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知识点十篇

时间:2023-11-13 17:51:57

经济知识点

经济知识点篇1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根本依托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紧紧围绕科学技术这个核心,以高科技创造性人才为实施载体,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在经济运营中的作用,让实用、适用的知识对所有的经济行为真正起到决策性的引领作用。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

1.1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不是以资源的消耗为特征而是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增值、知识的使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它最大化了生产中的知识含量,也使生产紧紧围绕在了知识这个核心周围。知识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1.2知识经济是自然-人-社会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1.3知识经济是使经济向轻型、高端化发展的经济形态。只有紧紧依靠高科技的经营手段,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才能使产品提高更多的附加值。

1.4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高效经济。正是由于知识经济中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网络系统十分完善,便于各种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促使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成为可能。虽然知识经济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但是,它还要以工业经济作为改革载体。只有充分发育的,成熟的工业经济,才能成为知识经济孕育发展的温床。而知识经济又能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带动工业经济的知识化、科学化。通过对这些必要环节的研究分析,当今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具备知识经济的雏形,这些国家里,知识经济正以强大的发展势头逐步代替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

而我国目前还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经济,知识经济还极不成熟,还处在初步的萌发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还未能达到足够的支撑力。而且我国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现有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的制约。而且我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的知识、科技含量不足。所有这些都限制了知识经济在我国的产生发展,也就是说我国不可能简化全面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太多因素说明了要实现知识经济的困难程度,但是也不能就此否认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速度。事实上,社会经济的科技化,知识化已经在我国潜移默化,知识经济的脚步声已经在敲击着中国经济的耳膜。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经济的具体特性给我国经济进行了分析定位:知识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萌芽、萌动发展阶段,但是切实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向知识经济发展转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目标。

2 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2.1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逐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农产品的供求格局上已经科学化转型,从长期短缺转变为需求总量基本平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今后农业制约因素不再单纯是资源约束,而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产品市场形成了新的需求约束机制,在农产品销售上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产品销售不及时,产生效益的波动大,增产并不一定增收,甚至还会出现增产减收的情况。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中,经历了近 20 年的高速增长的辉煌后,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日益突出的需求制约。

2.2 在农业的要素投入中,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开始绝对下降,平均年减少700 多万人,与此同时,资本要素则加速注入农业,使得物质损耗占农业产出的比重逐年增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意味着农业产品成本加速上升,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数量日益增多的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存在,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不仅如此,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的态势,也大大加深了这一矛盾。

2.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产品的依靠度很高,而且农业经济一直以来收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就很大。在世界经济动荡期,受到的冲击、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家知道,旧的经营体制对我国农业、弄产品都是给予重点的扶持保护的,与国际竞争的关联度极低,几乎不受国际经济形式的影响,这样的发展环境也就造成了,政府只要单纯提高农产品价格就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对农民生活进行改善。

然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高度开放的经济大环境也势必要求农产品市场的适度开放。由于国际经济的冲击,农村经济无法适应经济的高速转型,所以很多市场性的负面问题都相继出现。(1)农村经济逐渐脱离了政府的扶持保护,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近期,增长增速趋势更加不明显,也就使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度大大增加。(2 )农业投入、农业再生产在多年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近年来,农户的农业投资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资金、技术严重投入不足,这已影响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3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农业一直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但今天它明显显得有些后劲不足,这种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本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内需的扩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 借助知识经济的发展,通过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

如果说,通过农村人口城市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话,那么,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则应当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优、特、土、尖等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小城镇发展规划。

3.2 放宽各项政策,吸纳中外资金,营造宽松环境,广纳天下人才。力争在小城镇中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准和较高知识含量的现代企业。

3.3 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资源条件优良、交通便利、乡镇企业有一定发展的地方,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使小城镇健康、顺利地发展起来。

经济知识点篇2

知识经济是继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工业经济是以材料、能源等为主要内容的物的因素居主导地位,产品生产主要是集成资源。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因素,人们开始认识到:人尽其才(能)是物尽其用的基础。产品生产不再主要是集成资源,而主要是集成知识(智力)。产品的知识(智力)含量越高,价值越大。可见由工业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从生产要素看,主要是由资源依赖型经济转变为知识(智力)依赖型经济。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特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发展。

物本管理把人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和生产操作的工具,最多把人看作是“经济动物”,而把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作为管理工作追求的首要目标。因而物本管理,是一种单纯以效率和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管理。

从管理发展史看,20世纪初期,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因为泰罗基于“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设备的附属品,他倡导的“时间研究”、“动作研究”就是使人依附于机器,把人性物化,把人也当作物来管理。因而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

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使它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可定量化、可优化等特点。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只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单纯的“经济人”,未免太简单化了。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于是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本管理的思想在理论上更趋成熟,在实践上也较广为流行。

