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44:44

水生态

水生态范文篇1

关键词:绿化发展;理念;水生态;文明

1大庆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大庆市不断加大水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绿色水生态系统,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生态安全保障,取得一定成效。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市政府和大企业后修建了北引、中引、南引“三引”工程及大庆水库、龙虎泡水库、红旗水库和东城水库“四大”水源地。通过资源分配、工程建设和管理调度,我市现状可供水量为32.76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22.7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06亿m3,基本满足了现状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用水需求。2015年,大庆市年供水总量21亿m3,其中,城市工业和生活6.2亿m3,农业用水12.5亿m3,生态用水2.3亿m3。供水量中地表水占67%,地下水占33%。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达到168.5万m3。2)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我市地下水经过多年的开采形成了东西两大地下水降落漏斗,漏斗影响面积一度达到5560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3m。近年来,采用依法限采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下资源管理,市区内地下水年取水量减少了1亿m3以上,超采区中心漏斗水位逐年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5年实测资料显示,西部漏斗区基本消失,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缩小为611km2,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上升了近30m,达到128.0m高程。3)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良好。2006年我市被正式列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几年来,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市节水、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5m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主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漏损率从25%下降到19%,多项节水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开始建立,为水资源管理信息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决策科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我市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1.2水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划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平台,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手段,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湖湿地保护的综合保障体系,局部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状况有所好转。1)污水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污废水排放量5300万t/a,共有工业(100家重点企业)废水处理设施245台套,总处理能力达到223万t/d,年处理量5.1亿t,油田含油污水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重复用水率达到92%。全市相继兴建了8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东城、西城、乘风庄、八百晌、陈家大院、石化、申东、大同等),日处理能力达到44万t,处理率达92%。同时,积极加强中水回用,主要用于农灌、工业冷却和循环水、景观娱乐用水、杂用水,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2)河湖治理取得好成绩。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分期实施”的原则,实施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主城区三条水系和40个湖泡湿地已近1/3进行了治理(主要是黎明河、黎明湖、三永湖、万宝湖、乘风湖、碧绿湖、果午湖、新潮湖、燕都湖、明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城市滨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和“百湖治理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3)雨洪资源合理利用。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近几年平均利用云水资源5亿-6亿m3,洪水资源利用总计达到75亿m3。4)水土流失治理不断加强。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沙化、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59km2(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796km2,其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864km2)。5)水利风景区创建初见成效。黑鱼湖、红湖两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部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当奈湿地和鹤鸣湖湿地属于扎龙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的一部分,龙凤湿地晋级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景区),连环湖、西葫芦泡2个生态园区成功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

1.3水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随着《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大庆水务一体化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编制了一大批水利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水利工程合理的建设、科学有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也为规范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2)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了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水资源管理得到切实加强。3)强化了防汛抗旱的组织管理,基本建立了机构健全、管理有序、运转高效、程序规范的防汛抗旱工作组织体系。确立了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4)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正逐步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五是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新的提高。

2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庆市属于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170m3,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m3的用水紧张警戒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禀赋条件、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水生态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主城区由于连续多年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了地下水位漏斗区,引发了地面沉降、湿地萎缩、地表植被退化、地表水污染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2)河湖连通工程进展缓慢。全市有大小湖泡228个,其中市区90个,主城区40个。依据《大庆市城市滨水地区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在现状“三大排干”(西排干、东二排干、中央排干)的基础上,构筑“六河串联40湖”的百湖水系布局。从2000年至今,主城区只有19个湖泊得到了有效治理,碧绿湖、东风湖和燕都湖等20多个湖泊治理迫在眉睫。3)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严重。全市水土保持综合防治网络体系不健全,80%的强度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4)城市供水问题突出。供水设施老化严重,改造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了供水安全事故频发。5)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水资源要素在全市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还没有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3大庆“十三五”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措施

“十三五”期间,大庆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重加强防洪河道治理、水利风景区创建、河湖湿地修复、地下水保护、水土保持体系建设,以提升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完整优美、水管理科学规范为目标,着力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三大体系”。

3.1建立健全水资源体系

开源节流,有效保障居民用水、人畜饮水、油田石化等重要工矿企业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未来各行业用水量基本遵循“工业用水零增长、农业用水微增长、城市用水小增长、生态用水大增长”的发展规律。1)进一步加大引水量。结合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项目黑龙江省引嫩扩建骨干工程建设,给我市增加净供水量5亿m3,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生态用水,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资源配置,尤其是西南部水资源合理配置工程建设。2)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60万hm2旱涝保收田,农田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工业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率达到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低到20m3以下。城市设计日供水能力稳定在200万m3左右,以保障近400万人口的供水需求,水质标准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6项标准。全面推广和使用节水型器具普及。加强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供水管网综合漏失率控制在11%左右。计划用水率达到95%,城市生活用水定额达到220l/d,农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70—100l/d。3)严格限制新建排污口。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全市共计27个水功能区。国家要求2015年达标60%,2020年达标80%)。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供水安全得到保障。4)严格保护地水资源。城市地下水利用量控制在2.0亿m3以内(市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2.3亿m3),地下水漏斗区实现采补平衡。东部地下水降落漏斗影响面积控制在300km2以内,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高程达到132m。

3.2建立健全水生态体系

紧紧围绕“生态自然现代宜居”和“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推进河湖水系治理及滨水城市建设。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加大污水处理和雨洪资源的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打造“山青、水净、岸绿、河畅、湖美”的水生态环境。1)加大雨洪资源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河湖、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全市实现年生态环境补水量达到4.5亿m3以上(现状2.3亿m3),其中市区年生态补水1.3亿m3,以大庆水库和东城水库作为主要补水水源。2)加大河湖治理力度。主城区河湖治理率达到100%,水域面积率≥13.5%,水体质量达到地面水Ⅲ-Ⅴ类标准。在主城区构建“六河连通40湖”河湖水系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东西互济、南北畅通”;严格遵守河湖水系蓝线划分标准,留足河湖水系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范围;加强河湖湿地管理,明确管理单位,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治理、统一管理。3)初步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水土流失工程治理,2020年有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其中强度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达100%。建立健全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四是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将连环湖申请为部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龙凤湿地申请为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相当于AAAA景区),将乘风湖、黎明湖2个生态园区申请为省级水利风景区(相当于AAA景区)。形成我市8个水利风景区的水生态格局,其中3个部级水利风景区、2个部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水利风景区。

3.3建立健全水管理体系

建立涉水行政事务城乡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逐步理顺水土保持、城市供水、城市河湖管理等相关机构的职能。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务管理现代化水平。1)在洪水管理上,实现洪水风险管理和应急预案调度。2)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3)理顺城市供水和河湖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水价形成机制。4)在水资源管理保护方面,贯彻《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三条红线”。尤其是在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监督、排污总量控制、入河排污口管理、水功能区达标等方面完善制度、严格考核、加强管理。5)在水土保持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监督、治理、管理和维护体制,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和审批率。6)在水利投入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水利投资渠道,逐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水利投融资机制。7)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依据法律法规,巩固水管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价调整,加强水利行政执法。8)在队伍建设方面,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提高水平、规范管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水务行政管理队伍。

