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十篇

时间:2023-11-10 17:39:29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1

关键词: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问题与策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以及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设、改革时期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产物,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源泉。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英雄事迹与豪迈气概,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走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有助于走出国门之外的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向外输送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

1当前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传播渠道、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内容等环节上存在着许多制约,主要制约因素如下。一是传播渠道的狭窄制约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力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门的开放,中文传统媒体和中文互联网媒体的国际化程度大为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文媒体相比西方媒体在国际化程度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有提高的空间。这种国际化程度不足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中文媒体上传播的红色文化对于国际受众具有一定的文化认知门槛,国际受众难以从中文传媒的内容中领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容实质;其二,中文媒体本身的国际化程度依然不足,潜在的红色文化国际受众更倾向于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媒体中收集和接收信息而非中文媒体,这就大大制约了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更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当今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秉持“冷战思维”,视我国的意识形态为洪水猛兽,人为限制我国在其控制的社交传媒传播信息,隔绝国际受众了解我国红色文化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2]。二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对外传播的动力依然显得不足。在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时期之内,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加速国家的发展追赶世界潮流的步伐,我国先后学习苏联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和工业化的先进经验引为己用,取得了相当程度上的经济成就。然而,长时间以来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使得一部分国人形成了一种拿来主义的思维定式,只注重对外来科技和文化的吸收和学习,忽略了本国优秀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因此,打开国门,面对日趋多元的文化潮流,显得自信不足,故而缺乏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精神动力,限制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传播力度;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播者逐渐富有文化自信,也拥有将红色文化推向国际的主观意愿,但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面对文化各异的国际红色文化受众,缺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及其精神内涵的业务能力,这也限制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传播深度,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动力[3]。三是国外部分传播受众存在被误导下的理解偏差。中国作为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后一直敞开国门,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互鉴,但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长期以来,这些国家视我国的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文化为洪水猛兽,对我国的国家形象极尽歪曲诋毁之能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长期在对我国的报道中“添油加醋”,使用“阴间滤镜”,对我国的新闻进行歪曲报道。在此影响下,部分西方国家的民众不自觉地戴上了看待我国国家形象以及红色文化的“有色眼镜”,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是片面乃至于反面的,提及中国,许多民众竟依然认为中国依旧是清末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景象;提及红色,他们认为是中国政府“极权统治”的象征。“狼来了”的故事讲了千万遍,被信以为真。国际化传播受众被误导产生理解偏差,也在制约着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4]。四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形式老旧,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受众的特点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在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上,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需要随之与时俱进;在红色文化传播的终端,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和红色文化的国内传播所面对的国内外受众拥有不同的特点,接受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程度各有不同,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需要加以因地制宜。当前,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囿于以往的以宏大叙事角度为主的传播内容,形式局限在定时定点的官方机构的宣传活动中,在红色文化的国际受众面前,难免显得“水土不服”[5]。

2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可行性策略

一是通过“立与破”的方式拓宽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传播渠道。“立”是指建立自己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渠道。通过建立一个乃至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进而使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拥有更便利的传播渠道和各国广阔的传播舞台,放大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破”是指突破西方国家在国际媒体以及舆论场上对我方宣传力量的封锁,我们可以将人民战争的概念应用于这一战线中[6]。不仅要动员官方当宣传力量讲好红色故事,民间的宣传力量也不容忽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水平显著提升,以“小粉红”为代表的爱国网民团体逐渐涌现,成了宣扬中国价值观、维护国家网络形象的重要力量。放手发动并加以适当引导爱国网民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突破西方国家的舆论封锁,实现宣传红色文化的目的[7]。二是做好“红色名片”,打造好红色国际化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来到开放的中国参观游览,但国际游客的目的地多集中于长城、故宫、兵马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承载内容的旅游景点,而各地具有浓重红色印记的红色旅游景点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外游客数量稀少。国际游客来到中国游览,感受到的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而不是具有现代中国独特精神内涵的红色文化,所留下的中国印象自然也与红色文化毫无关联。故而应当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高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国际化程度,在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就业的同时,促进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三是培养打造一支擅长跨文化交流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目前,我国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多集中于国际政治经济交流层面,文化宣传方面尚缺乏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应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文化、舆论宣传方面输送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进而打造一支专业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使“走出去”的国际文化接他乡的“地气”,增强国际化后的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四是传播真实的红色文化,唤起各国民众的情感共鸣。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动其宣传机器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及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恶意污蔑抹黑,加之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其国内民众对我国的认识存在偏差。要消除这种负面影响,达成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目的,就要讲述好真实感人的红色文化故事,唤起各国民众对中国近现代史、红色文化创造者,即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分子、中国人民的情感共鸣,通过讲述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正本清源,使受众认识到近现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悲惨的命运和处境,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获得了胜利,并在建立新中国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政治经济成就,中国绝非西方各国政府口中的所谓“极权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红色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财富,还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的道路,对于全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具有加大的参照意义。讲述真实的红色故事,让各国受众在一段段红色故事中领会红色文化内涵,从而增进国际友谊。五是不断更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由于红色文化的国际受众所处的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其文化特质与我国受众不同,因此红色文化国际化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均应根据受众的特点进行改造,使之适应当地的“文化水土”。在内容上,如一些国家的受众接受故事并无宏大叙事的传统,则应根据当地民众的文化心理特点从小处讲故事,进而传播故事的文化内核。在形式上,可以根据各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造文化产品,如使用动漫、漫画、脱口秀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结语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便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古代中国与东亚周边国家大量人员往来和文化交融,极大地增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儒家文化在东亚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东亚汉文化圈的形成与扩张,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使中华民族受益至今。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对红色文化进行国际化传播,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朱世龙.促进红色文化国际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27(4).

[2]罗志春.“一带一路”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红色文化传播模式探究:以井冈山精神为例[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0,6(1):59-65.

