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十篇

时间:2023-12-18 17:40:21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野生植物;重要性;保护措施

野生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当前的一项尤为重要的工程,野生植物资源,完全是天然生长的植物。野生植物资源是给产重要的珍贵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天然林种类繁多,食物链十分复杂,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野生植物林区遭受掠夺性砍伐,一些珍贵的物种处于濒危、灭绝的危险,植物资源的减少,会致使生态环境失衡,气候恶化,食物链的中断,会使得一些动物资源减少和灭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形式非常严峻,刻不容缓。所以人类应该重视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充分发挥好野生植物可以保持水土养分,涵养水源地等各项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有效实现野生植物的经济价值,使其为人类多做贡献。

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义

一是野生植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在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氧气,产生对人类有利的有机物质,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省区提供能量,使得自然界实现有机循环。野生植物除了为人们提供食物、药物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物质,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必要手段,对野生植物资源对合理保护,不仅维护了物种对多样性,有有效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对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是野生植物资源具有不可替代对食用价值,植物是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对食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植物资源,我们使用都蔬菜、水果、粮食都是直接或这间接地来源于植物资源,离开了植物资源人类根本无法生存。目前,还有大量可实用地植物资源尚为开发,人类不满足于有限的作物种类,美食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成为人类的美食佳肴,野生植物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三是一些野生植物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千金方》等珍贵药典籍里,记载着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一些野生植物资源一直在作为药材使用,好多物种十分珍稀。还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没有被人们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会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当前危害人类生命的癌症、爱滋病等一些疾病,常规等植物资源已经挽救不了人类等生命,需要进行大量等科研攻关工作。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等药用价值,是解决一直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途径之一。

四是野生植物资源项目的发展,可以促进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野生植物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可以带动其延伸业的发展,比如野生植物资源的深加工项目前景广阔,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商机。因为我们要重视野生植物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壮大队伍,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注重不断提升野生植物资源深加工产品质量,加大其市场竞争力,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措施

一是严防野生林地病虫害。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病虫害对预测和检验,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职的措施,划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对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严格控制病虫害对蔓延。对保护区外引进来的物种要认真检测和排查,如果不是由于迁低保护对原因,原则上不允许将护区不能引进外地的植物物种。同时严禁人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肆意破坏。对任何乱砍乱伐对行为要采取必要的法律制裁,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积极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野生植物资源的凋零物能增强土壤的肥力,为土壤带来大量的养分,能够保持水土的水分,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人工林的生命力,一些气候环境适宜多区域,野生植物资源可以与人工林相互伴生,能够辅助人工林的生长.培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树木快速生长。

三是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科研力度。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方面要多立项,加大国补项目和省部项目的立项工作力度,加强对国内濒危、珍惜野生植物资源物种的保护与繁殖国家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物种生物学繁殖技术方面争取有所突破,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定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将珍稀濒危物种,在指定保护区内,多繁殖多培育。建立优良种源区和珍稀树种基因库,建立野生植物植物资源物种数据库,将各个物种适宜的气候等诸多条件,进行详细登记,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

四是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目前,人们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使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珍稀物种毁于一旦。因此,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和依法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和手软,认真执行“ 采集证 ”制度和进出口许可制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徇私枉法,坚决杜绝以言代法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建立健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构,能够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管理,优化野生植物资源的宏观调配机制,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林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知识的学习,并号召全社会共同做好保护工作,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2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科学价值,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世界现存的高等植物近30万种,绝大多数处于野生状态,为人类利用的仅占1%~2%,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现有的栽培植物已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不断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同时,野生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创造者”,是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粮食、能源等危机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国民经济及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1.1国际现状

近代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滥用和环境变化已使生物绝灭速率比其自然绝灭率高1000倍,而一种植物的绝灭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目前,全球植物种类正以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维系面临巨大挑战。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红色名录》中收录了47677个生物物种,其中有约36.3%的物种受到威胁。

物种绝灭和野生植物资源匮乏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上个世纪以来,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陆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成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这是一个专职于世界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共有181个成员国,由全球81个国家、120个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主要工作是拯救濒危动植物种、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评估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帮助其恢复。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保全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和合理利用。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各国政府签署了若干地区性和国际协议以处理如保护湿地、管理国际濒危物种贸易等议题。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制订“世界植物保护计划”,提出“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的行动纲领。世界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从70年代所侧重的动物,到80年代逐步转到植物方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第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公约》重申各国对本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权利,同时有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150多个国家在大会上签署该文件,此后共有175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是野生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据IUCN统计,至2003年,全世界拥有的部级保护区63478处,占陆地总面积的11.3%,其中:亚洲(中亚除外)3655处、欧洲39432处、中亚和北非561处、撒哈拉以南非洲1486处、北美洲7412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476处、南美洲1697处、大洋洲7759处;发达国家为55408处、发展中国家8070处。此外,各国也建立了数量繁多的植物园,总计达1000余处,其中著名的如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丘园植物园、牛津大学植物园、美国纽约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加拿大皇家植物园、日本广岛植物园、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德国柏林大莱植物园、巴西里约热内卢植物园等。大量植物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中得以保存和繁衍,为野生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1.2国内现状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约3万种,居世界第三位,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和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近30多年来,对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据初步统计,中国有4000。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植物总数15%~20%,其中近100种面临灭绝。《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827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89种,占总数的25%。1997年一2001年对全国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调查表明,目前有53.97%的调查物种处于“严重面临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境地,153种调查物种在群体结构上出现各式不合理状态,影响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对许多植物濒临灭绝的严峻现实,加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维持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极为重视。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森林法》(1984)、《环境保护法》(1989)、《草原法》(2002);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7)、《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等,并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此外,原农林部了《关于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贵树种的通知》(1975),列出保护树种24种;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4),共计389种;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公布了《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1987),其中植物168种;此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环保局分别出版专著《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989)、《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林业部了第一批《国家珍贵树种名录》(1992),收录132种保护树种。这些法律、法规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自1979年以来,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与多国签署了双边或多边保护协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我国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繁殖地和栖息场所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建立329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1.24亿h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89%,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hm2。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达730处,部级森林旅游区1处,规划面积1151.9万hm2。全国已建的140多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共引种高等植物23000余种,其中属于中国野生分布的有13000种。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建立了木兰科、姜科、苏铁科植物保存园;在昆明植物园建立了杜鹃花科、山茶科植物保存园;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建立了龙脑香科、肉豆寇科植物保存园等。建立珍稀植物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400余处,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繁育成功,有些种类已拥有较大的人工种群,并广泛引种栽培。

开展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是做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997年~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各省区开展全国189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为野生植物制定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为进出口审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2012年开始,我国计划在5年内调查313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范围包括除港、澳、台外的中国大陆各行政区。

我国开展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促进了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然而,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乱砍滥伐、乱采滥挖、非法收购和进出口野生植物等违法活动仍普遍存在,保护与管理措施和力度有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与健全,各级政府部门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与公众的保护意识还较为淡薄。同时,由于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识别困难、容易携带,也加大了保护管理难度,各项工作亟待开展和完善。

3 福建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现状

3.1学科研究进展情况

解放以来,省内陆续开展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植物资源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研究论文和专著。但多侧重于资源调查与利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福建植物志》(1~6卷)(1982-1995)的出版基本上摸清了我省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为贫乏。主要研究专著,如《福建植被》、《福建森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24―福建卷》中都阐述了福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中,除了少数研究全省珍稀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外,更多的是对武夷山、青云山、梁野山、天宝岩、永安市和泉州市等区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对策进行的研究。研究对象以珍稀、药用和观赏植物较多;研究区域主要针对自然保护区;研究内容基本上仍限于描述保护现状、提出保护措施等,详细的保护技术则很少涉及;研究方法和手段仍以普通生态学调查研究为主,个别珍稀物种已深入到分子生态学层面研究其濒危机制与保护技术。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成就斐然。迄今为止,我省已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5个,其中部级11个、省级21个,保护面积达83万hm2,占陆域总面积的6.8%。至2011年5月,我省森林公园总数达106处,经营面积达15.4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达28处,保护面积达7.3万hm2。目前另有31个省级森林公园已批复建立。

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建设和教育也取得长足进步。目前,省内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其它许多大中专院校都设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相关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厦门大学植物学、生态学,福建农林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植物学、生态学,福建师范大学植物学、生态学。已建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不少成果。

