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十篇

时间:2023-12-14 17:48:59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中的软、硬件建设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使用与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建设取得了一定范围的发展,地域发展趋向平衡,但还不稳定。健身环境与文化建设之间发展还不和谐;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基本上不能满足是民健身需求;全民健身活动宣传力度还不够深刻;有关法规政策还不完善。为此,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为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要解决目前社会体育发展状况,推进全民健身路径稳妥发展,重要的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工作重心从以建设为主转化为以使用、管理、提高为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推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 全民健身路径 可持续发展 配建项目

河北省是我国健身路径的全民健身示范工程重点省市,对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十分重视。就邢台市而言,我们实地考察了市区内的建设路径,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了邢台市的建设路径发展处于不健康的发展轨道上,体育场馆少,锻炼人群年龄呈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邢台市市区内各对群众开放的公园、健身广场、社区健身设施、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健身以及一些家庭健身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通过计算机检索,并查阅图书、报刊,访问相关网站,以及近十年有关全民健身路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文献。

2.问卷调查法

从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现状,对邢台市市区内健身地点的使用及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就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的社会效益、健身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发展对策等方面对市区居民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男性500份,女性500份。回收960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940,有效率为98%。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使用现状

1.全民健身路径人群对健身路径的了解和使用方法情况

健身路径的出现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有社会体育本身的原因[2]。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邢台市市区内的健身路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常参加锻炼的人群能够理解“健身路径”,但是还有少数人群不知道,或是没听过“健身路径”。这说明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还不清晰,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健身路径生产商在生产器械时在器械上都标注了使用方法,这是为了指导人们科学合理的使用健身器械,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将近35%的人是按照器械使用说明进行身体锻炼的,其余人群只是随意进行身体锻炼或者只是随波逐流。这说明健身路径在人群的使用中还不能达到科学合理,健身器械的价值并未能被体现出来。

2.健身路径的使用时间和频率

从所调查的健身人员每天锻炼的时间分布看,邢台市市区内健身人群选择晚上进行锻炼的多,占65%;早上进行锻炼的人群少,约占25%;其余时间进行锻炼的约占10%。从所调查的健身人员的锻炼频率看,邢台市市区内健身人群利用健身路径锻炼2次以上的占到了70%,并且每次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的占到了80%,这说明参加健身锻炼的人多数属于体育人口。

3.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特征

健身路径的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程,受到了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参与调查的全民健身路径的锻炼人群中,女性参与者的热情高于男性。从所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年龄是参与健身的一大影响因素,两级分化尤为明显,其中锻炼的人群以老人和儿童为主,而老年人又是参与锻炼群体的主体。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退休在家或是劳动能力较低,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健身活动,同时带着家里的儿童一起;中年人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的原因,在时间、资金和心理上无心进行健身锻炼。

(二)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布局现状

实地考察邢台市市区内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位置一般选择在接近居民休息的区域内,大致可以分为居民生活社区、公园广场、企事业单位内、接近湖畔的位置。从所调查的结果来看,邢台市全民健身路径的布局呈现出不均衡的特征,大型的健身公园或是广场远离居民生活区,例如森林公园。为此,邢台市市区内健身路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布局现状,要求服务范围进一步覆盖居民区,争取人均使用率有所提高。企事业单位内的健身路径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健身路径的样式可以多。接近湖畔的健身路径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并要有创新的健身路径,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总之,健身路径投入使用后,一定要注意避免打扰居民、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邢台市市区内的健身路径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又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健身路径种类比较齐全,健身路径的布局比较合理,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还没有到浪费的局面等等。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人们对健身路径的理解不够透彻,健身路径的维修问题亟待解决,健身路径的使用不够科学等。

参考文献: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2

关键词 功能性训练 问卷调查 健身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要调查的对象是四个区的健身房、健身俱乐部中的健身教练与健身民众。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现状

2.1.1健身教练对功能性训练知识掌握情况的基本现状

各区健身教练基本掌握功能性训练知识的人数比例均匀,并且掌握情况十分良好,只有健身教练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才能便于功能性训练的实施。

2.1.2健身教练学习功能性训练的知识来源

健身机构对功能性训练开设课程培训数量少,其原因集中在经费问题与健身教练职业的流动性较大之上。

2.1.3教练员眼中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的关系

表1:教练员认为的功能性训练与传统训练的关系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教练员对功能性训练的态度基本端正,并且有一定的了解与可适应性。

2.1.4健身教练对功能性训练的科学性的判定

从现实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多数人对功能性训练的科学性表示认可,为功能性训练的可实施性给与了肯定。

2.1.5器械健身民众对功能性训练的熟知度

表2:健身民众对功能性训练的了解调查统计表

从调查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功能性训练。带有科学性技术性与有效性的功能性训练在民众健身事业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调查可以看出,有58%的器械健身民众会有兴趣尝试功能性训练,8%不会尝试,34%的人不确定。大多数人表示,在了解功能性训练之后,愿意接受功能性健身的新方法。现行方法中功能性训练所占比例小的原因其中有一条是健身民众并不熟知。功能性训练的健身方法是受到健身民众的青睐的,在健身领域占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2.2现状分析

2.2.1健身教练在私教课程中对功能性训练方法的使用情况

表3:私人教练功能性训练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统计表

表3可见健身教练都已掌握功能性运动知识但不去利用理论知识,只以传统健身方法的实施。

2.2.2健身教练向器械健身民众宣传讲解功能性训练情况

表4:健身教练对功能性训练宣传情况统计表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功能性训练在健身机构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3结论与建议

天津市各区健身机构的健身教练对功能性训练知识素养且质量较高,但是部分教练不能完全掌握传统健身与功能性训练的融合。健身教练员对功能性训练的认识较多,但对于日常课程中的应用情况不够理想。大多数表示希望接受功能性训练。该区健身民众对功能性训练的认识较其他区广泛的原因是,健身房借用功能性训练为促销手段的宣传。健身房应注重功能性训练的宣传。健身机构的改进,注重体育教育的宣传。

参考文献

[1] 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

[2] 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

[3] 朱顺强.竞技运动中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理念及作用机制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3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调查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芷江县碧涌镇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参加锻炼情况和农村体育人口、体育设施、体育管理等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怀化市碧涌镇农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体育人口少等是影响其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对农村体育的宣传和经费投入;创编健康活泼趣味农村体育活动项目,科学安排农闲农忙,建立配套的体育活动场所,为调节农民的生活节奏、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碧涌镇农民 体育人口 体育活动 对策

