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伏产业的看法十篇

时间:2023-12-25 17:36:34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1

近两年,由于市场的火爆,以及舆论的轰炸式报道,光伏产业突然变得家喻户晓。不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更多的是看不明白――刚起步就被认为产能过剩,原材料价格如“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亏损4.6亿的英利却砸下重金成为首家赞助世界杯的中国公司……

更令人惊奇的是,2010年9月,第二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结果公布,某企业竟然以0.73元/千瓦时的超低价中标,让光伏产业提前5年跨进“一元时代”。顿时,业内一片哗然。在11月2日举办的中国(合肥)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诸多行业专家也直言不可思议。

“一元时代”提前到来?

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曾提出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的初步构想,计划到2015年实现l元,千瓦时电的目标,这与业内的普遍预期一致。

正因为如此,第二批光伏电站特许权项目招标中的超低价格,引起业内一片哗然,中标结果在争议声中一再推迟。商业标本于8月16日就已开出,但9月14日方才公布结果。根据中标结果,13个项目中标价均低于1元/千瓦时,最低价仅为0.73元,千瓦时。直接让光伏产业提前5年跨进“一元时代”。

而从国外的情况看,目前在该领域做得最好的德国,2011年地面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为0.218欧元/千瓦时,相当于1.9元/千瓦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0.73元/千瓦时这个价格着实有些离谱。

其实,这已不是光伏行业第一次开出如此惊爆价了。在2009年7月的中国首轮光伏电站招标中,英利与国投电力组成的联合体曾报出0.69元/千瓦时的超低价,旋即遭遇业界的集体“炮轰”,价格最终未被采纳。如今,随着0.73元,千瓦时的超低价再现江湖,唏嘘、怀疑……种种情绪也重新泛起。

“低于1元/千瓦时的价格肯定是不合理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在中国(合肥)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在中国,即便是技术再好的企业,其生产成本最少也要1.2元/千瓦时。”

按照赵玉文的估计,所有中标企业都是在做赔本买卖。那他们为何如此?

“从2010年的实际市场情况及原料价格情况看,这个报价是肯定做不下来的。这样投标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竞争。”教育部光伏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安一针见血。

他分析指出,首先,这些企业想在产业发展初期野蛮进入,迅速占领市场,打击竞争对手,以至于赔本换吆喝;其次,他们很可能会拖延项目的建设时间,以等待未来几年光伏组件价格的下降,或者是政府补助政策的改变。

对此,行业巨头江西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也表示,中标价格超出了他的预期。但是他同时认为行业已经到了调整预期的时候。

“我2005年创办赛维LDK的时候,光伏发电的成本是8元每度,现在最多1.5元每度。而且放眼全球,很多国家已经进入了光伏能源平价上网的时代。无论如何,传统能源的价格一定是持续上涨的,而随着光伏产业规模效应的逐步扩大、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光伏发电的成本必将大幅下降。之前业内曾经估计要在2015年,光伏产业进入‘一元时代’,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肯定能提前实现。”

“光伏盛宴”的“正餐”

其实,业内人士在“一元时代”这个问题上如此纠结是因为,“一元”是中国光伏产业开启应用之门的关键节点,一旦此节点被跨越,中国光伏产业将迎来真正的曙光。

一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都存在着一个弊端――原料、市场“两头在外”。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球的40%。但是市场仅占全球的5%,中国自己光伏发电装机还不足电池产量的1%,绝大部分产能需要出口。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成本偏高,而且电网企业态度比较消极,导致光伏发电在国内无法大规模应用。一旦光伏发电行业平均成本突破1元,大规模并网发电将成为现实,国内光伏产业应用市场大门将正式开启。

那么,这扇大门应该如何开启?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政府又该出台什么政策去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

对此,赵玉文在中国(合肥)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建议,“相对于补贴而言,上网电价法才是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举措。”

他表示。30多年来,许多国家采取过几十种鼓励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效果都十分有限。只有德国在制定了上网电价法以后,拉动光伏市场快速发展,使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发展最快的市场。2004年德国政府实施上网电价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光伏行业出现了爆炸式增长。截至2009年年底,德国的光伏安装累计总量已经达到了9.8GW,居世界第一。

在赵玉文看来,去年推出的“光电建筑一体化计划”和“金太阳工程”只是为中国光伏应用这场“盛宴”端上两道开胃小菜,上网电价法才是“光伏盛宴”开席后必不可缺的正餐。

“光伏发电只有大规模的应用,才能迅速降低成本。而上网电价法才能最有效发挥资金作用。”

其实,上网电价法早已被许多业内人士视为光伏产业的“救命稻草”,而且早在去年年初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但是至今仍未推出。政府有关部门为何如此犹豫不决?

张晓安分析认为,上网电价法短时间内肯定无法推出。他告诉《徽商》。有关部门对光伏企业的成本底线有些拿不准。他们目前采取的是复制当年确定风电上网电价的做法,即通过招标来考量光伏企业的成本底线,再据此确认光伏上网电价的合理区间。然而,两次招标结果都出乎他们意料,造成了许多假象。

对于政府而言,如果光伏上网电价定价过高,不仅消费者负担加重,而且还将导致大量资金涌入光伏产业,届时,行业将出现真正的产能过剩;如果定价过低,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光伏产业的发展。

那么什么价格能够让政府以及企业都能接受?张晓安做出预测,应该与业内的普遍预期一致,政府有关部门的“心理价位”应该是在1元左右。这从中国首轮光伏电站招标结果可见端倪。当时,有企业投出了0.69元/千瓦时的超低价,但是政府最后确定了1.09/千瓦时的中标价。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2

2012年11月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将对中国产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征收 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接着,欧盟在11月8日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其对于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也早在进行中。事实上,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需求疲软,太阳能产品原材料价格已经大幅下滑,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大幅下滑,与2011年相比下降了31.49%。(据2012中国国际光伏产业发展论坛消息称)这是六年以来首次出现出口额下滑的现象,如今出现了欧美两个巨大市场的贸易保护“封杀”,中国的光伏产业链上的大量光伏产品制造商的寒冬已经越发地寒冷,不用等欧盟的仲裁确立,中国绝大多数的光伏企业已经看到了“灭顶之灾”的来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就认为,中国光伏行业的艰苦时代可能不会太短,洗牌或需要3-5年。就世界光伏产业的布局来看,中国是光伏组件加工大国,欧盟是最大的光伏市场,美国则是高速发展的光伏市场,欧盟、美国是多晶硅原料和光伏设备的最大输出地。如今世界经济下行促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看起来光伏则是贸易保护战争打响的首个战场,就国内来看,我国对于光伏行业出现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或将对我国多个产业的转型调整方式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光伏产业现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行业危机,而光伏的发展并不能戛然而止,如何在长远的光伏发展道路上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双反”引爆的诸多弊病已经显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光伏,怎样才能“绝处逢生”。

