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劳动感悟十篇

时间:2024-02-19 18:00:10

生产劳动感悟

生产劳动感悟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正确地认识、欣赏、接受美也是难的,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那就更难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一同去寻找美,感悟美,从而加强审美教育。

其实,教学活动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就语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语文教学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就其性质而言,它决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就其功能而言,又是多元化的,它包括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等等。《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重视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并感悟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文学美、艺术美等,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资源是广泛而深厚的,需要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第一是课本。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具有自然美、生活美、人情美、社会美、文学美等的典型范例,有利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去发现和感悟,进行审美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一、加强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大多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如《三峡》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雄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奇特景观;“如积水空明”的澄澈月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原;“绿烟红雾,迷漫二十余里”的西湖;如优美画卷的春;激情奔放的夏;给人以成熟头脑的秋;温情秀气的济南的冬……这些自然景物的美,无不令人神往,令人深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文章中所描写的美去领悟其中理性的内容,最终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美

语文课中的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感悟课文中描写的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如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热情讴歌了新生活;席慕容的《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阐述了幸福的真谛;《愚公移山》显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勇气》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宗璞从《紫藤萝瀑布》身上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里更是直接地告诉我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紧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都应该让学生能发现、体味到生活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三、加强引导学生体味人情美

语文课文中的人情美的展现也是丰富多彩的。《金黄的大斗笠》中姐弟俩的手足情深,《背影》中深挚的父子情,《散步》中祖孙三代互敬互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与小魏巍的师生情深,《一面》中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同志情谊,无不蕴含着能给人带来情感愉悦的美。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和感悟,潜移便能默化。

四、加强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美

社会美的一部分是劳动美,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在语文课文中反映出来的劳动美,比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关更典型,更集中,也更为强烈和纯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劳动美的教育,明确劳动美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现成的教材有的《回忆我的母亲》,吴伯箫的《菜园小记》,李广华孙西辉的《种树种到联合国》,也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锄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割麦。

五、加强引导学生鉴别文学美、艺术美

生产劳动感悟篇2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善假于物”――地方乡土资源这个“物”。作文教学中恰当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空间,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目前学生作文苍白乏味,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甚至学生写作时无从写起、无米下锅,这主要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 [1 ]写作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容易打开思维,有话可说,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 ]“没有对生活丰富的切身体验,写作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 [3 ]王阳明也曾说:“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 [4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乡土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为学生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提高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点评生活事象,提高思想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身边的乡土生活事象,正是作文教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从体验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土生活,更应通过引导学生点评乡土生活中的各种事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指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5 ]叶圣陶也曾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 [6 ]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把写作技巧视为作文教学的全部,把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等同于学生写作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作文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事实上,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远不只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应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乡土教育专家李元昌先生曾说:“通过认识和感受能力提高来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了语文教学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许多难题。” [7 ]关心国内外形势和乡土生活的时事要闻,都是丰富和提高思想认识的途径。因此,设计“时事类材料写作”专题,聚焦乡土生活事象,选取乡土生活的“时事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以催长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阅读本地报刊《湛江日报》“热评”“热读”“民生”以及《湛江晚报》“热论”、“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两报的“热评”“热论”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对“热读”“民生”“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中的生活事象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点评,写时评或杂感类文章。此外,结合口语练习,我们利用早读前5分钟开展“朝闻半岛”时事开讲活动,每天早上轮流由学生播报自己收集到的本地“新闻”,并作简单点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生活,关注地方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学生一旦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产生社会角色的存在感” [8 ],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只有认知有发展,思想境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才可能写出言有力度、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 [9 ]

二、抒写农家劳动,提升生活感悟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和材料来源的问题。” [10 ]缺少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写不好作文的。而劳动是学生参与、体验和认识生活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利用乡土生活资源,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作文,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作文陋习,使学生写作有实料有真情。如有一位同学在《给香蕉喷药记》一文中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干农活,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失误,使一向看不起劳动的我猛然醒悟:技能是生存的前提,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为人!”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观察、学习、感受、体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各种农活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学生若能把知识同生产结合起来,不仅促使他们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反过来,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开阔他们学习的领域,把他们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上,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渔民的一天”“一次难忘的农活”等劳动实践类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写作文。因为有真切的体验,他们的文章言之有物,真实感人,展现了很强的作文能力。有一些学生,他们不是写劳动的体验感受,却对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索,请教长辈,查找资料,写出了《香蕉为什么会变异》《雨季,虾池消毒要科学》《虾为什么长不大?》等科学知识含量很高的文章。

作文亦做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抒写劳动生活,不仅使学生融入乡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悟、体味生活,体验与认识社会角色,学会承担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懂得感恩,成长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这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个人的使命。

三、采写乡土民俗,积淀文化素养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基础之上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成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章”。文章的好坏,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作文能力除了跟一个人的核心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之外,更与一个人的地域文化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民族中有其共性, 在一个地区内又有其个性。采写家乡的民间习俗,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特有的风韵、情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写作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了解、去认识乡土民俗,适时地开展一些乡土民俗文化讲座,鼓励他们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组织学生探访、采写乡土民俗。尤其是乡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更是写作教学应该挖掘的写作主题。同时,利用凝结着真、善、美等情感的乡土民俗资源来熏陶感染学生,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生产劳动感悟篇3

我是从2011年3月8日进入见天坝村开展"三万"活动的,见天坝村是白果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我被分到了其中的水田坝组。

水田坝位于恩利公路59公里处,距白果集镇40公里,距利川市38公里。顾名思义,这个组的水田居多。整个水田坝组有百姓338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百姓外出务工,打工收入占该组百姓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水田坝组村民历来都有经商的传统,加上这几年政府的正确引导,已带动了该组的茶叶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以及次生的竹跳板业。水田坝校花网*一组(小地名:沙梁子)通过发展已形成了小街道,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有几户农户家中已率先安装起了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但越往里面的几个小组,村民的境况就不同了,百姓生活水平不一,通过分析,我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强弱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

