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十篇

时间:2023-11-14 17:54:12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1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05-03

1 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什么是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综合考虑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等措施的综合防控技术,其目的是在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同时,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严重的病虫草害形势需要实行绿色防控: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有1 0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近100种(其中有53种属全球100种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全国每年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60亿hm2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栽培、保护地栽培等)变化等引起病虫发生频次、种类、程度等变化,病虫草害总体加重,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药的使用现状要求实行绿色防控: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多万t农药制剂被喷洒到田间,单位面积化学农药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但我国农药利用率低,总体平均只有30%左右,比国外低10%~20%。使用化学农药,在控制病虫、挽回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3R”等问题。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肥、水、土、气、药、毒(如小麦赤霉病等引起的毒素等)”等诸多因素中,农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子,每年都有因农药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推广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绿色防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也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正在朝着市场化、互联网化、全球化、环保化、工业化、民本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社会需求、社会关注等目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国家需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追求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市民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求吃得健康,而农民则追求更高的种植效益,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适应上述变化,则必须实行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

总之,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同时确保“四个安全”的关键手段,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 绿色防控的技术概述

2.1 常见绿色防控技术 目前我国主推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检疫防控、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技术措施。

检疫防控是由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令,按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所采取的各种检疫及其他措施,主要是控制危险性病虫草害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也包括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或新传入的检疫性病、虫、草等有害生物。

农业防控主要是利用栽培管理技术,在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繁衍的条件,或者直接杀死病虫草害,减少基数,从而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或减轻为害。农业防控包括利用抗性良种、中耕划锄、清洁田园、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也包括轮作、间作套种、覆盖(地膜、秸秆等)、生态调控等措施。农业防控绝大多数为预防性的措施,常和生产过程结合紧密,安全性好、效果持久,但同时也常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强,某些措施(如中耕划锄等)费工费时,效果来得慢、病虫大发生时不能应急等缺点。农业措施的两面性决定我们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栽培抗性品种是防控病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抗性和品质、产量等常常不能具佳,且每个品种的抗性谱有限、抗性基因也有突变或被克服的可能,因此需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理化防控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习性,利用简单工具或光、温、水、电、波等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利用温度的高温闷棚、温烫浸种等,利用光的晒种、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银膜避蚜等,利用物理阻隔的果实套袋、防虫网等,利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的辅照杀虫等,也包括最原始的徒手捕杀或清除和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等,此外,还包括利用害虫趋性的性诱剂诱杀、食饵诱杀等(也有人将性诱剂诱杀等归为生物防治、将食饵诱杀归为化学防治)。理化防控突出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但某些措施成本较高或费工时,或者效率相对较低、防控不彻底。

生物防控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有益生物和生物农药等防治有害生物。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细菌(如芽孢杆菌等)、病毒(如核多角体病毒等)、放线菌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的活体或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如常见的以菌治菌、以菌治虫等;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寄生在害虫各虫态的体内或体表,以害虫的体液或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捕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如青蛙、鸟类、黄鼬、蛇等)或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螨类等)捕食害虫的害虫或鼠类;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如信息素、生长素等)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这类制剂具有杀菌、或杀虫、或除草等农药作用,但均是来自天然、而非化学合成的物质或生命体,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有人将转基因生物亦归为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等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留和污染,不易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形成抗性,控制作用时间长。但生物防治一般效果来得慢,且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很大。

化学防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防控强调尽可能使用非化学防控措施,但并未排除使用化学农药,强调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环保的农药。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必须对病虫草害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测报,做到对症下药、合理混用,同时要注意施药方法,选择最佳的施用时间、剂量、器械与方式,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最多使用次数等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统防统治。

2.2 绿色防控应坚持的原则 绿色防控应坚持“安全性、可操作性、农药替代性、经济有效性、可持续控害”等原则,要优先选择非化学防治措施,且技术流程简单、先进实用、投入与产出协调,要保证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不会导致农残超标、水源等环境污染、人畜禽鱼鸟蚕等非靶标生物不中毒等,并能很好地保持生态调控能力,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3 绿色防控的发展进程 绿色防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有限的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作物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病虫害所采取的局部性或阶段性的绿色防控措施;中级阶段是全程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一种作物生长全过程所采取的系统性绿色防控措施;而高级阶段是区域性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生态区域各种作物上所采取的协同性和系统性的绿色防控措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优质不能优价)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受市场左右,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能否推开,最终由市场决定,而盈利水平常决定社会及资本的参与热情。目前,病虫绿色防控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不高,绿色防控的品牌知名度还较低,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与未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相比未形成相应的价格优势,优质不能优价,盈利水平不高,致使生产者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内生动力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的意愿不强。

3.2 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相关技术储备不足 一方面,目前适用性强、操作简单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操作程序复杂、使用难度大,导致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单一,集成度不高、系统性不强,很难在生产实际中很好地应用。另一方面,目前的绿色防控多集中在“示范区”,而多数示范区又表现为堆砌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出现“绿色防控是个筐,什么技术都往里面装”的现象,未能很好地进行有机组装配套。

3.3 农民参与积极性仍不高,应用规模不大 目前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大部分还是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示范展示,普遍表现为规模较小、投入不足、投入渠道较为单一,加之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谱窄、速效性远不如化学农药,使用成本过高、或技术较为复杂,优质不能优价,产投比低,导致绿色防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农民已有的防控措施和防控习惯难以改变,他们或不愿接受新的防控方式,或不愿承担使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导致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效益不好,又制约着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 几点建议

4.1 通过市场优质优价,引导生产者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政府应利用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等优质农产品的追求,加大对病虫绿色防控的宣传,提高绿色防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广大消费者了解、选择绿色防控产品。企业应落实政府的有关要求,在政府的支持、引导、扶持下,实行市场运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把绿色防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在落实病虫绿色防控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实现合理盈利,进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4.2 通过“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研发投入 针对当前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不多、技g集成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切实加强“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围绕农业生态调控技术、生物农药、物理控害技术、理化诱控技术和绿色环保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已有绿色防控技术应进行优化集成与规范化推广,尽快形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建立单一作物或区域性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标准,以供生产推广应用。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2

摘要:

介绍了201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了2015年在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等方面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绿色防控、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统防统治以点带面简述了“十三五”时期病虫害防控工作思路。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十三五”

2015年全国各级植保机构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以开展“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努力提升科学用药水平,防治成效十分显著,达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重大病虫不造成重大损失”的总体目标,为全国粮食连续“十二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也应开好局、起好步,主动调整重大病虫害的防控策略,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12015年病虫害发生概况

据统计,2015年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44648.95万hm2次,比上年减少3041.52万hm2次,减少6.38%。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分别是,蝗虫发生面积439.55万hm2次,比上年减少25.56万hm2次,其中东亚飞蝗发生120.02万hm2次,亚洲飞蝗发生2.18万hm2次,飞蝗发生8.98万hm2次,农区土蝗发生151.48万hm2次,农牧交错区土蝗发生156.89万hm2次。黏虫发生面积545.7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6.05万hm2次,其中小麦黏虫发生71.86万hm2次,玉米黏虫发生415.73万hm2次。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6435.06万hm2次,比上年增加214.35万hm2次,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生193.03万hm2次,小麦赤霉病发生610.69万hm2次,小麦蚜虫发生1699.41万hm2次,小麦吸浆虫发生160.74万hm2次。

