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十篇

时间:2023-05-29 15:09:29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1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还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的病虫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广大农民和各个地区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作物来说,通过采取防治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1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物中出现了害虫、微生物等有害生物。这种有害生物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之间会出现一个生物群落,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有害生物都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它们的存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会受到其它物种的威胁。每个物种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会有依赖或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农作物种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增长、或减少。

然而在实际的农作物栽培中,要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是单单对某一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或者仅仅使用一种防治方法,去对所有的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防治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在有些地区,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里消灭一部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其生长速度或使农作物不再是绿色健康果蔬。因此,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把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最少范围内,以减小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进行防治时,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防治水平得以提升,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达到最小。

2.1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的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它又可以称作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这项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有害生物和它的天敌是并存的。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2.1.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1.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2.2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种有效措施。化学农药见效较快、成本不高,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方式一直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时,也有几个要注意地问题:

2.2.1提前检测预报。在实施这项化学防治技术以前,有关人员一定要细致地检查农田,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病虫害的防治成果更为显著。此外,除了要对农作物发生的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报外,还要加强对预报网络建设的健全,使预报的条件和手段得以改善。

2.2.2科学选择农药。科学选用农药也是一项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水平的重要也是关键措施。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农药种类很多,对农民的选择也起到了一定迷惑作用,因此,农民在选择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如果选用不当,不仅起不到防治作用,甚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相反,如果选用农药得当,则会很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在当前,并没有哪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所有的害虫,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慎重,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的农药,不能盲目选择。

2.2.3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不能将不同的化学药物混合使用,同时注意使用最新的农药品种,不同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2.3使用物理机械防治

所谓的物理机械防止技术就是指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等来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如力学、光学等都可以帮助农作物防治。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利用物理器械捕杀各种害虫,如可以在田间使用粘虫板或者粘虫网。(2)利用害虫喜欢聚集的特点,把病害虫积聚到一起诱杀。(3)使用障碍隔离法。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病虫害习惯活动的区域设置一些障碍物,阻止病虫害生物蔓延危害瓜果,可以在瓜果上套塑料袋或者在蔬菜基地设置防虫网,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病虫害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田地管理,经常对土地进行除草、施肥或翻耕,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几率。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2

一、发生规律

1蛴螬

蛴螬是金龟甲幼虫的统称,也叫白土蚕,属鞘翅目金龟科。蛴螬主要取食种子萁次是须根和块茎。因为蛴螬的为害,豆科蔬菜很少能够一播全苗。另外,在马铃薯块茎的表面啃食或进行坑状为害,甚至吃去半个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2沟金针虫

沟金针虫又称土蛐蜓,属鞘翅目叩头虫科。以幼虫在土壤中为害块茎。沟金针虫对地温较为敏感,其活动和为害的适宜地温为15-23℃,在秋季9-10月。其为害特点是在种子或根系中窜食为害,或是蛀入主根或地下茎的髓部取食为害,造成种子被食或植株严重生长不良。

3蝼蛄

蝼蛄又叫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以成虫和若虫进行为害,主要发生为害的是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蝼蛄在4月初开始活动,昼伏夜出,于地表下潜行咬食种子或将嫩茎咬断。另外,蝼蛄在地表下潜行常把根割断或对根造成机械损伤,受害根系呈麻状,最终造成缺苗断垄。在温室.由于气温高,蝼蛄活动早,加之幼苗集中,受害更重。状为害.甚至吃去半个块茎,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4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又名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为主。该虫1年发生3-4代,以第1代幼虫为害最大。4月上旬开始出现被害症状,即蔬菜秧苗在地表处被啃食,地上部萎蔫,甚至经常把幼苗从地表处咬断。此虫夜间出来为害,白天钻入土中,不易被发现。

二、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1适时灌水。土壤中的温湿度环境对地下害虫的生长和活动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试验证明,地下害虫最适的土壤湿度在15%-20%。当土壤含水量达到35%—40%时.则停止为害,潜入20cm以下深土层中躲藏。所以,应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情况下,通过浇水来控制地下害虫的为害。

1.2除草。在整个生育期要及时除去地边、沟渠边和空荒地的杂草,减少地下害虫的中间寄主和产卵场所。

1.3土壤旋耕后进行镇压,减少土壤孔隙,恶化害虫生活条件。在蛴螬大量发生的地块,冬初翻耕土壤,直接消灭一部分蛴螬,同时将大量蛴螬暴露地表或浅土层中,使其被冻死、风干、天敌啄食。

