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岩土壤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01 17:30:38

石灰岩土壤特点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1

[关键词]勘察现场编录 地层 岩性 描述

[中图分类号] P53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184-1

1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分析

1.1勘察现场编录灰岩岩性描述

1.1.1强风化灰岩

强风化灰岩,主要包括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及燧石灰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系、奥陶纪,在强风化灰岩勘察现场编录中,其灰岩岩性描述重点在于:表现为什么颜色,具体晶质结构,强风化灰岩度多表现为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粉砂质、燧石、方解石,呈现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是否存在充填,方解石脉是否发育,灰岩是否存在溶蚀现象等均应在描述中体现,此外,灰岩岩芯多表现为什么形状,锤击声如何,灰岩岩心采取率是多少,回次RQD在哪个范围内,均应一一说明。

1.1.2弱风化灰岩

弱风化灰岩主要包括泥灰岩,粉砂质灰岩及燧石灰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系、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中,应说明呈现颜色,显晶质结构或隐晶质结构,表现是薄-中厚层状构造,分析矿物成分,如灰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燧石、粉砂质等,弱风化灰岩是否存在节理裂隙,查看其是否存在方解石脉发育,是否存在溶蚀现象,溶蚀表现形式,弱风化灰岩多表现为长柱状,测量其节长度,记录岩芯采取率是多少及回次范围等。

1.1.3微风化灰岩

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微风化灰岩地层岩性描述,其编录内容与弱风化灰岩描述内容一致。

1.2勘察现场编录白云岩岩性描述

1.2.1强风化白云岩

白云岩主要包括粉砂质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年代划分为三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白云岩岩性描述中,应说明强风化白云岩为什么颜色,为隐性或显性晶质结构,其构造表现如何,如薄-中厚构造,研究白云岩矿物成分,一般白云岩矿物成分主要以白云石及方解石为主,查看其是否存在节理裂隙发育,裂隙是否存在充填,方解石有没有发育等,强风化白云岩呈现为什么形状,其岩芯采取率是多少,回次范围等。

1.2.2弱风化白云岩

在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弱风化白云岩岩性描述过程中,记录其颜色,晶质结构类型,层状构造,矿物成分等,白云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岩及方解石。在弱风化白云岩中,偶尔存在节理发育现象,查看方解石脉是否发育,是否存在溶蚀现象及溶蚀形式,其岩芯多表现为长柱状,测量其长度并记录,记录岩芯采取率及回次范围。

1.2.3微风化白云岩

进行勘察现场编录微风化白云岩地层岩性描述,具体细节与弱风白云岩描述内容一致。

1.3勘察现场编录砂岩岩性描述

1.3.1强风化砂岩

砂岩主要包括石英砂岩与粉砂岩,其年代可以划分为三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奥陶纪,在勘察现场编录强风化砂岩延性描述时,其重点为:强风化砂岩颜色及结构,一般强风化砂岩为碎屑结构,呈现出厚层状构造,研究强风化砂岩矿物组成部分,矿物组成主要包括石英、长石,表现为质胶结,强风化砂岩多表现为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在其局部多存在着石英脉发育,记录砂岩形状,并测量其最大节长,记录采取率及回次范围。

1.3.2弱风化砂岩

在描述弱风化砂岩时,其重点为:弱风化砂岩颜色、呈现构造,一般是弱风化砂岩为碎屑结构,多表现为层状构造,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与石英,查看其岩芯形状并测量其最大节长,记录岩芯采取样及回次范围。

1.4勘察现场编录页岩岩性描述

页岩主要包括碳质与硅质,其年份化分为三叠纪、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在进行勘察现场编录页岩岩性描述时,重点应记录:页岩呈现颜色,一般页岩多为泥质结构,表现为薄层状构造,在强风化页岩中常存在节理裂隙发育,查看裂隙是否有充填,在弱风化页岩中偶尔存在风化裂隙。记录页岩岩芯形状并测量其最大节长,记录岩芯采取率及回次范围。

1.5勘察现场编录硅质岩岩性描述

硅质岩年代划分为二叠纪,在进行勘察现场编录硅质岩岩性描述时,其重点为:记录硅质岩颜色,多表现为灰色,为硅质结构,硅质岩多呈层状构造,硅质岩岩体多存在节理裂隙发育;记录岩芯形状并测量其最大节长,记录岩芯采取率及回次范围。

2勘察现场编录土及溶洞描述

在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时,应对存在的土及溶洞进行描述。针对粘土及亚粘土,应记录其颜色、土壤粒度成分、土壤湿度、土壤包含物、土壤中是否存在卵石、砾石等,其含量如何;针对粉土及亚砂土,应记录土壤颜色、土壤粒度成分、土壤密实度、土壤包含物、土壤夹层及层理等;针对砂土,应记录砂土颜色,记录砂土矿物成分,研究砂土级配状况,估计砂土有无粘性,记录砂土密度与砂土湿度;针对碎石土类,应记录碎石土颜色,研究碎石土壤成分与风化程度,记录碎石土壤粒径范围,描述碎石土壤最大磨圆度及级配,记录碎石土密实度与潮湿度等。在进行溶洞描述时,应重点记录溶洞内是否存在充填,充填性质如何,溶洞是否漏水等。

3结语

在进行地质工作中,勘察现场编录是基础性与前提性工作,其勘察现象编录质量,直接影响着地质工作及工程设计,为此,对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进行研究。本文以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硅质岩为重点,分别对灰岩、白云岩、砂岩、页岩、硅质岩的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岩岩性描述进行了分析,并对土及溶洞等描述进行简单探讨。分析各种岩石特性,保证勘察现场编录地层岩性描述质量,提高地质工作效率及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有信.Strata反演技术及其在煤矿采区岩性描述中的应用[J].勘察科学技术,2012,(3):50-54.

[2]刘玲,朱井泉,由雪莲等.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沉积微相[J].古地理学报,2012,14(1):33-43.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2

关键词:土壤测量;内蒙古东乌旗;温都敖拉Ⅰ号靶区

Abstract:In the hills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 Dongwuqi,we found many anomaly belts of non ferrous metal and precious metal by using geochemical soil survey. This area has a good prospecting potentiality. In the No.1 target area of Wenduaola,the abnormal area delineated by using soli scanning in the scale 1/25000. Through the geological and soil profile in the scale of 1/5000 in abnormal area could make the high value of elements more obvious. It also provides a direct basis for costeaning work. Ultimately,by using a little costeaning and drilling work,there are a lot of silver-bronze-lead-zinc ore-bodies with production grade are delimitated,and also show the good effects of prospecting by using geochemical soil survey in hills region.

Key words: soil surveying,Dongwuqi of Inner Mongolia,the No.1 target area of Wenduaola

鉴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风成砂覆盖严重,地表基岩露头差、水系又极不发育的情况,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寻找隐伏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土壤测量,能够迅速确定找矿靶区范围,为地质找矿提供较直接、可靠的地球化学找矿信息。

1. 概况

2011年~2012年我院在温都敖拉地区开展银、铅锌多金属矿产预查工作,通过1∶2.5万土壤测量在温都敖拉Ⅰ号靶区内圈定综合异常2个,经过1∶5000土壤剖面检查,进一步圈定了元素高值区段的位置,为槽探工程的布置提供了直接证据,最终经探槽揭露,于地表发现银、铜、铅锌矿化蚀变带1条,钻探工程在深部发现多条矿体。目前,该地区正在开展矿产普查工作。

2. 区域地质

温都敖拉地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大陆边缘与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缝合带北侧,内蒙古华力西中晚期褶皱带的东乌珠穆沁旗复背斜中段,二连――东乌旗复背斜北翼[2]。

q

1. 逆断层;2. 平移断层;3. 性质不明断层;4. 背斜轴及背斜编号;5. 第四系全新统;6. 宝格达乌拉组;7. 白垩系大磨拐河组;8. 侏罗系玛尼吐组;9. 侏罗系满克头鄂博组;10. 二叠系下统石炭系上统宝力高庙组;11. 泥盆系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12. 晚侏罗世花岗斑岩;13. 晚侏罗世黑云母花岗岩;14. 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5. 石英钠长斑岩脉;16. 第四系界线、整合接触界线、侵入接触界线;17. 角度不整合界线;18. 温都敖拉Ⅰ号靶区位置。

温都敖拉构造形态主要表现为北西向,其次为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形迹主要由北西向的张扭性断裂组成,北东向构造形迹主要是由北东东向的褶皱、断层以及与这些构造形迹相伴生的其他构造形迹组成[1][3]。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泥盆系、晚石炭――早二叠系地层及中、新生界地层,侵入岩有晚侏罗世花岗斑岩、次火山相流纹岩(图1)。

