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6:19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1

关键词:病虫害;生物防治;最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037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由于各生物物种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自然规律,就需要生物防治工作相关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理论跟实践联系起来的同时有效利用古代先辈们流传下来的经验技术。生物防治工作人员必须深入研究并善于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敌昆虫和植物病原菌及害虫的病原物等等。

1 病虫害生物防治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技术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与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此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的坚实基础。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就已经创造了很多有效的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技术方法。其中有轮作与休息、精细征地等。从上述内容可知,在我国古代就有劳动人民已经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了生物防治,其经验和技术方法对现代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有着极深的启发价值。同时还产生了深度的影响作用。

2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最新进展

农业是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到了现代,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现代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始终占据着世界首位。由相关统计得知,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我国已达至150万t。基于时下我国制药工艺水平不高、施药技术缺乏规范化的背景下,高毒性的化学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存储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所导致的中毒事件频频出现。严重威胁了我国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的安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济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家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基本国策,由此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及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所以,相关部门应在综合考虑的视角下,对传统技术方法及现代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整合优化,充分利用及挖掘自然生物的自然特点,以便于达到实现及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究,使我国当前的生物防治整体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可以接近于国际先进的水平。在某些领域范围甚至还赶超了国际水平,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因为单项成果的生物防治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的配套技术尚缺乏研究方面的有效成果,并且对于病害虫天敌的生物防治制剂的包装、安全运输技术及存储等方面也有研究。目前,我国在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方面离国际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国家对此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调控,并且加大了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力度,与此同时,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产业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发展前景极具开阔性。

在加强生物农药发展的同时再对农作物天敌的昆虫的利用研究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比如丽蚜小蜂、松毛虫赤眼蜂等近年来在市场上很容易就能买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研力度的加大,这些生物防治成果已经渐渐商品化。然而因为我国传统农业中存在小块分割的问题,农民的购买力相对欠缺,在活体天敌昆虫的运输途径方面没有健全的体系作保障,这些均使其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远远落后于实际现状的需求。然而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比如松毛赤眼蜂的成功应用案例:我国辽宁等地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其主要害虫是玉米螟。因玉米种植的面积大,对玉米进行人工施药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方式来对玉米螟进行防治。

3 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人们对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发展前景空间势必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2

林业 生物病虫害 防治 施药 新技术

随着气候变化,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面对林业生物灾害,林业专业人员积极应对,从普遍防治发展到精确管理,施药技术也围绕这一理念的转变不断创新。

一、地面施药新技术

1、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技术就是利用现代林业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确使用方法,该方法涵盖施药过程中的目标信息采集、目标识别、施药决策、可变量喷雾执行等农药精确使用的主要技术要点,节约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和减小环境污染,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智能化、精确化和自动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概言之,精准施药技术就是要实现定时、定量和定点施药。采用可变量技术的农药喷雾技术,可以准确地根据有害生物危害状况和林分性质进行精确处理,林间喷雾是不均匀的,是随各点危害程度及其环境性状不同适当调整农药施用量,避免农药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更加高效、优质。

2、TIT法

有害生物的TIT防治方法,是根据TTR法改进而来。TTR法使用化学药剂进行被动防治,防治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扰动。TIT法就是对有害生物实施诱捕(trap)、接菌(inoculated-pathogen)、传染(transmission)的防治方法。首先使用引诱剂诱捕有害生物,然后使有害生物身体沾上微生物农药,让有害生物携带微生物农药进入其群体生活空间,互相传染,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对于有些有害生物(如苍蝇、蚊子等),还可以不经过诱集,直接对其群体生活空间(污水池、粪坑、池塘、稻田、水沟等)投放微生物农药接菌,让其感染死亡。此外,还可以将TIT法中的微生物农药替换成其他药剂(如兴奋剂),让害鼠害兔食用后烦躁不安,在窝内群扭,造成害鼠害兔伤亡。或者将微生物农药替换成性兴奋剂+不育剂,使目标有害生物疯狂寻找异性滥交,阻止目标有害生物的正常,使目标有害生物密度降低至安全水平。

3、注射

注射法即是将药物注入被害处,或者使用注射器械将药液注入树干,以防治有害生物。注射法用药集中,相对浓度高,对环境污染少,对天敌安全,适合于高大林木有害生物防治。 (1)竹腔注射。防治竹蝗时,在跳蝻孵化出土时,对产卵地每竹基部节间作竹腔注射吡虫啉或乐果等内吸性药剂20 mL原药,防治竹蝗的药效期长达40-60 d,可彻底杀灭产卵地上整个出土期出土的跳蝻。(2)虫道填塞。在虫道内填塞缓释剂或熏蒸剂,或者昆虫线虫制剂。(3)被害处注射。对于皮下害虫,用具有熏蒸作用的柴油5-10倍液注入被害处。(4)打孔注药机注射。使用专业设备,将高压药液注入植株体内。(5)专用注射液注射。此法目前在林业上主要用于松材线虫病预防,或者用于树体补充营养。(6)输液滴注。将配置好的注射液倒入输液瓶中,按照“专用注射液注射”方法在树上打孔,将输液器针头插入其中,连接好输液瓶,并将输液瓶挂在针头上方0.5-1.0 m合适位置处,调整输液量至注射孔药液不外流。

