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12-13 17:09:07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公布了。这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版权所有

资本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对它的发展提到了应有的高度。《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加快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产权交易。积极发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决定》还指出,要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在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文件中,以一定的篇幅专门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要求,作出规划,进行部署,这是第一次。它具有空前的意义。对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必将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

它表明,党中央已经将资本市场发展列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扩大直接融资",意味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加速投融资体制改革已成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资本市场主流地位已经确立。这项重大改革的突破口,则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个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既包括主板市场,又包括创业板市场,还包括债券市场。当然,对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要求。对主板市场,主要是规范和发展;对创业板市场,目前主要是推进市场建设;对债券市场,则是积极拓展,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需要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方向和依据。

学习《决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对资本市场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树立协调、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全方位地认识资本市场,进一步认识在我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形成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共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资本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兼并重组的平台;现代金融业的兴旺发达需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投资产品。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既是资本市场内在的发展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2

一、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区别

西方转型经济理论常常将市场经济看作一个整体,但本文中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看作一个层次性的制度建构。市场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更是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博弈的演进过程。熊彼特(1949)[1]曾提出通过修改资本主义宪法或通过国有化的“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在资本主义体系内的逐步社会主义化和平过渡政策的建议,这一建议在二战后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长期接受并施行。综观西方近代经济史,虽然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也一度占据主流地位,但有计划、有调节、有明显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常态。所以笔者认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获得发展和繁荣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并不可混为一谈。而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市场经济恰恰被认为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融合存在的一种经济制度,因此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转型研究就是把西方市场经济制度移植到转型国家的实践中去,这大大束缚了西方学者的眼界和理论视野。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激进转型的模式[2]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的比较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按照西方转型理论亦步亦趋的俄罗斯转型模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不得不通过独立自主的改革实践,才摆脱了转型衰退的市场经济噩梦。而中国却通过阶段式的改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开创了经济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

二、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层次性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内在逻辑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即市场经济制度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安排。

首先,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范三个层次。在价格机制中市场经济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在健全市场体系、严格市场规范基础上的全面的价格放开才能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效。在中观层次的制度安排则表现为市场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部门管理形式等三个层次。市场运行机制由微观层次的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规范共同构成,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性制度安排。

其次,从中观层次上来看,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发挥根本上决定于企业组织形式。这是由于企业组织形式是市场演进的结果,其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发挥又具有独立的作用,如企业形成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源于市场经济的长期演进;企业在市场行为方面涉及充分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企业在社会制度方面涉及所有制或产权的具体安排形式。企业组织形式具有价格机制所无法取代的市场经济制度架构内容,而企业的转型和由此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恰恰在很多西方转型经济学中都被用私有化的观点所涵盖了。

最后,宏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的确立、性的法律安排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其中性法律制度安排是宏观层次的制度核心,是确立与社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也是涉及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所有制的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和原则、政治结构和经济生活原则等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则问题。[3]转型作为大规模社会制度变迁过程,必然要求社会性法律制度安排的相应改革和完善,但更为重要的是转型应该在一个稳定的社会框架中寻求社会制度的创新和发展。[4]正是性法律制度框架的稳定使中国的经济转型实现了有序、高效的经济成长和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过程,确立了转型经济的中国模式。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转型的三个阶段

通过对中国经济转型实践历程的考察,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逻辑合理地解释中国模式各阶段各项改革措施成败的根源。按照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把中国转型经济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改革模式,改革进入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此后1985年价格体制改革的开启,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从1985年1月开始,中国正式实施了在转型经济研究中影响深远的农产品统购统销价格改革和生产资料供应定价的“价格双轨制”战略,这成为局部改革战略的典范(盛洪,1994)。

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是这个阶段改革的两条主线,价格改革通过双轨制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功;而企业改革在放权让利的基础上,围绕两权分离经历了多次改革形式,始终没有取得根本性的改革进展,反而陷入了发展困境。这个阶段最核心和突出的改革成就就是通过价格双轨制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微观运行机制,价格开始由市场形成。这个时期的另一条改革主线——国企改革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则在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尚未明确,市场运行机制正在建立之中,国企组织形式难以实现有效的创新和规范,使面向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根本上难以形成,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更使企业组织形式和行为模式摇摆不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市场微观运行机制即价格机制的建立,就不可能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更不可能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价格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市场经济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从而使计划经济体制在根本上土崩瓦解了。

第二阶段,从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到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目标,中国开始转入全面市场经济制度建构的转型阶段。这个阶段,转型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问题上,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全社会经济转型的焦点问题和这个阶段的改革主线。在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经济活动中,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逐渐让位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进程之中。

