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可研报告十篇

时间:2024-02-05 17:50:53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1

崔荃从来没有想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进展会如此缓慢。这位1987年就到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负责西线工程的老专家至今仍在为此劳碌奔走。

“都研究60多年了,可以建了。”他迫切希望,国家能够尽快把西线工程的建设提上日程,尤其是在东线和中线工程相继通水后。

同样着急的还有崔荃的继任者、现任黄委会南水北调西线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的杨立彬以及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在内的多个黄河上游省区,它们将西线工程当作救命稻草,希望借此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问题。

不过,西线工程到底何时能破土动工,崔荃、杨立彬们都不知道,“只能等着”。他们甚至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忘了还有这个工程。 1000人上高原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始于64年前。

1952年,当时水利部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考虑到黄河水资源天然不足,可能无法支撑西北地区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遂提出从其他流域向黄河调水,“以补黄水不足”。

这是国内最早提出的跨区域调水方案,但在当时并未引发太多关注。

当年9月,王化云便从黄委会调派人手组织了一支考察队,到青海、四川、三省区实地考察。

崔荃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交代给考察队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弄清楚黄河的河源到底在哪,一个是看看能否从长江源头――通天河到黄河源头调水。而考察队在3个月后即完成任务回到了开封(当时黄委会驻地在开封,后迁至郑州)。

但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就在考察队出发后不久,也在当年的10月30日到黄河视察工作。王化云在向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了关于向黄河调水的想法,并说已经派考察队到黄河源头考察。

听后对此想法表示了肯定,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句话也成为后来国家启动南水北调时常被引用的一句话。

1953年,在结束长江考察回京途中路过郑州时,又专门找王化云谈过一次南水北调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想法。此后,南水北调的论证调研工作正式展开,不再仅仅局限于黄委会层面。

崔荃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中央还为此开过几次专门会议,多个省区都在研究南水北调,包括长江水利委员会、黄委会也都拿出了一些调水规划方案。

1958~1961年,黄委会在中央支持下,联合中科院等多个部门组织了4支、共计1000多人的考察队再次到西部考察。

当时,中科院组织的中国西部资源综合考察队主要调研调水区域内的社会环境、矿产资源情况;而黄委会组织的考察队则负责调水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线路规划工作。

“最开始调查的范围比较小,就是从长江的通天河和金沙江调水到黄河,但后来各省提出的水量需求越来越大,调查的范围也随之变大,开始考虑从澜沧江和怒江调水到黄河。”崔荃说。

据他回忆,当时拟定了4条调水线路,其中3条是从通天河、澜沧江、金沙江调水,“从金沙江调水到陕西的渭河,全长近3000公里,是最长的调水线路。”

不仅如此,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人甚至提出了“开河10万里、调水5千亿”的雄伟目标,供水范围也扩展到新疆。后来,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轰轰烈烈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查工作戛然而止。 16年后重提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再次被提起,已是16年后。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一年后,水利部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南水北调至此正式由内部想法落实到政策执行上。

为加快推进南水北调的前期调研工作,南水北调办公室做了详细的部门分工:黄委会负责西线工程、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中线工程、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东线工程。

此后,黄委会重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勘察工作,在1978~1985的8年间又组织了4次考察活动,在梳理总结以往多次西线调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更深一步规划西线调水方案。

“此时的调水线路研究范围大大缩小,放弃了以往提出的远距离调水,改由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等3条距离黄河比较近的长江支流调水,每条河流研究一条调水方案。”崔荃说。

考察结束后,黄委会最终提出了从上述3条河流到黄河调水的条规划线路,但这4条线路不是自流方案,均是落差500米左右的抽水方案,“自流方案的线路会比较长,为了降低坝高,减少长度才设置了抽水方案”。

在黄委会结束此次调查的两年后,当时的国家计委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规划研究项目,要求“八五”期间继续推进,并要求黄委会在1995年(后延至1996年)完成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

彼时,按照国家计委的要求,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点放在论证上述几条调水工程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上,不再是此前多次重复的前期基本资料调查。国家计委为此还特别要求地矿部等四部委以及黄河中上游6省区积极协助调查。

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黄河水资源分配的“八七”分水方案,确定了黄河实行水资源定额分配的原则,这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仅有的大江大河分水方案。

“分水方案的出台代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已经出现,且分水方案未能满足沿岸各省区的用水需求,因此很多省区转而将希望寄托在西线工程上,希望借由西线调水来缓解用水紧张。”崔荃说。

此后,青海、山西、宁夏等沿黄省份曾数次向国务院请求加快西线工程规划工作,直接推动了西线工程的规划研究进度。 最省钱的引水济黄方案

1989年,黄委会向水利部提交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首次明确西线工程的引水河段,提出从通天河调水100亿立方米,从雅砻江和大渡河各调水50亿立方米,3条河流共计调水200亿立方米这一方案。

“各方对这个比较认可,但仍觉得不够细致。”崔荃说,水利部为保险起见下达了超前期工作任务书,要求黄委会再就调水工程的技术问题、环境影响以及调水效益、先期开发方案进行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在河北保定与高速公路交叉

1995年下半年,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3条河流调水规划研究工作完成。与此同时,水利部也成立了由119位专家组成的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委员会,对包括西线工程在内的所有调水方案进行全方位论证。

全程配合论证工作的崔荃记得,当时专家们讨论的焦点都集中在南水北调的东线和中线工程上,对西线工程关注较少。尽管论证得出的结论是东、中、西线工程的建设都非常必要,但却将西线工程放在中线和东线之后实施。

这让他多少有点失落,“相比东线、中线,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展最早,也做得最多。”

在此次论证结束后,黄委会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先前的西线工程方案进行了修改,编制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研究综合报告》,详述了西线工程从调水线路到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

本刊记者独家获得的报告原文显示,黄委会当时提出了8条引水方案,总引水量为525亿立方米,包括4条通天河引水线路、3条雅砻江引水线路、1条大渡河引水线路,其中5条为自流引水线路,3条为抽水线路。

“这8条线路中,有些因地质条件差、海拔高、可调水量小操作性不高。”崔荃说,综合考虑后选择了其中3条作为推荐线路,“通天河同加-雅砻江-黄河”的自流线路、“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的自流线路以及大渡河抽水线路。

根据1995年的物价水平,这3条线路中通天河同加-雅砻江-黄河的自流线路总投资高达1018亿元、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自流线路总投资293亿元、大渡河抽水线路总投资254亿元。

在最终方案中,黄委会推荐将年调水量45亿立方米的“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自流方案作为先期开发方案,设计全隧洞的输水线路,总长为131公里,“这个方案投资较小,且是自流方案,可行性最高。”

至此,近十年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正式结束。随后,西线工程和东线、中线工程一样进入为期五年的规划制定阶段,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研究比选开发方案的合理规模、开发顺序以及第一期工程建设意见。 停滞的项目

5年后,经过多轮专家论证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报告》(以下简称规划报告)出炉。和5年前的研究报告相比,规划报告改动较大。

规划报告共规划了12条引水线路,包括4条通天河引水线路、5条雅砻江引水线路、3条大渡河引水线路,比研究报告多出3条引水线路,其中9条自流线路、3条抽水线路。

除上述提到的3条推荐线路外,其余9条规划引水线路皆为重新设计,与之前的研究报告完全不同。

即便是上述提到的3条推荐线路,引水量的设计也更为保守。比如“雅砻江长须-黄河恰给弄”此前设计的可调水量是40亿立方米,新版的改为35亿立方米;大渡河此前设计的可调水量是50亿立方米,新版改为40亿立方米。

规划报告最终给出了5个备选方案,形成了两种调水组合,调水量分别为160亿立方米和170亿立方米,“这基本能够缓解黄河流域2050年以前的缺水情况。”

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确定将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上游,其中通天河55亿~80亿立方米,雅砻江35亿~40亿立方米,大渡河30亿~50亿立方米,规划年均调水120亿~170亿立方米。

但这并没让崔荃和杨立彬兴奋太久。此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陆续开工建设,但西线工程却始终留在规划阶段。

直到14年后的今天,南水北调的东、中线工程都已建成通水,西线工程还未起步。

“这中间很多人提了意见,包括调水线路和调水量,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调整方案。”杨立彬告诉本刊记者,黄委会甚至还邀请专业机构评估调水可能给水生物带来的影响,“尽一切努力去完善方案。”

他认为,导致西线工程进展缓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调水区域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宗教问题复杂;一是工程区内的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高,投资大。

当然,西线工程也引发了一些省份的疑虑,比如四川。因为目前确定的调水线路基本上都位于四川境内,由于担心调水会影响其下游水电站的发电,四川一直并不积极,甚至激烈反对。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曾形象地说,“手中没把米,叫鸡都不来。”南水北调工程,从1952年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到50余年后才开工建设,这里面既有需要规划、研究的因素,也与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技术水平相关,资金问题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南北水调工程规模浩大,需要巨额资金作支撑。举个简单的例子,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规划就有各种争论,比如有人认为应该干中线不干东线,有人支持干东线不干中线。为什么那时候不能两条线一起干呢?说白了,就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根据这一总体规划,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投资5000亿元,建设50年。有人提出疑问,50年我们人都不在了,这个规划预测如何得来?确实不是拍脑袋说的,是经过认真推算的,主要是按照调水线路计算工程量、搬迁规模、银行贷款利息、水污染治理等费用。上报时,大家意见不太一致。我当时担心如此巨额的资金审批通不过,曾提出西线三期是否可以不报。但有些同志尤其是从事规划多年的老同志认为,为了保证规划的完整性,还是有必要报5000亿元50年,一步到位。后来按照他们的意见报上去,还是幸运地获批了。其中,东中线一期工程1240亿元,分别是东线320亿元、中线920亿元。

总体规划出来后,我们就赶紧将工作重点转到资金筹措上来。我们明白,没有资金的保证,规划就将永远是画在纸上的一张饼。

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由于资金问题而导致停工的例子很多,我们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我大学一毕业就从事水电站建设工作,干过很多水电工程,可以说深知其味。我第一次参与建设的是云南以礼河梯级水电项目,4级水电站,干干停停,干了20年,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国家资金供给不足。当时是计划经济,每年度资金计划下达后首先要算发多少工资,再算能剩多少钱,能干多少活。这样,资金发挥的效益当然就很差,工程损失很大。 南水北调东线淮阴三站

南水北调这样巨大规模的工程,假如我们在建设资金上出现断档或者不足,那就会延迟前期投入资金效益的发挥,加上贷款利息等的增长,工程成本将会急剧膨胀。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南水北调工程推迟一年大概要增加投资100亿元。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这可是个天文数字。所以说,对于南水北调工程来说,资金到位既是保证,又是前提。

因为资金巨大,筹措渠道和资金结构又很复杂,资金管理尤显关键。也就是说,光“有米下锅”不行,还得有科学的管理,才能 “将米煮成一锅饭”,而不是“一锅粥”。

南水北调工程资金管理复杂与工程结构本身复杂相关。首先,南水北调工程分几期完成,投资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增加了资金管理难度。比如工程规划阶段,要做投资估算;到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要做投资匡算;到初步设计阶段,要做投资概算;到工程竣工还要做投资决算,等等。其次,南水北调工程比三峡工程战线要长,范围要大,项目要多。三峡工程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几十个单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就有154个单元,分东、中两条线,处于不同地区。另外,除工程建设外,还有水污染治理、文物保护等等。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穿越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涉及文物点多,价值大,文物保护任务十分艰巨,有时候宁可调整渠道走线也要保证国家文物安全。这些情况,给南水北调资金筹措和管理增加了很大困难。