4、缓释药包

将控释药包挂置在植株上,让药包内药剂随雨水缓慢释放防治有害生物。药剂为必须具有内吸性(向上传导)、吸湿性、溶于水的固体,其中用于生产食品的植株防治的药剂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为了提高药剂防治效果,药剂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分散剂、湿润剂、展着剂、乳化剂、抗光解剂、抗氧化剂和吸附剂。

5、风送式静电喷雾

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air-assisted electrostatic spraying),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①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有利于对茂盛、高大林木的病虫害的防治。②合理控制静电喷雾时的气流,喷雾飘移损失将会很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小。③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会降低,减少雾化阻力,提高雾化程度,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凝聚,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二、航空施药

航空施药,是利用飞机作为载药与施药工具,对有害生物进行施药防治。航空施药快捷高效,效果明显,适用大面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针对目前航空防治作业的诸多缺陷,对航空防治的航空器和施药器具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航空器具的改进

我国目前现有的农用航空机型中,对飞行作业条件要求苛刻,作业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作业缺陷,首先,在目前国产飞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系列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其次,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尤其是美国的“空中拖拉机”AT-401B、AT-402A、AT-402B、AT-502A、AT-502B、AT-602、AT-802A、AT-802F等农用飞机,吸收其中先进技术,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学习其中先进技术,由仿制到自主开发。再次,组织科研力量,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尤其是亟需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以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超低空飞行的碟形飞行器。

2、施药器具的研发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3

关键词:油松;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管理

在我国全部树种中,油松属于适应性最强的一种,油松自身根茎强大,并且枝叶茂盛,水分比较充足,并且在北方沟壑等区域种植较为广泛。另外,油松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属于优质木材,因此,可以将其应用在工矿企业以及房屋建筑等行业中。对于油松而言,它还具有较多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医疗方面、食品生产中可以有效应用油松花粉以及油脂。国家应加大油松的种植力度,重点关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从而提高我国整体林业经济水平。

1 油松

油松属于松科类植物,其高度在30m,属于阳性树种,树皮下部的颜色主要为灰褐色,分裂形状呈现出不均匀的鳞块。对于较大的分支,其呈现的形状为平伸、斜向上为主。由于油松根系较浅,因此,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除了在抗风与抗寒等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即使在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条件下也可以生存,例如,-25%温度下,在土层深厚或钙质黄土种也能生存,是目前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

油松原产地为中国,根据油松外形特点,也可称作巨果油松、红皮松等,其生长范围相对较广,主要生长于北方地区,例如,辽宁和吉林等地。另外,油松还具备喜光和抗瘠薄等特点,因此,松质土壤为油松最佳的生长环境。若是土壤出现粘结、水分多等情况时,会直接影响通风效果,对其生长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如早期干梢等。种植人员需要对油松生长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切忌将其种植在较高地下水位以及常年积水的平地。

2 新形势下北方油松育苗过程

2.1 苗圃选择

选择苗圃时,地势应平坦,并且便于灌溉和排水。

2.2 整地施肥

种植前将育苗地深翻耙平、施入基肥,即利用硫酸亚铁抑制土壤感染源,进而实现消毒的目的。通过苗床进行育苗,苗床长10m、宽1m。

2.3 土壤消毒

播种前还需对土壤做消毒处理,根据播种场地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消毒方式,完成消毒工作后进行平整和浅翻。

2.4 作床

北方地区进行育苗时,选择大垄式育苗方式,其能长期保持土壤的水分充足,同时,通风效果好,有助于苗木良好生长。

2.5 种子处理

油松播种前,应先进行催芽和消毒等工作,一般来讲,浸泡时间为2h最佳,之后完成催芽处理。通常选择温水进行浸泡,水温在45~60%,浸泡24h后,水温会自然下降,当种子完全吸收水分后可将其捞出,将其安放于容器内进行催芽,当种子开裂时为最佳播种时机。

2.6 播种

时间通常是在5月份,比较适用早播,播种过程主要包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保温。

2.7 幼苗管理

种子在完成播种后的1周可能就会发芽破土而出,在种壳脱离间应重点防护鸟害。根据育苗的不同成长时期进行具体的管理。

3 油松病虫害的防治管理

3.1 播种

次生林、人工林是发生病虫害的主要区域,其原因是由于淠酒分止于单一所致,使其缺少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种植油松幼苗时,需要和其它树苗交替播种,适合的混合比例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对其生态防御能力有着一定促进作用。

