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节能方法十篇

时间:2023-12-14 17:39:42

环保节能方法

环保节能方法篇1

【关键词】节能环保;建筑;方法;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building

张骏翔

Zhang Junxiang

湖北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省孝感市 43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ollege of Hubei Engineering College, Xiaog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2000

【 abstract 】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new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is key work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s in China.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o buil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building are analyzed.

【 key words 】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To discuss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建筑的环保节能问题成为了当下建筑行业需要重点研究的工作,面对当下节能环保工作的困难,更加需要对节能环保建筑的构建问题进行分析。

2、对环保节能建筑的认识

2.1.节能建筑的涵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是指满足国家节能标准要求的建筑。标准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这些标准涵盖了我国90%以上的建筑。

2.2.节能建筑的意义

2.2.1我国现阶段能源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四个大问题:

2.2.2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的能源终端利用效率约为34%,与发达国家相比少了10%;

2.2.3能源分布不均匀,主要体现在农村商业能源供应不足和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

2.2.4人均能源量低、能源储备少;

能源结构比较单一,依然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源也面临着短缺,建筑能耗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的32%,还有每年建筑房屋材料的消耗的13%,建筑总能耗将近45.3%。因此,倡导节能建筑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建筑节能设计的关键

建筑节能是指包含了建筑设计中每一个环节节能的总和,其中节能设计起着关键作用,在建筑设计阶段,如果没有节能的设计,就不可能有节能的建筑,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设计一项工程,工程自施工建设开始,设计者就开始对它承担起终身的社会责任。

3、构建节能环保建筑的方法

现代建筑节能理念的深化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应用的建筑节能施工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墙体保温节能技术

墙体保温节能技术是当前节能建筑措施的主要节能措施。建筑墙体的保温通常要在墙体内侧、外侧或夹层铺设相关性能稳定的保温材料来完成,内侧保温技术相对外侧保温技术构造简单,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要比内测保温技术效果好,但由于粘结性差,受外部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容易产生裂缝、渗水、脱落等耐久性质量弱化问题,外墙保温的施工技术工艺一般采用涂抹、披挂、粘贴、复合等方式。节能建筑不同的保温需求、不同的保温材料以及不同的建筑施工方法,应采用不同的节能技术措施。

3.2.门窗安装节能技术

相对来说,导热性能不好的门窗结构要比传热性能快的门窗材料保温性能高。门窗结构的密闭性与传热系数,是节能建筑的重要影响因素。节能建筑的门窗安装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进行选择门窗材料及结构,运用建筑密封施工技术和水泥砂浆或者密封膏等相关密封材料,核查验证门窗框角的垂直度与变形程度,严格建筑施工设计要求实施安装,保障门窗结构性能的密闭性、防渗性,透气性、抗风压性等性能。在粘贴密封物时,应事先将门窗接缝处处理干净、保持干燥情况下进行操作。

3.3.屋面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屋面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面保温统常是将导热性能弱、防潮性能高,刚性强度大、相对容重低的保温材料,采用相关施工技术铺设在建筑物的防水层与屋面板之间,随着现代建筑材料的多元化开发,节能建筑屋面保温材料的性能与类型繁多,同时,在节能建筑的屋面将防水层置于保温层以下,可有效保护防水层,方便施工检修,同时在屋面结构上部或下部应采取有效的隔热措、设置通风隔热层、采用高效保温材料隔热、屋顶结构上设反射层或蓄水植被等。有利于节能建筑的实用性发挥。

4、光源照明和采暖的环保节能方法

4.1.光源照明节能

建筑窗户、阳台的玻璃面积要取设计中的最大值,在可能和设计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居室的厅、卫、厨要采光充足、明亮,令人在其中居住、生活更能感受到自然光的舒适。另外,光导照明技术是创新的一项自然采光技术,具有良好的环保节能性,原理是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室外自然光线并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过特殊制作的光导管高效传输,由系统底部的漫射装置把自然光均匀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从黎明到黄昏,甚至雨天阴天,光导照明系统导入室内的光线仍然很充足;该照明装置无需常规能源就能提供白天室内照明,减小了由常规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一种绿色健康、节能环保的新型照明产品,百分百的绿色照明,从而打破了照明完全依靠电力的观念,光导照明系统与传统的电力照明系统相比,有在着独特的优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应用领域,是一种健康、环保、无能耗、国内外推崇的照明产品。

4.2采暖节能

现在有一种性能稳定、节能、环保、经济的系统方式--水源热泵系统。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湖泊)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众所周知,地下水温度在一年内波动远小于室外空气,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同时,在冬季不存在结露、结霜等问题;在夏季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从地下水作为冷源给用户供冷,而不用开启水源热泵,从而有很大程度上的节能。考虑到人体对室内热舒适的要求,室内应采用地板采暖和吊顶冷辐射技术。人们的舒适感觉是足暖头寒0,所以通过辐射方式供冷、供热可以增强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

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环保节能设计方法

5.1.基于装饰装修,实现建筑环保设计

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其装饰装修占到工程量的40%。因此,基于装饰装修,是实现建筑环保设计的基础。建筑结构在空间设计和性能设计上,以简洁舒适为主导,减小空间结构的装饰面。并且,对于建筑的性能设计,要做到恰到好处,避免多余功能的构建,带来装饰装修的浪费。而且,建筑的装饰装修,在建材、用电、用水等方面,要基于工程需求,进行有效的节约,以构建系统化的装饰装修工程。

5.2.基于有效的施工管理,实现环保节能

建筑装饰施工的工程量大、工期长,因而有效的施工管理,是环保节能的重要方面。建筑施工中,要对于建筑施工进行有效的监理,指挥各施工工种的规范作业。并且,对于节能性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施工造成结构的损坏。同时,严格控制结构的拆除与增建,这样会加剧施工建筑的工程量,其便随了大量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对于环保建材的施工,诸如外墙的装饰和门窗安装,都要控制好施工的质量,避免违规操作或不当作业,造成建材的损坏,以至于环保效果不达标。

5.3.基于环保建材,实现装饰的环保节能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的环保节能,主要基于环保装饰材料的引用。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需要基于建筑需求,进行科学的选择。并且,基于环保的工艺和材料,减少传统工艺和装饰材料的使用,这样可以实现装饰装修环保的有效化。同时,在环保材料的使用中,要设计好装饰方案,以确保装饰环保性能的最大化。这点也是装饰装修工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的装饰工艺。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的节能环保问题需要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不论是建筑施工企业,还是有关设计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节能环保建筑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培炎.浅谈建筑装饰装修材料中放射性危害及检测方法[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2(01)

环保节能方法篇2

论文摘要:详细介绍了宝钢5000 mm宽厚板札机剪切线液压系统“本泵本油箱”的冲洗和施工过程控制方法,并与传统的“在线酸洗”方法对比,具有环保、节能的优势。

0前言

    笔者主要对宝钢5000mm宽厚板轧机剪切线液压系统“本泵本油箱”的冲洗和施工过程控制方法进行介绍。通过两种液压系统冲洗方法的特点对比,为液压系统冲洗提供一种更节能、更环保的冲洗方法。

1“在线酸洗”与“本泵本油箱”冲洗方法对比以及优缺点

    “在线酸洗”是传统的液压系统冲洗方法。目的是去除管道中的锈与氧化铁皮。方法是将液压管道安装完毕后,不再拆除,而是将液压管道与酸洗设备相连,形成冲洗回路,进行循环酸洗,除锈、除氧化铁皮后,用冲洗油进行冲洗,“除去”管道中的异物、水和残存的酸后,再用工作油进行冲洗。工艺比较成熟,缺点是对环境的污染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冲洗油,冲洗成本上升,并且很难将管道中的水和残存的酸排干净,从而会导致液压油氧化速度增快以及液压油膜变薄,元件磨损加剧,最终使液压系统发生故障。

