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并购合作协议十篇

时间:2023-12-27 17:43:45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1

买方:_________

担保人:_________

买方为於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卖方为一家同系附属公司及一家联营公司为本集团两家联营公司_________公司及_________公司之合营伙伴。除本公布所披露者外,据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询后所深知,得悉及确信卖方、担保人、_________及_________,连同(倘适用)彼等各自之最终实益拥有人及彼等各自之联系人士,均为独立於本集团及本公司关连人士之第三方。

一、将予收购资产

根据收购协议之条款及条件,买方将收购_________已发行股本合共_________%。将由_________收购之销售股份相当於_________已发行股本之_________%。_________现有已发行股本馀下_________%由_________拥有。_________则投资於中国合营企业。

二、代价

_________就销售股份应付之代价将为_________元。代价将全数以现金支付,其中_________%订金(“订金”)将由_________于签订收购协议后一个营业日内支付,余额_________%于完成时向卖方支付。代价乃经参考卖方至今於_________所产生投资成本厘定。代价及收购协议之条款及条件乃经订约各方按公平基准磋商厘定。

三、先决条件

收购协议须待下列条件达成后,方告完成:

a.买方及担保人订立股东协议(“股东协议”),并於完成时生效;

b.买方完成法定及财务尽职审查,且各买方合理信纳(i)_________之业务、资产、财务状况及前景所有方面;及(ii)_________各成员公司之业务,资产及财务状况於收购协议日期至完成期间并无重大逆转;

c.买方合理信纳收购协议所载全部保证於完成日期仍属真确及准确;

d.买方就订立及履行收购协议之条款取得联交所根据上市规则或任何监管机构可能规定之任何类别一切必需同意,批准或其他许可(或视情况而定,有关豁免);

e.卖方向买方交付披露函件。

倘任何先决条件未能於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或收购协议各方协定押後之其他日期(“截止日期”)或之前达成或获豁免,收购协议将告终止,并再无效力,而订金连同按年利率3厘计算之利息将於终止协议後_________个营业日内退还买方,自此协议双方根据收购协议再无任何责任(除有关保密,成本及相关事宜之条文外)。不论上文所述,倘任何买方选择不完成收购协议,其他买方有权(但无责任)根据收购协议条款完成协议。

四、完成

待上述先决条件达成或获豁免(视情况而定)後,收购协议将於截止日期後第_________个营业日或之前完成。

五、贷款协议

於签订收购协议之同时,_________与_________订立贷款协议,据此,_________同意向_________提供_________元贷款,按年利率3厘计息。完成时,贷款将转换为_________结欠_________之股东贷款。_________将以其届时作为_________股东之身分豁免_________偿付贷款应计之利息。倘收购协议未能完成,_________将根据收购协议之条款向买方偿还贷款连同於收购协议终止日期贷款应计之利息。根据上市规则第13.13条,贷款构成向一家实体提供超逾本公司市值_________%之贷款。

六、有关_________之资料

_________。

根据上市规则,收购构成本公司之须予披露交易,而根据上市规则第13.13条,贷款构成向一家实体提供超逾本公司市值8%之贷款。因此,收购及贷款须遵守上市规则项下披露定。载有收购进一步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之通函将尽快寄交股东,以供参考。

七、上市规则之影响

八、释义

於本公布内,除非文义另有所指,以下词汇具有下列涵义:

“收购”指_________根据收购协议之条款及条件向卖方收购销售股份。

“收购协议”指买方,卖方及担保人所订立日期为二零零五年一月七日之买卖协议。

“_________指_________,於萨_________”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为本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

“联系人士”指具上市规则所赋予涵义。

“董事会”指董事会。

“营业日”指香港银行开放营业之日子(星期六除外)。

“本公司”指蚬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於香港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其股份於联交所上市。

“完成”指完成买卖销售股份。

“完成日期”指截止日期後第三个营业日。

“关连人士”指具上市规则所赋予涵义。

“代价”指销售股份之代价_________元,根据收购协议须由_________支付。

“董事”指本公司董事。

“本集团”指本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香港”指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上市规则”指联交所证券上市规则。

“贷款”指_________根据贷款协议向_________提供之_________元贷款。

“贷款协议”指_________与_________就贷款所订立日期为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之协议。

“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_________公司,由_________

及一名独立第三方拥有之中外合作合营企业。 “买方”指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之统称。

“_________”指_________,於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

“销售股份”指将由_________根据收购协议收购之_________股本中_________股每股面值_________港元股份。

“股份”指本公司每股面值_________元之普通股。

“股东”指股份持有人。

“联交所”指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卖方”指_________,於香港注册成立之公司。

“担保人”指_________。

“_________”指_________,於_________注册成立之公司。

“_________”指_________公司,於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在香港注册成立之有限公司,其全部已发行股本於收购前由卖方及_________分别拥有_________%及_________%。

“_________”指_________及中国合营企业。

“港元”指香港法定货币港元

“人民币”指中国法定货币人民币

“%”指百分比。

就本公布而言,人民币兑港元乃按1.00港元兑人民币1.06元之汇率换算。

卖方(盖章):_________ 担保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 签订地点:_________

买方(签字):_________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2

二、协议订立后报告与公告。以协议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时,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三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予公告。在未作出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

三、保管股票与存放资金。协议双方可以临时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保管协议转让的股票,并在将资金存放在指定的银行。

四、收购结束限制股票转让。收购人对所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购行为完成后的六个月内不得转让。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3

上市公司的收购分为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公司和作为目标公司的两类收购行为。从广义上讲,上市公司作为目标公司的收购包括两层含义:即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的收购,以及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前者称为股票回购,后者称为收购上市公司。(注:靳天鹏著:《上市公司并购评析》,海天出版社出版,第4页。)对b股上市公司的收购是指投资者依法购买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以达到对其控股或者兼并目的的行为。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b 股上市公司作为目标公司(被收购方)的收购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第一,b股上市公司收购是以上市公司为目标公司的收购。

b股上市公司收购与其他公司收购的最大区别, 在于其收购目标的特殊性。上市公司收购,即以上市公司作为收购的目标。所谓上市公司,根据《公司法》规定,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并在证交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论,凡在深沪证交所挂牌上市的b股公司均为上市公司。

第二,b股上市公司收购是由投资者进行的。

上市公司收购是证券投资者进行的一种市场法律行为。依各国有关法律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的主体可以是目标公司以外的任何人。从各国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践看,收购人不仅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不仅有法人,也有个人及其他投资者。在我国,依法可以成为b 股上市公司收购主体的,不仅可以是境内投资者,也可以是境外投资者。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公司法》第149 条规定的“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其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也就是说,公司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成为其公司股份的收购者,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收购本公司股份的行为,称为股票回购。

第三,b股公司收购是通过购买b股公司股份以获得对该公司控制权的行为。

就b股公司而言,b股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购买b 股公司股份存在一定限制性条件。b 股公司的股权结构一般为发起人股(国家股、法人股等),其它法人股,内部职工股,b股或a股,就境内投资者来讲,目前尚不能投资b股。因此,其对b股公司的收购只能通过协议收购非流通股或要约收购a股公司, 这是因为目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给证券委关于暂停将上市公司国家股和法人股转让给外商请示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在有关管理法规颁布之前,任何单位一律不准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的国家股和法人股。

第四,对b股上市公司的收购是一种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国际直接投资是伴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间接投资则指投资者仅仅持有能提供一定收益的股票或证券,并不对企业资产或其经营管理权有直接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因此,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区别,实际上是集中在有无控制权这一问题之上。(注:姚梅镇著:《国际投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由此可以看出,对b股上市公司的收购属国际直接投资的范畴。 至于拥有多少股份或股权才能认为是拥有控制权,构成直接投资,各国或地区立法的解释不一,但一般均认为要达到一定数额的股权的比例,如美国法律规定以拥有一个企业有表决权的10%的股份为直接投资的基线,香港为35%,英国为30%,新加坡为25%,澳大利亚为20%。我国有关法规将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是指持股比例高于50%;相对控股是指持股比例高于30%低于50%,但因股权分散而具有控制影响。(注:见《股份制试点企业国有股权管理的实施意见》。)

二、对b股上市公司的收购及其法律调整

(一)b股发行市场中的收购问题

由于b股发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私募发行, 境外战略投资者或跨国公司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达到对b股上市公司的收购或控股:

1.大比例认购所发行的b股,其认购的b股数量在总股本中占相当的比例;或通过上市后认购增发的b 股来加强或扩大其在公司中的权益比重。(注:如瑞典skf 公司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一次性认购瓦房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50%b股股票, 从而一跃成为瓦轴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日本铃木株式会社也以高出一般投资者45.8%的价格认购了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发行的一半b股新股。)

