“政府在取得财政收入、安排财政支出,以及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过程进行管理等方面的权限”。

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动员的社会资源在各级政府之间如何分配和使用。分税制要求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税种划分财政收入,以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其中,事权与财权相统一,遵循的是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Perfect Correspon―dence)是指在政府结构中“辖区的权限不仅决定了每种公共物品提供的水平,同时也精确地决定了消费这种物品的人群范围”。

财力是指政府拥有的以货币表示的财政资源。具有一定的财权,一般而言就具有相应的财力,但具有一定的财力,却并不一定就有财权。进一步而言,财权并不等于财力。处于不同区域的同一级政府,即使拥有相同的财权,也会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财力。

事权并不等于支出责任,但由于财政支出便于衡量,理论界与实务界往往倾向于以财政支出责任来反映事权。这就有了关于事权的两种理解,一是公共服务职责,二是支出管理责任。“公共服务职责”是指各级政府承担的由本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和责任。而“支出管理责任”,顾名思义是指对财政资金支出实行具体使用的管理。一般而言,“公共服务职责”与“支出管理责任”是统一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二者又并非完全一致。如义务教育,由于具有较强的外溢性,属于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共同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责,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财政支出效率的考虑,义务教育的支出管理责任最好由县乡负责。这样,如果将事权理解为公共服务职责,则应强调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如果将事权理解为支出管理责任,则要强调事权与财力相匹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确保不同地区、城乡、不同群体的居民享有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具有自由选择权的基本公共服务。根据国际经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实现手段是财政能力均等化。这就需要以提供公共服务为重点,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关键是要使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匹配、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然而,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现状是,事权与财权财力划分不匹配,致使中央有权有财无责,地方有责无权无财,严重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效率;同时,也使得中央与地方分工不明确、不规范,难以形成严格的问责制。

二、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职责与

财权不匹配的现状

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地方税权不能满足税收收入调整的需要上。

(一)税权的含义及其划分

税权也称税收权限,又称税收管理权限,是指一级政府对本级税收拥有的权力。在1991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统一税政,集中税权,公平税负”的原则被提出以指导新一轮税制改革,这是“税权”一词首次在立法文件中出现。税权划分也称税权分配,是指税权在国家机构之间的分配。税权划分有横向划分和纵向划分两种。税权的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同一级次国家机构之间的分割与配置,具体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政策制定权、税收执法权以及税收司法权。其中,税收立法权是指国家权力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税收法律的权力,是税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其他权限受税收立法权的制约。税权的纵向划分是指税权在不同级次同类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割和配置,不仅关系到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程度,而且也影响着各级政府职能的履行。税权的纵向划分有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集权模式强调税权集中于中央,分权模式则主张按照分权原则,在各级政府之间分配税权。本文所及地方税权,主要是从税权的纵向划分来理解的,涉及税权的横向划分时,主要指税收立法权。

(二)地方税权有限及其负面影响

分税制改革以来,延续了改革前中央集中税收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增减权、税率调整权的传统。同时,将改革前地方政府拥有的一定的税收减免权予以取消。中央政府集中税权,地方政府无税收立法权、税种开征权、税率调整权、税目增减权、税收减免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要将相当一部分中央财政收入作为对地方政府进行税收返还的财源,中央政府对财政收入的控制权虽有增加,但幅度有限。不过,尽管大部分中央政府收入返还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还是获得了大量的收入分配控制权。首先,应上缴财政部的税收收入,在返还税收收入以前――财政部控制授予地方政府财力的财权――如果地方政府未遵循中央政府的政策,按规定,允许财政部扣留资金。其次,随着税收返还占转移支付总额中的份额下降,财政部分配资金的灵活性逐渐增加――增加了随意决定转移支付的比重和减少公式化转移支付的比重。

由于中央政府集中财权,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果各地使用同样的税种和税率,难免出现政策与实际不符的情况。一方面,中央要求地方开征的税种,地方未必有相应的税源,或因税源小而不足以开征;另一方面,各地都有一些属于区域范围内的零星税源,以及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新税源,在不具有税种开征权的情况下,会使这些本应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源白白流失;既不利于地方发挥本地优势,也使得地方政府难以通过税收手段调控经济。中央对地方税控制过严,使地方预算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弱化了缺乏收入自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责任心,无益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使得地方税失去了其原本意义。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同时,税权也在减少。部分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实行“税不够费来补”,致使收费规模不断膨胀,以致出现随意收费、费大于税等现象,不仅加重了企业和个人的负担,也侵蚀了地方税基。甚至有地方政府擅自变通国家税法,或越权减免

