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27 10:04:44

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1

近年来,高校校园安全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199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此外,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也都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这从法律层面将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然而,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现状不容乐观。

安全状况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据统计,2001年全国58所高校共发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发案率占管辖人数的3.45‰,占师生员工总人数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2002年10月在浙江召开的全国特大规模高校保卫工作会议)。以我校为例,2000年至2005年,校园区共发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占全部发案总数的约30%。

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较多,客观方面:第一,高校与国际接轨,校园实行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增多,进校经商的校外人员增多;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校园及其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规范管理还不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场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增大,其生理与心理差异很大,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易走极端,导致事故发生。

主观方面表现为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体现;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门中权责划分不明晰,二级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而保卫部门或是认为安全教育是学院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或是因“无权管辖”而兴叹;现有安全教育无体系可言,没有规范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和相应的学分,没有专职教师从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数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务来了一阵风,任务走了都轻松”;安全教育经费不足,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现实中,鲜有高校能够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常规项目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动无法开展,或不能满足年轻受众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这项工作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又该如何开展?

作者认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应对社会发展形势,确保校园乃至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各高校进一步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第一,安全教育主体权责明确。高校保卫部门,有特有的人力资源和对本校及周边安全环境熟悉的优势,应当成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单位。同时,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如学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教育系统化、常规化。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政治素质、法律意识等一样,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列入大学生基础课程中,并配给适当的学分。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尽量为安全教育课程安排固定的课时和教师。通过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形式主义。

第三,安全教育应手段丰富,能够吸引年轻学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内涵与外延极广,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也应相对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知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同时,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应当丰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以保证受教育者参与的积极性。在我校的保卫工作实践中,我们尝试开展了贴近学生的主题征文、知识竞赛和座谈活动,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资讯,2008,(6).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2

大学生安全教育措施一、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放办学”成为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自由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给高校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

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财物丢失现象严重,不会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不知道校园报警电话,会到食堂外餐饮点饮食,个别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类型多样化,除了较为高发的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外,心理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新难点、新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增强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自觉抵制各种不法侵害,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高等教育既面临诸多机遇也遇到严重挑战,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涌入加上社会上一些错误舆论的导向,且与网络信息传播相结合,给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带来巨大冲击,部分意志力不坚定、辨别能力差的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安全问题,给自己或别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如果遇有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热点事件,加上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引发高校群体行动性事件,导致集体游行、暴力打砸等行为。

在开放办学的态势下,校园周边环境也日趋恶劣,给校园安全造成很大影响。网吧、黑出租、无证的饮食摊点、不规范出租的民房,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往往成为高校学生的安全事件的常发地。高校所处的一些特殊地理位置,地处依山傍水的郊区,也成为安全隐患所在。

所在高校紧邻人工湖,每年都会发生几起伤亡事故。另外,部分高校存在一些人文或自然景观,每到节假日,游客大量涌入,也给校园治安造成影响。

2.学校因素

高校公共场所众多,宿舍、图书馆、餐厅、机房、自习室、运动场等都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存在偷盗、财物丢失,疾病传播,火灾,拥挤、踩踏等安全风险,如丢失财物的同学中,有的发生在宿舍、有的发生在自习室、有的发生在公交车上。设施不健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如消防器材不能及时更新,逃生通道不畅;安装了门禁系统和监控摄像装置,但存在不开启或成像不清的现象;学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存在心理咨询场所狭小,人员、设备不足的问题;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各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定了本校的校规校纪,但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缺乏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甚至缺乏法律依据,导致管理者的行为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发自内心的支持。同时,有些高校管理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遵循安全教育、安全管理“预防为主、教育优先”的原则,轻防范,重处理。

3.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自我防范意识弱。90后大学生从小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下长大,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差,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应对问题掉以轻心,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实际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险境,因缺乏救助常识,往往不知所措,难以应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遵纪守法意识差。部分同学违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酗酒、打架或在宿舍使用违章电器,造成自己或他人利益受到损害。在实践教学中不遵守安全操作规定引发安全事故等。

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由于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感情受挫、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困难等因素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焦虑、强迫、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自残、自杀或攻击他人等安全问题。例如在每年毕业生离校期间,部分毕业生因种种原因拿不到毕业证,对学校心怀怨恨,或因感情、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当,加上离愁别绪,平时累积的矛盾在此期间集中爆发。于是一些毕业生情绪冲动,酗酒,打架,吵闹,摔砸物品,破坏公物,安全问题由此产生,毕业生的文明离校已成为困扰诸多高校的一大难题。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对策探讨

1.强化七项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户外活动与交通安全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校规校纪教育。这七项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娱乐中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这七个方面的教育。搞好大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必须要以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为目的,必须遵循“预防为主、教育优先”的原则。

人身财产安全教育。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珍惜、热爱生命,培养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使学生认识自身安全的威胁因素,了解和掌握保障自身安全和生存的技能。学会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常识。提高大学生物品保管、财产安全意识和能力,维护个人合法的财产权益。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诈骗的主要手段,掌握防骗要领。

消防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消防安全责任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知晓、辨识和预防各类火灾、环境危险因素的方法、措施,掌握火灾报警、初起火灾处置的基本程序和技能,熟知火场逃生的要求和应对环境危害的策略。

户外活动与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掌握户外活动和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自觉遵守和维护交通法规的意识,掌握公路、铁路、水运、航运等交通行为的基本安全要求以及户外活动的安全基本常识和技能。

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有关社会稳定的大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抽烟酗酒。要让学生掌握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防范和救助能力。

网络安全教育。在网络普及时代,大学生要全面了解国家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具备基本的网络道德和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远离网络犯罪。同时,还要掌握网络犯罪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式、种类和防范方法,具备一定的防范和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大学生实用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全面发展,预防和减少安全事件发生。

校规校纪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法律素养,在别人侵犯自己的权益的时候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自身也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

