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源共享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4-01-09 17:33:33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1

关键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36-03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积累了大量网络学习资源,由于参与建设的公司、机构数量众多,在资源建设中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使不同的资源彼此之间不能共享,不同公司、单位建设的资源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为解决此问题,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框架以实现不同资源库之间的资源共享。[1]国内有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现有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通过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能同时访问多个网络学习资源系统的一个公共接口,原理如图1所示。

根据资源访问需求,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应具备用户注册、用户互认证、资源索引、资源检索、资源访问及付费等基本功能。

一、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

1.用户注册与管理

用户通过注册成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注册用户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对存在于不同系统中的资源进行访问。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用户注册操作获取用户的基本信息并根据运行需求对注册用户进行管理。

2.用户互认证

在国内相关研究中,用户认证主要是指各个资源管理系统将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注册用户认证为其用户,允许其进行资源访问操作,这是单方认证。[2][3]当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多个学习资源及其管理系统松散耦合在一起时,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所耦合资源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的资源空间,因而用户认证应该是互认证,即各学习资源系统将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认证为其用户,同时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也应将各学习资源系统的用户认证为其用户。这种认证方式的好处在于只要用户拥有资源共享平台或资源系统的一个账号信息即可对共享平台所属的全部资源进行访问,无需拥有多个身份信息。

3.资源索引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对耦合的各个资源系统中的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形成资源目录。用户通过资源目录可以了解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耦合的资源类型,以此为基础用户也可以进行资源基本信息的检索与浏览。

4.资源检索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对耦合的资源检索功能,用户通过资源索引或关键词检索所需的资源。关键词检索资源检索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将现有各个资源系统的元数据以统一数据组织形式保存在网络学习资源平台中,用户通过检索共享平台中的元数据获取资源的基本信息。为保证检索结果准确、有效,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与资源系统之间要进行元数据的同步操作,资源系统的资源变化需及时更新反馈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中。二是各个资源系统为共享平台提供元数据访问接口,通过接口共享平台可以检索各个资源系统中的元数据,并将检索结果以统一的表现方式呈现给用户。此种方式不需要进行元数据的同步操作,但要求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检索程序具备能够对以不同标准组织的元数据进行搜索并将来自于不同资源系统的数据转化为统一的组织形式呈现给用户的能力。

5.资源访问

资源访问是指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资源浏览服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用户要访问的资源链接,用户通过链接进入资源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此种方式需要资源系统提供资源访问接口,用户通过接口进入资源管理系统进行资源访问。二是共享平台将用户需要访问的资源同步到平台中,用户通过共享平台进行访问。该方式要求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与各个资源系统按照一定的数据组织标准进行资源信息的交换,并且网络学习资源管理平台要具备能够将以不同标准组织的资源信息转化为统一的数据组织形式的能力。

6.付费功能

各个资源系统都有各自的利益,这是网络学习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资源共享时,应保证各个资源提供者原有的利益。用户通过共享平台访问不同资源系统提供的有偿资源时,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付费操作,并将访问费用划入相应资源系统的账户中。

二、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结构

如图1所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资源访问的公共接口,作为一个应用平台,它与上端的用户及下端的资源系统构成有机的整体,在构建其结构时应综合考虑。综合前文所述的功能,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有用户层、应用层、系统层、数据层和资源层构成。

(1)用户层包含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各个资源系统的注册用户以及管理用户。当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将多个资源系统耦合在一起,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资源应用,因而应将各个不同系统原有的用户纳入新形成的系统中。管理用户负责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操作。

(2)应用层为用户层提供各种资源访问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用户实现不同系统中的资源共享。如前文所述包括用户注册服务、用户登录服务、资源目录浏览服务、资源检索服务、资源访问服务和付费服务。

(3)系统层为各种资源共享服务实现透明化处理,由元数据收集与同步模块、用户互认证模块、数据标准转换模块以及资源数据整合模块构成。元数据收集与同步模块运用推、拉技术将各个资源系统的元数据信息同步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管理平台中。用户互认证模块用于资源共享管理平台和各个资源系统之间完成用户互认证操作。资源标准转换模块用于将来自不同系统、以不同标准组织的元数据信息、资源信息转换为统一标准组织形式或者提供多种标准数据访问接口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系统的访问。数据整合模块将标准转化模块转换后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合进行保存或按用户需求将其呈现给用户。付费模块引导用户完成对有偿资源服务的支付操作,并根据其访问的资源将访问费用划入相应的资源系统的账户中。

(4)数据层保存系统平台运行过程中必需的或产生的相关数据,包括元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目录信息及用户信息。元数据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描述信息,可用于资源的检索,也可用于向用户提供资源的说明性信息。资源信息是用户在访问共享资源时产生的个性化信息如用户资源搜索结果、在资源访问过程中同步到共享平台中的资源内容及用户收藏的资源链接等。资源目录信息保存了各个资源系统资源的分类信息。用户信息是为满足共享平台运行需求由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的集合,共享平台已经依据这些数据进行身份识别并对用户进行管理。

(5)资源层为各个资源系统的集合,包括包含资源及其应用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只对网络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松散的耦合,本身并不包含用户所需的各种资源,用户在进行资源共享时需要各个资源系统提供资源并且不能完全脱离各种资源原有的应用系统,因此资源系统中的资源及其应用系统是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层。

三、构建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以用户互认证为基础,但目前大部分资源系统只支持对自身用户的认证操作,每个资源系统需解决与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其他资源系统间的用户互认证。实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各个资源系统用户互认证有两种可以选择的技术方案。方案一是为各个资源系统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统一的身份认证程序,实现单点登录,处处访问,原理如图3所示。

此种方案将各个资源系统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信息进行集中管理,由统一身份认证程序完成身份认证并返回认证结果, 成功或者失败信息, 如果成功则还可以包含用户的权限信息,用户通过认证后无需再次登录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或资源系统即可进行资源访问。这种方案可以应用Web Services技术加以实现。[4]

方案二是各个资源系统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独立的用户互认证模块并提供访问接口,认证过程如图4所示。

该方案需对各个资源系统进行功能扩展并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及各个资源系统间的通信与认证机制。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资源共享过程中要对各个资源系统的元数据信息、资源目录信息及用户请求访问的资源信息进行同步操作,在此过程中存在着在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交互以及将按不同标准组织的各种数据转化为统一的数据组织形式等操作,需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一是网络学习资源的提供者与网络学习共享平台的设计者要共享各自所采用的标准。数据组织标准共享是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交换以及格式转换的前提条件,可以通过相关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得以解决。二是不同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时应遵循哪种数据交换标准;三是在数据转换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标准进行转换。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已经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体系,根据学者何克抗的观点,为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及网络教学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据《学习对象元数据》(CELTS-3)、《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为基础进行资源数据组织,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数据的标准转换。这些标准是否能满足转换需求及在转换过程中要解决哪些问题还需在实践过程中探索。