1.4施用腐熟有机肥。用秸秆和牲畜粪堆沤的肥料吸引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进入活动并产卵,如不腐熟,则其中含有的大量虫卵将被带到土壤中。因此,一定要施用经过高温腐熟的有机肥。

1.5对作物秸秆等残体实施综合处理。(1)发展秸秆燃烧发电,用燃烧的方式处理一部分秸秆。作物秸秆直接还田要控制还田数量,并且同时施用化学杀虫剂;(2)发展规模养殖,用生物消化的方法处理一部分秸秆。

2化学防治

2.1喷药防治。在蔬菜出苗期,用50%辛硫磷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喷幼苗根部土壤,间隔7d连喷2次,以防治白天躲藏在浅土层中的小地老虎以及预防其他地下害虫的为害。确保全苗。

2.2毒土法。用50%辛硫磷3.75kg/hm2,加水37.5k/hm2,喷于375kg/hm2的细土上拌匀成毒土,于播种时橵于播种沟,既杀虫又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2.3药剂灌施。在害虫大量发生时(5月中旬)可随水灌施50%辛硫磷15L/hm2。由于灌施用药量大,对蔬菜污染严重,所以不提倡用此法,但在繁种田可以适当利用。

三、结语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3

关键词:农作物;农业害虫;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化学农药;害虫防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无公害农产品已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消费目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与农药残留的标准要求越来越严,特别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植物保护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农业减灾保产增产技术体系的基层农技部门,如何搞好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保护好植物,促进高产、高效、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环境,利用好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将是我们基层农技部门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现状

1.缺乏综合防治的意识

由于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低,对科技兴农的认识有限,防治虫害的专业技术落后,没有积极主动的防病治病的意识,往往是被动的等灾害发生后再采取补救措施,亡羊补牢,治标不治本,给虫害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2.对害虫重治轻防

在作物害虫发生之前,不考虑怎样预防害虫的发生,到害虫发生时才想去防治,往往达不到防治的预期效果。近几年,地下害虫又十分猖獗,特别是金针虫对小麦、春玉米等作物危害较大,减幅达20%~50%。主要原因是害虫隐藏在地下越冬、越夏,使群众造成麻痹心理,不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土壤处理预防害虫,重治轻防,导致出现虫害发生后农产品产量降低质量下降。

3.单一重视杀虫剂

现代杀虫剂绝大多数都属广语性,它不仅能消灭害虫,也能杀死害虫类的天敌和其它益虫,其结果使得漏网的害虫失去天敌而加速繁殖,造成了虫害的再度发生。另外,原来危害不大的次要害虫因失去竞食对象也可上升为主要害虫,造成新虫害的流行。其结果是对作物的危害往往比采用杀虫剂前还严重。人们为了加强防治加大剂量,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与日俱增,终于达到难于或无法防害的地步。

二、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的对策

所谓综合防治,就是在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农药甚至不使用农药,并结合其他无害化措施控制害虫,使害虫不再对农作物造成经济损失。要搞好新情况新要求新标准下的植保工作,我们必须继续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走持续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补救,协调运用好各种防治措施,使害虫的预防、控制达到无害化。

1.做好害虫预测预报工作

农作物害虫监测预警是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害虫测报是首要任务。每种虫害的发生与气象因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层农业技术部门要结合气象资料,搞好害虫的中长期预测预报,提高其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要消灭虫源,减少害虫越冬越夏基数,从害虫发生的环境、土壤、场所等源头抓起,控制害虫发生为害,是综合防治害虫的一种最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作物的保护离不开预测预报,通过预测预报可以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减少作物被病虫危害。

2.种植合适的高产抗性品种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抗虫品种渐渐推广普及,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制定推广适宜本县区生产,且产量、米质、抗性都较好的优良主导品种。以方便农民朋友根据自己的生产条件和习惯,选准好品种。

3.推广利用农业栽培新技术

推广健身栽培控害技术,发挥农作物自身的抗虫作用和补偿效应,把传统的农业防治措施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用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控制害虫的发生为害。如地下害虫最喜食禾谷类和块根、块茎类作物,实行禾本科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或间作套种,结合深耕耙翻、重施有机肥可有效控制害虫发生为害;科学进行肥水管理(N、P、K合理配比),及时清除田边杂草残体,能有效切断越冬(或越夏)成虫滋生蔓延,减少害虫发生为害;果树上的套袋保护及作物生产中的棚膜覆盖,不仅可有效防治害虫为害,还能促进果实发育、提高果实品质,还可有效利用地热光能,减少环境污染及用药成本。