致命弱点:研发和应用

在“十一五”期间,尽管光伏产业被戴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光环,但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光伏产业依然摆脱不了原材料加工的本质。庞大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利润低廉的光伏组件环节,而90%的市场都在海外,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畸形发展状态。而这次贸易战的出现,从好的一方面来看会产生倒逼效应,逼迫国内光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向上游(光伏设备)和下游(光伏电站运营)拓展,促进国内光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升行业竞争力。“双反不过就是一个导火索。”这是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光伏从业人士对于此次欧美“双反”行动的反应,他们大多都认为光伏自身问题已经存在已久,此次双反不过是让整个行业的问题提前暴露了。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黄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感慨“我国的光伏行业现在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虽然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在光热上的投入大大超过于光伏,但是对于光伏,黄鸣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说早在2000年,他就曾了解过光伏,在看到了光伏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光伏对于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在技术材料上的依赖程度之高的本质问题。“中国的光伏行业现在是一个靠补贴发展的市场,前些年大家对于政策太过热衷,而且光伏产品制造的准入门槛低,一窝蜂地就都进入了这个行业,行业内大多存在缺乏自主开发和进行长期发展的能力,造成了现在这个‘两头在外’的局面。”目前我国在上游晶体硅材料和下游发电市场里分别缺少了技术创新和市场消纳能力,两端的不成熟已成为了光伏行业的致命弱点,我国已经俨然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光伏产业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要解决中国多晶硅行业的问题,需要国家加大现有多晶硅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升级。国家科技部就组织实施了“十一五”支撑计划和863重点攻关计划对技术问题进行辅助。同时,国家发改委也组织实施了《高纯硅材料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等政策项目对光伏技术发展难题上进行攻克。但是技术的研发需要时间,明显的,光伏产业研发技术上的创新速度并没有赶上避免我国主打的出口市场的收缩所带来的伤害。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曾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提出了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这就促使产生了要尽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压力,“光伏,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迅速,颇有1958年‘大炼钢铁’的景象,”一位在光伏领域从业多年的不具名人士这样形容道。毋庸置疑,如此集中、突击式的发展方式背离了正常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导致的严重后果将是拖累其他产业的资源配置,影响国家整体发展速度的负面效应。“如果把归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支柱型产业的推行方式来规划,后果将很让人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提醒道。事实上,就2011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量的总需求是27GW,但全球的产能达到了60GW,而其中50GW就在中国。而据统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地方政府规划的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区就达到20个,规划产值达到2万亿元,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货已逾500亿元,而前三季度这66家公司光伏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不到100亿元。国内前十家光伏企业欠债超过1100亿元。尚德、赛维等光伏大佬们已经在第四季度出现了资不抵债的资金链问题,而这样巨大的财务危机已经转嫁到了地方政府上,因为在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渴望创造政绩的冲动下,对光伏企业进行了“保姆式”的政策扶持,使他们从土地到融资都获得了极大便利。但地方政府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评判手段,只是单纯以投资额、年产值为标准,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引导,这也为行业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提供了条件。在对于光伏企业的融资和管理运营模式上,纯粹的依靠银行贷款和地方支持在长远看来具有巨大的联动性风险效应,在未来考虑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经营模式对整个产业链的服务健全能力或许能够让光伏产业更健康和市场化。不幸的是,现在大大小小的光伏企业已经出现了无法自救的困局,似乎到了政府不救不行的地步,而据了解,中央决策层亦对光伏问题已有直接批示,要求尽快制定措施,开启国内市场,拯救光伏企业。目前国家能源局和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紧急制定相应的补贴方案,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太阳能研究员王斯成在10月的北京的太阳能行业会议上就表示,中国政府很快会启动一个700亿元人民币(110亿美元)的紧急刺激计划来拯救太阳能产业。光伏行业必须救,可是怎么救,要采取不只是进行亡羊补牢的填空方案却是中国政府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告诉记者说“对光伏行业的扶持要通过技术的进步以及逐步增加应用方面入手,同时要持续地提高光伏发电的转化效率和降低成本,由此来提高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要做到今天的补贴是为了最终的不补贴。”被认为分布式是最适合光伏自身特点的发电形式则将作为重点进行探索。在此方面发展较为成熟的德国截至2011年底,光伏发电总装机量达到24.7吉瓦,其中分布式占比近80%,其主要应用形式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单个发电系统平均容量仅为20千瓦。总体说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弱势已被充分认识到,现在的关键问题则是如何转劣为优。

全球备战光伏未来

纵观全球,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几乎都是以政府扶持为主要驱动力。最早推行太阳能政策的国家是日本。为了扶持光伏产业,日本政府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政策措施,在现场实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允许光伏发电优先并网,这项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4年日本执行了“阳光计划”,当时规定以居民屋顶并网发电为主要目标,对光伏系统实施政府补贴,初始的补贴达到了光伏系统造价的70%。到了1993 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新阳光计划”。在该计划下,日本政府规定,自1994 年起居民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政府提供补贴,补贴额度接近50%(以后逐年减少)。当年光伏系统的每千瓦安装成本为200 万日元/千瓦,补贴额为90 万日元/千瓦。以后补贴额逐年下降,到2006 年该项补助取消。但此后安装量仍然趋于稳定增长。

美国联邦政府很长一段时间内只在技术研发和退税政策上给予光伏产业支持,如投资抵扣(ITC)计划即投资总额的30%一次性或分年度抵扣税收;生产量抵扣(PTC)计划是指出每度光伏电力可抵扣1.8美分的税收,以上政策对光伏支持力度较小,效果并不明显。直到2010年7月21日,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投票通过了美国千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这一法案的通过将极大促进未来十年美国光伏市场的急速增长。从2012年开始,美国将投资2.5亿美元用于该项计划,从2013-2021年,每年将投资5亿美元用于太阳能屋顶计划。根据该项法案,连同现有的激励机制,太阳能发电系统须在1 MW以内,可获得高达50%的太阳能系统安装的补助。该项立法的补助资金可以补贴40 GW的新安装容量,加上地面光伏电站、各州联邦府补贴,美国光伏市场总量预计超过100 GW,将取代德国成为未来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发动机。

光伏发展最具亮点的无非是欧盟国家,而有分析指出,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将仍然是未来几年的主要安装大国。但是由于这几个国家的政府都担心光伏发展过热,一直在调整相关的上网电价法(FiTs)用以引导产业健康理性发展,这将使得欧洲在短期内增长幅度不会像以往那样大。在1991年,德国就通过了《强制购电法(StrEG)》,要求电网企业按规定的电价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998年德国政府进一步提出“10万屋顶计划”(100,000 Roofs Program),并于2000年开始实施,争取从这些屋顶上取得300兆瓦太阳电。此举极大地刺激了德国乃至世界的光伏市场。2000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EEG)》,解决了光伏系统的并网难问题。EEG还规定光伏发电在固定时间内(20年)享受固定的上网电价,上网电价每年按5%的比例递减;同时还设置了每年提供优惠上网电价的容量上限为35万千瓦,2002年又将其调整为1吉瓦。2004年,德国修订了EEG,规定对不同容量、不同形式的光伏发电实行46~62欧分/千瓦时的区别上网电价。2009年,德国采取了更加灵活的上网电价政策,将其每年递减的比例由固定值改为与容量挂钩,以更好地利用电价杠杆,调节新增的装机容量。2011年,德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降低为0.24~0.39欧分/千瓦时。德国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补贴是由电力用户分摊的。2010年,默克尔政府提出要大幅降低光伏发电补贴,遭到反对党以及执政联盟内部一些人的强烈反对。最后,还是就补贴政策达成了妥协,使德国光伏发电能够维持在一个适当发展的速度上。自2008年以来,意大利相继出台了多个光伏能源应用方面的刺激政策和法规,除了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的优惠上网电价回购政策,还对光伏应用总成本提供高达20%的资金补贴: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去年底宣布投入7700万欧元支持国内小型天阳能光伏网站与国家电网并网。奥地利联邦补贴和资助又分为联邦费用补贴和联邦投资资助。奥地利联邦政府每年设置1700万欧元的联邦费用补贴,补贴面向所有的新能源应用者,但规定太阳能和其它生态能源的资助至少要占每年费用补贴的10%。该项补贴资助期为12年,最后两年资助额递减,同时接受补贴者有义务至少使用太阳能设备13年。目前,欧洲的光伏上网电价已经低于每千瓦时20欧分,光伏发电已经进入了平价消费时代,意味着已不再需要国家的补贴。而创新的英国实施的是可再生能源承诺保证书(roc)政策,roc是一种颁布给鉴定合格的电厂的绿色证书,证明在英国生产的、供应给英国国内客户的合格可再生电力是经许可电力供应商生产的。roc是英国可再生电力项目的主要支持性计划,它强制英国的电力供应商不断提高其电力生产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roc针对每兆瓦时的绿色电能生产而发放,生产的电能可自用或输入电网。roc可依据能源供应商需完成的配额义务(逐年增加)出售,其平均价格在35~50英镑。

