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5:21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1

[关键词]JCI标准;医院后勤;思想教育

JCI标准,是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会(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JCI)为美国以外的国际或地区制定的医疗机构评价标准,也是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核心价值是“降低风险、保证安全、质量持续改进”,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认证模式[1]。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历经一年半时间,完全依靠自身力量,于2015年8月通过了JCI国际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48家通过国际最高标准认证的医院。基于JCI标准的医院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是围绕“质量•安全”开展的一系列教育,从员工的基础培训,知识引导,到理念转变,到工作实践,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也是逐步实现安全目标的过程[2]。从后勤员工的思想现状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1医院后勤员工的思想现状

1.1工作积极性发挥不够

很多人认为医院后勤工作属于二线岗位,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从事的是琐碎的小事,没有专业性和技术含量,因此造成有些后勤员工仅满足于应付日常工作,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责任心不强。从总体上看,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未得以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

1.2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学科发展的精细化,绝大多数医院越来越重视医护人员的培养,而后勤员工往往学历层次低,岗位专业性不强,缺乏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职业价值观比较薄弱,创新能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勤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1.3团队凝聚力不强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医院后勤工作是医院日常运营的基础,是医院快速发展的前提。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医院的后勤管理工作已远远落后于改革发展的进程。医院在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中,更多关注于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而忽视了后勤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后勤管理工作中,更多注重于硬件设施的投入与更新,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后勤员工队伍中,大多数人认为只须完成好本职工作,不发生责任性差错即可,而对于整个团队建设相对薄弱,缺乏拧成一股绳的劲头,团队的凝聚力不强。

2医院后勤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医院后勤工作是临床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医院的服务主体是患者,而后勤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外部客户——患者,内部客户——医院员工,由此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承担着更多的服务任务。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顾客满意”理论和责任意识的导向,让后勤员工的服务理念深植于心,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让后勤员工明白,后勤工作是医疗延伸服务,涉及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唯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促进身体康复;为医护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其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患者服务中去。随着医院现代化、智能化要求的发展,后勤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越发凸显。如何让后勤员工向规范化要求靠拢,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就很重要。通过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让后勤年轻员工意识到,岗位技术是个人职业生涯的重点,岗位发展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不掌握一门技能终将面临淘汰的残酷结果;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让后勤员工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定位,激励后勤员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让后勤员工明白,临床医护人员和自己是共同体,大家只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实质上都是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对于医院而言,无论是挑战,还是机遇,唯有全体员工“同呼吸、共命运”,共同面对,凝聚力量,团结协作,大家携手并肩,坚持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才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保证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3]。

3医院后勤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3.1培育员工

JCI理念,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精神一是组织管理干部和班组员工学习JCI标准,从不同视角解析JCI评审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和素质,逐步形成员工的共同愿景。二是结合后勤员工学历层次低、队伍年龄大及学习能力弱等特点,编制后勤员工应知应会手册,对关键条款明确相应岗位人员必须掌握。并到员工中了解掌握标准的进度和存在困难,尽量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三是实行“同质化”管理,即对后勤在编员工和外包员工同等要求管理,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患者安全项目的培训,同时选派专职人员对安全和必备技能进行巡回培训,提高员工的掌握程度。在后勤日常管理中,对员工进行规范化教育,同时加以思想教育与灌输,引导员工将JCI理念运用于工作中,立足岗位,各司其职,发挥作用,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确保医院的安全、高效、快捷运行,为患者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4]。

3.2以“患者安全”为目标,开展规范行为实践

JCI标准中,“患者安全”是核心目标,这不仅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也是后勤员工开展日常工作的重点。一是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健全医院设施安全管理委员会架构,每季度对全院安全隐患或问题进行通报,讨论安全改进建议或计划,达到持续不断的改进。从设施配备上保障员工安全,如急诊科配置专门安保人员,安装监控摄像头,特别是各类机房、人员偏僻处或无人区,以确保医院环境的安全。二是鼓励上报不良事件制度。医院对意外事件的处理,倡导免责制,鼓励全院员工发现问题,积极上报,作根因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措施,从而杜绝类似事件在其他部门的发生。三是加强防护安全管理。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及SOP流程化,加强对后勤员工的安全管理。如针刺伤的处置流程、标本外溅处理流程、配置使用消毒液的防护要求等,并将相关制度和流程,以简明扼要示意图或实物照片形式上墙明示,以便工作中随时提醒员工按此执行,避免工作环境因素对患者造成再伤害的可能[5]。在JCI标准引导下,医院加强对后勤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注重岗位规范实践,强化安全专项督查,浓厚安全管理氛围,从制度、管理到文化等多个层面,为患者康复、员工工作均提供了安全且适宜的环境保障。

3.3以岗位责任为引导,增强员工团队凝聚力

在JCI第五版评审标准中,医院的后勤保障和设施安全有专门的章节,明确的评审要求和目标。一是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后勤各岗位特点及工作要求,制订岗位说明书,组织员工学习并知晓,打破陈旧观念,转变工作理念,以认真、踏实、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后勤员工遵守工作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重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须关注的安全隐患,提供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后勤保障部每月对各班组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和评估,发现存在问题,即知即改或提出整改方案,实时跟踪和反馈,形成PDCA管理回路,达到持续改进。四是岗位发展规划。对技术性岗位如运维组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员,结合本岗位特点,明确个人的专业主攻方向,着重在技术上钻研,外送参加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对服务性岗位如电梯操作员,则从服务规范、态度和质量上进行考核,根据实际工作情况与奖惩挂钩。五是组织技能竞赛。以JCI认证为抓手,从提高后勤员工专业技能和规范服务入手,开展岗位技能竞赛,以点带面,倡导员工将专业知识、理论学习、钻研技术和提升技能相结合,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切实提高岗位技能水平,营造一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后勤队伍的团队凝聚力。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后勤员工认识到,医院整体系统好比一部机器,每个部门和员工是这部机器上的组件和螺丝钉,是组织系统运行不可缺少的部分。

4实践体会

4.1基于JCI标准的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是履行岗位

职责的前提以JCI评审标准为导向,对后勤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是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导工作实践,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指导工作开展,从而形成科学的工作思路和举措。由此,要求后勤员工对照岗位职责,认真踏实工作,严格执行制度,运用管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后勤保障的综合管理水平。

4.2基于JCI标准的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是激励员工创新的基础

基于JCI评审标准,对后勤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可以让员工明晰自身的岗位定位,认清肩负的责任,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立足岗位做奉献的工作热情。同时,员工要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汇集智慧来启发创新思维,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后勤安全管理、降本减耗、集约化平台等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来服务于后勤管理工作。

4.3基于JCI标准的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是培育安全文化的保障

在JCI标准的引导下,对后勤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是医院培育安全文化的开端。安全文化是有实质性内涵的,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参与,同时形成员工内心的认同感,而后引发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变,自觉遵守和执行标准和规范。后勤员工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认同感的形成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是培育医院安全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必须实现的保障目标。总之,基于JCI标准的医院后勤思想教育工作,是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后勤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医院后勤管理者有责任引导和激励员工汲取新知识,创造新办法,迎接新挑战[6]。同时,将后勤思想教育工作与实际相结合,将管理理念渗入每位员工,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式转变,形成自觉行动加以遵守。员工将以更为饱满的状态服务于患者,提升服务综合水平,促进医院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孙晓阳,李斌,王林森,等.中国医院进行JCI认证的意义和挑战分析[J].中国医院,2014,12(18):33-34.

