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十篇

时间:2023-11-17 17:46:06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1

一、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县支行属于政策传导末端,政策敏感性不强,风险意识和制度观念相对淡薄;县支行人员少,财务组织机构简单,财务内控难以做到相互制约;县支行财会人员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知识储备更新缓慢,跟不上现行财务工作的迅速发展,会计财务核算操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同时,因接受的外部监管相对较少,容易造成在制度执行上打折扣,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给予在人民银行县支行中开展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工作。

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方式

(一)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

基于县支行自身业务的特点和客观环境因素,其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是后五类风险(不可量化风险),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人民银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二)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的操作方式

1.自评估阶段。由辖内各县支行根据财务工作实际,对照环境控制、财务状况及风险管理三方面评估内容,每年在上半年定期开展本单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各县支行完成自评报告后上报市中心支行,自评报告包含评估工作开展情况,风险识别、分析、处置等内容。

2.审核与评估阶段。市中心支行在各县支行上报的自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由会计财务部门、内审部门以及外聘专家(必要时)组成评审小组,结合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情况,对辖内县(市)支行财务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得分情况,确定风险评估等级。

三、县支行财务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

(一)现行财务管理机制与当前严格的财经纪律存在差距,导致道德、操作风险潜在发生

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县支行财务管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风险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由于绝大多数县支行多年未发生案件,都不同程度存在对风险案件防范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二是人员数量和素质达不到内控制度要求。长期以来,因种种原因导致县支行会计财务部门的人员数量和素质得不到提高,呈现人员紧张、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部分人员缺少主动掌握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积极性,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制度建设滞后和业务迅速发展不同步,导致操作风险潜在发生

目前,人民银行财务会计的主要法规是财政部200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经过十五年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论从范围、方式或深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经历了预算会计科目的的多次变化和预算体制的改革,制度中包括预算管理、预算科目的核算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和人民银行的业务实际,制度建设已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的需要,制度的约束力在逐渐下降。现行集中采购的主要法规是人总行2007年制定的《中国人民集中采购操作规程》,随着2014年人总行集中采购管理系统的上线运行,相应的规章制度跟不上,缺乏《集中采购管理系统业务处理办法》或者类似的制度,缺少相应的约束力。

(三)“财权和事权”未分离的财务操作模式,导致监管风险潜在发生

当前大部分县支行,仍一直沿用县支行成立以来的财务操作模式,即费用支出的使用权和审批权均在办公室,这种模式未能做到“财权和事权”相分离,不利于财务风险控制,不适应当前形势要求。由于办公室一般不配备会计专业人员,没有很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有关财经制度,费用凭证到了营业室会计人员记账时发现问题,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会计部门只是被动的记账,起不到事前监督的作用,给财务收支工作的合规性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县支行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要把财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经常听取财务形势分析并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注重会计财务人员配备,支持会计财务部门大胆管理,对违反管理规定的严格追究责任。此外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真正落实财务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新业务、新制度、新办法、新程序执行和推广应用前的培训工作,使财务人员真正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操作水平,把操作风险降到最低。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需要,进一步健全操作规程和部门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核算、资产管理、岗位设置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刚性和系统性,建议人总行及时修订《人民银行财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集中采购操作规程》等制度办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制度未规定或未明确规定其列支渠道的费用,需尽快界定,使之更严密、更完善。

(三)改变财务操作模式,建立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按照财权、事权分离的原则,改变县支行现行的财务操作模式,将县支行出纳岗位从办公室调整到会计部门,直接由会计部门管理,实现财务报销事前监督,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控机制,切实防范财务风险。2015年温州市中支辖内永嘉支行已对旧财务操作模式进行改革试点,撰写《基层央行财权、事权分离的改革实践探索》文章,取得了初步成效,得到了上级行的认可。

五、成效

(一)提高思想认识,有效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我市中心支行通过对县(市)支行财务风险评估活动,使各县支行领导提高对财务风险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把财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支持会计财务人员配备,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总体把关。通过财务风险评估活动,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人人自觉遵章守制的良好氛围,强化了财务内控制约机制。

(二)识别风险内容,有针对性消除财务风险隐患

通过财务风险评估活动,使各县支行识别各类财务风险,找准财务风险点或薄弱环节,做到客观分析现状,并采取措施积极消除风险隐患,适时完善相关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切实强化内部财务管理。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2

摘 要 现代农业企业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食品加工业、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为基础的涉农企业。如何加强这些农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特别关键。在国家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框架下,构建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推动企业管理规范化和规避风险尤为必要。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财务风险 内部环境

一、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不足。很多农业企业没有内控意识,没有健全的内控制度,延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看重对供应、生产、销售环节的控制却忽视了对内部机构的控制。这会造成企业片面强调和利益的追求及对组织结构的改革,而将内部控制制度滞后,最终导致改革同治理不能协调发展。

(二)风险意识薄弱。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营运中的坏账风险和股利分配的风险。农业上市公司建立财务风险框架来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思路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设计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控制环境更改为内部环境,增加了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三项内容,比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更为完善。