作者:吴国权 单位:大庆市水务局

水生态范文篇2

1.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与时俱进的世界强音人类对文明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地球的生命系统日趋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凸显,“能源危机”的冲击,促使人类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其标志是“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式各样的环保运动逐渐兴起。特别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以《人类环境宣言》的揭开全球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7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联大会议上正式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承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972年,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成立;1994年4月,《中国21世纪议程》颁布,它是全球第一个部级的“21世纪行动计划”;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强调我国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纲要》明确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6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明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路航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负责任的庄严承诺。3.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消极地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听从自然,以达到简单意义上的“返璞归真”,而是需要遵循自然,积极地融入自然,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努力实现三和谐:人-人和谐、人-社(社会)和谐、人-自(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既不能简单地去“改造”自然,甚至“主宰”“统治”自然,但也不能畏惧自然、屈服自然,面对自然无所作为。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转变重GDP轻环境、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升华,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的具体举措。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1.水生态文明是人们积极改善人水关系的系统集成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水生态系统特有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全面节约与有效保护,积极改善与优化人水关系,建设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因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安全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法律制度、文化形态,以及组织机构、科学技术等。2.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保证整体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一切干预、改造水环境的行为,必须以不破坏水及其流域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开发、利用与无限索取,还必须保护水环境,要亲近水、爱护水,与水和谐相处,与水共存共荣。在对待水资源的态度上,要尊重水环境的完整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平等地对待生命,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维护水环境,将善良、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水的生态关系中去。3.水生态文明观是反映人类进步的先进生态文明观水生态文明代表着在传统水生态文化基础上的先进生态文明观。倡导水生态文明,是促进加强保护、恢复、发展、利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逐渐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共荣共进的生态文明。要彻底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体可以无限度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追求GDP而不计水资源消耗和水环境成本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4.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产物。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推进器和生态文明程度的评价指标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新价值取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包括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先进科学技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涉及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政策法规标准和科技创新等水利工作,内容十分丰富,要求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性、集成性工程。

试点引路,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态范文篇3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土保持;探究

目前,我国水土保持新战略、新思路正在深入实施,水土保持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增强。正确认识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发挥出水土保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的作用,不仅是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也是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方向。

1水土保持和水生态文明的关系

1.1水土保持的内涵

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善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资源,改善水质,进一步加强沙尘暴防治和生态建设。科技土壤综合保护是以森林、草原和高原的保护建设为基础,并加以现代农业管理手段为辅助的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其本质就是,利用有限的条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一步发展环境和生产能力。

1.2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水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水生态文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人与水的对抗。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美好中国梦,水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方面。水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和人水和谐共生的理念,要符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水利为核心开展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可以说是集社会经济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

1.3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不同和联系

水土保持和水生态文明虽然不同,但是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水土保持是获取土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注重水土的结合与协调,更加注重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更加注重河流的排沙,更加重视水库湖泊及其所产生的非点源的农业,更加注重山地丘陵、风沙地区的水土生产,更应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海绵城市的建立以及防洪排涝等方面的作用。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观的、具有很强主导作用的概念。构建水生态文明,就是要在人水和谐的指导下,反思与修复水资源保护,大力弘扬节水观念。但是,目前还存在应用广泛、内容复杂、边界清楚等问题。

2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保持的核心内容

水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很广。除进行最优配水、节约用水和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制度设计外,水土保持领域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土壤的框架内保护和恢复环境水资源;另一方面,生态水利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的核心内容是:第一,保持和改善水土保持功能,使生态水源保护和修复领域的不同水土保持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第二,水土保持功能的保护和恢复,即搞好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水土保持规划及后续规划的实施。我们平常所了解水土保持的涵养功能,实际上就是保持水土的主导功能和相应的社会经济功能,这一功能是由一定的区划决定的,是为了保证水土保持的正常功能而不会退化;改善功能,就是对不符合要求的功能区采取措施,使其功能得到改善,如造林、改造现有荒废的土地、改变树林草被的结构、创建清洁的河流、改善水土保持系统的涵养功能和水质功能。

3专题规划的若干问题

3.1专题规划与水生态文明总体布局的关系

水土保持的具体主题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设计、体系和配置在特定区域内,其目标和任务取决于生态水利建设的总体组织;为做好土壤质量和水保护专项规划,必须认真分析规划区水生态文明管理的总体理念和区域水土保持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发展趋势和功能等共同点,从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范围。

3.2专题规划主要任务和目标的确定

土壤保持规划控制土壤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削减入河、入湖水量时的沉淀。推进水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减少在农业生产中的旱涝沙害对农业造成的影响,确保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用水,减少非饮用水水源污染。按照水生文明的总体设计要求,结合规划区水土保持的具体规划任务,按照水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分析,划分了规划任务的类别,确定了规划任务规划的主要次序;其次,根据水保工作的总体组织机构和具体规划任务,对规划建设阶段应实现的水保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并制定了相应的水保规划年度目标和指标;第三,将水保核心任务和具体规划任务纳入规划建设阶段的水保工作总体任务和目标;必须指出的是:水保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与总体任务和目标相适应;若一个地区生态水产业开发的中心点是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和城市水景建设,则水土保持应以增加水源涵养和水质功能为具体目标。既有相关的水土流失指标,又有全区的水质指标。

3.3专题规划的关键技术环节

3.3.1重点把握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水土保持监测、水文观测、水质监测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主要流域和饮用水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分析,对区域内植被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考察。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明确功能定位和需要,改善水土保持环境。3.3.2做好分区布局与建立措施体系水保方针是水土保持规划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保规划区划应充分考虑水保地区的需要,尽可能与区域水保工作相协调,对水保功能定位进行准确定位。地域性政策措施是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总规。从水土保持部门的职责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进而发现了水土保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不同的任务,分析了各部门在土地和水资源供应方面的不足。就区域性的水土保持制度来说,应该包括保护、养护和改进水土保持制度的措施,就像是林业部门对天然森林的保护;对生态林的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中心布局是根据国家和省级政府划定并公布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对不同保护对象进行目标、任务和生态化水土保持保护规模的综合规划。通过典型调查与分析,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水土保持功能定位,水土流失防治的操作类型和主要技术体系应为:主要防治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最重要的防治工程应以水文明生态规划为基础,结合区域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合理确定最重要防治工程的分布与范围。节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质量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尤其是江河水源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湖泊两岸、水库等与生态水域建设密切相关的水源地。应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的生态情况和相关的生态水管理的内容,尤其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相关措施,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控制和保护和更新植被,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重点治理水生态文明工程的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对于重点治理工程要突出水土保持、蓄水保土等重点,遵循水生态文明规划和水源涵养空间划分,集中防风,防风的主要功能是固沙、减沙。应合理确定主要控制区的范围,特别是产沙量和输沙量对江河、湖泊、水库淤积影响较大的水蚀区以及以土壤侵蚀为载体的非点源侵蚀区。在重污染地区,土壤侵蚀对城市环境和防洪造成严重影响,而土壤侵蚀则对水生态和水景观造成不利影响。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按照“根据当地环境,采取适当措施”的原则,并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主要基本功能合理配置的原则,应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水土保持为基础,以生态养殖为重点,以国家和地方水土保持综合规划为总抓手,坚持防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尤其要达到水土保持、水质、土壤保护、沙漠化防治等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秀玲.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问题探究[J].珠江水运,2020(3):112-113.

[2]孙远,伏文兵.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问题探究[J].商品与质量,2020(27):89.

[3]高树利.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文明的关系及其规划探究[J].丝路视野,2018(18):62.

