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作业十篇

时间:2023-03-21 01:41:07

高处作业

高处作业篇1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高处作业。

1.基本定义

1.1高处作业

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为高处作业。

1.2坠落高度基准面

通过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高度基准面。

1.3最低坠落着落点

在作业位置可能坠落到的最低点,称为该作业位置的最低坠落着落点。其可能坠落范围半径R,根据高度h不同分别是:

当高度h为2米至5米时,半径R为2米;

当高度h为5米以上至15米时,半径R为3米;

当高度h为15米以上至30米时,半径R为4米;

当高度h为30米以上时,半径R为5米。

高度h为作业位置至其底部的垂直距离。

1.4高处作业高度

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2.高处作业的级别

2.1高处作业高度在2米至5米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2.2高处作业高度在5米以上至15米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2.3高处作业高度在15米以上至30米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2.4高处作业高度在30米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3.高处作业的种类和特殊高处作业的类别3.1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

3.2特殊高处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3.2.1在阵风风力六级(风速10.8米/秒)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强风高处作业。

3.2.2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异温高处作业。

3.2.3降雪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雪天高处作业。

3.2.4降雨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雨天高处作业。

3.2.5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时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夜间高处作业。

3.2.6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带电高处作业。

3.2.7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统称为悬空高处作业。

3.2.8对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事故,进行抢救的高处作业,称为抢救高处作业。

3.3一般高处作业系指除特殊高处作业以外的高处作业。

4.标记

高处作业的分级以级别、类别和种类标记。一般高处作业标记时,写明级别和种类;特殊高处作业标记时,写明级别和类别,种类可省略不写。

例1:三级,一般高处作业

例2:一级,强风高处作业

例3:二级,异温、悬空高处作业

附加说明

高处作业篇2

关键词:高处作业 危险分析 安全措施 应急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在机电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大型装备制造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产品装配、电气试验、起重机械维修、架空工业管道维修等经常存在高处作业。根据大量的高处坠落事故统计表明,在4米高处坠落者,100%的人受伤,甚至死亡。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幸与痛苦。避免或减少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是机电行业企业避免和降低伤亡事故的关键,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一、高处作业危险性分析

根据机电行业实际工作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危险:高处物体顶部、高处作业平台或脚手架强度不够、平台地板有缺陷或超载造成人员坠落摔伤;高处作业平台无护栏或在平台护栏外或脚踏栏杆作业造成摔伤;患有疾病或疲劳过度潜在坠落摔伤;大风、雷电情况下室外高处作业造成坠落摔伤或触电伤害;未佩戴、悬挂安全带、未穿防滑鞋出现意外滑动造成人员坠落摔伤;在高处跨越或跳下造成摔伤;在高处随意摆放易滑、易滚物体,造成人员砸伤;高处抛掷物体、工具造成人员砸伤;交叉作业沟通、监护不到位、下面无人监护、未设围栏、下层人员无防护造成坠物伤人等。

二、高处作业安全技术

(一)作业前的管理措施

(1)高处作业前,工作负责人组织召开专题会,必要时制定安全作业方案,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阐明安全注意事项。

(2)作业前,工作负责人必须检查高处作业职工的精神面貌、现场变化情况等。凡患有癫痫病、精神病、高血压、贫血病、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和其它不适于高处作业者,不得安排进行高处作业。

(3)工作负责人明确当天作业人员的安全互保人、高处作业的监护人,有交叉作业的要进行沟通、确认,监护人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且能够熟练掌握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4)作业人员必须穿戴好防滑鞋、安全带、安全帽,安全带各部件必须牢固、可靠;必须系好安全帽下颚带和防滑鞋鞋带。

(5)非正常生产的临时施工、维修等高处作业,施工方必须与生产现场人员沟通,明确交叉作业的方的安全防护、监护措施。

(二)操作安全技术

(1)应选购、选用符合GB 25849-2010《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设计计算、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GB 12142-2007《便携式金属梯安全要求》等国家标准等的登高工具和设备。

(2)产品上配有专用直梯或斜梯的,作业人员应从直梯或斜梯上、下,禁止从它处攀爬,严禁在两个产品之间或工作平台之间跨越。

(3)使用轻金属直梯或人字梯登高时,先检查确认立柱和踏板应牢固无裂纹、底角防滑性能完好。直梯上端必须搭在牢固物体上,直梯与地面夹角应以75°±5°为宜,直梯下面人必须有人扶持;使用人字折梯时,上部夹角以35°~45°为宜,铰链、拉绳必须牢固牢靠。

(4)使用可移动斜梯高处作业时,作业地面的坡度不得大于15度,斜梯尽量靠近工作位置,锁定所有滚轮,防止斜梯移动。

(5)使用升降工作平台进行高处作业时,先检查确认升降工作平台的电气线路完好,开关灵敏可靠,结构件无断裂损伤,护栏完好,液压升降工作平台应急下降系统有效。升降工作平台起升前,应先将四个支腿伸开、固定好。工作时,人员应在护栏内工作,确保人体重心在护栏内,严禁踩在护栏上或在护栏上搭板作业。升降工作平台升到最高极限时,不得横向用力过大。

(6)使用专用吊笼进行高处作业时,首先明确吊笼的额定载重量,严禁超过吊笼的额定载荷载人,吊笼上端固定牢固、钢丝绳、连接件、底板必须完好,必要时系好安全带,拴挂于高处固定物体上,实施二次保护。

(7)登高、下高过程中所用的工具、物料等不准随身携带,也不得随意向上、向下投掷材料和工具,应放置在工具袋或物料箱中采用吊运的方式送到高处。

(8)到产品上或高处物体上作业时,应确保物体有足够的稳定性,顶部有足够的强度。在高处移动工位过程中,应注意物体上的空洞、活动盖板或拌脚物,要确保手扶或绳挂等防坠落安全措施可靠。不准从一个作业点向另一个作业点跳跃或跨越。易滚动、滑动的工具、物料必须有可固定的放置方式。

