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十篇

时间:2023-12-26 17:57:21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1

关键词:传统;网络;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49-02

信息时代,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媒介环境,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关系,家庭教育亦不例外。本文以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主要就二者的基本特点、内容和实施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

一、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述的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并非指家庭教育的“古老”与“现代”、“保守”与“进步”等通常意义,而是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视野,即以网络媒介作为家庭成员生活、生存基本方式为临界点,将家庭教育区分为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因此,本文所讲的传统家庭教育,意指前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就是说,网络尚未进入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常规化媒介手段(诸如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向电视学习教子育女之道等)的支持和在常规化媒介环境里所发生的家庭教育。所谓网络家庭教育,意指人类社会普遍进入信息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内部之间交往关系、教育关系的建构主要依赖于网络媒介而引发的家庭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生态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二、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媒介环境的时代巨变,一方面,促进了传统家庭教育向网络家庭教育的发展、跃迁,另一方面,也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在结构、作用方式、实际效果等发生了根本性改观。而唯有将家庭教育置于历史变迁的长河中,即将网络家庭教育与传统家庭教育进行全方位比较,才能更为清晰地洞见这种变化,也才能更为清晰、准确地把握网络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下文将就此展开分析和讨论。

1.从家庭教育发展的环境媒介来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教育环境具有封闭性,家长和长辈在教育中具有权威地位,家长总是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着被教化者的角色,这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电脑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可能永远保持权威者的形象,因为互联网所营造的网络世界使他们的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互性使家庭教育环境由封闭性权威性向开放性民主性转变。

但是无论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的基本要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每个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然而,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孩子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家长一般不易察觉,这在无形中就加大了家庭教育的难度。

2.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为主,并且从具体的礼节入手,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而到了近代传统家庭教育的家长为了孩子以后能够立足社会,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认为只要孩子在考试中有好分数,能够进入重点中学,考上重点大学就行,而渐渐忽略了对孩子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网络时代,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不仅要求一个人有较高的智力水平,而且还要求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品德教育或是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且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家长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从孩子的品德教育抓起,教育孩子学做人。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有大量能够创新科技的主体——人,即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创新的人不仅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品德是良好人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品德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际交往的有利保障。因此传统家庭教育中对品德的重视是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

3.从家庭教育的基本运作方式来看。中国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传统家庭教育中,首先主张家风对儿童的陶冶,很多家族家庭都重视家风的培养,把家庭和睦、孝敬父母、敬业守法作为家风培养的内容,并以家训家规的形式保留下来,对后代进行教育。其次,主张以正确、正面、正当的内容与方法教育儿童,重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儿童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要注意身教,因为儿童的分析辨别能力差,又喜欢模仿,如果周围的人以身作则,就能见贤思齐,反之则会受到负面的影响。所以由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以父母的教导言行为主。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家庭教育方式开始向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变革。在网络时代,父母与孩子们面临的是同一崭新的世界,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孩子们在学,父母们更要学而且要有勇气和孩子们一起学,甚至向子女们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网络技术使家长们能通过电脑互联网为孩子们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指导他们从电脑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逐渐成为孩子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再把自己作为权威,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孩子对家长不再是盲目地遵从和依赖,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自主学习,塑造自我。

但是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从古至今都不能否认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平常生活中就应该做出表率,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不管是在传统家庭教育中还是在网络家庭教育中,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三、总结

本文主要着眼于媒介变迁与发展的视野,对传统家庭教育与网络家庭教育的环境媒介、教育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从环境媒介来看,传统家庭教育具有封闭性,主要依靠父母的教育与书籍内容;网络家庭教育则是比较开放,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在父母那里无法学习的知识,父母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家庭教育比较注重子女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渐渐忽视了品德教育;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父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更为重视,不再单纯关注孩子的知识技能或者品德教育,而是将两者完美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运作方式来看,传统家庭教育主要注重父母对孩子的熏陶,主张家风等对孩子的陶冶;网络家庭教育则是父母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还要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学会用互联网来帮助孩子并教育孩子。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2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 网络时代 变革与创新 教育需要 青少年网民 互联网技术 中国互联网 科技成就

一、网络对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冲击

网络时代未成年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呈现出了新特点,80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是网络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具有年轻人求新求异的特点,对网络技术,他们没有成年人那样怀疑、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年轻人永远是网络技术的拥护者、推动者、受益者。由于年轻人和父母在对网络技术的接纳上存在态度和行为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传统家庭教育出现了发展中的断裂,表现为家庭教育陷于茫然、被动、无力、苍白的状态。具体的讲,网络对传统教育的冲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知识权威性受到了网络的空前挑战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格局中,家长作为家庭的长者,他的知识、经验本身就是一本沉甸甸的教科书,家长是孩子的百科全书,在纸质媒体时代,孩子有什么知识方面的问题,基本可以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得到答案。但在网络媒体时代,这一切都被颠覆了,孩子通过互联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学习,选择学习。“问父母不如上网”,这已成为子女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学生们把电脑称为“放在家里的图书馆”。一般来说,家长教育子女的权威性由三部分构成:即人格权威性;源于血缘亲情的权威性;拥有知识的权威性。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子女的知识传承性被互联网无情地切断了。家长知识权威性的丧失削弱了父母人格的魅力,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困难。