[2]易利华.医院管理精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350.

[3]刘勇.加强医院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金卡工程,2011,15(6):12.

[4]易利华.创精益医院[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9.

[5]范永建.医院后勤如何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8):104.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2

要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提高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首先要培养一支良好的后勤队伍,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服务观念,明确服务宗旨,是搞好后勤工作的根本。

1.1注重思想建设,强化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

人的各种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是灵魂,是我们开展和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后勤工作单调繁琐且工作时间较长,而服务对象往往又是要求高,体谅少。有的后勤人员认为后勤工作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有自卑思想,甚至带情绪工作。管理人员要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开展个别谈心等形式,使后勤人员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意义,要求员工认识到事虽小,却有关服务大局,增强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后勤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体贴服务对象,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对后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也要认真解决和关心后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人文关怀和提高待遇等方式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1.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后勤人员的业务素质

作为后勤人员,不具备基本的服务技能,单凭满腔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质量只是纸上谈兵。想要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后勤人员的技能培训。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选送后勤人员外出培训;聘请物业公司或相关领域技术人员,以作报告、做兼职的形式给予后勤人员技术和业务上的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1.3实行公平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效益

所谓公平管理,就是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待人处事公平合理,不偏不倚。在政治上要关心培养后勤人员不断成长,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进取,在业务上鼓励他们刻苦钻研,在生活上关怀他们,一视同仁。管理人员对工作人员要做到分工明确,工作要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记录。管理人员有对员工的管理权力,也有接受员工监督的义务。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不攀比,不牢骚,不搞特殊化。要求职工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用实际行动带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向上的热情。管理人员要围绕“勤”做文章,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勤检查,勤汇报,勤交流,勤总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质量,增强管理效益。

2后勤管理人员要勤于学习和思考

一个团队的成功,不仅要靠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更是少不了领导者管理和引导。后勤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吸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好的管理方法。一个好的领导,要具有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将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将师生员工视为自己的亲人。将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显意识转变为潜意识,使这种意识变为习惯。行为习惯和思考习惯不改变,就老是被过去的东西所制约。处理问题要先思考这件事情该怎么办,谋定而后动,分析清楚之后再做决定,用第三只眼看自己,潜意识改变自己旧有的思考方法。

3对管理机制要勤于完善和推进

(1)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工作推进机制,着力完善领导运行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一级支持一级工作,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有序、高效”的良好工作局面。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为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实现“岗定人、人定职、职定责、责定薪’,灵活机动的人事管理体制。在聘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过程、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后勤人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对照岗位和职责要求,申报工作岗位,然后通过群众考评,领导考核,合格者由后勤工作处聘任上岗。要不拘一格选拔管理人才,把善于管理、清正廉洁、富有实干精神的人员选入领导班子,发挥先锋模范和领头羊的作用。聘任制和竞岗制,打破了“干不干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大锅饭”局面,给后勤工作带来了活力,使后勤职工人人有压力,内在有动力。实现优化组合,形成后勤部门的整体合力。

(3)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不仅要建立运行机制,还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后勤管理处处长岗位职责》《食堂经理岗位职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维修工岗位职责》《校产管理制度》《公物损坏赔偿制度》《校园管理规定》《维修管理规定》《基建管理制度》《食堂管理规定》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后勤工作的规范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有章法,从而提高了后勤工作的效率。有了制度,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制度,制度才有效力,管理才有效果。否则,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形成规范、和谐的后勤管理模式,才能“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

(4)学校后勤管理要实行明确的目标管理,目标是行动的方向,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即对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实施目标管理,以目标管理的绩效来评估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来说,可行、准确的目标可以正确引导后勤人员进行高效的经营运作。综合运用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等等,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和具体的管理环境,灵活取舍与变通,运用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利益,鞭策后进鼓励先进;采用行政命令、决定实现令行禁止,维持、指导学校活动;以有关法律条文为准绳来对后勤有关活动进行强制性规范,以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目标。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3

一、勤工助学的重要性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才与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起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这一严峻的局势也得到了国家的关注,自2000年以来,要求各个高校务必创建“绿色通道”制度,规定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分别实施不同的自助措施,同时国家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规定各大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抽取 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以及利用这些资金开展各种相关的资助工作。

(二)勤工助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勤工助学能大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1]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华,促进了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同时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

(三)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部分大学生在通过艰苦劳动后获取报酬才能理解长辈赚钱的不易,并且理解父母培养自己学习的不易,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力更生的能力。经常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的大学生群体。

二、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管理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希望发挥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但是这一工作的开展也未必顺利,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出现供需矛盾,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首先是助学岗位数量与学生需求数量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学生想参与到助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导致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2]其次是助学岗位质量与学生需求实践工作层次的矛盾。目前大学生助学活动的层次还不高,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还停留在低层的体力劳动形式,对学习促进不大,不能真正发挥学生所学专长,无法体现学生的价值。

(二)勤工助学岗位主要设立在校内,缺少与校外的沟通

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勤工助学社会化的实施困难重重。除了社会支持度不够外,还有学校的相关制度所限,使得学生难于走出校园参与勤工助学,从而制约了勤工助学活动的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勤工助学活动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

学校容易把勤工助学看成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一种手段,而忽略了它育人的更高认识,没有将勤工助学工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紧张联系起来。因此,倘若学生没有规范的组织,勤工助学学生作为分散的个体与社会打交道,并且是没有社会经验的弱势竞争者,其正当权益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对策分析

各高职院校应从“既助困又育人,既扶贫又扶志”的高度来着眼,切实加强对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使校区勤工助学真正起到“资困育人”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工作,营造良好的助学氛围:

(一)转变观念,提高学校对勤工助学“育人”的认识

提高认识是发挥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各种教育功能的前提。在勤工助学组织管理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助学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助”,要使学生从个人成材的角度认识到成功的实践活动应建立在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基础上,应以在校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的“学”为重。[3]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将勤工助学作为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的正确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工助学活动对自己有求学涯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观念的转变不仅是在学生本人,还需要学校提高认识。

(二)转变模式,由个体自发型向集体组织型发展

各高职院校设立“勤工助学管理中心”对本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与学校的教学、行政、后勤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实施专项管理。“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从岗位设置、劳务费发放、奖励评定和检查监督都需要统一制度规范,进行严格高效的管理。