水生态范文篇4

1.1陆水流域处于单一市级行政区划内

陆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源出湘、鄂、赣3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城、崇阳、赤壁、嘉鱼3县1市,在武汉市上游约157km的陆溪口(洪庙)注入长江。整个流域位于北纬29°05~29°50及东经113°40~114°10之间,全部处于湖北省咸宁市境内。

1.2陆水流域水系发育、干流不长但流域面积大

陆水水系东南面以幕阜山与鄱阳湖水系修水分界,西南面与洞庭湖水系相邻,干流全长183km,流域面积3950km2。陆水水系发育,总体呈羽状分布,河长大于5km的支流有98条,比较长的有6条。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西北低,中上游多山岳、丘陵,下游多湖泊、洼地,一般高程在25~800m。

1.3河流特性相对稳定,水质有很好的潜质

1)陆水流域内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无大型控制性工程建设,河流特性相对稳定。2)流域内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植被良好,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仅0.137kg/m3,属少沙河流。古人曾以“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的诗句,描绘陆水河流域人水和谐的景象。3)目前流域内无大型污染性企业,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本较低。

1.4近年来水生态治理效果显著

造成赤壁市20多万人城区人口饮水告急的陆水河,经过咸宁市4县市联手治理,水质现已明显好转,干流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符合水功能区划要求。在经历了“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之后,上世纪末因企业和城镇大量排污,使陆水河水体污染严重。2004年一项环保调查结果表明:陆水河流域共有排污企业45家,年排放工业污水量达1275t,占咸宁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53%,从而导致陆水河流域污染严重。为改变过去受流域分割之限,破解跨区域环境污染治理的难题,2005年初,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水和谐共处”的理念,责成市环保、水利、城建等部门拟订一个长效的水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咸宁市政府出台了《陆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方案》。几年来,4县(市)轮流召开联席会议,商订治理对策,关闭了小炼矾厂、小造纸厂等排污企业数十家,加强旅游、餐饮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目前,整个陆水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水质不断提高。

1.5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较强

2005年元月,通城、崇阳、赤壁、嘉鱼等4县(市)政府共同签订了湖北省第一个市辖区流域的规范性文件———《保护陆水河流域协议》,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陆水流域环境保护,通报各地落实情况。

1.6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较丰富

陆水流域内除市县级水利、环保部门外,区域内还有国内水资源管理的权威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下属的几个单位,水利人才丰富。长江水利水电学校在境内办学多年,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水利人才。

1.7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时机较成熟

由于流域内已建设了陆水水库、青山水库等大型控制性工程,对堤防和护岸也进行了整治,防洪压力大为减轻。可以认为陆水河已经度过了“除害”阶段,正式进入“兴利”阶段,陆水河正逐步变为咸宁市的聚宝盆。

2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的措施

2.1存在的问题

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发展经济的压力和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较差,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①法制贯彻不够;②资源整合不够;③基础工作不足;④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体系。

2.2措施

根据陆水流域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陆水水生态文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法治水平国家关于水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期更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从宏观上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实施需要基层单位和组织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将它们付诸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中。1)组织相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对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充分研讨,结合陆水流域的具体特点,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追溯性。2)坚持把培育水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根据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使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仅仅把水生态文明理解为“保护水生态”是不全面的,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和谐。当陆水流域内的干部甚至普通村民都具有了很高的水生态文明意识时,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必定事半功倍。

2.2.2进行资源整合,完善管理机制依照陆水流域的整治方案,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情况,参照水利部门洪水调度的模式,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规程并严格执行。陆水流域的各管理单位互相配合,使陆水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及管理工作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而且通过工作规程这种法制化的管理,采用追溯、问责等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

2.2.3加强基础工作1)加强社会监管体系和宣传体系建设。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村级监督员和宣传员努力使水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基层延伸。2)增加监测点,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监控体系。整合各部门的监测点,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立陆水水生态实时监控体系,是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3)增设标志牌,尽量使纸面上的红线实物化,有利于流域内民众的行为规范化。4)增设宣传牌,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将职能部门联系方式公示于众,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家更好地参与到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2.4建立陆水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逐步建立起陆水流域水生态的数字模型,使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水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子体系:①防洪排涝体系;②水质保护体系;③水资源开发利用。结合陆水流域特点,设置相应的指标。如陆水流域水量充沛,从取水量指标考核不能很好地体现周边企业对陆水水生态文明的影响,但从周边企业排污影响水量指标考核反而能更客观地反映其对水生态文明的影响。相应地,将企业对生态影响相关指标与其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建立相应的数字联系,以此考核其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也将更客观。

2.2.5合理分配投入比例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应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只考虑生态系统保护,而是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利工作,既包括工程建设等硬手段,也包括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制、监管、科技、宣传、教育等软手段。单一重视工程措施或过分强调非工程措施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要使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和谐发展,共同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性手段具有直观、见效快、对GDP贡献直接的特点,但真正能对陆水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根本性和长期性作用的,能衡量其真正水平的还是软手段的水平。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水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流域区内民众的水生态文明层次等。这些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投入,而且其投入具有长期性,缓进性、反复性。

2.2.6水生态的修复步骤陆水水生态系统基础较好,但其生态修复同样要遵循以下科学的修复步骤。1)现状调查和评价。建立起水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站点,建立长期监测和定期评价制度。2)开展专项规划,制定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保护和修复区划,根据区划制定各级各类水域保护和修复目标和修复计划。3)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物质向水域的排放。4)水生态修复应该顺应自然条件和规律,应该以自然修复和生态工程修复相结合,其中前者应该为主要方式。5)水网连通与城市防洪排涝结合。6)水生态应该注意低成本维护原则,如岸边植被最好采取本地物种及低维护物种。7)由于水生态系统修复的复杂性,应该采取适应性的修复和管理方式,广泛的公众参与必不可少。以上特别应注意做实前2项工作,切忌盲目地以上工程为目的的粗放思路。建设水生态文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决策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在制度上同时要建立起对短期行为进行强力约束的机制。

水生态范文篇5

【关键词】网箱养鱼;水生态环境;芒里水库

引言

网箱养鱼是指在箱体中进行鱼类养殖,这种由合成纤维或金属网组装而成的形状较为规则的箱体,放置在水体中,箱内水体能够和箱外水体实现持续的交换,使得箱体内能够形成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网箱养鱼的做法具有成本较低,收益较快,且经济效益高,管理简单等诸多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便开始了网箱养鱼的产业模式,此后集约化的网箱养殖模式在中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然而,随着网箱养鱼的规模和强度日益增强,绝大多数的水体部分或全部出现了水质恶化的情况,极大地影响了网箱养殖的收益,给渔民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经济损失。因此,有人提出,网箱养鱼应控制在水体最大自净能力范围内进行,以降低网箱养鱼对水环境造成的破坏。该说法引起了国内外各界学者的持续重视。

1网箱养鱼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来源

(1)喂食残饵。一方面网箱养鱼呈现出高密度和集约化的形式,另一方面人工投送的鱼饵或冷冻鱼类等。因为这些诱饵的投送量过大造成在箱体内残余堆积,或喂食方法不合理,或者也可能是由于鱼类之间相互争夺导致箱体震动而使食物未能被摄入鱼体内,从而沉入箱底。残留的鱼饵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这些成分溶解并释放在水体中,使得水中的营养物质的浓度急剧增高。如今,究竟应该投送多少鱼饵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因为残留的饵料和粪便难以得到收集和区分。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一些渔民在网箱养殖鲑鱼的过程中,投送的鱼饵有90%被鱼类摄入,而摄入食物只有30%的食物用于自身的生长,其中65%作为新陈代谢产物排出,其余的10%成为粪便排出到水体中。在现在的养鱼生产过程中,直接沉入水体的鱼食大约占总投入量的13%~15%,而85%~87%的饲料被鱼类摄入体内消耗。

