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服务的理念十篇

时间:2023-11-30 17:46:00

精致服务的理念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1

一、电力市场营销的特性

1)电力营销服务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最高级管理层是具有国家性质的电网公司;其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电网公司,它们在管辖的区域内进行电力的销售,也可以说是专门负责区域电力销售的销售部。这种营销服务模式是依靠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依次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电力市场稳定,更好地服务用户。2)电力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它不像其它的有形资源可以预知和控制,电力的营销以及需求服务是很难人为控制的,因此,在服务质量上很难进行准确把握。3)有需求才能生产,电力企业是根据人们对电力的需要进行生产,因此需求与销售是一体的,不能进行单独工作,否则容易导致其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4)电力营销服务是服务于群众的,服务的好坏,一部分取决于大众,一部分是销售人员。

二、目前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的问题

电力市场的迅速发展,致使电力企业竞争激烈,而这也影响着电力市场的稳定,因为电力营销服务其自身存在以下的缺陷。1)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服务不到位。企业文化形象,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下去的关键,而文化形象的塑造关系到企业所有人员。电力营销服务的质量一直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有关。由于员工对企业服务理念认识不透彻,在思想上没有真正接受企业服务文化,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发挥,因此在面对顾客时会服务不到位,不仅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还影响到整个营销服务水平。2)电力营销秩序混乱。顾客相信一个企业,必定会带动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市场的利益巨大,有些企业舍弃顾客对自己的信任,任意制定价格,违反国家的法律,谋取利益,致使整个电力营销服务大环境受到影响,水平得不到提高。企业在营销服务时,沿用老的服务手段,服务使用户得不到满意。3)综合能力高的营销人才缺乏。一个企业想要更好发展,人才是基础,特别是高素质的全能人才,更是企业的核心和壮大的力量。但是在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上,这样的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在电力整个的营销管理系统中,工作人员不能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关乎自己的生存,服务理念缺乏,致使企业形象损害,进而损失用户。

三、精细化营销服务的作用以及路径

(一)精细化营销服务的作用电力营销服务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对电力营销服务内容进行系统化,形式采取标准化,过程实施程序化。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有许多作用:1)有利于加大电力企业的控制力以及预知力,能为企业提供好的发展前景;2)有利于稳定电力市场,让电力企业在发展中提高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3)为整个电力行业培养人才,提高营销服务水平。

(二)实现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的有效路径消费者在消费时看中的是企业为自己能带来高质量以及服务,能体会到企业真心实意的服务。供电企业应该提供好的服务质量给客户,得到客户的认可,才有更好的发展。实现电力营销服务的精细化,不但可以使整个电力营销服务系统化,让整个电力营销服务得到完善,还可以更新原有的营销服务系统,以便再遇到难题时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加科学。要想实现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一要从改变工作手段着手;二要从改变营销人员的思想着手。1.从营销员的工作方法进行精细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必须遵守的准则,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是根据营销管理条例开展的。因此,要想改变传统的营销手段,让员工的营销服务精细化,必须先从营销管理条例上下手。在此基础上,还要让营销人员根据整个营销流程对客户的要求以及反映做出合适的调整。所以,要想对营销人员的工作方法进行精细管理,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改变营销制度,向精细化发展。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精细化管理,还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要做到精细化管理,一定要先了解其改造理念,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让客户满意。企业维修电力系统应建立智能化的电路检修系统,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做出补救,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便。二是让营销人员的工作流程达到精细化的标准。每个地区的客户电力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每个地区的情况进行服务精细化,建立动态的网络监控系统。同时让每个员工规范自己的业务流程,不断提高营销服务能力。三是根据员工出现的营销服务问题,再次进行精细化管理,以便达到电力营销服务的真正精细化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完善的电力营销服务的监督体系,让客户对员工进行监督,能够及时调整,祢补不足,以防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2.端正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电力营销服务强调的是服务,高质量以及高水平服务是电力企业最应该注意的。人才一直是电力企业精细化服务的关键。有了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才会充满活力,而高品质的营销人员,其对服务水平的影响也是企业以及客户所需要的。但是电力营销服务的营销人员,在思想上对服务理念重视程度不够,服务意识低,导致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因此,要对电力营销人员进行管理,这也是进行营销服务精细化的关键所在。有三个方法可以加强服务理念:一是在企业内部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以及考核,传播优秀的服务理念,树立企业服务文化形象;二是招聘服务理念高的员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让企业员工跟着他们学习,逐渐实现精细化管理;三是对惩罚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工作上更加的注重服务,养成好的服务习惯,最终达到电力营销服务的精细化。

四、结束语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2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2028C);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16/01/50);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项目(NYS213012);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JS-XKT1613);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JG01815JX92);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2017JYDJ-YB0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陶新宏(1973-),男,合肥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服务内容和领域不断丰富拓展,服务效果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广泛开展志愿服务”[1]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2]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央和地方相继颁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诸多相关规定①,国内也发起成立了不少全国和地方性的志愿服务组织。报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事实上,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的融通性,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抓手。阐释志愿服务及其精神,探讨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呈现二者在功能上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彰显人生价值的实践载体功能,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

1.志愿服务的涵义。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因为受到地域、历史、政治和宗教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志愿服务在理解方面有些许差异,但其主体内容和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全球志愿者宣言》认为,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力量;《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指出:“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4]并号召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志愿精神与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有国内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5]。

