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建议十篇

时间:2024-01-15 17:51:15

心理辅导的建议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1

关键词:网络教育;中学生;心理辅导

2015年七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6.68亿,网民中初中学历占比为36.5%,高中/中专/技校学历占比为30.5%,大学本科占11.8%,总体上中学生占比最高。打开中国知网输入网络、中学生、心理健康等关键词搜索发现80%以上的文章都是关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人数很多,但使用网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我们都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也能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主、隐蔽、安全、快捷等优势,搭建网络心理健康平台,就能改善或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如果又能与传统的学校、家庭、朋辈互助等辅导方式结合,建立一个完善的线上线下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那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鉴于此,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完善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课程

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纲领的要求,中学都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但一个学校1、2名教师满足不了几百学生的需求。尽管学生的需求不一样,但是处于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身心发展阶段,心理问题往往也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自我成长、性心理、学习等问题。如果我们针对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把一个个问题做成微型课程或者主题课程,配以图片和动画视频。例如性心理问题,课堂教学有些时候学生不好意思问,老师也不好意思讲,但是做成课程就可以在大家都能接受的范围内深入客观的讲明白。同时学生还可以匿名留言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课程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教育板块,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自主学习。当然也要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和增添内容以满足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二、结合网络课程健全心理测量与评估系统

很多高校心理中心已经具备完善的心理测量和评估系统,这种模式也可以应用到中学阶段。我们可以筛选适合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的心理测评内容放到学校网站心理健康板块。如中学生智力测验量表,各种情绪状况量表、爱情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量表。还可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合,针对课程内容有相应的测量分析。未来这种模式做的更好的话甚至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析报告再给出合理的建议以及改进策略,网络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过的课程和做过的测验,一定时间后,自动提醒他们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测验,让他们看自己有没有进步或改变。当然,我们的测评系统内容可以更为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和心理健康课程对应。所有目前国内外科学规范的适合中学生应用的量表和问卷都可以涵盖,让处于自我意识飞跃发展,情绪情感变化剧烈阶段的青少年们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和认识自己。

三、建立动态的网络互动交流模式

学生遇到问题,需要专业的老师进行咨询,但不是所有学生有的有勇气接受咨询。承接网络测评系统的内容,有些学生做了测评,感觉内容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就可以找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因此可以开发一款既可以一对一和心理辅导教师交流,也可以就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体讨论的APP。老师在线工作时间内,可以和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咨询,一般问题在线就能解决,如果老师感觉得有必要当面约谈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改为面谈。如果学生主动要求线下咨询的话可以进行传统心理辅导。对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大考前的焦虑、厌学、早恋等我们可以有几十人同时提问、分享、参与讨论的群,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但是更为安全和自由,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更利于他畅所欲言,同龄人的观点和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群里需要有至少一个心理辅导人员的参与,对大家讨论的内容起一个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保证内容是健康的、科学的、可行的。

四、开通学校与家庭的网络沟通互助渠道

很多学校有自己网站,网站上分门别类的有很多板块,各种信息。家长可以及时查阅,了解学校动态。教师也常常利用社交软件建立自己的学生家长联系群,班里的一些动态会及时的传递给家长。传统的学校---家庭合作心理辅导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也可以实现,甚至会更为有效和便捷。教师都具有心理学的知识,学校也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但家长在这方面就比较弱。所以心理健康网络课程的开发,不仅学生可以学习,家长也可以学习。学校不定期的心理专家讲座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现场互动提问。不能参加的家长,学校可以录制视频放到学校的网站,家长自行观看学习。建议家长经常上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各种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沟通的话题。班主任对于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可以直接提供给心理辅导老师,让辅导老师开展相应的辅导活动,或制作微课视频帮助孩子们。对于个别孩子较为严重的问题,可以征求孩子意见网上和老师交流或进行面谈,与此同时和孩子家长联系,提醒他们注意孩子的表现,以及给他们一些如何应对以及怎样沟通的建议。班级孩子多,教师照顾不到所有的孩子,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反常表现,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也要及时的跟老师沟通,让老师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或帮助。在班主任建立的家长群里,老师可以经常放一些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和辅导的材料供家长们学习,家长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问,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和进步。网络的普及使身在不同时空的人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很多人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主要集中在负面的影响上,可是这么多的研究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研究网络成瘾的文章数据显示孩子成瘾的人数、比例,列举成瘾的原因,可是那些成瘾的孩子依旧在成瘾。网络是把双刃剑,中学生使用网络有诸多的危害,但这不是网络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监管和引导的问题。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利用网络好的一面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去帮助家庭,帮助学校。希望有一天再打开知网输入中学生、网络、心理等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如何利用网络造福孩子、家庭和学校的。

参考文献:

[1]黄发森.试分析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J].新课程导学,2016(6).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2

〔关键词〕不自杀协议;中学生;自杀干预

〔文章编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4-0013-03

一、 自杀问题的现状和防治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则是13~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原因,自杀会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十分惨痛的后果和持续性影响。目前,中学生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自杀防治也成为当前中学心理卫生工作中一个突出和敏感的问题。针对中学生自杀的心理危机,教育界提出各种自杀干预与防治措施,如: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注重学生生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等。事实上,自杀防治应从教育、辅导与治疗三方面同时展开。我国台湾地区近几年积极开展校园抑郁与自我伤害的三级预防工作,要求各级学校教师协助有自杀意念的学生签订“不自杀协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大陆地区对有严重自杀意念的中学生签署不自杀协议,以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期”。

二、不自杀协议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可能性

1.不自杀协议概述

不自杀协议,亦称不自杀契约或不伤害自己契约,是咨询师或者心理辅导老师与来访者共同签订的关于来访者在生活中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不采取自杀自残等消极应对方式,而是主动向咨询师或心理辅导老师求助的一种心理问题处理方式和方法的协议。不自杀协议是国外许多临床实证研究认为有效的自杀危机处理技巧之一,它的适用对象为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自杀危险的来访者。

不自杀协议的具体内容有: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不做出伤害或危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而如果我发现自己情绪低落,难以控制自杀念头、冲动或行为时,我会打电话给辅导老师、家人、朋友或师长讨论寻求协助,帮助自己渡过难关。若都找不到人时,我也会打电话到24小时专线请求协助。协议中记录着辅导老师、家人或师友的名字与联络方式。