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即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精神生活,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出发点。因而认为: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而应更重视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人本管理认为,管理者首先不应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如实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social man)以至“文化人”(叫cultural man),从而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有质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现的。这是人本管理的重大特点。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本的关键在于人的智力。由此而形成了比一般所说的“人本管理”更高一个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管理”,它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二)管理思维从科学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转变。

1.科学思维方式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对比。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具有推理严谨、定量分析严密等特点。“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科学思维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它是近代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探索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通称为科学思维。人类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cognition)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感知,感知形成观念(conception),是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因此,从认识论看,语言是认识的工具。“科学语言”是自然科学家认识“物的世界”的重要工具。“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是基本特征。因为自然科学向来被称为精密科学,其“精密”之处就在于:可以借助于严密的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可见,“科学语言”是“科学思维”的外壳。

人文思维包含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人文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因为它研究的“人文世界”不同于“物的世界”,它涉及“精神世界”(mental world)不具物质实体的许多复杂多变的方方面面,如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伦理等,这些都是难于甚至无法直接从量上进行把握的。因而对于它们,并不追求条分缕析地进行刻画,而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特征,寓理于形象,通过慎思明辨,综合、权衡,达到对研究对象整体性的质的把握,这是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重大差别。与此相联系,“人文语言”,作为人文思维的外在形式,是以“思辨定性”为其基本特征。

同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称“科学思维”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中常用的人文思维方式也可称之为“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在于后者的精确度大,前者的自由度大。但艺术家应用艺术思维进行创作实践,也要严格遵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也就是:艺术作品既要有生动的细节上的描述,更强调系统整体性的把握;细节的描绘,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性主题的体现。如黄河大合唱,许多音符组合起来,能唱出黄河奔腾澎湃整体的雄伟气势,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又如画家作“登泰山图”,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方向取景,最终要能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艺术家是如此,管理学家也应是这样。

2.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不同类型的管理。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因而以物为本的管理系统,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精确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思维”,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从中取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采用数量化方法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并可编成严密的程序,用计算机来模拟再现。

人(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在于人(智)本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人总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因而在人(智)本管理中,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总是起主导作用的。与此相适应,人(智)本管理认为,不可能从员工的屈从中得到真正的创造力,因而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思辨定性”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度较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力求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当代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把管理视为一种“自由艺术”(management as liberal ar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而不是刻板的机械性的工作的见解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即使今天的电脑技术已经高度发展了,归根到底,它还只是一个“数字相关系统”,是不能直接用来分析、处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相关问题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属于“人文层面”的问题,已超出了现有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范围,需要用“人文观”而不是“技术观”为指导来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在这里,人文思维、艺术思维的运用,是起主导作用的。

(三)管理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向“满意性”转变。

一般都认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现代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决策者从“客观的理性”(objective rationality)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唯一的“最优解”(optimal solution)。为此,就要求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严密的数量分析,从而把决策模式的重心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中国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会计的新特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与上述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呈现的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本管理”的要求,以及基于对管理特性的新认识,管理会计应遵循艺术规律,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注: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德鲁克)所说,在管理上“我们需要的是进行衡量,而不是计算”(we need to measure,not coun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科学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例如:关于顾客满意程度消长变化的分析,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的,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影响的种种因素。

三个“并重”是指:(1)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对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用其他形式如文字说明等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如考核学习成绩,100分制是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另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把学习成绩分成3个档次。按百分制,认为得76分的人比得75分的学得好一些,是很牵强的。按五分制,认为得80分的人比得70分的学得好一些,更符合客观实际,因为80分和70分属于不同档次。(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生产安全情况、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上述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蕴含着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二)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研究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适应“管理决策”的要求,决策支持在不同的决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植于“物本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运用以“精确的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语言”,寻求目标函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与此相适应,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自然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所研究问题的具体特点,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借助于模型,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以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把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方法(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寻求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依据。可见,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是这一决策支持模式的重要特点。

根植于“人本(智)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主要不要求“精确定量”,而要求“思辨定性”。因而要求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参谋人员的管理会计师,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通过相关人员生动活泼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做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是符合当代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因为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它不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既不可能取代决策行为,自然也不可能取代决策咨询,因为决策咨询是整个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已经把整个决策程序推进到一个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的创建。

1.“知识创新”的人文基础。前已指出,“智本管理”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更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充分的发挥。而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又以人的各种基本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为前提,以人作为人能享有本身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机制,以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为知识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更具体地说,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深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而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实现知识创新,则是一个知识社会化、共享化过程,只有在认识一致、感情共鸣、价值取向相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形成乐于奉献的精神——“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为此,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实行产业民主,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参与权、知情权,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才有可能从人的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共同理念。这是促使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的微观基础和条件。