3. 温都敖拉I号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温都敖拉地区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古生界泥盆系、晚石炭――早二叠系地层及第四系。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和倾角受褶皱构造控制,温都敖拉Ⅳ号矿体出露地层主要为晚石炭――早二叠系宝力高庙组第一岩段(C2-P1bl1),该岩段岩石呈北东向展布,是温都敖拉区内主要岩性之一,是赋矿的主要围岩(图2)。岩性主要由中酸性的凝灰岩、安山岩、砾岩及流纹质含角砾熔岩组成。上限被第四系覆盖,下限与安格尔音乌拉组呈断层接触。

1. 第四系全新统风成砂;2. 火山颈相流纹质含角砾熔岩;3. 安山岩;4. 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5. 晚侏罗世次火山岩相流纹岩;6. 晚侏罗世花岗斑岩;7. 矿化蚀变带;8. 地质界线;9. 岩相界线;10. 土壤综合异常位置及编号;11. 土壤剖面位置及编号;12. 层理产状;13. 流面产状。

3.2 构造

区内构造运动频繁,构造形态主要表现为呈北西向展布的特点,其次为北东向,局部表现为北北东向及北西西向。北西向构造由张扭性断裂组成。北东向构造由褶皱、断层、挤压破碎带组成。

3.3 岩浆岩

区内出露的岩性主要为次火山岩相流纹岩(J3λ)。岩性主要呈棕褐色,灰色,风化面为带红的褐色,斑状结构,基质具球粒结构,微粒――微晶结构,流纹构造。斑晶有斜长石(10%左右),半自形板状,双晶常见,偶见聚斑状,大小多在0.1mm~5mm之间;石英(

3.4 围岩蚀变

温都敖拉Ⅰ号靶区岩石蚀变较强,主要类型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硅化,蚀变分布不均,局部较强,其中硅化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

4. 土壤面积测量成果

4.1 工作方法

根据本区景观地球化学特征,选择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全区扫面(温都敖拉Ⅰ号靶区面积7.16km2),采用自由网布置采样点,取样层位以C层为主,截取-4~+20目样品,颗粒成分以岩屑为主,过筛后重量不少于160g。

4.2 异常圈定

4.2.1 异常下限的选取

根据土壤测量元素含量特征统计结果,结合元素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各元素的可靠性系数(K)均取值2~3。各元素异常下限见表1。分别以2倍、4倍异常下限确定了异常的外、中、内带[4]。

1. 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2. 晚侏罗世次火山岩相流纹岩;3. 矿化蚀变带;4. 地质界线;5. 层理产状;6. 流面产状;7. 异常外带;8. 异常中带;9. 异常内带。

(1)AP-18综合异常

①异常特征

异常面积约0.28km2,北西向展布,长葫芦状。异常区大面积出露宝力高庙组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其次为晚侏罗纪次火山岩相流纹岩。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具碳酸盐化、硅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

异常由Ag、Pb、Zn元素组成,峰值较高(表2),元素套合好,异常长轴方向北西向,Ag具3级浓度分带(图3)。

1. 安山质凝灰岩;2. 安山岩;3. 褐铁矿化;4.地质界线;5.产状。

5. 异常定性

土壤测量成果为槽探工程布置提供了直接依据。最终通过少量槽探于地表揭露出矿化蚀变带1条,北西走向,延长大于1000米,平均宽3米,带内富集银、铜、铅锌元素,土壤综合异常被确定为矿致异常。

6. 结论

(1)土壤测量经济,针对性强(对象是元素),是找寻内生金属矿产的重要手段[5]。

(2)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面积的风成砂覆盖,土壤测量截取-4~+20目岩屑是避开风成砂的有效手段,可保证土壤异常的真实。

(3)土壤面积测量形成综合异常由于介质的运移作用往往面积较大,而异常源(矿产露头、蚀变围岩露头)的规模相对异常区而言是较小的,土壤剖面能进一步突出元素富集地段的范围,是寻找异常源有效的、经济的便捷手段,对指导地表探矿工程的布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梧山,罗英福,薛成生等.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北部多金属普查报告[M].1964.

[2] 魏书章,李焕康,郭喜珠等.L-50-20(布林郭勒幅)、L-50-26(吉尔嘎郎图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M].1978.

[3] 荆勇河,韩旭泽,康书光,王平安.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海拉斯矿区锌多金属矿普查报告[M].2008,7-15.

[4] 朱广仁,乔彦波,田艳丽等.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温都敖拉铜多金属矿预查报告[M].2015,10-68.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3

衡山的植被、土壤和地质地貌发育都比较典型,我们在2008年5月25日~2008年5月30日对衡山进行了实习考察,学到了许多有关生态、土壤和地质地貌方面的知识,我们还亲身体验了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藏经殿之秀以及方广寺之深。

1.衡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衡山主体为燕山期花岗岩,属于受一定程度变质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由于断层发育,前山多悬崖峭壁,地势陡峻,后山较平缓。矿物组成长石约50%,石英30%,黑云母10%,还有白云母、斜长石和金红石等。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的伟晶质花岗岩,节理发育,抗风化能力弱,形成几米到数十米厚的风化层。衡山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土层深厚,质地较轻,为砂壤或砂土。花岗岩分布有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前泥盆纪的浅变质岩,这些地区发育的土壤土层较薄,质地粘重。衡山山麓地区,东部主要为花岗岩,具三组节理,常有石英脉。西部主要为第三纪红色岩系和志留奥陶纪石英砂岩及千枚状面岩,在岩性方面,红色岩系比较软弱。自喜马拉雅运动以后,衡山东西两侧发生巨大断层,形成许多高峰、断崖和峡谷等。在上述地质地貌条件下,土壤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风化后的残积物和堆积物,剖面多砾石。

衡山土壤形成的气候和植被条件

海拔500米以下低山和山麓

海拔70米处年平均温度17.5℃,最冷月平均温度5.0℃,最热月平均温度29.7℃,年降水量1509.5毫米,以3~6月雨量最多,无明显干季,年蒸发量1200毫米,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其中2~5月相对湿度高于90%

常绿阔叶林的苦槠、甜槠、面槠、青栲、石栎;针叶林的马尾松、杉木、毛竹;人工植物有油茶、油桐

红壤化过程不断进行,发育为山地红壤

海拔500~1200米

本地区年平均温度约15℃,最冷月平均温度3℃,最热月平均温度26℃,年降水量为1500~1800毫米,年相对湿度在85%以上,海拔560米处的半山亭年平均降水量为1659.8毫米

常绿阔叶林的青栲、石栎、冬青、厚叶山矾、云绵杜鹃、苦槠、甜槠、面槠;次生灌丛草地的茅栗、箭竹、映山红、美丽胡枝子、野珠兰、湖南连翘、大青、芒草、野古草

生物气候条件很适合山地黄壤和山地准黄壤带,土壤受水分影响呈黄色,发育山地黄壤和准黄壤

海拔1200米以上

本地区气温低、湿度大、云雾多、日照短、风力大,祝融峰年平均温度为11.3℃,最冷月平均温度0℃,最热月平均温度21.3℃,年降水量2130毫米,年蒸发量1000毫米,年相对湿度在85%以上,其中3~5月相对湿度高于90%,全年雾日多达240天,年平均风速6.8米/秒

草甸植物有芒草、野古草、鹅冠草、蓟、星宿菜、前胡、山莓、湖南连翘

高峰气候凉湿,风力很大,木本植物难于生长,被草甸植物取代,发育为草甸土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南北来往气流频繁,降水丰富,干湿季节不明显,温度和湿度垂直变化明显。气象记录显示,海拔70米处的山下年平均温度17.5℃,最冷月平均温度5.0℃,最热月平均温度29.7℃,年降水量1509.5毫米,以3~6月雨量最多,无明显干季。海拔560米处的半山亭年平均降水量为1659.8毫米,海拔 1230米处的山顶年平均温度11.3℃,最冷月平均温度0.08℃,年降水量最高可达2342.6毫米。由于沟谷深远,云雾弥漫,全年雾日多达253天,海拔800米以上,云海茫茫,峰峦时隐时现,衡岳烟云名闻天下。山上风速大,望日台年平均风速6米/秒,为山下三倍,最大风速高达40米/秒,主峰全年七级以上风速达126天,最大达10级。

衡山植被受气候、地形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明显,由于人为干扰,植被屡遭破坏。衡山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典型地区,从残存植物来看,衡山过去阔叶林分布面积较大,而且是连续的。虽然植物种类成份不尽相同,但从山麓到山顶均有分布。常绿阔叶林是衡山地带性植被类型,常见树种有苦槠、甜槠、多脉青冈、石栎和樟树等。常绿阔叶林破坏后,逆向演替,被马尾松所替代。灌丛主要优势种有继木、映山红、美丽胡枝子、茅栗和花竹等,草丛优势种为野古草和芒草等。常绿阔叶林现残存约

800亩,大多分布在寺庙周围,人工植被有黑松林、杉木林、柳杉林、毛竹林、油桐林和油茶林等。

2.衡山主要土壤类型

特殊的自然条件对衡山土壤的发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发育着不同的土壤类型,从山下到山顶呈现出有一定规律的土壤类型分布。