水稻病虫害发生8899.3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477.60万hm2次,其中,纹枯病发生1754.89万hm2次,稻瘟病发生523.45万hm2次,稻飞虱发生2298.95万hm2次,稻纵卷叶螟发生1551.43万hm2次,二化螟发生1375.99万hm2次,三化螟发生143.75万hm2次,大螟发生184.62万hm2次。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7831.66万hm2次,比上年增加375.58万hm2次,其中,玉米大(小)斑病发生815.09万hm2次,玉米螟2279.53万hm2次,玉米丝黑穗病130.26万hm2次。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574.68万hm2次,比上年减少102.61万hm2次,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发生181.46万hm2次,比上年减少32.29万hm2次。棉花病虫害发生面积1224.05万hm2次,比上年减少364.25万hm2次,其中,棉蚜发生218.42万hm2次,棉红蜘蛛发生152.77万hm2次,棉盲蝽发生163.80万hm2次,棉铃虫发生284.82万hm2次。油菜病虫害发生面积795.84万hm2次,比上年减少85.90万hm2次,其中油菜菌核病发生315.27万hm2次,油菜霜霉病发生144.67万hm2次,油菜蚜虫发生214.96万hm2次。

2工作成效

2.1重大病虫可持续治理成效显著1)蝗虫可持续治理取得积极成效。各级植保机构认真落实《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全面贯彻以生态控制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应急化学防治为补充的蝗灾可持续控制策略,积极开展蝗区数字化勘测,大力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防治和牧鸡(牧鸭)等天敌保护利用技术,使长期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蝗虫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绿色防控技术治理蝗虫的覆盖率达到40%以上,蝗虫发生程度明显降低,中哈边境地区连续8年未发生蝗虫相互迁飞为害现象。2)有效控制了小麦条锈病。根据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特点,使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重视小麦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通过压缩越夏区小麦的种植面积、在秋苗发病区推广拌种技术等措施,截至2015年已连续11年将条锈病的流行面积控制在350万hm2以下。3)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强度得到持续控制。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大力推广稻田科学安全用药技术,实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联防联控,根据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特点和迁飞规律,实施“华南稻区加强中、后期防控,减少迁出虫量;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稻区压前控后;西南稻区适期防治;北方稻区强化后期防治”的分区防控策略,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减轻了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强度。

2.2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成绩明显从2007年开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全国各地植保系统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工作,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绿色防控的理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绿色防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示范面积不断扩大,应用作物种类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全国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超过1200个,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144种,核心示范面积达到733.33万hm2次。1)绿色防控示范应用作物种类不断增多。最初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只在少数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上开展,2015年,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作物已扩大到主要农作物,涵盖了重要的口粮和大多数特色优势农产品,其中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示范区涉及10大作物,蜜蜂授粉涉及13种作物。2)绿色防控示范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绿色防控示范范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农业部支持的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示范区218个,蜜蜂授粉示范区28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84个。到2015年底,全国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已达到6666.66万hm2次,占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8%、防治总面积的18%。3)绿色防控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201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全国性的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颁发绿色防控高级师资证书362人。通过绿色防控示范带动作用,全国新创绿色生产标准化基地760个,总面积达840万hm2,对接龙头企业2136家,带动农户1804万个,增加农民收入11亿元以上。

2.3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亮点突出2015年,农业部在各省继续安排建立218个示范区,在水稻、小麦、花生、蔬菜、水果等10种作物上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工作。在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种作物上,安排建立28个示范区,开展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工作。各地植保部门细化实施方案,争取多方支持,强化指导服务,加强技术培训,突出了工作亮点。1)集成了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各地通过融合推进试点,综合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技术,集成了适合当地的60个不同作物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农药零增长行动提供了技术支撑。2)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据统计,在各绿色防控示范区,粮食作物普遍减少用药1~2次,经济作物普遍减少用药3~4次,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30%,示范区天敌种群数量明显增多,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据调查,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区平均增产可达8%以上,每667m2增加效益150~200元。此外,蜜蜂授粉与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油菜平均增产10%以上,草莓、番茄一般增产12%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约30%。通过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带动了一批统防统治组织发展,推动了大面积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

3存在问题

尽管目前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全国范围内仍有不少地区的病虫防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1)重大病虫防控能力依然不足。植保队伍不稳、人员减少,长期存在的防控器械落后、一家一户各自防治为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现象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国家补助防治重大病虫的经费零散化,起不到应有的政策引导作用。2)绿色防控缺乏资金支持和扶持政策。绿色防控相对于化学农药,存在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防治效果低、作用时间慢等特点,国家没有出台专门扶持绿色防控的政策,财政也没有实施绿色防控补贴和专门经费支持,普通农户主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动力不足,大面积推广应用还存在难度。3)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存在困难。普通农户一般只关心防治效果和防治成本,专业化防治组织怕承担风险,主动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动力不足,推进的力度不够。4)新病虫、新情况不断出现,新技术研发与推广机制创新动力不足,生产上新出现的病虫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脱节等现象还仍然存在。

4“十三五”时期病虫害防控工作着力点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三五”时期,仍要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调整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各级植保部门应紧紧围绕中央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绿色防控、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为着力点,做好“十三五”时期病虫害防控工作。

4.1继续推进绿色防控工作绿色防控符合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是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时期,绿色防控在技术研发、模式集成、示范区建设和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要继续在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上下功夫,注重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融合发展,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形成更多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全生育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同时,加强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市场与品牌对接、企业和基地联合的绿色防控推广新机制,不断提高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和应用比率。

4.2更加注重病虫害防控科技成果转化在“十三五”时期,加快病虫害防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通科技与防控技术发展结合的通道,对于病虫害防控工作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植保部门要积极响应、乘势而为,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主动引导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相互对接,推动病虫害防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广防控新理念、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为发展现代植保注入强大动力。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3

关键词 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措施;应用效果;宁夏石嘴山;惠农区

中图分类号 S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30-03

2011年5月17日农业部办公厅了《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意见》确定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概念,即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的植物保护措施[1]。近年来,以脱水蔬菜、制酱番茄为主的加工蔬菜和枸杞已经成为石嘴山市惠农区种植业的两大优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 000、4 000 hm2,分别占播种面积的28.8%、14.4%,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确保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自2007年以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和指导下,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及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田间发生危害规律和现状,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推广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增强了社会各界对绿色防控的认识,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及推广应用情况

1.1 农业防治

利用一系列栽培管理技术,改变农田环境,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提高对病虫的抵抗力和耐害性,控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常年应用面积1.2万hm2。

1.1.1 选用优良抗病、抗虫品种,发挥作物自身对有害生物的调控作用。番茄筛选出了屯河8、9、45、48号,石番15号,美国亨氏公司的1100、3742等12个适合稀植的当家品种,菠菜有新世纪,芹菜有文图拉、绿金兰,向日葵有LD5009、RH3146,油葵有美葵562等杂交种。

