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04 18:02:56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1

《青铜艺术》是苏少版《美术》五下的内容,本课同四上《玉石文化》、四下《土与火的艺术》、五上《非洲雕刻艺术》、六上《现代建筑》、六下《有生命的石头》一样,均为“欣赏与评述”类型的课,重点是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立体作品的欣赏方法。

本课涉及青铜器的发展历史、用途、类别、生产工艺、造型和装饰等知识,具体包括人虎相抱卣、青铜人像、牛虎案、象尊、鼎、彝、簋、鬲的不同用途,欣赏不同器型的青铜器,了解青铜“陶范铸造法”和“失蜡铸造法”,认识“青铜”“钟鼎文”等内容。教学中,教师需要从青铜器的历史、器型、装饰、工艺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绘画、书法、雕刻、图案、设计等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用途的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的美,从而体会青铜作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瑰宝”的价值,并掌握欣赏青铜器的方法。本课在设计中着重以下四个方面。

1.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提到青铜,人们首先会觉得它很遥远、很神秘,青铜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器型、精致的纹理和精湛的生产工艺。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信息和资源以外,还尽可能多地展示关于青铜方面的趣味知识点,如:后母戊鼎的来由及发现、爵各部位的名称及与爵相关的成语等。

2.发现青铜艺术的美感。

学生大多对青铜器的名称、用途和制造感兴趣,而对青铜器的独特器型和精美装饰缺乏欣赏意识。为发挥美术学科的主体功能,笔者将本课的学习中心词设定为“美”,从青铜的发展中感受它的历史美,从青铜的用途中感受它的器型美,从青铜的图案、雕塑中感受它的装饰美,从青铜的制作方法中感受它的工艺美,最后从编钟的演奏中感受它的音律美。

3.促进欣赏方法的培养。

在美术欣赏课中,大多是欣赏平面的美术作品,而对立体美术作品的欣赏则相对欠缺。青铜器并非常见的事物,凭图欣赏只能是隔靴搔痒,所以笔者为每组准备了两只青铜器,虽然是仿制的,但有实物让学生感知,他们会获得更深的感受。在过程欣赏中,笔者设计了对比欣赏、整体欣赏和局部欣赏环节,逐步递进,学生能在比较中发现青铜不同的美,在整体感知中领会青铜器型的美,在局部聚焦观察中感悟装饰的美。

4.提供个性发展的契机。

人总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课始,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玩沙子找惊喜,激发学习兴趣。每个学生对青铜知识的兴趣不尽相同,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关于青铜知识的自主提问、解疑、归纳的环节,由学生或教师来解答。学生在欣赏中的关注点不同,关注的部分也会不一样,因此,笔者为每组准备的青铜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就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于作业表现,笔者设计了四种方式:写话、拓印、写生、临摹,供每组选择,并在作业资料袋中提供每种作业的操作步骤和要求,便于学生实施。课后拓展中还有用纸浆做仿青铜效果作品的具体步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

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力图体现以下意图:(1)自主探索有实效。通过考古发掘、问题质疑、资料查找、自学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实物感知激发兴趣。采用玩沙挖宝、仿古青铜器实物欣赏、仿青铜效果纸浆作品欣赏等活动,让神秘、遥远的青铜不再陌生。(3)体验多种学习方法。通过模拟考古、文献搜寻、分组探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欣赏和研究的方法。(4)分组作业展个性。学生可选择拓印、写生、写话、临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青铜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了解青铜的名称由来、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制作工艺等,并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发掘、对比发现、资料查找、触摸观察、评述描绘等方法,掌握从历史、器型、装饰、工艺等方面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青铜器的欣赏、赞美、描绘、拓印中,感受青铜艺术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感。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导入

模拟考古发现,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师:还记得张老师来自哪里吗?是的,常州不仅有好玩的恐龙园,还有一个公园也很好玩,请看。(PPT出示常州青枫公园的沙滩图片)常州的孩子喜欢这里,因为在这里能玩出惊喜。今天张老师从那带来了一些沙子,让同学们玩玩,希望大家能有惊喜。请小组派两个同学先拿起刷子到沙子里玩玩,再换其他同学玩。

学生轮流用排刷从沙堆里发掘青铜器,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刷子要轮流使用,发现后请用手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取出来,然后摆放在白色的画板上,并讨论:你觉得哪件物品更古老?为什么?

师:第×组速度快,还非常文明,真像一支高素质的考古队。

请三个组的学生展示挖出来的器物,并汇报自己对这些器物的判断。

师:你们的判断都很有道理。有的是金黄色,而有的是青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生锈了。

(PPT出示文字)这些器物是用铜锡或铜铅的合金制造的,本来呈金黄色,生锈后变成了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器在我们中国曾经辉煌一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青铜艺术。板书课题:青铜艺术(PPT出示课题)。

【通过挖掘青铜器实物,体验考古,学生加深了文物保护的意识。再通过实物对比,学生发现青铜器生锈前后的不同,直观地理解了青铜器的概念。活动中,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得到了激发。】

二、发展

(一)听青铜器知识,欣赏青铜艺术的历史美

教师讲授青铜器的相关知识: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青铜铸造的三个阶段。

PPT介绍后母戊鼎的来由、发掘及收藏历史。 师:每一件青铜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或颠沛流离,或轰轰烈烈,或默默无闻……青铜艺术有着历史美,神秘而沧桑。(板书:历史神秘、沧桑)

【教师讲授青铜器的知识,然后结合后母戊鼎辉煌而沧桑的历史,让学生对青铜器有了整体的认识,并感受了青铜艺术背后的历史美。】

(二)提青铜器问题,挖掘青铜艺术的内涵美

小组质疑活动:对于青铜器,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然后交流。

教师收取便签,展台投影展示,并逐一讨论每组的问题,先请学生解答,教师再补充,并筛选出重点问题,为下面环节做准备。

师:同学们真好学,提的问题很有学术性(深度、专家的范)。从你的回答中,能感受到你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好。剩下的问题,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慢慢解答。

【学生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一方面交流了青铜器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信息提炼的能力,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确定了方向。】

(三)猜青铜器用途,欣赏青铜艺术的器形美

1.了解中国西南地区青铜器器型特点。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对青铜器的用途很感兴趣,中国早期的青铜器除了是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武器外,还有许多造型威严神秘、纹饰狞厉繁密,用于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先的礼器,同时青铜礼器也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PPT介绍“爵”的用途、“爵”各部位的名称及其造型与实用性间的关系,并引出带“爵”的词语和成语,从而让学生知晓“爵”不仅是饮酒器,还因为它的尊贵而被引申为官职的名称。

(PPT展示人虎相抱卣、象尊、牛虎案、人像)请学生猜猜它们的用途?它们的外形与实用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云南地区青铜器多取材于动植物,表现手法自然生动、不拘一格,器物的外形往往被塑造成人和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2.欣赏青铜器的器型美。

师:你知道你们组挖掘出来的青铜器的用途吗?它的外形为什么是这样的?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请同学们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如有需要,请查阅桌上的相关资料。

学生先讨论,然后自主研究,最后组长汇报。

师:你们的探索和思考真有意义。青铜器的使用是很讲究的,它们的造型直接为生活服务。这些器具很实用,设计也很巧妙,可见古人的智慧相当了得。当然,不同的青铜器会给人不同的美感,你能找个词来形容你们组青铜器的外形吗?

生:……

师(PPT出示文字):青铜器呈现出的厚重、高贵、威严、神秘……让青铜艺术的美独特而丰富。(板书:器形丰富、独特)

【通过对西南地区青铜器图片和仿古青铜实物的观察、讨论,学生认识了各种青铜器的名称,了解了它们的外形特征、使用方法及科学巧妙的设计,同时学生也能从外形上感受青铜器的美感和先人的智慧。】

(四)查青铜器纹样,欣赏青铜艺术的装饰美

师:青铜器造型独特、设计巧妙、使用方便,当然古人也善于装饰自己的生活用品,请大家仔细观察本组中的青铜器,上面都装饰了些什么图案?

学生查阅资料,讨论,每组代表展示汇报。

师:青铜器上的装饰,有动物纹、几何形纹、生活场景等,有的青铜器上还有文字……(PPT出示有文字的青铜器及拓片,解释“金文”。)青铜器装饰在形式上有连续的图案,有对称的浮雕,也有生动的立体雕塑。(PPT出示青铜装饰局部图片)且青铜器融合了绘画、书法、雕刻、图案和设计等艺术元素,是世界公认的艺术瑰宝。他们有的精致美艳,有的朴实无华,有的神秘诡异,也许我们暂时还不明白古人为什么这么装饰,但其中无一不包含着先民们的美好祝愿和心灵寄托。青铜艺术美在装饰,精致而生动。(板书:装饰精致、生动)

【在青铜器实物局部观察、图片欣赏中,学生认识了青铜器装饰的内容和形式,从平面纹样和立体雕塑中感受了青铜艺术装饰的精美。】

(五)说青铜器印象,赞美青铜艺术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青铜的世界,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受,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四种赞美青铜艺术的方式,(PPT出示作业内容)你们组选择哪一种?请组长来领取学习资料,然后组织本组同学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时间为10分钟。

小组从写话赞颂、临摹学习、写生描绘、拓印再现四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第一遍巡视检查每组的活动落实情况,第二遍巡视检查每组学生的作业进展情况,第三遍巡视检查完成情况,督促组长准备汇报。

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说说自己表现出的青铜艺术之美。写话的小组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写话赞扬、临摹学习、拓印再现、写生描绘四种形式的作业,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也丰富了学生情感的表达方式。同时,在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培养其独立学习的意识。】

三、拓展

(一)看青铜器制作,欣赏青铜器的工艺美

师:这么精美的纹饰真让人叹服!据考古学家和科学家研究,青铜器上的有些装饰效果是我们现代科技也难以做到的,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制造青铜器的呢?(PPT出示青铜器制作步骤图,演示“失蜡法”和“陶范铸造法”)