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应急援救、大型赛事以及海外服务等方面。志愿服务的目标是利用个人的时间,以自己的善心、资源、技能,为他人、社区乃至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是从西方国家发端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壮大和日趋规范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它们已经步入系统化和?范化的良性轨道,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作机制。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广大公民不仅具有志愿服务意识,而且能自觉参加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志愿服务的特征显著:一是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一种个人或组织的自愿、非营利性行为,不具有强迫性。志愿者自愿花费个人时间与精力,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爱心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二是无偿性。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不应该受金钱或利益的驱动,而是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奉献爱心。当然,志愿者可以获得一些诸如餐饮和交通等微弱补贴,以弥补在志愿服务中投入的成本。三是利他性。志愿服务是自愿付出时间、技能和爱心,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是其追求目的,因而具有利他主义动机。但是,志愿服务在助人过程中也会获得自助,在利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精神境界和声誉。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的功能日趋显著,它开始逐步以社区性、专业性、专项性等形式展现,呈现出制度化、法制化、社区化、全民化和生活化等发展趋势。基于志愿服务的特征和实施效果,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其在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利用方面的实效性已为各国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志愿服务不仅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

2.志愿精神的内涵。精神力量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志愿精神是体现于志愿服务中的精神特质,为志愿服务提供精神动力,是志愿行动的灵魂。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态度,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个人对生命和社会价值积极追寻的内生动力。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2001)的启动仪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认同的志愿精神的凝练表达。

实际上,志愿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必然以社会历史所积淀的深厚道德文化为基础。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墨家的兼爱原则以及佛家的慈悲观念等传统文化基因,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扶危济困、团结互助以及乐善好施的民族品格。这些优秀民族特性对于志愿精神的凝练和倡导起到根本作用。志愿精神决定了志愿服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它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志愿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志愿精神逐步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当前,志愿精神和所承载的价值有利于重塑社会道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辅助。培育志愿精神必须将其贯彻于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使精神浸透到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中。惟其如此,才会使志愿服务充满精气神而富有生命力,全社会的志愿文化才能自觉兴起,志愿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21世纪末,公民服务可能会像今天的教育、就业和兵役服务一样平常和被普遍接受。”[6] 二、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通性

1.志愿精神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不仅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志愿精神唤起了民众内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进而使人们逐渐摆脱物质利益的精神枷锁,回归社会道德。实际上,“志愿服务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7]现代志愿服务倡导:“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8]这种倡导积极心态、辛勤劳动和感恩的志愿服务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将志愿服务中体验到的“我奉献、我快乐”的感受逐渐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强化对道德与价值的信仰。在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下,人们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行为能让志愿者的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对他人有意义,从而实现了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组织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或者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鲜明的荣辱观和较高道德水平,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及目标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是培养社会成员树立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奉献他人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应该强调的是,志愿精神应该成为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可见,志愿精神与倡导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融相通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形成共同价值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理解、认同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显于行。深刻把握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改进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人们的思想道德的养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善,是提升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扩宽了社交圈子,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9]

志愿服务往往是群体服务活动,这种群体性必然要求志愿者之间关系融洽,这就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团结合作。实际上,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乃至组织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使思想道德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志愿服?帐谴笱?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10]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的深度,更应重视和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教育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此外,志愿服务能够使被服务对象发生向好向善的变化,可以提升志愿者内心的自信心、满足感以及正能量,使其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或者书本中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的价值内涵,从而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近些年,国内出现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近日,“武汉一独居老人生病,儿子千里之外请志愿者代为行孝”的事件[11],引起了关于空巢老人和志愿服务的热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志愿者轮流陪护老人,用志愿行动传递爱心和善心的善举广受赞誉。事实上,志愿服务蕴含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公共精神和价值观念,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现实反映。

3.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性行为,必然需要道德进行调整。由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对于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行为的规范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思想理念、内心信念和精神境界。因此,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也能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兴起了多年,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如此,少数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志愿精神、“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不尊重志愿者及服务对象,部分志愿服务缺乏相关培训,志愿者缺少思考和交流,导致志愿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志愿服务组织过多关注外在之“践行”,忽视内在之“德教”,缺乏对志愿者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及参加者如果不能真正领会志愿精神,思想上不能做到统一,没有正确有效的指导措施,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导致社会民众对志愿者乃至志愿服务的不良评价和态度。

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不能排除有个别学生存有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诸如,寻求新刺激、赶潮流、追时尚、获取在群体中的地位,等等。这种缺乏真诚的志愿理念行为,往往会影响服务效果,弱化甚至有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对象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如果在相关的培训或者活动中,能够及时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荣辱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或许就会转变为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由此可见,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纯化志愿服务的动机,促进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也能树立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声誉。 三、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双向促进动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弘扬志愿精神,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开展,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也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志愿服务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的浸润,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提升也有赖于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的落实。

应当强调的是,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能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也能够使志愿者获得友爱、成长和成就感,使得自我身心愉悦和精神满足,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并进行相关研究,将会带动和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事实上,“美国志愿者队伍的良好发展现状,与美国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并提出招募、管理的建议不无关系。”[12]因此,积极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志愿精神,也能让人们在实践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道德的价值与力量,使志愿服务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无疑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当代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3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征求大家的意见和深刻反思,感觉到自己主要是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墨守陈规、循规蹈矩。

1、自我教育、党性锻炼不够,理想信念有所淡化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必备的政治素质,是共产党员永保革命生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通过近来的继续学习和深刻反思,理想信念的确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特别是对党的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理解不够深,把握不够准,信念看得近,理想看得远。

2、群众观念树立不牢,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细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但是,因为长期从事机关工作,特别是在政协机关工作,总认为,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是党政工作部门的事,殊不知,走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念,为群众服务,有直接间接之分,政协具有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特点,作为机关工作人员,虽不具备直接为群众服务的优势,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疾苦,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本应是政协干部的强项,但做得却很不够,表现在:一是联系群众的量小面窄,客观上机关事务缠身,但主要是缺乏深入扎实的实干精神。二是在深入调查研究上未能很好的身体力行。即使搞调研搞视察,也是浅尝辄之,走马观花,对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知之不多,了解甚少,难以拿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意见和建议来,因而所形成的调研成果,一般性的泛论议论多,关系全局的深层次问题的较少。这些都反映出自己群众观点不强,工作作风不够细致深入。