3.2省内学科发展历程回顾

3.2.1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尚未开展全省范围的植物调查与研究。省内统一依据厦门大学生物系何景教授的分类系统进行植物调查与分类,以局部调查与学生实习为主,采集植物标本,鉴定确认其名称。1958年7月,福建省林业厅联合省卫生厅、省药材公司和省林科所,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和福建林学院的生物系(林学系)师生,对福建省18个县级林区开展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共计1200种,分别为糖涌淀粉类、油脂类、药用类、纤维类、香料类植物,并提取分析各类植物所含物质成份。但该次调查很少牵涉到我省野生植物中珍稀濒危种类。

3.2.2改革开放时期至20世纪末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是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我省野生植物重点保护种类名录,对于重点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全面进行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与科学考察活动,基本摸清我省野生植物状况,获得不少优秀成果:(1)1980年5月开始,在林业部林业区划办统一部署下,全省以县(市)、场(圃)和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全面开展植被调查(第一次),调查方法与植被分类统一按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行。全省共调查植被样方20234个,采集各类植物标本10.34万份。并按照植被分类落实到植被类型区、群系、群丛。以县(市)、场、区为单位,写出县(场、区)森林植被调查报告,据此由厦门大学生物系林鹏教授主编撰写《福建植被》一书,1990年8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2)部级重点保护区开展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科学考察活动:1979年,在林业部支持下,南中国科学院组织,省科委牵头,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福建省林科所等有关教授专家组成调查队伍,开展珍稀濒危植物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在武夷山和梅花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路线调查(概查)、样地调查、补充调查或全面调查(评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生植物种类、分布、生境、种群数量及珍稀植物资源调查,基本摸清珍稀植物野生分布情况,撰写了部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获得福建省重大科学考察成果。福建师大生物系林来官教授主编的《福建植物志》(1―6卷)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1982年~1995年)出版,收录全省高等植物种类47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全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结果(第一批):Ⅰ级保护的有7种,Ⅱ级保护的有57种,省重点保护的有28种,还有野生兰科植物所有种。(3)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该项调查大部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由省林业厅部署,对我省重点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基本摸清我省珍稀保护植物种类、数量与分布情况;出版秃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相关专著;对长叶榧、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长序榆、红豆树等树种的专项研究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奖。(4)对省内一些重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开展了濒危原因分析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根据植物分类专家长期深入林区现场勘察,认为我省野生植物珍稀濒危及出现灭绝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生物原因、自身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段时期内,人为原因起主导作用,自身原因主要是物种分布区域狭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结构原因、休眠期、长期近亲子代繁殖的结果,引起物种退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方面,主要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结实量少、种源单一、自然繁育更替能力差的特点,由省级或设区市的林业科研、推广部门与营林机构,开展植物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我省研究成功的项目有:秃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长叶榧、长序榆、红豆树的人工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等,而且都在林业保护与生产实践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3.2.3跨世纪后至今时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阶段,省内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的学科发展,进入稳定发展和科学管理阶段。学科发展主要表现在:(1)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的就地保护,使珍稀濒危植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在数量上,全省进行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后,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到11个,其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有10个,面积17.26万hm2。省级自然保护区21个,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有18个,面积6.73万hm2;在保护质量方面,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普遍开展总体规划,在区域内科学划分不同功能区,并采用等级保护措施。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始建立部级和地方级的野生植物定位监测站,开展珍稀濒危植物定期动态观察,逐渐积累基础资料,建立就地保护数据库。(2)迁地保护方面,主要方式为植物园、树木园和一些国有林场,是我省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少数种群迁移、人工繁殖和引种措施适宜地域,成为就地保护的补充形式。其中福州树木园、厦门植物园、漳州植物园、南平莱舟林业试验场、三明莘口国有林场、德化葛坑国有林场、华安金III国有林场、尤溪国有经营林场、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等,在我省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极小种群、栽培野生边缘种群和我省特有种群的濒危性野生植物种类,将是我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全省正制定出一整套规划,纳入重点保护日程。(4)在科学培育保护基础上,选择了一些产品市场好、经济价值高、人工培育技术成熟度大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并大力推动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化,重点扶持一些上规模、高效益的开发项目,打造为当地名牌企业,如南方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具重要药用价值等。

3.3保护模式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种类繁多。据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470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科的81%、属的55%、种的39%。其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我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m以上出现黄山松;还有杉木、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部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术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术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种类。1999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福建有24科36属46种,其中一级保护的7种,二级保护的57种。2001年8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有28种。此外,福建省还有野生兰科植物67属163种及2变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Ⅰ、Ⅱ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在全国排第8位:罗汉松科木本植物百日青列入附录Ⅲ保护。另有6种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Ⅲ级保护,5种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保护。

3.3.1就地保护

野生植物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进行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野生植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是拯救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首先,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省划定了武夷山、三明格氏栲、南靖乐土、建瓯万木林等4处禁伐区;1979年,批建了我省武夷山部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开始,我省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1995年,省人大通过了《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截至目前,林业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小区3385处,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3处,面积83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8%。其中,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部级10个,省级27个。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部级1个,省级4个。粱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主要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三明格氏栲、三明罗卜岩楠木林、闽清黄楮林、福安瓜溪桫椤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闽楠、桫椤及福建的一些区域特有植物种群为保护对象。初步形成了武夷山脉、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森林和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群体系。有300科3028种野生植物在主要的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科31属36种,占我省部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72%;其中:一级保护的有6种,占全省一级保护植物种类的85.7%;二级保护的有30种,占全省二级保护植物种类68.2%。另外,全省保护区中,还查明有2科61属149种列入《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Ⅲ。根据福建8个部级、17个省级、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和科考报告整理分析,保护区内保存兰科植物60属148种,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2.2%和91.1%;有11个分布类型,占全省12个类型的91.7%;其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达41属、82种,分别占全省保护区属、种总数的69.5%和57.7%。

其次,全省建立森林公园总数达106处,经营面积达15.4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达28处、省级78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7%。

第三,我省建立了58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遗产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处,总面积2300多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

综上所述,我省野生植物栖息地的保护面积已达100.7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3%。

3.3.2迁地保护

建国以来,我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野生植物迁地保护:3.3.2.1依托厦门园林植物园、福州植物园、省林科院莱舟林

业试验场、省林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开展迁地保护

厦门植物园作为引种驯化和园林建设示范基地,植物园充分发挥了应有作用。引种了48科103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4种,包括叉叶苏铁、攀枝花苏铁、蓖齿苏铁、云南苏铁、台湾苏铁、水松、水杉、银杏、伯乐树、水韭、银杉、狭叶坡垒、坡垒、望天树等,1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董棕、扇蕨、岘木等,3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对其中10多种进行了播种或扦插繁殖试验,成功繁殖出一批苗木推广应用,至今已引种、收集6300多种(含品种)植物,并已拥有相对优势的植物种类――棕榈科、仙人掌科、苏铁科、多肉(多浆)植物和藤本植物等。根据规划,已建成裸子植物区、棕榈岛、蔷薇园、多肉植物展区、雨林世界、花卉园等特色专类园10多个。

福州树木园引种了1703种木本植物,福州树木园珍稀植物园占地面积9亩,采取模拟自然方式种植,乔灌、中草药、常绿、落叶等相结合,引种国内珍稀植物70多种。园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苏铁、宽叶苏铁、德保苏铁、绣毛苏铁、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珙桐、望天树、长蕊木兰等12种;有长叶榧树、桫椤、连香树、普陀鹅耳枥、杜仲、海南粗榧、香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秃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其中木本蕨类植物桫椤在园中有近百株,已形成群落。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莱州林业试验场从建场开始,就收集了1900多种野生植物,建立了200多亩的标本同,其中珍稀濒危树木园有110亩,实施迁地保护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90种。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自1963年创建以来,大力开展兰花系列、南方红豆杉等无性繁殖技术(组培和扦插)、种苗繁育试验。建立了种植资源圃,收集了樟科、木兰科、楝科、豆科和红豆杉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000多株。

3.3.2.2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秃杉、红豆树、苏铁类、兰科野生种等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形成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迁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根据调查,福建省人工栽培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现有苏铁、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银杏、水松、普陀樟、闽楠、香樟、凹叶厚朴、观光木、巴戟天、长序榆等和石斛、金线莲、春兰等兰科植物。其中人工培植南方红豆杉的企业有20多家,人工林总面积约4200hm2,栽培株数约6000万株,栽培面积在全国位居前列。全省地方兰属植物栽培面积在150hm2以上,其中龙岩市90多hm2、漳州市50多hm2、厦门市6hm2左右。