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为各个资源的用户提供了更多可访问的资源,同时也为各个资源系统增加了更多潜在的资源用户。由于各个资源系统都有各自利益,这带来了一个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当用户跨系统访问资源时,资源提供者之间、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者与资源提供者如何进行利益分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耦合各个资源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时应该保证各个资源系统应有的经济利益,否则会直接影响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该问题可以通过管理部分组织资源提供者及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平台设计者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2]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Xianyang, this paper explored a number of issues of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mong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mong reg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

Key words: reg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95-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加快以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我国高等职业技术类学院大规模扩展。作为陕西“一线两带”经济走廊重要城市之一的咸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也有较大增长。截至2010年9月,陕西省共有各类高职院校75所,其中咸阳市9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12%;全省公办高职院校29所,咸阳市有5所,占全省公办高职院校总数17.2%[1]。由此可见咸阳市高职教育已得到长足发展,在我省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办学时间、办校规模、专业建设及实验设备等办学资源不一致,咸阳市高职院校发展实力相差较大,办学效果、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差参不齐。为解决上述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把咸阳市的高职教育做大做强,改善其办学条件不均衡、发展水平不一致的现状,应当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实施咸阳市高职院校就近合作办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模式,增加高职院校实际可供使用资源的总量和类型,优化资源结构,形成规模优势和整体优势,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快速增长,促进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发展。

1目前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1 上级部门重视程度不高咸阳市5所公办高职院校在行政上隶属各不相同,要组建一个分明、高效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系统,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由于这些院校均建在咸阳市区,要顺利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咸阳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不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专项研究课题的数量严重偏少。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咸阳市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办学经费投入偏少,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这直接导致咸阳市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和水平较低。另外,由于上述5所高职院校从行政隶属上均不属于咸阳市政府管辖,故咸阳市政府对其关注与支持力度均不足。

1.2 共享意识不强,动力不足上述5所高职院校在办学规模、硬件条件、软件设施、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师资水平、学生基础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各校都有相对固定的校园文化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理以及思想观念,并且对本校产生着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也会影响区域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同时,整体实力较强的院校在课程互开、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软件资源共享方面缺乏内在的动力,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会对本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某种程度的保护。另外,由于科研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资源共享会增加日常运作费用、设备磨损与维护费用,没有解决好资源共享各方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配,直接导致区域内高职院校缺乏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

1.3 共享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由于咸阳市上述5所高职院校在行政上隶属各不相同,所以要顺利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各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制定出具体政策和制度。但是,目前咸阳市高职院校间教学资源共享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和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也没有一套共享机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1.4 共享内容单一,程度不高咸阳市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硬软件资源共享过程中会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处理。一是硬件资源的共享困难重重。如在自身硬件资源紧张尚不能满足本院学生使用,高职院校不可能拿出自己的设施供其它学校学生使用;即使可以共享,使用设施应如何进行付费补偿等均缺乏现成的措施。二是软件资源共享难度较大。由于不同院校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些差异就会给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学校中实现学分互认提出难题,从而给教学资源共享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如要共享,则会牵涉到复杂的成本问题,如某院教师为其他院校的学生开设课程,则会涉及到该教师业绩考核和工作量的计算等一系列问题。故目前除个别范畴外,在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以及课程设置、师资互聘等软件资源上共享程度都不高。

2对策及建议

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之下,没有深层次的资源共享,高职院校的建设就难以推进和深化。因此,如何排除各种阻碍,推进区域内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2.1 教育主管部门促进资源共享的导向作用咸阳市高职院校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要顺利实施,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支持力度。一是可用行政手段制定政策,要求不同院校之间逐步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以达到实现区域内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长远目标;二是对实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的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可制定一系列教学资源共享优惠政策,对提供资源共享的高职院校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与奖励;四是加大对教学资源共享的理论专项研究支持力度,提高高职院校资源共享的能力和水平。

2.2 强化共享意识,增强共享动力教育主管部门、院校、教师等要树立教学资源共享的观念,充分认识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以及资源共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认识到统一规划设置教育资源平台,实施教学资源共享是化解各校教学资源匮乏、提高办学效益的最佳途径。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建立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按照“谁提供谁收益,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充分运用经济手段、采用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推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从根本上增强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2]。对于办学层次差异较大的院校,可以由某门课程的某些实验项目的共享开始,逐渐推广到相关学科师资、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共享上。最后,还要促进高校间的文化融合。各校在自身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要实现开放式办学,整合高校间的优势,就要加速高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促进共享办学资源理念的形成。

2.3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保证资源共享区域内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资源共享新机制,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合作与互动。还要有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制来协调资源共享过程中各院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约束和规范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的态度与行为。具体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需要建立各高职院校共同组成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以保证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建立一套各高职院校共同遵守、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内容;三是要成立教学工作协调委员会,以落实各项方案的实施、反馈、调控与改进;四是要明确和强化资源共享的计划,细化资源共享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资源共享管理机构的协调职能[3]。在建立有效机制的同时,对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效性需要多管齐下:如提高信息流动的通畅程度,使得供求双方对有关校际选修课乃至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本身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增加对共享资源的选择;降低学生使用教学共享资源设备的交易成本,使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在校际间使用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校际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和教师素质,使其更具吸引力,实现院校间优势互补。

2.4 丰富共享内容,拓宽共享层面

2.4.1 促进实训设备及实训场地等硬件资源的共享由于受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较少的影响,各高职院校的硬件资源均不够充裕,一些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院校,以及一些院校的非主打专业,其实训设备等硬件资源更是严重缺失,不仅无力实施教学资源共享,连自身教学需要亦不能满足。但如果细加分析,这些院校去却存在着硬件资源严重匮乏与硬件资源过剩并存的现象。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同专业同行班之间通常采取学计划,即同一实训内容通常要集中安排在同一时间段进行,这使得实训资源短缺的状况极为严重。但这些实训场地和设备往往在另一时间段出现大量空档,出现资源大量过剩的局面。如果将不同院校的实习时间合理调配,统筹安排各学校的实训资源,则会解决实训资源相对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矛盾。

2.4.2 加强师资、课程、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一是推进教师互聘工作。教师互聘不仅能缓解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还能降低学院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不同院校间可根据比例,聘任别的学院教师来弥补本院教师的不足。鼓励不同院校相近或相同学科的教师,联合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开发,这样既可以融合各自院校的特色,又可以弥补彼此不足。二是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各院校可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在师资和教室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对外开放所有课程。学生在教学计划内进行的跨校选课按学分收费,费用由学生所在院校进行校际结算。在建立共享课程认定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共享课程的范围,由单一的公共选修课共享,扩大到在公共基础课群、公共选修课及各校的精品课程中进行共享。三是加强网络资源共享。网络平台是教学资源共享的最佳模式,将区域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园网有机链接起来,建立区域内的信息资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的效益最大化[4]。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科研解决学生跨校区选课的困难,也能实现精品课程网站访问和网络课程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相关的信息检索、等,对推进区域教学资源共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祝西莹,陆颖.推进咸阳市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9).