二、建立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思路如下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是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础。农业上市公司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财务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主要内容是确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财务权限和职责。要有科学合理的程序对投资、融资、信用政策和股利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管理。

(二)设定合理的财务目标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按照主流财务学观点,企业的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价值最大化。我认为,若以相关者为理性人假定,企业财务目标是使相关利益者满意,限于篇幅,这里不论述。但只有盈利,才能满足相关者的利益。财务目标的设定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财务目标是,融入资本成本率、投资收益率、资产周转率、呆坏账比率和股利支付率,最终在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上面体现。所以,农业上市公司要确定资本成本率、融资规模、投资收益率、投资规模、资产周转率、呆坏账比率和股利支付率等财务目标,并确定波动幅度和财务风险容量。只有先有目标,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要确保管理层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要实现的财务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公司的使命,并且与它的风险容量相符。

(三)事项识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农业上市公司融资风险的识别主要有,融资规模是否适当,融资渠道是否可靠,融资成本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投资风险的识别主要有,评估工具是否适当,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技术水平如何,目标客户群在投资年限内的稳定性如何,替代品和竞争者如何影响公司的市场份额等;坏账风险的识别主要有,哪些产品的坏账水平比较高,哪些渠道产生坏账的概率较大,公司的信用政策会面临哪些风险等;股利分配风险的识别主要是股利分配政策是否与公司的战略一致,是否能让利益相关者满意,是否能让公司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等。

(四)风险评估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手段。融资风险评估的主要是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对融资额度、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投资风险评估的主要是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对公司净现金流入的影响程度;坏账风险评估的是确定公司可接受的坏账准备率,对客户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信用政策等;股利分配风险评估的主要是公司的股利政策对投资者或中小投资者的影响等。

(五)风险应对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财务风险规避是公司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财务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公司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公司准备借助第三方的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公司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

(六)控制活动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目标范围内的保障。农业上市公司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三、结论和建议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要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将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框架要关注员工,特别是管理层素质和岗位

胜任能力;要有可持续融资理念,与资本市场保持和谐的关系,完善公司治理、改善经营绩效,提高可持续融资能力;要利用科学的项目评估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评估;要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客户管理政策,建立应收款预警机制,减少坏账风险等。

参考文献:

[1]陈振年.浅谈农业企业的成本考核.中国农垦.1980(03).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3

近年来,企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的方式日益复杂,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加深,会计准则要求的判断和估计日益增加,企业管理当局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相应地,审计实务也在随之变化,导致注册会计师行业风险日益增加,迫切要求审计准则制定机构定期评估准则的适当性,使其能够对审计实务进行有效和及时的指导。

审计风险准则项目最早是由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提出并起草的,后与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原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组织)成立了联合风险评估工作组,制定共同的审计风险准则。1998年,加拿大、英国、美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与学者组成联合工作组,了解和研究审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并为准则制定机构修订审计准则提供建议。2000年5月,联合工作组发表了研究报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方法发展》。2000年8月,美国公众监督理事会(PublicOver鄄sightBoard)了关于审计效率的研究报告。这两份报告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基础的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被废弃,但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审计风险准则项目开始的初期,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相继发生了财务舞弊丑闻,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对审计有效性的信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审计风险准则项目的起草进程和主要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2003年10月,IAASB批准了4项审计风险准则,即《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审计证据》、《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急速变化,我国审计准则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行业面临的风险有日益增大趋势;现行审计实务不能有效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导致国际审计准则出现很大的变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依存度日益提高,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面对上述挑战,中注协认真研究了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内容,进一步加快了审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进程,起草了我国审计风险准则。审计风险准则的重大变化

起草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

与现行审计准则相比,审计风险准则的重大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1.要求注册会计师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程序,更广泛和更深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了解内部控制,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

2.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而不能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审计程序挂钩。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以防止机械地利用程序表从形式上迎合审计准则对程序的要求。

4.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一种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固有限制,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均应当针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实施实质性程序,不得将实质性测试仅集中在例外事项上。

5.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以保证执业质量,明确执业责任。审计风险准则的出台,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增强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心;有利于严格审计程序,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有利于明确审计责任,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有利于促使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同时,审计风险准则对注册会计师风险评估程序以及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影响很大,从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依据审计风险准则对相关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审计风险准则的主要内容和意见反馈情况

按照审计准则制定程序,每批审计准则需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注协于2004年10月8日和2005年7月12日先后两次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从反馈意见来看,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准则的基本内容和体现的风险理念表示认可,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目前,中注协正在根据各地反馈意见对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再次修订,以便提交中注协审计准则委员会讨论。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

本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1)区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公司管理层的责任;(2)明确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3)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和合理保证的内涵;(4)确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从反馈的意见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本准则将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规范为“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编制发表意见”,只强调了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是否仍应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2)关于审计工作的范围。本准则将审计工作的范围定义为:“为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职业判断应当实施的恰当的审计程序。”该定义不容易理解,是否适当。

2.审计证据

本准则是在借鉴《国际审计准则第500号-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进行修订。主要内容包括:(1)修改审计证据的定义,以与风险评估程序相适应;(2)重新定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明确衡量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原则;(3)引进认定概念,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和披露的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4)将审计程序区分为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并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进行修改。