    宝钢5000mm宽厚板轧机剪切线液压系统,采取“本泵本油箱”的新冲洗方法。目的是去除管道中的锈与氧化铁皮;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氧化铁皮,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液中的含水率。方法是先将“素材管”进行酸洗、除锈,将其两端用塑料布封住,防止再生锈,管道焊接时,在管道的一端始终通带有一定压力的氢气,直到管道焊接完毕并达到常温时才断开氢气,从而避免产生氧化铁皮。缺点是该冲洗工艺在国内应用不多,优点是节约了大量的液压冲洗油,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液压系统获得理想的冲洗效果,缩短了施工工期,冲洗成本降低。

2宝钢5000 mm宽厚板轧机剪切线液压系统

    宝钢5000mm宽厚板轧机剪切线液压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液压系统,均采用“本泵本油箱”的冲洗方法,冲洗精度需要达到NAS6级合格。

    切头剪液压系统主要为切头剪本体提供液压动力,该系统为电液比例阀控制,系统P管压力为14 MPa,该系统泵站设在MR08液压站。双边剪与剖分剪液压系统主要为双边剪与剖分剪本体、换刃装置以及双边剪磁对中装置提供液压动力,该系统为电液比例阀与伺服阀控制,系统P管压力为14 MPa,该系统泵站设在MR09液压站。

    定尺剪液压系统主要为定尺剪本体及磁对中装置提供液压动力,该系统为电液比例阀控制。系统P管压力为14MPa,该系统泵站设在MR10液压站。

3“本泵本油箱”冲洗的液压系统管道的施工过程控制

    为保证液压管道采用本泵本油箱冲洗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液压设备、管道安装过程的控制,主要是保证设备、管道内的清洁度。根据管道的材质及供货渠道采取不同的安装方法。

3. 1国外供货的碳钢管道及不锈钢管道,内壁非常干净,并且都有专用的管帽,不需要酸洗,可以直接进行施工。

3.1.1在施工过程中,在对管道切割或焊接时,管道两侧的管口才能打开,完成后必须立即包扎好。

3. 1. 2管道切割采用机械切割的方法进行,对于大管径不锈钢管可采用等离子切割,切割完成后必须将熔渣、氧化皮、铁屑和毛刺飞边等清理干净。

3. 1. 3管道采用氨气保护焊,在焊接时管道内壁必须连续充氨气,充氢气时要保证管道焊接前先将管道内部的空气全部置换成较高纯度的氢气,然后进行焊接,并且在管道焊接完成后焊缝完全冷却后才能停止充气,以保证管道内壁不被氧化。焊接完毕后,立即将管口包扎紧密,主要是防止潮湿的空气进人管道加速氧化,保证管道内氢气正压和纯度,提高管道内的清洁度和延缓管道内壁氧化。

3. 2对于国内供货的管道在酸洗厂进行酸洗、钝化、喷涂防锈油等处理,合格后再运到现场进行施工,施工工艺与国外供货的管道相同。特别要注意的环节是合理、准确的控制酸洗的进度和运到现场的管子数量,以防止管道氧化锈蚀,以能保证现场的施工进度、不积压为准。

4本泵、本油箱液压系统的油冲洗

4. 1冲洗前的准备工作

4. 1. 1管道安装完成后,要认真与系统图核对,确认无误后才可进行临时管路连通作业,所有制作的临时短接管路必须要经过酸洗及喷油防护,临时管道连通完毕后,先用纯净的氮气瓶组进行吹扫,将木板条缠上白布、再抹上粘结剂(如浆糊、白漆),放在被吹扫管道的出口,目测5 min内木板白布上无杂物,为合格。

4. 1. 2在制作临时连通管的同时,也要进行油箱清理工作,具体为:用白色面粉和面团清理油箱内的灰尘,直到新和的面团洁白无杂质为准。油箱清理好后,应对加人油箱内的油质进行化验分析,如能达到精度要求就加注至油箱内,原油的洗精度一般不低于NAS10级为合格。加注油采用滤油小车从液压站上面向油箱加注,加油到油箱的3/4位置。

4. 1. 3更换过滤器是油冲洗的关键节点,将回油过滤器的20u,滤芯更换成3 u临时滤芯,将压力油回路上的高压滤芯更换为中压的临时滤芯,等冲洗完毕后将压力油回路上的高压滤芯更换成正式滤芯,而回油过滤器的临时滤芯到系统联试完毕后再更换为正式的滤芯。将系统中阀台上的比例阀、伺服阀更换为冲洗板。

4. 1. 4冲洗前应确认已经关闭系统集中加油管线和集中废油排油管线的总阀已经关闭。

4. 2液压系统的冲洗过程

4. 2. 1液压系统冲洗工艺(如图1所示)

环保节能方法篇3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来应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从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管理体制和节能减排技术四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得出了我国现行节能减排政策存在法律体系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管理方式单一、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财政支出力度不够和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给出了完善我国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节能减排的参与意识,拓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渠道,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环境税收体系,开征环境税,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出力度和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等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优化策略

国家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国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概念。节能减排实际上是包含了两层含义,分别是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1979年,世界能源委员会首次提出了节能的概念,广义的讲,节能是指除狭义节能内容之外的节能方法,如节约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减少人力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狭义的讲,节能是指节约煤炭、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减排,就是降低废气排放,废气当中有害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灰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氟化物等等。《“十二五”规划纲要》继续提出了要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并对主要的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提出了具体的量化考核数据。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环保部正在进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终期考核工作,根据最新的2015年第8期的全国环境公报显示,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级别有72.3%达到了良以上,其中有19%达到了优,同期的2014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日空气质量级别则只有60.3达到了良以上。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仍是取得了进步的,74个受测量的城市总体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平均达标天数比例由58.7%上升为60.3%,提高1.6个百分点,PM2.5、PM10、SO2、CO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下降。从上述的简单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我国的空气质量在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仅从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趋势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的限排减排政策所呈现的效力。但是节能减排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参照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的经验,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仍然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1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

1.1我国节能减排主要的法律法规

1.1.1国家发展规划。为了促进我国能源发展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及其各部委办局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纲要指导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节约工作的开展。其中主要的有1995年提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5-2010)、2004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能源中长期规划纲要(草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每五年的规划纲要等。这些指导性文件制定的主体有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等,主要是对某个时期内(一般是5-10年)的能源发展和资源节约提出战略性目标和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1.1.2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按照法律地位的不同,主要是分为母法和子法,即是我们通常说的宪法和普通法。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的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然而在这之前,1979年,我国颁布了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下面简称《环保法》)。《环保法》对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紧接着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具体领域的环境保护法,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逐步构建起了具体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束。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使得节约能源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节能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管理的基本制度,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节能政策的完善。

1.1.3节能减排法规条例。在国家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和法律的约束下,我国的部委办局也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用于管理和执行的法规条例。从八十年代开始,国务院就转批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报告》和《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还有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能源委员会三委联合的《对工矿企业和城市节约能源的若干具体要求(试行)》(即“58条”)。进入2000年之后,又逐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关于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实施方案》、《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