(三)转变渠道,多方位筹集勤工助学基金

目前勤工助学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短缺,勤工助学基金的充足是这一块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坚强后盾。勤工助学基金的筹备渠道相对较窄。因此,为从经济上保证勤工助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多渠道筹集基金。[4]首先是可以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纳入勤工助学基金中,加大国家对这一块工作的扶持力度。这不仅能起到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的经济扶持作用,还能能过贫困生学业有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扶助家庭解困。其次是呼吁社会的支持。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样离不开个体的贡献。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勤工助学工作中,社会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关怀。如果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其需要。增加受助主体和资助金额,社会力量的投入必然能协助高校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企业与高校合作不仅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还可以借助大学效应,提高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惠及自身发展。目前,已经有一些社会团体、企业、个人在部分高校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勤工助学基地、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形式,协助高校共同开展好勤工助学工作。

(四)转变机制,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4

【关键词】学校后勤管理 后勤管理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168-02

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工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探讨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规律,不仅对于促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乃至整个教学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许多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其滞后性不言而喻。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其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学校后勤工作的范围也往往模糊不清,其任务和要求并不明确;学校后勤工作如何着手,也常常是从管理者的个人经验出发。由此看来,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实施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认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认识学校后勤工作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对后勤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必须改变“后勤工作可有可无”、“后勤工作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对于确立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加强后勤管理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

2.要进一步强化后勤管理的育人功能

学校后勤工作关系到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关系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学校后勤管理在实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一项“民心工程”、“爱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3.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提高综合办学水平的需要

坚持为教学和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向,按改革的思路,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稳定和发展,保证学校管理机制的良好运行,挖掘学校人、财、物等要素的潜能,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对于后勤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坚持正确的后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师生、服务教育教学为目标,以加强食堂、宿舍、校园管理为切入点,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组织管理为保证,以寄宿制学校为重点,努力开创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明确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

学校后勤管理要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要紧紧围绕食堂、宿舍、校园管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勤工俭学活动、教育资产监管和风险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勤俭节约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

3.建立健全各项后勤管理规章制度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相关制度,使学校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把学校安全管理放到后勤管理的重中之重,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落到实处。

4.落实学校后勤工作的具体要求

学校后勤管理要把握服务育人的宗旨,坚持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坚持学校后勤服务公益性、教育性的原则。后勤管理要做到科学规范,要求严谨,追求精细,提高质量。

5.推进后勤管理的改革创新

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后勤管理规律,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落实工作任务,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后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切实提高学校食堂、宿舍和校园管理的水平

学校食堂、宿舍和校园管理是整个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中心工作。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实际上就是提高学校的食堂、宿舍和校园管理。对此,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1.加强食堂管理

坚持学校食堂公益性原则,坚持服务宗旨,办学生满意的食堂。严格食堂准入制度,对引入社会企业和个人经营的食堂,要在严格资质审定的基础上实行公开招标。抓好食堂的伙食质量,实行成本核算,搞好营养配餐。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要利用校园地通过种菜,实施“菜篮子”工程,降低成本,减轻学生及家庭经济负担。健全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坚持日常检查制度,加大对食堂和食品卫生、质量、价格、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食堂和食品安全卫生。

2.加强宿舍管理

抓好以学生宿舍为重点的学校物业管理。制定和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落实用电、用水、防火、防盗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教育学生遵守宿舍管理制度,使学生在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加强校园管理

强化校园设施管理,保证校园安全;美化绿化校园,优化学校环境;加强校园规划管理,推动校园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与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窗口。

四、重视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

后勤管理要靠人,因此,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就是要提高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后勤管理水平。只有重视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后勤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我们认为学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优化学校后勤管理人力资源配置

按照学校人员编制比例,配备足够的后勤工作人员。选派懂经营、会管理、素质好和能力强的人员到后勤管理岗位上,并保持后勤队伍的相对稳定。

2.建立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

分级开展对后勤管理各类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不断增强后勤工作人员的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树立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后勤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3.鼓励学校后勤人员爱岗敬业

后勤工作人员的表现要与校内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相挂钩,对做出贡献、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在后勤岗位上建功立业。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5

关键词: 高校后勤;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87-02

一、引言

高校后勤集团,是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从原高校后勤系统整体剥离出来组建而成的后勤实体经营单位。高校后勤集团作为高校育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仅要满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其经营管理活动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向,其总体目标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高校后勤集团的资产绝大部分是体制改革后由高校采用投资划拨等方式转移过来的,其生存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校内市场。高校后勤集团由于长期奉行“微利服务、保本经营”的策略,可能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缺少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继续投入,以致后勤集团始终离不开国家和高校的扶持;二是后勤集团员工薪金收入难以达到高校员工整体的增长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堪忧。因此,高校要真正实现后勤社会化,除了在资金、政策方面对后勤集团进行倾斜外,还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后勤集团人力资源队伍基本由原后勤职工、学校其他部门分流职工、后勤自行招聘的非正式人员等构成。他们承担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等服务的任务,为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就现实状况而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队伍仍存在诸多问题。

1.高校后勤职工思想观念不能适应后勤改革发展的要求。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在体制上已基本完成,由于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事业型管理模式影响,高校后勤集团职工中有很多人仍然沉浸在传统思想、传统观点、传统思维的模式中,不能正确定位。部分后勤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竞争观念和危机感,容易满足现状, “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2.高校后勤集团人员负担沉重。原有事业编制人员过多是高校后勤集团人员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一是过去学校安置职工家属;二是原劳动服务公司形成的集体所有制职工;三是部队转业人员及“农转非”安置职工;四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中向后勤流动的富余人员。由于这些历史原因,高校后勤集团普遍存在事业编制过多,职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给后勤集团带来沉重的人员负担。

3.高校后勤集团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近年引进、招聘的人员都是面向教学、科研岗位以及关键的管理岗位,后勤岗位正式职工的招收几乎没有。从我校的情况来看,后勤集团职工年龄偏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低,人员以普通工人为主,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多数技术工人的实际技术水平还未达到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懂技术懂经营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后勤职工队伍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严重制约了后勤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相对滞后。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者只重视传统的人事和劳资管理,对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理论和运用缺乏认识和理解。虽然大家都意识到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和技术骨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吸引人才、配置人才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到位。很多高校后勤管理者没有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利弊、决定取舍,决策权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特别是在人员调配、干部使用及考核等重大事项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外聘员工的招聘使用上临时观念严重,缺乏长远规划,员工归属感不强,影响了后勤企业的凝聚力。

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运用不到位。大部分高校后勤集团没有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这部分职能由学校人事部门代为管理。有一些高校虽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从事的也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工作,管理手段简单陈旧,注重人与事的管理,忽视员工的各种需求。对人的管理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还受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束缚,岗位分析、薪酬设计、生涯规划等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履行。

3.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许多高校后勤集团的薪酬设计还依然停留在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体系中,没有建立企业化的薪酬体系,激励手段单一,激励作用不突出。在编员工的工资大多仍按照事业单位薪资制度执行,仅在岗位工资和奖金上略微有所区别,但缺乏量化指标。在编员工和外聘员工收入差距很大。由于薪酬体系缺乏吸引力,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本应是后勤企业发展中坚力量的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都难以留住,纷纷要求向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岗位流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没有真正实施,劳动保障体系不健全,对临时工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