3、驾驭整体工作能力欠缺,参谋协调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机关工作是政协工作的枢纽,参谋、服务、协调是秘书长的三项主要职能,承担着政协系统各种会议、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担任秘书长以来,由于长期从事一个侧面的工作,在驾驭整体工作上,思路不多,措施不力,特别是为主席会议参谋作用方面,往往满足于完成好领导交办的事项,在重大活动中参得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协调内部关系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往往考虑的是,内部都是科级干部,不愿为一些事情得罪人,导致工作不够协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协政是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工作的三大职能和重要途径。政协机关作用就是贯彻主席会议、常委会议的意图,把各项工作组织和实施好,当好参谋,搞好服务,提高效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思路不多,创新不够。有工作态度,但主动不足,有工作效果,但未能精益求精,比如承担全机关的报告撰写、文件起草,但常常是满足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满足于一般性的文件事务处理,对各种资料常常是被动应付,未能深钻细研,精益求精,因而诸多调研报告、视察考察报告、经验材料等文字平平的较多,“精品”就较少,这些都说明了自己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创新精神不足。

二、产生问题的思想根源。

存在的突出问题,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观原因主要是:

1、从认识上讲,主要是忽视了理论学习,放松了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

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积极上进价值观是每一个党员干部永葆革命斗志的政治素质,只有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而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是由于放松了学习,忽视了世界观的改造,自觉不自觉淡化了“三观”教育,致使工作满足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应有的进取精神,产生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从工作上讲,主要是对新时期政协工作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工作的主动性有了差距。

长期以来认为,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不具有立法的性质,政协不是行政机关,不具体管理事务,政协所做的多是务虚工作,做与不做没有多大的区别,很难收到一定实效,作为政协机关干部,只要处理好日常事务就可以了。鉴于这种认识就不知不觉产生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因而学习放松了,工作松劲了,标准降低了,只求一知半解,未能精益求精,这也是产生多种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

3、从党性上讲,主要是“宗旨”意识有所淡化,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不够紧迫。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衡量一个党员干部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作为政协干部,只有把自己工作融于为群众利益鼓与呼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但往往认为政协是从事务虚的工作,看不见,摸不着,难以为群众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对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比如农民增产不增收,下岗职工再就业难,经济发展不宽松等问题,总以为是上级领导考虑的事,因而产生了事不关已,免谈为好的错误思想,对群众疾苦了解不多,反映甚少。通过深入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深感到这是自己群众观念薄弱,宗旨意识淡化的表现。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今后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努力。

1、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党员干部带头学好政治理论是当前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形势的变化和要求,才能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因此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学习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增强主动意识,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

一是树立进取观念。立足本岗职位,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委员服务,研究和探索开展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创造性地做好机关工作。二是扎实工作作风,对自己所从事的资料工作,舍得扑下身子深钻细研,精于求精,多出“精品”,真正反映出政协工作应有的水平。三是凝聚工作合力,政协机关是窗口,是整体工作的直接体现,要从规范制度入手,建立建全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全机关讲协作、讲奉献、讲服务、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充满活力的机关集体。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4

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不断提升自身指挥能力、业务能力、服务群众能力,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统一部署,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责任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结合岗位实际,深入细致地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现就本人自我剖析整改提高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做到”工作要求,经过认真对照检查,自己思想、组织、作风、纪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想信念方面:

1.政策理论修养不高,政治理论学习抓的不紧不实,学得不深不精,用政治理论来指导工作实践少;

2.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没有把理想信念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想问题、定计划、做决策有时立意不够,眼光不远,就事论事比较多,对涉及原则、底线的问题坚持不够。

(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

1.统筹大局观念不够;

2.政治敏锐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

3.缺乏深入细致的政治学习。

(三)作风方面:

1.作风不够扎实,服务意识还需加强;

3.作风不够细致,深入辖区调研较少。

(四)担当作为方面:

1.安于现状,面对新形势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2.存在“差不多”思想,原则性不强;

3.对单位民警提醒、预警不够,以致于一些同志纪律观念淡薄。

(五)组织生活方面:

1.组织生活内容陈旧,形式主义严重;

2.党组织生活不够注重,政治严肃性不够。

(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方面:

1.党纪执行不够严格,对遵守政治纪律情况、口头强调的比较多,监督检查不够经常,惩戒力度不够大;

2.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偶尔会有松懈心理,降低了自我要求的标准;

3.在落实党的各项政策方面能够做到态度严格,坚决执行,但思想认识上河执行标准上有不到位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自身学习还不够,思想素质、理论教养、认识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对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没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导致认识上、行为上、决策上的一些偏差。

2、宗旨观念不强,自身定位不准,虽然心中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但却因为工作繁忙没有完全履行到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觉得还应该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范围内、某些事情上等同于普通群众。

3、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还不够精益求精,没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时说话做事也没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

三、整改提高措施

1、刻若学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业务水平,要自觉忠实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联系实际,深入实践,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公安相关业务新知识,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

2、改进工作作风,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善于从政治、全局的高度认识事物,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自身工作特点,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工作繁忙时间不多以及健康原因造成的问题,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努力将工作做到更好,坚持为公安事业鞠躬尽瘁。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5

经济增长与市民幸福感

更新观念:破除单纯GDP增长观、单纯物质财富增长观,以及盲目攀比、心理失衡现象,确立“生活品质”以人为本发展新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正确认识市民幸福感增强与物质财富增长的关系?

生活品质的客观评价包含哪些方面?主观评价包含哪些方面?如何树立健康的心态,正确看待当下的生活待遇?

