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诊疗方法十篇

时间:2024-01-12 17:49:05

肝病的诊疗方法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1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自发破裂出血; 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5.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34-01

原发性肝癌(PHC)自发破裂出血是危及肝癌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病如果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往往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能够在发病时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并才有有效地治疗措施,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出现自发破裂出血的病例,探讨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138例,其中32例患者出现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54岁。破裂部位:左外叶5例,左内叶7例,右前叶10例,右后叶10例;病理分型:弥漫型6例,巨块型8例,结节型18例,32例患者均有不同的临床症状。

1.2 治疗方法 在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2例患者经B超检查未确切发现肝占位病变及腹腔积液,未实施手术治疗,而采取镇静、吸氧、补液、输血、止血药、止痛、腹带包扎及其他保肝支持疗法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26例,其中17例行肝切除术,(左外叶9例行肝左外叶切除,左内叶1例行左半肝切除,右叶6例肝段切除, 1例行肝楔形切除);5例肝动脉结扎加修补术, 4例单纯填塞加修补术; 4例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 其中2例为巨块型, 2例为弥漫型肝癌 。

2 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中,1例患者由于拒绝手术疗法而对其进行保守治疗。通过采取一系列对症疗法以支持疗法后病情恢复,但在出院后3个月后因再次出血而死亡;4例行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患者,9个月后死亡,其中3例死因为肝功能衰竭1例, 1例死因为复发出血。手术治疗26例,其中17例行肝切除术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9个月;5例肝动脉结扎加修补术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 4例单纯填塞加修补术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8个月。其中8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患者死于消化道出血,4例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其余11例患者目前仍存活。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在生长的过程中速度较快,血液无法满足瘤体的需要而使之发生坏死、液化,肝脏内压增大从而导致破裂出血。有时患者突然收到外力作用或因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引起腹内压增高时也可导致出血。有些患者在发病时,往往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比如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胀,患者由于疼痛往往会出冷汗,脸色苍白,查体脉搏细数、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甚至出现血压下降、腹部膨胀、有移动性浊音等征象。对于这些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在结合病史问诊,一般不难作出诊断。而有些患者在发病时临床症状不典型,此类病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有恶性肿瘤病史,常伴突发的腹痛、腹膜炎、低血压、严重贫血等表现。对于这类患者的诊断难度较大,容易出现误诊。在临床诊断中,腹腔穿刺是诊断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一种简单快速、经济有效的确诊手段。有条件的医院,还应结合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及血管造影等诊断方法,这样可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B超和CT对肝癌诊断有较高价值,不仅可明确诊断,且可提示病灶位置,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的作用。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一旦确诊,应及早的实施手术治疗或肝动脉栓塞治疗。但肝动脉栓塞治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肝硬化及门静脉癌栓者发生肝功能衰竭几率高,同时还有复发出血可能。在本次研究中,4例行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患者,3例死因为肝功能衰竭1例, 1例死因为复发出血。由于手术治疗有诸多优点,因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最佳选择。本次研究中,有26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存活时间明显长于采用保守治疗和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

总之,手术切除是当前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唯一可望获得根治的措施。26例手术治疗患者均未复发出血,其生存时间明显高于非手术者,手术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个月,而保守治疗组为3月,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组为9月。因此手术疗法是治疗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2

[关键词] 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诊治方略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55-01

肿瘤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也是肝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病死率很高,我院自2001~2007年共收治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10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0例,男8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4∶1,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2.6岁。有明确肝病史7例,其中乙肝3例,丙肝2例,肝炎后肝硬化2例,无明确肝病史者3例。全组均无腹部外伤史,本组病例以急腹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腹腔穿刺均抽出不凝血或血性腹腔积液。全部病例都行B超或CT检查,发现肝脏占位病变,肿瘤病灶位于肝表面或突出,局部肝包膜不完整,腹腔有积液。术前均确诊为肝癌破裂出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均为肝细胞癌。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急诊行剖腹探查,其中行不规则肝切除术3例,填塞+缝合止血4例,缝合止血+肝动脉结扎术3例。

2结果

本组术后死亡2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其余8例均止血成功好转出院。对出院8例进行随访,生存时间超过1年者2例,为肝叶切除者,其余6例均在1年内死亡,其中3个月内死亡3例,为单纯缝合止血或加肝动脉结扎者。

3讨论

3.1诊断

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确定,可能与以下诸因素相关:①肝癌往往呈膨胀生长,肿瘤内压力增高,压迫回流静脉,使瘤内淤血,或肿瘤细胞脱落栓塞引流静脉,导致肿瘤内压力急剧增高。在此基础上轻微的损伤如深呼吸、翻身、震动、体检等腹内压力增大的情况下,瘤内压力突破肿瘤周边及包膜或正常薄弱的肝组织导致腹腔内大出血[3]。②肿瘤坏死,液化后感染可能是肿瘤破裂出血的因素之一。③肝癌病人常伴有肝硬化、肝功能损害及凝血机制异常,也可能是导致肝癌破裂出血的因素。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部分肝癌破裂出血有一定诱因,只是病人未留意或询问不细致及病情危重不能准确回答,以致忽略。如轻微的损伤、翻身、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致腹内压力增高,瘤内压力可突破肿瘤周边及包膜或正常薄弱的肝组织而导致出血,故详细询问病史是提高诊断率的关键。病人主要以急腹症,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既往无肝病史、肝癌病史的病人容易被误诊。笔者认为对无明显腹部外伤史,突发上腹疼痛伴有不同程度休克症状,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的病人,若有肝病史或肝癌病史,诊断上应首先考虑肝癌破裂出血,若无肝病史,也不能排除肝癌破裂出血的可能。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对诊断肝癌破裂出血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强调行术前床旁B超或CT检查进一步明确是否为肝癌破裂出血及病灶部位以提高确诊率,从而确定治疗方式。

