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15 17:53:31

刺激消费的措施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刺激政策;ELES法

0引言

为应对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如湖北省实施了为期四年的以家电下乡为代表的农村消费刺激措施。按照弗里德曼持久性收入假说理论,可以推断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出的消费刺激政策措施作用效果将非常微弱。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将基于湖北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相关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

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居民的消费支出更多的是受持久性收入的影响,暂时性收入的增加对当期消费支出只会产生微弱的影响,即Ct=(Y1t,Yst)其中Y1t表示持久性收入,Yst表示暂时l生收入。关于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对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影响,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于淑波等(2007)等人的研究甚至捕捉到了持久性收入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巨大差异,从而证明了暂时性收入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非常有限。蔡跃洲(2009)等人的研究认为虽然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只有国家财政救济费等持久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支出具有重要影响。温涛等(2013)的研究也认为,只有经营性收入等持久性收入才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具有重要影响。李通屏(2005)从消费制度的角度论证了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与暂时性收入相比,持久性收入对居民的消费支出的解释能力更强。郭平等(2011)的研究表明城l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由现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张迎春等(2013)的研究也认为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持久性收入的增加有效的刺激了食品消费需求的增加。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基于ELES模型对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探析农村居民的基本需求现状和收入需求弹性,为政府制定政策及企业投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ELES方法简介及模型设定

1.1ELES法简介

ELES法(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是Lunch于1973提出的用来测算某一特定经济对象的基本消费需求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假定消费者只有在将收入满足基本需求之后,才会将剩余收入用于满足其他需求,从而将消费需求人为的划分成基本消费需求和非基本消费需求。若Cit、C0i、Yt分别表示消费者在第t时期在第i类商品上的总消费支出,基本消费需求以及总收入,bi表示消费者满足基本需求后用于消费其他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具体公式如下:

(1)

由于各类商品的基本消费需求是未知而固定的,因此可对式(1)中所有含有基本需求的项进行归并,经归并后,原ELES模型可化为:

(2)

(3)

1.2模型设定

除了基于ELES模型测算消费者的基本消费需求和各消费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之外,还要考察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在ELES基本模型分析框架中还加入了一个表征政府消费刺激政策实施与否的虚拟变量D,即:

(4)

(5)

3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模型中的D为虚拟变量,等于1表示实施了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等于0表示未实施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由于湖北省此轮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实施时间为2008年12月-2012年12月,故对2009-2012四个年份均赋值为1,其余年份D=0。

湖北省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各类消费支出均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2014》,《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5》。

4回归分析

为防止伪回归,需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了ADF法,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c和Y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它们的二阶差分均为平稳时间序列。再进一步通过Johansen检验法,可知Johensan协整检验拒绝了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农民消费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采用OLS法对其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并结合ELES法计算了各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和收入弹性,回归结果和测算结果如下:

从总体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支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总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达到了0.816,即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将会增加0.816元。消费刺激政策措施对湖北省农村居民的自发性消费需求的作用不显著。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消费政策刺激措施对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显著的正影响,与未采取消费刺激政策措施的年份相比,其边际消费倾向约提高了0.204。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消费刺激政策措施通过价格补贴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刺激了农村地区居民的潜在需求。

从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可以看出,交通通信的收入弹性最大,其弹性值高达2,这表明在现有收入基础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消费需求将会增加2个百分点。此外,居住、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和衣着相对于剩余收入均富有弹性,这意味这些消费项目是未来培育农村地区消费市场需求新的增长点。相反,食品,文教娱乐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

从基本需求来看,食品、文教娱乐和其他商品和服务的基本消费需求为正,这表明文教娱乐已成为湖北省农村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项目。食品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而文教娱乐主要用于满足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可以认为湖北省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

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剩余收入总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388,这表明在满足其基本需求之后,在剩余的收入中,湖北省农村地区居民将用其中的0.388元用于够买基本需求之外的商品和服务。其中居住相对于剩余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为0.241。在农村地区,居住条件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开始关注自身的社会地位,其消费需求不再局限在物质层面,更关注物质与精神并重。此外,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次之,但也高达0.201,可见改善膳食营养结构也是农村居民消费的重点。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2

关键词:居民消费 消费倾向 政策刺激

当前我国民间市场消费力不足,加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2009年2月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4.5%,为自1999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大型项目。同时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实行以购物券的方法来刺激消费,而这种刺激消费的方式对居民消费有多大的影响?居民消费影响又是什么?当前我国政府如何对居民消费进行政策刺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支配下进行的,是消费者根据自身需要与偏好,选择和评价消费对象的心理活动,它支配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通过消费行为进行体现,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即为消费心理,又称消费者心理。消费心理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消费品的判定标准的改变,从而改变消费需要的指同、构成;由消费心理因素引起的消费流行(时尚)还决定着消费需要热点的转移。从公开数据来看,1995年至2007年12年间,政府财政税收增长了5.7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1.6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只有1.2倍。相应地这一阶段中居民消费所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最低时降到35%的水平。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失衡的经济结构不断恶化,直到2008年遭遇到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这一问题被集中放大了。以扩大消费需求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了启动消费,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如连续下调银行利率、增收利息税、增加居民收入等,但这些措施远未达到顶期效果。居民收入仍大部分存入了银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长。出现如此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着一定的消费心理障碍。

(二)居民收入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众所周知,形成消费行为的根本条件是消费者存在有效需求。消费有效需求是指市场上有支付能力或购买力的需求,它有两个条件:第一,消费者愿意消费;第二,消费者有支付能力。消费者的收入偏低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原因。收入偏低就意味支付能力有限,则不能满足有效需求的第二个条件(即有支付能力)。一个收入偏低的居民,其收入主要用于购买维持生活的必需品,对必需品的选择一般以物美价廉为准则,对于商品的外观、品牌、包装等则无过多要求,更不会有对汽车、钢琴等“生活奢侈品”或外出旅游等高消费。

(三)消费预期

消费者对来来收支不乐观的预测是消费需求偏低的另一要因。预期收支不乐观将导致谨慎心理,进而表现为不敢或不愿意消费。这就不能满足有效需求的第一个条件(即愿意消费)。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工作的薪金,能以股票、期货等投资回报作为重要经济收入的人还很少。因此,所在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决定着绝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破产、裁员、降薪现象也会发生,不但单位效益差的职工对未来收入预测不乐观,企业状况好的职工对预期收入也不敢一味看好,况且还要担心下岗、失业。再加上住房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税收制度等改革尚不完善,住房、治病、就学等费用有增无减,致使居民增加对未来支出的预测值。在这种预期收入不保证,预期支出增加的夹攻下,居民自然而然对消费产生心理障碍,减少支出、增加储蓄成了许多居民的优先选择。

(四)房屋购买

房屋购买是当前居民消费倾向偏低产生原因中的重要因素。我国从实行福利分房制度到货币分房时间已经很长了。但是,目前对于一般收入的居民来说,购房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房价与收入的巨差令居民只能“望房兴叹”。虽然现在有贷款购房政策,且不说贷款利息高、手续复杂而令人生畏,单就每月1200元左右的分期付款就“实在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实生活中,量入为出的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大多数人愿意攒够钱再购房,而不敢也不善于花未来钱,即贷款购房。因此,未能赶上实物分房末班车的人,为了购房,免不得省吃俭用,严重阻碍了即期消费。