(2)鱼类的代谢产物。养殖鱼类使用的鱼饵的未能被消化部分,以及从消化道排出的细胞,粘液和细菌都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进入到水体中。鱼的种类不同,其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也不同,这也和鱼食的类型有关。温哥华认为杂食性鱼类的消化率大约为80%。食肉性鱼类的饵料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消化率一般会超过90%。然而,由于鱼饵中纤维含量非常大,植物食性鱼类的消化率通常不高于80%。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虾类摄入的饲料中大部分的氮被虾吸收,15%通过粪便排出。卓华龙等在研究了象山港网箱养殖中鲈鱼残留饵料和排泄物的情况后认为,象山港日饲料投入干重约为90t,残饵的产量26吨,网箱养殖的每日排泄量大约为7.5t。水中大量的残留物和粪便在水中沉积,会严重地对养殖区的水质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鱼食中的蛋白质在消化后分解成氨基酸被吸收,一部分氨基酸用于合成鱼类自身生长所需蛋白质;一部分氨基酸用作氧化分解和能量供应的能量底物。同时,氨氮通过鳃排泄物和生殖孔产生和排出。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养殖鲑鱼和鳟鱼的氮排泄物中总氨氮和尿素含量分别占70%~80%和15%~25%。

(3)沉积物。沉积物对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分解消耗氧气,而厌氧代谢所产生的硫化氢和甲烷可以作为无氧代谢中间产物的积累,以及养分如氮磷等扩散到水体中。美国学者Kelly测量了大西洋鲑鱼网箱养殖区和对照区中沉积物所释放的磷和磷酸盐的总含量,数据证明网箱养殖区的沉积物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的沉积物。还有一些学者对红海约旦北部海湾网箱养殖区水质和沉积物的研究证实,网箱养殖沉积物对底部总磷和有机质含量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底水中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明显超过了地表水中的含量。杨玉英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诱饵向虾塘输入的氮只有20%在虾体内转化为氮,其中大概64%~69%在虾池底部的淤泥中积累,仍然有8%~12%的以悬浮氮,溶解的有机氮和溶解的无机氮的形式存在。她认为,残余的饲料中溶解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是影响养殖水环境,甚至造成虾塘自身污染的重要因素。

2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

芒里水库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芒市河干流中下游峡谷,距州政府所在地芒市38km,距昆明707km,水库正常蓄水位为849m、死水位为839m,总库容4977万m3,调节库容2414万m3,为中型水库。芒里水电站工程自2004年开始筹建,主体土建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始施工,2009年10月投入商业运营。网箱养鱼虽然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丰富市民的菜篮子,但过度放养,超负荷养殖不但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反而得不偿失;尤其是对多封闭、半封闭的水体极易形成污染,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升高,富营养化严重,下层水体缺氧,沉积环境中硫化物、有机质和还原物质含量升高,残留药物积蓄,有害微生物或厌微生物繁衍,养殖生态失衡,各类病害频繁发生,最终不仅直接导致鱼类死亡,还严重破坏库区水质。经调查,自2011年以来,芒里水库有2个养殖户在库区从事网箱渔业养殖,主要养殖罗非鱼和鲤鱼。网箱养殖区域约2500m,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共有27个网箱,年产量约4000t。相关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芒里水库除总氮指标外,其余指标均满足地表水Ⅲ类标准。目前,库区主要污染物质为总氮,其污染来源主要包括上游点面源污染、库周污染及库区节能环保内源污染,其中上游点面源污染通过3条入芒里水库河流汇入、库区周边污染主要为直接入库的面源污染,库内污染主要为网箱养鱼产生的污染,总氮年际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对芒里水库各污染源的污染负荷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通过排污口监测测定上游及库区点源污染负荷量、利用GWLF模型计算上游及周边面源污染负荷量、通过质量守恒法计算库区内网箱养鱼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芒里水库总氮污染主要来源于网箱养鱼。

3芒里水库改变情况

由于网箱养鱼对水体的巨大影响,市民反映强烈,引起了沿河两岸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地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下文依法取缔芒里水库网箱养鱼,并要求于2015年10月15日前完成取缔工作。经过对网箱养鱼的治理,芒里水库总氮浓度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特征,每年基本相同,大体为夏季浓度低、冬季浓度高。夏季由于藻类生长旺盛,大量藻类吸收水体中氮元素,导致水体中总氮浓度降低,而入秋后,随着藻类的死亡分解,藻密度降低,氮元素再次释放到水体中,使得水体总氮浓度回升,整体上看,每年5、6月达到总氮浓度最低值,而次年1、2月达到最高值。网箱养鱼全面清理完毕后芒里水库水质感官有所改善,水质呈好转趋势。由于芒里水库总氮浓度年内并不均衡,不宜将清理前后逐月总氮浓度直接比较。笔者将清理前后的2015-2018年同期总氮浓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网箱清理前后水质变化情况。网箱清理后,避免了污染负荷的继续增加,芒里水库水质出现Ⅴ类和劣Ⅴ类的情况逐年减少,然而总氮年均值逐年下降幅度缓慢,可见网箱养鱼清理对芒里水库的水质改善的速度及幅度均有所提高,但是改善效果并不特别明显,原因在于水库截流后库区水体流速明显变缓加之长期网箱养鱼,喂食残饵和鱼类代谢物直接污染水体的同时大量沉积于库底形成营养浓度极高的底泥,持续污染水体。

4应对措施

4.1增殖放流修复生态芒里水库体量大,污染物总量较大,水体恢复需要一定过程,网箱清理后需辅以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措施,进一步提升水质。

4.2合理利用生物防治办法可以在库区内合理地放置一些水生生物,以吸收水中过多的养分,采用生物防治手段,使水体环境不断改善。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光合细菌对库区中水环境进行整治,效果也非常可观。

4.3水库疏浚在正常情况下,实施疏浚工程的主要目的有两个:①提高河道洪水流量,改善航行条件,增加水库容量;②消除内源性污染,改善河流和湖泊的水环境,为进一步修复污染水体创造条件。对于疏浚工程,为了提高排水能力或增加湖泊的蓄水能力,疏浚技术要求相对简单,易于实施。为了改善水环境的疏浚,相应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如果不满足这一要求,疏浚效果将大大降低,甚至水质也会恶化。因此,有必要讨论疏浚计划的制定,以改善水环境。在制定疏浚方案以改善水环境时:首先,应清楚地了解受污染沉积物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物理化学特性。其次,应根据更准确的测量数据确定合理的开挖深度。完成泥沙总量测量和总量测量,科学合理安排疏浚范围和规模,疏浚作业区划分,工程量,疏浚方法,机械配置,工作制度和施工期;选择沉积物储存地点和处理过程的选择,尤其是综合利用计划,必须有明确的技术计划。

4.4排沙和冲沙泥沙淤积会使水库的库容减小,水坝淤积影响工程寿命。排沙和冲沙都是通过开启水库的底部泄沙涵闸门、用水力来冲排。排沙措施包括排泄洪水中的泥沙和异重流排沙,冲沙包括降落水位冲沙和放空排沙。对尚未沉积的悬移质和推移质泥沙可以采用排沙方法;而对已沉积的泥沙,则可采用冲沙手段。排沙和冲沙带走淤积泥沙的同时也带走了营养浓度极高的底泥,可结合水库发电需要、来水过程和根据底泥移动情况有针对性的合理规划排沙和冲沙。

5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网箱养鱼造成水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喂食残饵;②养殖生物的代谢产物;③养殖产生的沉积物。总体研究结果显示,芒里水库关键污染因子总氮主要来源于网箱养鱼,因此在彻底清除网箱养鱼之后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增殖放流、生物防治、水库疏浚、排沙冲沙等措施来进一步加速水体恢复,还芒里水库一个青山绿水的健康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溆君.王芳群,王小炜,等.浅析网箱养鱼对水质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J].干旱环境监测,2013,27(11):5-9.