税,或违规批准缓税,严重破坏了国家的税收秩序。

三、中央与地方支出管理责任与

财力不匹配的现状

中央与地方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二是地方政府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由于分税制改革并未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支出管理责任划分,财力的划分也不可能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支出管理责任划分的基础上;而是往往以简单的行政手段,将税收按一定比例划分,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在所难免。进一步而言,由于财力划分的主导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同时,中央政府基于宏观调控的考虑,往往集中财力并下放支出管理责任,这样,中央政府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主要体现为收大于支,而地方政府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则主要体现为支大于收,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加剧。中央与地方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不匹配主要体现在地方财政收入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一)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

重的提高

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地方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还要为本地居民提供各种公共产品、促进本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的事权往往大于中央政府的事权。这也遵循了辅助胜原则。辅原则是指为了履行政府某项职能,在最低层次的政府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提供。我国分税制改革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从支出责任看,现行支出任务根源于计划经济体制。那时,地方政府通过收入分享从中央政府获取资金。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有的收入分享不复存在,地方政府独自为提供公共服务筹集资金。同时,市场化进程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与市场经济管理相关的职能及相应的支出责任,如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保障网等,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当然,在市场化进程中,部分支出项目也在削减。其中,削减最大的支出是资本支出,即为国有企业提供资金的支出。但由于大部分资本支出由中央政府负责,因此,市场经济改革主要削减了中央政府的支出负担,相应的,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份额逐步上升。此外,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向地方政府下放支出责任,尤其是下放了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2000年,中央政府又下放了许多高等院校的支出责任,等等。基于上述原因,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支出的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大体在70%左右。除1996-2002年总体下降并略有波动外,这一比重呈持续扩张趋势,尤其是2002年以来,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69.3%持续升至2004年的72.3%,再升至2005年的74.1%,2006年的75.3%,2007年的77.0%,2008年的78.7%,到2009年,更是升至80.0%(见表1)。

(二)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的下降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通过重新确立规则的方式(如调整税种划分方式、税收征收办法等)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从比重上看,尽管1996―1998年间低于50%,但大体保持在50%左右。在部分年份,如1994年、2002―2004年、2007年,这一比重接近或略微超过55%。从这一比重的增长趋势上看,尽管1994―1997年间持续回落,但自1997年以来,除2003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略有波动外,大体呈稳步上升趋势。而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则总体呈下降趋势,除1996―1998年略高于50%外,均维持在48.9%以内。在部分年份,如1994年、2002年,这一比重甚至低至45%以内。从这一比重的下降趋势看,尽管1994―1997年间持续上升,但自1997年以来,除2003年、2005年、2008年、2009年略有波动外,大体呈稳步下降趋势。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为47.6%,低于1995―2000年、2005年的比重(见表2)。

(三)地方税与地方共享税难以满足地方

财政支出的需要

地方税收收入由地方税和共享税构成,也称由纯地方收入和地方分征收入构成。由于我国官方公布的财政收入并不包括预算外收入,因此,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的问题是,与地方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较大相比,分税制改革并未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收收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地方税种多但收入少。分税制改革将税基大、税入高的税种划归中央财政,将零散的、税入低、稳定性差、征收难度大的税种划归地方财政。比如,许多国家都将个人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划归中央财政,而我国在分税制改革之初,则因个人所得税税源较为分散、征管难度大等原因将其划归地方管理。此后,由于我国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为实现中央政府对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控,中央不得不将个人所得税改为共享税,以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势头。自2002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划入共享税,分享比例与企业所得税相同。这样,在地方税收体系中,除营业税的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多为税源分散、征收难度大的零星小额税种。中央财政呈现出税种少但收入多的特点,地方财政则呈现出税种多但收入少的特点。

二是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主体税种是指某税收体系中税源较广、税基较高、征收较容易、收入比重大的某类或某几个税种的统称。目前,在我国地方税收体系中,虽然有一些以财产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但因彼此间设置不清,经常在相同的税基上重叠,实际税收收入小于收入能力,难以成为主体税种。正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位,才使得地方税种虽然数量较多,但实际收入较少。

三是地方税收入弹性较差。许多税种,如房屋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都是采用定额或定率的方式征收,征收范围偏窄、税负偏轻、弹性较差,不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长。由于税负较低,往往出现费大于税的状况。如车船使用税,在我国境内行驶的车船除另有规定外,都是车船使用税的征收对象,税款要专用于交通设施建设。但因税率偏轻,所征税款远远不能满通设施建设的需要,为此,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养路费、交通管理费、过路费、公路基金、交通基金等,这些费用竟然超出了车船使用税50多倍。