1.1.2 调整播期,错开病虫发生期和作物易受损害期,减轻甚至避免危害。在甜椒、番茄和芹菜等移栽作物上,通过准确的气象预报,调整栽苗时间,有效地错过了晚霜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霜冻的危害;在向日葵上开展错期播种防治向日葵螟的试验,探索出了5月10日前播种,避开向日葵开花期与1代成虫产卵的高峰期实现防虫的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向日葵螟的危害。

1.1.3 调整作物栽培模式,预防病害发生。创新推广了“高垄深沟短畦”的甜椒防病丰产栽培模式,有效预防了甜椒病毒病和疫病两类病害的发生;大面积推广了番茄宽幅稀植技术,以垄距150 cm、垄面100 cm、株距40 cm、小行距40 cm、大行距110 cm、保苗3.45万株/hm2左右的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垄距110 cm、垄面45 cm,株距30 cm、小行距40 cm、大行距70 cm、保苗6.75万株/hm2左右的模式,宽幅稀植增加了通风透光,降低了田间湿度,达到了有效预防番茄早(晚)疫病等病害发生的目的。

1.1.4 推广育苗移栽,健身栽培,从苗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大面积推广了甜椒、番茄、韭葱、甘蓝、芹菜等育苗移栽技术,有效延长了作物的生育期,克服了大田环境下病虫草害对作物幼苗的危害。

1.1.5 运用科学的水肥管理技术,增强作物抗逆性,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低湿环境,预防病虫害发生。根据当地土壤养分现状,提出了“稳氮控磷补钾,合理施用微肥”的宏观施肥策略,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为作物提供健壮生长的营养套餐,提高了作物抗虫、抗病、抗逆的能力[2];推广垄灌、沟灌和滴灌技术,避免了高温天气大水漫灌,降低了病害发生、蔓延和流行的几率。

1.1.6 合理轮作倒茬,减轻越冬虫源、病源的积累。粮食作物中通过压减小麦面积,倒茬种植其他作物,减少了小麦吸浆虫、小麦全蚀病虫口和病原的逐年积累;蔬菜和粮食作物间、各类蔬菜间通过合理的轮作倒茬,减轻了连作障碍带来的病虫害损失,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1.7 清洁田园。结合秋耕深翻、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的杂草和作物病残体,以减少病菌侵染源,降低越冬虫源。

1.2 物理防控

主要包括、光诱、性诱。在脱水蔬菜生产中,安插黄板诱杀番茄、芹菜、甘蓝等蔬菜有翅蚜、白粉虱和斑潜蝇,安插蓝板诱杀葱类蓟马;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和直翅目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甘蓝夜蛾、玉米螟、烟青虫、粘虫、草地螟、白星花金龟子等;性诱剂诱杀小地老虎、小菜蛾和向日葵螟。这些技术的应用,防治效果明显,平均防效在70%以上。

1.3 生物防治

释放赤眼蜂防治甜椒蚜虫、白粉虱和向日葵螟等。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虫治虫;推广苏云金杆菌(Bt)防治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利用微生制剂防治病虫害,以菌治虫。

1.4 抗生素制剂应用

脱水芹菜第1茬收获后喷施农用链霉素预防细菌性病害发生已成为一项常规技术得到推广。另外,预防甘蓝、白菜细菌性病害也可以使用这项技术。

1.5 植物源农药应用

通过在枸杞上开展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在有机枸杞基地主要选用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清源保等植物源农药防治枸杞蚜虫、瘿螨、锈螨和枸杞木虱等害虫,年防治面积达3 000 hm2。

1.6 科学用药技术

在积极应用各种农业、物理和生物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特点,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在使用农药时首先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优先选择吡虫啉、啶虫脒、螨净、哒螨灵、高效氯氰菊酯等无公害药剂;其次注意农药使用的浓度和方法,不随意提高农药的配比浓度,运用雾化效果好的机动喷雾器施药;第三要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为了减少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选择相同效果的多个药剂交替施用;第四要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安全间隔期内严禁采收。

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措施

2.1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

加工蔬菜和枸杞是惠农区种植业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针对这两大产业,采取不同技术措施,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在中粮屯河惠农制酱番茄生产中,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选用屯河8、9、45、48号,石番15号,美国亨氏公司的1100、3742等抗病品种,培育大龄苗,育苗移栽,推行宽幅稀植,多次中耕,采用滴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水肥管理等措施;覆膜前运用“金都尔”(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进行垄面和沟内喷雾土壤封闭防草技术,将杂草扼杀在萌芽状态。这些措施的应用,增强了植株抗逆性,创造了适合番茄生长、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有效控制了田间杂草以及早疫病、晚疫病等病虫草害的发生流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在脱水蔬菜产业发展中,除抓好以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为主的农业措施外,主推物理防控技术,主要采用、光诱和性诱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虫害的发生,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媒虫传播蔬菜病毒病的危害。在化学药剂防治方面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剂,如除虫菊素、苦参碱、农用链霉素等一批生物制剂得到了推广应用;三是在枸杞生产中,主推生物农药防控技术。本地枸杞主要以枸杞蚜虫、瘿螨、锈螨、木虱危害为主,其特点是1年发生多代,生活史重叠,防治难度较大,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是主要的控制手段。多年来在抓好清洁田园的基础上,狠抓化学防治。首先,结合开展农资检查,联合工商、农业执法对全区农药经营店进行检查,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上柜上架,从源头上杜绝违禁药品流入市场;其次,开展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筛造出了吡虫啉、啶虫脒、托尔螨克、霸螨灵、螨净、哒螨灵、烟碱、苦参碱、枸蚜1号、除虫菊素等一大批无公害药剂。尤其是近3年来,除虫菊素、烟碱、苦参碱、清源保等一批植物源农药,在枸杞生产中全面应用。

2.2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创建科技示范园区紧密结合

在科技示范园区创建过程中,组装、配套不同防控技术,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作用,带动辐射绿色防控技术向纵深发展。一是在中粮屯河惠农番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推以育苗移栽、宽幅稀植、多次中耕、滴灌等农业措施为主的防控模式;二是在脱水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展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综合模式。各类蔬菜新品种应用率达90%以上,番茄、芹菜、韭葱实现了育苗移栽,番茄宽幅稀植、芹菜单棵稀植广泛应用,杀虫灯、黄蓝板和性诱剂得到大面积推广;三是在有机枸杞基地采取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绿色防控模式。在有机枸杞基地建设过程中,以清洁田园为基础,应用清源保于春、秋2季进行2次田间土壤药剂处理,控制土中越冬害虫,枸杞生长季节,喷施植物源农药,有效控制了虫害的发生与危害,提高了枸杞品质,达到有机出口认证标准,取得了“国家卫生注册证书出口食品生产认证”、宁夏出入境检验疫局“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基地检验检疫备案证书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高出无公害枸杞价格近4元/kg,吸引了更多茨农积极加入创建有机枸杞基地的活动中。