1.2节能减排财税政策

1.2.1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管制是一种传统的环境保护政策,目前应用的最广泛的是环境收费(征税)政策。1972年5月,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根据该原则,OECD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我国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再生产,具体体现在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出口退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一是增值税方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免税、退税政策,例如对再生水、以废旧轮胎为全部生产原料生产的胶粉等销售行为和对污水处理劳务实行免征增值税;以垃圾为燃料生产的电力或者热力的销售行为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销售自产的综合利用生物柴油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等;二是消费税方面,主要体现在调整税收结构和提高税率。一方面扩大对石油制品的征税范围和消费税的征收对象,另一方面鼓励使用小排量汽车,调整小汽车税率结构,提高大排量汽车的税率;三是资源税方面,我国原来对原油、天然气等七种资源进行征税,但是自2010年调整以来,率先在新疆实行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税率为5%。2011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决定》,提高了焦煤资源税率,达到8-20元/吨;四是出口退税、关税方面,对于国内投资项目或者外商投资项目进口清洁能源设备、对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国内清洁能源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外商清洁能源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五是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提取的用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扣除。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总体而言,国家通过上述的五种税收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

1.2.2财政政策。国家除了通过税收的方式在财政收入方面引导节能减排,同时在财政支出方面,也通过财政奖励、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手段调控节能减排的进展。其一,是把节能环保支出列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当中,通过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实现;其二,中央财政资金继续增加投入,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例如,国家发改委推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广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高效节能产品。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补助方式支持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农村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等;其三,提倡绿色采购,《政府采购法》就提出了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当包含环境保护的目标。国家通过绿色补贴、绿色采购等方式,鼓励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或增加产出,也引导民众的绿色生活方式;其四,通过“绿色信贷”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金融机构将企业环保守法的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和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对节能环保、可再生资源开发建立“绿色低碳”资料库,积极增加绿色信贷投入,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绿色信贷需求。

1.2.3直接的管理体制。由上述节能减排政策出台的梳理得知,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与政府紧密相关,这不管是从宏观政策的制定上还是从微观管理上都能很明显体现出来,政府通常是通过相关法案的颁布再辅以具体的办法或实施细则进行直接的管理。即使是采用市场的办法上面,也充分体现了政府的干预手段。我国负责制定节能减排战略的最高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权力执行机构国务院制定出具体的行政法规,主要由环境保护部进行管理,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经贸委、交通部、建设部、财政部等部门相互配合,出台核心政策与政策实施细则等规范性配套文件,管理和指导企业、公众进行节能减排。如2005年7月,国务院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必须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部在这一年加强了节能工作力度,陆续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2005]33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建筑节能专项检查的通知》、《关于组织建筑节能相关调研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建筑节能工作水涨船高。由于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中管理体制,我国的官僚体制呈现金字塔形,因此,环保系统机构也是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设置,从国家环境保护部到各省市县的环保局及其相关部门,总体而言,我国环境系统保护机构比较庞大。据环保部官方统计,2013年,全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到了14257个,其中,各级环保行政机构3176个,各级环境监察机构2923个,各级环境监测机构2754个,具体人数统计如下表所示。

1.2.4节能减排技术。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需要工业带动其他行业来达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当中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还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还有交通运输领域、商业和民用节能领域等,通过各行各业的节能手段,以期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国家还同时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此,国家在“十二五”(2011—2015年)工业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将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国家有关部门致力于制订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标准,开展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专项督查。同时,将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坚决防止落后产能转移。通过行业标准结合行政的手段,规定了各产业具体的淘汰数量和时间表,引导和强制行业企业改进新技术,转变新的生产方式。我国主要是通过制定提高行业门槛标准、加快清洁能源生产和推广使用、建立重大课题支持相关技术研发和实施用电差价价格等手段,促进社会各行各业严格遵守新的环保标准,积极发展新技术。例如,为提高和推动我国金属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矿山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技术中心投入了100多万元经费,重点建立完善“固体废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固废资源化利用中试厂”、“尾矿充填管道输送实验室”、“矿山植被复垦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和3条中试线,1个设备制造厂。工业烟气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研制开发了专用于垃圾焚烧烟气净化的袋式除尘技术和设备,并成功应用于深圳南山和宝安焚烧发电厂烟气净化工程中,各项指标达到欧盟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中使用国产烟气净化技术。为了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尽快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2012年我国环保部等部门出台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中提出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实施特别排放限值和提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类项目建设要求等,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配套建设先进的污染治理设施,火电、钢铁烧结机等项目应同步安装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新建石化项目须将原油加工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并配备相应的有机废气治理设施。这一系列的具体要求促进新建企业或项目必须更新排放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我国现行节能减排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节能减排政策主要是结合了财税政策和行政治理。相比于行政治理,财税政策对节能减排的管理更加直接有效,通过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手段,引导节能减排价格机制的建立,国家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开发新技术生产更多节能减排的产品,并倡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建立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行政治理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国家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和方向,“十二五”时期,政府综合采取结构调整、工程技术、管理创新等措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促进能源效率提高、环境质量改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

2.1法律体系不完善虽然我国颁布了以《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国家经济发展和环保部委出台配套的法规辅助法律的实行,但是在具体的节能减排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时间上起步比较晚,虽然我国从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环保的相关法律,但是到了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下面简称《节约能源法》)的出台,才把节约能源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上升到法律层面,促使节约能源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美国早在1975年就颁布实施了《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紧接着1976年颁布《资源节约与恢复法》和1978年颁布《国家节能政策法》,在70年代就出台了三部关于节能的专门法律;而作为欧洲节能减排体系最为完善的德国也于1976年就首次颁布了《建筑物节能法》,这些国家关于节能法案的颁布足以比中国早了二十年左右。其次是内容上更多的是通过行政规章的形式制定出来,缺乏法律的权威性。我国除了上述的《节约能源法》之外,在节能工作方面主要是通过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进行管理,比如《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美国除了颁布上述的三个法案之外,还继续颁布了《联邦能源管理改进法》、《国家能源政策法》和《国家家用电器节能法》等。同样地,德国也相继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优先法》和《节约能源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对该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完善了他们的相关法律体系。

2.2公众参与不足环境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其带来的公害性对社会整体影响深远,因此节能减排天然地需要公众的参与,加强社会协同管理。节能减排的公众参与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个方面。直接参与表现为节能减排信息的公开、节能减排听证会和各种宣传教育活动。间接参与主要表现为面对节能减排不作为,或者受到了企业污染影响的公众能够通过正式渠道进行举报或诉讼,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美国政府制定了环境保护影响评价机制,明确包括了对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和对具体项目的公众参与。加拿大《环境保护法》中第2条明确规定鼓励加拿大人民参与对环境有影响的决策过程和向加拿大人民提供加拿大环境状况的信息。而我国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公共管理主体上以政府为主,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执行,都是由政府一手主导,公众缺乏参与的渠道和意识。因此,我国主要是在环保宣传和有限的环保信息公开方面进行了有限的公众参与。

2.3管理方式单一首先,管理方式上以政府的直接管理为主,相比于西方国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做法,我国大多是靠指令性政策强制节能减排,现有的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政策较少并且不成熟,资金来源方式单一,缺乏来自市场的竞争力量,而且经常受到政治力量的干预。其次,缺少社会力量或者非官方组织进入到节能减排管理领域。我国没有专门的节能减排社团组织,现有的绿色环保组织主要是起到环保宣传的作用,对节能减排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就算是大型企业(通常来自国企)内部成立了节能减排小组,但这些也是在正式组织的直接管辖之下,并没有能够和市场力量有效结合。