4.大力实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主要措施是利用天敌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等进行防治作物害虫,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抗蚜威只杀伤蚜虫,不杀伤天敌,赤眼蜂、瓢虫的利用等,可有效防治棉铃虫、蚜虫)。但生物防治的作用速度缓慢,生物技术推广较为困难。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生物防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修饰微生物(Bt和杆状病毒)本身基因以提高其对害虫的感染力,或与异源病毒重组以扩大寄主范围,或将外源激素、酶和毒素基因导入杆状病毒或Bt基因组中以增强其致病力、寄主范围和快速寄到能力。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杀虫剂的抗性基因转移到天敌中去,改良天敌的基因组成,使其产生抗药性,提高其在田间的生物种群竞争能力。利用微生物农药治虫,包括病毒、真菌、细菌,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减轻农药的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2000年以来本市试验示范并大面积推广了生物制剂添丰代替氧化乐果防治小麦蚜虫,1.8%虫螨克防治美洲斑潜蝇,效果较好,对人、畜、环境安全,且经济、有效期长,属于低毒低残留农药。在未来农药的发展中,生物农药将会占据愈来愈大的空间。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作好病虫的防治工作,在病虫防治中不排斥使用化学农药,但反对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更反对滥用化学农药。通过改进施药方法和施药技术,适当放宽化学防治指标,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菊酯类农药,要与其他防治害虫的有效药剂合理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大面积单一使用,以延缓害虫抗药性;加强抗性监测治理;开展用药培训和指导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生产规定,推广标准化、无害化植保技术,确保农业生产无污染。

6.积极推广物理防治等其他措施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4

一、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组织实施

1、建立基点,以点带面

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广大农村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抓好基点极为必要。为此要做到市有基点乡、乡有基点村、村有基点户,逐级设点,以点带面搞好综防技术的推广工作。试验基点侧重在作物品种抗性鉴评、病虫及天敌种类调查、必要的生物、化学试验和防治指标、施药技术研究等方面;示范基点主要做好农作物对比试验,示范区按方案落实到乡村的实际面积,发挥各基点的示范作用,使综防技术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建立综防领导组织,明确责任制

农作物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具有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保证。根据肇州县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落实综合防治技术的各项任务,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使农作物综防工作有组织上的保证,研究制定《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方案》,并建立综防领导小组和综防技术小组,按照方案规定保证实施,做到责任分明,层层有人抓。

3、搞好技术培训,普及综防知识

结合”科技之冬”、”指百联十”科技大集等形式,培训乡、村、户的技术骨干,充分利用媒体及时普及综防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综防意识,从而推动综防工作的开展。

二、综合防治重点与策略

1、防治重点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全面考虑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防治技术体系,将病虫草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对主要危害农作物的大豆菌核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玉米黑穗病、大斑病,大豆食心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二条叶甲、蚜虫、潜叶蝇,突发性草地螟恶性杂草重点防治。

2、防治策略

鉴于肇州县农作物苗期害虫多为点片发生,且具有明显的补偿功能,应重点抓好播种期和成株期防治。其中播种期以预防为主,通过抓好“三种”、“三推广”,对主要病虫草害进行田间防治,苗期为管防结合,以测报为依据,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田间挑治;成株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明确主攻对象对病虫进行兼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良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健身栽培,配合各种措施,综合治理草害。

三、防治措施

1、开发利用生物制剂,强化四大作物健身栽培

以保护利用天敌,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制剂,把推广增产菌、赤眼蜂作为综防重要内容,通过以菌治病,以虫治虫,强化农作物健身栽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

2、充分发挥农业措施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农业措施农业技术、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对病虫种类及其发生危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种植物在生存竞争中,都不同程度的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抵御外界干扰的抗逆能力,主要表现在作物的耐害性、抗虫性和受害之后的补偿能力。充分利用作物的耐害性、抗虫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的品种。利用作物的耐害性,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其优点,一是成本低,方法简单易行;二是不污染环境;三是在综合防治中能和其他措施相配合。具体措施为:

(1)选用抗病高产质优良种,选用良种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也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

(2)实行人工和机械选种,防止病粒、虫体、虫瘿、草籽、菌核等随种播种,成为初侵染来源。

(3)种子处理,实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杀菌剂拌种。

(4)轮作,实行统种分管。实行轮作是不增加任何投资减轻病虫损失最有效的途径。

(5)推广农业措施,调整群体结构。大豆推广精量点播,玉米综防田提倡催芽播种,降低发病率。

(6)推广精细整地,恶化病虫生境。翻地、细耙地病虫害明显低于未翻地,大豆病粒率减少,虫食率降低;玉米综防田拾净茬子,耕翻整地,降低虫源基数和病菌成活率。

3、综合治理草害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5

关键词:农作物 病虫害 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农作物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对农民的生活与生产利益有着重大影响,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好坏以及收成量的多少对农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当前在国家对三农问题重视的同时,也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农作物的生长上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及关注。