3.2 农药

虽然农药会对树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是合理应用农药具有较多优势。现阶段对农药喷洒技术主要包括风送以及液力2种方式,因此,在喷洒过程中,借鉴以往防治经验,对油松采取雾化等方式,可明显降低病虫害的出现。若是条件允许,可以选择航空播撒的方式,从而降低污染与浪费现象的出现。

3.3 人为或遗传

油松发生病虫害,除了人为因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油松遗传所导致,但是,在技术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这一影响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

3.4 枯叶病

防治油松枯叶病时,通常是采取追肥与药物结合的形式进行。首先,对于土壤比较疏松的区域,应保持其肥沃,同时,有助于排水以及灌溉。之后处理苗圃中的枯枝病叶,将抗病树采取混合种植的方式,并在冬季深耕,确保病菌被深埋于土壤中,降低病原体整体数量。

3.5 涂白防寒

在采取涂白防寒措施时,应先考虑当时的温度,避免在温度较低的地区使用,确保这一方式能对油松幼苗起到防寒作用。但由于北方冬季气温较低,温度持续在一30%左右,应用效果较差。其主要操作过程包括:合理配制涂白液,之后将其喷洒在油松上,具体喷洒时间应在土壤完全冻结前完成喷洒工作后,其乳剂就会覆盖油松表面,使其表面整体呈现出灰白色的状态,从而有效反射阳光,避免温度突然降低影响油松生长。另外,乳剂还能起到预防水分丢失的作用,降低水分蒸发,不仅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而且对幼苗还能起到保护作用。

3.6 塑料薄膜

管理幼苗时,由于塑料薄膜具有良好的防寒效果,因此,在管理中应用广泛,其过程为:在苗地上方搭建小拱棚,利用塑料薄膜将其进行密封,拱棚底部用土埋实,使整个棚内密不通风。操作前应灌透底水,之后再进行以上操作,若是冬季温度过于寒冷,也可以将草帘覆盖于拱棚上方,从而起到防寒的作用。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4

关键词多样化种植;抑制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林业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使森林资源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并使生态环境恶化。应该将重点放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上,自然条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对病虫害的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探索,有利于找出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

1森林病虫害的特点

1.1森林病虫害的突发性

森林病虫害出现没有规律可循,且每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肯定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提前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针对性预防,林业病虫害发生也就不可避免,并且会形成林业病虫害灾难,影响林业工程的建设。

1.2森林病虫害的传播性

林业工程具有树木种植比较集中的特点,发生病虫害时,一般规模较大,如果林区中恰巧种植的又是单一树种,病虫传播会更加迅速,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冬季病虫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不利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

1.3森林病虫害的进化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制出一系列的杀虫剂,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病虫的抵抗力也随之提高,就需要更强的杀虫剂出现,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2森林病虫害成灾的基本原因

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常下林业病虫害会在林区生态系统中得到抑制,只有林业病虫害出现过度、暴发的情况下,林业资源受到大面积、毁灭性打击,林业部门才认定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工作应该从科学、全面认知林业病虫害发生和扩大的基本原因分析入手。

2.1林区树种过于单一

传统林业工程中由于过度划分林业工程属性,使得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偏向于单一树种占比过大,这会形成林业工程单一性和脆弱性,一旦受到外来病害和特殊气候的影响,脆弱的生态系统就会被严重破坏,林业病虫害就会随之发生,给林区带来巨大损失。

2.2林业资源增长速度过快

传统林业工程建设中对资源增长和树木增殖有着不科学的苛求,认为只要林业资源速度高速增长,林业就能实现高速发展,环境也就能够确保有效恢复。这样的认识会带来林业病虫害暴发的风险,由于林业资源增殖速度过快,相生林分和物种难于得到发展,导致资源单一、生态系统脆弱,极容易引发大面积林业工程的病虫害问题。

2.3滥用农药制剂

为了达到快速杀虫的目的,人们滥用一些药物制剂,不仅会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还会杀死一些有益生物,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环境失衡。森林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抵御能力,不要人为地破坏其生态结构,一旦失衡,后果无法想象。

3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要点

3.1运用多样化种植技术

种植物种多样化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特性达到抑制与预防林业病虫害的目标,因此在林区工程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植物种群关系,以水土和气候条件作为前提,充分利用环境中防治病虫害的有利因子,形成相互扶持、共同稳定的树种体系和生态系统,使有益细菌微生物、病虫害天敌得以繁衍和扩大,在抑制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同时,深层次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细节与技术措施。

3.2合理应用抑制技术

抑制技术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手段抑制和限定林木过快的生长,避免因林木增殖过快而引发的生态危机和平衡,使相生物种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机遇,共同构成具有修复能力和防治功能的生态链条。应用抑制技术应该以具体的树种和目标林业病虫害为切入点,以抑制技术的应用控制森林过快、过大的增长与增加,要通过合理林业生态和结构的建设,预防林业病虫害。