[2]林永泰,张家庆,杨汉远,等.黑龙潭水库网箱养鱼对水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水利渔业,2014(6):16-20.

[3]陈启凤,宋彭湃,刘玉红,等.探究网箱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防治措施[J].水利渔业,2013(8):11-13.

[4]蒋增杰,王明祥,许德智,等.浅析鱼类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办法[J].现代渔业信息,2016,18(7):3-5.

水生态范文篇6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江西省

1背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水利部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精神,江西省水利厅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自江西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获得了相关经验。相关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方面,温天福等[1]结合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节约和水文化等6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江西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总结了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为江西开展水生态文明“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设提供技术引导;莫明浩等[2]在分析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建设背景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西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建设实践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归纳为自然生态型、产业开发型和安全保障型3种模式,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丁慧君等[3]通过专家咨询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和水文化共6个方面选取了25个指标,初步构建了江西省莲花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该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陈胜东等[4]在充分考虑区域间生态文明基础的异质性和兼顾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环境、人居、制度、文化五大建设领域3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设区市和县两级分区分层评价,从而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及进程评价提供技术方法;占少贵[5]在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并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制度5个方面,构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方法以及生态文明指数模型对江西省及11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李争等[6]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3个子系统共24个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11个地市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对各地市进行了排位。在生态补偿机制方面,胡小飞[7]在生态文明视野下研究江西省的生态补偿机制,采用生态当量法评价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定各地市生态补偿优先级及补偿额度,应用碳足迹、水足迹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并综合江西省“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补偿”3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结果,提出构建江西省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促进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省的建设。此外,卢小祁[8]对江西省南昌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主要问题,如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欠佳、资源环境保护意识欠缺、产业结构欠优、节能减排降耗形势严峻、环境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城镇化过快等,并结合南昌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快南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综上可见,目前针对省级、市级、县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较多,却鲜有报道针对乡(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对江西水生态文明乡镇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工作的经验,分析了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下一步建设思路,以期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参考。

2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概况

江西省水利厅立足江西省情水情,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于2014年6月在全省开展了县、乡(镇)、村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并制定了一套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评价标准。2015年8月,江西省水利厅印发《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赣水发〔2015〕2号)。2016年1月,江西省水利厅以2016年1号文件印发《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五年(2016-20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365行动计划”。在水生态文明试点乡镇建设中,江西省水利厅遴选生态基础条件较好、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认识比较到位、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作为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乡(镇),重点在保障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的基础上,综合治理水环境,普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9]。2014年组织开展22个试点和5个自主创建乡镇建设;2015年组织开展26个试点和12个自主创建乡镇建设,2016年组织开展3个自主创建乡镇建设,2014~2016年共计启动了6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试点建设和自主创建工作,目前已通过验收并授牌20处。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为水生态文明县、村建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为江西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3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实践

调查研究采取查阅文献、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从6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乡(镇)中选取12个乡镇作为调研对象(见表1),其中试点和自主创建乡镇均6个。问卷调查以乡镇居民为对象,围绕水安全、水文化、群众参与度、群众满意度等设计问题11个,每个试点乡镇发放问卷50份,共计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68份,收回率为94.7%,其中有效问卷551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1.8%。通过问卷调查,梳理试点和自主创建乡(镇)的建设情况,从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等方面总结不同乡镇的主要做法。3.1水安全方面。水安全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水安全体系主要包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3个方面。在防洪安全方面,随着全省持续实施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防洪安全水平逐渐增强,调研的12个乡镇,近年均未出现水库事故。如戈坪乡镇36座小型水库已经全部完成除险加固,计划于2020年全部完成Ⅲ类山塘除险加固。双林镇小(一)、小(二)型水库及山塘防洪设施运行正常,且均符合设计标准。在供水安全方面,12个乡镇均已普及自来水。如双林镇的集镇新建自来水厂于2018年投入使用,实现了集镇生活用水全覆盖,目前集镇自来水普及率为98%。九龙山乡建有集镇自来水厂,该乡现有居民3029户(8679人),集镇600多户已实现自来水全覆盖。在生态安全方面,调研的乡镇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灌排体系,并在水系连通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双林镇近1333hm2(2万亩)耕地灌排体系完整、畅通,灌溉保证率达75%以上;双林镇绿地覆盖率达35%,水域面积比率达18.4%,水系全连通程度非常高,基本为活水。3.2水管理方面。3.2.1节约用水。节约保护水资源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发现,12个乡镇均采取了相应的节水措施,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合理分配乡镇用水总量,如推行“一户一表、计量入户”,普及生活节水器具;积极推广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加大对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推动高耗水企业改造升级等。3.2.2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处理及规范化养殖。调研的乡镇在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均采取了大量措施,如马埠镇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在居住点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采用“组收集、村中转、镇运输处理”的方式集中处理。龙虎山镇全面开展库区养殖拆除工作;制定镇村两级环境卫生保洁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卫生检查评比活动。3.3水文化方面。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到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程度及满意程度。图1为被调查者年龄与水生态文明建设了解程度关系,图2为被调查者年龄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程度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中,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比较了解”的占比最大,“非常了解”的占比最小,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公众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逐渐降低。从图2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中,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满意”的占比最大,且随着年龄增长,“非常满意”的比例逐渐降低。

4存在的问题

4.1水安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水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等8个方面[10]。水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最严格水资源制度的落实,实施内容包括了水利建设的各个方面工作,内容相对广泛。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调研的乡镇均建设完成了集镇供水工程,基本解决了居民饮水难、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但乡镇内仍有部分村庄尚未通自来水,回收的有效问卷显示有19.79%的居民家中供水为个人打井取水。因此,仍需要在未来继续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彻底解决区域内所有居民的饮水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57%公众认为乡镇水生态环境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化肥农药、禽畜养殖、生产养殖等造成的污染。虽然调研的各乡镇均采取措施对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并采取规范化养殖措施,但这些污染行为仍在小范围存在,且对已造成的污染尚未进行有效修复。因此,需进一步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建立健全水安全体系。4.2节水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目前,各试点乡镇在新建项目推广上实施“节水、节电、节气”等节能措施,在集镇区域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器具。但由于多年来区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不足,部分农田灌溉渠道尚未进行硬化处理,农田灌溉保证率及灌溉用水效率较低,生产生活用水利用系数仍有增长空间,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巩固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仍需要加大力度。4.3水文化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水文化建设有待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重点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工作中。目前,各试点乡镇政府围绕水文化、水生态保护、节水宣传已开展大量工作,得到了社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但与水生态文明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有关“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关于节水、亲水、爱水、护水的宣传工作及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水文化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公民节水、保水的意识较为薄弱,节水主动性、自觉性不强;企业水生态文明意识需要进一步普及。

