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5:42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1

关键词:矿区环境 ; 现存问题 ;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 ,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 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般应用于潜水位不高、地表下沉不大,正常的排水措施即可见效的矿区。对于沉陷较深,且有积水的高、中潜水位地区,可采用挖深挚浅法,即在沉陷较深的位置再挖深,而将挖出的土方填埋到沉陷较浅的区域,形成的水塘和耕地可以同时从事水产养殖和种植业,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修整法应用于浅水位沉陷土地无积水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将矿区改造成梯田等方式恢复利用土地。此法的采用需要综合考虑工程量、坡度、坡向及灌溉等多方面的条件。填充法一般利用矿区附近既有的材料(如煤矸石)填充沉陷地区以实现复田绿化。由于填充法可以同时解决沉陷矿区复垦和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这两个问题,因而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填充法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无污染填充材料的选取非常关键。除上述几种方法外,生态工程复垦法目前也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利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对遭到破坏的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达到持续发展的复垦目的的工艺技术。

目前,焦煤集团高度重视生态综合整治并制定生态综合整治原则原则,1、减少荒漠化扩大的原则 ;2、自然资源损失的补偿原则;3、自然生态体系受损区域恢复原则;4、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维护相协调的原则;5、避让原则6、最小化原则;7、减量化原则;8、修复原则;9、重建原则。矿区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危害性滑坡、裂缝等沉陷灾害的治理率达到100%。近两年,焦煤集团塌陷区治理共计资金投入2500万元。事实证明,其具有较大的社会综合效益。

2.3绿化技术

近年来,焦煤集团在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其综合利用程度总体仍不足45%,因此,绿化造林作为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区域环境修复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坡陡且较松散,立地条件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在绿化造林前,应首先采用穴坑整地法或梯田整地法,对地表进行平褴工作。选择植物的品种时,要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选择耐旱、耐贫瘠,生长快、且根系发达的品种,并遵循乔、灌,花草混植和先绿化品种后经济品种的原则。在植物的种植方式上,要针对不同植物的品种分别选择适宜的种植方式。焦煤集团矿区公园充分利用煤矸石填坑绿化,绿化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得到了矿区职工的好平。实践证明,根据矿区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对落叶乔木、灌木等应采用少鼍配土栽植,对常绿树种则应采取带土球移植的方法,而对于草本植物采用拌土播撒或沾泥浆等方法种植较为适宜。

2.4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矿区土壤的污染一般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目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有:固定/稳定修复法、去除法和隔离法等。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使用这几种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修复成果。固定/稳定修复法是指运用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将土壤中的污染物稳定或固定在土壤中,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去除法也需要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机械、人工等措施将污染t壤挖出、运走,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试剂对土壤进行清洗而去除污染物。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成本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生物方法可以利用超累积植物去除污染物,此方法经济、安全,但植物品种少,修复速度慢。隔离法使用水泥、粘土等各种防渗材料,将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从而达到阻止污染物扩散的目的。此方法一般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可在一段时间内自动分解的情况使用。

3结语

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矿山数景众多,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矿区环境恢复就更加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只有将生态坏境的修复作为矿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才能营造适宜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满足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守敬.矿区士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1.城市地质,2008(3).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2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现状;治理;发展

一、前言

生态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兼顾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持的平衡,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现状

1、缺乏完善的相关体制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光是每年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也因此有所下降。我国每年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是很大的,特别是财力方面。要想使环境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恰当的人力需要得到合理的安排,大笔资金的投入需要合理的分配和使用,相关机构的工作内容和最终结果需要有关方面监督和检侧。而这些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相关体制作为指导,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最终达到的效果也将会不尽如人意。因此,一套健全的、合理的、实际的有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制度的建立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修复计划不合理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面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现状,我国采取了很多的治理措施,但是其中存在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修复计划不合理,不同地区的环境治理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生态系统在承受能力范围以内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目前我国对于偏远地区遭破坏的水土环境通常采用的做法是让其自行恢复,或者在很多遭到破坏的不同地区都采用相同的治理措施。这些做法都是十分不合理的,其一,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需要人为的治理。其二,不同地区的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一味地采取相同的环境措施是一种脱离实际现状的盲目做法。

3、未形成全民风潮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本应该是一项全民运动,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但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宣传力度太小,人们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观念薄弱,尚未形成全民风潮。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没有着重发动广泛征求和尊重治理区群众的意见和意愿。如果相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和相互沟通不够,就会导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也会逐渐变淡,生态修复工程也就自然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个人行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关系。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案例及分析

1、案例介绍

北京市门头沟区作为我国生态修复的试验田,在短短七年的时间,从原先依靠煤炭开采的重污染地区,逐步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门头沟区北京城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但由于长期的开采,使得该地区地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整体景观严重破坏"造成生态破坏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4%。自2005年开展生态修复以来,门头沟区及时制定了区城镇公园超过40个,全区森林覆被率达到37.3%,绿化率达到58.8%,人均公共绿地21.6平方米。过去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门头沟区成为生态和谐、环境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新城,门头沟区也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

2、门头沟案例分析

(1)产业创新

门头沟区结合自身情况,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构架出新型的生态产业。生态修复系统由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主导产业和经济生态修复引导产业。三大部分构成,三大系统互相支撑,协调发展,建立了一条生态发展产业化道路。自然生态修复示范产业主要围绕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农田生态保育示范和湿地生态建设示范三大体系构建。人文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观光度假乡村旅游健康服务和人文关怀四大主导性产业体系构建。经济生态修复产业主要围绕产品物流、市场交易、技术培训和建设咨询四大引导性产业体系构建。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出具有门头沟特色的人文内涵、改变人们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地区经济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让人民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2)技术创新

门头沟区作为我国生态修复的桥头堡,可以说他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前没有任何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去攻坚克难,解决面临的一个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的其中一个难题就是碎石带上种植树木。他们通过碎石缝隙倒入不同浓度的泥浆,在泥浆中加入营养成分,再种植上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该泥土各组分的容积比为:基质100――1000份、营养添加剂1份,有机肥加入量为基质和营养添加剂总体积的1%――10%,用这项技术修复的山路边坡,成长起来的各种灌木已经覆盖了碎石带使公路边坡植被的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林木覆被率达80%左右。笼砖裸岩生态修复技术也是一大创新,绿化笼砖和生态箱都采用先让植物在砖上和箱内正常生长,并辅以保水措施,然后把笼砖和箱体固定在边坡表面,从而达到生态修复。