东南亚的光伏市场后来居上,在未来或将呈现多元化局面。IMS Research光伏市场分析师Jessica Jin表示:“尽管目前泰国主导着东南亚市场,但是该地区其他一些国家有巨大的光伏潜力,为供应商提供大量的机会,而这些国家将在未来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越。鉴于其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目前能用上光伏发电的人口较少,数以千计的岛屿上依赖柴油发电机的现状,对于印度尼西亚来说分布式光伏发电为其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报告预测,未来4年印尼将安装近1GW的光伏发电系统,成为该地区增长最快的市场,其中离网系统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众所周知阿联酋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方之一,如今它正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来提高它的太阳能工业。当地政府认为太阳能产业将在十年内吸引二百亿美元的投资,未来10年内太阳能产业总投资将超过500亿。现在正有一些太阳能设备已经在阿联酋悄然登场,同时迪拜已经计划成为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城,其中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公司尚德太阳能已经成功投标此项目。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缺乏上网电价政策及完善的法律框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光伏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全球,购买私人拥有太阳能电力的概念至少在50个国家盛行,其中包括众所熟知的实施上网电价政策的欧盟。所以太阳能专家表示,一些措施包括政府补贴或银行贷款的优惠利率,也将刺激在太阳能发电产业如太阳能是否充足中东地区。有分析人士表示一个长期的融资机制,允许客户在较长时期内的传播成本。家屋屋顶太阳能电池板成本高达10,000美元(36,700迪拉姆),允许用户在15年内支付,这会大大刺激迪拜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所以不一定非得是上网电价政策,关键是适合迪拜的太阳能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非洲照明计划”的一份报告称,到2015年非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便携式太阳能照明产品市场,并预测未来五年中非洲便携式太阳能产品的销售量平均每年将至少增长40%至50%(约1300万件)。非洲地区当下也在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不过其大多依靠国际组织的投入,在近期,世界银行就审批通过了一项2.97亿美元的贷款,帮助位于摩洛哥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的500MW Desertec聚光太阳能光伏(CSP)发电站融资。

政策扶持,加速自立

如此看来,作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分支之一的太阳能在国际上都处在火热的扶持期。今年2月,我国工信部公布《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1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光伏企业;3-4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2012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还传来消息说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光伏业的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最快明年推出;而与此同时,商务部也正在抓紧制定推进光伏业援外力度的新政,其将主要针对非洲40多个国家,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9月28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根据该《通知》,中国将启动每省500兆瓦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全国共约15吉瓦。同时,能源局、科技部、财政部等将会再启动共约1吉瓦装机容量的金太阳工程。这样,共约有16吉瓦的市场容量来“拯救”光伏产业。此外,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等项目也都要启动。10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强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被列为该规划的七个重点任务之一。10月26日,国家电网宣布,从11月1日起,6兆瓦及以下容量光伏发电项目可直接在当地电网公司申请并网,并以1元/千瓦时标准全额收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富余电力。此举意味着一直阻碍国内光伏市场开启的并网难问题将得到初步缓解。而此前,国家能源局在9月就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3

应该看到,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由于深陷欧债危机的泥潭,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2012年初纷纷大幅削减了补贴,给太阳能产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英国:光伏补贴削减,组件安装量降九成

从2012年4月1日起,英国对太阳能系统安装的补贴从43便士/千瓦时降低到21便士/千瓦时。自那之后的三周以来,平均每周新增的太阳能系统安装量只有2.4MW,相比上年同期的18MW下降了87%。英国最大的光伏安装商Solar century的董事长Jeremy Leggett表示,补贴减少将使光伏产业产生“持续动荡”,3万人面临失业风险。

德国:调降趸购电价与费率,控制新增安装量

德国联邦经济部长Rosler和联邦环境部长Rottgen在2012年2月23日共同宣布以下调降方案:自3月9日起,所有系统容量级距的趸购电价,均同时下调二至三成不等;并从5月1日开始,所有级距的趸购费率(FiT)逐月调降,每月降幅为每度趸购电价0.15欧分。此外,7月1日之后新装设的10MW以上大型系统,将不再获得任何补助。

法国:5次削减上网电价补贴

法国2012年二季度装机量在100KW以下的新建光伏发电系统上网电价补贴环比下降2.6%~9.5%,这是法国连续第五次削减该补贴。在过去12月里,该补贴已经累计下降逾30%。

西班牙:无限期暂停再生能源补助

为应对欧债危机、节省公共开支,西班牙新执政的保守党政府在今年1月28日颁布法令,无限期暂停新申请的再生能源政策补贴,未完成立案的案件则会被退件。

意大利:不再补贴大型系统

意大利能源主管机关GSE2012年1月宣布,部分大型系统(主要包括装置容量超过1MW的私有建物屋顶,以及私有地面电站系统)从下半年开始不再获得政策补贴。

美国:终止TGP方案

美国国会已决定不再延长1603TGP(该方案隶属于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财政部补助方案,TGP的终止将显著降低太阳能系统的投资吸引力,特别是对50KW以上的中大型系统投资将产生较大影响。

然而,西方不亮东方亮。在欧美国家纷纷削减补贴之际,亚洲一些国家却在大力鼓励太阳能发电,大有取代欧洲成为最大太阳能光伏中心之势,光伏产业发展迎来了一线转机。

日本:成制造商重要争夺地

2011年的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严重影响,其核电发展受到民众广泛质疑。这无疑给了光伏行业一次大发展的契机,日本光伏市场持续走高,2011年底超过1GW大关,进口组件所占市场份额也大幅上涨,占到了2011年组件总供应的20%。2012年7月1日,日本将正式实施整体上网电价补贴法案,将向所有的光伏电力提供补贴,并允许规模在500KW以上的项目使用者和发电商申请。

正是看中日本市场的增长潜力,各大光伏组件制造商纷纷进驻日本。目前,已有包括尚德、英利绿色能源、晶澳太阳能、保威新能源、海润光伏、超日太阳等企业,通过收购日本当地企业或成立办事处等方式进驻日本。

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展

在欧洲市场不断萎缩之际,我国力图对国内太阳能项目扩张进行长期支持,以减少国内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缓解国内光伏企业的生存压力。

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对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的补助标准为5.5元/瓦,总规模高达1709兆瓦,是2011年该项目总规模的3倍。

长期来看,新能源产业仍然是我国未来战略投资的方向。刚出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太阳能电池装机总量达到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5年多晶硅领先企业产能达到5万吨,骨干企业达到万吨;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产能,骨干企业达到GW水平;形成1家年销售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家年收入过500亿的光伏企业。

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预计,2012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将达3GW~5GW,2016年新增年装机量将增长至4.5GW~10GW,而累积光伏装机总量将达到39.1GW。

在亚洲其他地区,光伏市场也十分广阔。如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快速增长经济体,印度光伏市场在这两年间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尼赫鲁国家太阳能光伏计划”(JNNSM)的推动下,截至2012年3月,印度国内光伏并网电力将近1000兆瓦,而两年前还不到40兆瓦。该计划2017年的目标是光伏并网电力达4000~10000兆瓦。东南亚部分国家也在积极备战光伏产业。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4

建立必要的利益协调、争端解决机制是解决贸易摩擦的根本途径,这种协调机制可建立在单边行动、双边协调和多边协调等多种方式和层次之上。

第一,进一步完善贸易预警和出口自律等单边行动的机制,减少和解决光伏贸易摩擦。应尽快建立起光伏行业协会,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光伏产品的出口增长、贸易收支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必要干预,充分发挥预警和自律等单边机制的作用,实现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经济利益的协调,避免出口增长过于迅猛、出口价格下降幅度过大等诱发贸易摩擦的经济行为,减少贸易摩擦的产生,尽可能避免贸易摩擦的升级。当下应对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未来应对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复审过程中,做好单边出口自律将有助于争取相对有利的结果。