3.2监别诊断

有些肝癌破裂出血病人早期症状不典型或者病情较轻,易出现误诊或漏诊。分析误诊的原因有:①临床医生对肝癌出血的认识不够。②肝癌表现不明显,就诊前未诊断肝癌,破裂出血的症状不典型。③未做诊断性腹腔穿刺。④局限于右上腹疼痛或伴黄疸者易误诊为胆囊炎、胆石症。⑤突发上腹剧痛后弥漫性腹膜炎明显者,易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3.3治疗

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应以止血、保肝、抗休克为主,以抢救生命为目的。其治疗方式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一般认为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病人可因失血性休克和肝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高,不应作为首选。多数外科医师认为手术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最有效的手段之一[4],而急诊时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最理想的术式[5]。如病人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肝硬化,病变局限于肝脏一叶,无肝外转移,采用限量肝切除可降低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本组3例安全行急诊肝叶切除术,术后无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疗效满意。如肝癌不能切除,但病人无黄疸和腹腔积液,无门静脉栓塞,肝硬化不严重,无严重肝功能障碍则可采用肝动脉结扎术及缝合止血加肝动脉结扎术。肝癌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后肝癌的血供可减少90%~95%,因此肝动脉结扎可控制出血,且可使肿瘤缺血后生长受到抑制,以致退化、缩小,起到姑息治疗的作用,甚至为二期肝切除创造条件。当病人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切除时可选用填塞加缝合肿瘤破口止血的方法。本组缝合止血4例,术后出血得到控制,缝合肝脏止血时缝扎线打结用力要适当,对无法缝合止血的病人,采用填塞止血。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30.

[2]蔡国庆.出血性休克与手术问题[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55.

[3]傅仁勇,董昕,刘祝.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治疗策略[J].腹部外科,2005,18(4):218-219.

[4]李志壮,曲新国,宋秀玲.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外科处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7(19):125.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3

[关键词] 临床决策;思维模式;规范化培训;多方案择优;原发性肝癌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173-0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从事临床实践技能训练为主[1-2],一方面是为了“练脑”的临床决策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为了“练手”的临床诊疗技术的训练。临床培训教师往往注重住院医师临床诊疗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临床决策思维能力的培养,说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有待改进[3-5]。由于医学专家的临床决策智慧具有黑箱模型的特点[6-7],临床决策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难点之一。笔者以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诊疗过程为例,分析了临床诊疗过程中临床决策思维模式(CDTM),并据此设计了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内容。

1 临床诊疗单元的划分

既往,常把临床诊疗过程简单地理解为“观察-诊断-治疗”过程,或是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8],对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划分缺乏解剖性的认识。笔者将临床诊疗过程分为若干个连续的“决策与执行”诊疗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临床决策环节和执行环节(图1),即临床诊疗过程是一个“决策-执行-再决策-再执行”的反复循环过程。

2 临床决策思维模式的表达

一般临床决策原理[9]是一个多重因素交叉混杂的包含了临床决策树[10]内涵的临床决策流程。笔者针对临床诊疗单元的决策环节,提炼出CDTM中临床决策规则的共性并做数学化表达[5]。一般CDTM是针对一个特定临床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其决策规则(R,rules)的内容包括三要素:决策条件(C,condition)、行动方案(A,action)和决策指数。决策规则所含各个要素之间的决策逻辑关系可以用式1表示,在不同决策环节CDTM的含义彼此不同。

3 临床决策思维模式的特点

3.1 临床检查计划的思维模式

肝癌临床检查计划的目的是为肝癌初诊患者选择一套检查项目,原则是根据初诊患者病情及诊治需求特点,选择符合患者个体的检验或检查项目,其CDTM属于优选匹配模式。见式2。

临床决策思维内容:①检查项目:可供选择的临床检查项目包括实验室检查(项目细分略)、影像学检查(超声、超声造影、CT扫描、核磁共振、胸部X-ray、全身PET-CT、ECT骨扫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心肺功能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病理检查(穿刺病理活检、肿瘤分子类型检测)、肝脏功能储备(吲哚青绿排泄试验、肝脏体积测定)等。②决策条件:检查项目选择需要考虑患者一般情况、病情轻重缓急程度、肿瘤大小及分类分型特点、肝病基础状况、未来治疗预案、医疗经济条件等。③优选指数:对检查项目的推荐分为必选、可选及不建议三类。④决策规则:依据肝癌诊疗规范与指南[11-13]及结合临床经验而定,不同病情的患者临床检查计划不同,体现出个体化诊疗原则。

