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4-02-05 17:49:31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1

——感谢师恩

临床一系04级罗秋平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园丁,一个默默无闻、艰苦耕耘的而又是可敬的形象,“桃李”满枝头正是园丁勤劳过、负出过后的回报。因此,正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园丁培育出满天下的桃李与亭亭玉立的蓓蕾。园丁是多么的令人午赞颂。

老师,您正是最值得赞颂的园丁。

花园里,风霜雨雪,育出新蕊亭亭;然而,讲台上,春夏秋冬,心血点点。

老师,您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是您用您的一生照亮了我们一生的征途,指引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明了目标,少了畏惧,人生少了艰难。

就在这个浓浓秋意的日子里,趁着这个可爱的美丽的节日,让我们衷心地为我们的老师致谢。我很荣幸能为我们的亲爱的老师送上最亲切的祝福。

我们拜访的是抗战干部方绍谦处长,只见年已八旬的他脸色红润,精神很好,并与我们侃侃而谈。我们用心地听着他的人生历程,感受一个广医建设者的抱负。其中,我们从他的言语和眼神间感到了他对我们校园的热爱和那份深深的广医情谊。他对广医的建设为感慨,正是老一代的他们打造出了如今令人向往的美丽校园。方老师跟我们慢慢地述说了广医的历史,娓娓送来,让我们看到了广医的成长,由此我们都下决心为广医的建设努力学习、勤奋进取,不负了师长的期望。

这次活动让我们为老师带去问候与祝福的同时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老师,谢谢您!

教师节活动总结

我们二系03级团总支于学院团委组织下,拜访了前附一院院长林道平教授。

慈爱的老院长说话总是面带笑容,让我们忘记了拘谨,开心地与老院长拉家常,谈理想。

老院长让赠我们一句他的人生休会:所处的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我们为老院长的话所感动,决心努力学习,回报老师们对我们的期望!

二系03级二大班的全体同学诚心祝福、感谢老师们,再次向老师们致敬!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此外我们开展了如下的活动:

组织同学探访离休教职工,献上节日的问候;

在大班黑板上写上节日的问候语;

团总支代表大班全体同学为老师们点播歌曲;

收集大家对老师的祝福,做成卡片贴在校园的宣传板上;

给校内的教研室送上花和礼物;

临床二系03级团总支

在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们小组一行去拜访了离休老教师关景霞处长。

我们为这一天做了准备,这一天在老师开门时,我们献上了我们最真的祝福“关老师,节日快乐!”并送上了我们动手做的贺卡。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我们听取了关老师的人生经验,了解了老师的人生经历。知道了老师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为了广医的建设下了半生的心血。

结束了与关老师的谈话后,踏出门口的那一刻我们都决心要继承老一代的精神,努力学习,在将来的医学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的力量。

护理学院04级3班 张博文

一生的铭记

——访刘教授有感

虽不算鹤发童颜,但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虽不是声音宏亮,但字字清晰、句句有理,知识分子的气质,老教授的风度,谦逊、和蔼,这便是刘俊文教授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

在第二十一个教师节我们有幸拜访了学院社学部刘俊文教授。

门开了,接着的就是刘教授的慈祥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在握手间,在并肩进屋的过程中,我们越过了岁月的鸿沟,彼此像相见恨晚的朋友般亲近。她眼神笃定,笑容可掬与我们的天真烂漫美妙地融合在小小的客厅间。

她有着普通老师朴素的情怀—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中,她不忘关切我们的学习状态,生活状况,还有许多为人处事之道。她深刻指出:治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唯一的道路就是勤奋。古往今来,有成就者无不出于他们的勤奋,所谓的天才多也是勤的结果。在探索医术的道路上更容不得虚假,要踏实,要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有着二十几年从教经验的她更有着大师的宽容、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那朗朗的笑声中无不透露得淋漓尽致:医术高超的老医师她无不敬佩,十分欣赏刻苦奋战的医生,感慨年轻医生的认真和细致。。。。。。人生就是这样的感悟,教师也就这样默默地奉献着。

刘教授有着不灭的精神——作为离休老师她仍心系教学,她深悟师资、学生素质、学风和得力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个学校的必要条件。她劝勉,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做事要大胆、有新意。照本喧科的教学只会带来闷感,畏首畏尾的学习只会阻碍才能的发挥。。。。。。她衷心希望我们脚踏实地稳步勇敢地向前走,成为成功的学者。

“咔嚓”明亮的闪光灯订下了我们的诺言: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微微的笑容写满了刘教授对我们的期望。

走在楼梯,我耳边荡漾着——您不是工人,但轰鸣的机器旁却有您响亮的声音;您不是农民,但沉甸甸的稻穗上却凝聚着您勤劳的汗水;您不是银行家,但你却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财富。。。。。。

临床二系04级 陈市丽 吴燕青

活动总结

9月10日上午,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我们第五组一行共7人捧着美丽的鲜花,带着美好的祝福,拜访了著名的吴梓梁教授。

一进门,面对着眼前这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我们赶紧送上鲜花,并致以吴教授节日的祝福。吴教授亲切地递来糖果,并叫我们都坐下来。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对吴教授的访问。

我们这次访问的主题共有两点,第一点,请吴教授介绍一下自己的人生历程。第二点,请吴教授介绍一下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访问的内容。吴教授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吴教授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有目标。目标可分阶段,努力按照阶段的目标去奋斗。其次,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医术,做到这两点必须勤奋求实才行。还要有崇高的医德,如果品德不好,事业上很难有成就。再次一个人还要乐于助人,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处理一切矛盾,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吴教授还说,人的奋斗结果是造福人类,造福家庭,更是造福自己,他相信我们这些晚辈只要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能够超过他的高度,取得更大的成就。吴教授家客厅挂的一副对联,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上联:事能知足心常乐,下联:人当求事品自高。横批:天道酬勤。

最后,感谢学院团委能够给予我们这次宝贵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感悟颇深,在无形中获得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空巢老人;大学生;互助;武汉;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背景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全国较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37万,占武汉总人口(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1012万)13.54%。其中空巢老人占武汉老年总人口一半以上。武汉是教育大市,高校云集,有大学20余所,每年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约30万人,教职工达65000余人,离退休人员25000余人,高校总人数约有40万。武汉地区高校空巢老人作为特殊群体,问题尤为突出。

二、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一)概念界定。“老人”通常指60或65岁以上的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高校空巢老人就是生活在高校享有高校退休职工待遇的空巢老人。

(二)现状研究。大部分的城市老人经济独立,但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对可能出现的医疗费用支出表示担忧。去医院看病和犯病时无人照料是“空巢”老人生活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有相当大比例的老人感到孤独、寂寞。

三、武汉高校空巢老人与大学生互助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方法。调查对象是武汉高校的空巢老人和在校大学生。调查方法①问卷调查.从两个角度设计问卷。一针对老人,包括老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精神上是否孤独,是否愿意与校内大学生接触等问题;一针对学生,包括平时是否关注校内老年人,是否愿意帮助校内老年人,如果有机会与老人相处你打算做些什么等问题。②当面访谈.调查小组对武汉纺织大学三个校区的教职工居住楼空巢老人进行访谈,到老人家里,与老人面对面交流,有助于我们直接获取需要的第一手资料。③利用网络平台查询资料.④文献回顾⑤查访武汉纺织大学老年干部中心在案数据。