2.4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是以上述的五大税种为主,但是内容相对简单,调节力度比较小。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更是没有专门的节能减排税收制度。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等对企业或产品进行节能减排的限制。这些税制主要是针对矿油产品和汽车排放等项目,而水资源并没有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排污减排的治理主要是制定排污收费制度对废气等污染排放实行收费,而且收费的对象和收费的项目不完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过量排放进行收费处理,由于收费标准不高,不足以抵消企业的治污成本,因此对企业的制约力度不明显。纵观发达国家专门开征的“能源税”、“水资源税”和“生态税”等,这些税收的有效执行,能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营造了良好的环保税收环境。

2.5财政支出力度不够首先,据财政部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89874.16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241.98亿元,占总支出的2.49%,较上年增长26.3%。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9247.7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640.98亿元,占总支出的2.42%,较上年增长8.1%。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952.97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963.46亿元,占总支出的2.35%,较上年增长12.2%。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39744亿元,节能环保支出3383亿元,占总支出的2.42%,较上年增长14.2%。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51785.56亿元,节能环保支出3815.64亿元,占总支出的2.51%,较上年增长4.3%。2015年1-8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02864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165亿元,占总支出的2.1%,较上年同期增长22.7%。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近五年来,我国在节能环保上的支出总体是在逐年增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3.02%,但是相对支出额度都比较小,仅占了全国总支出的2-3个百分点之间,而且年增长率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甚至有点忽高忽低的态势,如下图所示。其次,我国主要是通过绿色补贴、绿色采购的方式引导企业和居民的行为,但是相对比西方发达国家财政直接拨款、多种财政性补贴、多种基金和专项资金而言,我国的环保财政支出远远是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补贴的范围也比较狭窄,难以满足环保的需求。

2.6节能减排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节能减排技术还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发达国家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煤炭的能效、降低其污染排放,我国煤炭用于发电和生活消耗的能效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样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还大幅度地污染环境,造成了我国多地区爆发的雾霾天气。虽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完成了自己的一些研发项目,但是总体上还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对新能源的开发技术还有待加强,缺乏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3对完善我国现行节能减排政策的建议

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对完善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法律体系,参考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很多由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节能管理法》、《节能减排法案》等专门的法律。并建立强有力的配套制度,继续完善相关法律的执行办法,以确保法律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积极推进节约能源法、气候变化立法等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完善和规范节能减排标准的制定,出台专门的环境评价机制,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促使节能减排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3.2提高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意识,拓宽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渠道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节能减排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其包括公众参与的程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公众参与的具体渠道,而不是简单的泛泛地等同于原来法律当中规定的赋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权力和义务。其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经验,要积极引导公众的高效参与。前提是保障公众节能减排的知情权,还要确保公众监督的权利和渠道。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政府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学会顺势而为,加强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而不是固守以往的信息选择性的做法,把公众真正地纳入到节能减排体系当中来。今年7月份环保部出台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为节能减排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参考,不断促进公众参与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

3.3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把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逐步退出对工业能源领域的直接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把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基于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促进工业企业的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经济的价格杠杆引导企业改进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除了市场机制,还要调动非营利组织的积极作用,如欧盟能源技术组织等,因此,我国也应该放开对非营利组织的管控,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发挥他们“第三方”组织的优势,以弥补政府自身的不足。还可以引进专业的环境测评或者节能减排机构,配合政府开展的节能减排工作,提高政府节能减排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样还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当中来。

3.4优化环境税收体系,开征环境税目前,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分别针对节能和减排开征不同的税种,例如,在节能方面,发达国家几乎都对能源消费进行征税,如奥地利、挪威、瑞典等国对工业用重油征收消费税;美国已有38个州开征能源开采税。在减排方面,通常是征收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税等。不少国家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环境税收制度,提高环境污染的成本,强制企业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开征环境税或污染税,主要以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弃物污染税、垃圾污染税和噪音污染税为主,完善能源税征收力度,加强碳税、燃油税等的调控力度。并且实行费改税,我国目前实行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项目应并入相应的污染税税目。规范排污征收标准,把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电力基金等并入资源税。

3.5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出力度我国应该调整公共财政节能环保支出结构,加大对节能环保的支出力度,既要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也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建立财政直接拨款、政府财政补贴、环保贷款和节能基金等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逐步形成财政资金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机制,以弥补财政政策在市场失灵领域的缺陷,加强“以奖代补”力度和范围,节能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项目实施财政补贴制度,并在信贷政策上有所倾斜。开展节能宣传教育,推广民间节能工程,定期更新节能产品目录,对于进入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或企业予以奖励或者税收减免政策。

3.6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能源和环保技术,促进国内技术的研发创新。欧美发达国家在能源和环保技术研发上面起步早,进步快,拥有丰富和成熟的技术经验。当今世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引进他们的先进技术,并且消化吸收为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提高煤炭利用技术,把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重要内容,完善有毒空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与防治技术规范非常有必要。为此,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面,不断地在努力完善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以解决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目前还是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成熟经验进行逐步完善。目前,财政部、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共同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征求意见稿)》,“环保税法”一旦出台,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进展,环保税法比排污收费有更大的约束力度,这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将会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Z],2012-10-29.

[2]胡庆康,杜莉主编.现代公共财政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09.

[3]黄德林,邵月,艾希.中西方节能减排政策比较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14(2):33-38.

[4]段宝生.“绿色信贷”促环保产业发展[N].河南日报(农村版).2015-07-01.

[5]黄海峰,任培.中欧节能减排政策比较[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12):37-41.

[6]马海涛,程岚.论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J].财经论丛.2010(2):37-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8]NanZhou,DavidFridley,NinaZhengKhanna,JingKe,MichaelMcNeil,MarkLevine.China'energyemissionsoutlookto2050:Perspectivesfrombottom-upenergyend-usemodel.EnergyPolicy.2013(53):51-62.

环保节能方法篇4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环保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环保节能方法篇5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 法律保障 法律责任

基金项目:甘肃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制保障机制研究》(0805ZCRA096)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节约理念贯穿于流通、生产、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和激励全社会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本要靠法律保障。

一、甘肃省资源的现状

甘肃省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其经济发展十分依赖资源和能源。近些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伴随着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甘肃省受资源的限制也越发严峻,甘肃省人均资源相对来说拥有量不足,经济发展依赖资源和能源的程度也越来越大,资源使用效率十分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方式不科学。在人均资源方面拥有量不足,但经济发展方面依赖资源和能源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全省工业基本上都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尤其是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电力、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都是十分消耗能源、资源和基础材料的重点行业。更严重的是,资源的使用效率十分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大。2005年,甘肃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2.41吨标准煤与全国平均水平1.58吨标准煤相比高出61%,位于全国倒数第五;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6730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2750千瓦时的2.4倍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410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0%还要多。资源利用方式十分浪费,全省煤炭资源的综合开采回收率为30%左右,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只有37%,比全国平均水平55.4%低33%。现在,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要素的受限也越来越突出。而且资源短缺与资源的浪费是并存的,资源节约已成为当今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是用来缓解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所以,对如何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通过全民努力和一系列措施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用来达到社会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使甘肃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甘肃省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对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兰州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工业的拥挤,生产中有毒有害气体、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越来越严重;为了使城市GDP持续增长,对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以至于过渡开发能源、资源,造成能源、资源短缺甚至枯竭,城市中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在甘肃省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指日可待。改变民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使其行为方式的改化,这会对建设“两型”社会有利,使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果得到巩固,以达到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资源压力可以利用循环经济来缓解。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必由之路。尤其是对于甘肃省来说,意义极为重要。甘肃省有许多由资源型企业而形成的资源型城市。在长期的粗放式经营之下,资源型企业目前都存在着未来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主要发展循环经济,第一,可持续发展寻找的新的路径是细化产业链、延长产业链;第二,充分利用资源,用来缓解资源压力,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例如酒钢集团,虽然资源十分充足,可是酒钢集团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新技术为基本,细化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充分利用废弃物,极力开发新产品。对嘉峪关市来说,大力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前提下,也全力打造旅游城市的品牌,改善城市环境,注重城市建设,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缺陷分析