(二)家长向子女传递信息的过滤性与网络复杂性的矛盾。

一般来说,家长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或知识是经过过滤的,尤其是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副作用或危害的信息,家长是不会给子女传播的,父母在家庭起着一道“防火墙”或“隔离墙”的作用。尤其是我们国家近十多年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家长学校,向家长系统介绍教育子女的新观念、科学知识和正确方法,家长的教育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他们很注意不良信息对子女的影响,在家庭倡导健康文化氛围。但在网络时代,家长的“防火墙”、“隔离墙”已形同虚设,孩子上网,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技术尚不能完全做到对黄色网站或色情信息的屏蔽,另外,网上一些对未成年学生有诱导误导的不良信息,也容易扭曲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网上信息的杂博,鱼龙混杂和家长给子女传递知识的过滤性、单纯性产生了矛盾,直接侵蚀和抵消家长的教育效果。

(三)家长和子女的亲和力受到了网络的冲击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有效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家庭建立和睦的教育关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子女把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上网上,他们和父母交谈沟通的时间相对减少。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使得家长明显有了被淡漠被边缘的感觉,上网—看电视—睡觉是网络少年家庭的生活轨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网未成年学生中,他们喜欢使用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如“菜鸟”、“大虾”之类使得听不懂网络语言的父母一头雾水,破译不了网络语言的语义信息,谈何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四)网络对家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学生上网对家长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具体的讲,家长面临下列挑战:①对网络的接纳程度;②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及水平;③家长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社会的法治意识;④对未成年子女上网科学指导和管理能力。比如说,家长不掌握上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犹如不会开车的人教导别人如何驾驶车辆一样可笑。

二、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具体的过程性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有不同时代的社会内涵。家庭教育要不断地吸收社会先进的文化科技成果,才能彰显它的生命力。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需要做出那些变革与创新呢?

(一)改变对互联网的偏见

科学技术是推进社会变革包括观念变革的巨大推进力量,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在其推广的初始时期,人们都有一个适应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当前,家长对网络的偏见主要为:“上网对孩子有害”,“上网弊大于利”。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来源于对网吧的扩散联想。媒体过多报道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或黑网吧产生的一系列恶果,使得家长“谈网变色”。其实,上网聊天、玩游戏只是网上娱乐活动,并不是上网的全部内容。在陕西省家庭教育网络总校举行的“网络与家庭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中,很多中小学生写来的稿件很有说服力,他们在网络世界汲取精神营养,寻找资料,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高的精神享受。相信家长看了这些征文,会对孩子上网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不消除对网络的偏见,就可能被网络这种新科技成果拒之门外,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二)要消除两代人在网络时代的“代沟”。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家长和子女在对网络的认识上存在明显代沟,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上网“利大于弊”,而家长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较孩子为多。究其原因,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家长和孩子在网络知识掌握上总体存在差距,孩子的网络知识多于家长,他们上网从中获益多多,用一位中学生的话来说,网络是家里的“微型图书馆”,他们认为上网好处多,是有切身的体验,是经验之谈。而家长这个群体不像在校孩子系统地经过网络基础知识的培训,他们有不少是“网盲”,或者说是现代高科技文盲,还固守着“上网有害”的成见,这种成见,大多是道听途说,或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二手资料。而那些经常上网的家长,一般对网络抱有亲近感觉,接纳的意识较强。消除两代人对网络态度的代沟,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消除的有效办法是家长要敢于上网,善于上网,并能遵守网络道德,这样,他们就会和子女在网络问题上有共同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就顺畅得多。

(三)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

学习是现代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本手段,学习不仅是从传统纸质媒体获取知识,也要从网络传媒获取知识,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世界信息浩繁,几乎包容了人类的一切知识性成果,上网浏览权威性、专业性网站,对家长来说,是一条见效快、投资少,非常便捷的学习方式。现代人在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除了研究性的深层次阅读外,一般性的浅阅读是很多上网者的选择。具有上网条件的家长要改变学习观念,充分利用并享受网络这种传媒工具,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家长学习要走在子女的前面,家庭教育指导才有效果。

(四)家长学校的办学方式需要创新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3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1、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

青少年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满足。网络的便捷性、内容丰富性,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需求。同时,网络上有很多色情的内容,网络群体的匿名及缺乏统一性,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网上无拘无束的色情活动。许多青少年不会利用合理的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而是在黄色网站上寻找感官刺激,满足性的欲望,但因缺少抵制诱惑和分辨能力,在黄色网络中不可自拔。

2、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沟通和交友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相对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家庭转而向家庭外寻找情感的寄托,有时他们甚至认为父母的关爱已经成为一种羁绊。他们有心事喜欢向朋友倾诉,而伴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独生子女们都难以找到现实中的同龄人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对象。而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三五成群对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如若不谈网络、不懂网络,则会让人觉得不合群,显得落伍,为了合群必须上网。

3、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观众效应”心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正迅速发育,他们会很留意自己的外表,注意别人的评价,潜意识里会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进而渴望表现自我、乐于被人赞赏甚至崇拜。这种心理就是“观众效应”思维模式。同时,青少年时期叛逆心理也表现得最为强烈,他们会与父母、老师等发生较多的对抗行为。网络成为了青少年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对自我的认定和因为叛逆而带来的快乐体验,使青少年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4、青少年具有潜在的逃避心理