一、前言

中国是拥有9亿农民的人口大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然而,没有农村社会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不可能有整个民族的健康。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中国群众体育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其根本问题是农村体育问题。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生产条件落后,我国农村体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十分缓慢。而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的论断以后,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问题,进一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这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发展。与20世纪相比,我国农村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有关农村体育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如:徐颂峰、欧阳秀雄、刘烨《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就对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探索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学校体育、人才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城镇化和市民化步伐改善农村体育环境、培养农村体育骨干、发展传统体育等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可行对策;又如:王园园、杨远波、李毅京、汤一泉的《贵州省农村体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表明农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体育经费投资不足,体育人口少,同时还提出了贵州农村发展的思路。尽管研究颇多,但是,并没有一人更深层的从乡镇着手分析,而本文就是通过对芷江县碧涌镇农民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农民体育活动的发展状况,在体育事业中,为调节农民的生活节奏、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14个村(两口田村、碧涌村、龙洋村、长田村、竹鸡村、马塘村、碧河村、古竹村、哨田村、龙山村、金坳村、太坳村、七甲坪村)210名18岁以上的农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了中国期刊网等网站上多种期刊、书籍有关于农民体育的专题文章及专著20余篇。并对所查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农村体育方面研究的情况,为研究做好准备

2.问卷调查法

为了得到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信息,本人设计了调查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采用逻辑分析检验的方法,特聘请对本课题熟悉的有关专家审核评定问卷的内容,进行逻辑有效分析。并对问卷做出“可行、基本可行、不可行”三级程度的定性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参与鉴定和评定的专家有3名。其结果为可行。

2006年7月-2007年3月对研究对象进行偶遇抽样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对15类问题、69项指标选择答案。共发放210份,收回有效问卷159份,有效回收率为75.71%。其中男性94人,占59.1%。女性65人,占40.8%。

3.访谈法

对14个村进行了农民健身活动的现状、对体育的需求、体育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全民健身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访问调查。

4.专家调查法

经过系统研究后,设计1份问卷调查表。能主要反映本研究的观点。在湖南科技大学10位教授,副教授以上答卷。以印证本研究的科学性、可行性。

问卷的设计与检验:

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以保证调查质量,以上问卷初步设计完成后,均向有关专家进行了咨询,并请他们就问卷的适宜性作了鉴定。

信度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了再测法,即“测量――再测量”方法,求稳定性。第一次发放与第二次发往往对相隔两周,两次填答对象均为10人,且填答对象相同,按照“两事物或现象问是否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可用等及相关来检验的理论,两次问卷相互问的相关系数r=0.96,说明可靠性显著,两者存在高度相关,符合调查要求。

三、碧涌镇体育人口体育活动基本情况

(一)碧涌镇14个村的体育人口分布

体育人口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农民的特点,本课题组制定调查问卷时,在征询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1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以上,且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中强度运动者定为经常参加者(即标准体育人口);平均1周参加1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参加者;平均1月参加1-2次身体锻炼者定为偶尔参加者;平均1年参加体育锻炼不足10次者为很少或不参加者。从调查结果看:按照本研究的分类标准,符合标准人口的为0,近似体育人口占28.9%,偶然体育人口占33.3%,纯粹非体育人口占37.7%,村与村之间相差不大。

从纯粹非体育人口到标准体育人口之间是一个连续的分布状态,近似体育人口作为联系标准体育人口与偶然体育人口、纯粹体育人口的桥梁,具有双向转化性。既有可能成为标准体育人口,也有可能转化为偶然体育人口。目前,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群众体育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到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吸纳、引导更多的人们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大力培育近似体育人口引导转化工作,最终实现农村地区标准体育人口比例的整体提高。

(二)不同体育人口类型的年龄分布

经调查得出:在18-2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标准体育人口和近似体育人口比例分别为3.14%和9.43%,这一人群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和此年龄段大部分人正处于受教育状态有关;另一方面,近年来形成的民工潮,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的出走造成了农村适龄体育人口数量的急剧减少,目前对碧涌镇的农民来说,生存和温饱仍然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而30-49年龄段,这一比例迅速减低为0.63%和6.29%,到了50-59这一年龄段标准体育人口无一人,近似体育人口比例降到1.8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较之30至59岁年龄段有明显上升,有3.14%的老年人属于近似体育人口,但也没有一列属于标准体育人口。造成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口中,标准体育人口比例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中老年在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有老下有小,这样势必降低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农村居民体质状况普遍较差,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平均带病期占余寿时间较长,这样就限制了老年人口体育锻炼的强度。上述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碧涌镇中老年人口中,标准体育人口比例偏少的状况。

(三)不同体育人口类型性别分布以及乡村农民余暇时间活动内容调查统计

从调查结果显示:在近似人口体育人口中,男性占26.4%,女性占29.7%,可见女性高于男性;而在偶然体育人口中,男性占31.9%,女性占35.4%;在纯粹非体育人口中,男性占39.4%,女性占35.4%,男女性别比例相差无几。

表1乡村农民余暇时间活动内容调查统计表

活动内容健身 看电视 文艺活动 学习(看报)打牌 其它

男性(%)3.1955.31 5.31 25.5313.8312.77

女性(%)4.6255.38 3.08 7.69 29.2310.77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育在农村余暇时间生活安排顺序上只占第6位,乡村农民余暇时间的活动,高度集中于看电视和打牌,部分男性用于学习(看报)为其次,说明农民余暇生活非常单调。相对其它产业,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极低,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低,生产以畜力和手工劳动为主,劳动时间长、强度大。这是许多农民产生了劳动可以代替体育的思想,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健身运动。生产劳动虽然能代替一部分体育活动,但它不是全身的运动,而是局部肢体的活动,并且,健身运动不仅仅是动肢体,还有健心、健脑的作用,因此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观点是片面的。

(四)碧涌镇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分析

1.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认知情况

表2 对“全民健身计划”认识情况统计

状态 了解主要内容 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 不知道

百分比 5.7 53.5 42.1

表3 了解“全民健身计划”途径统计

途径 广播电视 看报 传达文件 组织学习 听别人说 其它

百分比 58.5 11.7 2.12 5.31 22.3 3.19

“全民健身计划”是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为发展群众体育运动提出来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一期工程的全面实施,在全国特别是在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但是在农村的情况则不容乐观,从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纲要》虽然在全国推广实施将近十二年,但仍有42.1%的乡村农民从未听说过,53.5%的知道但并不了解其主要内容,仅有5.7%的人知道并了解内容(表2),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主渠道是广播电视占58.5%(表3),由此可见,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的了解情况较差,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工作不落实,而基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通过组织学习、传达文件方式了解“全民健身计划”的仅占7.45%。

2.对体育价值的认知情况

表4农民体育价值观调查统计

体育价值 健身 防病治病 减肥 社会交往 娱乐 活跃家庭气氛 调节情绪

百分比 41.5 14.47 5.03 6.29 15.72 9.43 17.61

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决定体育态度和动机,动机是体育参与行动的内部动力,从体育认识的调查结果看,碧涌镇农民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比较科学全面,并不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仅仅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是呈现多元化趋势(见表4);乡村农民对体育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度,总体认识水平高。如:对健身、娱乐、防病治病、调节情绪等的认同率均在14%以上,说明乡村农民有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动机。