2.认购一定数量的b股,并通过安排董事进入董事会, 规定重大事宜如有关投资决策、增资扩股等必须经外方董事同意才能实施等条款来达到对公司的事实控制。

我国对b股发行均采取豁免适用证券法某些限制性条款, (注:《证券法》第213条规定:境内公司股票供境外人士、 机构以外币认购和交易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这里“境内公司股票供境外人士、机构以外币认购和交易的”,主要指的就是b股, 由于其发行对象和使用的货币不同,本证券法的规定有些难以适用于b 股股票的认购和交易。因此,明确规定由国务院另行制定认购和交易办法。但目前《外资股规定》关于境外投资者认购b股新股并无相关规定。 )但由于境外机构投资者(主要是跨国公司)通过大量认购b股新股, 并以此为条件签定一系列附加协议来达到对b股公司形成一定的控制关系, 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必须加以规范,主要体现在:

1.权利和义务必须对等,即外方不能以较少的权益或代价形成对公司的事实控制,在有关外方认购协议或与公司签订的有关协议中必须反映中外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

2.如果外方通过认购行为达到对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股地位,则有关协议必须报有关部门批准方能实施。

3.应对外方持有的b股规定最少持有时间, 防止对市场形成不必要的冲击。

4.如果b股发行时,市场气氛比较热络或公众人士对该b股可能有重大需求时,交易所应当限制b股发行公司以私募方式发行, 适当规定或扩大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比例。这主要是为维持b 股能有一个基本的流通量和保证市场的公平和公开。这方面可参照香港在涉及同时在香港和其他地区发行股票时所规定的回补机制。根据该机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数目,将根据市场对该公开发行部分的股份的需求程度而最终确定。 当市场对公开认购部分的股份达到最初法定最低份额(即10 %)的15倍或以上但少于50倍时,公开发行规模会由一成增至三成;当达到初定份额的50倍或以上但少于100倍时,则增至四成;当达到100倍或以上时,则增至五成。

(二)b股交易市场中的收购问题

境外投资者通过在二级市场收购b股上市公司的流通股(b股)以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即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来收购b 股上市公司。我国《证券法》对此规定如下:

1.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5%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 向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通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5%后,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其所持该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每增加或者减少5%,应当依照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 在报告期限内和作出报告、公告后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上述是关于收购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持股情况披露是上市公司收购的一项基本制度,该制度要求股东在持股达到法定比例时,有报告并披露持股意图的义务。该制度主要是为了使所有投资者在充分掌握同等信息的基础上及时作出投资决策,而不至于让大股东利用其在公司中的特殊地位或资金优势而形成事实上的消息垄断和操纵股价。(注: g.morse, companies( securities regulation) , the journal ofbritish business law,1995,p86.)信息披露制度是防止内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三公”原则的有效措施。

2.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但经证券主管部门免除发出要约的除外。

该条是关于全面收购要约起点的规定,虽未要求在达到起点时即须强制收购,但规定投资者持有的股份达到30%时,若继续收购就必须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因此符合强制收购的特点。强制收购也是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其基本内容是: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达到法定数额时,法律强制其向目标公司同类股票的全体股东发出公开收购要约。这是因为,在当今上市公司股权日益分散的情况下,持有一个上市公司30%或者35%股权的股东已基本上取得了该公司的控制权。这种情况下,中小股东实际上处于任人支配的地位,应享有的合法权益可能被大股东剥夺。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各国证券法都强制持股比例达到30%或35%以上的大股东必须以合理的价格作出全面收购要约。

3.在收购要约的有效期限内,收购人不得撤回其收购要约;收购要约中提出的各项收购条件,适用于被收购公司所有的股东。

该条是关于收购要约撤回和适用范围的规定。收购要约是收购人向被收购公司的其余股东发出的购买其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目标公司)的股份的意思表示。收购要约一经发出并予以公告,收购人在有效的期限内,就要受到要约的约束,不得撤回。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被收购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有人利用收购行为操纵股市。同时,为贯彻目标公司股东公平待遇原则,在依法收购过程中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均需获得公平和同等的待遇,以此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4.收购要约的期限届满,收购人持有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数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75%以上的,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应当在证交所终止上市交易;如收购公司的股份达到该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总数的90%以上的,其余仍持有被收购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向收购人以收购要约的同等条件出售其股票,收购人应当收购。

收购行为完成后,被收购公司不再具有公司法规定的条件的,应当依法变更其企业形式。

该条是对收购期满后几种情况的规定,既股票终止交易、目标公司少数股东的股票出售权和公司组织形式的变更等。

(三)对b股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的收购

境外投资者通过协议收购的方式,即与b 股上市公司的股东(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以协议方式受让其持有的股权。尽管目前政策对上市公司国家股、法人股转让给外商予以限制,但应该看到,国有法人股转让给外商实际上是为国有股的流通转让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大外商对国内企业的投资,并为国有经济实施战略重组提供一条新的可行的途径。我国上市公司参与国际范围的并购,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吸收外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促进我国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档次。因此,应在规范操作和保护国有资产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尽快出台有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给外商的有关管理办法或细则。其中,管理办法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允许外商控股或参股上市公司所在行业作出明确规定;2.规定国有股、法人股的评估方式和标准;3.外商收购方式;4.具体审批程序;5.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

应该看到,国有股权的对外转让有可能改变国有资产的性质和归属,涉及到国有企业的控股问题,应当加以规范和监管,但这并不意味就要暂停或禁止。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1 )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要大力发展股份制,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2 )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3)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有分布的优化和质的提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经济在不同产业和地区的比重可以有所差别,其布局要相应调整。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注:见《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要对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上市公司)实施战略性改组,坚持“抓大放小”,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这种重组必然涉及国有股权的调整、转让和变现,从而客观上要求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民营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和改造。

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平均市盈率过高,还存在较大的投机性和市场风险,解决这一问题无非有两条途径,一是市场走低,从而将过高的股价降下来;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前一种方法显然在实践中不可行,这是因为中国的证券市场要深入发展和为国企战略性重组服务,必然继续扩大发行规模,二级市场股价的走低,将会严重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市场投资者的信心。第二种方式具有现实可行性,在目前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制度下,通过制度的内部优化和改善,即通过国有法人股的资本运作,包括转让、置换和收购等,无疑是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重要途径。

对境外投资者来讲,其欲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必会加大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特别是那些发展前景良好并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不仅会带来资金,而且还会引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而且,不歧视原则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外国投资者收购内国上市公司的一项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对来自国外的、以收购上市公司形式进行的投资活动,应视为国内企业对国内上市公司的收购行为。(注:余劲松主编:《国际投资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当然,任何跨国收购活动必须遵守东道国的公司法、外国投资法、证券交易法和反托拉斯法等。

这几年的实践表明,国有法人股的资本运作,主要是股权的有偿转让给境内投资者,不仅促进了国有资产的盘活和有效增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国有股的转让流通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股权流动性的行为。由于证券市场的功能之一是资源的有效配置,缺乏流动性的市场就存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性缺陷,国有股的资本运作实质上是在创造一种流动性从而弥补了相关制度的缺陷。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法》收购规则的几个问题

1.协议收购条款的适用范围问题,即协议收购的股票是仅指上市交易的流通股或者非流通股,还是两者都包括。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协议收购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上市公司不在证交所上市流通的股份的协议收购。二是对上市交易的流通股(包括a、b股)的协议收购。《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 第89条规定,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同被收购公司的股票持有人以协议方式进行股权转让。同时,《证券法》其他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条款中对于协议收购的股权是指流通股还是非流通股并无限定。法律没有禁止的行为都是合法的行为。这说明,通过协议收购的方式既可收购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也可收购上市交易的流通股。因此,和以往收购规则相比,《证券法》不仅突破了以往对协议收购没有规范的规定,而且允许可以通过协议方式收购上市公司的流通股。同时,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也豁免了协议收购当事人持股比例达到5%时的公告和报告义务及每增减5%时的披露义务,以及持股比例超30%时的全面收购要约义务。这样,既可减少有关当事人的收购成本和收购时间,又可提高收购成功的可能性。

当然, 《证券法》有关协议收购的规定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对协议收购的程序及其法律后果缺乏规定。(2 )将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截然分开,给协议收购留下的法律空白太大。(3 )对股票协议转让与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缺乏量化规定。这是因为,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收购案例表明,容易收购成功的是收购未上市流通的股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和进一步规范,《证券法》及其实施细则应当有所体现。

2.关于要约收购问题。《证券法》第81第规定,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对于该条的理解,其中一个问题是收购要约是否要等到持有的股份超过30%时才能发出?还是持有的股份超过30%时必须发出收购要约。股票收购可以根据收购是否构成法律义务,分为强制收购和自愿收购。自愿收购是指收购方在法律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自主向上市公司的股票持有人公开其收购目标、价格、数量等意愿的行为。正如前文所述,《证券法》第81条规定符合强制收购的特点,因此对其中的要约收购应理解为强制性的要约收购。也就是说,该条规定强调的是在持股比例超过30%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强制收购要约的方式收购,但并无禁止在持股比例低于30%的情况下采取自愿收购的方式收购,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标购”,从以往案例实践看,标购可以避免多次举牌造成的股价波动,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另外,现实中的大量收购案例表明,当超过30%的界限时,还没有一家实行过全面要约收购,因此《证券法》实施细则及相关法规应当具体规定全面收购豁免的条件,这也是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