[3]曹晨曦,胡逸恒,刘倩.浅谈河北红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J].青年与社会,2019(16):1-2.

[4]姜富元,张效梅,杨梦溪.新时代河北省红色文化国际化传播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9):22-23.

[5]谭文翰,卢燕梅.发展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策略[J].文史博览(理论),2012(8):28-31.

[6]褚凰羽,洪芳.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兰台世界,2011(3):72-73..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2

古语有云: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牢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因此,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临床药学三班特此成立红色足迹追忆团,分别到沈阳三大高校:鲁迅美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和东北大学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的形式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进行了调研。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活动的态度、学校和社会对红色文化宣传程度、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宣传红色文化的途径喜爱程度排名等。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别根据性别和是否是党员分类,结果显示性别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不大,而党员则明显比不是党员的同学对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度高出很多。

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做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198份,其中男性99人,女性79人;党员48人,非党员150人。

前两题是针对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分别为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您是党员吗?( ) a 是 b 不是

第三题开始为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调查。

3.会去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a非常想看 b已经看过了 c可能会看 d不想看

4.经常参加红色旅游吗?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 很少(几年一次) d 不参加

通过三四两道题,能够看出沈阳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基本常识的摄入缺乏主动,对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缺少积极性。

5.如果去红色景点旅游,是因为?

a欣赏怡人的风景

b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c没什么目的,放松放松

综合4、5题的调研结果,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去红色景点旅游频率,一年一次和几年一次占大多数,而红色旅游越频繁的人群其旅游目的越是倾向于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6.[多项选择题]对于红色旅游(参观遗址,学习继承革命精神)您的看法是?

a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d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e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f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选项

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比例

65%

75%

68%

88%

23%

67%

这一题,除了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一选项选择的人次较少外,其他选项分布比较均匀。这一题旨在考查大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看法,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旅游对于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

7.您所在的学校或者单位会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吗,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

a经常(一年多次) b偶尔(一年一次)

c很少(几年一次) d 没有

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对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柱形图能够看出,学校还是比较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的,宣传力度很大。

8.如果举办红色文化的活动,愿意参加嘛?

a非常愿意 b视情况而定 c没兴趣

由圆环图可以得出结论:在在校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等手段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他们本人也都十分愿意参与其中。这表明在思想上,绝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9.[多项选择题]您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红色革命事迹的?

a网上查询 b书刊杂志 c 电视媒体 d 课本知识

选项

网上查询

书刊杂志

电视媒体

课本知识

比例

43%

74%

84%

83%

本题深入考察了大学生了解革命事迹的途径,其中媒体与课本占主导,这一结论也为我们宣传红色文化做出了指导。

10.您知道几个与红色革命史有关的景点、公园或遗迹?

a4个以上 b 2~3个 c 1个 d 不知道

11.[多项选择题]您知道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吗?

a粉碎4次围剿 b长征 c遵义会议 d井冈山会师 e其他

这道题98%的人均全部选择。剩余2%的人选择分布较为平均。

这两道题是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我国国史、红色革命事迹了解程度的考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

12.您认为在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潮流下对红色文化有影响吗?( )

a影响非常大 b有一定影响 c没什么影响

选项

影响非常大

有一定影响

没什么影响

比例

49%

37%

14%

13.如果红色文化正在逐渐消亡,您会怎么做?

a极力挽救 b遗憾惋惜 c顺其自然 d与我无关

这道题真正能够看出沈阳各高校同学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真正感情以及重视程度,图中,能够做到遗憾惋惜的占绝大多数,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排名第二的人次为极力挽救,而认为顺其自然和与我无关的占绝少数。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传统文化十分关心也十分热爱,但超过百分之五十却不愿将他们的热爱与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14.在您看来,认为近几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程度怎么样?

a宣传力度很大 b宣传力度一般 c不了解或从未听说

15.[多项选择题]如果有关部门计划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您希望是以何种形式?()

a展览会 b网络媒体 c电视节目 d书报期刊 e其他

选项

展览会

网络媒体

电视节目

书报期刊

其他

比例

86%

74%

78%

23%

46%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3

一、皖西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价值

皖西特指安徽省六安市,是红军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皖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优良革命传统及其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安徽省广大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加速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安徽文化软实力的宝贵文化资源。皖西红色文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别是与皖西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相结合,包含着一系列的革命期刊文献、文物遗址、规章制度以及凝结于其中的革命精神等。形成于皖西苏区的皖西红色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内容丰富。皖西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物”“事”“魂”四个方面,红色人物繁多,仅开国将军就达108位(安徽全省130位);红色文物丰富,如楹联、标语、宣传画、像章等文化载体丰富;红色事件较多,红色故事、传说广为流传;皖西红色文化之“魂”即为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深刻。第二,具有连续性。皖西苏区所在的大別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唯一一处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坚持斗争的地方,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第三,革命旧址分布广泛。皖西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达549处,其中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22个,市级8个,县级34个[2]。数量和种类之多、等级之高,位居安徽省前列,分布在皖西各地。既有重要革命机构旧址、会议会址,也有党史事件旧址、英雄人物活动遗址、革命先烈故居、陵墓和纪念设施等。第四,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皖西地区在革命年代所产生的歌曲、歌谣、曲艺、诗歌、画报等文化艺术作品较多,充分体现了皖西红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2018年3月至6月, 为深入分析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 课题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线下随机访谈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一项专题调查, 其中网络问卷调查不限制地区, 线下访谈采集选取皖南、合肥和皖北地区的4所大中专院校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650人参与。高中生占0.91%、本科生占92.3%、研究生占6.79%,男性占61.6%、女性占38.4%,理工类专业占65.8%、文科艺术类占34.2%,皖西地区青少年占27.5%、安徽其他地区青少年占70.1%、省外青少年占2.4%。