师:繁杂的工艺,成熟的技术,让青铜艺术美在工艺,精湛而巧妙。(板书:工艺精湛、巧妙)

师:老师也做了几件青铜器,请大家看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又是如何做出效果的?(PPT出示报纸仿制青铜器的过程)

【通过直观的青铜器制作步骤解析,学生了解了失蜡法和陶范铸造法,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再运用纸浆仿做青铜器,可以激发学生再探索的兴趣。】

(二)听青铜器声音,欣赏青铜器的音律美

师:也许有人说青铜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实不然,生活中也能经常用上。(PPT出示书店、印章、建筑设计中的青铜元素)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那神秘而遥远的年代,感受了先民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青铜艺术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奇迹!其实,青铜还有它的音律美呢,让我们在它的演奏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PPT出示编钟演奏视频)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2

[关键词]青铜纹饰 产品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34

1、引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曾出现过数次文化艺术的繁荣阶段,而以商周为盛期的青铜器文化,因其独特的形式与特征,在中国工艺美术史发展中,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辉煌创造,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史谱写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商周青铜器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其作为器皿的基本实用特点,更突出了审美与造型的统一关系,将造型美寓于科学的功能设计中去。直到今天,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商周时期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产品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图案特征研究

2.1 商周青铜器概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祖先们智慧和工艺的结晶。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小⒆稹⒑、卣、方彝、觥、、B、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其式样也多姿多彩,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而青铜器之所以著名,并不仅仅在于其种类的繁杂,关键在于青铜器本身的质量。我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青铜器以其制作工艺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世人所称赞。商周青铜器,不仅在造型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特色,而在纹饰的装饰与造型的结合上达到了美学与功能的统一。因而对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青铜器文化,对于青铜器自身的保护和青铜器文化的继续发扬,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

正如张光直先生所说“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中国古代青铜器虽然只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繁荣阶段,但是青铜器纹饰所蕴藏的政治历史文化精魄博大精深,至今吸引着专家学者们仍然持续不倦的研究和学习。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政治精神、宗教意识通过器具表达的途径与范围非常有限,而作为祭祀礼器、生活器皿等主要用器的青铜器,其纹饰就不可能是单纯的装饰艺术,必然是人们的政治精神、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甚至制造构思与制作技术在青铜器上集中体现。

青铜器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产生活状态,是记载时代政治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就青铜器纹饰的形体图像来说,大致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及人物纹三大类。

2.2.1 质朴简练又抽象流畅的几何纹

早期的青铜器几何纹是对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商周时期距离原始社会阶段比较近,那时人类艺术的发展也还处于幼年时期,所以对于纹样多属于较为简单的抽象几何纹。几何纹是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要素构成。典型的以连珠纹、弦纹、直条纹、云雷纹、火纹等为代表,艺术处理和章法结构较为单一,多以对事物的概括模仿或抽象再现为主。

2.2.2 狰狞神秘走向轻松闲适的动物纹

中国青铜器成熟的商周时代,随着制铜技术的发展和失蜡和合范工艺的发明,青铜器艺术达到鼎峰,而这个时代青铜器纹饰发展的重要趋向是产生了抽象化、线条化。青铜器艺术家们很懂得简化、抽象在纹样造型中的重要意义,最为著名的就属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最具代表性兽面纹――饕餮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还有较为常见的夔龙纹和凤纹等,这些纹饰的形态奇特,图像抽象,纹饰狰狞神秘,体现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及当时的人们对这些神秘的事物的崇拜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青铜器应用的普及,动物纹也发生了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且之前较为抽象神秘的动物纹饰也变得较为写实。马、牛、羊、鸡、犬、豕六畜,象、鹿、犀、虎、免等野生动物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身兽等成为了青铜器动物纹的主体。虎纹、牛纹、鸟纹等多见于后来的青铜器之中。

2.2.3 由辅助衬托走上首要主位的人物纹

早期青铜器上人物形象多为辅助图案的圆雕,周代青铜器底部偶见一些小的立体人形,多呈现奴隶跪着托顶举鼎的姿势,及被猛兽追逐等。周代晚期青铜器人物形象与以前图像有所不同,更接近人的本来面目。此时虽然人物形象所占比例很少,但表明人物形象开始进入了青铜器中。而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青铜器上盛行镶嵌或刻纹图像,在青铜器外壁或内底以“全景式”的图像展示了人物活动,大多为帝王贵族生活的活动,包括宴饮、歌舞、习射、采桑、戈射以及战争场景。人物纹成为了当时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2.3 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内涵寓意

前人以其智慧才能创造和推动中国青铜器走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辉煌历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人们特别是统治阶层精神意识的表达和生活的需求。探究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纹饰特征可以看出,在夏商周时期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较为肤浅,对各种不可知物象充满敬畏和幻想,将神灵作为精神思想的依托。而青铜器开始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作为祭祀的礼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的作用逐渐转变为实用器具,纹饰的寓意也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图腾标记,发展到后来的对神灵的崇拜,对王权的象征,对丰登平安的祈求及避邪意愿,再到后来的对人们生活中的事物的描述,对生活的贴近。虽然青铜器纹饰作为古代艺术作品比起现代似乎有点简洁,但在意识表达和艺术欣赏上并不比现代逊色。

青铜器纹饰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还展现了青铜器纹饰艺术。充分体现出了华夏民族的智慧和才艺,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典范。而对与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可以对现代的产品设计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

3、商周青铜纹饰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借鉴价值

3.1 绎“境”

商周青铜器纹饰,一直伴随着商周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用途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从抽象到具象,再到抽象的过程。而这都是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是为迎合当时的时代的需要。商周青铜器的发展之所以举世瞩目,就是因为在当时,青铜器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到精神,应有尽有。而现代的产品设计,要结合青铜纹饰的特点,吸取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特点,首先就必须注重对于整体环境的演绎。因为任何事物都非独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环境所相关。单单的只关注于某一单一的产品的设计,而忽略了整体的环境,即使设计的产品再好,再有商周的特色,也因为缺失了它所生存的土壤而与周围的环境不相适应,变得十分突兀。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时,首先应该是对产品整体环境的演绎设计,然后再去逐个的设计环境中的每一项事物,最后再把设计好的产品放到先前演绎的大的环境中去,最终实现产品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美。

3.2 装“饰”

由于青铜纹饰的特点鲜明,种类繁多,因而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将青铜纹饰与现代产品结合到一起并不会有较高的难度。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纹样。贴近普通生活的产品可以选择较为写实的纹样作为产品的装饰纹样;造型简洁的产品,只需少量的附加一些简单抽象的纹样,如弦纹、云雷纹、环带纹等作为产品装饰即可;而一些应用场合较为正式、庄严的,则可以选择兽面纹作为产品的装饰纹样。根据产品不同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装饰纹样,才能使得产品与纹样相统一。

3.3 创“意”

创“意”作为最高层次的产品设计,要求产品设计不仅在符合功能实用的基础上,更要符合产品的造型美、装饰美、意境美。不是单纯的使用青铜纹饰去装饰产品,而是要将纹饰的设计手法和纹饰深层次的寓意与产品设计相结合起来。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用设计的手法去设计产品的纹饰,使之具有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一种意境美。即使不使用具体的某类纹饰,但是最终的效果却能使产品具备这种神似的感觉,给人以亲切感、严肃感或狰狞感等,即是成功的创“意”。

4、结语

商周青铜器并不仅仅作为对历史的见证,更重要的是其设计思想和美学价值。而这也是后人在产品设计中所应该吸取和发扬的。研究商周青铜期,不仅仅只是了解前人的设计和审美,更重要的则是如何根据这些,去发展和创新现有的产品设计,将这些特点与现代的产品相结合,从而设计出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产品而为世界所瞩目。

参考文献

[1] 许道胜.瑰异谲诡 豪华壮丽――中国青铜文化[ M]. 沈阳: 沈阳出版社,1997

[2] 张俊成等.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22

[3] 吴丹.饕餮纹饰的象征意蕴[J].装饰 2004.4

[4] 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J].考古与文物1981(2)

[5] 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3

【关键词】先秦;赵国;陶器;青铜器;玉器;造型艺术

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战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战国也是士人普遍崛起的时代,民间手工业在列国改革和社会自由竞争条件下蓬勃发展,战国时期各项艺术和手工业百花齐放。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即继立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经过近170年的励精图治,赵国在疆域、人口、商业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列国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大的国力促进了赵国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也造就了赵国特有的文化风貌和艺术形式。赵国在陶器、青铜器、玉器等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是战国七雄国家中一枝独秀。

一、赵国陶器造型艺术

距今8000年,在河北邯郸武安的磁山就有了手工低温烧制的陶器。陶器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在技术上逐步提升,已经出现印纹硬陶。战国时期各地广泛使用的是灰陶,因为窑炉结构的改进,使得陶器的烧造温度提高,在品质上陶器获得提升,逐渐向瓷的质地发展。制陶业是赵国分布最广泛的手工业部门,赵国都城邯郸的制陶业相当的发达。考古学者在大北城遗址发现比较完整的碗、钵、细把豆等器物[1]。这时的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手制、模制次之,有些器物还采用轮制、模制和手制兼用的方法。赵国墓葬随葬品中,百家村墓葬出土陶器497件,器形种类有鼎、壶、豆、盘、匜、碗、鉴、盉等多种样式。其中,鸭尊、鸟柱盘、兽头盆、弯颈壶为特殊的造型器物。以鸭尊为例,“器形作鸭状,上有一小圆口,尾作扁方形向上翘起,腿短粗,蹼作扁圆形”,“器身施以红彩,多已剥落,尚可隐约看出羽毛纹饰”[2](P621)。这样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堪称陶塑中的精品。赵国的陶器形制有其特别的造型,如莲花瓣盖陶壶,陶壶盖沿边饰以外翻的莲花瓣。鸟柱盘共发现有六件,都是在盘中间有一支柱,上托一鸟型。赵国陶器造型中鸟型器居多,学者认为这是赵氏出自东夷民族的缘故。在建筑上,陶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赵王城建筑部件有板瓦、筒瓦、瓦当、大小方砖和长方砖等。从赵王城城垣上过去曾发现有铺瓦和排水槽道可知,其排水系统应当是比较完善的。

