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战略管理十篇

时间:2024-01-23 17:56:36

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篇1

传统认为,“战略”是指重大的、带全局性和决定性的谋划;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职能管理,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侧面,不具有全局性特征,因而无战略成分可言。然而,随着企业组织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因融资结构等重大财务安排不当而导致财务危机的诸多教训越发清楚地告诉我们,财务管理并非仅限于“策略”和“战术”层面,也有着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这就是说,财务战略应该有其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

二、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企业战略角度的考察

企业战略也常被称作“企业经营战略”或简称为“经营战略”。企业战略问题的提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从西方的情况(以美国为例)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大约是5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亦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这段时间,虽然由于基本消费品的需要正逐步趋于饱和而使企业意识到了以销定产的道理,这种道理也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付诸实践,因此,企业不再仅仅依靠内部控制式的传统管理,而是更多地根据环境从需求的变化来规划未来发展,并在实践中采用了诸如预算管理和长期计划等具体做法。但是,那时的计划和预算都是主要地以历史实绩为基础,采取简单的趋势推断办法加以确定的,而比较缺乏对未来环境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显然,这样的计划或预算离以“谋划未来”为基本特征的“战略”尚有较大距离。

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社会需求由“量”转向“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推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资源短缺(如石油危机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此外,由于通货膨胀及垄断行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地破坏着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政府对经济生活及企业活动的干预因此而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发展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日益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唯有切切实实地根据环境及其可能变化谋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相应的实现途径,方能求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企业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企业战略的产生是进入80年代之后的事情。在1978年开始进行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企业以国有企业为绝对主导,而国有企业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控制之下。所以,严格说来,当时的国有企业事实上都只是承担国家计划所指定的生产任务的“工厂”而已,它们基本不具备“筹划事业”这一职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企业改革主要围绕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力与利益分配作一定的调整,而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与此同时,非国有企业也尚处于初步成长阶段,对国有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够显着。而到了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机制改造已基本做到了“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展现;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使得市场竞争趋于激化。加之,在经历了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之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渐趋理性,社会需求也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深刻转变;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国际市场也日益影响乃至冲击着国内市场。这些都给我国企业提出了警示:企业唯有根据环境及其可能的未来变化规划其发展之路,才有可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内容的构成和战略管理的程序,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与西里尔•奥唐奈认为:“虽然一般在使用‘战略’这个术语时意味着为企业或其它事业单位的经营和计划工作规定基本和总的方向,但也不应该忽略它存在着几种基本类型。最重要的当然是全面的总体的战略和政策,另外有一些辅助的或派生的战略和政策,还有些较次要的战略和政策。但大多数企业实行的是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此外,考虑到执行计划的预期环境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有些战略和政策要具有随机制宜的特性。”在孔茨与奥唐奈看来,重大的战略和政策就是指能使企业达到目标的基本战略和政策。他们认为,企业主要的战略和政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新产品开发、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等。而且,这些战略往往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因此,大多数企业的战略和政策,多为许多战略和政策的混合物。

由上可见,企业战略具有多元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企业战略不仅包括企业整体意义上的战略,且也应该包括事业部层次和/或职能层次上的战略。财务战略是企业诸方面职能战略之一。然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区分往往并不那么绝对。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事实。

第一,财务管理从而财务战略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不再只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附属职能,而是有其自身特定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的独立存在。财务活动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活动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内容,首先就是以货币的独立存在为基础的。货币独立存在的初始意义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但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运动就逐步地独立于商品的运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运动规律。于是,商业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货币的金融资本家。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从根本上决定了主要从事产业资本营运的工商企业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尽管金融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本质上也不能脱离产业资本。这就决定了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及由此派生的其他财务活动的管理,都必须以满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为基本准则。

(2)资金的有限性。资金的有限性是财务活动从而财务管理独立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所谓资金的有限性,具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从全社会来看,任何特定时点上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量总是有限的。其二是,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企业现状(如规模、获利水平、财务结构等)和企业环境(如经济成长速度、产业生命周期、有关法律和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其可能获得的资金总量也必然是有限的。由于资金的有限性,企业活动过程中资金的需要与资金的供给永远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企业既需要确保各项业务活动(如营销、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基本建设等)的资金需要,又必须讲究资金分配和使用的合理性,尽可能节约资金占用。

(3)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讲,赚取利润于任何企业无疑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一个企业倘若获得不了利润,就没有长期存在的可能。然而,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企业发展和/或生产经营的需要,即便有利可图,也可能会因财务状况尤其是现金状况陷于困境而发生危机。所以,现代企业不仅需要有获取利润的能力,而且必须确保赚取利润过程资金流转的顺畅和财务结构的合理与安全。

(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由此而引起的委托关系的出现。委托人与人之间需要处理的关系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从委托人的角度看,最重要的莫过于其财务利益的实现。为此,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确保委托人财务利益的实现,自然就成了人所承担的诸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企业来自委托人亦即所有者的压力完全市场化了。除了融资和投资,股利分派也成为企业财务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

第二,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特征。由于资金的筹集取决于企业发展和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更是与企业再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即便是股利分派,也决不是单

一、纯粹的财务问题,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的需要。所以,企业财务活动的实际过程总是与企业活动的其它方面相互联系的,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其它方面的关系亦然。诚如前述,尽管企业战略指的首先是那些全局和长远的方面,但因全局与局部总是相对而言的,某些“局部”的职能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且具有长远的特征,也就同样地成为企业某一“局部”的战略问题。财务活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这种特性;财务战略作为一种“局部”战略而存在。然而,由于诸如购并等企业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具有多重属性,我们很难将它们简单地划归于财务活动或非财务活动。它们事实上需要人们从多个职能角度予以考虑。有鉴于此,本文所采用的财务战略概念,虽然主要是指对企业总体的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又不完全限于此。一些与财务密切相关但具有多重属性的企业活动的财务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包含于其中。

三、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财务管理角度的考察

根据现有的一般认识,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财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运用;(2)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与运用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3)财务活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决定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牵涉面甚广的职能管理工作,财务管理部门乃至财务总管(财务副总经理)往往是组织而非完全独立地承担企业的财务管理任务,许多重要的财务事项都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层行使最终决策权。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察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亦即财务战略问题能否相对地区别于一般财务问题。换句话说,哪些财务活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哪些财务活动不具有战略意义而只是策略或战术问题。笔者认为,恰当地作出这种区分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把握战略与策略及战术之间的联系及差异。遵循“战略总是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而策略和战术则是指为达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这一基本观点,那些属于财务战略范畴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具有“对企业全局尤其是指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长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特征;而那些一般财务问题,亦即所谓的财务策略及战术问题,其本身通常不具有“全局”和“长期”的特征,尽管它们也是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所必须做的工作。