2.3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实施重大农业项目紧密结合

目前,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已经成为惠农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引进、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农业公司、外地老板、农村组织和农村能人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种植优势特色高效作物,截至2011年,全区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 000 hm2。绿色防控的优点被每个规模经营者所接受,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克服了传统的单家独户普遍分散依靠农药防治的落后局面,规模经营大面积连片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率达到了90%以上;实施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过程中,让规模经营者和广大农户了解到测土配方施肥不但是“提高产量、节本增效”的技术,而且还是“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逆性”的绿色防控技术,有效促进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4 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与防治主要农作物主要靶标生物紧密结合

从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入手,依据田间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现状,推广不同的绿色防控技术。针对温室作物上的蚜虫、白粉虱和斑潜蝇,采用白天闭棚应用烟雾机放烟熏蒸或夜间闭棚后悬挂烟雾熏蒸器蒸发药剂的防治技术;针对小菜蛾采取性诱剂和粘虫板配合使用的防控技术,小地老虎采取杀虫灯和性诱剂相配合的技术,向日葵螟性诱剂和赤眼蜂结合使用的防控技术等。

3 取得的效果

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示范区调查显示,蔬菜田间农药施用量减少30%,可节约人工、农药等投入600元/hm2;枸杞减少用药3次,减少人工及机械投入750元/hm2,植物源农药较普通防治多投入药剂费用3 000元/hm2,但有机枸杞价格较普通枸杞高4元/kg,以干果产量3 t/hm2计算,收入高出1.2万元/hm2,较普通枸杞增收9 750元/hm2,更为重要的是有机枸杞产品完全达到了健康食品的标准;向日葵上平均盘危害率由过去的80%降到10%,籽粒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使向日葵种植面积恢复到了近1 000 hm2。农作物病虫害的控制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防控效果在8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在20%以上,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作物受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有效控制了农药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提升了农产品质量,打造当地绿色产业出口品牌,加快了特色作物的产业化进程,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惠农区绿色防控技术工作总体上处于一边探索一边示范推广应用的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综合性、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格局仍然任重道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民的认识不到位,绿色防控意识不强。一些群众对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和长远利益没有充分认识,尚未完全树立绿色防控的理念,长期形成的“见病虫就打药”、“重治轻防”习惯难以改变,加大了绿色防控工作的推广难度;二是目前所掌握的绿色防控技术还较单一,技术整合、集成度不够;三是受传统“单家独户”经营体制的影响,大面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还存在一定难度;四是资金支持不足,绿色防控技术所使用的杀虫灯、性诱剂一次性投入资金较多,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很难实施[3]。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绿色防控技术:一是要牢固树立绿色防控的思想,贯彻落实“绿色植保”理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合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二是推进科研院所、生产企业与推广机构的全方位合作,开发集成更多、更实用的绿色防控技术[4];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更多上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绿色防控工作;四是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项目,制定有关补贴政策,加大对绿色防控的投入,为绿色防控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

5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见》[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6):5-6.

[2] 范小建.在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植保导刊,2011,26(6):6:5-13.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4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防治体系;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靖边

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08-01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适期防治、综合防控、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和推进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是植保工作的重点,也是农业增效的有力保障[1-2],通过对靖边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和防治体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思路,为今后防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靖边县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概况

1.1病虫害预测预报现状

目前靖边县的病虫害测报工作在新农村小杂果示范园1个点上进行,主要设备有自动虫情测报灯1台,糖醋诱蛾器2台,有测报人员4名,测报工作多数采用直观法,重点对玉米、马铃薯、杂草、农区鼠害开展监测,通过邮寄与网络手段相结合,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但是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任务繁重。

1.2病虫害防治现状

靖边县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油葵、荞麦、蔬菜等农作物,常发病虫发生频繁,一些次要病虫害已上升为主要病虫害,种类多达40种,而主要防治方式是农民小规模的分散防治,防治力量弱,防治水平差。靖边县已组建了伊当湾、高渠和五台3个村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专业队、17个乡镇专业机防队和1个专业化防治队,共计装备机动喷雾器214台、手动喷雾器194台,但全年统防面积只占防治面积的10%。

2存在的问题

2.1测报经费不足,手段落后,队伍不稳定

由于测报经费不足,没有养虫室、观测圃、检测室等基础设施,不能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动态;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等手段不能用于测报中,信息传递滞后于病虫发生动态,有时错过了防治时期;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没有专项津贴补助,使测报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不稳定。

2.2测报服务范围窄,体系不健全

靖边县仅有测报场1个,设施陈旧,乡村测报体系不健全,仅靠1个场地来预测全县大宗农作物,覆盖面小,服务范围窄。其次,病虫测报的重点是马铃薯、玉米、豆类少数粮食作物,其他作物尤其是经济和蔬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开展的不完善[3]。

2.3财政投入不足,防治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科学技术指导

近几年来国家在农作物种植上进行良种补贴、大型机械补贴、地膜覆盖栽培补贴,并没有对病虫草害进行专业化防治和防治器械补贴,县财政对病虫防治投入很少,大面积机防缺少高效施药机械,药剂维修人员极少,服务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又因缺乏统一的科学技术指导,防治技术储备不够,防治水平低,效果不明显。

3对策

3.1提高预测预报质量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应扬长避短,提高预测预报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才能适应今后对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新要求[4]。

一是改善设施,健全体系。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的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可试行乡村测报信息员聘用制度,进一步健全乡村测报体系,拓宽全县农作物系统监测范围,扩大测报覆盖面和服务范围,强化其防灾减灾的社会功能。二是培养人才,强化考核。对测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让其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长,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测报队伍,为全面有效开展病虫害预报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县乡村测报工作和人员的绩效考核,每年进行1次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测报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创新,丰富手段。加强监测技术研究,不断改进传统的测报方法和方式,降低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可参与科研部门、农业院校的项目研究,提高测报水平。发挥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病虫信息传递时效性和广泛性,大量收集当地发生的病虫害照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视频,并举实例加以讲解。此外,创新测报内容,依据不同经营者的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内容的病虫信息,从而突出重点作物和区域。

3.2加大病虫害防治投入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既要有科技支撑,又要有资金保障。一方面保障植保测报经费,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另一方面应积极申请财政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项目,改善植保机械,增加植保机械的拥有量,实行项目带动、行动推动、政策促(上接第208页)

动,不断发展壮大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确保农业增效。

3.3建立健全专业化防治体系,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农作物专业化防治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实事、好事,防治体系建设应以完善县、乡、村三级专业化防治服务网络为主,因地制宜建立植保专业防治协会型、农药经销专业化防治型、临时组建专业化防治型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同时加强培训,在主导产业中设立植保专家和专业化防治指导,乡镇、村设立责任人员,根据发展制定专业化防治人员培训计划,针对问题,科学指导,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主要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由植保专家编印培训教材,在上岗工作前对该区域农作物重大及常发病虫害的形态、发生规律、防治时间、防治药剂、防治技术等进行培训,让农民充分认识和掌握,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防治效果。

3.4建立植保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

县植保植检站和植保专家应及时掌握和病虫防治有关的植保信息。植保专家在防治关键时期要到生产第一线开展面对面指导,在具体指导中,发现和突出面上做重点技术指导,建立植保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3.5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

绿色防控示范和推广工作是一项持久的植保系统工程,绿色防控属于公共植保的范畴,是绿色植保的体现,也是食物安全的依托,具有社会公益性。一是采用绿色防控治理技术,降低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植物保护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二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将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组装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并注重技术和模式集成创新,组建节能、环保和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通过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

4参考文献

[1] 王淑梅.基于气象视角的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概况[J].中国植保导刊,2009(12):13.