3.2 病情量化评估的思维模式

肝癌病情量化评估的目的是准确评估肝癌病变的特点、患病肝脏器官功能及全身健康状况等,为治疗方法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原则是根据患者病情数据,分别针对各个评价项目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估,其CDTM属于多项评估模式。见式3。

临床决策思维内容:①评估项目:包括肝癌的定性诊断(病理诊断、临床诊断)、肿瘤分期、肝功能评价(肝功能分级、肝脏体积)以及全身健康状况评价(一般健康状况评分、麻醉ASA评分)等[11-13]。②决策条件:病情量化评估数据取自患者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前述检查计划实施后获得的多项化验及检查结果。③评价指数:各类评估项目均有各自的表达方法,例如肿瘤分期采用TNM分期、肝功能采用Child-pugh分级、全身状况采用健康状况评分等。④决策规则:肝癌病情量化评估方法或方案都是比较公认的方法,可见于肝癌临床诊疗规范、指南、专家共识及临床路径[14-15]。

3.3 治疗方法选择的思维模式

肝癌治疗方法选择的目的是从多项治疗方案中选出最适于患者的治疗方法或方案,原则是根据每例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意愿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法或方案,其CDTM属于多方案择优模式。见式4。

临床决策思维内容:①治疗方法或方案: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肝移植、经导管化疗栓塞、放射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系统化疗、支持对症治疗以及手术切除联合局部消融和局部消融联合经导管化疗栓塞等。②决策条件:决定治疗方案选择的因素包括三类,一是全身健康状况,采用一般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二是肝功能储备,采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方法;三是肿瘤分期特征。前两者是独立的决策条件,后者是复合性的决策条件,包括肝外转移、血管侵犯、肿瘤数目、肿瘤大小。③推荐级别:根据循证医学所制订的推荐级别,分为A级、B级、C级、D级和I级[16]。对于一例肝癌患者,可以有多种可选方案,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治疗意愿、经济条件等再做决定。④决策规则:治疗方案选择的主要决策依据可见肝癌诊疗规范和指南,体现出了全方位、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的特点[17]。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4

1 对象与方法

我区2005--2007年因各种原因中断/终止治疗的肺结核病例共77例,占登记病人总数的15.3%,均为确诊的本地肺结核病人。

中断治疗的判定依据为“只要接受治疗1次后停药的为中断治疗”。终止治疗是指病人在接受治疗后因各种原因停止或不再需要治疗的病例,例如死亡、误诊等。

2 结果

2.1 中断/终止治疗情况

3年间我区共发生77例中断/终止治疗肺结核病例,其中属中断治疗病例40例,占51.9%;终止治疗37例,占48.1%。

2.2 中断治疗原因分析

在40例中断治疗病例中,菌阳的17例,占42.5%,38例为初治病例,2例为复治病例。药物性肝损害32例(不包括谷丙转氨酶40~80单位的病人),占80%;拒绝治疗5例,占12.5%;药物过敏性皮疹、白细胞减少症、严重胃肠反应各1例,分别占2.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32例病人停药时间最长70 d,最短14 d,平均36.7 d,其他8例病人中2例停药时间超过1周(1例超过4周)。5例拒绝治疗的病人中,1例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拒服任何药物;2例合并肺癌而中断治疗;1例患有尿毒症;1例高龄病人服药后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2.3 终止治疗原因分析

终止治疗的37例中,死亡26例,占70.3%,误诊11例,占29.7%。死亡的26例病人中,16例为菌阳,占61.5%,其中6例为新涂阳病例。8例合并肺癌而死亡,其中在确诊肺结核后2个月内死亡的4例。误诊的Il例中,肺癌、肺炎各5例,肺脓疡1例。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肺结核病人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性肝损害。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靶器官,最易遭受药物损害。其表现从一过性单项谷丙转氨酶升高至肝细胞坏死、脂肪蛋白代谢障碍和黄疸等严重肝功能损害。药物性肝损害分中毒性(慢性发作)和过敏性(急性发作)两类,中毒性肝损与药物剂量有关,系肝细胞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统出现了障碍,是药物/药物代谢对肝细胞毒性增强;过敏性肝损与药物剂量无关,是药物做为半抗原通过免疫机制造成的过敏反应,是肝细胞处于免疫兴奋状态。

本文32例药物性肝损病人中,按发生时间、肝损程度和恢复时间,可分成两组。一组是一过性谷丙转氨酶升高为急性过敏性,共18例,占56.3%;另一组14例疑为肝细胞中毒性,占43.7%。在过敏性肝损病人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仅1例为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在疑为中毒性肝损病人中,10例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为“三阳”病例,其中4例为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小三阳)、6例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大三阳)。

过敏性肝损病人经停用抗痨药物1~2周后,谷丙转氨酶均恢复正常,改用利福喷丁后,继续抗痨治疗再没有出现肝损情况,均能完成治疗。中毒性肝损最短发生在服药第4周时,而且均有明显的肝区不适、乏力、纳差等症状,经停用抗痨药物和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最短的32 d,最长的105 d,平均76 d。

在初诊门诊病史中仅有2例承认有过肝炎病史。由于我区在确诊肺结核时对病人没有常规要求作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所以部分隐性病毒携带者/感染者均使用了常规剂量的标化抗痨方案。为避免药物性肝损而导致中断治疗,笔者建议在门诊首诊确诊肺结核病人时,应详细询问肝病史,并开展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据报道原有肝病史和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病人,抗结核常规化疗可使肝功能受损率达到35%~50%,因此了解病人的肝病史非常重要。