(9)在产品上、无护栏的作业平台或脚手架上进行作业时,必须按照规范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必须系挂在作业点上方的牢固构件上,防止挂钩滑脱,不得系挂在有尖锐棱角处。

(10)在无任何安全带拴挂点的产品上、无护栏的物体、作业平台或脚手架上,应在工作区域下方2米内设置防护网进行作业;不适宜挂安全带又无条件使用梯台、防护网的,作业人员必须高度警惕,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方可工作,同时要在作业点周围划定警示区域,监护人员必须全程监护,不得聊天、打电话或从事其它工作。

(11)禁止在升降工作平台之间、移动斜梯之间、两台产品简易搭设木板或金属板作业。

(12)在垂直交叉作业时,中间设置防护层隔板或防护网,下方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好安全帽。

(13)雪、霜、雨后室外高处作业,施工前应必须清理现场,采取防滑措施。禁止在六级以上强风、大雾、雷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进行室外高处作业。夜间登高作业需有足够的照明。

(14)高处作业靠近电力线路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高处作业人员与带电体的最小安全距离10千伏以下2米,20千伏至110千伏3米,110至220千伏4米,500千伏6米,如因条件有限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绝缘屏护及防止误触事故的安全措施。

(15)作业完毕后离岗前,要将作业平台上的无固定存放点存放的工具、物料等通过工具袋、工具箱等转移到地面,并确定无遗漏。

三、应急技术措施

(一)升降工作平台等登高设备发生故障时或意外停电时,应启动设备上的手动下降装置,使工作平台缓慢降落;如果下降装置失灵,应采取措施先将上面人员解救下来再进行维修,禁止带人调试。

(二)发生高处坠落事故时,先观察受伤人员的受伤部位。若出血,先用消毒纱布或用干净布盖住伤口,然后进行包扎;若肢体骨折可用夹板或木棍、竹竿等将断骨上、下方关节固定,若无固定物,则可将受伤的上肢绑在胸部,将受伤的下肢一并绑起来,避免骨折部位移动,以减少疼痛,放置伤势恶化;若是开放性骨折,伴有大出血,先止血,再固定,并用干净布或纱布覆盖伤口;若胸椎、腰椎骨折或颅脑外伤,应将伤员平卧,保持气管通畅,等待医生进行救援。

高处作业篇3

2、年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员,不能从事高处作业;

3、酒后禁止从事高处作业;

4、遇6级以上强风、大雾、雷暴等恶劣气候,露天场所不能登高,夜间登高要有足够照明;

5、作业前应检查登高用具是否安全可靠,不得借用设备构筑物、支架、管道、绳索等非登高设施,作为登高工具;

6、高处作业必须和高压电线保持一定距离,或采取防护措施;

7、衣着轻便,禁止穿拖鞋、高跟鞋、硬底鞋、带钉鞋和易滑鞋,不准嬉闹玩笑;

8、高处不可扔物;

9、在石棉瓦上作业时,应用固定的跳板或铺瓦梯,在屋面、斜坡、坝顶、吊桥、框架边沿及设备顶上等立足不稳之处作业,均应装设脚手架、栏杆或安全网;

高处作业篇4

数学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项经常性活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每天课后都要做很多的数学作业?教师怎样处理这些学生完成的作业?学生如何在这些作业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这些都是一线教师长期以来探索的问题。很多学生反映老师上课讲的题目都能“理解”,可是到了课后或考试的时候却经常有困难。同时大多数教师反映上数学课很累,疲于应付讲评各类作业,时间总也不够用。到底怎样对待数学作业,学生才能获得较大的收获,课堂讲评才能事半功倍呢?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共同努力。本文拟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五个阶段展开论述。

一、准备阶段

(一)教师要精心准备作业,做到量适质高。

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坚持量适质高。这就需要教师积累大量的习题,从中筛选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启发性等的习题,避免机械重复,让学生从题海战中解脱出来。数学作业的设计必须坚持难度适中。一份作业的试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给学生充分的自,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如在作业的设计上可以把试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类,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决定三类的比例。教师在准备作业时还要注意试题的准确性,别让学生在错题上浪费时间。同时还要注意作业的卷面的整齐性、间距的恰当性、排版的美观性,等等,这不仅能给学生做题的时候带来愉悦,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解题的简洁、整齐,使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学生要认真复习知识,对所学知识弄懂、弄通。

学生做作业之前要完成“过电影”、“看书”、“整理笔记”三个步骤,这是做作业的准备阶段。很多同学做数学作业耗时太多,主要是上面三个步骤不完整。不少同学习惯边翻书边作业,凭模糊记忆作业等,他们的作业正确率低、耗时多、效果不佳。适当地复习课堂上、书本上的知识是学生完成作业之前必需的准备工作。

二、完成阶段

(一)学生要独立、有记录地完成作业。

首先,学生要独立完成作业。独立作业指不能和其他同学讨论、抄袭等。在现阶段的考试中是不允许学生相互商量的,每位同学都需要独立完成考试,所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是必需的。

其次,学生要学会仔细审题。很多同学看到题后急于动笔导致审题不清,题目错解,学生经常把这情况称之为“粗心”,后悔莫及。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各种条件及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正确率的提高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挖掘题目的内涵。