5有关建议

根据上述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内容和工作开展情况,建议江西省在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5.1转变建设理念,突出建设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中,应结合乡镇规划、乡镇定位和乡镇功能,突出重点,尤其是与生态建设相适应的水生态环境、水景观和水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发挥传统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注重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对区域和流域水生态文明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5.2推进多部门联动机制。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繁杂,技术难度较大,涉及多部门,很难剥离出来单独创建,因此多部门合作和多部门推动是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和要求[11]。应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以水利部门为牵头单位,调动其他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水利部门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和对接,使其他职能部门能够认识、理解和接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内容,并配合政府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5.3探索水生态文明乡镇建设多元投资模式。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历时长、内容多、投资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依靠社会资金支持。应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广泛开辟资金渠道,通过建立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化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水生态文明建设市场机制。推进水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于经营性项目,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招标、采购或BOT、TOT、BT和PPP模式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个人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市场化机制,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6结语

水生态范文篇7

关键词:水生态;建设;思考

1宁夏水资源概况

宁夏水资源总量为11亿m3,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过境黄河水。水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事件偶有发生,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为3.68万km2。

2宁夏水资源管理情况

目前,宁夏防洪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水资源配置日趋合理,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增强,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银川和石嘴山水生态建设现状及问题

水资源短缺,对黄河水依赖性强,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低,多水源配置尚待进一步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效率较低,农业取用水量仍占较大比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宁夏及全国平均水平;水污染压力仍存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宁夏沿黄经济区,银川和石嘴山均在此功能范围之内,其功能定位是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易发;水生态系统相对脆弱,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灌区土壤盐碱化仍较严重。

4固原市水生态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自治区水利厅提出的“三水”优化配置思路和固原市政府提出的“智能水网”理念,按照自治区副主席屈冬玉提出的将固原市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要求,全市相关部门已初步完成了固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实施方案构想。其中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项目范围主要涉及固原市区及周边地区,面积为2057km2。“三水”配置系统包括泾河水0.47亿m3、黄河水0.48亿m3、当地水0.72亿m3;水网工程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连通工程、扬黄工程、39座水库及水保骨干工程、900多眼机井工程、供排水管网等水网工程系统;城市防洪与雨洪水利用系统包括城区防洪(9条沟道145km、古雁岭、长城梁以及东岳山雨洪坡积水采用排洪渠28km)、市区城市防洪、供水排洪排污管网建设和改造;城市水生态系统包括清水河穿城市段、饮马河穿城市段、什里水库及城市公园水生态系统。

5试点建设需注重的几个方面

5.1节水优先

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指标及国务院批复的黄河87分水方案耗水指标,倒逼用水方式转变。注重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农灌水、工业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节水减污并重,成本低于调水与治污,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注重节水意识的提升,处理好节水与生态的关系。宁夏平原的绿洲生态主要依靠降水和地下水维持其稳定性,节水力度加大,陆面水循环转换减弱,地下水位降低,绿洲生态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盐碱化问题有所改善。应加大科技攻关,合理确定地下水位,并考虑补水方式的适当调整。

5.2空间均衡

人口、经济要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相均衡,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作为刚性约束落实到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中。经济发展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城市发展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水,景观打造要顺应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要与区域水生态本底条件相呼应,与所在生态区域的总体景观特点相一致,合理确定水面面积。

5.3系统治理

统筹各种自然生态要素,统筹山水林田湖协同治水,实现大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地表地下、城市乡村,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扰动,通过生物、农艺、工程措施结合,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生境。重视水土资源保护与修复,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重点治理,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

5.4两手推动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水是公共产品,政府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通过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继续推行水权交易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监测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水价特别是农业水价改革,培育和规范水市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人水和谐、筑就美丽中国的重要实践。水生态文明建设要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6小结

水生态范文篇8

1.1总体布局。江宁区拥有较为优越的生态基底空间,在江宁区生态系统中,水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湿地等,具有防洪排涝、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区域小气候等作用,能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增加水环境容量。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内污染防治问题依然严峻,如:农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物等农业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在污水处理方面,再生水利用率和中水回用率不高。江宁区境内河沟纵横、库塘众多、水网密布,虽实施了河道疏浚整治,但河道淤积、过水断面缩小而影响河网水系的连通性、畅通度,导致水体交换不充分,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区内生态岸坡率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内透水面积率。全区老旧片区管网改造难度较大,有少量生活污水污染源未能彻底截污,污染源污水主要通过沿河排口进入河道,并随水体扩散、迁移。鉴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江宁区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生态文明示范区、推进水利现代化发展等工作,水生态工作走在了江苏省的前列,而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提升江宁水生态品质,解决涉水相关问题十分必要。1.2主要工作。1.2.1组织机制体系建设。a.江宁区2008年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区长为组长、副区长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区环保局、住建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局、财政局等31个相关部门领导组成。2015年成立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此平台统筹实施各项任务工作,办理日常事务和发文等工作,将试点工作由水利部门主导上升为政府的决策部署。2017年,江宁区全面推行了“河长制”,成立“河长办”,并建立了长效机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实施四级“河长制”管理,2018年,为有序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职能,又成立了区水环境整治提升指挥部办公室(“水升办”),多办合力,加强了河道及水环境、水生态的管理。b.江宁区2014—2017年间先后出台了86项配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涉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功能区管理、河湖管理、防汛抗旱、水生态修复、生态红线管控等多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框架的水环境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体系。1.2.2主要工作措施落实。a.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防洪安全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积极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工程,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中坚持使用生态理念,实施低影响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形态,避免过度硬化、渠化河道,提高生态护岸率。扩建和新建长江和秦淮河引水提水工程、赵村水库、江宁区滨江水厂深度处理、科学园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完善农村泵站、穿堤涵洞、水闸等引输水工程。防洪达标率,工业、农业、生活供水保证率等均达到指标创建要求。试点期建设以来,累计疏浚河道55.36km、岸坡整治92.45km,防洪达标率达到20~100年一遇,城市排涝达标率5~10年一遇,共计改善排涝面积15800亩。开展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对旧管道及材质差、经常爆管、积垢淤塞的灰铸铁管道进行改造,改造管道共计533.68km,对新埋设的供水管道采用球墨铸铁管,新埋设管道共计276.70km。b.改善水环境治理状况。大力实施高耗水工业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实施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继续开展节水载体建设,不断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进一步加强排污口监测和管理,加大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对重点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地做到月测月报制。试点期建设以来,累计完成37家“三高两低”企业的关停整治,限期治理污染企业120家,建成镇街污水处理厂13座,持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共计污水主次干管197.24km,污水出户支管252.60km,新增污水收集管网超过46km,主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c.提升水生态建设。围绕河湖水系连通、河湖综合整治、涉水生态红线管控、河湖健康评估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等方面,实施黑臭河道治理,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开展江宁牛首山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江宁开发区河道沟渠疏浚及生态修复工程、青龙山水土保持项目、杨家圩生态湿地建设、小龙湾河堤景观打造等一系列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设,增加了全区河湖水体流动性,改善局部水体质量,修复水生态环境,率先构建现代水网络。全区通过退圩还湖、河湖建设、人工湿地建设等方式,水域和湿地面积增长率达0.3%。d.完善水文化建设体系。以秦淮河、句容河为重点,结合传统滨河水景观遗迹保护工程,深入挖掘传统涉水景观的文化内涵。秦淮河以秦淮文化、湿地文化为特色,句容河以湖熟文化、水乡民俗为亮点,依托明清民居建筑群“九十九间半”等遗址,打造了杨柳湖文化旅游带。以黄龙岘为代表,建设一批“水美乡村”,建设完成牧龙河、金牛河市级湿地公园,上秦淮河、新济洲部级湿地公园。同时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教育,大力倡导人文水利,开展形式多样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节水意识,普及水法律知识。全区累计创建省市级美丽乡村97个,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覆盖率达到70%,累计完成80个示范村、128个重点整治村和391个一般整治村建设任务。e.强化水管理能力建设。试点期间,江宁区整合涉水行政职能,2016年8月由江宁区水利局挂牌成立江宁区水务局,印发了《南京市江宁区水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落实机构人员编制,实现了水务管理的联动机制,成立水资源管理中心,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各街道成立街道水务站,水资源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以政府公共财政和市场化投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年均增长40%,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经费持续增长,水资源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用水户监测覆盖率提升至80%,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加强了应急监测和管理能力。