从反馈的意见看,主要集中在影音介质及电子信息所形成的审计证据的效力,以及在实务中应如何采集使用。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4

一、企业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贯穿整个并购过程,主要包括并购前的价值评估与定价风险、并购交易中融资和支付风险以及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一)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

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与定价是并购的开始,海尔动用55.8亿美元收购通用家电,引起了很大轰动,备受关注的就是价值评估与定价方面,其实海尔在实际进行价值评估时存在诸多方面的限制。

1.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风险

在企业并购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即使像通用家电这样的上市公司,许多内部信息是不公开的,财务报表是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主要依据。通用家电提供的报表,一方面会存在信息不全的问题,使海尔无法全面评估;另一方面,通用家电有可能利用某些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进行修改,隐瞒真实信息。如果海尔对其资产价值、盈利能力等情况不能充分了解,其价值评估也难以准确。

2.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带来的风险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种类多样,海尔在选择评估方法时选择了内部收益率法和市盈率法。内部收益率法只能测算出目标企业值不值得并购,却不能测算出值得多少钱并购;市盈率法以完善的证券市场为基础,而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并不成熟,此方法只作为辅助工具。如果海尔评估方法不恰当,可能会错误地估计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二)并购交易执行过程中的融资与支付风险

1.融资风险

并购过程中,企?I融资所带来的资本结构变化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海尔首先考虑的是贷款,但是这种方式会增加企业偿债压力,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可能因债务压力过大,影响企业日常资金的运转。此外,海尔也考虑过发行新股或者出售部分股份来筹集资金,但这无疑会稀释股权。

2.支付风险

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杠杆支付以及混合支付是常见的四种方式,海尔并购以现金支付,这是我国企业采用最普遍的方式,但这种支付方式也存在缺点,在现金筹集阶段,就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足以支付并购费用的现金,容易错过良好的并购机会;假如企业的确筹集到足够现金,并且全部支付,这时企业在应对外部风险的时候就缺乏抵御能力。

(三)并购完成后内部整合的财务风险

1.资产负债的整合风险

并购后,海尔如果对通用家电资产负债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就会产生新的风险。截至 2015年9月30日,通用家电合并报表口径资产负债率为55.46%,这其中不良资产与长期负债可能占不小的比重。同时海尔的此次交易为现金支付,其中60%来源于银行,在交易完成后,资产负债率会上升。海尔在整合时如果不能从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公司的资产结构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容易出现财务问题。

2.不恰当的投资风险

企业在并购完成后进行新的投资,可能会出现不恰当的理财行为。海尔继续保持对美国业务的投资,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应收账款数目过大,而坏账损失不断增加;并购资金周转出现问题;经营管理不力,盈利能力较差等。除了外部环境因素,还存在投资行为人出于某种目的或者自身素质较差而导致的投资失败的人为风险。

3.财务组织机制整合的风险

财务组织机制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重要内容,然而海尔和通用家电在财务组织机制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科学的财务制度,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海尔以及通用家电形成的董事会的下设专业委员会中有专门负责财务整合以及审计工作的,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财务组织结构设置是否恰当、责任分工是否明确以及责任履行情况是否达标等都至关重要。此外,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尤其是在财务这么重要的环节,企业整合的财务风险会极大增加。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一)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防控

1.全面掌握目标企业的信息

并购企业在审查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时,要充分认识其问题和弊端,综合考察各种数据,详细地分析目标企业在对外公开信息之外隐藏的信息以及面临的潜在风险。

2.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价值评估

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来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以便降低在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在实际的并购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以及目标企业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单一的评估方法可能会带来偏差,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会是一种比较保险的措施。

(二)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融资与支付财务风险防控

1.确定合理的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

企业在融资前应对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以及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哪种融资方式的成本最低且风险最小。除了合适的融资方式,合理的融资结构也是企业融资过程中要考虑的,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要符合本公司健康发展的要求。

2.选择合理的支付方式

企业应结合自身资产结构、经营情况以及目标企业的意向等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其中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组合可以降低单一支付的风险。我国并购支付多采用现金支付,要特别注意现金支付过多而造成的压力以及应对风险能力的降低。同时要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三)并购完成后内部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防控

1.及时处理资产负债

在进行资产债务整合的时候,要准确有效地对其中的不良和低效资产进行及时处理;并购企业在承担目标企业债务的时候,财务风险会随着债务的增加而增加,必须要优化资本结构来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2.创新整合财务制度

并购企业应该委派专业的财务人员入驻目标企业,结合双方共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理念,在投资、融资、流动资金、利润等方方面面制定合理的框架,建立高效的财务组织,同时进行实时的财务监控,及时准确全面地识别和控制风险。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5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个定义,虽然对误报的界定范围有所不同,如国际审计准则界定为“实质上”,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界定为“重大”,而美国审计准则界定为“无意”行为,而非有意为之;但是对审计风险基本涵义的表述是一致的,即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该报表并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的存在和主观的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因而审计风险具有下面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三种形式