2.创建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如前所说,“知识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也就是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掌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掌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的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掌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提高,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徒来说,也还是一种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原来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了两个人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再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师、徒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认识上出现了一个飞跃(思想上豁然贯通了),可以把所拥有的诀窍明确、系统地表述出来,写出完整的、可操作性面包制作方案,甚至可据以生产出特种类型的面包机。这样,就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以上两个阶段转变,怎样有迹可寻呢?我认为:转变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其中第一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由师傅一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师徒二人的隐性知识。对这一转变的成果进行差量分析:设师傅授徒时仍然照常进行生产操作,其产出品(面包)的产量、产值可以存而不论;产出差量表现在学徒学艺取得的新知识会融入到他制作的产出品(面包)上,相应地表现为产量,产值的增加。其中第二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除了师、徒二人仍拥有原来的隐性知识而照常生产的产出品可以存而不论外,产出的差量表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面包制作方案,这是一项新增的无形资产(因为可按规定程序取得专利权)。

可见,知识创新的成果,可以用为企业形成的产出增量来表现。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能局限于上例中所说的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和“资产”的产出。对知识创新成果(表现为产出)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对生产性企业整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在生产成果上表现为产量增加、产品质量改进,新品种的投产等;在生产条件上表现为生产安全情况的改进,生产弹性程度的提高,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有成效等;在生产储备上表现为科技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等的超前性提高等;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配合情况的改进等;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上表现为顾客满意程度、供产销协作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改进等。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以“产出”表现的知识创新的成果,说明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可以渗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同时表现为知识链、价值链。也就是在完成各项作业的行为中,新知识的融入,导致凝聚在所完成的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而产品作为各作业的总集成,各有关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自然也会凝集在最终产品上,表现为产品总价值相应地增加。由此可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的统一。它充分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生产性企业来说,知识创新是企业整体价值增加最重要的源泉。

上述多样化的指标体系可按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各有侧重地纳入各个组成单位的“瞬时信息卡”、并可参照我国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实施过的“班组核算”的做法,由各个组成单位以一定的基数为底数,自行逐日按人进行差量反映(反映在原有基数上新发生的增减变动情况),然后,由管理会计师定期(周或旬)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借以全面掌握知识创新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具体体现。由此而形成的核算体系,可以视为为创建直接服务于“知识创新”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3.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经济知识点篇3

为了解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即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本质。

管理就是以决策为中心,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职能为手段,有效运用各种资源,提高效益的活动。而高等教育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产生于高等教育活动的需要,是人们依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发展规律,通过对高等教育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有意识地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各种资源,以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目标的过程。这个概念包括以下三层意思: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依据的是高等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律。二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是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外关系和可资利用资源。三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结果是不断促成教育系统目标的实现。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协调高等教育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益地实现高等教育总目标的矛盾。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以知识、智力资源作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作为第一要素,对于自然资源通过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的配置,主要不依赖于土地、石油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与此同时,知识经济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富有的自然资源来创造新财富,逐步替代工业经济依为命脉的、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

(二)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其重要的资源依托,“高科技”不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注入了一些高技术的传统技术并不就是高技术。近年来美国汽车技术已注入了许多高技术,但它仍是传统技术。只有当高技术组分大大提高,按国际科技工业园区的规范超过70%时,传统技术才变成高技术。

(三)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工业技术发明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高新技术生产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高新技术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四)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显然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90年代以来的美国在自然资源没有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持续增长,世界大市场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领域十分广阔,仅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为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软件技术等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中全面领先,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世界大市场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管理的现代化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对世界的影响已迅速深入到全球社会的每个细胞,它的利用率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担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效益,高等教育面临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的挑战,高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迫在眉睫。1989年5月国家教委办公会议通过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发展纲要》其中指出:“建立、健全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系统对于高等教育决策的现代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今后一定要作为大事,化大力气抓好。”国家教委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的重视,使各类信息技术进入学校的管理活动,给学校管理的结构牙口性质带来了深刻影响,使管理机构难以实现的“精兵简政”会随之到来。因为管理手段的改革,必然决定了管理方式的变革,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1993年,教育部完成了教育科研示范网,1995年又完成了教育科研网与国际网互联,现已有500多所高校入网,使我国高校在Internet/Intranet建设上与世界同步。计算机管理、电子信息设备以及和全球教育网相联的校园网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办公室与管理系统的信息流程,提高管理与决策效率,高等教育管理的金字塔形结构将为网络结构所代替,单一的纵向信息流通结构让位于多向的信息流通结构,管理组织和管理活动将变得更加透明,管理者将更加富有效率地进行学校事务的管理。

(二)管理的法制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颁布了一系列得法律法规,如1980年五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这是建国三十年后我国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第一部教育法律,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从此走上了正轨。总的看来,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已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从高教法规体系看,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级的、比较合理的阶梯层次的轮廓,这就是以现行《宪法》有关规定为根本立法依据,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作为高教基本法的模式和基础,加上数以百计的单行法规组成了高教法的整体结构和大致规模。从已有的高教法规的内容看,它几乎涉及到高教领域的各个方面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在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势必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的步伐,必须尽快加以完善和解决,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法制化做好准备。