在病人发生药物性肝损后,询问饮酒习惯史,发现有8例病人有长期每天饮酒习惯史,占25.0%,并有3例在使用抗痨药物期间仍在饮酒。因此,建议在首诊时全面了解病人的饮酒和吸烟的习惯史,对长期饮酒、酗酒的病人应特别注意,劝阻其在治疗期间不能饮酒,并可以直接选用利福喷丁或减少常规的药物剂量,以减少病人的中断治疗。

出现药物性肝损的时间一般在服用抗痨药物2周至2月以内,加强病人强化期治疗的观察非常必要,由于我区大部分肺结核病人在强化期是住院治疗的,所以肝损的发现较早,经保肝治疗、停用抗痨药物后均恢复。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5

不轻信广告宣传

目前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的专科医院很多,其中不乏有管理规范的好医院,但是良莠不齐,广告中的虚假宣传随处可见,包括虚假专家、虚假药物、虚假治疗方法。最近某医院号称可以通过透析疗法一周治愈乙肝,这纯属无稽之谈。

管理规范的医院是不会随意在公共媒体上做广告的,即使是介绍某种疗法,也绝对不会使用诸如“服用多少疗程后保证转阴”、“没有疗效退还诊疗费用”之类的宣传词。

“大病”还得大医院诊治

不明原因肝病、难治性肝病和危重肝病一定要到高级别医院就诊。与低级别医院相比,大医院的绝大多数“大医生”还是要技高一筹的。

如果病因明确、病情不重、治疗方案已经确定、看病的目的是为了定期复查某些指标和常规配药等,那么就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排着长队等候大专家了。

选准看病的科室

综合医院有多个科室负责诊治肝病。内科有消化科、感染科和肝病科;外科则有普通外科、肝胆外科、肝移植科、肿瘤科等。究竟选择什么科看哪种肝病,有时非常难定。由于医学分工越来越细,即使在内科范围内,“隔行如隔山”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肝炎尤其是病毒型肝炎,首先要选择感染科;肝硬化,一般应该看消化科,也可以看肝病科或感染科;肝脏占位,主要看外科,但是在明确占位性质之前,还是先在消化科、感染科和肝病科做诊断为好,一旦确诊,内科医生会主动协助转送外科的;不少病人一开始只知道转氨酶升高,并不知道病因,那么建议先看感染科或肝病科。

选医生也很关键

现在的电子网络很发达,百度上输入某个肝病病种,不仅很快就会跳出很多医院的名字,还会出现很多专家的姓名和介绍。

首先,仍然要把医生与医院挂上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出名的医院就没有名医生;第二,弄清楚医生的特长,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相应专长的医生;第三,医生的科研成果、数的多少,以及行政职务不是评判医生水平的标准;第四,学术任职(主要指担任各级医学会的职务)不一定完全代表医疗水平;第五,一般来说,从医年限与医疗水平呈正比,但又不是必然,需要综合评判。

定期监测和复诊非常重要

根据医生要求,在治疗或观察期间,定期监测某些指标或做某些检查十分必要,其必要性不亚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或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采取抗病毒治疗措施之后,医生一定会叮嘱病人定期检查肝功能、“两对半”和乙肝病毒DNA,这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治疗效果,同时也是为了监测是否发生耐药或者是否复发,以便及时处理。否则要么前功尽弃,要么给后续处理带来很大难度。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6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因分析;临床治疗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 是一种内分泌失调症, 因体内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甲状腺激素, 造成机体代谢亢进而病发,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食、便次增多, 心悸、出汗, 体重减少等, 部分患者还伴有视力减退、眼帘水肿等。本院近年来, 针对就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 在详细了解其病因后, 给予保肝+抗甲状腺配合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2月期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 女22例, 年龄10~71岁, 平均年龄(46.2±10.5)岁, 病程5~36个月, 平均病程(12.9±9.4)个月。根据就诊单双号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7例, 两组患者各方面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①明确诊断甲亢。②肝功能检查具备以下至少1项者:ALT及AST均升高;ALP升高;GGT升高;TB、DB升高;TP、ALB下降, A/G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选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腺苷蛋氨酸、还原性谷胱甘肽等药物实施单纯保肝治疗。观察组在保肝治疗基础上选用I、抗甲状腺药物、口服丙基硫氧嘧啶或甲硫咪唑进行抗甲状腺治疗。治疗期间定期测定患者肝功能, 并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选取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处理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通过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 两组患者肝功能检查发现, TB、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病因目前还尚未明确, 据临床调查显示, 大部分甲亢患者都是Graves病引发的, 该病是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发后患者淋巴细胞会产生刺激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SI, 进而病发为甲亢。因此在诊断甲亢疾病中, 临床测定患者TSI比值是必要的。而Graves病的病因目前也尚未明确, 临床研究显示, 与患者睡眠状况、精神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 甲亢病病因, 一方面有可能是患者自身睡眠状况不佳、精神压力太大引发的,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脱发、白癜风、I型糖尿病等引发而致[2]。临床诊断时应特别注意与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区分, 充分应用临床检验设施详细诊断。

近年来, 针对甲亢疾病的治疗方法逐日增多, 保肝治疗、抗甲状腺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目前保肝配合抗甲状腺治疗疗效最为显著[3]。本文观察组中选取的17例患者通过实施保肝配合抗甲状腺治疗后查患者肝功能, 显示TB、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菊香, 贺佩祥, 刘丽君.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中外医学研究, 2013(06):127-128.