南水北调工程资金使用结构也很复杂,它涉及主体工程、征地和移民、生态治理、配套工程等方面。主体工程主要包括挖渠道、建水库,修建各类泵站、穿渠建筑物等。征地和移民资金数量很大、管理层次多,很复杂。比如,东中线一期工程沿线征地量就有100多万亩,加上临时用地50万亩,一共约150万亩,库区移民及干线搬迁近50万人。 资金的来源

现在的国家重大工程资金筹措和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区别。计划经济时代,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都是国家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渠道筹资成为趋势。然而,对于哪几种渠道融资,如何融资,当时依然存在明显分歧和争议。有媒体就以《南水北调启动5000亿融资计划,融资模式分歧大》为题进行报道,认为“在融资方面,各相关方分歧很大,争论相当激烈”。其实,当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需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二是中央和地方资金如何分担。水利系统内的专家,尤其是一些老专家,主张南水北调应由国家出钱,理由是这项工程是公益性、战略性工程,这样的投资是国家财政的职能。有人则提出,除了银行贷款,多样化的融资方式还应包括发行债券、股票和基金,甚至包括资产证券化。

其实,融资渠道争论的关键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定性问题,也就是将其定性为公益性的还是经营性的问题。我们综合各方面的观点,认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并非完全对立。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是水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生态保护项目,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另一方面,它实际上与北方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有直接关系,供水对象主要是城市,也涉及市场问题。所以,经水利部研究,我们把南水北调工程定性为准公益性工程,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工程性质明确后,我们考虑,东中线一期工程资金的来源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中央财政、南水北调基金、银行贷款。当时设想从这三方面筹措资金,不太复杂。实际上,真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笔资金的争取都很曲折,都有不为人知的艰难。为了筹措到资金,我们真是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

多渠道筹资中,国家财政支持肯定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在给国务院的汇报材料中,我们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工程,期望得到中央财政较大的支持。可是,朱镕基总理告诉我们,国务院也没有钱。我们理解,朱总理说这话有他的难处。当时是2000年,国家财政情况紧张,整个外汇储备才200多亿美元。但是,理解归理解,无论如何要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否则工程将无法进行。我对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马凯同志说,这么大的工程,假如政府不出钱,没法向老百姓交代啊!再说,这可是体现政府形象的事。

经过反复争取,我们终于获得中央财政20%的支持。这中间有很多故事。有一次开会间隙,马凯说,中央考虑对南水北调工程资金出10%予以支持。会开完,朱镕基总理出国了。我们认为,这么大的工程,中央只出10%,全靠地方筹资和贷款,会产生较大问题,还得找朱总理反映。一旦中央出10%的会议纪要定下来,事情就难办了。所以,我们紧盯不放,马凯通过大使馆追着朱总理协调资金问题,修改会议纪要,这才有了后来的20%。不知内情的同志和地方领导都不满意,问我:“中央怎么才出那么一点钱?”当时我不能告诉他们内情,只能说20%也是无奈之举。“无奈之举”是实情,大家也知道,1998年长江发大洪水,1999年以后搞灾后重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当时相对薄弱的国家财力来说,这样的支持已是十分难得了。

中央财政支持主要靠中央财政预算和中央发行的国债安排。当时,每年的中央财政预算没有多少钱,国家发改委划给水利部的只有400多亿元。400多亿元中,能分给南水北调工程20%,也就是80亿元就很了不得了。至于想打其他方面或部门资金的主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十分清楚。当时我在水利部分管规划、计划,每次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各部门讨论资金分配问题的会议,都吵得不亦乐乎。大家都认为自己所在行业重要,都认为资金分配比例不够。总之,只能在水利投资的400多亿里做文章。但总数就这么大,南水北调占多了,其他水利建设就少了,挤不出多少“油水”。我们只好将重点放在争取国债资金上,因为它是财政预算以外的增量部分,每年的数额能变动。

第二个是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做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时,我们考虑借鉴过去重大建设项目设立基金的做法,设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从哪来呢?羊毛出在羊身上,南水北调是水利工程,肯定只能从水上做文章。当时还没有水资源配置的说法。我们了解到电力基金主要靠电力加成形成。那么,水价加成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也就名正言顺。不过,水价加成不能太高,必须考虑到人民群众及各行各业的承受能力,搞得好也可以起到促进节约用水的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毕竟有限,最后的资金缺口只能向银行贷款。在90年代,贷款利息相对较低,但银行资金不很充沛。银行一听说如此巨额的贷款,都怕放出去收不回,不愿意担风险。我们反复说明,以后可通过水价来偿还,等国家财政好转,可以用政府资金来偿还,风险不大。但银行依然觉得不保险。为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落实,我们决定采取银团贷款模式。2004年4月21日,我们请国家开发银行企业局牵头,在北京召开南水北调工程2004年第一次银团会议,9家银行组成南水北调工程银团。最终,银团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办公室签订协议,贷款558亿元,具体情况是:国家开发银行提供213亿元贷款,中国建设银行提供85亿元贷款,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及工商银行各提供60亿元贷款,浦东发展银行及中信银行各提供5亿元贷款(不足部分打算再用国家建立的社保基金等其他基金融资),贷款年限暂定为20年。为了体现对南水北调这一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持,在国家确定的利息基础上下浮15%。在以后的使用中,由于国家调控,银行贷款额度减少,银行不再愿意向南水北调这样的长线工程放贷。别说利息下浮,就是上浮都没钱,所以有一段时间贷款资金老不到位。

政府出一点,基金集一点,银行贷一点,就是当时资金筹措的情况。中央财政、南水北调基金和贷款的金额和比例分别是:中央财政资金248亿元,占20%;地方筹集的南水北调基金434亿元,占35%;贷款558亿元,占45%。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南水北调基金从山东、江苏、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这几个省市筹资。每省资金分配由我们根据需供水量和供水距离制订统一的政策,指明资金来源,每个省分担一定数额,由各地方政府组织收取。地方筹集的434亿元基金中,需要交给中央130亿元,作为中央出的资本金。所以,实际算在地方政府头上的只有304亿元,中央占到378亿元。为什么中央要从地方资金中抽出130亿元呢?实质上是中央需要控股。从资本金角度来说,贷款不能算资本金。这样一来,中央占资本金55%,地方占45%。 资金的追加

随着工作的深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资金需要量发生巨大变化,当时批复总体规划时的1240亿元已远远不够。2005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资金总量比总体规划翻了一番,高达2546亿元。工程还没开始资金就要翻番,一下子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媒体找我问,为什么增加那么多钱?工程还没开始钱就翻了一番,那工程干完得多少呢?有谱吗?《南风窗》就曾以《南水北调推迟幕后》为题,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推迟的原因,其中就说到:“归根到底,是资金出了问题。物价上涨、辅工程过多、移民搬迁补偿标准大幅提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已经让南水北调的总投资至少翻了一番。”应该说,文章的说法还是比较客观的。不过,南水北调工程资金增加的原因,远比文章所说的复杂得多。

一是国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征地移民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变化。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及征地补偿条例》,征地补偿的标准是农业前三年亩产平均收入的7至8倍。后来,由于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此低的补偿标准农民难以承受,地方基层政府意见很大。经多方测算、协商并报请南水北调工程建委会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按照16倍的标准给予补偿,整整翻了一番。150万亩征地需要增加多少钱,可想而知。但我们对此没有抱怨,自始至终,我们秉承一个理念,凡是用到老百姓头上的,凡是有政策依据的,一定要用够用足,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税收政策变化对资金影响也很大。比如说耕地占用税,以前没多少,后来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一下子增加到每亩二十四五元,仅这一项就增加开支260多亿元。

二是工程的增加。工程的增加,典型的就是跨渠桥梁的增加。我给河北、河南的同志做工作,请他们在考虑老百姓出行方便的基础上,也一定要考虑控制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成本。但地方政府希望桥越多越好,越宽越好。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总希望有所控制,希望可以通车就行。我们规范了可以通车的桥和人行桥。比如说学校在河道右边,村庄在河道左边,这中间必须有桥,但是这个桥不一定过汽车,过人就可以了。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同时,地方公路也在建设。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周期很长,地方公路建设速度很快。公路建到南水北调工程段,被堵住了,地方就要求修桥。后来,虽然经过反复协调,但南水北调中线平均800米就要修一座桥。2014年就要通水了,现在地方政府还在要求增加桥梁。

三是物价上涨。南水北调工程从规划到建设期间,物价年年在涨,2002年以后增长尤其快,各种建筑材料、人工费用齐步往上走。比如,当时我们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人工费是每人每天36元,后来涨到150元。低于150元,找不到劳动力。南水北调工程需要物资量很大,材料、沙石料都是由地方生产。工程越紧张,材料费越上涨。地方政府干预也没用,这就是市场机制!如果我们自己组织生产,地方又不愿意了。工程建设必须协调好和地方的关系,站在多方利益的结合点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南水北调工程占了农民的地,也需要给当地群众一些利益,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环境。

四是将一些治污项目纳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水污染治理工程量很大,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比如,东线治污资金292亿元,中线治污资金70亿元,一下就增加300多亿元。按说这部分资金不应该纳入到工程投资中,但不列入工程投资,治污资金就没有渠道,治污不达标,建好工程又有什么用?我们绝不能把污水引到北方、引到首都来啊!

五是工期推迟,利息增加。原来计划2010年开始供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推迟到2014年供水,4年的贷款利息不是个小数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后,总理批示让审计署先进行审计。这不太符合事后审计的常规,但原因说白了也很简单,毕竟投资规模翻了一番,当时社会上和媒体都提出了疑问,温总理不放心。结果,审计以后也没能减多少,资金增额确实是合理的、出之有据的。 进一步寻找资金来源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否则,国务院没法批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2005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来后,我们就着手考虑增加资金从哪来的问题,私底下做了大量工作,大概用了3年时间。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因此拖到2008年才获得国务院批复。

筹集1240亿元的时候,好不容易才让中央财政出20%,增加的1000多亿元都让政府出肯定不可能。找水利部解决更不现实,就算其他水利工程都停掉,全用在南水北调工程上也远远不够;增加水价也不能无休无止;向银行贷款,且不说是否能够贷到,即使贷到了也无法承担高额利息。原来的路子全都走不通了,那就得另辟蹊径,于是我们盯上了三峡工程基金。

为建设三峡工程成立的三峡工程基金,在三峡工程竣工后的利用问题,早已受到广泛关注,很多方面都盯着,比如电网公司说要用它搞高压电网建设,铁道部说要用它搞高铁建设。我们则急切需要用它来解燃眉之急。2005年,我给曾培炎副总理写报告,建议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将三峡工程基金转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2005年到2008年3年间,我找发改委主任马凯、三峡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蒲海清、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多次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报送国务院。国务院由曾培炎、回良玉副总理、华建敏秘书长牵头,把相关20多个省的副省长找来研究,达成统一意见后,向总理报告。我们以为这一下应该是板上钉钉,十拿九稳了,可最后关头,三峡办那边提出了不同意见,报告没能获批。三峡办的新领导班子考虑,三峡移民还需要后期扶持。他们作出扶持规划,需要1000多亿元。于是,又重新开始讨论。水利部和我们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有结束的时候,但水利工程建设是持续的,当前除每年财政支持外,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必须建立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前期主要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后期用于全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与此同时,上交三峡工程基金,但与南水北调工程关系不大的省市也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将三峡工程基金用于本省水利工程建设。又经过多轮的协商、协调,最后的结果是,三峡工程基金在三峡工程建成后转化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其中一部分(前期大概占到75%)用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剩余部分用于三峡后期建设和扶持。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不受益的西部地区,征收的三峡基金全部返还地方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政策应该说比较周全,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是解决了南水北调工程资金缺口和三峡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来源问题;二是为大型水利建设找到了长期资金来源;三是对西部地区水利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四是将三峡工程基金转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于给基金找到“正式户口”。