(二)调查内容

1.青少年对皖西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对象对较为突出的15处皖西红色文化遗址(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许继慎故居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红28军军部及重建旧址、斑竹园朱家祠、立夏节起义旧址、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鄂豫皖苏维埃政权旧址群、霍山烈士陵园、西镇暴动纪念馆、诸佛庵兵变旧址、舒传贤故居)基本上全了解的占13.3%,了解部分的占80.39%,一点不了解的占6.31%。其中,了解或部分了解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72.6%,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93.6%。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皖西文化较为熟悉,但是女生和外省学生对皖西红色文化明显了解较少。而对于是否知晓“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遗迹数量、等级位居安徽省各市之首”这一问题上,只有5%的调查者表示知晓,且全部是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余95%的调查者表示不知晓。

2.青少年参加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情况。青少年是各种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满意度是研学旅行开展效果的直观反映。调查发现,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仅占4.91%,大多数学校并未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这一方面与安徽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重视不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不积极有关。在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中,只有32.3%的青少年参加过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研学活动,其余67.7%的青少年从未接触过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参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这说明新时代的青少年能够意识到加强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3.青少年宣传皖西红色文化的行为愿意。值得欣喜的是,有96.3%的学生表示应该通过课堂学习皖西红色文化并愿意宣传,87.2%的青少年表示实地体验后愿意对皖西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仅有5%的学生不愿意了解、也不愿意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于是否愿意通过书籍、网络、影像等资源学习皖西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品质,99.1%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想,不想学习的仅占0.9%。在是否愿意通过个人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去宣传和展示皖西红色文化这一问题上,30.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宣传,3.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宣传,65.6%的人表示没实地体验过、可能说不清楚。遗憾的是,72.8%的青少年沒有参与过学校或班级对皖西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75.6%的青少年表示,学校很少通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皖西红色文化。

(三)结果分析

首先,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有意学习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皖西红色文化普遍认同并且有实地体验的愿望。其次,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少注重红色文化元素,往往以自然风光观赏、农耕田园体验为主,普遍存在着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等问题[3]13。最后,虽然国家正积极致力于开发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在宣传上还拘泥于传统模式,大多只见于报纸新闻报道,而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没有积极宣传,在开发模式上也只限于旅游企业自发参与、零散组织的模式上,政府、学校、企业没有真正形成联动,极大地限制了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的历史和精神作用的发挥。

三、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教育活动。然而,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204个青少年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安徽省的3处入选地都不在皖西地区,第一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也不在皖西地区。皖西地区现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5个,与皖西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仅有金寨红军广场景区、独山革命旧址群、“两园一院”研学旅行基地(红军纪念园、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和安徽金寨干部学院)3处。当前利用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和营地建设仍然不足,难以将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挥。

皖西红色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其中的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事件、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首红色歌谣都鲜活的再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无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我们就地取材采用不同方式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式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因此,针对皖西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红色文化宣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课题组建议:

(一)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加大皖西红色文化推介力度

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4]。各级各类学校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比重,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完全融入到革命年代,用心去体会那个时期所形成的各种民族精神[5]31。旅游、教育、宣传、共青团等多部门应联合开展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宣传活动。可以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邀请一些皖西名人、专家、学者和红军后代讲述皖西革命历程和代表人物,要求青少年通过 PPT、视频、调查报告、漫画、诗歌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感受,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学生报名参选“皖西红色文化推广大使”,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国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主题皖西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熟悉度和影响力。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努力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到文艺创作、娱乐休闲、网络服务、影视出版等行业之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喜闻乐见的皖西红色文化宣传产品。同时,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扩大皖西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润物无声地浸透到青少年的QQ空间、朋友圈和日常生活中。

(二)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增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感体验

只有契合青少年成长需求、体验愿望的差异性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才能掀起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热潮。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要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构建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项目,既要有对革命遗址、遗迹和人物故居的参观体验,还要有各种能亲身参与历史感受历史的教育活动项目;要重视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特别是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营地要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优化体验模式和体验设计,使之成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例如:井冈山大学连续多年组织师生赴十多个县市存在的红色艺术资源进行考察采风,编创音乐情景剧《十送红军》《长征》《井冈山,我们来了》3个节目,凭借这些学生能够设计参与,充满情感、直觉、灵性体验的实践教育活动项目,让其在轻松互动的娱乐中得到教育,体会到理想信念价值、爱国主义价值、艰苦奋斗价值、集体主义价值[6]。皖西地区六安籍的108位将军都有着不同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故事,可以让青少年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选取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故事,以更为丰富的视听特效来展示,借助高科技的动态影像技术对当年的革命活动进行情景再现,使其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

(三)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助推皖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皖西地区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切实提高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红色精神的传播。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整合,形成助推皖西紅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对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在兼顾红色主题的同时,将其与皖西地区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资源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创建成多元、个性、独特的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各地各类学校、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也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增强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的美誉度,逐步弱化传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娱乐性,凸显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性,最终形成政、企、校联合共建、共同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项目为载体,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提升为目标、以研学旅行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4

【关键词】中央苏区;设计艺术;革命;传播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凝聚了中央苏区军民的创造智慧和精神力量,通过传播革命思想,充分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成果,为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形式特点。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主要形式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是整个红色设计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军民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开展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标语、标语画、宣传画、漫画、插图、画报、刊头、工艺设计、舞美设计、建筑设计等多种形式。

标语、标语画。标语、标语画是苏区最普遍的宣传形式。当时中央苏区革命标语、标语画随处可见,宁都一个县的标语、标语画、宣传画、漫画就达1000余条(幅)。标语字体要求大和正,多用石灰或黄泥粉写在大路显眼地点的墙壁上或木板上,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提高广大群众的觉悟,发动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斗争中来。