3.4古树名木管理

目前,全省共有古树名木49458株(含群状分布的古树群21412株)。其中,一级古树2954株,二级古树6485株,三级古树39993株,名木26株,树种达30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科24属26种,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我省在1 994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时,就已把名木古树列入其中,进行了资源调查,并编号钉牌,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农村的名木古树由林业部门林政资源处管理。对已死亡或无法成活名术古树的处理,一般由林政管理部门决定。城市的名木古树由城建部门统一管理。

3.5《福建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编制与实施

根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关于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护动函[2007]59号),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福建省目前符合野生种群数量为“个十百千”、分布区极度狭窄,或因经济价值极高、受威胁和破坏情况十分严重的物种,主要有水松、观光木等8种,其中6种已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物种初拟名单,另有5种为我省建议列入其中的物种。2007年10月,我省完成了《福建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了水松、观光木、长序榆、笔筒树、苏铁类、石斛属、桫椤科7种(类)极小种群或濒危野生植物的救护项目,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长序榆已成功回植原生地,造林存活100多株;成功培育珍稀植物观光木苗木310株。全省共设立保护性围栏、标志牌等87块(处)。为保护极度濒危的珍稀植物笔筒树,福清市林业局与当地村委会等签署了管护协议,建立了保护小区,设置了围栏和保护宣传碑,落实了管护责任,并对管护工作实施补助。

3.6保护管理机构与队伍

我省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野生植物保护管理队伍。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有6个设区市、22个县建立了专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达62人以上;926个乡(镇)林业站均增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全省27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已建立了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达587人,从业人数达949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226人;正式在编人数392人,聘用管护人员625人,支援管护人员43人;拥有硕士7人,大学本科149人,专科134人,中专70人,高中312人,高中以下356人。

4 存在问题与面临机遇

4.1存在问题

当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口增长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地带性阔叶林面积缩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如:地带内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生植物群落,除个别地方保存较为完好外,大多已破坏殆尽,仅残存一些次生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呈小块状零星分布,分布于海拔400~1200m间以下深山大岭。

(2)市场需求过大,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及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威胁物种生存,造成濒危物种不断增多,使一些观赏和药用植物资源濒临枯竭,甚至已经灭绝。一些群众出于赢利的目的掠夺性地乱采滥挖,采光采尽,使许多野生植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植株变小,质量变差,好品种也越来越少。如:兰科植物中供观赏的春兰、蕙兰现已很稀少,供药用的金线莲等现在野外也已是可遇不可求。或者是培育、种植措施方法不当,对野生植物造成培植性破坏,如采挖大树进城,把大树在原生地与其共生的植物群落破坏殆尽,又难以在城市环境中建立新的植物生态群落。

(3)人工栽培资源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太小。我省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植物有50种,列入省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的有25个树种,列入CITES三个附录的物种有2科6l属149种,但能形成人工栽培产业的物种只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苏铁类、香樟、地方兰属植物、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少数物种。

(4)科学研究严重滞后。在保护管理方面急需解决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人工修复技术、受威胁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各物种种群结构和动态、生活史、物候学及生存环境等基础研究方面,科研经费、科技力量投入不足,成果少,难以适应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而在基因库、种子库建立和组织培养等现代活体保存技术和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应用方面,也仅处于初级阶段,手段较为原始,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初级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与保护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实用性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滞后,除少数药用植物外,许多物种的人工引种驯化、繁育栽培技术、模式栽培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研究几乎是空白。

(5)社会公众和各级领导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非常淡薄。相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而言,野生植物保护宣传缺乏载体和平台,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差。因而各级领导和公众对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

(6)野生植物资源的本底不清,无法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政策。虽然我省于1997年一2001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但由于资金限制等原因,也只调查了26种植物,与实际存在的濒危物种相比,显然偏少。

(7)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只有1996年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2001年8月16日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珍贵树术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2001]文198号)执行,导致一些地方特有植物保护没有法规依据,无法进行保护。

(8>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作。涉及野生植物保护的林业、农业、医药、环保、科技等部门,平时很少联系沟通,各自为政。即便是高校和科研部门,也很少主动与保护管理部门和单位联系,了解现实中的保护管理与产业发展需求,而是关起门来搞研究,所产生的成果适用性差、难推广、转化率低。

4.2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野生植物保护提供良好的机遇。

(2)国家林业局制订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10~2020年)规划》及《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工程(2011~2015年)规划》,为我省实施野生植物保护提供了机遇。

(3)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能力建设等措施,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为我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提供机遇。

(4)野生植物本底资源调查不断深入,全国即将开展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自然分布区域与数量更加明朗化,为科技研究提供了支撑,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机遇。

(5)相关高等院校教学和科技力量相对比较雄厚,对加强野生植物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保证和机遇。

5 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对策

新世纪以来,福建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林业产业建设,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领先的水平,有力推动了我省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比较脆弱,林业体制机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科学管理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进一步增强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相应管理机构、人员队伍的建设拓展,提升业务水平。

5.1学科发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严格保护、绿色发展、合理利用的总体要求,综合实施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和人工繁育等综合措施;濒危珍稀植物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同当地的地带性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紧密结合;野生植物物种、群落保护与其生存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2)构建以就地保护为主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的整体布局,着力健全濒危珍稀野生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野生植物人工繁育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科技支撑、强化科学保护的原则。以科技为先导,以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生殖生物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保护的科学性。

(4)在各级党政领导对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下,将濒危珍稀植物保护作为维护人类生存、国家生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5.1.2基本原则

(1)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保护当地特色的原则。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要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带性天然林保护和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总体要求,保护好部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这些保护种类就是区域保护的特色。

(2)要实现严格保护、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三者统筹协调原则。严格保护是指对濒危灭绝物种的法制保护,禁止野外挖掘采伐这些物种。科学管理是指对此类物种的保护手段措施。合理利用是指发挥通过人工繁育的、进入产业发展物种的作用。

(3)坚持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保护原则。要在我省全面保护部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野生植物极小种群。

(4)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团体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共同保护的原则。省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当地的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多元辅助、社区民众要积极参与保护。国家与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特别是极小种群的植物,散落在集体林地和国有林场中的,要由当地政府协同基层经济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形成共同管护协定。

(5)要坚持以省情、林情实际。立足改革开发,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

5.2学科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5.2.1发展目标

(1)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行政机构、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国家重点和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效规范的工作机制,促进保护与管理工作沿着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轨道进行。

(2)要进一步重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协作和监管能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防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退化、数量减少,逐渐走向灭绝的态势。

(3)继续落实野生植物与各项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人工繁殖、种质保存收集工作都要具体落实。

(4)要进一步摸清本底,搞清我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和数量,编制全省野生植物保护管理规划。

(5)适度调整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目标。在国家即将公布第二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情况下,规划全省保护极小种群植物10种(含兰科植物),其它部级重点保护种类7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40种,全省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至40个,县级保护区和各地的保护小区、保护点,要根据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对象的数量,结合全国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作出调整。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规模、发展到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0%。

5.2.2总体布局

福建省森林资源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茅,森林覆盖率占全国首位,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国第七位,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维管束植物)居全国第七位。根据顶层设计原则和方法,全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要自上而下、从整体和全局考虑,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确定分区施策与分类指导的方法。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采用“四区一线”网络布局。

四区:第一区:武夷山、戴云山间闽江、敖江流域区;第二区:鹫峰山脉以东交溪、霍童溪流域区;第三区:武夷山南部、博平岭、韩江上游、汀江流域区。第四区:戴云山脉东坡、晋江、九龙江、木兰溪流域区。

一线:沿海海岸线一条线,这一条是我省沿海基干林带线和重点湿地区域线。

全国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大部分分布四区范围,只有1种Ⅰ级保护野生植物和20种n级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在沿海与湿地一条线范围内。四区范围的重点野生植物种类,又以武夷山戴云山脉间这一区种类最多。极小种群沿海区域以苏铁类为主,内山区以水松、伯乐树、长序榆、四川苏铁为主,数量极少,趋向灭绝。

5.3学科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开展保护

(1)全省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64种、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28种,以及经过专家推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第二批名录尚未的野生植物名录(特别是兰科的野生植物),待由省级与地方林业、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形成我省野生植物学科发展和保护的对象名单。要结合全国开展的野生植物资源第二次调查工作,将我省全部野生植物保护对象,分种类,调查其种群、个体,分布(地点)GPS、范围、数量,并建立档案,设置保护点,落实管护人员和职责等。