2.1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生物气候条件与水平地带相似

根据衡山县气象记录,红壤分布的低山丘陵年平均温度17.5℃,年降水量1509.5毫米,主要植被是马尾松林和人工栽培的油桐油茶林,也有不少山丘是灌丛草坡,水土流失严重。成土母质和母岩有花岗岩、第三纪红色岩系、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和第四纪红色粘土等。典型剖面位于南岳白龙潭东北山坡海拔200米处,其成土母质是花岗岩风化物,植被是马尾松林,林下有继木、箭竹和草类等,其剖面性态如下

0~20厘米

浅黄红色砾质重壤土,中间夹有不少石英砂粒,块状,稍紧实,马尾松粗根中等,有蚁穴,腐殖质少,ph4.9

21~38厘米

红棕色砾质重壤土,块状,紧实,根系和腐殖质均较少,有蚁穴,ph5.0

38~59厘米

棕红色砾质轻粘土,大块状,紧实,根系甚少,ph5.4

59~100厘米

鲜棕红色砾质重壤土,大块状,紧实,根系甚少,土体中夹有半风化的长石,ph5.7

 

红壤特点

剖面上部呈浅黄红色,下部棕红色,表明其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母岩风化强烈,原生矿物遭受破坏,产生铁铝氧化物

石砾含量高,剖面上下变化不大,20%左右,有机质含量低,表土只有1.68%,向下显著降低

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0.93~12.35μeq/kg土

活性铝含量较高,2.81~3.90μeq/kg土,ph随深度微增

2.2山地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50米以下地区

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灌丛和草坡,成土母质以花岗岩风化体的坡积物为主,其次是前泥盆纪浅变质岩系和第三纪红色岩系的风化体。衡山东南坡延寿亭附近发育有典型的山地红壤,其海拔400米,坡度25°,母质为花岗岩风化体的坡积物,植被是马尾松林,其剖面性态如下

o枯枝落叶层0~1厘米

半腐烂的枯枝落叶层

a淋溶层1~10厘米

灰棕色砾质重壤土, 粒状结构, 稍紧实, 中量根系,粘粒矿物向下淋溶

ab过渡层10~20厘米

暗红棕色砾质重壤土, 小块状结构, 紧实,少量根系

b淀积层20~60厘米

红棕色砾质轻粘土, 核状结构, 很紧实, 少量马尾松粗根,粘粒淀积,铁质胶膜

bc过渡层60~80厘米

红棕色砾质轻粘土, 杂岩石碎屑, 含正长石和白云母等矿物

c母质层80厘米以下

浅红棕色深度风化的花岗岩体,压实作用,铁游离

 

山地红壤特点

山地红壤具有明显的淋溶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具有一个棕色到红棕色的剖面,层次明显

表土层厚约20~30厘米,为灰棕色砾质重壤土,粒状及块状结构

心土层厚30厘米以上, 为红棕色砾质轻粘土, 核状及块状结构

80厘米以下, 为浅红棕色花岗岩风化体, 其中尚能见到白云母和长石等原生矿物

山地红壤质地粘重, 粘粒有明显的下移现象,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代换性酸含量较高, 其中以活性铝为主,交换量较低, 盐基高度不饱和, 有机质含量很低

 

地点

延寿亭公路边

日期

2008.05.27

天气

海拔

400米左右

土壤命名

山地红壤

气候

年平均温度

17.5℃

地形

地貌类型

中山

 

年降雨量

1509毫米

部位

中坡

 

无霜期

 

坡度

25°

 

冰冻期

 

坡向

阳坡

 

特殊气候

 

坡型

 

 

植被

类型

马尾松林

母质

松散母质

坡积物

 

优势种

马尾松

母岩

花岗岩

 

覆盖度

 

风化度

半风化

 

衡山山地红壤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成土母质是花岗岩,其母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挖好土壤剖面后,要用小刀自上而下修剖面,以恢复在挖掘过程中被破坏了自然状态的土壤,这样才可以观察到真实的剖面情况。记录完剖面形态特征后,为了避免上层土壤与下层土壤混在一起,可以自下而上逐层采集样品,通常采集各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个发生层都采。

在野外进行土壤调查的时候,可从剖面上刮下一些土壤,然后利用搓条的方法初步判断该土壤是砂土、壤土还是粘土。若该土壤不能够搓成条则为砂土,若可以搓成条,但是会断成一截一截的则为壤土,而可以搓成很光亮且能成环而不断的则为粘土。要判断土壤干湿程度可以刮下一些土壤握在手中,若可捏出水则该土壤为湿,没水但可以捏成团的为润,若该土壤摸上去凉且松散则为潮。

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和人为六大成土要素中,衡山的主体是花岗岩,母质单纯,造成衡山土壤垂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通过地形影响气候,调节水热再分配。由于地形抬升造成水热再分配,山顶比山脚的年降水量约增加600毫米,气温约下降6℃,使得衡山土壤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风力对植被类型分布也有一定影响,进而通过提供有机质对土壤的垂直分布产生影响,人为因素破坏植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2.3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700~950米,山地红壤带排水不良和植被茂密的阴湿处,与下面的山地红壤和上面的山地准黄壤呈交错分布

主要植被有马尾松与杉木混交林、柳杉林以及箭竹灌丛等,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风化体的残积坡积物,地势陡峻,平均坡度在30°以上,土壤厚度比山地红壤浅薄一些。典型剖面位于藏经殿附近,海拔1000米左右,主要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壳斗科,其剖面性态如下

o枯枝落叶层0~7厘米

半腐烂的枯枝落叶层

a淋溶层7~21厘米

暗灰色砾质中壤土, 细粒状结构, 疏松, 根系多量,游离铁,针铁矿、含水

ab过渡层21~37厘米

灰棕色砾质中壤土, 粒状到碎块状结构, 稍紧实,中量根系

b淀积层37~61厘米

棕黄色砾质重壤土, 块状结构, 紧实, 少量根系,云母含量高,含针铁矿

bc过渡层61~93厘米

棕黄色砾质重壤土, 杂有花岗岩碎屑,铁的游离度没有那么高,红色稍浅,母质

c母质层93厘米以下

浅白色,未见风化长石

 

山地黄壤特点

山地红壤也具有明显的淋溶过程和富铝化过程,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山地黄壤腐殖质含量比山地红壤高

表土层为灰黄色砾质中壤土,细粒状结构,心土层为棕黄色砾质重壤土,块状结构,底土岩屑

山地黄壤粘粒有向心土层聚积的现象,全剖面呈酸性反应, 代换性酸含量较高, 其中以活性铝为主,交换量较低, 盐基饱和度低, 有机质含量不高

 

地点

藏经殿

日期

2008.05.29

天气

海拔

1000米左右

土壤命名

山地黄壤

气候

年平均温度

15.3℃

地形

地貌类型

中山

 

年降雨量

2047毫米

部位

中等切割

 

无霜期

 

坡度

上坡

 

冰冻期

 

坡向

阳坡

 

特殊气候

 

坡型

 

 

植被

类型

箭竹灌丛

母质

松散母质

坡积物

 

优势种

 

母岩

花岗岩

 

覆盖度

 

风化度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4

在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山地上岩石遍布,当地人见缝插针地在零散分布的土壤里种上两三棵玉米。但无论想什么办法,这种“耕地”的收成仍少得可怜,亩产量最好的时候也只有两三百斤,比正常情况差很多。

最令当地人气馁的是,每下一场雨,地里玉米不见长,反而冒出更多石头。石头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玉米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石头的疯长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

毕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丰沛,平均海拔1500米,非常利于植物生长,却出现青山不再,庄稼不长,石魔逞凶的局面,这是为什么?