宣传画、漫画、插图、画报、刊头。宣传画、漫画、插图、画报、刊头等是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宣传形式,在中央苏区运用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从1927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先后创办了《红色中华》《红星画报》《农民画报》等80多种报刊,[1]在《红色中华》上发表的宣传画、漫画形式的插图就有141幅。党和政府还非常重视提高广大军民的文化水平,编辑出版了《国语课本》《看图识字本》《共产党儿童读本》等大量的读物。通过大量的宣传画、漫画、插画等绘画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广大军民传播马列主义、展现革命战况、团结群众、教育军民、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工艺美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是苏区设计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钞票、公债票、邮票等。纸币有壹元、伍角、壹角、伍分,都是由黄光亚设计,设计师根据票面不同采取不同的规格、图案和色彩,票面四周为不同的角隅纹样与二方连续连接,中央印有圆形、棱形、方形适合纹样。

建筑设计、舞美设计。中央苏区设计艺术还包括建筑设计、舞美设计等。如“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红军检阅台”等建筑物。其中1933年8月开始动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整体呈八角形,俯瞰似一顶红军的八角帽。[2]虽然当时苏区经济极为困难,但中央苏维埃政府很重视舞美设计,1933年3月,“工农剧社美术部”成立,主要任务是为工农剧社的戏剧、歌舞等演出节目进行舞美设计和舞台布景绘制。该时期的舞台美术设计主要采用软景片和简易舞台装置,布景艺术形式强调民族化、大众化。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传播

传播组织结构的全方位。由于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和思想认识的不足,发展组织、传播革命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形成了全方位的传播组织结构。

宣传体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决策者,决定着整个宣传系统的实施方向。当时,中央宣传部是党内文化教育的最高行政指导机关,设置了审查科、翻译科、材料科、统计科、编辑委员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等,组建了一套健全的宣传系统。在部以下,各省委也设有宣传部,具体组织和实施本省范围内的宣传工作。在省委宣传部以下还设有地方党部及区委宣传部。[3]

教育体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同时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为健全党内文化教育,中央苏区从地方到军队各类学校、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根据地建立。义务教育方面,开办了大量的初、中级学校,农村乡村小学;社会教育方面,开设了大量的农民夜校、扫盲班、干部训练班;部队方面,开设了中央党校、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同时还设立了图书室和图书馆。

报刊、图书发行。尽管战火纷飞的时期,条件艰苦、供需紧张,但党和苏维埃政府对新闻出版高度重视,依靠广大工农群众群策群力,战胜困难,出版了大量的报纸、杂志、画册、文艺书籍和课本等,如《红星画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共产党儿童读本》等,中央苏区的报刊与图书发行建设呈现出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交叉共存的格局。据统计,中央苏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所出版的报刊,共有130多家,种类达350多种,书刊的年印刷数在18万册以上。[4]

文化团体。为了满足军民需要,加强苏区文化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大量的俱乐部、文艺社团。1932年在《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中,明确了俱乐部的组织与工作:俱乐部下设管理委员会,即下设文化、艺术、体育、晚会、墙报等5个委员会,下设具体的班、组。在连队还设有列宁室,列宁室有干事会,下设演讲、游艺、体育、识字、墙报和青年活动小组。在苏区,俱乐部是最活跃的文化组织,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发展群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宣传阵地。1931年底苏区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剧团八一剧团,1932年9月又在瑞金沙洲坝成立了工农剧社,1933年3月创办了青年文艺团体蓝衫团,各地也纷纷建立分社、支社,使苏区文艺运动趋于组织化、革命化、群众化,使苏区文艺演出空前活跃。

传播受众的广泛性。当时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在闭塞的偏僻山区和频繁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实现对军民的广泛传播是极为困难的。1931年至1934年,党和苏维埃政府下达过数百个《决议》《决定》《通告》《计划》,要求广泛应用画报、传单、标语、壁画等宣传形式,深入群众。从中央到地方,到处都有宣传队、壁画队、俱乐部、列宁室、扫盲班、夜校、阅报社、讲演队、剧团等宣传组织。据统计,赣粤闽三省的2932个乡中,已有俱乐部1656个,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性的革命设计艺术传播,宣传口号、宣传画、漫画、墙报、画报等遍布苏区各地。

传播内容的大众化。中央苏区时期,苏区设计艺术始终以大众化为基本方针,强调革命是人民群众的革命。

1.创作者主要是军队艺术工作者和工农群众。工农群众广泛地参与艺术创作,深入到军民的战斗、生活中,真实地描绘革命战斗和生产生活,反映工农兵的思想、感情,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喜爱。在红军到达之处,各种红色话剧、宣传标语、漫画、报刊以及大量的学校、扫盲组织等,向广大群众传播先进的思想,使其积极参与到战斗中来,壮大了红军队伍,巩固了革命成果。

2.宣传内容源于革命战斗、生活。苏区艺术设计工作者始终坚持设计源于生活,服务革命、服务大众的理念,设计制作了大量反映苏区工农兵战斗、生产、生活、学习等为主的作品。如《动员起来,武装保卫苏区》画面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红军赤卫队在会昌、广昌等地打击反动派,保卫苏区胜利果实的英勇场面。[4]

3.宣传形式生动活泼,为工农兵喜闻乐见。苏区设计艺术的对象主要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贫困群众,决定了中央苏区设计艺术必须采取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实现广泛的传播。线条简洁、色彩单一、形象生动的标语、标语画、宣传画、插画等,是广大工农兵群众喜欢看、喜欢读,一看就懂、一读就会的。如标语画“国民匪党”,将“国民匪党”4个字变化组成一只“狗”的模样,“”3个字组合成一只“小狗”的模样,“帝国主义”4个字变化组成两个“洋鬼子”的模样,用绳子牵着和两条狗,画面生动简洁,一目了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匪党的“走狗”模样。

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当时正处于激烈的战争中,地处偏远山区,流动性大,因此,中央苏区时期的设计艺术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渠道。