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更多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把它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必然造成一些后进生,总是受到学校和家长的责备,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是优秀的学生,面对家长的高期盼,也会产生压力。同时,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冲突,如与恋人分手、与朋友吵架、遇见其他困境等,这些压力都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逃避心理,而沉迷于轻松无压的网络世界。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网络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大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几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网络管理法律的初步框架。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网上行为的规范和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和实际的网络问题相比,这些法规还存在覆盖不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还没有出台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对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大。其次,行政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网吧管理主要由文化、工商、公安、通信管理四部门协同进行,部门的执法权限出现了交叉重叠,对最为重要的业务管理—网吧的服务对象及经营时间的监管,各部门缺少统一有效的合作协调模式,造成对黑网吧的打击不力,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屡禁不止。虽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有明确规定,但从现实情况看,大量的未成年人正是在网吧染上网瘾而不能自拔的。最后,文化稽查力量薄弱黑网吧隐蔽性强,大多隐蔽在居民楼中、城乡结合部、都市村庄或农村庭院中,检查难度大。他们“关门”营业,以接纳未成年人为主。这些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的黑网吧通常大门紧锁,经营者通过锁孔看到熟悉孩子的面孔才开门。所以检查人员很难进入,非常难查,有时网吧业主听到风声便把机器藏起来或挪作他用以逃避检查。政府部门虽然也对黑网吧进行查封和清理,进行集中的整顿和打击,但清理整顿不久又会死灰复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政府执法部门和人员,与黑网吧暗中勾结、串通一气,把黑网吧当成本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的“财源”,甘愿充当保护伞。出现了风声紧、上级查得严的时候,黑网吧就销声匿迹了,查也查不出来;风声松、上级查得不严的时候,黑网吧又悄悄登场,逐步兴旺起来。

2、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跟不上时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内容、手段、效果等起到控制作用,德育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学生对外界的接触,除了自己极其有限的生活环境,就是受到严格控制的极其有限的媒体。学校只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正面教育,负面的东西,只要老师不说,学生也就不得而知。虽然明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但至少学生在学校期间还是单纯而可爱的,学校也聊以,并没有及时跟上时展。但随着全方位开放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封闭的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提出挑战。首先,网络打破了信息垄断,使传统教育受到挑战目前学校还广泛采用“面对面”教育形式,这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学校、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是教育主体,掌握着信息的主导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主要通过教育主体的引导,教育内容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但在以互动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网络时代,教育对象平等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渠道广,有时教师没有知道的事情,学生已经先知道了,德育工作的说理性在应对这些问题上,有时变得苍白无力。其次,网络空间拓宽了思维空间,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形成强烈冲击随着青少年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更加青睐于交流式、谈心式等教育方法,在平等交流中求得思想共鸣和道理认同。传统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少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最后,网络提供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对正面的理论灌输带来挑战网络就像一条未被过滤的河流,良莠并存。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给他们充足信息资源的同时,大量的文化垃圾也在吞噬着青少年的思想阵地,一些“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和电子出版物防不胜防,聊天室里尽情宣泄低俗的情感,游戏软件让人在虚拟世界里流连忘返,电子信箱传递的有害信息,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拉拢诱惑青少年,等等。面对这种现实,传统的德育工作如何把握主动、积极应对,真正把握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权,实施正面疏导,带来严峻挑战。

3、家庭对子女教育缺乏感情沟通

首先,独生子女缺少固定玩伴,导致青少年选择网上娱乐当前青少年中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特别是在城市中,很少有家庭有两个以上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那么要么自娱自乐要么出去找伙伴玩,但是出去找伙伴玩也不是经常能找到的。现代生活中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青少年在现实中找到比较固定的玩伴不是那么容易。而网络则为参与个体不必面对面、不必相识而共同娱乐创造了条件。再加上电脑渐渐普及,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也不断普及,至少在城市中的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计算机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很容易就会选择网上娱乐。其次,家长期望值高、青少年多重压力不堪重负,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释放情感网络游戏互动,为青少年释放情感和心理压力,实现成功扮演社会角色提供重要舞台。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在网络游戏提供的近乎完美的虚拟世界中,当从现实的疲惫中走进另一个虚拟、刺激的战斗场景时,往往会变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通过角色转移和身份转嫁等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和心理满足,收获和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刺激以宣泄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郁闷、暴躁等情感和心理压力。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再来,直至成功,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概率是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最后,家长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对孩子上网缺乏指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家长处于中年时期,大多数人在他们完成学业的阶段内,对电脑、对网络还很陌生,有的还根本没有接触过,既不会到互联网上去浏览信息,也不想在互联网上获取资料。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知之甚少,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孩子打电脑、玩游戏时,家长只能成为旁观者,既缺乏与孩子交流的兴趣点,也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二、对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观

1、树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观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制约和指导作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观主要包括儿童展观、人才观和亲子观。

(1)树立全面发展观,着眼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网络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教育中的子女发展观、成才观日益落后凸显。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围绕着子女的分数和考试做文章,只重他们的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品德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视高压、灌输和说教,忽视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改变这一狭隘落后的观念,培养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树立平等和谐亲子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网络传媒的广‘泛影响,使得子代能够从父母、学校、老师、课堂的书本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了“话语权力”,提高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开阔了父母的眼界,提高了其社会适应性。因此,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应从“听话”转变到“对话”模式,从单向转变到双向互动模式。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2、掌握现代网络知识,构建学习型家庭

(1)家长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现代父母必须了解网络文化,赢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讨论如何影响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指导孩子。家长网络素养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例如,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的培训,尤其是学校举办的家长培训;虚心向孩子请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提高。

(2)构建学习型家庭

台湾嘉义大学廖永静教授在《建构学习型家庭》一文中,将学习型家庭归纳为两大要素,即学习的家庭与家庭的学习。学习的家庭是指有助于学习的硬件环境,例如电脑、书报等;家庭的学习是指家庭成员的学习活动,包括上网、读书看报等个人自主的学习,参加进修、研讨会等团体学习以及参观、游览等生活中的学习口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应首先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