3.3全面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一般都有天敌,科学地引入林业病虫害天敌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应该合理而全面地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将林业病虫害防治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针对性的个体,利用天敌无污染、无消耗、高效率的特点,有效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例如:针对松毛虫的暴发,可以在林区投放规定密度的赤眼蜂进行防治;对于天牛的防治可以采用施放管氏肿腿蜂加以抑制;对于常见蚜虫和腻虫可以采用瓢虫与瓢虫幼虫投放的方式进行防治;当前林区使用的苏云金杆菌是常见的广谱杀虫剂,对于很多林业病虫害具有抑制的作用,同时对人体、环境没有危害和污染,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杀虫剂。

3.4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虽然在效率上和成本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化学药剂具有残留和广谱的特点,因此,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上应该慎重选用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运用化学方法防治林业病虫害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使用的时期,要在关键的时间迅速应用化学药剂,避免出现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过度影响。在化学防治方法应用中还应该注意药剂使用的轮换化要点,避免长期喷施一种化学药剂,预防林业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在化学防治林业病虫害技术中要把握时机,喷施的时间要避免与阴雨天交叉,在喷施的过程中要与林业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相结合。

4结语

病虫害的科学预防和全面控制是林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林区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基础环节,新时期的林业病虫害出现了发生规律、发展趋势上的新特点,林业病虫害预防工作必须加以转变。要认识到林业病虫害的危害性,从技术运用的技巧和经验入手,探寻林业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的新模式。要看到林业病虫害防治人才的重要价值,加大防治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给予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者更宽广的成长空间,使其主动、全面、积极地展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创新工作,催生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新体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晓巍.小议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要点[J].科技视界,2014(1):403

[2]玉贵媛.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办法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18):30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5

关键词:棉花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71 文献标识码: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固、健康发展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棉花是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一大农业品种。棉花生产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所以提高棉花产量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棉花产业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从棉花种植集中区新疆来看,病虫害是影响棉花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造成了棉花产量和质量的下降。为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研究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从多方面对棉花病虫害防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科学的棉花病虫害防治措施。本文将结合新疆的棉花病虫害特点对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1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方针

棉花病虫害是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为了棉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新疆等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棉花病虫害防治体系的主要思想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止,其重点在防止,通过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把病虫害对棉花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中,要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的基础措施,加强对病虫害的治理。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是在原有化学药物的基础上,利用现在先进、环保的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对一些病虫害利用生物间的克制作用来消灭病虫害,这也使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也减少了由于化学药物的使用带来的其他问题。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是一种充分发挥农业防治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药剂辅助防治方法来达到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是在兼顾环保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控制、防治、减少棉花病虫害。

2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策略

2.1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棉花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是系统工程,所以棉花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体建设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只有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治管理体系首先要健全部门团队建设。棉花病虫害防治是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监控和防治两大部门,而在这两大管理部门当中又有许多职责不同的部门。所以完善的管理体制建设的基础是完善的部门建设;其次要完善管理体制中监督部门的建设,一项好的管理要有完善、严格的监督制度,对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系统来说一个严格的监督系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控制,只有各个部门各尽其职才能提高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效率,而这些就要靠严格的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是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础。

2.2 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

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方向是通过提前预防来减少棉花病虫害发生的几率。只有掌握棉花各种病害和虫害的发生规律,才能及时的制定防范措施,将棉花病虫害消除。要达到提前制定措施防治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关键就是及时对各种病虫害做调查研究,掌握完善的病虫害信息。从新疆地区一些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良好示范区来看,他们都设立有专门的科研部门对本地区的棉花病虫害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棉花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前期现象,从而及时做出综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阶段。例如一些地区对本地区的各种棉花害虫如七星瓢虫、多异瓢虫的产卵期和爆发期都有长期的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一个关键阶段,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掌握病虫的信息,及时制定防治措施。

2.3 提高新技术利用率

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高技术含量农业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也要改变以前传统单一药物防治的道路,要及时引进新的技术,使病虫害的防治走向一条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的道路。特别是对一些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来减少药物防治对环境的影响。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要实现高效环保就要提高高新技术在综合防治体系中的利用率。高新技术是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技术支持,只有实现高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完美结合才能提高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质量和效率。

3 结语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6

【关键词】:林业防虫害;技术措施;分析

【引言】:

在林业管理过程中,虫害的防治是工作中的基础工作也是重点工作,只有对林业范围的树木做好虫害的防治工作才能够让林业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为此本文针对虫害防治技术对林业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解说,简单的介绍了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详细的阐述了相应的虫害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林业虫害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

1林业虫害形成的根源

林业虫害形成的根源较多,为了更好地有效的加强对其防治,应对其形成的根源进行分析:一是现代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林木资源旺盛的需求,导致大量天然林被砍伐的同时又大量种植人工林,使得天然林数量正在逐渐锐减,而人工林数量则在迅速增加。二是人工林自身在虫害防御能力上较差,经常出现被虫害侵害的情况,使得林业资源饱受虫害的困扰。三是在加大人工林种植面积的同时,并没有针对性的强化林业管理,林种的单一性引发的环境虫害的徒长,导致林业虫害较为猖獗。四是在人工林营林过程中不按照要求使用农药,导致林业周边的有益生物被大量杀死,进而导致虫害防治受到影响。五是虫害自身的繁殖速度较快,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进而使得虫害防治经常出现反弹的情况。