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2.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准备承担或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控制:①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越强,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可以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承受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规模、经济实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能力等。②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情况: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者素质越高、范围越广,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审计风险就越低。③行业之间的竞争情况: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可接受审计风险也就越低。可接受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主观确定的,其与评估审计风险的差异,即为需要主观努力的程度,是决定审计项目取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3.终极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项目完成后所实际形成或审计人员实际承担的审计风险。终极审计风险主要与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情况有关。审计程序设计和执行得越好,终极审计风险就越低。终极审计风险在数量关系上、理论上应与可接受审计风险一致,但实际上,它既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可接受审计风险,因为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受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尽量按计划规范操作,以使终极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范围内。

  简而言之,评估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是主观确定的,而终极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果。因此,审计人员在决定是否承接某一审计项目时,可以将评估审计风险与可接受审计风险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决定取舍。如果接受该项目,在审计过程中应尽量严格执行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使终极审计风险等于或小于预先设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虽然终极审计风险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它是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这一反向关系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计划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对审计工作质和量的要求就越低,在此条件下作出正确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风险因而也就越低。

  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

  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因为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系统 建设 监控

1引言

所谓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该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近年来,国资委高度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配套监管措施,在2006年6月下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指引》的贯彻落实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8月下发《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资产损失认定、责任追究范围、责任划分和处罚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11月下发《关于2009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将全面风险管理摆在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此项工作。

在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针对风险管理工作,近年来国网公司也下发了相应指导意见。2008年3月2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电网财[2008]295号);2009年9月在《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中将风险在线监控纳入到“五集中”的范围(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家电网财[2010]655号)。这些背景都迫切要求公司尽快建立应用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实现财务风险的实时预警,并通过系统加强风险防控。

2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

S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的全资网省子公司。2011年11月,S公司组织完成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完成了与财务管控系统稽核功能联动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全过程管理及实时在线预警监控,使公司财务风险管控越发科学高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S公司在财务集约化项目建设规划中,将风险管理以单独模块(以下简称“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建设,将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目标相结合,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成立专家课题小组,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层面、实际业务操作层面、政策环境方面、市场环境方面开展企业风险基本信息梳理工作,并将风险管理与目标管理、风险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实现相关预警指标全方位、多角度、实时预警监控处理,将风险管控工作予以制度化、常态化。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与现有财务管控系统进行业务集成处理,实现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数据获取、预警分析,并将现有的财务稽核纳入风险监控手段,完成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的无缝衔接。

3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3.1财务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基于集团统一的管控策略,在建立健全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专业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财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监控、重估全过程的管理,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范畴。风险评估与对策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风险目标设定、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工具,准确识别风险,并基于关键风险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风险评估与预控能力。提供风险工作台管理模式,将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经营活动,加强财务专业领域的风险治理,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1)目标设定。将公司战略、经营目标体系及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设定与维护目标度量指标KPI及其计算公式、目标值等。(2)风险识别。依据企业目标,以风险信息库、损失事件案例、作业流程风险、政策法规,异常经营数据等不同的环境信息进行风险识别。提供多种风险识别工具和模板,包括访谈记录、调查问卷、业务数据信息情景分析等。风险识别结果信息统一管理,内容包括风险名称、风险描述、风险所属分类、归口组织、目标分类等风险的基本属性信息。(3)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风险的成因、关联KRI及后果等内容的分析。具体的风险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源、风险驱动主体、风险动因、关联风险、风险影响主体、风险后果等。(4)风险评估。基于风险评估矩阵进行风险评价,可以从风险影响的严重性、风险发生的概率等不同维度评估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等级。最后将风险评估结果以图形化展示,通过各种分类口径的风险坐标图、风险分布图来展示风险等级排序与评估结果,直观展示风险影响程度,提高风险管理意识。(5)风险应对。对识别出的风险,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分别设定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系统,可以进行风险策略信息的多维度查询。

根据风险管理策略,对风险影响因素设置全面的风险预防措施。可以对风险源、风险驱动主体、风险影响主体等风险影响因素制定风险预防措施、控制措施和补救措施。

3.2实现财务风险在线监控

通过风险预警指标监控,全程监测风险。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可以进行预警提示,提高风险预控能力。通过与稽核模块集成,为风险设置相应的稽核方法,进行在线稽核,可在线跟踪风险状态,跟进风险应对措施整改落实过程,以推动风险应对措施的落实。通过从风险征兆到风险事故发生的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制定“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应对措施,有效掌控风险,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及时落实整改,完善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预警指标监控以指标为主线,进行监测结果查询功能:(1)按单位、时间查看风险预警指标的状态;(2)按指标、时间进行直接下级单位的排名分析;(3)通过对风险预警指标的预算比分析、同比分析、波动趋势分析,对风险的预警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发现根源问题以辅助管理层启动风险应对策略。

通过将稽核规则与风险关联,将在线稽核作为风险监控手段,及时跟踪财务风险在各单位的状态及管理情况。

4结语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控工作;强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323-01