2.实现教育管理形式多样化

首先,安全教育要进课堂,就是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日常教学体系,除理论教学外还要加入防灾应急演练或大型活动的安保等实践考核环节并给予适当的学分,实现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其次,辅导员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在一些特定时期如开学、放假、节假日、汛期等或针对一些学校特有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场所预警信息,做好安全提示,在宿舍张贴安全注意事项,深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再次,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手段,利用典型案件做警示教育,邀请法律、公安、消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报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训练,如请保卫处、校内外专家或相关团队进行消防演习、医务自救、网络信息甄别等。

3.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要进行心理普查,对刚入学的新生要进行心理普测,以后每过一段时间如 4 个月再进行一次,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关注。对个别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做到班级心理联络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相互联动。其次做好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为解决不同个体的咨询需求,除了固定的心理咨询室咨询外,也要创造条件,做好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参与人数较多的优势,让更多同学加入到其中,在团体的力量下让个体更好成长。还要成立危机攻关小组,制定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应对突发的重大事件。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恰当的方式及途径及时解决,将影响最小化。

4.构建立体化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报告提出,要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学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在保护师生安全、打击不法犯罪、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功不可没,但也有其自身局限性,如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无疑是难以胜任的。所以,从更高的层面上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及学生管理部门乃至辖区消防、公安、街道社区管理部门等机构共同承担,从制度上保障,从财物资金上支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全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校园安全管理,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有效防范各类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现制定青岛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自考本科20xx年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安全重于泰山”的高度责任感和负责精神为出发点,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普及安全知识,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学会自我保护,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大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开展法制安全讲座,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推动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我院大学生的安全素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以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长效机制为主线,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为促进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二、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根据院长指示,定于20xx年10月份和11月份为我院的“安全教育月”,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要不断健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制度,把有关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任务层层落实好,做到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统一步调,力求实效,建立领导小组。

组长:院长

副组长:

组员:

三、具体内容

1、组织开展法制安全知识讲座

开展法制安全知识讲座。聘请法制人员,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有关安全问题,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全面提高安全防范技能和自救自护本领,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2、开展宿舍安全大检查

对学生寝室的安全隐患、违规用电、禁烟禁火、管制刀具及文明卫生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公开通报并限期整改。

3、组织消防演习

组织大一学生开展一次消防演习,包括紧急疏散、灭火演习、现场救助等。

4、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通过讲解交通安全规则、法律法规,以及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5、多渠道宣传安全知识,发放安全宣传资料

配合安全教育,采用微信、QQ、宣传栏、黑板报等多渠道宣传安全知识。印发《大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如何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滋扰、防性骚扰和性侵害、受到不法侵害或财物受损失时如何报案等资料,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

6、举办安全知识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安全知识竞赛,加深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加强教育成效,增加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

四、要求:

1、充分认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稳定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目前,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的问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要坚持常抓不懈,警钟常鸣,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围绕“关爱生命,关心他人,人人参与,共建平安和谐校园”主题,认真落实安全教育各项工作。

2、加强对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

各位老师、学生干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服从领导,积极配合。既要围绕方案完成工作,又要注重效果,有所创新。

3、利用此次教育活动,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教育机制。

各班在深入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总结经验,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教育效果,不断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新局面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形成长效安全教育机制。

五、具体安排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防范措施1、大学安全问题事件种类与危害?

第一、校园类的安全事件,生课中的运动伤害、校园

食堂食物中毒、寝室各类火灾、各类摔伤、财物被盗、喝酒滋事、打架斗殴、自杀他杀以及各种自然灾害。

第二、校园外的安全事件,暑假的寒热给人下塘洗澡溺水、校外的一些交通事故、治安事件、恶性伤害、或者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意外事故等。 当代的大学大多处于独生子女、校园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不切使学生本身受到伤害,期指丧失生命,也给学生家长造成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心灵伤害,给家庭带来痛苦与不幸,使他们人到中年承受那失去亲人的子女的沉痛打击。同时也会给学校造成生誉上的损失,影响学校正常工作于教学。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每一起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不安定因素,要消除这些不安定因素学校必须花大力气、费大精力、投入相当多的经费来进行善后。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安全工作,尽早发现安全事故的隐患,找出引发事件的真正原因,将安全事故消除与无形。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3

关键词: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安全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专业及社会生活知识日益丰富,但安全事件却屡有发生,究其深层次原因,我们既要关注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做到全面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家庭与高校、高校与学生社团、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等合作机制,提升大学生群体预防、处置危机的能力,减少大学生安全事件。

一、解决大学生安全问题需要利用社会支持资源

大学生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2013年4月,发生在南京某大学的安全事件,大学生袁某在宿舍玩游戏,遇宿舍蒋某未带钥匙敲门,袁某没有及时开门,双方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袁某将蒋某捅伤,后蒋某抢救无效死亡;又如2016年3月,四川某大学学生芦某在宿舍被室友用菜刀砍50余刀身亡,遇害的原因是和室友因生活琐事不和。我们从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事件,实际是相关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全,挫折承受能力弱、情绪调整能力差,社会支持资源有限导致人格发展狭隘,在遇到矛盾时在行为上容易走向极端。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分析大学生安全问题具有现实作用,我们整合各种大学生社会支持资源,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的危险防范意识、安全危机应急能力,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最终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目的。

二、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最早应用在社区心理学等领域,它原本指与个体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后来扩展到了社会学等领域,它建立了以“社会互助关系”为核心的社会支持概念,支持社会个体与弱势群体建立良好关系,提供各种救助及服务;但有所区别的是,这种服务不是单向的,它更多地是支持者和被支持者间进行“社会互助关系”建构的过程。在这里,弱势群体内化了社会支持观念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按照社会支持的主体,我们可将它分成四类:由政府等正式组织主导的社会支持;以街道、乡镇等社区主导的社会支持;由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提供的支持;由高校、医疗机构等专业组织提供的技术性支持。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范围,我们从社会、学校、家庭等三个方面对其社会支持资源予以分析。