2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应用到林业管理中,但是从目前我国林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效果的发挥。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不足。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防治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相关的防治技术手段不能得到全面应用;二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缺少专业的工作经验。目前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虽然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大都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不能熟练掌握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大大降低了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三是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但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还限制了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发挥。

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3.1基础防治

在林业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进入林区新树苗进行基础的虫害防治,这样就能够在根源对树苗进行管理,而且还需要在新树苗进行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相应的检测和监督,查看该区域是否存在虫害的潜在危险,并对栽培的区域进行土壤检测,若是土壤中存在虫害危险或是存在虫害滋生环境,就需要对该地区进行大范围的除菌和消毒,确保栽培的环境和质量。再者,针对虫害基础防治也要注意在新树苗的挑选上,应该注重树苗的枝叶以及根部,还有就在树苗栽种之后,需对周边进行杂草的清洗,若是发现虫害就应该进行彻底的清除。

3.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有益生物或者其他生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在有效地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主要的生物防治技术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进行防治。比如在林间引进一些天敌昆虫,有效地降低和控制病虫害,维持林间的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种是引进益鸟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可以在森林中建立鸟巢,吸引和引进啄木鸟、灰喜鹊、山雀等防治病虫害的益鸟,从而实现病虫害的防治。还有一种是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利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有害病虫的防治可以很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合适的营林方式或者进行抗虫品种的培育等。

3.3化学防治

所谓的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林区范围内的树木进行虫害的预防,这些预防的化学药品多数都是天然物质和生物药品,不会对林区内部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利用涂抹的方式对感染的树木进行处理,并且对涂抹的位置进行包扎,这样就能够保证药物的发挥。其中化学防治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挑战,因为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工作的环境也非常的恶劣,所以,化学防治虫害一般都是针对林区的珍贵品种进行的。再者,就是针对林区进行化学喷雾,将预防虫害的药物喷洒在植物的表面,这样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唯一的缺陷就是因为长时间喷射同一种药物,导致很多树木对其有了抗药性,所以防御的效果一般。

3.4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即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达到对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一种纯天然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的光、电及声波等物理现象,达到消灭虫害的目的。比如对已感染过虫害的林木采用高温杀毒的方式,消灭害虫及病菌,以避免害虫的扩散与传播。物理防治可确保虫害根除或消失,相对其他防治措施,副作用较小且不会对物种及生态平衡产生破坏,应在防治与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和推广。

3.5做好林业检查

林业部门应当落实自身的监督职能,首先仔细检查当地木材加工厂中木材的情况,并通过建立检测台账的方式来对林业产地进行严格的检查。同时为了防止病虫害通过外部渠道入侵林业中,导致病虫害的爆发,还要仔细检查加工完成的木制品。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应积极学习先进的防治技术,并提高林木的检验水平,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并隔离和控制检查出来的病虫害,防止疫情传播到我国林业中。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林业防虫害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切实注重问题与教训的总结,并切实注重林业虫害监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切实创新虫害防治技术,并对现有的林业虫害防治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业虫害防治成效提升和优化,并为此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7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无公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51-01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影响了植被的正常生长,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要针对林业病虫害的产生原因和特点,运用先进的防治技术进行有效的防治,以保证绿化植被的正常生长和森林资源的安全。

1 林业病虫害的产生原因

林业害虫不仅可以依靠自然环境传播,而且还因自身的繁殖特性能够主动传播,即使短时间可以消灭大量的害虫,但因人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害虫的天敌减少,害虫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能快速繁殖,又会产生新的危害[1-2]。病虫的繁殖还具有遗传特性,随着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害虫发生优胜劣汰的进化,将抗药的特性遗传,导致防治难度增加。

近几年,大面积的人工林树木的品种单一,导致抗害能力降低,发生灾害时,防治极其困难,大面积的植被死亡,造成严重的损失。

2 无公害防治的特点

无公害防治就是借用森林培育技术和生物控制,保护环境,维护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无公害防治的特点是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对病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 无公害防治措施

3.1 营林技术防治

林木害虫依附寄主植被的特性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因此抗虫育种是提高林木抗性的基本方法,在扦插育苗时就要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苗圃是地下害虫的栖息地,苗圃的耕作技术和间作以及土壤环境等与害虫危害关系密切。如适当耕地除草可以减轻地老虎的数量,大量灌水可以强迫害虫下移,保证作物幼根的正常生长。育苗技术环节:细致整地,杜绝使用未彻底腐烂的有机质肥作为基肥;提前播种;播种前进行消毒处理或者选用抗病虫害的种子;轮作种植;严格有关苗木的验收制度;出圃的苗木必须保证无病虫害,彻底消毒检验合格后移植出圃[3]。