地弱,人破

石魔逞凶的地方都为多山多沟的溶岩地貌,那里的岩体主要是石灰岩和白云岩,它们尽管坚硬,但也有弱点,很容易溶解于水。石头暴露在大气下,随着降水冲刷慢慢溶解流走,其中的不溶物沉积形成土壤,像石灰岩只有5%不溶于水的部分可以沉积形成土壤。资料显示,这种地质条件下形成1厘米土层约需要4000年,慢的需要8000年。

岩体极易溶解于水的先天弱点使得溶岩地区的土层薄,成土慢,然而在生态如此脆弱的地区,却要养活大量人口。毕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千米200多人,按照科学计算,毕节地区的合理人口密度应该是每平方千米150人。超出土地承载力三分之一的富余人口让环境更加脆弱。

人口暴增导致大量开荒,必然破坏植被。一场暴雨来临,没有植被保护的极薄的土层就一下子被冲走了,露出土壤下的一片岩石。这种土层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起来。在一场场雨水的冲刷下,石魔也就越来越猖狂,进一步阻碍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形成恶性循环。石头就是这样一点点蚕食着土地,最终形成沙漠一样的石质荒漠,这就是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石漠化现象。

草,坡改梯

石漠化虽然凶恶,但并不是无药可医的绝症,通过科学手段可以有效遏制石漠化的发展和恶化。不过石漠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进行多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成效。

树木对石漠化的遏制能力非常强大,根系不但能保持水土,树冠也可以截留降水,降低地面水流速度,减小冲刷力,而枯枝落叶层更能吸收许多水分,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在溶岩地貌种树,要选择喜钙植物如柏树等,因为石灰岩白云岩含有大量钙离子。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克服,溶岩地区虽然降水量大,但土壤却非常容易干旱,因为水分会通过石头的裂缝迅速渗透到地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育苗站的专业人员选择给柏树使用营养袋,营养袋可以把降水截留在袋子里,保持营养和水分,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抗旱能力。

草的覆土能力也很优秀,草根80%分布在表土层,将土壤紧紧团在一起,即使连根拔起都不容易抖落,特别适合用于25°~30°的陡坡。另外一岁一枯荣的草,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有机物质,提高了土壤的保水能力。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5

金秋十月,我们级地理班踏上了实习的路程。此次实习对我们来说算是第一次真正的野外考察活动,一路上同学们都是十分的激动,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在大巴车上左望望右瞅瞅。班里的同学有许多像我一样是这么近的、清晰地接触到山地和丘陵的胜景,个个喜不自胜。而一些从山区走出来的同学也是一个个想回到了家乡一样高兴,为一些同学诉说着各种美景,而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让我们认识各种岩石、矿物等。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连接黄土高原,东连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上,林州地区各种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现象典型多样,并且出露良好,区内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从月日——月日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习,主要的实习对象是林州野外地质地貌以及本区的土壤、植被、气候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

一、通过实习来印证、丰富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测和分析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地理现象,并掌握地质野外工作的一般方法,掌握地貌、土壤等野外考察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教学和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打下基础。

三、通过实习,了解实习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林州简介

我们这次实习的地点是位于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林州,林州市区处于林州盆地之内,北纬36°线大致横穿林州盆地中央。盆地西界为太行山,东部为低山丘陵,北止于太行山与东部丘陵相接的姚村,难道东部丘陵与太行上相连接的合涧镇。盆地略呈南北延伸的长方形,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约5-10公里。盆地形态很完整,构成一个独立的自然单元。林州市位于盆地东缘,恰在盆地纵长方向上的中央。盆地海拔450米,盆地内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土层深厚,地表平坦。盆地走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西侧的太行山受林州断层制约并为断层仰测,平均海拔高出盆地400—500米,东侧为东部丘陵,高出盆地100—200米,为林州断层的下降盘。

对于此次实习地林州,根据一路所见及一些书本知识,我把林州的概况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1.地质基础

林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最古老的是太古界片麻岩,最新的是近代冲积层。其中发育较为完善的是太古界、远古界和下古生界地层,上古生界和中古生界地层本区缺失或为新生界地层所覆盖。本区地质现象丰富多样。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都有分布,其中变质岩和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地层多样,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太古界地层主要分布着各类片麻岩,元古界地层以石英岩为主,古生界的寒武纪地层分布有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奥陶纪地层主要为灰岩,新生界未胶结的沉积物,各种规模的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典型。

2.褶皱和断层构造

林州盆地地处太行山南段山前过渡带(指太行山主要山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倾斜地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山西台背斜东部边缘的太行山隆起,中生代的构造变动是太行山南段的前中生代地层形成宽缓的背斜隆起,并伴随着大量的断裂发育和岩浆侵入活动。林州盆地的西侧为林州断层,在地形上为陡峭的悬崖,断层线走向为nne。断层在盆地西部延长35公里,断层的上升盘位于断层西部,平均高出林州盆地400—500米,基部出露的是太古界片麻岩,上覆远古界震旦系石英岩和古生界页岩、鲕状灰岩。林州盆地是伴随着林州断层生成的,又形成了盆地内许多强度不等的褶皱构造,在盆地边缘常形成小型褶皱出现。在盆地西侧山体,断层的接触关系是太古界片麻岩与中奥陶纪灰岩相接触。

3.地表形态

林州地区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陡峻的太行中山,浑圆的中部丘陵和黄土覆盖的林州盆地。

4.气候状况

林州盆地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部和山西高原的交界地带,东部距海不远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区的范畴。按行星风讲,一年中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很重。气团方面则是基地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的交替又严重地支配了这里的气候规律。

5.水文概况

本区河流皆发源于太行山东坡,与太行山构造方向近于垂直,盆地北部为漳河,中部为洹河,南部是淅河,各和均由西向流经盆地,在盆地东部的平原地区先后与卫河上源各河交汇。各河谷水文均具有干燥气候区域、山地和平原的河谷特征。河流在山中时,比降大,下蚀力强,到盆地中心河流干涸成砾石浅滩。

6.土壤概况

本区土壤磷、钾肥充足,透水、蓄水性适中,肥力较高,但植被稀疏,坡陡土薄,冲蚀作用严重。若能按坡度的急缓,划分宜农、宜林、易牧的范围,开展水土保持,增施氮肥,则土壤的肥沃程度必能更高。

7.植被概况

林州地区的天然树木,早被砍伐破坏,现有树木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植树造林的结果。植被中主要的树种有槲、栎、槐、杨、板栗、山楂、山皂荚等,草本有蓑草、苦草及木本科草类等为优势种。

8.交通状况

林州市交通、通信便利,境内铁路连接京广线;国家干线公路胶(东)长(治)线横穿东西,新(乡)河(口)线纵贯南北,地方干线公路直通境外;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全市通信建设已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9.物产状况

本区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铅、锌、铜、煤、石灰石、白云石、石英岩、大理石、花岗岩等20多种农业方面,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红薯、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等。传统的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的名优特产品不断涌现,柿子、核桃、山楂、板栗、花椒、蚕茧等土特产品和花岗岩、大理石等优质工艺品,带着林州人民的勤劳、纯朴和红旗渠故乡的深情厚意,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金桥。

10.经济概况

本区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红旗渠奇迹,并培育了“红旗渠精神”的林州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再显身手。10万建筑大军以“红旗渠传人”的姿态。遍布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市,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太原、长治、郑州、西安、新疆等12个建筑基地,并已打入南也门、科威物、俄罗斯、等国际市场。近几年来,林州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拉动当地各项产业的发展。

11.旅游业发展情况

林州市自然风光秀丽多姿,名胜古迹闻名遐迩,素有“太行天然公园”之称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区、龙头山风景名胜区和“人工天河”——红旗渠、部级森林公园——五龙洞,以其独特的雄、险、奇、秀、幽令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王相岩、惠明寺等文物古迹更引发华夏子孙的悠悠情思。“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吸引中外滑翔运动健儿来此大展风姿。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6

[关键词]银金矿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福建政和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150-01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北东向政和―大埔深断裂带北端东侧,闽东火山断拗带之屏南―梅林断陷带北西部,北西向松溪―宁德火山喷发带之东坑火山盆地东北缘与建瓯盖林―政和锦屏北东向次级火山基底隆起带之交汇部位。区域内燕山期岩浆及次火山活动强烈,见有石英闪长岩p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花岗斑岩p正长斑岩p石英斑岩p流纹斑岩p流纹岩等,多呈岩株p岩瘤p岩脉及岩席状展布。区域构造以北东向政和―大埔深断裂带一系列主干,次级及派生出断裂构成主体,其次为与松溪―宁德火山喷发带关系密切向北西向断裂带,该两组断裂带在空间上的交汇构成区域上最重要的控矿构造。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第四系(Q)、白垩系石帽山群寨下组下段 (Kz1)及侏罗系南园群赤水组下段 (Jch1)和上段(Jch2)上段。

第四系(Q):为主要残坡积极冲积层,主要分布于吴场村庄一带,为稻田分布区。

石帽山群寨下组下段 (Kz1):在矿区内中部呈北东东向大面积分布,岩性为灰色-紫红色(角砾)晶屑凝灰岩、晶屑凝灰熔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层接触。

南园群赤水组上段(Jch2):分布于勘查区西北角及东南角,其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流纹英安质晶(玻)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熔岩。

南园群赤水组下段(Jch1):地表没有出露,仅见于矿区南部钻孔,岩性为灰黑―灰绿色火山底砾岩,角砾成分以老地层片岩、片麻岩为主,胶结物为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

2.2 侵入岩

区内侵入岩发育,矿区最为醒目的地质特征是酸性次火山岩―流纹斑岩广布,占据矿区50%以上的面积。矿区内已知Ag、Au矿化均围绕流纹斑岩伸顶部及其周边分布,成生关系密切。矿区内脉岩较多见,岩性主要有花岗斑岩(γπ)、正长斑岩(ξπ)、石英斑岩(λπ)、英安斑岩(ξμ)及闪长玢岩(δμ)等,均为成矿期后产物。

2.3 构造

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有四组断裂带,分别代表四组主要断裂方向,即北东-北东东向,近南北-北北东向、北北西-北西向和北西西-近东西向。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化)体规模、形态