根据上述财务战略内涵特征,我们基本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财务战略,尽管难于做到罗列齐全。当然,财务战略问题的类别会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异。(1)从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基本内容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融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资金战略和股利分派战略等;(2)从派生财务活动亦即财务管理派生内容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投资规模战略、投资方向战略、企业购并战略、分部财务战略、特殊条件(如通货膨胀)之下的财务战略等;(3)从企业状况特征角度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不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规模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财务战略等。(4)从财务活动本身直接涉及的范围来看,企业财务战略包括:总体或曰综合财务战略(积极或消极型战略;快速扩张、稳定发展或收缩型战略)和分项财务战略(即指主要涉及某一方面财务活动的财务战略问题)。

从上述财务战略问

题的类别来看,财务战略似已涉及了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领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所给出的财务战略范畴在外延上过于宽泛?其实并非如此。应该说,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即便就营运资金管理而言,尽管它通常被人们归于“日常”财务管理的范畴,尽管它的大量工作属于甚为琐细的策略乃至技术事务,但营运资金管理事实上也存在一些带有“战略”意义的成分,如营运资金管理中的资产组合和筹资组合的协调问题,就不可能不对企业长期的财务稳定甚至企业的。

健康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相反,诸如一般长期投资乃至企业购并等重大财务活动,尽管它们往往会很自然地被划归“战略性”财务活动的范畴,但其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却又必然包含着许多细节问题,亦即“策略或技术性”的财务活动。所以,任何大类意义上的财务活动,事实上都同时包含着战略与非战略的成分,其差异只是何者为主、何者为辅的不同而已。

四、企业总体财务战略的类型及特征

美国着名战略管理学家弗雷德•R•戴维认为,企业战略包括以下四种类型,即:一体化战略、加强型战略、多元经营战略以及防御型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其中,纵向一体化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后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供货方公司的所有权或增加对其的控制。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获得竞争公司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加强型战略是市场渗透、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的统称。市场渗透战略是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战略是指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地区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开发和国际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战略是通过改进和改变产品或服务而增加产品销售。多元经营战略包括集中化多元经营、横向多元经营及混合式多元经营。集中化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经营战略是指向现有用户提供新的,且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式多元经营战略则是指,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防御型战略则包括合资经营、收缩、剥离和清算等。合资经营战略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公司结成暂时的合作关系以共同利用某些机会。收缩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减少资产与成本而重组企业,以扭亏为盈。剥离战略是指出售企业的分部、分公司或任何一个部分,以使企业摆脱为那些不盈利却又占用大量资金的分部所累的状况。清算战略是指企业停止营业,将企业全部资产出售,以实现其有形资产价值。

企业战略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财务的角度来看,我们主要关心的不是这些具体的企业战略形式,而是与这些企业战略形式相配合的财务战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如前所述,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密不可分,但财务战略又侧重于资金的筹措与使用。所以,财务战略类型也就应该主要地从资金筹措与使用特征的角度进行划分。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划分财务战略,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即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为了实施这种财务战略,企业往往需要在将绝大部分乃至全部利润留存的同时,大量地进行外部筹资,更多地利用负债,大量筹措外部资金,是为了弥补内部积累相对于企业扩张需要的不足;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是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往往会使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表现为相对的低水平,因为收益的增长相对于资产的增长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总之,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一般会表现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的特征。

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优化现有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效益作为首要任务,将利润积累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为了防止过重的利息负担,这类企业对利用负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从而经营规模的扩张往往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所以,实施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企业的一般财务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当然,随着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内部利润积累就会越来越成为不必要,那么,“少分配”的特征也就随之而逐步消失。

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实施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企业,一般将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存量资产,节约成本支出,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增强企业主导业务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类企业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挫折,也很可能曾经实施过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因而历史上所形成的负债包袱和当前经营上所面临的困难,就成为迫使其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因。“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是实施这种财务战略的企业的基本财务特征。

五、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财务战略管理,或称战略财务管理,指的是对企业财务战略或曰战略性财务活动的管理。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客观上都应该有一个指导其行为的基本目标以及相应的财务目标。企业目标的明确,也就意味着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财务目标的明确,则为财务战略管理提供了具体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界定财务战略方案选择的边界,才能排除那些显然偏离企业发展方向和财务目标要求的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明确了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才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尤其是财务战略形成过程限定在一个合理的框架之内,才能避免漫无目的地探寻财务战略方案这种劳而无功的做法。

财务战略管理篇2

一、财务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一)财务管理逻辑起点的局限

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界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总是以财务本质为起点。但是,财务本质并非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本源的理论要素,以其作为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显得有些牵强。这是因为:其一,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缺乏与实践的直接联系,以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践。其二,财务本质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是理财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对财务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以财务本质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不能直接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影响,无法揭示财务管理发展变化的真正原因。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局限

经济学视角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于企业价值导向,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均在企业治理结构的框架下讨论企业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即回答企业为谁而存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对企业本质的认知。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和企业使命等企业理论的命题是同一的,并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以企业目标代替财务管理目标的结果是目标被抽象化,造成了实务中的迷茫,忽视了财务管理的独特性,目标与财务活动的联系被削弱,失去针对性。目标是抽象的、不明确的,不能有效地指导实务。由此造成在企业运行框架中难以明确财务管理的独特作用,财务管理活动的效果也很难界定,目标的评价功能发挥不了。

(三)财务管理研究方法的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财务管理理论所采用的方法似乎更接近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非管理学的方法。它以资本市场的运转和各种金融资产的估价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观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效用理论和风险理论等为基础,再依据一系列的假设建立数学模型,作为企业筹资、投资和股利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指南。但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没有完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特别是没有完全从企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财务管理规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这种近似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前提性假设,如所有的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信息是完备的、交易成本为零等基础之上,但这一基础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从企业管理角度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理论之间,自然就会产生矛盾,使之不能完全有效地支持企业的整体战略。