(五)碧涌镇农民体育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指导工作分析

调查资料显示,该镇的14个村没有体委、体协或体育指导站,所有的村体育管理干部是兼职的,该镇的14个村均没有体育经费,存在领导不够重视的问题,乡村体育组织管理工作薄弱,群众体育投入不足,活动场地缺乏,更谈不上体育锻炼技能化和身体评价的科学化。所调查的村民小组没有一名体育社会指导员,而且县、镇级单位农业机构主管体育的人员中没有一位专职的农民体育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管理农民体育,对农民体育的组织、管理和指导相对薄弱,使那些有能力并想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民没有地方去活动,再加上农村现在有很多农民在外打工,这部分人的体育锻炼在组织上更成了农村和城市社区都不管的真空地带。农村缺乏相应的健身指导员,也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困难,使农村体育比较散乱、盲从。

(六)体育场地设施分析

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不仅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人们对活动项目的倾向和喜好。据调查碧涌镇除了两口田村附近只有一个荒废的篮球场外,就没有其他体育场地设施。场地也是不标准和不规范,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篮架大部分残缺不全。然而,在这没有正规的活动场所的村里,健身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山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这给开展体育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且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参与人数的提高。

四、影响碧涌镇农民参与健身的因素分析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文明、有益身心的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尚有大部分人不能坚持锻炼,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的人更少。被调查者中认为没有时间、劳动太累、没有锻炼场地器材是影响他们体育锻炼的三大主要因素,其比例均超过50%。特别是在30-49岁年龄段,这一比例均超过70%,甚至高达80%以上,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农民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往往上有老、下有小,担子重、压力大,不仅要照顾全家老小的衣食起居,而且承担了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碧涌镇山地多、平原少,农业机械化和生活电气化程度较低,农业劳动耗费他们过多的时间和体力,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到健身中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这一群体成为全民健身的薄弱群体。

同时,女性认为没有时间锻炼和劳动太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其差额分别为21.05和26.22个百分点。农村女性在农忙时节既要与男性同等的参加田间劳动,回到家中又要洗衣烧饭、料理家务,所以农村女性往往感到更忙更累,无暇参与休闲和健身。

五、结论

(一)湖南省怀化市碧涌镇农村居民中,符合标准体育人口的无一人,近似体育人口占28.9%,偶然体育人口占到33.3%,而纯粹非体育人口达37.7%。

(二)湖南省怀化市碧涌镇农村地区,不同体育人口类型在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健身意识、身心健康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地区分布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三)富裕农民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高,但未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1)宣传不够。郊区农民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较高,但这仅处于体育参与萌芽状态,要使其转化为行动还必须加强宣传和引导。(2)管理不力。农村管理本来就有其“松散”的特性,而由于对机构改革理解上的偏差,不是转变职能,提高管理质量,而是片面追求职数的减少,从而在组织上削弱了管理能力,因此农村体育处于“自然”状态也就在所难免。

六、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管理力度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必将转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体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符合农民特点,具有一定群众基础,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通过创造体育氛围,来调动人们的参与热情。

(二)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

建议省县乡各级政府投入一定的体育经费,用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同时开发一些实用、有趣的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村、学校、家庭体育一体化

一个人是从家庭步入学校,又从学校走向社会,在教育的作用下不断成长。体育属于教育,终身体育、农村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是大教育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农村(城镇、村落)、大中小学、家庭体育一体化建构的理论基础。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4

【关键词】公共服务;全民健身;网络;体系

【Abstract】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consult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methods, content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network service system framework, and the national fitness service system of jiangmen has carri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construction part to alleviate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of fitness faciliti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National fitness funds invested by the single government invested gradually forme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o raise money, money is mainly used for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ject; Basic to establish the national fitness system at all levels;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the overall shortage.

【Key words】Public service; National fitness; Network; System

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1]。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服务体系构建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2011-2015年)的主要创新措施,是推动全民健身体系健身的有效载体。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侨乡,2015年是江门市文化强市的启动年,全民健身日、百姓健康舞、全民健步走等带有侨文化的健身活动已经成为侨都品牌,江门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依托全民健身,以“十分钟文化体育圈”与“周边三区四市”的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构建是地域体育发展的重点,群众参与锻炼和健身的热情不断高涨,人民群众体质不断增强。因此在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江门市全民健身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进广东省全民健身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为全民健身实践服务。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公共服务背景下江门市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的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光盘检索和查阅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通过江门市体育局群体科统计历史年鉴、江门市文化局、江门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收集了几年来江门市有关全民健身网络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了比较详实而全面的文献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征求体育教育专家对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服务网络构建的宝贵意见,发放专家问卷 20 份,收回20份,回收率100%。为了保证问卷的质量和可靠性,请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了检验,平均分值为9.2。对江门市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的16―75岁市民抽取2060人,其中男1520人,女540人。

1.2.3 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 5 位研究全民健身问题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江门市体育局群体处 5 位管理干部以及 4 个市(区)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1.2.4 数理统计法

数据资料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江门市全民健身及服务现状

2.1.1 对体育健身服务的基本需求为了详尽了解江门市市民对体育健身服务的需求,在进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江门市三区四市的市民进行了调查( 表 1 )。

从表1可以看出,有38.3%的人主要以自己练习为主,有33.7%的人主要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参加社会体育协会组织、参加网络自发的分别仅占1.4%、0.9%。这说明,目前江门市多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形式并存,并被群众广泛接受,群众性体育活动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的局面。

从排第一位的统计结果来看,江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主流形式是个人自发的体育活动与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相交融,而带有较高消费性质的体育活动形式还不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同时“家庭体育”的建设需要加强。

2.1.2 江门市民在全民健身人群中,接受体育锻炼指导的人数百分比(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接受同事、朋友相互指导的占31.6%,没有指导的占49.6%,受过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占5.6%。这说明江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还比较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的重要人力基础,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物质体系保障。

2.1.3 江门市民在全民健身中获取体育信息途径的百分比(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江门市民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书刊、报纸,电视(DVD,录像)、广播,分别占14%,57.6%,从不关注体育信息的占11.5%。这说明江门市民对建设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较关注,构建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是江门市民的希望。

2.1.4 江门市民参加全民健身的目的(图2)及运动场所(表3)

从图2可以看出,江门市民参加全民健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及消遣娱乐,分别占38.3%、19.5%。从表3可以看出,江门市民参加全民健身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馆及健身路径,分别占31%、18.2%。这说明自从国家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江门市民与其他民众一样,体育健身的理念得到提升,对体育健身的服务质量、终身体育观念得到加强。

