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3 10:06:00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1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读书分享会 交流办法 书籍 话题 内容

对于“阅读教学”,2011版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的确,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改变人生,这已经在人们心中达成共识。古往今来有成就的文人志士都很重视阅读,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序》中有这样的诗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国志》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高尔基曾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夸美纽斯也曾说:“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从这些古诗词和名人名言中,可窥见阅读的魅力。

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阅读教学,让我们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无奈地感叹道:“哎,我也知道让学生广泛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最好方法,但是反复强调学生每天要看课外书,他却不看啊。”

下面我来谈谈我校的做法。我校为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班级读书分享会便是其中的一种。

如何上好班级读书分享会呢?我结合我校的一些课例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书籍选择

1.从单一走向广泛。在我近阶段所听的读书分享会中,教师推荐的都是儿童文学类的书籍,如《我要做好孩子》《鼹鼠的月亮河》《青铜葵花》《时代广场的蟋蟀》《小王子》《追踪小绿人》《今天我是升旗手》等。不可否认,这些儿童文学都是老师精心挑选的,都是中外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给学生的文学和精神带来的影响不可预计。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并不只是对文学产生爱好,应该博览群书、视野开阔。所以教师推荐学生共读一本书的书目引导十分重要,除了文学类的书籍,也要推荐《宇宙奥秘》《海底两万里》之类的科普读物,或者是《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类的哲学故事丛书、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

2.从指定包办走向自选引领。读书分享会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拓展阅读、大量阅读。因此,读书分享会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同语文课中的课文是完全不同的。语文课中的课文是选定教材,而读书分享会阅读材料的选择应由学生为主。但是现在的读书分享会,阅读材料都是教师指定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阅读能力而选定的,这里不是说教师不能推荐,教师推荐能更快地传递一些新书、好书的信息,但不能出现全权包办代替的现象。我们老师应在了解大多数学生的阅读书籍,尊重大多数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适当引领,确定班级读书会的阅读材料。通过读书分享会,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选择性地阅读与吸纳,从而培养他们特有的读书风格。

二、精心设定话题

班级读书分享会中的讨论是核心环节,讨论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讨论话题的设定。

1.话题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我们习惯了在课文教学中提问题,也习惯于在读书分享会中抛出话题,但是话题的设定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抛出的话题学生未必积极响应。面对教师一厢情愿设计的话题,学生望而生畏,表达欲望与阅读兴趣明显被遏制。如果换个角度,让学生设计话题,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2.话题的设计要能启发学生的多元思考。一个话题,如果学生只能从某一角度运用线性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那么学生还会有多少探究和深入阅读的兴趣呢?反之,如果能让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诠释话题,有助于开阔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并将讨论深入下去。

3.话题设计的角度要避免单一,力求多样。阅读一本书,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或是了解到生动的故事情节,或是留下深刻的人物形象,或是感悟到丰富的思想内涵,或是学到精彩的语言表达……一般地说,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中,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点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有选择地从一条线索出发设计话题。

三、关注内容分享

1.从注重人文思想走向多元价值的关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多元的,除了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外,还有语言风格、表现形式等的影响,作为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有必要对这些内容作适当地渗透与引领。

2.从理性思考走向形象再现。很多老师在组织读书分享会的时候,都喜欢问一问书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对这件事你想说什么?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明显要求学生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对整个故事,对故事中的人作理性地分析、判断、概括,语文能力培养的痕迹十分明显,自然就影响学生的分享兴趣与欲望。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2

---听"演讲智慧"培训有感

物流团购江西运营中心 程序员 王俊普

一直以为演讲就是纯粹的商业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相去甚远,但是在听取"演讲智慧"的培训会议后,我意识到:如果透过演讲的表象(其表现形式),看到演讲的本质(其目的就是达到有效的沟通)的话,那么生活和工作中只要涉及到和他人的活动时都需要演讲。

在本次培训中,我除了了解到演讲的重要性外,还学习到一些演讲的技巧。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陈董讲到的两点:"爱"与"分享".

爱,这里指的是对父母的爱。如今处于职场的我,与父母的相处时间非常少,难以在行动上给予父母生活上的照顾,只能通过话语的方式表达我对他们的关心。爱是双向的活动,既需要付出也要有接受,为了能让父母更好地接受我的爱,我需要学会和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代沟的问题,我和父母在很多问题(如工作方式、小孩的养育)上存在分歧,再加上爱人的微妙关系,我和父母对话过程中,语气越来越强硬,对他们的唠叨缺乏应有的耐心。这样的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这些问题:

第一、如果说演讲的目的是通过沟通的方式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那么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就不能是一味地为了说服他们。和父母的沟通其实是一种对话,对话除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听取对方的意见或观点,如果我确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那么我会尝试说服父母,如果父母的观点有道理或者对自己的观点可以互补的话,那我可以尝试听取他们的意见。毕竟和父母之间无需争个高低,我们都是为了大家好。

第二、父母的唠叨确实很烦,但是自从自己带过儿子一段时间后,我回忆起在我还小的时候,父母也是不厌其烦地陪我成长,那时的我常常无理取闹,比起父母现在的唠叨更无聊,但是父母对我的只有包容的微笑,这样看来我和父母的对话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第三、陈董说:"避免父母‘骚扰’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骚扰’他们".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好,只要有空,可以找任何理由打电话或和父母视频,不要因为担心父母会过问自己的工作或婚姻大事而怕和父母对话,毕竟他们的唠叨是为了我好。

如果说爱的沟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分享对我们的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还记得以前的领导跟我说过:"在一个公司,普通员工往往是少说话多做事,基层管理人员往往是边做事边说话,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少做事多说话。"以前觉得这只是对职场现象的描述而已,但现在结合物流团购的分享文化,我认为其中的"说话"就不是简单的聊天,而是指工作上有效沟通和传道分享。

如果把公司比作一台电脑,那么普通员工就是内存、显卡、显示器,基层管理人员就是主板,高层管理人员就是CPU.CPU为了达到目标而负责发车各种各样的指令,主板将指令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内存、显卡、显示器等组件协同工作,最终达到输出的目标。CPU和主板往往很少甚至无需做具体的事情,只要能将指令清楚明白地发出,基础组件只需接到指令后去执行就可以了。

无论是CPU、主板还是其他基础组件,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数据线和电路排线连接的话,指令是无法从高层传到到基层,最终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我认为工作上有效的沟通除了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规范的标准,正如电脑上的数据线或电路排线都根据功能而存在不同的参数和外观标准。另外,有效的沟通还需要有计划,并且能确保在执行的过程中能按照计划执行。

"说话"还是工作上传道分享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前我认为传道分享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参加工作之前我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经过约二十年的教育经历后参加工作,结果发现工作上要学的东西比学校里多得多。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偏重于技术技能的学些,这些可以通过培训和阅读的方式学习。但是随着工作经历的成长,我意识到工作上很多方式方法,做人技巧是无法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学到的,只能和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多交流多相处,虚心听取建议,始终以空杯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这样才能快速成长。当工作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随着职位和人脉的提升,我逐步走上基层管理的岗位,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一味的学习索取,更希望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观点和别人分享传授给别人。

"分享是生命的伟大"——这也正是我义无反顾加入物流团购的原因之一。伟大的人不仅在于能做成多少事,而在于能将自己的长处和成功经验传授给别人,让他人也能获得成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是传授,传授是一对一,效果是有限的,积极的演讲是分享,分享是一对N的,效果是无限的。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3