第二,强化我国与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双边协调机制,化解光伏贸易摩擦。我国可以考虑倡导建立在中美、中欧经济峰会之下的包括光伏产品在内的双边敏感产品常设贸易协调机制,为双边政府的贸易主管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和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沟通提供平台。可利用这一平台接触和争取美国、欧盟内部与我方具有重要共同利益的光伏行业上、下游企业和光伏发电消费者,消减与我国光伏企业直接竞争的国外光伏行业中游企业对政府的贸易保护诉求和政治压力;还可尝试在双边沟通中通过针对对方国家光伏企业的贸易救济措施、不购买对方政府债券等报复威胁来提高对方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预期成本,以遏制美欧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取向和最终出台救济措施的危害程度。从短期看,这对争取欧盟相对有利于我方的最终裁定会有所帮助;从中长期看,则有助于化解光伏贸易摩擦、改善我国光伏行业的外部市场环境。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5

关键词:光伏产业;应用现状;发展趋势;探讨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太阳能发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遇到的市场情形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部法律对支持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列有专门条款,但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今年1月1日,我国政府于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将“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目标提高到21GW,比先前的规划上调了66.7%。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光伏产业的各种利好因素正在出现,如能尽快解决边远地区独立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问题,使得已经建成和即将建设的太阳能光伏电站能长期、可靠地运行下去,那么我国光伏产业将在解决中国无电、缺电地区电力建设和电力并网发电市场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之不断造福于民。

1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目前正处在上升期,如果能够突破政策和技术方面的瓶颈,必然前途无限。2011年全球太阳能发电安装量达到历史新高27.7GW,较2010年增长了约67%。而权威分析机构IMS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球光伏组件产能可达惊人的50GW,需求增长依旧可观,但产能的增长远远大于需求的增长。从已过去的2012年一季度来看,因德国、比利时、英国的安装项目繁荣,带动整个欧洲市场需求维持稳定,新兴市场中北美和亚洲需求增幅较大,预计全年会有40%以上的增长。但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双反”进一步成为事实,受此影响预计下半年国内向美国市场出口的光伏组件将会出现下滑。同时,欧洲市场主要国家在三季度均有进一步调低上网电价补贴的预期,四季度需求量将会有一定的下滑。欣喜的是,从当前的国内市场环境来看,下半年国内需求将会表现强劲,在一定程度上将抵消上述市场需求下滑带来的影响。总量上看,全球全年安装需求量预计在29-32GW间,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欧洲装机量占比将从去年的69%降至今年的50%,市场权重进一步下降。

在最上游的多晶硅环节,目前只有江苏中能、重庆大全、宜昌南玻、新疆特变、眉山瑞能、乐山永祥等少数几家企业坚持生产,国内多晶硅企业停产率达到80%以上。且除了江苏中能宣称不亏损外,其他企业皆为亏损生产。韩国OCI、江苏中能近期先后宣布延迟或取消多晶硅扩产计划,对应对、改善当前市场局面呈积极态势,后续全球几大家硅料厂主动性减产的概率增大,多晶硅价格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

硅片—电池—组件制造环节,由于近一年来多晶硅现货价格暴跌,辅材价格也全面回落,该环节企业成本转嫁情况良好,成本控制力强的企业已实现微亏甚至盈亏平衡。从下游个别大企已的一季度财报显示,目前大多数企业仍在亏损经营,但亏损有所收窄,各生产环节制造成本也明显下降。但一些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难以偿还银行债务的问题,为了应对资金链日益紧张的局面,上下游在积极寻求解决成本下降的路径的同时,对各环节的产品价格已开始默契保护,光伏产业现状已处于一个整个制造环节倒逼市场强行进入价格筑底过程。下一步企业仍将以持续的降低成本为首要工作,在营运方面会专注于现金管理。

2 国内光伏产品需求和普及分析

随着欧洲需求的不稳定,中国政府已着手国内部署来支持庞大的建成产能。长期来看,中国再不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能源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能源问题必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中国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荒漠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1平方公里面积可安装100兆瓦光伏阵列,每年可发电1.5亿度;如果开发利用1%的荒漠,就可以发出相当于中国2003年全年的耗电量。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无处不在。目前,单晶和多晶电池用量最大,非晶电池用于一些小系统和计算器辅助电源等。其产品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主要为广大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提供电力,还有微波中继电源、通讯电源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电源和备用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坪灯等;三是并网发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而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分布式电站应用的工作,与此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商业屋顶电站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问题、电站赔偿的标准问题等;也要明确屋顶所有者和电站所有者的权利义务等。要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电站持有者发电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同时,要消除相关的政策法规瓶颈,并使市场参与者不局限于大型国有发电集团,鼓励民间和外资资本参与竞争。这样就可以激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着眼于未来,长期持有电站。今年年初,国家电网了被认为是为推广分布式电源“破冰”的《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为分布式电源项目接入电网提供便利条件,为接入系统工程建设开辟绿色通道”,意味着单位个人不但能用分布式电源给自家供电,还可将用不完的电卖给电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规划、政策、标准、宣传等支撑体系,实施分布式光伏屋顶、光伏大型地面电站、光伏照明、光伏下乡、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等工程。

2012年以来,金太阳工程和光电建筑审批量均在放大,伴随《“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分布式发电与并网管理办法》和《并网管理办法》有望陆续定稿,在补贴上有望向太阳能屋顶项目倾斜,这将进一步刺激国内太阳能应用市场的启动。2012年,乐观预计中国的安装量将达到5.5GW,甚至不排除达到8GW的可能性,中国有望成为继德国之后的第二大光伏市场。到2016年,欧洲市场的比重将更进一步下降到仅占全球的42%,而北美和一些亚洲市场的市场将迅速崛起,预计届时中国将占全球太阳能市场17%的比重。

3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光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各环节产品价格都掉入历史冰点,全行业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整合期。但同时可以看到,在这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终端需求一直在保持增长,市场需求本身未出现问题,而且前景仍然广阔。尽管光伏产业还将低迷一段时期,但在系统价格大幅下降的带动下,光伏发电的竞争力提升显著,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新兴市场涌现,终端需求超预期增长已成为业内共识。传统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市场权重将进一步降低,全球至少60个国家将成为市场贡献区域,单一市场不稳定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有力的促进了全行业摆脱困境,逐步建立一个健康理性的发展环境。

2.1 从宏观形势来看,欧盟已经明确2020年和205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分别达到20%和50%,美国提出到2030年清洁能源达到30%的目标;日本政府推出了绿色能源新政,提出了到2050年依靠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减排温室气体80%以上;澳大利亚提出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满足20%电力需求;我国提出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4%,到2020年达到15%的发展目标。目前来看,各国政府都在按照各自规划努力推进。

2.2 从需求方面看,根据欧洲光伏协会的研究,全球148多个国家(占国家总数的74%)日照充足,有发展太阳能发电的条件。OECD国家尤其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新增电力需求庞大,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国家电力需求增长强劲。至2011年底,全球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9GW,2012-2020年期间,按照全球主要市场的需求规划预计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超过300GW,平均每年新增装机量约为33.3GW。由于年新增基数已达到阶段性发展的较高水平,后续需求增幅将难以维持前期的水平,需求端将进入一轮平稳增长期。因此,目前光伏产业制造环节严重的产能过剩短期内将难以有效改变,落后工艺、产能将在竞争中逐步淘汰。预计从2020年后,伴随传统能源的日益减少及开发成本快速上升,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市场将会出现新一轮爆发性增长。