(四)财务管理研究范围的局限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财务管理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资本预算过程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很少研究这一过程的整体及其他重要环节,而这些对于做好投资决策也许更为重要;再如,财务管理理论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假设为前提,往往把许多战略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无关变量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还有,由于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到“严谨的数量化”阶段,它对许多难以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而在战略管理中,这些因素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研究范围的局限性,使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缺乏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从而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

二、财务战略管理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其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2.全局性

财务战略管理面向复杂多变的理财环境,从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财务战略管理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更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既重视非人力资产的管理,也重视人力资产的管理。传统财务管理所提供的信息多是财务信息,而财务战略管理由于视野开阔,大量提供诸如质量、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等极为重要的非财务信息。

3.外向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解决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财务战略管理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应变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长期性

财务战略管理以战略管理为指导,要求财务决策者树立战略意识,以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理财活动,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三、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内容

财务战略管理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条件下,充分吸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决策者根据企业制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财务战略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管理。一个较为完整的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由四个基本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按先后顺序分别为理财环境分析、财务战略制定及目标分解、财务战略实施和财务战略实施结果评估与控制。

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财务战略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与延伸,不仅体现了财务战略的“战略”共性,而且勾画出了财务战略的“财务”个性。

一般来说,财务战略有三种路径选择:扩张型、稳健型、防御收缩型。

企业选择扩张型财务战略不是偶然的,这与其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高成长的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宜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成熟期则一般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而在衰退期企业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FLEXLINK上海有限公司从2000年在上海成立代表处、2003年成立分公司至今,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各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资金相对充裕,企业已拥有核心竞争力和相当的规模,对于这样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可以考虑通过内部扩张、外部扩张战略实现外部发展。

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及企业发展战略促使FLEXLINK在中国的财务战略选择了扩张型的路径。在扩张型财务战略中,投资、筹资和收益分配是三大核心内容。

投资战略。FLEXLINK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投资环节上可以将财务资源向营销及产品质量倾斜。营销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对营销的财务支持可容易地提升企业的销售额,实现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和增加利润的目的。此外,产品质量也是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对产品质量的财务支持也应不遗余力。特别是对于一家外资企业来说,质量是其在中国的一大优势,也是其高速成长的保障。企业的财务战略便是要将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企业的营销及产品质量战略。

筹资战略。高成长企业的一个明显标志是高销售增长。面临销售高增长时,高成长企业往往面临极度的资金饥渴,这主要是因为销售增加通常会引起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的增加。销售增长的张力越大,资金饥渴就越严重。

FLEXLINK作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其母公司是其资金的保障,通过母公司的注资可以解决其在高速成长中所面临的资金饥渴问题。但是,若为降低风险,企业也可以选择引进中国本土的合作伙伴,一方面解决资金饥渴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伙伴更加了解中国当地的销售和金融市场,提高销售额和融资可能性。

财务战略管理篇3

企业一旦建立财务战略联盟,能否获得成功并持续下去就成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据实际资料表明,许多企业所建立的财务管理联盟运行得并不成功,而且寿命也不长。原因很多,其中大部分与财务战略联盟的协调有关。因为建立财务战略联盟的企业管理者来自于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背景,在结盟初期,往往不太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因此协调就成了财务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企业财务战略联盟要想取得成功,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l、选择并确定合适的联盟伙伴。联盟伙伴的选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弱弱联盟的效果一般不理想,强弱联盟成功的比例也只有30%,强强联盟相对来讲效果要好一些。关键是联盟双方要能做到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2.有明确的财务战略目标。企业应该对结盟要取得什么成果心中有数,即要有明确的财务战略目标。但联盟双方的目标有时可能并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因此,联盟时应该对财务战略联盟的任务及性质制定明确的规范和协议,为结盟后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运作打下基础。

3、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要减少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各方之间的矛盾,必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的关系。这是一项艰巨但必须要做的工作。由于联盟企业在财务战略目标、管理风格、文化背景、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有时又难免会产生矛盾。因此,合作伙

伴除了加强正式沟通之外,还应当加强非正式沟通,以便增进友谊,增强信任。

4、联盟各方要保持必要的弹性。这里的弹性是指参与财务战略联盟各方都必须随时能对市场和伙伴的变化作出反应。市场变化了,联盟各方也应当变化;茶联盟企业变化了,其他各方也应变化。企业财务战略联盟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但也需要有各自的独立空间和回旋余地。因此在制定财务战略联盟的发展规划时,除了要详细规定各方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外,还应当考虑一些大家需要随机应变的问题。

5、坚持竞争中的合作。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各方彼此平等、相互信任是必要的,但决不是无原则迁就对方或向对方提供一切。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具有双重性:既合作,又竞争。在竞争中加强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战略联盟的价值。

二、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内部管理

企业财务战略联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管理有问题。对财务战略联盟的管理要比建立财务战略联盟更加重要,也更加具体。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对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l、确保财务战略目标一致。若想把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管理好,各联盟伙伴的长期财务战略目标应该是协调一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联盟伙伴之间财务战略目标的不一致和冲突,这就要求联盟伙伴经常进行财务协调,消除目标差异和矛盾,确保财务战略联盟的平稳运行。

2、职权明确。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与职权不仅应该是明确的,而且应该是对等和一致的。如果财务管理者没有职权,没有财务战略管理权,那么就会失去许多获利机会;反之,如果各联盟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指手画脚,发号施令,那么财务战略联盟也必将陷入混乱。

3、确保财务控制。与一般企业中的财务控制相比,财务战略联盟中的控制缺乏明确的职权系统,管理层次也不是那么明确,因而容易导致目标的分散。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财务控制不能仅仅依靠所有权和控制手段来维系,而是依靠联盟企业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为了共同的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

4、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联盟伙伴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可以促进财务管理人员相互学习,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战略联盟的兴趣,求得对联盟的支持。当然信息沟通也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当联盟破裂之时。

5、端正合作态度。相互信任和友善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联盟起着一种稳定作用,还可以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整体沟通。端正合作态度与财务战略联盟的成功有着密切关系。

6、善于解决纠纷。企业财务战略联盟是由不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组成的联合体,而各企业的财务管理者又有不同的目标、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财务战略联盟的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和纠纷。大家要本着团结的愿望,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企业财务战略联盟的风险防范

财务战略管理篇4

    关键词:财务战略;财务管理;战略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自产生至今,随着环境的要求,不断向着完善与全面的方向转变,己经成为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而另一方面,战略管理由于其全局性、前瞻性和长远性等优势明显,在理论界和实践中都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运用。但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真正内涵,其目标、本质、重点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求教于同仁。