(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养老保险是国家为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的实质是通过社会成员的互助互济来解决的。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使企业摆脱以往对退休职工生老病死的统包统揽。从而减轻企业负担;而离退休人员也可摆脱对企业的依赖,退休后收入由社会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逐步改革,但尚不完善。不管是领到了养老金的离退休人员,还是在职的正在缴费的职工,仍存有顾虑:一是虽然政府出台政策将养老金额提升但现在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额总体水平还是较低,二是养老金大都由社会养老金和原企业的各种补贴构成,其中企业补贴部分纯属企业行为,得不到保障,使本就不高的养老收入再打上一个折扣。另外,每年的养老金增幅能赶上物价上涨幅度吗?因此,已退休及将退休人员都在顾虑重重下谨慎花费。至于尚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退休后收入无保障,则更为担忧。虽然自去年开始我国已经出台《劳动法》等法律规章制度要求企业必须为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企业的执行情况差异,还有相对一部分人员没有参加。所以说,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是当前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原因的一部分。

(六)医疗制度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深化城镇医疗制度改革,其核心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运行机制,降低成本,给患者提供及时、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配套措施滞后等原因。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对未来的医疗制度有疑虑,目前,医疗改革的好处尚未体现,医疗费用却居高不下,“治个感冒有时竟需上百元”。对此,居民们一方面盼望医疗改革尽快完善,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就是把现有资金存入银行,以备万一。不难看出,医疗制度不健全给即期消费带来阻碍。

(七)教育体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教育被国民看作消费性的公益事业,政府理所当然要对其投资、管理、控制,但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经费投入偏低,教育基础薄弱等情况抑制了教育体制的发展。在这种体制下,教育体系在许多方面限制过多,形成了长期以来中国教育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局面。进入2000年以来,教育系统大力进行了改革,努力构建使我国束缚过多的教育模式与欧美比较放任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使我国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与欧美的分权管理模式相统一的教育新体制。目前我国教育新体制还不健全,旧体制仍起作用,在这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教育领域滋生了许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教育收费问题。

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政策刺激方式

(一)减税

减税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最常用的反危机工具之一。减税不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税,还包括减免消费税;不仅针对居民家庭,也针对企业。对消费税进行减免不仅作用最直接,而且效果也最明显。因为对收入减税只是针对现期收入,而降低消费税相当于对长期收入进行减税,而且消费支出越大,所得到的税收优惠就越多。当前我国政府在借鉴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减税工具下,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具体现状对消费者进行了减税的政策刺激。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短期内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反应力度,不仅刺激消费有明显增加,还有助于强化居民对收入变化持久性的判断,从而起到稳定预期、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的作用。自从我国政府出台减税政策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消费,但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刺激手段,减税对经济刺激的有效性还有待观察。

(二)降低利率

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国在刺激经济时常用的政策手段。人们一般认为,降低利率不仅有利于刺激投资需求,也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经济危机蔓延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降息措施,从2008年9月份开始连续五次降息。然而,经过专家分析和经验检验并没有发现利率水平对消费和储蓄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在于,人们进行储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预防性的,即预留出一部分钱以满足未来的消费支出或不时之需。虽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间接影响还是有的,这就是通过刺激投资需求促使经济形势好转,从而扩大就业、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

(三)发展消费信贷

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品正在成为更多普通人的消费目标,但人们的现期收入和短期积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启动家用汽车、商品房消费市场。认真解决消费信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在发展消费信贷方面的刺激政策在我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大的刺激效果,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业务,例如:房贷利率七折优惠,小排量汽车补贴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一定作用,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房屋市场有了一定的回暖。因此,政府要持续坚持消费信贷的政策实施,认真解决消费信贷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努力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四)对消费进行补贴

在西方国家,消费补贴大都只针对低收入者,这样也可以同时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约翰逊政府大力推行“伟大社会”的福利计划时就包含了多项对低收入者的消费补贴措施,如住宅补贴、发放实物券等。我国各级政府在面对金融危机的肆虐也采取了这一方式,地震灾难所在地四川省的省会成都是最先发放购物券的城市之一。2008年12月,成都向超过37.9万的低收入居民发放了近3900万元人民币的代金券。杭州市曾向67万低收入居民发放了1亿元人民币的代金券,用于在商店和娱乐中心的消费。杭州的贫困家庭和退休人员每人得到10张20元的代金券,可以用来在购物中心购物;学生们每人得到5张20元的代金券。而且还向上海等毗邻省市的居民发放了4000万元人民币的代金券,用来在旅店、旅游胜地和餐馆消费。同期黑龙江国旅向周边市县发放了旅游券。这种经济刺激方式只在短期内起到作用,发放后只能产生一次性的刺激作用,缺乏一定的刺激政策延续性,在人们用完代金券后,有关方面需每月连续发放,这样才能保持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我国当前的最重要的是改进国民收入结构,通过少征税和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国富民穷”的状况,才是拉动内需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小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探索,2007(5)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3

从行为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主体行为改变的过程。

因此,消费者学习,就是指消费者通过观察、阅读、讲解、实践等各种方式获得消费知识、经验和技能,从而不断完善其消费行为的过程。

正是通过这种学习过程,消费者可以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和经验,以指导和应用于他未来有关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购买方式、价值观念、消费态度等都是从前学习的结果或效果。

二、消费者学习的基本途径

1、直接学习

直接学习,是指消费者通过亲身参加消费实践,直接了解消费方式、消费对象的各种情况,以完善其消费行为的学习途径。消费者是在消费过程中学习的,得到的知识都是属于感性知识,因此,也可把直接学习称之为“过程学习”或“感性学习”。

直接学习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最受消费者信任的学习途径。只不过,有一点是最明显的,那就是直接学习的成本很大。特别是购买高档商品、知识技术结构复杂的商品和从事难以更改结果的消费活动时,一旦出现错误,则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有厂商在营销过程中推出“免费试用”、“退货无商量”、“无效退款”等……种种打消消费者顾虑的促销措施,并且确实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

2、间接学习

间接学习,是指消费者从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或从商业信息来源处间接了解各种消费问题,从而指导自己未来的消费行为。这种学习得到的结果是理性知识。间接学习的方法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消费行为所获得的知识用以指导自己消费行为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有榜样的示范行为出现。而所谓的“榜样”,并不一定得是产品方面的专家,也不一定得是名人,只要是消费者能够尊重和认可的角色即可。有时,一个普通而典型的家庭主妇就可充当。“汰渍”洗衣粉厂的广告模特就是一群典型的家庭主妇,用地地道道的家务动作(洗衣、凉衣、拨算盘、逛超市)表演、朴实无华的日常生活用语,打动了成千上万个女性消费者的心,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观察学习的结果就是模仿。被模仿者一般是由于其成熟、有经验、消费层次高,在消费行为上经常起着带头模范作用;模仿者会感到被模仿者的行为新奇、有益、实用,从而有意无意地去模仿。当然从众心理也是使模仿成为重要的学习方法的因素之一。大批消费者都模仿同一消费模式,其结果就是这种消费方式的流行,流行则形成时尚。时尚如能较长期地保存下来,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消费风俗习惯。

由此可见,观察学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不仅是暂时的,而且也可能是长久的。对于厂商来说应当高度重视消费者的观察学习,要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消费者充分观察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消费者而言,由于观察学习简单易行,消费者往往可能不经过认真思考就盲目模仿,因盲目性很大,很容易导致消费决策失误。

(2)向名人专家学习

由于名人的社会知名度或专家在某一领域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使得源自于他们所发出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这是大多数消费者都持有的观点。尤其是消费者面对市场上最新推出的产品或是产品技术知识复杂的情况,他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名人的推荐、专家的介绍。因此,在营销实践中,有许多企业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名人做产品广告或作为其公司的“形象大使”,医药卫生、工程机械产品则往往选用医生、工程师、教授等专家来宣传。