2.3 从成本趋势来看,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统计指出:2012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实现光伏平价上网,而常规电价从2000年以来以每年4%的幅度上涨,在今后预计将以5-7%的速度上涨,光伏系统安装成本却在2011年出现大幅下跌,将前期业界预期的平价上网时间再次推前。对基本情景的预计是,2014年左右光伏发电可以在欧洲国家普遍实现平价上网,2018年前后可以在大多数新兴国家实现平价上网,2025年前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平价上网。

受到系统价格下跌、补贴削减而引发的抢装以及中等规模新兴市场的驱动,需求量正在出现反弹。2012年光伏市场是否将呈上涨态势已不再是一个问题,真正的重点在于增长的幅度。据2012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至少23个国家的装机量达100MW或者更多,而去年仅有17个国家。随着市场逐渐不依赖于一个或两个市场,今年地区差异化将推动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上涨。根本上来说,这也将推动产业长期稳定发展,而不再受单一国家的政策影响出现大幅波动。

目前,大量资本已开始撤出或者放弃进入光伏领域,领先企业扩张的步伐也开始放缓,使得供给端的产能增长得到了显著抑制,供应过剩的局面正在改善,预计此轮行业整合期将持续到2013年年底或2014年初,届时,整个产业的供求关系将达到一个阶段性平衡,光伏产业将进入一轮稳定增长期。2016-2020年,随着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应用,光伏发电与传统能源电价实现对接,如无重大技术革新或具备极强替代能力的产品问世光伏发电将会成为能源输出的稳定、重要渠道,光伏产业将彻底实现稳定化、成熟化,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曾胜,刘朝明.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比例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2] 王茂洋,王林.构建光伏产业生态网络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1,(10).

[3] 刘毕斌等.太阳能在建筑中应用发展潜力巨大[J].广西城镇建设,2010,(2).

[4] 沈国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及其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2,(3).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6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在前几年风光无限。2011年以来的光伏危机让整个光伏行业陷入了困境。在行业严重亏损背后,产能过剩、资金链紧张、融资渠道变窄、应收账款高企无一不困扰着各大行业企业。雪上加霜的是,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的初裁结果出台,从6月6日起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8月6日后税率为37.3%到67.9%,平均值为47.6%。

2013年注定是光伏企业更为艰难的一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光伏的问题是在光伏之外,问题包括政策的理解执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这是决定光伏命运的重点。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是不重视技术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盲目扩大产能。光伏企业想走出困境,必须依靠市场。

走老路行不通

CEI:现在中欧关于光伏“双反”的谈判还在继续,未来前景怎样?

孟宪淦:光伏“双反”谈判不太乐观。中国一直希望在价格方面达成一些协议。欧盟提出每瓦产品的最低价格为0.65欧元,中国希望订在每瓦0.5欧元,因为在欧盟一些国家的产品价格已经降低到每瓦0.58欧元,现在无法达成一致。虽然现在离8月6日还有段时间,但事情能不能有转机还不能完全确定。从中国开始对欧盟葡萄酒进行“双反”调查来看,谈判不太乐观,可能会没有结果。

CEI:如果欧盟光伏“双反”落地,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开拓其他市场?

孟宪淦: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关,但是人们常常不愿意去面对现实问题。现在我们都说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型、靠规模、靠低价竞争的发展改成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发展。光伏是非常典型的产业,认真研究其在发展中的问题,能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对于光伏产业,过去说“三头”在外,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技术设备在外。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国内十大企业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进口,尤其是关键设备,多晶硅的冶炼甚至是交钥匙工程。

这样的产业基本缺失核心竞争力。光伏是一个对技术创新具有依赖性的行业,技术和设备过两年就会淘汰。虽然最近一些中国企业也进行了研发,可是多数技术还是别人早已掌握的技术,而且生产的产品比进口产品还贵,没有竞争力。

现在行业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过去靠规模、靠低价的路已经走不下去了,不光是光伏,其他的产业也是一样,很多产业只是重视制造便宜和质量好,现在优势都在逐渐丧失。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就非常清楚,要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提出只有科技进步才是解决美国目前问题的关键。美国大量的钱都用于研发,中国的钱都补贴给了企业,让企业贷款做大。国家应该是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只给企业银行贷款、土地优惠、环境便利,这是路线选择问题。实现科技进步确实困难,但这是一个长期战略性问题,必须高瞻远瞩地去布局。

现在创新在中国提了很多年,但是行动很少,关键是推动不力。现在各方舆论一直在强调救市,实际上就是给钱,但是没有对企业的创新进行实际的考核或者约束,并没有形成企业离开创新就无法生存的环境。

现在遇到光伏“双反”,企业提出要出去建厂,出去销售产品,老改不了这种思路。总是认为企业的产品会有人买,但不思考国内的劳动力有优势,政策也有优势。很多企业到非洲、东南亚建厂,遇到的问题比国内还多,甚至有些企业在非洲被赶跑了。

当前局面下,企业为了生存,出去找活路能理解,但是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不是最终成功的途径。

CEI:现在很多企业说组件价格上升、毛利上升,年底就能盈利了,能实现吗?

孟宪淦:行业前几年都在亏损,所以企业今年想实现扭亏为盈。我认为有些企业能够走出困境,但是大多数企业走不出来。能不能走出困境,关键要看企业在市场中能不能占据优势。现在市场统一往国外走,关键看企业在市场中能不能站住脚,能不能有销售收入,只有产品销售出去企业才能继续周转,否则企业的银行贷款、各种债务都还不了。现在企业主要是要把产品卖出去,就算微利也要做,行业面临的处境就是如此。

甩开补贴才能发展

CEI:很多企业还在等政府出手救市,时至今日,你怎么看待政府的支持?

孟宪淦: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困难政府应该拉一把。国家的政策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然是培育就要投入,就像培养孩子,出现点问题是要帮助的。

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光伏问题开了两次会,支持是应该的,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困难都上交给政府去包办解决。光伏市场的发展,只有一个途径能够解决,那就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成本,能够不要或少要政府的补贴,尽快实现市场化、商品化的运作。光伏产业靠补贴是没有前途的,必须甩掉补贴才能发展。

CEI: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光伏脱离补贴在什么时候能实现?

孟宪淦:这个期限不远。预计2015年分布式产品就不要政府补贴了。大规模电站2020年也可以实现不用补贴。这类产品在西班牙已经不给补贴了。

CEI:很多企业期待国内市场大开发的机会,这是条好出路吗?

孟宪淦:正常情况下,光伏产品和市场需求一致这是没问题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产能过剩,这意味着要死掉相当一部分企业,才能让产能和市场需求协调。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休眠状态,还希望东山再起,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依然是主要矛盾,严重超过了市场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任何人没能力也不应该救光伏企业。像部分多晶硅制造厂的成本是87美元一公斤,而在市场上的售价是20多美元一公斤,这样的企业没有必要救。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7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光伏企业面临着亏损、裁员、倒闭、破产甚至光伏老板无奈跳楼。一系列的负面消息不绝于耳。笼罩在光伏企业家头顶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

去年10月美国掀起“双反”浪潮后,又逐步扩散至欧洲,无疑将中国光伏产业推到了生死边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曾对媒体表示,未来两三年内,光伏企业将超过30%被踢出局。

深陷困境的中国光伏企业应该如何自救,该得到怎样帮助?又该怎样突围?