    1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前,理论界对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一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假设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企业战略与财务管理是否可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抑或两者在本质上根本不相关之类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进而也使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受到局限而无法获得更大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战略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它已逐步向营销、人力资源以及财务等企业的各个职能领域延伸和渗透。因而也就对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按照战略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的要求。

    进入90年代后,学者在财务战略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对财务战略和财务战略管理内涵的解释产生了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就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为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还有观点认为,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但目前理论界对究竟什么是

    “财务战略”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对财务战略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界定,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战略首先应具备一般战略的优势和特性,即应该是站在战略高度上看财务,着眼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它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通过全面的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找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制订资源分配和一系列行动的方案,以使企业不仅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还能对其产生影响,并能够赢得一个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持续的竞争优势。

    (2)财务战略必然是围绕资金的运作展开,涉及到融资、投资、股利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即通过对资金从流入、运作到流出制订和实施战略,从而实现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3)财务战略管理特别强调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财务战略管理就其本质上是企业与变化着的背景或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背景不同,财务战略管理的观念、理论、方法、范式及其应用都将随之改变。

    因此,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如何认识企业外部理财环境,如何认识企业内部理财能力,如何确定目标

    和如何实现目标。财务战略管理不是空谈,它必须解决企业现在和未来在理财方面应当怎样做的问题。

    2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追求长期盈利能力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直接相关的,其目标应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相协调一致。

    目标是战略制定的首要和关键的问题,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到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市场增加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等,各位学者众说不一,这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P.斯隆指出:“一个企业的战略性目标是赚取投资收益。如果在较长的时期内企业不能创造满意的收益,它将无法存在。”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得以生存是一切收益的根本基础。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能否维持生存取决于其赚取的收入能否补偿其付出的全部成本。如果企业要在维持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增长和发展,就必须使其赚取的收益在补偿其成本时候能够有所剩余,一方面满足利润分配的要求,另一方面补充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事实上这也就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意义,即要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为企业所有者及其相关利益群体谋求长期的收益。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企业战略的目标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着追求长期盈利能力这一中心而提出的具体目标要求,而且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战略目标也应该是长期协调一致的,因而无论具体战略目标如何制定,追求长期盈利能力都应该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不变的总的目标方向。

    3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建立竞争优势

    所谓的竞争优势是指当多个企业处在同一个市场中时,面对类似的顾客群,其中一个企业能够赢得更高的利润率,或者能够赢得潜在更高的利润率时,这个企业就拥有了某种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应当满足三点要求,即首先必须具有独特性,其次必须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再次就是必须能够最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者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经营问题制定的行动规划。而战略管理就是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并管理、监督计划的实施,还要检验结果的动态过程。如上所述,企业战略的目标方向就是要追求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从竞争优势理论可以看出,只有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持续获得比同行业更高的利润率,也就是说具有竞争优势就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竞争优势是长期盈利能力的基础和根本。所以,企业战略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的创造和变革以创造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是协调一致的,这说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本质也就是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而且是管理、策划企业的资金全面围绕建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一中心来运营,完全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服务。

    4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重点——分析战略环境因子

    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以及战略评价。其中,战略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在现在和未来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对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形成一个概观,它是属于预测分析的范畴,是企业进行战略选择的基础,更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其分析的全面与否、深入透彻与否,预测的准确与否都将直接影响着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制定,即影响着企业经营决策的方向。因此,进行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重点必然应该是企业的战略分析。

财务战略管理篇5

最近20余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实行有效的战略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繁荣发展的首要问题。战略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平台,已经逐步渗透到营销、生产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职能领域。然而,由于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并没有把企业战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或决定性的因素给予正式的和明确的考虑,结果导致目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适应战略管理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战略管理的背景下重新认识现行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财务战略这一新的观点。

企业财务战略,是指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整体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企业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

财务战略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它提高了企业财务能力,即提高了企业财务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财务战略注重系统性分析,这提高了企业整体协调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协同效应;财务战略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整体绩效,有助于创造并维持企业的财务优势,进而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及收益分配。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的重点应是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及收益分配战略。

(一)筹资战略。筹资战略就是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适应企业整体战略与投资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筹资目标、原则、结构、渠道与方式等重大问题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谋划。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何时、筹集多少资金。筹资与投资、股利分配密切相关,所需资金的数量多少取决于投资的需要,同时要兼顾利润分配时保留盈余的多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筹资效益与筹资风险越来越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确定筹资规模、选择筹资渠道与方式、把握筹资机会、研究筹资结构、降低筹资风险、获取筹资收益等,既是中小企业筹资决策的内容,又是筹资的要求。

首先,进行科学的筹资决策,确保筹资收益。中小企业进行筹资的首要前提,是筹资后的经营或投资总收益,必须大于筹资所发生的筹资费用、利息或股利成本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否则就应放弃筹资。

其次,正确预测资金需要量,及时、适度地满足生产经营或投资的需要。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这里就有一个合理规模确定的问题。因为资金不足,会影响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正常进行;资金过剩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加筹资成本,还会增大财务风险。所以,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的需要,按照合理、必需的原则,确定筹集资金的总额,做到既保证生产经营和投资的顺利进行,又不造成资金的浪费。

第三,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力求降低资本成本。公司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从何种渠道,还是以何种方式去筹措,都要发生一定的资本成本。不同的资金来源,形成不同的资本成本,即使是同一资金来源,因筹资方式的不同,资本成本也会不同,而资本成本又是影响企业筹资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筹资前应认真地比较各种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合理选择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力求以尽可能低的资本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资金效益。

第四,树立现代化企业形象,创造良好的筹资信誉。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一种信用经济。因此,无论是吸引投资者向本企业投资,还是向金融机构借款或向社会进行融资,都必须以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商业信誉为首要前提。

第五,注意资金构成的比例关系,减少筹资风险。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资金的性质、用途、期限和效益。因此,在筹资过程中,必须研究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市场供求状况的好坏、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利息变动的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流动资金与技改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例,使企业趋利避害,提高资金的增值能力,减少筹资风险。

(二)投资战略。投资战略主要解决战略期间内投资的目标、原则、规模、方式等重大问题。它把资金投放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并要求企业的资金投放要很好地理解和执行企业战略。投资战略是企业最根本的战略选择。但多数企业投资战略的选择没有经过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仅凭感觉和运气决策,造成投资成功率不高,效益不好。企业要改变这种状况,在投资战略选择方面应遵循“三契合”原则。