3.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相结合的收购方式问题。即在要约收购或协议收购的同时,又进行场外非流通股权收购或通过交易所交易收购上市流通股票。我国证券法对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作出了分别的规定。但对既通过交易所收购又通过场外收购则并无明确规定。由于通过交易所交易持有被收购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份30%时,如继续收购的便需发出全面收购要约。全面收购固然可以取得上市公司绝对控制权,但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并且被收购公司在收购成功后有可能丧失上市地位,这是收购方一般不愿看到的。因此,在非流通上市股(国有股、法人股等)所占比重偏大情况下,单纯依靠交易所收购流通股(b股或a股)是不能达到控股目的的,还必须收购其它法人股东持有的股份。因此,为鼓励收购兼并,优化社会资源,应从立法上肯定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相结合的收购方式,并进一步作出针对性规定。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4

关键词:对赌协议;股权回购;重整;联营合同

1 引言

对赌协议,又称为估值调整协议(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VAM),是股权投资领域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签订一系列金融性条款,目的在于避免对被投资企业现有价值争论不休,以实际运行绩效来调整企业估值、股权比例等,是一种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对赌协议中多约定盈利及上市对赌,未达盈利标准或上市目的,约定投资方可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以一定价格回购,以保证投资方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而不承担投资风险。该条款是否会因兜底条款效力因是否构成名为联营、实为借贷而无效,以及是否会因目标公司陷于破产或重整而有破产法上实施的障碍,值得探讨。

2 对赌协议中投资方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回购股权的条款的效力

在对赌协议中,投资方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回购股权,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股权回购的兜底条款系名为联营、实为借贷,无效说。该说认为对赌协议的固定价格回购股权条款有变相借贷的嫌疑。在有对赌第一案之称的海富投资案中,二审法院认为现金补偿反了投资领域风险共担的原则,使得投资方不论目标公司的经营业绩,均能取得约定收益不承担风险,系明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金融法规而无效。该案件中,虽然未直接涉及股权回购条款的效力进行评判,但根据判决逻辑,股权回购若具有兜底条款,保障投资方取得固定收益,不承担目标公司经营风险,系名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金融法规,应认定为无效。

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赌协议非联营合同,投资方支付的投资款非借款,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对赌协议与联营合同保底条款存在显著差异,不能定性为联营合同保底条款。所谓联营,是指企业之间、企业与事业单位等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一种法律形式。而公司法出台后,联营这种组织结构已不再存在。对赌协议与联营的法律概念完全不同,不应适用也不宜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的规定。[1]况且投资者作为公司股东参与了公司经营,不符合联营司法解释中关于名为联营、实为借贷时联营方不参与经营的规定。

第二,投资方支付投资款非为借贷。无论在增资还是股权转让,均有实际投资股权行为和股权工商变更登记,对赌的目的在于追求股权增值为核心目标,非为借贷。[2]对赌协议中有固定利率的股权回购的约定确实是保底条款,但回购是对赌协议各方均不愿发生附生效条件的例外情况,并非必然发生。回购触发一般也不以公司亏损为条件,此时回购也不存在联营体亏损时仍要收回本金和利益的情况。[3]

第三,对赌协议的兜底条款,也不应依据联营合同司法解释确定无效。联营司法解释是1990年试行,99年C布合同法施行后,不能再根据联营司法解释直接认定联营合同无效,联营合同保底条款是否无效,应根据保底条款是否存在合同法第52条合同无效原因来确定。[4]

我们认为,就合同法的视角而言,若股权回购系双方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难认定无效。但是从公司法和金融法的视角,对赌协议中有关给予投资方固定收益的股权回购条款确有规避我国公司法同股同权之基本原则以及公司之间资金拆借的限制,有违法之嫌。但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明确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系指效力性强制条款后,争议焦点在于公司法同股同权以及公司之间不得进行资金拆借的限制系效力性强制还是管理性强制,有待司法予以明确,本文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但是有必要提醒有权机关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充分考虑我国PE市场,以及中外资的比例。对赌协议随国外资本一起进入境内,对优质企业进行对赌投资,对赌成功形成双赢局面,对赌失败,内资企业在外资的苛刻的现金补偿以及股权回购条款下,轻则对外资巨额的现金补偿,重则丧失公司的控制权,甚至破产。在目标企业未达业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外资企业仍然可能因为现金补偿条款以及股权回购条款获得丰厚的回报,这种利益失衡可能威胁我国的实体产业,甚至引发金融风险,故建议制定政策时适度保护目标公司及控制人。

3 对赌协议中融资方对投资方股权回购是否存在破产法上的障碍

在(2014)苏商初字第29号一案中,投资方主张融资方予以回购股权,融资方答辩称:目标公司已进入破产重整,股东的股份价值归零,且股份转让必须由股东会做出决议,而在企业破产重整期间,股东会不可能再行使权力,故即便增资补充协议有效,要求原股东那个回购的请求同样不能成立。破产法第77条第2款规定:“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因投资人指派董事至目标公司任董事,故不得转让其持有的股份。

苏州中级人民法院未采纳被告的观点,认为实际控制人在业绩不到约定标准时或该公司未能按时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时,即需对投资方进行补偿或回购投资方的股份,则在公司已经进入破产重整,股权价值严重贬损的情形下,实际控制人更应当满足投资方基于合同约定以及对目标公司发展趋势判断要求实际控制人回购其股份的主张。实际控制人以公司进入破产重整股份不得转让的主张无法律依据。投资方的法定代表人虽被选为被投资企业的集团董事,但本人并未持有公司股份,不是公司的出资人,故破产法第77条第2款规定不适用。退言之,即便按实际控制人的抗辩理由,结合法律的立法本意考量,其主张不能成立。因为实际控制人未举证证明邱某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和投资人对被投资公司出现重整原因存在过错;另一方面,投资人主张转让股份所指向的对象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因此实际控制人会因为回购股权而增加重整工作的积极性和勤勉努力程度,重整程序不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

苏州中院作出上述判决是基于以下立论:其一,董事本身不持有目标公司的股权,不是目标公司的出资人,因此指派该董事的股东不受破产法第77条第2款拘束。其二,破产法第77条第2款系限制对进入破产或重整有过错的高级管理,并不适用本案中投资人指派无过错的高管人员。其三,股权回购会使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尽勤勉义务,利于重整成功。在实务中,上述立论毫无事实和法律基础,甚至完全相反。

(一)破产法第77条第2款不拘束委派或提名高级管理人员的股东违背立法原意。

公司作为法律上的拟制,本身没有行为能力,其自身的意思必须通过作为自然人代表或才能实施,并获取利益。该自然人受公司指派,维护公司利益,为公司利益的代言人,与公司互为一体。破产法第77条第2款规定,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应当做扩张性解释,包括不得转让委派其股东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否则极可能架空破产法第77条第2款。

(二)破产法第77条第2款并不在于对过错高级管理人的惩罚,而在于促使其重整期间尽勤勉义务,利于实现重整。

破产法第77条第2项并不能显示其有特意限制对公司破产或重整有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亦无资料相佐证。难道对破产或重整有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继续留在公司任职有利于公司重整,还是对公司破产或重整无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留在公司更有利于公司重整呢,结论不言自明。究其立法本意,限制高级管理人员在重整期间转让公司股权,目的在于使其与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尽勤勉义务,利于实现企业重整成功。

(三)股权回购固然会促使实际控制人尽勤勉义务,但并不利于目标公司重整成功。

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回购投资人的股权,使实际控制人持有公司的股权份额加大,确有更大的利益促使其尽勤勉义务,但能促使重整成功实有武断之嫌疑,甚至更加不利于重整。具体原因如下:

1、股权回购将恶化实际控制人的财务状况,降低其信用状况,不利于重整过程中的融资。无论是业绩对赌还是上市对赌失败,一般目标公司估价未达增资时的估价,现在要以增资时高价回购,即意味着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要以不合理高价回购低价股权,甚至是无价值的股权,无疑会恶化实际控制人的财务状况,降低其信用,不利于目标公司的重整。