光伏劫难

10月15日,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短期融资券兑付公告,此举意味着于21日到期的4亿元“11江西赛维CP001”短融券将会如期兑付。此前,市场一度担心该期短融券存在兑付风险。

即便如此,赛维还有巨大的债务偿还压力。而对于目前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70%-80%的中国各大光伏企业来说,偿债压力是萦绕在身边挥之不去的阴云。晶科能源企业债净值自今年8月以来一直处在下跌通道中,市场对其债务问题也存在担忧。

巨大的债务压力使得很多光伏企业裁员或者削减产能,以此来度过危机。今年以来,赛维共计裁员5554人,占员工总数五分之一以上,到了9月,更是将部分房地产物业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新余市政府。另一巨头尚德日子也很难捱,不久前,尚德宣布削减四分之一光伏电池产能,1500名员工绝大部分离职。

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中国最主要的两家光伏企业尚德和赛维LDK已经濒临破产,其市值相对最顶峰时已经跌去95%以上,目前仅分别为1.3亿美元和1.7亿美元。中小企业破产者更是不在少数。

于是,悲观甚至绝望情绪油然而生: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产业,似乎整体性地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纵观中国光伏业十多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个行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样板的标签:中国经济需要能源保障,而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中国需要告别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制造,而光伏业符合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符合高附加值产业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光伏业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资本,而且生产过程中的难度已经被技术含量高的设备大大降低,而这两项都正符合过去政府推动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标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它可以人为降低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从而使得行业迅速繁荣,与此同时,难免泥沙俱下。

在行业发展初期,政府在其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地为了争夺光伏创业人才和资本的流入,对企业提供了一系列支持,而这些支持暂时降低了行业的进入门槛和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于行业的快速启动。由于光伏业是一个对固定资产需求非常高的行业,一旦投资到位,赛维、尚德、英利等巨头脱颖而出,整个行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张。

截止2011年末,全球光伏业中资产排名前三的企业中,赛维总资产为68.5亿美元,First Solar为57.8亿美元,尚德为45.4亿美元,而三家的财产、厂房和设备占总资产比例分别为56.5%、31.5%、34.6%,资产收入比分别为3.17,2.1,1.44。

由此可见,光伏企业很多技术被凝聚到设备中,技术门槛无形中降低,这意味着,光伏企业最大的难点就是设备投资的资金,而在当前投资热的中国,这并非难事;此外,由于设备占有较高的投资比重,反过来会提高其产品的固定成本,导致一旦产能过剩,企业打起价格战来会不惜血本。

以尚德为例:过去五年,尚德的毛利率除了2011年下降为13%,以及受到美国双反影响,在今年第一季度骤然下降到0.6%,其他时间都在20%左右,这让该公司仍然有利可图。不过赛维就没有这么幸运,虽然它在2007年时的毛利率还高达32.5%,但随后随着中国各地大量企业进入上游的硅片制造环节,导致价格急剧下降,它在2009年和2011年的毛利率甚至出现负数。与此同时,First Solar在2011年毛利率仍然高达35.1%,此前更是高达40%以上。

由于政府支持和投资过热,中国光伏行业在兴起之初,就已经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今年我国光伏产量在7-8GW,目前产能估计在15-20GW,相当于全世界的消费总需求。根据光伏产业规划,2020年光伏发电量目标为2000万千瓦,近两年每年新增50万千瓦,2012年后每年新增100万千瓦。反观我们现在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目前年需求的30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造成现在光伏产能过剩的问题,说到底是我国国内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布局,对产业政策缺乏考虑,企业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对中国集体说“不”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依靠出口的中国企业,可以说毫无还击之力。

我们再从几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来看看:赛维2007年的负债率为47%,而2011年已高达87.7%,尚德2007年的负债率为58%,2011年已经上升到79%;相比之下,First Solar在2007年的负债率为20%,2011年大幅上升后,也仅为37%。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对外部资本依赖的模式不仅使得中国企业很容易受到国外市场反倾销调查,也使得业内恶性竞争不断——在光伏业,企业提高回报率有两种主要的途径,一是通过投资研发来提高光电转化效率,从而获得回报,一是通过不断进行规模上的投资,以期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

由于产能过剩,必将导致企业大打价格战,这使得重视研发的企业也无法幸免。必将造成全行业混乱。

自我救赎

据媒体报道,2005年落户江西新余的赛维享受的是当地政府“全天候保姆式服务”,不仅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还在土地、供电、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周到服务。然而,即便是这个全天候保姆也拯救不了赛维,这个曾经的“光速神话”缔造者如今正游走在破产边缘。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褚大建指出,中国的光伏产业是“朝阳产业,夕阳做法”。光伏名义上是高技术产业,但我们却做成了传统的、缺乏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材料和新工艺设备都是国外的,市场也是国外的,我们就组件加工。听起来很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思路却是老套的。前几年国外供应不够,关卡少,价格卖得很高,现在门槛抬高,关税上升,马上就亏了。

我们来看数据:2009年-2011年,First Solar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收入比重分别为3.8%,3.7%和5.1%,而尚德分别为1.71%,1.39%和1.23%,赛维分别为0.76%,0.43%和2.16%。与中国公司相比,First Solar显然更注重在研发上的投入。

而一些地方政府,准入门槛很低,一看是战略型产业,一开始很来钱,就爽快给地、给贷款、给人,一哄而上,扩大产能,根本没有长期的发展思路,他们更看重的是规模和数量。政府浮躁传导到企业,使得企业一味求大,注重当前利益。产业要做强做持久很难,但要一哄而上托起来却总是很快,结果往往是大起大落。

因此在新的产业机遇面前,政府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采用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从夕阳做法转化为朝阳做法,建立一套将支持力度与技术水平相挂钩的奖励扶持措施,彻底放弃过去单纯基于规模的激励政策,真正跟中国的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是亟待反思的关键。

已经有国内企业在做这样的尝试。以太阳能电池为例,太阳能电池占光伏发电系统成本六成以上,降低太阳能电池的成本是降低发电成本的主要途径。要想达到1元/千瓦时的“平价电网”电价水平,光伏系统售价要低于8元/瓦,转换效率要高于20%;非晶硅等薄膜组件的单价要低于6元/瓦,转换效率要高于12%。英利自主研发的第五代“熊猫”N型单晶硅高效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9.5%。该产品结构简单,生产成本比同类产品低30%,光电转换效率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成本可降低7%。

其次,上述专家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针对光伏企业提出“扶优扶强”的政策,他比较认可,但他同时建议,对于大型光伏企业破产,政府不一定要兜底,使之逐渐“国有化”,而是选择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由国有能源巨头出面,或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参与其私有化,当然更多的企业存留应该交给市场决定。

第三,光伏企业将市场重点转向国内,逐步启动中国光伏市场,对于光伏业的振兴也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未来中国光伏需求将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在此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应“自力更生”,加快技术进步,同时将市场重点转向国内,逐步启动中国光伏市场,并时刻视欧美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政策,采取对等的开放政策,这样即便完全失去欧美市场,也可以通过将欧美企业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使中国企业拥有一段积蓄力量的时期。

近日,为鼓励国内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对装机容量目标再次作出调整,由21兆瓦(GW)调整到40GW,且上不封顶。而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光伏总装机容量为3.6GW。这意味着未来3年中,中国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有望扩大10倍以上。可见,国内下游市场的需求增长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企业应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相关设备、组件生产成本。

最后,重中之重,是政府应该退居幕后,成为单纯的游戏规则制定者,让资本的市场定价原则在这里重新生效。最近传言某地政府试图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来帮助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这固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却是下下之策。

与之相反的是,记者从国家能源局权威人士处了解,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将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创新进步等多个方面支持光伏产业发展。

孟宪淦也透露,一份题为《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已上报国家层面,近日国家电网开会原则拟定有条件免除光伏并网的接入费用。“并网一直是影响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启动的一个重要瓶颈,此举意味着这一瓶颈将极有可能被打破。”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8