(二)调查现状。①高校大学生社团会组织学生去空巢老人家中拜访,但不定期且只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并不能起到带动作用。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对空巢老人的帮扶意识淡薄。③高校空巢老人遇到困难并不会直接找学生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1.经济供养方面。老人年迈,退出工作岗位,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成为困扰老人的重要因素。有些有退休金保障,有些则不那么幸运。武汉高校空巢老人,基本上都是该校的老职工,享有国家离退休金,也有一部分是靠子女供养。2.日常生活方面。有小部分高校空巢老人依旧发挥自己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退休后仍然被学校返聘,或者在学校的某些岗位上做兼职,既没有让自己闲下来,又不断地为学校奉献自己的余热。3.精神慰藉方面。在精神层面给予安慰,在思想上给予鼓励,给空巢老人心理产生一种满足感。空巢老人本身年龄较大,子女不在身边,平时无人说话,难免产生心理上的空虚,出现悲观情绪,有的甚至出现自杀。所以,除了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支持,精神上的慰藉对空巢老人显得尤为重要。

四、调查结论

一是对空巢老人自身来说,使其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得到解决与帮助,保证了老人生活质量;丰富了老人日常生活;增强了老人对生活的热情及幸福感;二是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增进了学生与老人的感情;部分学生能够获得老人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有利于大学生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养成尊老敬老的好品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动手能力;三是对学校来说,节约了大学宿舍资源;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人文关怀;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四是对社会来说,产生积极带动效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度;有利于解决当前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老人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长效互助机制。有效利用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志愿活动,诸如“亲老敬老,从身边做起”“老人――学生,讲出我们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拜访,陪老人聊天解闷,帮助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散步;设立大学校园的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老人居住楼道的清洁卫生,定期或不定期陪老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做好详细记载;对于年迈的空巢老人,可以在征得老人同意的前提下,安排学生住进老人家中,照顾老人日常的生活起居;学生可以经常去拜访老人,向高校老人们请教学科上的专业问题,既能解决学生的困惑又能发挥老人的长处,还能增强二者之间的沟通;有些老人将自己的积蓄捐献出来鼓励学生做科研或者设立奖学金,在这一点进一步引导学生与老人达成共识。

(二)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人的生活。在已有的老年活动中心基础上,增设一些老年人活动平台,诸如:选出有特殊才能的老人低收费或者免费地开设兴趣班,让老人们度过闲暇时光中又学到东西,不觉乏味;在校内建一些老年活动设备;将校内的幼儿园与老年大学有机结合;老年活动中心每年可以组织安排老人们外出游玩,诸如踏青、秋游等,既欣赏自然风光又陶冶情操。

(三)增强校方对空巢老人的关怀。校方定期对空巢老人进行拜访慰问;适当增加老人的福利;每年提供免费体检;改善部分老人居住环境,诸如远离学生聚集区,住房采光问题等等;注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在校内适当设立店面。

(四)吸引社会各界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支持。校园内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宣传,以及学校人本管理的理念,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去关注这一群体。

参考文献:

[1]赵芳,许芸.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2]周燕云.论城市“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3

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然患脑血栓逝世,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敬挽。”张伯苓逝世后,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和子女。

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穿便服会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接见时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4

(部队)女 29岁 歌手 全国青联委员 敬老宣传员

“孝顺是疼爱,孝心是祝福,孝敬就是陪父母唠唠家常、散散步……”一直以来,作为全国老龄委的敬老爱老宣传大使,空政文工团独唱演员刘一祯用动人的歌喉演绎着敬老爱老的和谐乐章。除了唱歌,刘一祯自从2001年入伍以来,为敬老爱老助老做了大量公益性工作,她陆续到全国70多家敬老院、福利院进行慰问演出,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活动,经常把自己的工资花在敬老爱老助老的宣传和购买慰问品上,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颗苍老的心。

“公益”已成为刘一祯工作生活中极有分量的两个字。她在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北京松堂医院设立了“爱心小屋”,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行动不便的老人,讲笑话缓解患病老人的痛楚,亲手煮好热腾腾的元宵喂老人,买来戏剧唱片给老人听,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按摩、梳洗,每逢假日,她都不忘给老人打电话。

她说一切只缘于两个词,那就是爱心和责任。2008年,刘一祯再捐15万元帮助地震灾区人民,并进行了多场义演。

李国芬:伺候病母30年的平凡农妇

(内蒙古自治区)女 汉族 53岁 赤峰市巴林左旗农民

53岁的李国芬是一位农家妇女,30多年来一直伺候在生病母亲的床前,用她瘦小的身体硬是为母亲撑起一片蓝天。她的母亲38岁时就得了胃病和肝硬化,40岁腰椎骨坏死一节半,全身瘫痪,她的父亲又患胃癌去世。此时的李国芬才小学五年级,从此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全部家务的重担。长期营养不良和劳累过度,使得李国芬身体严重的发育不良,12岁以后,个子就不见长,但在她悉心的照顾下,瘫痪十几年的母亲却能自理到能走路。李国芬27岁时,母亲再次瘫痪,医生断言其母最多还有两年的生命,李国芬一如既往地精心照顾母亲,这些年里她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吃过一顿清静饭。在她尽心尽力的照顾下,母亲奇迹般地活到如今的78岁高龄。

李国芬是女儿,也是一位母亲,更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母亲那脆弱的生命因为她的爱心而变得无比顽强。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有孝女!

李春元:

疏财仗义的公益大王

(山西省) 男 76岁

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川口村书记

“中华敬老楷模”们正在参观奥运景观

韩忠智 摄

身价50亿资产、跻身全国民营企业30强的海鑫集团老爷子李春元是当地有名的善人。他致富不忘国家,不忘众乡亲,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不仅让川口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全省闻名的小康村,而且他为支持公益事业捐款达1.44亿元。李春元被推选为川口村书记后,一上任就大力抓老年人工作,建立了“川口村老年协会”,健全制度,形成章程,成立相应机构,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权益。他还坚持数十年每年为老人进行体检,赠送全村老人练身剑和拐杖。从1999年开始,他每月给本村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

这些数字是枯燥的,但对于相对贫困和步入晚年的老人来说,不亚于再造之恩。每年大年初一,都有上百个到他们家拜谢的人,以农村人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他们最深的谢意。

司范:大爱无边的白衣天使

(北京市)女 78岁 北京朝阳医院退休护士长

司 范在职时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南丁格尔奖章;退休后,她的行为仍感动着整个社会。1988年退休后,司 范主动请缨,为社区内孤寡老人服务:登门拜访,量血压,听心脏。有些不愿跟人交流的“顽固”老人,也主动跟她掏心里话。司 范说:“老人最知情。我做一点事情,他们心里总记着,我工作的动力也从这里来。”司 范用热心驱散独居老人心病,她做了很多尝试,由她发起的“独居姐妹互助组”,集合了老伴去世、独自居住的老姐妹,经常举办一些谈天会,一块到公园散步、唱歌。她成立了“司 范志愿者爱心工作室”,开通为老服务热线,组织社会志愿者600多人对病患老人开展“一对一”包户服务。20年如一日,司 范义务照顾29位孤寡老人,家庭护理8000余次,体检出诊不计其数。