(2)加强全省野生植物重点保护,要突出濒临灭绝和濒危级的种类,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野外种群数量极小,极度濒危到随时都有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或者是生境要求特别,生态幅狭窄和潜在基因价值不清楚,其灭绝将引起基因流失、社会经济损失巨大的野生植物种类。目前我省的极小种群暂定:苏铁、台湾苏铁、四川苏铁、水松、长序榆、伯乐树、观光术等七种。

5.4学科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5.4.1加强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制建设得到重视。根据全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福建省森林保护条例》,为保护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法律依据。即将酝酿出台的《福建省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具体办法,统筹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5.4.2进一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行政机构体系

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将原来列为事业建设单位的管理体系,逐步转入依法与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级政府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要以主管部门制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规划以及涉及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建设事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计划,制定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野生植物学科保护与发展,要全面纳入政府管理的议事日程。

5.4.3加强对珍稀野生植物产品经营利用的管理

严格控制利用我省珍贵野生植物加工家具及其它产品。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加强管理、科学利用、持续发展。

5.4.4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与保护的能力建设

(1)加强野生植物本底调查与基础研究。建国后,福建省陆续进行了多次植物调查与珍贵物种调查,但多是局限性、间断性地进行。植物物种的鉴定主要记载地点(县、乡),没有进行定量的本底调查。许多野生植物本底调查工作,在自然保护区筹建过程中,大多是罗列历史资料,缺乏系统的野生植物种类数量化资料。因此,首先建议以县(市)和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全面开展一次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方法以国家规定要求,以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方法;路线调查要对于天然林小班,穿越观察调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域;典型调查,对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相对集中分布区域或者代表性群落类型,调查样地(或样方),调查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对象的物种数量,测量高、径因子(指乔木层树种)、分布范围生态状况、保护管理与经营开发利用状况;本底调查结果,要详尽提供当地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与数量情况。其次,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要根据国家、省级重点野生植物宏观布局状况,在我省西北部重点林区县(市)和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自上而下部署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定位观察样地,定期进行现场勘察工作。基础研究内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包括树种群落特征,群落区系组成,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群的生态位与种群联结关系,种群演替方向动态,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保护效益。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发展,要提高科研保障措施能力。近期内,全省要集中一批植物分类、森林保护和造林培育方面的教育、科研和生产实验部门的科技力量,联合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极小种群的植物种类、省级保护植物的地方特有种群,尤其是目前人工繁殖难度比较大的项目要立项研究,联合攻关,尽快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设备和先进的保护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以提升拯救、保护和发展利用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联合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极小种群植物和省级保护植物有种,在保护区和植物园内,研究物种致濒原因,生境恢复与改造技术;研究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和定位监测其生物学特性,种群结构变化规律等课题。国有林场应当成为濒危珍稀植物与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试验地。全省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成立省级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对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现状的评价,以及深化论证与鉴定工作,提高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的成效和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能力和素质。

(3)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的资金投入,搞好野生植物保护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拯救和保护野生植物,是维护人类生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因此,各级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将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公益性投入。要按照事权划分原则,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事业投入管理运行经费编入各级财政预算系列,确保野生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管理工作正常和高效开展。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3

野生植物资源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由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因而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野生植物在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野生植物能够满足人们经济发展对物质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的一种,能够生产有机物质,很好地满足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科学研究的需要[1]。由此可见,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前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众野生植物保护意识不强

一般而言,较珍贵的野生植物大多分布于边远地区,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对于珍稀的野生植物认识比较薄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当地对野生植物的宣传保护工作落实不够到位,进一步淡化了当地居民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野生植物属于国家公共资源,不归属于个人所有,这就导致部分人随意地砍伐和破坏,给野生植物资源造成恶劣严重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古树和稀有物种被私人开挖出售,造成了部分物种的流失和消亡。

2.2野生植物保护法规不够健全

迄今为止,云南省依旧没有一部完成且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虽然,1996年我国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但是其操作性差,并且很多条款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根本不利于保护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

2.3各部门之间配合不足

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涉及较多的部门,因而需要各部门加强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配合机制,致使一些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从而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2.4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人认为,野生植物只是普通的树木和草,无需花费太多精力进行保护。云南省在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数量不多,加之部分野生植物主管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的业务素质以及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培训加以改善。国家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管理和保护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知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2.5环境污染影响野生植物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工业的三废排放以及人们对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加之人们日常对植物的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均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大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强度和难度[2]。

3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的策略

3.1遵循自然规律,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

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要想实现其数量不断扩大的目标,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要从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尤其注重对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

3.2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社会各界纷纷加入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行列

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仅国家要加强重视,更重要的是公众也要提高认识,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之中。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制,加强对保护区整体工作的规划和布局。

3.3加强国际间友好合作

加强国际间合作是进行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全新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值得推广。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部门可以与世界其它国家一起制定相应的公约,然后在依据云南省情况以及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保护经验,从而有助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3.4注重宣传,促进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进程

针对公众对于野生植物保护表现出意识薄弱的现状,还可以通过宣传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野生植物保护部门要善于采用各类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对公众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野生资源保护的行列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开展专题讲座等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积极鼓励民众自觉成立民间野生植物保护组织,使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网站,依托网络媒体达到宣传的目的,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活动。

4结语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珍稀植物;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233-02

珍稀植物不仅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植物科学研究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果这些中国特有的种质资源消失了,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近年来对国内外物种保护的经验来看,一个物种消失往往会造成多个以其为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因此必须及时抢救这些濒危的植物。

1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各项资源的基本来源,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资源。但当前,我国珍稀植物的数量越来越少,很多珍稀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加强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很有必要。下面主要总结当前我国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经费投入不足

实际上很多地区的的预算中并没有专门设置珍稀植物的保护专项基金,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正规的资金渠道。这种情况下,直接造成了珍稀植物保护经费开始方面的困难,当前珍稀植物保护正面临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因为珍稀植物保护的经费紧张,面临着开支困难的现状,因此很多这方面的科研及保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不仅对珍稀植物的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相关科研及宣传工作也只能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大大制约了珍稀植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发挥。

1.2缺乏专业的人员与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机构不完善,专业人员缺乏,总体专业水平不高。很多乡镇林业站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牌子挂出来,多数人员均为兼职,加上珍稀植物保护地区均处于偏远的山区,面临着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以及福利待遇不高等问题,因此,我国珍稀植物保护队伍并不稳定,现有的条件无法留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1.3珍稀植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当前,我国珍稀植物正逐渐减少,珍稀植物资源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实际上出现当前这种现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第一,经过过去几十年的过度采伐,很多天然阔叶林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南方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植物已经濒临采伐殆尽。第二,大量违法犯罪现象出现,如近年来乱砍滥伐现象猖獗。改革开放以后,一些人受到珍稀植物市场好、经济效益高等因素的影响,不惜以经营珍稀植物为手段谋取暴利,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进行采伐,因此野生珍稀植物越来越少。第三,当前人工造林的数量相对比较少,广大林农对珍稀植物苗木的营造积极性不高,林政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人工珍稀植物营造提供更多的优惠措施,严重影响了林农对珍稀植物造林的积极性。

2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途径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从原始生命进化来的,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要想生存下去必然需要和自然发生关系。人类不能为了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就肆无忌惮的开发自然,应该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进行积极探索。为此,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对这些濒危植物的可持续利用。

2.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护意识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宣传,在各种场合向广发人民群众介绍珍稀植物,尤其是让大家了解珍稀植物保护的重要现实意义,使民众树立对珍稀植物进行保护的责任,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各级领导对珍稀植物保护引起重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珍稀植物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营造出一种全民保护珍稀植物的良好氛围。

2.2完善珍稀植物保护机构,提升专业人员综合素质

政府应该将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看成一项重要工作,监督相关部门将这项工作贯彻落实到具体地方,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针对乱砍滥伐等不法行为应严厉惩处。同时,进一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健全珍稀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高相关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为技术骨干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培训和深造,有效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人员不够的问题。

2.3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培育研究

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当前珍稀植物数量越来越少,加上保护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这方面的科研明显滞后。如果可以在珍稀植物培育上增加科研经费,就可以有步骤的开发濒危物种,加强对关键种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增进经济、社会及生态方面的效益。

2.4保证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在珍稀植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应该将合理培育资源作为基础,不仅要防治出现过量采集的问题,还要积极挖掘新品种,积极引进野生植物类型,加大力度培育优良品种。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发展加工业为主体,使植物资源利用从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建立起集生产、经营及科研等一体化的载体,对视频、药品及香料等进行有计划的开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的各部分进行加工,促进野生植物综合效益的提高。

2.5重视植物的繁殖驯化,使园林绿化树种得到增加

通常情况下城市园林绿化树种会采用一些花色各异、树形优美的野生植物,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成本,还能使绿化树种的种类得到增加,一改当前我国市场上绿化树种较为单一的局面,将野生树种驯化成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这样可以使广大城市居民充分了解和认识野生植物,这对增强大家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非常重要,起到了无形的宣传效果与作用。

3结语

珍稀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财富,应该对这些珍稀植物进行较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证资源得到持续利用,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最多财富,为城市园林绿化及家具美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庆法,高红莉,王洪友,等.河南省珍稀树种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4):134-138.