把森林害虫和森林培育结合管理,依照林木的生长日期和特点进行适当的砍伐,清理枯木、濒死木、风倒木等,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合理的修枝对害虫的防治也起作用。及时改造生长衰弱的树林,提高森林的抗病虫能力[4]。

3.2 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防治,用细菌和病毒以及分泌抗生物的抗生菌等防治林业病害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在生态系统中创造天敌昆虫的生存环境,通过引进和助迁以及移植等措施增加天敌的种群,控制害虫的密度和维护生态平衡;利用益鸟进行防治,用益鸟消灭害虫是既环保又经济的办法,广泛招引益鸟,为益鸟创造生存条件,可以采取在冬季给以鸟食、干旱地区给水、设置鸟巢等措施。

3.3 物理机械防治

对有假死性和群居性的害虫,利用害虫产卵、越冬和化蛹等阶段或者在害虫规模不大时通过采集卵块、剪虫枝等方法进行人工捕杀。虫木清理后,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灭虫。许多蛀虫喜欢在伐倒的新木上繁殖产卵,可以将一些木段放在林中,诱导害虫在木段上大量产卵,集中消灭。为填补清理掉的虫木栽植抗免疫的树种,促进合理混交林的形成。

人工设置的各种障碍可以切断害虫的传播途径。利用害虫上树下树的习性在树干的下部涂刷宽4 cm左右的胶环;或在树干堆积土或者缠绕塑料薄膜等,以阻止成虫上树产卵[5-8]。

利用害虫的趋向特性制造诱惑物或者诱虫器诱杀害虫。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不同,设置不同灯光的诱虫器,设置诱虫灯的地方应该在林中开阔的地方,每8 hm2设置3盏灯,然后根据害虫出现的时间开灯诱杀。如可以设置黑光灯诱杀金龟甲。向害虫的食物中掺入适当的毒剂,制成诱饵毒杀害虫。如蛾类喜欢糖醋味,可以用糖醋液进行捕杀[9-13]。

4 参考文献

[1] 郭金龙.浅论林业中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4):227.

[2] 张晓明.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J].林区教学,2009(3):116-117.

[3] 刘启斌,闫双秋.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初探[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12):205-206.

[4] 杨番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1):32-33.

[5] 刘秀国,冯建霞.浅谈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221-222.

[6] 杨超跃.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0(8):169.

[7] 崔文峰.树木病虫害防护的具体措施[J].民营科技,2013(8):202.

[8] 贺昌武,李冬荣.林业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3(28):637.

[9] 罗仁春.浅析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24):528.

[10] 张培昌.林业病虫害的现状及防治措施探究[J].大江周刊:论坛,2013(9):41.

[11] 叶志坚.林业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的内容及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162.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8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无公害水果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以满足人们对无公害水果的需求。基于此,对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治理果树病虫害,化学方法防治果树病虫害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也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健康隐患。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新型方法,以保证果树的无公害生产。

1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在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果树种植人员应提高综合防治的思想认识,改变传统以化学为主要方式的防治方法;同时,果树种植人员应时刻关注果树的生长环境,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果树种植人员应根据病虫害发生的不同部位和危害程度,明确具体的防治对象,以做好针对性的防治工作;由于不同品种的果树发生病虫害的种类会有所不同,因此果树种植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生长周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1重视植物检疫

在苗木育种阶段要加强植物检疫,即对新品种和外来品种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1]。山东省禹城市相关部门在无公害果树的检疫方面也应该不断加强重视,随着无公害果树品种的改良和引进,应及时调整检疫方法和检疫力度。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和张贴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种植人员对检疫工作的重视,杜绝不健康果树品种的引进,以促进无公害果树的种植;同时,加强检疫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检疫人员的专业素质,以促进检疫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此外,各级应加大对检疫工作的资金和技术扶持,成立监测点,促进检疫工作效率的提高。

2.2准确预测病虫害发生状况

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无公害果树种植者应及时准确地对病虫害发生的时期和发生量进行预测。因此,禹城市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及时对病虫害发生的时期和类型等进行预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防治。

2.3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使用

农业防治是减少果树病虫害发生,保证果树无公害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合理轮作,不在老果园新建果园,以减少病虫害连续发生造成的危害。同时,加强果园耕作。其不仅能够熟化土壤,有效地去除果园的杂草及病残枝叶,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寄主及过冬场所,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浸染源和害虫基数。因此,禹城市相关部门要加强农业防治措施的合理使用,利用套袋和修剪等农业技术对果园进行科学的管理,促进果树无公害生产的实现。

2.4加强生物防治方法的推行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消灭害虫的一种防治方法,在无公害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禹城市可以实施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等既经济简便又没有污染的防治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加强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促进其种群数量和繁殖可能性的增加,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作用,以促进果树病虫害防治目的的实现。