法律保障功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而存在不足与缺失。根据法律功能的涵义并结合资产节约型社会法律现状,建设资产节约型社会中法律保障功能存在的缺失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法制体系不完善,立法领域存在空白

“现行法律在立法时大多都是单纯以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甚至有部分法律仍然支持或者说不反对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短期发展。这就使中国现行法律存在相互矛盾之处,不利于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体系。”同时,在立法领域中存在着许多空白之处,《节约型社会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节水条例》、《反浪费法》、《资源税法》、《资源开发保护法》、《保护生物多样性法》等法律法规急需制定实施;在化学物质污染、土壤污染、生态保护、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遗传资源、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标准体系和环境技术规范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由于现今没有一部关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指导性法律,各地方性法规之间总会存在冲突。由于现行立法缺位和法律冲突,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律促进机制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法规不完善,措施不配套,不少方面无法可依。

2、未能完全实现从第一代环境资源法向第二代环境资源法的嬗变

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目标,环境资源法正在完成从第一代环境法向第二代资源环境法的转变。Nicholas A.Robinson教授认为第二代环境资源法需具备以下七个特征:(1)基本价值观和环境伦理准则应当是所有环境法的基础。(2)环境法由众多法律关系构成,环境法必须要有关联性以反映自然规律。(3)环境法是法律与科学的结合,环境法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4)环境法涉及众多领域,同一原则和法律手段应当可以同时适用于不同领域。(5)必须尊重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6)应当建立有效地机制消除废弃物。(7)应当制定新的并且实用的社会模式来管理我们共同的环境。值得关注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须树立起与之相匹配的新型价值观和法治观。在以新的时代背景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下,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法律的定位与功能。但是目前,我国虽然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规定,但实际上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消除废弃物,还不能完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增长模式,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机制以及与资源节约型社会配套的法律体系还需要完善。我国的环境与资源法还未能完全实现第一代环境资源法向第二代环境资源法的嬗变。

四、甘肃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

目前,甘肃省资源紧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单位生产率和资源的人口承载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要完成这项要求,除了通过高科技手段有效利用资源外,还需要依靠法律来保障。

1、完善法律法规,推动资源节约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1)加快制定循环经济法的步伐

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完整准确地把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张、决策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和全体人民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确定循环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规范企业、政府的义务和权利,准确完整地体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建议国家将具备条件的地方列为循环经济的试点。

(2)建议修订节约能源法

1997年11月1日,我国现行的节约能源法是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于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一法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需求增加和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节约能源法亟待修订。因此,建议对合理使用能源、节能管理、鼓励节能技术进步和相关法律责任等进行修订。

(3)在节能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虽然一些优惠政策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已出台了,但主要集中在墙体的材料、水泥等少数建材产品领域,真正能够享受优惠政策的范围有限,激励力度总的来说还不够。

2、加大执法力度,保证资源节约落到实处

(1)加强政府调控作用,实现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的统一

根据环境资源法律的规定,地方政府应对本辖区范围内的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更应对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工作引起高度重视。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领导干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制度,实现绿色指标和政绩指标的统一。

(2)理顺执法体制,切实加强资源节约稽查工作

加强资源节约执法及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保障,就是尽快建立一个上下统一、协调的执法体制。

(3)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能力

按照统一职能、统一名称、统一执法装备的要求,推进规范化管理,环境执法队伍标准化、执法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视队伍管理,公布执法信息,实行阳光下执法,坚决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正确和熟悉运用能源及环境法律法规,廉洁、高效、文明的环境执法队伍。

3、加强法制宣传,使全体公民知法守法

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备的立法在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的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自觉守法也将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而良好的环境资源执法环境、完备的环境资源立法已经为各守法主体认真守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全体公民中宣传环境保护、自然能源及自然资源方面的法律知识,使各守法主体做到知法、守法。同时必须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长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勤俭建国的方针,认真落实并依靠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力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五、结论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安全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甘肃省除了要有经济物质基础的保障、科技的支撑、公民意识的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条件,还应该不断完善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机制及相关配套的法律实施机制,实现法律功能的优势,综合运用各种法制与各种调整手段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5;2

[2]徐志军.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土资源通讯,2005;12

[3]晏路明.《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

[4]王金南.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环境保护,2006;3

[5]李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行政论坛,2006;2

[6]张文显.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环保节能方法篇6

近些年来,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无论是从资源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出发,还是从当前的资源承载能力角度衡量,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都有其必要性。由于我国消费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过于依赖低成本的方式扩张产能,使能源、资源日益紧缺且造成很大浪费,废气、废水、粉尘等生产和生活污染物、废弃物的过度排放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我国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在國际贸易中制造技术壁空以垄断市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竟争力都面临巨大压力。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正是在此背景下为增强我国产业竟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做出的战略性决策。

二、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推动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节能环保产业的公益性、外部性决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引导机制和政策法规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引导机制不完善及政策法规缺乏约束力,导致产业发展的内部推力不足。一方面,由于环保产业的价格引导机制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等尚未到位,导致很多环保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大于普通产品,缺乏市场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环保政策法规的约束力不足、执法不彻底以及违法成本过低,我国很多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设备仍在使用,一些污染企业一直未得到环保改造或关停。一些企业即便购置了环保设备,由于运行成本高,也只是在环保部门检查时临时投入使用。

二,是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导致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力不足。节能环保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且具有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加之我国目前在节能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财税支持、科技支持等都很有限,使一些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任重道远。

首先,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企业和个人节能环保意识较差。过去我国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对绿色环保不够重视,使社会对节能环保的认识不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一味采用低成本的生产方式,很少考虑粗放型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其次,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是影响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目前建设的很多环保土业园区环保设施、技术装备等都有待完善,这使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能力来引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转而选择了“三高”的生产方式。最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我国很多环保企业更热衷于从事污染控制设备、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制造,对于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信息和咨询服务等生态环境的整体治理领域关注度不高,导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生产加工环节。

三、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以制度建设促产业规范化发展

通过节能环保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节能环保产业规范化发展。建立、制定和完善统一的环保行业标准、产品标准与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可行性的地方配套政策。通过环保产业、税收等政策实施,鼓励发展先进、高效、市场急需的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的环保技术、工艺和产品,同时警惕劣质产品对环保市场造成冲击,积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细化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环境保护标准与法规,从而降低执法成本与难度,加大执行和监管力度。

(二)以政策引导促产业市场化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发展需要政策的推动,但只有因地制宜地实施政策,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偏离政策的初衷。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着重建立以支持型、扶持型和引导型为主的政策体系。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其公益性、外部性的特点。在生产领域,应建立以约束性、强制性为主的政策制度,以实现生产方式向节能环保转变,并辅以支持和鼓励政策。引入价格引导机制,将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成本引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使企业向集约化、清洁化、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变。同时,利用财政和税收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做好环保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和资本市场开展环境金融产品创新,拓宽各类环保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以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竟争力

只有不断提升节能环保科技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拓宽产业市场。首先,建立更加合理的环保科技支持与激励机制。加大政府在环保领域的科研投入,建立令项资金,对重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子以资金支持与保障。建立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激励机制,对投入市场和实现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实施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其次,加强科研团队合作,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利用各自的科研技术优势,进行技术转让、合作研发以及产学研联合,从而推动先进、高端环保技术的攻关,加快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节能环保技术研发的产业化。最后,加快发展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型节能环保企业是参与国际竟争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其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提高行业的研发能力、令业化程度以及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竟争;另一方面,通过其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永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田.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3):39-044.