(三)管理的自主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自主化即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学校遵照法律、政策规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高校管理,特别是高校领导层的管理工作,要以决策为核心,进行包括调查预测、选择目标、确定战略、编制计划、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等一系列内容的工作。因此,自主管理是决策性的管理,自主管理历来是大学不断争取实现的管理原则。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学校的办学自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实践,学校比过去有了更多自主管理的权力。在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是作为这一文件的五个主要议题之一加以强调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是由其自身的任务及其活动特点决定的。高等学校的知识活动是以学科为基础展开的,而且不同学科之间很难相互代替,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等学校的活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不同学术群体之间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同的组织活动,而相互独立和自主是学术机构和学术活动的重要特点和必要条件。因此,保证高等学校自主管理是实现高等学校主要任务的客观要求,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为内在要求,这更要求高等教育实行自主管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四)管理的分层化

可以预计,今后学校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学科和专业门类会相应增加,学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也会发生变化,实行分层管理是多数高等学校可能选择的管理体制。在高等学校中,管理一般有三个层面:学校层、中层、基层。分层管理实际上是要合理地划分这些层面的权力、职能和责任,并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形成协调运行的整体。下面就这些层面的关系略作分析。

基层是高等学校活动的基本单位,一般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群体,高校中普遍建立的是教研室(组),或在研究所下设研究室作为基层组织,有些学校成立了课题组、课程组等作为补充。这种基层组织的权限和作用很难划一,而只有真正把基层学术机构建成具有活力和自控能力的组织,学校各项活动才能健全地运作,也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思想和学术水平,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从长远说,在学校(学院、系)计划的指导下,基层单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活动上应有充分的自,以便充分发挥其独立自主地进行学科建设的作用。

中层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多校联合的大学,原先的学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一种是独立设置的学校或专科学校下设的系,高校的科研所(室)多数相当于系,亦属中层机构。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单科性院校的减少,本科院校多数将会设置学院这一中层机构。

学校层面。大多数学校掌握着学校人、财、物以及教学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决策和管理权,学校一级管理职责的确定同中层管理职责的界定有关,各校会有不同的体制,在设置学院这一层的学校,校部主要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规划和制定规章及目标管理。

在分层管理的过程中,要在不同层面之间建立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使每个层面都能有效地运作,并达到整体协调高效的目标。

(五)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教育层次增多。研究生在校生数量日益增多,规模日渐庞大,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层。专科在校生规模超过了本科,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之一。二是学校类别更为丰富多样。原有的单科性院校正在增加科类,文理综合大学更加综合化,同时成人高校和职业大学也蓬勃发展。三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迅速增加,民办高等学校异军突起,形成了一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再者,高等教育的功能变得多样化,不但培育人才,而且还要进行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使得高等学校同社会的联系更为广泛和复杂,这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技术系统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社会服务,就必须与社会这个大系统处于信息交换之中,这也是管理中权变理论所要求的。

(六)管理的开放性

首先,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面扩展了。同时,也由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同社会生活联系日益多样和紧密。不仅教学活动、培养人才和社会服务直接面向社会,即使科研活动也直接或间接地同社会发生联系。高等教育同社会生活的这种联系和渗透的趋势,要求协调高等教育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开放化的管理,增强社会参与的作用,不断吸收社会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创造社会各方面人士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条件,保证高等教育在适应外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内部活力,成为一种具有自我调试能力的有生命力的机构。

最后,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加剧,这要求高等教育管理不但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国外,了解国际动态,积极与国外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总之,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最大冲击,高等教育必须进行开放化的管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调整自己,向社会做更大程度的开放,向国际做更大程度的开放,向更多的人们开放。

经济知识点篇4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1.怎样认识总体小康?

(1)表现: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2)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目标:P86--87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P87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内涵: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四个统筹P88)

(2)原因: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③片面追求GDP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拉大等。

注意:GDP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什么: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措施: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防需求的方针。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措施:①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措施:继续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高一政治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一政治《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2.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试题及答案

经济知识点篇5

一、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学习与分析就业问题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还要求我们重视正确意识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就业现状是: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这种现状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这种现状决定我国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要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这种现状也决定劳动者本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同时党和政府这种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实施、劳动者正确劳动观念的树立,一定会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改变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主观意识范畴的国家就业政策与个人的正确的就业观念始终紧扣我国的就业现状,而这些就业政策与观念又对改变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正好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用矛盾的观点学习与分析商品的基本属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 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人们也不会愿意在上面花费人的劳动,就形成不了价值。同样,如果一件物品有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它也不能成其为商品。两者的对立性表现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是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指人类凝结在商品中无质的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作为商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为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的消费者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三、用联系的观点学习与分析有关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它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各国之间的这种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个国家不可能不与其他国家毫无联系而孤立存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取代了。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坚持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学习与分析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经济知识点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70-02