1、投资战略选择与企业生命周期契合

一是企业成长期的投资战略。企业在初创期,最主要的使命是“站稳脚跟”,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足和资金周转困难,投资战略相对而言并不重要;进入成长期,经营收入的增加使企业有了发展、扩张的能力。为了加快发展速度、降低扩张风险,需要选择适合的规模扩张战略。一些企业会在成长期抢先进行多元化发展。但我们认为,成长期的企业应该进一步将主业巩固和“做大”,而不是分散精力去“做多”;即使是为了抢占投资先机,也最好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如果想当然地认为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在多个领域中复制,盲目进入自己不熟悉的不相关行业,就会得不偿失。

二是企业成熟期的投资战略。企业进入成熟期,市场份额、经营收入保持相对稳定,这时规模扩张的难度加大、空间有限,多数企业会选择多元化发展战略。

三是企业衰退期的投资战略。随着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替代产品的涌现、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行业的兴衰,企业在某些领域会逐步衰退,直至消亡。这时配合多元化发展战略使用退出战略,采取“边进边退”的策略,转换产品,转换行业,可谋求新一轮的增长。退出即通过减少产量、削减研究和销售人员、出售专利和业务等,从现有经营行业抽出投资。由于对白手起家行业的“眷恋”和侥幸心理,企业家会排斥从行业退出,认为这是一种经营失败,而非战略选择。但当经济不景气、资源紧张、企业内部存在重大问题、产品滞销、财务状况恶化、政府对行业开始限制时,果断退出才是明智之举。

2、投资战略选择与企业外部环境契合

一是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是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不同影响的共同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政策与法律环境、社会与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人口环境等。由于宏观环境过于复杂且不可控,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宏观环境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但应重点关注对本企业影响重大的1~2项环境因素。如,制造类企业应关注生产技术发展,服务类企业应关注人口就业水平、收入水平和文化差别。

二是行业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对企业投资战略选择有着直接影响。波特经典的五种力量分析模型认为,企业的行业环境由买方、供应商、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所决定,企业需要分析产品对顾客是否有吸引力,替代程度如何,供应商的数量、规模和实力怎样,行业内最强和最弱的企业,以及潜在进入者是谁,从而判断行业的竞争程度和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之上的盈利前景。

三是金融环境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资、投资和运用资金都借助于金融环境,企业必须善于利用各种筹资渠道、方式和投资机会,避开或减少它们可能产生的风险,促使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

3、投资战略选择与企业内部实力契合。战略有时又被定义为将企业占有的资源、掌握的技术等要素和环境提供的机会、带来的风险等进行匹配,任何超出企业内部实力的投资战略都是没有意义的。企业家对企业本身的了解、思考,再加上员工调查、财务比率分析等方法,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难的是如何结合内部实力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投资战略。

著名的SWOT分析,要求分别列出企业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和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并相互匹配,从而选择适合需要的战略。其中:

(1)优势/机会组合,是企业能够利用内部优势来抓住外部机会,是所有企业都期望的状态;

(2)劣势/机会组合,说明企业内部弱势妨碍其利用外部机会,需要进行内部建设或改革;

(3)优势/威胁组合,是企业能够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在外部威胁不可控的情况下,关键是要保持优势;

(4)劣势/威胁组合,说明企业处于危机,严格管理和退出是可行的战略选择。

(三)收益分配战略。本来企业的收益应在其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债权人、企业员工、国家与股东。然而,前三者对收益的分配大都比较固定,只有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富有弹性,所以股利战略也就成为收益分配战略的重点。股利战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确定股利战略目标、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问题。从战略角度考虑,股利战略目标为:促进公司长远发展;保障股东权益;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公司应根据股利战略目标的要求,通过制定恰当的股利政策来确定其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还要考虑各种约束、投资机会、资金成本、偿债能力、信息传递和对公司的控制能力几种主要因素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就是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对财务环境及财务能力的分析,编制财务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与控制。

1、制定财务战略。首先,要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分析,即要收集各环境的信息及其变化过程与规律,分析预测环境的未来状况及其对资金流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如影响的性质、程度、时间等;其次,要分析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并结合企业整体战略的要求,编制、设计具体财务战略方案;最后,通过对各战略方案的评价,选出满意的方案。

财务战略管理篇6

在财务战略评价中最为重要的就在于评价指标的设计。一个好的财务战略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综合考虑企业中不同业务单元的战略目标,将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结合起来,既能反映企业过去的经验成果、现有的财务状况,也能对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能力状况进行评价。此外还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一些能反映企业状况的非财务指标,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目前常用的指标评价方法包括EVA、平衡计分卡等。

EVA(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是基于剩余价值理论,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比较企业会计利润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收益之间的差异,以其差额作为考核指标,反映了风险补偿的思想。它较为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经验业绩,将企业管理者置于股东同样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但是由于这是个绝对值指标,因此无法进行不同规模间企业的比较,也无法通过这一指标发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所在。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综合性的业绩评价体系。它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客户、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这些指标不仅与公司战略目标高度相关,而且兼顾和平衡了公司长期和短期目标、内部与外部利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考察,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是这种评价体系要求企业能够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相关信息难以收集,将非财务指标量化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多指标、多层面的考核,需要的数据也多,成本较高,因此平衡计分卡在操作上存在难度。

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主要侧重于在行业中的地位,产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后续发展潜力等。这些目标反映在财务上主要体现为收入、利润等盈利能力指标,因此应从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和资金状况这三个方面选取典型财务指标来对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状况作出评价。

一、财务指标方面

1.盈利能力

公司的盈利能力就是企业创造利润、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里可以从收入、费用、利润及一些综合指标如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收入方面,可以通过历年收入绝对值的对比来反映企业的收入增长情况,通过对收入市场来源的分类比较,来反映企业市场重心状况。

费用方面,可以通过对历年管理费用、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绝对值的对比及其占收入的比重来反映出企业费用控制能力。

利润方面,应将经营性利润和非经营性利润区分开来对比,以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此外,还可以利用综合指标来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其发展趋势。

2.资产结构

公司的资产结构可以反映出企业按期偿债、资金周转的能力,这里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及一些周转性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分析评价。

在资产负债结构上,建议选择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入比这三个指标,来反映公司整体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以及净资产的效益。