2.不自杀协议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不自杀协议作为世界各国心理辅导实践中防治自杀的有效方式,可以从心理支持、辅导机制等方面对自杀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首先,不自杀协议有类似心灵寄托的作用,因为人在想要自杀的时候,通常也是心灵最脆弱的时候,如果他曾接受过这样的辅导方法,应该会在想到不自杀协议存在的瞬间,想到这世上还有未完成的牵挂,哪怕是短短的几秒钟的念头,都有可能成为防止一条宝贵生命结束的关键因素。其次,不自杀协议的辅导机制是通过会谈或谘商技巧协助人们处理生命的失落困顿或危机,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案,一旦来访者出现自杀行为,辅导人员就必须将其转介给医疗单位,进一步评估其是否有疾病症状,协助他们接受治疗。面对中学生自杀死亡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我们可以在中学推行不自杀协议,以更有效地应对中学生自杀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逐渐增多,自杀议题已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注意,这也就凸显了自杀行为防治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更有效地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学校必须建立起完备的自杀防御系统,不自杀协议即为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不自杀协议的应用

1.签署不自杀协议的前提

不自杀协议的签署需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其适用对象为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的来访者。无自杀倾向的人一般不需要签署不自杀协议,即使是有自杀倾向的人,也不是人人都要签署。签署不自杀协议的前提是必须经由辅导专业人士的筛选与讲解,让来访者了解协议的内容和作用,并且来访者自愿主动签署。

自杀倾向的评估应交给专业人员。至于评估的方法,一方面可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心情指数检测表》《自我伤害行为节选量表》《自杀危险程度量表》等,辨别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并了解学生的忧郁和自我伤害程度;另一方面,专业人员通过与求助者的沟通来进行自杀评估,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协助。注意当求助者所言所写都是自杀征兆时,一定要诚恳地表达“我听见了”或“我看见了”,也进一步澄清他/她的想法(意念如何)、有无计划(打算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等)等,更要表达协助他们解决困扰、处理危机的态度,切莫对他们的求救讯号不闻不问。

2.签署不自杀协议的时机和原则

签署不自杀协议,主要是在心理师或其他专业人员与要自杀或自杀未遂的来访者进行短期密集危机介入晤谈时所用。签署不自杀协议需遵循自愿原则。通常来访者不愿意签,有可能是与辅导人员未建立信任关系,或担心自己无法保证不自杀。这时候,可以先澄清来访者的担心,并强调签订不自杀协议主要是希望在他作最后决定之前,让我们还有机会可以帮助他,消除他的疑惑心理。

3.不自杀协议的有效性

签署不自杀协议必须由专业辅导人员来进行,一般教师不适合扮演专业人员的角色协助学生签署,因为这必须有专业的配套措施来配合;否则,签完之后,学生无法确定是否因此得到后续服务,教师也不知该如何继续协助。不自杀协议主要是希望来访者在自杀前,考虑与重要他人的约定,故不能自杀;因此,辅导人员与来访者之间需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不自杀协议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此外,协议上需订立明确的期限,不宜过长,以免来访者觉得时间太长而无法保证,这可与求助者协商决定。最后,协议上需清楚列出当来访者想自我伤害时可以联络的资源。

4.不自杀协议的签订

签署不自杀协议之前,辅导人员要与求助者进行谈话,让求助者明确不自杀协议的内容及作用。不自杀协议的内容是求助者承诺在有自杀的企图与行为的高度危机时会主动向辅导人员、心理师、教师、家长、朋友等寻求帮助,而不会选择自杀;即使要自杀也要打电话给约定好的专线,使他人可以及时协助。签订不自杀协议主要是让来访者增加活下去的理由:因考虑与他人的约定,故不能自杀,所以先联络好友、教师、心理咨询师或者自杀防治中心专线寻求帮助。

在约定的这段时间内,专业人员必须充分利用同理心(也称共情、同感等)技巧与自杀者之间尽快建立起一种可信赖、能沟通的关系。要用简单、有效的对话技巧让自杀者感到受到尊重和理解,可以放心地交谈。但不要急于进行直接的心理问题干预。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的目的是让企图自杀者开口说话。只要当事人愿意或能够开口和辅导人员沟通,就有希望帮助当事人停止自杀的行为。在初步建立沟通关系的基础上,自杀现场干预首先要以倾听为主,要以真诚、尊重、接纳、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理解,及时作出语言上的反应。简单地说,就是要多听少说,让企图自杀者充分地宣泄情感。对其过激的情绪表达不要阻止,而要适当进行疏导。要让企图自杀者讲出自己感受到的痛苦,帮助其寻找和建立对生活的希望,同时减少他们的无助感。随着当事人的不断倾诉,其情绪会慢慢趋于缓和。在倾听的同时,心理危机干预者要从当事人的言语中捕捉有用的信息,以充分了解自杀者的想法、自杀缘由以及心理动态,为下一步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准备。

同时,专业人员也要协助来访者逐步自我肯定,了解事情是有转机的,帮助来访者找到生活目标,增加其活下去的希望,并帮助来访者建立人际支持网络,走出自杀的心理阴影。每个来访者的情况不同,对于感到学业、事业无望的自杀者,可以暗示其困难是可以解决的、痛苦是会结束的,帮助其重建生活希望;对具有孤独感的自杀者,可以表达对其情感和感受的充分理解,使其感觉到他并不是孤独的;对于因冲动而自杀者,可以表示对他的情绪和行为的充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作不同的选择;对自觉无价值感的自杀者,可采用“追忆”技巧,帮助自杀者追忆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工作经历中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来强化其自我价值感。当企图自杀者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可以开始比较理智地思考问题时,专业人员应当帮助当事人认识到:世上没有绝人之路。我们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而不必非要选择自杀。通过对当事人所认为的困境和出路的讨论和建议,使当事人认识到事情其实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糟。

最后,签署不自杀协议通常是由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人员给求助者呈现不自杀协议,指导求助者详细填写各项资料,尤其是其老师、家人、朋友等的联络方式,以保证当求助者想自我伤害时,可以通过联络资源获得帮助。在征得求助者的同意后,双方在协议上签字。签订之后,双方作出承诺:求助者承诺若出现危机状态会求寻求帮助。承诺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口头承诺,另一种是书面承诺;这种承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提醒来访者继续求助以及求助的对象,另一方面则是唤醒来访者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为承诺负责而继续活下去。辅导人员也承诺会在第一时间为求助者提供帮助。

四、不自杀协议在中学生自杀干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咨询师代表学校不能作为推卸责任的借口

学生一旦签订不自杀协议,咨询师、学校应当积极搜集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推测其自杀动机,从而引导其疏导不良情绪、改正错误认知,加强对其的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预防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若签约后有学生自杀,咨询师不应以一纸约定来推卸其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行为不符合咨询师和学校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