2,股权回购实际上会恶化目标公司财务及信用,会损害目标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融资方以高额的价格回购投资方不具有价值或低价值的股权,是表面上看,并不直接损害目标公司的债权人利益,但是间接会恶化目标公司财务和信用,并损害目标公司债权人利益。因为在金融实践中,无论目标公司对外融资还是目标公司股东会外融资,都会相互提供担保,成为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就清偿而言,事实上发生了财务混同。若投资方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高价回购无价值的股权,直接恶化了目标公司控制人的财务状况,间接恶化了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仅影响重整的进行,而且会影响债权人的清偿率,最终损害目标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3、股权回购会恶化目标公司的信用状况,不利于重整进行。在投资领域,当某个目标公司受某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味目标公司的发展前景受到市场肯定,会引起其他小型投资者跟投,同时会对目标公司的信用产生增持作用,增强信用评级,降低其融资成本,使其他交易方愿意与目标公司交易并享有目标公司的债权。而一旦著名投资机构启动回购程序,无异于降低目标公司的信用评级,在目标公司进入重组阶段,无疑增加了重组的难度,增加了破产的可能性,降低了债权人的清偿机率,权利更加容易受损。而限制投资方对目标公司进行回购,可以促使其委派的高级人员对目标公司尽勤勉义务,也有利于其利用自身的人力、财力和市场以及专业优势,增加重整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在目标公司面临破产或重整时,原则上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委托、指派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投资方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回购股权,具体理由如下:

其一,前述,投资方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回购股权会恶化目标公司的财务和信用状况,不利于重整进行,并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原则上应当予以禁止。

其二,破产法第77条第2款的立法目的在于促使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尽勤勉义务,促成重整,例外允许转让其股权应当以利于重整为考量因素。

破产法第77条第2款限制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管理人员向第三人转让股权,可以促使其与目标公司成为利益共同体,调动其积极性,增加重整的成功的几率。该款做了但书条款作了例外性的规定,即“但是,经人民法院同意的除外”。人民法院应当以是否有利于重整程序作为是否同意的考量,若给第三人受让股权,且具有更强的经营能力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利于目标公司的重整,则应予以认可。

其三,在公司进入破产或重整时,限制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回购投资方的股权,有利于投资方和公司实际控制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投资行业,投资方相对于目标公司配备更多的法律或财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若限制其在公司破产时转让股权,会督促其在投资后,指派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运作进行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控制公司经营风险。如果允许投资方要求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

回购股权,在无论公司经营如何,都能保证自己兜底获利的思维下,在投资前,其会忽略尽职调查,投资后也会降低其完善公司治理的动机,甚至完全对目标公司经营不管不问,增加目标公司投资经营风险。

4 结语

对赌协议中投资方与目标公司实际控制人具有固定收益的股权回购条款,在我现行法下,仍有效力争议,且在破产时有实行障碍。我国现存的对赌条款过分关注财务目标,将眼光局限于企业近期盈利,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且过分导致短期目标牺牲长远利益最终损害投资双方利益局面的出现。我们认为,对赌协议多发于风险投资,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关,特别是孵化高科技产业功不可没,但是兜底的投资协议将其投资风险转嫁到创业者身上,可能不利于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对赌协议应该回复到估值调整的本质来,也应如外国企业更多关注创新水平、专利的研发应用,市场份额等,不应鼓励兜底的保障其固定收益的股权回购条款。但也应当考虑到风险投资相较于一般股权投资有明显差异,其并不追求长期的股权投资,应当建立公平合理的股权回购价格,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最终有利双方互利共赢。

注释

[1]陈泽桐,赵宇,《我国PE对赌协议的类型化分析及其诉讼案例启示》,http:///uploadfiles/peduiduxieyi20131220.pdf,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2]陈泽桐,赵宇,《我国PE对赌协议的类型化分析及其诉讼案例启示》,http:///uploadfiles/peduiduxieyi20131220.pdf,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3]郝风才,《公司投资中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风险分析》,华律网,http://,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4]郝风才,《公司投资中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风险分析》,华律网,http://,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参考文献

1. 华亿昕,《对赌协议之性质及效力分析――以合同法与公司法为视角》,《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91页。

2. 赵晓琳,《对赌协议欠缺法律支持 PE机构勿滥用》,上海证券报,2012年6月5日。

3.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11号民事判决书。

4.陈泽桐,赵宇,《我国PE对赌协议的类型化分析及其诉讼案例启示》,http:///uploadfiles/peduiduxieyi20131220.pdf,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5.陈泽桐,赵宇,《我国PE对赌协议的类型化分析及其诉讼案例启示》,http:///uploadfiles/peduiduxieyi20131220.pdf,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6. 郝风才,《公司投资中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风险分析》,华律网,http://,最后访问时间:2016年11月1日。

10.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苏商初字第29号判决书

11.陈巍虹,对赌协议法律效力研究,华侨大学2012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第7。

作者简介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5

孙瑞玺

【内容提要】公司合并是企业兼并的形式之一。吸收合并的操作方法、程序、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法律效果、公司合并无效之诉、不同种类公司之间合并的限制等均是公司合并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公司合并;吸收合并;兼并;方法;程序;回购请求权;公司合并无效之诉;限制

一、公司合并的概念与特征

公司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订立合并协议,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不经过清算程序,直接合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1]

公司合并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公司合并是数个公司之间的共同法律行为,须以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合并协议为前提。

2、公司合并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自由行为,其合并与否及合并的方式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

3、公司合并是一种毋须通过解散、清算程序即可消灭和变更公司的行为。公司合并可以在不进行清算的前提下改变公司的存在、财产结构和股权结构等。[2]

二、企业兼并的规范

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兼并办法)第1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兼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行为。不通过购买方式实行的企业之间的合并,不属本办法规范。”

我国企业兼并的主要形式:

1、兼并办法中规定的兼并方式

兼并办法第4条规定,企业兼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承担债务式,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

(二)购买式,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

(三)吸收股份式,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方,成为兼并方企业的一个股东。

(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其它企业的股权,达到控股,实现兼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规定的合并方式

公司法第184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方式。

3、《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规定的兼并方式

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两种兼并形式。[3]

由此可见,在我国法上,公司合并是企业兼并的一种方式。

三、公司合并的方式

如前所述,公司合并可以分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方式。依据公司法第184条第2款,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

同时,公司合并与不同于公司资产的收购。从法律性质上看,公司合并的本质是公司人格的合并;而资产收购的性质是资产买卖行为,不影响公司的人格。公司合并也不同于公司股权收购。公司合并实质上是公司人格的合并;而股权收购的本质是股权的买卖行为,不影响公司的人格。从本质上讲,股权收购和资产收购都是买卖行为,而非公司合并的本质---公司人格的合并。[4]

四、公司合并的操作方法

吸收合并是最常见的合并类型。在吸收合并中,被兼并的公司将消灭。公司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公司的资产、公司的股权和公司的人格。公司的消灭最终表现为公司人格的消灭,而在公司人格消灭之前,可以先将被吸收公司的资产转移给吸收公司,或者将被吸收公司的股权转移给吸收公司,而无论资产转移还是股权转移,吸收公司可以支付的对价一般是现金或者公司股份,这样,在逻辑上,就可以划分出两类四种吸收合并的方式。

(一)资产先转移

1、以现金购买资产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现金购买被吸收公司的全部资产,包括全部权利和义务(债权和债务),被吸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资产,而仅拥有吸收公司支付的现金,被吸收公司解散,因债权和债务已全部转移,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股东依据其股权分配现金,被吸收公司消灭。

2、以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购买被吸收公司的全部资产,包括全部权利和义务,被吸收公司失去原有的全部资产,而仅拥有吸收公司支付的自身的股份,被吸收公司解散,因债权和债务已全部转移,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的股东分配被吸收公司所持有的吸收公司的股份,并因此成为吸收公司的股东,被吸收公司消灭。

(二)股权先转移

1、以现金购买股份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现金购买被吸收公司股东的股份,而成为被吸收公司的惟一股东,然后,解散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由吸收公司承受,而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消灭。

2、以股份购买股份的方式

吸收公司以自身的股份换取被吸收公司股东所持有的被吸收公司的股份,而使被吸收公司的股东成为吸收公司的股东,吸收公司成为被吸收公司的惟一股东,然后,解散被吸收公司,被吸收公司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由吸收公司承受,而无须清算,被吸收公司消灭。[5]

不论上述哪类方式,吸收公司这继受被吸收公司的资产或股权而支付的现金或股份,均直接分配给被吸收公司的股东,被吸收公司的股东因此获得现金或成为吸收公司的股东。[6]

五、公司合并的程序

(一)订立合并协议

对合并协议应包括哪些主要条款,公司法没有规定。对此可以参照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以下简称合并与分立规定)第21条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合并协议的主要内容,即:

1、合并协议各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2、合并后公司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

3、合并后公司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

4、合并形式;

5、合并协议各方债权、债务的承继方案;

6、职工安置办法;

7、违约责任;

8、解决争议的方式;

9、签约日期、地点;

10、合并协议各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二)通过合并协议

合并协议是导致公司资产重新配置的重大法律行为,直接关系股东的权益,是公司的重大事项,所以公司合并的决定权不在董事会,而在股东(大)会,参与合并的各公司必须经各自的股东(大)会以通过特别决议所需要的多数赞成票同意合并协议。我国公司法第39条、第66条、第106条分别对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对合并需要股东(大)会特别决议通过。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对公司合并的决议,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国有独资公司的合并应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 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决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对公司合并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通过。