分享前的做足功课

1.做好微课的开发

微课虽微,五脏俱全,经典培训书籍《交互式培训》中提出了相关理念,可以参考。

(1)课程设计要符合4个好的培训要素。

首先,课程与学员的关联度非常高,他们会觉得需求被满足了。如学员反馈:这个课程能满足我的需要,我能接触到很多实用的案例,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我也可以实践学到的内容。

其次,学员的参与和讲师的互动很有意义。如学员反馈:此课程参与性很强,课程很有互动性,有很多双向的交流。

第三,整个课程的结构很清晰。如学员反馈:培训师的讲授清晰简练,使用的学习材料清晰实用。

第四,授课方式可以足够吸引学员参与。如学员反馈:我的表现能得到反馈,我觉得受到了尊重,学习气氛轻松幽默等。

如果我们把刚才的四个特点做一个总结,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点:一是关注学员,或者说以学员为中心;二是课程的结构需要足够清晰。

(2)课程设计要符合“成人的学习关键原则”。 成人教育领导人物马尔科姆・诺斯尔斯提出四个关键原则:自愿,经验,自主,行动。

2.做好微课分享前的准备工作

(1)与群主充分沟通,明确分享的题目,然后将课程结构和PPT发给其过目,让其提供意见,不断修订。确定好PPT后,将PPT导出成图片格式。

(2)找1-2名学委帮忙。在网络上,师生之间无法面对面交流,对于讲师而言,没人陪伴是很孤独的。学员的支持是讲师分享时的动力,找几个学员帮助讲师在分享前做好以下相关工作:

一是暖场。如个人介绍,分享的海报宣传图片;用文字形式简介内容并重申直播课堂注意事项,如直播过程中学员禁言;必要时让学委帮忙写一份暖场词;

二是让其编写好“搜索词”,如“李海峰你学不会”;

三是分享前进行语音测试,确认网络是否异常;

四是让其帮忙做一些简单的互动,确保学员到位或增强参与感,可以巧妙点名,如“小美在哪里?给大家献个吻呗”、“小C来了吗?给大家送朵玫瑰花吧”或者预告结束可以抢红包。

五是建立异常提醒机制:提前和分享嘉宾确定好异常处理方式;如时间节奏较快或较慢、网络异常时如何处理。

(3)准备好很必要的工具,一台电脑和一个音质较好的耳麦配合使用。

分享中的正确展示

微信群分享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感,开始分享时,如果有条件的话,老师可以先录制一小段真人视频,发在群里和大家问好、自我介绍并引出分享主题(此部分也可由学委帮忙完成)。

微信直播的语速不宜太快。比正常语速慢20%,学员比较容易听清楚。

语音、图文结合较佳。PPT图片使用微信PC客户端贴图,注意贴图和语音的协同性(点击看大图和听语音是不能同时进行的)。另外,如果学委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文字跟进方式:建议跟进时严格按照分享者的大纲标明章节序号。

PPT讲义的内容宜精、字数宜少、字号宜大,并且多用图片、图表等视觉化手段,使学员一目了然。

微信语音每条只有1分钟,碎片感强。每条语音的结尾必须是完整一句话,建议使用过渡句铺垫下一条语音,增强流畅度。

微信虽然一对多,而且以语音为主,但仍要努力营造一对一、面对面的氛围,说话拉家常用“你”作为代词、穿插一些提问、必要时停顿都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个人觉得,由主持人和分享者采用访谈对话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

直播分享的时长30分钟左右为宜,超过1个小时的语音分享,很少有人能坚持用心听完。微信直播不宜安排中场休息;另外,要做好n堂秩序的引导与维护。

直播分享的最后应简要回顾内容要点,加深学员印象,并留出10-15分钟用于互动答疑。如参与人数不多,可让学委带头参与互动。针对回答非常及时、很有特点或回答很准确的小伙伴,可以点赞或文字嘉许。

分享后的持续吸引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4

关 键 词家庭教育指导;班主任茶座;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7-0025-03 

经典绘本《石头汤》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来到一个村庄,这里的村民经历过许多苦难,彼此缺乏信任,不愿接纳任何人。但是,在福禄寿的导引下,村民纷纷拿出饺子、绿豆、百合、胡萝卜……煮出了一锅美味的石头汤。他们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付出了许多,但收获更多。故事告诉我们,分享会带来快乐与成长。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校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唯有不断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引领家长与社会各界在分享与合作中收获成长,才能真正缔结“爱的同盟”,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于是,我们尝试主动邀约若干家长“闲聊”,在分享与探讨中生长教育智慧,共煮一锅家校共育的“石头汤”——“班主任茶座”就这样诞生了。 

一、发挥破壁功能,展开平等对话 

“好的教育实践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永远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共同分享、相互激励,并最终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彼此成全的活动。”[1]从基本形式上讲,“班主任茶座”是基于闲暇的、以聊天为基本形式的,以对理想的家庭教育的欲求为核心的,以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为宗旨的小组活动。它颠覆了班主任与家长的传统沟通方式,变教师中心为孩子中心,力求构建平等对话的新型沟通方式。 

传统的家长会一般由学校或班主任决定时间、地点和内容,要求家长参加,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时间,家长也很难有机会就孩子的情况单独与班主任进行深入交流。而“班主任茶座”则改强制要求为家长自主选择。 

每期“茶座”限定15人,时间为1小时。班级家长委员会提前一周接受家长报名,确定参加本期“班主任茶座”的名单。地点则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或在学校圆桌会议室,或在某学生家里,或在茶室,力求氛围更好,交流更轻松。每期“茶座”聚焦一个话题,或由班主任主讲,或邀请一名嘉宾主讲并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展开自由对话和好书分享。 

为提高“茶座”质量和效果,一方面,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作客“茶座”,为家长指点迷津。同时,也挖掘家长群体中的教育高手,邀请他们作客“茶座”,如亲子阅读问题,“茶座”请拥有成功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使对话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优秀学生本身也是最好的案例,“茶座”开设了“满天星”讲坛,邀请个性鲜明的学生作客“茶座”,与家长展开对话,带给家长全新的体验和感悟。第一位开讲者六(1)班班长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家长见识了优秀学生的口才。班主任就此引导家长鼓励孩子阅读、分享、展示,积极培养孩子卓越的语言表达才能。 

这样的沟通方式灵活、轻松,有针对性,获得了家长的普遍认可。家长以积极心态自主报名参加“茶座”,带着问题而来,主动与老师及其他家长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家长携子一起参加,孩子也同样享有平等的发言权。班主任则做好组织协调、牵线搭桥工作,让班级中的家庭教育高手充分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下,家长往往非常理智,一些亲子沟通问题现场就能得以解决。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我喜欢到班主任茶座和大家聊孩子,这完全是我自己的事,轻松、自由,畅所欲言。一年来,我在改变,孩子也在改变。真心感谢班主任茶座。” 

综上所述,班主任茶座体现出鲜明的“破壁”功能:用平等对话打破家长各自为营的局面,打通家庭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与经验,努力使班级成为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的集大成者。 

二、坚持需求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选择适宜的主题是保障“班主任茶座”良好效果的关键。“班主任茶座”力求话题朴素而实在,满足家长的需求。主题主要来源于家长建议,由家长委员会负责搜集后建成话题库,然后,班主任和家长委员会共同整理、提炼,形成话题系列,并预留空间以备补充。 

以下是一(4)班第一学期“班主任茶座”安排表,从内容上看,主要引导家长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一年级新生家长来说是最需要的指导内容。 