资金增加到2546亿元以后,资金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中央投资部分414亿元,占16%;南水北调基金减少到290亿元,占11%;贷款还是558亿元,占21%;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1241亿,占49%;地方筹资43亿,占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央基金明显增加,由248亿元增加到414亿元。另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1241亿元,也是中央统一收的,属于中央投资。这样一来,中央投资1656亿元,已占到65%,地方负担大大减轻。南水北调基金也大为减少,亦不需要上交中央,为什么?因为当时虽然财政部多次发文催交,南水北调基金仍然很难收上来。地方虽然不能说不收,但每年都有很大缺口,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

既然资金数量和结构变化如此之大,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资金今后还会不会变?实话说,恐怕还得增加投入。因为国务院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是2008年,工程投资是以2007年物价水平测算的,工程结束时间是2014年。7年时间能不变吗?情况和之前资金增加时一样,涉及征地移民资金增加、工程建设规模扩大、物价上涨、人工费用上涨、贷款利息增加等方方面面。根据这些情况,最近南水北调办公室对资金预测提出了一个基本方案。国家审计署也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是,基本上认可这个方案,就是在2546亿元基础上再增加约600亿元,达到3000亿元左右。增加的资金,主要通过延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来解决。如果有差额,则先向银行贷款,贷款本息由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偿还。 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湖北移民外迁安置点黄湖农场 资金的管理

资金来源问题基本解决后,如何控制是个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个高风险问题。资金越多,责任越大,风险越大。因此,我提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必须保证“三个安全”,即“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工程安全就是要保证工程按照设计目标投入使用,发挥工程的建设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资金安全就是在工程建设中一定要把资金管理好、控制好,不能让资金流失、挪用,不能出现违规运作,保证资金全部落在工程建设上、征地移民上、环境治理上。干部安全就是说必须在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时,干部行得正、立得住,不能“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了”。

要保证这“三个安全”并非易事,巨额资金是巨大诱惑,任何渠道、环节出问题都是大问题。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要向人民、向党和政府交一笔放心账,要对干部的成长负责,就必须依靠政策和制度管人、管账。为了制定严格科学的资金控制管理办法,我们花了很多心思,这里主要介绍“四个政策”。

一是静态控制和动态管理。这个政策经过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批准,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管理准则。静态控制,主要是对国家批复的资金进行静态控制,比如我们现在静态控制的主要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2546亿元。动态管理,主要是根据政策变化、物价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增加的资金,允许动态的调整,上面说的可能会增加600亿元就属于动态管理范围。实施静态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最大优势是不需要一个一个单元工程重新追加概算。静态投资控制在国家批准范围内,动态的物价变化、政策变化每一项都必须有据可查,为此我们着力加强对建设资金的控制和监管,建立了资金管理的平台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度。

二是当工程投资和建设需求有差距,也就是资金供不应求时,财政部允许南水北调办公室通过“搭桥资金”解决。所谓“搭桥资金”,就是通过银行借贷“救急”,防止因资金问题影响工程进度。银行贷款数额经过批准后,我们和银行签订“搭桥资金”协议,保证“搭桥资金”本金和利息的偿还渠道。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河工程盾构施工

三是规定征地移民资金由地方政府包干使用。南水北调工程资金中最难控制的就是征地移民资金,它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具体细节。一棵树多粗,一个鸡窝多大,都要计算,都与资金相关,一点儿马虎不得,很难管理。而且这些具体事务都是不断变化的,今年这棵树小,明年就长粗了;今年种的是玉米,明年就种小麦了。如此庞杂的工作,完全靠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和各省市政府签订征地移民包干协议,实行任务包干、工作包干、投资包干。

四是治污环保资金由国家发改委直接拨付,地方政府负责。治污环保资金经常是“无底洞”。如果这个资金交给南水北调办公室管理,涉及地方工作的方方面面,很难控制。所以,我们和国家发改委协商,决定由国家发改委直接拨给省政府,省政府按照治污规划要求实现治污目标,对国家发改委负责。

这四个政策,实际上就是资金管理办法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并将最难管理的征地移民资金和治污环保资金划出去,交由有管理能力和行政职责的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借助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由他们负责处理。 资金的回收

虽然我们将南水北调工程定性为准公益性工程,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它也存在资金的回收问题。无疑,南水北调工程资金的回收主要渠道是水价。水价的确定首先要充分考虑供水成本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成本比较复杂,主要由六部分组成:(一)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在南水北调工程过程中形成了固定资产的,比如渠道、泵站、各种建筑物,按照一定比例折旧;(二)固定资产维护费,主要是南水北调工程每年的维护、巡视、检修等费用;(三)工程管理费;(四)抽水电费;(五)贷款本金年利息;(六)税金。

水价的高低,既要考虑回收国家资金,也要考虑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我们当然不能完全按照供水成本算水价,但南水北调的水价比规划阶段稍微高一点也是正常的,毕竟供水成本大幅度提高。为了避免出现供水后钱收不回来,工程难以为继的局面,我们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这是一个大政策,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要限制超采地下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生态问题。一方面,如果地下水继续超采,即使南水北调供水,大家也不愿意花钱用水,这样的话,会出现一种局面:南水北调工程规模很大,供水量也不小,却没有人用水。这就与工程建设初衷完全相悖,造成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补偿生态用水,改善环境。如果南水北调工程补给生态水的同时,地下水又被严重超采,显然达不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二是制订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两种不同水价。两种不同水价,是南水北调工程特有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资金有效回收。基本水价,就是前面所说的固定资产折旧、贷款本息和维护、检修管理费用等固定成本形成的水价。这个水价由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机构直接向省(市)政府收取。基本水价是固定的,不管对方用没用水、用水多少,它主要依据各省(市)承诺水量和调水距离确定工程规模产生的工程投入来计算。计量水价,就是根据各省(市)用水量征收,主要根据每年变动的成本、合理利润以及给国家上交的税收来计算。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3

业内权威人士透露,对南水北调的审计,缘于东线、中线工程开工以来,单项工程的投资普遍存在增加的趋向,工程总投资规模不断膨胀,引起国务院领导重视,指令审计署进入审计。

目前,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整体可研报告,国家发改委还没有批,只有几个关键项目,如穿黄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京石段工程等获得了批准。这些已批复的单项,将来可以原封不动地被纳入整体可研中。

有知情者告诉记者,中线工程水源公司负责的3个建设项目,除大坝加高已开工外,征地移民、陶岔口渠首工程都还没批。丹江口库区32万多移民,一开始做的概算资金是130亿元,总体可研时做到了240亿,因为国家的整个移民政策在变化,价格要跟着政策调。

这位人士说,审计署审计出来的问题资金,其实很多情况是为了保证工期,垫付资金先干,等发改委批复规划后,再用资金弥补,“其实审计部门也理解我们,这里没有个人私利”。另外的情况,是当初好多事情没考虑到,施工中遇到阻碍,不得不追加投资。

上述解释固然可以说没有“个人私利”,但这些因素最终却将叠加到调水成本上,影响到未来每个用户的私利。远来之水,正变得越来越贵,让人们用起来不得不掂量再三。

水价依然朦胧

从2005年7月起,郑州市民每吃一吨水,要多掏0.15元了,这多掏的0.15元就是“南水北调工程基金”。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干渠建设资金1000多亿元,这些钱从哪里来?记者了解到,资金来源大致有三种:汉江中下游的四项治理工作,因为是国家对湖北省的补偿,全部由国家投资;中线水源公司负责的大坝加高、库区移民及陶岔渠首建设,50%左右由国家投资,另一半由公司出面向银行贷款;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因是受益区,地方政府还搞了工程基金,由当地老百姓集资,资金来源于是变成了三块。

一位业内人士说,中线干渠开工之初,国务院让沿途各省自报需调水量,河南、河北等地报得很高,北京、天津则担心沿途闸门开得多,到他们那里都没水了。但国务院下令将受水区各省市需调水量与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出资比例挂钩,各省便不敢多报了。

千辛万苦调来的水到底值多少钱?这将是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横亘在水源地与受水区之间的敏感问题。

相关方面均表示:“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一定要有国家发改委、物价局等等多个部门参与才能有结果。一切只能等国务院第三次建委会来定。”

据记者了解,水利部曾经组织过山东、江苏两省的相关部门一起核算水价,但经过几次开会协调,到现在为止,水价问题还是难以达成一致,目前只是有一个定性的说法,也就是说,只能大概确定哪几项因素可以被列入计算水价的考虑范围,比如人员工资、泵站运转的电费等。

东线采取13级泵站逐级翻水,一旦建成运行,泵站的耗电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以及设备维修费用,将成为一项巨大而刚性的成本支出,加之需要持续投入的治污资金,东线的运行成本将会远远超过基建投入,而这些成本的收回,都只能通过未来预想中的水资源的交易。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认为,南水北调的调水成本远高于受水区开发当地水资源的成本,如果水资源费在水价中比重太低,甚至只体现工程价,讲究“实惠”的使用者势必继续掠夺式开发当地水源,而不用北调的江水。他认为,完整的水价应该包括资源成本、供水工程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三个部分。

至于将来的水由谁来卖,是水源公司吗?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厅对此予以否认:“水源公司现在批准的职能只是建设。至于到时候谁来卖水,还要资产重组,平衡各方利益,可能沿途各省市都有股份,具体的操作运行机构现在还没确定,将来卖水的钱,主要用来还银行贷款,这是一个公益性的体制。”

“具体价格现在还没测算出来,它跟工程需要还贷多少有关。南水北调的建设资金,国家拿的钱就不回收了,各省的基金也不回收了,但是贷款必须还本付息。另外,各个城市供水到居民家中,价格至少也要翻一两个跟头。”张小厅说。

最终的水价,目前相关方都在等待国务院决定。据专家估算,最终的水价很可能远远超过原有的设想,由于国家对南水北调的定位很清楚,不会再是传统的公益性水利,而是经营型与公益性的结合,将来工程运转起来要求达到保本微利的状态。大量的运行成本将由受水区承担,但如果水价过高,很可能令人难以承受。

怎样用才划算

南水北调设计之初三条线的功能定位是,西线以黄河增水为主,中线供应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城市用水,东线则供应天津、河北以及胶东半岛用水。设计中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供应北方大城市用水。

因为农业用水不划算。张小厅说:“按照国际标准,用1立方米水灌溉,只能打1.2公斤粮食,国内还达不到这个标准。1公斤粮食只能卖一两块钱,南水北调的水价也是一立方一两块钱,还拿它浇地干什么?”