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的组织模式

合适的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架构应具备以下元素,也即组织架构与人员职责。

(一)管理的组织架构

财务管理内控工作组织与架构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高层管理部门,负责核定财务内控工作政策;二是稽核控制部门,负责定期查核各单位财务内控工作机制的有效性;三是风控部门,负责拟订财务内控工作政策及目标,设计及导入财务风险评估及管理机制,定期汇总陈报财务管理风险损失情形;四是各业务主管单位,负责辨识财务管理风险,制订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及作业规范以建立控管机制;五是企业各部门,依据各项控管机制执行各项作业,定期办理自行查核、财务风险自我评估,陈报损失事件。

(二)人员的职责

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及报告其业务单位特有的操作风险。他们必须确保其业务单位的内部管控及做法与企业管理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整体政策及程序一致。他们应确保就有关业务备有特定政策、程序及人员,以管理所有重要产品、活动及程序的操作风险。每个业务单位推行的财务管理内控工作架构应反映其业务范畴,以及其固有的操作的复杂性及操作风险状况。业务单位管理人员必须与企业的整体财务内控工作职能保持独立。为促进各业务单位管理操作风险,业务单位应有专责的财务管理内控工作人员。这些人员通常都有两条的报告路线。一方面他们在其部门内有直接的报告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与高层财务内控工作职能紧密合作,确保政策与工具保持一致,并报告成效与问题。他们的责任可能包括制定风险指标、厘清触发需要升级处理风险的事项,以及提供管理报告。另外,财务管理内控工作人员还应当做好内部审核的职责。内部审核应提供对财务内控工作架构的独立评估,包括中央财务内控工作职能的运作情况。企业的审核所涵盖的范围应足以核实在整个企业内,财务内控工作政策及程序都得到有效实施。高层管理者应确保审核计划的范围及次数与企业的风险承担相符。在审核程序中识辨及报告的任何操作事项应按情况而定由高级管理人员及时及有效地予以处理。

二、采用基于财务风险管控的内部控制措施

(一)重视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包括财务活动的障碍、法律的风险、不够好或不完整的流程、诈欺的活动等,这些都有可能妨碍财务部门达成其目标。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事件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回应、控制活动,分别叙述如下。一是事件辨识为辨识确认会影响企业财务部门达成其财务目标的内外部事件。事实上,企业所有部门对于辨识与管理作业风险均有责任,这些风险包括规章遵循风险、财务报表风险、财务效率效果风险。二是风险评估是计算每一个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可能、预期结果,包括有形及无形的潜在成本。三是风险回应表示要有合适的方法来处理风险,不管是回避、接受、减少或是分摊,包含将风险与企业财务部门的风险忍受度。四是财务控制活动是指建立政策与程序,以帮助企业财务部门有效率且有效果的实施风险回应。总体而言,为了要使企业每一名财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绩效更负有责任,财务部门必须在每一部门的策略目标下,加入所需达成的风险目标。进而在所设立的每一部门的策略目标中,加上实施控制自我评估的目标,每一名财务人员被要求处理财务业务时,贯彻执行防范潜在风险。至于财务业务监督工作方面,通常是可由两个部门所负责,也即财务部门管理者与企业内部控制人员。财务部门管理者主要负责监控财务的绩效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员除了监督在财务部门里的风险管理外,也要确认企业财务部门整体策略目标,和风险管理架构在各部门的运作是否有效率且有效果。

(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的评估及改善,是企业内部控制重要工作项目之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包括:财务业务部门、独立风险管理小组、独立风险监督。这种设计能够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具体来看,内部控制工作应涵盖如下内容。一是风险大小顺序。提升监督活动的效率及效果的方式,可以将监督与风险评估成果作连结,这有助于评估者聚焦监督重点于影响企业财务部门目标达成重要风险的相关控制活动上。排定风险大小顺序方面,是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要素的重要部分,单独执行个别风险评估,有时能辅助监督功能。二是辨识关键控制活动。有关组织辨识关键控制活动的方法,包括: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如何管理及抑制各种风险;判定哪些控制活动对监督功能提供最多贡献。三是辨识具说服力的信息。关键控制活动筛选完竣后,评估者应辨识哪些信息可以作为支持财务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依据设计目的进行。四是执行监督作业。依据财务风险大小顺序筛选关键控制活动,辨识具有高度说服力信息后,组织执行监督程序,进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及抑制影响企业财务部门目标达成相关风险的效果性;监督作业包括运用持续监督程序及个别评估,收集及分析具说服力信息,作为COSO架构下的内部控制有效结论的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8

新审计准则体系中最核心的准则是以下4个准则: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和第1301号“审计证据”。这4个准则的最重大的变化是启用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提高CPA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为此,CPA必须将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的简单的审计理念,更新为新风险模型下的“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的审计理念。

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审计是为审后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鉴证业务,要求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CPA只有采纳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才能达到现行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一般原则的要求。本轮审计准则制定和修订力主“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带来巨大审计风险,需要通过完善审计准则、改进审计理念加以应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经营活动日益复杂,会计判断和估计以及非常规交易也日益复杂,一些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压力和动机曰益增大,加上内控失效使舞弊有可乘之机CPA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急需出台新的准则、采纳更先进的审计理念予以指导。