刘国江:敬老院里的好儿子

(吉林省)男 44岁 长春市二道区国税局干部

曾经当过兵的刘国江从参业至今27年里,他以雷锋为榜样,助人为乐。1996年3月,他遇到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80岁老人邢淑凤,他出钱供养把老人送到长春市益寿院,从此,刘国江经常去益寿院看望老人们,10多年来,益寿院的老人们走了一茬又一茬,刘国江把这里的每位老人们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资助并照顾了100多位老人。

20年来,刘国江的业余时间基本都花费在老人身上,大部分收入用在孤寡老人们身上,他还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

陶星:带着痴呆母亲上学的阳光少年

(湖南省)男 18岁

2004年,陶星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此后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少年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涯。上高中时,他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地下室,利用午休做饭,给母亲喂饭,服侍大小便,洗尿湿的衣裤,冬天他搂着妈妈双脚入睡。母亲时常犯病,甚至不知轻重地打人,陶星默默承受这一切,从未向命运低头。不久前,他光荣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

杨亚森:身体力行的“孝行书记”

(黑龙江省)男 50岁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区委书记

“孝行举,天下和”是杨亚森的座右铭,他就任区长、区委书记以来,坚持把能不能将老年人的事办好当做检验执政理念和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力倡导,着力践行。2004年,杨亚森在齐齐哈尔市率先开展“孝行建华”系列活动。建华区每年筹集500多万元用于发展老龄事业,全区42个为老服务机构全部推行“星级化”管理,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杨亚森自己孝敬、照顾老人,还以此严格要求全区干部。他将老龄事业纳入全区文明城区建设规划和干部职工考核体系,对不支持老龄工作和不孝敬老人的干部,坚决不提拔。杨亚森还大力宣传“孝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社会敬老氛围。在他的建议下,“母亲节”被定为全区的“敬老日”。每年都评选孝星,成立“孝星”宣讲团,组织编写他们的“孝行事迹”,在社会上树立孝星们的光辉形象,群众深情地称他为“孝行书记”。

谭之平:自强不息的女大学生

(湖北省)女 25岁 土家族大学生武汉义工联盟秘书长

1999年,16岁的谭之平因家庭变故辍学务农。 2001年,谭之平带着50元路费只身“闯荡”到长阳县打工。2002年,19岁的谭之平在汉口开了家小超市,3年后她挣下了10多万元。

谭之平一直坚持自学。2005年,经顾客介绍,22岁的谭之平进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助产专业学习。她带着重病的继母和父亲重返校园刻苦读书,同时艰辛地工作和照料家务。2006年底,她又顺利通过了中专升大专的考试,成为湖北职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严酷的生活没有让谭之平的心麻木,人世艰辛让她不忍看到别人的痛苦。在谭之平带动下,5000多名同学加入义工社,深入孝感福利院和社区、街道,帮助那里的老人、病人。

黄再军:“孝爱”为道的杏林名手

(四川省)男 45岁 成都风湿医院院长

“全国杰出青年中医”黄再军2000年从部队转业后建立了自己的风湿医院,但他不满足取得的成绩,要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选择了为老人尽“孝”这条道路。2003年,他开办了阳光康托苑,共收治老年人和病人400多人。黄再军个人出资500万元建立了四川省内首家老年公园。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黄再军和医务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将全院500多名老人和病人转移到安全的地点,带领全体工作人员为灾区人民捐款、献血,成立医疗救护小组赶赴救灾前线,优惠收治灾区孤老。

崔玉祥:捡“爹”捡“妈”上了瘾的包工头

(辽宁省)男 56岁

盖州市暖泉镇综合开发农场场长、敬老院院长

10年前,以承包建筑工程起家的崔玉祥发迹了。1995年,当地处于困境的敬老院的老人们找到崔玉祥:“敬老院情况不好,你就把我们这些孤老头子养活了吧。”崔玉祥看到老人们的窘境,主动要求包养敬老院老人!他先后共为敬老院投资45万元,敬老院进行了装修改造,每个老人更换了新衣新被褥,外面的人说:敬老院像干休所。

先后有从沈阳、黑龙江等地前来投奔他的“爹”和“娘”,老人们全都叫他“儿子”……现在,敬老院有26位老汉、3位老太,最大的93岁,最小的71岁。1997年,崔玉祥收养了盛学艳老人,当时老人告诉他“无儿无女”,可崔玉祥赡养了她3年后,盛学艳突然告诉崔玉祥:我有儿女,我离家出走20多年了。崔玉祥二话没说,将盛学艳送回了牡丹江老家。盛学艳的儿子凑了两万元钱表示谢意,被崔玉祥谢绝了。富有戏剧性的是,一段时间后盛学艳又从牡丹江回到了崔玉祥的敬老院。她告诉崔玉祥:不行,儿女们赶不上你。不久,她的老伴儿和儿子也来了,两个儿子也成为敬老院的职工。

北京市教育系统召开老干部座谈会

在北京教育系统第二十次老干部座谈会上,北京市相关部门在2009年将以校内资源和社区优势为依托,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离休干部养老服务。北京市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赵凤桐出席并讲话。

目前,北京市教育系统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达81岁,生活照料成为当前离休干部最为关注的问题。新年伊始,北京市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要求各单位认真研究离休干部高龄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老干部高龄养老的实际需求,以老干部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协调、争取各方力量,搭建平台,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高龄养老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帮困机制,为老干部提供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据悉,2009年北京市将继续出台有关离休干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完善落实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保障机制,在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为老同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张永忠)

南通市委老干部局全力打造服务品牌

2009年1月9日,南通市市委老干部局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创新创优成果评比交流会。2008年以来,南通市委老干部局紧扣部门职能特点,找准着眼点,围绕打造“情暖桑榆创一流”的服务品牌,开展了“创一流作风、一流素质、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团队”的创新创优活动,努力促进机关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化,有效地推动全市老干部工作向前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其中,南通市开展创建离退休干部“五好党支部”的做法,在全国处于率先地位。

祝福暖人心

2009新年伊始,各地政府、党政机关相关部门领导对各地老年人进行慰问。各地各级领导表示要将尊重、关心、照顾好老同志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他们要努力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的条件,深怀敬老之情,恪尽为老之责,多办利老之事,让老同志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2008年年末,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老同志以颂改革迎新年为主题的座谈会。孙世芳院长代表院党组向与会的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节日的问候和祝贺。

2009年1月7日中午,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举行离退休老同志新年团拜会,近40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了团拜会。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5

本文记叙了笔者就编辑出版相关问题拜访刘杲先生的经历,从刘老“文化的出版观”“出版人”的自我定位,以及对青年编辑出版人的关心与鼓励等方面进行了记录。其中,刘老所提出的编辑思想观念、他对于编辑事业不渝的热爱之情和豁达的处事态度,都对从事编辑出版事业的后来者具有启示。

关键词:

刘杲 出版人 文化的出版观 编辑出版思想 启示

此次来京不为旁的,只为拜会刘杲先生,为我那还未成形的论文和满腹的疑问找个解答。去前我自带着五分兴奋四分紧张并一分好奇,原是从未曾想过能得此机遇采访刘老的,因刘老近两年已谢绝记者的采访,我恰恰打了个吧,我并非记者,只是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即将走上来的后来人,有此机缘,还要多谢我的导师吴培华先生。说是采访,倒不如讲是我有幸在刘老家里上了堂生动的编辑出版理论与实践课程,也令我此前的诸多困惑得到解答。回想当日,听刘老侃侃而谈,非“如沐春风”四字不足言明,现只将当时情景摘录一二。

一、“唯有热爱,才能做好”

到了刘老家中,稍作寒暄,访谈正式开始。刘老戴上眼镜,拿出准备好的几张纸来,仔细一看,他竟将我之前发去的提纲早早打印出来,对于关键字也做了标识,我心中不免稍稍震撼,刘老竟对我这样一个小辈的来访讨教,也是认真劲儿十足。不免正襟危坐,拿出纸笔,准备记录。

“我的出版观是文化的出版观”,刘老首先提纲挈领地从自己的出版观讲起。来访前就曾拜读过刘老《我的出版观》《出版: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等文章,文中详尽地阐述了刘老在亲身投入编辑出版实践工作之后,对于编辑出版行业的一些观念与看法。与刘老面谈,仍是感触颇深。“照我来说,文化的出版观可从两方面说明:一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需要文化就必然需要出版;二是从出版对于民族的贡献来讲,出版的功能,它对于民族的贡献就是文化。”

仔细想来,确是此理,因一民族发展与继承必然地需要文化需要出版,所以出版必须做好,因此便有了出版行业转体改制、提高从业人员素养、解决编辑作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出版行业为民族贡献文化,那就须重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出版人须留下传世之作。这样看来,刘老的“文化出版观”是切实地贯穿在他的思想理念与实践之中的。心中暗自为然,顺着老人滔滔的话语笔记下去。随后,老人顺着“文化出版观”的思路引申开来,面对编辑出版行业的现状、出现的问题谈了许多自己的见解。最后更是按照我此前列出的十多条问题提纲,一一解答,其中包括对于民营书店何去何从的经营看法、对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问题的认识、对于数字出版如何走出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道路的观点、对于出版集团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刘老逐条释疑,思路清晰,也让我心生疑惑,为什么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还在如此热切地关注着编辑出版行业的一举一动,每一个前进与停滞?

随即,刘老对于另一个问题的解答,让我消除了心中的疑问。“如何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如何才能在当今社会重现出版大家?在我看来,首先得爱书,你只有爱书、读书、懂书,才能出书,才能出版好书。同样地,你只有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做会这一行。”是的,唯有热爱,才能做好,看来老人是真正地热爱着编辑出版的整个事业。我突然心中一动,问道:“刘老,请问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这么多年,是否有过什么遗憾?”老人略一沉吟,随即肯定地回答道:“对于编辑出版,我没有丝毫遗憾,可以说,我这一生都与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手亦舞之足亦蹈之

拜访刘老前吴导师曾嘱咐我,访谈时间尽量不要超过两小时,怕叨扰了老人休息,刘老似是知道我心中的担忧,访谈开始就说:“没关系的,聊到编辑出版这些事,我的精神会很好的。”

刘老精神头很足,诚然如此,访谈过程中,每每说到编辑出版近年的状况,在观点上与我导师颇有投契之处,刘老总哈哈大笑,笑声洪亮且爽朗,并习惯性地比划着手势。访谈中几次聊到问题关键之处,刘老都站起身来,在满是书香的房中来回踱步,一边思考,一边解答着我心中的疑惑。说到有人讲刘老提出的某些观点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老人露出招牌式的笑容,大笑道:“站着说话不腰疼也蛮好嘛,有几个站着说话的人,至少带来了多元化。”

“你知道我今年多大了吗?81了!”81岁的刘老,不仅精神头好,记忆力也颇佳。引经据典,不一而足,谈起编辑出版行业,更是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知道我在为论文搜集资料时,老人更是每每直指文章所在,不免令我叹服。待到访谈结束,才发现时间竟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三个小时。

书香满室,其实刘老从编辑出版行业退休,已有不短的时间,但老人始终如一日地关注着编辑出版行业的发展动向,从早年的《刘杲出版文集》《刘杲出版论集》,到近年的《出版笔记》《我们是中国编辑》,笔耕不辍,针砭时弊,保持自己对编辑出版事业的一腔热诚。仅这一腔热诚,便值得如今的编辑出版从业者学习。得刘老厚爱,找出他的几部著作,一一签名题字,着实让我喜出望外。

三、“我只是个老头儿”

赴京采访前,我阅读了刘老的一些著作,为拟定访谈题目做了一段不短时间的准备。越是准备,心中倒反而生出越多慌张,不为别的,只是愈了解愈清楚刘老在中国当代编辑出版事业中担当了如何的角色,如今能近距离采访,确实荣幸与紧张兼备。刘老倒是在约见的前一日给我导师发了短信,让我不必紧张。

一早便知道刘老不愿别人称呼其官职,更不喜见面携礼这一套,待到见面的那一日,见时刘老开门相迎,走时更是相送门外,和蔼亲切,令我叹服,更对老一辈出版人的风范充满敬佩。

整个采访过程中,除刘老对于编辑出版行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令我印象深刻之外,老人对于自己的几个定位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将见面时,刘老说道:“你不必将我当做一个学者,我所提出的这些看法,只是因为在编辑出版这行待得久了,有些心得而已。”说自己不是学者,但老人却在之后的访谈中一再鼓励我将自己当做独立的学者,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不为外事外人所扰。

再是谈到对于编辑出版行业的感情时,刘老说:“到现在我也还将自己当做出版人,在微博上,我也是这样备注的。”

临走前,刘老淡然一笑道:“我只是个老头儿。”

就是这个“老头儿”,使我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了30余年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轨迹,在他的言谈中体悟到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任重与道远,更让我在他的风范中看到了热爱编辑事业成为一名中国编辑的自豪。这个“老头儿”,让我赞叹,更令我敬佩。

临别前,有幸得到刘老赠诗一首,摘录如下:

吴培华教授携弟子仇倩倩

枉顾寒舍 诗以记之

国家求俊才,

有志金石开。

长幼切磋好,

积薪看后来。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6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青海省都兰县藏族聚居区为例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认为,家庭在藏民养老中扮演主要角色,政府在藏民养老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藏传佛教是藏民养老的重要支持力量。

关键词 :养老;藏区;宗教;社会支持

一、都兰县夏日哈镇的基本情况

都兰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系以汉、藏、蒙古、回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总面积4.5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41万人,其中农牧人口5.36万人。都兰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最高海拔5536米,最低2677米,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县域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都兰县下辖4个镇(察汗乌苏镇、香日镇、夏日哈镇、宗家镇)4乡(热水乡、香加乡、沟里乡、巴隆乡)。本次调查以夏日哈镇为主。夏日哈镇面积0.9万平方千米,辖新乐、河南、河北、查查香卡、果米、沙珠玉、夏塔拉7个村(牧)委会;夏日哈镇人民以藏族为主,属藏族聚居区,藏族占总人口的56%。