二、赵国青铜器造型艺术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代表性工艺。考古发现,夏代就已经有青铜器的发现。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和规模作为天子、诸侯、贵族等级的标志。礼器即“藏礼于器”。到了春秋战国所谓的礼崩乐坏,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性质改变了,在器形和技法上也与商周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如在技法上,商周时期铜器的块范即陶范制作在战国改为脱蜡法,采用牛油塑模灌注的方法。由于冬天冰冻成块的牛油坚硬而易雕刻,所以在这个时期的铜器上可以看到繁复的螭龙纹、螭虺纹等细密的纹饰。战国铜器在装饰纹饰的技法运用上具有超越性的革新,同时铜器上饰以描绘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画像艺术也大量出现。如建筑、人物活动、宴乐、狩猎、征战、采桑等战国时期社会风貌。这个时期的铜器纹饰,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丰富而多元的战国社会生活内涵,是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工艺特色。《荀子•强国》认为优美的青铜器“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先进的制铜技术主要包括制范、刻划、镶嵌、焊接等。赵国的青铜器在制范、镶嵌、焊接、刻纹等技术上表现突出。赵国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青铜器物造型与纹饰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瑰丽的艺术珍品。春秋晋国赵氏的墓葬就出了独特造型的青铜器。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青铜器约1690件,其中出土的青铜鸟尊长33厘米,高25.3厘米,器身为一昂首挺立的鸟。鸟尊的鸟头小而带冠,圆眼、勾喙。喙的下部是固定的,上部可以开合,前倾可以开,立定可以合。鸟的背部有长曲虎形捉梁,虎后足直立状。鸟的背部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口上有盖,盖上有钮,钮中铰链与虎形手把虎的后枝相连。鸟足直立,矮粗,足间有蹼,尾巴后有虎形支脚,虎张口露齿,前足着地,与鸟足形成三点稳定的着地。鸟尊通体羽毛纹饰,喙下、足跟以及翘位饰以鱼鳞状羽纹。虎身为云纹,脚为鳞纹,尾为回曲纹。鸟尊造型逼真传神,也为美观的实用器,纹饰既展示了鸟的柔顺性格,其中鸟身的鳞状纹也使得鸟尊显示出刚劲之美,整体造型厚重典丽。赵国青铜器多鸟型,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出自山西太原的一件青铜子作弄鸟尊,通体饰以浮雕状花纹,并有错金铭文“子之弄鸟”四字。李学勤先生认为此也为春秋晋卿赵氏的器物。此与金胜村赵简子墓的鸟尊形制相似[3](P39)。赵简子墓还有一件铜戈,是富有艺术美感的兵器。柳叶形前锋,长援,横断面叶中间扁厚,两侧呈锐三角形。援中心透镂花纹,短胡,椭圆形銎腔,上有穿孔。銎与内部饰虎擒雄鹰圆雕。“虎昂首张口,身拱曲,卷尾,前爪抓鹰身,后爪扼鹰头。虎身饰鳞纹、卷云纹和重环纹。鹰伸颈翘尾,身饰羽状纹、鳞纹。鹰爪下饰一周连珠纹”[4](P74)。虎鹰之像,暗示此兵器勇猛无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个铜戈造型显示出贵重的特点,与实用的铜戈大为不同。晋国赵卿墓还有莲鹤方壶、青铜匏壶、青铜三足虎头提梁匜等皆为造型生动、奇特兼具使用功能的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有一批赵国代地的青铜器,有些散见在世界各地,保留在上海博物馆较多。浑源墓的时代约为战国前期偏早,当为代国被灭后的赵人墓葬,亦是赵国造型艺术的典型作品[3](P59)。浑源铜器“其类别、组合还是造型、装饰工艺等皆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总体上属赵灭代后赵国的青铜文化遗存”[5](P8)。其中的鸟兽龙纹壶和牺尊显示了赵国青铜器很高的造型艺术水准。鸟兽龙纹壶周身布满十分精美的纹饰,主纹是人面鸟嘴兽身鸟尾的动物和龙相缠绕一起,下部是兽头噬咬螭龙,上下各组纹饰间还有浮雕写实的牛、犀牛、虎、豹等动物纹饰,底下还有一圈雁纹。纹饰上,除了通行的蟠龙纹题材之外,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征[6](P79)。牺尊的造型稳重端庄,形态十分逼真,可谓浮雕艺术造型与实物器用的完美结合。牛鼻上还穿有一圆环,表明当时驯牛技术已有用绳穿牛鼻的方法了。赵国青铜器中有许多造型奇丽、纹饰华美的艺术珍品。1997年出土于赵王陵2号陵的三匹青铜马是罕见的圆雕作品,一匹为行走马,作昂首行走状;另两匹为驻足马,分别作低首伫立和低头觅食状。三匹马大小相差不大,以立体构图的写实手法,将动态与静态马刻画得生动传神。郝良真描述这三匹马的造型:“从雕塑艺术的角度看,采用了多视角立体构图的圆雕手法,以一条和谐明快的曲线勾勒出马的头、背、臀、尾的整体轮廓,马头的颌骨突出,颌角清晰分明,眼神凝重深邃,鬃毛与马尾线条流畅,连马掌部位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将运动的马与静止的马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三匹青铜马造型完美,刻画细腻,风格写实,反映了赵国艺术的精湛,代表了赵文化灿烂的艺术成就。”[7](P9)这三匹立体青铜雕塑马是草原马的造型,均为风格写实的战马形象,对赵文化有着特殊意义,是赵国胡服骑射的见证,充分表现了赵国精湛的雕塑技艺和尚武的审美思想。赵国青铜器的优美造型,也是中国造型艺术“应物象形”审美创作标准的反映。对骏马、鸟、猛虎、雄鹰等造型与所描绘对象形似,且有真实感,同时这些形象又超越“具象”的层面,形态极富艺术张力,给人以艺术感染,也是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至高境界的一个体现。赵国青铜器鸟的纹饰和雕塑较多的特点,这与赵氏源自东夷民族有关,尚存鸟崇拜的残余。青铜马的造型对赵国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赵氏先祖从舜时期就以驯马驾车为祖业,在商周时期因为君王驾车的特殊地位而受封;到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改革,成为军事上骑兵代替车战的开始。另外,赵国还有草原文化特点青铜帐篷顶部件,“至今考古发现的青铜帐篷顶柱全国只有5件,其中3件出土于东周赵氏的辖地,2件出土于中山国境内。可见,被游牧民族半岛形环绕的赵氏与赵国,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8](P308)。中山国后为赵国征服,属于赵地范围,所以,中山国的青铜器与赵国一样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

三、赵国玉器造型艺术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4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因铁器的大量出现和瓷器的应用而处于衰落阶段,不过青铜工艺并不因此衰退而降低,相反,其工艺制作水平却达到了青铜器铸造的顶峰。贴金、鎏金以及错金银工艺就以十分突出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华丽炫目的视觉冲击,代表着战国时期青铜器一种新的趣味、观念、标准和理想。

错金银或金银错,是古明的铸造装饰工艺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装饰工艺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代。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错金银铜鼎是1979年在洛阳市西郊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的。它通高16.5厘米,腹径为13.2厘米,器盖与器身扣合成扁圆球形。器盖的正中饰铺首卧钮并带有小圆环,器身近边沿处有一管状流,对称一对立耳,三个鼎足呈兽蹄形。这件青铜鼎全身装饰错金银的纹饰图案,在口沿及盖顶饰三角云纹,耳、足饰云纹和三角纹,其余饰以金丝勾边、银片为花瓣、金片为花蕊的四瓣花即柿蒂纹。战国的制铜匠师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了黄金、白银、青铜这三种金属自身的不同色泽,结合瑰丽的花样纹饰,形成色彩对比鲜明的装饰图案,显现出一种风格清新的艺术情趣。整件器物虽器形小巧玲珑,但纹饰对称和谐,使它成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青铜艺术作品。

众所周知,错金银制品制作起来工序繁多,工艺较为复杂。首先要在器物表面刻画所需图案的凹槽,一般是在器物的母范上预刻纹饰凹槽,有少数特别精细的纹饰是在器表先绘墨迹,然后根据纹样,直接錾刻浅槽,然后向凹槽中嵌入金、银等各种材料。在嵌入前,这些材料大都要用火适当加温,以增强它的可塑性,其后用厝石错磨,使嵌入的金、银丝或片等和器表高低一致,达到“严丝合缝”。最后在器表用木炭或皮革加清水反复打磨,使之光滑平整。这种特种工艺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使用隐嵌技法形成有别于器表本身材料和色彩的图案,通过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装饰作用。从这件错金银铜鼎的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装饰作用所带来的视觉与美感的冲击。

战国青铜器的精美程度,确实可以炫人心目。这件错金银铜鼎告诉我们它已是另一种青铜艺术、另一种美。这种美在于它挣脱商周时期青铜礼器那种宗教的束缚,使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更自由地进入作为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这种美更宣告了青铜器从神坛向人间的坠落,唱响了青铜时代的最后绝唱。

(责编:石 晓)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5

瓯绣因产生于温州瓯江流域,故称瓯绣。瓯绣开始于唐宋时代,一千余年以前(1967年瑞安仙岩寺慧光塔出土的北宋景右庆历年间出土的三方经袱,以青红绔素罗为地,翔鸾团花图案)温州地区已运用刺绣美化服饰,绣品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瓯绣是浙南一带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的名绣之一。清咸丰三年(1853年),温州设有专业绣铺。绣工人数曾达到600至800人。据说瓯绣最早产生于民间善于刺绣的妇女之手,古时温州少女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刺绣传统,足见当时瓯绣的普遍和兴盛。瓯绣为温州历代民间妇女的家庭传统副业,那时的刺绣品种有衣服、小儿帽圈、围涎、锦肚、妇女鞋面、枕头、荷包等,题材只有花鸟鱼虫之类。