在周转率指标上,作为制造型企业,建议除了从整体上反映公司资产周转状况而选用总资产周转率外,还可以选择典型重要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这两个流动资产周转指标来进行补充。

3.资金状况

资金就像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状况的评价在企业指标评价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可以从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比率和流动资金占净资产比率这两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流动资金占销售收入比率反映了公司流动资金对日常生产经营的支持情况,而流动资金占净资产比率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资金的使用状况。

二、非财务指标方面

应该看到,财务指标是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反映的是财务战略实施业绩结果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还有一些长期业绩需要依靠非财务指标来衡量。这里从研发、生产、营销、质量四个方面分别选取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以求全面反映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

1.研发方面

在研发方面主要选取新产品投入市场周转天数指标来分析评价。这一指标是指从研发立项到新产品实现销售所需的时间,反映了产品的技术更新速度。这一指标越短,说明公司产品的技术更新速度越快,研发投入产出的效率越高。

2.生产方面

在生产方面主要选取典型产品交货期指标来分析评价。这一指标是指公司的典型产品从接到订单到产成品出厂所需的时间,反映了公司的组织生产制造的周期。这一指标时间越短,说明公司组织生产制造周期越短,生产组织管理的效率越高。

3.营销方面

在营销方面主要选取典型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来分析评价。这一指标是指公司的典型产品销售占总体市场销售的百分比,反映了公司对典型产品市场的控制能力和行业中的地位。

4.质量方面

在质量方面主要选取一次交付合格率和顾客满意度这两个指标来分析评价。产品一次交付合格率是公司产品制造完成的合格程度,它是产品制造过程能力的表现。顾客满意度是顾客对公司产品满足情况的反馈,它反应了顾客对产品性能以及后续服务的评价。

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方案。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应结合自身状况,综合参考各种评价方式,形成适合于自己的评价体系。

财务战略管理篇7

摘 要 本文以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为基本研究背景,论述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探讨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策略,点明财务战略管理规划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战略管理 经济周期

一、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企业组织战略管理体系包括财务战略、生产战略、研发战略和营销战略等内容,其中从财务角度构建实施财务管理体系以管控宏观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核心战略,具体而言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支撑,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根据公司内外环境,持续开通适当的融资渠道,确保为满足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投资战略的要求提供充分而及时的资金支持。

其次,财务战略管理是打造企业核心战略的基础。在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内部情况及外部市场竞争局势及对未来的预期,以预期盈利或者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领域或项目为重点投资方向。即,财务战略管理通过推进投资战略管理,与时俱进地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财务战略管理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特质是企业组织具备持续发展能力。对此,财务战略管理在通过推进投资战略管理不断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之外,还通过股利分配战略确保股东群体在持续适当获利的基础上继续为企业组织提供助力,避免突然撤资等可能导致企业组织运行中断或破产的关键风险因素。

二、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因素

基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关键意义和重要性,在具体规划选择过程中应该慎重考虑、调研、汇总与之相关的系列因素。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三个维度的因素集合。

首先,立足点是系列内部环境因素。企业组织内部的系列因素从各个方面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形态和趋势。其中,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决定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力度并制约了具体效果,产业结构制约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投资管理的选择,生产规模决定了财务战略规划制定的复杂程度及其推进实施的难易程度,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微观方面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具体规划。

再次,关键参考是系列外部环境因素。企业组织在制定规划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除了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还有充分考虑各种外部因素,以及时规避管控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及金融风险等关键风险,确保本身的完善及其实施效果的最大化。对于财务战略管理而言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税收环境经及政府的产业支持。经济环境包括企业组织运行所处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形势及经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税收环境是制约财务战略管理的直接因素,前者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是后者必须重视和直视的;政府的现实或预期产业支持政策关涉到企业投资取向及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和选择问题,企业财务战略规划应该积极配合政府产业政策,以助力企业抓住机遇,实现战略目标。

其次,具体实务要考虑战略管理其他方面的情况。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各个方面中,财务战略管理主要考虑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两方面因素。在成本方面,主要是战略成本、入场成本及经营成本三种,其中战略成本制约财务战略管理推进实施的收益,入场成本决定所涉及产业及投资取向,经营成本则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在预算管理方面,预算指标控制、预算编制基础及预算人员的素质情况均影响了预算结果的准确度、及时性及科学性,制约了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制定。

三、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策略分析

基于对如上各种因素考虑的侧重点不同,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策略往往不同,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种:

一是成本导向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是将企业将相关产品或系列服务的经济成本降低到业内平均值或者说主要的竞争对手的成本水平之下。实施这个策略的企业一般那都先天具备或后天打造了特定方面的优势,比如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减少单个成本的原始成本,再如具备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成品平均成本的额度。该策略的思维简单,易于生效,不过灵活性不足。

二是产品经济周期导向策略。该策略以相关产品各经济周期和环节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和助力为依托,制定极具针对性的财务战略,尽力降低各经济周期内及各个经济周期转型过程中的负效应,充分利用在如上过程中产生的助力和机遇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该策略考虑全面,富有弹性,不过在各经济周期转型期的应对方面的难度较大。

三是企业产品属性导向策略。该策略从企业本身的发展的初创、发展、成熟、衰退等各个阶段情况出发,确定所支撑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格局,进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比如在资金普遍不足的创业期,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应当是强化融资并寻找确定最能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的投资项目或方向,所支撑的产品或服务不贪多贵在精;而在成熟期,配合企业组织往往采取多元化战略,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当在为各个“元”的产品或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并在分配比例方面尽量追求最优化。

四是预算管理导向策略。部分企业专注于强化预算管理,通过确保预算能为企业财务战略提供客观、精确的信息为抓手,提升财务战略管理水平。该策略简单可行,不过在确保预算管理的水平方面的安全度不高,而且相对于财务战略管理而言有隔靴搔痒的味道,风险较大。

财务战略管理篇8

[关键词] 价值管理 战略财务管理 战略地图

金融环境转变、国际化加深以及管理科学发展,给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带来发展契机,使财务管理得以在低廉的成本上运作并实现自身价值增值,也要求以记录价值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转向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战略财务管理。

一、价值理论的引入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目标是在有限资源背景下的利润最大化。引入资产回报率、投资资本回报、差幅、经济利润、折现现金流价值、股票市值等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相对于传统指标,这些指标更注重资本集中度、投资者意愿及长期投资的时间价值。通过价值管理将股东与管理者紧密联系,细化目标战略,通过有效考核避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二、战略财务管理的特征