现在郑州市民吃的黄河水,每立方米只掏0.15元,南水北调成本那么高,届时水价如何调整?会不会大家都不吃南水北调的水了?一位水利专家跟记者说:“有这种可能。现在国家的几大调水工程,如山东的引黄济青、山西的引黄入晋以及新疆的引水工程等,都未发挥太大效益,只有深圳的东深供水工程,因为是往香港供水,香港人有钱,而且非用这水不可,算是成功的。”

就东线而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泵站运转的成本加上治理污染的投入,将使江苏的水调到山东时变得非常昂贵。到时候,山东还愿不愿意用这些水?很难说。花高价从外边买水,远不如提高自身城市的节水效率、治理附近的水源污染以及深度开挖地下水来得划算。

对于从江苏调水值不值的问题,在山东内部一直都存在不同声音。不同声音背后的原因在于对山东水情和东线功能认识的分歧。包括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殿魁在内的很多专家认为,山东不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而仅是工程缺水。

事实上,山东大部分地区位于750mm等雨线内,地下水总储存能力约5000亿立方米,年地表径流量276亿立方米,很多人都认为,山东完全可以通过省内的水利工程完成自身的水资源需求,没有必要再花高价从江苏买水。持这样思路的专家预测的结果是,东线建成后,很可能面临供水无市场、投资无效益、工作人员生活无保障的三无难题。

山东方面不少专家则提出应该增加航运、生态、排洪、景观等功能,单一供水划不来。于是经过航道、水利等多个部门数次讨价还价,2005年11月20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北京通过最后审查,总报告否定了“单纯调水”方案,肯定调水要与航运结合。正是根据这份报告,东线山东段的设计完全发生了变更。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4

一年一度的水利规划暨项目前期工作会议今天在常州召开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和治淮工作会议精神,总结*6年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情况,部署*7年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促进全省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6年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成效显著

*6年,全省水利系统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厅党组的治水思路和工作部署,推进规划编制,加快项目前期,各项任务取得新的进展,保障了全年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为加强水利管理、加快水利发展提供了支撑。

发展规划取得重要成果。一是全面完成“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在完成《*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6年与省发改委共同编制的《*省“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报经省政府批准;协调整合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农村水利等8个分项发展规划和13个省辖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形成了《*省“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汇编》,为加强和规范“十一五”水利建设和管理打下基础。二是编制了重点区域洼地治理应急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去年淮河流域下游部分地区特别是里下河地区出现的较为严重的雨涝灾害,组织编制了里下河地区、沂南沂北地区、白马湖宝应湖地区、南四湖湖西地区洼地治理应急工程实施方案,里下河地区应急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已报送省政府,为推进区域治理提供了规划依据。三是加快编制沿海地区水利规划。为贯彻沿海开发战略部署,组织开展了沿海水利规划思路及闸下港道淤积防治对策研讨,明确了沿海地区水利规划的定位、规划原则和规划任务,5个专题研究取得进展。四是规划研究了涉及*水事利益的若干问题。围绕沿江开发战略,修订了《*省长江岸线控制指导规划》,并配合12.5米深水航道上延南京方案提出了碍航河段河势治理意见;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对太浦闸加固方案提出*省意见;对苏鲁边界湖西大堤西股引河治理方案进行协调,推进了工程实施。

资源管理规划有序推进。一是全面完成了省管湖泊保护规划。13个省管湖泊及2个跨市湖泊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湖泊保护和管理提供规划依据。二是水资源规划取得重要成果。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前两年工作基础上完成了配置方案和规划报告初稿,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规划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提出了禁止设置排污口水域的意见,还会同省发改委下发了《*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这些成果将为全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全面启动编制全省水系规划。在去年6月全省水系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以后,按照《*省水系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各市水利局及各有关单位认真开展了专题研究,区域骨干水系布局已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各级河道等级划分标准形成了中间成果,河道基本情况调查进入复核、汇总阶段,河道管理规划、纳污控制规划正在进行。

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一是治淮、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境内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工程可研报告通过评估、初步设计通过审查;新沭河、沂沭邳整治工程可研报告通过评估,初步设计已经上报,为实现治淮建设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治淮新三项”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工程可研报告也经淮委初审并报送水利部审查。南水北调工程在配合完成《总体可研》审查评估的同时,组织开展了14个单项工程的初步设计,其中淮安二站、高水河整治、泗阳一站、刘老涧二站4项工程初步设计已经上报,其它单项工程初步设计基本完成。依据《全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水利专项规划》,完成了14项单项工程的前期工作。二是海堤达标、水库加固、城市防洪、区域治理等省重点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步伐。海堤达标建设实施方案经省发改委批准实施,*6年完成了8亿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占总任务的一半,为三年完成海堤达标建设打下了基础。按照“十一五”完成300座小水库除险加固的建设任务,完成了194座水库工程初步设计、开工124座,8市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已报送省发改委审查。围绕“十一五”基本形成大中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各市认真开展城市防洪工程前期工作,保证了年度建设任务超额完成。里下河、武澄锡、阳澄淀泖等地区一批区域性骨干河道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为加快区域治理创造了条件。三是连云港疏港航道结合送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按照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进行了利用连云港疏港航道北延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可研报告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查。

重大项目储备得到加强。新一轮太湖治理的环太湖大堤*段可研报告已形成初稿,新孟河和新沟河项目建议书基本完成,东太湖疏浚整治形成了总体布局方案。长江镇扬河段三期工程可研报告、澄通及扬中河段二期工程方案基本完成,滁河整治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已报部,水阳江整治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已形成初稿。结合新沂河整治工程,进行了新沂河尾水通道扩建方案研究。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水利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是:科学发展观和资源水利的要求如何落实到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规划管理不完善,规划实施推进缓慢;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中还有不少工程设计深度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勘测设计招投标制度推行缓慢,竞争机制引入不够等等,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下大力气研究改进。

二、创新思路,努力构建资源水利规划体系

(一)水利规划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7年,是我省“全面达小康、构建新*”的重要一年,水利发展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水利规划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

一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水利规划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六中全会又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这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也是新时期水利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水利规划作为龙头和基础,必须率先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治水、统筹治水和人水和谐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理洪涝过程中既要给洪涝水以出路,也要约束开发利用行为来主动规避风险;在保障水源供给时,既要满足生产生活用水,又要节水减排、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改善生态。要求我们在治水过程中必须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统筹建设和管理。协调发展要求水利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流域、区域、城市水利相衔接,城乡及各个区域水利共同发展。这些都要求水利规划要加强宏观研究,加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对水利规划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化快速推进,沿江产业带、沪宁高新产业带、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产业带和城市化的密集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利的布局、结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水利行业的保障程度、服务质量、运行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也给河湖管理保护,水土资源开发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存在的防洪标准不达标、低洼地区易受涝、东陇海和沿海地区缺水、水面率不断减少、河湖水质污染、水环境水生态退化等问题,都要针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在水利规划中深化研究、提出对策。

三是新农村建设对水利规划的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新时期的农村水利规划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拓展深化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内容,当前要重点研究如何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如何进一步改善农村河网水环境,农田排灌设施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水利的发展模式、投入机制、管理方式,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供优质水利服务。

四是资源水利的工作思路对水利规划的内涵提出了的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厅党组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资源水利的发展新思路,要“遵循两个规律”、“推进两个创新”、“面向两个服务”,抓紧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发展的规划体系。新的水利工作思路全面拓展了水利规划的内涵,要在注重治理水患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有效保护。

(二)今年水利规划的主要任务

*7年全省水利规划工作,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重点水利规划,加强水利规划管理,提高规划服务水平,初步建立资源水利规划体系。省级水利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配合三个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基本完成全省水系规划和沿海地区水利规划,加快区域水利规划以及节水减排、饮水安全等专项规划,基本形成《*省水利规划管理办法》。各市要认真配合、切实完成省重点规划编制工作,并根据各市的实际情况明确本市规划工作重点,落实规划工作任务。具体规划任务有一个详细的安排意见发给大家讨论,我这里强调几点。

一是完成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今年进入收尾阶段,要在去年完成配置方案和规划报告初稿的基础上,与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进一步协调,审定水资源配置、规划布局与实施方案,年内完成规划总报告。同时要加强各市规划的指导推进工作,完成市域水资??

二是配合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为配合淮河、长江、太湖三个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我厅成立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组。当前的工作任务,一是搜集研究我省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总体规划,包括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涉水行业发展规划,协调整合我省近年来编制的一批水利规划,向流域机构提供有关规划或资料,使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更好地反映我省发展要求。二是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这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要求研究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确定流域防洪、除涝、水资源保护、供水、灌溉、水能开发、河流生态、水土保持、航运等规划目标和布局方案,提出加强流域社会管理的政策措施。为了在工作中掌握主动,厅长办公会议决定筛选重点研究课题,由相关部门组织开放式研究。

三是基本完成省级水系规划。为加强各级河道工程和资源管理,恢复提高河道引排能力,畅通水流,改善水环境,充分发挥河道功能,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厅党组决定开展全省水系规划编制工作。去年下半年以来,厅相关部门和各市水利局都做了大量工作,水系规划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进度滞后。水系规划关系到如何进一步管理好、保护好各级河道,关系到更好地发挥河道引排能力及水体净化功能,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规划工作。请厅相关部门和各市水利局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根据《全省水系规划编制工作意见》要求,完成水系规划专题研究,年内形成省级水系规划初稿;各市、县除配合省级规划外,要根据本地实际,有序推进市、县、城区水系规划,年内形成阶段成果。

四是基本完成沿海地区水利规划。沿海地区水利规划是贯彻沿海开发战略部署、保障和服务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范管理和协调指导沿海地区水利建设和水事活动的综合规划,也是与《*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相配套的水利专项规划。今年要继续根据《*省沿海地区水利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加快工作进度,全面完成各项专题研究,基本完成《*省沿海地区水利规划》,并配合做好中国工程院、国家开发银行、*省政府联合开展的《*省沿海地区产业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沿海三市水利局要安排专门力量,加大工作力度,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五是加快区域水利规划编制工作。为了适应省委、省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区域治理,我厅近几年来多次布置开展区域水利规划工作,但进展情况不够理想。近几年来两小问题在我省防灾工程体系中已愈益明显,各地必须高度重视。*7年,要加快推进区域水利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里下河地区水利规划,基本完成沂南和沂北地区水利规划,继续开展其它区域水利规划和区域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加快区域治理提供规划依据。

六是开展有关专项规划编制。要抓紧完成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实施规划、入河排污口整合规划等专项规划,为加强水资源管理、保障饮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今年我厅和省财政厅联合组织开展全省小型泵站改造规划编制工作,这是继县乡河道疏浚、乡村河塘清淤之后的又一项农村水利重点任务。小型泵站改造规划,要以圩区为单元,以恢复提高低洼圩区排涝能力为重点,进行小型排涝泵站改造,适当考虑机电提水灌区的小型泵站改造。还要完成泗洪县西南岗地区水源工程规划,为落实西南岗总体帮扶提供依据。此外,有关市县还要完成市县管理的湖泊保护规划。省人大颁布的《*省湖泊保护条例》明确,列入保护名录的湖泊要分别编制湖泊保护规划。省管湖泊保护规划去年已经省政府批准,市县管理的122个湖泊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很不平衡。请有关市水利局加强领导,加强督查,在年内完成湖泊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报政府批准。

(三)逐步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进行治理建设和管理保护的基本依据,也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水法》、《防洪法》,按照区域规划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服从综合规划、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区域规划的关系,加强衔接协调,提高科学性、系统性,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水规划体系。今年要研究制定《*省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规范水利规划前期准备、立项、编制、协调、审查、批准、公布、评估、修订和废止等程序、明确各阶段的工作要求和责任主体,有序安排水利规划的编制工作,从各个方面加强规划管理。

规划不只是发展的蓝图、建设的依据,还是依法行政的依据。省政府已经批准了“十一五”水利发展专项规划、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省级湖泊保护规划,还将批复*省防洪规划和*省水资源综合规划。要通过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取水许可制度、水功能区管理等行政审批许可措施,加强依法管理,强化规划的严肃性,规范社会涉水行为。对于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不在省级规划内的不能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不在市级规划内的不能作为市级重点项目申报省级投资补助。

三、统筹安排,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7年是实现国务院治淮建设目标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今年水利重点工程的投资计划是44亿元、建设任务是48亿元,项目前期工作既要保证治淮和南水北调工程这两项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海堤达标、水库加固、城市防洪、区域治理、农村水利等省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还要为今后几年的水利发展提供项目前期储备。任务非常繁重,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淮河治理工程。要围绕*7年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项目主体工程、实物量达到85%以上的总体目标,抓紧做好各项工程的前期工作。中运河及骆马湖堤防工程、新沭河及沂沭邳治理工程,要认真做好配合初设审查及概算复审的各项准备工作,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和湖洼支流治理年度工程要做好初步设计报审工作。重点平原洼地利用外资项目,按照《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世行准备协助团援助备忘录》的要求,完善移民安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土地预审工作,做好世行项目评估团审查的各项准备。入江水道、洪泽湖大堤、分淮入沂整治工程,在积极做好可研报告审查准备工作的同时,抓紧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移民安置规划及土地预审工作,为工程立项做好各项前期准备;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和管理规划、重点平原洼地排涝工程规划要做好配合汇总和审查工作。