这个阶段,国企改革中的利益主体缺位和市场困境突出表现出来。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成立尽管明晰了国企的产权问题,但由于国企利益主体身份界定迟延,导致国企市场化行为的迟延,经济行为与市场机制的不合拍,使诸多国企陷入无法面向市场生产经营的困境。在这个过程中,改革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所有制变革和调整的道路,于是就有了关于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决策。利用政策漏洞,钻改革空子,利用MBO、股份制等各种形式的私有化改革措施,在中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者和国有企业的腐败分子。但这是在激进改革和层次性改革中都没有能够避免的问题。作为农村市场微观价格机制在中观层次上自发演进结果的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发展局面。企业组织形式,作为市场经济中观层次的制度安排,国企改制事实上已经涉及依靠微观价格机制成长起来的体制外私有制力量与既有社会制度框架中公有制宏观制度安排力量间的博弈。

第三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社会制度的创新和社会秩序的确立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上,伴随市场力量的壮大,政府力量逐渐退出经济领域,利益主体已纷纷利用市场规律和市场力量来获取利益,经济自主发展的机制已经完善,外力的作用已无法控制经济主体的市场化自主行为,按经济规律宏观调控成为政府唯一能采取的干预经济的方式。政府直接参与和控制制度变迁的能力减小,市场体制中市场化的利益主体成为推动国民经济运作的主导动力,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经济现象如失业、通货膨胀等开始凸现,市场化利益主体和市场化行为日趋成熟,市场体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如市场失灵、市场缺失、市场抑制以及市场化主体行为的不理性都开始出现。市场经济的许多社会问题亟须相应的社会保障组织、机构和设施以及市场经济框架的完善。社会秩序方面,思想意识观念领域的前期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为正式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奠定了基础,人们对制度的预知和心理感受早已超出了传统思维和价值观念,社会进入观念、道德、心理、行为和思想的深刻变革期。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确立,成为此后农村改革的重点,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这个阶段农村经济宏观层次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因此,加速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步伐,利用明确而又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利益主体资源配置及效率的发挥,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消除新体制导致的经济不稳定性都成为下一阶段改革的重要内容。转型深化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对宏观层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全面的回答。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微观、中观,到宏观存在的层次性制度安排,基本上构成了经济转型次序性改革的逻辑线索。逻辑主线就是市场运行机制的培育,改革的重点则依次是微观层次价格机制的形成、中观层次企业制度的规范、宏观层次经济体制的完善三个阶段,这可以看作是构成了经济转型的基本次序。结合不同的转型实践,可以有不同的微调,但无论激进模式还是中国(下转第83页)(上接第69页)道路,都没有脱离转型实践的这个基本发展脉络,而不同的转型和改革次序,造成了截然不同的转型后果。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3

关键词:创业板;资本市场;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8日

一、引言

我国经济由依赖出口、投资转为以消费、科技创新为导向,可以预见未来将有一大批企业通过经营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来支持与扶持这类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环节。创业板可以为这类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入新股东进行外部监督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但现阶段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许多问题,如财务造假、包装上市、保荐人不尽责等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2013年10月3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分别从五个方面做出说明:(一)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二)强化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三)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四)改革新股配售方式;(五)加大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三公”原则。暂停一年之久IPO重新开闸,创业板市场在2014年1月21日迎来五家新上市公司。

二、创业板市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一)创业板的历史起点。创业板起源于美国,发展于美国。在19世纪末期,开始有了场外交易市场,其特征是参与广泛、自由竞争、组织灵活、富有活力。1968年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开始创建“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SDAQ)。1971年2月8日,该系统正式启动,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交易规模,提升了交易的效率。经过数十年发展,孕育出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和脸谱等一批国际性企业。各国和地区效仿美国推出自己的创业板市场,建立起审核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退市制度。

(二)创业板的逻辑起点。1、科技创新说。迎合了20世纪七十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大量有胆识和技术的企业家纷纷成立企业。新型科技企业对资金的渴望,需要一种匹配的金融制度推动企业创新。美国的纳斯达克正是基于科技创新对金融效率的需求,最终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2、金融结构说。现代金融体系变动方向是向结构化的金融市场转变。结构化金融市场具有单一金融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有效满足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3、中小企业融资说。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完善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支持,满足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要,带动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及风险投资等进一步向中小企业注入资金。

三、现阶段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新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新特点。创业板(简称GEM)又称为二板市场,是指无法满足主板市场上市条件新兴公司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是对主板市场的一种有效补充。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企业正式在深圳创业板集中上市,标志着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成立。截止到2013年底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总额达到356家。随着新一轮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整个资本市场上市企业IPO暂停一年多,而大量的拟上市中小企业选择登陆创业板。根据2014年1月9日中国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显示,拟上市企业达到239家。