1.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

社会是一个广泛概念,大至整个世界,小及大学寝室。社会方面的支持系统指的是大学生在学校、家庭之外、个人主动或被动接触的交际行为。学校的社会支持是大学生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构成要素,学校需要帮助大学生构建包括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心理咨询师以及朋辈这四类人员提供的社会支持资源。

2.家庭方面的支持系统

家庭是一个大学生在成长、生活中受到极大影响的环境,对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性作用,溺爱、家暴等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认知,导致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甚至有时产生危害他人的想法或行动。

3.个人关系网络的支持系统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在此定义为家庭、学校之外的社会支持资源,这些社会支持在大学生面临安全危机、处理紧张事件时会发挥潜在作用,如果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发挥这些社会支持资源,就可能及时化解安全风险。

三、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引导大学生对愉快、美好、有意义生活的追求,培养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人格特质,同时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为使社会支持系统能更好地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必须整合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在家庭与高校、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高校与学生社团、高校内部资源等形成相互补充,发挥高校、家庭、朋辈群体等主体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群策群力的作用。

1.完善家庭与高校合作方式

高校和家庭之间应该进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机制的渠道建设,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安全教育。首先,要有家庭与高校合作的意识,充分认清现在部分大学生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安全教育存在部分缺位的现状,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健全高校、家庭之间的沟通机制,如建立家长QQ群、微信等,传达和分享安全教育知识;第三,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家庭支持系统。

2.完善高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

高校与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在个体的社会支持、安全教育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当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程度超过了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能力,危害大学生自身安全时,必须引导学生到独立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实现高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首先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两者之间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合作目标、权利、义务和程序;在日常工作中,高校也可以邀请精神卫生机构的专家进入校园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咨询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危机处置能力。

3.完善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与学生社团合作

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过程中,高校管理者、专职教师和各学生社团之间要形成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工作机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培育力度,在安全教育资源方面给予投入、活动经费等方面要有保障;尤其鼓励学生建立心理社团、安全知识传播社团,开展朋辈辅导活动,组织专家对学生社团成员进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社团深入大学生群体开展安全教育,形成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品牌活动,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知识宣讲员,处处凝聚社会支持正能量,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高校内部社会支持资源的衔接

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强调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社团等主体资源之间的衔接,同时也要特别强调高校内部社会支持资源之间的衔接、配合,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后勤保障服务等相关的教职员工相互配合,这一才会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氛围。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物质资源、信息支撑、心理健康咨询和教学资源支持等。大学生安全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整合围绕在大学生周围的社会支持资源,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挖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社会支持潜能,实现对大学生安全困惑问题的交流澄清,才能避免大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君林.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社会保障再认识[J].苏州大学学报,2013,(01):42.

[2]郭洪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03):93.

[3]顾玲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2,(06):33.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4

(湘潭大学保卫处,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学工处,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在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中处于第二层级,满足人的安全需求,安全教育是其中的当然环节和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社会变革浪潮中,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双方需求失调正在加剧,一方面大学生对安全教育个性化需求凸显,另一方面高校安全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措施乏力,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亟待通过教学体系创新寻求突破与发展。从体制完善、教育规划、教学创新出发,构建新型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能有效调和安全教育“教”“学”二者的需求矛盾,提升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37?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作者简介] 李丹(1980-),男,湖南南县人,湘潭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法律;程燕(1981-),女,湖南新邵人,湘潭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青年知识群体,应具备相应的安全素质以适应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安全需求。当前,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安全需求[1]。整合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双方需求,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是唯一出路。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综述

安全教育对高校安全稳定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004 年4 月,教育部下发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师生安全意识”,2006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在首都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简称“三进”)的工作,2008 年上海颁布了全国首个地方性《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该市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2]。以此为契机许多省市和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而安全知识课程教学也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取得了积极的发展。

不过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2012 年通过对17 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南开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三进”情况的调查发现,实现安全教育“进课堂”的不到60%,“进教材”的不到40%,“进学分”的只有10%左右[3]。如今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大学生安全教育依然仅处于宣传阶段,实践教学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的层次[4]。

同时,对于积极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高校,“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让人困惑,在校大学生因安全意识差而被抢、被盗、被骗、被害的案件及火灾、交通事故等仍屡有发生,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仍呈增多趋势,安全教育到底有没有用?还要不要继续?这样的追问令人疑惑,更令人深思。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之原因分析

国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是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特别是信息科技变革带来的安全教育“教”“学”双方观念需求冲突的结果,其原因可归纳为:

(一)教育体制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安全”一词的内涵已扩展了许多,非传统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先后进入安全视野,但一直沿用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制模式却没有对此及时做出调整。教育规划上,国内却至今没有统一、权威、可操作的政策条例来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缺乏强制力,知识内容缺乏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带来了诸如教学随意、目标模糊、主体不清、评价缺失等等一系列问题。

(二)内心认同缺失

当代大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脆弱[5],一方面普遍对自身的安全期望很高,总强调别人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安全防范、身边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对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当回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安全教育多为发生问题后非常重视,但具体落实却是重管理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事后轻预防;高校职能部门地位尴尬,落实空间和能力有限;具体从事安全教育教学的同志,对安全教育的前途发展方向迷茫、信心不足。对安全教育缺乏内心认同的普世心态,导致安全教育的思想根基脆弱,难有作为。

(三)教学创新乏力

当前,校园和社会安全形势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安全概念、安全情势、犯罪形态、教育手段等诸多领域的深刻变化。

在新生活方式冲击下,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明显,他们追新求异,对知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在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上:新颖的形式、轻松的课堂、互动的模式、感兴趣的知识点、社会热点安全问题等,才是他们更愿意看到,并能留得下深刻印象的安全教育。这些变化,没有被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及时捕捉、重视和研判,安全教育缺乏思考和创新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学生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也让高校在持续、深入推进安全教育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体系