财务控制知识经济的概念是由联合国研究机构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西方世界的一个社会热点。199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其基础是以信息和通信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起的科技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鉴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企业财务管理呈现出如下特征。

1.1 企业的财务管理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特点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也被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之中。如:MIS(管理信息系统),它是根据既定的原则,把每笔财务计划和财务进出进行数据化,再输入数据库,也就是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常规决策,并注意通过实践,加强财务管理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这样,就减少了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随意性,把人为干扰因素降到最低,同时,也为非常规财务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MIS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助于财务管理的优化和简化。网络技术的运用,如在公司中建立局域网,可以使公司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即可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对于大型集团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财务管理。当然,还有诸如,系统模型与模拟、战略信息系统等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财务管理之中,这些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效益、柔性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

1.2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走向多元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讲究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应不能把员工的利益排斥在外。企业必须依赖于员工的富有创新性的劳动,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员工的劳动已不再像工业经济社会中以可重复的劳动为主,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还必须把“员工利益的最大化”纳入其财务管理目标之中。同时,对于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如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社会公众、潜在的投资者、政府、战略伙伴,满足这些集团的利益需要,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组成部分,是以成本—— 效益为指导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最终取得高于投入的回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多赢目标。

1.3 企业财务管理战略以生存为导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一个总资源向量R,R={L,K},企业一旦破产,只有资金资源K才能用来偿债,人力资源L将重返劳动力市场,不能用来偿债,股东因无法使用L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有形资产的数量与小型企业相差无几,而市场价值则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这样的企业要是破产,将使其股东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破产成本将更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坚持以“生存”为导向,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企业财务管理强调创新与风险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理财的创新工具,努力掌握并创造理财的技巧,以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生存风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经营风险,由于市场竞争剧烈,新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于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但新产品开发的风险很大,有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据统计,美国的高技术的成功率只有15%~20%,而某些高科技的项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其二是金融风险。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交易费用的降低,经济全球化的驱使,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将更高,资金的流动率将更强,这为企业的理财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企业可以方便地从金融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通过金融工具的合理使用,能使企业合理地回避金融风险;信用工具的适当使用,可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也可以融通所需资金;通过将闲置资金投资于金融市场,可以获得投资回报,以增强资金使用效率。企业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将更大:市场综合消化吸收各种渠道信息的能力更强,并能迅速做出反应,金融市场将更为动态化;在动态的金融环境中,利率、汇率的变动将是经常性的,于企业不利的变动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对换的使用需要很高的技巧,使用不当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投资组合决策失误,有可能使企业在金融市场中,赔了血本,陷入财务危机;信用工具的不当使用,有可能使企业因其他企业的破产而遭受巨大损失。亚洲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动荡对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提高理财技术水平,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是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1.5 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扩充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企业管理人员、社会公众都迫切需要了解企业知识资本的状况,以对企业的市场价值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为他们各自的决策提供依据。为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提供一套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这确实是重大挑战。目前,西方学术界十分重视对反映知识资本价值指标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对我国企业建立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控制的方式

2.1 组织规划控制

根据财务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这是指一个人不能兼任同一部门财务活动中的不同职务。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划分为五个步骤: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财务控制作用的发挥。

2.2 授权批准控制

是指对单位内部各部门或职员处理经济业务的权限控制。单位内部某个部门或某个职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进行,否则就无权审批。授权批准控制可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授权批准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明确一般授权与特定授权的界限和责任;其次,要明确每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再次,要建立必要的检查制度,以保证经授权后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2.3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财务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第二,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

2.4 实物资产控制

实物资产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接近控制和定期清查控制两种。限制接近控制是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资产有关的文件的接触,如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存货等,除出纳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外,其他人员则限制接触,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定期清查控制是指定期进行实物资产清查,保证实物资产实有数量与账面记载相符,如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2.5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分粗放型成本控制和集约型成本控制。粗放型成本控制是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的最终售出进行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材料使用成本控制和产品销售成本控制三个方面;集约型成本控制一是通过改善生产技术来降低成本;二是通过产品工艺的改善来降低成本。

2.6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不利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风险。在这些风险中,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显得极为重要。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盈利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各种决策时,必须尽力规避这两种风险。如企业举债经营,尽管可以缓解企业运转资金短缺的困难,但由于借入的资金需还本付息,到期一旦企业无力偿还债务,必然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7 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它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的程序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单位的既定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不仅是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挥,宋建平.财务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经济知识点篇7

[关键词]经济活动 数学方法 应用 经济量化模型

经济活动的产生源于结绳记事的计数,从一开始它的发展就离不开日常数字的整理、汇总和比较分析。而这些工作的方法和技术处理与数理知识密切相关,即经济活动的核算分析、资源配置、绩效分析等方面需借助数理工具来完成。目前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呈日趋深入和扩大的趋势,近几年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工作基本都是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一、用数学公式更精确地定义风险价值,VAR是数学在经济中的成功应用