四、未来发展前景

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各级水利部门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观念为指导,积极调动社会各届的力量充分人为发挥生态修复、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执法监督与预报监测的业务水平,通过不断地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的现代化和技术性。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完成:

1、各级水利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来部署相关工作,加强职能建设,确保年度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完满完成。

2、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创新努力、探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符合水土保持发展规律的有效机制。让水土保持工作按照规范的管理程序把各项责任落实到实处。

3、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发现并解决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征收相关水土保持补偿费、检查的执法监督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切力量尽快出台具有一定时效性和操作性的管理标准和办法,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健康发展。

4、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督导和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把水土保持方案落实到开发建设的实处。

五、结束语

总之,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从点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建勤.我国水土保护生态修复研究[J]国家水利,2013,21(18):14

[2]李智广.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内容[J].水土保持通报,2013,17(56):14

[3]安乐平,胡小军,王小珍,等.水利工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要点探讨[J].水土保持技术,2008,3:32-34.

[4]许长春.重视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与案例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2(65):279-280.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问题

前言

我国在最近几十年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乱砍乱伐,最终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样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具有面积广,程度严重的特点,是我国首要的环境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于水土流失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目前,我国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速度远远赶不上人们破坏的速度。尽管目前,国家正在努力的进行水土保持,但是从整体上看,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很严重。不得不承认,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因为发展的时间不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人们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很多概念没有完全地了解,只知道一些皮毛,或者本身就存在很多的误解,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笔者认为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眼前的利益。应该将眼光放长远。用发展得眼光看待问题。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提出自己浅显的看法, 使得读者对于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具有进一步的认识。

1 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背景

关于生态修复的概念,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存在着争议。有的人认为,生态修复就是完全利用大自然的自愈能力,而不涉及人工干预,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停止正在进行的人工干扰破坏行为。还有一些专家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大自然的自愈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是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造成了大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人们也必须在不对大自然造成二次破坏的情况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损失,也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可以带走大量的土壤表层养分,而且也使一部分农田变成了荒漠,土体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空间,而且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由于动物和人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受到破坏,一些在森林中生活的野生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对于大自然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在生态修复范畴、区划、机制和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2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不够深刻

实施生态修复其基础和前提是对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进行诊断和评价,土壤侵蚀强度增大、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是诊断的重要标准。生态修复与传统修复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我修复。但是,在进行修复规划之前,相关人员必须对该地区的大自然所受到的破坏进行一个初步的诊断。如果有的地区所受到的破坏在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范围内,就可以不进行人工干预,因为人工干预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内容。目前还没有形成植被建设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认识。

2.2 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全民效应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需要每一个人的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管理中,不注重发动广泛征求和尊重治理区群众意见和意愿。生态修复的前提就是人们已经停止了对大自然的破坏,如果不及时与相关地区的人们做好沟通,生态修复工程就不能顺利开展。生活中很多不自觉的行为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例如垃圾废弃物堆积如山,一些工厂大肆排放污水,有些牧民过度放牧等,这些都会使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坏。要让每一个人意识到,大自然的和谐稳定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2.3 科研不够成熟,技术上需要提高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已经总结出一些生态修复方法,并已经付诸于实践之中。通常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舍饲养殖及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主要原因就是大自然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即使有高科技设备可以对大自然的情况作出预测,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会朝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而且,我国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一些研究人员对于生态修复的认识不到位,在工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应该结合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探寻我国生态修复发展的最佳途径。

3 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果的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这句话的了解仅仅存在于表层方面,很多人并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生态修复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其成功与否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一定要加大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让全民参与到其中。可以采用的宣传方法有很多,网络宣传、电视宣传、海报宣传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管理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要在工程前期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时刻加强监督,发现不合理的情况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并进行解决,在工程结束后要进行审查,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应急方案。各个部门一定要密切配合,在进行项目审查的时候,只要发现存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就要坚决取缔。而且要对工厂的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在建厂时还要注意他们选择的厂址是否恰当。工厂尽量不要建设在河流上游,否则会使整个水域造成污染。各个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一定要负起责任,把一切污染杜绝在萌芽之中。

3.3 加强人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

依靠封禁并非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唯一途径,其生态修复离不开人工以及政策措施的辅助。其一,可采取人工育林育草的措施加快封的生物量生长,例如: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防治病虫害等。同时,保证生态用水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只有将封的管理工作做好,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取得一定的成效。

3.4 加强封育造林

众所周知,对于生态系统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主要是为了减轻其超负荷的压力,通过自然的修复能力来对已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整,从而恢复到最初的、未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采取封育造林技术进行治理,通过大量栽种植被提高其覆盖率,避免受到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影响,从而达到其理想的治理效果,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而且,水土保持有着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创新性举措,相关人员应该深入研究下去,并在工作过程中注意相关经验的总结。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4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治理

1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概述

1.1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N )、磷(P) 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或水流缓慢的水体, 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 因素综合作用下, 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水体溶解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2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治理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蓝藻水华、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大体可归结为:(1)外源污染物,特别是点、面源污染物的截留、控制。(2)内源污染物的控制。两者的目的都在于降低营养物质的负荷、控制藻类的异常繁殖,逐步提高水的质量。

对于湖泊富营养化,各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方法对其进行预防、控制和修复, 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物理法主要采用截流、疏浚、稀释和污水分流等措施。物理方法有耗时、高成本、难操作的缺点。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除草剂、杀藻剂及金属盐等来控制水华,常用的除藻剂有硫酸铜、二氧化氯等,臭氧和高锰酸钾作为除藻剂也有研究。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物理方法损耗高,化学方法又牵涉到化学药剂对水体的二次污染。都不宜长期使用。

2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方法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有毒有害物质完全无害化, 从而使污染的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2.1微生物修复