[2]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市场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并没有同步增长,中职教育领域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突出,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设施缺乏,办学条件差,整体层次不高。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本文拟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角度,对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面对资源短缺,概括说来解决思路可以有两种:一是扩大增量,由国家和社会向中职教育领域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二是用好存量,即通过必要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使中职教育领域已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存量,整合现有的中职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对中职教育发展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共享,可以缓解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不足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扩招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供给不足的问题,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实现资源优化,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重争取、轻应用,重投入、轻产出,重消费,轻积累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可以改变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消费的模式,弱化中等职业学校对资源占有的意识,提升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将个体资源汇聚成集体资源,同时满足个体和集体对资源的需求,有效缓解资源需求过度的问题。

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还可以缓解中职学校间对教育资源的恶性竞争状况。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短缺成为普遍现象,为了争取有限的教育资源,各所中等职业学校之间不可避免展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过程中,部分处于优势地位的学校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更多的处于劣势的学校的资源则进一步减少。这种竞争不仅没有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使得同一地域、同一领域的不同中职学校之间,关系疏离,以邻为壑,反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除了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合理开发并优化配置,也可以使不同的中职学校间形成重合作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改善中职教育领域生态。

总之,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是缓解中职教育资源短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中职教育领域生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中职学校资源的共享势在必行。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实现路径

制度问题更为根本,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体制机制保障尤为重要。

(1)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内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定义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国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清楚地界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宏观决策、政策实施指导部门,是资源共享机制的最高管理部门,也是共享机制的协调中心,主要负责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共享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实施,为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做好各种具体的行政支持工作等。各中职学校是整个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中心,是机制运行能否成功的关键。各学校可以在进行资格认定后,将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集中共享,形成共同的资源中心,各学校可以借助一定的平台,从中获取所需资源;同时,不同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在资源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将资源反馈信息传递给资源中心,本学校教育资源的更新改进情况也及时上传资源中心,从而实现与资源中心的资源互动。社会公众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第三方参与主体,主要对资源中心的运行进行监督,包括教育资源资格认定的监督、社会媒体监督和人才教育的监督等。

(2)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实现路径。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必须围绕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和社会公众三大参与主体,一一加以推进。

第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共享机制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实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以服务为主要职能,加强政策性的调研,并运用民主方式进行科学决策,从宏观上对共享机制做出指导和调控。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教育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依据社会需求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提出建议,对各学校教育共享资源的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协调各中学校实行资源共享的活动,确保各学校在共享机制下对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保证共享机制的有效运行。

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对共享机制的微观运作管理。作为共享机制的核心,中等职业学校的参与度决定着共享机制的成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是共享资源的提供者,还是共享资源的使用者。由于在共享机制中往往会涉及到各自学校的利益,这就需要各学校加强沟通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以便实现资源共享。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各中职学校不仅要依据资源共享方案开展资源优化整合活动,还应尽可能地对各类资源使用行为适时改进,及时纠正各种偏差。与此同时,及时预警在资源共享机制中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提出预防措施和指导规范,并提前作出应对预案,在矛盾爆发时稳妥审慎予以解决,促进共享机制的正常有序运行。

第三,社会公众应加强对共享机制的监督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认证标准,对参加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中职学校进行全面认证,确保其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新闻媒体对共享机制运行过程的实时报道,及时就资源共享进行大众化监督评价等,通过这些举措,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得以正常运转并实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虹波、李玉顺,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及共享机制建设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2] 张兰洁,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壁垒和消解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江雪双,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科学决策,2008(11)

[4]管德明.试论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4

【摘 要】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29-02

作者简介:郑莹,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常德市2015年科技基金(编号:2014ZD49)和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科技基金(编号:ZY1368) 的研究成果。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已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前沿,其数字资源共享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如何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职院校间数字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条件,教育资源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教学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教育资源应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共建共享又为其自身应用提供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数字化产品或电子出版物的低成本复制和广泛传播,导致著作权人对自己的专有权利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者对立统一,既相互促进又同时内在地存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用户基于 Internet 信息开放、扩大流通作用的基础上,要求资源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资源专有,反对资源垄断,要求实现社会公众利益。

而网络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具有专有性、排他性,它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刻地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只有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中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共享过程中,保证不能随便侵犯版权所有人的权益。

我们对湖南10余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有 65.4%的教师与 45.85%的开发技术人员认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顺利进展。虽然今年来不乏对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研究,但总体上来讲相关问题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施起来还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受到网络知识产权限制性障碍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主要针对解决目前影响共享的各种制约因素,实现不同学校间数字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互联互通的要求而提出。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化,关键是要找准起决定作用的要素,要厘清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协调各要素相互作用以发挥最大功能,进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稳定的运作模式。

我们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共享激励机制作为促进。

1.建立数据规范标准的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化是共享实现的根本保证。目前基于现行的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一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但是仅仅局限于静态网页与一些音视频资源的共享,共享的水平还比较低,一些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开发过程由于没有遵循相关标准,因此无法实现课堂知识和教学管理数据的互交换与系统互操作。因此,遵循相关标准发、描述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大范围、高水平共建共享的根本保证。

2.加强院校合作建设,共享资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资源提供者对于在本校内与合作院校内免费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表示了较高的认同度,持“比较赞成”或者“非常赞成”态度的教师的比例相加达到了100%;而且高校间有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处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水平上,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技术支持而束之高阁。改善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共同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偿共享。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的类别与要求、学科特色等都不相同,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上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研究性大学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一般本科实施的是通识教育,高职高专类学校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样它们对教育资源需求的种类、实验室的设施、实践条件的需求上会迥然不同。因此,在一些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就不宜采取院校合作建设的方式,可由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联合一些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建设特色资源库,其服务对象相对来说也比较明确。其他院校的用户若有类似的需求,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有偿共享资源。

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与教学素材,而这些资源由于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免费共享会严重损害资源开发者的利益。因此实行有偿共享这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切实保障资源建设者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建设、维护资源的积极性。调查结果也表明,广大教师(50%)强烈呼吁“建立网上资源的版权保护机制”,对于确实有用的资源,大部分用户也接受通过有偿的方式获取。

因此,要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偿共享,必须建立用于交换资源的共享平台和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换的市场机制,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产业化。

4.建立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调查结果表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交易平台而无法实现有序、全面的共享。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管理方式混乱、交易机制不完善是严重阻碍共享的一个因素。

5.建立行政部门干预机制。要真正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教育部应当建立行政干预机制。缺乏有效的行政干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将是松散的、没有规章制度保障的活动。因此,建议教育部联合省市级教育部门制定一套用于规划、管理、监控与协调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行政干预机制,能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经费使用状况进行监控,能管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后的服务行为,能正确处理资源共享后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问题。

6.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调查结果表明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资源放到网上贡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律制度不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知识产权是代表个体利益的一种私权,而信息资源共享是法律赋予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是公权的一部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冲突的焦点是利益问题,二者冲突的根源在于代表产权人利益的私权与代表使用者、消费者利益的公权在利益上的非均衡性。

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的限制,它属于国内立法。但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性与无国界性与知识产权保护地域性产生了矛盾。信息化、网络化使电子作品的复制、传播速度加快,人们难以将某一条信息与某一特定地域相连。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作品合理使用及盈利行为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这就给开放网络条件下的侵权行为找到了最有利的借口,人们会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法律条文来辩解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导致著作权的侵权也就因地域的模糊而难以确定。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侵权、盗版成了一个全球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在构建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技术、法律和道德手段应该相互配合、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充分发挥法律的绝对权威和根本作用,协调技术手段的有力保证作用,并辅助道德手段的预防和自律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功能相对完善的网络产权保护体系。网络知识产权的根本保护手段还是立法,要加大知识产权法保护力度,制定网络保护法规,尽快建立有关信息上网的审核制度、保密审查措施,尤其是对侵权行为的确认、取证等都要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的规定。

7.建立共享激励机制。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推动共享的顺利实现,我们提出了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该机制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作为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交流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知识产权保障机制与及时的行政干预作为保障,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体系作为促进,以此推进高职院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英,黎琳,雷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9):39-41.