风险价值(英文缩写VAR)理论分析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条件下,该金融资产(投资组合)市场价格的潜在最大损失。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两个基本因素:“未来一定时间”和“给定的条件”。前者可以是一天、一周或一月等,后者可以是经济条件、市场条件、上市公司及所处行业、信誉条件和概率条件等。概率条件是VAR中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条件。如果更精确地表达风险价值的含义可以借助如下数学公式:

设风险资产的初始值为1,R(h)为持有期限h的收益率,f(x)是X=[1+R(h)]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

X*满足:1-Za=∫X*-f(x)dx=P(X*)即X*是给定置信概率为Za时X的临界价值。

VAR的定义为:

VAR=E(X)-X*,其中E(X)为X的期望。

因此可见,通过数学公式VAR可以把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VAR可以说是经济学和数学两学科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数学发展到今天已使风险量化成为可能。

二、AHP法、专家调查法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综合分析评价法在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中广泛应用,使信用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主要借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确定核心是权系数的确定,其中最客观的评价方法就是上述的综合分析评价法。该方法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即根据所给的条件对全体评判对象中的每一个对象赋予一个实数,通过总分法或加权平均法等数学计算方法得到综合评分,再据此排序选优。但当各个因素具有模糊概念时,权重就带有模糊性,这时如利用普遍的方法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而模糊数学就是利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客观实际和人类主观活动中存在的模糊现象,于是借助模糊数学的经济评价方法就随之产生。综合评价法一方面集合了AHP法与专家调查法在财务指标评价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发挥了模糊评价方法在具有模糊性的指标评价中的独特作用,因而它能更客观地、更全面地对上市公司的信用进行评价。

三、数学与概率统计的原理应用于经济抽查法,科学地计算所需样本的数量和样本误差,使样本特征最大程度地接近总体的特征

在使用经济抽样法时,要使所选样本的特征尽可能反映总体特征,就需借助数理与概率统计原理科学地计算样本的最佳数量,以减少审查成本,降低工作风险,提高审查效率,提供恰当正确的审查结论。借助数学工具建立的选样模型的表达公式如下如下:

n=t2p(1-p)N/2N+t2p(1-p)其中为误差范围,P为预计的差错率,1-P为预计的正确率,N代表总体数量, t是概率度。

利用以上的概率统计数学模型计算出的最佳样本数量,再结合适当的选取样本方法就能使审查工作的风险降到最低,工作成本达到最少,效率达到最高。适当适量的样本关键作用是能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帮助被审查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数学方法在理财、管理会计领域的普遍运用使经济活动研究的快捷化成为可能,经济量化成为事实

首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资本结构论,米勒模型,MM理论等广泛运用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与数理统计;期权定价模型则广泛运用了偏微分方程及随机微分方程等较为先进的、复杂的数学理论方法。其次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方面,利用了运筹学预测成本和销售额,利用马尔可夫链预测企业经营状况,应用微分法建立经济定货量模型、经济生产量模型等等,可见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经广泛化、深入化,两门学科的结合使得经济量化模型的建立有了科学的依据,经济数字化得以实现。

经济知识点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强劲,知识在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已使我们有了紧迫感。然而知识经济的兴起虽然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但更为严峻的是挑战。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使审计的环境发生变化。审计作为综合的财政经济监督部门、经济卫士,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当好市场经济的卫士。

一、要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能在历史的发展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和过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了WTO,形势更加紧迫,与国际接轨后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多重挑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样对审计战线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审计人员必须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同时要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全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二、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向知识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肩负着监督和服务的重任。我国面临着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跟上知识化进程的双重挑战。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难得的机遇,都为我们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奠定了基础。因此,审计监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中起着推动作用。

其一,审计监督重点要实现重有形资产的审计到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知识经济中,知识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传统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对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大大增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越来越重要,形成了以无形资产为主导型的企业资产结构。因此,审计监督应通过监督重点的转变,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企业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环境条件,以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二,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引导并要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通过高层次的监督和服务,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三,加强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快速增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问题,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督力度,及时遏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消极因素。 三、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审计机制,转变审计监督方式和手段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经济使经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成为可能;知识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知识经济作为虚拟经济使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到媒体世界,出现了种种虚拟经济实体,尤其是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这将改变经济的新陈代谢、机构的类型以及经济行为本身;知识经济作为网络经济使国际互联网早已经将供应商、顾客、相关竞争者连在了一起,也使企业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合理化等等。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方式和手段乃至审计理论等产生重大变化,转向网络化。如:一是审计目标已由揭露会计资料的错弊,转向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发展;二是就地审计等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通过网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事后审计方式已逐渐被适时审计所代替。三是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活动,审计的重点也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了系统分析过程。因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显然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可能是惟一的选择。审计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将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国审计网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在审计实践上,新的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已逐步形成,从而可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构成新的审计运行机制体系,重塑审计理论框架,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另外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推动着审计学把一系列新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界定审计范围,进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如何制定审计的评价标准;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发挥审计组织机构的作用;如何完善审计网络体系;如何防范审计风险等等。