2.我国原制定的审计准则参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使用的是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已不能满足行业工作要求。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日渐明显,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导致实务中出现了只将“审计程序执行到位”即可的简单审计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风险模型,研究出更能有效识别、评估和应对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新思路,据此修订审计风险准则及相关审计准则。

3.国际审计准则有了新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国际趋同上有新举措。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识别、评估和应对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于2003年底出台了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启用新风险模型,改进审计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同时,还加紧修改了其他相关准则,目前已经了正式稿或征求意见稿。如果我国不加快有关准则的制定和修订,不采纳先进的审计理念,不仅部分准则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由简单的项目难以满足CPA的执业需要,还将构成与国际审计准则的重大差异。

二、原有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理念存在的缺陷

原有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从理论上看,这一模型也倡导风险导向审计(即以固有和控制风险的识别为导向),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面临困难,使风险导向审计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比如:(1)原准则要求编制计划时,CPA应评估固有风险或直接假定其为高水平,这导致不少CPA不重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使其流于形式。(2)尽管原准则要求对固有和控制风险综合评估,据以作为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但实务中很容易割裂两者的内在联系,而只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性评估或直接假定控制风险为100%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这样做难以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3)原先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各制定为一个准则,使了解客户情况没有与风险评估有机结合,这容易导致CPA了解客户情部时明确目的。(4)原模型侧重指导认定层的测试工作,对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进而必然会影响认定层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多数CPA运用原模型时出现只把那些准则规定明显必需的审计程序,特别是实质性细节测试程序执行到位即可的错误理念和做法;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CPA侧重于关心必要程序做了没有,而不是关心审计后能否做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控制审计风险到了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先进审计理念及其运用要求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从总体看,其体现的先进审计理念是以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由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理念转变为审计后最终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在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综合审计理念下再同时强序执行到位”。具体说来,先进的审计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的必要审计程序,要求CPA在设计和实施审计测试前必须适当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不能未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或像以往简单设定固有和控制风险为最高水平那样假定重大错报风险为100%,就直接盲目实施实质性程序。因为不弄清重大错报风险可能发生在哪里就实施程序,往往查不出重大错报。新的风险准则及模型力主的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到可接受的低水平的最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也是对有些会计公司曾实行的以评估客户经营风险为起点和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法的校正。如新的风险准则规定,CPA应从多方面了解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而非全部经营风险。因为不是所有的客户经营风险在任何情况下都最终具有财务后果,且必然导致报表重大错报。评估和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是客户管理当局的责任,CPA的责任是评估被审计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帮助其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合理保证发现重大错报,实现审计目标。

2.新的风险模型强调要求CPA区分财务报表层和认定层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再针对评估出的不同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拟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合力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还强调评估的财务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具有重大影响。而原有的风险准则和模型尽管也提到要评估财务报表层的固有风险,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要针对其采取总体应对措施,也没有强调评估的报表层错报风险对认定层总体审计方案的重大影响。这容易导致不重视对报表层错报风险的评估,忽视在报表层运用风险模型,割裂报表层和认定层错报风险间的联系,难以发挥风险模型的效用。

3.改进了审计业务流程,增强了审计程序的实施效果。原模型把审计流程分4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主要为评估固有风险);(2)了解内控;(3)(必要时)控制测试(均为评估控制风险);(4)实质性测试(为降低检查风险)。而新模型把流程分为3块:(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目的是评估报表层和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本块称为“风险评估程序”;(2)(必要时)控制测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内控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重新评估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3)实质性程序(目的是发现认定层重大错报,降低检查风险)。新准则把第(2)(3)块统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并指出仅靠风险评估程序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CPA还应当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流程改进后,要求CPA全程关注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见,能否合理评估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将成为评价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这无疑对我国不少事务所现行审计思路和整体胜任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专攻某一或某些行业的审计及相关业务,将成为事务所的必然选择。

先进审计理念还表明,审计工作重心必须前移,必须重视审计计划,重视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重视针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特别是新的风险准则和模型并没有改变财务报表审计目标和责任的基本定位,而只是改进了审计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指导CPA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和履行职业责任,服务于社会公众。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9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也称目标企业估值风险,是指由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估值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出现差异,从而引起并购方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

(二)融资风险。与并购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在数量上和时间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合并购动机,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等。在并购企业没有足够现金盈余来支付收购价款时,合理的融资方式和适度的融资额度对并购后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由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因此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并购估价不准确、并购支付方式不恰当、并购融资不合理等原因所引起的。

(一)并购估价不准确。对被并购方的价值评估,即资产价值和盈利价值等方面的评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并购方因出价过高、并购成本过高,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从而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并购方企业不能实现预期盈利。在实际并购活动中,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不准确的可能性很大,主要原因有:

1、信息不对称。对企业并购来说,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企业的类型。如果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并购方就比较容易取得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股价变化情况、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表等信息。如果目标企业是非上市公司,并购方便较难收集到这些资料,很难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便会增加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二是并购企业的初衷。如果并购企业是善意的,并购双方就会充分地交流和沟通信息,并且及时主动地提供并购所需要的资料。反之,并购企业在取得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就会遇到阻碍。

2、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不当。企业价值有多种评估方法,包括净资产法、市盈率法、现金流量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清算价值估计法等等。并购方可根据目标企业是否是上市公司、并购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方法。目前,主要以净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为常用的目标企业定价方法。但这两种方法有其内在的缺陷,前者不能反映目标公司的未来获利能力,而且其计算结果与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关,不同的核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后者由于对贴现率选择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造成结果的不正确。

(二)并购支付方式选择不当。企业并购的支付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与资金流动性和股权稀释有关的并购资金使用风险。企业并购的主要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和股票交换等。

1、现金支付引起的风险。现金支付方式所带来的主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由于并购后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的资金还债,继而资本结构恶化而形成的风险。由于采用现金收购的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只有流动资产或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越强,企业获取收购资金才能更顺利、更迅速,但是由于此时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必然导致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与协调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2、股票支付引起的风险。股票交换是指以并购方股票替换目标企业的股票,即以股换股。这种支付方式有可能会稀释股权和每股收益,而且由于新股发行成本高,且手续繁杂,会引来投机者的套利,使并购双方遭受损失。

(三)并购融资不合理

1、内部融资风险。内部融资是指企业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不借助外力筹资的方法。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成本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但其引起的其他财务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的资金来完成整个并购过程;另一方面它占用了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而一旦重新融资出现困难,会危及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2、外部融资风险。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恰恰相反,是通过外部渠道筹集并购资金,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融资,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并购所需资金。由于权益融资所筹资金不需要按期还本付息,偿债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发行普通股的申报审批过程复杂,拖延时间较长,比较容易耽误并购的最佳时机,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举债来筹集并购所需资金。债务融资将会提高企业负债比例,可能使公司偏离最佳资本结构;并购公司在并购时举债,会由于高比例的负债影响其信用等级,增加融资难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后,如果公司不具备较强的获利能力和现金回收能力,将会因为偿还不了债务本息而陷入财务危机。

三、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提高目标企业估值的准确性

1、做好并购前的调查评价。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方在并购前应当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作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估计出目标企业的相对真实价值,从而有效降低估值风险。

2、重视表外资源的分析。表外资源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能产生重要影响,表外融资和不在会计报表内反映的某些重要资源常常会引发财务风险。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重点调查售后回租、应收账款抵借以及集团内部相互抵押担保融资、债务转移、现金调剂等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力资源、特许经营权等重要的表外资源价值作出合理估计。

3、建立和完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第一,建立基础分析评估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财务分析评估、产业分析评估及营运状况分析评估三个子系统。在财务分析评估中,应区分上市与非上市公司、境内与涉外企业分别统一一系列财务指标。产业分析系统包括对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环境、产业状况及产业结构的分析。根据国家规定的一系列指导性指标,并购方能够定性和定量地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营运状况分析系统,可以了解企业的营运状况如何,是否具有连续性,及营运中存在的问题,为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和为并购后实施企业整合提供依据;第二,完善价值评估方法系统。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账面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清算价值法、净现值法和市盈率法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估方法建立相应的估价模型,并根据并购的发展对现有的估价模型进行完善。并购公司也可以综合运用定价模型,将运用清算价值法得到的目标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下限,将现金流量法确立的企业价值作为并购价格的上限,然后根据双方在该区间内协商确定的价格作为并购价格。

4、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并购方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做指导。中介机构有专业的人才、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还能比较准确地掌握目标企业的各类信息,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减少估价风险。另外,中介机构可以对并购后的新企业的重组和整合提供专业指导,以期用最小的代价促进并购顺利进行。

(二)选择适当的支付方式。并购方要根据自身和目标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出支付方式的选择。若企业有足够的现金保证并购实施后企业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可考虑现金并购方式。采用现金并购方式时,若企业是采用外部融资的方式作为现金来源,则可将短期融资方式作为并购后对目标企业追加短期营运资金所需的资金来源,将中长期融资方式作为并购后中长期投资项目所需资金来源。这样使资金回收期和偿债期相吻合,减轻企业的财务压力。

采用股票并购方式时,最重要的是双方换股价格和换股比率的确定。换股比率直接决定了并购后双方在企业的控制权可能在换股并购中被稀释,但是并购可能会带来每股收益或每股净资产的提升,也会带来企业在整个行业地位的提升。

承债式并购对于并购方企业的整合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盘活目标企业的资产,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在选择这种并购方式时,并购方要选择那种在某一方面做得出色的企业中的持股比重,因此要仔细测算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控制权变化范围,能与并购方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

现金并购、换股并购和承债式并购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并购实务中,并购方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慎重比较各种并购支付方式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现金流、资本结构、控制权等关键因素以后,再做出选择。

(三)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同时,要注重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合理确定融资结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资本成本最小化原则。既要将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筹资成本进行比较,也要对三者分别分析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二是自有资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在这个前提下,并购企业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将未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按期限进行分装组合,寻找出现正现金流和资金缺口的时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然后还要对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期限、数额结构进行调整。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傅晓菁.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及防范.会计之友,2008.3.