家庭教育的进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主张“班主任茶座”主题呈现阶梯式递进。如“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一话题安排三期,分别在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开展。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家长往往比较焦虑。“班主任茶座”旨在引领家长确立儿童视角,培养倾听孩子的意识,从而宽容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尽快融入小学生活。四年级孩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班主任茶座”的目的是指导家长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理解这一年龄段孩子的需要,努力做孩子的朋友,共建和谐的家庭生活。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叛逆期,通过“茶座”指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努力做孩子的知己和助理,倾听、理解而非教育,帮助孩子释放情绪,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如此,用“量身定做”的主题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 

“班主任茶座”一般一个月一次,一个学期开展四、五次活动。学期初,班主任根据家长意见安排好每一期的主题,以便家长可以根据兴趣、需要以及时间自主选择参与。同时,根据需要临时增加或调整主题。比如,在实际家庭生活中,总有个别孩子很“特别”。为此,我们开设了“班主任特需茶座”,家长可以主动与班主任预约,然后由班主任约请相关人员一起探寻智慧策略,以求家庭教育的个性化和理想化。对于家长在“班主任茶座”中提出的典型案例,我们会进行跟踪探讨,集体梳理,观察孩子的动态变化,分析孩子的进步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切实帮助家长找到巧妙、有效的方法,促进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搭建分享平台,实现共同成长 

“教育在闲暇中,教育的基础性条件是闲暇,甚至可以说教育即闲暇,年长者与年轻人在一起的自由交流,就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形式。”[2]“班主任茶座”实际上也是一种分享平台,引领家长在闲暇之余聊聊孩子的事,促成家庭之间彼此开放,激发每一个人对理想的家庭教育的向往,以积极的心态和孩子共同成长。“茶座”本身是现场分享,班主任与家长、嘉宾、孩子分享彼此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成长体验。而场外分享也毫不逊色。打开班级博客,家长们能浏览家长委员会制作的“班主任茶座”简报,从中分享参与者的“品茶”心得,欣赏现场的精彩照片。同时,家长可以在博客留言质疑或提问,或在班级微信群和QQ群发表意见,交流看法。由此,拓展“班主任茶座”对话时空,不断生成新的教育智慧和新的话题。 

除了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的实际问题,“班主任茶座”更上位的追求是激发家长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断更新生活理念,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活教材”,实现亲子共同成长。家长不可能参加每一期“班主任茶座”,也不可能时时聆听专家讲座,而好书则能随时满足家长的学习愿望。为保障读书质量,班主任与家长经常沟通,确定和更新书目。在每期“茶座”的好书分享环节,人人可以是分享者,就一本书发表一分钟演讲;之后,大家还可以在班级博客和微信群跟帖分享。 

在第四期班主任茶座“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一)”之后,有家长在班级博客写道: 

家长1:我们收获颇丰,比如:小孩遇到困难会对家长哭鼻子,现在我懂了,哭泣其实是一种求助,是对父母的信任。这时,应鼓励孩子而不是责备。 

家长2:以前,我从来不知道孩子心里的想法。每次带回家的课堂小练习只要是做错题,我都会对着她一阵大吼。听了顾老师的讲述,我明白了应该给孩子解释的权利。 

家长3:换一个视角,体会孩子的不易。换一种身份,试着和孩子做朋友。换一种心态,相信孩子会做到更好。少说多听,孩子会对你敞开心扉…… 

“班主任茶座”为家长搭建了分享平台,家长与教师及时交换有关孩子的资讯,使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有越来越全面的认识。家长与家长之间畅所欲言,将孩子放在群体中观察,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也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家庭教育策略,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在这个平台上,班主任也获益匪浅。许多班主任在组织、参与“班主任茶座”过程中产生了研究兴趣,他们从中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搜集鲜活、个性化的案例,就此展开实践研究,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班主任茶座”以儿童发展为理想,以话题为纽带,以分享合作为宗旨,建构起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班级家庭教育共同体,引领师生家长走进新的生活世界。理想的教育永远指引着朝圣者不断探索、前行。家校共育的研究永无止境。我们呼吁,班主任都来开设“茶座”,煮好家校共育的“石头汤”,为儿童的成长汇聚力量,创造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2]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5

了解Windows共享访问模式

Windows的共享模式分为来宾模式和经典模式,前者自动将来访者的共享访问账户映射为Guest账户,并允许来访者以宾客账户身份访问共享资源。后者会对来访者的身份进行强制验证,如果验证失败,就不允许其访问共享资源,这对于安全性较高的场合较为合适。

当启用了来宾模式后,来访者会借助于本机的Gues!账户进行访问,Guest账户是不需要密码的,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访问效率。当然,前提是必须激活本地的Guest账户,否则在访问时仍然会弹出身份验证窗口,而且在其中输入任何账户名和密码,都无法正常进行共享登录。在CMD窗口中执行“net user guest/active:yes”命令,就可以激活Guest账户(如图1)。运行“net user Ruest/active:no”命令,则会禁用Guest账户。

当启用了经典模式时,系统会自动检测在本机中是否存在和来访者相同的账户名和密码,如果存在,共享登录动作就会顺利通过。如果本地的账户和来访者使用的账户一致,但是两者的密码不同的话,则必须在身份验证窗口中输入与之对应的本地账户的密码,才可以访问共享资源。如果本地不存在相同的账户和密码信息,但是已经激活了Guest账户的话,那么共享访问就会使用Guest账户实施,否则功能访问就会失败。

共享登录为何被拒绝

笔者使用Administrator账户登录本机后,通过网络邻居搜索内网中的某台文件服务器,在搜索结果中可以浏览该机上的所有共享文件夹,当双击某个共享文件夹时,系统没有弹出共享登录对话框,而是冷冰冰显示拒绝登录的信息。

笔者判断,没有弹出共享登录对话框,就已经说明共享登录已经通过了身份认证,因为文件服务器也存在Administrator账户。之所以出现登录失败的问题,只能说明该机中的Administrator账户密码为空。而Windows对于密码为空的账户,默认只允许其访问控制台窗口,不能执行别的操作,包括访问共享资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到该文件服务器上运行“lusrmgr.msc”程序,在窗口左侧选择“用户”项,在右侧的Administrator账户的右键菜单上点击“设置密码”项,为其设置和笔者主机上Administrator账户相同的密码。之后再次访问,就可以顺利登录到该服务器上,自由访问共享资源了。当然,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密码,这样,在访问时笔者就必须输入Administrato账户名和与该服务器对应的密码方可。

当然,每个来访者账户名在服务器未必存在,都按照上述方法手工定制,未免太过繁琐。为了访问上的便利,可以在该服务器上先激活Guest账户。之后运行“secpol.msc”程序,在本地安全设置窗口左侧选择“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分支,在窗口右侧双击“网络访问:本地账户的共享和安全模式”项,在弹出窗口(如图2)中选择“仅来宾一本地账户以来宾身份验证”项。之后,所有的来访者就可以快捷顺利地访问该服务器上的共享资源了。其实,对于WindowsXP来说,如果在文件夹选项窗口中的“查看”面板中选择“简单文件共享”项,就相当于将共享模式调整为“仅来宾一本地账户以来宾身份验证”模式。如果取消该项选择的话,就相当于将共享模式调整为“经典一本地用户以自己的身份验证”模式。

破解共享信息失踪之谜

内网中有一台主机,其共享模式已经设置为“经典一本地用户以自己的身份验证”模式,别的主机用户通过网上邻居窗口搜索到了该机,在身份验证窗口中输入正确的账户名和密码后,虽然共享登录顺利通过,但是却找不到该机上的共享资源。实际上该机已经开启了多个共享资源项目。