4.忽视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员工个人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高校后勤集团仅仅把对员工的培训开发看成一种成本支出,部分后勤集团管理者只重视人才使用,不重视培训提高,甚至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是员工个人的事,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对基层员工技能培训投入少,用于管理人员学历培训多;即兴安排的多,系统规划的少。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的匮乏使得后勤企业把握市场的能力大打折扣。

四、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理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后勤集团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打破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思维定式,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化的人力资源观念。一是要树立公平的观念。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使员工享有参与权和知情权,在实行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的动态转换用人机制和竞争上岗机制过程中,体现公开、公正、透明。二是要树立竞争的观念。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为激励职工的工作潜能,高校后勤集团必须实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并把竞争机制贯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有些岗位可以面向全校以及社会公开招聘,形成人才的优选机制。三是要树立人本观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为员工创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员工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在企业目标的引导下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是高校后勤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高校后勤集团要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选配素质好、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专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开发学习、培训和交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队伍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工作。

2.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员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加上高校扩招带来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逐年提高,而从事后勤服务的员工工资、津贴等福利要靠后勤集团经营业绩的提升而改善,薪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后勤员工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要改变目前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现状,就必须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人才观,在用人问题上要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建立全员聘任制,建立员工保障体系;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充分重视核心员工队伍建设,根据其特点和专长,合理安排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特别是在紧缺人才引进方面,要理顺与学校人事部门的关系,创新现有的用人政策,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的用人制度,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仅做到感情留人,更要做到条件留人、待遇留人,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科学化并适应后勤管理特点的业绩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全方位的考核办法,提升考核价值;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增强考核的准确性;将业绩考核与员工利益相挂钩,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逐步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要尽快脱离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改变传统的、落后的分配观念,制定适合后勤企业现状的薪酬管理制。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同工同酬,通过薪酬分配对员工的贡献做出合理的评价。提高对激励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丰富激励手段,正确把握激励方向、时机、频率、程度,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不断提高后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建立学习型高校后勤集团。在知识经济时代,构建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然选择。人力资源培训是为了改进员工工作态度,提高和增加工作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企业行为。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以实现员工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改变,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各项任务。因此,高校后勤集团要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企业战略,把员工培训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方式、步骤和措施,结合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企业实际,提炼总结有自身特色的培训方法和课程体系。传统的培训是狭义的业务技能培训,现代的员工培训是广义的全面培训,其方式有: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文化知识学习、管理知识学习及各种非正式教育。培训内容除业务技能外,还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后勤文化教育等方面。通过全面培训,一方面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增强后勤企业占领市场和抗击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后勤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五、结语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是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关键。高校除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要对后勤集团倾斜外,必须对后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开发,使后勤集团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断推动社会化改革进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维德,董临平.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上海:三联书店,2003.

[3] 刘志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6).

[4] 赵界欢.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重在理念创新[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2).

[5] 姚科峰等.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华东经济管理,2005(8).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6

今年我所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人脸识别管理试行办法》(沪建质安[2019]347号)文件及委相关工作要求,对人脸识别考勤情况开展执法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及总监理工程师人脸识别考勤、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小程序变更手续等。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区已参加人脸识别考勤项目226个,参加考勤人员1024人,全区项目月综合到岗率平均值从一月33%提升至7月50%。根据市总站提供的最新5月人脸考勤情况的通报,我区综合到岗率较低的项目24个,项目经理或总监理工程师未参加考勤项目35个。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市总站人脸识别考勤线索处置情况

根据市总站提供的人脸识别考勤线索(1-5月),我所对相关项目及人员开展梳理、调查、处置工作。截止目前,共梳理信息301项(其中移交安质监站138项),我所已完成整改闭合101项(其中立案查处6起6人、约谈相关人员63人),调查取证处理中38项,正核对信息中24项。

(2)市人脸识别考勤小程序APP案件处置情况

市人脸识别考勤小程序APP内49件案件,通过梳理涉及我所2件,均已约谈相关项目经理、总监,相关人员已积极整改、正常考勤。

(3)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小程序人员变更情况

截止目前,共处理项目关键岗位人员小程序人员变更申请63次。

三、存在主要问题

(1)关键岗位人员考勤率低的问题

一是关键岗位人员不够重视到岗考勤工作,缺乏责任意识。认为一天两次的打卡考勤过于繁琐,往往有的人员就完成了一天一次的打卡,部分管理人员仍停留在做好纸质带班资料阶段,实际施工现场在岗时间不足,无法按时按量完成考勤打卡。二是建设单位监管力度不足。多数项目建设单位对考勤工作监管力度不足,缺乏督促落实和日常检查工作,发现问题也未报告我所。

(2)部分项目综合到岗率为0

项目经理或项目监理工程师若只录入了一人,则整个项目已录入人员均无法正常考勤,导致项目综合到岗率为0。

(3)部分项目存在考勤作弊现象

部分项目关键岗位人员不按规定到岗考勤,却使用照片、视频或虚拟定位软件,委托他人代其进行考勤,个别作弊人员被市人脸识别后台数据库发现,通报我区处理。

四、下一步工作

(1)日常与专项检查相结合

三季度针对项目负责人到岗履职行为,我所将开展专项检查,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意识,落实建设单位监督职责。同时对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项目经理、总监到岗率低的项目,提前介入,实现隐患早发现、早处置,切实保障项目施工现场整体稳定。

(2)线索处置常态化

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形成长期工作目标,做到及时处理违规问题,定期整理、总结处置结果并上报,对于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及个人进行全区通报。

(3)强化指导宣贯

进一步加强人脸识别考勤管理办法宣传力度,组织各项目开展自主学习,对于项目上反馈的实际问题,做到及时反馈,巩固提升各在建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7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历程回顾

从历史发展看,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勤工俭学发展阶段:留洋勤工俭学运动的发展和国内半工半读的探索;二是勤工助学发展阶段:分为恢复和起步阶段(1980~1991年)、过渡和规范阶段(1992~1998年)、持续和发展阶段(1999~)。

(一)勤工俭学发展阶段:从“留洋勤工俭学运动”到“国内半工半读探索”

我国勤工俭学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留洋勤工俭学运动。19世纪末,清朝政府的洋务派出于“洋为中用”的考虑,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当时留学生的学费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时自费留学生中兴起了“俭学”之风。

1914年,在留美学生中首先出现工读会性质的组织;1915年,巴黎成立“留法学生俭学会”,掀起一股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风潮。同年,蔡元培从“教育救国论”出发,将工学运动和平民教育作为改革社会的重要手段。他倡导“工学互助”,认为这样可以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1919年至1920年,勤工俭学运动处于最高潮。

1958年,《关于在中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勤工俭学是具体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发出通知,大力支持共青团的决定,肯定了勤工俭学的意义和作用。

1958年9月,同志在视察武汉大学时,鼓励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此后,勤工俭学的教育改革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出现过“半工半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推广过“燎原计划”“农科教结合”等改革经验,在当时的学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勤工助学发展阶段

“”结束后,整个社会对教育、知识的渴求日益升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以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社会变革,继承、发展了勤工俭学,掀起了一股新的勤工助学热潮。