[2]许耀辉,甘新军,曾振军.广东省从化市野生珍稀濒危植物观赏特性评价及其开发利用[J].热带林业,2006(3):34-35,30.

[3]李国标,林中大.清远市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开发利用[J].广西林业科学,2007(3):158-163.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林业;营林技术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现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如何修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生态环境可以良好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而林业则是一种平衡社会发展需求及自然环境需求的重要产业。在现今营林的过程中,其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及林业经营活动,其还需要考虑如何促使生态环境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而保护植物多样性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则少不了营林技术的应用。

一、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为大多数陆生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以及能量来源。因此,森林植物多样性是构成世界生物多样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绿意,促进了我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与推进,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以及气候异常等原因限制,不仅破坏了森林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也使诸多生态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为从根本上保障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与现代社会的全面进步,保护植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工作刻不容缓。首先,植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园林的重要指标,是城市的“天然净化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前提,是保证城市绿化建设工作顺林开展、保证城市园林协调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当今文明城市评比的重要指标。其次,植物多样性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保护生态系统别是植物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持水土、改善区域天气气候、促进能量物质的循环与流动,同时也有利于维持森林资源中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区域环境多样化,对于提高生物多样性整体水平,改善林业植物生态功能,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营林技术分析

在保护植物多样性上我国林业部门开展的不够深入,其主要受相关研究不够充足、技术不够全面及造林科学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在营林工作中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营林工作的研究,并不断的提升相关的营林技术,对于在保护植物多样性中可以应用的营林技术以下通过对林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需求的分析及研究提出了几点可以在实际中应用的建议。

1、营造混交林,构建良好的植物生态群

(1)营造混交林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方法。通常在林业造林工作中主要以纯林为主,这样便于造林工作的进行,但是在实际中此种形式的树林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并不利于树林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为此在造林工作中应根据实际的地理情况、造林需求来进行混交林的种植,这样可以保证树林结构的完整,有利于树林形成完整的生态环境,为促进植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条件。

(2)必须对人工造林进行一定的混交。主要是考虑到肥沃土壤的原因,易分解的腐殖层就是由于混交林内的枯枝落叶层形成的,这种腐殖层能够使林区的土壤变得更为肥沃。从而为植物生长创造更好地生长环境,这就有助于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保护。另外进行混交人工造林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去除一部分害虫的生存寄托,也就无法再作祟了,有助于良好森林环境的形成。

2、特e要对苗圃建设加以重视

在进行育苗的过程中需要对苗木进行全面的检疫,由于一些种子可能携带病虫或病原等,由于林木幼苗抵抗力较低,若是在苗圃中种植带有病虫害的种子可能会造成其大面积受到传染,因此在实际中需要重视对种子的消毒工作,同时苗圃中的土壤也可能会存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或是其它病虫,为此在进行育苗之前需要在苗圃中进行整地工作,并对土壤进行彻底的消毒,避免病虫害威胁到苗木的出苗率,另外,在苗圃的日常管理中还需要注意肥料的使用,同时定期的进行苗圃的除草工作,以此来保证育苗工作的有效进行。

3、合理借助营林技术防治植物病虫灾害

植物病虫害是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既危害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造成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的巨大损失,合理、适度选择与采用营林技术可以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的良性生产与正常更替。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增强森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意识,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综合方针,标本兼治,适度放弃一些化学药剂传统治理法,开发生物防治法,建立科学、安全、有效的营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其次,林业管理部门要注重植物疫病定期检查工作的彻底贯彻,严格监督疫情监测、检查工作的正常执行,同时要加强病虫害疫情区域的隔离与监管,隔断疫情传播渠道,减少疫情危害度。

4、定期实行封山育林政策,为植物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只有在尊重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减少人为破坏与意外灾害的发生,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要设置防护栏,避免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牲畜随意破坏、践踏植被;在人迹较多或是珍惜植物生长区域用显眼标识提醒行人禁止入林、砍伐,排除人为因素的植物破坏。

5、综合采用多种营林技术,趋利避害,科学管理森林资源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事实,再加上诸多环境污染、化学位置侵蚀等等,土壤与气候条件大大降低,必须尊重植物自身的性能特征,科学管理森林资源。首先,要根据植物对生产环境的需求、病虫害抵抗力情况、对水和热敏感度等等,选择不同的植物种植规范方案,使植物处在良性生长系统中。其次,可以通过安装摄像头、安排专人定期检视的方式要实时关注植物的成长过程,并根据植物的成长状况调整后期管理计划,提高森林管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保障植物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研究对于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该研究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同时也比较复杂,再加之我国营林技术领域对于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技术研究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而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所以,在今后林业技术的发展中,要加强对保护植物多样性营林技术的研究,并且要从植物多样性的多个角度,从营林技术的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海杰.现代营林技术中的植物多样性保护[J].黑龙江科学,2016,7(10):60-61.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园林植物保护 现状 对策

前言

1. 园林植物保护的必要性

园林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树冠的截流、地被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或减缓了地表径流量和流速。还有防风固沙的作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植物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园林植物在园林中具有遮阳、降热、防尘、净化空气等功能,而园林植物常因病虫害、日灼、冻害等损伤致使园林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不仅会丧失园林植物应有的功能,还会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深入调查园林植物保护现状,并根据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确保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功能。

2. 园林植物保护现状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宣传力度。领导对园林植物保护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关键因素。一旦领导没有对园林植物保护给与足够的重视,就会出现植保资金不足、设备陈旧等问题。此外,对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大,广大市民没有主人翁意识,无法形成社会来共同解决园林植物的保护问题。缺乏统一管理,我国的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大部分都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各承包公司独立进行绿地的维护管养工作,造成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无法在防治方法、防治适期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我国园林系统普遍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植物检疫意识淡薄。一些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进行了病虫害的传播。树种栽植缺乏合理性,园林设计中对树种的选择缺乏充足的考虑,树种选择时忽略了适应性,树木出现了缓慢的生长,非常容易产生病虫害。同时,一些园林设计为了能够节约绿化需要的资金,对于植物的挑选缺乏多样性,仅选择了单一的树种,病虫害一旦侵犯,园林中的植物很有可能全部被快速波及。园林设计施工缺乏规范性,因为在园林设计施工中缺乏严格的计划方案,所以在起挖苗木过程中破坏了植物的根系,栽植树种时操作不标准,栽植之前对土壤缺乏科学处理,无法施入充足的肥料,造成栽植后的树种生长非常缓慢,不能达到生长的正常需求,为病虫害的侵入创造了条件。绿色植物保护缺乏标准化,园林中植保工作人员对环保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在养护工作中使用了大量农药,造成了人力资源的耗损。选择不恰当的农药,高毒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消灭了害虫还有它的天敌,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园林植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是我国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在日常管养中,不知道如何通过养护、栽培等方法进行植物病虫害的防止,同时也未对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进行记录、分析,而只是在看到病虫害时盲目的进行用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违背了进行环境绿化的初衷。此外,园林植保工作人员大都是聘用的临时工,流动性大,造成了管理和培训的困难。因此,许多植保人员仅仅是凭借个人经验进行植保工作,造成了园林植保工作成效较低。