3 江门市全民健身体育服务网络构件的确定

江门市全民健身网络服务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主要在政府公共服务的背景下,以“服务”为主线,贯穿整个全民健身体系的主干,以此衍生出以政府部门主导的管理网络,主要制定政策、法规、购买政府公共服务,同时起到监督、策划、协调服务体系。以社会社团、体育协会组织、群体组织为主的实施网络服务体系组织。以协调市民与公共体育资源管理者合作交流服务的协调网络服务系统。以指导市民健身的社会指导员为主的人才网络系统。以及运营管理、接受投诉的监督系统。以保证市民全民健身体系顺利进行、制定运动处方的卫生服务系统,以互联网+为主知识更新、系统服务、系统检修、全民体侧为主的科技创新系统(图3)。

3.1 构建江门市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的依据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正在研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整体工作方案,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事关系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和建设体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3.2 江门市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构建

在进行专家访谈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江门市地域性的全民健身活动,构建了江门市全民健身网络服务组织管理的结构图(图4)。

在调查中,93.6%的江门市民认为,政府领导部门的管理是必要的。政府领导部门在全民健身体系中起着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同时也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实施者。没有政府领导部门的管理、支持、监督及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开展全民健身就难以得到保障。政府领导机构在构建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加强体育工作机构建设,把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完善体育组织建设,要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基层体育站点,要加强协调联动,强化监督检查,悉心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各社团、社会组织、各运动项目协会及卫生监督部门在政府领导部门的指引下,成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下设三个小组,分别负责研究和拟定江门市全民健身工作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和配合政府、各项目协会、各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研制每位市民的运动处方、运动后的身体监测、体育健康知识宣传等。根据文献资料、调查统计和专家咨询结果,江门市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的构建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因素。我们据此构建了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的内容框架结构图(图5)。

3.3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的场地设施体系

利用和创造良好的健身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措施之一。抓好公 益金援建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健身多元化需求把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在全国探索示范性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动基地,作为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 4 种基本模式,这 4 种模式使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体育健身设施多元化发展模式的格局已经显现出来。同时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全民健身工程开始由城市社区向农村乡镇、村庄扩展。

4 结论与建议

1)构建江门市全民健身的网络服务体系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及正在研制《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整体工作方案等政策法规。2)江门市全民健身的网络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健身导航、健身活动、健康组织、健身场地、健康知识的宣传、体质监测、监督管理。3)政府领导部门在构建市民全民健身网络服务体系中期主导作用。4)建议政府领导部门更加重视全民健身的网络服务的各项工作,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霍兴彦,林元华.基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组织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04).

[2]平杰,郭修金.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01).

[3]任春香,李红卫.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05).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5

关键词:娱乐体育;全民健身;四川省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竞技体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反观我们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比,开展却不容乐观。后奥运时期,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我们群众体育的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转型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四川省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科、教、文、卫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在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较多余暇时间的前提下,川人开始更多的关注身心的健康,娱乐体育正是在这前提和背景下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参与。而娱乐体育在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大背景下,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四川省作为西部的一个大省,以全民健身的视角来研究四川省娱乐体育的开展,调查四川全民健身群体参与娱乐体育的现状、分析影响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不仅能促进四川省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西部地区娱乐体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四川省全民健身群体参与娱乐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四川省群众对娱乐体育的了解情况

四川省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更加深刻,知道体育活动对一个人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居民的健身意识也随之不断得到增强。随机抽取被调查的2000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8-65岁。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娱乐体育还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对理论或技术有较少了解的占64.3%,所占比例最大,有较多的了解的占10.6%。但对娱乐体育的概念、基本技术、原理等基本知识了解比较深刻的所占的比例较小,只占4.4%。

在调查娱乐体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中,显示,绝大多数人还是能意识到娱乐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一般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31.7%和40.6%;但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只占了11.2%。认为对身心健康不重要的却占10.9%。可见娱乐体育的强健身心的价值并没有让人们广泛地认识到。

1.2 四川省参与娱乐体育的群体基本情况调查

随机抽取被调查的2000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8-65岁。调查显示,只有351人参与娱乐体育运动,总体比例比较小,仅占17.6%。在这351位参与者中,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17-25和26-35年龄段参与娱乐体育的比例较大,分别有126人和52人。

从参与人群的职业情况进步分析得知:参与休闲体育的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在学校有便利的场地设施,加上运动气氛浓厚及体育教师的指导,参与的人数较多。其次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28.4%,他们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空余时间较多,对待健康的意识较强。所占比例最小的是36-45岁中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在群众体育调查报告中也是参与体育锻炼最少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大都工作压力大,而没太多的娱乐休闲时间。

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大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减肥、健美、休闲娱乐等,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娱乐价值。居民参与娱乐体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等,娱乐体育运动基本能满足全民健身的目的需求,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中,有137人认为参与娱乐体育的目是为了锻炼身体,占39.0%,比例最大;其次是认为休闲娱乐,有104人,占29.6%,社会交往占23.2%。

1.3 参与娱乐体育的组织形式

娱乐体育的组织形式一般为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是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等。67.9%的居民参与娱乐体育是以比较随意、比较自由的、自发的方式进行的,这也说明了娱乐体育的随意性。平时工作压力大,空余的时间亲朋好友随意组织一下,进行轻松有趣的娱乐体育,调节心情,放松神经,锻炼身体。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只占9.7%,反映了有关行政部门对待娱乐体育的重视和投入还远远不够,应该多开发组织一些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官民联合搞娱乐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娱乐体育的参与率。另外,从组织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方面看,也折射出了娱乐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匮乏,没有专门的指导,没有统一的协作,导致了娱乐体育自发组织的松散型和锻炼的不科学性。

1.4 娱乐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

参与娱乐体育最经常选择的地点是在学校和公共体育场地。学校场地器材比较充足,运动气氛浓厚,所以一些校外人员,也经常到学校里参与娱乐体育,而一些公共的体育场地,一般都是群众自带器材来参与。有些单位也有自己的运动场地,能为职工们提供活动的场地,空闲的时候也会组织职工进行一些娱乐排球比赛活动。老年人首选的则是公共体育场地或是公园空地等。从这一方面我们也看出了四川省娱乐体育设施尚未健全,虽然娱乐体育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是舒适方便的活动环境或是正规的比赛还是需要一定的场地或是房馆,目前四川省整体缺乏足够的娱乐体育场地和场馆,物质保障基础薄弱。同时参与比赛的群众经常自带器材,还有很多人基本没有活动器材,所以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娱乐体育的开展与普及。

3.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现状调查,建议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提高人们对娱乐体育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增加投入基础上加强管理,将娱乐体育运动纳入全民健身工作中; 建立娱乐体育俱乐部,推动娱乐体育普及发展;壮大基层娱乐体育师资力量,为居民的参与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娱乐体育的价值宣传,让居民形成自觉自愿参与娱乐体育的习惯。(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四川;达州;635000)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全民健身视角下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研究”(2010A10R)

参考文献:

[1] 孙亮亮.娱乐排球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9).