(三)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四)通知债权人和公告

我国公司法第184条第3款规定了通知债权人的程序和公告的方式。

该条规定,参与合并的公司“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的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表明我国公司法赋予了参与合并的公司债权人异议有阻止合并程序进行的效力。

为了保护债权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2条规定:“企业进行吸收合并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吸收合并后,债权人就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隐瞒或遗漏的企业债务兼并方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笔债权,兼并方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笔债权,则兼并方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被兼并企业原资产管理人(出资人)。

(五)主管机关批准

公司法第183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必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所以,主管机关的批准是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的必经程序。

(六)办理公司变更、注销登记

公司合并后,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被吸收公司因解散应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六、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

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是指反对公司合并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按照当时公平价格购买其股份。[7]该请求权是对异议股东利益的救济。

关于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的适用对象,有两种不同的立法例。第一种立法例,如德国,规定回购请求权只适用于被吸收公司的股东。第二种立法例,如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规定回购请求权不仅适用于被吸收公司股东,而且适用于吸收公司股东。[8]如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317条第1款规定,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时,董事会应就合并有关事项作成合并契约,提出关于股东会股东在集会前或集会中,以书面表示异议,或以口头表示异议,经纪录者,得放弃表决权,而请求公司按当时公司价格收买其持有之股份。[9]

一般而言,公司吸收合并对合并双方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对于吸收公司的股东,也会面临公司股权结构、资产结构等方面的重大变化,所以,对吸收公司的股东与被吸收公司的股东一样,也应赋予其回购请求权,始能体现法律上的公平。

对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我国公司法没有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73条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时,公司董事会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反对公司合并或者分立的股东的合法权益。但对如何保护异议股东的合法权益,却没有下文。只有中国证监会《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第149条第1款规定,公司合并或者分立,应当由公司董事会提出方案,按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通过后,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反对公司合并、分立方案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或者同意公司合并、分立方案的股东、以公平价格购买其股份。公司合并、分立决议的内容应当作成专门文件,供股东查阅。但这一部门规章却没有普遍的法律约束力。

由此看来,对异议股东的回购请求权,法律解释论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依靠立法论才能解决。

七、公司合并的法律效果

合同的法律效果有三:

1、公司消灭

在此特指被吸收公司消灭。由于消灭的公司的全部权利和义务已由吸收公司概括承受,所以,它的解散与一般公司的解散不同,无须经过清算程序,公司法人人格直接消灭。

2、公司的变更

如前所述。

3、权利与义务的概括承受

公司法第184条和合同法第90条[10]对此均有规定。

八、公司合并无效之诉

我国公司法没有直接规定公司合并无效制度。但是由于公司合并是参与合并的公司基于合并合同而进行的法律行为,如合并行为存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范的事由,利害关系人当然可以提起请求确认无效之诉。在此类诉讼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合并无效的原因

公司合并只要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范,都可以作为合并无效的原因。在实务中,违反下列强制性规范是常见的导致公司合并无效的原因:

1、违反公司法第38条和103条规定,公司合并应经股东(大)会决议。

2、违反公司法第183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必须经主管机关批准。

3、违反公司法第184条规定,债权人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担保,但公司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的担保。

(二)无效原因的补正

虽然公司合并存在无效的原因,但为了保护交易的安全,稳定社会关系,在法院判决合并无效之前,应给予当事人以补正的机会。若当事人在法院判决前,补正有关无效原因,合并应确认有效。《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条规定:“企业兼并协议自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兼并协议自批准之日起生效;未经批准的,企业兼并协议不生效。但当事人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补办报批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该兼并协议有效。”

(三)合并无效的法律后果

1、恢复到合并前的状态。在吸收合并中,消灭公司应从存续公司中分离,存续公司进行变更。

2、无效判决的溯及力的限制。合并无效的判决只对将来有效,不影响此前存续公司以合并有效为前提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如果合并无效判决溯及既往,自合并开始无效,则影响交易安全,导致法律关系混乱,损害第三利益。

3、缔约过失责任。我国合同法第58条后句的规定。[11]

九、不同种类公司之间合并的限制

我国公司法对此没有规定,那么,在我国公司实践中,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在理论上,这一问题存在三种学说:

(1)自由说。认为公司合并并不应有种类的限制。

(2)严格限制说。认为只有同种类公司方可合并,并且,合并之后的公司仍应为同种类公司。

(3)适 当限制说。认为对不同种类公司的合并采取适当限制。

许多国家的公司立法采取了适当限制说,对不同种类的公司之间的合并以及合并后的公司类型作了限制。如德国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接收有限责任公司,但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接收股份有限公司。再如日本《有限公司法》第59条规定,有限公司可以与其他有限公司合并,但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因合并而设立的公司,须为有限公司;第60条规定,有限公司与另一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应经法院认可,否则无效。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对公司合并没有限制性规定,但台湾“经济部”1988年3月21日经商字07610号文件对此作了解释:现行公司法对于合并公司之种类和合并后存续或另立公司之种类,未有明文限制。为奖励合并,凡属责任相同之公司得予合并,故股份有限公司得与有限公司合并。惟依2001年11月12日修正的“公司法”第316-1条第1款,股份有限公司相互间合并,或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公司合并者,其存续或新设公司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限。[12]

学者认为,适当限制说比较合理,应成为我们处理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13]

*本文的写作主要参考赵旭东主编《公司法学》中由王涌执笔的第十二章第一节“公司的合并”的内容,在此向王涌先生表示感谢。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5.

[2] 覃有土.商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85-86.

[3] 该部分内容主要参考吴合振.企业分立、兼并、资产转移及产权确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61-62.

[4] 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7.

[5] 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8-419.

[6] 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8-417.

[7] 该概念主要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317条第1款;中国证监会《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第149条。

[8] 赵旭东.公司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22.

[9] 张知本主编,林纪东续编.最新六法全书[M].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96.146.

[10] 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合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

[11] 孙瑞玺.论缔约过失责任[D].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6

股权购买协议涉及新的证券种类的发行,比如A序列优先股。公司通常必须在股权购买协议中就公司资本结构、知识产权、重大合同和资产负债表作出大量的陈述和保证。在本期文章中,将以陈述和保证为核心,为大家介绍极软软件的B序列优先股购买协议。

一般而言,标准的优先股购买协议包括以下内容:优先股的购买和出售、公司创始人和购买者的陈述和保证、公司和购买者交割时承担义务的条件、其他条款,如管辖法律和争议解决条款等。

首先,优先股的购买和出售。这是优先股购买协议的操作条款,因为其包括了交易的经济情况。该条款将确定所发行股份的数量和种类、发行价和股份发行所涉及的交割。通常情况下,交割以各方交付一套完整的文件以及履行“交割条件”下确定的所有交割前义务的证明为标志。

在极软软件的融资中,存在多次交割,后续交割通常与实现特定的业绩目标或出现额外允许投资者相联系。因此,双方商定,交割分成“首次交割”、“二次交割”等。而在后面条款中,双方约定首次交割后的额外B序列优先股的出售的条件。

其次,陈述与保证。购买协议的第二部分是陈述和保证,这是十分重要的条款。其阐述了在签署融资文件和交割时公司及其业务的状况,包括A序列优先股投资中的一般条款,以及针对投资者对中国公司的离岸控股公司有特殊顾虑的条款。在对中国境内公司进行投资时,在境内的运营公司处于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或者投资为使用离岸特殊目的公司的返程投资时,投资者往往会有更多的顾虑。

从投资者迅速风投的角度,希望极软软件的陈述和保证尽可能完备,以确保其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在商讨公司陈述和保证条款时,迅速风投提出,极软软件的陈述和保证应该包括以下十二条主要内容。

第一,公司的组织、存续状况、公司权力和资格。本条旨在向迅速风投提供极软软件和中国境内公司在开曼群岛和中国拥有适当法律存续的保证。因此,极软须从各主管部门取得至交割时在开曼和中国存续良好的证明。

第二,资本结构。本条规定了交割前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向投资者发行B序列优先股的基础。

第三,授权。即取得董事会和股东的同意,并且向公司授权代表签发授权委托书。一般需取得同意的事项主要有:(1)协议的签署;(2)根据股权购买协议发行股份;(3)股权购买协议中预期的其他交易;(4)公司章程的修改;(5)董事会改组;(6)其他必要行为。在中国,某些中国境内公司文件可能需在当地公司登记机关进行备案。

第四,股份的有效发行。本条要求股份发行已满足所有必要的公司手续,并且所发行股份在签发股份证书已缴清股款。上述手续通常包括:(1)股东或董事会批准股份发行和修改备忘录和公司章程的决议;(2)将经修订和重述的公司章程向公司登记机关备案;(3)修改股东名册以及发行股份证书。

第五,政府批准和备案。

第六,诉讼。本条通常是对公司目前无现有或潜在的主张的宽泛陈述。在谈判中,由于是第二轮融资,极软软件要求在潜在主张中加入“知悉”资格,以减少公司管理层面对其可能并不知情的主张。