早在宋、元年间,瓯越民间就盛行在鞋、帽、衣服上刺绣,这便是瓯绣。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它的色彩越来越艳,花色品种越来越多,逐渐形成在工艺上独树一帜的绣种。瓯绣的特点是主题明了、构图简洁、针法多变、色彩绚丽、绣面光亮、针脚平齐、神韵生动。

瓯绣产品分欣赏品与日用品两大类,以欣赏品为主。内容有人物、走兽、山水、风景等,尤以人物见长。一般选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为题材,如“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瓯绣寓大雅于大俗之中,因其人物形象传神、针法灵活多变而极富观赏、装饰和收藏价值,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侨胞中尤其受欢迎。光绪年间,瓯绣就巳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民国5年(1916年)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和美国展出。20世纪60年代,瓯绣远销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市场在华侨聚集地、东南亚诸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

新中国成立至今,瓯绣曾有多幅作品引起极大轰动。1979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丝绸服装绣品展销会上展出的《红楼十二金钗》,引得港人争睹。在这幅长2米、宽1米的巨幅作品中,四季花卉同时开放,“十二金钗”集于一图,画面上十六个人物的脸型、发髻、首饰、神态各不雷同。这些瓯绣精品无不取材于古而适之于今,集传统技法之大成而加以创新,充分显示了瓯绣的包容性、创新性,说明瓯绣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工艺品种。

业内人士认为,任何一种艺术都要走向市场,民间艺术浩如烟海,能够运用的元素无穷无尽,对民间艺术的开发应该是一种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将把现念和传统艺术元素结合起来,民间艺术只有以一种新的形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青铜时代”

众人皆知,青铜器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铸造的器物。青铜器艺术以其造型与装饰的完美结合著称,或狞厉,或典雅,或庄严,或瑰奇,分别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观念和审美要求。青铜器即具有实用价值、又被赋予一定的精神内涵,尤其在夏、商、周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体,故史学家把这段时期称为“青铜时代”。青铜时代虽然现如今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又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研究古代青铜文化是一门世界性的课题。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使长久处于朦胧状态的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变得清晰起来,也令后人为先民的杰出创造而感到自豪。《错金银龙凤方案》堪称战国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1977年自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博物馆。据史料记载,古人以“案”作为居家场所中不可缺少之摆设,犹如如今的茶几。该青铜器的设计奇特,结构平衡牢固,稳中寓变,给人一种神奇的感受,居于案底的四只小鹿,昂首挺胸,成犄角之势,背负案座的圆形底盘,透出方圆相支,天地合一的理念。卧鹿、盘龙、斗拱,使整个案座结构层次分明,紧凑协调,自下而上,由实体的圆至平面的方形框架,这种方圆的转换,将能工巧匠胸中天地相融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温顺驯良的鹿承托着相绕一起刚强雄健的龙和柔美仁善的凤、情态生动,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蓬勃与生机。该青铜器的设计还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斗”的承重技术,并采用分铸和焊铆相结合的冶金工艺,在工艺处理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实属盖世佳品。器体下有梅花鹿两牡两牝环列侧卧,共托一圆环,环上四只神龙分向四方,龙间尾部纠结处各有一凤,龙首顶着斗承一案框,结构复杂,是迄今少见最精致的战国青铜器之一。

三、用瓯绣艺术再现青铜文化

为了将如此精致的青铜器再现于民间,弘扬传统文化,使民间艺术向多元化发展,以承载千年历史的瓯绣艺术文化来表现《错金银龙凤方案》青铜器, 集技艺、工艺与摄影艺术一体,用多种颜色的蚕丝绣线,在上等的丝绸上,以针,运用多种针法, 进行一次新的尝试。为能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体现青铜器所特有的凝重魅力,这在瓯绣史上可谓从未有过的尝试。运用瓯绣体现青铜器氧化层迷人的蓝绿色彩及纹饰,以原创的隐针法来体现沉睡千年的青铜器,因而将作品取名为《国韵祥和》。

《国韵祥和》整幅绣卷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于光的明暗处理与色线配合使用,按照形体的部位、角度、距离等做相应地合理配色,采用暖色调黄色与冷色调绿色的对比,使对比色调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立体感,使绣卷富有层次感,并具有“远观气势宏伟,近看严谨端庄”的艺术效果,让人顿感心神宁静、沉迷于其宏伟气势中。

《国韵祥和》在色彩运用、艺术造型上的处理,着重在青铜器金属氧化层纹饰的处理上,它的效果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成败。我们都知道,刺绣上的绣理,如同画笔一样,通过对作品由浅至深的理解,借用针法去表现作品的气韵与内在气质,从而达到艺术效果。在此绣卷中,要表现青铜器氧化层斑斑驳驳的铜锈,首先要辨色,根据色彩的属性,运用“对物配色”、“对光调色”、“对神运色”的方法,并结合新创针法―隐针法的运用,绣出青铜隐隐约约的斑驳金属光辉,镶嵌错金工艺的特点,正与瓯绣艺术的丝线光泽、绚烂的特点相吻合,从而绣出古代青铜器之灵性。

整个创作过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针针用心、丝丝留意。例如从大面积到小局部的过度,从多色与阶色、方与圆、曲与直等形与色上,都倾注了作者精心的设计,采用退晕法起到了减弱色相、降低纯度的作用,形成蓝绿色彩逐渐过渡的效果,起到一定的调和作用。每个细节的对比显著而不刺激,体现斑驳的肌理质感,达到绣卷色泽即辉亦艳、形象逼真、质感强烈、有层次亦有立体感的效果,从而使主题思想与艺术形式达到一致性。

为了充分体现《错金银龙凤方案》青铜器的结构特点和细节,表现温顺驯良的鹿承托着刚强雄健的龙和柔美仁善的凤,在绣卷上得以体现,运用一种连续的隐藏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绣中套绣的隐针法来表现物体,使纹饰华美奇异,将美丽多姿的龙、凤、朴实敦厚风格的鹿表现得惟妙惟肖,使作品具有艺术品味。

《国韵祥和》作品的背景制作方法主要采用纵横交错的错针绣。它与平针绣 “密接其针、排比其线” 的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具有“层层相叠、灵活多变、运针带情、出针入卷”的特点。它借鉴光、色来表现技巧,光是视觉要素的来源,运用刺绣表现光的明暗在于色线的配合。在受光面的用浅色线,背光面用深色线,侧光面用深色的间色线,来突出层次、突出物体的三维空间感。

《国韵祥和》的制作步骤,首先是对图案进行详细观察,判断光的强弱,判断最强烈的光点与阴暗处,然后相应地按照形体的色调色阶的距离进行合理地配用色线。其次,在平面上绣出富有立体感的形象,用色线表现出被绣形体的明暗效果。最后,在色彩、材质、形状、线条上,每一处都需要经过精密和反复的验证,以错针法通过取舍概括来表达完成作品。取舍概括不是把物象简单化,而是在透彻肌理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形式美法则予以提炼,以精巧的错针法巧妙的表现,用针法的切换分明绣理,将图案进行美化;以创作者个人的色感体验来表现,达到了情感和表现的和谐统一。

民间工艺美术根植于本乡本土,来源于劳动与生活,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繁衍生息的脉络,在长期的创作、积累、传承、演变的过程中形成。工艺美术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和无比珍贵的遗产。瓯绣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应当是温州乃至中华民间文艺的瑰宝,应得到重视、保护和传承。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商业化背景下,两种文化精粹的碰撞与融合,或许将成为今后我国工艺美术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至少这种创新的瓯绣绣品为中国刺绣艺术的创新开辟了道路,为瓯绣艺术带来崭新的风貌和品味,就如同一棵奇葩绽放于瓯越文化殿堂中。

参考文献

1. 刘琼:《细说瓯绣》,《温州望》,2006年第8期

2. 王维友:《锦丝毫发绣大千――瓯绣赏析》,《今日浙江》2004年第19期

3. 林海萍:《刺绣与绘画之融创》,《上海工艺美术》2004年第79期

4.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5. 吴伟华:《春秋时期黄河流域青铜器纹饰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6

艺术品收藏投资成功举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上海南京路地段医院的常医生,因为赞同笔者的观点和笔者一样收藏了大批猴年生肖邮票。在那个绝大多数人尚没有收藏意识的年代,凡是选择收藏了猴年生肖邮票,现在算来已是升值了5万倍的获利回报,如果早知道有如此大的涨幅,谁又不愿意去收藏投资呢!当然发行量800万枚、面值8分的猴年生肖邮票只是在当初的特定时期的特别个例,因为它已经不是如今收藏的最佳选择。

80年代,随着允许邮票收藏之后又放开了钱币的收藏,那时候我的朋友陈业,是原商业部的一名处级干部,现在是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副总经理。他喜欢收藏近代钱币。十多年前,他编著的《陈说钱币》一书中提及笔者乃钱币收藏与鉴定的高人。陈业在笔者钱币收藏理念的影响下,收藏颇有成就。在那个正是大量钱币走私出境的年代,陈业不愿看到中国近代珍稀钱币不断流向境外,往往以高出台湾币商成倍的价格买下许多珍贵银币,甚至还从台湾币商那里订购许多珍稀银币回来,回购的银币凡通过笔者鉴定确为珍贵的真品才钱货两清。其中最珍贵的有“民国二十一年金本位币半圆”银币(图2),该币光边精致,存世为孤品,当时用了1万美元购藏,如今同那些400多万元成交的“大元帅银币”(存世近10枚),以及“湖北本省银币”(存世20多枚)比,确是更为难得。