(1)固定化光合细菌:是将游离的光合细菌利用固定化材料将其固定, 用于处理污染水体的1种方法。(2)固定化氮循环细菌修复:固定化氮循环菌在参与水体的氮素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 接种固定化氮循环菌可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过量氮素。(3)深水曝气修复:通过向湖底曝气来补充氧气, 使水与底泥界面之间经常保持有氧状态, 有利于抑制底泥磷的释放。(4)EM制剂修复:有效微生物群是从自然筛选出各种有益微生物, 用特定的方法混合培养所形成的微生物复合体系, 其微生物组合以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为主。该微生物制剂对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叶绿素a、氨氮和提高溶解氧等均有显著效果。(5)Clear2Flo系列菌剂修复:专门用于湖泊和池塘生物清淤、养殖水体净化流修复及污泥去除, 效果很好, 可阻止藻类生长、“水华”出现, 污染因子大幅下降。

2.2水生植物修复

(一)沉水植物的修复作用

沉水植被指在大部分生活周期中植株沉水生活、根生底质中的植物生活型。其作用主要有:

(1)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维持的基础。

(2)对水体物理环境的改变功能。

(3)净化水体的功能。

(4)对水生生态系统演替的影响作用。

(5)对水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作用。

(6)对水体生物群落的影响。

国内外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进行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形成如下结论:(1)恢复或重建湖泊水生植被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恢复的重要环节。(2)多稳态理论、生物操纵理论以及上行控制和下行控制理论是恢复或重建水生植被、实现由藻型到草型转变的重要理论基础。(3)生态恢复的前提是控制外源营养负荷,然后再在实施综合措施的基础上如疏浚或钝化底泥控制内源负荷,通过生物操纵或理化手段控制藻类等恢复或重建水生植被。(4)我国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比多数欧洲及北美湖泊要明显偏高,恢复和重建水生植被的困难要大。

(二)鱼类的修复作用

鱼类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影响包括湖泊的生物(尤其是饵料生物) 群落结构、营养物质的状态和水平等。李传红等人认为:鱼类是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放养不同生活习性鱼类、选择性捕捞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化有显著影响,同样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影响着水体的水质和自净能力,进而影响人类湖泊功能的发挥。

2.3人工浮岛修复

生态浮岛技术就是人工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岛上,植物在浮岛上生长,通过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总结

在阅读了大量有关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在生态学课程的教授及学生论文指导中进一步获得的知识,了解到新兴技术的发展空间。不难发现,针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技术依然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人工浮岛技术无法在流域中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治理不同污染程度水体选择何种生物种类是在生态修复中的一个难题。当然,在此文中我没有提及外来入侵物种对于本地水体富营养化的利弊问题。但是,事实上,有很多的研究者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水葫芦用于水质污染治理,能够带来净化氮、磷、有机废水,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去富营养化和净化重金属污染等积极的生态环境效应。”但如何解决外来物种破坏当地物种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问题,却又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近期新兴的、热门的新型技术,但如同大多数的生物工程技术一般,我们还需要经过很长实践的研究和积累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5

关键词:水质;生态;工程设计;自然处理;人工处理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re attention, this paper mainly to the Fengxian campus of th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ampus water as an exampl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water quality, sediment, aquatic organisms, ripari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school in the water replacement cost, save cost and get better campus environment. The metho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regional water improvement project.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cology; engineering design; natural treatment; artificial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 Q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长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功能丧失现象严重[1]。近几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河流水生态治理与修复进行了深入研究,苏冬艳等人(2008年)对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2],刘辉等(2009年)提出了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治理杭州河道水生态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以水的自我调节为基础,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依据,按照物质在自然界迁移、转化、流动与循环的规律,在少量人类辅助功能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与地方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相结合,使之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系统,促进良性循环,同步增加与兼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现状

2.1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城市河道渠化破坏河道生态系统

天然的河流、湖泊、池塘是自然变迁和构造运动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开发活动,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密集,开发建设强度大,对河道裁弯取直,修建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以及开辟人工河道等,河道水生态系统自然属性遭受破坏,呈现出人工化、渠道化与规则化,水文流态受水利设施控制,且受到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块体或浆砌石结构的护坡影响,隔断了地下水与土壤的联系,导致水生态系统结构单一,恢复和缓冲能力减弱。

2.1.2城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部分工业废水及大部分生活污水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部分区域的河流浮萍藻类生物的迅速生长,水体甚至呈现红褐色,墨绿色,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另外由于人类保护水生态环境意识较薄弱,随手向河内丢弃垃圾等,导致部分河段水面杂物漂浮、蚊蝇孳生。据统计,中国80%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流经城市段的江河水质都劣于Ⅲ类水,河中生物基本绝迹,河流的生态功能恶化[3]。

2.1.3城市河道淤积严重

受到不恰当的城市开发的影响,使许多河流的河道变窄,河网被分割,城市建设中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并且政府有关部门不重视河道清淤工作,没有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致使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不但影响了河道水质,也严重影响了河流本身所具有的泄洪功能,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

2.2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全国各地河道整治资料进行查阅发现,当前大部分城市的河道水质治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河道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依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的重视,现如今河道的主要整治措施还是截污纳管、生活污水处理和底泥疏浚;一些地方虽然在整治方案中都强调了生态治水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技术上缺乏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措施;在利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水生态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许多设计者对于河流的生态修复纯粹是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河道的基本情况及其功能定位。

2.3城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的一般修复方法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理论复杂、因素众多、操作困难的工作,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符合科学,更要讲究实效。按照水生态系统的理论,结合全国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情况的分析,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处理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具体处理方法及其相应的特点见下表(表1):

表1环境修复技术及其特点

3.工程实例

3.1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河域概况

由于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校内所有水域均流通,故以中心河的水质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对全校水质进行估计。

(1)中心河及其排水口现状

图1为中心河的卫星图,从西面起第一座桥设为桥①(玉兰前),第二座桥(三教前)设为桥②,东面起第一座桥为桥③。相关数据如下(表2):

图1中心河的卫星图

表2中心河现状相关数据

根据实地调查,大中型排水口个数及分布如图所示,小型排水口分布如下:

桥①以西,北岸有小型排水口7个,南岸有小型排水口6个。桥①―桥②,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6个;南岸无小型排水口。桥②―桥③,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4个,5个小型排水口。桥③以东,北岸有小型排水口13个;南岸有小型排水口10个。

(2)中心河水域生态环境现状

2012年7月对中心河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其水域生态环境现状的初步了解如下:

桥①至桥③的区域,湖水基本清澈,能见度较高,有鱼、虾等水生生物。桥③以东,湖水稍有浑浊,东墙周围湖水能见度低,总体流动性较小,湖水泛绿,河岸边缘及角落有浮游类植物。桥①以西区域水质情况较差。湖水呈青绿色,部分区域有轻微乳白色,湖水能见度河岸边缘大型排水口处有浮沫以及少量的上层浮油,大部分区域水质混浊,能见度低,水生生物稀少。中心河河岸由水泥石块砌筑,水域底部淤泥较厚。综上,预估中心河富营养化情况比较严重。

3.2水环境试验与监测

在2011年10月起对四个河段(为方便起见,在下文,桥①以西命名为#1,桥①―桥②命名为#2,桥②―桥③命名为#3,桥③以东命名为#4)进行为期1年的采样。因分析水域生态环境现状得出本河段富营养化情况严重,故拟测试pH、水温、DO、COD、BOD5、NH3-N,6项指标来评估富营养化情况,并对未来形成治理方案提供依据。测定方法如下[4][5]:

表3 水环境测定方法

(1)关于中心河水温T的监测值分析

从图2中可看出中心湖的水温分布均匀,4个监测点只有较小偏差,同时最高水温为#2处的28.5℃,7月; 且1月份水温均低于5℃,与上海市的气温变化同步。由于缺少近十年的当月平均水温,无法对其级别定位,仅从一年的数据观察看,水温指标满足IV类水标准要求。

(2)关于中心河pH值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3中看出PH值的变化范围为6.31~7.54,其中5月至10月呈弱碱性, 11月至4月显弱酸性,其PH值最大值出现在7月和最高水温相对应。中心河的酸碱度基本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但1月份测得的酸碱度超过了标准。河水的PH值是河水及其水域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流动河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并不取决于水分子的离解,而主要取决于河水中各种负离子,例如碳酸根、碳酸氢根、二氧化碳的对比关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由于藻类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致使水中氢离子减少而导致PH值升高,呈现PH值随藻类生长而显著增高趋势[6] 。

图2 中心河水温T监测值 图3中心河PH值监测值

(3)关于中心河溶解氧DO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4中可知,中心河水体中溶解氧最小值是1.6mg/L,最大值是3.78mg/L。除了7月至8月溶氧量值低于标准外,#1处溶氧量值从5月至8月间亦低于标准值,此处根据实际调查确是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以及严重的污水排放情况。洁净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接近饱和,如果水体受到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会低于饱和值,尤其当藻类在水面形成遮光阻气层时,影响大气氧和水中氧的正常平衡以及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会使低层溶解氧大幅度降低,甚至趋于零值。此时将会导致厌氧微生物繁殖、水质恶化。

(4)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监测值的分析

从图5中可看出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的变化范围是23mg/L~47mg/L, 明显高于IV类水体的生化需氧量标准值。生化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需氧有机污染物越多。

图4中心河溶解氧DO监测值 图5中心河生化需氧量监测值

(5)中心河化学需氧量监测值的分析

如图6中所示,中心河重铬酸钾指数较高,变化范围为62mg/L~110mg/L,最大值出现在6月的#1处。重铬酸钾指数是表征水体中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的含量。是一项重要的水质参数。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于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生成了大量的有机体,使水体的化学耗氧量明显增高。5月至7月间,中心河的重铬酸钾指数足以体现。

(7)中心河氮氨含量监测值的分析

如图7所示,中心河氮氮浓度都较高。最大偏差为1.96mg/L。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氮氨浓度较高时必然会导致水域的富营养化。中心湖氮氨变化范围为1.85~4.97mg/L。达到标准值仅为#3处的1,2,11,12月数据以及#2处的1月数据。且#1处的数据均高于其它监测点的数据,可见#1处的富营养化最为严重。

可见对中心湖进行整治规划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

图6中心河化学需氧量监测值图7中心河氨氮含量监测值

3.3水生态环境修复

中心河是贯穿上师大奉贤校区,与新农河和月亮湖等其他水域连通,因此它不仅和其他水体一起调节了局部气候,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是由于疏于管理,导致目前中心湖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该河流进行治理,并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已到达彻底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的目的。

3.3.1处理河流底部沉积物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常是一个营养库,在一定条件下可不断释放磷,这称为内部负荷。当外部负荷减少后, 内部负荷可补偿,使富营养化现象继续存在[7]。底泥疏浚与覆盖技术是河流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可以较大程度的消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并为后续的生物技术介入创造出良好的生态条件。通过挖泥疏浚可以直接去除底泥中的营养盐含量,减轻内部负荷对湖泊的影响[8]。

3.3.2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水体中的藻类除受营养物质的控制外,也受到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控制。因此,可以通过放养浮游动物和鱼类来达到改善区域性水水质的目的。常用于摄食藻类的鱼类有螺蛳、鲢鱼、鳙鱼、鲫鱼等。根据调查,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绿藻类物质。我国的谢平、刘健康等(1999年)提出旨在控制蓝藻水华的非经典生物操纵法[9]可供参考。

3.3.3河道补水

可通过增加水利设施并加以调控,引入上游或者附近水源,加快水流速度等。既补充河道水量,又可以冲刷稀释污染水域,置换死水区的河水,使河流由厌氧状态变为好氧,在短时期内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8]。

通过上述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心河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4.结论与建议

相较于化学修复法的易造成二次污染和物理修复法的治标不治本,生物生态修复法具有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且不会形成二次污染的特点。近年来这种技术发展很快,在国外已经达到工程实用化的程度,并且积累了系列观测数据。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中心河水质监测与相应的修复处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交疏挖底泥处理法,水生动物修复和河道补水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不仅可以节约财力,更可以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自然自我修复和净化的能力改善水质。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底部沉积物是一个营养库,单独采用水生动物修复或河道补水法,很难在短期内有效改变河道水质,所以定期清理河流底部沉积物是必须的。

在水域内放置生态浮床,并放养摄食藻类的鱼类等,以构成生物链。以达到在修复水质的同时增加河域的观赏性的目的。

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加强截污纳管建设,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工程建设,从而从源头上根治水生态污染状况。

参考文献

[1]曾勇,赵彦伟,杨志峰,等.北京北环水系生态修复方案优选[J],生态学杂志,2008,28(8),

1450-1454.

[2]苏冬艳,崔俊华,晁聪,等. 污染河流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及展望[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56-60.