如何看待生活品质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如何认识生活品质的相对性和绝对性,进行生活品质的比较?

如何认识生活品质提升中“更多”和“更好”的关系,形成幸福感的目标追求?发达水平城市的生活品质究竟怎么样?

话题二

“生活品质之城”与我们共创共建

更新观念:破除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的观念,确立每一个市民都是城市主人翁、全体市民共创生活品质的理念。

讨论重点: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如何从我们开始?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以怎样的行动参与“生活品质之城”建设?

如何构建新型创业发展平台,调动社会各方的主动性、参与性?如何建立行业民主协商机制,形成行业发展的自律体系和合作共赢格局?

各行各业如何在行业的发展中,提升行业品质、行业品牌,共创“生活品质之城”?

话题三

生活与创业的关系

更新观念:破除把生活与创业、工作分割对立的观念,确立生活与创业和谐的理念。

讨论重点:生活与创业矛盾吗?杭州方言中“生活”一语双关,“做生活”就是“做工作”,其意义何在?

如何将创业精神融于生活,提升生活的品位和境界?

如何以生活的心态来创业,使创业成为人性化创业、和谐创业?如何使杭州的产业更加贴近生活,以生活引领发展?

话题四

生活品质与农村居民、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众

更新观念:破除把生活品质当作奢侈、豪华,当作中高收入者的“专用词”的观念,确立全民共享生活品质的理念。

讨论重点:怎样认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生活品质特色?追求生活品质一定是追求奢侈、豪华吗?生活品质是中高收入者的“专用词”吗?

如何在日常的、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工作品质、创业品质?产品定位的精致与豪华有什么区别?

“危旧房改善工程”、市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等重大工程,在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如何提高农村居民、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和城市中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生活品质?

话题五

城市细节与市民生活品质

更新观念:破除只关注城市功能框架、不关注城市细节的观念,确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

在城市建设发展大格局初具规模的背景下,如何按照“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细节?

如何看待城市细节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该关注哪些城市细节?如何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话题六

文化生活品质与市民生活

更新观念:破除文化发展局限于文化界小圈子的观念,确立文化融入生活、提升生活的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看待文化在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中的作用?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文化人如何领衔创业?

如何把城市文化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中,培育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打造行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如何把“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进一步体现在市民的生活和创业中?

如何把高雅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民俗文化?如何让杭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

话题七

市民公德素质与“生活品质之城”

更新观念:破除只看到生活品质中硬件、看不到生活品质中软件的观念,确立每一个市民都是“生活品质之城”的展示者、推广者的理念。

讨论重点:如何看待市民公德行为是城市品牌的鲜活形象?“生活品质之城”的市民该具备什么样的公德素质?

目前市民的公德素质存在哪些问题?提升市民公德素质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提升市民公德素质?

话题八

新农村建设和“生活品质之城”

更新观念:破除“生活品质之城”只关注城市,不关注农村;只关注“小杭州”,不关注“大杭州”的观念,确立“生活品质之城”城乡覆盖的理念。

讨论重点:“生活品质之城”是否包含农村?如何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如何发挥城市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各区县(市)该有什么样的特色品质、特色品牌?

话题九

生活品质与机关工作品质

更新观念:破除机关工作就是按部就班、不需要创新的观念,确立机关创新服务、延伸服务的新理念。

讨论重点: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如何立足全市工作大局,树立创新服务、延伸服务新理念?

机关如何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如何在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创新成果及时进行规范?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6

关键词:公共精神 公共行政 社会公平 公民参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并未带来公共行政事业的繁荣,相对的却出现了公共精神的缺失和淡化。在此,有必要重申公共精神,再塑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1]

一、公共行政对公共精神的呼唤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公共行政的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行政工作的高效率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改善发展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具体体现。行政效率能否提高,直接影响机关、企业、事业管理活动的运行,它制约着社会系统的整体效率。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效率低下成了严重阻碍我们前进的绊脚石,提高行政效率已成为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2]

公共行政作为公共部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基本方式,公共部门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常常推诿扯皮、相互掣肘;文山会海的大量存在;行政审批程序众多,办事手续繁琐;铺张浪费严重;行政人员不负责怕负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普遍偏差等。这就直接导致公共行政效率长期低下,并制约着社会的良性发展和公共事务的有效进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少一种精神,缺少一种公共精神。在当前社会,公共行政呼唤公共精神。[3]

二、以公共精神为导向的公共行政

公共精神追求的是公民对社会的一种道德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对自己职位与工作的一种责任与忠诚。公共行政作为存在于政治社会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则更要广泛而深刻的理解并把握公共精神的内在价值。因此,基于公共精神之下的公共行政更应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即公共行政的精神。如下文所述:

1.效率精神:公共行政的任务在于高效、经济及公平的组织管理所有具有公共性质的(包括政府、准政府及非政府的)机构。[4]

2.公民精神:在民主政治环境下,公共管理者最终应向公民负责,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我们的工作才显得崇高神圣。公民权利的行使和公民义务的履行需要,都以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精神的支撑,公民精神源于公民意识,培育普遍的公民精神,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

3.服务精神:公共行政的精神是建立在对所有公民乐善好施的道德基础之上的。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5]

4.变革精神:囿于时代的局限和公共组织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与不足,公共行政永远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政府必须增强变革的前瞻性,敢于直面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强化公共组织的变革能力。

5.公平、平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公共行政对公平、平等的承诺都应该与对效率、经济和效能的承诺同等重要。遵循公平平等原则能够把我们同时代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6.公正精神:公共行政的范围是执行公共政策,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公共机构,不带任何党派偏私的支持公共机构。为了全体公民的利益而维护政体的利益。坚持公共行政的公正性,将国家的各项事业纳入法制轨道,是我们全体公民的夙愿,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大业能够长兴不衰的重要保障。[6]