中国近代金银币产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后,正是这个时期,当手工艺面临机械工艺替代的时候,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近代机制币,这些半手工半机械的经典之作,大部分是中国政府委托英国造币厂及美国,意大利等外国的雕刻师代为手刻的钱币钢模,其工艺水平达到了世界造币技术的顶峰,几乎每一款钱币都是一件艺术品,这种荣誉维持了近100年。这些精湛极致的金银币,连英国人后来自己也无法再现昔日造币的辉煌,那种非凡的手雕钢模的技艺从此消失,不过总算这批由世界顶级手雕钢模大师雕刻产出的金银币,还是给世界工艺美术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以收藏半手工艺的中国近代机制币,也算赶上了收藏手工艺品的最后班车,这种被称为世界最后手工艺品之一的经典钱币,它价值连城且又不显张扬,成为财富浓缩的最佳选择之一。除此之外,钱币的小巧玲珑又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掌中雅玩,令人回味无穷,是不为炫耀的最高收藏境界。

当我们回顾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收藏投资走过的30年时,发现许多收藏的艺术品已经升值千倍乃至万倍,比如1980年发行的面值8分的猴年生肖邮票已升值到4000多元,涨幅5万多倍;第一套人民币从20元升值到200万元,涨幅10万倍;还有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画作,30年前每平方尺不过三五元,如今30万至50万元,涨幅10万倍;所见明清官窑瓷器30年前也只是几十元1件,当下已是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涨幅达10万倍至100万倍;还有高档的明清家具每件现价也是几千万元,相比30年前涨幅同样高达100万倍。即便是按20世纪90年代初文物商店内销文物的清雍正珐琅彩官窑瓷器为例,单件过墙花卉小碗售价2万元左右,现在已是2亿元的价格,为当初的1万倍。可见,凡是早年选择投资上列艺术品的企业或个人,无疑是收藏界的成功者。

了解销售渠道并作市场价比较

中国的艺术品向来分成内销与外销两种,通常是高档的清三代官窑器、宋元及近代大名家的书画、唐以前的青铜器、战汉的古玉器是一定不许出口的内销文物。外销文物可以通过中国各地的文物商店、友谊商店卖给境外人士。外销的文物一般都是艺术品里的普通品种,比如清后期及民国的瓷器、玉器、鼻烟壶、鎏金藏佛、“景泰蓝”铜器等等。所以目前境外拍卖公司推出最多的就是这些中国几十年前的外销文物,因此这类物品的价格也被境外古玩商炒得最高,境外古玩商拥有的这批原先中国的外销文物,现在正在被中国玩家用几十万倍的高价买回来。当然中国许多玩家尚处于艺术品收藏的初级阶段,就算交点学费买一些境外藏家淘汰的艺术品亦在所难免。尽管有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国玩家用上亿元拍得鎏金佛像一尊或买回“景泰蓝”铜器一个,甚至有用几千万元购藏未经历史检验的当代画一幅。总之无论他们花掉再多的钱用来收藏的只是一堆等级与品质不够的中国工艺品,他们在世界高等级艺术品收藏圈里永远无法沾边。全世界最新统计列出艺术品收藏大家30名,除了已故藏家之外,目前作为华人代表的只有台湾以收藏青铜器为主的曹兴诚名列其中,由此可见中国青铜器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之高。

中国艺术品曾经拍卖成交上亿元价格的有鎏金藏佛、清代铜雕兔首和鼠首、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清代珐琅彩瓷器及景泰蓝铜器等等,就是不见青铜器和古玉器卖过上亿元的,其实青铜工艺与古玉工艺远远超过其他艺术品千百倍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裘卫四器上的铭文,来了解一下古代青铜器与玉器当时的价值。其中西周时期的青铜“卫盂”与“卫鼎”的铭文内容大意是:恭王三年,周天子举行建常大典,诸侯王皆送贺礼,有一个矩伯为了筹办礼品,向裘卫订购一组装饰在马车上的青铜件,以及一片玉璋二片玉虎加配套用的鹿皮,矩伯以1300亩良田和一大片林地相交换,可见青铜制品及玉制品在当时的交易价格已是千亩土地的等价,由此充分显示了青铜器与古玉器今天的价格几乎还低于上千年前的原始交易价。所以比较那些升值已经多少万倍的其他艺术品,显然应该重新考虑从今往后所制定的收藏投资的目标,因为目标的正确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几年前有两位接受我收藏观点的黄晓祯和黄洪彬。他俩虽然文化低又完全是外行,但悟性极高。笔者在极短的时间里教会他们一生受用的青铜镜鉴定真假的要点,于是他们着手收集被人为低估了艺术价值的青铜镜,并在6年时间里一跃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的青铜镜收藏家和获利巨大的艺术品投资赢家。

应选择各历史时期的经典艺术品

爱好收藏中国艺术品的朋友们,都有可能成为一流的收藏大家,都有可能在收藏投资中获取巨大的回报,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艺术品的选择。那么当下又将如何来选择呢?第一,未经历史检验的肤浅的艺术品坚决不要,第二,涨幅超高的艺术品不必追涨,第三,永远选择中国各时期最好的经典艺术品。

那么各历史时期最好的经典艺术品是什么呢?首先可以排列出各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品,然后比较同一时期的各种艺术品得出最好的,这样就知道了各时期最好的艺术品,继而再将各时期最好的艺术品比较世界上相同门类的艺术品,从而得出最好的那才是世界顶尖的艺术品。例如中国商周时期的艺术品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等,它们之间进行相比较后则显见青铜器的工艺美术更为优秀,之后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制作的青铜器相比较,结果中国青铜器仍是最上等之作,由此决定了中国青铜器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最高地位。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各时期都有最好的艺术品。除了新旧石器时代较为原始粗糙的手工艺品之外,中国辉煌的工艺美术史,即便从商周的铜器时代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历程,继商周鼎盛的青铜礼器(图3)以后,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手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秦砖、汉瓦、唐三彩以及画像砖、瓦罐、陶俑,另有战国的兵器、唐朝的金银器,甚至有更具艺术魅力的战汉玉器,然而,工艺最精美的、制作难度最大的仍是青铜浇铸工艺达到极致的青铜镜。作为创造青铜浇铸工艺最后辉煌的青铜镜,尤其王室所用的铜镜除了照容功能之外,必须兼顾把玩欣赏的艺术品位(图4、图5)。正因为是照容的器具而距离视觉感官最近最直击,所以任何细小的工艺瑕疵都会带来感官上的不舒服。以至于从齐家文化发明铜镜起,经过长达2000年和多少代制镜高手的反复实践探索,铜镜制作终于到达了青铜浇铸工艺的顶峰,其精品工艺之精湛已是再近的视觉距离都几乎无可挑剔,并且中国的青铜镜工艺之精美,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制作的铜镜无法相及的。不过一件精美绝伦的王室使用的铜镜且成功制作的概率几乎也是万分之一,于是上万次的失败而产生的一件成功作品便不难料想它的珍贵程度了。

铜镜以外,战汉的玉器可算中国7000年玉雕艺术的扛鼎之作,“她”的那种精、气、神的体现,“她”的那种力度与柔美的结合,令人神往,通常是玉雕高手几十年的心血,这一时代的玉器已根本不是其他时代“花拳秀腿”的玉雕工艺可以相比的(图6)。有一位叫于泾的当代部级玉雕大师认为:现代的玉雕工艺可以模仿明清的玉雕,甚至可以超越乾隆玉雕工艺,然而要仿制战汉玉器的“神情”那是绝无可能的,可见战汉玉器的艺术精髓所在,顶级的战汉玉器乃“神器”。

要说唐朝的金银器虽有金银之光华,纹饰大多模仿西域文化,做工也不错,但是相比金银器的发祥地古埃及、古罗马金银器的工艺之美,唐朝的金银制品只能屈居其下了,再说金银器的工艺后来许多朝代及近现代早已超过了唐朝的制作水平。

战国的青铜兵器质优器利,但素器为多,工艺之美自当欠缺,艺术品最讲究的是工艺美术,常言道:满工满价,半工半价,没有好工艺就没有价值可言。再说古代战争之需,各国的军火开支自当最大,一个国家往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铜用来制作兵器,故兵器留存至今也最多,因此兵器相对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宗旨而显得数量多了一点。

对各时期的艺术品逐一比较分析,必然能够认清最好的艺术经典之作品。接下来,宋以后青铜工艺被逐步发展成熟的陶瓷工艺替代,宋朝出现了哥、官、汝、定、钧的五大名窑单色瓷,元朝明朝有了青花瓷,清三代有了彩色瓷;相对好的还有宋元时代的文人山水画,以及明清的皇室家具。至于不为主流的艺术品杂项,如竹木牙雕、铜香炉、鼻烟壶、铜雕鎏金藏佛、景泰蓝铜制品也不乏艺术精品,各藏家见智见仁,自当取舍。比如想收藏中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者,建议先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看看希腊4000年前的彩陶之精美,这之后收藏取舍自然更会分明。

在各时期各种艺术品之间通过比较得出最好的艺术精品,然后再与世界上同一门类的艺术品相比较而胜出的,才是世界顶尖艺术品,才是最好的收藏品。收藏艺术品好比盖楼房,每一栋楼房无论是盖十层、几十层乃至几百层之高,只要不见盖上房顶,下面起了多少层依然属于基础建造,唯有盖上房顶才算大功告成。收藏艺术品同样有这个道理,就像许多艺术品收藏者收藏了一辈子、一屋子藏品,但都是不入流的低档艺术品,到头来还不如别人一件顶尖的艺术精品即赢得收藏圈敬重。所以收藏“房顶”的理念是艺术品收藏得以成功的最佳良方。收藏艺术品还有一个要点是必须对全世界艺术品有所了解,比如你喜欢收藏石雕艺术,邶么你首先应该知道希腊2000多年前的石雕像维纳斯之荑,之后你才能明白自己收藏的石雕艺术的等级与品质。