再次,学生要养成边解题边记录的好习惯。记录什么?怎么记?其实这些都很有讲究。有的同学喜欢作业干干净净,只保留最终答案;有的同学喜欢在作业的边边角角打满草稿。在我看来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数学不同于文科类的学科,数学解题的过程非常重要,所以喜欢什么都只写在草稿上的同学不利于后续的订正和听讲;但是什么都写在试卷上,把试卷当草稿用的同学就看不到重点,也不利于数学解题的简洁性和卷面的整洁。我的建议是把重点过程写在试卷上,把计算和思考过程写在草稿上。另外一定在有困难、有疑虑的题目旁边加以备注,为后续的听讲和订正提供方便。

最后,学生要养成少用计算器的习惯。现在很多高中生习惯用计算器计算,这种图省事的办法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计算能力。由于正规考试是不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因此很多学生会在一些基本的加减乘除上犯错,同时还降低了解题速度。

(二)教师要及时、有记录地批改作业。

教师只有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对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运用情况,为后期的作业讲评做好准备。

同时教师要有记录地批改作业,即记录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以下方面:哪些题目需要后续着重讲评,哪些可以一带而过,哪些同学完成的比较优秀,哪些同学完成的比较糟糕,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与优越性……做一个批改作业的有心人,不仅讲评作业时得心应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

三、再次准备阶段

(一)教师完成课前的预讲评。

“预讲评”是正式课堂讲评前的讲评。教师可对每次作业少数完成作业质量比较差的同学课前加以指导点拨,尤其是针对其他同学正确率高的题目,这样做既可以帮这些完成不好的同学查漏补缺,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利用预讲评的机会和解题方法新颖、想法独特的比较优秀的同学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在和这些同学探讨的过程中不仅学生能巩固知识,教师也会获得自身的发展。

(二)学生完成课前的预订正。

学生一定要在教师评讲练习前订正错题,查出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粗心大意,还是方法不当……凡是能自己订正的绝不等到老师讲解后再订正。实践表明,自己订正了解错因和经教师讲评了解错因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远远优于后者。

四、课堂讲评阶段

高中数学作业讲评课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积极有效的讲评有利于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对已学的知识起着巩固、深化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可以从有效的试卷讲评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向、确立教学重点。

(一)讲内容。

讲评作业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学生从这次作业中找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所以作业讲评,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重点讲,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切忌面面俱到,逐题讲评。教师在讲评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业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作业中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因此,在讲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或题目的讲解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采用相同知识归一、不同知识对比的方法进行讲评,以点带面,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和结构化。

(二)讲方法。

有的讲评课只求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不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答题方法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重复犯错误。其实任何一道精心设计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就会使学生深入于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因此方法是关键,发展学生思维是核心。对于试卷中具有较大灵活性和剖析余地的典型试题,教师应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发散引导。

1.对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发散——“一题多解”。

讲评时,应启发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展示多种解题思路,除了指出常规的解题方法外,还应对学生的解题技巧给予指导,提出简单、明了、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巧解快解数学题,达到优化思维方法的目的。

2.对试题本身进行发散——“一题多拓”。

在分析完某一道试题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透过题中情景的表面现象,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发散式的讲解。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掌握本题知识的同时再拓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对试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发散——“一题多变”。

讲评时,可将原题中的数学情景、已知条件、设问等进行改动,然后重新分析、求解,或将题中的因果关系颠倒等,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同类题型的理解,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课后巩固阶段

(一)学生的再次订正。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如不抓紧复习,一天后你学得的知识只剩下原来的四分之一,这需要我们及时复习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作业讲评课后,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消化,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整理并登记错误的地方,及时弄懂未掌握的知识。可抽检学生的答案订正情况,并要求学生将作业保存好。典型的问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在“错题集”中。

(二)教师的多次巩固。

高处作业篇5

【关键词】危险性预先分析法;高处作业;控制措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人在以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作业。国家标准GB3608―93《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近年来,在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事故频发,其中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率最高,危险性最大,根据全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统计,高处坠落伤亡事故已达到45.52%,其他事故也有因高处作业导致发生的,据统计高处作业的事故发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50%,高处作业事故已悄然成为建筑施工安全的第一大杀手。

因此减少和避免高处作业事故的发生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分析高处作业事故,找出高处作业事故预防行之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本文运用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中的危险性预先分析法,在高处作业之前,首先对高处作业存在的危险性级别、导致事故的后果,概略地进行分析,尽可能把潜在的危险性分析出来,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达到安全施工的目的,减少事故发生率。

2 危险性预先分析法(PHA)

2.1 PHA概述

在一项工程活动(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首先对系统存在的危险作宏观概略的分析,或作预评价,就叫作危险性预先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或预备事故分析。这种方法是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危险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大概的分析,我们运用PHA的目的是判别高处作业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采用不安全的技术路线、使用不合规定的工艺和设备等。如果必须使用时,也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使这些危险性不致于发展成为事故。它的特点是把分析工作做在高处作业之前,可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损失。由于高处作业的危险性有潜在性质,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展成为事故。因此,当高处作业之前,对其作业危险性还没有很深的认识,或者是认识不够系统,危险性预防措施考虑不周全时,使用PHA就十分合适。

PHA危险性等级划分。危险因素辨识是PHA中关键的步骤,在辨识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分析对象破坏程度,通常将给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见表2-1

表2-1危害后果严重性等级表

2.2 危险因素辨识

运用危险性预先分析法,辨识危险因素是关键,高处作业主要会发生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其中高处坠落事故发生率最高,危害后果也最严重。主要高处作业危险因素辨识见表2-2。

表2-2高处作业危险因素的预测分类表

表2-2高处作业危险因素的预测分类表

2.3危险的控制

从分析可以看出,高处作业事故原因涉及面广、范围大、后果严重。既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坏境的因素还有管理的因素,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不断改善作业环境。具体措施有:

(1)控制人的因素

①做好职工的岗前体检、安全培训工作;

②不定期组织职工学习高处作业的危险因素辨识与预防;

③组织职工观看高处作业事故案例;

④作业前对作业人员的劳保穿戴情况、工具佩戴情况、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确认,严禁劳保穿戴不整齐、不佩戴安全带、患有精神病、癫痫病、高血压、心脏病及酒后、精神不振者从事高处作业;

⑤高处作业场所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

⑥高处行走、攀爬时严禁手持物件等。

(2)控制物及环境的因素

①作业平台搭设符合规程要求并经常检查维修,作业前先检查稳定性;

②高处作业地点必须有安全通道,通道不得堆放物件,经常清理,保证通道畅通;

③距地面2米及 2 米以上高处作业必须100%系好安全带(建议采用五点式双大钩安全带),高挂低用;

④遇有六级以上大风及恶劣天气时应停止高处作业;

⑤高处作业前,安全负责人要对作业环境安全确认,对用电设备未采取TN-S接零保护系统、无护栏、有孔无盖等安全隐患要先整改后作业。

⑥加强高处作业场所及作业平台上小件物品清理、存放管理,做好物件防坠措施;

⑦上下传递物件时要用绳传递,不得上下抛掷,传递小型工件、工具时使用工具袋;

⑧尽量避免交叉作业,作业区域设警戒区;

⑨高处切割物件材料、传递物件等高处作业,必须搭设固定的安全平网等。

(3)控制管理的因素

①制定《高处作业安全操作规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规定》、《高处作业票制度》等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制度执行与考核;

②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必须列入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并逐级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和交底;

③高处作业、动火前必须办理相关作业票证;

④高处作业指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场进行安全指导,并配备监护人员现场监护等。

3结束语

运用PHA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人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造成事故,改进作业环境,把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在危险性作业中真正做到“预防为主”,而且PHA方法几乎不耗费什么资金,就可以取得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所以企业可以经常运用,不仅仅是局限于高处作业,很多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都可以运用PHA进行事先预防,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迪 赵霞.浅谈高处作业的危险因素与应急处理[J].民营科技,2011,1:267.

高处作业篇6

【关键词】高处作业;安全因素;技术措施

1. 前言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建筑工地上的安全施工成为了现代施工单位所重视的问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一些恶性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其中占大多数的是高处作业的防护不得当造成的事故。所以,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条例》深入落实到位,这样就会使工程中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技术可以顺利的落实到位,在工程安全管理中设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使其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来督促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使工程可以顺利安全的进行。本文对高处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高处作业的技术措施。

2. 恶劣天气下的高处作业

如果施工单位遇到南方的雨季或者北方的下雪天气,而施工还要继续进行时,施工单位就要对走道、坑底和施工作业面的所积下的冰雪、雨水进行即时的清扫,并在冰面上采取防滑措施;如果施工单位遇到一些比较高耸的建筑时,应当预先在建筑上设置临时的或者永久的避雷设施;在遇到一些极为恶劣的天气时,如6级以上的强风、暴雨、浓雾等天气时,施工人员不得进行悬空处的高处作业。在强风、暴雨、浓雾天气过后,施工人员要即时的对现场进行安全设施进行逐一的检查,如安装脚手架、安全护网、防护栏杆等,如果发现有一定的变形和松动应该进行即时的维修和更换。

3. 防止穿透的双层防护棚

施工单位在进行防护棚的搭设和拆除时应该在其周围设立警戒区域,并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监护,在施工完成后,防护棚的拆除要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进行逐一的拆除,严禁同时拆除上下防护棚。在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上方施工过程中坠落材料或者机具,像塔式起重机周围所影响到的通道,在进行防护棚安装时就必须进行双层的防护棚设置。

4. 临边高处作业的防护装置的安装

4.1在基础施工过程前,要对基坑周边和上料平台的周边进行防护栏杆的设置,并确保防护栏杆十分牢固。

4.2施工单位在进行分层施工时,对于楼梯口、梯段两边,要使用脚手架钢管和扣件安装临时的护栏,在整个建筑的顶层的楼梯口则要按照设计的相关规定设立正式的防护栏杆。

4.3施工单位在上料的井架和施工所用的电梯走道等两侧都要设置带有安全网的防护栏杆,在地面的安全通道则要设置双层的安全防护网来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4.4在各层的进料平台处除了要设置防护栏杆外还要设置活动防护栏杆和安全门。

4.5所设置的临边防护栏杆一定要按照相关的施工条例和安全条例进行搭设。防护栏杆一定要由上到下设置两道横杆和栏杆,一般情况下,下杆离地面的距离为0.5~0.6m,上杆离地面的距离为1~1.2m,对于坡度大于1:2.2的房屋屋面,在设置防护栏杆时,高度一般不小于1.5m,并且要加设挂密目网。在栏杆柱和横杆的连接处一定要使其牢固可靠,使上横杆的任何部位都可以经受住大于1KN的外力冲击作用。

5. 存在坠落危险的高处作业

5.1在外墙板洞口和现浇楼板处,施工单位一定要设置牢固的盖板、安全网、防护栏杆等安全防护措施。

5.2在建筑的电梯井口处一定要设置牢固的防护栏杆或者一定数目的栅栏,在电梯井内每隔两层应该设置一道水平的安全网或者设置一层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板。

5.3在施工现场的各个通道附近和各个洞口等处,除了要设置防护盖板外,还要在夜间设置红色的警示信号灯,以提示人们此处危险。

5.4在钢管桩和钻孔灌注桩等桩孔上口,条形、杯形基础的上口等未填土的坑槽上口,还有一些屋面上人孔、底层地板、天窗等处,都应该对其设置牢固的盖板。

6. 施工用的梯子的安全措施

6.1在施工前一定要确保施工所用的梯子的脚底部位坚实,在冬季施工前要先对地面进行冰雪的清除,并且还要采取防滑措施;在梯子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禁止利用砖、木板等对其进行临时的垫高使用,在梯子的上端应该设有一定的固定措施,使梯子的每一横道都稳定可靠。