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篇10

当前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生存发展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困难便是经济问题。在企业日常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很多财务风险,做好财务风险管控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若忽视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很容易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可持续运行。财务风险管控作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内容,为企业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内部控制,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借助严格、科学的内控制度与内控手段,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潜在的风险,并制定出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确保企业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意义

1.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可以确保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金运行等各个层面的信息质量。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够提升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为企业决策者带来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撑,让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动态化把控企业财务情况。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出精准可靠的会计信息、资金流量、经济往来账目,真正让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直观化,为企业管理者与决策者优化企业管理策略提供财务数据信息支持。2.助力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便于实现企业可持续长效发展。在当前市场竞争逐渐激烈的当下,企业生存更加困难,如何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新时代背景之下,企业内部管理成为企业软实力,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企业想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依靠科学管理和经营决策。借助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手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分析挖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潜在的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在可预知的范围之内,构建出企业稳定生产运营的局面。动态化发现风险、解决风险,有效将企业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保障企业健康稳定运行,为广大员工谋求福利,并且回馈社会。切实在满足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员工与社会负责。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

1.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程序不完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完全进入世界市场中。面对各种竞争威胁,很多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自身财务管理问题,认识到了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但是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风险管控评价机制,导致企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当中,处于相对被动、相对劣势的地位。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极其重要,若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那么很容易造成财务风险管控数据信息不精准,无法进行风险识别的问题,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力度。2.财务内控岗位设置不相容当前,很多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针对内部控制岗位设置缺乏平衡化的处理,这样在进行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当中,很容易出现权责交叉问题,很难对工作各个环节开展严格的监督管控,造成企业监督机制失衡,无法对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开展监督管控。若出现企业财务内控机制权责交叉、相互推诿的问题,很容易造成企业财务内控监督管理工作失职,容易造成较大危险。在企业财务清查的过程中,需要对合格部门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清查点明。但是若在财务风险管控内部机制不完善、岗位设置不相容的状况下,企业财务清查时很容易出现虚假报表的问题,而且在实际开展企业日常生活经营活动时,也存在限制性,导致财产流失等问题。3.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结合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看,在进行资产管理工作时,往往缺乏完善的内部信息传递机制,造成工作人员对资产数据无法清晰完善把控,无法更好地了解企业账款回收情况,这直接增加了企业资产管理难度。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呈现出信息化发展态势,若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机制,在进行企业运作的过程中,无法第一时间对企业内部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管理,很容易出现舞弊、资产挪用等问题,增加企业资产风险。4.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缺失为了更好地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并对企业内部开展进一步的控制。在实施内部监督管理时,应该做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在企业内部监督工作当中,需要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职能作用,但是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失。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内部审计方法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发展阻碍。

四、内部控制视角下财务风险管控策略

1.改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控时,应该最大程度上展现出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对企业内部控制各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统筹,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企业还应该把握自身的经营发展特点,合理地进行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岗位设置,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当中进行合理全责分配,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发挥出最大效力。实现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分开运行,构建出明确的内部制衡制度,杜绝权力交叉问题出现。还应该结合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强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交流及时性、精准性。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财务风险萌芽,并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对企业内部控制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切实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2.完善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程序。企业要从两个层次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其一,依据财务风险评估程序的要求,在组织机构上设置专门负责风险评估管理岗位。在财务风险评估程序当中,制定出完善的风险评估程序。在严谨的风险评估程序之下,明确风险目标,并且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各个环节的风险目标进行把控,构建出有指导性、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报告以便于企业领导进行决策利用。其二,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分析,结合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构建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若一旦出现了财务风险,应该第一时间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并且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化解风险。3.健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为了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效率,企业要构建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有效避免问题出现。加强财务人才培养,切实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分析能力,营造出廉洁从业工作氛围,切实为管理者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规避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潜在的财务风险。构建出高质量的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在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早期对财务风险进行把控。顺畅举报投诉渠道,帮助企业管理层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潜在的隐形风险。4.构建内外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为了弥补内部审计工作的弱点与不足,企业决策者以及管理者,必须要加强改进内部审计工作,从法律法规支撑、制度标准执行、权利赋予运用、人员配置等诸多层面来强化内部审计力量,有效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此外,还应该借助外部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开展合理性、经济性、合法性、精准性、真实性的审查,有效避免企业行政干扰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切实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力度。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为决策者提供数据信息,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时,必须要凸显出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在完善财务风险评估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健全内部控制信息传递沟通系统并构建内外审计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促进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将财务风险扼杀在摇篮当中。

参考文献

[1]宁峰.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财务风险管控研究[J].中国民商,2019,000(010):153-154.

[2]黄镜宇.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727(29):250-251.

[3]倪美娜.浅谈内部控制视角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9,502(04):209-210.

[4]赵洁玮.基于有效内部控制视角的强化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措施[J].财会学习,2019,215(06):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