共享税也称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是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分享收入的一类税收。共享税主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其开征、停征,税率调整、减税、免税等权限一般由中央政府掌握。按照国际经验,以是否设置共享税,分税制可分为彻底的分税制(也称完全分税制)和不彻底的分税制(也称不完全分税制或适度分税制)。联邦制国家一般不设共享税。设置共享税的目的是调节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比例,缓解政府间纵向与横向财政失衡;一般来说不易过大,否则

会影响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体系的独立性。而且,按照分税制中明确划分税种的基本要求,共享税应尽量少设。然而,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如果不设置共享税,很难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如果减少共享税的设置,就会出现地方税因各地差距过大而难以设置;如果按富裕地区的情况设置共享税,就会出现贫困地区的税收远远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如果按贫困地区的情况设置共享税,就会出现富裕地区的税收远远超出财政支出的需要。因此,共享税在我国的存在有其相当的必要性,但同时,共享税的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量上看,共享税税种过多、比重过大。虽然分税制改革只设了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三种共享税,但实际上,真正的中央税只有关税和消费税,真正的地方税也只有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契税等。也就是说,在中央或地方固定收入中,许多税种具有共享税的性质,如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2002年将企业所得税列为共享税后,更是增加了共享税占全部税收总额的比重。共享税税种过多,不利于中央与地方职能界限清晰,也为中央政府调整分成比例提供了相当的空间。比如,1997年以来,中央政府曾多次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分成比例。共享税比重过大,使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都缺少稳定的税源。进一步而言,共享税中中央所占比例过大。如增值税,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再如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政府分享94%,地方政府分享6%,等等。其次,从分配办法上看,共享税的分配极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实行按比例分享,“确定一省留成的多少取决于:(1)该省所适用的收入分成办法;(2)具体的留成比例”。比例划分最大的缺陷是主观性强,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由此引起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共享税分成比例各执其词:地方政府往往强调自己的比例难以满足正常的支出需要,而中央政府则往往强调自己的比例仍然不能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含混不清的分成制度使得讨价还价甚至比既定的规则还要重要,激励机制严重扭曲。

综上,由于地方财政支出责任较重、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现行地方税、共享税中地方所得不能满足地方财政支出的需要,使得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日趋加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而且,各级政府间事权层层下放,财权财力却层层上收,致使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主要是由县乡基层财政来负责。据调查,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不足2%;又如,预算内公共卫生支出,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2%,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在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55%-60%。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上述基本公共服务主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此外,从财力和财权上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主体税种、没有税收立法权和举债权,收入往往依靠共享税和中央的转移支付。这样,事权与财权财力的不匹配就成为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关键。长此以往,必将迫使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这无疑会加重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四、坚持事权与财权财力相匹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就公共服务职责和财权相匹配而言,地方政府财权不足;就支出管理责任和财力相匹配而言,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分配并不规范,造成地方财政困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为此,迫切需要按照公共服务职责和财权相匹配、支出管理责任和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完善财政体制,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权和财力,以更好地履行相应的支出职责。

(一)中央政府下放财权有助于调动地方政府

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财权是政府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央政府集中必要的财权以保证全国税制的统一是首位的。但同时,地方政府享有部分财权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改善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我国,财权长期集中于中央政府,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取消了地方政府的减免税权,几乎完全剥夺了地方政府的财权。进一步而言,历次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其实仅仅停留于“分钱”,而非“分权”。由于地方政府并不具有增加财力的能力,在财力被削弱的同时不得不面临着财政收支不平衡加剧的困难,从而通过收费等非正规方式扩大预算外资金的份额。显然,这不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而且,通过收费获得的“税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往往是成本过高和不公平的。因此,应将地方政府辖区范围内的财权赋予地方政府,以调动其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与财政责任对等,避免地方政府履行职能时的不负责任。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也是有利于中央政府的。

(二)中央政府下放财权要坚持公共服务职责

与财权相结合

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结合是分税制财政体制中财权划分的一条基本原则。一方面,公共服务职责决定财权,是财权划分的依据。按照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标准和政府职能的分工层次标准进行的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财权的划分,既可以确保各自公共服务职责的有效履行,还可以使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财权是公共服务职责履行的物质保障。公共服务职责的履行需要以相应的财权为基础,否则,公共服务职责难以得到切实履行。坚持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可以调动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各自公共服务职责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规范与稳定。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结合,是指财权划分应尽可能与支出责任的划分相匹配。公共服务职责小财权大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公共服务职责大财权小则会造成政府职能无法有效履行。可见,财权与公共服务职责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分税制改革过程中,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划分相脱节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当然,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职责并未得以明确划分,财权划分也不可能与公共服务职责的划分完全相符。这样,地方政府不论公共服务职责大小,总要在缺乏财权的条件下,通过收费积极谋取更多的收入,显然,这并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中央政府必须坚持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使地方政府在承担较多公共服务职责的同时,具备履行相应公共服务职责的财权,以达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