6.2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梯子要接长使用,这就必须使梯子具有可靠的连接措施,并且接头最多有一处,使接长之后的梯子的强度和刚度不得小于接长之前的梯子的强度和刚度。

6.3在使用直爬梯并且在攀登的高度大于8m时,一定要事先设置梯间操作平台,此时可以选用的材料为5mm厚的钢板,平台的具体尺寸则要适合施工人员的操作为宜,施工人员在进行上下梯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面向梯子,并且手中不能带有其他的器具。

7. 在悬空作业中所使用的一些操作技术

7.1在进行管道的安装和构件的吊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的规定。在吊装单独的大中型预制构件、悬空安装大模板、吊装第一块预制构件时,施工操作人员一定要站在操作平台上进行操作;施工人员所处的操作平台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防护栏杆或者防护网的设置;在吊装大中型模板或者预制构件时,屋面上严禁站人;施工人员所使用的安全通道必须设有牢固的操作平台;施工人员严禁在安装管道上行走。

7.2施工人员在悬空作业中进行模板的支设和拆除时一定要遵循以下的规定:施工操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模板的支设,在模板没有固定前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序;施工人员严禁在支撑件和连接件处进行攀登;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模板在进行施工时一定要按照专业的组织设计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支设和拆卸。操作人员在进行悬挑构件的支设时一定要确保脚底有可靠的立足点;在进行凌空构筑物模板的支设过程中,应当搭设脚手架或者支架;如果模板上有预留的洞口时,应该在模板安装后将洞口盖严;在现浇混凝土板拆模后,对于其留设的洞口,应该采用防护栏杆或者密网进行防护;高处拆模作业时操作人员要配置登高的梯架或者搭设脚手板和脚手架;施工人员不得站在模板支撑处进行操作。

7.3混凝土的悬空浇注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定:在浇注离地面以上2m的框架、雨篷、过梁和平台板时,应该设立操作平台;施工人员严禁在钢筋、模板或者支撑构件上进行施工作业;在浇注筒仓等一些构筑物时,应该将下口进行封闭,并且搭设脚手架和脚手板,以此来防止施工材料和人员的坠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没有可靠的安全设施,那么操作人员必须在施工过程中系好安全带,将保险钩扣好。

7.4对于移动式的操作平台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符合以下的规定。对于装有行走轮的移动的式操作平台,轮子和平台之间的立杆在他们的结合处一定要可靠、牢固的连接;操作平台的四周要设置安全网和防护栏杆,还应该设置上下的扶梯。

8. 结语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高处作业已经成为现代建筑施工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使高处作业带来的危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伍旭辉.浅议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防护[J].科技资讯,2009(16).

[2]张博.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探讨与剖析[J].建筑机械(上半月),2006(7).

高处作业篇7

一、        通过文体活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首先坚持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其次分别在四、五、六月份,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张思德》、“五四”文艺演出、校园卡拉ok比赛、男子篮球比赛、女子排球比赛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锻炼,进尔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操。

二、        加强管理,树立良好校风:

为了加强学生的管理力度,本学期共召开了八次班主任工作会议,同时重新明确了学生的入退校时间、升旗仪式时间等,先后对二起违反校规校纪的同学进行了严肃的处理。为良好校风的树立,为净化校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        通过劳动,锻炼自我,美化、绿化校园:

首先在三月份安排04汽驾班清理胶印室门前积雪,四月份安排03电工班清理南平房外白色垃圾,五月份对学校班级及各处室内外卫生进行了彻底打扫,六月份安排03电工、03微机、04汽驾、04电工、04微机1班、04微机2班清理南平房外杂草,同时组织全校班级在室外共栽种900余盆花卉。其次本学期采取了班级轮流出一期板报及国旗下讲话的这一作法,效果很好,让学生通过劳动锻炼自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懂得劳动的价值,体会劳动的喜悦。

四、        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为毕业证的准确发证奠定基础:

严格履行手续,为入退校及毕业班学生极时办理相关手续。并在班任会多次强调其重要性,同时制定相关的毕业生登记表,对毕业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准确的信息,组织毕业班老师认真填报登记表及照毕业像。

五、        宿务工作:

为加强宿务的管理力度,开学初先后召开了宿舍人员工作会议及全体住宿生会议,并针对我校住宿生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考核细则,并与班级量化考评挂钩,同理给新入住的同学安排餐宿,收缴住宿费,通过工作尽可量为住宿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六、        其它工作:

节假日安排领导带班,学生护校,浇花及四月份到西南乡各乡镇进行招生宣传工作等。

七、        存在问题:

1、             对宿务指导、管理深入的不够。

2、             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少创造性。

高处作业篇8

论文摘要:自从国外学者Ference在1977年提出“职业高原”概念以来,人们时职业高原的研究开始关注。国外有研究发现,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是有关的,有些学者认为职业高原对工作满意度有消极作用,另外一些学者又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究竟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是什么关系。以企业员工为对象,对员工的“职业高原”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职业高原内涵及国内外研究

(一)定义概述

西方研究者主要从晋升、流动和责任三个方面对职业高原进行操作化定义。Ference(1977)认为职业高原是指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个体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Veiga(1981)认为职业生涯高原不仅包括晋升的可能性很小(垂直流动的停滞),而且还包括水平流动(横向运动)的停滞。Feldman和Weitz (1988)认为职业高原是个体在工作上进一步承担更大或更多责任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学者也基本上采用了国外这四位学者关于职业高原的定义,从晋升、流动、责任三个方面来定义职业高原。