[2]张丽君,段万春,朝霞.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2):176-177.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5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是世界性潮流,是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政府推行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技能及工作效率,畅通和拓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做出科学性远瞻性的决策,提升政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能力。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以gov.cn命名)已超过10000个,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13]。网络技术把整个电脑、通信、软件、信息等资源融为一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中国光缆线铺设总长度达458万公里,“八纵八横”格局覆盖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070个县(区)、6115万个行政村,还开通了国际多条陆地及海底光缆[14]。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正在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这些经济圈。区域性经济是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及组合,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汇集其他8个城市的丰富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具有极强的资源及成本优势。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一强有力的后盾。从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如果想实现城市圈的各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打破行政区划之间的屏蔽,探索并建立城市圈内政务协作机制,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畅通,拓宽各城市间的政务信息沟通渠道,高效实施城市圈内的政务管理。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城市圈的政府政务服务。

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6

Abstract: The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is the basis of carrying on all kinds of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seeking th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Proceeding from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operational mechanism,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resource sharing,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key elements of regional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poses the key ways and means of constructing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The study is helpful for future work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mechanism, and maintain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 and promote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关键词: 地区性;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共享;运行机制

Key words: region;higher school;teaching resources sharing;operational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72-03

0 引言

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张,使高等教育资源出现了尖锐的供需矛盾,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存在着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教学资源的共享是一个分步骤、多层次的复杂体系,既包括各个层次资源的建设问题,也包括各层次之间资源的整合和配置问题,同时在技术上对满足不同的需求主体的个性化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中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都离不开科学的运作机制来为其保驾护航。因此,弄清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存在的问题,探讨高等教学资源地区性共享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助于高校突破多年形成的教学壁垒,实现有限的优质高等教学资源互补与共享。这既是高校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也是大众化条件下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优化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高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教学资源建设近年取得了蓬勃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潮。在商业领域,清华同方、国之源等教学资源提供公司,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其资源库系统获得了广泛的分发与推广。伴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层面上也出现了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热潮,开展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2006年教育部又启动“十五”部级重点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发展战略”及2007年的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秀教学团队、创新人才示范区等教学资源。而目前正在实施的“公开课”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作为全国高教基地之一,优质教学资源的集中地,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且省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加强合作交流,优化整合资源的重要性。2006年以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延安大学、陕西理工学院、新疆大学、兰州大学等26所高校构建的 “西部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以及国家在近几年先后组织实施的“西部校园网工程”、“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校校通”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初步建立起了能够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共享的网络基础环境,缓解了因设备场所紧张与闲置浪费的矛盾、教师超负荷工作和教学质量下滑的矛盾、文献资源紧缺和重复建设的矛盾。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在思想认识、管理体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如:①共享理念不明确。政府和高校管理者都有共享的愿望和设想,但是往往共享的理念不成熟、思路不明确,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去深入地分析、研究究竟要实现哪些方面的共享。②共享的内容单一。各校之间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使各校在项目管理、教师工作量、收费标准等还停留在较粗浅层次的合作,同时也造成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且受益不均。③共享机制不健全。目前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展了一些高等教学资源共享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比较零碎,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于高等教学资源共享与深层次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共享机制,这是高教资源共享经常化、制度化的前提基础和关键。

2 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及及关键要素

2.1 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 分析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机制与高校教学资源的概念及内涵。机制是指组织之间或部门之间的职能构建与运行方式,主要指管理对象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结构和功能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管理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校教育资源是指高等院校所拥有的、现实的和将来可能用于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总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应指共同利用或享用高等教育资源。它理应包含高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所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为各高校之间所共享、高等教育资源为高校内部所共享[1]。共享机制是指对于生产资料,资产及资本的共同开发和使用,对于技术,学术和知识的共同参与和使用。文中的地区可以指某特定的省,也可以指某特定的市或区,并不设置绝对的界限,而教学资源知识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主要指与教学相关的教育资源。根据这些概念的分析,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各高校校际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对教学资源共享提供的服务、支持,教学资源共享的决策和执行,教学资源的管理等如何有效的运行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某个地区各高校校际之间关于教学资源共享的职能构建与运行方式,其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地区内各高校的共生、共存与多赢。

2.2 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的构成要素 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系统包括内部要素、 运行平台和动力要素三大组成部分[2]。

2.2.1 内部要素 总体上可分为三类:共享的主体要素、共享的中介要素、共享的客体要素。共享主体,即共享资源的提供者(这里指某地区内的各个高校)、使用者(这里指高校师生)、管理者;共享客体,指可共享的教育资源;共享中介作为连接共享主体和客体要素的桥梁将两者连通,包括制度、机制、渠道、技术等。

2.2.2 运行平台 主要通过运行模式、运行管理、运行保障三大方面来实现。运行模式指平台资源的提供流程、共享方式、实际使用。运行管理,即共享的组织与管理、共享成员(资源的提供者或服务者)与用户(使用资源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单位和个人)、成员以及用户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以上三个方面包含有丰富的内涵,并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资源共享运行平台。

2.2.3 动力要素 动力是指能够促使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活动的持续发展而形成的复杂的动力系统,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来自用户需求,即高校师生的教学需求。外部动力,是由一些比较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合力,包括共享制度、 机制、 法律、 法规、 方式、 渠道、 技术等,这种合力共同促使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发展。

2.3 共享运行机制要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三要素分析,可以得知,共享运行机制中的构成要素彼此是一个相互依存、 相辅相成的整体。在有效的动力机制促进和作用下,能确保共享机制运行的连贯性及持续性,而内部要素优化配置体现在运行平台上的各个环节中,三者缺一不可。从本质来说,内部要素是基础,运行平台和动力机制是条件。从内部成分来看,动力机制和内部要素之间又互相联系协调,形成一定的组织运行架构,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原理及其运行方式,成为引导共享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因此,在实现地区性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过程中,也会产生组织成员之间的分担、协作、参与,这需要我们在巩固成果、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遵循高等教育多层次办学的规律,高度重视地区性高校间的教学资源互补性、差异性,做到取长补短,以机制建设推动高效能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的系统化发展。

3 地区性高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应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先进的技术为支撑基础,系统的管理机制为协调,合理的共享方式为实施基础,标准化的共享平台为依托,完善的网络技术作为保障,有效的应用与服务机制作为促进。