我走访了蒲元寨和黄化刚二户,两户都是打工能手,蒲元寨会电工技术,黄化刚会木工技术,两人的收入都比较稳定,并且一干就是多年,通过打工,把自己的家装扮的漂漂亮亮,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水田坝有很多。同样,我也看到了很多不会技术,单出劳力的外出务工者,收入明显低的多,并且在一个地方做事时间不稳定,四处漂泊者居多,一年到头,所剩无几。

个人感悟:提高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断,地方政府应多在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二、修路―――致富的关健

通过对该组近百名村民的访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过要把村公路修好这件事。的确,水田坝组的公路路况是太差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条路,它制约着水田坝组百姓的切身利益,学生早晚上学回家因路不好,没有车载客,只有拿脚走,偏远地方的孩子读个书早上5点出门,晚上7点才到家;外来的茶商来此考察,想办一家茶厂,实地一看都打起了退堂鼓,这是发生在林家沟的林自勇身上真实的事,他为了招外地老板来,把场地都建好了,可到头来是一场空;很多家庭都想买一台车子作代步工具,就因为这条路太差,也都纷纷作罢;对于这条路,我是有过亲身体会,看起来是干路基,一脚踩下去,把鞋子都给淹没了。

个人感悟:一个地方要想富裕起来,路是最关健的,造好每一条便民路、富民路是各级政府的大事,也是基层群众最迫切需要的。

三、引导当地百姓如何走致富路、走哪条致富路是根本

我到过的很多地方,农户们都提出过两个诉求,一是希望政府拿出一个适合本地方种植方面发展的思路来。二是希望农技人员多到田间地头指导下栽培技术。如今,政府已经准备在水田坝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这对广大农户来说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摆在课件下载*面前的就有几个难题,一是如何让所有村民思想转换,抛弃千百年来固守的一个传统,大胆的把水田抽水改作茶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扎实的决心和细致的耐心。二是农技部门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水田坝种植的茶种,供党委政府决策。三是把路修好,路不好,产品就出不来,就产生不到效益,要以产业带动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产业发展。四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创办茶叶加工厂,集收购、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以最低收购价来保证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个人感悟:带动地方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敢于实施,要敢于突破,要心里想着群众疾苦、时刻装着群众疾苦。干部要经常性的深入田间地头,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好的决策不是在桌头制定的。

四、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我曾到过一座桥,也将这座桥照下了照片,这座桥的具置小地名叫田坝,桥宽也就一米多的样子吧,两边没有护栏,这座桥是河沟对面八九户百姓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最大的隐患,在于它的“桥墩”,四五根木柱,无规律的插放在河沟边的土中,校花网*或者用几个大石将其固牢。走在上面不敢说如履薄冰,也是有点胆战心惊。据我了解,这座桥从修建到至今,也曾坏过几回,每次都是将“桥墩”换过,如果碰上大水,我无法想像它的支撑力。我问过周边群众,都说修建成本太大,要上万数的钱,也就没想着修,但其中的隐患好多人都是知道,曾经还有人看着柱子歪了,下到河里将其扶正的事。

个人感悟: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往往好多事都成了干部眼中的小事了,甚至不屑一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能只是一个口号。

五、人情猛于虎

生产劳动感悟篇4

一、善刨坑,由表及里挖生成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其价值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真正把握住作者通过文本想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每一个学生对课文解读的基础与方式都不同,因此表达的答案也大不相同,甚至有很多的见解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就忽略或不到位的。同时,在课堂上由于教师倾听不到位,面对学生的资源捕捉、反馈不到位,或缺乏机智,没有进一步通过评价、追问等提升,或者受教案牵制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该读、该悟、该练、该说的时候往往点到为止,不愿在关键问题或亮点生成上停留时间,从而不能实现课堂的浅层生成。对于这一顽症,教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修炼内功,课堂上要学会刨坑,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促成学生由浅表的生成向深层次的生成迁移。

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学生对于最后一句“水如天”的美,只会浅层次的体会,体会到水清、有倒影之类的宁静的美,要能体会出开阔也是一种美是很有难度的。然而,作为教师,基于对诗的整体把握,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多角度感受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出来的美教师没有予以否定,但也没有戛然而止,而是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脑子里想着“水如天”这三个字,想象画面,感受美。学生能看到那水天相接、一望无际的画面,感悟到另外一种、自己平时不太关注的美――开阔、豪放的美!这种体验是新的,这种感受是深刻的,这种认知是有意义的!

对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成,除了舍得花时间牢牢抓住追问、品析、读悟,作为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文本的相关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要下“诗外的功夫”。对于语文知识,学生可以处在“语感”的层面,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教师必须超越这个层面,达到“语识”的层面,将那些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借助科学的概念、原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才可能信手拈来。

二、滚雪球,由小及大拓生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教师希望的是预设的答案,当听到这一“标准”答案时,就草草地走过场了,比如将个别学生的出色的朗读、精彩的回答、深刻的感悟不自觉地理解为全班学生的理解,课堂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天地,这些学生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智慧没有变成全班的智慧,大部分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和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带着放大镜,及时发现学生的生成亮点,并积极通过多元的训练,使其成为全班共享的资源。

当一个个学生产生一个个精彩的发言时,产生了许多亮点,但是这些亮点都是散点的。这时,老师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把一个个精彩的点通过互相学习,产生滚雪球效应。通过雪球效应,一个个散点的亮点变成全体学生的亮点,而且是整体的亮点,优质的个体转化为全体生成,这样的生成才是有效、高质量的生成。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亮点资源放大成为群体资源,还有一种好的做法,就是要重视优差互补。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现场学习力,也是优差互补的好方式。让学生通过群体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为己所用,这种学习能力其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指方向,由误及正引生成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课堂上并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教师忽略了资源的生成点、促发点。在教师的眼中,特别是遇到赛课等情况,都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出岔,围绕着老师的中心问题,沿着老师铺设的“康庄大道”前行。其实,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每堂课上教师都会得到错误资源的生成,教师唯有擦亮眼睛,及时捕捉到错误的资源,快速地思考,这样就能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资源,并积极地将其转化为课堂推进的动力。

教学课例:《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师:在这么美丽自由的园子里,每天都有一大一小的两个身影,那是祖父和我。“我”跟着祖父都做了些什么?