2重点示范工程完成情况

江宁区通过水环境整治、生态湿地保护与修复、节水减排等10项示范工程,为建设“江河安澜、碧水畅流、人水和谐、秀美江宁”提供基础保障和重要支撑,结合江宁特色,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新形势下,为其他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结经验、提供示范。2.1综合治理示范工程。2.1.1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弘扬湿地文化、突出科技创新、建设创业载体、打造旅游休闲设施为主题,2014年编制完成《江苏省南京上秦淮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4—2016年期间完成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景观绿化、截污纳管、水质提升等工作。目前上秦淮湿地生态公园已申报成为省级湿地公园,工程一期规划面积796.6hm2,二期工程规划面积584.6hm2,通过实施上秦淮湿地公园建设工程,使得河道水质大幅提升,生态浮岛和湿地的建设,构建了生态和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改善了水质,同时丰富了湿地生态群落多样性,对秦淮河水生态系统健康和水质安全保障起到关键作用。生态人文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理念和生态化的建设措施,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起到示范作用。2.1.2秦淮河综合治理工程。通过秦淮河综合治理,将秦淮河建设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河。使秦淮河成为山水城林交融的自然体验基地,现代历史呼应的多元文化平台,观光度假一体的休闲旅游社区。使秦淮河成为生态之河———以水为纽带,修复生态;成为文化之河———以水为血脉,融汇古今;成为繁华之河———以水为窗口,复兴秦淮。2.1.3杨家圩生态湿地建设。充分利用秦淮河及小龙湾的天然水体,建设杨家圩湿地公园。通过片区景观绿化工程、黑臭河环境整治工程等,使得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得以充分发挥,以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秀美江宁”得以充分展现,为水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湿地景观整体规划营建模式起到示范作用。2.2面源治理示范工程。2.2.1青龙山水土保持项目。以防止新增水土流失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划分主体工程区、绿化改造区、道路广场区、施工生产区和保留原状区等分区,采取分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效消除了青龙山沿线存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同时通过边坡复绿,美化了项目区的视觉景观,对建设类项目的水土流失分区防治起到示范作用。2.2.2朱门清洁小流域治理。通过对小流域内林地实施疏林补密、封山育林,种植草皮、灌木等,区域内河道、塘坝进行了连通、清淤,基本实现河岸两侧无垃圾,河岸护坡植物化,对田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完善灌排沟系,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改善村庄水环境,改善村庄人居环境。2.2.3赵村水库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对水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从生态隔离带建设、消落带生态修复、水下带建设、入库河口生态修复和库岸生态护坡建设等5个方面,通过实施赵村水库生态屏障建设,有效遏制赵村水库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通过生态屏障措施,控污治污,有效控制农田排水排放,显著改善赵村水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2.3节水减排示范工程。2.3.1科学园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科学园污水厂扩建工程项目位于江宁区科学园秦淮河以东,竹山南路以西,日处理规模为2万t/d。新建加氯接触池及中水回用泵池,占地面积255.9m2。试点期间,通过实施科学园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项目,将科学园污水处理厂原一级A标准的出水进行“次氯酸钠接触消毒”工艺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的中水标准。中水回用途径为城市杂用水,主要包括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及建筑施工杂用水。从根本上改变江宁区当前供水格局单一的形式,将排水和给水联系起来,有效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促进非常规水利用,减少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对推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效果起到示范作用。2.3.2谷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450亩,采用喷灌、微灌和低压管灌的灌溉模式,形成以绿色有机蔬菜为主导,经济林果、生态稻米、生态水产养殖为基础,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强化片区水利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提升示范区生产管理及运行维护水平。2.4点源治理示范工程。2.4.1汤山地热水保护工程。在对江宁汤山地区地热水资源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分析江宁区地热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规律,摸清现有地下水监测站点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结合江宁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布置地下水取水监测点5个,配套开展温泉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打造集保护与休闲于一体的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试点期,通过对汤山地热资源实施的保护措施,极大提高了汤山地区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监测能力,为保护地热资源、合理利用地热资源起到了示范作用。2.4.2黄龙岘“水美乡村”建设。通过河道疏浚整治、轮浚规划、水土保持和水景观等,对村庄进行水环境整治,以江宁街道东南部黄龙岘村为代表,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优良的水生态本底条件,通过“美丽水乡”建设,充分展现其山青、水碧、村美、业兴的景象,将其打造成南方丘陵丰水地区景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板村,打造成水生态文明理念下“水美乡村”建设的示范村。

3生态建设启示

通过此次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开展,优化了城市水系格局,提升了防洪排涝能力,推进了用水方式的转变,为城市打造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为发展集聚了雄厚的生态优势。下一步将在试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更高的水体标准要求及江苏省“263”行动纲要等要求,查漏补缺,形成长效管理机制。3.1以完善机制为核心,推动水生态文明长效运行。作为生态立区的长期任务,江宁区将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以满足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是继续完善体现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专项指标评估和政府绩效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将“河长制”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引入“河长制”奖励机制与问责机制,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加大社会资本引入,充分发挥市场手段激励作用,多措并举,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升级版”。3.2以落实节水方针为优先,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农业、工业、城镇3个主要领域入手,狠抓科学节水、制度节水、经济节水、替代节水、合同节水等,从产业结构调整、节水型社会建设、水价调节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大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节水减排倒逼产业升级转型。3.3以工程建设为保障,促进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强化区级、街道、园区统一调度指挥,以水升办、河长办为抓手,以工程建设为保障,全区上下一盘棋,合力推进水环境改善。一是加强雨污管网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我区雨污水收集管网,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开展质效评估“回头看”,落实雨水泵站、污水提升泵站和污水管网的统一管理、统一养护和调度,努力实现建成区污水收集系统全覆盖,收集率达70%以上目标。二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与标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提标改造工程,计划2019年实施5个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容工程和3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计划总投资2亿元,新建72个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实现2025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114万t/d。三是规范城镇排水行为。加快完成排水许可证办理任务,对不符合条件的排水户提出整改要求,对不配合的排水户进行查处,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行为核查责任人进行问责,真正将雨污分流落到实处。

4结语

江宁区将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期抓、抓到底,继续突出“水”这一生态禀赋优势,系统总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成效,着力秉持具有地域特色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全力构建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管理五大体系,努力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持之以恒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朗.句容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思路[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3):35-38.