2.咨询师不能欺骗企图自杀的学生

签订不自杀协议时,辅导人员不能夸大协议的作用,对协议以外的事项不能随意作出承诺。辅导人员不能为了劝说企图自杀的学生而欺骗学生。如对该学生提出的不能立即实行的要求开空头支票,一旦学生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可能会感到更加失望,加速其自杀行为。

3.不自杀协议只是一种辅导手段而非万能

不自杀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在求助者有自杀企图和行为时,可根据不自杀协议中的联络资源寻求帮助,可延缓求助者的自杀行为,增加求助者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但当求助者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那么不自杀协议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不自杀协议应当与其他自杀干预措施结合使用。

五、小结展望

不自杀协议作为自杀防治流程中的防护工具之一,在预防中学生自杀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一方面,它可以增加企图自杀者活下去的理由,延缓其自杀行为;另一方面,在约定的时期内,便于专业辅导人员建立求助者的网络支持系统,增加求助者活下去的希望。不自杀协议在应用时也需注意一些问题:不自杀协议不是万能的,预防自杀最关键的应是从来访者的心理层面着手。辅导人员应积极寻求不自杀协议与其他自杀干预防护措施的协调。

自杀防治是一个人人都可加入的行列,它需要各级人员与各类机构共同组织成一个完善的自杀防护体系。其中,学校应全面培训教师成为校园自我伤害防治的守门员,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并学会简单的自杀评估以及正确的陪伴与转介技巧,协助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专业求助;更要培训家长一起面对孩子的困境,让教师与家长在能力范围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校园中教育、辅导与医疗的自杀防护网络必须顺畅而健全。相信通过不自杀协议,以及在老师、家长、专业人员等的共同协助下,能更好地预防和干预中学生的自杀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1]庄渝平.当代大学生自杀现象透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5-88.

[2]雷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比较与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2):172-173.

[3]余莉莉.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归因分析及预防干预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42-44.

[4]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3

[关键词]高校管理;协同育人机制;辅导员;任课教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最早在1952年始称“政治辅导员”,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2003年,从2003年起始称“学生辅导员”;后又有“高等学校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等名称.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则限为国民教育序列高校辅导员.虽然辅导员的名称有时有些变化,但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一直未变.这里所说的任课教师是指担任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是他们共同的工作目标.关于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较早在2008年即有关于发挥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协同作用,加强和改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探讨[2].其后又有关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权责问题的分析[3]、关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思政教育联动的分析[4]、关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系的研究[5]等.2016年以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成为研究的重点.“育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从而丰富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工作目标内涵.现有研究对实现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目标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但在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系的认知、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1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系认知

深入认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厘清彼此权责,有助于加强对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审视,并可以此为基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1.1人事管理上的横向平行关系.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人事管理上表现为横向平行关系.首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即不存在谁隶属谁的问题,因而彼此也不存在指令与要求执行问题,在行政关系上表现为横向平行关系.其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权威服从关系,即不存在行政权威、学术权威对彼此的影响(就一般而言).这是因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同时辅导员成为专职辅导员后,其职称或职级晋升另有通道,而不是走学术职称晋升通道,从而可不受学术权威的影响,所以在权威服从关系上也表现为横向平行关系.1.2班级管理上的双线交叉关系.班级管理是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交叉点.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堂空间、课表时间的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辅导员则主要负责课堂外空间与课余时间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当然,这里的课堂空间与课堂外空间、课表时间与课余时间是相对的,反映了各自的侧重点.任课教师也有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与课余辅导,辅导员也有对学生的课堂教育教学与管理.双线交叉关系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共同培养与管理上,任何学生都会既受到来自辅导员一方的培养与管理,也会受到来自任课教师一方的培养与管理.1.3工作职责上的协作互补关系.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工作中各有任务,各司其责.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包括实习)与课堂管理及专业学习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上,二者不可或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健康的身心与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成功的课堂教学(包括落实“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与课堂管理,可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自立与自律,从而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而在指导学生升学、就业与职业规划及开展课外活动上,通过二者的协作,也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1.4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同一关系.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管理者,“是所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对所担任的学科教学全面负责”[6].辅导员既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7].辅导员除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还负责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1].二者虽然在职责上有所分工,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只有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二者的协作互补,才能实现上述共同目标.

2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反思

本研究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考察与教师访谈,结合对现有研究的回顾,对目前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进行反思,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2.1协同育人意识有待增强.这一问题较早在2008年即被提及[2],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共同投身学风建设,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但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单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存在说教性与盲目性;任课教师则缺乏育人的积极性,只管教授专业知识,很少过问学生思想与生活,没有发挥管理学生的积极作用.2019年仍有研究指出,辅导员还存在着自身认同问题,还存在“后勤”“保姆”等不当认识.一些教师认为,教师专注于教学与科研即可,而一些辅导员则认为推进学生专业学习是教师的工作,认识上的偏差有时导致工作中的互相推诿[8].经对部分高校的考察发现,上述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引导.2.2理论学习与研究需加强.实际工作中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也与理论研究与学习有关.如权责不清问题[3],辅导员被当作一般行政人员,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几乎都要管理,事务性工作“繁杂”,无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的学习与研究,无暇补充新知识.理论知识不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凭经验与感觉,使其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而任课教师专注于教学与科研,除本专业教师外也无暇(或认为无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的学习与研究,同样存在这方面理论知识不足问题.因此,无论是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权责关系上的理论研究,还是二者对协同育人中所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都需要加强.2.3平台与操作模式需完善.落实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目标,将理念具体化为措施,需要有效平台与可操作模式.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属于管理工作系统,任课教师的工作属于教学管理系统,因为没有有效的系统协作平台,难以协同合作,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操作模式方面,无论是以前的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模式,还是现在的以兼职辅导员为主、专职辅导员为辅的模式,或者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为辅的模式,或者辅导员+任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模式,都有不完善之处.任课教师虽然有某方面的专长,但往往在做辅导员上并不专业,而多数专职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相同或相近,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上难以作出有效指导[9].要完善协同育人平台与操作模式,还需构建相应的机制.2.4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机制是指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包括机构、制度及制度化的模式、方法、举措等.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高校还未构建起相应的协同育人机制,或者机制还不够健全,还需要构建包括人文理论、有效评价、完善协同、集成整合及调适实践、延伸反思等综合元素的协同育人机制[10];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一定的机制,但还缺乏长效机制、联动机制、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部分高校即使建立了相关机制,但因缺乏有效举措而未能确保相关机制的有效运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则协作平台与操作模式难以真正发挥功能作用,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理论学习与研究、协同育人意识也难以强化.