[2]陈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析,2015(6):70-72.

[3]赵跃.陈虹.中国环保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学术探索,2015(8):66-72.

环保节能方法篇7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设计;节能环保

绿色低碳生活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节能环保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国民愈加认可节约水电、少开空调、少开车等绿色低碳的节能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需体现和融入环保节能理念,避免房屋建筑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切实解决房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运用节能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在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博物馆建筑设计普遍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情况,人们对建筑外观存在强烈的求美心理,不够重视设计格局的整体性,忽略了环保与节能等方面的设计要求,盲目追求内部环境的舒适与外形的精美,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此外,有些建筑建设者、使用者、设计者自身不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设计构思不缜密,导致建筑的节能环保之路愈加坎坷,在此形势下亟待采取有效策略融入节能环保理念,改变建筑工程资源浪费现状[1]。

2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具体体现

(1)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上的体现。材料是一座建筑是否具有节能环保设计优势的最直观体现,其选择与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建筑质量和使用效果。从现阶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建筑还存在尚未普及应用节能环保型材料的问题,需提高节能环保型材料的设计与实践运用率,发挥其具有的经济优势、降耗优势。现在建筑材料市场中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愈加多样化,可将其作为常规施工材料的替代品,在设计阶段综合分析材料运用全过程,避免材料运输、贮存、使用等环节发生不必要损耗,尽可能将塑料材料回收品有效运用到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2]。(2)在清洁型能源上的体现。虽然风能与太阳能这两种清洁性能源近年来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已经渗透到房屋建筑设计中,然而要想提高清洁性能源利用率,还需要加强对清洁型能源的多方开发与综合利用,使其充分体现在博物馆建筑工程中,使建筑附近太阳能发电系统更加完善,有效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力储存能力,为博物馆晚间用电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3)在初始设计中的体现。建筑工程中的初始设计十分重要,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将节能环保理念体现在初始设计中能够从建筑现场气候、地质、水资源的考察入手,了解自然情况,做好设计规划,防止发生建筑重建现象。设计人员需要分析能否将附近自然资源融入博物馆建筑建设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合理开发和利用周边清洁型能源,加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污染,切实降低建筑建设所产生的资源压力[4]。(4)在施工过程中的体现。博物馆建筑施工作业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指导思想,将其视为基本施工原则,采取符合环保型材料使用需求的施工工艺,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及时清扫建筑垃圾,制定可体现出节能环保理念的施工方法,综合工程成本低、耗能少的施工目标,给社会建设出满意的低碳博物馆。

3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融入路径

3.1在照明系统中的融入路径

博物馆建设中照明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照明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照明系统,可引入BAS照明设计方案,合理运用照明装置,为建筑使用提供更舒适的照明体验,让室内场景得以与照明系统协调统一[6-7]。

3.2在门窗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门窗虽然在博物馆建筑整个工程中的比重不大,但门窗的作用和影响不能忽视。设计人员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门窗设计,可通过扩大门窗开阔建筑使用者的视野,强化采光效果,打造明亮宽敞的房屋[8]。为了避免由于扩大门窗给房屋保温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应严格控制门窗扩大的面积,同时选择具有保温节能优势的新型门窗材料,保证门窗的密封性,增强门窗保温性能。

3.3在屋面设计中的融入路径

进行博物馆屋面设计时,选择吸水率低、强度高、导热系数小且具有良好保温性能的屋面绝缘材料,在屋顶瓦片和防水层内放置这些材料。使用聚苯乙烯和轻质混凝土板材时,保证水泥黏合剂与散装材料应用过程科学合理,注意材料防潮与不透水问题,严格控制材料混合比例,获取最佳隔热效果[9]。

3.4在绿化的融入路径

纵观我国城市化建设现状不难发现,高层博物馆建筑逐渐增多。由于底层与高层存在明显的温度差异,高层容易在炎热夏季出现房屋内部温度过高的情况,影响使用者舒适感与身体健康,甚至存在晒伤使用者的风险隐患。对此,可将环保节能理念融入博物馆建筑绿化设计中,应用爬山虎等植物对房屋内部温度起到灵活调节的作用,既能达到保护的效果,又能改善室内条件,建筑整体环境得到了美观美化,人们在使用建筑时也减少了粉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吸入,空气净化率明显提高,这是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措施[10-11]。

4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现状

整体来看,国内博物馆建筑设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引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为节能环保理念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与融入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低碳型博物馆建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增大。但是,不可否认现阶段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4.1环保设计水平较低

尽管近年来节能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各领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节能环保意识,但博物馆建筑工程设计与节能环保之间的结合还不够密切,实践起来面临诸多难题,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博物馆建筑工程节能环保设计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无法真正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应用意义。

4.2进展速度慢

节能环保理念在我国建筑领域设计工作中的引入时间较晚,很多人对此认知不足,难以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设计博物馆建筑时盲目重视短期经济效益,缺少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责任心,限制了节能环保政策在博物馆建筑领域的实施推广。

4.3协调发展困难

很多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流于形式,施工中在落实节能环保措施时没有把控整体,难以协调发展,导致建筑只在某一工程上表现出极高的节能环保强度,其他工程施工中则基本没有体现。

4.4人才匮乏

人才是研究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工作并将其推广应用到实际项目的实践者,而当前国内此方面人才明显不足,许多博物馆建筑设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难以顺应时代进步趋势、掌握节能环保设计手段,工作中设计理念滞后、设计方法单一、设计模式固定,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

5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的体现与融入建议

首先,加强法律约束。法治社会以法律依据为规范标准,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也不例外。为了规范节能环保设计,保证建筑具备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应通过节能建筑材料标准化立法等工作,为建筑绿色能源进程提供最大助力,壮大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产业,全面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政府有关单位及博物馆建筑项目负责人应加大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的宣传力度,将门窗节能、屋面节能等设计内容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宣传册等宣传到位,让更多人关注博物馆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促进该项工作的飞跃式发展。地方政府应响应国家号召,出台超低能耗建筑的扶持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与公共建筑中率先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为低能耗保温材料、门窗建筑设计方案提供一次性资金补贴或贷款资金等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影响性,促使更多博物馆建筑项目主动参与到低能耗建筑体系中。最后,重视人才培养。高校与博物馆建筑设计院应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出符合低能耗建筑建设需求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节能环保设计人才。

6结束语

总之,将节能环保理念融入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可以最大程度上节材、节水、节地、节能,避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创造高效、舒适、健康的博物馆使用空间,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博物馆建筑。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建筑、人、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鹏,张群,魏友漫.高大空间类建筑节能设计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20(S1):12-16.

[2]施勇.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8):196-197.

[3]魏大生.环境保护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推广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20,38(9):281.

[4]李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J].工业建筑,2021,51(6):236.

[5]司秉卉.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中优化算法的效能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

[6]李怀,徐伟,于震,等.某超低能耗办公建筑照明能耗分析[J].建筑科学,2017,33(12):51-56.