[3]杨士弘.城镇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3-133.

[4]《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对中心河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规定的IV类水标准.

[6]张勇.城市浅水景观湖水质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5.

[7]张镇,刘桂民. 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进展及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10),

50-52.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6

土壤政策之一

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是指环境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的边界控制线。红线就是底线,是对生态污染的警示。生态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又一条被提升为国策的红线。

生态红线,

为生存安全划出的底线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试点范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给土壤污染加了一道“紧箍咒”;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土壤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法律草案。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意见》中认为,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意见》中明确了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将生态红线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在目前土壤环境严峻的情况下,虽然在具体内涵上生态红线还没有详细的解读,但是可以设想,重金属超标就可以是土壤生态的红线。土壤红线同样是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我国生态安全的最低保障。

监测管控

“红线”不是“虚线”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的严峻程度,可以用四个增加来概括:污染面积在增加,污染物种类在增加,污染类型在增加,污染物含量在增加。如何不使情况继续恶化下去,设置污染红线是必要的,但红线设定之后强化土壤质量监管,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严重土壤污染是关键。尽管目前监管手段还不完善,监测网还不健全,但在现有的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基础上,逐步完善监测功能,完善面源污染定位监测和预警功能,尽可能做到对重金属污染从污染源排放、迁移到进入人体后迁移转化全过程进行详细调查,这对土壤保护,土壤污染控制与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红线”而无监测,那么“红线”就成为悬在空中的“虚线”。

目前全国各省市都已经开始划定生态红线,其中江苏、广东、天津、深圳、沈阳、大连已经完成生态红线的划定,未来我国将有超过20%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的保护规划。

土壤不具有再生性,一旦遭到污染,修复难度极大。我们有18亿亩耕地红线,但决不能仅守住耕地保有量这条“红线”,如果只是守住了数量,质量却每况愈下,这个耕地数量也就没有意义。

土壤政策之二

补偿机制

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要“绿水青山”,维持贫困状态是不可能的,只要“金山银山”,生活在严重污染中也不可能幸福,但两者兼而有之并非易事,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生活富了,环境承载能力也达到或接近上限,“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某些层面来说已处于对立状态。

补偿,一种共赢的选择

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有受益者就有受害者,有些地方经济受益,另一些地方就受损失,例如作为北京重要饮用水源基地的密云县,为了保护水源,不仅每年要投入大笔财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河道整治、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而且守着“金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密云矿产资源丰富,铁矿储量高达9亿吨,但为了保护水源和生态环境,密云县将境内246个选矿场、2000多个矿点关闭,这样一来,政府财税收入、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家和北京市给予密云县大量资金补偿,如大中型水库移民项目补助、水库一级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补助,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补助等。密云县的例子并不孤独,在全国还可以找出不少。生态补偿,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牺牲经济利益的一种奖励弥补,如密云县的例子,虽然看似有些无奈,却是共赢的方式。

化解“青山”“金山”的对立

这种生态补偿是否可以用于土壤保护上,答案是肯定的,早在2011年就有江西人大代表进行呼吁构建土壤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也有学者对此进行可行性研究。土壤生态补偿机制,应该是为保护和修复土壤生态,促进土壤质量好转作出的调节土壤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土壤生态补偿机制,有三点关键,一是补偿机制的法规政策要完善,2005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就组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但是由于生态补偿机制极为复杂,工作进展缓慢。补偿范围界定、补偿标准确定等科学基础薄弱,往往导致生态补偿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构建起土壤的监测制度,如今年南京设立100个网格土壤监测点,定期给土壤“体检”。让土壤的“健康状况”像PM2.5数据一样公布。三是经济补偿,如为了京津涵养水源,承德市部分地区进行了“稻改旱”工程,工程还涉及丰宁、滦平等地区,稻改旱面积约7.1万亩,补助标准每亩每年550元。

对目前而言,总体生态政策补偿还不尽如人意,补偿标准绝对量偏低,覆盖范围小,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由于其默默无闻,它不像空气污染那样显而易见,本身不易被发现,也就更容易被忽视,污染补偿更无从谈起,土壤安全被忽视,在攀登“金山”时,把“青山”丢到脑后。最终是由全体人类来“买单”。因此制定补偿机制,从保护与保持的角度阻止土壤生态的恶化,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措施。

土壤政策之三

土壤修复

2004年,北京市地铁五号线施工发生了“宋家庄事件”,事件发生后,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环保部门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旦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报告总局并尽快制定污染控制实施方案。同年,上海为了筹备2010年世博会,专门成立了土壤修复中心,对世博会规划区域内的原工业用地污染土壤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处置,被视为中国土壤污染修复的序幕。

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于2014年12月了《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为基数,将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结果,评价为七至十等的劣质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在这样严峻形势下,各地在土壤治理上纷纷重拳出击:

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到2020年前,计划将投入933.69亿元,实现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标准,严重影响耕地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湖南常德癌症村试点土壤改良;湖北武汉耗资2.8亿元,历时3年修复赫山污染“毒地”土壤;清远市政府为治疗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制定出了《清远市电子废弃物污染环境整治规划(2012~2020年)》。在这份规划中,土壤修复项目要在2020年全面修复龙塘镇的污染土壤。作为首期工程任务之一,泗合村开始土壤修复试验,从开始筹备到运行历时2年,按照华南所每周采样的结果显示,效果较为显著,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态减少了约50%~70%。

这些成果鼓励人们对土壤修复持乐观态度,结合中国土壤污染面积之大,有理由相信土壤修复将带来一个产业达万亿元的大市场,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令许多企业跃跃欲试。从2013年年初到2014年中旬的15个月时间,以“土壤修复”注册的公司达到了1000多家,土壤修复企业一时间如雨后春笋。然而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人们显然低估了土壤修复的难度。

土壤政策之四

保护治理

去年兰州、武汉、江苏、湖南多地爆发的水污染事件令我们再不能保持镇静……但是仍然很少有人注意到我们脚下的土壤,保护土壤的健康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土壤污染,“修”不如“保”

如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对赖以生存的土壤稍加关注与保护,这些代价与损失或者是可以减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再强的土壤修复技术也不如在土壤未受污染时的保护。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国人民的新共识。

立法,给土壤生态最强的支撑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修复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153-01