三、倡导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

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满足受益者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公共行政不但要关注公共权利的运作和公共利益的实现,更要关注少数族群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7]

1.改善公共权力的运作模式

首先,建立透明高效的公共监督机制,使政府的日常生活和重大决定能够在一个群策群力的环境中进行。[8]

其次,要积极完善公务员的考评和择用制度,以此来引导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理念的转变,让他们树立自己是在为人民做事而非是在为政府做事的观念。

第三,强化政府内部的公共理念,实现由行政管制向行政民主的转变这就要求政府务必时刻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使政府真正的由“官员政府”转向“人民政府”。

第四,积极引导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参与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不仅反映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也贯穿于政策执行的全过程。公民的广泛参与直接制约政府的行为取向,以保证政府行为以公共精神为依归。公共精神本质就是一种参与精神。[9]

2.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各种具体矛盾和问题的层面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着眼于构建稳定协调的社会秩序,建立健全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在有序的状态下不断得到调整和解决,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和实现。

参考文献

[1]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谭莉莉.公共精神:塑造公共行政的基本理念[J].(《理论与改革》)2002(05).

[3]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

[4]郭济、刘东汶.中国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吴爱民、朱国斌、林震.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李贵鲜.公共行政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7

公共图书馆在我国现代知识储备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其由国家出资建立,收录当前的知识信息,免费向民众开放,满足民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需求。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知识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因此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应该不断创新,现就县级图书馆创新发展作以下探究。

一、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很多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这就导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程度往往较为缓慢。自从公共图书馆这个概念进入到我国,我们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相关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的相关投入也开始逐渐增加。现阶段,国家为了增加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制定了相关标准,来保证图书馆的一系列配套问题成功发展。通过这项法规的制定,很好的将公共图书馆所涉及的服务内容做出了规范,并且针对服务反馈实施监督,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程。

公共图书馆这一概念,在国外已经被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研究了,而现今,美国是世界上公共图书馆系统最为健全的国家,可以说,美国的发展速度和其公共图书馆的健全是离不开的,这两者某种程度上密不可分。所以说我国为了保证自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相应的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也就必不可少了。

二、现阶段县级公共图书馆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服务意识淡薄

在我国的城市体系之中,县级城市本身地域较小,因此相应的配套系统往往不健全,而导致县级公共图书馆很多时候不能发挥自身的功用。就目前针对于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问题剖析,发现服务意识较为淡薄,服务理念没有创新,这就使得传统的服务模式显得尤为单一,也就是说在现念之中,很多公共图书馆仍然在采用传统的“借还”模式,或者其他一些简单服务,这种服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并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先进信息不能通过简单的咨询来满足,现阶段的问题主要体现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封闭和不足。为解决服务理念的问题,更应该在公共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之中加入创新元素,保证公共图书馆可以真正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自身的作用。

2.缺乏文献资料

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立地点在县级城市,然而我国大部分县级城市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这就导致投资在公共图书馆上面的资金数量较少,相应的文献资料也不全。通过盘查图书馆的资料发现,现阶段图书馆的很多文献资料都是通过订阅报纸、期刊等来做自我补充的,一些反应县级城市生活的实体资料较少。而现代信息传递已经走进了网络时代,但是电子资料的获取仍然较为困难,这就使得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能够供应的资料信息往往较为缺乏。这种问题便会导致现代公共图书馆缺少相应的功能,对于公众造成了缺乏信息的表现。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之中更应该重视文献资料,收集多种文献,保证自身资料较全。

3.不注重服务反馈

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公共图书馆的相应标准,但首先还是要遵从实际情况。县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有一些不足,这就导致了在现阶段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仍然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便表现出不重视读者的反馈,而且一些县级公共图书馆并没有设立可以进行反馈的机制,因此读者在进行公共图书馆使用过程之中,会有一些十分宝贵的建议,却因服务反馈机制的缺失,堵塞了图书馆走向更好的道路,也使得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出现了相应的问题。做好服务反馈工作,了解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之中真正的以读者体验作为第一位,创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4.缺乏相应人才体系

县级公共图书馆在现阶段采用的职工多数是未经过系统培训的员工,虽然这类员工已经特别熟悉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但是并不能真正的了解公共图书馆的真谛,这些都导致了管理体系的相应缺少。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人才体系进行剖析后,可以看出现如今公共图书馆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较为缺少,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也缺少了专业人才的培育,这便会呈现出一种“高学历、低能力”的基本情况,或者还有一些老员工出现了创新能力缺乏这一现象,致使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停滞不前,这也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服务体系问题。即使县级公共图书馆存在自身的人才,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往往较为无趣,这就很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所以说现阶段人才体系的问题仍然是县级公共图书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培训,进而真正的建立现代公共图书馆自身的人才体系,只有自身体系的完整,才能真正的保证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之中不会被人才问题拖。

5.管理制度缺失

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中,无论是对于员工工作方式,亦或是对于文献的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会出现管理制度的缺失,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管理工作的缺失,同样在面临软硬件更换的过程之中也会带来相应问题,例如软硬件不足的情况进而导致不能满足预期目标,便会导致相应的具体问题,这些管理制度的具体缺失,都会给服务理念的创新发展得到制约,这同样是很重要的需要进行完善相关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增加人文精神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创新行为。