从原理上说,在经典模式下,只要通过了安全认证,就可以访问所有的共享资源。之所以出现以上故障,其原因在于该机中的隐藏共享资源IPC$被停用了。在默认状态下,通过网上邻居可以访问目标机的共享内容,主要是该机安装了“Microsoft网络的安全和打印机共享”组件,系统会自动生成隐藏的共享IPC$。借助于该对象,才可以浏览该机的共享资源列表信息,让共享访问得以顺利进行。如果目标机隐藏的共享IPC$服务被停用的话,自然会造成上述无法显示共享资源的故障。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将隐藏的共享IPC$服务激活即可。这必须以管理员身份登录系统,在CMD窗口中执行“net share IPC$”命令,当系统出现确认提示,就说明共享IPC$服务恢复正常(如图3)。以后不管是通过网上邻居,还是利用URL地址方式访问该机,就会显示对应的共享资源信息了。

由共享权限引发的故障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话语权;缺失;和谐共享

所谓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即说话及发言的资格和权力。它往往与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话语表述相关。笔者想说的话语权主要指学生的话语权,在学校教育范畴内,班集体的管理中,课堂教学中,师生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话语机会、话语权力及话语地位。

一、教师与学生话语权现状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教师的话语权明显处于一种强势地位,他们牢牢把控话语的时间、话语的内容以及话语的阵地。教师可以整节课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地听;班主任可以就某一问题或学生的某一行为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态度、观点及看法,或是对某一同学的批评,不管错误与否,恰当与否。而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他们很少有机会在公开场合自由地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想法,或对某些事情做出一些解释,当然就更不必说对教师的某些行为言论做出一些批评了。可以说他们所享有的可怜的话语权是要看老师的脸色的,高兴时就让你说几句,不高兴时就只有俯首听的份了。学生话语权的明显弱势地位,有时甚至被剥夺,以致集体失语的这种状况导致学生长此以往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不知积极争取自己的话语权(当然这与他们的年幼,心智尚未成熟有关,)这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要么就是因为缺少话语交流导致师生的大量误解积压,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这也不是我们的教育想要的东西。

二、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师生话语权的如此失衡,学生话语权的如此弱势甚至缺失的呢?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一直都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譬如“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等都反映出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因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然受到其影响,把自己定位为长者,而不能把学生看成一平等的独立个体,命令的语气与学生讲话。学生的话语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认为不敬而遭训斥甚至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哪里还有什么话语权?还有社会的功利目的的影响。社会的功利目的对老师形成巨大压力。学生家长对孩子们成绩的过度追求,社会及政府对学校的单一评价――中高考成绩,这都迫使学校及教师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一切的一切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学生不需讲话,只有接受,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需求以及其他的很多诉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语权的强势地位和学生话语权的弱势地位甚至缺失也就自然而然了。

三、如何与学生共享话语权

在社会中,事实上话语权的强弱大小主要取决于话语者的身份地位。但是,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同,他们绝不是利益博弈的对立双方。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体、心理、学业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班主任就更应该在自己的班级日常管理中,与孩子们频繁的接触交往中,还他们以话语权,与他们进行积极平等交流,以唤醒他们内心的自我。所以对于学生话语权的缺失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很显然,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理应与教师共享话语权,密切联系,共创和谐教育环境,融洽师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者,我们该如何让学生话语权恢复到应有的位置,实现师生话语权的和谐共享呢?

1.教师话语观的转变

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传统的话语观,不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话语权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话语权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那么学生就永远不可能真正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所以教师的观念转变特别重要,首先我们要树立自由民主的平等观念。课堂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他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才能在多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在班级的管理中,班主任更要充分发扬民主平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不断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

2.锻炼学生的话语勇气,培养学生的话语表达

学生要想拥有话语权,首先得让学生有表达的勇气,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能为自己做出辩护,能用合适的条理的话语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平时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放下身架,与孩子们交朋友,用平等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我们还要积极提供学生话语交流的机会,对其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条理性、艺术性等进行指导。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7

在互动与对话中拓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在网络平台上,公众号、微信息、微传播、微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时尚的信息传播和接受方式,它们的互动性、及时性、鲜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挤压了传统媒体的舆论空间,因此在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前,由于新的社交性媒体迅速抢占了先机,使得传统媒体“集体沦陷”,在舆论引导中陷入“失语的焦虑”。可以说,网络技术催生的新媒体在当代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也应认识到,新的网络社交媒体在冲击传统媒体格局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利用新的社交媒体拓展信息路径提供了契机,即社交媒体的社交性传播形式,承载着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互动与对话的功能,是传统媒体在信息共享时代增强自身影响力和存在感的重要方式。2013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光明日报等传统媒体纷纷入驻微博、微信平台,至2013年末,仅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三个平台的用户数就突破5000万,显示了传统媒体在社交性媒体化之后的传播能力。从总体而言,传统媒体的新社交性媒体形式,在加强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效应的同时,传统媒体也将自身的权威性赋予了所拓展的新型传播形式,从而在信息的对话、交流、互动与传递的过程中,挤出了舆论空间充斥的非理性泡沫,助推舆论生态的理性和谐氛围的形成,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在互动与对话中把握社会舆情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时代具有了较大差别,这一变化最鲜明地体现在传统媒体以一点对多点的发散性扇状传播方式,逐渐向多点对多点的网状传播方式转变。社交性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爆料王”,这就是说在信息共享时代,社会舆情的生成已不是受众对传统媒体所提供信息进行的一种纯粹单方面的接受和把握,而是对涌动着的多元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改变原有的颇具宣传和说教色彩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媒体的互动与对话中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引导社会舆情。

网络时代信息的网状传播具有数量大、来源广、影响面大的特点,且在消费文化理念日益深入的时代语境中,信息的更迭呈现出浪潮化的趋势。在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过程中,一些文化现象、社会话题得以凸显,成为反映当下的社会舆情。它们之所以能够凸显,本身就意味着所喻含的问题受到了人们或隐或显的关注,最终在网络的聚合效应下,在人们的互动和对话中得到发酵和裂变。2010年,微博成为一种时尚,并引出了“围观改变中国”的命题,在这一命题的讨论中,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权、监督权被推到新的高度。2011年,“红十字会”、“拼爹”、“郭美美”、“药家鑫”、“小悦悦”等网络热词的出现,让“淡定”的人们再也无法“Hold住”,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声在网络话语的喧嚣间此起彼伏。2012年,“高富帅”、“白富美”、“表叔”、“表哥”频出, 引发了人们对贫富差距、阶层固化、权力寻租、青年心态等问题的思索。2013年,“房姐”、“房叔”、“房祖宗”们上演着令人瞠目结舌的传奇,但是“大黄鸭”的横空出世,给处于生活焦虑状态中并向往“土豪”生活的“小伙伴”以“喜大普奔”般的心灵慰藉。

可以说,以网络热词为代表的社会舆情,作为一种借助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对话与交流的话题对象,是以一种戏谑和嘲弄的态度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方式,是针对现实的文化隐喻。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对通过网络传播、扩散的文化隐喻、“草根”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甚至有时简单地将其视为“洪水猛兽”。①网络舆情治理,是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统媒体要在网络时代彰显它对社会舆情的把控和引导能力,推动国家的文化治理体系建设,就必须参与社交性媒体的互动与对话,而非与社交性媒体相隔离。要充分利用天涯社区、猫扑论坛、百度贴吧等社交媒体提供的新闻线索,在思想和话语的驳杂交织中,感受当下最为真切的思想涌动。概言之,对话与交流是信息共享时代传统媒体把握社会舆情,发挥正面舆论引导效应,降低社会治理成本可以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互动与对话中促进信息的专业化传播