生: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生:我和祖父还在园子里享受着劳动的快乐。

屏幕出示: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跟在后面;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师:这些句子很短,你读着读着,觉得像谁说的?

生:特别像小孩子说的话。

师:从这样孩子气的话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喜欢和祖父在一起。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顽皮。

生:我感受到作者很勤劳,居然会做那么多事。

师:你感受到作者很勤劳,那你要到课文中找出她的勤劳表现在哪。其他同学也一起去读读课文,仔细读读栽花、拔草、下种等小事,你感觉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萧红的一生充满坎坷,令她最思念的正如她在文中所说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里有她最快乐的童年,最惬意的生活,最疼爱她的祖父。萧红的笔下无不透露着这种无忧无虑的幸福,对于作者的这些知识,学生往往很少了解到,而是依据字面的意思回答说“作者很勤劳”,其实是个错误的生成资源,但教师没有让这个资源从课堂中掠过,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并把这个疑问抛给了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学生读完书的讨论中,学生都能品出作者不是勤劳,是顽皮,是自由,这样就把这个错误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有益的资源了。

四、巧合作,现场学习促生成

生产劳动感悟篇5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首先必须在理论上搞清楚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什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一规定构成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指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并为之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奋斗不止的人。信念是指一个人对一种思想、理论或事业的明确看法和坚定追求,是一种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品质。它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执著追求的既定目标和一种巨大持久的精神激励力量。人们的信念可以有各种各样,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就一定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信念,就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社会制度和实践运动具有深刻的理解,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确性和必然性,对共产主义理想进行执著的追求,自觉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共产党员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才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创造性地工作。相反,共产党员如果没有树立坚定的信念,在一定的条件和气候下,就会丧失革命意志,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经不起各种风浪的考验,站不稳立场。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句话从“人民勤务员”的角色层面,揭示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代表人民群众,才有资格领导人民群众;如果背离了党的宗旨,不仅没有资格领导人民群众,反而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有所不同,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则是共同和一贯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立党为公的永恒主题,我们须臾不可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不单纯是一个政治概念,同时也涵盖了共产党人的道德要求。我们要从政治和道德两个方面打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从根本上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党才能永远清正廉洁,长盛不衰;我们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国泰民安。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句话从“普通一员”的角色层面揭示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是我们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的执政地位为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但是这种地位上的巨大变化,也使一些党员和干部滋生了不健康的特殊化思想。有的共产党员有一种盲目的优越感,缺少危机感,似乎共产党员就应高人一头。有的共产党员自恃特殊,在物质利益上斤斤计较,与民争利,引起群众的反感;有的共产党员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就居高临下,颐指气使,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更有甚者,有的党员干部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谋取私利,腐化堕落,违法乱纪,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必须经常教育党员永远做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防止滋生各种特权思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综上所述,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和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三种角色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先进性的内涵。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保持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政治本色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和根本。共产党员首先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然后才是先锋战士和勤务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归宿和目的。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先锋模范作用,最终体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和灵魂。共产党员只有坚持这一本质属性,才能永葆普通劳动者的本色,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在这三个方面同时达到了规定的标准,才能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产劳动感悟篇6

关键词:农业美学;农业旅游;文化品读;研究

农业旅游的文化品读,指的是在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对农业旅游景观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解读、理解,并从中获取情趣的过程。本文拟研究的就是这一问题。

一、农业旅游景观的文化存在和表现

农业旅游景观文化的存在和表现是其品读的前提,因此,很有必要揭示其存在和表现。

(一)农业旅游景观普遍存在着文化

关于农业旅游景观,笔者的定义是:农业旅游景观指的是以农业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包括整个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等)为载体,以农业物质产品生产为内容,以农业审美产品生产为形式,可进行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可分为农产品、作物植株、田园、自然、人文、农舍、村庄、农业劳动工具、农民生活用具、农业劳动、农民生活与活动和乡村等12类型景观[1]。其实,这些景观普遍存在着文化。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无不淀积、形成相应的文化,农业旅游景观自然也一样;同时,人们在营造农业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往往有意识地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以便其更具文化性、审美性。农产品景观的文化存在。富士苹果是一种苹果品种,但是,透过它,可以看到它的名字由来,看到它的原产地,看到日本那美丽的富士山,这就是文化,就是农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作物植株景观的文化存在。糯稻,是水稻两大类型之一,但是,它蕴含着稻文化,存在和表现着稻文化,通过它,可以品读出一系列的稻文化,可以看到亚洲人心灵的归宿[2]。田园景观的文化存在。在沈阳,稻农用9种不同颜色的彩色水稻组成的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这些稻田既在生产着稻谷,也在通过栩栩如生的图画,说述着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故事[3]。自然景观的文化存在。黄山是一著名的山岭,更是一著名的旅游景区,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无不叫绝于世,还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点、景物。那棵闻名遐迩的迎客松,无不以其独特的造型随时迎接着客人的到来。人文景观的文化存在。以上景观尚存在着文化,人文景观就更不用说了。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出生地,无不遗存着孙中山生活、活动的痕迹。通过它,完全能对孙中山有所了解。农舍景观的文化存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为生活于中西两地的开平人所建,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建筑文化。通过它,不但可看到中西文化的融合,而且可看到开平人中西两地的生活。村庄景观的文化存在。开平市自力村是开平碉楼相对集中的村庄,或者可以说,该村庄的开平碉楼具有集中性、代表性和典型性。如果说通过一座开平碉楼就能品读中西文化的融合,品读开平人中西两地的生活的话,那么,通过一条具有集中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村庄,则更能实现品读之目的。农业劳动工具景观的文化存在。农业劳动工具往往用比较坚硬的材料来制作,如石料、铁料等,因此,往往经得起日晒雨淋,经得起岁月的流逝,从而能成为农耕文化、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的比较理想的载体。石锄就是这样,制作于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记载着原始农业文化。农民生活用具景观的文化存在。农业劳动工具是这样,农民生活用具也是这样。南海一号上的瓷碗、瓷盆等既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辉煌,也烙印着宋代人民的生活。农业劳动景观的文化存在。在农业劳动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是与农业劳动有关的文化活动,如求雨、开镰仪式等。无疑在传统农业劳动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农业劳动文化是男耕女织。农民生活与活动景观的文化存在。农民生活与活动更是处处存在着文化,而民族歌舞则将农民生活与活动文化推向极致。芦笙舞,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苗族传统民间舞蹈,其源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通过它,可以看到苗族人民的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乡村景观的文化存在。大凡乡村都由田园、村庄和自然三大块构成。既然田园、村庄和自然都存在着文化,那么,乡村自然存在着文化。不过,作为乡村文化,往往贯穿于田园、村庄和自然之中,具有统领的地位。在苗族地区,尽管田园有田园的文化,村庄有村庄的文化,自然有自然的文化,但是,乡村文化却是苗族文化,或者可以说,苗族文化是主要的,贯穿于田园、村庄和自然之中。