1.通过组织传播。主要体现在组织外传播,即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主要方式有通过各类学校、扫盲班、读报团等。闽西上杭县的上才溪乡就组织过读报团,“每逢圩日都会专门给群众读《斗争》《红色中华》等,听众每次少则五六十人,多则八九十人”[5]。

2.借助大众传播媒介传播。中央苏区时期图书、报刊、标语等是主要的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根据1934年1月“二苏大”报告中统计,已出版发行的大小报纸有34种,其中《红色中华》已发行4万份,《青年实话》已发行2.8万份,《斗争》已发行2.71万份,《红星报》已发行1.73万份。标语是苏区军民最普遍、最常见的传播载体。1930年7月,赣西南刘作扶《给中央的综合报告》中描述:“赣西南地方各级政府标语、壁画都很普遍,宣传方法有河流宣传(在木板上写宣传标语,在各处河流里漂流)、空中宣传(制一孔明灯,把宣传品系在灯上任其飞去)。”[2]标语宣传从墙壁上、木板上还发展到河流、空中进行,形成了海陆空立体宣传。

3.借助其他形式传播。主要有文艺演出、戏剧、钱币、邮票等。随着工农剧社、蓝衫团、苏维埃剧团的创办,苏区文艺演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有化装表演、革命戏剧、歌舞、服装、舞台设计等设计艺术的融入,极大地增强了文艺演出传播效果。1931年8月,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印刷厂在瑞金县叶坪下陂坞村正式建立,发行了壹圆、贰角、壹角、伍分4种纸币,伍角、壹元、贰元、叁元、伍元5种公债券。1933年4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发行了十余种苏区邮票,如《战士图》《冲锋图》《团结图》《旗球图》等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战斗的决心和士气。

传播的效果。1.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在苏区,广大工农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传播革命思想,唤醒沉睡在封建文化麻醉下的他们,是苏区革命的主要任务。为适应苏区特殊的情况,中国共产党通过学校、俱乐部、文艺社团等大规模地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方针、政策等。通过图书、报刊、文艺活动等各种媒介,以及标语、标语画、漫画、插画等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设计艺术广泛地传播革命思想。在苏区,设计艺术宣传是相当普遍的,红军打到哪里,革命标语、宣传画就贴到哪里,哪里建立了革命政权,各种学习班就开到哪里、革命戏就演到哪里,整个苏区都沉浸在浓烈的革命设计艺术氛围中,广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帮助广大工农群众消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阶级觉悟,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进程。

2.革命热情受到鼓舞。通过广泛的设计艺术宣传传播,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人民群众纷纷要求加入党组织,革命队伍不断壮大。据统计,赣南人民群众在苏区参军人数约33.1万余人,这个数字约占赣南各县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当时,党团组织也遍布各乡村。就兴国县,1932年7月前,共有党员4063名,而到同年末,党员人数发展到1.7万多人。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苏区群众纷纷加入各种革命组织,如赤色工会、贫农团、雇农工会、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俱乐部等,同时,苏区民众还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战争,苏区人民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投入到苏区的各项事业中去,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央苏区设计艺术传播渠道灵活多样,内容涉及政治宣传、军队建设、文化教育和人民生产、生活、建设等多领域、多层次,通过大众化的语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地宣扬了革命思想,鼓舞了革命热情,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了革命成果,为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如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鹭江出版社,1996.

[2]林道福.中央苏区美术史[M].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3]吴锦顺.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志.简论苏区红色文化的特征[J].红广角,2012(4).

[5]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5

关键词:红色旅游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25-02

红色旅游是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其丰功伟绩不仅记入史册,还凝结在许许多多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之中,构成了一座座丰碑,成为独特的精神财富和旅游资源。2005年是“中国红色旅游年”,由于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旅游市场的需求巨大,使得红色旅游欣欣向荣。

江西省是全国红色旅游资源大省,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红色旅游是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红色革命精神得以传承的体现。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课题组针对江西省红色旅游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文就问卷调查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方法

本问卷是在参考其他省市红色旅游资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红色旅游的特点、旅游业者的意见和建议,共设计了20道相关问题。本次调查分为现场发放问卷及网络无纸化问卷两种形式。

2.回收情况

本次问卷共计发放纸质问卷50份,回收48份,其中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96%。网络问卷共收到257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率100%。本次调查的对象有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社会人。其中以本科生居多,占88%,其次为研究生,占9%,教师占2%,社会人占1%。因此,本次调查对象涵盖面广,对今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被调查者分析

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714%,女性占4786%;从职业看主要为学生、机关事业单位及私营企业者,其中大学本科占全部调查总人数的75%以上;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到516%,群众占266%,其他党派占218%。

由此可见江西红色旅游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江西红色旅游的游客以学生为主要群体,其中男性游客多于女性游客;第二,从客源类型方面来看,涵盖面较广,既有大学生又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其中也包括退休人员,还有私营企业者,说明红色旅游影响较大;第三,文化程度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居多,说明参观游客学历水平较高;第四,就政治面貌来说,中共党员占调查人数的516%,说明红色旅游文化对广大党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相关内容综合分析

1.对红色旅游的喜好程度

在对江西红色旅游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表示很喜欢旅游,577%的调查者表示对红色旅游有兴趣,但是在被问到“对江西地区的红色历史了解吗?”及“你到过江西省内的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旅游吗?”的时候,有超过54%的调查者表示对江西地区的红色历史并不了解,并且绝大多数调查者表示之前仅仅来过江西省内的红色景点一两次。

在游客获取红色旅游的相关渠道的调查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互联网、新闻媒体及学校和班级的组织,游客通过旅游景点的官网、在线旅游推送获取信息是目前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其次是新闻媒体及学校的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调查者表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除了以上三种外,还包括中央精神的传达,说明政府对红色旅游文化的推动力很大。