传统财务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信息忽视外部市场信息和对手信息,忽视从战略高度对企业进行综合控制和评价,忽视企业长期发展。鉴于此战略财务管理应具有以下特征:

1.从关注利润转移到整体价值。利润只是企业的现实价值,企业价值应考虑到净利润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战略财务管理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充分考虑利润、风险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企业利润同时,保证股东、债权人乃至整个社会利益。

2.从财务独立型到财务整合型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不同职能部门功能与职责的有效整合对企业发展更有裨益。战略财务管理在管理方法上整合企业实物流程、资金周转和信息流,整合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建立确保战略实施的管理体系。

3.从结果导向型到过程控制型。由于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们对未来认识的局限性,企业遭遇风险与损失在所难免,财务管理必须居安思危。战略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全方位把握环境、人的因素,针对企业不断面临的风险,及时反馈,加强沟通,制定对策。

三、基于价值管理的战略财务管理的构建

针对传统财务管理的缺陷,基于价值管理的现代财务与战略管理的融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将财务管理融入战略思想。如在战略财务管理中,投资决策的首要是确定诸如多元化或单一化的投资战略。第二,评价方法注入战略元素。当企业更加关注资本支出的战略性时,就须对企业广泛使用的现金流量折现法加以补充。因为现金流量本身无法涵盖项目带来的战略收益,如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在现金流量中体现收益,但长期生产可能顺应环境政策及技术更新要求。第三,日常财务控制、分析评价中注入战略元素。在多种具体财务投资和筹资战略决策分析方法中同时加入有效的财务战略执行过程,如依靠新型的管理工具平衡记分卡和战略地图将企业战略落实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促进企业平衡发展,进而确定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

在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战略地图,全面贯彻执行与监督考核整个财务战略的实施,做到企业战略与财务战略的融合。战略地图是美国著名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运用平衡记分卡成功规划企业战略后,针对平衡记分卡的缺陷提出更细化,更动态的企业战略管理方法。战略地图把企业的使命和战略转变为可衡量的目标和方法,包括财务、客户、内部作业、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各部分又被细化为若干指标。通过全面衡量,它能帮助企业分析哪些是完成企业使命的关键成功因素,哪些是评价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指标,促使企业员工完成目标。财务层面。财务绩效衡量方面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经营结果的改善做出贡献。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分解,经济利润=(投资资本回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投资资本,其中投资资本是运营资本与固定资产之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由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平均所得,投资资本回报由经营利润与投资成本的比例表示。客户层面。相对财务管理的客户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于股票市值,股价的反映,以及债权人对企业投资风险与收益的满意程度。内部层面。财务战略的内部层面应该着重考虑财务创新流程,债权人的管理流程,内部财务机制的作业流程以及财务内部控制准则与内外部环境流程。学习与成长层面。组织的学习与成长主要依靠,人力、信息与组织系统的协调发展。战略地图揭示人力、信息和组织的现有能力和实现突破性绩效所必需的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改进人力投资。在此基础上我们构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地图。(如图)

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将以战略高度制定发展目标,并有效实施与考核。作为企业管理重要部分的财务管理,目标也将与企业目标一致,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添砖加瓦。战略管理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战略财务管理将是更新、更值得探讨的话题。在现代财务管理新目标基于企业价值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新的战略管理工具战略地图使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财务战略管理篇9

1.1什么是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为适应公司总体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印度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定义是:战略性财务管理是公司战略规划中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为达到特定的总体目标要求的最优投资和融资决策。而国内使用的定义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定义,都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管理的范畴区别于一般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战略管理更侧重于企业整体性的、长期性的问题,发挥着为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而实行的财务整体筹划功能。

1.2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

在国家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政策利好的驱动下,各家保险公司均是群雄逐鹿,竞相争得市场份额。近5年来,保险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原保费收入连年攀升。

2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层面的财务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作为企业整体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它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财务数据和战略支持,有助于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但目前大多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当下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立足”的问题。俗话说“小公司靠业务,大公司靠财务”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整体的运转更制度化,更科学有效,相应的对财务战略管理越重视;相反,企业越小,人治的情况越严重,往往会因为短期利益驱动,使得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目标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往往随意地根据业务目标频繁的调整财务目标,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2.2财务管理者自身管理意识有缺失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战略是企业财务活动的总体方向和目标,财务政策是推行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行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得好坏,一方面受高层管理者重视程度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影响于财务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意识是否强大。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者应该是经验性、全局性、创新性等都较强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而市场上除老牌的保险公司成立较久外,更多的保险公司均为刚成立几年的新型公司。一方面,此类保险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思路还不够成熟,财务管理者自身管理意识的缺失也不足为奇;另一方面,保险人才的稀缺,特别是保险财务管理者的稀缺,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成熟的财务管理机构,需要一个高素质的财务团队对各项财务管理政策强势推行,对各项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保证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同样,当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在企业中处于让位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财务管理者自身的消极也会给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财务管理者如果只是埋头于基础的核算、资金、报销等事务性的管理,那么财务的战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程度将越来越弱化,直至处于对业务战略管理的失位状态,最终无法推动、支持公司的业务战略管理,同样导致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

2.3当前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矛盾

对目前大多保险公司来说,基本已经意识到要抛弃传统财务的思维模式,积极向管理财务转型,但多数企业容易陷入以下误区:在仍以业务为主导的保险公司,财务已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出财务转型的思路,所谓转型就是积极参与进业务经营活动当中,主动对公司的业务经营活动提供分析、评估、提供决策建议等。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财务专业自身及实际工作的局限性,较难对业务进行深入了解,容易流于形式。财务在参与业务决策的时候容易底气不足,同样,业务部门对财务的一些建议也持怀疑态度。这种状态下的业务财务一体化,其实并未有实质的深入开展,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是财务做财务的战略分析,业务拓展业务,各自为政,走两条平行线。出现问题的时候,容易推诿扯皮,产生矛盾,责任划分不清,严重影响公司运转效率。

2.4战略执行得不协调性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主要包含3个方面:制定战略、执行战略和控制战略,要做好财务的战略管理就需要在这3个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如果战略制定过程中,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不协调,必然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冲突,尤其是在各个职能部门的战略实施遇到问题的时候,财务战略由于过于后置,而往往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解决完旧问题后,但在下一阶段的执行过程中,仍然会遇到新的问题。最后可能导致公司的整体战略执行不下去。没有一个系统性、完整性、协调性的战略目标,公司的总体目标也较难实现。