3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订规章,采取举措,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结合各种力量.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参考建议.3.1例常联系会议机制.建立例常联系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由院(系)主持,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联系会议,并形成惯例.例常联系会议机制的建立,将搭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情况、课外活动情况及学生对学习与生活、课外活动的诉求等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机制,院(系)综合各方面情况、意见与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院(系)还可利用这一平台组织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理念、理论与方法的交流与培训,传达学习上级指示精神,增强协同育人意识,提升“全方位育人”的效能.3.2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例常联系会议能够起到信息沟通反馈的作用,它主要着眼于工作的一般总结与安排,也有典型问题的处理.但协同育人是“全程育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状况,需要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之间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任课教师与辅导员都是一线教师.任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状况的直接观察者,是课堂安全责任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日常生活情况、综合表现等最为了解.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尤为必要.除例常联系会议外,应利用好现代通讯技术,建立通讯群,还可建立班级日志、班干部报告制度等,以确保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的畅通.3.3目标任务管理机制.要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需注重落实,使其不流于形式,必须建立目标任务管理机制.如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对纪律意识淡薄、有厌学情绪、思想出现消极等的学生进行帮扶等方面,制定工作目标,并对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分解的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时间进度;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还可以制定量化任务指标.依靠目标任务管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才能通过协同育人达到培养合格人才、多出优秀人才的目的.3.4评价考核督促机制.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工作任务进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同育人工作目标的落实,但“完善和创设协同机制的评价监督体系与激励机制,才能从制度、实践等方面确保合作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11].因此,建立评价考核督促机制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评价考核办法由院(系)会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制订,评价考核应有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评价考核结果应与二者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晋升)、绩效等挂钩,并将协同育人中优秀辅导员与优秀任课教师的表彰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从而发挥评价考核机制的激励与督促作用.

4结语

协同育人不只是对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要求,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要求,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因为都是一线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建立相应的机制对落实协同育人工作尤为重要.事实上,协同育人早已形成共识,现有研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关注程度不够、挖掘不深、运用不佳等问题”[12].因此,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问题,在理论上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所构建的机制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43号)[Z].2017-09-29.

[2]马嵬,冯鑫.高校辅导员及专业教师共同促进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59-60.

[3]荣誉.高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权责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0):132-133.

[4]张莹.管理协同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联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1):209-210.

[5]颜珂,李杰.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关系研究——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的一项调查报告[J].前沿,2012(09):135-136.

[6]朱靖华.做朴实教育(卷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335.

[7]张晶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3.

[8]朱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6):145-147.

[9]姜冬乐,郭晓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06):57-60.

[10]王学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98-104.

[11]刘兵勇,齐宁,王雅静.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探析[J].老区建设,2014(10):11-13.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辅导员;职责;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38-02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

高校学生工作直接面向广大学生,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处于历史新时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承担着资助育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要通过贯彻落实资助政策,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爱护传递给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高等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要做到既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解决学生现实的物质生活困难的同时,又满足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需要,实现资助与育人双重功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1.学生资助工作是建设和谐学校环境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我国政府的责任,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2.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文件精神强调,要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起来,即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学生资助工作就是关心人帮助人的工作,工作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

二、资助工作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拓展了辅导员职能,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一项职能写进了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辅导员的八项工作职责,把落实好对学生的资助工作作为辅导员的职责内容。

三、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1.辅导员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资助政策直接宣传者。①政策宣传。国家教育部每学年都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宣传,对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评选条件和获奖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各高校根据有关的规定分别相应制订了本校的管理办法,辅导员既要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也要熟悉本校资助的管理规定,如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时间、评选条件、资助标准等,如广西的自治区政府奖学金、广州助学金。辅导员与学生密切联系,既是资助政策的宣传者,也是资助政策的执行贯彻者,只有掌握了有关的政策,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②指导与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家庭状况不同的一个部分,辅导员一般都比较了解,运用掌握的资助政策的上联下达,有效及时地给学生解决困难发挥考指导作用通过资助工作的相关的步骤了解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思想,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愉快地生活学习,达到全校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学业的目标。

2.辅导员是资助政策的直接执行者。①学生通过绿色通道的向导。新生入学时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有困难的学生更是如此。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深切的关爱,提出不能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上学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新入学的学生先报到入学,到学校后采取各种的资助措施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持有当地民政局的相关证明或有关的说明,按学校的规定办理相关的入学手续,然后再办理注册手续。通过绿色通道的学生首先是辅导员初步需要关注的学生,入学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关注学生能否按时注册,需要完成后续的一系列工作。②贫困生认定民主评议的组织者。根据国家对贫困生认定的有关规定,申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出具当地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外,还需要各系(学院)组成民主评议小组对申请人进行民主评议,这一环节一方面有利于控制民政部门滥用权力,开出的证明与实际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对于没有开具贫困证明但确实困难学生通过民主评议可以得到关注,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期工作,学生是否获得资助,班级的民主评议来认定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有关民主评议认定贫困生的规定,辅导员担任评议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由学生组成的评议小组对申请贫困生的同学进行评议。落实民主评议有两种方式,一是由班级组成评议小组,由组长组织评议小组成员对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评议,综合评议的意见签署认定意见;二是由辅导员组织所管的班级对全班同学进行困难投票排序,组长签订意见时对困难排序在前又同时持有当地民政部门经济困难证明的,确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③助学贷款的见证人。高校学生助学贷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国家助学贷款,另一种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在高校申请办理,辅导员作为学生申请贷款的见证人之一,要指导学生准备贷款的有关资料。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在学生家庭所在地有关银行办理。助学贷款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出申请,高校或地方政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审核并报贷款银行审批并发放贷款。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需要办理助学贷款的及时给予指导,以解决学生交学费的问题。④校内勤工助学申请上岗的推荐人。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在校内设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但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岗位,少部分同学能上岗,但哪些学生可以上岗,除了学生申请外,辅导员要根据情况进行推荐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优先考虑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岗,使其能利用勤工助学来解决生活费用问题。学生上岗的程序是: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通知部门按学年设岗,公布岗位设置情况,由学生提出勤工助学申请,辅导员对申请进行审批,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应聘。⑤资助的指导和落实给予了学生精神资助。以上的各项资助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辅导员的亲力亲为,在落实的每一项措施过程中,同时也给贫困生以心理关怀和精神资助,贫困生群体不再感到冷漠,辅导员有关资助的一句话都会激起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树立自信心,这和物资的资助是同样重要的。