艺术品收藏关键是艺术品真假的问题。收藏艺术品切忌不懂装懂,哪怕似懂非懂也不行,必须有百分之百的鉴定功力,必须完全正确审视工艺美术的品质优劣,自己不懂必须寻找行家掌眼,但千万不要找一些纸上谈兵、不敢承担赔偿责任的假专家。俗话说:不认识“东西”但至少要认识人头,否则,原本想借专家来把关,结果反被这些假专家弄得丢了钱财还被人耻笑。当然识人头也并不比识货容易,因为许多假专家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人听起来头头是道极具诱惑性……其实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寻找能全部承担赔偿责任的艺术品经纪人,假设价值100万元的东西,经纪人收取10%的掌眼费,一旦走眼全额赔偿,这样多花了10万元且避免了100万元可能损失的危险。所以先要了解经纪人的鉴定功力,签署法律协议再行事。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7

【关键词】装饰纹样 青铜器 演变 艺术风格

工艺品上的装饰纹样随着器物的使用需要和人类的审美要求不断发展,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需要和观念意识,而且是当时最通俗易懂、最普及的审美对象。考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的变化,可以让我们看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感受他们的审美需求。

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制造水平达到了高峰。夏商的青铜器纹饰表现着人与天的关系,以动物纹为媒介,祈求将人的意愿与天沟通,运用形式感以达到某些心理效应。装饰图案大致有饕餮、夔、龙纹、、鸟纹等等。纹样中,“饕餮纹”比较常见,也叫“兽面纹”, 在整个青铜史上,它出现的时间比较长,有人认为这种纹样是古代艺术和政治的结合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以中间鼻梁为中轴线两边对称的目纹,在形式上,其构图是装饰性及强的图案,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饕餮纹都有一对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巨目。饕餮纹多作为主题花纹出现在青铜器的腹部,少量在足部。宽阔的空间给了它足够的施展余地,醒目的位置则赋予了它更多的支配性与威严感。在那看来狞历可畏的威吓神秘中,沉淀着一股浊重的力量,神秘恐怖的浊重与演绎的尊崇凝结在一起。周的纹饰承袭商代,而趋向简练,周的礼制思想也体现在纹饰的韵律美、节奏美,秩序美,以及艺术的严整性上。兽面纹不象殷商那样威严规整,而是逐渐简化更有趣味的图案。饕餮纹在器物中逐渐淡化,向周代中期的素面过渡。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风格转向“以素为贵”。原先“以文为贵”的繁缛狞历的饕餮纹便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光。仅为器足上的装饰,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其特征是长冠,歧下垂,身躯与尾部分为两段。长尾鸟纹尾羽的两端下卷,形成了一个C形,但在西周晚期的末叶绝迹。此期出现具有新的艺术风格的窃曲纹,鳞纹,环带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比较规整的用于器物上,很少用于全身。

西周晚期至春秋,出现大型器物,文饰以记事铭文为多,如散氏盘、毛公鼎,铭文都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型铜器的铸造,长篇的铭文,以及铜器器身的变薄,这都显示了冶铸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工艺品由祭、礼,逐步转向实用,纹饰除了传统的鸟兽纹,抽象的几何纹,装饰纹样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无角小龙相互勾缠、叠压的纹样)、羽目纹、蟠虺纹。这种纹饰以四方连续的形式施于器物的腹部、颈部或盖上,还有的通身施满,虬曲回旋,因而给人以曲线美。

总结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原因有两点:

一、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商周青铜器上种种纹样现象,首先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

二、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引起纹饰的变革

商代和周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也有密切的关系。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不难设想,青铜彝器怪异的纹饰把人置于恐惧与威严之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之中,巨睛凝视,阔口怒张,瞬间即可咆哮的动物纹饰,有助于造成严肃静穆、诡秘阴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威慑力,充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学术争鸣空前繁荣。青铜器的应用则是钟鸣鼎食的组合,已失去彝器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青铜器不仅造型依据人的尺度设计,装饰上一反前一时期的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纹饰的变化不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时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存在一定的联系。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教学《青铜铸造一枝独秀》时,我首先在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要求他们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我根据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制作出一套青铜扑克牌学具,指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

课上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先提出一系列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运用了猜一猜、观看视频、讨论交流、分类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层层深入,感受到了我们祖先在青铜铸造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古老的民族”。《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单元就是根据这一内容要求而设置的。“古老的民族”这一单元主要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介绍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本课则侧重从物质文化方面,以青铜铸造为载体来介绍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劳动人民在青铜铸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在教材中,《青铜铸造一枝独秀》一课对青铜和青铜时代作了简单的介绍,呈献了3件不同种类的青铜器。第一件伯矩鬲是一件食器,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造型古朴华丽,器内有铭文。通过认识伯矩鬲不仅有助于学生体会青铜器造型的优美、蕴含的历史信息,还可以藉此了解北京的地域特色,这便于学生以后的参观实践。第二件曾侯乙编钟是青铜乐器当中的珍品,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却依然能够演奏乐曲,体现出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第三件人面铜钺是一件武器,同时它也是权力的象征。教材还呈现了一则学生的参观日记,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我结合课程的核心价值,从两个角度重新对教材进行了解读。一个是青铜器的基本情况,包括什么是青铜、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另一个是从青铜器的三种价值进行分析:通过欣赏青铜器精美的造型,感受其艺术价值;通过了解世界领先的青铜铸造技术,感受青铜器中所蕴含的科学价值;通过了解青铜器铭文中所蕴含的信息,知道青铜器具有证史和补史的作用,感受青铜器的历史价值。这样,本课以青铜器的三种价值来说明我国是一个古老智慧的民族这一核心主旨就能够充分地发掘出来了。为更好地挖掘出这个点,我把教材中的人面铜钺换成了知名度极高的越王勾践剑。因为教材和网上关于人面铜钺的介绍很少,而越王勾践剑在铸造过程中运用的复合金属工艺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通过这种世界领先技术的介绍,更加有利于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有利于凸显课程的核心。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我在课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1)学生对这些内容很陌生,知之甚少,但是比较感兴趣,尤其是对古代青铜器的种类、用途、铸造工艺等怀有好奇心。

(2)对于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缺少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在生活中很少关注,不会欣赏。

三、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青铜器精美的造型、领先世界的技术、高超的工艺以及铭文中蕴藏的信息,从而对祖国的青铜文化产生兴趣,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感到骄傲和自豪。逐步树立珍视、热爱祖国灿烂历史文化的意识。(教学难点)

能力:初步学习分类、对比、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提高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知道青铜和青铜时代,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教学重点)

四、教学过程

1.走近青铜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传统文化的画面,并定格在击缶的节目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正在敲击的是什么乐器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解:缶是我国古代的青铜乐器,青铜器也像四大发明一样是我们古老文明的象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去感受一下青铜铸造的魅力。(板书:青铜铸造)

(4)提出问题:关于青铜和青铜时代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5)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明确,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和总结。如学生可能会提:青铜器都是干什么用的?都有什么样的青铜器?

(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从什么是青铜和青铜时代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秘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探究活动,了解青铜的基本情况,感受青铜器的三个价值。在每一次探究活动后进行学法指导,通过总结分类、对比、典型案例分析这三种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探:青铜的基本情况

查一查

(1)教师让学生从教材64页和65页中查找什么是青铜和青铜时代。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预设:在学习青铜熔点低、硬度高这些特点时,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是在和铜进行比较,也就不容易体会青铜广泛使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进行提问。

(3)教师提出问题:青铜熔点低、硬度高是和什么金属相比?

(4)学生回答(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首先说明不是和铁相比,因为当时还有发现和使用铁。青铜没有被发现、使用之前,人们是使用铜和石头来制造工具,因此青铜的熔点低、硬度高是和铜相比较的结果。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利用青铜制造工具与用石头和铜制造工具的区别,使学生体会青铜广泛使用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猜一猜、分一分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猜一猜和分一分这两个活动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我国青铜器具有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分类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

(1)教师依次出示饕餮纹铜鼓、曾侯乙铜冰鉴、三联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它们的形状猜一猜它们的用途。之后继续让学生猜一猜这些青铜器的功能与现代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功能相似,并出示与这些青铜器功能相似的现代物品图片(现代的鼓、冰箱、微波炉、蒸锅)。

预设:教师注意对学生合理的推测进行表扬,同时注意通过这些青铜器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教师让学生借助青铜器扑克在小组内玩一玩、猜一猜,再让他们根据提示,对学具上面的青铜器进行分类。(每小组可以分到5至7张不同类型的青铜器图片)

(3)学生介绍分类结果。

(4)教师出示学生的分类结果,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得出的?

(5)学生介绍是通过分类的方法得出的种类多、用途广的结论。

(6)教师板书:种类多、用途广;分类方法

二探:铸造工艺和技术

越王勾践剑的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越王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并把我国古代运用复合金属工艺的时间与国外运用的时间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我国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的历史地位。

(1)教师出示越王勾践的图片,告诉学生它的主人是成语故事“卧薪尝胆”中的一个,请学生猜一猜它的主人是谁?

(2)学生猜测。

(3)教师结合年代尺,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剑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同时提出问题:这把宝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同学们猜想一下它出土时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猜锈迹斑斑,也可能会猜非常锋利。可用“让我们看一段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的视频,验证一下是不是像同学们猜想的那样”进行过渡。

(4)学生观看视频。

(5)教师提出问题:原想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应是锈迹斑斑,可没想到锋利无比,不禁使老师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它如此锋利”。

(6)播放越王勾践剑锋利原因的视频。

(7)让学生结合视频回答锋利的原因。

(8)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进行小结:复合金属工艺的运用使得它锋利无比,而这项技术我国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说明我们的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板书:技术领先)

曾侯乙编钟的设计意图:从欣赏编钟演奏的乐曲“茉莉花”引出对编钟演奏效果的认识,再通过结合年代尺把编钟和现代钢琴制造时间、演奏效果进行对比、猜想复制全套编钟所用的时间等环节,使学生体会曾侯乙编钟铸造工艺的高超。

(1)教师播放编钟演奏的乐曲“茉莉花”,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2)教师提出问题:刚才大家听到的曲子是北京奥运颁奖曲――茉莉花,在编排这首曲子时用到了一件两千多前的青铜乐器,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吗?