(二)我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帮助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创业板市场上市门槛低,大量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在商业模式、技术上积累了优势,通过上市融得企业发展的资金,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具有导向作用,激励出一大批企业家的创业热情;第二,推动拟上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中大部分企业由有限公司到股份公司,最终成为公众公司。企业建立一系列配套的企业制度,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制度,推行股权激励政策,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为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在企业初创期时,给予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巩固市场,发展先进技术,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体系。创业板退出机制为风险投资退出提供较为方便有效的渠道,实现了产业与资本互动;第四,对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具有重大意义。创业板采取平行于主板的独立模式,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搭建融资平台,缓解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层次缺失问题,延伸了资本市场所覆盖的企业范围。

四、各个国家和地区创业板市场成功与失败原因分析

放眼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所推出的创业板市场,除了美国和英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退出创业板不算成功,分析各国和地区创业板市场的优缺点,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创业板市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主要因素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模式与金融文化。国际上把金融模式可以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美国和英国的金融体系属于市场主导型,日本和德国金融体系属于银行主导型。创业板定位服务于成长型创新企业,不同模式下创业板市场状态有差别。市场主导型下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是主要助推动力,通过资本市场建立起风险转移和过滤机制,创业板市场更能有效地承担创业的风险,有利于高新技术创新企业发展。银行主导型下的金融体系,更擅长复制其他国家成熟技术和产业,创业板成功的概率小,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市场主导型下的金融文化更加强调竞争、创新、喜好风险,创业板市场培育出大量优秀企业。银行主导下金融文化更加稳健、保守、厌恶风险,热衷于大型集团和银企合作模式,创业板市场缺乏活力。

(二)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包括发行、上市、交易、原始股东或创业股东退出、信息披露、退市等环节区别于主板市场。美国和英国创业板市场成功与制度设计有很大关系,但一国和地区的发行制度必须符合本国实际情况标准。美国创业板市场采用做市商制度并规定至少有3家做市商为股票做市,促进了竞争,保证股票足够流动性。英国创业板市场实行“终身保荐人”监管制度,使得保荐人和推荐上市企业形成利益共享,保证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严格的退市制度建设,通过较高的退市率,美国和英国创业板市场形成了良好信号传递效应。通过信息披露,严格的监督体系也是美国和英国创业板市场成功的因素。通过信息公开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投资者做出正确选择,保障和维护投资者的权益。

(三)经济的规模和成长性。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成长性高,相应承担的风险也大。上市公司的退市速度较主板快,如果没有新上市资源补充,就会使创业板市场丧失成长性,成为一潭无鱼之水,形成一个边缘的创业板市场,使得经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美国的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国内、国际上占据大量份额,有源源不断的中小创新企业成立,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优质上市资源。同时,美国创业板市场吸引了大量非本土的创新企业上市,促使了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规模小,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难以形成足够上市资源。

五、我国创业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突出在未能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创业板市场成为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会计事务所等欺诈场所,大量不具有上市资格的企业通过包装进入市场,对我国创业板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以下通过三个方面阐述现阶段创业板存在问题:

(一)借顺风车上市前突击入股。在中国创业板市场中大量存在依靠个人的社会关系不参与最初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非正常手段突击入股。在IPO之前突击入股,上市后进行套现,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在我国资本市场过去存在“保荐+直投”模式,证券公司承销人与发行人合谋抬高一级市场发行价格,以及大量风险投资公司扎堆在首次公开发行前入股,严重扭曲了企业上市的动机。拟上市企业原股东与证券公司合谋财务过度包装,上市之后业绩变脸,对投资者来说是个损失,更是对监管制度的践踏。

(二)上市企业高管离职出售股票。上市企业高管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在上市一段时间以后选择辞职,然后等待原始股票解禁后出售股票获得收益。如果创业板市场存在极少数高管离职解禁出售股票不为过,但市场中存在大量这样的企业高管,让我们对企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状况担忧,也进一步对创业板市场未来发展困扰。根据choice资讯数据库统计,2013年大股东减持股份金额高达136亿元。

(三)超募资金。对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资金的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通过在创业板上市获得大量闲置资金也是一种困扰。过多的超募资金使得创业者容易迷失企业的定位方向,导致企业的投资粗放式发展,盲目扩大,失败的概率也大。过多的超募资金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也降低了股东的潜在收益。过多的超募资金会使得上市公司减少财务费用支出,财务指标容易使投资者产生错误投资决定。

六、改进措施

针对上面阐述的现象提出对策,通过简要的分析能够促使创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发展更进一步深化。

(一)建立更为公平的交易场所。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大力发展“新三板”非上市的公司股权的转让,国家从制度层面更早的入手,规范并强化信息披露,建立起更为公平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新三板”挂牌企业,为创业板提供更为优质的企业资源,既能有效防止突击入股现象,更能让企业取得定向再融资。现阶段新股发行正向注册制过渡,监管部门应以信息披露建设为核心,拟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应更加注重风险的披露,使得投资者能意识到风险。