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困局,需要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需要高校安全教育保守思想的转变,更需要从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上锐意创新、寻求突破。

(一)完善体制

“要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第2 章第4 条和第22 章第70 条的规定,虽然其再次重申了安全教育的重要,但缺乏配套细则,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有效落实。而翻看《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规定》《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也存在类似“落实难”的问题。

因此,必须制定一份专门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统一、权威的规范性条例或文件,以强制力和导向性解决大学生安全教育“落实难”的体制障碍。文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为主负责起草,根据当前安全情势和大学生特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制、目标、内容、形式、时间安排一一规定,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指导各项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开展。

(二)科学规划

1. 明确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是教学性质在教学开展中的具体表现,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的教学形式因其教育定位、教学投入、师生重视度、考评的不同而教学效果大相径庭。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明确为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从制度上规定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才能给高校领导、职能部门及学生带来约束和压力,有效保证安全教育质量和效果[6],在课时学分设置上,建议不少于32 学时/2 学分,并在大一首学期开设。

同时,应积极发挥选修课的作用。相对选修课,虽然必修课效果更好,但开设难度较大,不仅需要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而且教学资源也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而选修课则不同,一般具备中级职称的高校教师或专技人员就可以申请开设,在落实安全教育教学方面更灵活及时,可以成为安全教育必修课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过渡形式。

2. 化解师资困扰

任何教育最终都需通过人来落实,教师就是其中实现知识传承的纽带,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师资方面的多重困扰。

首先,高校内部长期存在对安全教育权责划分不明晰的问题,学院认为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工作,保卫部门则认为安全教育主要是学院领导和学工处的责任[7]。对此,从职能归口和专业性角度出发,保卫部门是校园安全归口职能部门,熟悉校园与周边治安状况,安全教育能有的放矢,牵头安全教育名正言顺,是最为合适的施教主体,能有效主导教学和指导各院系、学工部门共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职责。

其次,专业安全教育师资匮乏。安全教育没有对口的学科设置和专业师范生,也无专业培训机构,师资来源和素质一直是落实安全教育教学开展的瓶颈,因此必须着力拓宽师资途径。对此,可以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学科来培养科班师范生,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社会机构成立专业培训机构,组织高校教师或保卫干部等进行安全教育岗位技能培训,解决教师数量和质量上的困扰。

最后,还需优化安全教育师资环境,着力解决高校保卫、学工、思政部门中从事安全教育工作人员的岗位、职称、待遇、科研课题、交流培训等,为其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促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3. 丰富教学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包括行为安全、防护技能、心理健康,还包括思想安全、非传统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力求丰富,不仅要包括传统的法制教育、防盗抢骗、火灾交通、避险逃生、急救护理等,还应将非传统的食品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环保生态等知识一并涉及,并注意顾及学生对热点安全问题的关注、对感兴趣安全知识的需求,结合各校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建立系统全面的安全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的层次,既要有感性层次的讲解——具体意识形态、法律、防护技能、心理常识等技能知识的学习和社会阅历的开阔积累;也要有理性层次的引导——在具体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从安全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更新扩展自身安全知识的学习能力。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都需围绕核心——安全意识的培养,因为安全的最高境界不是事发和事后的处置,而是事前的防微杜渐,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就是学生自觉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

(三)创新引领

1. 兴趣引领,创新教学手段

兴趣能激发学习动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特别是对于像安全教育这样的课程,首先,大学生大多认为安全教育就是训导说教、索然无味,而实际中也确实普遍存在忽视对学生兴趣激发与引导的情况,因此急需创新理念,努力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兴趣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借助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力。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把握力,把安全知识用精彩的形式讲授,如充分发挥视频教学、案例评析、情景模拟、分组辩论、团体讨论等教学方法手段的效果,配合师生互动,营造愉悦气氛,让学生对安全知识留下清晰深刻印象;另一方面要重视PPT 课件的作用,制作内容精炼、简单易懂、形象生动、要点突出的PPT 课件,从书籍、网络、新闻等渠道选取素材,插入相关案例照片、现场图片、漫画、falsh、游戏测验等,配以页面动画、音效将枯燥的安全知识点新颖丰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 借助网络,放大教学资源

网络在当前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传播渠道,青年大学生群体恰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忠实受众,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未来至关重要。

为此,既可通过与安全教育教学开展成熟、经验丰富的高校联系,开展远程视频教学,共享兄弟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也可将精彩的安全教育教学课堂摄像刻录下来,或制作短小精炼的“微课”视频,挂到校园网专门的安全教育视频教学专区,学生想了解什么方面的安全知识,点击学习即可。还可以通过网络将最新的社会热点安全问题、安全提示、防范经验视频下载下来,通过校园安全教育网站平台把安全资讯及时,给学生多样的安全知识学习了解途径。

3. 多途多法,重视教学评价

对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有三方面,第一是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它有助于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明白不足之处,增强安全自信心;第二是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它有助于老师真实掌握课堂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水平;第三是安全教育对校园整体安防体系建设的贡献评价,它有助于校园安防体系的完善和安全管理政策措施的改进。

但现实中注意收集分析这些评价,并重视利用这些评价的不多,甚至不乏对安全教育不评价和乱评价的情况。对此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评价,并创新评价方法——多途径、多方法综合评价安全教育的效果,比如:将学生答问、作业、互动参与等课堂的表现计入对学生的期评成绩,考试试题的设计着重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拓展学习的能力,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意见和建议,将校园发案情况与安全教育挂钩,整体评价教育效果等。

四、结语

直面挑战,创新安全教育教学体系,破解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难题,若能有效落实这些措施,大学生安全教育将迎来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裴劲松,高艳,邓小凤,等. 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 中国高等教育,2009(Z2):75-76.

[2] 沈祖芸,计琳. 上海出台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N]. 中国教育报,2008-07-28(001).