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剩余工程的初步设计工作。截污导流工程认真做好初步设计审查配合工作。泗洪站、金湖站、皂河一、二站、金宝航道、骆南中运河影响处理、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徐洪河影响处理、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初步设计,要在上半年完成,下半年分批上报。睢宁二站、洪泽站、邳州站、调度运行系统、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南四湖下级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等工程初步设计年内要基本完成。

海堤达标工程。连云港、盐城、南通市水利局要根据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抓紧组织编制年度工程初步设计(大中型闸按单项分别编报可研和初设),其中*7年度堤防工程初设、大中型闸可研各市已报厅,大中型闸初设要在4月底上报;*8年度堤防工程初设、大中型闸可研要在今年8月底前完成。

水库除险加固。各市要按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方案编制单座水库初步设计,*7年度工程4月底前报审,*8年度工程8月底前报审,同时认真做好小水库除除加固实施方案审查配合工作。根据水利部对全国水库安全状况进行普查的通知,要抓紧开展争取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三批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小型水库安全鉴定4月底完成,中型水库安全鉴定8月底完成,年内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第三批规划报部。

城市防洪工程。按照“十一五”基本形成省辖市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目标,把城市防洪与水源地保护、水环境整治、水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加快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年度工程可研报告,由所在市发改委批复,抄送我厅核备,据此安排投资计划。*7年度工程可研报告及批复文件,要求6月底送我厅核备;*8年度工程可研报告,要求10月底送我厅核备。

连云港疏港航道结合送水工程。可研报告已经省发改委审查,省设计院要根据审查意见抓紧修改完善可研报告,连云港、盐城市水利局要积极配合,4月底完成移民安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和土地预审工作,7月完成工程总体初步设计,同步完成今年开工建设的灌北河道、灌北泵站、穿新沂河南堤涵洞工程初步设计。

区域治理和地方基建工程。根据区域治理规划实施方案和各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由市水利(务)局组织编制区域治理和地方基建工程可研报告。其中属小型工程、省级补助资金额度较小、不涉及省际、市际关系的项目,可研报告由市水利(务)局或者市发改委审批,省水利厅只审批资金申请报告。*7年里下河地区灾后治理工程、区域骨干河道工程可研报告要在5月份报厅,地方基建项目可研报告以及由市级审批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附设计及批复文件)6月底前报厅。*8年度工程可研报告要求于今年12月底前报省厅。

这里要强调一下区域治理规划实施方案问题。为统筹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建设,需要按照区域水利规划安排建设项目,不在规划实施方案的区域治理工程项目,不予立项。去年,我们布置开展区域治理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但进展不理想。今年要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秦淮河实施方案由南京市水利局负??局负责;太湖湖西、武澄锡实施方案,由太湖院编制,相关市水利局配合;阳澄淀泖实施方案由苏州市水利局负责,要求6月份完成。已基本完成的里下河、沂南沂北、南四湖湖西、中运河沿线等洼地治理实施方案,修改完善后于6月份报审。

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水土保持等项目,围绕中央投资重点和有关政策,做好可研报告编制,积极争取中央立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各市要认真编制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根据可研报告和实施方案的深度以及地方的积极性批复立项,争取中央扶持和安排省级补助。大型灌区改造项目可研报告已批复,重点是按照下达的投资计划编制实施方案。水土保持项目,根据投资计划,由相关市水利(务)局编制可研报告。

前期储备项目。项目储备直接关系到发展后劲,要逐步做到每年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形成重点建设循序渐进和滚动发展的机制。省厅近期要重点开展的储备项目有:太湖治理工程。根据太湖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目标和太湖局部署,为太湖流域第二轮治理做好项目储备。新孟河、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项目建议书上半年完成、下半年报太湖局初审;环太湖大堤后续工程可研报告,上半年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提交上海院汇总;望虞河、太浦河后续工程项目建议书,积极配合上海院在年内完成。配合太湖局做好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报审工作。长江治理工程。为保证长江河势稳定和堤防安全,保障沿江开发,结合深水航道上延南京对河道整治的要求,对镇扬河段三期治理及扬中河段、澄通河段二期治理的可研报告进行补充完善。新沂河尾水通道工程。结合新沂河整治工程,提出新沂河尾水通道完善及扩建方案,年内完成可研报告。各市也要结合本地的实际,筛选一批储备项目,抓好前期工作。

四、精心组织,保障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展

今年的水利规划工作要求高、难度大,项目前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各项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

第一,要领导高度重视。各级水利部门领导都要高度重视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一把手要对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针对规划和前期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咨询,开展专题讨论,理清工作思路,达到集思广益。要切实为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创造条件,从基建投资或水资源费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保障各项规划和前期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要统筹相关内容。水利规划不仅要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做好工程规划、加强能力建设,而且要研究资源管理、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做好全方位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在项目前期工作中,不仅要保证项目的设计深度和质量,提高工程的现代化水平,而且要重视多功能结合,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移民安置规划、土地预审、水土保持,这几个方面往往是我们的弱点,要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深度,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今年,厅里计划举办二次土地预审、移民安置规划培训班,请各市水利局分管局长、规计处长和设计单位负责人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这方面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第三,要坚持改革创新。做好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一方面要依靠水利系统设计单位,抽调技术力量,组建专门班子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通过招标选择或委托部属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规划编制、项目论证和专题研究工作,发挥多专业、多学科的技术优势,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工作深度与广度。要积极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逐步培育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市场。水资源综合规划、湖泊保护规划和沿海水利规划的专题都进行了公开招标,苏南地区城市水利工程和南通市海堤达标大中型涵闸设计全部实行了招标,南水北调泵站工程初步设计也推行了招标,有效地促进了水利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质量的提高。今后,苏北地区城市水利建设项目和省重点水利建设项目也要推行设计招标。

第四,要严格项目管理。要按照会上印发的规划和前期工作安排意见,建立规划和前期工作责任制,分解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措施。要通过合同方式,明确深度要求、控制进度、经费渠道和奖罚办法。要对设计文件质量及前期工作管理进行考核,加强工作督查和中间成果检查,及早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既要保证进度,更要提高质量。目前,规划设计质量问题主要是深度不够,不能满足各项规程规范的要求,我们送部审查的项目,有的要几次补充修改才能通过,有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概算编制不到位,审查核减投资上亿元,各勘测设计单位都要高度重视规划设计质量,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地方基建、小水库加固、灌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这些面上工程,一般都简化了前期程序,有的出了规划或实施方案就进入初步设计,所以初步设计一定要做深、做实、做透,设计深度要符合技术规范、不许随意变更设计,概算编制的工程量要算实、单价和定额取用要合理,重要技术问题要分析透,险情诊断要准确,加固方案要合理,不能只做形象工程,不能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

第五,要不断加强学习。水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各部门肩负着重要职责。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同志更是承担着直接的责任。要结合工作实际,在加强水利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现代经济、现代科技、资源环境、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等相关领域的学习,深刻认识治水思路的转变。要加强调查研究,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水问题,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水问题出谋划策,对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水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在创新工作思路、抓好工作落实、提高工作质量上下功夫,埋头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5

1南水北调工程投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体系构建

南水北调工程规模浩大、投资额巨大。工程建设资金通过中央财政拨款、南水北调工程基金、国家重大水利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多渠道筹集,对投资管理要求高,因此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能充分调动参建单位各方积极性的投资控制管理模式[1]。

为适应工程建设投资管理的需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主管部门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完善投资控制约束激励机制,并在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包括静态投资控制、动态投资管理和投资控制考评等内容的南水北调工程投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体系,为有效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控制工程建设总投资奠定了基础。南水北调工程投资管理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部分:①静态控制。静态控制是指项目法人以静态投资为依据,通过采取设计优化、完善概算结构、组织编报项目管理预算、科学组织施工、加强建设管理等措施,将投资控制在其管理的各设计单元工程静态投资总和的范围内。②动态投资管理。动态投资管理是指项目法人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建设期贷款利息以及因价格、国家政策调整(含税费、建设期贷款利率、

率等)和设计变更等因素变化发生超出原批准静态投资的投资,通过逐年编报年度价差报告、据实计列建设期贷款利息投资、严格设计变更管理等措施,对动态投资进行有效管理[2-3]。③投资控制考评。投资控制考评是指以静态投资加上经批准的年度价差之和,与工程实际完成投资(不含据实计列的建设期贷款利息投资等)进行比较,并视情况进行奖惩。

2南水北调工程投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主要做法

2·1静态投资控制主要做法

a.编制项目管理预算。项目管理预算是“静态控制、动态管理”体系的核心,南水北调工程十分重视项目管理预算编制工作,专门出台了《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管理预算编制办法》。在该项工作的实施中,项目法人按照“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结合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招标实际,将项目划分为业主管理项目、建设单位管理项目、招标工程项目、其他项目4部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管理预算。这种将项目的划分尽可能与招标内容和工程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项目管理预算比概算更接近实际,更具有可操作性,将各分项投资控制在批准的项目管理预算范围内,从而为最终有效控制工程总投资奠定了基础。

b.实行限额设计。南水北调工程实行的限额设计并不是单纯考虑节约投资,更重要的是考虑尊重科学、尊重实际、精心设计和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为此,南水北调工程鼓励项目法人在满足工程功能、安全标准、质量要求等前提下,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行设计优化,降低工程建设投资。实践证明,该限额设计管理手段有利于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也有利于实现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的控制。

c.加强设计变更管理。设计变更是工程投资变化的主要根源,只有对设计变更尤其是重大设计变更实现有效控制,才能控制住工程建设总投资[4]。南水北调工程在设计变更管理上实行了两条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要求工程建设发生的一般设计变更所增加的投资,应在该设计单元工程内解决,不得突破该工程静态投资;二是要求属重大设计变更且所增加的投资超出该工程静态投资部分,经批准才能纳入动态投资管理。实践表明,以上措施确实能有效减少许多不合理的变更。

d.加强基本预备费使用管理。基本预备费又称工程建设不可预见费,主要是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支出而事先预留的费用,用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5]。南水北调工程确定了分级管理和限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预备费使用管理机制,即一次使用预备费在200万元以下的,基本预备费在总额的50%以内的,项目法人可根据工程建设实际自主确定使用;但当一次使用预备费超过200万元,或者项目法人负责管理的基本预备费超过其总额的50%时,项目法人动用基本预备费就需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简称南水北调办)提出申请,经审批或授权后方可使用。这种措施既考虑了项目法人和现场建设管理单位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实现了对基本预备费的控制管理,有力保证了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

e.加强建管费使用管理。建设单位管理费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其反映了建设单位综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比较敏感的指标。目前,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建设单位管理费取费标准偏低、列支项目不够科学、开支预算不强、随意性大等原因,使得建设单位管理费超支现象非常普遍,费用能控制在批准概算范围内的很少,很多项目尽管采取了严格的节省和控制经费的手段,都无法做到不超支[6]。为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南水北调工程按照经过管理者的努力可以将建管费控制在批准的概算范围内或略有节余的原则,在编制项目管理预算时对概算取费标准进行了适当调整,使该项费用的概算处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同时,建立了约束与激励机制,将费用控制的效果与管理人员的奖金福利结合起来,促使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取得实效,使各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控制得更好。