由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对信息的快速浏览,容易忽略掉网络空间中的信息,使信息的有效性在信息快速更迭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因此在信息共享时代,基于互动与对话的需要,为受众提供以专业化为特质的内容信息,成为媒体传播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所谓专业化的信息传播,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而言的,是指特定专业背景的人群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兴趣组合而成互动与交流的群体,在信息传播、共享路径上以RSS聚合服务、朋友圈、专题服务、新闻订制、新闻检索、博客或网友文集等形式出现。

由于在信息共享时代的互动与对话中,信息的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消费者,它模糊了传统信息发送者和消费者的界限,托夫勒曾经预言的“生产型消费者”(Prosumer)在网络信息共享时代正成为现实。这就决定了针对特定信息的互动与对话是小范围内的事件,它要求信息以更为专业化的形式出现,这就必然导致信息分众市场的出现。也就是说,在信息多元的时代背景中,受众根据彼此间交流与对话的需要对信息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主动促使信息传播市场的分化。比如,豆瓣网聚集了专业性很强的有关书籍、电影、音乐评论的网友,他们之间彼此的互动与交流不仅形成了当代网络空间中靓丽的景观,也使得豆瓣网成为“吃‘文化饭’的互联网品牌”。②

传统媒体在实现信息广而告之功能的同时,要在与新媒体联姻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传播的再专业化探索,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信息的平面化传播向深度挖掘的方向转变,对所要满足的传播需求与满足需求的方式进行细分,按照新语境、新形势下的信息生产、传播逻辑对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进行再造,从而推动传统媒体的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在互动与对话中生成新的传播伦理

信息共享时代的网络传播作为传播史上的革命,拓展了新的传播渠道,形成了新的传播空间,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秩序和传播伦理。媒体的传播需要一定的伦理秩序,它是维系信息有序、高效、规范传达的内在规则,但由于新媒体尚未完全培育成形,传统媒体仍然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碰撞的历史时刻,新媒体伦理的制定需要在媒体间的互动与对话中完成。

首先,对话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价值理念上的对话。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的当展受到市场化转型的推动,商业利益在新的媒体伦理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而传统媒体由于具备新媒体最为缺乏的社会公信力,能够及时纠正背离媒体社会责任的信息传播,引导舆论走向,因此在信息的共享与传播中,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达成一种制衡。

其次,对话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传播话语体系上的对话。不同的媒体形式有不同的话语体系,选择了一种媒体形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话语的表达方式。由于新媒体的匿名性,使得其在话语的表达上有时呈现出“隐私的窥探”、“话语的暴力”等特征,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一些非理性的“媒介审判”往往干扰人们正确的判断。而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职业精神和对事件真实客观的追求则是为社会所承认的,因此两种话语体系间的对话,构成了媒体在协同互补中培育共享时代新话语体系的途径。

最后,对话是媒体自身的对话,它体现为媒体审视和改变自身的能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旧的媒体伦理未完全隐去、新的媒体伦理尚未形成的时代语境中,谁能够适时改变自身的传播方式,改进不适合现代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谁就能够在信息共享中占据主动,在新媒体伦理的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

面对网络信息共享时代交往及价值观念的变革,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的思维或许还一时未能跟得上变革的步伐。但不管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人愿意与否,互动与对话所产生的变革已然开始。在变革中,甚至不乏讥笑、嘲讽、怀疑乃至贬斥,即使如此,时代依然在悖论中前行。如何面对这种悖论?还是借用“信息共享时代”概念的提出者贾维斯之言来回应:“不是徒劳空嚷,咒骂时代的潮流,而是应该运用智慧发现机遇,决定我们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③

注释

①孙正则:《何必视网络新词如洪水猛兽》,《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8日

②刘妮丽:《豆瓣网:吃“文化饭”的互联网品牌》,《中国文化报》,2012年9月22日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对话 师幼互动 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问题的提出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基本问题,不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而是建立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师幼关系。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使教学获得成功,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看是否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而在早期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师幼互动更能促进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

但在目前的早期阅读活动中,师幼互动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下行型互动的特点,即,多上对下的要求、指令、提醒、约束、帮助和照顾等,而少平行的、同等水平上的互动内容,如共同游戏和交流等,对幼儿阅读中变化着的情绪情感等关注不足。具体表现为:活动过程中教师过多提问、随便插问;或是整个活动过程以教师讲故事为主、幼儿一边跟着说一边翻阅图书等。幼儿的主体地位在阅读中无法真正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早期阅读活动实践中针对环境阅读、分享式阅读、主题活动下的阅读以及一日活动中其他环节中的阅读,依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展开“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形式,以此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2 相关概念界定及问题分析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师幼互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由此可见,积极的师幼互动是师幼互为“对话式”的互动。

对话是早期阅读活动过程中有效开展师幼互动的途径。这种对话并不仅仅是传统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交流和引导.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师幼谈话交流外,还包括师幼间阅读经验的共享和共鸣。对话使师幼互动更为丰富、平等,能为幼儿提供阅读方面的有益帮助,以便幼儿能把具体的阅读经验内化到自身认知结构中去,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同时,教师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应注意“过滤”一些偏离主题的问题或者一些不必要的话语.多给孩子一些留白和情感体验的机会,也有助于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此外,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要让幼儿爱上阅读、享受阅读,教师还应注重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阅读环境。

3 我们尝试的早期阅读师幼互动策略

3.1 环境与幼儿对话:做足环境阅读的文章,内隐式互动做铺垫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心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增强幼儿主体活动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支持性环境即教师努力营造一个能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的氛围,它以其独特的暗示、潜移默化性耳濡目染的影响着幼儿。所谓内隐式互动是指教师营造这样独具支持性的环境,幼儿与教师之间发生着间接的互动。幼儿通过活动与能生趣的阅读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内隐式的由教师创设的支持性环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

3.1.1 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文字符号刺激的幼儿生活环境,“动”在恰当的暗示指引

主要是指饰于墙面、地面或物品上的大量文字符号的信息刺激。这样的文字符号带有明显的暗示性和潜移默化性。幼儿会对应符号逐渐理解符号所暗示的相关行为。

比如小班幼儿初入园时的常规指导,包括喝水、入厕等。教师在开水桶前、洗手池边上按序贴上三对小脚印,孩子就会认真地把脚对应在脚印上,慢慢形成排队的习惯,偶有幼儿要远离队伍时,同伴会及时提醒。另外还有男女分厕的标记,直行、拐弯请当心等标志,都在暗示幼儿注意的事项,指引幼儿进行正确操作。到了中大班,教师可把更多的文字放进墙面,比如各个区角的名称规则、各种物品的名称以及幼儿名字的张贴使用,以此激发幼儿有兴趣关注各种符号文字,尝试自己设计描画符号标志。

3.1.2 为幼儿创设舒适温馨的阅读区环境,“动”在充分地感受体验

在阅读区里,教师提供的是一些精选过的幼儿关注且喜爱的图书和一个相对安静舒适可自由阅读的读书环境,空间相对比较安静且隐蔽,用书柜做隔断,地面铺设软垫,墙边倚放靠枕,幼儿可一个人安静阅读,亦可两人你讲我听。区角门口有“今天你读了吗”笑脸卡插卡栏,凡是进入阅读区阅读的孩子都可得到笑脸,让进入阅读区安静看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行为,从而体验翻阅读本欣赏画面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成就感,喜欢上阅读。