(一)变量选取DEA分析法是一种效率评价模型,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资料为衡量要素。对于企业层面而言,投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劳动力投入、资本服务要素投入以及中间投入,经过产品销售或服务提供过程,企业的要素投入形成的产出以收入的形式回流企业。因此,如表(1)所示,本文以企业的收入作为产出指标,以劳动力投入、资本服务投入和中间投入作为对投入要素的划分,另外由于光伏产业的产品具有高科技的因素,结合光伏上市公司的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等特点融入创新能力投入指标。(1)劳动力投入指标。由于企业内职工所在部门与工作性质的不同,不同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能力也存在差异,选取员工人数或者工作时间就会忽视了劳动力投入结构的差异。在市场条件下,贡献能力的差异可以通过员工薪酬合理反映出来,员工所得报酬包括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以及各种奖金、补贴等,因此本文选取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一项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2)资本服务投入指标。本文采用永续盘存法估计资本服务投入数据,其公式为:Ct=Ct-1•(1-δ)+It。其中Ct与Ct-1分别表示时期t和t-1期的资本存量,δ为企业的折旧率,It为t时期新增资本。由于缺乏相应资本存量数据,本文以固定资产原值作为资本存量数据,以固定资产原值两年之差作为新增资本数据,以财务报表披露的t-1期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表示Ct-1•δ值。(3)中间投入指标。可以通过生产法和收入法对企业的中间投入要素进行衡量,实际操作过程中两种方法可能会存在结果偏差,为避免随意性选择误差,本文根据袁堂军(2006)提出的取两者平均数的方法进行衡量。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沪深两市中从2010年之前实现光伏相关产品或服务营业收入的上市公司,剔除数据不全企业,采用了2010年至2012年沪深两市涉及太阳能光伏领域的28家企业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综合效率分析综合效率由两方面构成:从产出角度看,是指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及人员既定的情况下,光伏企业可以增加营业收入的潜能;从投入角度来看,是指以当前的技术条件和产出水平,厂商可以节约资源消耗的能力。综合效率可以综合的反映出光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由表(2)可知,3年均为投入产出效率DEA有效状态的为序号为1、2、6、8、14、18、23、27等8家公司,占决策单元总数的28.6%,即这些公司经营投入产出比例合理,效率达到了相对最优,其余为非DEA有效。从这8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看出,其共同特点表现为3个方面:进入光伏行业较早,对行业特点认识深入;生产具有规模,其主要产品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创新能力强,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以特变电工为例,该公司是我国最大的从事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企业之一,太阳能核心控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能生产5-150kw的模块式大功率太阳能光伏电站系统、太阳能扬水照明综合应用系统、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硅片等核心技术产品,建成了全国目前容量最大的150kw独立式光伏电站。总体而言,28个决策单元3年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914,表示在这28个光伏企业中,就经营绩效而言,有8.6%的投入要素未产生任何贡献而形成浪费,即在技术水平不变下,所投入的资源未达到有效运用的程度。

(二)技术效率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把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从纯技术效率来看,2010年至2012年平均水平为0.94,最大的为1,最小的是航天机电2012年值0.528,这意味着我国光伏企业技术水平与设备的先进程度处于较高的水平。航天机电的纯技术效率值相对低下是其技术效率差的主要原因,可以考虑增加科研投入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提高技术和日常管理水平来提高其绩效。宏发股份2010与2011两年纯技术效率为1,而其规模效率却小于1,属于非DEA有效,与纯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对其影响更大。从其规模效益来看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产出量的增长比例大于投入量的增长比例,说明宏发股份应当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科研、资金、生产要素的投入,缩减单位固定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从规模效率角度来看,规模效率都超过了0.8,3年平均值为0.97,说明我国光伏企业经营投入产出总体上是规模有效的。其中2010年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有8家,规模报酬递减的有4家公司;到2012年时有46%的公司处于规模最优状态,而经营投入产出规模效率递减的比例较大,达到39%,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如果继续扩大规模会降低现有的投资回报率,说明应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现有的生产要素资源,提高投资回报率。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光伏企业规模效率水平0.97优于纯技术效率水平0.94,纯技术效率不佳是造成我国光伏上市公司技术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说明光伏企业应当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增强技术创新程度,争取获得核心先进技术,另外管理水平偏低可能是由于多数企业在原有主营业务的基础上逐渐涉及光伏业务,伴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制度、现有管理理念、方法可能不能适应其规模水平。

(三)投影分析投入方面研发费用投入冗余较大,均值为20.38%,各企业之间差距较大,最大值为有研硅股的90.17%,最小值为安泰科技的3.57%;技术人员投入数量的平均冗余度为14.46%;劳动力投入指标冗余度为8.57%。投入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费用偏高,同比例费用的增加超过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成本没有得以有效控制;二是科研技术人员的质量亟需优化和提高利用率、;三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投入的研发费用存在重投入轻吸收的现象,从而影响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核心技术的研究进程,进而影响企业营业收入。产出方面,航天机电营业收入的增长潜力为28个样本中的最大值,产出不足率为28.72%,可能是其产品竞争力不足,市场占有率偏低的问题,出现产品过剩,其所生产的产品不能销售出去转化为营业收入,固定资产、人员、资金未能的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结论和建议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9

“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的厂房租给物流公司做了仓库……”2013年6月初,这个重磅消息的传出揭开了合肥市一段“辛酸”往事:至少目前来看,引进彩虹光伏并建设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的夙愿已幻化成泡影。

2010年11月16日,号称一期投资19.8亿元的彩虹(合肥)光伏玻璃项目在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实验区正式开工。彼时关于该公司的信息显示,项目将于2011年底建成投产,事实上,项目不仅延迟一年才建成,更未能如期投产。

在此之前,彩虹集团已频繁在合肥新站区“跑马圈地”,陆续上马建设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平板电视整机组装、LED产业外延及芯片制造等三大项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来看,“倒下”的不仅仅是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合肥彩虹光伏”)一家。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在合肥,彩虹集团围绕“平板显示基地”打造的其他业务也未能“独善其身”,“作为京东方的上游配套企业,彩虹的表现不算好,由于质量问题,京东方实际上对其基板玻璃采购量很少,只占到年采购量的个位数比例。”

与位于合肥城南经开区的船用柴油机生产企业熔安动力、城西高新区的光伏“龙头”合肥赛维相似的是,城北新站区的彩虹“军团”也无法摆脱行业颓势的波及,环绕其身的光环在这个制造业“严冬”中悉数褪尽。

光伏基地梦灭

6月25日上午11时,合肥市新站区万罗山路与奎子河路交叉口,合肥彩虹光伏正坐落于此。临近中午下班时间,偌大的厂区内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只有厂门口徘徊着三四名保安人员。他们警惕地看着记者,在得知记者来意之后,拒绝了记者进入厂区采访的要求。他们对工厂目前的情况讳莫如深,仅在只言片语中透露目前厂区确实已经停产,部分厂房也租给了一家物流公司做仓库。

“光伏公司停产了?我怎么感觉一直都没有动静,像是从没有开工过。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欧盟‘双反’的信息,光伏企业日子不会好过。”对于合肥彩虹光伏目前的窘境,公司附近的商贩已经习以为常,“经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辆进进出出,听讲是租给物流公司了。”

这一点也得到了新站区党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徐亮(音)的证实。“现在彩虹光伏确实是停产了,主要还是受限于整个光伏产业的整体行情。开工是需要成本的,既然目前达不到满产要求,资源又不能闲置在那里,企业基于实际情况作出的(出租厂房)选择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6月28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他向记者解释说,“目前光伏产业已经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沼,基本上是越生产越亏损,所以停产也是无奈之举。只要行情转暖,彩虹光伏应该会尽快恢复生产的。”

合肥彩虹光伏当下的这番景象与其两年多前高调进驻合肥的景象几成天壤之别。

2010年11月16日,号称一期投资19.8亿元的彩虹(合肥)光伏玻璃项目正式落户合肥市新站区。

彼时的新闻报道中称,合肥彩虹光伏项目将建设三座日熔化能力为1500吨的全氧燃烧玻璃熔窖,并配套建设日加工能力各为125吨的12条原片生产线和相应产能的镀膜、钢化玻璃生产线。

成立之初,合肥彩虹光伏承载了合肥市打造中国最大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的梦想。彼时,当地政府雄心勃勃,试图借此完成整合光伏产业的夙愿。