(3)学生回答。

(4)教师出示编钟的图片,并让学生结合教材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介绍一下编钟。

(5)教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提出问题:编钟的出土为什么轰动了世界?

(6)教师介绍:编钟轰动世界的主要原因是它的演奏效果。询问学生:你认为现代乐器中的什么乐器演奏效果比较好?

(7)学生回答钢琴(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以说,专家认为现代乐器中演奏效果最好的是钢琴)。

(8)教师出示年代尺及钢琴和编钟演奏效果的对比资料,并让学生阅读,说一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9)学生阅读资料,谈自己的感受:两者的效果相似,年代相距很远,我们的祖先太了不起了。

(10)教师小结并提出问题:两千多年前能够达到这种演奏效果的乐器,在全世界是不多见的,因此国家规定不准再对编钟进行敲击,编钟这美妙的声音我们将无法欣赏到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11)学生介绍自己的办法:复制、录音。(教师注意对学生合理的设想给予肯定和表扬)

(1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复制全套编钟需要多长时间?

(13)教师播放复制编钟的视频资料,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4)教师进行小结:我们以为复制两千多前的编钟,也就一两个月或者一二两年便可完成,没想到却用了7年的时间,这足以看出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板书:工艺高超)

(15)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青铜器的技术领先和工艺高超这两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梳理出对比学习方法的应用。(板书:对比)

三探:青铜造型和铭文

意图:通过分析三件青铜器上铭文的作用,感受青铜器铭文当中藏有的历史信息,再通过认识伯矩鬲上精美的浮雕牛头体会青铜器的造型美。

(1)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哪两件青铜器?

(2)学生回答: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出示剑和编钟的图片)

(3)教师再次提出问题:我国出土的宝剑有很多,出土的编钟也不只这一件,专家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确定这两件青铜器的身份的呢?

(4)学生思考原因。

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出示两件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进行引导。

(5)教师讲解青铜器上铭文的作用: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叫铭文,正是有了这些铭文以及对铭文的正确解读,才使得我们确定了这些青铜器的身份。古人认为青铜很坚固,铭文可以流传千古,因此每逢重大事件,都会铸造一些青铜器,并在上面用铭文进行记录。过了几千年,这些铭文就成了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在青铜器的铭文中还隐藏着历史信息。(板书:藏信息)

(6)找一找:教师出示伯矩鬲的图片,让学生阅读教材64页,寻找伯矩鬲的铭文中蕴藏的历史信息。

(7)请学生作介绍。

(8)教师小结:正是对这十五字铭文的解读,解决了一个学术界关于北京建城史的争论。结合年代尺讲解伯矩鬲铭文,说明为什么它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9)看一看:出示3件青铜器工艺品,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它们的造型和纹饰,感受青铜器造型的精美。

(10)教师进行小结: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但种类多、用途广、铸造技术领先、工艺高超,而且造型优美。(板书:造型美)

3.感悟青铜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学习感受、欣赏有关青铜器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愿望。

(1)说一说:组织学生说一说――哪件青铜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你想对青铜器的铸造者说些什么?

(2)学生介绍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青铜器及原因。

(3)教师小结:通过这些青铜器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和智慧。(板书:古老智慧)在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铸造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无论是种类和用途,还是工艺和造型,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板书:一枝独秀)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无法一一认识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走进首都博物馆亲自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青铜铸造的魅力,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去感受青铜时代的辉煌。

(4)看一看:播放首都博物馆青铜器的图文介绍视频。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以课堂上教师言语评价为主,通过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评价角度而言,主要是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在让学生根据青铜器的样子猜用途时,学生猜出了饕餮纹铜鼓;通过追问是怎样猜出的,学生说出它与现在用的鼓样子差不多。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这种认真观察和比较的思维给予肯定。

六、教学设计的构思特点

我觉得一节好课就是一顿精神大餐,要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产生想吃的愿望。不仅要想吃,还要好吃,最终还要达到吃好的目的,即营养丰富。我就围绕这个“吃”字谈谈自己的创新。

1.兴趣贯穿始终――想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活动。如在课的导入部分利用具有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学习兴趣;每个教学环节中注意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总结的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地域特点,搜集博物馆的青铜器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课下走进博物馆进行实践探究的愿望。

2.方法灵活多样――爱吃

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以探究式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将体验、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一法为主、多法融合的特点,使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探究千年不锈之谜、运用文本自主学习等。

3.目标和谐统一――好吃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青铜铸造一枝独秀》点评

这节课是“古老的民族”单元中的主题二《青铜时代的辉煌》中的第一小主题“青铜铸造一枝独秀”。本课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讲是有困难的。其一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距遥远,青铜器早已退出今天人们的生活领域,大多成为文物,再见它只能在博物馆的文物展览中或是艺术欣赏品里面。其二青铜器的名称多是古汉字,即使是大学生、成年人也很难识别其中的一些汉字,更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其三就是教师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况。薛老师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

第一,教学目标设定上,层次清晰、目标明确。薛老师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游戏、故事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在青铜冶炼技术上取得的成就,知道商周的青铜文明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②通过搜集和调查青铜器的图片和资料,提高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历史的一些方法;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已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薛老师教学目标意识很强,在这节课上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体会什么,心中有数,对教学难点、重点、关键,了如指掌,教学思路、教学环节胸有成竹,也说明教师备课十分充分。

第二,对教材的处理上把握准,吃得透,用得活。《青铜时代的辉煌》安排了两个小的主题即“青铜铸造一支独秀”和“手工艺异彩纷呈”。重点内容是前一小主题。教师为突出本主题的重点内容,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有所取舍,例如让学生通过三件典型的青铜器来认识青铜器的铸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除了教材呈现的伯矩鬲、曾侯乙编钟外,补充了越王勾践剑,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已经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这样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同时商朝铜钺则不再介绍。教师重新组织和处理教材,不仅体现了课程理念,还使教材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既灵活运用了教材,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

第三,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楚,从29届奥运会开幕式编钟演奏的悠扬乐曲导入,把学生带到两千年前,然后通过给青铜器看图分类、对三件著名青铜器的介绍和欣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青铜器的特点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冶炼技术和非凡的智慧。尽管其中的史料十分丰富,但是凡是与主题无关内容决不过多涉及,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课堂内容安排得详略得当,衔接过渡自然,课堂教学脉络清晰,主线鲜明。

第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采用值得借鉴。①注重把历史事物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29届奥运会刚刚过去不久,学生记忆犹新,从这里引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②自制学具,引发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自制了青铜器扑克牌,每张牌上面除了有图片外,还有这件青铜器的名称(生僻字注有汉语拼音)、年代、类别、使用的说明。学生通过这件学具,不仅认识了54件青铜器,而且在分类中了解到我国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的特点。难能可贵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读掌握了一批古汉字。例如“三联”(yǎn),可能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读得上来。生僻字多也是本主题教学的难点之一。③巧用年代尺,明确概念。青铜器铸造鼎盛于商周时期,为了让学生明确青铜时代的时间概念,教师利用年代尺,学生直观地了解了青铜时代的时间。尽管人教版教材不涉及相关的概念,但是一些相关的名词概念也应该让学生理解。例如教材中提到青铜文化,从哪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青铜文化,需要教师研究。我感到薛老师这节课提供了一些很好的实践经验。④教学资源丰富。无论是视频资料、文本资料还是图片,都体现了选材得当、针对性强的特点。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的复制过程两段视频的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图片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创设情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激活了他们头脑中潜在的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知识能力和较强的生活能力。⑤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最后让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学生总结出分类、对比、典型分析等方法。这种引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十分值得学习。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9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楚文化风格

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艺术品的不断出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奇特、神秘的造型,充满着无拘无束的想象,洋溢着浪漫的生命活力,精美、巧夺天工的制作,显示出古代楚国先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无尽的才智。其艺术特色与同期的中原地区出土的艺术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艺术品的特殊成就在青铜器、漆器、丝绸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洋溢着楚先民们的青春气息,其独有的审美情趣,强烈的自由精神是同时期中原文化不可比美的,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

楚文化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楚青铜器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以品种繁多、造型精致新奇、纹饰繁密、铸造精良闻名于世。青铜器的特殊功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铜文化体系。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铸造、富丽的装饰、典雅的铭文等特点闻名于世,它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以商周时期为鼎盛的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了新石器时代艺术的若干传统,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首先通过分类的方法对楚青铜器进行介绍,透过器物揭示出楚文化的基本特征。

食器:鼎、簋、簠、盏、敦、盆等等。酒器:壶、缶、樽、盉等等。水器:浴缶、鉴、盘等等。其它类型如:镂空熏杯、铜镜、灯等等。编钟可分为甬钟、钮钟、鎛钟三大类别。

众多楚器型中鼎在楚礼器之中显得尤为重要,楚鼎不仅样式多,而且造型精美。其中有折沿鼎、箍口鼎、子母口鼎、鼎升鼎等等。在各样式鼎中显得与众不同的是鼎升鼎,这种鼎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束腰,器身附有动物形的附饰。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五件鼎升鼎,这五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其中一件口径51.6厘米,通高42厘米,重32.35公斤。该器物耳部、口沿、束腰凸棱及凸棱以上的器身满饰细密繁缛的蟠螭纹,四个爬兽均匀地分布于器身之上。爬兽似龙形,兽首呈长方形,椭圆形眼鼓突,隆鼻,阔嘴,兽首上有两立角,呈盘旋状。兽面凶狠、怪诞、神秘的特色刻画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此种鼎型为其它地区所未有,反映了楚先民的独有审美趣味,其配件部分把鼎装饰得华丽气派,充分体现了此类鼎的庄重、精致、雄厚壮观。

纹饰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由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现,神秘诡异,气势逼人。具体表现形式有浮雕、阴刻、镂空、镶嵌等等。