[2] 董 立.全民健身视野下四川省娱乐排球发展研究[J].大家,2010(20).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6

关键词:广场舞;扰民;跨视域;视域融合理论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及文化部、体育总局等四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广场舞迅速成为近年来发展最为火热的一个民间体育健身项目,以节奏舒缓、动作简单、形式多样等特征,吸引了众多喜爱健身的城市人群。然而随着广场舞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社会隐患,如果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必然影响到这项全民健身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广场舞发展现状

V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群众之中,是一种在广场上开展的以歌舞形式呈现的具有开放性、广泛性、自娱性的大众参与的集节奏韵律感和艺术美感为一体的健身运动形式。

广场舞的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因民族、地域、群体的不同,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区以健康舞步、快乐舞步、行进间有氧健身操为主,而南方广场舞则包含排舞、民族舞、交谊舞、健身操等形式。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广场舞已经具有相当庞大的群众基础,中国广场舞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广场舞爱好者占总人口比例约为4%,2014年达到7%左右,2015年全国的广场舞人数约为8000万到1亿人之间。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从舞蹈锻炼人群性别来看,男性占15.5%,女性占84.5%,其中儿童约占4%,女性群体占绝大多数。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下占22.5%,41-60岁占69%,60岁以上仅占8.5%,中老年人更乐于参加。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下学历占63.9%,说明当前广场舞参与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仍旧偏低。

广场舞活动的场所主要以广场、公园为主,其中选择在广场、小区空地、社区居民楼前的比例达到了73%,公园占27%。活动的时间基本保持60-90分钟,时间集中在早晨6点到7点以及晚上19点到20点。锻炼的内容以群体形式为主,其中徒手健身舞蹈占76%,手持轻器械的占24%。活动的动机首先是健身,其次是娱乐与情感交流。

2.大力发展广场舞的意义

2.1健身意义

广场舞的运动强度适中,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加速血液循环,增大摄氧量,从而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心肺机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广场舞以户外运动形式为主,在跳的过程中,伴随着轻松舒缓富有韵律的音乐,能够缓和肌肉和神经的紧张,使人容易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健康。如果能够每天坚持跳广场舞,可以消除过多的脂肪,保持适当的体重,增加关节灵活柔软度,延缓身体骨骼的衰老,具有非常显著的健身作用。

2.2 文化意义

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在群众之中,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群众文化和草根文化,在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急先锋的作用。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影响力大、辐射面广、号召力强的集精神性、文化性与审美性为一体的文化实践活动。没有一种舞蹈能像广场舞这样如此快速的发展,并且具有如此庞大规模的群众基础,前期蓬勃发展的实践表明,强大的文化属性是广场舞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3 社会意义

作为一种集体舞蹈,广场舞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统一的节奏,一致的动作,整齐的、有规律的队形变化,从而形成强烈的整体观念,获得在集团制约下运动的自由感。这种处于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下的集体运动,能够有效加强和扩张社会团结。广场舞运动需要舞者之间相互配合并产生默契,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灵的共鸣,进而增加彼此的友谊,在追求健康、快乐和美的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3.制约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1扰民问题

扰民问题一直以来是广场舞发展过程中所有矛盾的焦点,也是制约广场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所在。爱好者要跳舞,反对者嫌吵闹,现实生活中对广场舞健身需求的供不应求造成了这种强烈的“扰民”问题,当这种矛盾在短时期内难以化解,就出现了“粪袭事件”、“鸣枪放獒”等冲突事件的发生。

3.2 安全问题

自娱自乐是广场舞最基本的特点,往往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广场舞锻炼时,有时会出现崴脚、扭颈、扭腰、肌腱拉伤、关节受损等运动损伤,如果运动过量还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现象,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者来讲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3 场地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的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广场、公园等地方,方便了参与者的同时,也造成了侵犯他人权利、扰乱社会秩序、污染公共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由于缺少固定的室内场地,当遇到雨天时,活动无法开展,或者移动到小区居民楼下,和住户之间造成更加尖锐的矛盾冲突。

3.4 管理问题

广场舞多采用自发性组织形式,由少数核心成员牵头活动,没有相应的体育组织或政府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在场地、时间以及组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政府管理的严重失位,造成了矛盾冲突不断发生的局面。

4.跨视域视野下广场舞现象分析

4.1 广场舞快速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广场舞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以及心理素质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广场舞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群体性和展示性特征恰好可以满足参与者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是广场舞能够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4.2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法律分析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广场舞参与者与住户之间的矛盾冲突绝非是一个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权利冲突的一个缩影。广场舞参与者享有合法健身娱乐的权利,而住户则享有安静不被打扰的权利,这种权利也理应受到法律保护。当这两种权利产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法律界限的模糊,矛盾双方往往选择法律之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既不会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会导致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加剧。

4.3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道德分析

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讲,广场舞是最适合的健身途径,符合其年龄特点、生活方式以及职业特征,但如果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对侵犯他人权益的认知,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淡薄,道德水平相对低下,容易造成矛盾冲突。从住户的角度来看,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选择“泼粪”、“鸣枪”、“放獒”等极端的处理方式,行为失范,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公允。

4.4 广场舞矛盾冲突的管理学分析

作为一个非正式、非盈利性组织,受参与者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广场舞参与群体没有严格的制度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团队内部缺少有效的管控手段,管理方式松散,容易引发矛盾。同时,作为参与群体如此庞大的集体项目,政府任其自组织无序化发展,“噪音”、“扰民”、“占领”、“冲突”等标签化的词语屡见不鲜,折射出城市管理的窘境与缺失。

5.跨视域视野下广场舞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增加保障性公共体育锻炼场地供给

场地问题是制约广场舞活动能否长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由于城市公共体育用地供给的严重不足,广场舞的活动空间受到了挤压,从客观上造成了占领小区空地、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深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体育场地资源,真正实现对公众开放,并且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改建、修建、扩建用于基础健身需求的锻炼场地。同时,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严格明确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保障性公共体育锻炼场地及设施的占比要求,确保人民大众的基础健身需求。

5.2 健全广场舞组织管理制度

对于像广场舞这样规模如此庞大的群体与组织,如果要长期可持续发展,绝对不能没有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积极倡导引入俱乐部会员制,设立俱乐部章程以及会员管理制度,让真正的广场舞爱好者能够在规范的管理下安心的健身运动。设立社会指导员负责制,由俱乐部会费及政府财政共同承担社会指导员的部分薪资津贴,定期对社会指导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让广场舞健身活动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有序开展。