(二)农业旅游景观以多种形式表现着文化

农业旅游景观不但普遍存在着文化,而且以多种形式表现着文化。一是积淀的形式。即通过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而逐渐积淀、形成,并籍此表现文化。石锄、石刀之类的原始农业劳动工具就是这样。1万多年的积淀使其形成、表现着原始农业文化,甚至形成、表现着原始文化。二是文字的形式。通过贴字技术的处理,使苹果“长”出“福”、“寿”、“禄”等文字,表现“幸福”、“长寿”、“吉祥”等文化内涵。这就是文字的形式。当然,通过不同颜色的水稻在大田上组成“龙”字,也是文字的形式。三是图形的形式。通过贴字技术的处理,使西瓜“长”出“奥运五环”;通过不同颜色的水稻在大田上组成“奥运五环”。这两者都是图形的形式,都表现着“五大洲团结和奥林匹克精神”。四是图案的形式。上面提到的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就是图案的形式。不过,这是通过不同颜色的彩色水稻在稻田上植造而成,而“金陵十二钗”黄豆也是图案的形式,却是将“金陵十二钗”的人物形象雕刻在黄豆上。五是造型的形式。盆景苹果完全可通过造型来表现“丰收在望”这一文化内涵,葡萄等藤本作物则完全可通过棚架造型来表现“十二生肖”的形象。六是赋予的形式。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计、打造的蔬菜迷宫所存在和表现的“放眼世界”、“先苦后甜”、“步步登高”、“东西南北”、“五味俱全”、“千奇百怪”和“丰富多彩”等文化寓意,完全是其设计、营造者赋予的[4-5]。如果说这一文化多少还有创意成份在内,那么,在乡村,毛柃树的“吃毛柃,心不变”的文化内涵就完全就是人们的赋予了。

(三)农业旅游景观往往是审美与文化的统一体

从上面的定义可知,农业旅游景观其实就是农业审美产品,或者可以准确地说,是主要的农业审美产品,因此,无不是审美客体,无不是审美对象,无不以美的形式存在和表现着。然而,不少美的存在和表现往往以文化的存在和表现,或者可以说,审美是形式,文化是内涵,从而成为审美与文化的统一体。上面提到的长字苹果、“奥运五环”西瓜、“金陵十二钗”黄豆、稻田字“龙”和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等就是这样。其美既在于苹果、西瓜、黄豆和稻田,也在于苹果所“长”之“福”、“寿”、“禄”等文字、西瓜所“长”之“奥运五环”,黄豆所雕刻“金陵十二钗”、稻田组合之“龙”字和《孙悟空大战哪吒》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在于“福”、“寿”、“禄”等文字的书法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于“奥运五环”的图画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于“金陵十二钗”的雕刻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于“龙”字的草字水平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在于《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栩栩如生和文化内涵的统一。

二、农业旅游景观文化品读的意义

既然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着文化,那么,就需要品读,并通过品读,加深理解,形成、提升情趣。

(一)农业旅游景观文化的存在和表现需要品读

上面的研究表明,农业旅游景观普遍存在着文化,这样,就必须品读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其景观,或者可以说,才能完全认识其景观;否则,充其量只能算是认识其景观的局部,或者可以说,只能算是认识不完全的景观。石锄、石刀存在和表现着原始农业文化或原始文化,不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的只是石料制作的锄头和刀;“长”有“福”、“寿”、“禄”等文字的长字苹果存在和表现着“幸福”、“长寿”、“吉祥”等文化内涵,不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的只是“长”有“福”、“寿”、“禄”等文字的长字苹果;稻田图形“奥运五环”存在和表现着“五大洲团结和奥林匹克精神”,不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的只是植造成“奥运五环”图形的稻田;如此等等。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大凡作物都由根、茎、枝、杈、叶、花、果组成,若仅认识或不看到其另一(些)部份,或根,或茎,或枝,或杈,或叶,或花,或果,那么,都不算认识或看到作物的形态,或者可以说,只是认识或看到作物的部份形态;而只有认识或看到其全部,才能算认识或看到作物的形态,或者可以说,认识或看到作物的全部形态。

(二)农业旅游景观的文化品读是对农业旅游景观的深层理解

农业旅游景观外表美的形式可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但是,真正能愉悦人们心理的却是其文化,特别是以美的形式存在和表现的文化,这样,在欣赏农业旅游景观的时候,十分必要品读其文化,以从深层上理解景观、理解文化。上面提到的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是一幅美丽如画的稻田景观,孙悟空也好,哪吒也好,都栩栩如生,十分动人。然而,若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这一欣赏还是表面的、浅层的、形式的,甚至可以说与欣赏一幅整齐划一、微波绿浪的稻田景观,或与欣赏一幅普通的图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如若有一点文化知识,能够品读之,那么,其效果是不同的,或者可以说,能对其中的文化进行深层理解:《孙悟空大战哪吒》是四大名著《西游记》里的一个故事,表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说明了只要机智勇敢,一切敌人都可战胜。