[3] 陈贵兵. 完善教育渠道 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4] 陈韶成. 谈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与轻”[J]. 法制与社会,2012(22):229-230.

[5] 程诗敏.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1):48-50.

[6] 辛崇胜.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落实学分”的思考[A].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8.640-641.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5

1.1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

如何有效的看待与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问题,降低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当下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重点。“安全”在广义上讲是没有危险、无事故发生的状态。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大学生的年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体育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与安全事故。此类事故的存在既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成为加重体育教师业务负担,阻碍学校工作顺利开展的诱因。而在应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处理上,一些学校出现消极应对、舍本逐末等现象,如:删减体操、铅球投掷等教材。学校此类因噎废食的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实现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与应急能力的发展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注重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三基教学的痕迹明显。在体育卫生、安全保健、生命教育方面,教师往往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而此类技能的传授与发展措施不足,造成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危险隐患判断意识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面对安全问题、突发事件的时候不知所措。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以安全为体育教学的底线,以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措施,传授体育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在实现体育课堂健康促进功能的基础上,不断丰盈大学生快乐成长、安全发展的生命沃土。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策略

2.1提升高校体育课堂常规的落实与管理效果

教师在不同的体育内容教学中,要制定针对性的安全教学措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每个运动行为,看是否有容易发生事故的危险动作。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安全责任重大。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掌握多种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才可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安全性。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安全第一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只有安全、健康的体育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同时,高校体育课的安全教学要具有一贯性,这种一贯性体现在学期安全教育的一贯性、课堂安全教育的一贯性等。对于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环境,教师要反复强调并做出动作示范。

2.2优化与加大高校体育课堂安全规范的执行力度

在体育课堂的开始部分要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好体育练习的组织与管理,讲解与示范要明确,体育练习的难度要由易到难,按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多用鼓励的语言来提升学生体育练习的自信心。在高校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学生所穿服装的检查,既是保证学生练习的舒适性,也是规避服装导致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要做好学生体育活动参与肌肉的活动。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练习的安全监督,提升保护帮助的有效性。

2.3规范高校体育课安全制度与保障

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时候,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将其落实到行动上。在高校体育课的铅球、实心球等内容教学的时候,大学生在开展面对面投掷练习时,教师要做好三条线的标注,统一指挥。一般情况下,推得远的相互为对手,切忌甲方捡球时甲方对手相邻的同学推铅球。再次,大学生喜欢用脚急停滚动的铅球,教师要示范,指导用前脚掌迎球,警告大学生不能用脚背停铅球,避免骨折、挫伤等事故的发生。首先,体育教师要加大体育器材的使用与管理。针对部分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不足、陈旧等问题,学校要及时进行体育教学器材的更新,定期检查体育教学器材,做好场地器材的维修检查工作。其次,要制定严格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从学校、体育教师和大学生分别制定。

2.4发展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与防范意识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6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国家安全教育课,我认识到在现在我们应该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我们更要意识到维护国家安全,人人都是主角!这堂宣传课结合了目前发生于世界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中国在防疫面前做得非常棒,同时在积极援助其他国家抗疫面前也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我们注意到民众在公共安全事件面前绝不仅仅是被动的、被保护的对象,同时他们也是积极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主体。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法制建设、强化政府职能建设、健全信息公开媒体与互联网管理制度、强化专家的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民应对疫情灾情素质、切实把”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注重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外溢风险及其应对政策措施。

   面对疫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可以做好日常的自我与家庭预防、利用假期丰富自我,做好心理调控、提升信息辨识能力、不传谣不造谣。大学生们创新前行,在积极对社会做贡献中,将实现自身的韧性增强和境界升华。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国家安全的理论有温度。国家安全的理论知识完善,让我构建了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论思维体系。知道了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体系与时俱进,涵盖的范围广。还有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风险,如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生物安全(重大疫情如:2019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等。

   在这次讲课中重点提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也严重的危及了国家安全。从2020年1月7日确认致病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开始,紧接着出现首个死亡病例,号召全民戴口罩,再到武汉封城等等,到今天火神山医院治愈最后七名患者出院。整整经历三个多月的疫情,对我国的不同行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最严重的是文化休闲及旅游业,损失超过5000亿元。还有疫情后的中国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疫情的爆发让各国左派政治势力都在呼吁“供应链回流”,我国外企撤离风险大幅提升,威胁我国社会稳定。

   做好小我,方能成全大我。我们在这次疫情中,也学到了很多,在院士的讲课中也给我们提了建议。首先,利用假期丰富自我,做好心理调控。自疫情起,我们大学生也开始上网课,云课堂学习,宅在家的日子也不忘充实自我。还有提升辨别信息的能力坚决不造谣、不信谣,听中央指挥,科学防控,并安抚身边的人。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自身本领,积极对社会做贡献。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或者国家安全的集中系统教育是中国在大国和强国道路上要补的课。政府要引导民众对于国家安全的长远方向和战略取向有准确认识。有几条基本思路可供借鉴:

   第一,政府不能包办一切,需要引导社会和市场资源共同参与,从全方位、多层次协调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比如,好莱坞大片是美国进行爱国主义和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电影把威胁具象化,这就是教育。所以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大片,当然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把安全观念具象化。信息安全集中教育的重点就是要渗透、要持久。

   第二,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政府、企业、个人在信息安全上有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安全教育首先检验的就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知识储备。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政府首先要树立一个标杆,制定一个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从而实现网络的自由有序。对企业来说,安全是一种成本,所以企业不太愿意在网络安全上投资。因而,国家安全教育不是单向度的对人民的教育,而是对国内各层次的系统教育,从政府官员到企业人员,再到普通民众,各行各业都要将网络安全上升为指导生活、工作、学习的一种准则,并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具体落实。

   此外,媒体要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播,避免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进行放大和煽情报道,在制造新闻的娱乐性时,不要忘记媒体的社会责任。