3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完善策略

3.1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的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中,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财务战略就必须协调好与其他战略间的关系,不能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一般情况下,如果有更高层级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财务以及各职能战略间的协调,将更具权威性。但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职能战略必须由各自职能部门来完成,当其他职能战略与财务战略或公司总体战略冲突时,高层管理者要有总体协调及把控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体现各自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减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而财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起核心位置的角色,即把控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间的融合性,从而服务于公司的总体战略。

3.2提高战略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全面提升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水平,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及风险控制。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由于风险意识不强,管控不到位,屡屡被监管机构处罚,给经营及财务管理带来极大隐患。保险公司必须客观地分析和认识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风险发生,增强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保障企业安全、稳健发展。

3.3加速财务战略转型

随着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人员的传统职能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目前大多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仍然以“核算型”“守财型”“执行型”为主,距离“管控型”“决策支持型”的角色仍有差距。在目前保险行业普遍重业务、轻财务的管理模式下,财务战略管理创造的价值远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在当下良好的市场大环境下,业务迅速发展的阶段,加速财务战略管理转型,是财务管理人员突破瓶颈,破茧成蝶的最好时机。

3.4加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融合

通常意义上,保险公司提到业务和财务,总是会想到矛盾的对立面,根源就在于财务业务不融合。财务转型重点就是使业务泛财务化、财务泛业务化,将两者融合协调,业务人员全员理解财务,从成本角度、价值角度来考虑如何拓展业务,财务从业务发展、如何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方面考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全员以财务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是企业成本最低、运转效率最高的时候,财务不再是一个对立、控制的角色,而是一个咨询、分析、建议的角色。当财务战略管理不再耗费精力用在监督着所有部门花钱的时候,那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去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才能更专业地去做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决不是站在业务的对立面,而是业务发展的最佳合作伙伴。只有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真正融合,才是内部和谐的最佳状态,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5加强信息化转型

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电子化建设,而是以企业价值为驱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关键控制点,整合企业资源,通过系统平台控制全面预算与资金预算,实现财务管控信息化。加强信息化转型,可以将财务管控体系更加精细化,把所需管控的相关指标和风险分布到公司运转的各个流程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上,使财务战略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发挥,真正发挥防范、预警、分析的作用。

4结语

财务战略管理篇10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 深化策划

现如今,我国诸多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形成了完整的成本计划与核算体系,并且在财务管理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成本管理工作逐渐朝着规范化与系统化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受到传统成本管理的限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财务成本管理与单位战略目标无法形成密切联系,导致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在战略成本管理上呈现出诸多弊端。要想真正推动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对财务管理 “另眼看待”,对成本计划与成本目标进行认真考察,促使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一、战略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成本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很多单位利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进行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可以将最终的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并且能够将间接成本进行合理分配,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会因为汇总成本数据过大以及工作量过大而导致理论数据存在差异。所以,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对整个价值链的缺陷问题有所忽略。

(二)信息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相对比,有效提升信息数据量,这种方法是传统成本管理无法完成的。比如作业成本需要大量的成本动因进行分配,如果采取传统手工模式那么整体效率则会降低。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财务成本系统在提供财务信息以及战略成本管理之中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积极提高成本管理时,如果仅靠财务管理人员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企业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的参与。

(三)价值链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单位下属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仅仅对部分价值链进行分析,缺乏对系统价值链的探究,比如我国部分国企在整体经营过程中对生产成本比较重视,但是却对价值链成本的外延有所忽略,这种情况会导致战略成本无法得到整体应用,财务管理无法得到有序开展。除此之外,在单位经营过程中会对战略成本理念进行生搬硬套,并不是通过重构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导致企业成本管理对价值链缺乏认识,并且难以提高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深化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树立成本管理理念

现如今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管理理念仍旧比较落后,要想真正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需要积极树立现代化的成本管理理念,无论是成本管理观、成本系统管理观还是企业成本控制观,都需要进行转型。根据当前科研单位下属企业所采取的成本管理观念,单位不仅要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还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如果单纯的降低成本,并不会为单位的发展带来效益,甚至会忽略单位远景规划发展目标。此外,科研下属企业需要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成果管理融合为一体,积极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下属企业的竞争力。所以需积极树立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将成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实力。

(二)积极健全信息化管理模式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想真正推动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需顺应时代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的各项优势对市场信息以及单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掌握,并积极提高产品价值与服务价值,实现价值最大化,促使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成长。此外,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科研产品之中,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提高经济效益为主体,保证科研产品能够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中提高自身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

(三)积极利用价值链信息工具

众所周知,合理有效的战略成本对管理分析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新型的经营价值观,并且要强调上游与下游的重要性。将虚拟的单位看做价值链,并且要以单位管理作为核心,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提高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的组合。除此之外,单位还要对自身价值链成本的外延进行分析,从全局角度出发,通过自身调节获取优势。总之,利用价值链分析工具可以对单位战略成本管理进行整合,并且能够促使上游与下游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提高成本效益,增加竞争优势。

(四)积极构建战略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业绩指标体系是面向作业的,过分重视财务指标,并没有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业务过程)积极融入其中,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出现短期行为,成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相关性降低。因此,需保证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的平衡性,不仅要对成本管理的结果与目标进行评价,并且也要取得这一结果的业务过程。比如,平衡计分卡则是一种构建多维度指标体系的业绩评价体系,能够保证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适合长期战略的发展。总之,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计量需要按照战略目标完成,需要先确定战略地图,然后根据战略地图重构价值链。

(五)积极实施资产重组,优化价值链

从价值链分工角度分析,如果一个企业或者单位的比较成本高于其它企业或单位,那么则需要将作业进行分离,保留具备优势的企业,形成相对优势的价值链。因此,战略成本管理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识别整个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积极采取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整合以及分解。其中,价值链优化的主要方式包括价值链联盟、价值链分解、价值链整合,科研单位下属企业需要根据价值链分析的结果,选择具体的价值链进行优化,深化我国科研单位下属企业的财务手段与方法,提高下属企业的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科研走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战略成本管理是实现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的有效结合,也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方式上做出的适当调整。战略成本管理与财务成本管理的有机融合,不仅是现阶段成本管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也是增强科研单位下属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解决现阶段科研单位下属企业财务问题,拓展发展思路,深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江涛.试析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20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