[2] 孔芳丽.清肝泻火法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3(09):78-79.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7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治疗要点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脏为相对特异性免疫病理损伤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病症进展为肝硬化[1]。由于国内肝硬化多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因此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为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观察,笔者对我院收治的46例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与46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进行比较,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39.62±4.11)岁,患者均伴随肝硬化症状;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6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作为参考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0.01±4.35)岁。

1.2方法患者血清抗平滑肌抗体(ASMA)及抗平滑肌抗体抗核抗体(ANA)检测方法为德国欧蒙试剂间接免疫荧光法;肝抗原抗体(SLA)采用检测方法为德国欧蒙试剂免疫印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氨甲喋呤、硫唑嘌呤及环孢素A治疗,同时给予熊去氧胆酸(生产公司: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318)治疗,8~10mg/kg・d,分别在早晚餐时给药。参考组患者根据其具体病情给予常规治疗。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ASMA阳性检出率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患者ANA中肌动蛋白型阳性检出率为52.2%(24/46),参考组患者未检出肌动蛋白型阳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3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46例患者碱性磷酸酶、血清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等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率为100%。

3讨论

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侵犯最早的器官之一,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疾病发病机制、发病情况、临床特征研究不断深入,诊疗手段均得到较大提高。免疫机制在肝病的发生中具有较为重要作用,无论是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均有免疫异常现象,自身免疫性肝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三种[2],其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主要以胆道损害为主,为进展性疾病,临床多认为疾病发生与化学因素、感染及自身抗原分析模拟、细胞因子网络等有着直接关系[3]。生化检测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功能异常的有效手段,其中血清自身抗体为观察的重要指标[4],如ASMA、ANA、AMA-M2等对于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的意义。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率在疾病的免疫学诊断指标中最为重要[5],临床研究显示,95%~98%的患者抗体均表现为阳性,本次研究中所得结果为93.5%验证了此类观点。抗着丝点抗体为系统性硬化肝病的亚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中,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检出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

参考文献:

[1]戚应杰,刁联硕.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及其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326-330.

[2]孔令和,高素香,桂亚萍,等.抗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组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3):243-244.

[3]王玉梅,王敏,宋丽媛.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0,23(5):590-592.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8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重庆市垫江县 408300

【摘 要】目的:对行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在2008-2014 年所治疗的92 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为观察对象,用放射介入的方法对患者加以诊治。在92 例患者中,A 组有8 例患者采用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B 组有70 例患者采用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药物灌注,C 组有14 例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C 组效果最佳,存活率占86.1% ,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78.9%;A 组存活率占50.1%,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42.7%;B 组存活率占66.9%,对肿瘤诊治有效率占62.8%。结论:为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要选择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治疗方法,可以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临床观察

现代化建设不断进步,促使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肝癌,医学者研究出较为有效的诊治方法,就是采用放射介入栓塞治疗肝癌,这一治疗方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相应。那么,放射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观察有哪些?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为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2009~2014 年的92 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0 例,女性22 例,年龄在30-80 岁之间,平均 (53.56 士3.09)岁,病人都是早中期肝癌患者。92 例病人中,有20 例患者是在手术后对其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有15 例是在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之后将肝癌外科切掉,A 组有8 例患者为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B 组有70例患者为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药物灌注,C 组有14 例患者为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有70 例门静脉分支癌栓,30 例主干加分支癌栓,15例动脉门静脉瘘,7 例动脉肝静脉瘘,13例肝外迷走血管。

1.2 方法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是指医学研究者利用Seldinger 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造影后明确肿瘤滋养血管情况,超选择插至滋养血管。先行灌注化疗,灌注化疗药物为铂类及羟基喜树碱,阿霉素类等。而后行碘油栓塞,最后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明胶海绵类及碘油的药量是按照病人肿块大小、分布所决定。

1.3 数据处理

将此次研究数据统计下进行研究分析,并作为计量资料来考究,采用平均值及差数显示有所不同,切记P<0.05 才能进行比较。

2 结果

经试验表明,影响患者病情的内外因素诸多,不容忽视的是肝功能、诊治前后碘油布局等。结果显示本次实验中C 组效果最佳,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78.9%;A组存活率占50.1%,对肿瘤诊治有效率达42.7%;B 组存活率占66.9%,对肿瘤诊治有效率占62.8%。

3 讨论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肝癌病人,医学者通常利用肝动脉内栓塞化疗的诊治方法。对于肝癌所运用的肝动脉栓塞治疗在一开始饱受人们的排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为病人所带来的疗效也愈发明显,也就受到广大医学研究者的一致认可和推崇。门静脉癌栓减缓门静脉的血流量,加重门脉高压发生且易血行转移。术前运用CT 增强扫描或超声可以明确诊断。