3. 加强园林植物保护的对策

强化政府职能,改变“重载轻管”的落后观念。对于园林植物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管养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同时还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统一防治适期、防治方法、外来物种管理、检疫标准等内容,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保护机制和突发应急机制,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扩散,降低经济损失。此外,应定期组织植保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病虫害检测信息和防治方法。改进更新基础设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提高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就必须提高植保机械的装备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使用率,有效降低残留污染。园林植保单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防治对象选择合理的施药方案,并大力推广静电喷雾、农药回收等先进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从整体着眼,合理配置植物。园林设计时,设计人员应从整体着眼,从尊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出发,进行植物原生态群落的模拟实验,合理配置花、乔、灌、草,避免转主寄生植物近地设计,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区系分布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重点,选择抗性强、养护管理方便、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必须根据生态体系多样化的物种基因以及共生共存的生态原则,对自然环境实施科学模拟,并使其成为复合层次的植物群落。现代园林的设计基础是植物群落,绿色的重要主体就是景观植物,因此对于各种植物需要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贯彻实施适地适种,既能获得最好的绿化效果、提升抵抗性能、有效地抵抗侵蚀的病虫害,同时节约了资金,自然群落的模拟结构每一个植物的群落应当具有相对应的规模与面积,并且这样的群落结构通过一定的种类层次表现,对树种群落水平与垂直结构实施有效规范,确保了群落稳定的生长培育,当群落与四周环境发生相对稳定的作用时才会产生群落顶级状态。群落形成的组合并不是将灌、乔、地被等简单的排列在一起,而是从原有稳定的自然城市中的植物群落去找寻生长组合,森林生态环境是其中植物长时间选择的最终结果。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实施标准化,绿化工作效果怎样与园林中植物的成活概率产生直接的关联,同时也影响到了今后的养护工作的质量。园林绿化施工规划设计应当尽量利用目前拥有的自然地形生态,规划施工设计过程中应当对特殊物种、地形以及生态特定群落进行有效的保护,禁止出现病虫害,促使园林植物的绿化施工能够科学合理,力争达到因地制宜的目标。对植物实施科学养护。对于园林中的植物加强管理养护,提升植物生长质量,尽量减少发生病虫害现象,其中包含了对施肥工作增加管理力度,科学合理的实施植物修剪,并且增强防护病虫害的措施。关键做到因地制宜,综合防治,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应始终以“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相关检疫法规为防治保障,不断提高园林植保水平。改进栽培技术,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温度、湿度、水、肥等关系,通过认真的养护,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能力;采用物理因素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如诱杀法、捕杀法、温度处理以及超声波等的应用;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认真研究当地园林病虫害及其天敌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并逐渐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该方法不但科学有效,也不污染环境,应进行大力推广;采取适当的化学防治,当园林植物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时,化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治理方法。我们应积极研发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和科学的施药方式,逐步解决化学防治的局限性。

结束语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知识保护;措施

1引言

园林设计艺术分园林工程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两个方面,现如今城市园林艺术与园林知识保护已经是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和体现艺术修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利用科学的生态理论学,结合现实地理情况、植物特性、天气等多种因素,合理保护植物、科学管理,最终达到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绿色文明的休息娱乐天地的目的。使人们了解到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园林设计的艺术及园林植物保护现状

2.1园林设计的艺术

园林设计工程要体现一个整体性,根据地理、地貌、人文风貌设计,园林设计的整体性,主要是强调植物、布局、环境的协调性,使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真正的艺术价值。再次考虑其环保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考虑独特、华丽。还要考虑其实用性,因为园林的设计就是为了带给人们心灵放松、心情舒畅的美好感受。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方方面面考虑这些诸多因素,趋利避害,节省园林设计的成本,发挥更多实用的价值。

2.2园林植物保护现状

现在对于园林植物保护这方面,有很多不足,其一是病虫害,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加快步伐,但是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外来树种,胡乱的播种,不同的生长环境,造成病虫害泛滥,还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其二是树种的不良配置,人们局限的认识,使得园林物种与物种之间,植物属性相生相克,会诱发多种病虫害发生发多种植物疾病等。其三园林设计的理念单一,理念单一的结果就造成了设计出来的园林艺术效果不佳,植物种类单一,趋向同类化,没有多大的欣赏价值,也难以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害。

2.3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的质量

(1)提高园林工程设计的质量。园林工程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紧密相连,争取最优的配置,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在数据的掌握和把控上面要力求精准,再次考虑在施工的同时,不影响方案的执行。争取使园林里的每一个因素都能完美体现,体现园林至高艺术性和美感。(2)丰富园林的文化底蕴。一个真正的园林,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它还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知识。目前丰富园林的文化底蕴,是保证园林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将会成为园林设计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它影响园林艺术水平的高低。(3)利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园林植配置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植物的优势,不能一味设计单一的植物类别,要在同中求异,根据不同的植物属性和季节变化设计,这样在不同的季节,就会体现不同的美景,对整个园林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它的观赏价值。熟练掌握每个树种之间的特性,也对它们的植物保护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3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3.1完善园林负责人的职能管理

对于后期的园林植物保护,大部分原因就是园林植物的保护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应在园林管理工作人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园林负责人的思想教育,促进园林负责人尽职尽责保证工作质量。合理的物力、人力、财力投入,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宣传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重视园林工作人员的工作,使他们充分认清和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要使广大市民一起加入到保护园林的队伍中去,逐渐提高园林植物保护意识。

3.2重视植物检疫工作

植物检疫是为了更好应对病虫害威胁,要时刻了解国家颁布的一些地区对于禁止或预防病虫害、流行性病毒、危险物种的介绍和保护措施。对于引进的新物种,要详细检疫,了解它的生存环境和植物天性,避免带来突发病虫害和流行病毒。对于禁止检疫的对象,要严格把控,避免流出。建立健全植物检疫机构,对培育的种苗,进行一一检验。

3.3适宜的植物密集度

园林设计过程中,适宜的植物密集度,才能够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也能有效低防御病虫害的发生。事实证明,植被密集度高,不但植物之间会相互影响,发生病虫害,还会造成生长空间狭小,难以吸收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不利于植物的成活。还浪费了树苗资源,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要及时规划植物生长空间,避免浪费资源,也能提高预防病虫害的效果。

3.4合理的植物配置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有的植物之间难免会出现相生相克,我们进而要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捋顺它们的生存特性,这样才能使植物之间的配置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不但具有多重的观赏性,还有美学价值。所以说植物合理的配备,可以有效地趋利避害,遵循它们的生长环境和自身规律,避免因为错误的配备,使植物死亡、浪费。例如:侧柏、桧柏、龙柏、翠柏等,这些都是园林设计出现次数较多树种,但是这些树却是是苹果和梨锈病的转主寄主。因此,在设计时,应该有效避免此树的出现或是保持适度的距离,防止病虫害的出现,保证植物健康成长。

3.5注重利用本土植物

在园林设计中,本土植物有着天然的优势,简单易投入,容易把控。例如植物培育过程容易成活,并能够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威胁,利于园林保护工作的积极开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来临,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变化,人们更加注重高品质的生活和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和园林植物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也有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必须改变,更加注重园林设计的质量和后期园林植物的保护工作,园林一方面满足观赏者美观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体现浓厚的人文价值。研究园林生态学,也为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也将为园林艺术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璐,叶明.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

[2]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景观规划,2012(6).

[3]郭伟红.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安徽农学通报,2015(12):144~145.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知识产权; 植物新品种权; 农民权

中图分类号: 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97-04

On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Plant Breeders ‘Rights and Farmers’ Rights

ZHOU Zuo-bin , ZHANG Yu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human rights, the new form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above appears, that is , the conflict between new plant varieties and farmers’ rights. New plant varieties granted can inspire the enthusiasm of breeders breeding ,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but China’s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most farmers still rely on the land for a living, agriculture is the survival of farmers the foundation for new plant varieties is at the heart of agriculture. Therefore, to protect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focus on the protection of farmers’ right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s.