随着地球上人口的剧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强度日益加大,有毒、有害废气物质不断的输入环境,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这个重大问题,对于大气污染和地表水污染之力的研究已十分广泛,许多技术已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

对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之力来说,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以及难治理和修复周期长等区别与大气和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其修复问题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日益活跃的领域,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虽然人们已在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实用技术,但这些修复方法往往会破坏场地结构、造成二次污染,对于污染面积巨大且污染程度较轻的土壤甚至难以应用。为此,近年来,人们在污染环境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甚至生物修复取得一定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理念,并对其概念、内涵、原理、产业化途径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上应用的探索,试图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治理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础

生物修复是对污染环境实施修复、之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目前被广泛认同的生物修复定义,是指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

除了微生物修复外,植物修复、动物修复乃至酶学修复等方式的出现,赋予了生物修复更广泛的内涵,即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蚯蚓等动物以及水生藻类、陆生植物,甚至酶及分泌物等的代谢活性降解、减轻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改变重金属的活性或在环境中结合态,通过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或物理特性二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速率。

目前使用最广、最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仍是微生物修复。

二、物理与化学修复―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

从修复原理来看,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土、气、热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性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点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怪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近年来根式作为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无论是环境要素或生态因子,还是工程措施,对于修复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若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环境条件和生态因子在有利于生物生活的同时,也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或转化,将极大地提高生物修复或植物修复的效率,这一点对于生态修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理与化学修复措施与生物修复的结合,是生态修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其利用的是否直接关系到生态修复的有效性和成败。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把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措施更好地与生物修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生态修复技术。

三、植物修复―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植物修复这一概念大约是1980年代前期提出来的,其最初的思想是利用超累积植物的的超量富集作用来去除污染环境中多余的重金属。

目前,植物修复这一技术已经涵盖了污染环境治理的各个方面,如城市树木、草坪乃至花卉植物对大气或室内空气的净化;池塘中水生植物通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利用而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污染土壤及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去除及有机污染物的讲解等。

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部分人为调控)等在共同起作用。因而,总的来说,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如Ni、Zn、Cd、Hg、Cu、Se,放射性核素如Cs、Sr、Ur,多环芳径,石油,化学农药,有机氯溶剂如TCE,废弃炸药如TNT等的修复研究均有报道。

四、污染环境修复标准―生态修复评判基础

污染环境修复标准是指呗技术和法规所确定、确立的环境清洁水平,通过生态修复或利用各种清洁技术手段,使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不构成威胁的、技术和法规可接受的水平。

近年来,污染环境的修复一直是热点领域。然而,污染环境修复标准的制定远远落后于修复方法的研究,这就很难说清楚环境修复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认为是清洁的。

在世界范围内,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些发达国家也是刚刚制定玩土壤修复标准。从总体上来看,各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均大大滞后于其大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立工作;各国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工作,又大大滞后于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监理工作。

我国在土壤修复效果的评价中,一直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但是依据背景值建立的土壤质量标准并没有给出土壤的去染污允许值,这样对于有一定吸纳污染物能力的土壤资源是一种浪费。

目前,理论和技术上可行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酶学修复、动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各种联合修复等几大类。有些修复技术已经进入现场应用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然而,无论是化学修复、物理修复还是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去点,都不能对环境污染进行根治。只有对污染环境实施生态修复,才能彻底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从而最为有效地阻止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五、生态修复―实施与研究展望

在眼前的格局下,可持续发展不失为当代人的一种既明智又沉重的选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已开始正视目前所处的困境。显而易见,倒退回去,甘于守贫,不仅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丝毫无补,反而加剧生态失衡;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只能在麻木中葬送自己。唯有通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寓环境治理于发展之中,才是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长治久安的最终出路。

参考文献: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8

一、化学复习课最佳教学时机的设计策略

1.引用化学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材料,创设最佳教学时机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所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给人以智慧。”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从他们熟悉的化学与生活的连接处设计教学,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持续的注意。

如,STSE是高考必考点,它的考查背景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方方面面,信息量大。教学该内容时恰逢“4.20”雅安大地震,为此我设计了一堂“消毒剂面面观”的复习课。通过查找资料我设置了一系列连贯的问题材料:①消毒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饮用水的消毒到创伤的处理都要用到消毒剂。你认识哪些消毒剂?②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在水消毒处理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的消毒剂。与Cl2相比,ClO2不但具有更显著的杀菌能力,而且不会产生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物质。工业上二氧化氯的制备有化学反应法、电解食盐法等。化学方法一般采用氯酸钠与浓盐酸反应。该方法除了得到二氧化氯外,还得到一种黄绿色气体,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评价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③电解法是制备二氧化氯的另一种常见方法。用石墨做电极电解食盐水,在阳极生成二氧化氯。请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在阳极还可产生什么物质?试评价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以上设计从生活中的化学入手,引起学生注意,通过信息材料的提供,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知识,从绿色化学角度评价化学工艺,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此创设了一个课堂的最佳教学时机。

2.巧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时机

复习课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勤于思考、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学科错误着手。错误可以来源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也可来源于作业、考试中的错误。善用错误,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是复习课创设最佳教学时机的又一策略。正如黑格尔所说:“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高考中的一大热点,又是一大难点。在复习这一部分时,我把最近几次学生综合练习中错得比较多的选项合在一起让学生讨论,总结错误问题所在。并设计了如下问题:请分析下列四个选项,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①25℃时,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约为0.1NA;②80mL10mol/L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小于0.4NA;③常温常压下,2.24L氯气含有的原子数小于0.2NA;④标准状况下,2.24LNO与1.12LO2的混合气体中的分子数约为0.15NA。这四个选项分别代表了一个此类问题的难点,学生通过讨论,能发现此类问题的陷阱所在。正是由于是在学生所犯错误的基础上来纠正错误,学生印象深刻,兴趣高涨。此类设计不失为复习课课堂教学的一个最佳策略。