3.1 决策与管理机制 政府对高等教育所作出的决策构成了高等教育共享运行机制中的宏观决策系统,宏观决策系统解决的是高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大政方针问题和原则方向问题[4]。从决策的不同形式看,宏观决策系统主要由政策和立法两部分构成。而政府决策是本着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这个目的而进行的,因此,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结合点便尤为重要。

3.1.1 共享组织与管理 设立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领导、各校校长或常务副校长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对各高校在教学资源共享过程中提出决策方案,制定共享规则、管理、协调和组织等任务,界定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方式。管理委员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共享联盟委员会、用户委员会。专家委员负责对共享资源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先进性的质量监督,根据社会需求和各校的实际,对各校如何实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供建议;共享联盟委员会负责对联盟成员的监督管理,协调并确定各种资源共享如学术、教学等活动和事宜,在各校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拟订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教学资源共享管理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办法。用户委员会负责对共享用户规范管理;同时设立共享办公室负责共享的日常管理。

3.1.2 共享联盟成员与用户 按照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行为,将参与资源共享和服务的不同对象分为共享联盟成员和用户两类。共享联盟成员一般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或服务者,包括资源共享过程中生产、加工、整合、共享和服务等行为的所有参与者。共享联盟成员一般应以单位的形式加入共享源平台,成为共享资源平台的成员单位。用户是使用共享资源平台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并通过使用共享服务系统获得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

3.2 标准与保障机制 使教学资源共享更具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基础是建立资源标准。 构建统一完整的教学资源认证标准体系和基于标准的管理系统,是教育共享政策、技术、教学和管理的基础[3]。主管部门应从政策上明确规定共享资源在开发、管理中所遵循的标准,制定地区内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技术规范制度,促使应用系统的设计以及相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按照统一标准执行,积极推动不同层次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验室标准、图书分类标准和网络教学资源接口标准的建立,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要充分体现地方政府的作用,制定系统性和指导性的法规,鼓励地区内的各高校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共享,为资源共享提供政策法律上的保障。地区内各高校办学主体不同、层次不同、特色不同、优势不同,因而其管理政策甚至管理模式也可能不同。因此,要通过管理制度体系的作用,达到资源所有者(提供者)、使用者、管理者的有效协同运作。首先要建立共享课程的认定与管理制度,包括教师互聘、专业和课程标准共建、学分互认、学生学业联考和评估等,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资源的有序共享;其次要建立开放式教学资源信息网络,将各院校信息按规定流程输入信息系统,使各校师生通过信息系统了解资源状况,作出选择。再次,要建立教学过程的监测与保证系统,逐步建立、建全教学过程监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4]。

3.3 应用与服务机制 要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地区性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体质量和效益,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地区性教学资源应用与服务机制。

3.3.1 共享教学资源的提供 各联盟成员按共享的内容建设和提供相应的共享资源的同时,确定好共享方式,检查核实后提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办公室经专家审核后入共享资源库,再在网上。

3.3.2 共享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引入,也可以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用,还可以是学生跨入其它学校使用资源。共享内容包括互聘教师、制度共通、设备设施共享、图书及信息共享等。

3.3.3 共享资源的使用与评价 区域内的高校通过注册可成为共享平台的用户,通过登录、搜索查询可得到共享信息。用户和联盟成员在共享服务后,可继续对对方进行评价,平台将以这些数据为基础,交由各管理机构对双方做出评价,以及时发现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地区性教学资源共享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4 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竞争与合作的增强,地区性高校通过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对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要实现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从微观上要有合理的组织启动机制,必须综合考虑高校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模式,激发高校资源共享的积极性。从宏观上要完善保障和协调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政策法规;制定提高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诚然,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地区性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技术创新,更是一次观念层面上的革新,它更需要的是人们从思想上打破传统利益观念的侄桔,不断完善地区性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及法制建设,才是真正推动我国资源共享管理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幸华.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11).

[2]龙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9(3).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7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泰安市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教育、科技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本专科院校坐落泰城。近年来,泰安市科技创新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驻泰高校的支持下,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每年获取的部级科技奖励以及省、市科学进步奖等明显增多;专利申请与授权大幅度增长;一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等落户泰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有条不紊,“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系统”“泰山农科信息网”“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等有序运行。

1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从泰安市的长远发展来看,科技资源共享将有利于泰安各县区市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物理资源共享(包括仪器、科技成果、大型仪器等)、信息资源共享(包括网络信息、数据、书刊等)和人才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就目前来看,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存在如下特点。

1.1物理资源共享初见成效,与其他地市共享还有待提高

作为山东省中部重要的地市,与其他地市相比,泰安市物理资源共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点鲜明。驻泰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关系融洽,合作频繁,往来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科技资源合作共享的水平还不高,在体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从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来看,驻泰各高校及驻泰研究所之间的共享力度不足,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现象。泰安市在高精尖科研仪器方面拥有量并不多,但是距离省会城市济南较近,方便开展更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可惜的是泰安市目前与济南市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1.2信息资源共享已经起步,但需要进一步规范

信息资源共享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托,是刺激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工具。党的十以来,由于泰安市坚定不移的推动信心资源共享工作,使经济年均增长率稳步上升。目前,泰安市已建立了多类信息网络平台,如“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泰山农科信息网”等。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泰安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宝贵的科技信息不能得到系统整理,信息资源管理不够规范,信息扩散不够畅通。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得不到产学研各方的充分了解而合作共享链接中断。许多部级、省级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存在于泰安及周边高校,科研资源信息不可谓不丰富。然而,由于体制不顺,缺乏链接纽带,泰安周边高校的科技信息资源仅限于本单位拥有,“只研究不开发”“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的通病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泰安市需要建立数据管理、信息应用等相应的技术规范,努力探索“研有所用”的新途径。

1.3泰安市大力推进科技人才的共享

在科技人才共享方面,泰安市政府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共享合作环境。主要表现在建设人才信息库、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与人才交流和一体化合作等方面。泰安市已经建立了各类人才信息库。各类人才在泰安市辖区内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咨询、科技讲座、科技兼职等都能享受到特殊的优惠政策。当然,发展经济也不能全靠依赖引进外来人才。泰安市主动与济南、济宁、淄博、聊城等周边地市密切合作,联合建设培训机构,整合师资,共同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泰安市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引进大批量高层次人才。为了给相关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泰安市出台了一些针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奖励政策。例如泰安市设立了科学技术最高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各类奖项,获奖者由市政府领导亲自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目前,泰安市正在制定新的人才规划政策,与周边地市的政策衔接将会更加紧密。

2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资源共享能改善科技资源闲置、配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尽管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科技资源共享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目前,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工作也只是初见成效。这是因为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泰安市的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主动与高校“结对子”的发展思路,驻泰高校普遍缺乏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研究意向。企业需要技术却又求助无门,高校拥有技术却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仍主要局限于本地区。由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理念不成熟,与周边地市的科技资源共享缺乏深度与广度。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受原有行政体制的影响,无法创造性的开展共享工作。有的领导不重视科技资源共享工作,有的高校自私且狭隘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购置,许多企业亟需先进的科技资源用于生产却不知道如何获取共享资源。