[2] 刘万才.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发展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5):39.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5

关键词:经济发展;绿色增长;环境风险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lated concept of green growth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risk,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of the future.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een growth; environmental risk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一、绿色增长概念的产生

2005年3月28日——29日于汉城召开第四届亚太环境与发展部长会议(MED),通过《2005年亚太环境与发展部长宣言》。

《绿色增长汉城倡仪》,《2006——2010年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绿色经济增长的概念正式提出。

二、绿色增长概念

绿色增长——保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

三、绿色增长的目标

绿色增长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的环境可持续性。

绿色增长目标2:提高污染控制和生态系统管理的环境绩效。

绿色增长目标3:认识和抓住环境保护为经济增长提供的机遇。

四、绿色增长的条件

4.1理念。尊重环境价值是人类发展思维方式的革命。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一是对以金钱为标志的财富的狂热追求和对生命健康的冷漠;二是对私有空间的高度关注和对公共空间的冷淡;三是政府领导对以个人需求为导向的政绩工程的狂热追逐和对公共利益需要的冷处理。

4.2政府。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绿色增长方式进入两种命运的决战,政府处于决战的最前沿。

——绿色竞争力,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成为绿色增长的核心力量。

——绿色控制能力,是评价政府绩效的基础。

——环境领导能力,是评价领导干部行政能力的第一标志,是其行政能力的集中体现。

如果政府不能具备上述三种能力,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将丧失其政治保障。

4.3市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的,绿色消费的培育将为绿色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环境保护之所以不理想,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对消费市场的关注。(1)吃:——全国受污染耕地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土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每年重金属污染粮食1200万吨。中国农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居世界首位,2003年用量达60万吨,浙江省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中国土地农膜残留量达到1000万吨,每年残留量达到45万吨。2004年中国化肥用量4124万吨,2005年化肥用量5000万吨,耕地占世界9%,化肥用量占世界35%,肥料利用率仅30%,国际达到55%;平均施用量400公斤/公顷,是国际标准的2.66倍;农药用量120万吨,污染农田1.36亿亩。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国市场无公害食品占10%,绿色食品占1%,有机食品占0.5%,而88.5%的食品按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不能享用。有机农业面积占世界6.29%。产值仅占世界1.76%,而且出口额占销售额的29.3%。(2)住: ——中国城市人均占地130平方米,相当于发达国家(82.4平方米)的1.58倍,相当于中国农村人均占地(185平方米)的70.3%。——2005年中国个人购买商品住房消费1.42万亿元,而截止2006年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23亿平方米。商品房市场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无序开发,二是非理性消费,三是投机性的投资左右商品房的发展。——中国90%的建筑属非节能建筑,每年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达42.2%。——中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达到20亿吨。 ——中国每年装修的房屋达1亿套,装修市场交易量达6500亿元,而每年因装修浪费的费用达300亿元,相当于装修市场交易量的4.6%。(3)行:——中国每 2.6人一辆自行车,日本是1.7人,荷兰是1.25。——2004年中国汽车保存量3300万辆。摩托车1亿台,农用车3000万辆。2004年机动车排放碳氢化合物836.1万吨,CO3639.8万吨,NOx549.2万吨,合计5025.1万吨。中国燃油车经济型低于欧洲25%,低于日本20%,低美国10%.2005年中国汽车燃油9300万吨,占石油消费量39%。——中国城市人出行乘公共汽车人员占20%,而巴西达到75%。2006年中国的畅行指数仅达到56.1%。(4)宜居:2005年《宜居城市蓝皮书: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研究表明:居民对宜居北京的总体满意度仅为63.8分。2005年中国城市居民住房满意度为70.7%。(5)健康:20世纪末中国主要城市每年约17.8万人因大气污染过早死亡,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疾病工作日损失达到740万人年,并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中国燃煤污染导致疾病需付出经济代价39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13%。(6)结论:非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必须建立绿色消费模式,才能推动绿色市场体系的建立。而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拉动,2005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5%.这是中国实现绿色增长的巨大挑战.

4.4系统。一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必须在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协调中发展,即 集成系统的良性增长:

(1)活力化,即增正值。

(2)协调化,即呈动态的协调。

(3)可持续化,即为未来的发展储备潜力。

(4)有序化,即遵循系统发展的规律,延缓其无序化的进程。

绿色增长的基础,在于是否具备支撑体系:

(1)绿色技术为核心的创新体系。

(2)知识增长为核心的能力体系。

(3)环境文化核心的绿色文明体系。

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环境友好型社会将丧失其物质基础。

二是实例:日本索尼公司

理念:绿色索尼

原料供应:——索尼在全球拥有4000家绿色合作伙伴

能源消耗:

年能耗(以CO2排放量为单位:万吨)

2000157.7

20011509

20021530

20031406

2003年比2000年能源消耗减少10.84%。

资源消耗:

年资源消耗(原料重量为单位:万吨)

2000164

2001150

2002146

2003141(2003年回收电视49.3513万台)

2003年比2000年资源消耗减少14.02%。

索尼2002年环境报告:2001.3---2002.3月:索尼投入环保费用268亿日元降低CO2排放量125万吨的能耗降低产品重量18万吨.降低固体废物1.2万吨,降低用水量276万立方米,降低化学品用量557吨,合计效益292亿日元,环保投入产出比是1:1.09.

当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其资源和能源消耗都在不断减少,这是绿色社会责任的崇高体现,正是忠实实践绿色理念的硕果。而支撑其绿色增长的基石——不断提升的环境责任和不懈追求的技术创新。

五、环境风险

环境的不可预测的可变因素的作用,导致环境风险成为定时炸弹,而且往往是在我们以为实施正确的决定时伏下了祸根。

例1: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杰克逊曾经对全世界500个过去50年靠人工植树形成的林地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林地导致附近的河流枯竭,当地水流量减少50%,并加剧土壤盐碱化和酸化。因为人工造林一般选择速生树种,多为常绿植物,全年生长,因此要吸收大量水分,导致土壤退化,地下水枯竭,并有害于当地的水生生态系统。

例2:中国三北防护林面积2203.72万公顷,营造了中国的绿色屏障,但其每年耗水661亿M3从而导致三北地区大量河流下游断流,因为三北防护林影响了其流域河流和地下水的平衡。

结论:

1.当我们创造或改善一个生态系统时,必须考虑其相关生态系统的变化。

2.当我们创造或改善一个生态系统时,必须将其置于更大的生态系统考虑。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6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 渗透 融合优化 提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到都市树林里现代人愉悦惬意的漫步,森林不仅仅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更是钢筋水泥喧嚣中现代人的一种内心渴望和回归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离开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们,如何保留而不是蚕食山水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谋篇布局中重要要素,营造“山-水-城-林”有机整体,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的积极推进。

1.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我国关于森林公园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续了国有林场转型为旅游实体的改革思路[1]。根据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I8005-1999)中对森林公园作的科学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准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200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4。