3、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监护能力

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家长对子女的上网行为负有很重要的监管和引导责任,父母的积极干预和引导,可以有效利用家庭网络教育资源,在抵消网络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上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对此,家长需要做到:

(1)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青少年价值观还未形成,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网络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尚未成熟,自立性、控制力差,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伤害,容易引发“不良网络行为”。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的陶宏开教授强调,家长要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多和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更多地理解关爱孩子,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2)加强网德教育

家长在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要帮助子女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子女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自控能力。

(3)指导孩子有效利用网络

家长要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条约,对网做出规划,包括每周、每天上网的时间以及上网的目的和内容,养成孩子守信用、重承的品质。在制定条约乃至执行条约时,一定要采用协商的方法。通过协商,父母容易达到们的目的,并满足孩子符合情理的要求,同时,协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尊,掌握沟通巧,为其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上网的频度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每天上网平均不要超过1.5小时,对于预防网络不良行为有积极作用。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在学校或家里上网,上网电脑不要放置在孩子的卧室,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发生不良网络行为。

(4)使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不良网站及信息内容

绿色上网软件可以有效识别、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并对之进行拦截屏蔽,同时具有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辅助功能。

(5)养成健全人格,加强闲暇指导

父母应与青少年增强沟通,帮助他们掌握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技巧。再者家长要引导孩子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并通过闲暇活动促进其思想品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个人业余爱好和兴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要适当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此过程中渗透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加强学生元认知的培养

学校对学生要进行元认知的介绍,网络课程设计也要注意加强对网络学习各阶段进行元认知指导,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网络元认知学习的白觉性和能动性。另外,教师要鼓励学习者经常参与网上学习讨论,因为讨论可以达到互教的效果,可以帮助学习者用心思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细节,从而对课程内容作更深入地加工,运用和反思恰当的学习策略,产生良好的元认知体验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元认知能力。

3、完善网络学习的外部监控机制

网络学习的内在因素固然重要,但由于其过程全部开放,还必须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从学习者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开始,到退出网络教学平台结束,这一完整的过程中都可以实施监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建立学习日志;进行测试与评价;参与讨论情况;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交流。

(三)发挥社会功能,清除网络资源的不良因素

1、加强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兼顾与其他领域的关系。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者要坚决依法制裁;此外要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依靠广人网民的力量,进行必要的舆论宣传,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清除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为青少年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2、加强网络安全使用教育,规范和保护青少年的网上行为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白控能力。引导他们遵守《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真正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地交往,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努力做到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要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聊大时语言要文明,自重自律,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把用于上网聊大、游戏的时间用来从网上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4

关键词:中学生;上网成瘾;调查分析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部规定,小学三年级起就开设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课中重要的内容,不少孩子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浏览信息,也通过网络聊天、听音乐、玩游戏、看电影等。网络为广大中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强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10年,中国大型网络游戏用户10~19岁年龄的用户比例达42.4%,网络游戏用户中学生用户的比例占到40.7%。

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上聊天等的泛滥正改变着青少年的生活。上网成瘾不只是一般性的习惯问题,它已经成为一种疾病。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对现代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理论分析

1.生理方面

从生物神经学理论而言,上网刺激分泌神经性荷尔蒙适应戒断症状,可以得到喜乐或减少不舒服,而成为网络上瘾的成因之一。

2.个人心理

(1)自制力差

网络不向善,也不向恶;它是万物,也是虚无。当它控制你的时候,它就像一只凶猛的老虎;当你控制它的时候,它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猫。走在善与恶的边缘,对于网络中的孩子们,70%迷上网是自制力不强造成的。

(2)替代

在网络世界中是不受现实社会规范制约的,许多人将压抑已久的本我欲望,宣泄在网络世界中,这样的替代作用可从在线世界中充斥着暴力、斗争与许多论坛的火爆言论等或是聊天室的网络中看见。

(3)幻想与认同

因为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无法解决,便使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中,以逃避面对现实世界所产生的压力,或是将自己依附在自己创造的在线角色来逃避真实生活中的角色。

(4)安全需求

网络的匿名特质也给人在人际交往间和显露出真实自我一份保护与安全感。

3.网络特质

网络的特质:指网络的交互性、广泛性、多样性、工具性、开放性、便利性与互动性。基于网络特质因素能使人放心地在网上与他人互动,不会有现实世界与他人交际时的陌生与焦虑,也不会有面对接触的危险与压力,同时可以呈现自我,使得个人的自扩大。再加上行为的不受限,故可让人在网中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尽情地发泄或满足欲望。网络的便利性与互动性使人能轻易地建立起新的社群关系,并置身其中,造成了目前现代学生对互联网的情有独钟,对网络沉迷的现状。

二、现实分析

现代中学生上网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孩子们为什么会上网成瘾?”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有迷恋网络的孩子坦称“在网上,没有人问我考几分”“游戏中我可以统率千军万马,攻城拔寨”……大多数上网成瘾的孩子都是因为在学校、家庭找不到快乐、自信,缺乏关爱,无人听其倾吐心里话,才会选择到虚拟世界里寻求慰藉,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管理缺失

我国商业网吧发展太快(基本是个体经营),从一开始办网吧就缺乏科学论证,缺乏网吧数量、地点、规范管理上的控制。目前尽管作出了“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经营时间不得超过零点”等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做到。我们要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该做些什么?社会公共服务的责任是什么?不能老是“马后炮”“亡羊补牢”。过后的管理补救,往往难度大,效果不好。