(二)对造假行为进行严惩。证监会建立违法信息举报制度,通过奖励举报者行为来规范市场行为,在微观层面形成制度约束。证监会改革保荐人制度,对过快业绩变脸上市公司进行处罚,从严治理,进一步净化创业板市场氛围。证监会建立起保护投资者赔偿机制,通过证券公司设立专门赔偿基金,来规范证券公司行为,形成制度上约束。

(三)规范IPO定价。IPO的合理定价不仅使得市场效率更高,而且是对创业家多年经营回报的激励。合理的定价是资本市场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创业板也不例外。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面临风险大,可以通过提前预披露阶段告诉投资者警惕风险。改革询价制度和新股申购交易规定,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一级市场发行方式。虽然新股发行制度引入“老股转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超募资金,但比例应有所限制,避免大股东一次性大量套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吴晓求.中国创业板市场:现状与未来[J].财贸经济,2011.4.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4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推进,有关战略新兴板筹建细节传闻再度兴起。有消息称,战略新兴板正在筹建中,目前已有200家企业排队审核。

新兴板意义

“战略新兴板”近期频频出现。在监管层几番明确将设立战略新兴板之后,战略新兴板的筹建一直备受关注。近日有消息称,注册制出台后,对于战略新兴板,上交所将进行独立审核,期限在6个月左右,独立于主板,推出之后将有自己的代码和监管细则。

上交所理事长桂敏杰曾表示,上交所正在研究推动在沪市建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定位于服务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而在今年6月的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掌门人肖钢也公开提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与创业板错位发展。

“与主板、创业板形成衔接,同时也有适度交叉;与现有市场协调发展,不会割裂历史、割裂现状凭空造一个市场” ,此前桂敏杰称,尽管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了中小板、创业板、全国股转系统等,但总体来看,对创新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事实上,上交所此前已经公开透露过有关战略新兴板的方案内容。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今年5月表示,上交所战略新兴板建设方案主要有三大核心内容,包括定位、上市条件、制度安排等。重点服务于已跨越了创业阶段、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产业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尤其是这两类企业中战略意义明显的企业。“在设立初期,将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大发展领域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国家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确定的新兴产业,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公司治理创新等其他创新型企业,也都属于战略新兴板所服务的范围。”

近年来,在境外上市的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没能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股价长期低迷,融资功能基本丧失。从2010年开始,中概股出现密集的私有化退市,85%的相关退市企业都属于战略新兴板服务的范围。因此,业内人士预计,上交所战略新兴板的一大重要功能是要承接回国上市的中概股。

资本市场的多方共赢

其实,在企业追捧上市融资的同时,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如今资本市场融资渠道都有哪些?

首先是我们平时所说的A股,主要是指主板和中小板。中国A股市场(主板)尽管为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渠道,但是与我国千万数量级的中小企业相比,现有市场的容量还是极其有限的,主要是大型蓝筹企业的舞台,自1990年设立至今约1543家企业挂牌上市。

中小板市场是为处于产业化初期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不过,在A股上市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十分困难,而且时间花费也很长。从目前看,如果在A股市场IPO,最少要等待2-3年的时间。

其次是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创业板市场启动于2009年3月31日,开办目的主要是为创新型和成长型企业提供服务,为自主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并为风险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者建立新的退出机制,目前约有400家上市企业。

不过,从2015年年初至今创业板指数涨幅已超过一倍。但因其高企的整体市盈率,创业板的高估值备受市场质疑。

还有新三板、四板。从2004年我国推出中小板,到2009年推出了创业板。经过10年探索,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规模,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服务范围已扩展至全国,各地区域股权转让市场(俗称“四板”)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截至5月22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共有2452家。“四板”与前三个板块的“独此一家”不同,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30余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一省一市场”的格局。

市场的多层次需求

肖钢强调,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有所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包容度和覆盖面不够,与我国有1500万家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并不匹配。

肖钢指出,下一步,证监会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服务和完善市场功能体系,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建立广覆盖、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严监管的多层次股权市场,进一步壮大主板、中小企业板市场,推进交易所市场内部分层。肖钢表示,科技创新创业的风险特征不同于成熟型产业经济行为,必须高度依赖资本,因为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银行贷款往往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快健全适应创新创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全面系统的投融资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分离是创新创业的主要推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指出,战略新兴企业上市融资是我国创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或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大型企业的盈利收入未必达到现在整个资本市场上市的要求,但从发展趋势讲,是政策要扶持的,这一点也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进步。

PK深交所“神创板”