另外,大多数的消费者存在一种心理:即把出售某种商品的营业员、推销员或其他营销人员视为这方面的行家,并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指导和技术、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帮助。可以预见: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仅仅是推销产品和服务,更主要的是充当消费者的信息咨询顾问。

应当注意的是:名人专家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固然能够利用消费者“爱屋及乌”的心态达到一定的促销效果,但有关数据表明,这种效果只是在消费者对产品知识确实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发生的,而且名人专家效应是轰动性的、暂时性的。要想长期占领消费者的心理市场,还必须取决于产品或服务的高质量。

(3)接受暗示

所谓暗示,是指采用某种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主体有意无意地接受暗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暗示是每一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暗示最大的特点是:暗示给出的信息是(或看似)无明确目的的、不明显的,这就使得主体在接受暗示信息时,并未意识到来自信息源方的任何压力,因而会不假思索地、毫无批判意识地全盘接受暗示信息。因此,暗示法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主动阅读和收集信息

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总是受外界刺激所左右,他们也会主动地去学习解决问题,以图控制外部环境。在这类学习中,消费为了不受外界的控制,在购物前,他会主动阅读和搜集各种有关的商品信息,再独立地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然后作出合乎自身动机要求的行为反应。

针对此类消费者,企业要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私人信息渠道、商业信息渠道、大众信息渠道等)充分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掌握足够的商品信息,以利于正确决策。私人渠道信息是指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同时和邻居等所提供的信息。大众渠道信息是指社会公众口口相传的资料、大众媒体的传播、各种社会团体所提供的信息。“把满意告诉大家,把不满意告诉我们”是企业在努力试图管理私人渠道信息。“公共关系部”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密切企业和社会公众及各种相关社会团体的互动关系。关于商业信息渠道,企业通常总是注意广告、推销等单向式的信息,而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表现突出,他们不愿意只是被动地受刺激,而更愿意学习知识。海尔集团利用商场晚间营业休息的场所,举办“消费者大学”,免费向消费者讲授各种家用电器使用知识,讲授不仅限于海尔促销的产品,消费者所提出的关于任何品牌的电器知识都可获得解答,结果消费者不仅学习到丰富的产品知识,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望,而且也大大促进了海尔产品的销售。

三、相关的学习理论及在营销上的应用

对企业来说,仅仅知道消费者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这一事实是远远不够的,能够掌握消费者是如何学习的,对厂商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准确把握消费者学习过程的发展规律、了解消费者是如何学习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去影响消费者的学习效果。

关于消费者的学习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过程。在这里,学习被解释为形成习惯的过程。条件反射学习又可以分为感应式条件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学习;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并不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而是更能积极主动地利用从周围世界得到的信息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1、感应条件学习

当引起反应的一种刺激(无条件刺激)与一种不能引起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总是反复同时出现,即便第一种刺激不再出现,第二种刺激也会使主体发生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在条件刺激作用下,主体的行为反应和无条件刺激作用下的行为反应是相同的,这就说明主体已学习成功。

一般地,人们对美丽的景物、可爱的动物、优美的艺术、吉祥的话语等,会本能地产生愉快而温馨的感受。当厂商把本身并无任何意义的产品与上述那些事物联系起来,或是通过给产品、商标以美好寓意的命名,或是为产品作配以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的广告,或是在汽车展销会上的美女、歌手的表演,都正是利用这种条件反射的学习原理,试图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联想:既然他们是美丽的、美好的,能让我愉快,那么这种产品、品牌也会给我愉快的。

感应条件学习中的关键是重复。大量的营销事实表明,让消费者一再地接触同一信息,可以增加消费者记忆的强度,从而减缓遗忘的过程,增强消费者对于这一信息的学习效果。因此,只要经费条件许可,企业总是要尽可能地延长播放广告时间,尽量重复,切忌中断。一旦中断播放刺激,消费者的记忆就会消退,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完全遗忘。但重复不是无限制的。这是因为,一旦过分重复,很可能在消费者身上产生“心理疲劳”现象,即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注意和保持水平的下降,甚至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厌烦。在恶劣的消极情绪反应下,消费者会产生逆反行为,这对企业的促销努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为了不使消费者发生遗忘,又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心理疲劳”不良现象,企业一方面应当视具 体情况决定信息适当重复的频率,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信息重复的艺术性。

2、操作条件学习

操作条件学习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某种强化措施的反复施与,主体会改变着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也就是说,主体总是学习着去做那些能够产生正面结果的行为,而避免能够产生负面结果的行为。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主体愿意反复尝试某一行为,是因为它对主体是有利的――能带来奖励(肯定性强化),主体在尝试后主动放弃某一行为,则说明此行为对其是不利的――会给他带来惩罚(否定性强化)。渐渐地,在主体反复的行为尝试中,随着某种强化措施的反复施与,主体会学习到他应当采取的正确行为方式。消费者的试误行为操作是十分普遍的消费现象。

操作条件学习的关键集中在强化上。肯定性强化可使某种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对于企业来说,鼓励消费者重复某种购买行为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满意感就是对自己消费尝试行为的最大奖励和强化。为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企业还可以在产品促销中采取一些奖励刺激措施,如:免费赠送样品、商品内部附有赠券、数量价格折扣、有奖销售、优惠销售、优质的售后服务等。如果产品和服务确实是令人满意的,许多已经被强化了的消费者还将会继续购买这些产品,即便是在奖励措施撤消后也会如此。

而否定性的强化则可以遏止某种反应的不愉快的或消极的后果。营销人员有时也会使用否定性强化,一些唤起消费者恐惧感的广告就是例证。当然如果产品本身让消费者在消费中产生不满意,这也是一种否定性强化,则消费者肯定会终止有关的购买和消费行为。

3、认知学习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4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主要是投资特区,意在吸引投资;而今像海南国际旅游岛,则重在吸引消费,称之为旅游消费特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这说明旅游消费特区建设可能会不断推进,相应地对旅游消费的刺激作用将更猛更有效。制约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的收入水平、闲暇时间及旅游消费产品的吸引力等方面。尽管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养老、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刚性支出的存在,尤其对这些支出预期的存在,仍使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因收入水平不足而不“能”消费,或即使暂时有消费能力也不“敢”消费;由于带薪休假制度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以及每年假期过于集中导致出行难,旅游产品吸引力还不够、旅游环境还有待完善导致旅游体验较差,使居民不“愿”消费。作为国家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之一,税收制度和政策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以及旅游消费的扩大和升级具有重要影响。税收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的优化,是促进旅游生产力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内涵质量、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随着税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旅游市场的活力进一步被激发,要素活跃度明显增强,税收政策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相应刺激旅游消费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税收政策促进旅游消费的着力点正是通过改变制约旅游消费的三大因素来提升旅游消费,即如何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如何增加可用于旅游的时间及如何推出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涉及各要素的特色产品的提供等。