目前,农作物产生病虫害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就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然而单依靠化学农药实施防治,既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又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不灭反涨的反效果。

一、谈谈对防治病虫害的认识

如今,很多农民在农作物出现病虫害后,由于其没有一个全面,综合的防治方法,因此致使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使得防治效果不是很好。多数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认识都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认为只要采用一些防治技术就可以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发展,对全面综合进行病虫害防治又提出了新的定义及要求,即:需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包括作物的生长规律、作物的耕作规律、作物生长的外部环境等,并以实际问题为依据,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对症下药,开展全方面的有效防治工作,从而确保作物的安全生长,实现增收的目的。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了解到在实施全面性、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必须以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出发点,采用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同时还要协调好不同手段及措施之间的关系,并且要遵循自然界发展定律的要求,不是杀光所有的虫害,就可以保护作物的生长了,我们要尽量将病虫害的危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令虫害的危害既不至于太大,又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长,这才是进行防治病虫害的主要目的。

二、进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对作物进行结构调整,改变耕作制度,种子的抗病虫性较差,不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农作物发生重大病虫害。目前病虫害又到了一个高发期,病虫的整体趋势是种类增多,繁殖频率越来越快,扩大影响区域,时间得到了延长,严重性加强;此时,新病虫害取代了老的病虫害,成为新一轮的主角,大大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及防治成本。以一处温室蔬菜大棚为例,其不断的扩大种植面积,而且还连年重茬种植,使得辣椒根腐病,蔬菜根结线虫病,斑潜蝇,白粉虱等新病虫害一跃成为了主要病虫害,连年发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二)采取防治欠缺及时性

大家都知道,要对某一事物进行防治,适合时期的选择很重要。因此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把握好防治的最佳时期,但目前形势来看,大多数农民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掌握不好时机,病虫害都已经产生了很多了才进行防治,已经为时已晚了,既给防治带来了麻烦,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三)进行防治的手段相对落后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方法不够科学,防治时间上,是有病才防,有虫才灭;对农药的品牌及剂型的选择;配比浓度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还是单凭经验来判断,做不到准确、及时。二是农民的技术水平有限,在进行防治时多是依赖化学农药,在农业、生物、物理等方面的预防措施应用相对较少。三是掌握不好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导致防治质量较低,效果不够理想。四是农民所使用的用药器械落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防范意识较低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管理时依旧停留在单靠化学药品进行防治的传统做法里,对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到位,觉得其实并没有多么厉害,故此导致了人们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较低。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防治病虫害的一些新兴的科学技术,更不会谈到合理利用了。此外,对农药使用的不合理性,例如使用药剂的分量、使用的周期及方法等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很多实验表明,错误的使用化学农药,会对作物产生很大的危害。

三、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方法

在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单一的通过化学农药的作用是不够的,必须要全方面的进行考虑,将潜在的危险也要考虑进去,再进行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实用性防治措施。

(一)采取科学先进的防治技术

对作物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不但要认识,更要学会其使用方法,将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例如,在虫害繁殖方面的工作,等到它们大范围繁殖后在去防治就晚了,因此必须做好对它们的监测工作,利用科学的监测仪器或者机器设备,分析出病虫害的生长情况,并在实践中提高监测水平,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二)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农业专职技术人员的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另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大量的科技培训。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召开现场学习会议以及科普知识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提高农民对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素质。

(三)对农药市场加强管理,保证农民用的都是放心药

对农药经销商通过岗前培训,规范其经营行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要落到实处,严格把守农药流通的关口,从源头上杜绝假药、危险性药品流入市场,保障农民用药的安全性。

(四)大力提升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及示范力度

以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为原则,大力引进植保新技术及新药剂,向广大农民展示看的见的成果,使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结束语

防治病虫害并不是表面那么简单,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不是做几个简单的防治技术就完成了,而是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将潜在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还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到全方位的有效防治。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从而使得作物增收,农民收入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德新.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3,08:52+54.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6

关键词: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26

一直以来,水稻的病虫害都对水稻的种植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如何防治病虫害也成了种植水稻的农户比较关心的话题。但是防治的工作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每个农户对水稻的生长周期的认识,才能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治理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目的。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水稻种植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