3.跨模块整合学科知识,创设最佳教学时机

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由原来的三本书变成了八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六个。在这些模块中知识并不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如电化学知识在必修二里只是初步介绍,到了选修四里有更详细的介绍,在选修一中也有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化学复习课中不能拘泥于某个点的复习,更要连成片来复习,让学生有新鲜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跨模块的知识整合,可以不用课本的现成标题,正如课标所说:“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如我设计了一堂《负一价与正一价》的复习课,学生倍感新鲜。此复习课不仅横跨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更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了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我首先提出几个问题:①负一价和正一价是哪类元素的特征价态?引导学生从元素周期律角度去思考同主族元素的化合价特点。②负一价和正一价又是哪几种元素的特别价态呢?引导学生注意共性之中的个性,结合必修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能分析出负一价的氢、氧等元素,正一价的氯等元素。③请具体举出实例,从结构角度分析并写出它们的电子式。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结构,因为结构决定性质。④举例说明它们的用途。这样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微观结构,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一设计理念。

二、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策略的几点思考

化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构建的本堂课的蓝本,虽然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但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难免有设计以外的事情发生。如果教师还是遵循原来的课堂设计,课堂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更会错过最佳的教学时机。

1.课堂教学中应问在当问之时

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活的,而不能拘泥于课前的设计或一张讲义。问在当问之时也不失为捕捉课堂最佳教学时机的一种方法。记得有一节课,我在复习铁的化合物时,学生总结获得氢氧化铁的方法,提出了铁盐与氢氧化钠反应、铁盐与氨水反应、氢氧化亚铁的氧化、用铁做阳极电解氯化钠溶液后通空气、饱和氯化铁与沸水反应等,我进一步追问:饱和氯化铁与沸水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在工业上有何应用?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拓展,又创造了一个最佳教学时机。

2.课堂教学中应问对当问之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复习课更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如何进一步发挥提问的优势,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应问对当问之人。学生在做作业或回答问题时所犯的错误,教师要加以了解,对于典型问题应在课堂上问当事人,促进学生纠错。对于同一问题要追问差异化的回答,这样才能创造出最佳教学时机。

参考文献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9

【关键词】电厂汽机;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前言

对于保障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电厂的经济目标,汽机发挥着关键作用,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作为电厂自身来讲,如果电厂汽机运行良好,效率得到了提高,不仅可以减少电厂在生产成本上的投入,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会促进环保及生态建设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电厂的汽机使用寿命大致为4到50年左右。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在汽机的安装、调试以及维修和养护方面的工作没有到位,造成电厂汽机的运行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效率发生了骤降,热耗不断增加等。因此,加强对电厂汽机运行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厂汽机的常见问题

1.1汽轮机组的油系统故障

在电厂汽轮机组的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经常会发现轴瓦和轴颈部位发生磨损,磨损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汽轮机组系统发生停机的不利后果,影响汽轮机组的正常和安全运行。一般来说,对轴瓦和轴颈出现的磨损问题,可以使用堆焊的操作方式进行处理,然后再对轴瓦和轴颈进行细致的打磨和抛光操作,这样,轴瓦和轴颈的修复就完成了。对于不具备修复条件或者技术的电厂修理部门,要积极的和汽轮机生产厂家的售后部门联系,以完成轴瓦和轴颈的修复任务。

1.2汽机的功率过高或过低

虽然汽机的技术经过了不断的改造和完善,但对于回热系统优化后设备来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汽机的功率过高或过低没有实现自动控制,需要操作人员去现场进行控制。一般来说,汽机功率都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保持在一定的功率范围内才可以,电厂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指标来选择保证电厂安全运行的合适机组。汽机使用时间较长时就可能会出现功率偏高或偏低的问题,如果汽机的高压缸和低压缸的接触面破裂而发生泄漏,就会造成汽机的功率过低。

1.3汽机前泵非驱动端轴承温度过高

一般来说,汽机前泵非驱动端的轴承温度都不会超过60℃,如果超过了这个温度说明出现了故障。引起温度过高可能由于轴承的使用时间过长,发生了损坏现象;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使得轴承室内出现了杂质,使得温度过高;除此之外,轴承油的油脂不符也会造成轴承温度过高。

2、应对措施

2.1技术理论方面的措施

2.1.1汽机辅机的优化运行

对于汽轮机组来说,它的设计与应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设计和应用的好,电厂汽机的优化运行也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推动,它的运行效率与运行经济性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如果汽轮机组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时,则各项数据指标也会保持在额定的范围内;一旦运行的指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超过了额定参数,处于动荡运行状态,将对汽轮机组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因此,在汽机运行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巡查和监测制度,加强观察与监督等有效的手段,树立安全生产的思想,保证每一个员工都有安全意识,以此减少汽机发生故障可能性,降低出现故障的频率,如果一旦发生问题,应及时发现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避免出现重大的事故。

2.1.2注重油系统的管道清洁

在电厂汽机运行过程中,油系统担负着非常关键的任务,包括保证轴承的、系统的调速等,除了要使储油系统保持很好的清洁,还要做好输油管道的清洁强化工作,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输油管道的清洁工作必须要做好,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阀体和轴承中就可能会渗入一些杂质,对汽机设备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当检修汽轮机之后,可采取整体油循环的方法,清洁机组油系统,可实现两台油泵的并行循环。在加装滤网过程中,应注意确保储油系统、输油系统的清洁度,每天更换或者清洁滤网,确保滤网没有任何杂质、垃圾,保障机组正常运行。

2.1.3优化调节电动给水泵

对于汽机运行的电动给水泵来说,根据不同的运行方式,可以分为定速给水泵与变速给水泵两种形式。当定速泵处于运行状态时,通过调节锅炉给水门的开度,改变管路的阻力方式,实现水速变化。在低负荷运行状态下,阀门的节流损失比较大,同时耗费较多能耗;当变速泵处于运行状态时,可以通过改变平移泵扬程、变动转速等方式,实现汽机给水泵的稳定运行,不会对管道阻力造成影响,也不会影响给水调节阀的使用,实现节能目标,尤其在低负荷运行状态下,效果更佳。

2.2管理理论方面的措施

2.2.1完善汽机的安全操作管理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安全工作都是不可忽视的,对于电厂的领导层来说,更应该一直关注汽机的安全操作,完善汽机的安全操作管理制度,确保电厂汽机运行良好,效率得到提高,减少电厂在生产成本上的投入,促进电厂的稳定发展。作为这个制度的执行人员更要担负起责任,要做好制度的宣传工作,把制度的每一个细则传达到汽机操作人员,确保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作为操作人员来说,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安全操作管理制度进行汽机的操作,确保安全生产,使汽机能够安全、稳定运行。