(三)农业旅游景观文化品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旅游的情趣

旅游也好,农业旅游也好,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时空的变换、景观的欣赏、文化的品读等,来获取情趣,升华生活。显然,达到这一目的,时空的变换是前提,景观的欣赏是基础,文化的品读是根本。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通过欣赏可获得视觉上的美感,通过品读可获得知识上的增长,而通过品读的多样化、情趣化则可极大地提高农业旅游的情趣。当你品读出《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文化内涵的时候,你不但可增长知识,而且可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当你将《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故事及其感悟讲给旅游伙伴听的时候,那就是将成果予大家分享,自然可以从中获得情趣;当你与旅游伙伴一起,共同讲述《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故事及其感悟,那就是共同形成成果,共同营造氛围,共同生成情趣;当你当旅游伙伴的面表演《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时候,那就是情与景的融合,是生命与景观的融合,是景生情,是情升景,自然是一种情趣;当你与旅游伙伴一起共同表演《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时候,那则是情与景的升华,是生命与景观融合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张扬。显然,此时此刻,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这一农业旅游景观已成为充满文化氛围的文化场所。

三、农业旅游景观文化品读的形式和情趣

农业旅游景观不但需要品读、可以品读、值得品读,而且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品读,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情趣。

(一)直读

所谓直读,就是对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进行直接品读的品读方式。显然,这种品读方式适合那些存在和表现文化比较直观的农业旅游景观,适合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游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肉眼所见直接品读出来。“长”有“福”、“寿”、“禄”等文字的长字苹果,其字面意义是显浅的,稍为有一点文化知识的游客都能将其品读出来,或者可以说,都能将其存在和表现的“幸福”、“长寿”、“吉祥”等文字意思品读出来。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如果就画论画,其图画的文化也是比较显浅的,即使是能看小人书的儿童也都能将其品读出来,当然也可以说,都能将其存在和表现的“孙悟空大战哪吒”的图景意思品读出来。

(二)深读

所谓深读,则是对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进行深度品读的品读方式。也显然,这种品读方式适合那些存在和表现文化比较深厚的农业旅游景观,适合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游客。其最大的特点,则是将肉眼所见通过运用必要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间接品读出来,有时甚至要借助必要技术和设备才能品读出来。对石锄,直接品读就是“一种农业劳动工具”、“一种松土工具”、“一种石料制作的松土工具”。显然,这样的品读不但是显浅的,而且不能将其蕴含的文化品读出来;或者可以说,对石锄应采用深读的方式来品读。也显然,用深读的方式品读,也就是运用所掌握的农业劳动工具发展知识,则可品读出这样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原始农业的劳动工具”、“它是一种原始农业的松土工具”,甚至可品读出这样的文化内涵:“它是铁锄的祖先,是机耕机的源泉”、“它的松土原理一直延伸到铁锄,延伸到机耕机,并将继续延伸到一切松土工具”。同样显然,若仅仅这样,只能品读到这种份上,而要确定石锄的具体生产时间,还必须借助碳-14年代测定法等技术。因为原始社会也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在这漫长的时空中生产了不少石锄,甚至可以说,石锄的生产时间和使用时间比铁锄和机耕机都要长得多。深读对文化内涵比较深厚的农业旅游景观是这样,对文化内涵比较浅薄的农业旅游景观也是这样,或者也可以说,也可通过深读,加深理解。对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如果说采用直读的品读方式可以品读出以上文化内涵的话,那么,采用深读的品读方式则可品读出“机智勇敢”的文化内涵,品读出孙悟空是机智勇敢的,品读出机智勇敢是可以战胜敌人的。因为孙悟空大战哪吒的过程,就是以智取胜的过程,就是勇敢斗敌的过程。

(三)意读

意读,指的是对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以原文化为基础,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品读的品读方式。显然,意读不是原读,不是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的原意品读,而是原文化内涵的发挥,相比直读和深读,显得不够准确,但是却使其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当然,意读也不是任意的,毫无根据的,而是以原文化内涵为基础。这种品读方式不求准确,但求丰富、多样、情趣,特别适合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客。长字苹果“长”出的“寿”、“比”、“南”、“山”,连起来读就是“寿比南山”,或者这几个字的文化内涵就是“寿比南山”。这样,若用意读的品读方式来进行品读,则可以读出“长命百岁”、“万寿无疆”和“健康长寿”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无疑,这样一来,品读就显得丰富、多样了,也就更有情趣了。也无疑,当品读出上十个、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与“寿比南山”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的时候,这种情趣就更浓了。因为此时此刻,往往体现了品读者的文化素养了。对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直读也好,深读也好,都可品读出孙悟空大战哪吒的故事,但是作为意读,则可进一步品读出其他相关故事,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海龙宫和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等故事,甚至品读出有关孙悟空、甚至有关《西游记》的更多故事。无疑,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品读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而已成了以品读《孙悟空大战哪吒》为引子,品读孙悟空,品读《西游记》了。显然,这样的情趣要浓得多。

(四)联读

联读,指的则是对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根据自身的理解和需求,联系各种相关的事物,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品读的品读方式。也显然,联读更不是原读,更不准确,但是,由于与农业旅游景观存在和表现的文化相关的事物有许多,这样,通过发挥,就可以阐发出一系列有趣的事物,使品读成为文化的盛餐。如果说意读适合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客的话,那么,联读则适合以“娱乐+文化”为主要的目的的游客。对长字苹果“长”出的“寿”、“比”、“南”、“山”,采用联读的品读方式,不但可以品读出以上文化,而且可以品读出长寿文化,品读出长寿之乡、长寿之星、长寿之法,品读出广西巴马、南极仙翁、洪昭光健康报告[6]。对巨幅稻田画《孙悟空大战哪吒》,采用联读的品读方式,不但可以品读出以上文化,而且可以品读出一系列神话故事和机智勇敢故事,可以品读出《山海经》、《述异记》、《淮南子》和《阿凡提的故事》、《弦高智退秦军》、《丞相甘罗的故事》等[7]。也显然,这样的情趣更浓。

参考文献:

[1]罗凯.农业旅游景观问题研究[A].海南省农垦经济学会.海南农垦休闲农业发展有奖征文获奖论文汇编[C].海口,2013:77-91.

[2]玄松南.稻文化——亚洲人心灵的归宿[A].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旅游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0-82.