2.5合理利用物理防治方法

无公害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比如春季可以在整地后覆盖地膜,以有效地闷死土壤中的金龟子等羽化的成虫;一些虫体比较大比较好辨别的害虫,可以人工进行捕杀和诱杀,从而达到防治效果。另外,在果树的生长期,以对果树进行修枝剪叶,将载有害虫幼虫的虫叶剪除,并将其深埋,以有效防治病虫害的继续发展;在果树的休眠期,可以将一些病残枝、僵果剪除,同时可以在枝干上涂抹石硫合剂,以达到消灭存在在枝干和老翘皮中过冬的害虫的目的。禹城市在进行果树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技术进行完善,以促进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的提高。

总之,相关的农业部门和无公害果树的种植者要根据当地果树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和手段对病虫害进行及时的防治,实现果树无公害栽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吉庭.无公害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解析[J].花卉,2015(17):96-97.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9

关键词:稻田;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措施

引言

绿色防控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农业为了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而提出的新的农业防控措施与策略。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主要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基础,同时采用了生物防治和化学调控等一系列环境友好型化学技术和生物防控技术来治理害虫。水稻这种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广大,由于农民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剂对水稻进行病虫害的治理,致使越来越多的水稻害虫具有了极强的抗药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农田间屡见不鲜,使用化学药剂驱虫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效果还让农民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伤。为此,我国的各个稻田都应该大力推广稻田绿色防控的措施,以保证水稻从本质上不受病虫害的侵袭。

1 绿色防控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绿色防控概念的雏形是在1954年提出的,那时候人类生物学家分析人类生态系统和种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物“综合防治”这一概念,随后联合国的粮食组织又在1972年正式提出了病虫害生物综合治理,其核心思想就是研究病虫害的生活习惯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利用较为环保的措施控制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我国在2011年底则提出了“绿色防控”的立体化概念,我国的绿色防控主要是采用生物防治、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防治措施,从而控制病虫害发展的势头,同时建立预防为主、生物防治的主要方针,并树立绿色防治的理念,坚持优化现有的防控措施和相关技术。

2 我国稻田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状况

2.1 生态调控技术 目前,我国实施的生态控制技术主要分为人工调控环节和生物自治的方法,这种防控技术主要是通过研究病虫害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消灭稻田间的害虫以达到保护并作物的目的。例如:在水稻的种植区域采用作物高低不同的方法制造天然屏障,阻断病虫害的传播,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2.2 理化诱控技术 我国的理化诱控技术主要利用了害虫趋光性,并通过设置伪装的色板和害虫信息素、气味剂等来消灭稻田间害虫,例如:在稻田间设立太阳能式杀虫灯能够有效减少稻田间的飞虱和卷叶螟等害虫的数量;还可以采用较为先进的昆虫信息素诱控技术,利用昆虫的性信息激素、空间分布激素、产卵信息激素等诱惑害虫远离水稻。

2.3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治理害虫,在我国常用赤眼蜂、瓢虫等生物天敌为主,例如:赤眼蜂幼虫可以寄生在水稻病虫的卵中,吞噬水稻害虫的卵,这样就把病虫害扼杀在摇篮里,还减少了使用化学药剂带来的副作用。

2.4 科学用药技术 科学用药技术即是科学合理地评估病虫害对稻田的危害,然后再用科学的方法对农药的用量进行配比再进行使用,或者使用杀毒性强、副作用低、残留量低的化学农药,例如:毒死蜱、井冈蜡芽等,同时还要不断变化农药的品种,做到混合使用、交替使用的防控方法,同时加强病虫害的监控,不断分析病虫害的生活习惯对症下药,根治稻田间的害虫。

2.5 无公害栽培技术 这种技术即是在水稻的选种过程中对水稻种子进行严格的筛选,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利用新技术培养抗病能力强、容易生长的水稻种子;同时在栽培过程中要利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例如:种植水稻时要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协调好水稻、病虫害、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3 稻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反思

我国的绿色防控措施的推广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也有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我国的农民的人口基数大并且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这种理念和技术的推广进程还是相当缓慢的。目前我国的绿色防控技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过于缓慢,防控技术过于单一;二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园区并不多,我国的很多稻田还是使用传统的除虫形式;三是推广防控技术的方法不够合理,致使很多农民不乐意采用这种新的科学技术;四是技术的水平不达标,我国的防控技术还是处在初级阶段,防控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上述分析了我国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将结合主要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改建意见。首先国家要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创建新的防控体系,采用先进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措施和生态治理;二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我国农民对这种新理念的认识和了解,便于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实施;三是要从经济上支持新技术的推广,可以对使用新技术治理病虫害的农户进行补贴,以加快推广的进程。

结语

总而言之,绿色防控之一生物防治措施是近几年在我国提出的,这一理念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保证农作物不受到病虫害的危害,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在稻田间使用生物防治和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是实现上述理想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大,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不强,这种新的防控措施在我国推广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国农村的领导和生物研究员一定要加大力度向农民推广这种新的理念,争取尽快让农民掌握这一先进的科学防治技术,从而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危害。