1 常见的虫害

水稻的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稻飞虱等。

2 水稻种植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法

2.1 强化病虫害灾情的预测、预报技术

要想对病虫害进行科学地防治,就要对病虫害的灾情进行准确的预报和检测。要对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进行动态的检测,不断提高水稻病虫灾害的灾情预报的准确性。将比较健全的防治对策以及病虫害灾情动态的信息传送网络建立起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广播电视机等媒体平台资源,指导农民进行防治病虫害,这也是当前应用和研究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当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2.2 在治理病虫害的区域应用生态的调控技术

目前,国家应用以及研究的农作物防治技术,很多都是以种类进行区分。因为不管是在哪一个生态的区域,同一时间会进行很多种种类的农作物种植,而在一般的情况下,不一样的农作物病虫害会发生交叉行为,特别是农作物和天敌常常会互相影响,在病虫害、前后茬作物、天敌之间也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一些针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所以,要实施区域治理。所谓的区域治理指的是把整个生态区域当作一个整体,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原理更好的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2.3 农业防治

2.3.1 科学的水稻种植技术

当前,我国在研究水稻优良品种这个领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也研究出了许多高产的优良品种。要想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就要应用能够抗病虫害的水稻优良品种。环境在不断的改变,农作物要遵循物竞天择这个自然规律,也在不断的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在种植水稻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控水和施肥,让水稻能够抵御住一些病虫害的侵入,让水稻能够茁壮的成长。当前,我国应用的都是比较单一的水稻种植方式,因此特别容易引发一些病虫害。为了解决这个问},科学和合理施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肥料使水稻自身缺少的微量元素得到补充,不断提高自身的抵抗力;要慎重的使用农药,最佳的方式还是将天敌引入来进行防治,对于病虫害,一定要在水稻生长的阶段科学控地制农药的使用,在以往的水稻种植当中,只要一发生病虫害,就避免不了使用农药。水稻生长的过程中,难免遭到一些病虫害的侵入,为了使得水稻的产量得到保障,只能够选择农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要采用不同的种植技术,不一样的水稻种植技术能够抵抗不一样的病虫害,假若能够整合几种种植技术,就能够使水稻抵抗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些感染过病虫害的稻草以及稻田,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焚烧处理,有效控制病虫害;在冬天的时候,要定期地翻翻土地,灌水泡田。

2.3.2 水分管理

在水稻的种植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水。针对不同的水稻生长时期,科学合理的用水,将水稻田的环境不断改善,使得水稻的抗病性得到有效提高[1]。

2.4 物理防治的方法

将一些物理因素以及简单的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比如光、电、热、湿度、温度、声波,用于防治水稻的病虫害,就是物理的防治方法,如为了致使害虫不育,采用不同波长的放射来照射;为了扰乱病虫的代谢,应用超声波和仿生学原理;为了诱杀害虫,用高温高压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工作中,物理防治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以下就是几种具体的方法。

2.4.1 虫害的防治

尽快人工摘除一些受损的植株,这样可把虫害一起摘去,有效地进行了人工防治。为了实现大面积的灯光诱杀,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通过这种物理的方式来有效地治理虫害。

2.4.2 病害的防治

要严格的对抗病品种进行筛选,在种植水稻的时候,均匀给药,这样就能够在水稻的成长过程中,有效减少虫害同植株接触的机会[2]。

2.5 生物防治的方法

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生物之间的天敌关系来进行的。生物防治的原理就是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在进行生物防治的时候,要对病虫害进行分析,针对病虫害采取相应的措施。这种生物防治的方法对环境并不会造成污染,成本也比较低,方法也很简单,是一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以下就是具体的方法:寄生蜂、农田蜘蛛等害虫的天敌能够有效防治水稻的病虫害;水稻关键的害虫同蟾蜍等一些两栖动物之间是天敌的关系,利用这些两栖动物能够对水稻田当中的蚜虫和瓢虫进行有效控制;为了防治水稻的病虫害,也可以利用微生物的技术,比如可以通过井冈霉素来治理水稻纹枯病[3]。

2.6 化学防治的方法

利用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来治理水稻的病虫害就是水稻的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有快速的消灭速度、好的防治效果、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消灭力度很大等优点,在任何时候都能大面积的发挥作用。但是假如长期的使用这些农药,就是有很多的副作用。比如对水稻的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农药残留的污染还有致使人畜中毒、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产生生物的抗药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预防主要,综合防治”的科学防治方针,坚持适当用药、科学用药、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对症用药,推广一些高效低毒的、低残留的一些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污染的农药,禁止使用一些高毒以及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争取以更少的防治成本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 结语