2.家庭教育缺失

上网成瘾的孩子,一定存在家庭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百依百顺,失去了对孩子管理的力度;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意,对孩子的行为了解和调控成为空白。由于家庭教育和管理的缺位,一旦孩子上网成瘾、学习退步、性格变异,这时候再来纠正,难度就会很大。因此,家庭教育的缺失,会成为孩子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

3.学校教育缺失

高考制度下的“应试教育”导致学校无休止地上课、补课,作业太多,考试太难,缺少文体活动,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就很容易上瘾。尤其是在过关游戏中,每过一关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最后的优胜者更是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正满足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为他们逃避现实提供了去处。

网络的普及直接充斥着现代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空间。另外,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陷”进网络。

参考文献: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5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 

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6

关键词: 网络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特点

21世纪,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中,尤其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当代青少年在接受网络文化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有:

1.好奇心强。青少年往往喜爱新事物、新思想,并对此产生强烈的浓厚兴趣,对网络上一些标新立异的思想文化往往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追求、去接受。

2.辨别力不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学校、家庭的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但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准确地、客观地看待事物,在接受网络文化方面表现为不能很好地有选择地接受来自互联网的信息文化。

3.可塑性大。由于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完善时期,因此,来自互联网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思想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网络文化资源具有共享性,可以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多彩的新信息、新资料;网络作为一种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传播媒体,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乐于接受的教育阵地,为教师与青少年学生交流开辟了新天地,为教师了解学生、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但网络文化在推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发生转型和跃升。

1.如何利用网络这个文化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我国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使信息的和使用没有限制,各种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公开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理论和自身理念的传输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了挑战。

2.如何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是网络文化带给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另一个挑战。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以及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教育工作网的使用和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的或虚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快等不足之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3.网络文化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育方式和手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或教育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启发、说服。这些方式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能产生情感互动,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它的弱点同样明显:思想教育的时空受到限制,教育对象有限,课堂教学形式单调。而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每个学生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带来了挑战。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探索

1.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当代中国网络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我们要在网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的传播平台,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要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深入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特别是要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使他们不受不良网络文化侵害十分重要。人们应加强网络法规和打击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和运用网络文化知识。一方面要积极开辟网络法规教育网站,严格规定初次上网人员必须首先浏览网络法规网站,另一方面要关注网络伦理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立法和治理网络色情活动上,建设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和传播主流文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占领信息传播的主阵地。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就会违背教育的初衷。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进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才能防范于未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素质直接决定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网络文化背景中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除了符合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一般要求之外,还应该具有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观念、新素质。

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网络道德意识。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各类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心理咨询窗口、公开电子信箱及QQ,以解答学生的心理难题,化解种种思想负担,排除心理障碍;把政治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青年学子坚定在网络中的道德自律、提高青年学子的网络道德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以转移学生对网络的过分迷恋,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我们应通过对生活、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学习,让青少年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辟主题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青少年不沉迷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相识的网友约会;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学校可以进行道德灌输,利用德育课,加强青少年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守网络规范,不违背社会道德和亵渎文明;有针对性地在网上正确的教育思想和人生理念来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使其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理想信念,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促进青少年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

4.家庭应与学校、社会共同协作,拓展思想教育空间,创造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的各种挑战,我们应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家庭应与学校、社会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拓展思想教育空间,共同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青少年已经不可避免地走进了网络生活,因此家庭教育也应该跟进对其网络生活的教育和指导。网络生活尽管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同样也是人的活动空间,父母要教育孩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因此,随着网络走进家庭,家庭教育也要随之走进网络。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文明安全地上网,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教育就要走进家庭。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勇敢地面对网络带给青少年的种种问题,引导孩子健康上网,坚持正确教育的原则,疏导和管制相结合,做好亲子沟通。父母也要开展网络学习,以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便于采取有效教育策略,应对网络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如针对孩子浏览黄色网站的行为,家长应该耐心对其进行说服教育,跟孩子讲明道理,指出色情信息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害,并引导他们到健康的性教育网站去学习性知识。必要时家长要引用典型案例,对其进行警示教育。

参考文献:

[1]袁新洁,谭建平.论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02,(1).

[2]曾令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与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7

一、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1.高校要积极引导,家长要增强责任意识,掌握网络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一,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新闻传播媒介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有清醒客观的认识;第二,积极参与社区、妇联、工会等组织的家长学校,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家庭教育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积极参加知名家庭教育专家的讲座,对大学生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进行咨询,把握正确方向和规律;第三,通过构建学习型家庭,提高自身素质。父母必须通过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家庭成员的相互学习,共同创造新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进而能持续家庭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成长与发展)”。父母可以和自己的大学生子女友好交流、共同学习,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8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1.0%。其中6到 19岁的网民1.6亿,占比 26%。可见,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而这使传统教育特别是现代家庭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网络时代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肩负的责任。