3.1.3 为幼儿创设一个不断更新的图文并茂的主题墙饰环境,“动”在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经

验,提升阅读

充分利用随着主题开展不断更新的图文并茂的主题墙饰环境。幼儿认知活动具有较大的无意性,而主题墙不断更新且丰富的图文却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阅读。

如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娃》中,主题板上出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分支介绍:中国之最的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文字;奥运会等等。幼儿就会时不时向老师发起询问,提出建议,在这些内容中,有很多文字的表述,并配有幼儿参与收集的资料或图片,幼儿借助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很快的掌握墙面的内容,识记文字,分享主题在不断深入和丰富中带给自己强烈的视觉感受,并帮助幼儿梳理系统的主题知识。随着活动内容的更新,幼儿会主动地加入主题墙饰环境的创设中来,开始从事简单的早期读写活动。比如在“运动的身体”主题中,教师和幼儿讨论着各种身体的运动,当教师问及“谁能把自己知道的运动用图画告诉大家”后,幼儿就开始了用纸笔画出自己所了解的一些身体的运动,教师则帮助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再把这样的作品饰于主题墙饰。

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幼儿由兴趣而生的早期读写即早期阅读活动的表现,在这里教师的提问推进,及时给予帮助等互动都为幼儿有兴趣参与读写活动提供了便利。

3.2 教师与幼儿对话:做透分享阅读的形式,多样式互动来贯穿

所谓分享阅读主要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幼儿共同阅读一本书。我们开展分享阅读教学,是想让幼儿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阅读,在阅读中促进成长。而这一切的主要参与者、引导者――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阅读兴趣的激发凸显了作用。

3.2.1 教师应启发并保护幼儿对画面和读本的不同思维和看法,鼓励幼儿创意表达

教师应该把自己视作和幼儿同龄的小朋友,以同伴的身份参与阅读,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去解读和参与幼儿间的想象。

如读本《上床睡觉》中,大象爬上梯子时出现的颤动的黑线,当我问及表示什么时,幼儿有说是汗水,因为大象太重爬梯子很累;也有说那是那是水珠,是大象刚洗了澡没擦干净。

这些想法富有童趣又源于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切不可以武断的态度轻易否定,则应尊重幼儿的看法,以鼓励和亲切的态度,小心呵护幼儿在观察画面过程中萌发的创造性思维的嫩芽,为他们有理有据的想象喝彩,并鼓励幼儿来创意表达,让幼儿尝试阅读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幼儿观察和讲述的欲望。

3.2.2 教师可多用悬读法、关键词导入法等技巧,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所谓悬读法就是指阅读预测,关键词导入则是对文本内容中最具典型的词的理解和讨论式导入。我们知道,教师一味的讲解灌输,只能让幼儿被动消极的接受,毫无兴趣可言。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猜测想象,充分调动其对文本的新奇感和好奇心,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绘本《勇气》活动中,一出示书本,教师直奔主题,提问:什么叫勇气?围绕这个关键词,幼儿讨论和发表着各自的见解,有孩子说“勇气就是我很能干”;“勇气就是摔跤很痛但我不哭”;“勇气就是我很厉害,生病打针的时候我不会哭”……讨论后再进入阅读,找找书上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勇气。

《我的幸运一天》中,关键词便在“幸运”二字。教师先把幸运二字打在了大屏幕上,让幼儿自由说说各自的理解。一幼儿说“幸运就是碰到了很高兴的事”;另一幼儿说“幸运就是在马路上捡到钱了”;“幸运就是特别好的事情”……教师再作梳理“幸运一定是一件好事!”针对画面上的狐狸和小猪,再次设疑:“那会是谁的幸运呢?”幼儿进入了猜测,并带着猜测开始了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去验证自己的猜测。

在这种关键词讨论和悬读猜测中,幼儿一次又一次产生了想知道结果的欲望,阅读的兴趣被一次又一次的激起,如此,阅读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3.2.3 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教师善用相应指导策略,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

故事类图书有着明确的事件发展线索和主人公,重在故事性特点。教师可引导幼儿较多使用预测假设等策略,如前一小点所述。

而诗歌和散文类图画书语言优美意境悠远,通常以对仗排比等句式为主,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可通过声情并茂的大胜朗诵再配以与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幼儿在感受画面美的同时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勇气》,勇气有很多种,有的令人敬畏,有的平平常常,总之,不管哪一种,勇气就是勇气!这样的文字在优美音乐的衬托下,在教师深情的朗诵中,孩子们也会随着画面轻轻地吟诵起来。课后,孩子们会津津乐道于书本的各种勇气的解释,张宇翔告诉我:我今天把我最不喜欢的菜也吃完了,因为这也是一种勇气。

而科学图画书语言相对严谨,简单,画面一般按照难度层次递进,教师可指导幼儿分享阅读代表性的画面,而后根据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他画面,然后在进行小组阅读讨论交流,共同分享阅读发现的乐趣。如《昆虫躲猫猫》《动物一定不可以穿的衣服》。

3.3 幼儿与幼儿对话:做实一日生活中其他阅读活动,随机式互动再补充

3.3.1 教师善于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表现出惊奇、兴趣与欣赏 ,能够抓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用合适的方式抛还给幼儿

故事表演区内,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指偶头饰和道具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游戏。

故事《小熊你长大了吗》活动后,区域里多了些小熊、小马、小兔等的头饰,还有一顶帽子、一件小衣服、一双小鞋子。任嘉乐来了,拿起头饰一个个戴过去,嘴里念念有词。妞妞和凯颖来了,任嘉乐对他们说:“妞妞,我们来演戏吧!我演小熊。”“我演小兔吧。”“那你演小马吧!”见我在一边观察他们,立刻想起了我,道:“老师,你来看我们表演吧!”看着我一直微笑点头赞赏着,小演员们可认真了。几个人都戴上了各自的头饰。小熊趴在桌子上睡觉呢,小兔和小马敲门……

在此过程中,幼儿不断地享受着故事表演带来的愉悦,教师的关注与认可更让幼儿生起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3.3.2 教师善于对幼儿发出的信息及时积极地反馈,有助于幼儿深入探究

自制图书活动同样也给幼儿带来充分的愉悦感受,加强了阅读的兴趣。我们在进行《我家是动物园》《我爸爸》等分享阅读后,会提供材料让幼儿来继续图画书内容的创作,自制成新的《我爸爸》《我家是动物园》。

那天一大早,张一进幼儿园就掏出了小书包里的一叠纸给我“朱老师,这是我做的书!”,这是一叠用A4纸对折剪开后装订而成的一个本子。“封面”上画有三个小女孩手拉着手,中间一个扎着一根长长的辫子,右边一个留着短发,左边则是两根辫子,旁边有“我的好朋友”几个字。不等我说小姑娘迫不及待告诉我说“书名叫《我的好朋友》,书里讲的是我的好朋友们!”,我很高兴的拿起书读了起来!原来张的好朋友是叶君如、马思怡、胡宇佳,弯弯妹妹……最后还有一条小狗!我很认真的告诉她,我很喜欢这本书,要把它用相机拍下来留作纪念。随后在晨间活动的时候我还向全班孩子郑重介绍了这本书,并请张讲给大家听。

通过这样的互动后发现,孩子笔下的动物园比大岛妙子、安东尼布朗笔下的更有创意,而且,他们的解读也沿袭了作家们一贯的幽默风格。他们在阅读自制图书时,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大的自主性,幼儿能很自信地和同伴分享交流图书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这就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3.3.3 教师善于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并抱以认真、认可、开放的态度