[3]杨青.巨幅稻田画亮相沈阳[N].光明日报,2016-06-29.

[4]曹华,赵景文.拓展蔬菜设施功能开发建设创意观光农业[A].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246-249.

[5]曹华,韩亚钦,徐进,等.蔬菜文化迷宫的设计与种植技术[A].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创意农业(北京)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255-259.

[6]360百科.南极仙翁[EB/OL].

生产劳动感悟篇7

一、抓住文章思路

要把握作者的思路,可遵循在把握整体基础上研究部分的原则。因此,阅读教学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从整体感知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便对课文有初步理解,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然后结合起来思考,悟出文章中的道理,初步把握文章的中心。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写的是贝多芬创作名曲《月光曲》的一个动人传说;然后,让学生讨论:作者写这样一个传说,想告诉我们什么?带着问题,再次感知课文,重点是写贝多芬在小茅屋即兴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月光曲》和盲姑娘兄妹俩听到琴声时产生的丰富联想,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寄予着深切的同情。第二步,在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中心的统帅下,可从文章的选材、构段谋篇、遣词造句等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强思想渗透教育的关键时期。作者为什么没有写贝多芬娴熟的演奏技巧,而是花大量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去写盲姑娘兄妹听到琴声后产生的联想?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想让读者明白贝多芬是在用音乐给穷苦的盲姑娘以抚慰,通过音乐把兄妹俩带到一个光明、美好自由的世界里去,让读者明白贝多芬是在用心去撞击那琴键,他对劳动人民寄予着深深的爱。这样就能把握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讲清这一点其实还不够,教师还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渗透意识,必须更深入地发挥课文内在的思想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顿悟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一个由部分再归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达到对课文深度的把握。第三步是让学生讨论:贝多芬为什么能如此一挥而就地创作出优美的《月光曲》呢?(启发学生从贝多芬的心灵深处作深入地思考。)原因在于贝多芬爱劳动人民,他希望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他创作《月光曲》灵感的精神源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胸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热爱他人,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这才是作者写《月光曲》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受到热爱人民的德育教育,也从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

二、揣摩作者意图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恰恰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科书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不可能不考虑到为教育目的服务。所以,揣摩编者的意图,不失为把握教材中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这样的体会。从题目上看,这篇文章的中心似乎是介绍三味书屋这样一个处所,但课本中的《三味书屋》和鲁迅先生原稿除了一点外其他大体相似,这一点是原文中没有关于鲁迅课桌上“早”字的来历。那么编者在编辑课文时为什么要补上“早”字的来历呢?编者的意图就是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的精神,进而领悟到我们也应该从小像鲁迅那样积极进取。由于揣摩到了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把握课文的中心,及时进行德育教育,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教育,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已作用于学生了。

三、结合时代特点

生产劳动感悟篇8

关键词:孤独天使 垮掉禅 反思性 反叛性

一、“垮掉禅”的由来及在垮掉一代中的释义

以凯鲁亚克为首的BG(垮掉的一代),视禅宗为“知性上和精神上的皈依”,他们以禅宗为武器对抗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基督教施加的精神羁绊。他们通过阅读英文佛禅著作,发现与佛禅精神的契合点。因此,禅宗是他们用以观察社会、看待世界的一种人生哲学,是他们寻求思想和精神出路的另一“管道”。就如约翰・霍尔姆斯所说:即使最粗俗、最虚无的垮掉成员,亦毫无例外地关心着信仰问题。他们关注东方文化,甚至亲自到东方求取“真经”。他们被称为“垮掉的参禅者”(Beat Zennists)。而凯鲁亚克也被艾伦・金斯伯格誉为“美国散文新佛陀”。

二、孤独峰上禅式的反思与反叛

1956年,凯鲁亚克用63天的时间在孤独峰参悟着何为“虚空”。在《孤独天使》中,作为山火望员的杰克・杜劳斯(凯鲁亚克本人)独自来到孤独峰顶,用“空对空”的方式来“独自面对上帝或者我佛如来”,最终来找出所有存在和苦难的意义,在虚空中来去自如。

对生命的领悟:“生存并且毁灭,就是这个问题。”杜劳斯在体味生命的同时,仿若感到佛祖的箴言:你的路途遥远,无限无边,你如一滴雨水坠下,你称它为生命,并称之为你的生命。你自以为清醒,可无论你是否在生命轮转中避不思想,生命无非是落入大海的那滴水,对于它,时间是何物?又何以惹上尘埃?在对生命的参悟之时,真是应了中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对于杜劳斯来说,对于生命中的真和善,非真亦非非真,而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空。这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从而也展示出杜劳斯在烦躁的社会当下对待生命中的若干未知之时,所表现出来的与当时社会主流群体截然相反的淡然的态度;而对于生命的意义来讲,杜劳斯则认为虚空就是生与死。

对生活的参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下,浮躁情绪充斥着年轻一代的大脑,他们面临着社会分工的极度失衡、精神信仰的空前缺失,而麦卡锡主义又激起了社会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杜劳斯(凯鲁亚克本人)听从了诗人斯奈德的建议,深入山中重新体味禅道,就是利用这种静静的思考与参悟,垮掉一代之王――凯鲁亚克打造了自己的鲜明的对抗传统社会的方式。

对自我的省悟: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快乐之于当时的美国年轻人,尤其是对垮掉的一代或是垮掉派来说,只是一种在窒息空间中寻求精神和肉体解脱的形式。战后的美国社会虽然在物质上达到了富足的状态,但贫富差距的悬殊、一切事物充满了商品化、生活僵化而且平庸、青年个性与信仰的缺失,人们患了集体崩溃症,而杜劳斯(凯鲁亚克本人)就是其中一员。面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无限压抑,杜劳斯在群山之中时,悟出“我的佛性欢喜自在,同时处于开悟和无明之中,但也可能同时处于无无明和无开悟之中”;“这个世界只不过是随出生而来的梦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回到欢喜解脱,回到佛性的根本――我们都明白,那就是原初快乐的根本”。