通过查阅文献,本研究总结了职业高原的定义。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在职业发展上接受进一步挑战、增加和承担更大任务的可能性很小;(2)个体在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上处于一个职业变动相对缺失的时期,并且与个体的工作晋升和变动密切相关,无法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原有规划;(3)个体在职业发展“向上运动”中工作内容、责任、压力的相对静止或者终止;(4)个体的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无法继续展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以上任何一方面就是达到了职业高原。

本研究关于职业高原的定义采用了总结定义中的第二条,从职位晋升的角度来考察高原现象。引用了Sclocum (1985)和Tremblay (1993)对职业高原的操作化定义,规定如果员工在当前职位上的任职时间达到或超过5年便判定其达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原期。

本研究的工作满意度采用罗宾斯的定义: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本研究从五个维度去考察工作满意度: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群体、组织文化。

(二)国外研究

1、国外关于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相关研究:

以往的研究发现,员工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缺勤、工作卷入度、工作满意度、离职6个效果量与职业高原的关系受到广泛专关注,其中职业高原与组织承诺、缺勤存在负性关系,职业高原与其它几个效果量的关系都没有统一,尤其是工作满意度,矛盾结果更多。

(1) Nicholson(1993)比较职业高原员工与非职业高原员工在内源工作满意度和外源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发现没有显著差异。Chao(1990)研究表明职业高原与内源和外源满意度之间均存在负向关系。

(2) Andreas G M Nachbagauer, Gabriela Riedl(2002)对165个大学职员、77个中学老师进行调查发现,低的晋升可能性对工作满意度产生消极影响。

(3)Patrick Chang Boon Lee(2003)研究发现,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满意度是有关的,但是跟流动意愿没有关系。

2、国外有关职业高原和其他方面的关系研究:

(1) Tremblay, Michel,Roger, Alain, Tou-louse, Jean-Marie (1995)调查加拿大三个不同部门的2183个管理人员,研究他们的主观和客观职业高原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发现在解释职业满意度时,主观职业高原比客观职业高原有更强的说明力度。主观职业高原对职业满意度的增长变化有12%的说明力度,而客观职业高原只有1%的说明力度。

( 2 ) Near (1985 ) , Orpen (1983 ,1986)研究表明,非职业高原员工相对职业高原员工来说,他们对直接上司的反应更加积极。Slocum, Hanson,aRawlings (1985)却得出了相反的结果。Veiga(1981)却认为职业高原和非职业高原者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不同。

(3)Near (1985)和Evans and Gilbert(1984)研究得出职业高原和非职业高原者在总体满意度上没有很大的区别。Gerpott and Domsch (1987 )发现处于客观职业高原的人跟他们的同事相比,在工作中,职业满意度和满意度上有不同。一旦控制年龄上的要求,人们的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受个体觉知到的职业高原的重大影响。

(三)国内研究

国内有关职业高原与工作满意度文献的特点:

1、国内关于职业高原的文章主要是定性研究,很少有定量研究。

2、以企业员工为对象的职业高原现象研究很少,但有部分专门针对教师职业高原现象的研究。

3、一般是探讨职业高原的分类、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等,没有专门针对职业高原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本研究先是通过CNKI , Proquest心理学数据库等来查找有关职业高原、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封闭式问卷。问卷回收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职业高原期和非职业高原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2、研究工具

自编的调查员工职业高原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的问卷调查表。根据Sclocum (1985)和Tremblay( 1993)对职业高原进行测量时,规定如果员工在当前职位上的任职时间达到或超过5年便判定其达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原期。本研究首先采用了这一方法判断员工是否处于职业高原。本研究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采用了殷红霞2004年在《西部高科技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与激励体系的重新设计》一文中的测量方法,从五个维度去考察工作满意度: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群体、组织文化。并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分解为25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每个项目均采用Likert五分评定法进行评分,要求回答者做唯一回答,分别记为5,4,3,2,1分。

3、调查对象

企业员工。本研究随机性的调查了企业员工123人,其中女性员工47人,男性员工76人;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30人,处于非职业高原的员工93人。

三、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职业高原与非职业高原员工总体工作满意度比较

通过统计数据发现,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工作满意度总体均分要高于非职业高原的员工。从表1中可以看到,非职业高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是74. 25分,而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是78. 62分。说明处于职业高原期的员工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上高于非职业高原员工。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调查对象数量的有限影响了我们的统计结果;另一方面,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恰恰相反,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工作,愿意安于现状,愿意就这样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这个角度来看,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工作满意度得分较高是可以理解的。

2、职业高原与非职业高原员工在工作满意度具体维度上的比较

我们观察表1还可以发现,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较非职业高原员工,他们在工作满意度的五个维度: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群体和组织文化上有更大的满意度,但差别不显著。说明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不仅在总体工作满意度上高于非职业高原员工,在工作满意度的具体维度上也是高于非职业高原员工的。

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最满意的是工作本身(17. 26分),处于非职业高原的员工最满意的也是工作本身(16. 12分)。职业高原与非职业高原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满意度都排在了第一位,说明无论是处于职业高原还是非职业高原,员工对目前从事的工作都是满意的,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因为处于职业高原就开始不满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另外,职业高原员工最不满意的是工作条件(14. 24分),非职业高原员工最不满意的是工作回报((13. 29分)。说明我们在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时,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可以适当改善其工作条件,而处于非职业高原的员工则可以通过调整薪酬水平或奖励的方式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3、不同性别的职业高原与非职业高原员工工作满意度比较