2.2科技共享资源浪费严重,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据调查,泰安市存在科技共享资源使用率不高的问题,造成了科技共享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和企业的许多仪器设备长期闲置,最终因为科技进步而淘汰。另一方面,泰安市的众多中小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信息和人才,但是能够共享的科技资源却远远无法满足中小技术企业的需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科技资源设备承担任务不同,购置资金来源不同,体制上多头管理,无法从根本上控制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政府及主管部门针对同类型项目重复投资,科研工作者重复研发,高投入低产出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有一些高校和企业互不信任,导致一些合作项目半途而废,或者相互“留一手”,最终形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2.3缺乏对人才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人才共享与物理资源共享及信息资源共享不同。人才具有流动性,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配置性作用需要制定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否则便会出现科技人才“市场失灵”的现象。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科技人才共享做出统一要求和规范,对人才的管理和激励一般是以地方政府出台的具体政策为准。如果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赋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机会,可以进一步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泰安市缺乏对人才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主观上导致已有的人才缺乏创新主动性,引进的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客观上新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仪器设备搁置老化。科技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共享的作用,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效率。

3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当前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从制度建设和政策落实等方面予以解决。

3.1加强以科技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科技资源共享应以泰安市政府为主导,由泰安市科技局具体负责实施,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实施。首先,建立科技资源共享联席会议制度。泰安市政府牵头主导联席会议,会议由全市科研科技单位、驻泰高校和科研单位、驻泰规模企业派出代表组成,共同商讨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联席会议下设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成立的科技资源共享协调领导小组,统一对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工作进行具体规划和业务指导,提出制定执行方略,落实相关政策并定期向联席议会报告情况;其次,实施科技资源联络员制度。抽调科技领域年富力强的科技骨干组成“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联络员小组”,负责资源共享项目的联络、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资源共享落到实处、具有成效;最后,制定科技资源共享专门奖励制度。成立“科技资源共享贡献评估领导小组”,对科技资源共享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展开评估,根据贡献实施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奖励。

3.2以利益共享为基础,跨区域整合科技资源

泰安市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跨区域整合科技资源。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开发。通过与“985”“211”等国家重点大学的科研合作,把跨学科、跨地域科技资源集聚起来,努力实现“价值倍增”效应。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开展科技交流,共图合作与发展。尤其是同类企业具备更多的共同利益点,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建立科技联系,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式相互借力、和衷共济。根据调研,以利益共享为基础,通过市场的力量实施资源共享具有创新的倍增效应。反之,倍增的利益也会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的创新与整合并形成良性循环。

3.3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泰安市周边高校众多,具备培养各类人才的明显优势。下一步高校应该与科技企业协同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更具目的性、实用性。高校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企业可以解决紧缺人才匮乏问题。泰安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和资源,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培养高中低多层次人才,重视人才的岗位实用技能培养,拨出专款资助人才到周边地市和企业进行技术考察,资助拔尖人才出国学习。高校要对签约企业的技术骨干免费充电,高校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向签约企业的科技骨干免费开放,主动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源,为提高人才素质做支撑。也可以采取按成本计费的方式向企业科技骨干提供服务,避免资源浪费与重购的弊端。同时,政府可以设立资源共享基金,用于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

3.4加大科技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加强宣传,通过泰安日报、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资源的“共享”理念;同时加大对泰安市“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系统”“泰山农科信息网”“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巩固性建设,让这些平台切切实实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些平台可以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集聚与扩散,发挥科技资源的“倍增效应”,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国家、山东省出台了不少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泰安市需要狠抓落实,防止科技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尽快把国家、山东省的一些法律法规和有效办法转化成为地方法规,发挥先行优势,为泰安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总之,认真分析影响科技资源共享的因素,狠抓政策落实,及时查摆问题并采取相关措施,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泰安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推动全国其他地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庆梅 李有刚 单位:泰山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樊轶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央科技投入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4(6):50-55.

[2]苏里,李桂花.论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效应最大化[J].中国高校科技,2015(3):12-15.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8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世界的兴起,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共享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国《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提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随后,全国科技系统广泛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建设。

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以及企业或机构采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应用过程的不平衡性,使得信息不能获得有效共享和利用。尤其是在我国,虽然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的规划和组织,存在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缺乏系统的梳理,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知识产权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可以说,要实现异构平台、跨平台的信息公平而有效利用,就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二、科技资源共享应用及其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

科技资源是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组织、管理、信息等,硬、软件要素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科学实验数据和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

科技资源的共享就是公开并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科学高效使用和管理,不断开创新的资源,使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我认为,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硬件资源(即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等的共享;二是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四是科技服务资源的共享,例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战略决策服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

从总体来看,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了对科学数据共享的法律规制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来规范和保障科学数据共享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在立法与司法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实施以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标准规范等,但还未出台科技共享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

三、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证调查

由成都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我们开展了科技资源共享中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现状的问卷调查活动。共计收回11家单位的调查问卷。我们通过广泛了解国内外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实地走访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证调查研讨。

1. 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

从调查的11家单位可以看出,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主要领域有生物制药、信息软件、机械电子、食品产业。科技资源主要是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其次是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网络环境,最后是软件技术平台。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有55%的单位经常进行科技资源共享;有45%的单位曾参与资源共享应用,且较少进行。参与调查的单位中,曾发生3件以上知识产权纠纷的单位只占9%;其余91%的单位不曾发生知识产权纠纷。这说明,在知识产权应用中,目前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率较低,且一旦发生,该单位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调查中,选择共享各方强调需要政府做的主要工作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制定科技资源共享办法的呼声最高,达到73%;其次是建立科技资源数据库(占64%);再者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占55%).这说明目前成都科技资源共享尚处于建设初期,科技资源共享应用需要逐步进行平台与制度建设,同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也正在逐步增强。

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在应该如何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问题上,有82%的单位认为签订共享协议并做出承诺;其次是制定专门规章(55%);其次才是采取成立专门组织、第三监督、缴纳保证金等措施。

2. 被调查单位的需求与建议

有的单位要求开放并提供文献检索及图书阅览资源,使成员单位能免费共享;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资源共享应以务实为核心。

一些单位在软件测试平台、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提出了需求,建议制定科技人才流动(兼职)有关政策、开发有关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查询系统。

个别单位认为,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和措施,把企业培育成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

四、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现实特点

从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来看,科技资源共享应用中还存在信息渠道不畅通、共享机制、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有待改善的特点。

由于科技资源分布状况不均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共享的信息渠道因此受阻。一方面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单位和科研人员不知道该去何处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

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在科技工作中,人的工作才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目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及严密的管理措施。高校的科研队伍整合状况也不容乐观,校与校之间、校内各院系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都不够,未形成巨大的人才优势。

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在我国科技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科研单位普遍缺乏共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具体可操作的共享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等问题尚待探索解决。

管理不完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共享的提供方或参与方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尚有待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过程要有懂技术的工程人员,还应有熟悉知识产权的法律人员。我国一些企业对外合作时,经常忽略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就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就从手边流失了。知识产权评估系统不完备。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时,相关费用的收取与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有关。我国企事业单位一般对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价值估算较低,对合作方出让的知识产权价值不明确,在费用问题上没有估算标准,只能以对方提出的价格为准。