在80年代初,复旦大学科技咨询开发中心首先提出将“勤工俭学”改为“勤工助学”,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虽仅一字之差,但却意味深远。前者是致力于劳工以俭省学费,后者则致力于自立成才,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素质提高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比过去更为丰富、有所拓展。

其间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1)恢复、起步阶段(1980~1991年),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提倡和支持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并就勤工助学内容和形式等作了限定;(2)过渡、规范阶段(1992~1998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要求高校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和“学校重要的常规工作”,明确高校勤工助学不再仅局限于经济困难学生,而是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3)持续、发展阶段(1999~),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了《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对勤工助学的时间、工资等进行规范,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对勤工助学的规范化管理、有形化建设。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路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探求

从改革开放后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内涵丰富的过程。从20世纪初提出的人民大众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主张,到20世纪末兴起的勤工俭学教育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对教育发展的有力探索,既为广大贫困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功能拓展的过程。既有“勤工”“勤俭”以“助学”的因素,也有“工学互助、以工促(助)学”的含义,并完成了纯粹的“经济”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转变。三是发展探索的过程。勤工助学的历史就是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不懈追求和探索的历史。勤工助学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基本同步,顺应了现代教育体制的要求。

(一)功能上由单纯解困向助困育人发展。高校勤工助学的最初目的是以“工”助“学”,主要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而进行的有偿劳动。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学生价值观念和社会取向也在发生变化,成才意识日渐增强,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功能、内涵和作用不断得以拓展和延伸,育人功能更加突出,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对象上由家庭贫困学生向全体学生发展。过去,高校勤工助学的参加对象主要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着勤工助学活动的深入发展,高校师生对勤工助学活动的多重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逐渐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和重视,被大学生群体广泛认同,一些非贫困学生从实践锻炼的角度出发,主动加入勤工助学活动。因此,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群体也逐渐由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共同组成。

(三)类型上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高校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由主要从事劳务型、服务型、事务型工作岗位逐渐向从事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工作岗位转变,实现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形式上由个体自发向集体组织发展。学生以往参加勤工助学往往呈现自发性、分散性特点,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高校勤工助学管理相对规范后,高校普遍建立了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定和运行机制,同时注重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市场,使勤工助学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勤工助学环境。

三、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

高校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应着力推进多元发展模式,顺应人才培养要求,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注重励志助学成才,实现勤工助学效益最大化。

(一)推进多元发展模式,扩大高校勤工助学的有效覆盖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关键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缓解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提高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积极性,扩大勤工助学的有效覆盖面。

1.推进勤工助学基地化。勤工助学基地化是指高校为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提供时间较长的勤工助学岗位,以保障勤工助学岗位的相对稳定。高校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按照服务层次、岗位内容、工作时间、技术要求等进行分类,明确岗位职责和奖惩考核办法,确定薪酬标准,并定期、定点向学生公布相关信息。同时,积极拓展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搭建广阔的平台。

2.推进勤工助学项目化。勤工助学项目化是指从具体任务出发,把勤工助学校内某个市场的开发作为一个运作项目来组织,确定项目的调研方案、运作小组和营销计划,组织项目谈判和实施,协调解决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问题,以创新勤工助学的运作管理模式,提升校内市场的开发能力。如可以建立学生超市、送水送奶中心、孵化基地、废品回收站、精品屋、书报亭和商品交易市场等经济实体,从创业设计、门面装修、货源采购、内部管理到销售服务,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参与。

3.推进勤工助学常态化。高校在设立校内固定岗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同时,应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挖掘各类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共同探索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校外基地,为学生和单位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同时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建设等有机结合,推进勤工助学向高层次、立体式、常态化发展。

(二)顺应人才培养要求,彰显高校勤工助学的核心价值

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彰显核心价值,坚持育人主导,构建实用的全面育人新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切实增强勤工助学的实效性。

1.加强专业教育和知识学习。高校应将勤工助学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有机结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勤工助学从“劳务型”到“智力型”的功能转化,起到巩固专业知识、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技能的作用。同时,结合勤工助学岗位特点,强化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懂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2.强化实践锻炼和社会观察。勤工助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偿服务形式。高校应主动适应勤工助学新的发展形势,丰富其内涵、拓展其载体,对内强化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功能,如选配学生科研助理、教学助理和管理助理,参与学校事务,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外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结合市场需求,主动为企事业单位、社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研开发、市场调查、园林设计等服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观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3.提高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勤工助学能加速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能增进学生对国情、省情、民情的了解,不断深化对外界事物及自身的认知。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应坚持育人为本,倡导德育优先,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设计内容新颖、方法独特的专题教育;按照社会发展需要设定勤工助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着眼于建设体现国情、适合学生特点和成长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统筹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素质拓展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

(三)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把握高校勤工助学的就业导向

高校应将勤工助学与就业创业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潜能、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生只有对自身状况和个人价值观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包括个人能力、兴趣、气质、个性、职业价值观、生涯发展状况等信息,借助专业的职业生涯测评工具,通过定量与定性、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客观认识自我,为他们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参考。

2.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犹如参加就业实践,高校应结合勤工助学活动实际,教育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内涵等知识,了解职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特性、遵循原则、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引导学生根据勤工助学岗位,把职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勤工助学活动树立职业理想,激发职业兴趣,提高职业决策能力。

3.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将来从事某个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高校勤工助学,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催化剂”“训练场”和“模拟实验室”,对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结合学生专业状况、个人特点、就业取向,有针对性地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培养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引导他们把勤工助学岗位的实践与毕业后的就业创业联系起来,鼓励他们把握学业、思考就业、勇于创业。

(四)注重励志助学成才,打造高校勤工助学的文化品牌

勤工助学是一项扶贫扶志的工作,既要帮助贫困生养成自力更生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又要引导贫困生励志成才、自强自立,更要发扬勤工助学精神,培育勤工助学文化。

1.培育勤工助学文化。校园文化能强化德育教育功能,彰显育人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是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具体体现,是创新创业、积极向上的现实表现。高校应将勤工助学活动的特点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挖掘和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勤工助学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发扬勤工助学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勤工助学育人氛围。

2.注重精神内涵教育。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经历艰苦的磨炼和实践的锻炼,、无边消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在大学生身上或多或少残存着,勤工助学为广大学子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校应引导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成长成才途径、意志品质锤炼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载体,使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成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示范带动和一种社会氛围,不断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由他助向自助、助人的方向转变。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勤工俭学 对策

勤工俭学就是一边读书求学,一边劳动工作,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勤工俭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有在欧洲勤工俭学的经历。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勤工俭学曾一度中断了一段时间,不过到了20 世纪90 年代后又在高校迅速开展起来,并且呈现出了许多的特点。

一、勤工俭学项目的目的性分析

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生工作,各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勤工俭学对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工作、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长远意义来讲,开展勤工俭学对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勤工俭学是一项经历时间长,内容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从而在服务中得到提高,得到锻炼,并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收益。勤工俭学有体力型的,也有智力型的。智力型主要是提供专业知识或其他特长;体力型主要是提供体力劳动。无论是哪种类型,学校都要在劳动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工作、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2、保证大学生学以致用