针对设立战略新兴板,市场曾一度认为将对创业板和新三板带来较大冲击。不过,多位证券业人士表示,战略新兴板推出以后,对于其他市场的影响有限,并不会造成较大的冲击。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李少君指出,如果几个市场明确定位差异,将不会对其他市场冲击。战略新兴板推出的意义在于帮助当前新兴产业获得直接融资。他认为,新兴产业企业在受到轻资产、初创期或成长期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从传统渠道获取资金存在很大困难,而这些企业的成败又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转型。“推出以后,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上市公司到A股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结构,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融资和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李少君称 。

从数据上看,创业板就相当于战略新兴产业板。创业板启动至今上市400多家企业,其中传媒、电子、通信、计算机、环保、医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74%。战略新兴板势必会与创业板有一定重叠。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5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是由两个道德层面组成的,即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拙的个人本位和休现人类博大精神关怀的进德层面。二者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个人之间在多种选择和竞争的环境中由价格机制引导而自愿进行的契约式产权交换。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由所有权、经营权、价值规律、分配制度、企业组织形式、经济法律法规等所构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范,有与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要求相互协调的社会道德的参与,来作为评价和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手段。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道德体系中,应该包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两个道德层面,即从属于市场机制的、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和体现人类的博大精神关怀的道德层面。二者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其矛盾运动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正常发挥具有重大意义。Www.133229.cOm

一、以功利主义原则为荃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

以功利主义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本位的道德层面是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结构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市场经济社会进取的动力因素,并形成平等和正义的市场交易原则。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产权必须明晰,市场主体之间必须自由交换,自由契约,自我负责,打破各种超经济强制,在法律上建立个人所有权和个人行动自由,在道德上鼓励以个人奋斗进取来争取个人幸福。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是在封建农奴制解体后,劳动力和劳动产品有了自由出卖权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是对权力—强制型经济的否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伴随这个过程,形成了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思想。从文艺复兴对感性个人主义的肯定,到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建立,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构筑了以自由、平等、人权为核心的政治法律体系,提出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共和政体等一系列新型政治理念。与此同时,启蒙思想家们又构筑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新秩序,他们从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等感性主义的人性论出发,论证了道德的功利原则、利己原则和博爱原则,认为道德原则同其他一切观念和原则一样,是从经验中获得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以此为基础提出道德的本质和核心是利己主义,人类的博爱是以合理利己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恩格斯评价说:“功利论一开始就带有公益论的性质”利己主义在当时“也是一个大胆公开的进步。

功利主义个人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市场竞争机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打破特权垄断,提供平等机遇,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不承认特权,要求人们必须自由和自愿,而功利主义只认利益不认特权,简化并摆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树立了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正义观念。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由平等、诚实守信本来就源于最初的经济行为,是市场经济交往中多次博弈的结果,在功利主义看来,合理利己便是正义,与商业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是相一致的。在市场经济中,人们为了功利目的而付出劳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符合利己主义的正义原则。第三,功利主义注重物质利益原则,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个人幸福,从而为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邓小平同志讲:“不重物质利益,对少数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时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功利主义的个人本位在体现其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1,趋利性。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任何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分化性。财富和贫困的积累会导致两极分化,这是功利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3、腐化性。财富的膨胀、金钱的积累会导致生活的腐化、道德的败坏,而功利主义所追求的个人幸福是没有道德限定的。4,无序扩张性。功利主义个人本位主张一切以个人的自身利益为中心,在一定条件下会使人们不安守本分,造成劳动的行业秩序和劳动等级秩序的破坏,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以人类博大的精神关怀为核心的道德层面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6

关键词:县级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措施

1 当前县级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改革举措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一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国务院、部委和我省出台的部分政策只有原则性意见,缺乏实施细则,部分配套政策出台不够及时或不够完善,有些已经出台的配套文件可操作性不强。二是一些部门出台的政策不一致。三是法律法规制约难以突破。部分市县反映,市县层面没有立法权,政策和法律自较小,操作空间有限,改革风险很大,推进改革有后顾之忧。

(二)简政放权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虚的放得多,实的放得少”现象。二是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多项改革任务中,牵头部门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参与单位积极性不是很高。三是扩权下放项目下放基层不彻底。四是有些行政审批事项放到县里后,因为办事人员少、专业素质不适应,县里不具备承接能力,部分基层政府“接不住”的问题较为突出。五是后续监管难到位。不少部门和地方存在不同程度“会批不会管”、“对审批很迷恋、对监管很迷茫”的问题。

2 县级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应对措

(一)必须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矛盾,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分散经营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农村现代化与落后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的矛盾,等等。加之一部分干部思想方式尚未真正转轨,县级经济意识比较淡薄,对县级经济发展规律知之不多,对涉及县级经济发展的一些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研究不深,考虑不全。如果这些矛盾与问题不解决,仍沿用过去的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不仅会阻碍县级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用全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来指导县级经济体制改革,要坚决破除以往那种满足现状、墨守成规、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转变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工作方法,牢固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全局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开拓前进,努力使各项改革配套联动,相互协调,把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县级改革不断深化。