二、制约旅游消费的主要税收政策原因及刺激旅游消费的主要税收政策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还没有在全国层面形成独立的和体系化的旅游税制,从优化税收政策运行环境看,决策层面需要就通过税收手段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刺激旅游消费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财税部门同其他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增强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以此优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消费升级的税收政策运行环境。当前旅游相关税收制度与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不能全面和实质地满足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尤其是刺激旅游消费的需要。例如,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投融资等方面还缺乏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旅游业的税收负担还有下调的潜力;税收在促进旅游产业内部均衡和优化、促进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增进旅游同相关行业衔接性和比较优势发挥等方面,均具有较大的制度与政策优化余地,如税收政策还不充分关注出境游、入境游、国内游的均衡发展,对旅游新业态、旅游消费新模式缺乏应有支持,对旅游消费特区类旅游主体功能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还缺乏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在直接刺激旅游消费方面无论是对企事业单位还是对居民个人还没有直接的税收措施;对推动带薪休假、鼓励旅游新产品供给(如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等还没有相关政策;对刺激旅游购物尤其对生产和消费“旅游商品推荐名单”所列商品还缺乏税收鼓励措施;对购物退税制度已经在海南岛实施了离岛免税购物办法,免税购买额度也有所提高,但入境游客购物退税制度还没有建立,更没有从国家战略角度研究如何推出可供入境旅客消费的代表国家形象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商品。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从贯彻税收法定原则的角度系统研究促进旅游消费的税收政策措施。

1.从供给角度看

通过税收政策措施促进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以提供更吸引居民旅游消费的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时尚化的旅游消费产品,使居民“愿”进行旅游消费。税收支持主要是不同形式的税收支出,主要是对旅游投资的刺激及对市场失灵的调节:一是要研究制定针对旅游投资的优惠政策。如对购买旅游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旅游项目投资从获利年度始可以享受几年的免税政策,或者享受投资从应纳企业所得税中进行一定比例的抵免;由于旅游产品的推广宣传具有特殊重要性,对旅游宣传费用应允许税前全额扣除;由于旅游新业态的投资风险大、效益难确定,在新业态发展初期,应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收优惠,如对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项目给予所得税减免优惠。二是需进一步降低中西部地区旅游企业和从事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务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限期适用优惠税率,这既是平衡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差异的措施,也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三是要提高旅游业应纳税额核算中人员培训、筹资融资等方面的成本费用扣除标准,降低旅游企业税负。四是应完善旅游业并购所得税收制度,积极促进旅游企业上市和资产的并购整合,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向适度集团化和市场集中化方向发展,优化旅游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结构。五是要优化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如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引导形成国际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并重的旅游消费格局,建立合理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间的衔接和协同。

2.通过税收鼓励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完善购物退税制度

我国2013年境内旅游购物收入约7000亿元。国发[2014]31号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达到5.5万亿元”。2009年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此后我国的旅游购物、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有了长足发展,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目前,全国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已接近30%,但相较旅游购物发达国家和地区40%-60%的比重,还有很大差距。当我国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从现在的不到30%上升到旅游发达国家的最低点—占比40%时,消费额就能达2.2万亿元,这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意义。税收方面对列入“旅游商品推荐名单”的商品的研发费可视同科技企业的研发费加计扣除,对旅游商品的宣传费亦可据实扣除。要加快研究制定入境外国游客的购物退税制度。欧洲、澳大利亚等已经有很成熟的外国游客购物离境退税制度。随着我国游客到欧洲旅游人数的激增和购物支出的增加,欧洲国家在方便我国游客退税方面也出台了不少“便民”措施,如提供现场退税、提供中文服务甚至直接提供退税一条龙服务等。我国的税收征管、海关管理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但由于缺乏退税制度,更缺乏有吸引力的商品,从外国游客购物方面取得的收入并不多。应尽快选择一定的商店作为免税购物的定点企业,在商店或海关设立退税柜台,确定退税流程和额度,以刺激旅游购物。

3.从提供旅游时间角度

通过一定税收措施鼓励所有单位和企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通过闲暇时间的保证让居民“能”进行旅游消费。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带薪休假制度,但要真正落实仍需要一段时间。在过渡期—比如3年内,允许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双倍休假期间的工资支出。对避开法定假日高峰期,实施错峰带薪休假并且享受休假的职工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以按职工工资总额再加计一定比例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角度

应完善对个人旅游消费的优惠措施,使居民“能”进行旅游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大旅游消费的根本途径,从旅游业角度通过发展旅游业提高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并逐步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一个方面,从与旅游相关支出的税收优惠看,又是另一个方面。比如,对企业为职工提供集体旅游或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旅游支出的,可以设定一定限额不计入个人应税所得范围;旅游企业为吸引旅客进行旅游券免费发放的可以加倍进行税前扣除;在逐步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时可以考虑允许居民个人每年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一定额度的旅游消费支出;鼓励旅游消费信贷,对旅游消费信贷支付的利息允许在税前扣除;加快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项改革,为居民旅游消费提供底气和信心。

5.建立旅游特别消费区(或称自由旅游贸易区

或将旅游特别消费区的概念直接并入自由贸易区概念),完善相关税收政策。对边境旅游消费特区应视同“境内关外”,实行封闭管理,区内关税零税率,购物零税率。应制定相应的促进消费的政策,除零税率外,在消费特区推出适合的旅游新产业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尤其在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更应从入境免签证到购物管理等全方位实行优惠。也可以在内地建立类似的消费特别区,尽管全封闭较难,但也可增设免税店、完善退税程序。制定鼓励内地居民去旅游消费特区购物和消费的优惠政策,如继续提高从海南离岛购买免税物品的额度等。

6.配合“一带一路”战略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5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四川省的总体消费能力不强

2007年四川省人均消费8691.99元,低于全国9997.47元的平均水平,说明四川省的城镇人均消费水平仍然偏低,为达到平均水平。而2007年四川省人均收入11098.28低于全国13785.81的平均水平,2011年同样低于全国21810的平均水平,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直接因素,四川省人均收入的不足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均消费不足的原因。再来看农村收入和消费,四川省2007年的人均收入为3546.69,低于全国4140.36的平均水平,一方面说明四川省农村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消费的不足。但是,从表3反映的情况则是――四川省农村人均消费从2007年到2011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消费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由于四川省农村消费结构、环境、理念等发生变化从而刺激农村居民消费;也可能由于政策等其它因素改善了四川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而刺激了需求。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一现象都说明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潜力是巨大了,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这更加说明应该从多角度探索、实施能够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而从政府角度出发,更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从本职出发,研究可刺激居民消费的多元渠道。

二、四川省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失衡

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就使得政府在刺激居民消费上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研究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而历年来四川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就存在较大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如图1所示:

图1四川省城镇农村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对比

由图1反映出的现象可以看到,总的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都呈增长趋势,但是红色线代表的的城镇人均收入和消费始终在蓝色线代表的农村人均消费和收入之上,且城镇和农村间差距不断扩大。这说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而差距扩大的趋势则表明农村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而且在如何促进居民消费的问题上相应的政策也应有所不同,须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三、四川省个地区消费格局失衡

四川省包括21个地区,其中相对发达地区为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GDP排名后三位的为巴中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他们2011的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和消费如表2所示:

表1反映出四川省发达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在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上的差距,2011年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的城镇人均消费都远超过GDP排名后三位的巴中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由于篇幅有限,表中只列举了四川省GDP排名前三位和后三位的对比,但是也足以看出四川省在居民消费上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各地区间消费格局失衡,这不利于整体消费环境的改善成果、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技术缺失、人才匮乏等等因素,解决之道也须尽量同时兼顾这些因素以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总结

通过对四川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我可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近几年中,四川省的消费状况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总体消费疲软,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差异较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的落后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并且两者的差距成扩大趋势,政府必去采取措施予以调整。最后,四川省的各地区的消费情况也是存在这较严重的不平衡,这对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会起到阻碍作用,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胡书东.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26-32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6