Key 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lant new variety power; farmers’ rights

一、植物新品种权的知识产权属性

植物新品种权又被称为育种者权或者品种权,它属于农业知识产权的一种。植物新品种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植物新品种权是指育种者对于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及植物新品种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狭义上的植物新品种权则仅是指育种者对于植物新品种享有的专有权利。[1]从保护对象来讲,植物新品种权、知识产权均与劳动密不可分。一种植物新品种的产生需要育种者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反复进行试验,育种者就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基础就在于育种者付出了劳动,凡没有附加人类劳动的植物新品种无法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也是智力劳动成果。从价值追求来讲,植物新品种权与知识产权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为了激励智力劳动者的创新热情,二是为了促使智力劳动成果得到广泛传播,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植物新品种权具有知识产权的法律特性,即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

(一)无形性

植物新品种权是基于育种者的劳动而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植物新品种是智力劳动成果的结晶,植物新品种权实质上保护育种者的劳动,而智力劳动是无形的。植物新品种权具备无形性,并不是说植物新品种权本身是无形的,而是说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客体是无形的。植物新品种权的客体不同于一般民事权利的客体,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客体是信息,而保护对象则是载体,载体与对象是相互分离的,客体是无形的,载体是有形的,但其他民事权利的保护对象不是动产就是不动产,并且客体与对象是完全统一的。

(二)专有性

植物新品种权的专有性是基于品种权人对植物新品种的独占性和排他性而言的,这种专有性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植物新品种的权利主体只能有一个,不可能存在同一个植物新品种权有数个权利主体。二是相同的植物新品种权只能取得一项植物新品种权,一项植物新品种权也只能授予一种植物新品种,不可能出现同一植物新品种获得数个植物新品种权。即使对植物新品种提供双重保护的美国,也不存在对同一植物新品种授予数个植物新品种权的情形。三是未经植物新品种权人的许可或者未对植物新品种权强制许可的情况下,任何自然人或者单位均不得使用植物新品种。

(三)地域性

植物新品种权的地域性是指某一植物新品种在某一国或者地区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只能在该领域范围内有效。这种地域性特征是由于植物新品种权是由法律授予的,具有法定授权性,而任何国家的法律只能在其领土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超出本国国界,法律就丧失了效力,即国内法不具有域外效力,植物新品种是由世界各国通过国内法保护的。因此,植物新品种权就具有地域性。但是,随着植物新品种国际保护的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地域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比如在欧盟成员国内,植物新品种权是依据欧盟成员国间的植物保护条约获得的,那么植物新品种权就在欧盟各成员国均有效,使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打破了国界的限制。

(四)时间性

植物新品种权有一定的权利存在期限,根据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文本的不同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本国发展的影响,UPOVC成员国对植物新品种在不同的期限内进行保护。非UPOVC成员国对植物新品种保护也有一定的期限,如印度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之外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但其也不是对植物新品种进行永久性保护,而在一定期限内进行保护。

二、农民权的人权属性

农民权最早在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25届大会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行动纲领》中正式使用,具体是指源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农民在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尤其是那些集中体现物种起源和多样性的基因资源)过程中所做贡献的一种权利。[2]有关农民权法律属性问题的探讨,一种观点认为农民权是道义上或者政治上的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民权具有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笔者认为,农民权具有人权属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权与和平处原处长卡雷尔·瓦萨克(Karel Vaska)教授的观点,第一代人权包括生命权、财产权、平等权等权利内容;第二代人权内容包括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等内容;第三代人权又称为集体人权,包括和平权、发展权、环境权等内容。农民权的事实主体是农民群体,历代农民在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资源中所做出的贡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群体自身的发展。可见,农民权是实现农民群体发展的保障性权利,属于第三代人权的重要内容。另外,根据《世界人权宣言》第27条第2款规定,人人以由于他所创造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者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历代农民在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资源过程中必然会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农民权就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保护。 农民权对育种者劳动成果的保护就体现了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体现了农民群体的人格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农民权具有人权属性。

三、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之间的冲突

(一)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冲突的表现形式

1. 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种质资源所有权。《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公约)确立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原则、国家原则和利益分享原则。各种植物遗传资源应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是植物遗传资源的法律主体,而农民是植物遗传资源的事实主体。由于历代农民在保护、提存、保留传统植物遗传资源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故他们对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就享有所有权,即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众所周知,一种植物新品种的诞生,不仅需要先进的生物技术,还需要有传统植物遗传资源作为培育植物新品种的基础。世界上大多数的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却一直认为生物遗传资源属于全人类所有,并且可以免费使用。因此,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先进的生物技术,结合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培育出了植物新品种,育种者就可以根据相关法律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权具有排他性,植物新品种种质资源国的农民也被排除在外,他们想要利用植物新品种也必须向植物新品种权人支付费用,而发达国家却可以免费使用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植物遗传资源,这对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不公平的。可见,在如今这种情势下,植物新品种权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种质资源所有权。

2. 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利益分享权。根据《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第9条规定,农民权的内容包括公平参与由利用植物遗传资源产生的收益的权利,即农民利益分享权。植物新品种都是依赖传统植物遗传资源产生的,作为传统植物遗传资源事实主体的农民就可以依据利益分享权而请求利用自己传统植物遗传资源的植物新品种权人将一部分利益归自己所享有,分享利益的方式既可以依据双方协议,也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由于植物新品种权是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其本身就具有独占性,必然不会允许农民参与分享植物新品种权产生的利益。最典型的就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中的规定,其中1979年文本规定各成员国必须强制规定农民特权;1991年文本不再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强制规定农民特权,而是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是否规定农民特权。农民特权根本称不上农民权,其仅仅是植物新品种权的例外情形,保证农民可以获得部分利益。如今植物新品种权也将农民特权逐渐排除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就可见植物新品种权对农民利益分享权的抵触程度。

(二)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冲突的原因

1. 利益冲突是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冲突的根本。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都属于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权利的利益说观点,权利的基础是利益,权利来源于利益要求,权利就是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不管权利的具体客体是什么,上升到抽象概念,对权利主体来说,它总是一种利益或者必须包含某种利益。[3]植物新品种与农民权也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故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冲突的是劳动创造者的个人利益与知识利用者的公共利益,知识生产者与知识消费者,植物新品种权人所享有的独占权与农民群体的使用权之间的冲突。同时,这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2. 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对象具有扩张性。纵观植物新品种权的发展历史,植物新品种权经历一次发展,它都会将新的权利客体纳入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体系,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总是不断增多,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1978年文本与1991文本的变化,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对象不断扩大,1978年文本规定,每个联盟成员国自本公约在其领土生效之日起,应至少对5个属或者种实施保护,同时对每个联盟成员国于本公约在其领土生效之日起的以下期限内,应对更多的属或者种实施保护,3年内至少有10个属或种,6年内至少有18个属或者种,8年内至少有24个属或者种;1991年文本规定,最迟于受本公约约束之日,至5年期满时,适用于所有植物属和种,对新成员国要求,自受约束之日起,至少适用于15个植物属和种,最迟至受约束之日起10年期满时,适用于所有植物属和种。这种保护对象的扩张性必然会对农民权形成很大挤压,农民权适用的空间越来越小。最为显著的就是对农民特权态度的转变,1978年文本规定农民权强制应用于所有植物属或者种,除了为商业目的的生产外,其他生产活动都是被允许的;1991文本规定,农民特权的应用应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即表明成员国政府可以自行规定农民特权的有无或者享有的程度,条约不对其做强制性规定。

3. 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公约与保护农民权的国际公约的法律效力不同。《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是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专门保护的国际公约,规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实体内容,尤其是TRIPS协议也将植物新品种保护纳入到了保护范围,由于TRIPS协议本身就有具有强制措施(交叉报复制度),这必然会推动对植物新品种的强制保护,体现出对植物新品种权的“硬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公约)和《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等相关公约只是原则性地提出要对农民权进行保护,但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来作为保障,这就导致其对农民权的保护实质上是一种“软”保护。

(三)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冲突的本质

法律价值一般可分为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手段性价值是实现目的性价值的一种方式。目的性价值又可以分为一般目的价值与终极目的价值,一般目的价值旨在通过手段性价值运行,以实现主客体需要满足的自由与平等、正义与秩序等一般状态,终极目的价值则是人的全面发展,它是评价人类历史上所有法价值的最高标准。[4]植物新品种权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权利类型,农民权属于人权体系下的一种权利类型,这两种权利代表着不同的价值。植物新品种权一方面要保护和激励育种人,此为植物新品种权要实现的一般目的价值;另一方面要促进育种成果的交流与传播,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此为植物新品种权要实现的终极目的价值。农民权的价值追求就是要保护历代农民在保存、改良和提供传统植物遗传资源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实现农民群体的全面发展,保障农民群体集体人权的实现。可见,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所体现的法律价值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的冲突实际上是各种不同的法律价值的冲突。法律价值的本质在于法律的存在、变化和作用的效果,是以满足主体的内在尺度——利益、需要、效益为实质内容的。[5]因此,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冲突的本质是权利所代表的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效益的冲突。

四、完善我国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协调发展的对策

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而是完全可以从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对植物新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可以激励育种者的育种热情,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大多数农民还是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是农民的生存之基,植物新品种又是农业的核心。因此,在保护植物新品种权的同时,必须注重保护农民权,实现两者的平衡协调发展。