在餐前餐后的游戏时间教师经常会组织幼儿玩字词游戏,比如首尾相接的词语接龙,一字开花的组词游戏,同音字对对碰,传声筒游戏等。在此过程中,让字词、语音玩转我们的一日活动,幼儿对字词的敏感性就会被加强,进而幼儿对文字语音的兴趣就会更强。

4 我们的思考和结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早期阅读中师幼互为“对话式”互动关系的建立极大地激发

了幼儿的阅读兴趣,促进了幼儿主动建构语言的能力和习惯。这样的哺育、滋润与分享一直与我们前行相伴,我们虽然在这样的润与潜中摸索出自己的一些经验,但不难发现,我们所做的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师幼互动,对幼儿阅读兴趣培养较为粗浅的探索,我们还需通过更广泛的师幼互动在每一个细节中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不断激发幼儿兴趣。再者,因为兴趣的随意性和突发性,更要求教师需细心观察幼儿的表现,呵护其一日活动中时有闪烁的阅读兴趣,找准时间,恰到好处的给予激扬。如此,互为对话的有效师幼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早期阅读兴趣的产生以及阅读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周兢.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9

一键备份和还原

我们知道,iTunes提供了备份和还原的功能,但操作相对繁琐,而且备份文件的体积相当惊人。利用iTools可以实现增量备份和一键还原:

打开iTools,在左侧窗格依次选择“我的电脑/工具箱”,在右侧窗格打开“iTools备份管理”窗口,可以看到这里提供了创建备份、从备份恢复的选项,选择“创建备份”,此时会打开一个窗口,初次备份选择“新建备份”,默认路径是“C:\Users\账户名称\AppData\Roaming\Apple Computer\MobileSync\Backup”,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选择;如果已经有备份,那么选择“增量备份”即可(如图1)。需要还原时,选择“从备份恢复”,选择需要恢复的设备,确认之后稍等片刻即可恢复。

直接查看或管理短信内容

iTunes备份的内容包括相机胶卷、图库、短信、联系人、通话记录、应用程序的文档目录、系统设置等信息,但如果需要对已备份的短信、联系人、通话记录进行编辑,那么它就爱莫能助了。不过,只要已经通过iTunes执行过备份操作(右击iPhone设备选择“备份”),那么就可以很方便的通过iTools查看或管理备份中的特定内容:

打开iTools,在左侧窗格依次选择“我的电脑/工具箱”,在右侧窗格打开iTools备份管理窗口,此时会自动载入iTunes备份文件,双击之后会显示照片、短信、联系人、通话记录等四个栏目。单击“照片”,在右侧窗格可以双击查看相应的照片;单击“短信”,双击右侧窗格的“sms.db”文件,可以直接查看短信记录(如图2),在这里可以查看到具体的短信内容和类型,甚至还有“已读”或“未读”的状态显示呢;单击“通话记录”,双击右侧窗格的“call_history.db”文件,可以直接查看通话记录,至于是否需要导出、删除,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操作即可。

Tips

由于iOS5以上版本的策略问题,无法直接在“短信”界面实现同步和恢复,只能通过iTunes备份管理实现。另外,如果需要借助iTools对通讯录、日历、提醒事项进行管理,那么首先请在iPhone打开设置界面,切换到“iCloud”界面,在这里暂时关闭通讯录、日历、提醒事项、Safari、备忘录的同步选项。

实现照片的微博一键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将拍摄的照片分享到社会化网站,不过即使是iOS6,也只是提供了分享至新浪微博的选项,而且操作相对繁琐。借助iTools,不仅可以分享到腾讯微博,而且操作更为简单:

打开iTools,在左侧窗格的iPhone设备列表下选择“照片图库”,右侧窗格会按照时间对照片进行智能分类,在右侧窗格指向需要分享的照片,此时会弹出一个浮动工具栏,点击之后分别可以选择分享至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如图3),点击之后会弹出授权对话框,输入微博账号和密码即可完成分享,分享之后会显示“来自苹果管理神器iTools”的提示信息。如果已经开通相机的定位功能,那么分享的照片可以显示照片的拍摄地点。

铃音制作一步到位

通过iTunes制作铃声步骤非常的繁琐:首先要打开“显示简介”对话框,在这里将时间限定为40秒以内,创建AAC版本之后,返回资源管理器手工更改扩展名为.m4a,最后还需要执行同步操作。如果是通过iTools进行操作,那么相当简单:

进入“工具箱”界面,选择“制作铃声”,打开需要处理的音乐文件,这里提供了短信铃声、来电铃声两种选项,直接单击即可自动按照规范完成制作,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根据需要对音乐文件进行手工剪辑(如图4)。试听满意之后,可以保存为扩展名为.m4r的铃声文件。切换到“媒体库/铃声”选项卡,在这里导入刚才制作的铃声文件,单击工具栏上的“导入到设备”按钮就可以了。

直接覆盖游戏存档文件

对于游戏迷来说,屡屡无法冲关的话,肯定是很不爽,网络上提供了很多的冲关文件,但大多需要越狱之后才可以进行处理,对于初级用户来说,操作显然过于复杂了些,而且也有损失官方保修的风险。其实,我们可以利用iTools的文档管理功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左侧的iPhone设备列表下选择“应用程序”,在右侧窗格找到需要处理的游戏程序,单击最右侧的“文档管理”按钮,此时会打开文件夹管理界面(如图5),在这里将已经下载好的冲关文档直接覆盖现有的游戏存档文件,可以通过“导入”进行操作,也可以通过鼠标拖拽实现覆盖,当然建议还是适可而止哟。

无线也能管理iOS设备

如果手头有多个iOS设备,那么蜘蛛网般的数据线,一定会使你的心情大坏!虽然iTunes提供了无线同步的功能,但庞大的iTunes运行起来显然不太方便,其实,即使是使用iTools,同样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管理iOS设备。

以分享为话题的作文篇10

关键词:社会治理格局 全民共建共享 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我们党在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路径认识上的新突破。如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为治理形式的协商民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转轨,各种社会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明确了社会治理是共同参与的理念,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任务。

(一)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

目前,理论界关于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深刻把握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首先,从治理主体来看,突出“全民”。传统的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是单一主体,独揽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配置,主导公共事务管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全民性,更加突出公众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主体作用。“全民”不仅仅是全体人民,更重要的是“体现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大治理主体作为结构性力量的整合”[1],其核心是“共治”。各治理主体充分参与、平等协商、协同合作、良性互动,共同解决社会治理问题。

其次,从治理过程来看,强调“共建”。“共建”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本质属性。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决定了其必须靠全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治理离不开人民的推动。“共建”的核心是“参与”,是多元主体的积极、有效参与。当前,作为治理主体的三大结构性力量,其中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参与严重不足。搭建共建机制,实现公众的有效参与是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的重要突破点。

再次,从治理目标来看,彰显“共享”。社会治理以实现和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其最终目标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彰显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实现治理过程共享,实现社会治理成果共享,实现人民群众公共福利的最大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共享”不仅仅是物质成果的共享,更重要的是“公共利益、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的共享”,[2]而且共享必须建立在共建的基础之上。

总之,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各治理主体充分参与、充分协商,并尽可能达成共识,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关系和治理模式。