在生活当中,水稻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大米好吃又营养,就要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应用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才能够将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有效提高,够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到更健康的大米。

参考文献

[1]李泽华,马旭,梁莉,等.基于灰色关联的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3,21(6):1167-1177.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7

关键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些无污染、无农害的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的手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防治手段将逐渐发展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手段,并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有害生物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生产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当前较为严峻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不相适应;病虫害防治的测报、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使预警能力低下;病虫害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病虫害预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病虫害测报、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难发挥这两项工作应用的作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使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科技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科技研究开发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不能迈入正常运行轨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如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而育苗的只负责幼苗培育,甚至有些地方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过程中不对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认真考虑分析,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防治经费不足,致使抗灾减灾能力低下,使正常的生物防治手段不能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导致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与现行生物防治手段不能正常连接。同时,加上生物防治手段见效时间缓慢,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使生物防治手段很难在农村推广。

2 生物防治防御措施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防御应当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为了做到未雨绸缪,结合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应强化防治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防控能力技术储备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从而为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生态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无公害农业对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使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在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对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标本室、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生产上也将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的应急防治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主要手段。推进生物农药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观念,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晶(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

2.2 强化基础研究,重视预防技术研究,加大研究力度

发展微生物农药,政府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首先应组成一支微生物农药科研队伍,建立省级微生物农药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当前生产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可根据其作用位点和活性中心反推导,指导菌种选育,创制新农药,更新剂型,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积极研究与推广各项科技项目,为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重点工程开展预防技术研究工作。从预防工作需要出发,把解决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生物预防技术、预测预报方法、无公害预防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等实用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

2.3 加强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对于生物灾害预测工作而言,能够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并充分结合历史观察资料,对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可能发生的数量、规模等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以及农民做好防御工作。

2.4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的需要,生物防治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方能奏效。需要充分动用电视、网络、报纸、召开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舆论宣传,让广大林农切实认识到积极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意义。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更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给防治林农适当补贴等,变被动为主动。改善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发展环境,应始终把舆论宣传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有关生物防治的防治方针、防治技术等,使各级政府与农民充分认识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广大农民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性,为落实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生物防治对衣业害虫的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具有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影响小、无公害等优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森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农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8

【关键词】四川;农作物;植保;途径

1、强化重大病虫灾害的预见性

农业生产中重大病虫灾害的威胁极大,做好重大病虫灾害的防范尤为重要。为此,本部分将着重介绍如何强化重大病虫灾害的预见性,以期更好的预防重大病虫灾害,保障农业产业生产的安全。

1.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物灾害的防控工作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及时的发现病虫的发展动向和灾害的程度大小,有效的提高重大病虫的防控效率。比如可以建立四川植保信息共享网络,利用数据库来增强四川各个地方的重大病虫害的防控工作。除人工处理外还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病虫远程控制,利用实时监控系统增强病虫害的治理效率,从预防监控到实际处理整体提高重大病虫害的预见性。

1.2加强重大病虫害的预测。工作人员要根据以往的生产经验,结合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高田间的监测水平,提升情报传递速度和预测质量,利用GPS等技术手段提高病虫害的数据采集准确度,实行全天候二十四小时轮班制,争取做到重大灾情发生前能够有效的检测,并能够及时的上报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外实时公布病虫害的防控情况。

1.3定期更新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方案。农业检测部门要气象、科研及救灾等部门强化合作力度,四川各级政府部门也要重视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将责任逐级落实,随着防止病虫害的技术和手段不断完善,部分害虫也会进行定向的变异,因此重大病虫害的防治方案要定期进行更新。

2、提高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科学性

四川地区的农作物生长中常见的就是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本部分就提高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科学性做出了分析。

2.1选择合理的预防措施。小麦条锈病是四川地区农作物常见的病症,条锈病的发生对于小麦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条锈病的防控必须做好长期防控的准备,要坚持进行品种的抗性的检测和生理小种的监测,为条锈病的大面积的防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根据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先天特点,采用品种退出制度。积极的推广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并科学合理的布局农作物的分布,比如在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盆内冬繁区种植不同的小麦品种,在冬繁区采用混播种植的方式进行播种。积极推广在种植前进行拌种工作,要采用效果较好但相对环保的药剂进行拌种,还可以进行农作物带药种植等技术,这两种方式都能够起到压低菌源减低发病率的作用。