病虫害防治新技术篇10

关键词:阜新;农业病虫害;安全控害;探讨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16-1

1 阜新地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病虫害种类多

因为本地作物种类具有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发生在各种作物上的病虫害的多样化。

1.2 病害发生程度较轻

一是因为气候干旱,不利于多数病害的流行;二是因为作物种类多,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轮作倒茬作用,避免了因连年大面积种植同一种作物而加重病害的情况发生。

1.3 迁入性虫害种类较多,虫灾偶发性和突发性较强,虫情监测任务重

在当地发生的重点虫害中,就有粘虫、棉铃虫、小地老虎、草地螟、甜菜夜蛾等五种迁入害虫。

1.4 蚜虫是发生面积最大的种类

本地的气候条件适合蚜虫的繁殖,当地各类作物上的蚜虫不但发生期长,而且发生程度重,是历年防治的重点害虫。

1.5 局部遭受重度病虫灾害的情况经常发生

本地区除蚜虫发生面大之外,其他病虫全区域大面积发生的情况很少,但局部遭受重度病虫害的情况却经常发生。如三代粘虫、草地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等,都在本地有过局部地区重度发生的历史。阜新地区是玉米螟的过渡地带,阜、彰两县的东、南部地区常重度发生,往西则逐渐减轻,地下害虫在本地绝大多数地块都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彰武的东六、二道河子、兴隆堡、阜新县的泡子农场等地,仍有虫口密度很高,难以控制的地块。

2 阜新地区农业病虫安全控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单纯倚重化学防治的问题突出

把病虫害防治等同于药剂防治,忽视农艺、物理、生物措施的作用,导致农药的大量使用。

2.2 过分追求高防效

其结果:一是不愿应用低毒农药,更不愿接受生物防治技术;二是多次使用药剂,增大了农药用量。

2.3 不考虑防治指标,见着病虫就打药

因为不掌握病虫发生的规律,很多农民习惯于见着病虫就打药的做法。很多病虫只是轻度发生,并不对生产构成多大威胁,也不具备流行条件,有的通过兼治就能解决,结果都一一针对性用药。有的甚至是无的放矢,如本地大面积应用种衣剂,年年如此,每年都在100万亩以上,但本地地下害虫能够达到防治指标的面积远远小于应用种衣剂的面积。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目前很多病虫没有明确的防治指标,缺乏对农民的有力指导。

2.4 施药技术落后,造成效率低

大量浪费药剂,导致了多用药。本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缺少高质量的施药器械,多数都是成本为20-30元的手动喷雾器,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问题。尘粉技术、烟剂等应用面也不大。

2.5 应急防治能力弱

阜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现在病虫防治上,是应急防治能力弱。因为都是分户经营,且人均土地面积大,当有重大病虫发生时,一家行动跟不上,就有十几亩甚至几十亩漏防,极易遭受重大损失。如1999年三代粘虫在本地部分乡镇重发生。当时因为旱灾严重,农民有弃管思想,迟迟不去防虫,致使部分作物被吃光,仅阜蒙县的红帽子乡就被吃光2000多亩玉米。

3 阜新地区农业病虫安全控害模式的探讨

基于阜新地区农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工作的现状,要在该地区真正实施安全控害技术,并取得较好的实效,应参照以下思路,即:以准确的病虫监测和及时的病虫信息传递为基础,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作用,提高化学防治水平,加强应急防治队伍建设,实现日常防治与应急防治相结合,以多种手段保证防治措施的落实。

阜新地区病虫种类多,迁入性害虫多,病虫害的突发性和区域性强,加强病虫监测在这一地区尤为重要,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告诉农民病虫在哪里,还要告诉农民病虫的发生趋势,哪些需要防治、哪些可以不防治,这是安全控害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建立起高效的病虫监测体系,做到布点合理、监测面广、信息传递迅速,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同时要加强防治指标的研究,做到及时、准确、科学地指导防治工作。

全面贯彻植保方针,充分发挥物理、农业及生物防治的作用,才能逐渐改变农民过分依赖化学药剂的习惯,把用药总量降下来。必须科学地将各种防治技术进行配套组装,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并抓出典型,带动面上防治活动。

提高化学防治水平,不盲目用药,不过分追求高防效而乱施农药,合理施药,轮换用药,对于实现安全控害的目的具有关键作用。大力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特别是生物和生物源农药。抓好安全用药、科学用药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应急防治在控制病虫灾害上具有特殊的作用。一个地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应急防治能力,实现了日常防治与应急防治相结合,使局部突发性病虫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才能使该地区的整个安全控害计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植保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机防队、植保专业服务队的建设与管理。重大病虫害要制定应急防治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必须把重大病虫害的防治作为防灾减灾的重大公益活动,纳入议程,认真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