第七,知识产权。本条款是总括性的陈述,涉及几乎所有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1)必要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或有效许可权;(2)就该等知识产权不存在任何现有或潜在主张;(3)与员工相关的知识产权事项。知识产权审查是投资者尽职调查中的关键部分, 特别是在数字新媒体行业。由于在同一领域开发技术,创始人或其他核心员工与前雇主之间产生知识产权问题是很常见的。

第八,遵守其他文件。本条陈述确保公司遵守其章程以及其作为一方的重大合同或文件,且签署交易协议和履行交易协议下的义务不会构成章程或上述合同或文件下的违反。

第九,特定交易。本条陈述要求公司披露其与任何创始人、高管、董事或其他重要关联方间的先前特定交易。

第十,无留置权。本条确保公司和中国境内公司对其所有资产的所有权或有效租赁权益。

第十一,财务报表。本条规定了本条中所确定的期间内公司财务报表必须遵守的会计准则。

第十二,重大事件。本条陈述的目的是将财务报表从该等财务报表所包含的期间“涵盖”到交割时以反应财务报表截止日后的重大事件。

另外还包括:员工事项、纳税申报和缴纳、保险、机密信息协议、公司文件(公司的重述章程和提供给购买者的文本格式)、披露等。公司向购买者提供了所有购买者在决定是否购买公司股票时要求公司提供的公司合理可得信息,确保投资者是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作出投资决定的,尽管其使公司承担大量的披露义务。

极软软件要求在陈述与保证中加入例外表,为公司和创始人提供将例外表中所列的某些事实从其相应的陈述和保证中排除的机会。迅速风投将例外表作为对公司及其业务尽职调查的补充,并进一步权衡投资的利弊。

另外,迅速风投要求创始人作出额外的陈述和保证,以追究创始人的连带责任。但是,极软软件提出,要求创始人承担连带责任对其不公平。双方经过协商,最终同意要求创始人仅就其进行会潜在损害公司利益的交易的能力作出陈述。在上述情况下,公司和创始人的责任是单独而非连带的。

在确定了公司和创始人的陈述和保证后,相应的,极软软件要求优先股购买者迅速风投做出相应的陈述和保证,主要目的是确保投资者在美国证券法下的“合格投资者”的地位,以满足私募融资的一般豁免。

最后涉及到交割条件。由于协议签署和交割不在同时进行,迅速风投希望当一些重要的条件(如尚未获得就返程投资必要的政府许可)尚未满足时锁定交易。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7

关键词 集中采购 国际工程公司 采购模式

一、引言

根据国内外众多工程项目的统计分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用于设备和材料等物资的采购金额约占到合同总价款的60-80%,并且由于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所需采购的物资往往品种多样、技术复杂、质量标准和进度要求严格,因此加强物资管理对于国际工程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物资采购作为物资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采购模式选用合适与否及其工作效率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决定工程项目的质量,最终影响以工程总承包为主要业务的工程公司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有时甚至关乎企业的持续生存。

二、国际工程公司常用的物资采购模式

目前,国际工程公司常用的物资采购模式主要包括集中采购、分散采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采购等三类。

(一)集中采购模式

集中采购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国际工程公司为了分散并降低采购的选择风险、经济和时间成本,除了一般“甲供”的材料设备由项目部(项目公司)采购外,其他的大型机电设备和关键材料等均由工程公司本部负责集中采购。这是一般意义上的集中采购,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采购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采购。本文对此不做研究。

(二)分散采购模式

分散采购是指是国际工程公司将物资采购权下放到项目部(项目公司),由各项目部(项目公司)根据自身需要独立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各项采购事宜,并自行管理和实施后续采购工作的采购模式。分散采购的优点在于可机动配合实地需要,提供较佳的服务,紧急采购时可争取时效,有利于地区性物资采购,贮运管理方便。

(三)混合采购模式

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混合采购将采购权限在公司总部和各项目部(项目公司)之间进行了战略性重新分配,实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统一。从国际工程公司具体操作的层面上来说,凡属于共同性的物料、采购金额较大的物料以及关键性的物资等,多集中于总部的采购部门负责掌握;至于那些小额、临时、非关键性的物资等,可授权由各项目部(项目公司)的采购部门自行采购。

三、集中采购模式相比分散采购模式的优越性

国际工程公司通过组建采购中心,将分散在各项目部(项目公司)的采购职能一律纳入采购中心,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按照“择优、择廉、择近”的原则实施集中采购。这种模式相比分散采购具有极大的优势。

(一)精简机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实施集中采购时,国际工程公司建立材料采购中心,对各项目部(项目公司)的采购职能、岗位等进行合并,不仅能够精简机构设置,减少人员重复设置,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显著提高采购效率,还可以节约人员工资及各种费用支出;同时通过设岗定员,选拔业务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的采购人员,有利于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采购队伍,并在集中采购的专项操作中打造成高素质的专家队伍。

(二)实现规模效益,降低采购成本

国际工程公司实行分散采购时,各项目部(项目公司)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及进度,考虑设备和资金的周转问题,每次采购量不大,因此无法享受批量采购的优惠。采用集中采购时恰好弥补这一缺陷,不仅可以发挥规模和批量优势,享受较高的商业折扣,降低采购成本,同时能有效减少采购次数,节约物流运输开支。更为重要的是,集中采购能够统一订货渠道,从而可从源头上确保定点供应商的可靠性,使采购质量和及时到货率得到保证。

(三)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建立采购中心实施集中采购,国际工程公司在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的同时,还可以站在全局角度,从整体利益出发,按照不同工程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地、有所侧重地组织材料及设备供应,既保证重点,又兼顾一般,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保证各工程项目的进度按计划推进,保障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四)杜绝腐败现象,提高材料质量

集中采购往往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选拔合格的供应商、制造商。整个采购过程坚持公开、公正和有效竞争原则,参与者多,竞争性强,透明度高,被称之为“阳光下的交易”,从而可以从机制上有效防止“暗箱操作”的各种腐败现象发生,杜绝采购人员吃回扣、拿红包的行为。同时对供应商严格的选拔保障了所供应材料及设备的质量和交货进度,材料使用单位与采购中心的分离更使材料质量得到了双重控制。材料质量的高保证为创造高质量的工程打下了基础。

(五)避免系统内部竞争

国际工程公司采用集中采购模式时,将不同项目部(项目公司)的采购需求合并之后,再行采购,可避免各个项目部(项目公司)分散采购而形成卖方市场,尤其在物资短缺或市场整体制造负荷较高的时候,能够避免卖方借此抬价,同时也可避免系统内不同的部门之间为争夺资源而相互竞争,自行抬价或争先排产,造成企业整体效益不利的局面。

(六)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进程

集中采购金额和数量都很巨大,能吸引物资供应商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研发企业所需新型设备,从而打破我国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长期依赖国外供应商的被动局面,推进关键设备和物资的国产化进程。例如石油炼化工程中的大中型气体压缩机组、加氢反应器、LNG低温罐板等设备材料,近年来依托国内项目采购供应,取得了长足进步。

除了以上优势外,国际工程公司实施采购的跨项目集中化,还可带来以下益处:规范统一对供应商的态度和要求;筛选集中少量优秀供应商,间接降低催交、检验成本;缩短采购周期,有利于保证项目工期等。

四、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选用评判因素

当企业研究决定采用集中采购模式还是分散采购模式时,常常需要使用以下因素或标准来进行评判。

一是采购需求的通用性:所需采购材料和/设备的通用性越高,从集中或协作的方法中得到的好处就越多。

二是地理位置:当供应商/制造商与国际工程公司位于不同的国家和/或时区时,这可能会极大地阻碍协作的努力。

三是供应市场结构:当供应市场上的大型供应商组织与采购方力量均衡时,情形往往对供应商有

利,因此采用一种协同的采购方法来面对这些强有力的贸易伙伴,易于获得较有利的谈判地位。

四是潜在的节约:一些材料的价格对数量非常敏感,采购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成本的节约。

五是所需的专门技术:有效的采购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技术,采购的集中化可汇聚有限的钻研力量。

六是价格波动:如果物资价格对政治和经济气候的敏感程度很高,集中采购的方法会受到偏爱。

七是客户需求:客户指定产品的购买将明显阻碍以采购协作为目标的努力。

除了以上因素外,选择集中采购时,还需考虑所选用的采购模式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层次,加速周转,简化手续,满足要求,节约物品,提高综合利用率,保证和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等。

对于国际工程公司而言,关于采购方式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对工程设备材料特性的分析,分成不同的类别来区别对待。以石化工程项目为例,常见的产品分类和供应商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产品分类和分析,再行选择合适的采购策略和采购方式,如表2所示。