三、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创新策略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想要真正的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进行有效创新,首要是将服务体系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之中,首先应该明确的便是政府的主导地位,以政府为主导,然后明确公共图书馆建立的基本原则,进而可以通过政策调控等具体手段,来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并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目标,而是可以有效的建立一个完整体系。现如今,想要建立一个并不简单的体系,更应该将多元化的元素进行融入,服务体系的完整与否,需要评定其身上的现代特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公共图书馆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我国在信息时代的有效发展,更应该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自身重要性,将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基本单位,进而在基础上来做到服务体系的完善。而且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很好的将一些问题进行针对,例如服务反馈等,进而缩小了不同城市带来的差距,对于图书馆从业人员开展专业的技能培训,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可以真正的做到在服务之中帮助公共图书馆进行提升。良好并且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很好的帮助公共图书馆进行良性发展,进而保证这种良性发展更为完整的自我更迭。

2.创新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创新不仅仅意味着思想的解放,更多的是服务模式的转换。真正的将读者体验作为第一位,有效的保证他们在进行读书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之中可以有着良好体验,并且真正的依靠图书馆获得知识信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之中的读者需求也往往发生了多样的变化,不同读者因为自身生活感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种不同的情感在实际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之中,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所以说对于读者而言,体验变得越来越为多元化,在这种基本形势下,公共图书馆更应该以读者体验作为基本要求,进而真正的将自身服务进行综合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可以将公共图书馆设置成为完全开放式的图书馆,当读者从外面走进图书馆后,有着相应的领读员负责指引工作,充分保证可以回答相应的读者多样化的问题,这样既可以保证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也可以充分保证服务理念的先进化。时代的更新步伐不断加速,现代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相关概念,所以说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服务理念的创新活动之中,仍然应该充分遵循这项概念,才能保证服务理念对于公共图书馆进行有效提升。

3.创新服务模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升,服务模式也应该得到全新的发展,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可以充分符合当代人的相关需求,进而有效的保证在现代之中,信息技术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之中。现阶段县级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这种基本情况下,更应该加大相关投入,充分开发相关信息产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进行合理应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传递的模式也可以进行有效变化,例如可以通过汽车等工具进行有效的派送,进而充分满足基层群众得到信息的渴望。信息的种类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农民而言,他们更加需求的是农业技术种类的相关信息,所以应该遵从这方面的相关需求,然后进行信息传递。服务模式的转变,并不是简单的转变工作形式,工作人员应该将自身的服务态度进行创新,每一位进入到公共图书馆进行阅读的人,都应该得到家庭般的阅读体验。如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同样应该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将自我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宽,进而拓展公共图书馆所能承载的相关应用种类。县级公共图书馆,更应该加强一些特色文献的收集,满足地区的相关建设和经济发展。所以说在现代的创新模式之中,更应该充分的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保证相关应用进行有效普及。

4.创新服务内涵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一生的事业,因此应当将相关服务人员的服务内涵进行有效创新。就现如今的管理模式而言,人员的相关培养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需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更加需求他们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现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涵,是向有关人员有效的传输这种服务精神。在进行服务内涵的创新过程之中,更应该注重提升相应服务态度,真正的进行良好管理,保证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事业进行有效提升。服务内涵的创新不仅是更新了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更多的便是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机能和服务态度,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之中,读者对图书馆管理的反馈往往并不能真正的影响到管理人员的自身工作,但是在现代之中,可以接受读者反馈的方式越来越为丰富,这就使得很多情况下,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服务内涵创新过程之中充分的尊重读者的相关意见,进而完成自我的有效提升。笔者认为,在现代的公共图书馆之中,想要真正的进行服务内涵的创新,首要应该做好相应人员的管理,将管理效果进行提升,进而保证了服务人员自身的工作效果,才能真正的保证相应的服务工作开展良好,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服务内涵的创新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而可以真正的保证符合现代已经发展的各种需求。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8

[关键词]学生工作理念 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岳瑞凤(1965- ),女,山西左权人,中原工学院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41-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并体现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颁布明确了学生工作兼具教育、管理和服务三种职能。近年来,在此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开拓创新,成绩斐然。但是,根据形势发展和国家“十二五”规划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校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新境界,笔者认为需要从发展愿景、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等方面着力。

一、学生工作发展愿景聚焦能量

组织愿景表现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接受并内化为自身追求的组织使命和价值信念体系,它能够为员工工作提供焦点与能量,使全体员工为之而努力奋斗,使组织孕育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缺少愿景,充其量只是“适应性工作”,只有当员工致力于他们深切关注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性工作”。笔者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研究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在校、院育人理念指导下,培育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大学生是学生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学生工作发展应努力追求“五让”。

1.让教育更科学。高校学生工作应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分依赖思想进步、过分看重智育发展、过分以就业为导向的片面做法,统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等,按照以人为本、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法管理。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核心、以德为先、厚德强能”的工作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

2.让管理更文化。根据管理学文化诱导定理,人的意志行为不免受到社会文化的诱导作用,借助此作用,组织上更能高效地达到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是文化的核心,借助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使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得以形成、体现、贯彻和完善发展。过去,国内高校特别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专业性和严格管理,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以文化人的作用。学生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为核心,工作中经常换位思考,对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做,做出规范,做出影响,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培养出有健全人格的人。

3.让服务更卓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对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追求,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反映时代最新思想,细分学生群体特征,实现教育成果最大化。高校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从学生工作队伍素质、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指导等方面提高工作水平,重视工作细节,优化工作过程,对自己的工作精雕细刻,好上求精、精上求巧,用爱心倾注服务,用细节追求品质,用智慧展示美丽,用卓越赢得认可。

4.让学生更优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中央对高校的一贯要求,也合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规律。学生工作要突出学生主体,认可学生差异,深化学生权利与责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实践,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做人与做事是值得大学生永远修炼的两门人生隐性课程,学生工作者要重点进行教育和引导。会做人的优秀人才具备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和换位思考能力等,并拥有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吸引其他人的青睐和真心追随;会做事的优秀人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拥有价值创造力,会为自己和团队赢得收益。