[7]任红.绿色照明与建筑照明节能设计[J].电气应用,2009,28(7):22-25.

[8]臧胜,张小朋.论博物馆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要点[J].东南文化,2018(4):112-116.

[9]石彦明.光伏技术在公共建筑屋面中的实践与应用[J].新型建筑材料,2020,47(7):139-142.

[10]王静,刘焱.文化的物质性呈现: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外墙材料应用[J].东南文化,2016(S1):47-53,46.

环保节能方法篇8

【关键词】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审计模式;审计管理

节能减排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切实把能耗降下来,把排污总量控制住,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的主要审计类型,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已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有效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功能,已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应采取的有效模式、实施程序、审计方法及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作尝试性研究。

一、认清形势,把握方向,深刻理解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内涵,才能科学解决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的发展困境。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创建适应实际需求的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模式

根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现阶段(包括从现在开始的一段时期)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

模式:

(一)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督促节能减排资金和政策的落实

严格审计财政预算安排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检查分析资金安排使用的合理性、科学性、效益性。

(二)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完善各项节约制度和机制

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计算各年度企业的费用指标、吨产品耗能指标、收入成本指标、利润变化指标,分析企业节能减排资金投入产出情况,审查资金投入产出效果,认真查找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的漏洞,制止铺张浪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

(三)与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责任制落实

以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为目标,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在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经济责任人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情况、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情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对经济责任人履行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核实,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其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履行节能减排工作职责。

(四)与效益审计相结合,促进提高节能减排资金使用效益

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用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对节能减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查找影响企业效益的原因,分析能源耗费对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查看是否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生产工艺等原因造成能源耗费过高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建议,促使企业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发展方式,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向耗用能源低、排污少的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发挥审计监督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促进作用。

(五)与环境保护部门实施联合审计

在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是国家环保部门,但涉及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效益的审查事项完全由审计部门负责,而这种财务收支及其效益的评价必然涉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企业经济业务、国家环保部门的业务活动乃至环境保护工作业绩。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方法、指标评价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要求审计人员不仅掌握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而且应熟悉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环保部门对环境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审计部门对审计技术比较在行,因此,建立环境保护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联动机制,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无疑是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最佳手段。

三、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一)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程序

1.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确定。

审计机构在编制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时,利用所收集和掌握的信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评估,选择并最终确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立项主要应考虑以下4方面的因素:(1)考虑开展以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节能减

排清洁生产效果为重点的审计和审计调查。(2)考虑对节能减排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对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集中供热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审计调查。(3)考虑强化资源环保审计。进一步加强对生态建设资金项目审计和审计调查,对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及水源地保护、排污费、城市环保等专项投入、专项收费进行审计,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4)考虑适当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和清洁生产审计。适当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开展清洁生产审计,可以找出解决减少废弃物和防止污染环境的方案,促使企业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清洁生产。

2.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对被审计项目的实施进行组织、计划和指导,确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目标、范围和重点,计划审计时间和成本,明确和落实审计人员的分工与责任,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制定节能减排审计方案时,首先,应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其次,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内容与审计方法;再次,科学选择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

3.组织实施。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包括2个步骤:(1)收集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评价标准和被审计单位责任机制,考虑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充分性特点进行调查取证。(2)编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连接现场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的纽带,与一般财务审计工作底稿相比,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底稿更侧重于对审计发现事项的分析、研究和评价。

4.撰写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报告,评价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结果。

节能减排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报告的内容应注重以下两点:(1)报告内容和要素齐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了解政府及有关部门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情况及政策方针的执行情况的需要。(2)在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和总结。查明问题原因,围绕问题展开分析,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决策层和有关部门,纠正偏差,促进与加强整改,使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落到实处。

5.建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后续跟踪制度。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延伸,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在整改期间进行后续的跟踪审计,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二)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方法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实施过程,就是审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审计证据,根据审计标准对被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审计结论,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收集审计证据,还是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评价,都需要运用适当的技术方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除用到常规的审阅法、调查法、观察法及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外,特别要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和证据的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审计人员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时,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和贯彻系统性原则,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四、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管理

审计管理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对审计活动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目标,提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审计机关应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管理。

(一)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管理

审计机关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管理应注意从3方面进行: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计划的编制。审计机关在编写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计划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审计的全面性,突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重点,使审计能够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2.有效地利用审计资

源。要根据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实际能力状况,确定如何实施审计。3.对审计计划的编制实施动态和全程管理。审计机关应在审计计划实施过程中,关注计划的实施情况和审计环境的变化。必要时,按照规定程序对审计计划做出更新和修改。

(二)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管理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应当包括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审计人员应当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质量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管理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对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化管理,使审计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使审计人员更加适应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1.要优化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

能。2.要建立健全审计人员的任用机制和考评机制。3.要加强审计人员的监督和培训管理。

(四)加强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管理

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和应用价值。因此,对审计成果进行管理要做到:1.建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的考核机制。2.建立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问责机制。3.做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的应用管理。注重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成果的应用,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理解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目标,能够促进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对今后同类审计项目具有借鉴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研究》课题组.公共支出绩效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环保节能方法篇9

环境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能源不断减少、环境问题的日益迫切,节能环保工作已成为企业生存、和谐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更应该协助项目管理方从制度建设、设备革新、流程梳理、工期安排和强化监督与考核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的做好节能环保工作,使项目建设的有限资源运作得更有效,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节能环保;项目建设;施工

在项目建设中,很多建设单位直接采用总承包的方式把建设工程统包给项目管理方,虽然此法利于项目管理方的管理优势、有利于降低造价和安全风险,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一些项目管理方的管理层为了降低成本,不更新施工场所所需要的基础设备,使用一些老化的、浪费水电原材料的陈旧设备,就很不利于节能环保。为此,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应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的发挥好监管的作用,按照党的十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提出三个要求,坚持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立足保护环境,尊重环境,真正把节能环保工作具体化。做好节能环保工作,不仅仅是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重要举措。但如何督促项目管理方做好节能环保工作,下面将结合我单位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就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节能环保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1健全项目建设制度,落实节能环保责任

在项目建设施工前,建设单位首先要组建相应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使得对施工单位的监管的责任得以明确,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分项目负责人的身上,实行权责明确制度。然后,要对施工现场的责任监管区域进行更为细致划分,实施网格责任分区管理,将施工场地划分为若干个一级责任区和二级责任区,按照岗位、职能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从“一把手”到一线工作人员,建立了行之有效的节能环境监管网,做到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确保施工项目都在有效的监管范围之内。其次,建设单位要通过合同签订将节能环保落实具体条款中,督促施工单位的履行节能环保职责。最后,要结合项目建设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建立科学、系统专项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做好项目前期节能环保管理策划,从源头规范项目建设节能环保工作,提升预控能力。

2加强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宣传活动

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提高施工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非常重要,只有将环保意识提高,才能使得一线施工人员自觉自愿的在施工作业中贯彻节能环保的技术与措施。只有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才能使得施工人员不是在受到法律规定或相关政策的限制时才不得不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才能在技能环保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上有着更高的积极性以及更大的决心。所以,建设单位不能将项目建设统包给施工单位后就置之不理、漠不关心,而是要积极协助施工单位通过技术交底、例会制度、制作宣传手册和信息化系统等措施,把节能环保观念纳入培训计划,促使节能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为施工人员、企业以及社会都能带来效益。