五、集中采购在国际工程公司中的具体应用

(一)战略采购

战略采购指的是与市场中技术优势明显的供应商建立联盟关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锁定主要合同条款,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具体的做法是,通过双方的技术交流和商务谈判后,国际工程公司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不与其他供应商发展业务合作,某类产品的采购完全针对该供应商;供应商承诺优先满足买方的采购要求,价格优惠;双方并可进行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战略伙伴的发展途径见图1所示。

(二)框架协议采购

框架协议采购,指的是通过询价或邀请招标的方式,通过评审与一个或几个供应商签订的某类产品采购协议,该协议对采购产品的技术要求、价格、合同条款等均有明确的界定,但没有确定的采购数量。框架协议,国外根据不同的需要还称为保护伞协议(Umbrella Agreement)、空白订单协议(Blanket Pricing Agree-ment)、标准化协议(Standardiza-tion Agreement)、多装置采购协议(Multi-Facility Purchase Agree-ment(MFPA)、多项目采购协议(Multi-ProJect Purchase Agree。merit(MPPA)等,广泛用于工程采购项目中。

框架协议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1)订单说明;(2)材料技术要求;(3)通用采购条款;(4)质量/检验指示;(5)包装和运输规定;(6)供应商文件要求;(7)备品备件要求;(8)价格矩阵;(9)其他说明文件。

框架协议与采购订单相似又有明显的区别,其特点可以通过与采购订单的对比得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框架协议不等于订单,只有项目订单下达给协议厂商并得到供应商确认后才算建立了正式买卖关系。此外,即使签订了框架协议,有时候也可以发询价给协议厂商来确认某些要求或条款,特别是技术方面的要求;采购方也可以根据项目情况与框架协议供应商增加某些特殊条款。框架协议是潜在订单的承诺和执行基础。通过跨项目的框架协议,单个项目的采买将只需根据协议内容签发订单,大大节省了采买工作周期和工作量。

六、国际工程公司采用集中采购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集中采购模式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行集中采购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需要克服诸多困难,解决诸多矛盾,这些问题没有妥善处理之前不可勉强实行。

(一)构建自上而下的集中采购体系

根据集中采购的要求,国际工程公司需要成立一个跨部门的集中采购领导小组来统筹规划公司的全部采购活动,在总部采购部下面设立一个集中采购职能小组来组织集中采购各类适合集中采购的物资,与此同时各个项目部按工程公司原有的矩阵制管理模式配备相应的采购人员来负责分散采购和执行总部集中采购的成果。

(二)加强采购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当前,部分国际工程公司现有的采购人员专业面相对较窄,知识结构不甚合理,无法满足集中采购模式的需要。因此,有必要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专业采购管理人才来弥补内部力量的不足,以便配合集中采购模式的顺利运行。此外,还必须对现有的采购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包括采购管理知识、电子商务、法制教育等内容,转变采购人员的采购理念,培养并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杜绝腐败现象。

(三)理顺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关系

集中采购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隐形阻力是内部各方利益问题,因此理论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关系,能够有效推动集中采购模式的实施和运行。一是要处理总部采购部与二级公司采购分中心的利益分配问题。不仅要考虑集团公司采购部的利益,也要考虑各采购分中心的利益。二是要处理好与工程项目部的利益分配问题。建议总部的采购部或分采购中心根据各个项目部对支持集中采购的程度、集中采购的数量与金额等指标,按年分季对项目部进行考评奖励,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此外,由于集中采购还涉及财务、审计、纪检、工程管理、安全质量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因此在理顺各方经济关系的同时,还需做好与各方的协调工作,以便取得所有参与方的支持,确保集中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异常激烈,国际工程公司为发展规模经济,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物资采购中采用集中采购模式势在必行。推行集中采购模式时,国际工程公司需从组织、制度、人力资源、外部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支持和配合,这样集中采购模式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国际工程公司才能够从中获益。

参考文献

吴恒杰、王卓甫:大型建筑集团优化的采购方式――集中采购,《基建优化》,2000年第21期。

Arian JvanWeele著,梅绍祖、阮笑雷、巢来春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分析、规划及其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胡军、傅培华:《国际采购理论与实务》,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年。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8

关键词:VMI;配网物资;协议库存;采购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242-03

引言

中低压配电程通常建设改造工期短,设备材料供货分散、零散,确定性低且时效要求高,纳入常规批次招标或者按项目分别招标均难以满足工程现场时效要求。为此,国网公司创新采购模式,对配网的部分物资实行协议库存采购货物招标。协议库存采购是指采购方对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物资需求信息进行统计,通过公开招标批量集中确定供应商及所购物资的合同数量、价格和服务条件,而后根据自身实体库存状态和现场需求即时采购卖方相应的产品。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即供应商管理库存。在电网公司协议库存采购实施过程中,为切实提高供应商的准时到货率和准时供货率,提出建立基于VMI的协议库存采购模式,以提高物资采购效率,保障物资的及时供应。

一、协议库存采购引入VMI策略的必要性

1.VMI概述。VMI是一种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在QR(Quick Response,快速响应)和ECR(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高效客户响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功的实施VMI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产品识别技术和运输跟踪技术等的成功运用[1]。20世纪80年代末,Wal-Mart公司和Proter and Gamble公司最早开始利用VMI策略并取得成功,成为VMI实践应用的先锋[2]。Yan Dong 和Kefeng Xu研究发现,VMI可以在短期内实现客户和供需双方的总库存成本降低[3]。VMI以客户和供应商双方同时取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签订共同的协议并由供应商管理库存,通过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逐步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取得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

2.协议库存物资采购的特点。与批次招标、一单一采购等传统电力物资采购方式相比,采用协议库存采购减少了单个项目招标,避免同类物资的重复招标,同时,加强了电网企业需求侧和供应侧的整合力度,提高了采购效率。从需求整合角度看,协议库存通过对未来一定期间内零星物资的需求信息进行预测,将分散的物资需求组织起来进行采购,产生规模效应;从供应商整合角度看,通过长期稳定的供货及较大的供货量,与协议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配网工程项目中,设备及材料的费用通常占工程造价的2/3,比例较大,虽然种类繁多,但通常类别较为固定。对于工期要求紧、技术标准相对统一、需求量大的物资实行协议库存采购招标,可以有效整合采购资源,提高招标采购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3.引入VMI策略的必要性。由于配网工程协议库存采购物资的特点,对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VMI策略引入协议库存采购,通过与供应商签订库存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使供需双方实现“双赢”。(1)提高供应商的准时到货率和准时供货率,保障物资供应。供应商根据协议期内的物资采购量制定生产计划,通过信息的及时交互掌握物资需求变动情况,并根据阶段性物资需求量的预测结果及库存信息主动安排生产补货,提高准时到货率和准时供货率,改善物资供应不及时的现象。(2)降低电网公司库存,减少供应链的总库存成本。一方面,虚拟库存能够使电网企业缓解库存压力,节省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供应商自身的库存管理水平,减少库存积压,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库存成本,提高各节点企业效益。(3)提高电网企业库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引入VMI策略有助于推进统一公司系统设备技术标准,推进设计标准化、典型化,从而有效统一储备设备备品备件,降低设备生命周期的成本,提高库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维护成本。

二、VMI协议库存物资采购模式构建

VMI协议库存采购模式的实施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不偏离目标和方向,同时便于操作人员在遇到协议或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时能够合理解决,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作性:供应商和购买商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充分互信,并及时进行信息交互。(2)互利互惠:通过库存管理,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使得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企业都能获利。(3)目标一致性:通过签订VMI协议,实施双方应当对各自的责任及实施的目标达成一致,并共同遵守。(4)持续改进:VMI的实施应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通过持续的改进来提高实施绩效[4]。

1.VMI协议库存物资采购模式。VMI有两种典型的实施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维护补货和供应商直供模式。

第三方物流公司维护补货模式是指,供应商及采购商将其物流行为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在双方合作的VMI协议库存架构下,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远程交流,管理生产企业的物流活动并提供相应服务,负责补货作业[5]。此模式下,库存仍由供应商管理,物流作业则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

供应商直供模式是指,供应商在管理库存的同时负责产品配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与电网公司交互VMI信息,将物资直接运送给客户。此模式下,供应商不仅关注产品生产、库存管理,还要负责产品配送。

两种实施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形,见表1所示。

考虑到实施VMI协议库存采购涉及的物资种类繁多,大至变压器,小至金具附件,价格差异较大,电网公司可参考表1中两种实施模式适用情形,并结合不同电网公司的实际情况,根据具体的物资类别及供应商的特点,对实施模式进行自主协商选择。

2.VMI协议库存物资采购流程设计。中低压配网工程采取协议库存采购方式的物资,包括配(农)网基建、技改、大修以及新建居民小区供电工程所需主要物资。电网公司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物资供应商,签订协议,产品实物存放在供应商仓库内。协议期内,供应商根据需求预测及库存量安排生产,在电网公司物资领用时,通过信息交互系统发出采购指令,供应商在供货周期内将物资送至指定地点,最后电网公司根据协议完成付款的相关事宜。项目物资订货(补货)流程见图1所示。

VMI协议库存采购合同的签订,使供需双方能够更为频繁和紧密地进行需求计划及生产计划的信息沟通,及时反应,缩短供货周期,有效缓解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和设计变更带来的影响。若电网公司不可避免地变更需求计划,物资供应商也需变更其生产计划。项目物资需求信息变更流程,见图2所示。

通过VMI协议库存系统,使电网公司与供应商之间有了变更和协商需求计划的过程,不仅减小了因计划变更对供应商产生的影响,同时有效避免了供应商无法按要求供货的情形。

中低压配网工程建设项目多,建设周期短,工期要求紧,物资采购任务较重。实施基于VMI的协议库存采购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又能统一物资技术标准、提高供应商准时到货率,确保项目物资的及时供应。本文将VMI策略与协议库存采购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流程设计。从库存管理出发解决配网物资采购问题,是物资集约化管理和国家电网协议库存采购方式的发展和补充,对于推进电网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Waller,M.,Johnson,M.E.,Davis,T.Vendor-managed inventory in the retail supply chain [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9,20 (1)183-203.