2.红色旅游的价值认同

在被问到为何会选择红色旅游景点作为自己的出行目的地,选择“革命历史的吸引”最高,占到3985%,这说明革命历史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还是占有一定地位。而接下来询问“红色革命精神与你的生活是否息息相关”时则有超过半数人表示与自己的关系不大,占到5113%。“你觉得江西红色旅游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宣传的如何?”认为宣传效果一般的占到4211%,表示宣传效果较好的占3459%,值得注意的是有225%的被调查者认为宣传效果较差。“你来江西旅游的时候会考虑顺道去江西的红色旅游景区游玩吗?”其中明确表示会去的只占到3083%,可能会去的占5038%,还有45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去。

由此可见,红色旅游文化在游客看来,并不是非去不可的旅游景点,甚至可以说是在行程较为空闲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这说明游客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度不够高。

3.红色旅游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效果

目前我国国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场地是学校教室,以教师授课的方式展现。由于此类教育n程较枯燥,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思想难以集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你觉得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感知是?”有6842%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仅有2782%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为很有必要的占8496%,说明民众还是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接下来被问到“政府的宣传力度如何?”则有超过70%的人认为不够全面,仅有不到30%的人认为比较到位,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民也在追求精神食粮的摄取。

4.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

“你认为江西红色旅游还存在哪些不足?”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旅游资源单一、纪念品缺乏吸引力、交通不方便。“下次是否还愿意来江西红色旅游?”表示愿意的调查者占5865%,有待考虑占3534%,还有6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再来。“有机会是否会向其他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其中表示愿意宣传占7313%,2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可能会宣传,还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向他人宣传。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1.对红色旅游价值的认知度

通过本次调查可知,游客,尤其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旅游价值的认知程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接受调查者普遍肯定红色旅游的价值,认同率高,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国的红色革命历史有浓厚兴趣。第二,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程度与当前学校是否提倡红色革命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调查对象超过60%的游客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且认为目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和形式太过单一。调查中,关于对红色旅游的了解途径选项来看,绝大部分调查者并未将学校宣传或教育这个选项放在首位,表明学校在红色革命教育方面仍不完善。第三,大学生对传统革命教育有深度的了解,是其对红色旅游产生兴趣的基本条件,为了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加深对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了解和感知,学校应积极为其创造有利条件,如定期展开红色活动、组织学生社团进行红色教育等,这些都不失为一种简单并且有效的宣传教育途径。

2.探索红色旅游共建模式,拓展红色旅游服务内容

通过红色旅游宣传传统革命教育不仅是党中央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革命教育的体现,也是高校德育教育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在调查中,根据被调查者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江西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对游客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力度不够、资源单一、服务质量及设施差、游客可参观项目少等方面。

为了长远地发展红色旅游并且使其顺应党中央的号召,应与高校德育教育建立长期的合作。高校作为宣传教育的平台,不能单单只组织参观红色景点,这样容易造成红色教育过于表面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合作过程中,高校方面可以与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共建交流,培养大学生讲解员,既能使大学生得到锻炼,加深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又能为广大师生服务,增加责任感与亲和力。红色旅游景区方面,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需求,深挖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发掘新的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利用便利的条件把文化宣传活动引进红色旅游景区,向游客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不定期聘请红色旅游景区的专业讲解员作为特聘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双管齐下,达到更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山.大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知度及其消费特征研究――基于对广西五所高校的调查[C].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2]吕莉.红色旅游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

[3]阎友兵,陈非文,方世敏,刘建平.2009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状况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1):87-88.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6

人生无时不面对选择,孩时面临选―个好学校,成年时,面临选择一个好工作。我退休时,同样面临着选择,一是有人邀请我到他公司任职;二是组织上已安排的公益事业,做老区工作,担任广元市利州区老促会会长。到私人公司酬{金不菲;到老促会工作,除财政每年给2万元运转经费,别无其他资金来源。老促会就是做实事,做好事,靠宣传思想工作,争取别人的支持帮助。虽没有什么钱赚,但这是为老区、为人民服务。在利益面前,我选择了公益。而且,连任四届,一干就是近20年。

这20年,有收获、有喜悦,也有酸甜苦辣。这20年,我没有后悔过、退缩过,工作热情不减,越干越有劲。虽然穷了口袋,但富了脑袋,感到非常充实,每天有干不完的事情。

这20年,我以硬着头皮、厚着脸皮、跑破脚皮、磨破嘴皮的“四皮精神”,为老区人民跑项目、找资金、鼓与呼、推与促,在老促会的积极协调下,老区农村的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了解决。为南新公路(南陵至新民)、罗茶断头路(利州区的罗家至青川县的茶坝)、工农小岩村小、荣山和平村小、龙潭乡元山村的微水工程,老促会筹资数百万元,硬化道路20公里,修通断头路15公里,重修小学一座,建起微水池500个,使荣山和平村小拖了8年之久的烂尾工程划上了句号。

以走遍干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听取千村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四万”精神,围绕党政工作中心、经济发展难点、社会热点和群众反映焦点,我带领利州区广大老区工作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上百篇调研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有情况、有过程、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翔实具体,实施起来有可操作性,为促进老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是老区工作志愿者,以乐当红色文化宣传员为荣。老区宣传工作的重头戏、主题歌,就是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老促会以搞好利州老区宣传工作为抓手,挖掘红色资源,弘扬老区精神。围绕红色文化主题,以办报、办刊、办专栏、召开论坛会、研讨会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同时,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深入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体悟感受战火纷飞的情景,加以深入地挖掘。通过不懈地努力,编撰了《红军在广元市中区》《红军足迹在利州》《红色印记》《利州革命老区》《笔耕沃土》《老区工作手册》等红色人文专著,为传承红色基因、存史资政育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7