中央政府下放财权,要坚持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相结合,即在明确划分公共服务职责的基础上划分财权。具体而言:首先,要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公共服务职责范围;其次,根据支出范围确定税收规模;再次,根据税收规模划分税种。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超过收入规模,超收部分可由该级政府自行支配,以促进本地经济和社

会事业的发展;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少于收入规模,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予以弥补,以保证该地区公共服务职责与财权的统一。

(三)中央政府下放财权的关键是扩大地方政

府的税收立法权

财权的核心是税权,而税权的核心则是税收立法权。税收立法权直接决定谁有权设置税种、调整税率等,从而决定税权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收立法权是财政分权具有切实意义的前提,同时也是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税收立法权的保障,税收的征收管理权与收入归属权也就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而且也难以划分清楚。因此,中央政府下放财权,关键是要适当扩大地方政府的税收立法权。

按照国际经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中央集中式,也称完全集权式,如英国、法国等;二是地方独立式,也称完全分权式,如美国、加拿大等;三是中央、地方共享式,也称有限集权式,如日本、德国等。不同的税权划分方法,赋予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各有不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结构、支出范围等也因此而不同。其中,中央集中式有利于确保全国税制的统一,但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地方独立式有利于地方根据自身状况灵活设计税制,但要求有效的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机制及相应的法律规定。相比而言,中央、地方共享式可以同时发挥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如果设计合理,可以实现中央统一性与地方积极性的结合。

对于我国而言,分税制改革明确界定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归属权和征收管理权,但税收立法权仍集中于中央政府,应着眼于下放。关于税收立法权的下放,有学者担心,“地方政府必然在维护本地财政利益驱使下,利用地方税收立法权,优先考虑扩大税收规模,出台名目繁多的税种或增加一些税目;或对同一税种,施以较高税率;甚至不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追求眼前利益,用行政手段层层下达税收任务,收‘过头税’”。也有学者指出:“地方对税收立法权的滥用造成的影响绝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进一步讲,把大量课税权放在地方一级不仅与中国统一的宪法不符,而且可能缩减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所需要的政策手段的选择范围,还可能促使地方政府利用立法权控制地方企业,搞地区保护,危害统一市场的形成。因此,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在近期内并非好的选择。”这些担心确实有一定道理。诚然,在单一制国家,如果地方财政自过大,不但下放税收立法权的优势难以体现,反而可能造成宏观调控能力下降、诸侯割据盛行等问题。然而,这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看,税权的高度集中同样也会催生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地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表明地方政府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中央政府默许或容忍的税收立法权,只不过还不是正式的、制度化的税收立法权。其实,适当的税权有助于提高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透明度,缓解地方政府的违规行为。与其让地方政府拥有体制外的“税权”,并由此引发地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还不如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税权,以缓解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从长远看,这将有助于中央权威的保持和国家利益的维护。

基于上述考虑,在下放税权的过程中,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中央政府必须统筹规划,按照市场经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要求,在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范围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权。二是逐步稳妥地下放税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一定的自。与之相应,地方税收立法应遵循有限原则、不抵触原则和不重复原则。具体而言:(1)中央政府掌握中央税与共享税的立法权;掌握全国性地方税的立法权,尤其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性、事关地区间协调发展、事关中央税基的地方税的立法权。(2)对于其他一些地方税,虽然也具有全国性影响,但不及上述税种的影响程度大,同中央税基关系较小,应采用中央和地方共同享有开征权,但地方具有在中央规定的税率幅度内适当调整税率、减免税审批等权限。从短期看,在全国统一税基条件下部分税率的局部调整权,是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财政自的可行选择。(3)对于某些地方性较强、不影响全国经济发展和分配格局的地方税的立法权,应赋予地方。地方在其权限范围内,有权决定开征某一新税,或暂停征收某一税种,或制定地方税的优惠政策等。

(四)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力结构

合理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财力结构,需要坚持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的原则。针对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现状,迫切需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建立科学的财力下移机制。通过财力下移机制,地方政府可以具有稳定的税基,并依靠制度安排取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具体而言:(1)充实地方税体系。开发适合地方征收的税源,尤其是所得类税。(2)将共享税分解为国税、省税和地方税三个方面。(3)中央政府制定全国范围的基本公共服务最低标准,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缓解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财力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溶沧,李茂生.转轨中的中国财经问题[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梁朋,周天勇.解决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