3.辅导员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效果。①公平公正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辅导员在贯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过程中,掌握着一定的分配决定权,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定、勤工助学岗位分配等辅导员都有一定的决定权,做到比较准确地将各项资助政策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如果各自照顾自己的关系,就会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而靠关系得到资助的学生有可能比较不困难,资助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直接影响到资助效果。所以,辅导员落实各项资助政策要出自公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资助工作才能扎实开展。②处理好资助工作与非贫困生的关系,平衡资助使学生和谐稳定。在确定获得资助的对象是非常关键的,这项工作做得好,得到资助的学生心安理得,没有得到资助的心平气和。在同一个宿舍的同学如果困难的没有得到资助,而不困难的反而得到资助,没有得到资助的心理忿忿不平,有的本来就性格内向更增加了心理的压力,严重影响生活的信心,性格外向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同学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平衡资助就是使资助资金的使用尽量照顾到应资助的学生。有的学生经济上确实存在困难,但是所有的资助项目都只是考虑这极少部分同学,资助过于集中,学生就由此产生疑问,甚至辅导员本身都觉得受资助后的学生生活比自己还好过,由此可能产生不和谐的因素。使受到资助的同学恰到好处,既无过之又无不及,需要做过细的工作,同时有科学的方法,使资助发挥和谐关系的作用。③讲究工作方式方法相对准确提高资助效果。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班级的缴费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辅导员的资助工作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占20-30%,这部分学生得到了帮助和指导,将能按时缴交学习的费用,欠费的学生就少,相反,资助资金按比例分配,没有进行科学方法评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资助,不能按时交学费的学生就会增多(恶意欠费除外)。因此辅导员要有爱心、公心、热心对待资助工作,还要有深入学生、科学评议、区别对待的工作方法才能提高对学生的资助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

[2]李迎霞,吴婷,潘跃成.论高校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5

在辅导员工作中,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通过借鉴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与方法,使得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更能贴和大学生的实际。而作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的重要环节――谈心谈话,正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展示辅导员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沟通技巧。

1谈心谈话环节与心理咨询的区别

1.1概念范畴不同

心理咨询是指具备专门心理学知识的从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希望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其目的是要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运用到的是心理学的方法。

谈心谈话在比赛环节中,采取现场抽题,辅导员根据题目要求,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开展谈心谈话,由工作人员进行简单配合,主要考察辅导员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沟通技巧。

1.2求助者身份不同

心理咨询是对心理失常的人进行的一种咨询和帮助,通常都是由求助者主动求助,或者在他人的带领下求助,并且根据主诉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咨询目标、咨询方案,通常需要多次咨询以达到目标。

而谈心谈话环节中的对象通常为学生,或者是学生家长等,主要分为辅导员主动约谈学生和学生主动求助辅导员,会在题目中有所体现。

1.3时间、方案不同

心理咨询通常会在来访者初次咨询时,根据来访者的问题、程度等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通常每次咨询时间为半个小时,需要进行多次咨询。

而谈心谈话在比赛环节中,要求在六分钟内对学生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解决,对辅导员的问题归纳能力、临场反应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现场把控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2谈心谈话环节与辅导员谈心工作的区别

谈心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教育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心理咨询的相关方法,通过科学的手段运用到谈心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而在谈心谈话环节中,一般是救火式的谈话,又称为“问题解决”型谈话,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其一,针对学生主动反映的问题提供解决的建议;其二,单个学生或学生群体已经出现错误行为或错误思想,辅导员不得不找其谈话,进行说服教育工作。

另外,辅导员的日常谈心工作中,对学生的背景了解都比较全面,也可以通过班干部、宿舍同学、好友的其他关系从侧面了解问题,而在比赛环节中,背景只是在材料中简单描述,因此选手也可利用材料适当设定简单条件,以便谈话顺利进行。

第三,日常谈心工作往往没有时间限制,可根据具体问题决定谈话时间的长短和次数,但是在比赛环节中,选手只有6分钟的时间来进行展示,在这6分钟内,需要有问题阐明、教育引导、建议方案等,还要做好最后的结束环节。所以在比赛中,更考验辅导员对问题的把握、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对学生的引导等各方面的能力。

3心理咨询技能在谈心谈话环节中的应用

3.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取得较好咨询效果的基础。而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给咨询师提出了应重视双方情感沟通与密切配合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即“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重要性对高校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在谈心工作中引入心理咨询中的“十二字”工作方针,就要求辅导员在谈话中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接纳、尊重的;同时做到真实可信,并在谈话的过程中做到热情、周到;学会共情,做到积极关注,对学生积极的观点进行及时的鼓励,都可以让学生感到被理解,从而有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

而在比赛中,更是要求选手能够尽快与谈话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只有在良好关系建立的基础上,谈话对象才能够在更加安全、宽松、和谐的氛围内将自己的问题阐述清楚,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选手所提出的建议及问题解决的方案才更能够被接受,产生良好的谈心效果。

3.2心理咨询技巧在谈心环节中的应用

3.2.1参与性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在谈心谈话中,应用心理咨询中的参与性技术,有助于辅导员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与分析,从而澄清问题,有利于辅导员发现学生问题的本质。对辅导员工作而言,有指导意义的参与性技术有:倾听、提问、重复与鼓励、释义、情感反应、具体化等技术。 (下转第42页)(上接第37页)

比赛中,在谈心的开始阶段,首先要采用倾听技术,并穿插使用鼓励、情感反应等技术,比如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或者“那你一定感到很难过吧”帮助建立良好的谈心关系;通过提问技术,减少使用“是不是”“能不能”等封闭式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对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可以这样询问“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开心呢?”这种提问可以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与思考,使辅导员掌握更多信息,在随后的谈话中可以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引导。

参与性技术的使用,主要能够帮助辅导员与学生快速建立良好的谈心关系,以保证谈心的顺利进行,并能够让谈心对象主动阐述更多自己的困惑、问题、诉求等,这为之后的问题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2影响性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影响性技术主要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进行干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咨询目标实现。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并迅速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辅导员可以通过面质技术、指导技术、情感表达技术和自我开放技术等,进一步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

辅导员可以通过面质技术对学生表示同情、理解,又要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矛盾,激励学生探索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做到更全面了解自己;另外,辅导员可以依据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指导技术,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可以说:“我有个建议,你愿意试试看吗”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出决定,自愿做出改变;还可以将个人的情感、经验等于学生进行分享,以个人经历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

另外,在比赛中,因为是现场展示,所以改变了以往咨询室私密的咨询环境,但辅导员可以借鉴咨询室良好环境的营造方式,尽量改善谈话环境,例如将师生座椅位置保持在人际交往1.5米左右的谈话最佳距离,一段音乐,一盒面纸,一杯水即可,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从而达到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效果。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6