当时钟指向2011年底时,合肥彩虹光伏并没有如期迎来建成投产。在这一年,光伏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爆发式增长导致整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国高达30GW的产量让整个行业在狂飙突进后急速刹车。在此情势下,以光伏玻璃生产为主的合肥彩虹光伏的建设进程一拖再拖。

据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直到2012年,合肥彩虹光伏的一条光伏玻璃生产线才在厂区建成,即使是这条“独一无,’的生产线也没能完成量产。

随着此次“出租厂房”事件的曝光,其再次上马生产的时间表已无法预期。

目前来看,合肥引进彩虹光伏并建成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玻璃生产基地的夙愿已幻化成泡影。

合肥彩虹效益存疑

在彩虹“军团”布局合肥的过程中,合肥彩虹光伏不过是其中一枚“棋子”。

2009年12月,作为京东方规模最大的配套项目——投资高达百亿元的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身先士卒进入合肥新站区。

紧随其后,2010年2月,以“显示器件”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合肥鑫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总投资12.5亿元,股东团队中亦不乏彩虹集团身影。

2010年6月18日,又一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合肥彩虹蓝光LED项目”在合肥签订投资合作协议。“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两期建设共200条MOCVD(45片以上机)及配套芯片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15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LED产业基地。……”对于这一大手笔投资,彼时的新闻报道中不乏溢美之词。

高达两百多亿元投资背后隐藏的是彩虹集团与合肥市的密切合作,更表达了当地政府围绕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培育产业集群、引导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迫切愿望。

此前,《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总体规划书》显示,基地规划总面积204平方公里,首期启动面积87平方公里。整个基地围绕“大项目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来打造。2009年,京东方集团投资175亿元建设的六代线项目在合肥新站区开工,当时合肥市提出“力争通过5年至10年的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

然而,记者的调查显示,目前彩虹集团围绕平板显示布局的相关产业并未如外界想象中那般光鲜。

“当时彩虹来到合肥,就是为了给京东方配套做液晶玻璃基板。一个是生产玻璃基板的,一个是使用玻璃基板作为原料生产液晶屏的,两家公司如果能在一个区域内合作,那么既能减轻物流压力,也能让国内玻璃基板的产能得到释放。”据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前技术工作人员王亮(化名)透露,长期以来,国内液晶屏的主要原料玻璃基板都需要进口,京东方落地合肥之后,彩虹也“及时”来到合肥,其目的不言而喻。

然而,目前合肥彩虹液晶玻璃项目的日子并不好过。王亮透露,该公司的产品并没能得到京东方“青睐”,“彩虹来了之后,生产还是可以保证的,但是受限于生产技术,进步也不是很明显,以前经常出现产品质量不符合京东方采购要求的情况,所以事实上京东方对彩虹玻璃基本的需求量也不是很大,再加上除了京东方之外也没有大客户,所以合肥彩虹的巨大库存难以消化,整个单位的效益也不好,管理层也非常着急,但是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京东方还要从美国康宁那些大企业采购原料,两家公司之间的配套也没有形成。”

此外,在王亮看来,合肥彩虹液晶玻璃公司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其管理上的僵化和生产效率低下,“当时很多工人是从咸阳那边来的,都是老国企的工人,把一身的国企习惯也带到了合肥,整个企业的氛围很奇怪很压抑。”

为了证实上述言论,记者曾多次拨打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留在声讯台中的联系电话,但电话一直处于忙音之中。采访调查中,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证实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我们玻璃基板原料用的最多的还是美国康宁的,一年对合肥彩虹玻璃基板的采购量大致在几万片,只占我们年需求量的个位数。”在记者几番询问之下,上述工作人员才吐露原因,“一是质量不过关,二是生产效率低,产品的供应得不到保障。”

在彩虹集团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中记者发现,信用评级机构对彩虹集团的评级展望为观望,原因是“公司在业务转型、技术进步、新项目投资及刚性债务规模大等方面面临压力与风险。由于公司玻璃基板等新产业发展进度未达预期,投资项目不确定性因素增大,为此评级展望为观望”。

“巨无霸”企业绑架政府?

“这种情况太正常了,我们经常也开玩笑,企业产值排行榜上从来看不到我们的名字,但是在纳税前十名的榜单上,也看不到那些动辄上百亿投资的大企业,反而是我们排在前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处新站区的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不无调侃地说道。

其话语之下的无奈中透露出另一个事实——目前,为数不少的地方政府正在被一个个“巨无霸”企业“绑架”。在此前暴露危机的熔安动力和合肥赛维等大企业身上,此类情况频繁发生。

政府在引进大企业的过程中,不仅出力,更要出钱。就在去年10月份,合肥彩虹液晶公司“高世代玻璃基板项目”还获得了合肥市高达5000万元的财政贴息补助。

此前,本刊在对合肥赛维“卖身”调查中曾提到,合肥市政府为引入赛维付出不菲,“合肥市政府共给赛维提供了20亿元的支持,连工厂都是政府出钱建的。”当2010年赛维决定落户合肥之后,合肥市政府发挥了“超常规”速度,从签约、开工建设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时间,创造了彼时的“合肥速度”和“赛维奇迹”。

这一速度在合肥彩虹“军团”的引入中也频频出现。

从2009年12月签约,至2010年10月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再到2011年元月,首片6代液晶玻璃基板半成品顺利下线……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公司也只用了短短10个月时间就快步进入合肥。

“但是不管这类企业影响力有多大,我都不看好,平板显示涉及家电制造,属于制造业中的低端产业,这类企业投资大,但是盈利能力很差。”上述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篇10

【关键词】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多元线性回归

一、引言

自2005年以来,光伏业是新能源中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一直位居全球之首,2010年我国光伏制造业产品出口量约占全球90%。根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达到23GW,占据世界大约64%的市场份额,直接就业人数超过了30万人,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欧美“双反”调查,却给我国光伏业带来重创,光伏业是否仍具有国际竞争力,其受哪些因素影响,这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深层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为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因此,研究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因素意义重大。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及模型设定。主要选择2部分变量,一是被解释变量:贸易竞争力指数(2005-2012年数据)来代表光伏业国际竞争力。二是,解释变量:基于考虑供求、相关产业和外部竞争环境四方面,在此选取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世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多晶硅产量、汇率进行相关性研究。

将以上5因素作为一个系统,对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检验模型整体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基于检验结论为提升我国光伏业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以上数据来源于《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计算整理得出。

首先,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为消除异方差,变量取对数):

三、模型检验

1.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从回归系数正负性,可以初步判断高技术R&D经费支出的增多和多晶硅的储量优势有助于提高光伏产品国际竞争力,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和人民币汇率存在负作用。

2.拟合优度检验:=0.942847说明,回归方程解释能力相对很强,即以上4个因素对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达到94%。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相当好,可以从残差图明显观察出来。

3.回归模型总体显著性检验:从全部因素总体影响看,在5%显著性水平上,F=21.62104 >F(k,n-k-1)= F0.05(4,3)=9.12,说明因素共同影响是显著的。

四、结论与建议

2005年-2012年数据多元回归得出结论: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及多晶硅产量对我国光伏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相对较大,世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及汇率不利于提升我国光伏业国际竞争力。为提升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加强对光伏产品研发力度,扩充资金投放,产品多样化,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次,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降低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东南亚、南非等国家。这暂时无法弥补欧美市场的降幅,应积极启动国内光伏市场需求。

再次,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全球的35%左右,成为继美、德之后的全球多晶硅生产大国,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关键原材料,在未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屋顶上的应用空间广阔。

最后,人民币汇率涨跌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探讨的话题,对此专家认为,人民币还会升值,在自由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应实施有效调控,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较为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才有助于光伏产品稳定出口,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凯竣,雷家.中国光伏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J].科技促进发展,2013(2):62-68

[2]孙敬水,马淑琴.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7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