2.2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现代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尤其是对于病虫害的持续防治,生物防治手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川近几年来实行的生物防治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主要的手段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控制农作物及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积极研发新型的农药对于病虫害的防控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再者就是积极的利用生物天敌进行保护,利用田间留种作物放宽防治的指标,必要的时候采用人工释放天敌等措施来实现病虫害的防控。

2.3丰富农作物防控灾害手段。利用生物多样性进行病虫害的持续防控,是仅今年逐渐热门的防控手段,比如四川地区从2002年就开始实行的杂糯间栽控病增产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根据相关数据表明采用间栽糯稻品种的平均发病率比不使用时降低了百分之五十作用,大大提高了糯稻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提高农作物控害的有效性

3.1建立病虫害防控示范区。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能够有效的控制重大病虫灾害的发生,能够有效的减少由于病虫害引起的产量下降,比如对于小麦常见的条锈病的防治,针对条锈病发生时间早,发病点多,覆盖区域广泛的特点,采用在主要种植区建立防治示范区,充分发挥各个防治区的监控作用,有效的延长了秋苗的发病时间。还有比如稻瘟病的防治,采用有组织的高强度预防措施,强化灾情的宣传工作,有效的控制了稻瘟病的发生,由于有效的防控而挽回的粮食产量不计其数。

3.2实施IPM战略。实施IPM战略是从政策和体制上为病虫害的防控进行双重的促进,并在防控病虫害的同时强化环保理念的渗透,比如四川省成立的病虫综合防治委员会,并对使用剧毒、高度及高残留等农作物进行了明文规定。并且四川省还建立了许多IPM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以每年增加五十个示范园区的进度进行建设,同时积极的创新开发IPM技术,强化IPM技术的推广力度,对于四川省重要的农作物比如水稻、蔬菜及茶叶等的IPM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大力推广IPM技术的同时,注意环境友好型措施的应用,需要强调的是在使用IPM技术的同时要注意采用不伤害天敌的防控措施。今后需要进一步强化IPM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3.3结合生态维护。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在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型农药以及其他多样化生物防控技术都要在环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维护生态平衡也是农业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现代植保工作必须基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为了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的安全,这样虽然短期内能够获得一定的效益,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说得不偿失。

4、结语

四川作为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大省,做好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现代农业植保工作要结合现代高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控及动态监测,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有效的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引起的损失,现代植保工作不仅要保证农作物的质量安全,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对于生态系统的积极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植保工作需要农业管理部门与农业从业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粮食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现代植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宁淼,邹秀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J].科研管理, 2009(06).

[2]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12).

[3]向平,唐江云,李晓,等.四川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J].杂交水稻,2011(02).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9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研究 进展

中图分类号:S435.1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71-01

引言:米饭是人们饭桌上非常常见的主食,这种主食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易于消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不仅是世界上水稻文化的起源地,同时也是世界上水稻生产产量最多的国家。纵观现代,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展,水稻种植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水稻实际种植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较大面积的病虫害,这一情况会严重损害水稻的生产产量与生产质量。如何结合水稻生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现阶段发展需要重点思考内容。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进展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

(一)国外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国民素质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越来越为关注,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为重视,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生态防治手段。避免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应用大量的化学药剂,积极进行生态化水稻生产建设。国外有关生态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科研成果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美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典型,国家发展过程中对水稻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民生活的需求,美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投入了较大资源,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在生物防治、遗传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可观成绩。在保证不会对自然环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前提下,为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国内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世界上水稻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我国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科研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也取得了很多可观性进步。现阶段,可以抗病毒水稻品种选择、水稻病虫害检测预控、病虫害产生实质原因研究等方面都逐渐接近世界领先水平。水稻作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水稻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稻农业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势中。为了提升水稻生产产量,在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种植人员任然更多的应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我国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还不够成熟化,这也是我国水稻种植领域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面临的新问题分析

(一)水稻品种和多元化导致新型病虫发生

社会经济市场对水稻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性,致使我国水稻种植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优质、多抗水稻品种培育较为落后。对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对象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在长时间化学药剂病虫害防治模式下,多种病虫害抗药性逐渐增强,以往应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栽培种植领域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稻瘟病、白叶枯等较为严重的水稻病虫害频繁发生,对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提升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农作物种植结构改变致使病虫害新情况出现

为了克服重迎茬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通常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镶嵌、 轮作种植。然而,不同作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致使病虫等有害生物频繁流通, 单一病虫或单一作物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已不再适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研究稻区病虫害发生的新规律已迫在眉睫。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出新要求