五、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原则

1.促进公益与保护私权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产权法是智力成果专有权的“授权法”,通过“禁止”和“允许”两方面的详细规范,赋予信息生产者或创作者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排除他人使用其资源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法律对人类智力创作成果的保护,如保护文化创作的版权及其邻接权、保护技术创新的专利权等,而且也包括法律对公平竞争秩序所进行的保障,如商标权、商誉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权利。从法律功能上看,知识产权法通过个体专有权利的赋予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的增长,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市场有效竞争。

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私权保护是知识产权法的基本考量,但知识产权这种私权具有很强的公共利益性质,换句话讲,知识产权法具有公共利益的目标。美国《宪法》的知识产权条款也蕴含着这一思想:“通过确保作者和发明者对其创作物和发明的有限期的保护来促进科学和有用艺术的进步”,实际上这反映了知识产权立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这种私权,看似和公共利益有一定冲突,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促进人类公共利益。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保护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要对共享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在法律范围内做出合理的限制,以合法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强制许可以及权利用尽原则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在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促进公共利益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的原则,以此增进社会公共福利。

2.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资源共享的管理要解决许多矛盾:如公开与保密的矛盾、用户与数据拥有者及数据管理者的权益矛盾、无偿共享与有偿共享的矛盾等。对于科技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来讲,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共享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既然是资源共享,许多信息与资源将会公开。如何把握好共享公开与保护商业秘密、国家秘密之间的尺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坚持共享自由与保护秘密相结合,既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提供者的权利,又有助于保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者、共享使用者的利益。

3. 免费共享与有偿许可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完全依靠其行政手段有效配置、合理安排发明资源,因为这种资源的最佳流动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市场交易活动来实现的;另一方面,国家并不是一个经济实体,因此很难完全从经济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安排,而往往会更多地从政治利益等一些非经济因素角度进行决策,比如选择其权利人可能更多地考虑他的政治上的可信赖性,而可能忽略那些经济上具有潜在实力的企业等,由此使其决策偏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根据“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国家理应对政府资助项目产生的智力成果拥有所有权或一定程度上的支配权。现实中,政府投资开展一个研究项目,往往有着专门的目的。对于国家投资并拥有产权的发明成果,政府都有免费使用的权利。当承包商或其他许可方对政府资助产生的发明实施不利时,政府还可以强制许可。

六、结束语

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科技资源共享中要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同时,还要注意以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体系观念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共利益。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9

>> 基于Joomla的Excel学习平台建设 基于WCF技术的跨平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 基于网络增值服务的金华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研究 基于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的《渗流力学》课程建设 基于诺兰模型的大商科平台复习资源共享系统建设 基于得实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与实践 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云存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探索 关于骨干校建设中校企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思考 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研究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策略 基于SaaS的高校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 基于局域网的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设计需求分析 基于Android的英语自主学习及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GAE云计算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点击下载完整安装包,下载的程序文件名为:Joomla_3.6.2-Stable-Full_Package.zip。

2.2 安装Joomla 3.6.2

2.2.1 安装WAMP

为什么要安装WAMP?因为Joomla的安装环境是PHP+Mysql+Apache,而WAMPt集成了这三种程序,只要安装了WAMP就等于安装了这三种程序,而且兼容性更好。最新WAMP包含有:PHP:5.6.19-7.0.4版;MySQL:5.7.11版;Apache:2.4.18版。

WAMP安装完成后,Joomla的运行环境就已经安装完成了,接下来需要安装Joomla程序。

2.2.2 安装Jommla 3.6.2

通过集成环境新建MySQL数据库,然后将解压后的Joomla安装包拷贝到WAMP安装目录“D:\wamp64\www\”下,修改文件夹的名称为gxpt。在IE浏览器中输入http://localhost\gxpt,回车出现安装界面,顺序执行下一步即可,安装完成后如图1所示。网站已经自动生成,网站名称“gxpt”,这是对外的网站,我们可以在后台对网站进行编辑,后台地址为:http://localhost/gxpt/administrator/。

图1 Joomla安装完成

3 资源共享平台实现

3.1 平台设计

经管类实验中心实训软件种类繁多,数据资源繁杂,需要统一整理并实时更新。实训软件共享平台分为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管理平台以及综合数据服务平台三个模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平台上的新闻公告、软件资源、影音资源、资源下载、常用链接5个模块中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并进行下载。

3.2 平台实现

(1)共享平台建设的第一步是设置左侧导航菜单栏,一级菜单包括六项,分别为:内容、结构、用户、配置、功能拓展和维护,并建立二级菜单,如图2所示。

(2)下载扩展插件,提供下载服务、在线视频服务。

(3)将中心软件资源、公开课资源、视频影音资源整理分类,按照指定方式将资源到共享平台上。

4 结 论

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同学来说,Joomla的最新版本可操作性强,学生和老师可以更快速准确地从共享平台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对Joomla的学习,熟练掌握了平台的部署方法、文章方法和插件使用方法,并最终实现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对资源共享的理解篇10

关键词:科技资源;资源共享;政策网络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16-03

科技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性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等重要的资源。科技资源共享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共建、开放及共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科技资源共享包括资源提供者(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资源接收者(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及共享主体进行资源共享的载体与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共享主体即资源拥有者及接收者,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享客体即共享主体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主要包括科技人力、科技财力、科技物力、科技条件、科技成果、科技政策和科技信息等重要的资源;共享环境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

从目前国家科技投入有限、资源紧缺的形势下,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战略资源,其共享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一环,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业创新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Gerehak and Parla以组织内部的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科技资源的共享与配置问题进行分析。Dianne等指出加大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必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人才、成果共享。Allison Littlejohn以社区内的教育科技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了共享策略,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资源共享情形,如图所示,横轴(社区结构)和纵轴(共享策略)是影响资源共享的两个主要变量,情形1表示社区结构集中、资源封闭不共享,情形4表示社区结构分散、资源开放共享。

(二)国内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周寄中是国内最早阐明科技资源概念的学者,他将科技资源分为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四个方面。郑庆昌认为科技资源共享实质上是要解决在追求科技条件资源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冲突,最大限度实现经济与社会双重价值,实现参与主体各方利益共享。戚ヒ钥萍甲试次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监管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严格监管和放宽监管两种条件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共享策略选择进行了讨论,并明晰了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内涵,提出了协同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吴长曼对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建设历程可以分为科学数据共享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期和科技资源共享制度完善期三个阶段,提出理想而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应在保证政府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做好三大保障工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及市场保障,如图所示。

综上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比较热门,如戚ゴ硬┺睦砺劾囱芯靠萍甲试垂蚕砦侍狻⒉倘鹆执由缁嶙时镜慕嵌壤囱芯靠萍甲试垂蚕硪约傲跞蟠锎永益驱动的视角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及其关键问题。但未曾发现有专家学者从政策网络的视角对科技资源共享模式进行分析。因此通过梳理政策网络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揭示了政策网络理论对科技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理论贡献,从而有助于丰富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