关键词:传承 内涵 特点 新途径

1.红色文化传承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大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革命文化,是一种由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领导创建的先进的政治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引领各族人民投身革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它蕴含在诸如井冈山精神、光荣传统、红色建筑、革命旧址、革命歌曲、革命诗词、革命文学等等资源之中。这种“文化”不仅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同样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2.市场经济下红色文化的发展问题

2.1当前红色文化传播手段太过行政化

从目前全国各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来看,绝大多数采取行政手段,自发性的群众组织相对较少。发展红色文化,要避免依靠行政方式强迫群众接受,仅仅为了迎合各种活动需要而进行红色宣传,不仅难以使群众对红色文化产生共鸣,甚至会使群众对红色文化产生反感,对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宣传红色文化的行为产生教条主义、训导主义的想法。弘扬红色文化决不能简单说教,这样便丧失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2.2红色文化内涵逐渐远离群众生活

当红色文化内容经历了长达30年的经济改革历程后,已遭到世俗主义、市侩主义的价值范式冲击,并且被暗中抽空了具体内涵,成为脆弱的、镂空的储物盒。一方面,主旋律的红色的文化生产体系,传统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与价值取向,不断向民众承诺一个公平、繁荣和稳定的现实图景,向群众塑造一个美轮美奂的现实人生;另一方面,社会政治体系围绕保护自由经济的目的转型并确立,造就了公民对政府管理方式、社会控制能力与生活保障体系的失望,从而出现红色文化向人们承诺的美好现实成为空壳允诺的现象。红色文化只有贴近群众生活,进一步增强感染力,才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2.3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欠科学规划

近年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多有星星燎原之势,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积极性非常高。随着一处处高品质的纪念馆、博物馆相继建成,红色旅游也被列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与高涨的发展热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一味追求大规模、高标准,欠缺对当地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有些项目因缺少资金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这一现象在许多革命老区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几年前就已经批复的项目皆因“配套难”要么停留在图纸上,要么成为烂尾工程。红色旅游区多为革命老区,经济基础本来就薄弱,一旦遭遇财政危机,不仅延长红色旅游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甚至给老区人民背上新的债务包袱。

2.4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宣传与重视力度有待提高,宣传不到位

红色文化不可能自觉走进高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红色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高校开展了有关红色教育的宣传活动,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这一切说明高校对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或宣传不到位,红色文化建设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待加强。

2.5改革成为当今社会的强势话语,红色文化的宏大主题在很大程度上被世俗的功利需求所消解

3.市场经济下红色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3.1搞好红色文化的基地建设

一是做好红色文化基地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和保护工作,提高红色文化的底蕴,开发和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是建设红色旅游基地,发展红色旅游,开展各种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提升境界和道德情操。

三是发展红色文化基地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社会效益为重,增强红色文化基地的服务性和公益性,提倡免票参观,要以重要节日、纪念日为契机,举办专题展和巡回展,以此扩大社会影响。

3.2结合时代特征,搞好红色产品的开发

红色文化产品与其它文化产品的区别在于,它的价值不在于一般的经济性、知识性、观赏性,关键在于革命性、先进性、导向性、激励性。作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产品的发展既有利于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又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致富百姓,造福一方。在当今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生活方式世俗化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与时俱进地加以创新,抓好红色产品开发这个系统工程,发挥红色文化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3.3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必须跟随时展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组织红色旅游,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恰当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让其轻轻松松的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时玉柱.红色旅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8

一、岳西红色资源的基本状况

自有党的活动开始,到1949年解放,在岳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发生着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战争和革命事件,孕育出一大批有着重大影响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红色诗词歌赋、红色戏曲,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

星罗棋布的革命遗址。岳西境内重要革命遗址多达300多处,遍布全县24个乡镇近百个村,每一处遗址都留下了鲜红的革命印记。如著名的请水寨暴动遗址。该旧址是请水寨暴动参加者、时任潜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王焰才故居的重建房,现由其儿子王志明(现年86岁)、孙子王德才居住。近年,为改善居住条件,他们不愿将旧房拆除,在旧址附近重打屋基建新房。王志明说:老房子是父亲留下的家业,住在里面就像是和父亲住在一起,看到它就想起了父亲当年革命的情景。

意义重大的红色事件。在岳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共发生过48件革命事件,其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就高达20件之多,每一事件无不凝聚着革命先辈的智慧和心血。如红二十八军的第三次重建,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的领导下,以岳西为大本营,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37年7月28日,红二十八军成功地与鄂豫皖边区督办公署达成停战协议,首开坚持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与地方军政当局成功谈判的先河。

丰富厚重的红色人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在岳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3800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革命声音振聋发聩。王步文在临刑前留下壮语:“同志们,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敌人无可奈何,判了我死刑,让我的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这掷地有声的别言,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革命情操、坚定的革命意志、浪漫的革命情怀。在岳西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鼓舞士气、威震敌胆的红色诗文、红色歌曲、红色民谣、红色戏剧。如红歌《红军回来了》等。这些虽已成为光辉的史料,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几年来,岳西突出品牌打造、综合开发、协调发展,利用了一些重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了大别山烈士陵园、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红军中央独立二师司令部旧址、王步文故居、岳西谈判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有效开发利用了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资政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二、岳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岳西红色资源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与井冈山、延安等地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是开发利用的模式单一,没有很好地融合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创意不足。遗址的重建与修复是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基础。如果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只停留在对遗址的修复和重建上,红色资源就不可能被持续高效的开发利用。目前岳西红色文化利用的都只是遗址的视觉效应,而没有深挖其蕴藏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将其形成文化产品,如红色故事、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产品等,不能形象化、生动化、细节化,很难触及人的灵魂,制约着红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二是开发利用宣传手段单调,没有多途深探其宣传路径,思路不宽。宣传是提升红色资源知名度的有效手段。积极有效的宣传能促进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岳西对红色资源的宣传,主要是靠文化月活动的推介、史料书籍的编辑赠阅两大途径。从形式而言:文化月活动仅停留在周边大中城市,面不广、层次不高、影响不大;史料书籍的编辑赠阅面更窄,只停留在史料研究部门和官方内部,况且史料书籍也只是对现有党史资料、当事人回忆文章简单的归类组合,没有新意、没有趣味,不能大众化,难有市场。从宣传内容上讲:文化月活动对岳西红色资源的宣传仅是对岳西主要革命遗址的简单介绍,只是表象,难以吸引人、打动人,宣传的影响力不可能持久;史料书籍故事性不强,情节不生动,对事件的描述不系统、不全面,也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同样很难促进红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三、岳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路径