矿区内已划分编号的银金矿(化)体共14个,其中以Ⅲ1号银矿体、Ⅳ1号金氧化矿体及Ⅰ1号银金矿体等3个矿体为主矿体,其余11个均为单工程或多工程控制的小矿体。

Ⅲ1号银矿体:位于南矿段中部。已有6个地表剥土(BT)和10个地面钻孔(ZK)共16个见矿工程的直接控制。矿体产于F4号断裂带中,呈脉状、似层状。矿体走向280-290°,倾向北,倾角40-50°,局部变陡。矿体已控制标高782-370m,埋深0-300m。矿体目前东段(323线以东)控制较好,除地表有剥土工程系统揭露外,深部还有11个钻孔控制,其中有10个孔见工业矿体;矿体西段(323线以西)则仅有地表剥土工程大致揭露,其中有1个工程见工业矿体(Ag86g/t),其他均见矿化(Ag24-42g/t)。Ⅲ1号银矿(化)体已控制近东西走向长度960m,最大斜深490m;单工程见矿真厚度0.62-3.21m,平均1.38m;单工程平均品位Ag42-173g/t,矿体平均Ag107g/t,Au矿化微。矿体围岩为流纹―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发育硅化(石英脉)、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

Ⅳ1号金矿体:位于中矿段中部,赋存标高928-996m。分布于1~6线间,由TC601、 TC401、PD4-CM401、 ZK403、TC201 、PD4-CM201、ZK201 、TC002、PD4-CM001、TC601、 ZK201 、ZK202控制。矿体形态呈筒状、大透镜状。走向长度约220 m,斜深约90m,单工程真厚度1.19-29.49m, 平均12.48 m,厚度变化系数为102.23。单工程Au品位1.17-2.04 gMt,矿体平均1.51gMt,品位变化系数为67.59;矿体Ag含量微。近南北走向,东倾,倾角35-500,局部变陡。矿体围岩为热液角砾岩。矿体属中等规模,形态较复杂,未受后期脉岩、构造破坏,有用组份分布较均匀,厚度较稳定的矿体。

Ⅰ1号银金矿体:位于北矿段中部,分布于16-34线间,由TC2401、PD5-CM2401、ZK2401、PD5-CM2601、LD67、PD5-CM2801、ZK2801、CK3201、PD5-CM3201、ZK3201、ZK3204、PD5-CM3401、ZK3601、ZK3602控制。矿体赋存于F22断裂带中,形态呈脉状,实控走向长度200 m;真厚度0.77-3.36m,平均1.43 m;厚度变化系数为92.56;实控最大斜深约204 m,分布标高1038-1238 m。单工程 Au品位0.10-2.38 gMt,矿体平均1.00 gMt;Ag品位47-296gMt,矿体平均156 gMt;品位变化系数为:Au64.55,Ag53.10。产状:走向24-26线0-3430 ,26-32线约7-100,32-34线间约3400;倾向西(南西或北西);倾角26-34线57-800,24线往南东有变缓的趋势,倾角 约450;矿体沿走、倾向呈波状弯曲。矿体围岩为黄铁绢英岩化、褐铁矿化碎裂岩,碎裂岩化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

3.2 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载金、载银)有自然银、自然金、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绿帘石、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角砾状结构;块状、斑点-斑杂状、团块状、脉状、蜂窝状、多孔状、皮壳状构造。

3.3 球化学特征

矿区内分别以Au10×10-9, Ag0.5×10-6为异常下限值,共圈定土壤金异常38个(Au1-Au38), 土壤银异常29个(Ag 1- Ag 29)。金异常多呈北北东向展布,长度160-480m,宽20-240m,面积0.002-0.06km2,金异常值10-96×10-9,最高>200×10-9;银异常多呈北北东向展布,长度160-640m,宽20-260m,面积0.002-0.054km2,银异常值0.5-3.5×10-6,最高8×10-6。另根据金银单元素异常的套合程度在区内圈定综合异常8个。部分异常经揭露,发现了金银矿(化)体,说明土壤异常是由金银矿(化)体引起的,也说明该地区化探找矿是行之有效的。

4 找矿标志

(1)断裂破碎带中岩石具硅化(石英脉)、褐铁矿、黄铁矿化、方铅矿化,特别是叠加时成为找矿直接标志。

(2)地球化学标志:土壤异常高含量,特别是浓集中心部位,是找矿的有利部位。

(3)铁帽:硫化物矿床氧化带铁帽是寻找原生矿的直接标志。

(4)矿区内古采矿遗迹、民采点广布,可作为找矿标志。

5 找矿前景

(1)矿体沿走向及倾向未完全控制,矿体的规模仍然有扩大的空间。

(2)根据矿区周围的区域地质构造,断裂带深部为其导储矿构造,有发现新矿体的前景。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7

关键词:土壤天然热释光、铀矿勘查

中图分类号:P426文献标识码: A

1矿区地质概况

哈沙顿道鲁高德铀矿区位于蒙古国肯特省嘎勒希尔苏木哈沙顿道鲁高德地区,距肯特省会温都尔汗市东南80km,跟苏赫巴托尔省相邻,地理坐标(WGS-84):东经111°12′1.97″~111°18′1.97″,北纬46°43′1.7″~46°45′1.7″,面积28.2991km2。

本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区域地质环境处于环太平洋带西北缘的中生代火山-深成岩带中。1:100万铀矿成矿分区将蒙古国划分为4个铀成矿省:蒙古-濒额尔古纳铀成矿省、戈壁-塔木查干铀成矿省、杭爱-达乌尔铀成矿省和北蒙古铀成矿省。预查区位于蒙古-滨额尔古纳铀、多金属、萤石成矿带的中东部(见图2蒙古铀成矿分区略图)。该铀成矿省成矿类型主要为大陆火山杂岩中的脉状或网脉状矿床和砂岩中的层间矿床铀矿床。

预查区广布的为白垩系沉积地层,其中白垩系巴彦额尔赫特岩层( K1be)为灰黑色页岩、泥灰岩,灰色砂岩、砾岩、石膏层局部夹油页岩,面积17.93 km2,白垩系下查干察布岩层(K1cc1)为土黄色砂岩、泥岩夹油页岩,面积0.68 km2。勘查区的西北部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侏罗系鲍尔乌尼格特地层(T3-J1bu),灰至褐紫色,蚀变后呈绿色的安山岩-玄武岩,面积3.78 km2。

矿区西北部出露有侵入岩,为三叠系-侏罗系(γξ2T3-J1b)钾长花岗岩,面积3.76 km2,占矿区总面积的13.28%。

2土壤天然热释光异常特征

2.1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属于积累测氡方法的范畴,该方法具有测量时间长、灵敏度高、短期干扰因素(气象等)小等特点,而且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方法能比较好的显示深部铀矿的异常,是一种快速、有效、切实可行的寻找隐伏铀矿的方法。

2.1.1原理

在自然界中,岩石经过风化形成土壤和砂,其中的矿物组分发生了变化。在所取样的B层土壤中,碳酸盐以及铁、铝等元素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组成的砂粒或粉砂粒相对富集。土壤和砂中含有大量的SiO2和CaCO3等具有半导体性质的结晶矿物,这些结晶矿物都是天然热释光的探测器。当晶体受到射线作用后,产生电离和激发,被矿物晶体价带中的缺陷所俘获。在没有外来能量激发的情况下,这些电子和空穴将长期留在矿物晶体的缺陷中。随着时间的积累,矿物晶体缺陷中的电子、空穴也不断的积累。把土壤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将矿物晶体缺陷中的电子、空穴释放出来,测量加热状态下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就可以研究空间辐射场的分布,间接寻找铀矿床。

由于矿物晶体累积记录天然辐射的时间很长,热释光测量的异常重复性较好,能够反映较弱的异常信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在空间上位于氧化――还原过渡带处,随着铀的沉淀,与铀伴生的一些金属元素也先后沉淀下来,这些金属元素对热释光有较强的猝灭效应,晶体中的热释光强度与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成正比,样品释放的热释光强度反映了空间辐射场的强弱,这种辐射场主要由铀及其子体核素所引起。因此,与铀伴生的金属元素产生的猝灭效应又提高了铀矿床辐射场的异常衬度。

2.1.2野外采样与碎样

按照土壤地球化学规范(DZ/T0145-94)的要求,样品采集在地表以下20~50cm深处土壤的B层淋积层或C层母质层中的细粒级物质。采集样品均来自同一介质、同一层位物质,在设计采样点周围2~3m的范围内,由3~5个坑采样组合成一个样,采集样品重量以过筛后送化验室单样品的重量达到80-100g为标准,一般采集200-300g。样品采集后用黑色布袋装好,避光、避高温、避辐射保存在蒙古包里自然风干,等阴凉风干以后,采用100目筛进行样品加工,每个样品重量不小于80g。