     国家安全教育课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是4月15日,是国家安全教育日,以下是我在学习关于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网课的心得体会。党的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7

两个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遵循两个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既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针,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原则。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适应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现实需要,又是在校大学生安全的迫切需要,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体,高校各级领导、各位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安全和预防为主的科学安全观,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并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指导他们实现“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教管结合,教育优先。此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又是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学生安全教育离不开安全管理,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不可分割。“教管结合,教育优先”所指并不是安全教育第一,安全管理第二,也不是安全教育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而是安全教育为主,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并举。根据这一原则,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以安全教育为主,多做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层面预防、控制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

三个关系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除受到教育普遍规律的约束外,还有自身特殊规律。大学生安全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成人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代替大学生安全教育,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育人功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可为大学生成人提供特有的理论支持、思想引导和安全保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系。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高等教育的最后归宿自然也就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落脚点。同时,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安全教育又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作为相对独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又在发挥自身特有的作用。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四个因素大学生安全问题均事出有因。这个“因”就是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四个主要因素。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须积极应对这四个因素带来的挑战。

社会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社会因素涉及不同内容,不仅包括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日渐增多的社会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的校园周边环境,还包括敌对势力的破坏和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应对存在于校内的各种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又要回应存在于校外的各种社会因素带来的挑战。

学校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学校因素,突出表现为存在于校内的安全隐患。常见的主要有学校电线线路老化,教学楼疏散通道不畅,实验室设备陈旧,消防设施设备缺乏,食堂饭菜价格不稳,学校门卫管理不严,师生违规使用交通工具,体育器材管理松散等。此外,学校建设、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等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因素。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家庭不完整,如父母早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二是家族遗传疾病,如精神疾病、躯体疾病等。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安全问题,不完整家庭高于完整家庭。有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案例也表明,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存在家族遗传倾向。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既要注重减轻不完整家庭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创伤,又要注重对家族遗传疾病患者的疾病预测与预防。

自身因素。现存大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有很多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而来,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素质底下、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范技巧缺乏,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主要体现为不良习惯性问题、违法违纪性问题、疏于防范性问题、生活经验缺乏性问题。五项教育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包括人身财产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还包括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教育。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就须同时加强这五个方面的教育。

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人身财产安全包含两种安全,一种是人身安全,一种是财产安全。由此也就有了两种安全防范知识和技巧,一种是人身安全防范技巧,一种是财产安全防范技巧。两种安全知识和技巧都很重要,都应该同时具备。但不同的学生重视的方面却有所不同。有的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却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有的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却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有的既不重视安全知识的学习,也不重视安全技巧的训练。结果,在校大学生有的安全技巧缺乏,有的安全知识缺乏,有的既无防范技巧又无防护知识,致使不少大学生安全问题在校内外发生成为可能。加强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教育也就不是可有可无。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包括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一是为了提高大学生逃生、自救、互救的本领。大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因而特别重视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和消防安全技能培训。

网络安全教育。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高校面对的网络安全形势因之也日趋严重。这种严重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网络受到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如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等)日益突出;二是在校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危害(如沉迷于网络、危害社会安全的恐怖信息、传黄贩黄、进行网络犯罪等)日渐突出。高校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也就显得越发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心理问题日趋突出,因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日渐增多。如近几年自杀的大学生,有调查表明,精神疾病方面患者高达39.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心理疾病防治教育,二是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三是环境适应教育,四是健康人格教育,五是性教育,六是挫折应对教育,七是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处理性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能否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否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卫生知识的需求,都应该是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依据。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知识教育。不可否认,高校始终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作为这一行为的重要标志,高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有关校规校纪教育也作为制度在高校长期推行。绝大多数同学的法律观念和校规校纪意识都从中得到增强。但要彻底解决少数同学不知法、不守法、不了解校规校纪、不遵守校规校纪的问题却不是一门课程和开展几个活动就能解决的。而事实也证明过去高校所推行的各种有关措施并不都尽如人意,突出表现是少数同学违纪违法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蔓延的趋势。比如,学生在宿舍内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仍屡禁屡现。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仍然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之必需。#p#分页标题#e#

六个防范近几年大学生安全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人身伤害事件、财产受损事件、交通事故、违法犯罪、火灾事故和集体性闹事事件。防止控制这六类问题的发生,自然是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所要重点考虑的,也就是当前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迫切需要做到“六防”:一防人身伤害,二防财产受损,三防交通事故,四防违法犯罪,五防火灾发生,六防。

防人身伤害。防人身伤害,主要是防自杀、杀人与害。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杀人、自杀和遭受害等事件有增无减,比较典型的案例已有很多。这些问题都是国家、社会、家庭、高校十分担心的事情。而对这些问题的防范与处治,没有一个不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紧密相关。

防财产受损。防财产受损,主要是防盗、防骗、防抢劫。近几年在校大学生被骗、被抢劫、所在宿舍被盗等案件时有发生,已使家长、学生对学校安全感随之下降。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财产受损,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所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防交通事故。近几年发生的在校大学生交通事故表现出逐年增多的特点,致使各高校都极其关注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同仁注意到加强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各高校采取的措施、有关研究成果随之也越来越多。喜的是促进了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给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忧的是大学生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比例并没有因之降低。大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防违法犯罪。近几年在大学生中发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比较严重,突出表现是大学生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大学生群殴事件逐年增多,大学生违法经商屡禁不止,大学生贩黄、传黄、制黄有禁不止,大学生内盗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的重要性就尤为重要。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教育,是防止大学生违法犯罪极为重要的途径。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8

(1)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低

诚然,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早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主题,目前,各方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表现在: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正式开设信息安全教育活动,并作为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组成内容,然而,几乎没有高校将信息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规划中。从这个视角看,高校自身对信息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仍较低;其次,进行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不明确,教育实施方案欠完善,例如,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教育归入到学校安全小组的职能范围中,部分大学生将其纳入到学生处的工作职责中,高校对于信息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尚未形成强大的合力。