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不单单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还受到肿瘤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动静脉瘘等本身的牵制。一般情况下,肿瘤>9cm、边界不规则、动静脉瘘形成等,患者的有效率降低,甚至存活时间不会超过半年,即使采用超选择肝动脉栓塞治疗也难以有效控制肿瘤进展;肿瘤体积小、有假包膜、无动静脉瘘的情况下是应用肝动脉栓塞治疗的最佳时机。

经过反复试验表明与实践临床观察,不难看出超选择介入栓塞治疗确实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有较好的效果。当然,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使所有患者们的病情都好转。此次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得知,运用肝动脉栓塞治疗,C 组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最为明显,效果极好;B 组为肝动脉碘油栓塞加化疗灌注,效果仅此于C 组;A 组为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效果根本就不显著。从实验中,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结论,单纯肝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治疗肝癌,并不能提高其病情好转的几率,所以日常医生针对肝癌患者是不推荐这种简单、直接、效果却不显著的医治方法的。效果最佳、最为显著的就是加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这一方法,通过对肝癌患者采用这种方法,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碘油的分布、肿瘤自身特点、治疗频率等成因。总之,超选择碘油栓塞加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要在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肝功情况、有无动静脉瘘等、门脉拴子大小等),确保能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 陈冬. 放射介入栓塞化疗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06).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9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12.6;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7)06-1412-02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一种以核酸生物化学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自1985年问世以来,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最有价值的研究手段之一[1]。PCR技术经历了由定性走向定量的发展过程,荧光定量PCR(FQ-PCR)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备受关注的定量PCR技术,主要用于核酸定量检测,可反映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情况。该技术在临床上感染性疾病应用中相当广泛,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疾病的诊疗方面的应用更为普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有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庚型肝炎病毒(HGV)及输血传播病毒(TTV)等。甲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有较好的血清学诊断指标,一般不需要进行基因诊断,庚型肝炎病毒(HGV)及输血传播病毒(TTV)分别自1996年、1998年以来国内才有所报道[2],其基因诊断在临床上应用较少。FQ-PCR主要用于对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治疗、疗效监测以及预后判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以下就其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分析技术

PCR技术其实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热变性、复性原理的应用,循环重复着 “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FQ-PCR是指在普通PCR扩增体系中,加入一个靶基因序列特异互补的双荧光标记探针,5′端标记荧光发射集团,3′端标记荧光淬灭集团,当探针完整时,后者抑制前者而不发光;当有靶基因存在时,在PCR复性阶段,探针与靶基因互补,在PCR延伸中,由于Taq酶(一种耐热DNA聚合酶)具有5′-3′的外切酶活性,引物沿模板延伸至标记探针结合处,将5′端荧光发射集团切下,经激光照射产生荧光,在这时检测系统收集PCR扩增系统中荧光,其强度与PCR产物量成正比关系[3-5]。该技术以外标准作为定量依据,将即时检测荧光强度与标准曲线相比定量,最终反映原始模板定量[3]。该技术把基因扩增PCR、分子杂交和光化学融合为一体,使PCR扩增和产物分析的全过程均在单管封闭条件下进行,并通过微机控制,实现了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和自动分析结果。该技术在整个扩增过程中保持在封闭状态下,不需PCR后处理,即不需将扩增后的PCR产物取出再进行结果分析,且在系统中又使用了尿苷酶(UNG酶)预防污染,极大降低了假阳性结果的发生率[6]。

2 FQ-PCR在病毒性肝炎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2.1 早期诊断

2.1.1 诊断乙型肝炎 临床上常用血清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的一种,一般通过测定患者血清中HBsAg即可明确诊断,不需要进行HBV核酸检测来诊断。但在某些情况下,患者血清中HBsAg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不到:①HBsAg抗原量过低,未达到检出水平;②出现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存在HBsAg与抗HBs复合物,抗体优势时HBsAg被掩蔽;③基因变异不产生HBsAg;④血清中单独HBV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等等。在以上各种情形下,血清中HBV DNA可能为阳性。HBV DNA是反映病毒是否复制的直接指标,HBsAg阴性而HBV DNA阳性表明患者存在现症感染。因此,FQ-PCR检测HBV DNA可用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滴度低时诊断肝炎。

2.1.2 诊断丙型肝炎 目前临床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标记物抗HCV的IgG抗体的检测,但此抗体只是间接反映了患者有HCV感染,其在体内不易被清除,持续时间较长,可维持在10年左右[7],因此该指标不能区别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即不能准确地反映病情。HCV在血液中复制水平低,血清中的病毒较少,抗体的产生较晚,一般在感染的第2周以后才产生抗体,通常存在有“窗口期”问题,而有部分患者因免疫力低下或使用了免疫抑制剂(如白血病患者),体内可能不产生抗体而造成漏检。血清HCV RNA是HCV感染的直接依据,是反映HCV复制的可靠指标,检测HCV RNA是目前唯一能直接检测病毒血症的方法[2]。杨东亮[8]研究表明,血清中的HCV RNA是病毒复制和肝炎进程的确切标志,检测血清HCV RNA已成为诊断HCV病毒血症的“金标准”,其定量分析法的特异性为98%~99%,且不受基因型的影响。因此,病毒核酸的检测在对丙型肝炎的诊断上更为重要。