二、家庭在藏民养老中扮演主要角色

家庭是最重要的养老主体。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是家庭的重要变量。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关系的类型,它有复合家庭、直系家庭、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多种类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家庭结构类型也在不断由复杂型向简单型转变。家庭规模是指家庭人口的数量大小。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家庭结构越复杂、家庭规模越大,家庭的养老功能就越强,相反,家庭的养老功能就越弱。

调查中发现(参照表1),95个家庭中有3个子女的家庭为32个,有4个以上子女的家庭为40个,所占比例分别为33.7%和42.1%;就家庭代数而言,三代户71个,多代户17 个,所占比例分别为74.7%和17.9%;家庭结构类型方面,直系家庭21个,联合家庭65 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2.1%和68.4%。显然,藏族家庭家庭规模较大,多以三代共居,家庭结构类型以联合家庭和直系家庭为主。

在夏日哈,绝大多数藏民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在经济供养方面,家庭承担了主要的供养任务,老人衣食住行的几乎所有费用都由家庭负担。在生活照顾方面,配偶及子女是主要承担者。

笔者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发现,藏族家庭一般都比较和谐,家庭成员对老人还是十分尊敬的。在“儿女是否孝顺”的问题上,68.4%的受访者回答“孝顺”,31.6%的受访者回答‘还可以“,没有人认为子女不孝顺。在藏民家庭,虽然老人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农务劳动,但在整个家庭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家庭的一些重大决定上,比如较大的支出、农作和农务计划、喜丧事宜、家庭重大祭拜仪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藏人的亲属观念比较强。亲属关系是藏民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民养老的重要资源。藏民除了平时的互访、农忙季节的劳动力互换之外,还可以互相帮忙照顾老人,特别是当老人生病的时候,亲属提供的照顾更显得重要。亲属参与老年照顾在藏区非常普遍而庄重,针对老人的照顾项目也很多。这种亲属参与老年照顾的模式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增加照顾的人手,减少照顾的负担;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多个亲属集中在一起居住,共同生活,亲情融融,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三、政府在藏族养老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养老是一种全民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政府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政府养老角色扮演得好坏事关民生,也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成败。研究认为,转型社会政府在藏区养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养老金全面覆盖了整个藏区。养老金制度是现代社会规避养老风险的基本保障制度,是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社会统筹原则通过国家财政支付向居民提供的、旨在帮助养老的保障制度。养老金制度是养老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当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养老金制度存在多种模式,特别是养老金标准有明显的水平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因此,养老保险是宽覆盖、低水平的状况。都兰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养老金数目当然也不大,但是它在保证老人基本生活方面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另一方面满足了老人的一些物质需求,老人主要还是用来购买自己的日常消费品,当然也包括烧香拜佛的物品。

其次,全面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科学决策。虽然藏区经济条件较过去有了明显进步,但是,藏区老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也并不鲜见,因此,老有所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保证。经过几年努力,都兰县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当然,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群众反映得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药价偏高、报销手续繁琐、服务态度不好等。

除了推行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外,政府还增加了相关医疗服务项目,比如县医院设有流动的医疗车队进行医疗巡游,在巡游过程中提供免费的医疗和药物。60岁以上的老人还会有例行的身体检查,每月一次。这样就能对一般的藏族家庭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三,无儿无女的老人可以选择进入养老院。都兰县有一个官办养老院,养老院于2012年建立,院内有两栋楼,1号楼准备接收孤儿,2号楼接纳老人,每个房间设有两张床位,配备一个衣柜,两个床头柜,一个液晶屏电视,一套卫浴。与当地的居民家庭条件状况比,条件还是比较好的。养老院最多能接收50名老人。养老院现设有5名专职护理人员,1名厨师,活动和健身设施比较全面。该养老院面向全县服务,只接收60岁以上无儿无女的老人。目前,养老院内有30名老人,其中藏族老人有4名,所占比例为13.3%。养老院的老人都享有低保、医疗保险和基础养老金。老人吃住均由政府供养,医疗费报销,药费全免,还定期对老人做身体检查。养老院每天都有一医一护轮流值班,来自都兰县蒙藏医院和都兰县人民医院。在养老院,老人可以在院内散步、看电视、聊天,夏季,护理人员还组织晨练,生病时还有人照料。所以,在养老院老人的直接访谈中,大多老人对养老院的生活是比较满意的。

值得注意的是,藏民很少选择去养老院养老,都兰县藏区社会调查中,当问及“ 是否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问题时,78.9%的藏族老人回答“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大多都认为那是没有依靠的老人才会去的;其二,藏民相对较大的家庭规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相对宽松的人口政策,极少数藏族人家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多子女的藏族家庭而言,养老的压力不是很大。

四、宗教是藏区养老的重要支持力量

藏民信仰佛教,佛教在藏区的历史可谓久远,藏文化深深打上了佛教的烙印,佛教精神、佛教文化渗透到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藏文化就是佛教文化。养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经研究,可以认为,佛教在藏民养老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藏民养老的重要社会支持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祈福、保佑,以满足精神慰藉的需要

祈福保佑是藏传佛教最基本的宗教形式,也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祈福保佑会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据了解,察汗乌苏镇的寺院规模是比较大的,在县城,一般小的节日会去离村落比较近的敖包祈福,平时老人祈愿是在清晨“喂桑”。藏族信奉燃烧含柏香,炒面、酥油冒出的桑烟会给神灵以美味,并且带去人们真诚的祝愿。祈福也会让人在精神上获得安慰,而在重大的节日上则会去大的寺庙,行动不便的老人也会让子女代替前去祈福。在许多老人的心目中,烧香拜佛是在祈求自己与家人的健康,当然烧香拜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也会选择去请寺院的人到家里做法诵经,如喜丧节,或者是家人患有异症就会请寺庙的人到家里诵经作法,但要给寺院的人一定的回馈。当然,有时做法的人不一定是来自寺院的。

2.促进家庭和谐,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藏传佛教是一种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它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并把其宗教实践建立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对藏族家庭的伦理关系和养老问题影响巨大。佛教虽视人生为苦海,甚至以家庭为累赘,主张修行者不恋世情,不慕荣华,以出家解脱为高尚目标,但这并不说明佛教完全排斥世俗的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相反,由于受中国的孝道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双重影响,更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因而,藏区有着更浓郁的孝文化观念,更崇尚孝道,敬孝老人。