水生态范文篇9

永川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国家治水新思路对开发治理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1.1涉水事务管理基础仍较薄弱,水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急需完善

永川区水务一体化起步较晚,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涉水管理体制尚未彻底理顺,供水、用水、排水、净水各个环节缺乏有效衔接机制,且各项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对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调控能力较弱。水利建设管理投入不足且投资融资结构较为单一,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水利科研投入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全区水文预报及水质监测设备不够完善,水利信息化水平不高,水利现代化步伐较慢。

1.2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截污

控污治污任务繁重目前永川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已不能满足需要,部分场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也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老城区河道雨污分流不彻底,目前已完成沿河污水干管的铺设,但二、三级污水管网配套尚未完善,城区截污不彻底,对自然水环境产生一定干扰,特别是枯水期水质较差。此外,局部地区由于农业种植、渔业养殖等人为活动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但对其防控仍处于起步阶段。

1.3水生态保护工作仍需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工作亟需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人口增加,加之地理地貌影响,城区河道生态破坏严重,生态基流无法保障,导致自净能力降低,栖息地破碎化,生态环境退化,河流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加之现有植被种类较为单一,难以形成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此外,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现状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和水平远远不够,加之传统农业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开垦,造成了水土流失进一步加重,其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2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要实施内容

2.1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加强“三条红线”管理,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全区“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遏制不合理的新增取水;严格用水效率控制,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入河湖排污总量控制,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提交有关部门。加强断面水量监督管理,完善水功能达标考核机制。明确各断面水质控制目标,落实断面的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及考核办法。开展主要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考核。

2.2加强管理能力建设

2.2.1推进水务一体化建设

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和理顺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减少水事矛盾。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政策法规,在各地实际管理经验和办法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的进程。扩大水务管理的行政区域范围,加强对防洪、供水、水环境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基本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2.2.2狠抓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人工水域、自然水域和地下水循环系统进行水质水量监控,及时反馈各主要水源地和水域的水质状态。同时,完善水资源使用和管理体制,合理分配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供给。建立完备的水灾害防御指挥体系,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2.3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构建水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的水生态建设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水生态规划步骤,结合当地水文环境特点和用水特点,制定详细的水生态建设方案。相关部门要督促水生态建设的执行情况,现阶段要保障好群众和生产生活用水,保证水生态循环的稳定。

2.2.4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建设知识的队伍,优化队伍组织结构,提升队伍成员的水资源管理技能水平,为此需要对队伍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实地考察,提升他们在水文管理和水生态保护方面的经验。此外,锻炼队伍成员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能力,熟悉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法保护水资源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水资源管理还包括水资源使用规划、资源保护和水费征收等内容,需要提升队伍成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并实行责任到人的管理方法,加强队伍的工作责任心。

2.3完善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区的水文水环境监测、预报和水利信息化水平不高,仅有1个水文站,水质监测系统不完备,水利信息化管理及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在永川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应加快水文监测设施建设,改善水文服务信息体系,加强水质监测,尽快在全区范围内构建完善的水文环境、水质监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体系。

3结语

水生态范文篇10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生态治理

作为城市输送水量、抗旱抗涝的重要工具,城市河道多为人工挖制。近年来,随着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目前,我国在水利方面更为注重城市河道排水能力而忽略了城市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导致城市内河污染严重,垃圾急速增加,进而使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生态系统生物数量明显降低[2]。以往,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多先进行流水量排导,通过水流量将水体污染物带走,并通过浇筑混凝土、块石来改建护坡及通畅河道排水功能。这种情况若未将生态化理念加入进去,则会因为混凝土、块石等硬质化材料而严重影响部分水体微生物,从而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降低生物存活率;同时,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自身的低抗性,则更易导致河流生态受到二次破坏[3]。由此可见,必须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来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1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

若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基础来制定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首要规划调研河道现状(包括水环境、水质环境、成因分析等)及施工能力(从基础工作、水系规划及绿化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河流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污染源控制、底泥疏浚、人工增氧、河流水系规划、生态设计、端面布局及河流沿岸护坡等情况),并结合城市对河流要求及环境因素来制定初期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然后经过抽取实际生态环境样本来优化初期治理方案,拟定出一套合理且有效的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方案。1.1设计河道堤坡。在设计河道堤坡时,应首先保证其堤坡能够达到最大排水量要求及最小过水断面面积要求。受城市河道面积限制,城市内河大部分实施的是斜坡设计或垂直于睡眠的U型过水断面设计[4]。由于城市人口数量大,一般多采用河道斜坡设计,以防人或动物意外落水,斜坡更利于施救者采取救助措施,同时也利于水生物聚集。河底可通过“包堤”方式,并铺设植生型防渗材料进行防渗,确保城市内河水体量。1.2修复城市河道。修复城市河道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水体及水底泥沙情况。目前,国内大多城市河流都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若在进行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时突然中断或急剧降低营养物注入,有可能导致依附水体营养物质聚集的生态出现崩溃情况,这不利于长期生态治疗,因此在修复城市河道时应首先控制营养物质的注入[5]。本文采取的是先治理后修复的方式,先对外源性营养物的注入进行控制,以此截断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并通过截污、过滤、除磷等方法来净化内源污染物,长期下去就可以控制注入水体的营养物的数量,进而为下一步修复河流打好基础。在有效治理水质污染后,再修复水底泥沙。需要注意的是地区不同泥沙组成自然不同,水体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水体净化特点也有所不同,改善水底泥沙方法随之变化。本文采用底泥疏浚法来改善水底泥沙。期间应注意用对方法,以免导致水质氮、磷元素大量富集。1.3河道生态系统修复。随着水生态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修复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已具备较为成熟的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而河道生态环境的修复利于河流生态圈的建立,能够确保水质、生物、环境等处于良好运行中。河道生态环境中的氮、磷等过多富集的营养物质可通过植物吸收作用来改善。期间,可通过综合吸附形式讲解河道生态有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在吸收第一类营养物质后可增加水生生物自身繁殖能力,使河道生态系统保持充足的养料;而生物体内可储存或沉积第二类元素脱毒后的元素,即便水生植物已脱离河道生态系统,依旧能够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运行正常。待水生植物群落稍有好转后,微生物及微型生物将会开始在河道生态环境内不宙繁衍,水生植物群落是这些微生物及微型生物的栖息地,可将水生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机胶体或悬浮物转化,促使水生植物群落拥有大量养分,从而缩短截留时河道生态修复时间,进而使正向生态循环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微生物经过长期沉积,浮水植物因其根系发达可增加与水体的接触面积,待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一个过滤网,从而沉积带电粒子及不溶性胶体,不断改善水生生物繁衍环境,促使河道生态重新建立顺利实现。

2结语

在河流生态治疗中加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思想能够有效提高河流生态系统运行能力,促使河流生态治理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不断发挥出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芬.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J].水政水资源,2014(02):49-50.

[2]刘达,肖飞.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中小河流治理的几点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5,15(11):22-27.

[3]张轶伦,王延荣.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方法探讨———以郑州市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为例[J].河南科学,2014,32(07):1320-1324.

[4]梁程.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