学校在推出勤工俭学项目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专业学习开展一些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学到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劳动技能,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拓型人才。通过勤工俭学,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得到锻炼,掌握一些专业技能。

3、改善大学生的经济状况

随着高等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在每年几百万的高校新生中,至少有10%以上的大学生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缴纳不起学费,最后只能很遗憾地放弃到大学圆梦的机会。而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所得到的报酬,可以改善学习条件,贴补平时生活开销。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赚取相当的生活费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维持在校期间所需的部分生活费用,可以保障其在校就读期间顺利完成学业。

4、为学校节省了开支,弥补学校在人力资源上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实现了众多莘莘学子能够到高等学府深造的愿望,同时也带来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学校的许多岗位人力资源缺乏,诸如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教室管理员等不足,招收太多的专职人员又会增加学校的负担,而学生参与其勤工俭学,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不足,能为学校节省不少开支。

5、调节大学生的生活

勤工俭学,不仅锻炼了大学生的毅力,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更能激发起他们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体验。同时,勤工俭学不但解决了大学生的经济问题,更是当今高等教育中一种新的育人途径,作为他们成长的重要环节,学生们走出书斋,走进社会,不再“读死书”、“死读书”,收获了一笔无形的财富,使其人生经历丰富多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和筹码

当下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工作经验,工作经验的欠缺仿佛已成为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一个致命障碍。而勤工俭学的经历增加了应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这往往是用工单位优先考虑的因素。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项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勤工俭学在高校深受大学生欢迎,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解决。

1、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1)勤工俭学的渠道、形式单一。供大学生选择的勤工俭学的类型其实很少,主要是以家教、兼职、零工这三种为主。

相对来说,家教是非常受欢迎的,也是大学生们觉得最合适的一种勤工俭学方式。但由于很多高校的女生比男生多,且女生从事家教比男生更加有优势,所以通过家教这种方式勤工俭学的约有70%都是女生。另外,家教不会耽误大学生们太多的时间,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能促进学业上的进步。

据调查显示,大约六成的大学生会选择兼职。原因在于一方面能更好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酬劳也相对可观一些;另一方面为以后求职就业做准备。然而,这种勤工俭学的方式并没有大学生想象得那么乐观,原因在于不少公司希望更多招聘到的是全职,而不是兼职。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的勤工俭学的方式以外,打零工也会被大学生们所选择,如到肯德基等快餐店做服务员、发传单等。

(2)勤工俭学岗位少且层次低。很多高校为学生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一般都是图书馆的书籍上架、清洁卫生、部分部门的助理等等,大学生们都认为表面上是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也增强了劳动观念,实际上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学生们都希望能够从事一些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既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也能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社会上的一些兼职就受到了热宠,形式丰富,供不应求,和社会接触也多,相对来说更能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于是大学生们宁愿去选择社会兼职,也不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

(3)勤工俭学岗位出现空缺。多数高校勤工俭学岗位中,有工作相对轻松的办公室助理的岗位,也有工作环境稍差的食堂管理,但在岗位设置上,类似前者的比较少,后者的比较多,于是就出现高比例竞争的现象,大家都去申请环境稍好,工作相对轻松的岗位,而工作相对繁重的就没多少人去了。

(4)勤工俭学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都是以挂靠在学工部的形式存在,学校对这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也没有专门的指导老师,管理力度还不到位,因而项目的效果也就不明显了。

2、从学生的角度分析

(1)大学生对勤工俭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勤工俭学能增强学生的务实精神,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但偏偏有学生就认为勤工俭学就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准备的,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不屑于参加,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还有些同学本末倒置,认为边读书边赚钱,何乐而不为,结果是大量的时间用到“勤工”上面,却忘记了“俭学”,把自己变成了一名职场人员,到头来,钱是赚了点,但耽误了学业。

(2)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无法自我维权。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只对专业课感兴趣,而忽视了一些公共课的重要性。比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本来就是大课堂,一个老师面对几个班的学生,难免会影响上课的效率。再加上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同学们对老师讲授的法律、合同等普遍不重视,导致大学生在法律鉴别能力上相当缺乏,警惕性也不高。比如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中,一味地相信对方的所有承诺;很难鉴别用人单位的真实性等等。

对于合同双方,表面上看是平等的地位,实际上,真正遇到法律纠纷,吃亏的还是大学生。现在在外兼职的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社会能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们只是一味地追求报酬多,别的什么都不顾,很多用人单位就抓住这一点,只需要口头承诺给大学生,他们就会自觉签合同。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大学生在和勤工俭学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是不受《劳动法》保护的,因此大学生只能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若不行就只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实很多时候,大学生往往怕麻烦,到最后都放弃了打官司。

三、对高校勤工俭学项目的一点建议

1、目标的优化

(1)开展勤工俭学的保障是要从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重视思想要从两个渠道着手。一个渠道就是学校。我们说有效的激励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手段,从而让激励对象顺应正确的方向达到最终的目的。那么高校的勤工俭学,就应该有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来服务于大学生。要让学生们对学校的管理存在信任感,要让他们认为参与学校的勤工俭学就可以让自己得到提升和发展。另外,学校要提供更多相关方面的信息,为大学生搭建宽广的平台,让他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达到双赢。另一渠道就是大学生自己。首先大学生对勤工俭学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知道勤工俭学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参与勤工俭学,努力让自己的价值观顺应时代的潮流、经济的发展,对以后求职、就业将会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2)保证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质量需要专业对口。大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自己的专业,很大程度上是想以后会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专业对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那些专业知识牢固并能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的大学生绝对会受到广泛青睐。而这一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大学生们不断地积累经验而从中收获知识。要想把勤工俭学工作做到位,首先要让大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估,端正态度,以提高自身素质为第一目的,选择适合自己并能发挥其最大潜能的岗位,最后达到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用人才。

2、具体措施及对策

(1)学校层面。一是大力宣传勤工俭学的科学理念。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运用于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勤工俭学除了能让理论与实践两者更好地结合以外,还能让大学生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这既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能锻炼自身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能让大学生在勤工俭学中更清晰地给自己定位,为以后求职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勤工俭学的科学理念,需要学校通过墙报、宣传栏、班会等各种方式进行广泛大力地宣传,并且要深入人心,落到实处,从而让勤工俭学的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

学校要教会大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步伐,别人选择的岗位不一定适合自己,大家都选择的那个岗位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岗位的时候,眼光要放长远一些,从个人未来的发展趋势角度,有主见地寻找并确定自己的岗位,全面地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力求从勤工俭学中培养实践能力来顺应市场的需求。

二是勤工俭学中心的设立。为了让大学生的权益得到维护,应设立勤工俭学中心(以下都简称为“中心”),同时配备专门的专业老师,让其全面跟踪管理勤工俭学工作的一整套流程。中心要不定时地更新最新的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方便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及时相互了解对方最新的动态。除此以外,中心还要为学生量体裁衣,给他们推荐最适合的工作岗位,并在上岗前给学生进行专业的相关培训,绝对保证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尽量避免学生被拖欠工资等现象的发生。中心为了能让大学生在勤工俭学期间能够自我保护,要经常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海报等方式来宣传与勤工俭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学生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外,中心要加强对外联系,扩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渠道。