PCR检测病毒核酸解决了免疫学检测的“窗口期”问题,可判断疾病是否处于隐性或亚临床状态从而做出早期诊断。

2.2 选择治疗药物和制定治疗方案

在肝炎病毒核酸定量研究中发现,病毒核酸的数量与某些药物的疗效相关,如干扰素对病毒高拷贝者不敏感,低拷贝者敏感,而有些药物如拉米夫啶则有显著降低病毒高拷贝的作用[9,10];乙型肝炎急性期经贺普丁治疗后外周血HBVDNA含量显著下降,后改用干扰素治疗效果极佳[11]。丙肝的治疗要及时,就一定要依靠HCV RNA的定量检测,其检测意义除可确定感染外,还体现在用于指导治疗和判断应答[12]。

2.3 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

外周血中HBV、HCV核酸的含量反映了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和患者病程变化,是衡量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虽然乙型肝炎的诊断一般不需要进行病毒核酸的检测,但在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病毒核酸含量的检测显得必不可少,尤其是当HBV基因组前C区发生突变时,因妨碍了病毒e抗原(HBeAg)的分泌,导致患者血清中HBeAg阴性而HBV DNA却保持为阳性[13],此时病毒核酸定量更能动态反映药物疗效。在乙肝治疗过程中,慢性肝炎治疗的终点是血清学标记即HBV DNA的消失。有关研究[14]发现,可以以HBV DNA血清浓度的变化来评价药物疗效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动态监测患者外周血中的HBV DNA,当患者经抗病毒药物治疗后,HBV DNA含量持续下降,然后维持在较低水平,甚至低于方法检测下限,则表明治疗有效;如果经治疗后病毒载量下降不明显,则应考虑改变治疗方案[9]。研究表明[15], HBeAg无论是阳性还是阴性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均无影响,而HBV DNA载量作为预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HBVDNA低载量患者预后较好。有研究[16]表明,治疗前病毒载量水平可作为慢性肝炎在用拉米夫啶治疗时发生的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的早期预测指标,即治疗前HBV DNA水平越高,YMDD变异的产生率越高,产生变异的时间越早。

2.4 用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HBV DNA的变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用拉米夫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HBV会发生变异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其主要是在HBVDNAP基因区发生了YMDD变异[17,18]。YMDD变异可以是天然存在的[19],亦可以是在治疗时诱发引起的[16,20],FQ-PCR可用于HBV YMDD变异[18]的检测,便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综上所述,FQ-PCR在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我国是深受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危害的国家,这类人群在接受治疗时需要有好的检验技术为临床提供选择药物及评价疗效的客观依据。目前而言,FQ-PCR能客观反映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确切数量,基本上能满足临床这方面的需要,对肝炎患者选择药物及评价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正,赵晓涛.聚合酶链反应及其相关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的应用前景[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2):69-70.

[2] 杨守纯,陶其敏.我国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史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5):275-277.

[3] 张华,许叔祥.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23(2)120-121.

[4] 程纲,何蕴韶,周新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35-138.

[5]申子瑜,李金明.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

[6]张国立,张琚.实时定量PCR技术的介绍[J].生物技术,2003,13:39-40.

[7]崔艳香,邱香廷,王新花,等.FQ-PCR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临床价值[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9):1302-1303.

[8]杨东亮.丙型肝炎的病毒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2):104.

[9]陶志华,陈晓东,王忠永,等.乙型肝炎病毒DNA荧光定量PCR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5):280-281.

[10] 何蕴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和展望[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33-134.

[11] 陶志华,陈晓东,王忠永,等.乙型肝炎病毒DNA荧光定量PCR的建立与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2002,20(5):282-284.

[12] 胥婧,祁百胜.荧光定量PCR检测丙型肝炎RNA结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06,8:67.

[13] 隋云华,杨国志,许家璋,等.HBV-DNA定量与乙型肝炎及病理关系的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5):267-269.

[14] 沈敏,张庆五,谈秋雯,等.PCR定性及定量测定法测定血清HBV-DNA的评估[J].胃肠病学,1999,4:55-56.

[15] 孙庆丰,吕勇,徐道振,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及DNA载量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J].中华肝病杂志,2006,14(6):410-413.

[16] 商庆华,于建国,肖德明,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YMDD变异的产生与病毒载量的关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9):928-931.

[17] 蒋栋,魏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和耐药株监测[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2):127-128.

[18] 刘传苗,张欣欣,张东华,等.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基因变异[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37-39.

[19] KOBAYASHIS,IDET,SATAT.DetectionofYMDDmotifmutationsinsomelamivudine-untreatedasymptomatichepatisBviruscarriers[J]. JHepatol,2001,34:584-586.