本刊征得作者同意将此文翻译(作者对中文翻译免责)并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周期 奥巴马救市方案 美国财政政策

中国分类号:F8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60-1770(2009)03-04-04

经济学家们在两年前还都认为财政政策对烫平经济周期的作用并不显著,并对此深信不疑。但时隔至今,全世界的政府,包括华盛顿在内,几乎都在努力实施巨额的财政激励计划,期望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观点甚至也得到高等院校,政府和商业机构中的经济学家的大力支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迅速而彻底的转变呢?财政政策发挥其潜能需依靠哪些关键因素?万一奥巴马的财政刺激计划失败,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

一、美国财政政策的轮回

财政政策进入美国政策决策者视野最早可以追溯到罗斯福新政时期,为应对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失业率仍有相当长时期在两位数以上居高不下,直至1941年,政府为配合租借法案的实施,以及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军事开支,改变之前的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这一状态才得到扭转。积极财政政策对解决大萧条中的失业和经济衰退问题成效卓著,成为凯恩斯主义最推崇的经典案例。

二战结束后,大部分美国宏观经济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凯恩斯理论以预防失业。一部分经济学家设计出了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希望借此消除失业,或者退而求其次,至少可用于烫平经济周期的波幅。

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结果很快对此类工具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凯恩斯乘数比以往预想的要小得多。乘数较小的原因在于,引致的货币需求以及巨额财政赤字会影响长期利率,从而对利率敏感型消费存在挤出效应。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汇率发生变化,通过国际收支的渠道减少国内总需求,使得乘数进一步下降。

即便经济数据日趋丰富,计量经济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经济学家仍很难对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不知道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影响程度有多大。这种不确定性说明过于频繁和不断调整的财政政策有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削弱经济的波动性。更严重的是,由于刺激消费或减税需要一个决策的过程,财政措施的实施也需要时间,这会给政策效果造成时滞,也意味着刺激计划实施的时机往往是在经济走出谷底之后,这样会给快速扩张的经济带来不合时宜的过度刺激。1960年代因扩张性财政政策而造成的滞胀局面,直接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如日中天时代的根基。

之后反周期政策的操作重点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经济学家认为调整货币政策能够更快捷,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诸多渠道对总需求产生影响。198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率和经济周期波动的明显减弱,进一步提供了有必要倚重货币政策的理由。

二、财政政策卷土重来

然而,为什么近期人们又开始对财政政策产生兴趣?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直到2007年第三季度,经济学家越来越清晰得发现本次经济下行走势与以前的衰退截然不同,货币政策不可能带领我们实现充分就业。

以前的几次衰退主要源于美联储为对抗通货膨胀而大幅提高利率,因而,当美联储认为反通胀的目标已实现,改变政策方向并降低利率,以房地产为主的产业可以在低利率作用下率先复苏,从而使经济走出衰退。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衰退并非源于高利率政策,因此美联储相机抉择的政策失去作用基础。事实上,本次经济衰退植根于风险的过分低估和过度杠杆化。随着次级贷款坏帐的大幅攀升,市场主体开始警觉以前对风险评估存在重大失误,资产的风险溢价明显过低。对风险的再评估导致以次级贷款为标的的证券,股票,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房屋所有者的财富大幅缩水,消费能力受到极大削弱,进而导致社会投资萎缩以及商业房地产价格暴跌。

由于市场普遍担心抵押贷款坏帐仍将进一步增长,与次贷产品相关的金融证券及衍生产品价格出现持续下跌。从而侵蚀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和资本充足率,削弱了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造成信贷市场出现去功能化的情况,没有人愿意提供贷款,甚至对利率变动也无动于衷。

显然,美联储无法通过降低利率改变经济下滑的走势,实际来看,尽管美联储大幅下调了联邦基金利率,但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利率仍维持高位,即便抵押贷款稍后有所下降,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大幅下降仍对刺激房地产业复苏形成抑制。

2007年末,人们发现美联储对经济衰退束手无策,从而重新想到财政政策,开始考虑实施临时和一次性的减税措施,因这一措施能够较容易获得两党的支持并且能够较快得到实施。尽管不论是经济学原理,还是以往减税效果都显示大部分一次性减税金额将成为纳税人的新增储蓄而不是用于消费,但我们仍期望能够看到如同2001年时一次性减税产生的强劲效果,尽管后者技术上更应该被视为是税收政策的一次调整。

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总额为8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相应的资金分别于2008年5月和6月份进入纳税人帐户,不幸的是消费者对此反映冷淡,我个人曾于2008年8月6日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指出这一政策的无效性,美国2008年第二季度的消费仅增长120亿美元。个人收入和支出的月度数据同样显示,5月和6月的消费支出仅提高110亿美元。

更近一些时间,我和史蒂芬・米勒(Stephen Miran)选用1980年1月和2008年9月的月度数据,计算出美国的消费支出函数,结果显示美国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MPC)为0.7,减税的MPC仅为0.13。加入各种短期的时滞因素,结果同样如此,这表明减税对后续消费同样没有影响,所有月度的时滞因素都不重要。

最近几个月,美联储和财政部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拯救信贷市场。这些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银行信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商业票据发行市场的颓势得到基本控制。但这些措施既没能增加信贷总量,也没能解决好前期金融机构倒闭导致的信贷市场去功能化的根本问题。尽管一个稳定的信贷市场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这还不足以完全扭转总需求下降的大趋势。

三、美国一揽子财政刺激方案的设计思路

审视当前的美国经济形势,一个明摆的事实是我们需要财政刺激计划,而且金额巨大。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暴跌使相关资产所有者的损失高达10万亿美元。财富效应的负面作用将使美国居民消费支出每年将减少4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消费支出的减少将造成产出下降和居民收入减少,从而反过来拖累消费支出进一步下降,这将导致总需求每年再减少2000亿美元以上。考虑到经济中存在的自动稳定机制,个人和企业所得税会下降,失业保险金增加,加上其它转移支付,这些有望对冲掉总需求下降的1/3的部分,使GDP每年下降约4000亿美元左右。本次经济下滑以及总需求的下降与以前的经济下行周期中的情况不同,之前存货会增加使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得以利用,总需求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当前经济中的挑战在于:如何在2009年和2010年每年增加4000亿美元的支出,以后可能增加更大的金额。这些支出中的一部分可通过提高美元的竞争力来实现,但美国竞争力的提升,其力度可能只是对冲国外收入和出口需求下降的部分。因此,为弥补剩余缺口,需要美国财政政策增加支出。

尽管财政政策在以前的运用中存在缺陷,但不能因此成为当前放弃财政政策的理由。原因在于,目前信贷市场存在不同以前的一些显著特征,借贷功能几乎丧失,货币环境极为宽松,政府实施赤字政策,增加借款不会导致市场利率出现上升;基础设施项目延迟开工以及由此带来支出增长的长尾不会成为重要问题,因为本轮经济下降周期将比以往几次历时都会更长。以往经济经历高峰到低谷时间约为12个月,而本次下行时间已经持续了12个月,而且可能远未见底。我个人认为能够在2009年见到底部就已经极为幸运了。即使经济开始复苏,其向上走势也将很慢,因为大部分家庭需要增加储蓄而不是增加消费,使得为退休或其它目的而储备的财富水平得以恢复。因此2009年,财政政策将会是有效的,效果可能相对并不显著,2010和2011年,财政政策如继续大幅增加消费,仍不至于导致经济过热。