1.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而森林公园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区(距离城市1.5-3.0小时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园;也可能是距离城市居民点较远,大型独立的森林公园,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2.2生态结构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观赏植物、人工维持为主,养护管理投入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较低。森林公园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为主,生态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载的空间功能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环境为主体,通过创造环境良好的休憩、娱乐空间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不同体验要求5。森林公园则是以自然生境为主体,在满足生态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游赏、生态体验和休闲游憩来满居居民亲近自然的不同体验要求。

1.2.4互为补充的游赏体验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出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风尚。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有机补充,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体验,无疑会带给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

2.城市森林公园概念与特点

2.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从森林和城市的布局关系来看,大致可分为“林在城外,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三种。而城市森林公园应当是对“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两类森林公园的统称。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不同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如“城市中出现的有较大面积的山、水、森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览、!度假、休闲等要求的公园”6;“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7;以及“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游憩休闲场所”8等等。其中,较为准确的概念当属黄茂玲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提供与森林生态过程相适应的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4”

2.2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

2.2.1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态效应最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心,在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效益可见一斑。

2.2.2开放且互动的公园游憩体验

城市森林公园因为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临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其游赏性及功能性会有更多有别于一般森林公园的需求,与居民的互动性也更强。

2.2.3独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观风貌

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中,往往将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9。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在现代高楼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镶嵌的绿色森林,无疑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权衡博弈

从保护与开发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公园既要对已有森林生态资源合理保育、完善稳定,又需要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丰富居民游赏体验方面适度开发,因此,如何合理权衡二者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3.城中森林营造的规划实例探讨

以下将结合笔者对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对城市格局变迁下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3.1榆林市城市格局变迁与大墩梁森林公园的价值区位变化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榆林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绿洲-生态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园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区西部,然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它逐渐由原来的生态绿地转变成中心绿地,成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3.1.1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地理区位

从“依山傍水”到“环山顺水”,从城市西北侧“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乃至空港生态园区四面围合的“城市绿核”,大墩梁随着城市步伐的迈进而价值凸显。图1

3.1.2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区位

作为生态绿心的大墩梁对于串接各类线状绿带、丰富城区内原本局促的绿化体系、重构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1公园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区位示意图

3.1.3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视线区位

昔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今有“南水(无定河)北园(文化生态园)中茂林,绿珠串接天下秀”,规划旨在借助视轴将古城景观、新城景观以及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边塞遗址带景观与大墩梁进行对接,以此实现传统景观与生态景观齐晖。图2

3.1.4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经济区位

作为公共财富以及现今城区中稀缺资源的大面积绿色空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区域乃至城市经济价值提升、人气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进周边地块不断进行功能重组,进而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机会与领域。图3

3.2保育与渗透的生态发展策略

3.2.1生态发展目标

保护并维系区域生物格局及生态安全

绿色理念的培植与渗透

3.2.2生态发展策略

(1)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估算。

根据游赏项目性质以及公园地形特征,确定公园可游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个公园可满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时间为一天。日周转率为1次。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6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75㎡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

7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100㎡为宜。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主要景点人均游览面积100-400m2/人,一般景点人均游览面积400-600m2/人。综合考虑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抚育功能,确定其人均占有公园面积按110-200㎡区间计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园日环境容量为4.7-8.6万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园环境容量测算中可游时间是按一天计算的,因此其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园的日游客容量为4.7-8.6万人次。

(2)优先划定核心保育区

规划将公园内森林、水库生态关键因子划为核心保育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护强化原有山体、水库、植被等自然特色;保护、修复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适度林相改造,更新树种,丰富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以登山活动为主线控制山脊景观视廊;合理控制森林内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3)绿色观念渗透

规划在核心保育区适度发展森林游赏,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闲、绿色认知、回归自然为内容的区域,通过居民与绿色的亲身体验、亲密接触强化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理念的渗透。

3.3多样与融合的功能发展策略

3.3.1功能发展目标

协调各类用地,优化公园整体环境氛围

合理增加各类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发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

规划在生态保育的核心基础上,充分依托现状,形成滨水冶趣园、农庄体验园以及绿色建设控制区三大功能区。图4、图5

其中:滨水冶趣园以休闲观光、运动娱乐、滨水体验、科普认知为主要内容,面积2.6平方公里,共规划草波跌宕区、碧水清湾区、水生博览区、水岸怡情区以及湿地探游区五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观游赏水系;结合功能需求设置多样岸线形态,丰富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设计动静功能分区;弱化人工痕迹,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色彩形态,鼓励仿生及绿色建筑等。

农庄体验园以田园风光游赏、农事学习、农菜品尝、农节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面积1.9平方公里,共规划乐舞农耕区、绿色民居区、田园牧歌区以及林果飘香区4大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留复垦现有耕地;整治提升现有村落;适度开发农田、果林的旅游价值;引入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农业观光游赏特色;引导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新模式,提升原有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

绿色建设控制区内涵盖现状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鸿翔酒店、鸿翔装饰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区住宅楼等多层、高层建筑,多为近年新建,规划暂时保留,作为绿色建设控制区有效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蔓延。规划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区西北侧靠近森林核心区处通过密林种植进行空间与景观视线上的阻隔,远期随着城区综合搬迁整治,发展为公园生态、景观和设施建设用地。

(2)完善公园基础配套

公园共设置1处综合服务中心、8处综合服务点,11处小卖点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农家乐等景区餐饮设施、10处服务辅助用房、11处设备用房、12处主要公共卫生间、4处小型医疗救助设施点、9处主要公共电话点、9处公共展示栏,以满足公园及主要景区的管理设施需求。此外,规划还对公园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综合防灾等予以综合设计。

3.4优化与贯通的景观发展策略

3.4.1景观发展目标

强化公园绿色地标的天际轮廓

强化公园景观标识

3.4.2景观发展策略

(1)强化外部视廊贯通

考虑城景之间的联系,公园着重控制与西入口门户区、古城区以及铁西新区之间的3条观景线, 凸出山林在城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优美绿色天际线,增强山与城的视觉联系。

根据控制点、观景点及周边景观的分布关系,规划着重控制与北侧明长城林带、镇北台之间的视线廊道,通过公园内制高点烽火台、观星台与园外明长城沿线、镇北台之间建立视线联系,借景入园。

(2)优化内部视线节点

根据公园地形地貌、景区功能格局,结合观景点朝向,规划在公园内确定了绿色山林景观、人文景观2处景观控制区、4处视线通廊和14处视廊控制点,作为景观视线控制的依据。公园建设中应留出透景线,保证观景、眺望及对视。同时,电力、电讯等工程设施以及大型构筑物应尽可能避开视线廊道建设。图6

表1公园内主要视廊控制点一览表

3.5带动与提升的社会发展策略

3.5.1社会发展目标

带动自身及周边运转,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凝聚人气,塑造绿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会发展策略