5.让党员更先进。一个党员一面旗,学生党员应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平时能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够豁得出去。学生工作者不可忽视学生之间的影响力,让优秀党员积极带动,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正确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坚持党性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工作理念,为学生党员多搭建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让学生党员在展示自我、锤炼品性、增长才干中茁壮成长。

二、学生工作发展理念提升境界

目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然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领域。高教领域也需要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转变就是原来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不灵了,亟待践行新的理念、探索新模式、开辟新思路。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理念要实现“五个转变”。

1.管理与服务刚柔并济。由先前过分倚重管理向教育、管理、服务三大模块转变。既要通过严格有序的管理学生,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让制度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制度转化为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又要通过人性化管理,主动为学生服务,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潜移默化,实现科学管理与成人成才服务的统一。

2.灌输与引导尊重为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做斗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学生要积极响应和自觉接受。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大多个性不足,创新乏力,这迫切需要学生工作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把引导成长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与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置于其成长与发展的首位,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活动中蕴含教育。

3.社会与个体利益兼顾。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学生工作要冲破过去的,将笼统且过高的德育目标或具体且只顾及个人利益的职业目标,转变为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传递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尊重个人合理正当的利益,逐步实现学生的目的和价值,促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目标。

4.本土与国际开放务实。由于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教师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学术交流国际化、学历学位互认、人才跨国交流等越来越频繁,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求转变学生工作理念,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要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要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通过各种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念、模式和管理水平,用世界眼光、国际意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国内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才。

5.传承与创新有用为先。传承与创新是学生工作的两大功能。创新必须为实践服务,为了创新而去做一件事情无任何意义,创新要看它是否有实用价值,是否能被学生接受,是否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助力,学生工作要以现代观念或时代精神对传承的东西进行批判的继承和弘扬,要重规律、重德性、重内在、重激励和重和谐,以有用的创新为先导,针对学生工作中热点难点问题,以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方法和前沿性的实践,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难点工作形成课题、重点工作形成特色、特色工作形成品牌。

三、学生工作发展思路决定速度

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系统梳理学生工作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笔者认为学生工作科学化发展要努力做到“五化”。

1.规范化管理。正如中国企业规范化管理权威专家舒化鲁教授所指出的: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企业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学生工作要想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必须有一套自己内部一致认同的价值功能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协调学生工作队伍的运行和管理行为,努力做到决策程序化、学生组织系统化、目标计划化、措施具体化、控制过程化、考核定量定性化、业务流程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工作程序、内容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等,使学生工作管理与技术融为一体,彼此协调照应。通过刚性的规范化,保证管理的执行力。

2.制度化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强调把上级的稳定意志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强调事事有章可循的“法制”化管理,避免由情感主导的随意性、心血来潮的冲动或能人强权管理。制度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是学生工作规范化的刚性保证,制度完善,学生工作执行力才能到位,工作才能高效。完善、有效的制度使学生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3.专业化教育。专业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因此,学生工作具有明显的专业化特点,来源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学生工作研究,才能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神圣职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境界、学生党建、学风建设、各类困难生教育与帮扶、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安全稳定等方面进行专业化教育。

4.精致化运作。精致化是高等教育发展改革深层次推进的必然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参与和体验;兼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重过程、细节和结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反映时代新思想,细分学生群体特征,深度辅导,使教育成效最大化。学生工作应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种品位去追求,把“细致入微”当作一条准则去落实,优化各学生群体,突出重点、发展优势、打造品牌、强化特色。

5.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当前国家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的伟大号召。文化自觉能够产生博大的精神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提高学生工作文化自觉意识,就是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主流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坚守学生工作文化品位,靠学生工作者的真诚信念和身体力行;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靠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真正拥有一支对学校文化认同和自觉追求的师生队伍,学校文化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力。

[参考文献]

[1]郑晓明.组织行为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叶晓勤.高校学生工作柔性化管理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9

关键词:红色资源 志愿者服务

一、开展红色教育,挖掘精神内涵

从1995年公布第一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2009年公布第四批,共公布353个爱国主义基地。这些基地是中小学以致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旅游和社会实践活动,更应该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很多学校都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关系,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承关系,有着不可割舍地缘人文关系。很多学校的诞生、发展、命名、校训都与这些爱国主义基地有关。很多学校都与这些基地签订了共建协议和资源共享协议。

武汉市京汉学校与武汉二七纪念馆就是典型的种种关系。京汉学校的前身是江岸车辆厂子弟学校,2006年移交武汉市江岸区教育局管辖,与江岸铁三小、二七民族中学合并,更名为武汉市京汉学校。江岸车辆厂是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发源地和核心。1923年2月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江岸区是这次罢工的重点地区,罢工的主力军就是江岸车辆厂的工人,在这次罢工中有52人惨遭杀害,300多人受伤,1000多人开除流浪,涌现出施洋、林祥谦等一批英雄人物, 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京汉学校就是为了教育培养江岸车辆厂子弟而建立的,秉承二七革命传统,学校植根于这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洗礼过的热土上,应充分利用好二七红色资源,充分挖掘二七精神深刻内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挖掘,把二七精神总结概括为四个方面: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团结一致严格守纪的团队精神,前仆后继赤字以恒的坚毅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二、依托红色资源,开展服务学习

1995年把武汉二七纪念馆作为第一批爱国主义基地向社会公布。京汉学校毗邻二七纪念馆,双方签订共建协议,把二七纪念馆作为京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开展系列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紧紧依托自己独具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学习。