2.1.3仪器参数设定

本次勘查工作使用的是北京产FJ427A1 型微机热释光剂量计(读出器),仪器采用最新设计的单片机和液晶显示器组成操作台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计算机通讯,由计算机连接打印机。系统可以对经过β、γ、中子、X 射线等辐照后的热释光剂量元件进行测量,读出累计剂量值,具有参数编辑、发光曲线显示、数据处理、自动校准、自动扣除本底、数据库编辑与检索等功能。并且仪器的设计符合GB10264-88 国家标准的规定。

根据土壤样品的发光区间,我们对铀矿预查区土壤样品测试升温区间的选定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读出温度和升温速率不变,测试同一个样品,预热温度分别取140℃、160℃、180℃、200℃、220℃进行测量,由图2可以看出,对应热释光强度逐渐增大,当180℃后,随着预热温度的增加,同一样品的热释光强度又逐渐减小,由此可见,铀矿预查区土壤热释光预热温度确定为180℃。根据同样的方法讨论读出温度,由图3可知,读出温度确定为340℃。

图2预热温度对土壤样品热释光强度的影响图3读出温度对土壤样品热释光强度的影响

升温速率也是热释光测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确定测试条件,对升温速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固定预热温度180℃和读出温度340℃,升温速率分别取15℃/s ,20℃/s ,25℃/s ,30℃/s 和35℃/s,由图4可知,当升温速率为20℃/s时,热释光强度最大,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热释光强度趋于平稳,略有减小,因此在其他测试条件相同时,升温速率选择为20℃/s。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实验条件为:预热温度180℃、读出温度340℃、升温速度20℃/s。

图4升温速率对土壤样品热释光强度的影响

2.1.4质量控制

通过每天对质控样品三次测量,求其平均值,作为当天仪器稳定性监测结果,来监测仪器的稳定性能。根据相对标准偏差公式计算判断仪器测量结果的稳定性,计算如下:

相对标准偏差是7.18%,小于10%,说明仪器测量结果稳定性良好。

2.2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成果

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共做了2289点,辐射量值介于0.87-288.28mGy之间,平均4.67mGy。

2.2.1数理统计

对取得的测试结果进行核对无误后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计算出土壤天然热释光背景值为3.41mGy和土壤天然热释光背景值标准偏差σ为1.79mGy。

以和σ的数理关系,圈出热释光测量低场、偏低场、正常场、偏高场,高场、异常场等六种晕场;放射性核素晕场见表1

表1放射性核素晕场计算表

注:1)――土壤天然热释光背景值

2)σ――土壤天然热释光背景值标准偏差

2.2.2异常解释

本次工作共圈定34处土壤天然热释光异常场,(见图5土壤天然热释光综合成果图)其中3号、4号、2号异常找矿前景较好。

3号异常:异常规模大,面积0.202 km2,其中东西宽100-500m,南北长400-700m。异常场内采集样品数28个,最低值9.10mGy,最高值27.23mGy,平均为13.48mGy。该异常位于砂岩分布区,地表有少量砂砾石覆盖,异常可能由隐伏砂岩铀矿放射性同位素富集引起。

4号异常场:异常大致呈面状展布,东西宽380-460m,南北长120-190m,面积0.071km2。异常场内采集样品数8个,最低值10.28mGy,最高值43.70mGy,平均为20.72mGy,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和浓度分带明显。该异常位于砂岩分布区,地表有少量砂砾石覆盖,异常可能由隐伏砂岩铀矿放射性同位素富集引起。

2号异常场:异常大致呈东西走向带状分布,东西宽100-800m,南北长100-250m,面积0.093km2。异常场内采集样品数12个,最低值9.17mGy,热释光值最高27.50mGy,平均为14.43mGy,该异常位于白垩系地层中,可能由灰黑色页岩和黄褐色砂岩引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3、4号异常场往西均未封闭。

16号异常、17号异常、18号异常、19号异常、20号异常、21号异常、22号异常、24号异常、31号异常、32号异常呈南东方向,位于现代河床中,推测为铀矿放射性同位素在现代河床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富集所致。

6号异常、7号异常、9号异常、10号异常、11号异常、12号异常、27号异常位于火山岩和沉积岩接触带,可能是铀矿放射性同位素沿接触界面产生了局部富集。

1号异常、26号异常在工区北部安山岩体内,可能是沿裂隙吸附铀矿放射性同位素所致;

5号异常、8号异常位于砂岩分布区,地表有少量砂砾石覆盖,异常可能由砂岩铀矿放射性同位素富集引起。

13号异常、14号异常、15号异常、23号异常、25号异常、28号异常、29号异常、30号异常、33号异常、34号异常位于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系灰黑色页岩夹黄褐色砂岩地层内,可能为隐伏铀矿放射性同位素所致。

图5土壤天然热释光综合成果图

3结论和建议

这次土壤天然热释光测量发现了34个异常,这些异常及其周边将是重点勘查区段,应加强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8

[关键字]大厂锡多金属矿田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探讨 南丹县

[中图分类号] P618.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70-2

0引言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广西南丹县南东部大厂镇-车河镇一带,主要由长坡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巴里-龙头山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鱼泉洞-铜坑和黑水沟矽卡岩型锌铜矿床、拉么-龙箱盖矽卡岩型锌铜矿床、茶山锑钨矿床、灰乐及坑马锡多金属矿床组成。其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前人多有叙述,现在主要从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角度进行总结探索。

1区域地质背景

南丹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右江前陆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地处华南褶皱系西南端的右江褶皱带上,处于古特提斯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出露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为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其中赋矿地层主要为中、上泥盆统,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泥晶灰岩、硅质岩和粉砂岩组成。下石炭统黑色页岩也有一些矿化。

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以燕山晚期中酸性浅成岩为主,岩石种类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石英安山玢岩等,呈岩枝、岩墙、岩脉产出,多分布于龙箱盖、大厂及芒场一带。

区域主构造线方向为NW向,除NW向基底断裂外,还有近SN向断块构造,盖层构造以NW向丹池大背斜和丹池大断裂为主。褶皱、断裂构造错综复杂,褶皱形态一般表现为紧密狭长,呈雁行排列,具线性褶皱的特点。在丹池褶皱带上还叠加NE向横向褶皱,形成北、中、南三个隆起区。

据1:20万区域地球化学异常显示,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内Sn、Zn、Cu、Pb、Sb、Ag、W、Bi、As、Hg、Au等元素异常连续性好、异常规模大、强度高,内、中、外浓度分带清晰,浓集中心与已知矿床相吻合好。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大厂锡多金属矿田位于丹池褶皱带中部的大厂背斜及车河背斜地段(图1),出露石炭系上统马平组(C2Pm)灰岩;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灰岩;石炭系下统寺门组(C1s)灰岩、灰岩与页岩互层;泥盆系上统榴江组(D3l)和五指山组(D3w)扁豆状和条带状灰岩、硅质岩、礁灰岩,天子岭组(D3t)泥灰岩、页岩夹砂岩;泥盆系中统罗富组(D2l))灰页岩、少量硅质岩、泥灰岩,纳标组(D2n)泥岩、页岩。中、上泥盆统地层为区内主要赋矿层位。

2.2构造

矿田内的构造以浅表层次构造变形为主,NW向的龙箱盖背斜和龙箱盖断裂以及与之平行的大厂背斜、大厂断裂为矿田的主干构造。背斜构造表现为NE翼平缓、SW翼陡立的不对称褶皱,局部发生倒转,总体向NW倾伏。NW向断裂构造倾向NE,产状上陡下缓。

2.3岩浆岩

矿田内出露龙籍盖、长坡-龙头山等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煌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白岗岩等。多属浅成或超浅成侵入岩,在地表呈岩脉状产出。物探推断和地质验证深部存在隐伏花岗岩体。

2.4次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2.4.1次生晕地球化学异常

大厂矿田各矿区次生晕具有共性-元素组合复杂,强度大,范围广又各有侧重,并具有分带的特点。现以拉么锌铜矿区次生晕地球化学异常(图2)进行表述,矿区中 Sn、Zn、Pb、Sb、Cu、Ag、W、Au、Bi、As、Hg、Mo、Ni、Cd、Sr异常明显。经综合对比分析,确定大厂锡多属矿田次生晕中的的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Sn、Zn、Pb、Sb、Cu、Ag、W、Au、Bi、As、Hg。

2.4.2地球化学特征参数

通过对大厂矿田10751件土壤样品分析数据统计,获得19种元素中位值相对其在中国土壤(几何均值)中的富集系数(表1)。从表1可看出,与中国土壤几何平均值相比,大厂矿田土壤中Sn、Zn、Pb、Sb、Cu、Ag、W、Mo、As、Au、Bi、Cd、Sr、Ni等元素富集系数均大于1.22,呈明显富集。

3矿体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大厂矿田位于丹池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上泥盆统条带状灰岩、扁豆状灰岩、硅质岩、生物礁灰岩和碳质泥岩、钙质泥岩中。矿体多呈带状分布,受断裂构造各裂隙控制,似层状为主、次为脉状。似层状矿体多分布于下部,分为似层状矿体和似层状网脉矿体两种;脉状矿体分为大脉型矿体和细脉型矿体两种。