(1)经营策略

规划将山灵五感区、草坡跌宕区、九边怀古区以及林海沐泽区4类地块通过拍卖、招标

等渠道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并对其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块指标分别予以控制。地块面积共4.0平方公里。此外,还可通过门票售卖,商店、门面、摊位、停车场等建筑、设施租赁以及餐饮店、果园等专项经营权特许出让等方式引导公园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公园边缘0.5-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开发,以增强收益,回馈于公园建设。要求公园整体建筑用地开发比例控制在1%以内。图7

表2土地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建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

规划在城市层面积极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旅游项目、节庆活动与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打造城市绿色品牌,探索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共赢的城市经营模式。图8

4.结语

从森林茂盛的远古富庶到大漠绿洲的生态名城,榆林用绿的信念扎根萌动,与“绿”结下不解之缘。从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绿核,大墩梁宛若一颗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延展,烙印了它与“城”的绿脉相通。“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旨在反客为主,从由外而内的被动保护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发展:在山的“绿脉”以及城的“人脉”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环境、景观以及设施品质的提升引导公园开发与保护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寓教于乐的项目带给人们绿色的享受以及生态观启示;使“林园”成为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绿色“乐园”和生态名片。从“大墩梁”的美好构想开始,让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让“山-水-城-林”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抒写绚烂的一笔,未来任重而道远!

1、江海燕.广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4、黄茂玲 .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5、邓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园_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6、张万荣,钱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

47一50

7、江洪,刘典伟,张万萍,等.城市森林公园与山水园林城市建设[J]. 研究动态与进展,2003,22卷增刊:78一80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7

食品安全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话题中,也成为越来越沉重的话题。吃什么安全?怎样防患?这是民之事,国之事。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绿色食品事业的开创者,我国首任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原会长,国家食品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刘连馥先生。

记者:刘连馥先生,您好

刘:你好!

记者:老朋友了,就不客气。直接进入话题了。近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出,食品安全形势严竣,请问您怎样看待这个关乎国计民生问题?

刘:我认为食品安全必须重视。虽然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严竣,但是一定是可以解决的。食品安全实际是两个安全,一是数量安全,二是质量安全,过去为了解决温饱,我们国家不断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基本解决了我们这么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新的矛盾之一是人口在增加,可耕土地迅速减少,一方面这该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保证耕土地不能再少了。另一方面,我们在以农业为主的食品生产领域,将会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提高产量、增加品种、调整食品结构。因此会出现新技术使用的不合理造成的食品质量不安全、环境不安全、资源的破坏。例如,农药的滥用,造成的食品内有毒物残留,土壤的污染,水资源的破坏。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害,也害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希望你们媒体要多多呼吁。

记者: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刘:食品安全问题还出现在唯利是图的不法者利用了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水平的提高,例如:品种、味道、花色、成品和半成品、包装,人们的这种需求的提高是正常的,不法者迎合这种需求坑人利己,这就是另一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记者:二十年前您提出并创建绿色食品事业,这两个安全就是核心吧?

刘:是的,绿色食品是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来的,首先是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解决产量问题,同时发现并提出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这一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国际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赞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人类对食品的要求是安全、多样、营养,面临着共同问题是:食品短缺的危险。所以,绿色食品的概念核心就是食品质量安全和数量安全。

记者:经过二十年努力奋斗,在中国境内“绿色食品”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安全食品代名词,“绿色食品”产品市场越来越广阔。根据您多年研究食品安全的经验,请谈谈如何解决“问题食品”这个问题?

刘:真正解决问题是需要政府、百姓、企业、商家共同的努力。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是食品从生产到餐桌,包括生产投入品(包括原料)、生产条件、包装、贮藏、流通全程质量控制的一种理念。因此,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推动,百姓的认可和监督,生产者和商家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记者:是否该进行一次总动员打击毒害、假劣食品,保证食品安全?

刘:是要全社会参与,也不能是一次性的。利益是市场中永恒的话题,由于利益的驱动,那些见利忘义的不法者就会伺机而动。健全法规、执法不懈、全民清醒、共监共管才会最大可能地持久的防止问题食品的危害。

记者:听说您仍没有休息颐养天年,还在做着一项新的事业?

刘:绿色食品在我国已经发展了20年,它开创并代表着健康、和谐的绿色理念,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进入21世纪,为了对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丰富和拓展,为其寻求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它在一个健全的模式体系内持续健康地发展,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绿色食品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形成“绿色农业”理念,提出绿色农业模式。

绿色食品应该是绿色农业模式生产的终端产品,绿色农业是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可以预言:不会太远的未来,国际上会有一种相对一致的、安全的食品标准,这类食品必须保证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的高产、优质,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合理利用,我们提出的绿色食品和相应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就是这一目标。可以说:绿色农业是绿色食品工作的继续和发展,绿色食品的发展催生了绿色农业的兴起,绿色农业取得的成就铺就了绿色食品国际化的道路。

记者:您的理念与付出太让我感动了,我愿意为这个事业尽一份力。

刘:欢迎,这是需要很多人参与的事情。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8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 效益分析 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49-01

1 山西省榆次区概况

榆次区地处山西腹地,晋中盆地的东北边缘,素有“省城门户”之称,是晋中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兼有铁路、公路交通之便,石太铁路、太焦铁路、南同蒲铁路在此交汇,太旧高速公路、太长高速公路、太邢公路皆经过本区,全区公路成网,衔接全省东西及晋中各县,是三晋的交通枢纽。

2 绿色防控五项技术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农业部“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大力推进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加强安全用药指导,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实现病虫可持续治理。从2006年开始,我区通过引进、试验、筛选,有5项绿色防控技术在示范区推广。

2.1 健身栽培技术

针对基地主栽品种:甘蓝、菜花、白菜、番茄、雪白、太原二青、瑞克斯旺、中椒4号、满天、紫皮高桩等抗病虫丰产优质品种。青椒、洋葱等,选用霸王并采用工厂化育苗,适时播种,合理水肥管理,增强蔬菜抗病虫能力,合理轮作套种,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基数。

2.2 灯光和色板诱杀技术

(1)今年挂灯时间5月1日开始至9月底结束,每晚8时开灯到次日早6时关灯。经过连续7年的观察记载,该技术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17个科36种主要害虫,一天单灯最高可诱杀害虫500多头,平均270头左右,益害比1:89。今年虫害种类少,诱集的基本都是林木害虫(毒蛾、褐金龟子),蔬菜虫害发生危害轻。

(2)黄(蓝)色板诱杀技术:黄板主要用于防虫网、拱棚、温室等设施蔬菜,防治蚜虫和白粉虱,每亩20~30块,而且各种设施蔬菜在以防虫网阻隔为主的基础上,再辅助黄板诱杀,今年基本都没打杀虫剂。蓝板只用于洋葱田诱杀蓟马和种蝇,5月初开始使用,每亩20块。洋葱田规模放置蓝板后,今年示范基地葱头烂根率2%以下,非示范区5%~10%。

(3)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结合当地蔬菜主要虫害,引进推广小菜蛾性诱剂。4月25日开始安放,每亩5枚,1月更换诱芯一次。经过七年的调查统计,1枚性诱剂一天最多可诱杀小菜蛾500余头,百株虫量示范基地比非示范区平均减少50头左右;被害株率示范基地比非示范区平均降低30%以上。