(2)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观念相对滞后

在当下,高校对于信息安全教育的各种观念相对滞后,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未能将培养综合素质高尚的新型人才同做好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诚然,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工作的成功进行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需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做后盾;其二,对信息安全教育的认识落后于网络发展的客观形势,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亟需高校不失时机地抓紧抓好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确保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以同资产阶级领域的意识形态彻底分裂开来。(3)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说服力度不够目前,一批高校在信息安全教育过程中,所选用的教科书过于偏重理论探究,缺乏对大学生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技能培养,对大学生的说教仅停留于教材理论的层面,尚无法完全说服提升自我防范意识;除此以外,个别高校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手段十分老套,仍延续陈旧的方式方法,无法使学生对该项教育产生兴趣。

2强化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析

(1)综合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搞好教育工作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切忌单一化,否则,会难以获得大学生的有效配合。有鉴于此,首先,高校要充分借助于学校的舆论及传媒工具,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路、校园内部的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开展规范的信息安全教育,引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正确的信息安全知识,使信息安全教育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要依靠行政手段,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会议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可借由网络的交互性平台,开设网络论坛,为师生之间的双向经验交流提供新渠道;第四,通过教育的形式,举办信息安全经验研讨会、信息安全常识竞赛、安全常识讲座等搞好教育工作。

(2)引领学生踊跃参加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教学实践

信息安全教育决不能仅停留在教材理论灌输的层面,还要将书本理论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要不断地激励、鞭策学生投身于实践中,使其均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要具备这种能力,有赖于学校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所以说,高校可在计算机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教育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创建要以网络环境为前提,从连接到互联网,对内单独设定网络群,并安置若干应用普遍的信息安全设备及系统,根据较常见的信息安全问题,模拟信息安全实验环境,这不单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创造必备的教学实践机会,更能充当高等学校开展系统地信息安全教育的实训基地。

(3)就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设置专业化的课程

网络信息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理论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习过程,如若在教育中更直观地体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原则理念,势必会赢得大学生们的积极肯定和响应。有鉴于此,高校要设置专业化的网络信息安全课程,为全体大学生提供全面地、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常识的机会。高校要着力打造一支业务过硬、专业本领过强的师资团队,要在教材的编撰上体现“网络法制教育”的原则,学生们需按照各项网络法律规范的要求,预防和杜绝一切网络违法行为,通过网络普法教育,使学生们的网络法律意识得到有序提升,在利用网络时,便会正确地分辨是与非、错与对,做出合乎法律规章的行为。

(4)健全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狠抓落实

完善高等院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机制,首要的任务便是在全校范围内设立信息安全教育指导机构,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安全教育的任务,明确教育内容,编制详尽的安全教育实施规划,加大落实力度,安排富于经验的专业教师亲自讲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考核。为抓紧落实,高校可把信息安全教育统一归入教学规划之中,在校教务处的统一领导和正确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3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9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2-0086-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急速转型,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发展,随着高校学生结构的复杂化,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利益冲突及矛盾通过各种途径逐渐渗透进高校,不断引发各种安全事件。因此,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对高校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安全教育既可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尊重他人的安全权利,保障其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一)贯彻依法治国,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需要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素质、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并且对其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安全也将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

同时,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全面发展目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而对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素质[1]。每个大学生都应当具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在提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缺乏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和安全责任的大学生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现状总体来说不容乐观。安全教育欠缺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疫情、恐怖袭击时往往手足无措。另外,在心理上,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焦虑、冷漠等情绪,如不能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也可能引发各种安全问题。

2013年4月28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国北六道街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火灾造成3人死亡,6人逃生,这9人均系哈尔滨市几所高校的学生。死亡的3人中有2人在火灾中死亡,1人在逃生过程中坠楼,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样的事例既令人扼腕叹息,同时也发人深省。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校相关部门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形式轻实效,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二是学生自身对于安全教育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在重智力轻能力的社会大环境下,学生从小到大一心埋头学习,完全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认为安全教育课是可有可无、无须重视的边缘学科。

(二)安全教育内容及形式单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上,教学内容不够完整,缺乏系统性,授课形式单一,方法不力。大都采取集中授课、讲座或报告的形式,学生体验和参与性不足,时间一长,学生就慢慢淡忘了。

当前,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情况日益复杂,虽然很多学生接受过安全教育,但真正在面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却手足无措,缺乏应有的基本应对能力。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在偏重智力教育的倾向下,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教育很容易被忽视。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等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这些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之初,如果学校的心理教育机构能够及时介入,并及时采取心理疏导和干预的话,那么这些悲剧或可以避免。

调查显示,我国部分高校没有正规的心理教育机构,即使设立了心理教育机构的学校,其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000,远低于国外高校的1:400,这其中还有一些心理咨询人员不是专业人员,而是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急需改革创新。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笔者通过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总结的规律,认为可以从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意识培养、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安全实战演练等几个方面来有系统、全方位地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素质。

(一)注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安全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态度教育。我们发现,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换言之,很多事故的发生源于人们思想和态度上的不重视,麻痹大意。

1.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思想教育的内容包括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思想道德和一些典型案件,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安全”重视起来。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参观相关展览、听取当事人的自省、开展专题的研讨会和辩论会、举办安全知识问答等形式,从多方面启发和教育学生,使学生珍爱生命、尊重法律、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在思想上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

2.安全态度教育。人的安全态度不是先天的本能行为,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通过接受外界刺激,不断变化其心理准备状态而形成。任何意外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共同作用引发的[2]。高校的安全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活动,端正学生的安全态度,增强其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的形成可以使学生在事故和错误行为发生之前就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不仅仅是事后纠正。总而言之,正确的安全态度能够防患于未然,使安全事故和错误行为的损害降至最低。

(二)强化大学生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包括人身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网络安全。

1.人身财产安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人身财产安全教育包括基本的逃生技能培养、基本的防盗技能培养和基本的急救能力培养。