(2)学生层面。一是大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首先,在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合法性和真实情况后再去作选择。另外,学校既然设立了勤工俭学中心,就应该依据它所提供的信息,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再确定劳动关系。

其次,选择了用人单位后,接下来就是签合同。大学生不能一味相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要为双方之间存在关系留下字据,不管是合同还是协议,必须要有一项,而且要确定在合同或者协议中有对劳动内容、时间、报酬及双方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不要只看重报酬多这一点就盲目签下合同。

最后,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要及时向勤工俭学中心反映情况。中心再和劳动管理部门取得联系,一起来帮助大学生处理劳动纠纷。

二是大学生应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作为一名学生,当然是以学习为主。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这个项目可以提升自我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但不能因为勤工俭学而耽误了学业。学校也不能无条件的一味鼓励所有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参加勤工俭学应该有所限制。

【参考文献】

[1] 李彤: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调研[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7).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9

1.后勤工作内容琐碎。

在日常的后勤工作中事无巨细,头绪繁多,涉及面广,繁到涉及员工吃、喝、拉、撒、睡,细到更换一颗螺丝钉,而且还要同公司总部、社会上有关机构保持紧密联系。所以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

2.后勤工作具有强的时效性。

由于后勤工作对整个项目发挥服务与支持作用,会随着时间变化、项目进展有不同的工作内容或侧重点。比如文件精神的传达、通知公告的张贴、冬季采暖、夏季防暑等工作都具有强的时效性。

3.后勤工作是营造和谐项目部的有力法宝。

由于后勤工作涉及的范围广,大多数的后勤工作都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质量的后勤工作会让项目部的员工感到项目部的温暖,提高大家的工作热情,营造和谐的氛围。搞好后勤管理工作是稳定员工队伍和生活秩序,确保安定团结的重要条件。搞好衣、食、住、行、生、老、病、退等工作,是后勤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后勤管理工作搞好了,可以是领导省心,职工们放心,大家都不担心。因此,职工队伍可以稳定,生活秩序可以安定,从而可以确保安定团结的局面。

二、现阶段施工企业项目部后勤工作现状

由于项目部主要任务是组织施工,开展生产,因此大部分岗位都是专业技术岗位或设备操作岗位,后勤管理岗位往往不被重视[3],加上后勤管理工作的繁杂琐碎,职称晋升慢,出现愿意从事后勤管理的人员缺乏。此外,随着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各个业务部门口越来越细化,但是作为临时机构的项目部不可能设置与之匹配的部门,因此项目部后勤管理工作内容还将不断增加,将涵盖人资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党工团等工作内容。

三、对项目部后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把好选人关,选聘责任心强的人在后勤岗位。

项目部后勤工作主要目是为员工服务,为项目创造好的施工环境,因此会涉及到许多不起眼、不被人注意的小事情,这就需要后勤管理人必须具备强的责任心,做到时刻想着项目部员工,才能做好后勤管理工作。所以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需要综合的考虑员工的素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员工招聘流程在层层选拔有责任感的人员进入后勤部门。另外,在招聘的前期明确岗位的特性以及要求,做好招聘的员工与岗位的匹配,保证整个企业人才的合理有效使用。

2.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后勤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在项目部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业务口后勤工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其他工作的重要保障[4],可以说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必须服从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必须从小事做起,因此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有强的奉献意识和较高的服务能力只有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做好后勤工作,试想一下每个人都只干自己份内事情,没有大局意识以及奉献的精神,整个工作怎能做好。企业可以通过向典型的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或者是通过精神以及物质的奖励来激发员工服务和奉献的积极性。

3.给后勤管理人员职务、职称晋升的机会。

后勤工作不仅仅是做好物的保障工作,更要注重人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力的管理工作。随着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到后勤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工程、财务等专业技术岗位,后勤管理岗位存在职称晋升不畅通,不知道属于哪个方向。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正常的上升渠道,按照“强者上,弱者下”的原则,确保个人能力得到发挥的同时得到晋升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平稳快速的发展。

4.组建初期完善后勤的管理制度。

制定驻地卫生、食堂管理、环境管理、宿舍管理等等各项制度,在一开始就要推行,尽量在安全保卫、环境卫生等方面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把危险灾害扼杀在摇篮里。后勤部门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根据出现的灾害事故进行信息的汇总以及整合,制定合理的后勤管理制度并且严格的执行,确保卫生、食堂管理、宿舍管理等领域的正常管理。

5.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保证后勤工作的有效进行,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综合管理素质的人才队伍。后勤管理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作为基础,在社会科学领域涉及到管理学、会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在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到的学科则更为广泛。在后勤工作中知识多科性又表现在专业技术种类繁多,每个人都有一种或几种专业。这就要求后勤管理人员必须有广泛的知识和多种专业的常识。企业要定期对后勤人员进行管理职能以及素质的培训,通过做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员工的业务知识水平,实现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接轨。

6.对后勤工作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可以使人们正确对待后勤管理工作,重视后勤职工的劳动,使全体职工都来关心后勤管理工作,这是我们做好后勤工作的第一步。只有真正的重视起后勤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建立健全后勤保障体系,在日常的管理环节中发挥后勤部门的高度的凝聚力是保证企业整个体统顺利运营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后勤的管理工作是以企业的正常运营为前提的,需要加强对后勤职工正确的引导工作,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工作,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为单位职能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四、结语

对后勤工作岗位的认识篇10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勤工俭学 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192-02

随着高校实行收费上大学制度的变革,中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面临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影响上学,为此,同志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公平的教育机会,尤其重视欠发达地区人群教育问题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对此政府和各级高校对这问题十分重视,并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口号”,高校有义务帮助,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特困生政策如奖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勤工俭学等等。为此,学校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勤工俭学。一方面,缓解他们家庭困难;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和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素质。本文对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提出了促进“勤工俭学”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当前“勤工俭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大多数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家中以农业为主,来自城镇的不是下岗就是单亲家庭是导致他们贫困的原因,就因为贫困,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有沉重的自卑感,不愿积极劳动接触社会与人交往,不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与人交往中自尊心特别强,对事物显得相当敏感,可能一件小事或一句简单的话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应,但是在勤工俭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直接或间接伤害着贫困大学生的利益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1.1 有限岗位资源配置不合理

现在各高校的勤工俭学都坚持以学校为主,而校内岗位受校园环境的局限性,一般都较少而需要的人又多,名额少的情况下,一些不是太困难的学生却通过关系可以得到岗位,用人单位未能核实,只要提供就用,从而使勤工俭学资金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有困难的人,出现了分配上的不公正性,即使实行竞争上岗,如果制度不完善,也会出现工资高舒适的岗位多人争,而工资少辛苦的岗位却很少人,甚至无人竞争的尴尬局面。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