(二)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项目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等新模式。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精简前置审批,规范中介服务,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药注册特殊审批机制。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程序。

(三)努力建立和完善县级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新机制。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将产生深远影响。县级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建立起适应县级经济特点的目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当前我国改革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县级改革在这方面应作出积极的探索,要坚持以市场为取向,下决心改革长期以来束缚县级经济发展的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及与其相适应的一套陈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把县级经济真正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型各层次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既建立有形的市场,又建立无形的市场。目前农村市场建设还很薄弱,要形成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宽松的政策环境,调动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着力在培育有本地特色的市场上下功夫,增强市场辐射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市场制度、法规建设,使市场在有管理有监督的情况下逐步发育和完善起来。当前,特别要注意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资源。各级政府机关应遵照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搞好县级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建立完善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各种服务体系,为县级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释放资本潜力。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体现在对资本的配置上,资本到了哪里,实物资源就跟着在哪里集聚。我国金融资本存量已经拥有巨大规模,但由于流动性差,资本利用率低,资本配置更易于向国有企业、重点项目、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农村、小微企业和中西部地区资金供给不足,造成并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体制改革应作为下一步整个改革的突破口,由此扩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2012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组建地方性监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推行利率市场化、建立以用汇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这些设想都非常好,应加快制定实施细则,分步骤地加以推进。其中,允许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应作为一个重点。金融体制改革将释放资本潜力,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建设试点、水利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涉农资金整合等重点改革任务的推进步伐,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农村各项改革任务顺利进行。同时,加强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惠农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户。

3 结束语

县是我们国家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县级管理,推进县级改革,对于推进农村社会和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兴起,县级管理体制出现严重滞后,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指出,认真总结县级机构改革存在的问题,探索深化改革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7

20年的历史,是产权市场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的历史。

特别是*1年6月,中国证监会颁发了《关于未上市股份公司股票托管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未上市公司股份托管问题,成因复杂,涉及面广,清理规范工作应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意见,为产权交易机构在非上市公司股权登记的基础上,开展股权融资等资本品业务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产权市场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2年1月25日,中纪委提出,*2年,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实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建设工程项目公开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进入市场等4项制度。此后*3年至*8年,历届中纪委全会一直要求贯彻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中纪委加大力度推行企业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制度,使产权市场获得了规范发展的新动力,并在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不断发挥作用。

*4年2月1日,由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3号令)正式实施。3号令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产权交易建设事业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对国有产权转让活动的规范和促进,必将产生极其重大、极其深远的影响。

20年的历史也是产权交易机构不断加强发展、加强联合的历史。

*7年7月18日,由上海等9家产权交易机构共同发起的“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在上海浦东正式宣告成立。*2年4月25日,由北京产权交易中心、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等7家产权交易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在天津正式成立。经过历年的发展,共同市场已成为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重要资本平台,为创建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经济的联动和发展。

*6年7月,中国产权交易协会发起人会议在井冈山召开。这次会议,讨论了中国产权交易协会筹备工作方案和中国产权交易协会章程,并就协会筹备工作安排和有关负责人人选等问题形成了初步意见,为中国产权交易行业协会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国各地产权市场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国有集体企业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行政事业单位、金融类企业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其他各类性质企业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登记托管,股权质押融资和股权私募融资服务等。产权市场的交易品种都属于资本交易品种。产权市场正在发挥资本市场所具有的投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定价功能。

实际上,产权市场与证券市场一样,都属于资本市场范畴,是比证券市场品种更为丰富,比证券市场更能满足广大投融资者需求的不可缺失的层次。

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相比,市场层次单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其一,单一层次资本市场不能满足广大企业的融资需要。其二,单一层次资本市场不利于优化融资结构,防范金融风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发展产权交易”。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8

一、政府制订政策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以来,对宪法第十一条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定先后进行了三次修改,这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愈益重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突出,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把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此外,2001年12月国家计委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也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政策措施的意见》。这些文件要求:凡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都应鼓励和允许民间投资进入,在实行优惠政策的投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民间投资都同样适用;国有商业银行要对民间投资者的贷款申请一视同仁;对目前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对外贸易、公用事业、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等等。这标志着国家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的新的重大举措。

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进一强化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由政府主导型变为为市场主导型,即注册制,股票发行之前,发行人必须按法定程序向监管部门提交有关信息,申请注册,并对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这种制度强调市场对股票发行的决定权。