(1)基本逃生技能培养。基本的逃生技能主要指火灾中的逃生,很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2008年,上海商学院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宿舍内的4名女生先后从6楼跳楼逃生遇难,事故原因是学生违规使用电器所致。因此,在开展消防安全逃生技能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四懂”、“四会”这些基本常识和技能。

(2)基本防盗技能培养。近年来,高校宿舍、食堂盗窃案呈现多发的趋势,除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外,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防盗能力。在进行该项技能的培养时,学校相关部门应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防盗技能,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3)基本急救能力培养。高校的安全教育应顺应形势,在学生中开展基本急救能力培养,安全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观看视频、专业人员现场演示等方式教会学生例如人工呼吸、心脏起搏等急救措施的具体操作和一些常见化学药品中毒急救等。

2.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工作,是指国家机关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推进祖国统一,保卫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所进行的各类专项工作。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新的国际安全秩序发生演变的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使其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

3.网络安全。高校学生几乎人人涉足网络,网络与学生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危害。主要表现在黄赌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及反动言论、教唆犯罪及网络诈骗等。针对这些,学校应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在学生中提倡文明上网,摈弃不道德、不文明的网上行为,不轻信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使学生从心理上构筑起一道抵御反动、黄赌毒的网络“防火墙”。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显示,由于学业、就业和情感等缘故,10%到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如伤人、自虐等事件。

有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高校共发生社会安全事件45件,其中自杀事件位居首位,有23件,共造成19人死亡。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应将心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设立专门的档案,除了定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外,还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对这些学生多加关心,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对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安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帮助其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学校各相关部门还应紧密协作,在学校形成互助、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在大学这个关键时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战演练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偏重于空泛说教,学生的安全知识掌握得很好,但面临突发事件时却往往手足无措,有时甚至小祸酿成大灾。《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千名大学生进行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2.9%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进行突发事件的应对演练[3]。高校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加入部分实战演练内容,提高学生危机应对能力。例如在学校设立消防日、安全日,在这些日子里,邀请消防、公安的工作人员针对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实战课,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实战演练。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工矿企业等,听取这些部门的安全教育,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实际能力。

综上所述,正确对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而且对于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大有裨益。因此,作为高校安全管理人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既要系统地为学生讲授安全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安全观。

参考文献:

[1]陈耀辉.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亟待加强[J].西华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2:114.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10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13-02

大学生安全教育乃是一个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时代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其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全社会安全水平的改善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安全文化的高低也是全民族安全文化水平的标志。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当今保持高校稳定及服务于社会的有效保证。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是指事物的主体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一定时期人们对安全利益及实施途径的不同认识。

所谓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是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当今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高校与社会相互渗透融合、频繁接触,影响校园稳定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而高校重点发展教学、科研,培养专业性人才,容易忽视安全教育。但是大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多半没有受过系统安全知识教育,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做事情比较感性,容易冲动,易伤害别人利益和被别人伤害。再则,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心理尚未定型,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接触网络机会多等特点,进行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的侵蚀渗透,企图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乃至国家的稳定安全。

当前,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对于旨在建立单级世界的国家,正在利用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异同进行渗透,达到侵犯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正承担着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任务,应该将实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升到确保中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

大学生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普遍采取的安全教育措施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通过加强技防、人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2.新生入校教育时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内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心理健康等。提醒大家防盗窃、防传销、放陷阱,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3.借助“消防宣传周”、“形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分析等形式,通过网络、电台、报纸、展板、传单等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这是高校多年来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有助于促使学生参与其中,自觉接受安全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安全观,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4.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稳定压倒一切”,各高校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不同工作范围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加强了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得各部门开展这一工作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大幅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及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制法纪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责任感等,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等教育系统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如前文所言,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在科研、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继而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也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长期的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没有形成校园安全文化。

2.安全教育的模式单一。简单的安全教育犹如隔靴搔痒,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麻痹心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才会当发生一些诸如财物被盗等案件时,一味埋怨学校管理不到位,而不会反思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是否到位。

3.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的安全教育涉及内容面较窄,大多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而涉及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很少,部分大学生对此也不感兴趣,造成其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意识非常模糊。目前大学生中的韩流热、洋节热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潜在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产品放大了大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元素,蒙蔽了大学生的眼睛,认识不到这些外来文化产品并非他国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文化体现。即使大部分学生了解到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后,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缺乏理性分析的爱国热情,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制造事端。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安全观

随着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其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将安全教育引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趋向一致,形式基本相同,效果差强人意。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教育角度不同,特点鲜明,给人以教育启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将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观有机结合,进行务实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仅是搞几次讲座,发几次传单,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技能而已,它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应该探索多种教育途径,改变单一化的模式,尽早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科学内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安排到大学生课堂之中。目前,部分高校已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有课时、有学分、有专业的师资,较之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明显。例如海南大学,开设了安全教育的选修课,配备专门的师资、专门的教室,涉及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讲授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争相选修这门课程,学生爆满。据笔者了解,这些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初步树立了大安全观,并能较理性的分析、对待安全事件,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亦初见成效。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发生在学校的安全事件,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伤害,同时会给学校的稳定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波及社会。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及技能,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对待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对抗,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思想防线,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规化

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应选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的人员来承担。组织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性,熟练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将现实案例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高效出色的安全教育队伍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正确引导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从维护高校稳定安全的大局出发,坚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知识讲座,举办丰富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还未进入课堂,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要做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就需要考虑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如前文所言,海南大学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正确引导,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安全责任感、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对破坏高效稳定安全的行为有着很好的制约作用,必须正规化、常态化。这需要高校既充分重视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实施,还要利用各种平台,创新模式,引导舆论,在高校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处处能感觉安全存在的大环境,形成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安全人生观,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只有正确把握方向,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规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2] 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金磊.关于国家大安全观与小康安全建设思路的探讨[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