由于藏族是一个全民皆教的民族,在藏传佛教众弟子中,除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在家过着世俗生活的也都是善男信女,他们主张菩萨行,认为在家修行也能获得真果,达到成佛的目标。尤其是把父母慈,子女孝,兄友弟恭等视为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因此,“孝”不仅是藏族家庭、家族内伦理关系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伦理关系的基础,是维持当地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他们强调尊重祖先和长辈,孝敬父母及长者,把对父母的孝顺和对上天的敬畏思想联系起来,注重对父母及长辈“爱、恩情及顺服”的孝道观。这也为藏区的养老事业提供了广泛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藏传佛教中有许多讲父母之恩和子女善待父母、尊敬长辈的经典,以此力劝信徒严守教义行孝敬老人。这些孝道经典主要收录在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经藏和律藏之中。如《阿含经》《十善业道经》《父母恩难报经》《莫伦陀音报答母恩经》(汉文译为《盂兰盆经》或《目连救母》)等等,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针对在家佛教徒如何行孝养老的故事。如《目连救母》就讲了释迦牟尼弟子莫伦不畏千难万险入地狱救拔饿鬼之身的父母的故事,强调莫伦出家就是为了救济父母,突出体现了藏传佛教的孝道精神。这与儒家提倡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观略有不同,除了养亲事亲,更要荣亲耀祖,佛教僧侣出家,传教修道,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尊严和荣耀,是无上的孝行,也是父母最大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慰藉。他们信奉业报轮回和因果报应说,认为善果善因,恶果恶因,主张弃恶扬善,对父母长辈只能以德报怨,而绝不能以怨报怨,更不能以怨报德。

另外,在一些佛教训谕诗里,有关孝道的言语更为令人称颂。如《道德箴言》里的《重孝》篇中写道:“啊,在尘世间,人生下来为人,最大最重者,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千种照料,万种宠爱,父母的恩德,难报万一。”再如《游戏箴言》的第二章中也说道:“父母的恩德像浩瀚的太空,高耸无极,宽广无边。……对待父母,应恪尽职守,真心尊重,竭力奉养。”有则佛教故事甚至把父母视为首先要敬重的两尊佛。

综上所述,由于佛教孝道思想已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藏族地区虽然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却鲜有虐老、弃养的事件发生。在藏族都兰县养老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觉得您的儿女孝顺吗”时,绝大多数老人肯定地回答“孝顺”或“还可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果米、热水等地大多数老人都是和子女共同住在现代风格与藏族风格结合的新农村住房里,他们与子女和睦相处,安享晚年。

3.清心寡欲,生活恬淡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句佛教信徒的口头禅,世人皆知。若用一个字来概括佛教的教义,那就是“善”。佛教以“坏事莫作,众善奉行”为宗旨,慈悲为怀,起心动念皆以善为本,提倡缘起性空。以此观念看待事物,不仅明智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为人类的很多喜怒哀乐和错综复杂的苦恼找到了解脱之道,他们戒除“贪、嗔、痴、慢”,常常手转经轮,静坐冥想,不断在“戒定慧”中修行磨炼。行为上,他们只做有利他人之事,不行伤害他人之举,任何人如在行为上对别人造成了伤害,那么他就是违背了佛教教义。

这些信仰和观念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藏传佛教弃恶扬善、崇尚和谐的优良传统,也对藏区的养老事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极其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它使藏族老人的生活恬淡而祥和,对于物质的需求仅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为准,对于子女在事业或是学业上也没有太大的奢求,更不要求子女非得升官发财,出人头地。一如《金刚经》中的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们认为,大千世界,一切瞬息万变,任何荣华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梦幻泡影,转瞬即逝,何必太在意看重,相信“无贪欲,人恒乐”。

需要指出的是,宗教对养老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精神方面,物质方面的救助,对老人的收容济困很少。在问及“从寺院得到过什么帮助”时,42.1%的藏族老人回答“佛祖保佑”,56.8%的藏族老人回答“精神慰藉、心理安慰”,除此之外,几乎没有实质上的生活困难救助和医疗救助。调查中也发现,藏人对于去寺院养老的意愿并不强烈,在问及“是否愿意去寺庙养老”时,66.3%的藏族老人回答“ 否”,只有14.7%的藏族老人给予肯定回答,另有19.0%的藏族老人回答模棱两可;而且,93.7%的被调查者认为寺院并不接收无依无靠的老人,究其因还在于在藏人心目中,养老主要还是家庭的事情,寺庙是神圣之所,佛教给人以精神力量。

青海省都兰县藏民养老调查研究表明,藏民的亲属观念和家庭观念较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由于佛教传入藏区的历史由来已久,藏文化与佛教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藏民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注重家庭伦理,崇尚尊老敬老;他们注重精神慰藉,淡泊物质名利,追求恬淡生活,因此藏族老年人对养老的现状比较满意,晚年生活满意度较高。当然,随着藏区经济发展和政府社会保障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作为藏区养老不可忽视的力量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力合并,藏区养老前景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都兰县志编纂委员会.都兰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郭树森,主编.宗教与构建和谐社会[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04-205.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7

葆自幼天资聪慧,打小做着明星梦,父亲一有戏,她总是闹着要一同去剧场玩。她崇拜自己的师姐、父亲的学生言慧珠。

1943年,李桂芬(梅夫人的师妹)发现葆性格豪爽,大嗓尤为高圆洪亮,韵味十足,是棵老生的好苗子,于是教葆学起了老生。

1946年,葆,葆玖在上海皇后大戏院初登舞台,演出《四郎探母》。言慧珠、姜妙香等为提携新人而参演,首演获得空前成功。新中国成立前夕,葆考上了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一边加强古典文学和古汉语的学习,一边学习京剧。这期间她又拜陈秀华为师,学习许多余派剧目。

1953年夏,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戏曲学校(即现在的中国戏曲学院)任国文教员。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她旁听了许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课程。在这期间,她又拜了王少楼为师。在一次新年联欢会上,葆以文化教员的身份演出了一折《文昭关》,曲惊四座,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先生当即希望葆能到中国京剧院做专业演员。1954年,葆被调往中国京剧院,开始了长达45年的演员生涯。

1955年,葆随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青年团访问北欧,欧阳予倩先生专为葆与江新蓉导演排练了新编历史剧《人面桃花》,她在剧中饰小崔护。在瑞典演出期间。梅兰芳先生的老朋友、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会见了她,重温了当年与梅君的友谊。

1956年,、派梅兰芳先生以文化大使的身份率中国京剧团访日,葆、葆玖也一起随行。所到之处,受到了日本各界的热烈欢迎。

1958年,葆调到梅剧团与葆玖一道在父亲身边工作,从此随父亲和梅剧团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梅先生创作出生前最后一出剧目《穆桂英挂帅》,葆玖、葆在戏中饰穆柱英的儿女金花和文广,父女三人同唱一台戏,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之后,谦虚好学的葆又拜马连良为师深造表演和身段,拜杨宝忠为师学习杨派的唱念艺术。

1961年,梅兰芳先生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后,葆、葆玖姐弟俩挑起了梅剧团的重提,开始了他们之间的长期合作。

1964年戏改后,男不许演旦、女不许演生,姐弟俩被打入冷宫。

面对改行,葆非常认真地从头学起,学演现代戏中的老旦角色。尽管常让她担任B组演员,尽管常让她到工厂农村演出,但她都认真准备、认真地演。在农村,她和大家一起背着行李,走几十里的山路,农民观众看到这位艺术大师的女儿如此质朴没有架子都敬佩不已。