同时民营经济的国民待遇问题亟待落实。凡竞争性领域,其他所有制经济可进入的,民营经济都应该可以进入。给国外企业国民待遇,也要给国内民营企业以国民待遇,特别是平等的融资条件。一是在上市公司方面,要给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以同样的政策,私有企业也应该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发起单位。二是一级市场对国有企业配股,有条件的私营企业也应该配股。三是有条件的私营企业也应该发行债券。四是私营企业也可以作为投资基金的发起人。国家应该在金融准入方面给予相同政策。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企业群体发展壮大和分化,潜在的投资群体的规模扩张和分化,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在海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主板市场、二板市场与三扳市场等场外市场构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资本市场体系。这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为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它的将推进我国资本市场从此开始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4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宣布――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酝酿已久的分步推出创业板市场建设,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标志着利用资本市场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这对于广大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无疑是个好消息。

三、民营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用股份制清晰是民营企业权,走股权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无法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建立多元化的结构的前提是产权结构必须清晰。民营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当务之急就是用股份制清晰界定企业产权,明确股份数额及归属,推行股权多兀化。

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由所有者、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三者形成制衡关系。科学而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层级,将会把企业引向良性发展道路,消除对个人和家庭的依赖性,降低企业决策和经营风险,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要严格按照(公司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进行动作,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甚至办成名副其实的股份公司,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民营企业只有产权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健全,提高自身形象,才有可能在资本市场融资。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9

关键词:日本 市场型间接金融 资本市场 金融改革 启示

“市场型间接金融”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川昌一提出,其含义是指在以间接金融为主导的体系中引入以市场功能发挥为基础的融资模式,表现为金融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主体,通过各种金融交易与创新向全社会提供依托市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市场型间接金融”的产业源于日本对于20世纪末期金融体系危机的反思,其制度创新中对于直接金融的吸收一定程度克服了传统金融模式的弊端,提高了金融市场活力和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对间接金融的保留以及强化金融立法的做法使得日本的金融行业及金融产品处于全面监管的范围内,这种创新与监管并举的做法对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以及对于我国现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具备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市场型间接金融”与金融中介、资本市场

日本的金融制度表现为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金融,在此制度安排下,信用风险过分集中在银行部门。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日本金融机构增强了控制风险的意识,为避免由银行危机导致的金融体系危机的再度爆发,将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向社会转移,同时建立高效率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日本在1998年提出了构建“市场型间接金融”体系的设想,该设想是继金融大爆炸后日本金融体系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

“市场型间接金融”实质上是将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相互融合的一项金融制度创新,其特征是通过资本市场将资金借贷方与金融中介有机的结合起来,其目的是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这种多层次复合型的金融结构通常可以表示为多家金融中介以不同层次的市场为媒介进行“贷款债权”的买卖交易。例如,金融中介可以向资金需求方发放贷款,也可以将由投资者筹措来的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获利,还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实施贷款债权的“流动化”,因此,在“市场型间接金融”呈现的多层次复合型结构中金融中介是主体,资本市场是载体,金融中介斡旋于不同的资本市场间从事长期或短期资金服务,例如银团贷款、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均是其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它比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更有可能有效地配置金融资本。以投资信托为例,日本在金融危机后对其实施了“爆炸式”的制度改革,其市场规模迅速提高,银行承兑的“契约型公募投资信托”的纯资产由1998年末的1993亿日元增加到2005年末的199087亿日元,占市场份额由0.9%上升到38%。银团贷款以其所具有的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分散银行风险的优势尤其受到大企业、跨国企业集团以及一些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的青睐,日本银团贷款的市场规模由1998年的5000亿日元上升到2008年的29.3兆日元。

二、日本构建“市场型间接金融”的经验教训

(一)制度创新与规范管理并举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的日本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这种体系的弊端在于信用风险过度集中于金融中介,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随之而来的银行体系危机便是该体制弊端的终极体现。日本充分吸收了金融危机的教训,在1999 年召开的金融审议会中提出了“集合投资计划”,它是市场型间接金融在法律制度上的表现。该计划明确了构建多渠道投资方式的重要性,并指出市场型间接金融体制是日本版金融大爆炸改革以来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潮流。随后,日本在2002年召开的金融审议会上提出了在构建市场型间接金融的同时重视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为保证该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2005年召开的同会议上提出了加强投资服务法的建设,目的是通过规范市场型间接金融,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提高投资者的便利性及保护投资者利益。2006年日本彻底修改《证券交易法》,同时吸收合并了《金融期货交易法》和《投资顾问业法》,制定出《金融商品交易法》。它将保护投资者作为最终目的,较好地协调了金融制度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二)完善法律与强化监管同步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政府注意到评级公司对由美国次贷等证券化后的金融商品信用等级的审查过于宽松,认为这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日本在2008年3 月召开的内阁会议上确定了《金融商品交易法》修正案,明确了对评级公司启用规范制度和登记制度,还将此类公司纳入金融厅的检查监督范围内。修正案还修改了银行和证券行业的业务规定,旨在提高日本金融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修正案还允许管理人员可在同一金融集团下属的银行和证券公司中身兼数职,并将放宽银行或保险公司对普通公司的持股限制,以加快企业的复活。可见,日本对间接金融制度的保留以及强化金融立法的做法使得日本的金融行业及金融产品处于全面监管的范围内,这与以自由经济主义为主导的美国监管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日本构建“市场型间接金融”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多元化融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相结合