5.3 完善法规建设及宣传教育

广场舞爱好者个人利益至上的健身行为与受扰住户素质低劣的抗议报复行为都凸显了公民道德自律的缺失,应当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强化矛盾双方的社会公德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引导,传播和谐社会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舞民与住户的道德自律。与此同时,必须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跟进,设置对广场舞的活动时间、地点、音量大小等有明确规定的、针对性强的法律条例,当不符合条例规定受到投诉时有具体的行政执法部门能够及时介入管理。

5.4 基于视域融合理论的协调沟通

广场舞爱好者与住户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于视域差异所导致,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将对方视为客体,看做是没有个体主观性的客观事物――将对方客体化、对象化甚至工具化,违背了人的本质与本性,必然导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认为,理解的过程是理解者的视域进入到被理解者的视域中,并且相互不断融合的过程。如果不能将自身的视域置于对方的视域范围内,真正的理解就不能产生。因此,广场舞矛盾的双方都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着想,减少视域差异,接近视域融合,促进双方关系的和谐。

6.结语

作为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大众化体育项目,广场舞深受中老年人喜爱,但是在项目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场地、安全、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矛盾冲突却愈发激烈,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公民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等深层次问题,政府需要有所作为,从财政支持、场地供给、规范管理、法律跟进、教育引导等角度来化解矛盾,保障群众性体育健身项目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强.广场舞利益冲突的协调发展路径[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2).

[2] 陈杨贵,陈宇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分析广场舞的作用[J].体育世界,2016,(1).

[3] 易凡,欧阳林.基于视觉融合理论的医患沟通改善[J].医院管理杂志,2016,23(3).

[4] 朱奋飞.广场舞暴热后的生存危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株洲学院学报,2015,17(2).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7

关键词:社区体育 学区体育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3-009-01

为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推动我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增强社区群众体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镇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工作,随之发生了变化。《全民健身计划细要》对群众体育健身作了一个重要的指示“群众性的体育健身组织最好由社区来推动、管理、指导(包括群众自发组织的),并将此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职能来抓”。根据我镇体育设施的分布状况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情况看,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的模式――学区体育,将是近阶段我镇开展全民健身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区体育模式就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学区体育模式是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有效形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然而,在实际开放过程中,由于责、权、利不清,服务对象、管理办法不明,使得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处在一个两难的困境之中。即若开放,设施器材损坏无法弥补自不必说,管理上的麻烦使校方不堪重负。若不开放,又有违各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并且学校也愿意通过开放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谋共同发展。

因此,要使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且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学区体育模式就是以对社区居民开放体育设施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并且是从组织管理到设施利用的体育活动模式,是一种责权利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模式。

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为基本层次的情况较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市民对社区体育需求看,以街道为基本层次的体育组织存在许多不足。如体育社团,它的会员构成是以企事业单位为对象,个人会员少,社区居民参加少。从开展活动的形式看,以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竞赛为主,难以保证群众健身活动的经常化。从管理角度看,行政管理色彩较浓,组织形式单一,组织之间缺乏互动因素。因此,为了让社区群众更广泛地参加体育锻炼,为群众提供更完善的体育服务,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即以学校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为重点”。在社区内有各种群体,其中包括了以青少年为主的学校。在每个社区中,中小学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此众多的学校在社区体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学校在开展社区体育中有许多优势,这些优势的开放利用,就要借助学区体育组织。学区体育是指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新型社区体育形式。它以一所或几所相对集中的学校为中心划分地区范围(可跨行政区域),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为对象(包括学生),通过有效利用学校设施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即在完成各居民委员会体育设施布局以前),学区体育仍是解决社区体育难题的有效模式。故应进一步加强和推广学区体育模式及落实学区体育组织领导机构。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须进行整体改革,并逐步由单纯型开放向复合型(含组织管理)转化。学区体育模式是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有效形式。学区体育模式不仅对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而且对促进社区体育发展,解消社区体育难题有重要作用。学区体育是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推广终身体育的极佳的形式。学区体育是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结合点,对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那么学区体育有哪些主要工作任务呢?

1.构建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健全市、乡镇(街道)两级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建立两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站)。各村(社区)要成立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形成镇、村两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

2.丰富和普及群众体育活动。按照“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专业带动业余,以重大活动带动基层活动’’的思路,充分发挥各体育协会作用,丰富全民健身活动载体,建立健全各级群众体育竞赛、重大节庆日群众体育活动制度,形成镇级有精品,村级有特色的系列“品牌”活动。

3.扶持引导农村体育。把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培养一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对农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打造“一镇(乡)一品”的特色体育项目,积极开展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活跃农村体育阵地。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创建省级体育强镇(乡)、省级农村体育俱乐部和市级体育特色村。

4.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以建立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目标,建好社区体育服务网络、健身设施,积极开展小型多样、富有特色、依托基层、安全奏效的体育活动,利用好辖区内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群众创造健身条件。积极创建镇、村级市级社区体育俱乐部。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体质测试。

5.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普遍推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倡导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经常化、生活化,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活动的落实,使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配齐体育器材设备。积极创建省、市、镇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8

全民健身活动,是指政府倡导、市民参与,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群众性健身活动。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民的抽样调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以后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市民对体育健身设施的使用情况和评价,分析市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具体需求与期望;同时,政府在社区体育健身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市民知晓度如何?目前参与情况如何?未来参与意愿又如何?为此,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对北京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数672个。

多数市民有体育健身习惯,散步成为最受欢迎的健身活动

八成左右北京市民有体育健身的行为,七成左右市民有体育健身的习惯。这为“体育生活化”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群众基础。所谓“体育生活化”是把体育健身活动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基本要素。调查数据显示:八成左右的被访者平时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明确表示自己不进行任何体育健身活动的人约占被访者的18%左右。从体育健身的频率和时长看,很多市民不仅有体育健身的行为,还形成了体育健身的习惯。每天运动1~2次,每次30分钟或60分钟;每周运动1~3次,每次30分钟、60分钟或90分钟的市民约占被访者的70%左右。

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的种类丰富,最受群众欢迎的体育健身活动是散步。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市民中,进行各项体育健身活动的都不乏其人。其中散步比例最高为57.1%,其次是:跑步(18.6%)、羽毛球(15.8%)、游泳(15.8%)、爬山(14.0%)、社区公共免费健身器械(11.0%)、篮球(11.0%)等。

市民体育健身的动机是增进身心健康。调查数据显示:市民体育健身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73.4%)和释放压力,愉悦心情、振奋精神、改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23.8%)。体育健身的动机表现为运动的两大最基本的功能: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

市民喜欢独自进行体育健身活动,也常与熟人为伴。调查数据显示:自己运动的比例最大为42.4%,但通过交叉分析得出,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街坊邻居同小区的人一起运动的比例也不低。可见,尽管市民进行体育健身的动机更多地趋于运动的本质,但也有结交朋友、加强人际关系的实际作用。