“”结束,葆劫后余生,传统戏开禁,葆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即开始复排她拿手的《辕门斩子》等传统剧目。那时她在北京吉祥戏院演完《四郎探母》,骑着自行车,顶着八级西北风回家,一边沿着长安街骑行,一路又唱了一遍《四郎探母》,也不觉得累。她常说这是她艺术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几年中组弟俩的舞台演出十分繁忙,在一次各派的联欢会上,农工的领导邀请她加入该党,为了一生她钟爱的祖国并怀着为祖国统一大业做些工作的迫切愿望,她欣然接受,加入了农工。在党内她历任文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委员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她遵守农工党各项政策,积极参政议政。

1983年,由葆玖、葆率领的梅剧团访日。这是“”后的首次,是葆、荷玖第二次、梅剧团第四次访日受到日本观众空前的欢迎。

1983年,她与张君秋先生之女张学敏排演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新王宝钏》及创作的《三关排宴》。演出达数十场。

在京剧界,女老生往往只擅长于唱文戏。要强的葆,在近50岁时决心尝试排演武老生戏――《战太平》。于是她天天扎着大靠练甩发、练身段、练下场。膝关节受伤了,但丝豪没有削弱她坚定的信念。《战太平》在北京成功的演出后,又在东北各地演出多场,直到北医三院的医生向她发出了再演下去伤腿有可能致残的警告才作罢。尽管此后严重的伤痛一直伴随着她,但她一直为自己近50岁时的这一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勇攀新的艺术高峰的举动而自豪。

1993年,她与国内众多一流京剧艺术家组成阵容庞大的京剧团赴台湾演出,其间拜会了陈立夫、蒋伟国、张学良、辜振甫等各界人士,为促进两岸交流与了解做了很多工作。此后,辜振甫先生访问大陆期间特邀葆玖、葆全程陪同看戏、参观。

1997年香港回归,她应邀参加阵容庞大的内地京剧团赴港贺演。1998年南主大水灾,葆积极参加募捐义演,同时她为灾区人民捐款一万元以示爱心。同年姐弟俩同去意大利及美国考察讲学。

1998年10月她为治疗日趋严重的膝伤而动手术时发现患有乳腺癌,在三周内手术两次。尽管如此,她并没有把病痛放在心上。为了尽快恢复手术后膝关节的功能,她天天围着西单步行数公里,在地铁楼梯上上下下很多回。她希望很快就能穿上厚底靴走上她喜爱的舞台。不久,她觉得背部疼痛,但并不太在意,只是服用一些止痛疼,一直坚持参加庆祝中日邦交50周年赴日演出节目的排练。1999年7月28日晚,她参加赴日节目审查演出后,直接由剧场被送至北京友谊医院,经检查为癌症复发,此时距她第一次乳腺癌手术仅7个月。

此次住院她并未了解自己真正的病情。她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她相信自己现在住院是为了很快站立起来再上舞台,她天天看着日历,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但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在她的强烈要求下,今年5月4日,家人无奈告诉了她真实的病情。

得知真实病情后,她一再问身边的人:我是直接从舞台来到医院的,算不算站完了最后一斑岗!葆一辈子热爱京剧艺术,她为人正直、性格直爽、做事踏实、人缘好,乐意助人,不图回报。虽出身梨园世家,但没有陋习。参加各种演出从不计名利,只要能为观众演出、不离开舞台就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为建北京及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她与梅氏兄弟捐出了大批的文物。

葆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有着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对于自己演出的剧目,她都要认真地加以整理,使之通顺合理。葆的演唱,规范讲究,嗓音苍劲醇厚,中气充沛,扮相俊美儒雅,表演细腻严谨。她的演唱风格,初以高亢洪亮为主,后习余派、杨派,追求韵味的醇厚。至后期,又主要研习孟小冬之唱法,颇有心得。她与其弟葆玖合演的《红鬓烈马》、《四郎探母》更是将梅派青衣与余派老生的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由她主演的《捉、放》、《文昭关》、《战太平》、《辕门斩子》等已成为剧团经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葆退休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聘请她担任理事,北京文史馆聘请她为文史馆馆员。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8

2、在散学典礼上对学生提出具体活动要求,特别强调安全和卫生。为使社会各界共同关心自己子女在寒假中学习和生活,学校向每位学生家长发出《致家长的公开信》,通报学校在寒假中活动安排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呼吁每位家长高度重视关心自己子女在寒假中学习和生活。

3、学校主动向乡教委汇报学校寒假工作计划。寒假第一周为教师家访周,要求每位教师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家访比例不得少于30%,对新生家访比例不得少于50%。对重点帮教对象,除班主任老师帮教外,还要由学校支部、行政领导、党员教师分别明确帮教责任,落实到人,经常了解帮教对象的活动流向。帮教中,坚持以情感人,坚决下大力气,化苦功夫防止出现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发生。对特殊家庭子女、孤儿、残疾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丰富他们的寒假生活,并主动联系村干部,具体落实对重点帮教对象的帮教措施。

4、重视家长在寒假中对孩子的指导作用,召开好家长会,引导家长以健康的思想和品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督促子女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和读书计划。

5、在寒假中学校坚持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和电脑房等各种功能教室,丰富和活跃师生寒假文化生活,在这过程中加强管理。

6、继续关心四川地震灾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学校认真开展做好“与灾区师生共度新春”的通信活动,要求每位学生在农历春节前后给****九年制学校师生亲手写一封慰问信或自制一份写上勉励及新春祝福赠言的贺年卡。学习灾区孩子克服灾难、努力学习、坚忍不拔的勇气,鼓励他们继续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有慰问信、贺年卡统一寄至**教育局,在寄信地址上标明“**教育局转**九年级学校”,**教育局邮编是611830,将新年的祝福以书信的方式寄到**师生伙伴的手上,共同度过一个温暖的寒假。寒假过后,各班把情况及数据汇总政教处。

7、开展“知荣明耻好少年”系列实践体验活动,修身立德,树立崇明海岛好少年的形象,今年寒假的主题是:与交通文明同行。通过组织学生“观现场、查自身、排隐患”的文明出行体验活动,教会学生安全步行、安全骑车、安全乘车,通过主题活动,达到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又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的目的。学校开展五个一活动,开一堂主题班会,给家长长辈写一封信,搞一次体验活动,当一回交通安全宣传志愿者,参加一次征文比赛,开学后每班交二篇征文给政教处,学校组织评选,并选出优秀征文参加县评选。

8、弘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出发,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长辈而为社区中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在回报家人、回报长辈的过程中增强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体会和谐家园的温暖。要求每位学生开展“和爷爷共享阳光,和奶奶齐声欢笑”主题活动,在寒假春节前后,为家中的父母、长辈和老人送上一份祝福,共享天伦之乐。也要将温暖带入社区,特别是敬老院等社会服务机构,让学生走进敬老院,走近“爷爷和奶奶”,用内容丰富的公益活动,用青春和活力感染老人,为他们送去关爱和祝福。

9、开展“品年味,看年俗,展形象”的民族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春节是我们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大好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机,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学校要求预备、初

一、初二学生读好“中国传统节日读本,帮父母一起置办年货,参加家庭扫祭活动,学做一种春节饭食,与父母一起写春联,贴春联,陪父母一道守岁,聆听除夕的鞭炮声,给父母拜年,感受春节。从日记形式记下春节的见闻与感受,写家里过节饭食上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变化,学校搞征文比赛,开学后交政教处,每班二篇。各班学生可自己制作灯笼,开学后带到校园参加评比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让人们从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善待他人做起。