2·2动态投资管理主要做法

a.逐年编报年度价差报告。价差计算是价差管理的核心,为规范价差计算工作,南水北调办专门制定了工程价差报告编制办法。同时,在价差管理工作中,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管理现状,采用了每年按市场实际情况和国家及行业的有关文件进行测算和报批的办法。测算工作首先由项目法人委托具有甲级资质和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价差编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开展,并按照“依法计价、公平公正”的原则编制年度价差计算报告报南水北调办;之后,再由南水北调办组织对各项目法人报送的年度价差报告进行审查,综合汇总后形成南水北调工程综合价格指数和年度价差,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保证了价差计算结果科学、客观和公正,也防止了讨价还价等扯皮现象的发生。

b.严格重大设计变更管理。设计变更,尤其是重大设计变更对工程投资控制影响较大,但在施工过程中却又往往难以避免。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投资,南水北调工程对重大设计变更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制度:①明确界定重大设计变更的范围,即对于初步设计批复后,工程任务和规模,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设计标准,工程布置及建筑物结构、用途等方面发生变化,或工程设计变更引起总投资超出国家批准的设计单元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投资,才界定为重大设计变更;②提高审批单位规格层次,要求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南水北调办审批;③严格重大设计变更程序,要求项目法人对重大设计变更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编制重大设计变更报告(包括变更缘由、技术方案、设计图纸、投资分析表等主要内容),并及时组织初审,提出报审意见。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实现了对重大设计变更的管理,从而确保工程投资控制目实现。

2·3投资控制考评主要做法

a.建立奖惩机制。按照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建立奖惩机制。首先,明确南水北调工程投资控制考评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目标和投资控制,其中前三者是基本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即只要有一个目标未能实现就不予奖励;其次,对于完成工程质量、安全、工期目标,同时有结余投资的,分析结余投资情况,属优化设计、技术创新、科学组织施工等管理措施形成的结余投资按比例用于奖励、弥补工程投资缺口等;最后,对于管理不善等主观因素造成超支的按规定给予处罚,其中超支情节严重的则将依据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给予行政处罚。

b.分级分层次考评。按照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确定投资控制考评分两个层面:①由南水北调办组织对项目法人投资控制的考评,具体实施时项目法人要对完工的设计单元工程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和项目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评价投资控制情况,对于形成结余投资的,还要分析说明结余投资情况和具体数额,报南水北调办批准;②由项目法人根据直接管理、委托管理、代建管理的管理模式,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分别进行投资控制考评。

c.分阶段考评奖惩。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对南水北调工程投资控制的考评按初步设计阶段和建设实施阶段分别开展。①初步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考评首先将审批的设计单元工程初步设计概算与对应的可研投资估算进行比较,计算出优化设计投资节约,然后由南水北调办按照节约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对设计和参与设计工作单位进行专项奖励。②建设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考评是将初步设计概算投资、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增减的价差之和,与项目实际投资支出(不含建设期贷款利息和超支建设管理费)进行比较,没有节余的不得奖励;投资超支的,按超支额扣减投资控制保证金;有节余的,返还投资控制保证金,并拿出一定比例作为项目法人留成收入,主要用于奖励。

3南水北调工程投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实践的几点启示

3·1“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是大型水利水电项目投资控制管理的科学方法

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以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年份为基期,把工程投资分为工程基本成本、基本预备费和价差预备费,对影响工程投资的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分别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投资管理模式,防止了项目法人以价格上涨过猛,无法承担价差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修改概算,同时也防止其调整概算或者在修改调整概算时擅自提高设计标准,或者将因管理不善、施工浪费等原因增加的投资混杂在概算中,转移责任,变不合理、不合法为合理、合法,加大“三超”的严重程度。这种办法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一致的。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了南水北调工程实行该投资管理模式有利于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职责,发挥项目法人组织工程建设的主导作用和形成自我约束机制,也有利于国家管理部门进行监督。这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是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3·2激励约束机制是“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有效实施的核心和关键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充分调动参建各方控制工程投资的积极性,是实施“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投资,提高项目投资效益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建立健全投资控制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南水北调办对项目法人所管理设计单元工程进行投资控制考评,项目法人对建设管理单位所管理工程进行投资控制考评,建立投资控制奖惩机制,并由财政部和南水北调办共同印发了投资控制奖惩办法。根据奖惩办法,投资控制考评以静态投资加上经批准的年度价差之和,与完工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不含据实计列的建设期利息)进行比较,视节余或超支情况予以奖惩,这种激励是目标激励。同时,这种考评机制也是一种约束机制,如果项目法人由于管理不力造成投资失控,将会按突破投资的不同比例予以处罚,处罚额度控制在项目管理费的30%以内,并依据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给予行政处罚。正是通过这种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机制,保证了既实现目标激励的目标,又实现协调约束的作用,从而有力保障了“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的顺利实施。

3·3风险共担机制是“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静态投资指以某一价格水平年计算的建设项目全部工程的投资,动态投资系指工程建设过程中包括通货膨胀和税种、税率变化增减的投资,建设期内需支付的筹资利息以及项目利用外资时发生的汇率损益等。无论是静态投资还是动态投资都存在风险。“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模式是将静态投资的风险主要分给项目法人承担,而将动态投资存在的风险主要分给出资人(国家主管部门)承担,免除了项目法人难以承担的价差、贷款利率和政策变动风险。同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为了风险分担更加公平合理,计算和核定更为公正透明、便于操作,依据风险共担的原则做了如下具体规定:①建设期利息支出与建设资金的来源和适用利率有直接关系,是项目执行层难以控制的,按实核增这部分动态投资;②项目利用部分外资则汇率的损益也按实增减动态投资;③如果国家税种税率发生变化,也按实增减动态投资;④通货膨胀引起的价格调整是项目投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重点。这种分担风险的原则和做法是公平合理的,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大大减少每年投入计算及审定价格调整上的资源,可以让项目法人集中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工程,也有利于出资人的宏观管理。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6

关键词:唐河支曹林场段;南水北调中线穿唐河倒虹吸;采砂规划;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E343

0序言

河流是砂石资源的重要载体,河道砂石的利用与公共安全紧密相关。河道砂石的利用,首先要以确保公共安全为前提。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砂石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砂石开采利用与人水和谐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1]。因此,为维护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需要对河道进行系统、全面的采砂规划[2],以更好的指导采砂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2010年以后我国各省市全面展开了采砂规划的相关工作,并针对采砂规划不同方面[3]做了相关研究。本文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唐河的实际情况进行唐河支曹林场段采砂规划。

1基本概况

唐河是大清河南支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经灵丘进入河北省境内,先后流经涞源、顺平、唐县、定州、望都、清苑、安新等县市,于安新县韩村入白洋淀,全长273km,总流域面积4990km2。1958年在唐河出山口兴建了一座西大洋水库,总库容12.58亿m3,控制流域面积4420km2,占唐河全流域总面积的88.6%。本次采砂规划河道位于西大洋水库以下16.4km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中心线上游2.7km至下游2km河段。现状左右岸无堤防,河道乱采乱挖现象严重。根据西大洋水库泄洪洞与溢洪道站已有资料分析,自西大洋水库建成后,西大洋水库除少数几年外几乎没有向下游河道泄洪,水库蓄水主要用于下游渠道引水灌溉。为此,唐河下游河段几乎无来沙补给。

2 规划的必要性

目前,唐河河道采砂存在乱采乱挖现象,给河道的行洪、南水北调建筑物安全等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规划河段采砂坑遍布,超采严重,河道行洪、河势稳定受到威胁。由于采砂业主只追求采砂作业操作方便,局部河段采砂采挖太深,特别是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上下游1000m范围内砂场的超量开采,使得上下游河底高程比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处的河底高程低6m之多,已经严重威胁到穿唐河倒虹吸安全。

(2)废弃砂坑未能及时有效回填,造成河道安全隐患。部分采砂业主不顾他人生命安全,废弃砂坑不进行回填复平;道路没有统―规划,河道内随意开道停车,容易引起事故。

(3)由于采砂行为不规范,部分采砂坑周围边坡陡峭,极易坍塌,危及周边农田、林地的安全,也给采砂作业人员及周围村民生产生活埋下安全隐患。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显示,唐河规划河段内乱采乱掘现象严重,现状有多处采砂场,且现有砂场多未办理采砂许可,为违规砂场。

3 采砂规划

河道采砂规划应包含以下内容:(1)规划范围确定;(2)分区分期规划;(3)采砂规模确定;(4)作业条件确定。

3.1规划范围确定

由于该河段左右岸尚无堤防,因此需确定规划左右岸范围。本次以唐河采砂规划河段现状中泓线位置为基础,结合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工程布置情况和2008年河北省水利厅冀水规计【2008】142号已批复的《唐河定州市段防洪综合整治规划报告》中规划的中泓线位置为依据综合确定该河段的河道控制中心线。

根据河北省水利厅关于《唐河定州市段防洪综合整治规划报告》的批复确定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下游河道宽度控制范围为400m。

根据《河北省防洪规划》及《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安排,确定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上游河道宽度控制范围为500m。

因此,本次唐河采砂规划的范围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中心线上游2.7km河段,河宽500m范围及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中心线下游2km河段,河宽400m范围。

3.2分区分期规划

(1)分区规划

采砂分区规划包括禁采区、可采区和保留区规划。根据唐河现状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本次唐河采砂规划河段共划分禁采区5个,2个可采区。

采砂规划河段现有南水北调中线穿唐河倒虹吸及35KV高压运行线,为保护这些涉河建筑物,结合相关安全保护范围的规定,结合唐河的实际情况,划定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轴向中心线上下游1km为禁采河段。

此外,除禁采河段以外的河道规划堤防左右岸堤脚线50m以内,结合规划堤防的保护范围,并考虑与上下游的平顺衔接将其划定为禁采区域。采砂规划范围内除禁采区外河道部分,考虑与河势稳定、防洪安全相适应,划为可采区。

(2)分期规划

根据河道具体情况和《采砂规划编制规程》规定的原则、方法确定唐河规划河段各可采区禁采期均为7月1日~8月15日。

3.3采砂规模确定

对以开采历史储量砂为主的河流,应根据河道平顺、平整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控制开采高程,估算这个高程以上的砂石资源量,扣除一定的开采损耗并预留部分富余砂量,即得每个可采区的控制开采量。

根据采砂总量控制确定的原则与方法,确定年度开采控制总量。根据对各可采区的地质分析,采砂深度基本控制在4m以内,采砂坑最陡边坡控制在1:3。经计算,唐河规划河段可采区控制开采总量为194.0万m3,年度控制总量为38.8万m3。

4采砂影响分析

(1)规范合理的河道采砂,严格按照采砂规划中划定的可采区的边线进行有章有序的开采,加大了行洪断面,疏浚河道,使行洪更加顺畅,可以保障防洪工程的安全,提高了行洪能力,这样的采砂活动也不会对河势稳定造成大的影响。

(2)唐河规划河段现状重要建筑物为南水北调穿唐河倒虹吸、35kV运行线路和规划左右堤防,本次规划对这些建筑物己划定了禁采区域,管理部门严格按照确定的保护范围划定禁采区域,在禁采区域内严禁各种采砂活动,可以保证涉水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对涉水建筑物造成的影响较小。

(3)规划的可采范围较现状采砂范围缩小,客观上限制了采砂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减小了原采砂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5对策及建议

(1)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唐河倒虹吸禁采区内存有多处砂坑,建议有关部门尽快采取措施,保障倒虹吸的防洪安全。

(2)鉴于该河段为曲阳、定州的边界河道,河道采砂宜统一协调,对称开采。两县(市)应加强采砂管理,采砂前应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办理手续,出现具体问题应及时同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协调解决;涉及两县(市)边界附近的审批及开采,应提前做好有关协调工作,以避免产生边界矛盾。

(3)河道采砂涉及面广,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采砂管理规划的顺利实施。为此,应大力加强采砂管理能力建设,切实建立采砂管理责任制体系,以满足新时期采砂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婷婷等.唐河支曹林场段采砂规划报告[R].天津: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滨海新区分院,2011.