本次调查的企业员工中,处于职业高原的男性员工有22人,女性员工8人,从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平均得分(表2)可以看到,女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均分明显的高于男性员工,女性得分是88. 75分,男性是76. 68分。处于非职业高原的男女员工,仍然是女性的工作满意度均分(77. 54)高于男性员工的均分(71. 78 )。分析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的成就动机普遍低于男性的缘故,女性更关注家庭,而男性更关注事业,当男性处于职业高原时,工作积极性会下降,工作满意度也会随之降低,而女性处于职业高原时,则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家庭,对于工作满意度并不减弱。

处于非职业高原的男性员工工作满意度均分(71. 78)低于职业高原男性员工(76. 68),女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见表2),看来职业高原现象并没有影响男性和女性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反而还有满意度增强的趋势。

4、不同年龄段的职业高原员工对工作满意度比较

将处于职业高原的30个员工按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分类(见表3),26岁到35岁之间的有14人,工作满意度均分是70. 36,是得分最低的一个年龄段;36到45岁年龄段的有13人,工作满意度得分最高86. 00分;46到55岁的职业高原员工3人,得分是85. 33分。从这三个年龄段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越是年轻员工处于职业高原,其工作满意度越低,其原因可能是年轻人富有较高的创业激情,对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正处于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年龄阶段,一旦处于职业生涯的高原期,他们则更容易士气低落,对工作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四、研究结论

1、职业高原员工的总体工作满意度高于非职业高原员工。职业高原员工在工作本身、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工作群体和组织文化上的满意度均高于非职业高原员工,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别。

2、处于职业高原的员工,最满意的是工作本身,最不满意的是工作条件;处于非职业高原的员工最满意的是工作本身,最不满意的是工作回报。

高处作业篇9

【关键词】高处坠落事故;规律;预防、控制要点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在此作业过程中因坠落而造成的伤亡事故,称之为高处坠落事故。这类事故各行业中均有发生,并以建安企业居多,约占全部事故的20%左右。

1. 高处坠落事故的规律

高处坠落事故规律,是指人们在从事高处作业中,人与相关物体结合时违背客观事物规律而产生的异常运动失去了控制,经过量变积累发生了灾变的普遍性表现形式。掌握了规律,就能有效地予以预防和控制。

1.1 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别。

(1)洞口坠落(预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阳台口坠落等)。

(2)脚手架上坠落。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

(4)石棉瓦等轻型屋面坠落。

(5)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

(6)登高过程中坠落。

(7)梯子上作业坠落。

(8)屋面作业坠落。

(9)其他高处作业坠落(铁塔上、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树上、以及其他各种物体上坠落等)。

1.2 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

(1)个性原因,是指每类高处坠落事故在发生过程中各自具有的具体原因。

(2)洞口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洞口作业不慎身体失去平衡;行动时误落入洞口;坐躺在洞口边缘休息失足;洞口没有安全防护;安全防护设施不牢固、损坏、未及时处理;没有醒目的警示标志等。

(3)脚手架上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脚踩探头板;走动时踩空、绊、滑、跌;操作时弯腰、转身不慎碰撞杆件等身体失去平衡;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站在栏杆上操作;脚手板没铺满或铺设不平稳;没有绑扎防护栏杆或损坏;操作层下没有铺设安全防护层;脚手架超载断裂等。

(4)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立足面狭小,作业用力过猛,身体失控,重心超出立足面;脚底打滑或不舒服,行动失控;没有系安全带或没有正确使用,或在走动时取下;安全带挂钩不牢固或没有牢固的挂钩地方等。

(5)屋面檐口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屋面坡度大于25°,无防滑措施;在屋面上从事檐口作业不慎,身体失衡;檐口构件不牢、或被踩断,人随着坠落等。

(6)共性原因,是指任何一次高处坠落事故在发生过程中,均具有基本原因、根本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而形成的系列原因。

(7)基本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安全基础不牢。其表现是:人不符合高处作业的安全要求,物未达到使用安全标准。如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身体条件较差或有病;与高处作业相关的各种物体和安全防护设施有缺陷等。

(8)根本原因,是高处作业违背建筑规律的异常运动。其表现是: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如从事高处作业人员的着装不符合安全要求,高处作业时没有安全措施冒险蛮干,违反劳动纪律酒后作业;安全防护设施不完备、不起作用,或擅自拆除、移动或在施工过程中损坏未及时修理等。

(9)间接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异常运动失去了控制。其表现是:由于安全管理不严,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制约手段,对人违章作业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异常行为,对工具、设备等物质没有达到使用安全标准的异常状态,不能做到及时地发现和及时地加以改变。

(10)直接原因,是高处作业的异常运动发生了灾变。其表现是:由于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失去了控制,经过量变的异常积累,当人与物异常结合发生了灾变时,如人从洞口坠落、从脚手架坠落、从设备上坠落、从电杆上坠落等造成了人身伤害,从而构成了高处坠落事故。

2. 高处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

(1)依据安全管理的客观要求,运用安全与事故的运动规律预防、控制事故的规律,为了改变人的异常行为、物的异常状态,以及人与物的异常结合,应从本质上超前有效地预防、控制高处坠落事故。又分为具体预防、控制和综合预防、控制。

(2)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预防、控制,是依据不同类型高处坠落事故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每间类高处坠落事故进行具体预防、控制要点。

(3)洞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预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上料平台口等都必须设有牢固、有效的安全防护设施(盖板、围栏、安全网);洞口防护设施如有损坏必须及时修缮;洞口防护设施严禁擅自移位、拆除;在洞口旁操作要小心,不应背朝洞口作业;不要在洞口旁休息、打闹或跨越洞口及从洞口盖板上行走;同时洞口还必须挂醒目的警示标志等。