10、要加大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工作力度。重点要让学生知晓国家对燃放烟花爆竹的具体规定,知晓安全使用煤气、电器及防火、防盗、防骗等危及生命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技能。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要规范走路和骑车行为。教育学生不玩火、不玩鞭炮,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要开展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不违规进入网吧和营业性娱乐场所。

11、开展“与世博同行,以梦想成真”为主题征文比赛,要求:用你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身边的事与亮点,字数800字左右。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9

几十年来,龚思全在从事川剧舞台美术设计期间,出于对传统川剧文化艺术的热爱,他在工作之余抽空陆续拜访200余位川剧前辈,默默无闻地收集、整理出上千余幅川剧脸谱图稿,为传承川剧舞台艺术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他还应邀去四川省川剧院创作绘制了一大批传统剧目人物脸谱,受到国内戏剧界的广泛赞誉。

走进室内,只见墙上挂着川剧人物画,画室书桌、书柜上,还有卧室的床上,到处都堆放着大大小小精心绘制出来的各种川剧脸谱人物,以及重庆市等单位授予他民间美术大师等各种奖牌,给人一种室雅何须大的温馨感受。70多岁的龚思全对社会上给予自己的各种荣誉与奖励平淡如水,谈起自己几十年精心收集整理出来的上千幅川剧人物脸谱却如数家珍,兴奋异常。他热情地拿出一大摞精心绘制的川剧脸谱作品,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起川剧中每位人物脸谱具有的深刻表现意义。比如,包公的脸谱装潢,反映出包公秉公执法、刚直不阿的铁面无私性格;《真假图》中的玉蝴蝶脸谱宛如一幅美丽的蝴蝶;《西游记》中的狼精,《封神演义》中的黑虎,两者的脸谱就分别像是狼与黑虎的形象;而《封神演义》中的雷震子,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时,其脸谱的装潢也明显不一样。

川剧的脸谱是一种人文艺术化的认知,每一个戏剧人物的脸谱都准确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艺术形象,忠奸美丑,一目了然,泾渭分明。我细心地浏览着画家笔下这一幅幅精美的脸谱,有的在稳重的色彩中,呈现出一种肃穆的正气;有的在装饰美感中,展现出一股威慑对方的杀气;也有的在活泼的线条色彩处理中,透出一种俏皮的灵气;有的在秀美的装扮中,又透出一股泼辣的霸气;还有的在简洁的色块中,显示出一种腼腆的文气;有的在明快的色彩中,展现出一种威严的豪气。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自于民间,是在生产者艺术基础上的发展升华,而不仅仅是上层建筑凭空产生出来的“消闲者艺术”。生产者的艺术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的,并表现出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化艺术形式。龚思全整理绘制出来的川剧脸谱有两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一,在色彩与线条处理方面十分明快大胆,呈现出巴渝地方浓郁的文化与戏剧艺术的表现特色。其二,集诙谐与俏皮的生动性于一体,反映出本地人敢想敢做的豪爽性格、机敏活泼与灵巧幽默的性格本色。这些不同的脸谱形象,不仅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装饰特点,也很好地表现出川剧人物强烈的个性化特色。

川剧作为优秀的地方剧种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历史,至今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的龚思全在没有任何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地痴迷于对川剧传统脸谱艺术收集、整理,以及川剧人物画的高昂创作激情中。龚思全既是川剧舞台艺术的守护传承者,也是设计绘制的创作者,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正是在龚思全这种对民族文化艺术高度负责任艺术家的细心呵护下,得到一代又一代的弘扬发展而流芳百世。

拜访敬老院心得体会篇10

境界高的人脉专家一定是思想家,他要对社会、对不同阶层人的心理有深刻的认识。京城人脉专家马鹏程,曾这样“教育”我:结交官员,和官员做朋友,让他觉得你可靠是第一要务。就官员而言,他生活在一个稳定、讲次序的提拔体系中,能有如今的位子,靠的就是上级的信任,信任来自于十几年如一日的忠诚。官员在官场的生存哲学,必然会遗传到生活中,他在社会上交朋友,首先要看这个人靠不靠得住。

马鹏程在结交高朋贵友的征途中,基本不搞单笔交易,往往下工夫雕琢长线来往。对一些发展潜质大的干部朋友,他往往能盯住,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帮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一切事,不求回报,不提要求。奉献到最后,都是官员们不好意思了,主动跟他说,老弟,有没有什么事要帮忙的?不帮你干点事,心里过意不去啊。

做人脉专家,有了境界,还得有体力、有韧性。维护好一个领导容易,维护好两百个领导,没有王进喜般的精神是远远不行的。马鹏程奔驰车的后备厢里,永远塞得满满的,他每天都在精密研究行车路线,看如何才能尽可能多地拜访政、军、教等各界领导,扩大人脉圈。建立人脉圈不容易,一个点会扯出一个面,一个圈子会扯出另一个圈子。

记得十年前,马鹏程在北京忘我地打造人脉系统之初,某重量级部门盯上他了。安全部门觉得马鹏程很可疑,白天拎着土特产拜访部委领导、医院领导、军事单位领导,晚上张罗名目繁杂的饭局,有时候还去大使馆帮人办护照。马鹏程似乎愿意跟任何人拉扯关系。

重量级部门的同志很兴奋,觉得钓到大鱼了,搞不好这个马鹏程是美国间谍,每天敬业地收集重要情报,定期向大使馆报送,一定要盯住。

暗中盯了马鹏程几个月,重量级部门的同志们有点崩溃,马鹏程日复一日地做着雷同的事,见着海量的人,根本没法掌握他究竟要窃取什么情报。实在受不了了,就把马鹏程请去了,问他知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事,还出示了大量照片,照片里的马鹏程行色匆匆,不是拜访领导,就是在拜访领导的路上。他们让马鹏程解释自己每天的行踪,并陈述理由。

马鹏程想,原来当我是特务啊。

问:怎么什么领导你都想认识啊?有什么目的?找人家办事吗?

答:我不找他们办事,找他们是告诉他们,以后有什么事可以找我。

问:找你?你能办吗?

答:我不一定能办,但我能想办法。比如我认识了一个将军,他儿子在农业部上班,他跟农业部的领导接不上头,帮不上儿子。我正好认识农业部的一个领导,还知道他儿媳妇在部队下头的一所军校上班,离城区六十里,很不方便,想调到总部,正在找部队的关系。我张罗一个饭局,让他俩都来吃饭,帮两个领导同时解决问题。

听者无语。

马鹏程继续说:多跑,多认识领导,多了解领导的难处,时时处处想着记着,不停地帮他找机会解决,所以我很忙。

问:你这么玩命钻营,想捞多少好处啊?

答:帮人是自愿的,不需要好处。能帮别人办成事,他觉得你有用,下次有事能想得起找你,就是最大的好处。你想想,你要是能帮助全国十几亿人,那你就是国家主席,需要拿好处吗?你要是能帮全地球几十亿人,那你就是上帝,需要拿好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