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二七纪念馆,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寻访英雄的成长足迹,了解革命志士们的奋斗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京汉学校以二七纪念馆为主阵地,开展服务学习。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当中,在社区中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从而强化公民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公民行为能力[1]。京汉学校把二七纪念馆当作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第二课堂,每学期与纪念馆合办一期讲解员志愿者培训班,学校选派20名优秀学生到二七纪念馆参加培训,培训后成为二七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承担大型纪念活动和大型团队参观活动的讲解任务。每年二月七日、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学校都组织全体学生到二七纪念馆凭吊烈士,开展纪念活动。学生志愿者每月到纪念馆参加维护馆舍、清洁场馆、绿化环境工作。做到志愿行动、服务学习与二七精神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将二七精神、爱国主义化着学生的品格、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服务学习之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三、拓展服务学习,树立责任意识

服务学习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参加社区活动来满足社区需要,为社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强调学习与服务并重,使学生服务学习做到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2]。服务学在自己的“学习社区”“生活社区”开展外,还要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拓展。

京汉学校的服务学习就是以二七纪念馆为中心不断拓展,形成横向辐射其路径是:“二七纪念馆――所在社区(长湖地社区)――所在区{江岸区}――所在市(武汉市)”,例如,学雷锋志愿者走进长湖地社区,开展尊长敬老,助残帮困,清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等服务活动,了解社区的生活状态、环境状况、以及社区的需求,学生中的电脑高手教社区老人使用电脑和手机,帮社区工作者整理电脑资料,使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了是社会责任感。

纵向连串服务活动:以“二七纪念馆――江岸车辆厂――施洋公园――林祥谦纪念馆――二七大罢工工会旧址――铁路系统”为主线开展服务学习。例如,铁路小卫士志愿者和铁路民警、车站职工深入社区、铁路道口、火车站发放宣传资料,宣讲铁路安全知识。到施洋公园瞻仰烈士雕像,到林祥谦纪念馆做保洁工作,到江岸车辆厂看望慰问老职工。

深入扎实的志愿者活动,使服务学习开展得有声有色。服务学习活动呈现多样化,向纵发展,还有“两型环保志愿者”“义务服务小志愿者”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在是实践中理解和体验社会公共生活,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承担公民的基本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精致服务的理念篇10

1.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市场意识十分的薄弱

要想增强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实现高效的企业营销管理,企业管理者需要对市场的金正状况予以充分的了解。目前,由于大部分电力企业对市场现状了解不充分,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电力企业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都会产生十分必要重要的影响。电力营销服务范围较小、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都会使得用户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造成企业营销效率不高的情况,这是我国的电力企业无法适应电力市场经营现状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导致电力资源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情况频繁发生,供求矛盾使得电力生产与电力资源营销之间存在的差异增大,对电力营销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由于传统营销理念和方式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还有一定很大一部分的残留,这些问题将很难在一时之间得到解决,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积极投身于电力营销管理的转型工作当中,以促进电力营销管理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所以,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市场经营现状适应电力销售的需求拓展业务范围,以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高电力资源的销售量,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

1.2电力企业营销服务意识落后

正处于转型初期的电力企业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具体需要,因此在服务理念和服务理念上均未实现有效转化,传统的服务理念根植于电力系统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在对企业进行宣传时知识流于表面,并没有在服务上做到对企业的宣传,没有树立其良好的企业形象,那么企业的竞争力也不会得到提高。要想提高电力企业的服务能力,优化企业运行的效果首先就需要从服务意识的改进入手,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工作,促使其转变服务方式,增强其服务意识,从而提高其对业务进行处理的效率,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现象,以提高企业营销的竞争实力。

1.3电力营销工作的具体管理方式十分落后

管理方式落后是导致我国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营销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电力营销的管理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改进,否则将会导致管理效率过低的问题。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管理和监督工作是跟重要,如果管理不严格将会造成在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系统漏洞,难以保证电力营销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科技的发展为各行业工作都提供了便利条件,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行业系统的工作效率,但是带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中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大量人工劳动使得系统工作时间较长,导致其工作效率不高。电力营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系统,安装和营销的环节都比较麻烦。除此之外,电力营销工作还需要电力系统内部的多个部门进行联合工作,这就需要不同的电力系统工作部门之间形成高效联结,如果各部门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交流就会拖慢业务办理的进度,影响办事效率,导致电力系统整体服务质量降低。

2.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管理运行工作体系

完善的体系能够对电力营销行业的运行起到良好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电力营销行业正缺少这样一个完善的体系来对其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就导致了我国电力行业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的问题,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智联工业很难得到提升。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具体的电力企业应当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运行工作体系,对电力营销和供应环节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工作进行规范。另外,还要建立其相应的责任机制,建立奖惩制度,提供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并对体系改进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调整,并根据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对工作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以来推动我国电力企业规范稳定的发展。

2.2加强电力营销服务理念

电力客户以服务的优劣质量水平,来衡量供电企业营销服务水平,来选择供电企业,这将是电力市场环境中竞争的必然产物。高效优质的营销服务是供电企业运营发展的重要保证性基础,要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电力客户满意为目的的新型电力营销运维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电力需求管理与营销服务,根据电力用户功能需求,推出灵活性、多样化的营销产品。

2.3建立高素质电力营销运维技术队伍

要建立高素质的电力营销运维技术队伍,通过优化员工作业技能水平、提高客户服务标准、推出多样化营销产品,来不断开拓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市场,实现电力营销精细化、精益化服务水平,将营销服务有效提高到营销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在围绕电力营销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服务功能建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以营销业务培训、实践操作锻炼、服务理念提升等为重点的营销运维技术队伍的建设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营销运维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营销服务行为,深化高效优质服务理念,为精细化、精益化营销服务工作提供强大的运维技术人才支持。

3.结束语

优化电力营销方式能够帮助企业树立较高的品牌形象,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同时,还能够增强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电力营销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工作体系,从生产销售到后期服务质量都会对电力营销水平产生影响,所以对电力营销工作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的优化都要保持着认真仔细的态度,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优化。

作者:刘汀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