(4)防虫网阻隔技术

防虫网覆盖栽培是一项增产实用的环保型农业新技术,通过覆盖在棚架上构建人工隔离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切断害虫繁殖传播途径,有效的控制各类虫害。而且防虫网的折射、反射光对害虫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今年甘蓝、菜花、番茄、青椒等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可免除小菜蛾、甜菜夜蛾、蚜虫、白粉虱等害虫的为害。扣网定植后没有打过1次杀虫剂。特别是番茄、青椒使用后病毒病、疫病显著减少,平均打药1次,比大田减少2-3次。

(5)科学用药技术

通过示范展示,主要是引导农民科学规范用药,严禁使用国家禁止的23种高毒剧毒农药和19种限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鼓励菜农使用生物农药。今年主要推广了5%除虫菊素乳油、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用于取代高剧毒农药,收到了明显成效。今年在示范基地几乎不用化学农药。

2.3 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绿色防控技术规模综合应用投资和

效益比较合理,示范区基地比非示范区减少打药3~5次/亩,减少打药成本50-80元/亩,减少用工3-5个/亩。

(2)生态效益:规模化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降低害虫田间落卵量40%~60%,农田环境得到改善,天敌种群数量增加,益害比1:89,提高和稳定了自然生态调控的能力。

(3)社会效益: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集成农业、物理、生物等技术,并限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了安全控制病虫害,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全部合格。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实现了规模化蔬菜无公害生产。通过宣传培训、示范展示,提高了菜农的防病治虫水平,强化了责任感,推动了榆次蔬菜产业发展,让人们吃上真正的放心菜,加快了全区农民增产增收的步伐。

3 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频振式杀虫灯原设计寿命5年,实际3~4年塑料匡架就老化了。各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短缺,灯的管理跟不上,9月底不能及时卸灯,这样不仅灯的寿命缩短,而且电线、钢绞线被盗严重,加之没有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来年能持续安灯的越来越少。

(2)除防虫网外,由于其他绿色防控技术本身的缺陷或应用困难,导致技术推广应用遇到较大障碍。因为每项单一技术在实际使用中会遇到成本高、应用要求高、见效慢等,与传统化学防治相比处于劣势。灯、黄蓝板、诱芯必须规模使用,否则效果不佳,如果仅少数几家用只能起到反作用。就集成技术讲,目前还没有实现对多项技术在应用上的有效契合,未形成比较成熟的针对单一作物或单一的绿色防控技术规模。

(3)推广模式不健全,应用规模不大。目前示范基地仅限于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示范展示规模,重在技术示范,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只有农业部门的一个行为,未加入政府议事日程,政府没有补贴政策,如节能灯、农机具等,没有相关扶持优惠政策,没有专项经费,目前基地建设都来自农业部门自己的项目资金。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9

【论文摘要】: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如今,绿色农业的概念被提出来。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机械等治虫技术来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绿色农业生产工作中病虫害防治的必然选择。高效环保的治虫技术是发挥生物种群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达到自然调控的策略措施之一。既有悠久历史,成功经验,又有新科技新发展新成就,更有建设生态城市的新导向。如能在行业内外被关注,进一步推行,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对人畜安全,无污染,不形成抗性。

1.1虫治虫

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称为以虫治虫,其中包括益螨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最多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⑴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其中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这类天敌一般食虫量大,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吃掉几个、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虫体才能完成发育。因此,在自然界控制害虫的猖獗作用十分明显。

⑵寄生性天敌:这类天敌寄生于害虫体内,以其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1.2生物农药防治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以及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是今后农药产业中的朝阳产业。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新型生物农药等几大类。

⑴物农药:指利用具有繁殖能力的活体微生物或活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制成的真菌制剂、细菌制剂、病毒制剂、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立克次体等。

⑵抗生素:如春雷霉素、农抗120、中生菌素、浏阳霉素、链霉素等,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井冈霉素,高效、广谱的杀虫、杀螨剂阿维菌素等。

⑶物源农药:植物性药物源有鱼藤、烟草、除虫菊、鸡血藤、雷公藤、苦树皮、黄杜鹃、百部、艾、穰、蒜、葱、韮、、牡菊、苍耳、芫花、巴豆、苦参、附子、茶叶等。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也成了时尚,是绿色生物农药的首选。

⑷物源农药:指动物体的代谢物或其体内所含有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以及调节昆虫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昆虫激素、昆虫信息素如棉铃虫性诱剂、甘蔗条螟性诱剂及天敌动物农药等。

⑸新型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抗病、虫、草转基因作物。

2.生态控制

病害虫的生态控制,是指通过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虫繁殖、蔓延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避免或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⑴适时播种: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都有一定的最适时期和环境条件,在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改变播种期,可避开病虫害侵染和为害的最适时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

⑵合理布局及轮作:合理品种布局可以限制病虫害的蔓延与扩散、推迟或减轻病虫危害。轮作不仅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可以减少土壤里的病源积累和单食寡食性害虫食源,特别是水旱轮作效果显著。

⑶抑病士利用:对许多病害的研究表明,抑菌土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开发利用抑菌土是病害。

⑷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栽培品种的多样化,能发挥天然防护壁垒的重大作用,不仅节省了土地,而且也牡绝了害虫与传染病的大规模侵袭,使农作物免遭灭顶之灾。

⑸稻鸭共育(共作)技术:稻鸭共育是利用鸭在稻田中不断觅食活动,起到捕虫、吃(踩)草、耕耘且刺激水稻健壮生育等多功能效果。

3.物理机械防治

⑴物理机械:常用的是人工用简单机械如竹竿、扫把、网兜等,利用害虫的假死性、群集性等习性来消灭害虫。

⑵套袋栽培:套袋蔬菜无病虫为害、无农药污染,品种优良,产量高,效益好,如果品、黄瓜套袋,可直接阻隔病虫为害,有利于维生素C的形成,保鲜期长,耐储藏,且增产10%以上。

⑶诱杀技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将害虫诱到一处,集中杀灭。

⑷覆盖防虫网、薄膜等直接阻止害虫为害: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蔬菜覆盖防虫网后,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虫、小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豆野螟、瓜绢螟、黄曲条跳甲、猿叶虫、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美洲斑潜蝇等多种害虫的为害,控制由于害虫的传播而导致的病毒病的发生,还可保护天敌。

⑸人工防治:人工防治是最古老、沿续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是一种省工、省钱、无污染、切实可行的途径,包括人工捕捉、摘除病虫枝及清扫田园枯枝烂叶等项措施,以压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4.结束语

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保障食物安全、缓解生态恶化、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之策。随着人们对化学农药弊端和发展可持续农业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有符合人们要求的标准,推广和加强有害生物无污染治虫技术势在必行。"绿色农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赋予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爱军,袁丛英.绿色生物农药研究现状及发展,河北化工,2006.

[2]刚毅.生物农药研究进展,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O3.

[3]世平,产祝龙.诱导抗性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植物病理学报,2004.

[4]刘雄.应重视农业防治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篇10

关键词:环境绿色农业意义途径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营造氛围,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的力度。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生产环节,必须从生产者的教育、引导入手,使他们能自觉保护农业环境,实行科学种养,提高产品质量。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