日本泡沫经济后的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型间接金融体制的诸多弊端,我国应吸取日本教训,目前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除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外,大力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的资本市场,以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发挥金融体系中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融合功能,依靠专业的金融中介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优配置并构建高效率的信用风险社会分担机制。

(二)完善法制建设是关键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亦是渐进式融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传统的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制不断得到突破,金融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加快推进金融中介、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以及金融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断调整起伏等金融大环境的影响,信托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的理财产品不断发展壮大,资产流动化、证券化业务也在逐步扩大,意味着“市场型间接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与各类公募、私募的理财产品市场快速发展极不协调的是相应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体系不明且条理不清。日本的经验揭示出实现市场型间接金融的关键在于法制的建设与完善,需要通过统一的金融商品交易规则和金融服务法制的逐步实施来完成,日本在构建市场型间接金融体系的同时规范法律环境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完善金融服务,加快实施对消费者保护的立法

近年来,由于法制建设的不健全,我国出现了很多处于金融监管“灰色地带”的理财产品侵害金融消费者的案例。由于金融中介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金融中介便于陷入不遵守说明义务和适合性原则等行为陷阱,更极端的会出现金融诈骗,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消费者常会购买与其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甚至出现过度投机等非理。但是,一旦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市场的信心,最终损害市场功能,危及到金融中介的自身利益。因此,吸收日本经验,完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健全对消费者保护的立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郑蔚.日本“传统型”向“市场型”间接金融转化的经济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第4期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篇10

(一)创业板推出是中国成功的改革方法论在资本市场的缩影

创业板十年怀胎,今朝分娩,意义重大。这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后新兴尚未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纵观创业板走过的十年历程,从最初2000年计划建立照搬照抄港英模式无门槛的创业板,到今天建立实事求是、尊重国情的有门槛、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板,这是中国改革成功方法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成功缩影,这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方法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二)创业板推出真正拉开了中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序幕

中国近千万家企业在规模、行业等方面差异很大,决定了其需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而创业板的推出,将逐步改变主板市场两家交易所长时期垄断,中小企业上市难、融资难的现状。但创业板一个市场还不够,中国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是要在巩固主板市场,发展中小板市场,建立壮大创业板市场的背景下,发展覆盖全国,统一监管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多层次体系的组合。

创业板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创业板“三高”问题必有后患

创业板目前面临的“三高”问题是指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高超募金额。

28家首批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56倍,其中鼎汉技术的市盈率竟然达到了82倍;28家企业计划融资70亿元,实际融资154亿元,超募84亿元资金。

为什么创业板会出现如此非理性的“三高”问题?追根究底是由于其发行制度没有贯彻市场化的原则,没有实现在价格市场化的同时推行规模市场化。虽然创业板企业的上市发行都遵循了市场询价原则,但由于上市企业的数量完全没有市场化,上市指标供不应求,因此市盈率一直居高不下。

这直接导致了几个严重的结果:第一,二级市场没有盈利空间,只有炒作的空间。市场出现暴涨之后连续下跌的情况,股民的风险越来越大;第二,企业超募资金过多使得资金使用效率必然降低,有的企业多出近10亿资金;第三,严重的超募现象及由此产生的剧烈波动现象使得对后续企业上市非常不利。

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关键发展的时期,需要用同样的资金让更多的企业去尝试,并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有一定的盈利空间。这样既保护了股民的利益,也使得拥有充足上市资源的创业板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创业板必须推行规模市场化的发行制度,在目前上市资源充足的背景下,应通过扩大上市规模,将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逐步调整到30倍以下。

(二)民营企业“一股独大”隐患重重

创业板及中小板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民营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现象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首次创业板发行上市的28家公司中,有超过20家企业的第一太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持股在40%以上。“夫妻店”、“兄弟店”,“父子店”这样的“家族店”在创业板里很普遍。

这种畸形的股权结构会带来很大的隐患:一,董事会在第一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下,可能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资本市场进行高抛低吸操作,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二,在现有的发行制度下,获得了发行资格就构造了一个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富翁,这对资本市场、对处理社会的公平效率是不利的;三,由于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无法制衡,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公司运营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