(二)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意义

1.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治理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当前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多元的利益格局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社会矛盾的化解,多元利益的协调考验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驾驭能力。二是公众的信任面临系统性缺失。当前公众权利意识有所提升,对公权力不是一味地服从,尤其是当民众与公权力发生矛盾时,其矛头必然指向公权力。群众对公权力的代表如城管、警察、公务员等系统失去信任,众多的发生就是明证。如何赢得群众信任考验着政府的能力。三是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化在价值观多元的当前中国社会是一把“双刃剑”,引导的好会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处理不好会发生裂变,导致局面失控。网络虚拟社会治理问题不容忽视。总之,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必然要求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

2.公众参与不足倒逼社会治理全民共建共享

公众的有效参与是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和核心,是社会善治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治理中,一方面,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够,欠缺内在动力。公众的参与大多是外力的推动,主要是政府占主导,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社会治理复杂艰巨任务的完成,不利于矛盾冲突的化解;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庞大的公共管理机构面前,单个的公民是缺乏抵抗力量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社会组织作为扩大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目前在我国发育仍不充分,活力不足,尤其是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强,与政府的关系要进一步理顺。全民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的构建必然要求全民有效参与。

二、协商民主与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契合性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治理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方式。协商民主之所以能在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二者在价值、过程和方法等方面高度契合。

(一)价值契合:共享理念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公平正义。协商民主是指“公民在平等、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公共协商,提出相关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4]协商民主在本质上是以公共利益为取向的,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公平正义。

多元性是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和突出特征。一方面,协商民主有利于化解社会利益的冲突。协商民主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通过理性的讨论、辩论和协商对话的方式,引导不同的利益主体,使其不仅关注自身利益,而且着眼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协商民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既有社会精英,又有社会大众,而且更关注的是普通公民的政治参与。这种参与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形式上的公平,有利于机会公平的实现。另外,在协商对话的过程中既关注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也兼顾少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体现了内容上的公平正义。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强调各个治理主体共担责任、共享成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也是共享理念的体现。协商民主与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价值目标和追求上是契合的。

(二)过程契合:协商共治

平等参与、共同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核心特征。协商民主强调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平等参与,在参与过程中针对共同的议题协商讨论。一方面,协商民主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形成协商共治的局面。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基层探索出如民主恳谈会、民主议事会、听证会、征询委员会等实践形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为普通公民的参与搭建了有力的平台,能有效弥补政府和公民沟通互动的不足;另一方面,协商过程有利于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的培养。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是协商民主的基本价值诉求。在协商过程中,即使最后参与者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但有了这种理性的表达,公众的意见得到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公民意识,便会调动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公共精神的培养。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通过民主协商才能实现。社会治理格局中各治理主体之间在本质就是一个互动的结构关系,而形成稳定的关系格局的基本前提就是协商。其一,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作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三大结构性力量,政府、市场和社会平等协商,允许不同治理主体发表意见,进而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各治理主体之间要多向互动。传统的社会管理是单向度的,主要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公众和社会组织只能服从配合。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各治理主体相互协作,充分互动、共同治理。

(三)方法契合:法治方式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协商民主作为治理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法治。一是协商民主是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法治的核心之一就是保障公民权利。协商民主通过多种协商方式,在协商过程中提升公民意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利。二是合法性是协商民主的重要特性。“协商民主是一种以宪法为中心的程序民主,强调程序正义,注重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5]整个协商的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给协商民主赋予了法律的意蕴。另外,协商民主最终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就要通过法律使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对公民权益的保障。

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要靠法治方式推进,要有法治的保障。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要实现共享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是要善用法治思维,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界定各治理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在明确权利的同时承担共建的责任,共享社会治理的成果。

三、运用协商民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选择

(一)基础:树立协商新理念,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1.树立人民主体的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条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协商民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核心,把人民是否能够充分享有民主,特别是政治参与权利,作为民主得以真正实现的根本标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治理格局,突出了人民主体的地位。因此树立人民主体的理念,有利于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

2.树立权责一致理念

权责一致是每个社会治理主体都应该遵循的原则。作为政府,在享有公权力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协商民主的视角下,关注群众利益,回应民众的合理诉求,搭建沟通平台是其首要责任。而作为公民,除了享有各种权利之外,还必须意识到参与协商、参与讨论、参与治理是其责任和义务。作为社会组织,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要意识到参与协商和治理是其应尽的责任。

(二)关键:扩大公民参与,培育公共精神

1.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公民意识是社会善治的重要基础,有效的政治参与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而协商民主能够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途径提升公民意识。在城市和农村,通过宣传引导的方式,让公民意识到参与社会治理是他们的权利,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尤其是对公民的参与行为要给予肯定。特别是要注重运用新兴媒体平台,公布协商议题,鼓励公民发表不同意见和建议,深入普及全民参与的理念。二是在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培育公民意识,提升参与能力。鼓励公民参与社区自治,参与基层自治组织,通过各个层次的协商民主实践和有效的实践形式,让公民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2.畅通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渠道

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首要条件是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而民众在社会治理中的缺位依然很普遍。为此,一是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渠道作用。人民政协作为专门的协商机构,其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为基本准则,在协商民主中发挥着联系基层、社会和群众的重要渠道作用。但是,目前,人民政协在吸纳新利益群体和行业代表时还是侧重于精英阶层,其整体的代表性不够,为此要完善阶层限制,既要重视吸纳社会精英,更要扩大下层群众和社会组织代表的数量,使人民政协这项制度资源发挥出最大功效。二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要完善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民主参与机制,凡是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教育医疗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让公民参与讨论。

3.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公民参与的组织化程度

社会组织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能将分散的利益纳入机制化通道,通过利益组织化实现公民的有效参与,化解矛盾冲突。公民参与程度不高主要是因为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活力不足,公民没有组织化的参与途径。为此,一是大力扶持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高参与能力。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二是推进政社分开,扩大社会组织的协商空间。当前,我国社会的治理格局仍然存在“强政府、弱社会”的问题,这种格局严重抑制了社会组织的发展。为此,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使政府真正放权于社会,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协商,使社会组织成为协商民主的真正合格主体。

(三)保障:健全协商制度,搭建共建机制

1.健全协商对话制度。当前协商对话制度存在一些诸如弱势群体参与不足、缺乏程序和法律保障等问题。为此,一是在宏观层面,从法律上对协商对话制度予以确认。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各协商主体平等对话、有效沟通。二是在微观层面,完善具体的协商对话制度体系。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对话渠道的畅通。另外,要积极推广和发展类似“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互联网公共论坛”等基层协商对话形式,加强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对话和协商,积极构建协商对话制度体系。三是加强协商程序性制度的构建。应当对协商议题、参与代表、协商方式、协商对话角色、协商反馈意见等做出详细规定,对协商程序进一步细化、具体化。

2.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当前,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人们的利益表达和实现途径不畅,严重制约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运用协商民主建构利益协调机制尤其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是重中之重。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首先,完善法定的如行政复议、仲裁和诉讼等诉求表达途径,使利益关系最好能在法定渠道内解决。其次,充分发展团体型利益表达主体。人大、政协、社会组织应该成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主要渠道,尤其是要发挥工会、农会等团体组织的协调协商功能。再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建立利益诉求表达的网络平台。

3.建立协同共建机制。在现代多元社会条件下,唯有协同治理才是出路,而共建机制的构建则是协同治理的核心所在。一是共建机制的构建要以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应该通过听证、对话、咨询等协商民主形式让群众广泛参与、协同治理。二是共建机制的构建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在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中,政府要与市场和社会充分互动,实现政府与群众、基层组织、自治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周红云,宋学增.构建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格局[N].学习时报,2016- 7- 14(A5).

[2] 周红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2):129.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