2.2.2强化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

为了切实保证汽机的安全、稳定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汽机的故障率,有效的应对出现的故障,需要电厂强化操作人员和维修养护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电厂可以组织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或者高级技师等进行专业的培训,主要是强化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技能,保证电厂汽机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为电厂的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有效的保证。

3、结语

综上所述,汽机对于保障电厂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电厂的经济目标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电厂汽机运行状况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系统测量、数据采集等带来便捷性,更利于电厂汽机的优化运行。通过应用数字化理论,优化调整各项参数,实现各个机组之间的循环水分配、给水分配以及补水量分配等,寻求最优运行方案,电厂汽机运行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凌建波.对火力发电厂汽机辅机优化的探讨[J].科技风,2011(24)

水生态修复常见问题篇10

关键词 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现状;对策;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231-01

宁夏党委、政府2011年启动了宁夏“十二五”最大的民生工程――宁夏中南部 34.6万人的生态移民[1]。彭阳县委、政府抢抓自治区生态移民攻坚工程的历史机遇,将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作为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巩固提升“生态彭阳”建设水平的主要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1 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状况

彭阳县总土地面积为2 528.65 km2,其中耕地面积6.69万hm2。户籍总人口25.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52万人,占80.1%;回族8.05万人,占30.2%,人口密度105.4人/km2;常住人口21.46万人。地处东经106°32′~106°58′,北纬35°41′~36°17′,境内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海拔1 286~2 416 m。属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350.0~550.0 mm,年最大蒸发量1 398.1 mm,年平均气温7.2 ℃,年平均风速2.7 m/s,土壤为黑垆土。

截至目前,全县共投入资金2 011万元,建成白阳镇姬山、小岔乡卷槽、冯庄乡茨湾、孟塬乡高岔、冯庄乡雅石沟、交岔乡大坪、王洼镇尚台等生态修复示范区,完成围栏封育3 533.33 hm2,造林整地工程8 153.33 hm2,栽植针叶树和绿化大苗15万株,山桃、山杏等苗木逾1 400万株;发展优质经果林366.67 hm2,种草1 800 hm2。

2 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是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之一,把迁出区的修复纳入林业工作之中,结合林业重点工程进行了修复,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迁出区主要集中在山区,生态修复面积大、任务重、难度大。二是迁出区封育后,地面杂草等易燃物增多,林地草原火灾隐患增加,兔鼠危害严重,影响林地管理。三是地方财力有限,对迁出区 “四旁”树木配套补偿资金不足。四是安置区用地随机性大,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五是安置区用地采取迁入、迁出拆除置换的办法,但周期较长,影响当年建设用地指标。

3 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对策

3.1 因势利导,综合治理

根据《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规划》,彭阳县共搬迁安置县外生态移民22 800人,移民迁出区将有4.476万hm2土地用于生态修复与建设。对移民迁出区零星树木加强保护,严禁砍伐和移栽。对移民迁出区分年度进行造林绿化,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对北部乡镇生态脆弱区域的耕地,主要采取林草间作、种草为主的模式进行治理;红、茹河和安家川流域的川台地用于林木育苗,山坡地因地制宜;保留移民迁出区原有的学校房屋及配套的供电线路、水井、水窖等基础设施,为后续林业建设提供保障。

3.2 加强领导,科学规划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组织专家反复调研论证,编制完成了《彭阳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年度实施方案》和《宁夏彭阳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对辖区退耕地、耕地、荒山、荒沟、废弃宅院、河道、村部等闲置资源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整治,全面恢复。

3.3 强化管护,巩固成果

必须加强抚育管理,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对发生病虫害的林分开展卫生伐,对幼龄林实施松土除草,对部分林分进行修剪[2]。通过成立国有林场、新建护林点和组建护林巡查队等措施,全面落实禁牧封育、巡查管护责任。对已经治理的区域,由附近的分场承担管理职责,对移民整体迁出区实行永久性禁牧封育,落实有人管、有人常管、有人严管的责任和机制,加大巡查力度,“依法行政,依法治权”,使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得到有效保障[3-6],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建设一片,保护一片。

3.4 创新机制,加快发展

把移民迁出区就近纳入国有林场管理,使迁出区的退耕农户继续享受退耕还林草优惠政策。结合全县移民迁出区分布状况,将彭阳县王洼林场场址迁建至草庙乡并更名为彭阳县草庙林场。通过积极申报争取,新成立彭阳县小园子林场和彭阳县茹河林场2个国有林场。通过成立国有林场,将全县12个乡镇移民迁出区划归3个国有林场统一管理经营,力争利用3~5年时间,使迁出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7]。在林业部门统一管理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种苗培育等产业。

3.5 加大力度,强化复垦

2012年8月开始,在古城、王洼、新集、孟塬、草庙、冯庄、小岔、罗洼和交岔9个乡镇18个行政村投资327.77万元,实施2011年县外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复垦项目,项目区内需要拆迁的涉及彭阳县9个乡镇18个行政村1 645户6 920人,迁出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206.8 hm2。对迁出区农民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拆除外运建筑垃圾12.4万m3,平整并深翻土地206.8 hm2,恢复耕地150 hm2,机械化种植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54.42 hm2,种植紫花苜蓿2.38 hm2。2012年县外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复垦项目,项目区内需要拆迁的庄点涉及彭阳县12个乡镇37个行政村1 298户5 398人,迁出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0.24 hm2。

3.6 严格权属处置,缓解用地紧张

2011年彭阳县县外生态移民迁出区恢复农用地面积206.8 hm2,已通过自治区国土资源厅验收,根据宁政发〔2011〕58 号文件《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实施办法》精神,除分给银川市安置区安置用地和70%节余用地指标后,批复彭阳县剩余生态移民土地权属处置建设用地指标56.99 hm2,可以有效缓解彭阳县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马自良.宁夏海原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9):132-133.

[2] 薛新乐,柳智平,田国江.宁夏隆德县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及管理问题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11,36(4):53-54.

[3] 杨玉隆.固原市原州区封山育林及生态恢复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54.

[4] 徐树雄.生态移民后生态修复实践探索:以彭阳县卷槽村为例调查:上[J].共产党人,2013(14):39-40.

[5] 马海峰.固原市原州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