似层状网脉矿体:分布于大厂背斜北东翼次级背斜与北东向裂隙带交汇的深部。赋存在五指山条带灰岩及硅质岩中,由密集的裂隙小脉、层间细脉组成巨大而稳定的矿体,如92号矿体长900~1200m,斜宽600~700m,最大厚度79m,向边缘变薄至5m。

大脉型矿体:分布于背斜轴部及其北东翼,赋存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扁豆状灰岩中。沿北东向断裂充填,倾向南东,倾角68°~84°,矿脉成平行雁状排列,有分枝复合现象,脉长50~500m,延深300m以上,厚度0.1~1m。

3.2矿石特征

矿石的矿物组合复杂,矿物种类繁多,金属矿物主要有锡石、闪锌矿、铁闪锌矿、方铅矿、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脆硫锑铅矿、黝锡矿、辉锑锡铅矿、黄铜矿、辉锑矿、硫铁锑矿、黑钨矿、白钨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电气石、钾长石、白云母、萤石等。

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反应边结构、镶边结构、乳滴状结构和压碎、揉皱结构;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为主,次为纹层状、条带状、块状构造等。

4 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综合上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把大厂锡多属矿田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总结为表2。

5 结论

根据上述总结得到以下认识:在矿田找矿时,不仅要注意其成矿地质条件也要重视相应的指示元素和相应矿床类型的元素组合;在深部寻找盲矿体等隐伏矿体时不仅要注意原生晕的特征,还要区分和厘清原生叠加晕,利用原生叠加晕和构造叠加晕寻找盲矿体将是一种有潜力的找矿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宁、何儒芳等.2013.广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资料应用研究成果报告[R].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9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科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一些较难理解的事物变得容易理解;一些原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呈现的事物、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得到展示,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信息技术;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教师如果能够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生硬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突破课堂重难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仿真模拟的功能,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变化过程,通过多维度的动画形式显示在屏幕上,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日食这种自然现象平时很难见到,学生的认识只能是空洞和抽象的,因此教学有很大的困难。笔者利用多张静态图片对比让学生总结太阳、月亮、地球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结论,然后再用flas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学生自己亲手拿模型做一做,避免了以往缺乏教学资源的问题。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具有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能将科学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绎,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

在教学六年级科学“钻木取火”一课时,笔者利用ppt展示了一些日常的用火场景:奥运火炬、家庭煤气灶、打火机、孔明灯等,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离不开火,直观突出了火的重要性,借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学生马上打破了刚开始上课时的沉默,列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用火的地方,有效调动了学生探究火的积极性。最后,P者播放了一段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的新闻报道,报道中有事发时的视频:人的呼救声、滚滚浓烟、消防车警报声,还有事后的事故原因调查、幸存者在事故中的所见所闻、死亡者临死前的故事,学生突然意识到原来火灾就在我们身边,不用多说,学生就自发地开始讨论火灾的危害以及怎样预防火灾。在笔者讲解如何正确用火和逃生的时候,学生听得极为认真。这次课由教师牵头,借助多媒体进行铺垫,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沟通讨论,课下探究关于火的主题。

三、善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及时反馈

计算机的Activ Software软件能够快速地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笔者在执教“土壤的种类”一课时,在教学反馈阶段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科学试题――给土壤分类,学生可以直接将计算机上各种土壤的图片结合收集到的实际样品进行分析并分类。在练习中,学生可以借助鼠标将土壤图片拖拽到各类土壤框里,如果错误则会返回原来的地方,如果正确就留在方框中。练习完后,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及时找出问题所在,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通过多种媒体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如今,电视和网络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途径。家庭上网率已经超过90%,学生在家中就可以看到最新的资讯。笔者将其中收视率较高的一些综艺节目,如《自然传奇》、贝尔・格里尔斯的《荒野求生》等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观看,每一集都有不同的要求,在科学课前进行交流。当遇到热门话题时,学生就结合自己的体会讲述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真正结合起来,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网络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是教师简单利用课件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探究自然现象,而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实现提升。例如,在教授“做个岩石百宝箱”课时,笔者利用ppt播放了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着话锋一转问学生:《石灰吟》中的岩石是哪种岩石,由此引出学生对岩石种类的讨论。笔者接着用ppt展示多种岩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观察石灰岩的外部特征,再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岩石,用看、摸、刻的方法去观察岩石的硬度,用盐酸检测岩石的成分,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得出观察石灰岩的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从初步观察到深入探究岩石的特性,学生将收集来的岩石进行观察分类,制成岩石标本。最后,笔者再次播放《石灰吟》,让学生结合岩石的特性体会爱国诗人为什么要借助岩石来体现情感。学生不但学习了岩石知识,更受到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石灰岩土壤特点篇10

[关键词]湘西;生态;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曾梦宇,中共怀化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湖南怀化418008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082一04

湖南西部地区包括湖南省西部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共辖24个县(市、区)、629个乡镇,土地面积为56546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26.57%,2005年人口927.1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77%。这一地区处在澧水、沅水上游,是澧水、沅水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它的生态建设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澧水、沅水下游和洞庭湖区的安危。

一、区域生态功能及重要意义

湖南省西部地区是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山地的过渡地带,由武陵山、雪峰山、西晃山、越城岭北麓组成,为澧水、沅水的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这一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功能,不仅对这一地区的生态安全非常重要,而且对澧水、沅水全流域和洞庭湖区的生态安全都有重要影响。

(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

湖南省西部地区是澧水、沅水流域生态保护的屏障,维护着这两个流域和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根基,其水、土、气、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都会对这两个流域和洞庭湖区产生敏感反应。

澧水、沅水上游地区的环境污染,不仅对上游地区的发展有严重影响,而污染物扩散、传输和迁移,对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区也有较大影响,特别是上游水质污染直接波及和加重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区的水污染。

因此,维护澧水、沅水上游地区生态屏障功能,是保护澧水、沅水全流域和洞庭湖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

(二)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湖南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跨贵州高原东缘、中亚热带,南北紧贴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条件,汇聚了我国西南、华中、华南三大动植物区系的繁多种类,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不少动植物起源古老,特有性高,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物种资源宝库和基因宝库,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分布区。

区内共有高低等植物10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400余种,动物资源400余种,被誉为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目前紧缺的药用植物就多达1700多种,药用动物150余种,是我国三大“国药库”之一。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背水鸡、穿山甲、大鲵等40余种。

区内矿种多,储量大。已探明的矿产有69种。

区内水能资源丰富,仅武陵山区理论蕴藏量约有228万千瓦,可开发量142.77万千瓦,可梯度开发的有446处,年发电量55.59亿度。

区内自然景观奇特,名胜古迹很多,有1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世界罕见。

二、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以山地为主,岩溶地貌发育该区域以海拔500~800米的中低山为主,约占全区面积70%以上。在西北部武陵山区,山地占土地总面积76.1%(其中山原占13%)。东南部的雪峰山,北段山体高大,宽广且比较完整,南段一般海拔500米左右,地势较矮。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有明显河谷相通。群山之间呈星点状分布着许多盆地,如澧水流域的龙山盆地、大庸盆地,沅水流域的沅麻盆地、安江盆地、溆浦盆地等。

由于组成的岩石和地质构造不同,武陵山和雪峰山两大山系在地貌形态上呈明显的差异。武陵山主要由古生界的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其分布面积占武陵山区总面积60%。碳酸盐类岩石不仅分布范围广,而且厚度大,为岩溶地貌广泛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强烈地壳运动和水流侵蚀溶蚀作用下,沟谷纵横,千岩万壑,石芽、漏斗、溶丘、溶洞、地下河、溶蚀洼地等岩溶地貌广为发育。

雪峰山、西晃山及武陵山区西北部,分布着板岩、页岩、砂岩,风化层较厚,宜于林木生长。在40千米大南山北麓则有花岗岩出露;一般有较厚的风化壳。

(二)山地气候明显。降水丰沛,南少北多

该区域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5℃以上,无霜期263~307天。一月平均气温一般为4.5~5.3℃,高于东部地区;七月平均气温27~28.5℃,较东部同纬度地区略低。年降水量多在1200~1700毫米之间,其地域分布特点是:从东向西、从南北向中心逐渐减少。北部以桑植为中心,是湖南省的多雨区之一,多暴雨,年降水量1400~1700毫米;南部通道、会同等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间较长,降水量相对偏少,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暴雨出现频率较北部少。由于该区域雨季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推移,因而武陵山区有春旱之虞。