除了一次性的税收减免可能有助于经济增长外,其他类型的税收政策也能增加有效需求。奥巴马在总统竞选中承诺对每位雇员实施永久性减税500美元,加起来是70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从而每年增加500亿美元的消费支出。缓征投资税等方法也能有助于鼓励投资,特别是缓征部分以后不再予以补征。对科研部门的大幅缓征税措施有助于缓和其投资过度下降,降低外国公司的税率有助于增加这些公司在美国的投资,从而帮助美国增加就业。奥巴马在竞选时提出,把对高收入阶层提高税率的提议推迟到2011年以后,但纳税人,特别是高收入的纳税人,普遍认为可能不会等那么久。税率在未来将上升使得纳税人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总值的现值下降,从而使其减少当期消费。如果总统无限期推迟这一计划,将有助于提高当期的总消费。最后,由于市场担心红利税和资本利得税率会在近期予以提高。若这些税率能保持不变,将有助于股票价格回升,改善股市低迷的状态,从而增加个人消费和公司投资。

尽管运用得力的税收政策有助于衰退尽快结束,但政府加大支出仍然有,必要。为使政府支出更为有效,支出的金额应该足够大,实施更加快速,并重点用于增加经济活动和促进就业,金额大小取决于政府支出采取的形式和持时间长短。保证政府支出的及时性同样重要,因为如果一项开支从2009年开始,但一直拖延到2011年、2012年,其反周期的效果显然不如速战速决政策的效果。瓶颈部门的存在同样也需加以考虑,因其也将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虽然不需要对增加桥梁和基础设施投资必要性进行质疑,也需对设计师和建筑劳动力的供给约束予以关注。

四、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投向重点

奥巴马在其经济刺激方案中重点圈定了财政支出的五大领域,包括医疗卫生、能源,教育、基础设施和救济支出。联邦政府将提供其中的部分支出,其余大部分将主要授权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除了奥巴马提出的这五大重点领域以外,对其他有些领域的投资同样可以起到刺激经济的效果,并可以成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个部分。

由于美国的国防开支几乎相当于其它所有开支的总和,所以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中不应忽视这一部分。而有些媒体报道说,因为经济疲软,军备开支会被削减,这一观点让人吃惊,其中的逻辑可以说是完全颠倒的,经济运行中总需求的疲软意味着,为恢复经济政府开支的所有领域都有可能得到增加。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消耗了大量的军备,对此需要加以补充和更新。在工业经济处于低迷阶段的未来两年,进行这样的更新有利于节约成本。以此扩展到更宽泛的领域,考虑到经济中存在着大量闲置的制造能力,任何一个部门,其维修和更新的成本将大大小于当经济恢复至充分就业时需要的成本。

为解决年轻人大量失业问题,可以考虑增加征兵的名额,假设征兵名额增加15%,则第一年可增加30000个就业岗位。将军人的在编时间调整为2年,之后可以复员就业。这样傲的好处,一是可以为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电子、设备保养、计算机程序设计、核设备操作等,以助其未来增强就业能力。二是提供了储备军入库,在未来需要时可随时加以调遣。

恐怖主义活动的增加以及美国国内犯罪率的提高,使得中情局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经费变相受到削减,增加财政对这部分的支持有助于弥补其资金缺口。现有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另一个可以投放的领域是研究领域,即便加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供帮助高校和医疗机构从事科研活动的资金,2009年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总额仍将会有所下滑。

除此之外,我们当然还能找出很多其他领域,让政府在其中可以有所作为,并能够在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方面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此不再详细加以讨论。

五、奥巴马救市方案万一失败,美国未来命运将如何?

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当然有可能失败,也就是说,2到3年后的失业率可能比现在更高,甚至看不到任何下降的迹象。尽管现在就考虑如果事情发生后我们该怎么办,似乎有些杞人忧天,但对由此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做好心理准备应该是有利无害。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7

一、刺激中高收入者消费与支持低收入者生活――目前相对而言,社会舆论与政策重点放在让普通民众甚至弱势社会群体获得更好的保障支持上,而对于鼓励真正有可能消费的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相对着力较弱,而消费不能启动则保障政策很难持续,但如不在困难时期多注意民生政策当局必为民众所诟病。

二、强调消费信心与增强投资信心――目前对于加强消费者对于国家整体经济信心和收入信心方面着力较多,但是实际上消费信心与消费者对于大众投资的信心有密切关系,目前在推动投资回暖方面的措施尚欠力道。

三、保障就业机会与保障劳动者福利――一个高门槛的《劳动合同法》在前,一个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后,现在是保更多的就业机会而相对较低的劳动保障条件,还是坚持劳动保障的高调门不降,或者像有些地方实际操作的那样,法律条文依然在那而政府实际保障措施调软。

四、完成教育目标与训练职业人才――是维持一个继续与职业市场脱离的计划式教育体系,还是把教育资源有效配置建立在满足职业需求的基础上,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绕不过去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的关键是教育部门能知道自己供应的底数,而基本不了解市场需求的底数,这样的人才加工模式所导致的库存积压灾难还只是开始。

五、没完没了地立法与疲软的执行――立法在缺少法律门槛的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计算的情况下的关门做法,与执行机制中的变形与老套,使得我们像食品卫生与医疗改革这类的工作越来越多地陷于一个又一个方案之争而不会有真正的效果。“写作班子式”立法与政策制定模式在这类问题上越来越显示出无能。

六、房市的有底与无底――消费者依然期待房价再降,但是如果持续降又不符合他们的购房动机,因为所有已购房者又期待房价能涨,连购自住房者都希望房子升值。大规模保障房建设推出在即,但是大部分符合购买保障房条件者又担心房价还是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而且他们对于廉租房的购买热情不是很高。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8

【关键词】国内消费 拉动经济

一、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局限性

中国政府目前已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中,扩大投资仍是主要手段。国务院2008年11月初公布了总额达4万亿的十条经济刺激措施,但这些刺激措施仍然重视基础设施投资,仅铁路就占2万亿,但这些措施真的能够从根本上拉动经济复苏?

与1997年金融风暴相比,国内外的消费需求都不足是这次经济滑坡的关键所在。如果4万亿元投资不是重点投入民生福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激活国内消费,而主要还是投资在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上,在国内外的消费都下滑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是低效的做法。

二、根治消费“跛足”,激活消费拉动内需

1.消费“跛足”形成的历史原因

(1)改革开放之前历来不提倡消费,国穷民穷

据某前国家领导人回忆录中的结论:建国以来,1980年同已经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长26倍,农业总产值增长8.1倍,国民收入增长4.2倍,全国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只提高了1倍。可见,固定资产增加并没有使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相应增加,人民消费水平增加就更少。几十年的建设只是造成了账面上的国定资产增值,对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作用甚微,而且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这些账面上的国定资产又大部分作为坏账处理而遁于无形,几十年的建设基本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很小。

(2)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财富不断流向政府,国富民仍穷

据有关数据,1980-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由1085.2亿元增加到5218.1亿元,增长了380.8%;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由762元增加到4510元,增加了491.9%。这时期国民在社会财富中的分配比例是上升的,而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强调加强中央财政的指导思想下,国民财富的分配比例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社会财富加速向政府转移。

1995-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由6242.2亿元增加到18914亿元,增长了203%;税收由6038.04亿元增加到17003.58亿元,增长了181.6%;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93元增加到7703元,仅增长9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78元增加到2476元,仅增长56.9%!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意味着这一时期国民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例再次转为下降!而这种状况,近年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为严重: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21691亿元,增长14.7%,税收20461亿元,增长20.3%,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农民收入增长4.3%;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26356亿元,增长21.5%,税收收入25718亿元,增长25.7%,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7%,农民收入增长6.8%;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预计突破30000亿元,增长15%以上,税收30866亿元,增长20%,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6%,农民收入增长6.2%。国民收入增长都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大大低于国家财政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国民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例进一步降低。