以往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水稻栽培种植人员更多是选用见效快,并且适合大规模应用的化学药剂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这种防治技术非常可以较为高效的预防和处理水稻病虫害,但是如果应用不当、频繁应用会导致水稻农药残留程度较高,对水稻种植区域流域水质以及生态环境平衡也会造成严重损害,生产出的水稻产品对人们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一定威胁。为了提升我国水稻生产质量,为社会民众提供质量过关的水稻产品,我国对水稻种植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健全和完善,要求水稻种植人员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应用甲胺磷、久效磷等众多高毒性的农业药剂。水稻种植人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只是看重水稻生产产量,要逐渐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意识,从而在不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得水稻生产呈现出生态化的特性。

三、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一)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

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必须对病虫害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报。建立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病虫害预报系统及防治决策信息魇渫络,合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及时传输信息,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二)农业防治

1、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水稻种植时应优先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好、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品种,从而减少病虫害发生频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化学农药的施用。如可以选择华优 638、星优 712 等抗稻瘟病的品种。此外,为了有效防止因长期种植而抗性降低的情况,应不断更换稻种。

2、种植前对种子做防害处理

为了控制水稻种子上虫口的数量,尽可能地提高抗性,水稻种植前应挑选叶毛较多、质地较硬、叶子较窄的优质水稻种子。播种前采用低浓度的强绿精等消毒液浸种,有效预防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

结语:综上所述,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根据水稻生育特点和以往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防治期内结合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环境的化学药剂去防治病虫害,确保稻米安全、绿色,保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晓霞.农作物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22)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建设。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大量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成为相关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

1现阶段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1通过天敌进行防治

主要是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害虫天敌,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天敌的保护和利用:(1)通过保护天敌昆虫,使其自然增值,这种方式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以及天敌的特性来使用;(2)通过人工干预,使其大量繁殖,这种方式的针对性较强,通常是在一些自然天敌不足以抵抗害虫的情况下使用,目标明确;(3)从外地引进天敌,逐渐改善本地天敌的内部组成,提高其对害虫的整体控制能力。如,赤眼蜂可以有效防治松毛虫,瓢虫、捕食螨等可以有效防治蚜虫、介壳虫等。

1.2通过人工性信息素进行防治

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只在少数害虫出现时才得以使用,可以对一些害虫进行更有效地预测和防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能够通过引诱、刺激、防御等方式抑制害虫的进食、等行为,降低其繁殖速度,并进行有效猎杀,专一性强,且该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同时也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是现代农业防治害虫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构树诱杀桑天牛、蔷薇诱杀云斑天牛等。

1.3通过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生物农药防治是指通过生物活体对害虫进行抑制或猎杀,是一种天然的农药,其包括的种类较多,如真菌、细菌、昆虫病毒等。由于生物农药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造成伤害,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循环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着明显的生态保护优点。此外,这种方式对温湿度、阳光、雨水等有一定的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述内容进行综合考虑,挑选合适的时间喷洒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可以有效防治松毛虫、天幕虫等害虫。

2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的崛起,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2.1抗虫、抗病基因育种

基因育种是以一种类似于设计的方式,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通过既定的程序将植物抗病虫基因,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剪切和拼接程序。再通过人工重组的方式,将该基因转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大量复制,使其能够将遗传信息表达在宿主细胞中,以产生新的植物品种,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最后再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大量繁殖,并应用于实际,切实解决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基因育种中,常见的抗病虫基因有:杀虫毒素蛋白基因BT基因、蛋白酶抑制基因CPT1基因等。

2.2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主要是指先对病虫害天敌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弥补其在生物防治上的不足。在目前使用的杀虫毒素蛋白基因BT基因中,其展现的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性非常突出,被应用于害虫防治领域已经有很多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生物农药也存在一定弊端,如见效慢、宿主范围窄等,使其在使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后续的时间中,国外科学家从BT基因中分离了编码,并对其进行修饰和改造,使其抗虫性得到了有效提高,目前已经在树木的害虫防治中被广泛应用。

2.3杀虫工程微生物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基因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运用工程微生物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非常有效,并且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专家通过对相关病毒的改造,有效提升其杀虫效果,并在研究过程中量化生产,不断扩大杀虫范围,为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工程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有效防治地老虎,甚至有的专家直接将BT基因转接到土壤的芽孢杆菌中或是直接将其转接到枯草杆菌上,通过发酵产生效果更佳的杀虫剂,实现地下害虫的有效防治。

3结语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园林植物发展中,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影响了园林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城市环境的整体建设。只有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够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才能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吴霞.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2)

2黄正鸿.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农业与技术,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