市民喜欢在早晨和晚饭后进行体育健身。调查数据显示:有55.8%的被访者喜欢在早、晚进行锻炼;选择工作日下班以后、周末和节假日进行体育运动的市民主要是上班族。

市民对自己体育健身状态的评价不够满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中的运动健身状态,每个人的理想状态又因自身客观条件和需求而各不相同。北京市民已经普遍意识到运动健身对于健康的意义,但因自身客观条件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很多市民在健身行为上,还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若理想中的体育健身状态是10分的话,市民对自己目前的运动健身的评分平均为6.5分。距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换句话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3.3%市民把产生差距的原因归为没有空闲时间,28.1%的人认为自己目前运动的时间少。看来,缺少空闲时间和分配给运动健身的时间少是两大内在原因,而免费活动场所和设施太少是最主要的外部原因。

市民对体育健身场所的评价较好

从市民体育健身地点的特点看出,市民经常去的免费体育健身场所主要是:免费的小公园、绿地;社区里的免费设施;路上、街道、免费的学校操场等。从总体评分看,市民对免费的体育健身场所的评价比较好,评价最高的是位置远近和安全性,其次是整洁程度,对设施以及数量面积的评价稍差(见图1)。

与免费的体育健身场所的公益性不同,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主要体现为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提供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的收益。而市民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同,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因此,从总体评分看,市民对收费的体育健身场所比较满意,其中对安全性评价最高,对数量和费用的满意度最低(见图2)。

不少市民希望各类体育健身场所能够多一些,选择余地能够大一些,并且希望收费更合理一些。政府对于收费的健身场所的管理,更多体现为一种指导和监督。

社区开展的个性化体育健身服务知者寥寥

在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中,可以看到,社区提供的体育健身服务远远不止是免费的小公园、绿地和社区里的免费健身设施,而是一整套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服务、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建设服务、社区群众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居民体质测试服务、社区健身宣传培训服务”等五大项服务。对于以上已经在社区里开展的体育健身服务,市民是否知晓?目前参与情况如何?未来参与意愿又如何?

调查显示:社区里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等硬件服务知晓度最高,群体次之,个知晓度较低。有80.1%的被访者知道所居住的小区有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如免费小公园绿地、免费健身器材、免费的活动场地等,其次是社区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31%)、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26.5%)、社区全民健身体育协会和各类社区群众体育组织(22.2%)、全民健身大课堂讲座,宣传健身知识(21.9%),知晓度比较低的是社区晨、晚练辅导站,配备了社区体育指导员(10.7%)、社区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为居民建立体质健康档案(8.2%)。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9

关键词:乌鲁木齐城市社区 健身人群 体育锻炼 现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22-02

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是我国组织全民健身的基本形态,社区体育的开展对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培养社会居民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发展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可以促进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米东区、达坂城区各抽取3个社区,从每个社区的各抽取30名健身人员(不分性别、年龄),共计63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

向被调查的健身人群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6%,其中:男性309份(占49.8%),女性312份(占50.2%),说明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与平衡。

(2)族别

乌鲁木齐市是多民族聚居区,本次所调查的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有汉族、维族、回族及其他民族。详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锻炼的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9.5%),维吾尔族、回族和其他民族占调查总人数的21.5%,说明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发展。

(3)年龄

从表2可看出,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55岁之间。

(4)受教育程度

从表3可看出,在所调查的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中,专科以上为50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1.8%,说明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总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2.2 研究对象体育锻炼情况

(1)参与体育锻炼强度

从表4可看出,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

(2)锻炼项目

从调查结果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呈多样化趋势,所从事的锻炼项目为:散步、桌球、广播操、太极拳(剑)、瑜伽、健身气功、民族舞、民族舞、交谊舞、武术、慢跑、抖空竹、乒乓球、自行车、徒步、登山、国标舞、跆拳道、羽毛球、篮球、网球、健美操、游泳。按参与人数排名前10位的项目分别为:散步、羽毛球、慢跑、篮球、健美操、跆拳道、民族舞、乒乓球、国标舞、游泳。

(3) 锻炼持续时间

锻炼持续时间是衡量健身人群体育锻炼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从调查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健身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占28.2%;其次为21~30分钟,占27.4%;有21.4%的健身人群锻炼持续时间在31~59分钟。

从年龄分布来看,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31~59分的人数比例最高,25~35岁之间及36~45岁的健身人群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1~30分的人数比例最高,46岁后,各年龄组健身人群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延长,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比例最高。

经访谈了解到,25岁以下的健身人群基本为学生,该群体年轻好动,运动持续时间一般在31~59分钟;25岁~45岁之间的健身人群由于工作及家庭的双重压力,运动持续时间通常在20~30分;46岁以上的健身人群有相当一部分人为退休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从事锻炼,所以锻炼时间通常在60分钟以上。

(3)体育锻炼的频度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不同锻炼频度的人群分布是:“1月1次”为10.4%,“每月2~3次”为19.3.%,“每周1~2次”为 32.9%“每周3~5次”为22.9%,“大约每天1次”为14.5%。由此可见,被调查的健身人群的体育锻炼频度主要以每周1~2次或3~5次为主。

有研究表明: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与2次时,对机体变化的影响会很少。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

(4)体育锻炼的场所及锻炼方式

从调查的结果看,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以“公园或道路边”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为29.3%,其他依次为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单位、社区、收费的健身俱乐部、其他及自家庭院。有232人(占37.4%)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有155人(占25.0%)选择独自锻炼,有119人(占19.2%)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14人(占18.4%)选择与同事一起锻炼。

(5)体育锻炼的消费支出金额及项目

在所调查的621名健身人群中,有439人(占72.7%)的人有体育消费,全年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为139人(占31.7%),在101~400元之间的为146人(占33.3%),在401~700元之间的为40人(占9.1%),在701~1000元之间的为55人(占12.5%),有59人(占13.4%)的人全年体育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上。从消费项目来看,用于购买体育器材的人数比例最高,为47.3%,其他依次为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观看体育比赛费用、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等。

(6)健身人群接受体育锻炼的指导情况

在所调查的健身人群中,有228人(占36.7%)在体育锻炼方面接受过指导,其中,接受其他人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80人占12.9%),其次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0.3%和2.4%。

从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者的年龄分布特点看,25~45岁的中青年人群接受指导的较多(占71.9%),其次为46~55岁的健身人群(占17.5%),56岁以上年龄组的健身人群接受指导的人数比例为8.3%,明显低于中青年人群。

(7)健身人群对所在社区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看,认为自己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很不齐全的健身人群占30.3%,认为较不齐全的占28.2%,认为较齐全的只占13.4%。