[2] 吴珺.基于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广西电网公司库存管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3] Yan Dong,Kefeng Xu.A supply chain model of wendor managed invent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02,(38)75-95.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9

关键词:船舶建造合同;风险防范;买卖合同; 加工承揽合同造船行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技术、庞大的资金还有劳动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意义重大,对于航运市场来说该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过,造船行业存在着不少的危机,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其所遇到的危机会比以往更多。在签订以及实施建造船只的相关协议的时候,造船公司要如何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危机,让自己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对于造船公司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船舶建造合同的概念和性质

在建造船只的时候,双方会谈好所有的条件,一方交付船只,然后要求建造船只的人付款,这样的相关协议就是船舶建造合同。合同由双方签署,一方是建造人,也就是我们说的承揽人,造船公司基本都充当承揽人的角色。还有一方则是要求制造船舶的购买方,船公司大多都充当这个角色,还有船舶融资人也市场购买船只。建造船只所涉及到的协议体现了在专业和技术方面有很强的要求,里面所提到的点也特别多,在实际生活里面,这些协议能够更好地保证双方的利益。通常而言,所签订的协议都是以国际上的协议标准作为参考的,在这个标准上面,再进行细致地探讨。一般来说,国内大多数人都认为把船舶建造的协议看做是加工承揽的协议,不过本人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船舶建造的合同和一般的合同有所区别,如何看待船舶建造的合同是属于哪一个分类,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加以判断和分类了。比如说,当购买方为建造公司提供制造船只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和设备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协议看作是加工承揽合同,因为这样的状况和加工承揽合同所涉及到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由买方提供材料,由制造方对这个工程进行监督,制造出成品,让购买者获得一定的制造成果。要是这其中关系到了转移标的物所有权,这只是协议所附带的一项义务而已。如果建造船只所用的材料和设备都是来自造船公司,并且建造好船舶之后所有权都归购买者所有,这并不违反签订的协议当中的条例,船舶建造人为合同下的卖方。

2.船舶建造中建造方面临的风险形式

(一)汇率风险

船舶的建造工程浩大,一般都关系到了船舶的进口和出口问题,涉及到非常庞大的资金,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建造。建造船舶时要涉及国际的贸易支付结算,在这个过场当中,货比的汇率会发生变动,从而使利益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船舶的建造公司从不同渠道筹集各种资金来支付各种开支,但是因为汇率的变动问题从而所筹集到的资金没有原先预算的资金多,如果经济状态不太好,那么很可能就会让建造公司亏损不少经济利益。

(二)技术风险

船舶建造的协议和我们平常所用的协议不一样,它有其自己的特质。在签订船舶建造协议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在建筑船舶时所需要的各种技术。

(三)船舶建造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风险

因为船舶的价格上下浮动、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诸多因素会让造船公司会面临很大的经济风险。航运市场不景气、购买方资金不足等情况会让造船公司的生意受到影响,会有不少的购买者弃船、请求拖延交货时间或者减价购买。诸如此类的风险让我国的不少造船公司面临窘境。

(四)船东撤单的风险防范

因为制造船舶的价格不断下降,航运市场也不太景气,不少购买者都会和原先的造船公司解除协议去寻找更加低价的造船厂,这也是能够被理解的。造船公司为了使购买者以后不会解除合同让自己的利益受损,也避免使自己再次签订合同花费太多的资金,于是,他们会和购买者开始协商,调整下原有的船舶建造协议,因为相比起来这样的方法要比解除协议更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购买者可以拖延支付资金的时间,或者选择用其他的方式来交款,也可以对船型吨位以及船舶类型进行调整。从市场的需求状况来决定,不少散货船和集装箱船都会被改装成为了油船。购买者是责任的承担者,船舶的建造公司就不用担心太多的问题了。

(五)合同性质不定带来的风险防范

把船舶建造合同归为哪一类合同,这对于船舶建造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建筑公司的所有权以及要承担多少的风险。在本人看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第一,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就要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来签订,购买者和制造者要对船舶的所有权以及各自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协商,要是建造公司在有强的谈判水平还可以借助协议上的约定来让自己的风险最小化。第二,要是两者没有明确说明,那么要结合实际的状态来确定合同归为哪一类,然后再确定各自要承担什么风险。

(六)付款保函规避船东违约风险

在协议下所涉及到的付款保函其实是书面文件,该文件所代表的含义是某个银行作担保确认购买者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支付买船的费用。要是购买者没有办法支付买船的费用,那么造船公司就可以向为其作担保的银行申请支付,银行会根据付款保函里面所签订的条例来进行支付款项以及延期的利息。该书面文件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不可撤销性、无条件性和清偿债务第一性,同时,独立性也非常强,就算出现造船公司和购买者之间纠纷多多、造船公司无法按时交出船只、合同有所调整等情况,该文件也可以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对购买者的第二、三、四期的付款义务进行担保。担保还可以被转让,造船公司能够把付款保函转让给作担保的银行或者其他人,没必要经过银行以及购买者的认可。造船公司在接受付款保函之际,要对该文件里面所提到的自己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保证的银行承担责任的条件还有保函的有效期限等问题多加注意。

小结

本文对造船公司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本人来看,把船舶建造合同归为买卖合同能够更好地让造船公司的权益得到保障,还能够让船舶的所有权和抵押权制度能够得到体现。在签订造船协议的时候,购买者和造船公司要按照意思自治的原则来进行签订,这样能够确定风险由谁承担,在签订合约的时候还要依据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法律文件来进行,需要遵循相关的技术性条例。对于造船公司而言,要想能够更好地应对造船过程当中的诸多风险,就首先要知道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然后再借助合同来对相应的风险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胡正良. 船舶建造合同课程讲义[Z]. 2010(未出版).

公司并购合作协议篇10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通过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获得其控制权的行为。上市公司收购是一个关系证券市场秩序的行为。其中涉及的法律复杂而且重要。本文试图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基本法律问题及实践中的问题。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收购与公司兼并、合并等概念的比较,讨论和提出上市公司的概念和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有关问题;第三部分分析了协议收购的有关问题:第四部分结合国外立法例探讨反收购的有关部门问题,并就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上市公司 要约收购 协议收购 反收购

Abstract

Corporate takeover through the public markets (hereinafter "takeover") means the legal act intending to get the control of a public corporation by the means of acquisition of its shares. Takeover and its legal control are both important and complicated. This thesis intends to analyses the basic legal and practice problems during takeovers. It consists of 4 chapters, chapter I, in comparing and differentiating with similar terms such as mergers, consolidation are, discus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nceptions and characters, Chapter Ⅱ、Ⅲ、Ⅳ analyses make thorough expos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ublic takeover, agreed takeover and anti-takeover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then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 in respect to improving the takeover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Corporate takeover public takeover

agreed takeover anti-takeover

目 录

中文摘要

摘要

引 言

第一章 上市公司收购概述

第一节 上市公司收购的概念、法律性质和分类

一、上市公司收购概念辩析

二、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性质

三、上市公司收购的分类

第二节 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

一、股东平等待遇原则

二、信息披露原则

三、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

第二章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

第一节 概 述

一、收购要约的构成要素

二、收购要约公布的一般要求

三、收购要约的期间

四、收购要约的变更与撤销

五、收购要约的承诺

第二节 要约完成后的法律规制

一、要约收购失败的法律规制

二、要约收购成功后的法律规制

第三章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立法的建议

第四章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反收购

第一节 上市公司反收购概述

一、关于公司的责任

二、关于股份的自由转让

三、关于反收购决定权的归属

四、关于公司收购的价值评判

第二节 上市公司反收购规制的立法

一、英国

二、美国

三、对英美两国上市公司反收购规制的评价

第三节 对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实践与立法的思考

一、对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实践的反思

二、对我国《公司法》中上市公司反收购相关规定的评析

三、对我国反收购立法的几点建议

主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