关键词:高校;女辅导员;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在当前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快速,这给女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女辅导员作为高校职工中的一支队伍,我们的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女性辅导员在生理、心理、历史、社会以及自身方面存在种种的特殊原因,使得高校女辅导员的劳动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关于目前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1.高校女辅导员队伍发展迅速

现阶段,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女教职工人数随之快速增多,占高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其中,女辅导员在学校教学活动、科研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但是,在高级职称评定方面,女性远远不及男性,说明在如今高校中,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依然明显向男性倾斜。

2.高校女辅导员劳动关系多元化

我国提出高等院校办学主体应当多样化,例如有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公办民助高校、股份制高校;办学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有一般性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另外有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各类合作教育和培训等。不同的办学主体和不同的办学形式,使高校劳动关系复杂化,如聘用制、劳动合同制、人事制、劳务派遣制等用人制度,使得教职工身份各异,薪酬分配不同,管理部门不同,适用法律不同,法律关系走向复杂化。

3.高校女辅导员担当多重社会角色

绝大多数的高校女辅导员都受过高等教育,读书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后紧接着就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压力,她们往往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承受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一般男性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来自教学、科研、职称、管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而女性教师除了同样需要承担此类压力,同时,她们比男性教师更多一份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繁重的家务劳动,哺育子女,操持家务,照顾老人等。如果不想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事业,女性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辛苦,从而努力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

4.女辅导员组织活动民主参与度低,维权意识薄弱

女性就业难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加上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实施,二孩政策放开后女性在就业方面受到的性别歧视愈发明显。女性就业难,升职加薪难,发展困难,使女性教育者承受来自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双重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由于工作机会来之不易,有些高校女辅导员工作时十分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但是,多数高校女辅导员不十分清楚自己享有的劳动者权利,也不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维权主张,工会各项活动民主参与度较低。

二、高校女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困扰及其原因

根据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多元化,有关高校女辅导员权益保障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多方面因素均对高校女辅导员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影响。她们面临来自工作及家庭等多重压力,当较长时间处于压力过大、疲劳或身体有疾病等情况下时,这类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等方面的困扰,因此,当前高校女辅导员不同程度存在来自不同方面的困扰。例如身体健康方面的困扰,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个人业务发展的困扰,意识形态方面的困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等,而造成高校女辅导员出现各类困扰的因素可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教育者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在传统观念中,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具有双重标准。高校女辅导员受教育程度高,非常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仍然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观念意识中,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如果职业女性想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往往比一般男性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一部分女性当难以应付多种角色时就会出现内在冲突,各种社会舆论会给女性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科研管理工作因素

进入高校工作的女性一般具有高学历,对科研有较高要求。业务方面常常会给高校女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她们最大、最常见的压力源。她们与男性一样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管理任务。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科研、职称的相互影响使个人收入差别很大,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女性需要投入更多。

3.自身生理性格因素

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她们将“事业家庭两不误”作为目标,希望做得尽量好,从而容易自我施压。加之女性生理特殊,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情绪化,易感受到压力和忧虑。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的性格,容易造成与周边各种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长期的透支致使她们心力交瘁,甚至会出现一系列心身疾病。此外,女教职工易受如配偶、子女、父母、领导及同事等,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再加上收入偏低以及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差异等因素,易导致高校女辅导员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三、新形势下高校组织建设思路研究

针对以上分析,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女辅导员的素质,使她们能心无旁骛,充满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事业,高校组织应当关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带来的变化,关注和重视高校女辅导员队伍的利益诉求,维护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

1.提高女辅导员的活动参与度

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激发高校女辅导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组织活动参与度。高校组织动员女辅导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例如讲座、座谈会、参观、调研等,从而培养和增强女辅导员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意识到并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历史使命,肯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形势下,组织应抓住女性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视野,主动关心女职工身心健康。鼓励广大女性教职工积极广泛参与到组织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构建女教职工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鼓励与支持。转变传统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增强女性教职工各方面的竞争能力,提升自信心。高校组织应鼓励她们积极参与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反映女性辅导员的利益诉求,通过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监督,落实维护女性的权益制度,使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得以落实和保障。

2.加大宣传相关法律力度

帮助引导高校女辅导员学法懂法用法,首先就要针对女辅导员加强权益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普及,宣传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维护女性教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方面等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通过开展各类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供法律问题咨询平台,对典型案例进行专题解析,从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等与高校女o导员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让高校女辅导员可以更好地懂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帮助女性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高校工会组织可以帮助和指导女辅导员签订好劳动合同,因为相对于教职工个人,工会组织更加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因此,帮助和指导女辅导员签订好劳动合同,不仅可以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更重要的是可帮助女辅导员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权益更加明确,从而保障就业权。

4.建立法律援助组织

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广大女教职工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之一。高校组织中应建立法律援助相关组织,设置配备法律咨询顾问,为女性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女性教师合法维权工作。当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有地方可去,有人员帮助,有方法处理,切实维护高校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

5.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管理权利。高校通过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民主化。若是涉及女性教师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则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让其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劳动关系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女教职工的意志,确保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加强劳动法律监督

为了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更好执行,高校组织应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当前新形势下,高校的劳动关系多元化的现实,使得劳动争议不断增多。当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时,女辅导员有权要求单位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对违反保护女性特殊权益的法律法规,要求单位行政方面予以纠正。高校组织应高度重视单位劳动争议的处理工作,认真研究、掌握事业单位劳动争议的特点,积极参与单位劳动争议处理,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此外,高校女辅导员自身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组织建设中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强不息的主人翁态度,通过自身、学校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女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促进高校环境更加和谐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的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贯彻落实男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平等发展,提高我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各项权益,优化女性的社会生存环境,使女辅导员工作有阶段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使得高校女辅导员的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姚晓黎.高校多元化劳动关系下的女教职工权益保护探讨[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5).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7

甲方(教育方):大同市新星文化教育活动培训中心

甲方地址:三医院岗东20m路北,工商银行对面

乙方(受教育方):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

现新年级_____________

乙方监护人:    姓名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

乙方家庭地址:

乙方联系方式:(宅电)______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________

乙方最近学情:

      班级排名 ___________   学校排名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___________

      各科成绩:语文____/___   数学_____/___  外语_____/___  物理____/__ 政治___/___ 历史____/____  地理____/____  生物____/____  化学__/____   

为了使乙方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习习惯得以培养,学习方法给以优化,应试能力得以提升,发扬其学习个性,提高学习成绩,甲方和乙方监护人本着自愿,平等,诚实的原则,就委托教学辅导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费用及相关内容:

1. 乙方向甲方交纳的费用包括:

一次性综合服务费300元,包括报名建档费,选派教员费,试听教师费,辅导方案费。

教育咨询费用________元/小时(包括教师授课费、教务服务费、研究分析费、授课计划制定费、教案制定费、考试费和批改费、试卷分析测试费、辅导资料费)。

2. 经过甲方的咨询和测试,并和乙方(乙方监护人)商定,乙方严格按照甲方辅导要求学习,甲方严格对乙方进行全程个性化课外辅导:

  甲方对乙方的辅导日期:

自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至_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

 

乙方应向甲方交纳的总费用为人民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总计__________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3. 交费方式: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已交定金________元,剩余部分于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前交清。

二.甲方责任和义务

    1.签订本协议后,甲方即为乙方建立文本档案。档案含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委托辅导协议、甲方咨询乙方及其监护人记录,及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至本协议解除前辅导过程中产生的辅导方案、学生个人总结、授课教师教案、授课计划、学生测试卷、学生不同时期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分析报告、家长评价教师情况表和其它必要存档内容。为控制教学效果特增设中期测评试卷,结课验收试卷。两次检测时特邀家长全程监督,测评结果均通知家长知悉并签字确认。辅导结束后,本中心要根据学生学情及个性特征,本着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发展的目标,向家长呈递书面可行性发展规划及合理化教育教学建议。

    2.甲方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测试题,对乙方进行综合学习水平测试等,乙方应如实作答或通过学生最近一次校方检测试卷的分析,甲方委派教育咨询师与乙方监护人沟通,全方面了解乙方学习情况、学校表现、教育历史、过往辅导经历及亲子关系等真实情况,并做详细记录,存入乙方档案。如因乙方提供虚假信息造成甲方咨询判断失误,导致计划调整所产生的后果由乙方自负。

    3.甲方组织相关团队对乙方的测试结果和咨询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写出书面报告,书面报告一式两份,甲方和乙方各一份存档,该分析报告作为辅导乙方的重要依据。

    4.甲方负责指导和管理授课教师,乙方需配合教师按计划完成授课。甲方为乙方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教学计划。

    5.甲方不定时征求家长反馈意见,以利改进教学。

    6.甲方团队要在严谨、科学、可行的制度约束下,精诚合作,精细落实。对学生精心呵护、因材施教。注重基础夯实、方法传教、思路点拨、习惯培养,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有较大幅度提升,学习习惯得到优化养成,成绩相比入学成绩显著提高,班级名次同比较大幅度提升。经得起本中心及家长的考查。

   三.乙方(乙方监护人)责任和义务

1..乙方向甲方按照约定的时间交清费用,甲方依据乙方的实际情况,测试结果和相关分析,为其选择授课教师,选课时间为3—5天,按照双方约定的时间免费试讲总计0.5小时,授课地点为甲方学习中心。如乙方,乙方监护人对授课教师的辅导不满意,应在第一次授课后24小时内通知甲方。老师在接课后,一般不再做更换和调整,以利学生发展。

2.乙方上课时间有变化须提前一天通知甲方。否则甲方将收取乙方一半费用作为任课教师的补偿费用

3.学生听课后或无正当理由迟到,乙方承担损失。

4.乙方监护人须如实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意见,教学质量,以利改进教育教学效果。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到计划执行完毕自动终止。

甲       方:                                 乙  方:

新星文教中心 (盖章)                       监护人: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8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学生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学院《学生宿舍目标管理条例》(试行)和《学生住宿管理规定》的要求,经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工作,有关事宜具体通知如下。

一、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应履行的职责

1.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沟通交流、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动态,特别是特殊学生的思想动态。

2.深入学生宿舍,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收集和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信息跟踪、核实、反馈工作。

3.及时处理学生宿舍出现的突发事件,确保学生宿舍安全、稳定,做到事先预防和隐患排查,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4.开展遵纪守法教育和安全教育,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重点检查“使用大功率电器”、“饲养宠物”、“异性留宿”、“校内酗酒”等违纪行为,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的相关规定。

5.做好宿舍安全防火、安全用电的教育,注意保持宿舍的整洁、卫生,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6.在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抓住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群体,开展团建进宿舍、党建进宿舍、宿舍文化建设等工作,发挥宿舍的育人功能。

7.积极探索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延伸到宿舍,丰富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成效。

8.学院学生自律委员会应协助辅导员做好深入宿舍工作,经常保持与宿舍长的联系,主动发挥宿舍长的作用,经常听取同学对宿舍生活上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与学院“物业服务中心”联系。

二、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的工作要求

1.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每周不少于2次,原则上常驻清远校区的辅导员每两周要走访包干学生宿舍至少1遍,有问题的宿舍要重点关注。

2.辅导员每次深入学生宿舍须做好详实记录并填写《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记录》,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并协调落实。

3.值班辅导员值班当天晚上要深入学生宿舍,督促学生熄灯就寝,要求学生对照“文明住宿准则”规范自我行为。

4.辅导员在深入宿舍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要热情,向学生解释和回答问题时要耐心,应注意接地气、多渠道地开展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功能和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最初单一的政治辅导员发展成为具有承担着教育和管理等多重任务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如何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关系到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高校和谐发展的关键。国内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探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转换、由于职业角色定位不清存在的新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和策略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和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辅导员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建设发展,辅导员角色也有不同的变化。

第一,产生阶段。1952年,我国教育部发出《有关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规定在学生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主要做政治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

第二,六十年代的短期发展和“”的暂时受挫阶段。《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有关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文件对辅导员的来源、地位、功能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新问题作了规定,至此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政治辅导员制度。“”期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夺权和整人的工具,这个时期政治辅导员遭到批判,政治辅导员制度也被取消。

第三,八十年代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年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恢复和发展了辅导员制度。1980年教育部、团中心《有关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赋予了辅导员“双重”角色。1987年《中共中心有关改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确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

第四,新世纪的高度重视和规范推进阶段。2006年5月,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回顾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角色和在高校的地位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主要做政治工作,到“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定位于教师,到新世纪规定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和功能仍没有明确的定位。

二、新时期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探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招生量不断扩大,辅导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高校改革本身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科学而准确的进行定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明晰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对做好学生工作,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探究,有几种方式摘要:

一是从微观和宏观上来定位辅导员。如时太伟根据《教育部有关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的“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定位是(1)辅导员队伍属于教师队伍;(2)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微观定位是摘要:(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者;(2)学生的人生导师;(3)学生健康成长的朋友。