经济知识点篇9

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及未来的知识经济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总理所言: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关系到国家长远的、战略的、深层次的发展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因知识产权引发的这些问题还难以完全依赖市场或者企业自身来解决,因而形成了强烈的公共需求。因此,在重大经济活动领域,建立知识产权审议机制是贯彻“服务型政府”理念、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审议,我国尚未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也未建立规范的审议机制,仅有少量关于知识产权审议的条款,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当中。通过对国内已有的知识产权审议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拟对这一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知识产权审议活动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提供可行的建议,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的性质和服务对象

审议的性质:公共服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是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重大经济活动时,有关部门和专家应当对申报单位提交的知识产权评价报告予以审查论证,从而为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它的理论内核就在于强调公共协商与理性论辩,是审议民主理念在我国政府决策领域的具体体现。

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活动属于公共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的提供通常来自三个方面:公共服务、私人服务与社会服务。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属于公共服务,由营利性的私人企业使用私人资源提供的属于私人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属于社会服务。可见,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方以及其所使用的权力与资源的性质。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服务就是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众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它是一种能够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国家介入的服务活动。公共服务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活动属于其中的经济公共服务,它是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政府决策、为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一种专业性咨询服务。

对重大经济活动实施知识产权审议,是有机整合知识产权制度与发展政策的一项创新实践。建立这一机制可以发挥以下功效:其一,防范知识产权风险。通过对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审查论证和跟踪监督,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其二,促进政府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鉴于知识产权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审批部门所拥有的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可能难以满足正确决策的需要。在知识产权审议过程中,通过不同部门代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认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决策错误的风险。其三,培育知识产权文化。通过引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评价,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进行审查论证,使大家在真实、直接的知识产权参与和辩论协商中加强知识产权观念、掌握知识产权技巧、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

审议服务的对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的对象是重大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重大”程度如何界定,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一般而言,经济活动的“重大”程度,可以从“强度”和“背景”两个标准来判定。涉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达到一定的金额,可以反映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也应包括那些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金额起点,却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从国内已有的实践来看,界定重大经济活动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定性规定。例如,贵州省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规定,“使用财政及国有资金数额巨大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属于重大经济活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覆盖面比较广;缺点是此类规定过于主观,由于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具有较大随意性,操作性不强。其二,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定量规定。例如,江苏省规定,重大项目是指省财政资助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项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规定起点金额,可以使重大经济活动得以量化、客观化,强化了可操作性;缺点是覆盖面有限,不能容纳那些虽然没有达到起点金额却具有重要公共利益价值的经济活动。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于重大经济活动的界定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概括式定义,即“重大经济活动,是指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单体项目中,使用财政性资金、涉及国有资产数额巨大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由此明确其内涵和性质,强调知识产权审议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和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其次,在抽象概括定义的基础上,再对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具体列举,并且在列举时可以采取定量规定与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知识产权审议活动的开展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不同类型重大经济活动认定的标准不一样,对于涉及的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数额,不能一概适用同一金额标准。笔者仅尝试对重大经济活动类型化提供一个建议:第一类是设立较高起点金额的重大经济活动。此类经济活动,例如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并购项目、重点引进项目、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知识产权可能是其构成要素,只有数额较大时才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审议。第二类是设较低起点金额的重大经济活动。此类活动,例如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转让项目、重点装备进口等,其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成败,故不宜设过高的起点金额。第三类是其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活动。此类情形不设起点金额的限制,由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审议,由此也可以为以后扩大知识产权审议范围预留空间。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审议活动,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公共政策建议,也可以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考虑到在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逐步成为经济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分析评价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没有在列举范围之内的其他重大经济活动,同样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审议活动。

审议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

审议服务主体:组成成员多元化。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现代化的推进,“公共行政”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西方“福利国家”神话的破灭及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已从现实和理论层面揭示了政府不是万能的。在公共服务领域,应当让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审议服务的主体,审议机构的组成成员应当多元化,不仅包括公务员,还应包括法律、技术和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这不仅可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整合能力和监管能力,还可以深化公民的参与型行政理念,从而确保审议活动能提供独立、专业、高效的咨询服务。