2.消费“跛足”的现状

(1)贫富悬殊日趋严重

按照人均年收入在683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的中国标准,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不少于2.54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

因此,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已经对国内需求产生了影响,而贫富悬殊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

(2)广大民众不敢消费

①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教育费用过高、养老费过低,使得广大民众把生活费以外的费用用于储蓄而不愿意消费。这既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剥夺了很多人的消费能力。

②房价过高。过高的房价是比医疗、教育更可怕的经济“黑洞”。它吸收了太多的资金,是使民众不敢消费的根源。同时,房地产业获取的社会资源过多意味着剥夺其他产业发展的机会。

③我国宏观税负过高。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中国实际的宏观税负已经达到31%,并正对刺激消费产生消极影响;2005年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报告称,在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是税负第二重的国家,仅次于法国,也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国家。

3.根治消费“跛足”,提高消费的对策

(1)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的比例,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日本曾在1960年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7年后实现了国民收入增加一倍,并于1968年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在减税方面,日本从1961年开始,每年在个人收入调节税和企业税上共减税1000亿日元,同时降低利息、扶植公债和公司债的债券市场;在居民收入方面,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并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而在社保方面,其养老保险金体系得到了完善,健康保险付给率也有所提高。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尽快着手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才是刺激消费的源泉。

(2)尽快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也加深了民众的危机感。一直以来,住房、医疗与子女教育都是居民家庭中的开支大项。当收入水平稳定时,这些开支压力处于一个可以承受的平衡范围,而收入骤减时,房贷偿还等压力便突袭而来,此时消费欲望偏低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尽快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刺激消费的基础。

(3)对现行税制进行根本性改革,降低总体税负水平

遍观世界上的高税负国家,同时也是高福利国家。而我国情况却有根本不同,税收多半用于行政经费和项目投资。我国目前的高税负并不能造福广大国民,且我国至今仍未有效解决税收的合理、规范、透明使用的问题,因此大大降低了税收的使用效益,浪费了宝贵的国民资源,并衍生出了机构臃肿等问题,加重了体制弊病。而真正需要国家投入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础科研等方面,却长期资金不足。

因此,改革现有的高税负制度才能实现“放水养鱼、藏富于民”,才能真正启动民间消费。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9

延长改革的时间以换取更多空间。

前不久在莫斯科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不少欧美成员国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表示担忧,并且希望中国采取措施提高经济增速,以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

中国是经济大国,经济增速高,增量也就大,再加上中国的进口增长迅速,毫无疑问,中国提高经济增速将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约2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占全球其他国家GDP的3%左右。

其他国家指望中国经济提高增速的希望只能是一厢情愿。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G20会议上回应说:“你们自己的功课要自己去完成。”同时,楼继伟对中国经济非常有信心,他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但是新增就业数量同比仍在继续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优化。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指出“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这亦反映出领导层对整体经济形势仍然较为乐观。

尽管中国拒绝了其他国家提出的提高经济增速要求并对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表示乐观,但是仍有不少观点表达了对中国经济信心不足,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权威的经济学家。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他认为中国经济减速是必然的,并且会产生巨大的阵痛,如同“一辆自行车撞向一堵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认为:“不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大家一致期望的中国经济在未来5年里以约7%的增长率增长,已经可以肯定无望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7%,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5%,增速均不及市场预期。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10.3%高点,2011年下滑至9.2%,2012年快速跌至7.8%,而今年上半年只有7.6%。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已经确定,相比中国经济增速是否被其他国家左右,关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背后的和未来的问题更值得关注。

“再平衡”之辩

按照主流意见,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因为经济增长所严重依赖的投资和出口下滑较快,同时消费又无法弥补二者下滑的缺口。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由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出现短缺,廉价劳动力的断流使得中国的投资正遇到收益骤减的情况,消费支出必须大幅提升来取资的地位。中国已经达到了需要经济再平衡的“刘易斯拐点”(Lewis point)。但问题是,消费增长能弥补投资下滑进而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滑坡吗?

在克鲁格曼看来,中国遇到了大麻烦。“我们不是说发展中的一些小挫折,而是更为根本的问题。中国的整个商业运营方式,以及推动中国经济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都已经达到了极限。”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诟病近10年来一直不绝于耳。尽管中央层面一直在强调经济结构转型,但是实际上推进很慢,甚至还在不断反复,比如前两年频繁被批评的“国进民退”和投资热。目前,消费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已经滑至35%以下,为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而投资占比则升至45%以上,在主要经济体中比例最高。

这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是严重失衡和不可持续的,他们认为中国应该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走再平衡之路。这条路尽管坎坷不平,但是必须坚持走下去才有出路,否则就有可能陷入拉美国家那种“中等收入陷阱”。

也有人并不认同这种“再平衡”的观点。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世界银行前中国局局长黄育川认为,中国的增长模式如此失衡是必然的,当一个经济体从依赖农业转向以城市工业和服务业为主时,随着每年数百万农民工从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报酬在GDP中所占比重自动下滑,并导致消费占GDP之比随之下降。

黄育川强调,经济理论中并不存在消费驱动型增长的概念,可持续的增长只有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和提高生产率才能实现。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数量趋于下降,投资率也已达到上限。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进一步推进旨在提高生产率的改革。如果人为刺激消费以及过早地平衡经济结构,中国可能失去提高生产率的机会。

为何中国经济会产生这么多的争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阴晴变化牵系着全球经济,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与讨论也成为必然,而这些观点的背后更让人关注的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改革指向。

改革方向

有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政府施行必要的改革措施,实现生产率的提升,那么中国经济在2020年以前都不会像克鲁格曼所说的那样撞上长城。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稳稳地走上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道路。

究竟什么才是必要的改革措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控通胀、防风险”是国家处理当前经济矛盾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于当务之急的稳增长,有经济学家提出,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选择。但是,从中国近几年和目前正在实施的经济政策来看,并没有证据表明刺激消费的重要性被放在了投资之前,中国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瞄准的还是投资。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再次强调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今年GDP增长目标是7.5%,上半年GDP增速为7.6%,要完成全年任务,下半年GDP增速也要保持在7.5%左右。在具体措施方面,强调消费投资外需联动,投资仍然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这次会议明确了对房地产的态度,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性立场,没有提及房地产调控。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强调政策的稳定性,不会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手段。

由于前几年的“4万亿元”造成的后遗症,也让政府在出台经济刺激措施时不得不慎之又慎。像新一届政府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至今没有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有消息称其计划草案还在激烈的讨论中。但是小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很有可能实施的。

然而,7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议确定重点要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地铁、轻轨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等。

尽管这些措施更强调民生,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投资仍占主导地位。有人将这次新提出的刺激计划与环保部还在牵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合称“新4万亿元”,市场已经开始议论“新4万亿元”时代将来临。

决策层一方面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另一方面又强调要稳住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从近期的改革措施(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政策走向上来看,决策层显然是在找经济改革与稳增长之间的平衡点,同时也在平衡各方利益,希望维持一定速度的短期增长,延长改革的时间以换取更多空间。如此一来,长期的改革目标不得不为短期经济指标和平衡各方利益让步。

刺激消费的措施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环境;政策选择;积极效应;经济刺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104-02