罗茨构建了“罗茨模型”,对不同政策网络类型进行了最早的系统阐述。他提出从高度聚合的政策社区到松散组合的议题网络的五种网络类型,把网络类型看作是一个连续体,一端是政策社区,另一端是议题网络,专业网络、政府间网络和生产者网络则位于中间。

依据罗茨模型的政策网络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的问题,这五种网络类型同样适用于科技资源共享,具体来说,政策社群是指有权参与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的团体或个人形成的网络,在政策实践中往往指向具有核心决策权力的领导者和政府部门;专业网络是指以专业团体或人士为核心的网络;府际网络是以地方政府为代表性组织所构成的网络;生产者网络是以生产者为主要角色的网络。由此提出科技资源共享的主体分别为政策社区(中央政府)、府际网络(地方政府)、生产者网络(科技企业或公司)、专业网络(高校或科研院所)、议题网络(媒体或大众)。笔者主要从政府、企业和高校与科研院所这三种主体出发来分析科技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府际网络位于中间,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政策社群代表政府进行支配相关政策,具有权威性。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位于底层两端,生产者网络与府际网络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有关科技问题上都向专业网络寻求帮助。另一方面,府际网络和专业网络对政策社群提出的科技资源政策施加影响,促使政府做出相应的政策变化。如下图所示。

(一)中央政府――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制定者

政策社群中的行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政党,即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其下属部委等。由此,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及各部委、政协共同组成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的权力中心――政策社群,在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政策社群独有的特点,在对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专业网络执行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时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支配性。

(二)地方政府――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执行者

府际网络由与政策制定过程相关联的地方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组成,主要包括各省、市、县和乡级政府。地方政府作为官僚机构,在政策响应方面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是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具体实施主体,它们直接参与和影响政策运行,在接受政策社群对其权威支配的同时,可向政策社群提出相应的符合该地区的政策意见,对其施加影响为本地区服务。而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一个以经济发展为目标,一个以实现企业利益为目标,可取所需。但府际网络在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往往倾向于专业网络寻求帮助。

(三)专业网络一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制定的智囊团

专业网络的政策主体主要有专业学者、科研院所等,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政策制定的政策环境及其政策执行的障碍等提出专业性的建议,为政府部门科学地做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各种网络行动者因为自身缺乏相关科技资源专业背景知识的弱点,都积极地向专业网络寻求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在这一方面,尤其是府际网络和生产者网络本身缺乏新的科技资源专业知识或理论,会向专业网络寻求参考与帮助。此外,专业网络在强制地接受政策社群的权威性政策条令下,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理论背景提出专业的知识依据对政策社群颁布的政策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四)生产者网络一科技资源使用与共享的践行者

生产者网络主要是科技企业或公司。而企业是依法设立的,从事营利性的经济活动,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经济组织,具有组织性、营利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既是科技资源最主要的供给者,也是最大的需求者和中介者,他们的意愿、行为规定了科技资源的流动、流动方向和方式。生产者网络与其他网络主体一样强制地接受政策社群出台的关于科技资源的权威性政策法规,与府际网络在科技资源共享方面达成合作关系,较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企业的经济发展,获取丰厚的利益和财政支持。一旦本身企业遇到或缺乏相关科技资源专业背景知识,也会积极向专业网络寻求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三、科技资源共享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沟通不够及时

科技资源共享之所以出现困难,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各共享主体单位沟通不到位、协调能力较差,共享主体虽拥有大量的科技资源却不想自己出钱买的资源免费提供出来共享,其次想要获得自身需要的科技资源又不愿付费进行使用,造成双方系统的不协调;政府主管的科技部门与科技企业在科技资源方面沟通协调不顺畅、无法掌握最新的科技政策;在对科技资源的利用与共享方面双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也没有发挥专业网络主体的作用。

(二)科研院所与其他高校缺乏参与渠道

由于在我国这种体制下不同的部门主管着不同的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而与之相对应的科技资源也主要局限于各自部门或单位内部使用,各资源使用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再对科研仪器设备、科研数据等方面采取重保管而轻服务的方式,致使资源浪费严重。各个主体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渠道,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作用,原因在于各种科技资源或计划所产生的数据、实物等资源散落在单位和个人的手里,他们也没有合适的渠道掌握科技资源的分布状况,企业单位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知道谁想共享自己的科技资源而不能提供共享服务,也不知道该去哪共享自己所需的资源。因此多数主体单位不得不重复获取数据或实物资源,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三)科技企业在接受任务时,会面临配置资源分配的问题

由于企业之间有配置各自资源的权利,而构建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相应的科技要素,如物力、财力、人才、信息等在区域内自由转换,以降低政府花费,提高共享效率,然而各行政区的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在一定层面上阻碍企业的科技资源的流动与转换。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各行政区阻隔区域内各行业之间科技、经济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分散研究,资源流通不畅;对于某些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来讲,若其本身拥有重要科技资源,那么共享平台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科技企业成员与整个网络所认同的价值观就会相背离,出现资源共享分配不公现象;同时,由于企业成员无法了解到其他成员的实际偏好,也会导致各成员在认同整个网络价值观的情况下,忽视实现整个网络的整体价值,仅仅只是在此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利益,出现资源配置不均问题。

四、基于政策网络有效的治理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政策网络理论认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政府在政策网络中主要是起到协调作用。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执行中,中央政府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多多进行信息的沟通、交流和共享,特别是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生产者网络与专业网络中行动主体的互动,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的顺利进行。第一,政府作为地区科技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配置战略的总体规划者,需要依据地区特色,将产业的发展与科技资源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全体对科技资源的共享意识与行为,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第二,政府必须通过法制建设,制订和实施科技资源共享的法律规范与保障,确保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进行,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第三,科技资源的共享途径与方式需要政府予以提供,并进行规范、完善与推广,以促进科技活动主体的共享活动。

(二)专业网络主体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网络中,高校或科研院所在资源掌控、使用与其他网络主体的链接渠道等方面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此外,虽然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了市场化的改革,但高校行政化或科研院所行政化的现实依然存在,这些专业网络仍旧是政府教育部门或科技部门主管的下级单位,仍要接受上级的行政指令。因此,专业网络在尊重政府主体作用的行动策略下,不应过于保守,应适时地调整主体的行动策略。一是积极配合国家的各项政策,二是主动承担起科技资源共享的主体责任,发挥其作用,三是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网络主体进行链接,拓宽科技资源共享的渠道,四是运用对科技资源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政府部门和生产者网络主体提供优质的政策参考,服务于民众。

(三)生产者网络主体在科技资源共享模式中采取的策略

生产者网络即科技企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下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该政策网络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利益界限也最为明显,因而科技公司针对科技资源共享所采取的行动也是最理性、最同质化的。科技公司在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网络中采取了与政府或专家网络既博弈又合作的行动策略。政府作为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网络中的核心主体,对于科技资源政策的制定拥有绝对的资源和权利。因此科技公司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制定相关的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对政府做出的关于科技资源共享的政策予以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科技公司也会通过探索新技术、投资撤资等方式向政府施压,要求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有利于科技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如使政府部门在相关科技资源政策方面做出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改变,要求政府对科技公司探寻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方面给予补贴或财政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