三、从出世的顿悟到入世的行走

63天的孤独生活对于杜劳斯来说,是一种出世的方式,即便悟出一切虚空,但对于其自身来说,要在思想上克服自身的“空”,并将其理论化、合理化,杜劳斯还需经历入世的一个过程。佛教禅宗的模式和天主教精神上的信仰,始终困扰着杜劳斯,这也使得其生活变成了“一首自相矛盾的长篇史诗”。对于经历过出世的“没有他人,孤单,隔绝”的杜劳斯来说,只有让自己重新回到生活中,重新入世,才能找回真我。

“我的眼睛长在我的手心,控制着车轮控制着皮鞭。”这是杜劳斯的一种出世的参悟。对他来说,去生活,去行走,去冒险,去祈祷,去不为任何事感到内疚,这样才是悟道后的真我。从山顶回到人间,经历了旧金山文艺复兴,感受到了久别的心情躁动与自我的格格不入,他逐渐意识到出世之后的自我与本我的矛盾,他看到所有文学成就背后的新的荒凉。如何克服心理上的浮躁,如何让自己回到本我中,如何让出世的顿悟更好地融入入世的信仰,唯有走出去,去用脚步感受内心,去用“远离城市”达到内心的“宁静”。他用脚步丈量美利坚合众国的宽度和广度,他穿越不同的国度――墨西哥、纽约、丹吉尔、法国和伦敦,然后再度出发。他以一个年轻人的目光审视二战后的美国,和他已经丧失了他的美国梦;他用行走来反抗着城市里的喧嚣与浮躁。所做一切,就是为了实现和找回真我,重新树立美国梦。

结语:

美国梦,对于不同特质的美国社会来说都是具有时代的特性。战后的美国,传统的美国梦受到空前的挑战与否定,而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的缺失。垮掉派与垮掉的一代试图用东方禅宗的思想来解决美国的信仰危机,这已然是一种突破与超越。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意欲让整个美国回归平淡,让每个个体保持自我,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救赎。

参考文献:

[1]Hohn Tytell. Naked Angels: the Lives and Literature of the Beat Generation [M]. New York: Mcgraw-Hill, 1976:7.

[2]杰克・克鲁亚克 娅子译.荒凉天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生产劳动感悟篇9

关键词:故事化叙述 小组讨论 案例点评 心灵感悟 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课 题:江苏省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特色项目“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201012。

中央电视台有个全新的法制栏目叫《今日说法》,收视率比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内容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透视社会热点;二是法制事件进行故事化叙事处理,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法制宣传,观众易于接受。由此及彼,技工学校的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是不是也能采用“今日说法”这一模式进行教学,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笔者把与学生生活最为贴近的五个部分的内容即《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民法》《劳动法》作为“今日说法”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案例作为“今日说法”的教学素材,经过一阶段的实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今日说法”教学模式

1.第一模块——故事化叙述

这一模块首先从故事化叙述开始,故事化叙述通俗地讲就是把一件事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种叙述一下子就能把学生引入与之密切联系的生活世界,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和生活情景的差距,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故事的标题一定要有故事性,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一下子就能提起精神,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笔者设置的今日说法的标题有:“赵某的骚扰短信——骚扰短信莫乱发,骚扰短信也违法”,这一标题立即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与学生生活关系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教者娓娓道来,听者全神贯注。“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西安大学城大学生药家鑫肇事捅死伤者案”,这一标题使学生一下子就想了解药家鑫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为一个大学生他会走入犯罪的深渊,法律对他的犯罪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假如我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怎么处理,从而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自己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公司不签劳动合同的代价——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双倍工资”,这一标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有的是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会碰到的故事情节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地想去探究个究竟。

2.第二模块——小组讨论

这一模块是对《今日说法》栏目的创新。课堂教学的“今日说法”又不能完全模仿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在这一模块中笔者把项目教学法引进到“今日说法”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模块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精彩的部分。首先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成四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临时组长作为代表发言,组长要集中大家的意见,观点要鲜明,语言要流畅,论据要充分。每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代表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学生争相发言,相互辩论,气氛活跃。比如对药家鑫案笔者下达的任务是:本案中药家鑫犯的是什么罪?药家鑫的律师辩称药家鑫是“激情杀人”,你认为成立吗?为什么?你认为这一悲剧能避免吗?药家鑫案给我们什么启发?通过讨论,学生的内在潜能被充分发挥,课堂表现欲旺盛,兴趣盎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到了教学信息,教和学得到了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念。

3.第三模块——案例点评

这一模块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不但要把正确的答案准确地告知学生,让学生明了是非,同时更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明了案例判决的法律依据。教师通过解读相关法律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比如对药家鑫案的点评如下:药家鑫犯罪手段极其恶劣,最开始把被害人撞伤,其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到后来药家鑫下车拿刀对被害人实施人身伤害并致其死亡时,事件的性质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发展成为故意杀人。再比如对“拖欠工资案”的点评如下:用人单位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是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应当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100%的标准向劳动者给付赔偿金。用人单位拖欠或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这一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为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为下一模块“心灵感悟”作出了铺垫。

4.第四模块——心灵感悟

这一模块相当于《今日说法》栏目中的最后寄语,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部分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情感和觉悟的最终融合。比如“结伙斗殴,腐蚀校园文化,醉酒闹事,罪责难逃”的心灵感悟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法盲和半法盲,他们都无视或轻视法律的存在,只凭一时冲动,逞一时之能,为一时之气,往往触犯法律,为自己的一时之气而买单。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我们都渴望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人一剑走江湖的生活。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冲动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代价可能是我们一生都无法承受的……。再比如,教者在评析过“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灵感悟:我们应当注重自己情商能力的培养,遇到突发事件要学会冷静、稳妥地处理。在药家鑫案件上,我们除了要支持法律对他严惩外,更多的是应该理性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同学们,作为未来国家主人的你们,请高举《刑法》这支惩恶扬善之剑,来捍卫法律的尊严吧!