一、网络时代如何开展家庭教育

1.放下权威,虚心请教

网络世界人人平等。在网络时代,家长与孩子面对的是同一全新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孩子对网络技术的学习能力远比家长强,“玩转”电脑、手机的速度常让家长感到吃惊。如果家长还沿袭过去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权威角色,对孩子控制管束,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卜卫认为,“一个新媒体出现了,同时,当我们还不太了解它的时候,孩子们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种情形将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深刻的变化,它将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孩子的学习方法,改变家庭文化及国际关系等。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多夸赞孩子,虚心向他请教,会让他感到被肯定、被尊重,从而激发他向上向善的决心。有一位家长为了让8岁的孩子走出“网络=游戏”的误区,经常会“请求”孩子帮助他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比如晚上睡觉前,让孩子上网查“第二天的气温”,以确定穿什么衣服;想做某道菜,让孩子查“菜谱”;要外出旅游,让孩子查“旅游攻略”;当孩子询问家长“为什么……”的时候,家长也总是佯装不懂,让他去问“电脑老师”,查完资料再把答案“教”给家长。家长则虚心学习,“崇拜”地夸孩子“太厉害”。家长放下身架向孩子学习,一方面,锻炼了孩子网络技术的操作能力,让他在亲身体验中明白网络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要懂得利用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家长能学到新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既能体现平等的家庭关系,促进亲子感情,还能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型家庭。

当然,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不但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还需要学习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中做到言传身教、健康上网。若家长一边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一边玩着网络游戏说“工作累了,要放松一下”,那么,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将荡然无存。

2.适时监督,制定公约

网络空间到处都是新鲜事物,且每天都在不断更新,这对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从而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有关专家分析,儿童是电脑的天生爱好者,最适于在电脑的空间里发挥他们的智慧。在现实中,类似的患上“网络迷恋症”的青少年正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容易使他们无节制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游戏,以致于损害身心健康。

家长作为孩子的监督者,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充分理解孩子的需要,给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孩子正式接触网络前跟他一起制定一份“上网公约”:

①电脑放于公共空间。把电脑摆放在客厅等家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不要放在书房或卧室里。让我们的孩子理解,作为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差,如果上网行动都在家人眼里,自然就会对上网的时间、内容有所约束和控制。

②严格遵守上网时间。在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孩子完全可以上网,但是时间每天需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不能打破正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如有违反,可限制上网,从原来允许玩两小时减少到一小时甚至取消上网资格。

③明确目的、平和心态。上网要有明确的目的,有选择地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不要漫无目的,为了打发时间而泡在网上。上网过程中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不宜过分投入。不迷信网络爱情,不轻易约见网友,不沉溺于虚幻的网络游戏中打怪升级,因为那一切只是虚幻。

④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抽空走亲访友,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也可以到周边地区作短途旅行,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发展一些修身养性的兴趣爱好,比如养花种草、饲养小动物、做些小研究小发明、看看课外书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将充实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⑤“公约”一旦制定,就要贴在电脑桌旁的醒目位置,且一定要严格执行。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已经对除了网络外的一切事情都没有兴趣,或是一上网就下不来,有成瘾的趋势时,那就建议家长带着孩子找心理老师聊聊。

二、学校领跑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在网络时代的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有限储备已无法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认知需求。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有专业的训练有素的老师以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学校有能力担当起领跑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如,在学校网站上开设“星期八父母学校”栏目,推荐优秀的家庭教育文章,开通家校互动问答,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中的困惑;利用校园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家庭教育正能量,让家长时时能接收到最前沿的亲子沟通理论;利用QQ、电子邮件、家校路路通等方式,让网络陪伴家长面对一切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学校专业教师的领跑,家长不再是孤军奋战,更有力量迎接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提出的挑战。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9

论文摘 要:网络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显,特别要警惕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消极影响。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网络能够满足其部分心理需求有关。从客观上看,与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预防未成年人的不良网络行为。 

 

要解决网络对未成年人发展的负面影响,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在网络上的重新犯罪行为,有必要探讨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及成因,寻求有效的家庭预防对策。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当指导家长有效地防止或矫正未成年人不良的网络行为。只有家庭教育的有效化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的有序化,促进未成年人在信息社会的健康成长。 

 

一、 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种是直接影响,即未成年人运用计算机技术,以网络为途径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要求犯罪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能熟练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技术,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其危害性更大、隐蔽性更强、犯罪心理也更复杂。当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较集中地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⑴危害国家安全的网络犯罪;⑵危害社会经济秩序的网络犯罪;⑶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网络犯罪;⑷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等的网络犯罪。尤以第四种最为常见,如利用网络虚假信息,以达到下网后诈骗或抢劫他人、实施人身伤害的目的;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在网上发表言论对他人进行影响恶劣的人身攻击等。在网络犯罪中,最典型的是电脑“黑客”现象,即犯罪人通过破译密码、修改程序等手段非法侵入他人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窃取其中的政治、商业机密或他人隐私,以及传播计算机病毒,给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的混乱。 

另一种是间接影响,即由于网上不良资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侵蚀而诱发的重新犯罪行为。如未成年人接触黄色网站或沉溺于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致使心理扭曲、变态而产生的性罪错、强奸、对他人的人身伤害等。《成都商报》曾报道8个未成年人玩网络暴力游戏后觉得不过瘾,将一名14岁未成年人殴打至死的事件。这种犯罪行为往往与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家庭教养背景有很大关系,是多重心理隐患的累积性爆发。 

 

二、网络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行为的成因 

网络之所以会诱使部分未成年人产生重新犯罪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主观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和学习社会规范最关键的时期,尽管心理机能的急剧变化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社会经验的贫乏和认识水平的不足,使他们面对社会现实时容易产生冲动和迷惘,分辨是非时容易形成背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一味追求刺激,甚至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来寻求自我满足和自我认同。而网络的开放性、新奇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恰好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人的这种心理需要。有研究发现,未成年人玩电脑游戏成瘾的深层次心理原因主要有:一是网络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儿童期幻想的延续,即通过网络游戏,能够实现对权力、财富、分数、美女和性幻想的满足;二是网络能够使未成年人产生虚幻的自信、自尊的认知体验。未成年人在虚拟网络中的成功体验,是他们应付学习失败、生活挫折、精神痛苦和其他负性情感情绪的最主要手段,体现了未成年人在应付挫折和防御方式上的不成熟的心理特点。 