(4)脚手架上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要按规定搭设脚手架、铺平脚手板,不准有探头板;要绑扎牢固防护栏杆,挂好安全网;脚手架荷载不得超过270Kg/m2;脚手架离墙面过宽应加设安全防护;并要实行脚手架搭设验收和使用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悬空高处作业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加强施工计划和各施工单位、各工种配合,尽量利用脚手架等安全设施,避免或减少悬空高处作业;操作人员要加倍小心避免用力过猛,身体失稳;悬空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穿软底防滑鞋,同时要正确使用安全带;身体有病或疲劳过度、精神不振等不宜从事悬空高处作业。

(6)屋面檐口坠落事故的预防、控制要点:在屋子面上作业的人员应穿软底防滑鞋,屋面坡度大于25°时应采取防滑措施;在屋面作业不能背向檐口移动;使用外脚手架工程施工,外排立杆要高出檐口1.2m,并挂好安全网,檐口外架要铺满脚手板;没有使用外脚手架的工程施工,应在屋檐下方设安全网。

高处作业篇10

【关键词】高处坠落;安全状态;事故预防

建筑业是一个危险性高,易发生事故的行业,是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研究和分析建设工程多发性伤亡事故的成因,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保证建筑施工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因高处坠落而死亡的人数,在生产事故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同样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由于事故发生频率高,死亡率大,因而高处坠落事故曾被列为建筑施工四大伤害之首。因此,研究建筑施工高处的特点,分析事故成因,寻找事故发生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极为紧迫的。

1.高处坠落事故的特点

从发生事故的客体看,主要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好,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劳动组织不合理,安全教育不到位,施工现场缺乏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与生产秩序。

从发生事故的结果看,凡作业离地面越高,冲击力越大,伤害程度也越大。但也得注意亚高处坠落的预防。

从发生事故的类型看,高处坠落事故最易在建筑安装登高架设作业过程中与脚手架、吊篮处、使用梯子登高作业时以及悬空高处作业时发生;其次在“四口”、“五临边”处,轻型屋面处坠落;尚有在拆除工程时和其他作业时发生坠落事故。

1.1人的不安全行为

(1)作业者本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等妨碍高处作业的疾病或生理缺陷。

(2)作业者本身处于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反应迟缓,懒于思考,动作失误增多,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3)作业者生理或心理上过度疲劳,使之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动作失误或思维判断失误增多,导致事故发生。

(4)作业者习惯性违章行为。如酒后作业,乘吊篮上下,或在无可靠防护措施的轻型屋面上行走。

(5)作业者对安全操作技术不掌握。如悬空作业时未系或未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挂钩未挂在牢固的挂钩地方。

(6)缺乏劳动危险性认识。表现为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各种糊涂观念,如“飞鸟拉粪,哪会落在我头上”、“常在河边走,哪会不湿脚”等,都将增加不安全因素,导致事故发生。在行动上表现为坐在栏杆或脚手架上休息、打闹。

(7)操作时弯腰;转身时不慎碰撞杆件等,使身体失去平衡。

(8)走动时不慎踩空或脚底打滑。

1.2物的不安全状态

(1)脚手板漏铺或有探头板或铺设不平稳。

(2)材料有缺陷。如竹杆使用青嫩、枯黄、黑斑、虫蛀以及裂纹贯通二节以上的毛竹。

木杆使用易腐蚀易折裂以及枯节、中心眼的木杆,钢管与扣件不符合要求。

(3)安全设施失效或不齐全。如人字梯无防滑、防陷措施,无保险链。

(4)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如未绑扎防护栏杆或防护栏杆损坏,操作层下面未铺设安全防护层。

(5)个人防护用品本身有缺陷。如使用三无产品或已老化的产品。

(6)材料堆放过多造成脚手架超载断裂。

(7)安全网损坏或间距过大、宽度不足或未设安全网。

(8)“四洞口”、“五临边”无防护设施或安全设施不牢固、或已损坏未及时处理。

(9)屋面坡度超过25°,无防滑措施。

1.3方法不合适

(1)行走或移动不小心,走动时踩空、脚底打滑或被绊倒,跌倒。

(2)用力过猛,身体失去平衡。

(3)登高作业前,未检查脚踏物是否安全可靠。

1.4管理的不到位

(1)脚手架搭设方案指导性不强。

(2)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安排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等疾病或生理缺陷的人员进行高处作业。未根据季节变化,及时调整作息时间。

(3)安全教育不到位。如从事高空作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或未对从事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态度教育,使他们对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不足。

(4)安全检查不仔细,流于形式:脚手架安装完毕后,未经验收或草草验收了事。在使用前未对作业环境进行检查。

1.5环境的不符合

(1)超过6级大风、大雨、大雪等恶劣天气从事露天高空作业。

(2)在照明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从事夜间县夜间悬空作业。

2.高空坠落事故预防

2.1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应当加强对高处作业人员安全态度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减少作业风险。

组织从事高处作业人员对有关规程、标准进行学习。

寻找事故发生规律,做好高处作业人员二重或三重临界日或情绪临界日的安全防护工作或将其调离岗位。

2.2控制物的因素、减少物的不安全状态

把好材料关,施工中所搭设的脚手架必须坚固、可靠,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施工正条件设置安全网,安全网必须经过试验,以100kg重的沙袋从10m高处抛下,沙袋落网后安全网的网绳、边绳和系绳均不断,方为合格。

坚持“四口”、“五临边”防护措施。

悬空作业人员或具有危险性的高处作业应挂好安全带。安全三必须三证齐全。

2.3控制操作方法因素,防止违章行为

为预防坠落事故,首先应尽最避免采用高处作业的方式,其次对不属于高处作业的工程,也应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