[2]SL423-2008,河道采砂规划编制规程[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7

多年来,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论是他所负责的全市水利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的编制,还是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科研、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新时期的治水思路,精益求精。作为总工程师,他讲究职业道德,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对所提出的方案,既实事求是,又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他技术全面,善于把握技术工作大局,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努力实践党员先进性方面争做楷模。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和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作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__供水区水资源规划过程中,他是技术负责人,并执笔编写规划报告书。针对__缺水城市的现状,在确定我市南水北调需水量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对全体__市民负责的态度认真计算预测每一个数据。“规划报告” 出来后,省专家组评审认为:“规划报告”技术数据翔实,具有前瞻性,符合__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规划结果被__市政府采纳,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上报,作为向国家申请南水北调水量的依据。

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东区水系治理工程包括开挖天宝河、学院河,整修许扶运河,建设清潩河建安大道橡胶坝和前进路橡胶坝等工程。作为总工程师,从规划方案的提出、现场查勘、实施方案的编制,到省发改委、水利厅报批项目,淮河水利委员会、国家水利部争取建设资金以及工程的建设管理,他都亲自写、亲自跑、亲自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他任劳任怨,经常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加班工作,编制上报材料。为了能为__市争取到更多的建设资金,20__年,从5月16日开始到11月12日,他4次进京、5次去蚌埠淮委汇报工作,评审项目,省外出差达40多天。6月21日,就在他第二次去北京汇报工作的前一天晚上,他儿子不小心胳膊骨折,由于太晚,当天夜里只作了简单的处理,第二天才能打石膏,为了不耽误工作,第二天天一亮给妻子简单交代后就匆匆去了北京。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努力,工程立项终于批复,而且最大限度地争取到了上级资金补助,工程建设得以顺利实施。此工程建设实施后,水利局获得了市政府的通令嘉奖。目前,作为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项目中之一的东城区水系治理及补源一期工程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争创 ‘三城’、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突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水系治理是新农村生态良好、环境整洁的基础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__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符合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水系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科学地搞好推进区水系规划,他冒着酷暑徒步查勘推进区曹操饮马河、机场河等7条河流,加班加点认真细致地计算可调水量,分析论证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他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征求城建、交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意见,按照市领导对推进区建设“慢不得”的要求,那段时间节假日、星期天他没有休息过。经过辛勤的工作,规划成果《推进区水系规划》和《曹操饮马河林水一体景观带规划》以及《推进区坑塘治理方案》分别被市规划委员会和推进区联席办审查通过。目前,清潩河关庄拦河闸、曹操饮马河进水闸、机场河、双清河以及23座湖泊和坑塘治理试点工程相继建成,推进区水系已初具规模。其它工程正在分批按计划实施。

三、在抗洪抢险工作中提供智力支持,

成绩显著。20__年7月2日,我市北部地区突降特大暴雨,石象等乡镇6个小时的降雨量达320毫米,为历史罕见,颍河发生洪水,禹州橡胶坝下泄流量达到每秒1300立方米。同时,__县老潩水流域发生大面积严重内涝,积水深达1米多。毛书记、李市长等领导连夜赶到市防办坐镇指挥,相关防指单位领导立即到位,成立了宣传、技术、救灾等7个工作组,__同志被市防汛指挥部任命为技术组组长(许防指[20__]14号),他带领有关专家吃住在办公室,24小时不休息,饿了就吃一盒方便面,连续作战,认真分析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为领导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他认真预测颍河洪水推进规律,在预测到洪峰不会对下游河段造成严重威胁时,及时建议下游__县抗洪军民撤离河堤,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__县老潩水流域发生涝灾,有人主张要大规模转移群众,他提出:老潩水无河堤,降雨超过排涝标准,不能及时排除,但在一定时间内即可退去,无需成千上万大规模转移群众,只将居住在危房中的群众撤离危房,避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即可。7月3日晚,洪水已漫过清潩河枪张老公路桥桥面,造成严重阻水,这时有人向市领导建议对老桥实施爆破,__同志建议:清潩河后续洪水正在消退,无需爆破老桥,晚上爆破,又在水下作业,爆破的难度极大,如果不能粉碎性爆破,炸毁的桥体会更加阻水。他的这些正确建议都及时被防汛指挥部领导采纳。后来的总结会上,市防指领导这样评价:技术组科学预测,建议正确,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

四、工作认真,勤于钻研,成绩显著。

在工作实践中,他善于分析,刻苦钻研,勤于总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篇,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并获得荣誉称号。

20__年,论文《__县生态环境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获河南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论文《__市南水北调供水与当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于20__年获__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简易人字闸拦蓄雨洪水技术研究应用”于20__年获__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研成果“__市城区地下水超采及水系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于20__年获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__年被省水利厅考核确定为“省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勘察规划设计专家”和“省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8

论文关键词:流域规划;修编;思路;珠江流域

1珠江流域规划编制情况述评

1.1流域规划编制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强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作,1961年,珠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印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未审查)。1986。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该报告1990年经水利部审查通过。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珠江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珠流规”)在指导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珠流规,珠江陆续编制完成了若干专项规划,并大规模地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如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右江百色水利枢纽、西北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红水河水电基地开发、珠江河1:3治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整治等,为珠江流域水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对珠流规的总体评述

珠流规由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组成,统筹了防洪、灌溉与供水、水电开发、航运、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珠流规偏重于流域防洪规划和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论证。从近20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看,珠流规提出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管理”的规划原则和“按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近远期结合,除害与兴利结合,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规划方针是正确的,提出的开发方向和任务是基本正确的,拟定的主要河段梯级开发方案也是基本合理的,总体看来,珠流规在流域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规划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革新,珠流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a)规划编制距今已有20年,流域经济社会状况、自然条件和工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的规划基础资料已经过时,规划期已满,出现了中上游洪水归槽问题、咸潮上溯影响供水安全问题、珠江三角洲泄洪不畅等珠流规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摸清流域的情况,协调各方面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b)当时规划重点主要围绕重大工程而展开,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流域管理等工作重视不够,使珠江流域近年逐渐暴露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河道采砂失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规划修编,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

c)规划编制时尚未认识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对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规划内容考虑不多,没有对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以致在水量丰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缺水、喝咸水等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全面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角度出发,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对规划进行修编完善,指导今后的流域水利建设与管理,支持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e)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的实施。要求流域综合规划与之相协调和衔接,通过规划修编,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满足主体功能区发展对水的需求。

f)流域综合规划滞后于有关专业规划,难以合理规范和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能资源无序开发,特别是部分地区的“跑马圈河”,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造成流域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如南盘江支流黄泥河、北盘江支流可渡河等河流的无序开发,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协调不同地方、部门的发展需要,指导其他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2.1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统筹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适度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出可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可统筹协调区域间、行业间、河流不同功能之间的河流功能定位、综合治理和开发重大工程布局、流域综合管理措施,提出规划实施意见,为实现“建设绿色珠江,维护河流健康”的目标奠定规划基础。把规划修编的重点放在流域防洪减灾、保障供水安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建立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突出体现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保障、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要求的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体系。

2.2主要内容

2.2.1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和近期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和各省(自治区)、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防洪规划基本构建了珠江流域防洪减灾规划体系。修编要协调防洪与发电、水资源配置、航运等综合利用关系,统筹干支流、上下游的洪水出路安排,重点研究西江洪水归槽和洪水异常超频、珠江三角洲腹部地区洪水位异常壅高、龙滩与色水库后汛期防洪库容设置问题,研究不同规划时期的流域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和运用方案、临时分洪滞洪方案,研究落实柳江中下游和北江上游防洪工程体系、西江蓄滞洪区和潘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珠江三角洲思贤活和南华关键节点的治理方案,并开展风险分析和防洪保险、洪水风险管理、重点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法规建设等研究和规划工作,完善防洪减灾规划体系。

2.2.2完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

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圈等经济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布局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河段和断面的水资源开发控制目标;研究珠江三角洲成潮给澳门、珠海、广州、中山、江门、东莞等城镇供水带来的问题,研究西江、北江、东江河道普遍下切对沿江灌溉和供水带来的问题。在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基础上,开展重要城市供水规划、主要农业区域灌溉规划等,城市供水规划要注重落实供水方案、保障供水安全,灌溉规划要重视大型灌区规划和灌区节水规划;研究西水南调解决桂南沿海和雷州半岛干旱缺水、西水东调解决三角洲城市群供水安全等流域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流域骨干水库赋予流域水资源配置功能问题和枯水期统一调度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注重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既有效缓解蒙开个、黔中、桂中、桂南和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又维护河流健康、保障生态安全,形成覆盖各专业领域和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修编要提出完善的流域水权分配技术方案,突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3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服务人类社会的功能开发,除灌溉和供水外,还包括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河道岸线利用、旅游和景观等。

a)梯级开发及水力发电。要根据新的形势对原规划中的梯级开发方案和水库的开发任务进行复核、调整,控制性水利枢纽首先要服从流域防洪调度,统筹考虑城乡供水、航运、灌溉和生态用水的需要。要着重研究水库调度运用对上下游的生态影响问题,重视移民安置问题,研究优化调度方案和保护措施,填补部分重要支流规划空白。具体来说有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龙滩水库按375m正常蓄水位建设带来的流域规划方案调整;原规划的北盘江万家口子、黄泥河大桥、右江瓦村、都柳江、榕江等水库高坝大库方案淹没大,超过了地方的承受能力,需要调整;补充北盘江可渡河、清水江、黄泥河、六硐河等省际界河以及左江、蒙江、北流河、北江上游浈水和武水过境边界河流规划工作;西江的天生桥、光照、龙滩、岩滩、大藤峡、百色,北江飞来峡,东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骨干水库承担流域水资源配置任务的必要性研究。

b)珠江水运体系。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能源危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珠江水运发展的战略问题,综合考虑水力发电、水运及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流域可以承载的水运开发能力和布局。要结合航运部门完成正在开展的珠江航运规划,对珠江三角洲航道规划、西江航道干线等Ⅳ级以上主要骨干航道规划调整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研究平陆运河、粤赣运河、湘桂运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协调好发电、航运、灌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景观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c)水产渔业。结合水产渔业部门的渔业水产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研究河道及河口水产渔业发展的规模和合理布局方案,要_审=视洄游鱼类通道和产卵场的保护。

d)岸线利用与管理。在规划修订中应研究主要岸线功能分区及岸线利用总体布局,研究岸线利用对河势、防洪、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及岸线管理问题。与建设管理司组织开展的珠江流域重要河段(珠江口、西江干流(梧州磨刀门)、柳江柳州河段)岸线利用和保护规划协调,纳入其主要成果。

e)旅游和景观。研究流域与水相关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方面结合河流治理和开发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提出保护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的要求及水工程的景观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也要考虑到水环境的保护。对重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做出规划。

f)采砂控制。河道无序采砂导致部分河道严重下切,严重地影响了防洪安全,并造成河口咸潮上溯。规划应统筹考虑防洪、航运、水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划定河砂禁采区和可采区,在规划中纳入并协调各省(自治区)采砂规划的主要成果。

2.2.4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体系

2001年完成的《珠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对珠江片主要河流湖库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分,统计‘调查了主要入河排污口,提出了主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并制定了水质监测方案,基本形成了珠江水资源保护总体方案。修编时应加强重要经济或生态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云贵高原湖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等)、重要城市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并与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开展的相关规划衔接;研究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格局下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与对策,尤其是上游地区快速发展是否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可能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并研究水资源保护的部门问协调管理机制等;在入河排污口、面源污染控制、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