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网络自身的不完善。网络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虚拟性和交互性,它为人们跨越时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自由安全快捷的平台。但它无法形成对用户的有效约束,用户的所有言行全靠自己的道德自律,这就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和网络用途的滥用。据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这些色情信息的生产成本低且传播速度快,对未成年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另据统计,60%的未成年人是无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而“黑客”式的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这1%中只有4%会被检控。 

2、社会对网络文化监控不力。一些网络经营者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较深,将黄色、暴力信息投放于网络平台,以期利用网络的优势达到改变受众的思想并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之目的,而我国对于网络文化生产的监控还存在诸多漏洞,对网吧经营还缺乏有力的法律监督和制度约束,这种管理上的滞后性及由于技术等原因对网络文化生产的失控与失察,使其难以根除网络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此外,学校在网络教育方面的乏力也是一个值得警醒的问题。

3、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对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亲子间的互动来完成的。一方面,父母通过自己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又反作用于父母的心理状态、教养观念及其教养行为。不同的时代环境对人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在当今网络化时代,缺乏适应性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有的家长轻视网络作为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禁止孩子接触。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远离网络的毒害,殊不知,一味地强调网络仅具有娱乐消遣功能,则容易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而未成年人特有的逆反心理也往往使他们忽略家长的正面引导。二是有的家长对网络技术盲目崇拜,将“网络”、“it”等字眼与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上网是时髦的象征,因而对孩子的网络行为放任不管。家长的这种行为,会加剧未成年人对网络不良信息缺乏“免疫力”的状况,使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偏离社会规范的轨道。三是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只重视技术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高,能够接受一些社会新事物,思想也比较开明,对孩子上网和学习网络知识持支持态度,甚至亲自指导。但他们高估了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和道德认知水平,忽视了对孩子的网络道德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未成年人在网络行为上的无知,甚至重新犯罪。如浙江温州市的一位家长无意中将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法传授给儿子,没想到14岁的儿子制造出计算机病毒后,好奇心大发,忍不住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使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 

三、未成年人网络重新犯罪的家庭预防对策 

1、指导家长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之有能力正确引导孩子的网络行为。在传统社会,往往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灌输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在现代社会,最先进的知识技能,最前卫的价值观念往往被年轻人掌握着,反向社会化的特点日益突出,即传统的受教育者反过来对施教者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一些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的现状,与未成年人对网络的熟稔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而有的家长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认为自己理所当然的应是孩子各方面的权威,理应胜任教育者的角色,这种一味由上自下的传统社会教化模式在现代社会必然是行不通的。学校要帮助家长认清时展的特点,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使家长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有能力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 

2、帮助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网络道德教育涉及面很广,包括对网上黄色信息、暴力游戏、“黑客”现象及网络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诚信度等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控制。具体来说,首先,家长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及未成年人受网络不良影响而重新犯罪的典型案例,教育未成年人学会识别、筛选网络信息,正确区分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的不同,使他们能够辨别网络中的是非善恶,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弃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其次,要教育孩子遵守网络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不登录黄色网站,不散布黄色或反动消息、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利用网络的虚拟性欺骗他人的财物和感情等。第三,要教育未成年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信任网友而将个人信息泄秘,以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要引导未成年人为学习的压力寻找适当的宣泄口,通过健康有益的方式调整自己,而不要一味地释放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一种信任感,他们才会乐于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 

3、指导家长采取技术性的防范措施,为未成年人浏览的网络信息把关。网络有着其他传媒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对它的管理不能简单等同于对电视、报纸、广播等平面媒体的管理。家长可采取一些技术手段有效预防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⑴过滤技术(filtering technology),即设置过滤软件或安全防火墙,能有效地将色情网站自动封锁;⑵加密,即对已知的垃圾网站进行封锁和限制;⑶利用电脑对所浏览网页的储存记忆功能,查看孩子经常光顾的网站。 

4、指导家长对有网络依赖症的未成年人,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对迷恋网络的未成年人来说,家长一味地“堵”和“截”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干预措施,给未成年人提供及时的帮助和科学的疏导。其一,趋利避害式的心理干预。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发展利弊兼有。家长一方面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满足未成年人求知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要控制他们上网的内容、时间,避免网络对他们的不利影响,指导他们趋利弊害地使用网络。其二,转移式心理干预。未成年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家长可通过创设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旅游、参加文体竞赛等,帮助他们逐渐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其三,淡化式心理干预。有的未成年人登录黄色网站,是由于青春期身心的困惑使然。由于家长对这些问题的有意回避,使他们不愿或不敢与家长探讨。家长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如引导孩子观看生理知识的科技片、阅读生理卫生书籍等,消除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神秘感、淡化他们的苦恼。其四,强化式心理干预。家长可运用强化原理,对未成年人的正确网络行为给予表扬鼓励,对于他们的不良网络行为则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并帮助其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学会自我控制。 

总之,网络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其进行家庭预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深化,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金诚.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公安大学学报,2001(3) 

[2]夏菲.网络犯罪被害人论.青少年犯罪研究,2002(2) 

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Now, logistics industry practitioners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ality, seriously restric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stics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kills of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professionals, and social tools such as weibo, WeChat can become effective wa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studies microblogging, WeChat social tools such as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negative effect, put forward by these tool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new way, provides a train of though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relevant work.