校内的勤工俭学多以饭堂服务员,图书馆岗位为主,随着高校后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服务与学校脱钩,实行独立核算,因此追求经济效率成为其最根本的目的。以饭堂为例,大多数高校安排在饭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是让学生在饭堂帮助人洗碗筷,搞卫生每天中午下午各1小时,饭堂负责学生一日两餐,再适当向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岗位助学金,学生一日两餐得到解决,又可以锻炼自己,本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然而,有些高校里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工作没能得到跟踪管理,实行信息反馈,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执行中往往走了样,有的饭堂管理员,由于有了学生的帮助,就有意减少原有工人人数的使用,让学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也把应该属于自己的工作交给学生,劳动强度大,而报酬未增加,特别是学生在中午一点半钟左右才能吃饭他们早已是肌肠辘辘,吃起来自然多点,这又会引起管理员的不满,个别管理员素质差的还会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发生争执或解雇学生。并对外宣布此学生表现差,而勤工俭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由于工作多,疏于向学生了解真实情况,即使了解有的学生出于自我保护也不一定会如实讲出,为此,就会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从而引起贫困学生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产生一些过激思想和行为。

1.3 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还不够重视

从广东省高校落实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工作来看,部分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来说,积极主动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深入,特别是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高校尚未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存在以国家助学贷款代替勤工俭学工作的问题。二是资助经济费落实不到位,客观上只重视教学保障和发展教育资源工作主观上未积极主动地落实10%的勤工俭学金和3%~5%的奖学金。三是勤工俭学岗位设置不够充足,部分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工作思路不够开阔,没有很好地统筹和整合校内资源,岗位设置还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四是极少数学校对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工作的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扩大勤工俭学资金和奖学金开支范围。五是积极主动争取和赢得社会上的更多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不够,工作思路和渠道还比较狭窄。对此最重要的是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学生认识不足,为何学校对勤工俭学的管理还不够得力,这些问题都是长期经济影响所致,以上这些问题长期互相牵扯和影响。领导普遍意识淡薄,为采取有效的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和减轻院校负担,怎样才为贫困生办实事办好事,应引起高校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2 促进“勤工俭学”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为此要认真惯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决定,切实做好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高校负责人要把落实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来抓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希望得到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笔者提出几点意见。

2.1 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完善助学解困保障体系,努力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首先设立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既帮助部分同学解决了生活困难,也培养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职业技能。勤工俭学管理中心的特点:一是坚持依靠学生,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积极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制度。四是坚持多品牌,多种途径的道路,五是坚持勤工俭学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2.2 思想教育为“勤工俭学”者开辟绿色通道

由于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更重要,主要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战胜暂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真正地自强,自立起来。勤工俭学是件光荣的事。要借助勤工俭学的岗位,上岗了就要认真负责,按质按量完成任务要经常开座谈会并拟写工作报告,并及时对他们的工作加以评价。记入实践证,同时还要为特困生开辟“绿色通道”在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调查和摸底弄清谁属于贫困生,谁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建立贫困生资料库是顺利开展勤工俭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只要他们是具有民政部门的证明,通过调查核实,学校采取先注册报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同时济出岗位,让他们上岗,使其基本生活得以保证。

2.3 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的报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贫困生是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部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长期依靠传统发放贫困补助来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的做法,往往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严重者会造成其人格扭曲养成不劳而获的心理。认为国家对贫困生有照顾政策,补助是应该的不拿白不拿,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除了加强正面的思想教育外,逐步把补助转为“勤工俭学”岗位的报酬。哪怕是把岗位的报酬提高一点。也比全部补助好,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以使他们的心理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则,有些高校把校内环境卫生全部由外边企业单位承包。钱自然外流,建议将所有的校内卫生交给在校大学生,包括家属楼道,学生宿舍以及各个部门的卫生工作,除了保留因个别人长期替代不可缺的位置而学生又有课时,其它全部由学生承包。当然还包括校内环境保护,废品的回收,又可以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收购处理废品,还可以换一定的钱额,只要有钱,这些学生在一种组织管理下进行,他们乐意接受挑战,去劳动而获得报酬。当然还包括校内教师请家教,钟点工。或陪伴退休老人等,只要全体广大师生献计献策,共同去关心,去发现,挖掘,结合自身学校情况,基本上可以解决、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岗位的话,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会参与劳动中来,在实践中获真知的切身感受,并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自强不熄的精神。

2.4 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进一步挖掘岗位

由于贫困生多、学校可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相对较少,要全面做好这一点就必须积极开拓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为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先不谈及社会,就拿学校来说就有许多岗位没人去考虑去挖掘。首先学校各部门的就应该尽量不招聘临时工和辞退临时工,特别是大字不识的临时工。除特殊岗位需要文化素质高的临时工外,据观察有些高校为了照顾家属或朋友介绍有部分临时工素质差,不说初中生,就连小学生都未毕业或根本没上过学,如何在高校生存,在一个学校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文化素质却可以长期不怕影响学校的形象,好好地工作?对此,领导应重视在保证一些岗位确需技术含金量高,并要长期固定的某一岗位,在聘用素质好,文化高的特长临时工外,其它一律清退把岗位让给有需要的“勤工俭学”的贫困大学生们,相信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不仅把工作很好地完成。他们甚至把工作做得更出色,这些懂得感恩的大学生们感激学校给他们通过劳动获得力量,他们会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更好地报效社会,报效祖国,同时让他们通过劳动树立敬业精神和主人翁精神并通过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2.5 利用宣传工作,获取社会资助或用人单位自助

加大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宣传力度,让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政策和措施家喻户晓。对于勤工俭学不仅仅是一个筹款求学的问题,更是一个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认识现实增长才干,培养自强意识的过程。例如2002年由《广州日报》和广州市招生办牵线,由知名企业单位集团和鼎湖山泉共同出资50万元资助10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这一举动在广州教育界引起很大轰动效应。而对于用人单位是教育事业直接受益者,理应以多种形式回报高等教育事业,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各自宗旨和意愿,在高等院校设立各类奖学金,特困补贴和勤工俭学基金等。扩大资助面,也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岗位或把双方的技术合作,人才培养,定向就业等与助困工作结合,形成用人单位资助教育,同时又得到相应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保障部分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为用人单位在资助期间发现和考察人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以上资助,要鼓励贫困生自建网站,内容和平时社会招聘人一样或内容更新鲜,比如个人简介、特长、家庭情况、需要些什么样的岗位等,依托学校的支持为后盾,通过网站,墙报专栏,和办理勤工俭学专刊等多种措施,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总之,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而在资助策略方面应采取个体式与团体式介入相结合的策略,用感召的力量服务和沟通达到资助和教育的目标。在介入的过程中,采取整合式,开发式的方法动员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实施平等的助人原则。只有这样的介入,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经济资助中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国家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巨大努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创新的精神来改革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使资助工作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上讲话.扩招后的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山大学出版,2002,12:1-10.

[2] 刘艳.论勤工俭学中贫困大学生权益的维护,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C]//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2004,9:266-269.

[3] 尹霞.高校贫困生的现状与资助工作机制创新的探讨[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53-258.

[4] 李伟德.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74-278.

[5] 陈建群.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介入策略思考[M].中山大学出版,2004,9: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