(一)立法中正式规定农民权

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生物资源大国,历代农民在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资源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从立法体系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相关法律中均没有正式规定农民权,这一方面不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植物遗传资源,无法防止发达国家窃取我国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另一方面容易形成侧重于保护育种者的劳动成果,而忽视历代农民的劳动成果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为了平衡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的协调发展,应该在立法中正式规定农民权,可以把农民权正式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并且作为单独的一章,明确农民权的主体、客体、内容等。农民权的主体可以分为事实上的主体和法律上的主体,事实上的主体是指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的农民群体;法律上的主体是指由国家代表农民群体行使权利和义务。[6]农民权的客体就是各种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农民权的内容就是农民对各种传统植物遗传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二)立法中全面引入CBD理念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公约)的宗旨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首次确认了各国对其遗传资源拥有的原则。[7]在植物新品种的立法中融入CBD理念已经成为平衡植物新品种权和农民权的一种趋势。例如印度、孟加拉国和赞比亚等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立法中均引入了CBD理念。在我国的立法体例中,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5条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范获取或者利用遗传资源,并依赖该遗传资源完成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该规定确立了遗传资源的披露制度,引入了CBD理念。这在立法上无疑是一巨大进步,但仍存在不足:一是遗传资源的披露制度不应该仅仅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应当在其它法律中也加以规定,国际上对植物新品种保护采用专利法或者专门法或者同时采用专门法和专利法进行保护。当育种者非法利用我国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培育出植物新品种之后直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时,就无法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条之规定保护我国传统植物遗传资源;二是我国没有全面引入CBD理念的全部内容,育种者利用我国传统植物遗传资源培育出植物新品种,在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之后,没有规定植物新品种权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农民分享植物新品种权人的利益没有法律依据,农民要想利用植物新品种反而要向植物新品权人支付高昂的费用,这明显侵害了农民权。因此,我国要在立法中全面引入CBD理念。

(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提升农民权保护水平

我国应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会议中争取更多的发言权,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共同推动保障自身利益体系的建立,努力改变国际上注重保护育种者的植物新品种权而忽视农民权的现状。虽然《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明确提出了农民权,并要求各成员国保护农民权,但是这些国际性的条约和公约只是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做保障,从而导致各缔约国对农民权的保护很不到位,但植物新品种却被纳入TRIPS协议中保护,由于TRIPS协议有交叉报复等强制措施作为保障,所以这也就是造成强化植物新品种权弱化农民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提倡在保护农民权的国际公约或条约中增设保障性的强制措施制度或者倡导将农民权引入TRIPS协议中保护,借助TRIPS协议中强制措施来保护农民权,促使农民权得到强制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胡开忠,等.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王渊,马治国.现代知识产权与人权冲突的法理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8,(8).

[3]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高其才.法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9

项行军

 浙江绍兴 311800

摘要:风景园林工程的施工管理及养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园林施工处于园林工程的中期,重点强调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并影响到后期的

整体效果。园林施工是一项短期的工程,而养护管理则是相对长期、周期性的工程。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

系。本文重点分析了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特点,以促进我国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 施工管理;养护措施

1、工程施工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园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

园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园林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

有树木、草地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原有土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在

园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养料的补充和修复,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

长条件。

(3)树木栽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普遍具有

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

2、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园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问

题,还要严格保证园林施工符合设计整体效果的要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会得不偿失。

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

以及新的生息环境的建立,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同

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还要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以便跟踪调查

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并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和创建。

(2)、要保护城市中含有丰富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

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

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园林施工中,常

常会遇到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等地理环

境,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潜力。园林施工中并不是简单

的照图施工,而是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在对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

地方,一定要在与建设规划部门、技术人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最终确定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

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泽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生物长期

生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间,必然会导致野生动植

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灭亡。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过度的开发与利用,

而缺乏必要的修复与保护,人类已将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园林施工

中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保护日渐减少的湿地生态系

统,为野生动植物保留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风景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注意要点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容忽视。园林中的植物栽植

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

管”,由此可见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的重要性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

特点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就必须

为植物创造适应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环境,园林施工中必须培养植物的养护

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

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灌溉的方

式满足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据植物的具体缺

水情况而定的。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灌溉是园林施工中

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园林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

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时,一定要进行适

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工

作没有认真进行,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

象。施肥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3)排水: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

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

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

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4)病虫害防治:园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国外引进的,其中

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虫侵扰,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

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发生,病虫

害防治工作并不是发现问题后才展开的,那样往往是“亡羊补牢,悔之晚

矣”,而是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

原则。

4、风景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并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

求都较高。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

的两个因素为: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园林施工中只有将这

两点机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施工中保护措施

与养护意识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其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园林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

体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设计者的设计

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园

林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现

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加强园林施工地区的生态保护。虽然设

计者的设计意图有所改变,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有一定而影响,但是只要

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需求,也会

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改观作用。其二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

工的全过程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

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

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

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

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植物保护;问题;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农业生产中植物的保护愈发重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经济命脉,农业的发展决定了国家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自然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人们生存的环境也日益恶劣。加强对植物的保护,可以减缓环境的恶化速度,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我国植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异常气候导致病虫害发生几率增加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地区都出现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的病虫害变严重、变频繁,加大了植物保护的难度。另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作物的耕种取得了进步,但这种进步也使病虫害的规律发生变化,使得以前对农作物危害小的害虫变成了主要害虫,也加快了害虫的蔓延速度,增加了病虫害监测的难度。

1.2对农药过于依赖,对有害生物的防治缺乏有效措施

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是阻碍农作物生长。目前,我国粮食作物因病虫害、草害和鼠害等危害造成的损失每年达800多亿公斤,水果和蔬菜的损失更大。由于缺乏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使得我国目前的植物生存和生长受到严重威胁。此外,为了增产和防治病虫害,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也使植物本身失去了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同时植物自身的生命力也在减弱。农药的过度使用增加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对农药的过度依赖,使得农业生产失去了生态平衡,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不利于农作物健康生长。

1.3缺乏科学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意识

一些地区为了达到土地的有效利用和追求更高的价值,在农作物种植时没有遵照科学合理的技术,也缺乏环境治理和保护意识,导致植物在种植后大面积枯死,这不仅没有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还破坏了植物的生存空间。有些地区对荒山进行开垦耕种,本意是增大农作物种植面积,结果却导致了植被的破坏,开荒的地块粮食产量低,沙漠化严重。

2我国植物保护的未来展望

2.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植物保护的宣传和研究

相关部门要对植物保护给予一定重视,首先要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一管理。通过各部门协作,因地制宜,建立法律法规,以健全病虫害保护机制。同时要加强植物保护的宣传工作,定期组织讲座,或通过多种形式对植物保护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植物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到植物保护中来。其次要加强植物保护的研究工作。在植物保护过程中,对病虫害的规律进行分析是植物保护的前提和基础,需要科技人员对地域的天气、土壤和植物生长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病虫害进行预测,对较常见的病虫害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

2.2培养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对植物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植物保护的作用就是通过控制病虫害、草害和鼠害等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我国传统植物保护体系在农作物生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科技发展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植物保护也面临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培养专业的植物保护人才,以解决基层队伍中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以增加为农民服务的机会,提高农民的植保水平。

2.3生态治理有害生物,倡导绿色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这是传统的防治方法,虽然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但同时也会对病虫害的天敌产生影响,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化学防治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病虫害的变异性,对农产品的安全和环境安全都造成一定影响。为了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也保障食品安全,应该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切实推进绿色健康食品生产目标,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保证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免受不利因素影响,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2.4加强植物保护的研究

首先,要进行测报防治工作。在植物保护过程中,要根据积累的资料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根据地域气候、土壤和植物生长的特点预测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以提前对植物进行保护。其次,要建立档案,对植物保护技术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档案,以提高后续工作的效率,并节约时间成本。最后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对常见病虫害要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

2.5发展方向

加快农作物市场化和经济化的速度,加快农业生产由传统向集约化有机生产的转化,改变露天种植向大棚种植转化,由粮食增产目标向食品安全目标转化。在农业生产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求农户种植抗病能力强的优良植物品种,增加对农户耕种过程的技术指导,加强农户植物病虫害的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结合。

3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农药在植物保护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植物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此,要加强植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人加入到植物保护的队伍中。同时,要培养专业植物保护人才,加强对植物保护的研究力度,争取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毒性小、污染小的农药,以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加快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雁华.城市园林植保的现状与防治对策及新技术展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