一、国际环境变化的起因

由于美国金融机构长期盲目地向次级信用购房者发放抵押贷款,在利率上涨和房价下降的趋势下其次贷违约率也随之不断上升,终于导致了2007年夏季次贷危机的爆发。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其他国家也很难独善其身,因此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引发了严重的信贷紧缩,对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关者亏损扩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楼市下跌和股市不稳,这些都是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一系列的冲击,各国纷纷采取相关的措施以期阻止经济下滑及尽快走上复苏之路。

二、国内外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及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金融海啸使全球GDP增长的步伐难以迈进之时,世界各国政府也开始采取了各种措施救市,努力寻找摆脱危机的出路,“拉内需,带增长”几乎成了各国一致的共识。

(一)世界各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其环境的好转

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各国政府不断调整和推出新的应对举措,包括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商业银行注资并使其国有化。我们先看看危机爆发后各国的一系列相关措施。

从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起,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以降息和直接向商业银行注资为主。2008年10月3日签署了经国会批准的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

2008年9月30日,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三国同意向股价暴跌德克夏银行注资64亿欧元;2008年10月13日,英国向本国最大的三家银行注资370亿英镑,并出资500亿英镑收购银行股份;2008年10月15日英格兰银行、欧洲以及瑞士央行宣布联手向金融机构注资2540亿美元。2009年2月18日,德国内阁批准了允许政府将银行强制国有化的救市法案。2月27日,英国政府继续对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225亿英镑。同一天,美国在花旗银行的持股比例达到36%,实际上对花旗实行了国有化。

荷兰政府表示向荷兰金融部门拨款200亿欧元,用于帮助包括保险商在内的荷兰所有金融企业。瑞典央行向银行业界大幅注资。爱尔兰政府表示准备为本土银行存款和债务提供两年担保,以消除市场对银行系统即将崩溃的担心。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在各国相继实施各种政策下,全球经济走势也在不断的变化。

1.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回稳趋势渐渐明显。据经合组织网站9日报道,反映该组织30个成员国经济前景的8月份综合先行经济指数增长了1.5点。摩根大通与研究机构及供应管理机构编制的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在7月升至50,创14个月高点,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相继公布的采购经理人PMI指数也表明其制造业在均衡上升。

最近公布的一些主要经济数据显示,9月份欧元区制造业PMI由8月的48.2升至49.3,尽管仍然处于50以下的萎缩区域,也显示了欧洲经济的复苏迹象。而10月1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9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6,跨越了制造业活动萎缩和扩张之间的分界线。美国经济评议会公布的6月份美国先行经济指标上升0.7%,为连续第三个月走高,且住房市场有关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个人消费等经济数据也呈现出积极信号。

韩国国家统计局1日公布,9月CPI较上年同期上升2.2%,与8月的升幅持平。而据企划财政部表示,韩国经济今年第一、二季度连续实现正增长,且增幅加快,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复苏态势。

2.失业率仍将继续阻碍经济的恢复。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欧元区8月份失业率由7月份的9.5%攀升至9.6%。其成员国中失业率最低的国家是荷兰,为3.5%,最高的是西班牙,为18.9%。

澳大利亚统计局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9月失业率经季调后降至5.8%,此前,其失业率连续三个月维持在5.8%的水平。而美国劳工部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失业率从8月份的9.7%升至9.8%,为26年来最高水平。

相对制造业活动持续回暖的良好表现,就业市场指标的改善相当缓慢,持续失业人数不断创出新高。因此从整体上说,失业的情况并没有趋势性的好转,而这也将成为阻碍经济恢复的最大因素。

3.经济复苏之路仍然较为严峻和漫长,各大央行短期内仍将维持现有的货币政策。相关资料显示,各主要国家利率仍维持低水平,美元利率在0~0.25%,欧元利率为1%,英镑利率为0.5%,加元利率为0.25%,瑞郎利率在0.25%,澳元利率为3%,据韩联社10月9日报道,韩国央行周五宣布维持基准利率在2.00%的历史低点不变。而日本央行在10月14日召开的金融政策决定会议上也表示,继续保持政策利率在0.1%左右浮动,并继续采取相对缓和的金融政策。

从最新公布的数据看,全球经济衰退减缓,复苏前景渐佳,自次贷危机以来掀起的降息行动已近尾声。尽管如此,但由于经济形势依然动荡,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近期内各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太可能上调利率。

相关数据显示,法国和意大利经济呈现较明显的复苏迹象。加拿大、德国、英国和美国的经济也呈现更加明确的触底迹象,日本经济则呈现初步改善迹象。尽管如此,当前的全球经济仍处在复苏的初期,虽然主要经济指标有所改善,但仍显低迷,个人消费仍然不旺,再加上劳动力市场形势依然严峻等因素,对于各国来说,复苏之路仍然是坎坷而漫长的。

(二)我国采取的措施及其内部环境中的积极效应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和出口拉动,然而随着全球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中国的出口增长也大幅下降。针对这场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到2010年投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家电下乡,发放代金券、放宽信贷等措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生产增长12.3%,比7月上升1.5个百分点; 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比上月提高了0.7个百分点。最具标志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六个月维持在50%以上,表明经济复苏已有起色。中国经济目前仍以工业为主,而制造业又是工业的主体,因此制造业PMI指数的一路回升,表明我国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

在一系列扩展内需的政策下,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比上月加快了0.2个百分点。9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7.7%,比8月上升了6.1个百分点。而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也在逐渐加快,1~9月份同比增长44.8%,1~8月份增长42.9%。这种种迹象都在表明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在进入复苏的通道。

三、经济刺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成效甚微

针对金融危机,各国均出台了相关的救市政策,并计划拨付了巨额救市资金。但对于这些资金的来龙去脉及其使用是否规范上,却存在着一个透明度的问题。

对于美国政府制定的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接受政府救市资金的银行对于钱的用途却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回答,使得经济刺激计划到目前为止未看到明显成效。那些“救命钱”被疑为用来填补高官的腰包。据相关消息表明,全球保险业巨头AIG在获得政府提供的850亿美元“救命钱”数天后,其高层管理人员赴加利福尼亚州豪华海滩度假胜地疗养,花费超过44万美元。

对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4万亿投资投向、资金来源的内容,其政策落实进展情况尚且有待进一步证实,而对于其政策透明度以及成效还是有待进一步的商榷。

相对于美国救市的部分资金可能直接流入高官腰包的情况,我国的救市资金是否流向适当的位置,使用是否适当也阻碍着经济刺激计划的进程,而一些工程项目要获得政府刺激计划资金需要经过相当多的繁文缛节,耗费时日也使得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进展相当缓慢。

四、我国面临的政策选择及其调整的必要性

在全球经济逐渐临近底部时,可以说“止落回稳”已成定局,但单从经济指标看,仍存在着反复可能。面对中国投资和信贷的大规模展开,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我们对经济也存在着过热的隐忧。加上就业、出口、经济复苏力度的不确定性等,我们对于政策的选择要更加趋于理性。

因此,下一步我们应继续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经济刺激措施的进程及制定合理的制度。国内外经济形势时刻在变化,需要时刻根据市场经济动态性进行不断的调整,并根据前期施行的政策效果进行深化改进,使得我国实施的政策在拉动内需、促进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理性的作用。

1.资金的使用要更加透明化,并用在刀刃上,限制金融机构将救助资金用于支付高管薪资和股东分红,加强杜绝滞留、截留、挪用及虚报冒领、铺张浪费建设资金等情况。为此,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并建立一个民众能参与执行监督和讨论的平台,确保其知情权及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