总之,“今日说法”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往灌输填鸭式的强制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轻松快乐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法律知识教育。

二、运用“今日说法”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操作能力,它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教者必须潜心研究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学习属于应用理论范畴的教改理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调动起来,但不能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今日说法”教学法,教者必须担当起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放开而不放任,自主而不自由。教者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深思熟虑、布局谋篇,包括多媒体的播放、故事情节的叙述、案例点评、学生心灵感悟的点拨。教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同时又是主持人,所以台词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反复推敲。比如进行故事叙述时应注意如何深入浅出,做到留有悬念,引人探究。在课堂讨论阶段,应注意如何组织和把握好学生讨论的度,做到有放有收,游刃有余;教师点评时应注意如何能做到切中要害,句句精彩;心灵感悟阶段应注意如何做到让学生产生共鸣而起到德育效果,这些都要教者认真研究,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合理安排好各模块的教学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

一堂课,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像一台戏,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终结,所以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的进程节奏,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每次“今日说法”可安排两课时,案例故事情节叙述、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案例点评、心灵感悟这四部分模块的教学时间比例可采用“1221”制,即1比2比2比1,切不可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其次要把握好学生的思维节奏,要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高效率的节奏思维,动静交错。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再次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重视情感投入,营造愉快的学习节奏。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意志,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效率。情感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轻松、愉快的学习节奏对学习者课堂学习的精神状态、认知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不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大了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信息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华而不实,追求花样,那样会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比如“今日说法”案例故事图片、分组讨论题、法律条文等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但切不可喧宾夺主。“今日说法”重在说,多媒体仅仅是辅助工具,要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发挥教者“说”的主动性。切不可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技术,不能把一堂课变成像放映故事片一样,故事片放完了,一堂课也结束了,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最后学生没有什么收获。

生产劳动感悟篇10

[关键词]劳模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李会娟(1978- ),女,河南禹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141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2-02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目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缺失,这只数量庞大的从业大军,其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都有待提升。劳模作为社会道德的先进典型,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这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强调高职教育以岗位能力体系为主的培养定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比如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大纲,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考核标准等。

2.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学科化和去职业化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脱节。在课程安排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简单移植一般的德育理论体系,强调“道德性”,缺少对“职业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主体上,以没有行业、职业背景的政治理论教师为主,难以把职业、行业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劳模精神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劳模精神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劳动模范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活动和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作为以党和国家为主体评选出来的劳模,其形象和思想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层面的同构,其变迁的动力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演变。由此相对应的是在每个劳模背后都承载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需要的革命新伦理观念。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劳模精神,将使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劳模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所体现的劳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品格,对之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将进一步为高职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更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2.劳模精神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对毕业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其职业道德素养,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而职业道德作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基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或劳模集体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格,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和职业性,同时也可以警示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去职业化和过分学科化。事实证明,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融合。

3.劳模精神能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信念(情感、意识)和职业德行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但职业道德认知并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性的养成。“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从社会、职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和习惯,以及职业道德情感、意识、信念相结合。劳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强烈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实际中的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职业信念或情感。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典型人格和动人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目睹榜样的行为中获得道德启迪,将劳模所承载的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外化为道德实践。

三、发挥劳模精神育人的途径

1.开展劳模访谈,提升学生对劳模的理性认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劳模精神的相关特征,自写脚本,以视频拍摄等方式采访记录劳模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天,领悟提炼行业职业精神,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动,克服知行分离,做到知行统一。

2.开通劳模育人微博,及时弘扬劳模精神。建立劳模育人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劳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劳模们积极试水“红微博”,以“质朴”“平民”“时尚”的风格传递劳模精神。利用微博的巨大传播效力,使学生树立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理念;并利用劳模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劳模学习,争取进步。

3.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氛围。通过劳模导师讲座、劳模团支部和党支部活动,让每个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模,分享劳模的成功历程,感受劳模崇高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行为,并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正在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专题活动后,通过学习劳模征文、集体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劳模精神及价值。与专题活动相匹配的是建立劳模育人手册,记录每次专题活动的过程、内容,学生的感悟、劳模寄语等。通过手册内容再现和反映学生在劳模影响下的成长变化,这也是对劳模育人效果的检验,并有利于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反思,对后续工作加以改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设立宣传橱窗和劳模墙展示劳模的各种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语录等形式,积极营造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劳模风采熏陶人、以劳模精神引领人、以劳模道德影响人、以劳模思想凝聚人,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4.建立劳模育人基地,促使职业道德教育现场化。建立劳模育人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同步思考、同步推进,进一步突出劳模在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此,各专业首先要深入分析,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相关特点,了解在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劳模及劳模集体情况,并分析劳模和劳模集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产业、行业、企业劳模和劳模集体的精神品格。其次,学校要对专业核心能力、就业岗位与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提炼出需要在劳模育人基地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再次,要研究学校、专业与劳模所在企业建立劳模育人基地的可行方案和操作路径,并且要在方案中突出社会、产业(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科学管理、倡导文化建设、注重团结协作等方面,实现劳模在上述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体悟现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的成长经历,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深刻感悟现代产业工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深刻认识现阶段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前景。

在劳模育人基地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第一,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搭建平台。以专业劳模为基础,以劳模所在单位里其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拥有专技特艺或优秀技法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并通过让学生在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参观、模仿工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和劳模精神的认知。第二,开展劳模讲坛,弥补学生行业现实生活体验的不足。根据教学的阶段需要和学生年级的不同,请劳模在劳模育人基地给学生讲授关于职业技能或者职业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倾听劳模自身的实际经历和故事,了解劳模成功的因素;使学生明白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习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处理自身现实与工作、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作为职业人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三,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提升学生对劳模的感性认知。根据劳模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分批次地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采访劳模,听劳模周围的人谈劳模的故事,在感受劳模的工作状态的同时,明确精湛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执著进取的精神才能获得;明白企业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全面地了解劳模和劳模精神对个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开展“我与劳模同工作”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业标准。让学生与劳模在工作岗位一起工作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劳模与普通人的不同,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正确处理创新、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躬身自省,明确自我完善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跟随劳模,服务社会一天,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自我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行业工作流程、工作艺术等。

[参考文献]

[1]陈少珍.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0).

[2]罗金彪.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马仁听.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4]钱康.关于加强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思考――以铁路企业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12(2).

[5]孙永成,王显义.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J].当代劳模,2012(9).

[6]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