3转变服务方式,优化施工环境

项目管理方在建设单位授权下承担着对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在项目各相关方关系中处于管理中心地位,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协调好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等相关单位的工作关系,工作任务重,在实际的工作中并不能面面俱到。对此,建设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就应主动的与项目管理方联系沟通,让双方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同从设计、施工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入场施工等各方面的工作,尽量避免出现影响工程实施的因素,实现施工机械有效调度,减少设备空机运行时间,使工程建设处于一种有序状态。

4强化监督检查,推进整治力度

施工现场是项目建设最重要的节能减排环节,在施工中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及设备必然是不可或缺的,要督促项目管理方将施工过程中的能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使节能降耗变为每个施工队伍和人员的潜意识。建设单位应与项目建设方签订环境管理协议,落实双方职责,督促施工过程应该遵守法律规定及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将节能环保管理要求,纳入日常的巡查内容,对巡查发现的不符合规定的设备予以及时的清理出场,对发现随意浪费的现象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并通报批评,让节能环保不停留在口号,而落实在实际的行动中。促使项目管理方重视节能环保工作,并不断革新设备,实现项目建设能源、资源的利用最大程度的优化。

节能环保,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责无旁贷,这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群策群力的推动项目建设的节能环保,通过共同努力,规范施工现场、优化资源配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自武,孟苏云.打叶复烤企业如何节能降耗[N].云南经济日报,2009,9,30:007.

环保节能方法篇10

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审计署围绕各类环境保护资金和项目展开审计,从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审计项目中涉及到部分的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事项。1998年,审计署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正式将环境审计的职能赋予政府审计部门,明确提出了环境审计的职能,各地方审计机关也陆续成立了相应资源环境审计部门,这是我国环境审计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并且在这一年审计署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环境审计》实务丛书以来,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新局面。到1999年,环境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2003年,审计署成立了环境审计协调领导机构,组织各专业审计从资源环境视角开展相关行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审计的领域从生态环境审计,逐步拓展到土地、矿产资源、水环境、大气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2008年审计署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列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环境审计获得较快发展,但是目前进行的与环境相关的审计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审计主线,开展的几乎是合规性审计,尚未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其次审计人员结构单一,我国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准则不完善,理论研究有待提升。

二、新建工业项目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重点

(一)合规性审计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7部环境保护法律,20多部相关法规以及900多条地方性环境法规。在新建工业项目审计中应关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情况,鉴证项目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了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了规定标准,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及时上交了各种费用,新上项目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标准。

(二)项目资金使用审计节能减排资金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介入环境审计领域的主要动因和切入点,也是政府审计机关开展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2014年1月10日审计署“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公告2.7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被违规使用。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各级财政将投入大量的专项拨款资金用于节能减排。在审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各项目资金的预算投入情况、项目资金申报审核情况、项目资金管理拨付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情况,其中项目资金是否按规定合理预算以及分配,是否专户专款管理,资金有无被挪用或者滞留,此外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核算方法是否合理,项目资金使用是否真实、资金使用效果评价体系是否健全都是审计需要做的工作在审计专项资金上审计部门要特别注意各项资金落实的合规性、科学性、真实性以及及时性。

(三)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运营情况环境审计一是项目节能制度建设情况。包括是否制定和落实有效的节能、节水措施;是否建立了节能计量、统计、考核等制度。二是项目废弃物的生成和排放情况,包括项目是否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已建立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是否实现废弃物处理后的循环利用,如项目回收利用生产过程的废渣、废料等废弃物情况。

三、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国家治理模式是“法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首先,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完整。审计中的审计证据是由会计提供的,在对新建工业项目进行节能减排审计时,要求被审计项目提供完整的节能减排会计信息资料,但现阶段还未将节能减排作为会计要素纳入到会计准则中进行核算,导致审计项目难以提供完整的节能减排会计信息资料,给节能减排审计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其次,缺乏统一工作指南和评价标准,使得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环境审计缺乏审计依据和评价标准,增大了审计人员审计风险;对环保资金缺乏具体的界定,影响相应的核算等。再次,环境法律法规不完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是涉及多领域的交叉性审计,我国目前只对环境审计进行了一些规范,并没有对节能减排审计做出专门的规范。法律依据的缺乏增加了审计的困难程度,不利于企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工作的全面进展。

(二)环境审计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国家治理包括若干子系统,国家审计只是属于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国家良治的实现不是审计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节能减排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涉及到发改、财政、统计、工业、水利、环保等政府部门,对不同方面的审计由不同部门牵头,由于节能减排审计牵涉方方面面,有时需要不同部门通力合作,但部门之前很难协调好相关事务,配合难。另外,不同的审计类型可能都会涉及节能减排方面的内容,容易导致对同一企业或单位开展不同类型的审计,就有可能出现审计成本加大、浪费审计资源的情况。

(三)节能减排审计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国家治理的工作最终要落实到单个人的工作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素质高低会影响国家治理的实现情况。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成效,任何审计准则都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胜任能力有一定的指引和规定。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审计面广,涉及到火电、钢铁、水泥、污水处理等行业,涉及到能源学、环境学、统计学、社会学、会计学、法学等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审计机关大多是财务专业的“单方面”人才,审计人员要么不能全面把握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么不能全面了解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计算方法、认定标准等。

(四)事后审计模式制约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实施效果“免疫系统”理论突出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保障功能,重视事前的预防与事中的控制,但与国家审计重视事后监督的实际属性相悖。目前,我国开展的节能减排环境审计模式是事后审计,由于事后审计一般是在结账后或经济活动取得成果以后进行的,审计资料齐全,通过审计就能够查明所有已经发生的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经过和结果,因而监督作用较明显,但是事后审计的模式决定了审计对财政资金分配的话语权不多,也是专项资金审计常常发现资金管理制度漏洞的原因。

四、节能减排审计工作完善建议

(一)完善环境审计法律依据一是加快完善环境立法。审计监督代表国家进行,任何单位不得妨碍。国家各级党委政府应赋予审计机关更大的处理、处罚权,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对企业能源耗费、废弃物管理及相关信息合法性、合理性的检查权,依靠法律的稳定性与强制性,使得环境审计工作能排除来自被审计方的阻挠顺利地开展下去。加大处罚力度,致使被审计企业对象不敢以身试法。二是建立环境会计,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我国目前未建立节能减排企业会计,节能减排的确认缺乏统一的标准,披露的信息比较随意,难以作为审计依据。因此,要完善环境会计制度,将“环境”作为会计要素来核算,建立诸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概念,这样环境会计才能给审计人员提供恰当的会计资料,节能减排审计的审计依据才能更加的充分。三是建立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环境审计操作准则有别于现有的审计准则,我国应以ISO14000系列标准为依据来制定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准则,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节能减排审计的审计责任和范围、审计程序和方法等。

(二)加强部门合作,促进国际交流,借鉴先进的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经验首先,加强部门合作。节能减排审计是影响人民生活、关系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不是哪一个部门的职责,审计部门应该与环保部门和能源部门进行合作,加强与政府发改委、环保、经委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实现资源的共享性,做到一审多用,一审多果不仅可以节约审计成本,还能提升审计效率扩展审计成果。其次,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实行开放性审计,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在国际间的行动协调与配合,促进国际交流。环境问题已经是数个国家共同的问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各个国家合作行事才能达到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国节能减排审计制度规范方面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借鉴先进节能减排审计规范和手段。

(三)坚持素质建设,实现人本审计针对节能减排审计人员的缺失,除了大力引进熟悉节能减排审计的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培训,这是开展好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培训的方式上,讲授、研讨、案例教学法都是好的方法,另外可以与国际专业协会、国内高校进行合作,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培养拥有国际化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的高端审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