2.2.5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1992年完成的《珠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报告》(199l一2000年)对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编制完成《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报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等,基本形成了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新一轮的修编应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珠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及流域石灰岩地区、东江水源区等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规划等内容。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9

(二)推动引黄工程建设。加快新建灌区和引黄输水调蓄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水资源,大力扩大引黄灌溉面积。重点抓好五项工程:一是加快推动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二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编制完成项目建议书上报水利部,完成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测设计。三是加快推动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批复工程规划,根据投资安排情况编制分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是加快推动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工程建设。年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项目建议书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五是加快推动引黄调蓄工程建设。年加快推动渠村等7处调蓄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

(三)加快水利控制性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河口村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年计划完成投资8.2亿元。二是加快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建设。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施工营地和移民试点工程;同时,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力争水利部审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呈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情况编制初步设计报告上报水利部。三是加快前坪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尽快完成项目建议书的修改完善工作并上报水利部,力争水利部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情况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水利部。

(四)抓好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以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防御洪涝灾害能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中小河流治理。在年完成46个试点治理项目基础上,加大力度,确保年年底前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后续87个项目总投资17亿元。其中年下达的27个项目在年6月底前完成,完成投资5亿元。剩余60个项目自下达计划之日起一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2亿元。同时,加强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治理,组织实施北汝河、伊洛河重点河段和金堤河等治理工程,完成年度投资5.9亿元。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年计划争取投资14亿元,实施56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计划争取投资3.6亿元,实施大型水库孤石滩续建项目和西峡县石门水库等5个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该工程涉及8个省辖市21个县(区),争取完成投资6亿元。四是山洪灾害防治。争取年汛前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79个县的施工任务,提高我省防御山洪灾害能力。五是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我省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工程投资9.1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58亿元、地方配套4.58亿元,要求用3年时间建设一批水文站、水位站、水文巡测基地等水文设施。年计划完成投资5.4亿元。六是平原洼地治理。年计划完成投资1.12亿元,新增、改善除涝面积330万亩,重点解决周口、南阳、商丘、新乡、信阳、濮阳等市平原洼地和河间平原区排水不畅问题。

(五)加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水土保持治理、小水电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年计划争取投资32.6亿元,力争解决600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同时,积极论证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方案,争取年启动实施,确保到“十二五”末具备条件的地方全部实现村村通自来水。二是水土保持治理。计划争取投资1亿元,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革命老区生态建设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平方公里。三是小水电建设。继续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作,新增装机容量8000千瓦,计划完成投资9030万元。

(六)做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扶持工作。一是切实加强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20.85亿元,用于南水北调及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丹江口库区移民新村污水及垃圾处理、农村外项目及工业企业专项复建工程计划投资10亿元;河口村、盘石头等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计划投资10.85亿元。二是抓好丹江口库区剩余移民搬迁工作。加快淅川县内剩余移民177户651人新村建设进度,确保年3月底前全部完成库区移民搬迁任务。继续抓好丹江口库区农村外项目涉及的淅川县3个城集镇迁建、36家工业企业和169家单位淹没处理以及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水利等专项项目恢复改建工作。除施工周期较长的县道X011线和宋岗电灌站复建项目在年年底前完成外,其余农村外项目在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三是积极做好水库移民扶持工作。针对丹江口库区已经搬迁安置的16.2万移民,逐村制定移民生产发展规划;整合各级、各部门培训资源,加大移民技术培训力度;扩大移民劳务输出规模,促进移民转岗就业;引导移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筛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安排劳动力多的“短、平、快”项目,帮助移民致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项目,为移民稳步增收奠定基础,进一步巩固移民迁安成果。确保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同时,及时完成全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年度扶持人口核定任务,继续抓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和资金下达工作。四是加快省内新建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安置进度。年3月底前完成河口村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年底前完成龙潭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和盘石头水库第三期移民征地建房任务;启动南阳天池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黄河下游近期防洪工程及濮阳引黄水库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督导有关省辖市、县做好出山店、石步河移民安置工作和前坪水库移民前期准备工作。五是继续抓好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做好水利移民不稳定问题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陆浑水库回流移民问题处理工作,确保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年是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极为关键的一年,为确保实现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干线工程建设。黄河以北段渠道开挖回填工作基本完成,混凝土衬砌施工全面展开并进入施工高峰,交叉建筑物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黄河以南段渠道土石方开挖回填工作全面展开,大型交叉建筑物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20亿元。二是干线和配套工程征迁工作。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征迁扫尾和配套工程征迁工作,进一步优化施工环境,有序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用于干线工程征迁耕地开垦、土地复垦等;完成配套工程征迁投资15亿元。三是水源保护工作。切实抓好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工作,争取《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项目早日落户;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中央企业和京津两地尽快对我省水源区实施对口支援;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水源区长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左岸防洪体系纳入国家规划,完成立项批复工作。四是配套工程建设。力争年配套工程全部开工,2013年年底前基本完成,2014年汛后与南水北调主体工程同步通水、同步达效。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

南水北调可研报告篇10

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一: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

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

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

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是民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多数群众仍然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

四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

五是教育、卫生、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向民族村。

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发生。

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形成了、反渗透反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

(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

(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

(五)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

(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贫的现象发生。

(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

二Oxx年x月x日

2016扶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四纵三横水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一项超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是跨流域的宏伟工程,该工程将解决沿线100多个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意义重大深远。但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库区)以及汉江中下游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在相关政策措施上统筹考虑。通过深入库区实地考察和对大量文献数据资料的科学分析,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本文提出关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的概况

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以下简称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具有典型老、少、边、穷特点。一方面,库区大部地处秦巴山区,产业结构不均衡,财政十分困难,人口密度151.8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 33000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余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多元,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另一方面,库区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底蕴深厚,拥有武当山等一批世界级风景名胜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拥有保存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工业基础较好,旅游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淹没损失巨大。库区淹没造成房屋损失面积619万平方米,近6亿元以上的公共基础设施没入水底;淹没工业企业200多个,厂区面积50万平方米,涉及职工5万人,年产值损失40亿元,年利润减少4亿元;受淹没影响城镇13个、县级城市2个,建制集镇11个,建成区影响面积386.7亩。淹没地区做出了巨大牺牲,遭受了重大财产损失,减缓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二)生态影响较重。库区国土淹没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淹没37片乡镇林地、森林,共淹没林业用地13万亩、耕地22.3万亩,占库区国土淹没面积的48.4%,淹没林木蓄积量6万立方米。库区大片国土被淹没,耕地和森林面积减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变,生态平衡状态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加重了库区财政的负担,减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迁移人口众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是继三峡工程之后,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大迁徙。库区共迁移人口80.58万人,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库区建设期间)迁移人口48.9万人,二期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建设期间)迁移人口31.68万人。内安移民采用就地后靠安置的方式,这加剧了库区人地矛盾,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急剧下降;外迁移民采用省内分散安置的方式,多有返乡、流散等遗留问题。

(四)财政收入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造成库区财政收入巨大损失,关停近200家排放不达标企业,年减少税收3亿元。增加企业年用电成本3亿元,年减少税收1.26亿元。淹没迁建企业200家,保守测算20102014年迁建期内损失税收80亿元。外迁人口减少消费4亿元以上,按商场超市平均税负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以上。此外,工程建设期间对淹没区耕地占用税进行划拨,财政收入的虚增,风险加大。

三、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的必要性

(一)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要达到一江清水永续京津,唯一的途径便是修复库区生态和保护库区环境。当前,库区实施了森林植被恢复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丹江口库区生物隔离带项目,资金投入总额为65.41亿元,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需要地方自筹解决。按相关规划,库区生态环境治理近期投入110.48亿元。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的需要。

(二)落实秦巴山区扶贫规划的需要。库区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按国务院《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共有6个方面31处涉及库区。库区地方财政收入少,增长不稳定,人均财政收入不足全国的一半,这严重制约了财政资金的投放规模,迟滞了扶贫攻坚的步伐。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为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是落实国家秦巴山片区扶贫规划的需要。

(三)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库区90%位于湖北省境内,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中,湖北省要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库区就必须要更快更好地发展。然而,库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总量偏低,省级财政投入有限。湖北省完善库区扶贫攻坚政策,提高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助力中部崛起建成支点的需要。

(四)实现国土主体功能区划的需要。在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库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库区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较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3050%,生态重要性较高,生态脆弱性为中度,人口聚集度较低,交通优势度较低,地均地区人均生产总值0250万元每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强度为15%。库区生存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完善对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特别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是实现库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的重要前提。

四、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扶贫攻坚政策的建议

(一)合理确定调水水价。水价是调节供水区与受水区利益的重要因素。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总报告》中,以地市级行政区为单元,考虑南水北调工程的公益性特点,配套工程成本计入水价,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分摊费用,按两步制计算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测算的中线工程水价为0.194元/立方米(不含税0.16元/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所调之水包含了生态修复、污水防治、水质监管等巨大的成本费用,水资源的贱卖是对市场经济价值的背离,与水作为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以价格杠杆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严重不符。目前,受水区沿线认为水价过高,国务院没有确定调水价格,但各地水价联动机制已纷纷建立,涨声一片。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价最低定为0.194元每立方米,同时研究建立调水水价联动机制。

(二)合情设立调水法人。调水运营法人的确定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的先决条件,是解决调水税费分配的基本前提。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都是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下属单位,都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而设立,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中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都有着较为完善的企业法人组织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都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注册在湖北省十堰市有利于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因此,建议整合汉江集团和水源公司的机构人员,在湖北省十堰市注册调水法人。

(三)合法分配调水税费。据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调水运营后,年可征税约7000万元、水资源费19亿元,二期年可征税约1亿元、水资源费26亿元。

调水税收分配。按国家分税制对税收种类的划分,调水所产生的税收属于地方税种。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调水运营后所产生的营业税及附加、企业所得税由调水法人注册地湖北省十堰市征收。调水税收由湖北省独享,本不存在法定的分配事由,但淹没区内湖北、河南两地都有税收收入的损失,从平衡两地利益的角度,调水税收分配实有必要。从税收受益者与税收来源地相一致的税收原则和税收收入损失为基点的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建议按湖北省十堰市和河南省南阳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占淹没面积的比例(湖北省56.3%,河南省43.7%)来分配。

调水水资源费分配。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征收主体是由财政部驻湖北省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电费中,由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的中央财政汇缴款专户。三峡电站的水资源费分配标准规定10%上缴中央国库,其余90%按比例在湖北省和重庆市之间进行分配,并分别上交两省市国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同三峡工程都是水源区跨越几个省市,因此,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征收参照三峡电站水资源费征收主体设置,由财政部驻湖北省专员办事处负责按月征收,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按月缴入湖北专员办指定的国库汇缴款专户。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库区、核心水源区,且地处秦巴山区、经济落后、财政困难。鉴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三峡工程的水资源来源区跨越两个省份的相似性,建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水资源费的分配参照中央四部门《通知》另行规定,水资源费由中央财政分成的10%部分全额返还地方,地方财政分成的90%部分按(湖北省90%、河南省10%)比例分配(以水源区面积、迁移人口、库岸线、库容、汇入水量等比例加权确定)。

(四)合理设立专项基金。设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系统本身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在生态恢复、保护上需要巨大投入。我国在排污权、林权、水权等方面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场生态补偿机制,三峡电站从20032012年连续10年从发电中按0.0045元/度的标准,建立三峡库区后期发展扶持基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及移民地区。因此,建议参照三峡电站的做法,建立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基金,自2014年起每年从调出的每吨水中按0.1元/吨的标准提取,专项用于丹江口库区生态恢复、保护及破坏成本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