肝病的诊疗方法篇10

[关键词] 介入超声;肝肾脓肿;诊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33-02

肝肾脓肿多见于重体力劳动者和生活在条件较差环境中的人群,且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活条件差的人群就医的环境也比较差,易被误诊为感冒,耽误病情[1]。介入超声治疗是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主要基于超声显像的技术来实现对临床诊断和施治的满足,包括穿刺、X线造影、插管、抽吸、注药等医疗手段[2]。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60例肝脓肿和肾脓肿患者行介入超声检查,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8~58岁,平均(35.4±6.2)岁;患者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病房;脓肿发生部位包括:右肾3例,左肾3例,肝右叶32例,肝左叶22例;脓肿直径2.5~10.2 cm,平均(4.6±2.3) cm。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畏寒、消瘦、乏力、肝肾部位叩击有疼痛感等。经血常规检测,患者白细胞总数以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升高。

1.2 仪器

采用Aloka-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为3.5 MHz。采用18 G和16 G穿刺针,备甲硝唑、利多卡因、头孢类抗生素等。

1.3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常规查体,行血常规、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心电图、血压、肝肾功能等检测,了解患者病史及用药过敏史。根据查体结果,选择皮表距离脓肿最近部位,并避开肝、肺、脾、肠管、肝管及大血管等重要的组织器官,标记进针点。患者根据病灶部位行仰卧位或左前卧位等,常规消毒铺巾,采用2 mL浓度为2 %的利多卡因行浸润性局部麻醉,于标记的穿刺点进针,进针处相邻2 cm左右处,且有利于显示病灶的位置放置彩超探头,随时观察进针情况,以及针头与病灶之间的空间关系,调整方向。进针至患者病灶表皮时,嘱咐患者屏住呼吸,针头刺入肝或肾组织后,嘱患者重新平衡呼吸,观察彩超图像,将针头刺入至脓肿中央液性暗区后拔出针芯,进行脓液抽取。如果抽取过程中发现脓液黏稠,加注甲硝唑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再行抽取。脓液抽取后送检,并确诊为肝脓肿、肾脓肿。反复用甲硝唑或0.9%氯化钠溶液冲洗脓腔,至抽取出的液体清亮或为淡红色时停止。再次消毒穿刺点及周围区域,拔出穿刺针。每周对患者行超声检查,发现仍存在脓液,再行抽吸,具体方法如前。抗生素应用要根据药敏实验进行调换,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1.4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最后一次抽吸后,连续3次超声扫查显示原病灶位置未探及明显脓液,即为治愈[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处理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4例肝脓肿患者均经超声下穿刺抽取脓液并确诊,其中28例经1次穿刺后3次复查无脓液治愈,16例2次穿刺抽脓后治愈,10例3次及以上抽脓后治愈,治愈率为100%。6例肾脓肿患者经超声下穿刺抽取脓液均确诊,其中3例经1次穿刺后治愈,2例经2次穿刺后治疗,1例3次穿刺,治愈率为100%。不同穿刺次数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穿刺3次及以上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脓肿直径均明显高于穿刺1、2次患者(P < 0.05)。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超声技术的进步,介入超声已经逐渐成为超声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理论,通过超声显像的功能进一步实施一系列的临床治疗,既避免了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可达到和外科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4-5]。介入超声治疗的原理在于通过超声技术作为引导,以穿刺的形式直接达到患者病灶区域,从而将病灶内脓液、囊液等抽取出来,缓解病情,也可通过穿刺注入药液,实现治疗。该方法具有无需开刀或打孔,利用穿刺方法即可以达到无创效果、患者痛苦小、复发率低、无需住院等优势[6-8],受到临床的欢迎。

肝脏有储存肝糖、去氧化、合成分泌性蛋白质等作用,肾脏可滤过血液中的杂质,对电解质和体液的平衡有较好的维持作用,二者均为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与健康。一般而言,肝、肾的脓肿发病较难察觉,尤其是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建筑工地、矿山等的人群,周围医疗条件较差,易被误诊为感冒。再加上患病者经济条件不足,难以通过血白细胞、血沉等指标的检测来诊断。介入超声配合穿刺抽脓操作简单快捷,有利于临床的确诊,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因而更利于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确诊与治疗。

在本组研究中,笔者以本院肝、肾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在超声显像的指导下,可直接显示患者病灶的位置、大小、成熟液化情况等。同时,在穿刺抽脓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脓液送检化验来确诊病情,另一方面可继续抽取脓液直至抽净,使脓肿萎缩消失,再利用药物注射杀灭细菌,达到治疗目的。实践表明,介入超声的临床操作较简单,且对患者创作很小,患者无痛苦,治疗后愈合快,无需住院。针对本组患者的相关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可通过1次脓液抽取而获得治愈。但是,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脓肿较大的患者治疗相对困难,要经过多次临床抽取脓液方能治愈。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发现有年龄偏大、病程较长、脓肿较大的患者,应提前与患者做好沟通和心理护理,使患者理解治疗的持续性,避免因为不能有效复诊而耽误或加重病情。总而言之,介入超声诊断和治疗肝肾脓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于临床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永超,连娟,罗福成,等. 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术治疗恶性肿瘤致胆道梗阻的临床价值[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4):271-273.

[2] 李春华,余毅. 介入超声治疗肾囊肿68例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7):2585-2587.

[3] 谢永俊. 介入超声穿刺置管术治疗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J]. 医学信息,2011,24(8):330-332.

[4] 石力,汤礼军,汪涛,等. 介入超声联合胆道镜治疗胰周脓肿[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1,14(3):223-225.

[5] 吴松松,李建卫,陈圣,等. 床边介入超声在外科危重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5(1):116-118.

[6] 赵民刚. 腹部介入性超声治疗肝囊肿1例[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8):89-90.

[7] 鹿文静,刘纪蓉. 介入超声活检对肺部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