鉴于知识产权审议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为了保障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应整合知识产权、经济、贸易、科技、投资管理等领域的公共资源,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考虑到知识产权审议主要涉及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建议以各级政府的名义设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议委员会),组织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审议委员会主任由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组成成员应包括公务人员和非公务人员。审议委员会与其他机关没有行政隶属上的管理关系,可以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的干涉独立开展审议活动。此外,该机构本身具有协调优势,在涉及跨行业、跨部门的经济活动时,可以解决单一主体难以解决的综合性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优化审议服务的主体不仅要从组织设置上着手,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审议队伍。为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审议的骨干,应组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专家库。专家库组成成员应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法等领域的专家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只有不断提高审议队伍的素质,才能确保所提供的审议服务具有权威性、独立性,才能推进审议活动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审议服务内容: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审议的内容是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重大经济活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状况、知识产权转让或实施许可状况、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主要技术的知识产权状况、承担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内容。如果不审议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状况,那么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很可能会存在没有被合法授权、已超过有效保护期、权属不明或者是与核心技术无关的专利等诸多问题,由此将直接影响到重大经济活动的成败。因此,必须对重大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或减轻知识产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对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编制知识产权评价报告书。在实际工作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价指导意见,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价准则体系,以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价的管理和规范。

审议服务程序及监督

审议服务程序:具有任意性。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就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机制协调申报单位、审批部门和知识产权审议部门的关系,使知识产权审议得以有效推进。从国内已有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项目申请单位承担知识产权评价义务,项目审批单位承担必要的审核义务。例如,武汉市规定,项目申请单位将评价报告与其他申请材料提交行政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承担知识产权审查具体工作。贵州省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责成申请单位提供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主管部门或国有企业认为重大、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向特别审查机制专门委员会申请审查。其二,项目申请单位承担知识产权评价义务,项目审批单位不承担审核义务。例如,济南市规定,行政审批部门进行前期审查,向项目申请单位提出知识产权审查要求。项目申请单位到知识产权局办理备案审查,市知识产权局受理后5个工作日完成备案。

为了设置一个科学、规范的审议程序,笔者建议,首先应当明确知识产权审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客观公正、分工合作、数据共享、信息保密原则,以指导审议工作的正常开展。申报单位提交的知识产权评价资料应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审议部门进行审议时,应当分工协作、集体研究、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地对重大经济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审查和论证;重大经济活动审批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对知识产权审议所需的数据资料实行共享;参与知识产权审议的相关部门、中介机构和专家应当保守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相关的秘密信息。

其次,应当对知识产权审议的性质有明确的定位。鉴于知识产权审议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考和建议,因此,在重大经济活动审批程序中,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应当是一个公共服务程序,而不是一个行政审批程序。如果将其规定为行政审批程序,不仅与当前简化审批程序、审批手续行政立法趋势相冲突,而且也找不到相关上位法依据。况且许多地方政府所下发的文件也是明确强调了项目主管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和配合机制。可见,将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定位为公共服务程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与当前政府所倡导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全相吻合。

经济知识点篇10

所谓的知识经济,主要就是指以知识来作为基础的经济,就如同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一样,它是一种新型的且极富生命力的经济形态。现代化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工业化、信息化与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永远的推动力,教育与文化是知识经济在当下发展的几个先导型产业,而知识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势必会对会计实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行的会计系统会在多大程度受到影响,对于会计实务还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摆在人们面前、需要及时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改变,也肯定会对传统的会计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将建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会计主体以及会计的目标变化的情况进行深入且有效的讨论,从而得出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的具体影响。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要素本文由收集整理与特点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要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是肯定是最为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要素,除此之外,信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推动力,是时代的主要动力因素,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不能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就很有可能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人才与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核心的要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水准的提升和人的素质的健全,人才也是整个社会能够取得长远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最后一个影响知识经济时展的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的先进与否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偶在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之中迅速准确的做出应有的反应,并可以为客户以及消费者提供令他们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无论是企业还是一个企业的财务系统来讲,都必须要在自己的组织结构、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适应当下的这种变化,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管理系统。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四个主要的特点,其一是它能够有效的促进人和自然、社会互相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经济;其二是它所投入的主要是无形资产;其三是知识经济所处的大框架其实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最后,知识经济最主要是以知识的决策为推动力的经济。

二、关于知识经济对会计实务产生影响的简单分析

(一)知识经济要求会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之中,会计工作最主要是用来满足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信息需求,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会计人员在日常之中的绝大多数工作,譬如说相关凭证的填制以及数据的查询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脱了出来,而他的工作重点,更多的是进入企业的管理系统之中,提高会计工作的整体层次,在经济管理活动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当然,这对于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二)知识经济改变了会计活动的主体

在传统的会计实务中,会计主体都是各种各样的经济组织,但是在当下的知识经济,会计实务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是实体企业,而是存在很多虚拟性质的企业。这种虚拟性质的企业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来作为最基本的平台,和制造、经营、供应商家以及消费者共同联合,从而追求产品开发的多元化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

(三)知识经济时代,持续经营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持续经营会假定会计理论在整个会计实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会计信息的处理都是建立在这种假设上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假设理论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会计主体之间的重组或者兼并的浪潮迭起,单个的会计主体逐渐失去了持续经营的可能性;其二,随着虚拟企业的不断兴起,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往的那种假设,这主要是由于,虚拟企业都是假设性质的,也都是长期的,这就对经营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也相应的改变了传统的假设会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