楚青铜器纹饰的内容也同于其它地区,可分为几何纹及变形动物纹。其中龙凤纹占有重要地位,此类纹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盛形。

在楚青铜器上龙纹呈现多种样式,包含有窍曲纹、侧行龙纹、蟠龙纹、蟠虺龙纹、蟠蛇龙纹、双钩龙纹、透空龙纹、浮雕龙纹等等。龙纹的装饰在曾侯乙樽盘上发展到了顶峰,使用了平雕阴刻、浮雕、圆雕各种手法以及失蜡法的运用,使之成为了青铜史上绝无仅有的罕见艺术品。

总体而言,楚铜器纹饰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龙纹样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透雕龙纹附饰、镂空龙纹、高浮雕龙纹,而且它们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件器物之上。楚器纹样都具有别具一格的独创特性。

楚器在铸造方面可以说是工艺先进水平超绝。其显著点为首创失蜡法,又将传统的合范模铸技艺发展到了顶峰。

曾候乙墓的出土为楚系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编钟以及相伴出土的其它乐器,是这座艺术殿堂的精华部分,全套编钟音色优美、铸造精良,使用了浑铸、分铸、焊接、错金等艺术手段制作而成。作为楚地先民的遗物,曾侯乙编钟及其它古代乐器充分展示了楚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拥有过的绚丽一章。其精美的造型,音色的完美代表了那个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准。不仅如此,在装饰科技方面的成就,同样闪现璀灿光芒。

楚艺术在风格样式上追求对运动感的表达,这正是楚先民们乐观的精神状态在视觉艺术形式上的一种表现。楚人崇凤、尚赤。这一点在楚漆器上充分的体现出来,长江中游的楚地为漆器的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战国时期,漆器的优良品质越来越为人们认知,它轻巧、坚固、耐用、外形灵活多变,装饰可随意变化,这便在生活领域中渐渐的在取代铜器。此时,漆器的生产以楚地为丰,类别广泛,包含有漆盒、奁、豆、耳杯、樽、壶、禁、几、床、钫、甲、盾、弓、弩、座屏、木鹿、博具等等,其胎骨也多样,有木胎、竹胎、皮革、腾胎、夹纻胎等等,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纹饰当然首推凤纹,次之为龙纹、鸟兽纹、三角云雷纹、变形几何纹,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

虎座鸟架鼓是楚地特有的典型器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整器先木雕成形,再彩绘。其座为相背的二虎,作蹲伏状。虎身上分别站立凤鸟,相背而立,仰首展翅,其中悬漆鼓、金器皆施彩绘。纹样细致精美,充分体现了楚人的特殊信仰。战国时期,楚人与西境的巴人常发生战争,巴人崇虎,楚人尊凤,故凤鸟立虎之上便不足为怪,这也是楚人不畏强敌之信念的见证。此物仅见楚地,是楚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战国时期,楚国及受楚国影响的地区漆工艺最为发达,楚人创造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最高峰。

楚漆器的胎体绝大多数为木胎,制作方式为斫木成型,镟木成型及雕刻等方式。在楚漆器中最富艺术技巧的是采用透雕,圆雕手法加工成型的器物。从艺术角度来看,此方法与铜器中的镂空浮雕等工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此类器物最负盛名的彩绘木雕小座屏,此物小巧,分屏、座两个部分,有鸟、蛇、蛙等圆雕动物组合而成。施漆彩绘、栩栩如生,其工艺正所谓巧夺天工。

楚漆器中夹纻胎也挺多。夹纻胎是采用多层麻布及漆灰连合制成,表面施漆、再行彩绘。还有一种特殊的漆制品,即丝、麻织物为胎体的漆制品,此物称为“漆纚”。出土的楚漆器中除了木胎、夹纻胎外,还见有皮胎、竹胎直至铜胎、陶胎等等。皮胎制品多为皮甲、皮质。其特性坚韧轻便,对于保护身体是很有成效的。竹胎、铜胎、陶胎漆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出土器物中也不乏精品。

楚漆器黑底再施朱绘为多。在出土器物绘的颜色有红、黄、绿、蓝、白、金、银等等。这在同时期其它地区是不可见的。综上所述,楚国是当时各诸侯国中制造漆器最多、最精,使范围最广、技术最为先进的地区。

除上述所提及的铜器、漆器之外,楚人也创造了我国早期玻璃中最富特点的玻璃艺术品,在我国玻璃生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南楚长沙一带便为楚玻璃制品生产基地。楚玻璃制品多为小件,如玻璃剑饰品、琉璃杯、壁、印章等等,这在其它地区是没有的,古玻璃制品从西方传入,在楚地得到了发展制作,从而满足了当时楚先民的需求。这便导致了楚国玻璃业的兴趣。但是在当时楚人仅将玻璃制品作为玉石类材料的替代品,其用途局限于制作仿玉器这一小小的范围之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度。战国时期,丝绸物的品种多样,有纱、绡、纨、缟、绮、罗、绨、锦等等。其制作工艺最高水准为楚地先民所拥有。

楚地的丝绸制品以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为代表,其纹样有蟠龙、飞凤、龙虎及花卉纹,其造型生动,色彩华丽,当时在楚地绣工娴熟、精致入微。江陵马山一号墓被称为“丝绸宝库”,是其它诸侯国不可见的艺术精品。

楚先民在艺术领域内处处表现出惊人的才华,这与楚先民的自由进取精神,创造能力不无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楚先民的哲学和美学紧密相关,互通相变。楚艺术品透露出浓厚的宇宙苍穹意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抽象、具象手法并用,象征意味浓厚。楚艺术品是楚先民用生命同自然的对话,他们自由、开朗的精神创造了无法的审美意识,其美学特性超越模拟真实,超越了视觉表象的真实,为后人及至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闪耀着人类追求永恒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江陵马山1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后德俊《楚国矿冶髹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国宝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篇10

关键词:青铜容器;足部造型;造型特点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铜器,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取代了陶器而成为主要的器物。青铜容器以造型庄重典雅、品类丰富、样式繁多、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其中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具有重大的美学价值,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

一、青铜容器足部造型的演变与发展

青铜器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形制也在发生变化,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

1、夏朝。夏朝青铜容器比较少,以酒器爵、盉最为突出,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的做成镂空状,共同特点是它们的三个足都大多采用尖锐的圆锥状足。

2、商代早期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该阶段,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并且出现了觚、尊、瓿、罍等圈足器。

3、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这一时期,斝在空锥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同时圆鼎的锥状足被柱状足取代。

4、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与商代中期沿用的器类相比,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样。如足粗而偏短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称为分档鼎柱。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大型的酒器有尊和饔(瓿),其圈足都特别高。

西周初期,鼎的足部造型出现了兽蹄足。

二、商周青铜容器足部造型分类

综合各地出土的青铜容器器物,计有:鼎、鬲、甗、瓿、簋、爵、觚、斝、罍、壶、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而每一器种在不同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同时每一器种的足部造型各不相同,样式多姿多彩,犹如百花齐放。按造型特点,常规会将它们归纳分类为圈足与三(或四)足两大类。

其中圈足按形状又可分为:圆圈足、方圈足、直圈足。按高度分为高圈足、矮圈足等造型。

三(或四)足可分为:袋足、圆锥形足、三棱尖足、刀形尖足、柱形足、兽形足、蹄形足、扁足等。

除了上述造型,还有将以上两种足形结合而形成的造型,如圈足加三矮足,圈足下加扁足,圈足下加兽首足等。

三、商周青铜容器足部造型的特点

青铜容器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这与它们的实用不同直接有关。在古代文献中,青铜容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

1、保持器物的稳定性

足部的稳定性是足部造型中的基本要求。如贮酒器壶、卣及在酒器中居于重要地位、体量巨大的尊等,都有方、圆两种基本形式,皆为圈足器,下加圈足则是为了保持重心的稳定。

2、充分考虑使用的方便性

三足或四足器一般是为了便于在器身下部生火加温,如温酒器斝。炊器“鼎”就是煮肉的锅,为三条腿或下有四足,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便于加温。“鬲”的用途是用于蒸煮食物,三条腿成囊形,为袋足,中间是空的,也称为“款足”。鬲上置甑,便是甗,因此鬲中的液体和火焰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大,能较快地煮熟食物。鼎、鬲、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圆形的;但也有时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便于取食而进行的特殊设计。

匜形如瓢状,前有流,后有鋬,下有足,也有不加足的,取其轻便实用。

3、体现了的社会性

所有青铜器中,一部分为实用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器而存在的。青铜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因而造型必然肃穆、庄重。

作为最尊贵的青铜礼器,鼎为实足,用鼎的大小多少代表着使用者的等级身份,到周代形成列鼎制度,成为礼乐制度的直接体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至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鼎的腹部作为方形,上面竖立着直耳,下承四根圆柱形的鼎足,通体饰以饕餮纹。这体现了威严、端重、神秘和至尊的艺术效果,利用造型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王权的象征。

簋是盛黍、稷、稻、粱的大碗,造型特点是圆腹、侈口、圈足,整体造型左右对称,端庄、稳重,其制造目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用器。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圈足造型是为了配合其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

饮酒器的爵器、角器腹下的三足有力地撑开,使整个器物有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

又如西周早期的扁足方鼎,鼎长方形方口,鼎腹设计为缓弧形壁,渐向下内收,变为由方正而刚性的器口与优美曲率的弧壁构成的浅盘形,再接上高耸的动感十足的鸟形扁足,每个扁足既薄又宽,鸟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且两边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鸟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现所见商周扁足方鼎中造型优美而极具特色的珍品。

结束语:可能青铜容器足部造型所具有的某些功能性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步地被我们放弃,但在讲究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今天,青铜容器它所具有的艺术性、审美性仍然会给我们以启迪。对祖国悠久而灿烂的优秀文化艺术进行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豆丁网,文学/艺术/军事/历史-民俗传统-中国青铜器器物介绍大全,2014.1.4

[2] 青铜器馆,百度百科,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