二是定位于身份摘要:“政治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和“行政人员”。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辅导员的主体角色是学生事务老师,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作为教师角色具有非凡性。

三是探究者根据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内容来定位,有的探究者认为辅导员角色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师等;有的探究者把辅导员定位于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业上的指导者。

四是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定位,将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学生前进方向的引导者、学生成长过程的服务者、学生事务工作的管理者。

五是从历史传承角度来定位,认为新时期辅导员的角色类型,一方面包括传统的、应予以继续加强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学生成长旅途中的引领者、心理医生和人际关系协调者;另一方面,包括和时俱进的、应予以完善的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营养的调配者、职场经纪人的校园实践者、反思者和探究者。

就辅导员角色转变的内涵而言,辅导员角色要由严格的教育管理向教育、服务、发展转换;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由知识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由低学历向高学历转换;由非专业化、非职业化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换。

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来看,辅导员的角色要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呈现职业化专业化的趋向,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辅导员角色定位目前状况和新问题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导致辅导员处于尴尬位置摘要:是教师,但不具体从事教学工作,仅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也不参和教师晋升机制;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更多的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信息传达者。就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言,有的将辅导员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教师,有的将辅导员归为行政系列的人员,有的高校尝试让辅导员在校外挂职锻炼。然而现实中,辅导员老师们大多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茫然。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导致对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内容、权利和义务等确定带来诸多新问题。

有学者指出近几年各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工作的高校大学生、探究生,由于对自身职业角色熟悉不清,工作中会出现如下新问题(1)角色不清,在实际工作中把自己定位为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导致对本职工作不投入;(2)定位不准。工作重心放在生活管理和活动组织上;(3)职责不明,事无巨细,疲于处理琐碎杂务。

还有的学者从角色冲突角度指出辅导员角色不明带来的诸多新问题摘要:如陈迪英在《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一文中指出辅导员角色责任的分散性、模糊性、工作成果的“无形性”造成的冲突,使辅导员为自己的辛勤劳动难以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而苦恼;对辅导员多重角色期望的冲突;辅导员的角色责任和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曹连众、高圆媛也指出辅导员因“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和目前自己的困境”,产生自我实现感的失落感,这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持久积极响和热情的重要原因。

董春艳等指出辅导员角色的不当迁移表现为摘要:(1)错位。辅导员和学生的关系“不像师生关系,不像朋友关系,而成了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2)缺位。忙于学生日常琐事,无暇顾及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新问题;(3)越位。应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而不是全包全揽所有事务。这些新问题的存在背离了高校辅导员应有的角色要求。

四、探究者提出的建议

针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存在的诸多新问题,国内探究者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策略。如,就辅导员自身而言,要勤于学习,慎思明辨,投身实践,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对高校而言,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职责和范围、明确权利和义务,完善职务晋升机制,对辅导员进行角色练习和心理辅导。

就辅导员的角色转化新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新时期辅导员角色转换必须遵循的两个理论原则摘要:一是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相结合中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原则;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转换辅导员角色的具体办法要加强建立合理的体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规范化、科学化学生管理的方法;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全面提高和素质建设。

近年来众多的有关高校辅导员相关新问题的探究成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和策略,推动了高校辅导员现代化、专业化的发展。但这些探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调查探究,在探究方法上以对现有文献的归纳探究多,从管理层面和专家角度出发的多,从辅导员自身对于定位新问题的亲身体验的少;在广度上缺乏和国外相关辅导员定位的比较和借鉴,在深度上还限于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引申,而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探究。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辅导员的职业角色的明确的定位是关键新问题。在此新问题上,国内探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红斌.邓基泽.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功能及其素质要求[J.科技进步和策略,2003(9).

[2石丽萍.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理念、角色、职能的转换[J.卫生职业教育,2003(2).

[3王晓龙.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和工作创新[J.考试周刊,2007(28).

[4朱惠琼.辅导员角色重构和和谐校园建设[J.闽江学院学报,2006(4).

心理辅导的建议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1 队伍不完善;专职辅导员少: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这就要求有一支高质量、靠得住、冲得上、有激情、能战斗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但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大部分是兼职的。重点工作内容放在科研和教学上,而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种辅助工作。更有个别高职学院还在采用班主任制度,没有专职辅导员。

1.2 辅导员队伍专业性参差不齐,专业理论知识不足:辅导员工作是对学生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对思想教育观念有深刻的和全面的把握。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具有以上要求和人员几乎没有,普遍的是靠自身探索的经验来办事,缺少专业化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1.3 辅导员的聘用要求低:高职院校自身的起点低级。师资力量在高校当中普遍存在缺乏的情况。对辅导员的录用一般是采用对社会聘用制和留校学生,起点要求低。对专业也没有做重点的要求。据调查,95%的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并且在学历上也比一般老师的要低。

1.4 队伍不稳定、工作待遇低、工作考核体系不完善: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待遇低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根据湖南省十所高职院校的调查。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从社会招聘和留校到岗位上的。属于一种聘用合同制,工资待遇也比一般老师的要低。大部分是采用一个学生一个月几块钱的模式来计算待遇。并且辅导员没有进升职称和发展的可能。而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体系也不完善,只是要求学生在校不发生事故为原则。这就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增大。

2 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会议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通过建立高起点、重质量的选配机制,高标准、重素质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和高水平、重激励的发展机制。逐步构建起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新台阶。为些,本人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首先必须建立一支专职辅导员队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式下,辅导员工作面对的是国内外政治新形势的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以及科技高速发展和网络的挑战。建立一支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让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明确辅导员的工作是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以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2 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走专业化道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为了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首先就要在待遇上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辅导员待遇,再者让辅导员在工作上“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体系。明确辅导员职责、待遇和发展空间。第三要加大力度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进修。特别是做好岗前培训,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学习好心理学、教育学、时事政治及演讲口才等。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平时要按照工作职责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学校也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发展、待遇等方面要给予辅导员一定的发展空间。

2.3 完善工作考核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工作考核体系;采取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每月考核和学期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每月考核成绩和工资待遇相挂钩原则。学生评价和系部领导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测试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结果按各类考核评价的综合得分100分制分为四个等次:优秀≥90分。合格≥70分≤90分。基本合格≥60分≤70分。不合格≤60分。年度考核为每月考核的平均分。被评为优秀和不合格的辅导员进行“优胜劣态”的奖励淘汰体制。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并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建立一等系列的管理体系。中有在完整的体系制度下才能建立一支过硬的、有战斗力的、符合当代高职大学生发展的辅导员队伍,这也是我们长期要解决和研究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秀滨.辅导员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黑龙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