经访谈了解到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器缺乏,特别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和体育活动中心较少。用于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辖区单位出资,但数目有限。场地设施器材和经费的缺乏是影响乌鲁木齐市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

3 结论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参与体育锻炼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且锻炼人群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所占的比例较少。

(2)参与锻炼的健身人群的年龄在25岁至55岁之间,总体受教育水平较高。

(3)社区健身人群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及强度呈现多样化特点,他们主要选择附近的公园或到路边参加体育锻炼,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降低了体育锻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体育锻炼的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居民体育消费以购买体育器材等实物消费为主。

(4)乌鲁木齐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社区群众体育的开展。

4 建议

(1)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应加大对广大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广大少数民族居民,从而促进乌鲁木齐城市社区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开展。

(2)社区可与附近的学校在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方面实现共享,扩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队伍,增强社区健身人群体育锻炼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时效性。

(3)调整城市社区健身人群体育消费结构,从“实物型”消费适当向“体验型”、“观赏型”转化,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鉴赏水平[2]。

(4)加强政府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加强居民的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大对社区体育锻炼场地的开发,充分利用社区的自然环境,提高服务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路径等体育设施,开发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健身项目增加配套的体育健身锻炼器材设备,为健身人群从事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

参考文献

[1] 李蓉蓉.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组织与消费状况的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1(5):49-53.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和理解篇10

生命活动是自然界中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人是地球上智慧最高的生物,人对生命的研究离不开对自身的剖析。展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进程,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生命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解释生命诞生、形成、发展过程中科技所起的巨大作用;展示生命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贴近生活,凸显人与健康。

二、展示要求

1.以展厅主题及分主题的内容或故事线、自然演变等方式为主线进行设计。

2.展示内容必须对目前各领域最前沿知识、最先进的技术等有所体现。

3.经典展品在保留其科学原理的情况下,需在展品的材料、颜色、尺寸等方面有所突破创新,使其更加趣味化、人性化。

4.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展示手段,丰富展项的表现形式,增强展品的互动性和参观兴趣。

5.可设置剧场或大型互动体验展项,营造体验科学、参与科学实践的情境,增加观众的兴趣,使观众从中学到更多科学知识。

三、主题、分主题及展项

“生命奥秘”主题展厅采取主题展开方式,拟设置以下五个分主题:生存与繁衍、人体之秘、疾病探秘、运动与健康、健康生活。

四、展示内容

围绕“生命奥秘”这一主题,通过展示使观众认识和了解人类赖以生存与繁衍的环境和生命诞生的历程,体会人体的精密。从观众心理学角度出发,以观众感官为主线,用科学化的手段,向公众展示人体与健康的知识,通过互动手段,让观众在交互中体验运动与竞技的激情和乐趣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改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1.生存与繁衍

生命活动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人是地球上生命的主体,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展示生命的发展历程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人为主线展示生命的孕育与繁衍。

重点展项:

(1)生命的起源

运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等展示方式,讲述什么是生命、生命的起源在哪里。

(2)生命的历程

运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情境剧场等展示方式,讲述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历程。

(3)生命与环境

展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了解生命、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4)微观世界

地球上的很多物体人眼是无法看到的,如细胞、DNA、遗传、克隆、基因等,通过多种高新技术及展示方式,让观众了解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另一个世界。

(5)人类的孕育与繁衍

通过全新的展示方式,展示人类的孕育与繁衍过程。

2.人体之秘

人是地球上的主体,那人体是由多少个系统、器官组成的呢?它们又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呢?

点展项:

(1)虚拟人体

通过虚拟、互动、全息等方式集中展示人体各大系统和器官结构的奥妙,模拟人体消化、神经、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泌尿和生殖系统功能及相互关系,使观众全面了解人体结构。

(2)消化系统

展项通过逼真的人体消化环境,结合有趣的轨道车等漫游参与形式,让参与者在趣味横生的体验中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运作情况,在体验中了解更多消化系统实用知识。

(3)神经系统

通过参与体验,让观众了解人体的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是相互协调工作的等。

(4)呼吸系统

通过高新技术、互动参与等方式展示肺部结构及工作原理、肺活量测试等方式,让观众了解自身的呼吸系统及健康状况。

(5)循环系统

通过展示心脏、心血管等相关知识,了解人体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重要性。

(6)运动系统

通过展示人体骨骼、肌肉等相关知识了解运动系统和工作原理、作用等知识,如:运动中的人体骨骼等。

(7)内分泌、泌尿和生殖系统

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展示内分泌系统,结合相对独立或私密的展示方法展示泌尿、生殖系统,让观众从中了解相关知识。

3.疾病探秘

人为什么会生病?人类有多少种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战胜疾病同时,传统医学―中医学和民族医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借助先进的医学及设备保证人类健康的同时,更应注重预防对疾病起到的重要作用。

重点展项:

(1)人体疾病与预防

重点介绍疾病的种类和发病原理,让观众从专业角度对疾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平时不注意合理饮食和活动量的减少,大量人群出现了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近视、流感、肥胖等疾病,并在不断地扩大和趋于年轻、低龄化,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的预防呢?

(2)疾病预防

现代先进的医疗技术虽然使人类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但疾病最重要的是提前预防,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的预防呢?

(3)现代、未来医疗

疾病的出现同时也促进着医疗科技领域的探索及突破,同时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人类的健康得到了更大的保障,未来有一天,我们不会再生病或生病不用去医院,利用网络等方式在家中就可以看病。

(4)中医展项

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古代中国人创建了一套独特的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中医学体系,通过展示中医相关知识,让观众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医学。

(5)民族医学

少数民族创立了具有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医学―民族医学,通过重点展示民族医学的发展、治疗方法特点及制作方法等,让观众深入了解民族医学。

4.运动与健康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运动,合理、科学的运动是人类健康的保证,那我们该如何合理的运动呢?

重点展项:

(1)人体测试

通过一系列的人体测试,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增强观众的健康意识。

(2)运动体验

通过不同的运动体验,使观众在合理运动中,增强自己的运动观念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加入地方特色展项,让观众在体验运动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些民族的运动项目。

5.健康生活

健康是生命的保证,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通过展示饮食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烟酒的危害、心理健康、亚健康等内容探讨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让观众树立健康意识,把握科学的生活方式。

重点展项:

(1)饮食与健康

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但是饮食不科学、安全(如食品添加剂等),则又会成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何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2)运动与健康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运动,合理、科学的运动是人类健康的保证,那我们该如何合理的运动呢?

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测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结合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增强自身健康生活的理念。加入特色运动展项,让观众在体验运动的同时可以了解一些民族的运动项目。

(3)烟酒的危害

吸烟、饮酒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一种现象,甚至有些人知道它们危害身心却依然不引起重视,通过先进的高新技术展示方式展示烟酒的危害,让人们远离烟酒,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