Key words: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目前,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已经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人才培养源头着手,加强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全力培养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均衡发展的物流人才。而对于培育高等物流人才的本科院校而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应成为关注焦点。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微博、微信等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好等特点的社交工具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大学生更是充分体现了“微时代”网络社交群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开展物流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1 “微时代”社交工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 有利于与多媒体教学结合,促进德育资源多样化

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资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一般包括文本、图像、动画、音频以及视频,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和网络资源的链接来实现对其信息的共享。同时,其内容来自于各种渠道,不仅包括各种不同的学科,不同地域,而且还包括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量的信息资源充分体现了这些社交工具的全面性。当今社会无线终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这样就有条件在大学生的思想德育教学内容中加入微博、微信等资源,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知识,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通过德育教育的网络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重视程度,加强自身的道德培养,从而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网络德育环境。

1.2 有利于推动“建构式”德育的发展,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程中,高校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同时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也应给予学校教学工作相应的协助,共同努力构建服务于大学生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体制。但是,由于地域、资源、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样一种“建构式”德育体系实现高效运转的难度很大。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特征正好能够有效弥补这些阻碍,使整个德育体系更为完善。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帮助师生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进行有效的人文关怀,避免面对面交流时可能出现的学生逆反情绪。同时,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家长的协助、社会的关怀有效凝结成一个德育集合体,确保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

1.3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大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一方面,其具有大量的网络德育资源,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思想道德教学课程的容量;另一方面,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的形式将这些网络德育信息更为生动地传达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提高他们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增强德育教学的效果打下了基础。同时,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背对背”的交流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关注更多学习伙伴的学习动态,及时改善自己的学习现状,促进德育远程教育的发展。此外,微博、微信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较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等特点,这些都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德育互动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自主互动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 “微时代”社交工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2.1 开放的网络环境易对大学生造成诱导

微博、微信等平台本身属于开放式平台,参与者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加之安全系数较低,网络监管的缺失,使很多虚假信息可以肆意传播。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成型的阶段,对于网络言论容易形成盲目跟风和传播的趋势,使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理论成为他们深信不疑的“真理”,扭曲大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甚至影响其一生。甚至有些居心叵测者,利用大学生群体不谙世事的特点,有目的的引诱和煽动大学生做出危害国家、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此外,一些涉及色情、暴力、反动等非法内容的信息也会通过这样开放的平台进行传播,使抵御能力本就较差的大学生受到影响。

2.2 自由的传播方式易使大学生降低自身道德标准

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本就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部分信息缺乏可信度,使用主体的身份可以随意设置,对自身言论的真实性也无从考证。大学生则是从高中的严管期进入了大学这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对自身的要求极易降低。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信息会出现极大的随意性,不会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使得很多虚假、诈骗等非法信息通过大学生群体迅速传播。久而久之,很容易使大学生沦陷在这样一种看似隐蔽的虚拟世界里,逐渐使其丧失了对道德的崇敬,甚至是对法律的敬畏,在现实生活中极易误入歧途。

3 “微时代”社交工具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路径分析

3.1 应引导大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使用极其普遍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不是将原本单一的价值观念组合到一块,而是一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思想道德标准。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以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统筹兼顾多种价值观念,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应通过“微时代”社交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教育,构建多元化的价值观。

3.2 应构建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

首先,制定专人监管制度。高校创建的微博、微信网络学习平台必须由专人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等,这样的管理工作者才能胜任网络管理这一职位。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确保网络平台提供给学生的资源信息是健康的,及时清除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在论坛活动中要维护学生各自的话语权,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其次,构建相应的舆论监测和信息反馈机制。针对微信上发表的各种舆论,要通过建立的舆论监测机制对其进行过滤,力争将不良的舆论信息扼杀在摇篮中。最后,建立健全的微博、微信等网络系统的监管。根据微博环境中大量的资源信息,学校要及时对这些信息按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做出相应的处理,加强对微博、微信网络教育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3 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虽然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但这并不应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中主动降低道德水平的动因。因此,学校必须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敦促大学生诚信上网,不得随意在网络环境中散布谣言,以致阻碍网络教育的发展。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必须在网络学习过程中擦亮自己的眼睛,辨别信息内容的真假,不得盲目利用网络资源。

3.4 应开展多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深入到生活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学习上,要不断的扩大范围,不能仅限于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开展道德教育,要渗透至其他学科,把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有效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在进行物流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充分体现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全新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在生活上,可以把学生的实践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要给学生建立道德行为的准则,并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从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不同的行为方式及社会规范,并明确树立遵章守纪的意识。

3.5 应充分激发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教育

对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第一个学习的课堂,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受到家庭的直接影响。在家庭中,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及行为习惯都会相互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道德行为有着很明显的家庭烙印。因此,家庭教育一定要有所重视,父母是学生的榜样,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因此,学生的家庭德育教育和自我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应以学校、家庭、自我德育教育一体化的原则,形成统一的德育教育合力,明确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目标,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例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建立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德育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信息互通、沟通及时的德育教育环境。

3.6 应建立健全德育教育评价机制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教育中以老师为主的方式,把更多的事及人融入到道德评价中,对学生做出更全面的评价。在对大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一定要有所重视。可以开展一些自我批评、相互批评的活动,让学生能多方位的认识自己。考核过程中,可以把社会相关部门及家长邀请至其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做出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立淮,徐百成. “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青年研究,2011(11):126-127.

[2] 郁晓华,祝智庭. 微博的社会网络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0(1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