由此看来,北部地势高亢,又多暴雨,易山洪暴发;中部岩溶地区蓄水保水困难,降水又相对较少,易发生旱灾。

(三)土壤以山地黄壤、石灰土和紫色土为主。土壤类型多样

由于地貌、生物气候、成土母质复杂,导致境内土壤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分布的复杂性,湖南省的土类,该区域都有分布。其中,山地黄壤面积最大,主要由板岩、页岩、砂岩和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成,板岩、页岩、砂岩含矿质养分较多、土层较厚,很适合多种林木生长,因而该区域西北部和南部是重要的林区,原始次生林也较多,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石灰土主要分布在武陵山石灰岩区,土层较薄,土壤酸碱度在7.0以上,不适宜喜酸性土壤的植物生长,加上干旱严重,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沅麻盆地,其次是溆浦盆地、龙山盆地和慈利,由紫色砂页岩风化形成,土壤抗蚀力弱,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该区域的岩溶地区和紫色土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四)生态环境多种多样。东西、南北差异大

该区域多峰峦密集的中、低山地,间有河谷盆地和中、低山原,自然条件复杂,景观的季相变化和垂直变化明显,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使得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得以繁衍,许多珍稀动植物得以保存至今。

三、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一)土壤侵蚀作用强烈

该区域山体主要由板岩、页岩、紫色砂页岩、石灰岩组成。紫色砂页岩和石灰岩形成的土壤抗蚀力强。这样的气候、地貌和岩性条件,是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因素。

水土流失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

重大影响。张家界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033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31.7%。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初的2670平方千米扩大到目前的5014平方千米,占全州土地面积32.3%,每年土壤流失量达166万吨。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涝灾害。怀化市森林植被最好,但在紫色土区和陡坡开荒的浅变质岩山地区;水土流失也有7205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26%。

(二)碳酸盐类母岩和紫色砂页岩成土能力弱,岩漠化过程快

该区域碳酸盐母岩物理风化速度缓慢,所含不可溶性物质极少,母岩化学溶蚀物质随水流失,仅有5%难溶于水的残留物质就地形成土壤。几十年来,由于湘西岩溶地区和紫色砂页岩地区人口大增,对粮食、木材、燃料的需求也迅速增长,造成大规模毁林开荒、砍伐森林和超陡坡种植,草地过牧重牧,加上政策上的多次失误和管理混乱,使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地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从而诱发系列环境灾害,土地大面积被石化。

(三)山地生态库容小,抗干扰能力弱

湘西武陵山区生态稳定性差,易受人为影响和自然灾变而发生生态平衡失调和环境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山地生态库容小。湘西武陵山区石灰岩形成的石灰土,土层较薄,一般为30~50厘米;沅水谷地紫色砂页岩形成的紫色土,一般土层在30厘米以下。这两种土壤乔木树种难于生长,并且土壤呈石灰性,适生植物种类少,在表土被侵蚀后,植被恢复十分困难。湘西幼林与中、成熟林,针叶林与阔叶林,其生态功能差别很大。中、成熟林的生态功能远远超过幼林,阔叶林的生态功能远远超过针叶林。但在湘西优势树种林分各龄组中,幼龄林面积107.92万公顷,占林分总面积63.3l%。而且,优势树种以杉、松、柏等针叶林为主,阔叶林面积仅46.27万公顷,占26.65%。因而湘西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小,同时因幼林比重大,故林区经济效益低下,迫使人们过伐林木,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衰退。

(四)区域生态环境总体上污染较少,而局部污染十分严重

该区域地域辽阔,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均欠发达,因而“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但在怀化、吉首、慈利等市县,由于工业经济结构问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经营管理粗放,污染治理水平低,因此,“三废”对环境的污染还是比较严重的。

四、生态建设与保护途径

(一)全面规化、综合治理

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生态建设必须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规划,协调资源、环境与人口的矛盾,打破部门分割,调整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山上与山下的关系、上游与下游的关系。生态建设规划包括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农林牧业合理布局问题。基层生态建设规划。要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筛选农林牧主导品种,落实到山头地块,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为了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用地原则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到地块,变为千家万户的行动,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对有关重大的生态建设、农业开发、水土保持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对坡地开发要由农户申请,由农业部门负责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经批准后才能开发。

(二)开展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水保型生态农业

小流域是以集水区为自然地理单元,包括集水区内的丘陵、岗地、平地、河谷、沟谷和分水岭等土地类型在内的自然经济区域,一般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下。以小流域为单位,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分层布局,综合开发是我国山地治理的成功经验。小流域是一个土壤侵蚀单元。湘西山地坡面长,地表径流大,对表土冲刷力强,尤其在植被覆盖度低、表土疏松的地段易产生土壤侵蚀。因而,这一地区水土流失地主要是坡耕地、油桐林地和荒地。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和坡改梯是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恢复植被要造林种草与封山育林育草相结合;对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林木和草本;坡度25。以下的坡耕地,要改成水平梯土,实行根不离土、土不离根的耕作制度;土壤侵蚀坡面;要应用等高线植物篱农林复合系统技术,选择具有挡水保土、又有培肥地力功能的豆科植物为活篱笆品种,沿等高线布局,2年即可形成绿篱,不仅比种粮食作物和果木的经济产出高,而且兼有控制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重建生态环境的功能。侵蚀沟则要采取工程措施,在沟内分段筑挡,把坡面侵蚀的泥沙拦截在小流域内。

(三)发展农村经济。多途径解决粮食供给问题。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湘西地区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的主要原因,是贫困和缺粮。退耕还林还草的首要前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温饱问题。湘西有坡耕地32万公顷左右,有13万公顷为不在册旱耕地,约有17万公顷坡度在25。以上,需要退耕还林还草。但是,湘西目前已经是缺粮地区,除怀化市能基本自给外,自治州和张家界缺粮20~40万吨。如果近期不采取相关措施,就退耕17万公顷,湘西粮食供给将会十分紧张,不但退耕难以实施,还可能引发新一轮毁林开荒。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保障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一方面要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量,一般单产可提高15%~30%:该区域低产耕地19.83万公顷,经过改造,每1/15公顷可增产100~150千克,共计粮食总产可增加2.97万吨~4.46万吨。同时要结合土地整理和废弃地、水毁耕地的复垦,增加耕地面积,初步估算可提高8%左右。这两项措施的落实相当于增加30%的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另一方面,要实行“置换粮食”战略:其一,以生态换粮食。通过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从国家换取粮食;其二,以林畜产品换粮食。通过加快林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区外购买粮食;其三,以经济作物换粮食。通过发展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经济作物取得收入;从区外购买粮食。改造低产果园是发展经济作物的重要方面。该区域有低产园地6.74万公顷,占园地48%,经过改造,每公顷可增产1000~2500千克水果,共计可增产6.74万吨~16.85万吨水果。

(四)植草养畜,改良低产地,发展生态畜牧业

湘西地区有各类天然草场196万公顷,理论载畜量为220万黄牛单位,实际载畜量不到120万黄牛单位;还有人工草场2万公顷,农区秸秆充足,饲料作物丰富多彩,本地畜禽优良品种多。如湘西黑山羊、湘西马头羊、芷江水牛、湘西黄牛等驰名省内外,发展草地畜牧业和庭院生态畜牧业的潜力很大。但是,湘西天然草场产草量低,牧草盖度小,适口性较差,并且石灰岩、紫色砂页岩、砂砾岩、砂岩、花岗岩山丘天然草场不耐牧,易引起土壤侵蚀。因此,湘西天然草场要人工补播良种牧草,把豆科与禾本科、深根系与浅根系牧草搭配,以利于提高草被覆盖度,保持水土,充分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养分和营养。乌瓦雀稗、扁穗牛鞭草、岸杂一号狗牙根等禾本科牧草和胡枝子、小冠花、苜蓿、草木樨等豆科牧草,都适合湘西山区生长。要生物围栏,分区轮牧,防止过牧重牧。还要加强人工草地与饲料作物相结合的牧草基地建设,以便做到饲草、饲料配比适宜,达到全年牧草和饲料供应平衡。通过改良,天然草场地载畜量可成倍增长。

为了千家万户增加收入,减少薪柴消耗,要发展庭院生态畜牧业,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推广“饲料(草)养猪一猪粪养鸡一鸡粪沤制沼气(作燃料)一沼气渣沼液肥田一作物增产”模式。

(五)大力发展林业

森林有巨大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湘西地区是湖南省的重要林区,1998年发生严重洪灾的重要原因与澧水、沅水中上游地区长期以来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密切相关。这就提醒人们,在以山地为主的湘西,加强林业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加强天然林的管理和培育;二要调整林业结构和布局;三要加强低产林的改造,重点是低产油茶林地和低产油桐林地。

(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保护珍稀动植物和濒危动物植物。因此,要对现有的所有自然保护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全面禁伐、禁猎,严格控制动物植物资源的消耗,提高森林覆盖率,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七)强化环境管理,防治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城市环境

要抓好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做到达标排放,并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业污染控制和新建设项目的环保管理,积极开展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使污染超标的河流水质逐步达到地面水三级标准。要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垃圾无公害处理。还要加强酸雨控制和二氧化硫的综合防治,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燃料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