如何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促进其更好地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是革命老区县积极探讨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本人认为要深度开发利用好岳西红色资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文化品位,高筑岳西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平台。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灵魂。红色文化的发掘与弘扬关键在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关键在红色文化的推介与宣传。要发掘好岳西红色资源,宣传好岳西红色文化,必须突出三大重点。一是要突出重要革命人物事迹的宣传,重点宣传好安徽首任省委书记王步文的革命事迹,打靓岳西一字号红色名片。王步文是大别山养育出来的杰出英才,是岳西人民的骄傲,也是安徽人民的骄傲。他的革命思想、革命情操、意志品质、人格魅力等诸多方面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研究,永远值得我们发掘、弘扬。二是要突出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宣传,重点宣传好红二十八军在岳西的革命史,打靓红色岳西地方史名片。对此,应成立红二十八军革命斗争史研究会,采取与相关军事院校及“红军师”合作等方式,深入研究红二十八军在岳西的革命史、斗争史,深入探讨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现实意义,提升岳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价值。三是要突出宣传手段创新,重点利用好电影、电视、网络等宣传面广、影响力大的主流媒体宣传岳西的红色人文精神,打靓红色岳西名片。提升岳西红色文化在全省、全国影响力,为实现岳西红色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高筑平台。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昆明市区;内涵;发展形式



1 引言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历程。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经历和丰功伟绩,以及他们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

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红色旅游热潮兴起自今,发展亦趋成熟。据统计,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地区旅游人数增长速度,已超过《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5%增长目标。近3年来,全国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接待总人数累计逾4亿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 500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超过143万人。目前,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有73个获得国家A级景区;新建和改造了187个红色旅游项目,维护修缮了一大批红色遗存,保护了一大批红色文物,支持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改陈布展。根据已经出台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6年里,国家将培育形成12个包括京冀在内的重点红色旅游区,打造100个左右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逐步产业化,带动革命老区发展。到2010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将达到1 000亿元。 

全国兴起一股红色旅游风并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湖南、江西等地都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打牌的旅游主攻省,带动了当地GDP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政治、社会、就业等的发展。如江西2005年红色旅游接待了游客1 760余万人次,总收入为110亿元,相当于全省GDP的2.7%。 昆明市区(五华区、官渡区、盘龙区、西山区)的旅游业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具有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按照昆明旅游市场的需求,合理规划资源的开发次序,优先开发高需求和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同时开发类型多样具有参与性的旅游景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2 昆明市区的主要红色旅游资源

2.1 陆军讲武堂

陆军讲武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昆明城中心、着名风景区翠湖西岸承华圃,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着名军事院校,开办于1909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云贵总督沈秉经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4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 390m2。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m,宽13m。

2.2 西山聂耳墓

西山也是国家森林公园,聂耳墓就在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其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为琴颈,道上7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7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7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

2.3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

西南联大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大型雕塑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属纪念馆室外标志性纪念景观,由中共中央宣传部资助建设。长6.8m、高2.9m的青铜主体雕塑分阴阳两面,造型悲壮、肃穆,表现出先辈们争取自由、反抗黑暗、向往和平的浩然正气。主体雕塑后立有一面长9.9m的半圆型青铜雕塑墙,生动地再现了作为“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中坚力量的国立西南联大师生反内战、反独裁,争民主、争自由的光荣历史。雕塑墙背面镌刻着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还有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旨在西南联大东院(今昆明市文林街东段),南青中学教师于再的一二·一四烈士墓。1965年,四烈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四烈士墓在一起的还有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

2.4 昙华寺赠映空和尚诗文碑

位于昆明市东门约3km的金马山麓,金汁河畔,原为明代光禄大夫施石桥的别墅,崇祯年间(1628─1644)其曾孙施泰维捐赠建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地震后重修。昙华寺内有一棵伏昙树,相传来自印度,昙华寺因之得名,古树依然耸立在昙华寺内藏径楼偏院内,墙上有石刻题泳“优昙献瑞”4个大字,昙华寺历来以花木繁艳着称,民国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艺花名于滇中”,使昙华寺内“花木亭亭,四时不谢”。1981年,昆明昙华寺被扩建成一座仿江南古典园林的公园,分为前园、中园、后园3部分。中园中有各名家书法碑刻。在昙华寺前园大义厅右侧小园中,存有反映早期进步思想的“赠映空和尚诗文碑”。

3 昆明四区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云南并不缺乏红色旅游资源,威信的扎西会议会址、元谋的红军横渡金沙江渡口、丽江的万里长征第一湾等都是珍贵的红色景点资源。即便如此,红色旅游并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 目前昆明市开辟一条以“红土育精英,翠湖忆先烈”为主题的红色之旅,“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陆军讲武堂的红色之旅与翠湖联系起来。昆明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起步较晚、思想意识较落后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红色旅游的开发层次低,研究程度浅。如红色旅游形式古板,吸引力不足、红色旅游景区低层次开发和重复建设较严重、红色旅游资源没有与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结合起来统筹开发等。因此红色旅游综合效益不太显着。目前昆明红色旅游业发展无论是从观念更新的基础建设,还是从景区景点开发到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从宣传促销到政策措施的制订等等,均处于起步发展时期,诸多资源呈待开发状态。

3.1 产品单一,以静态展示为主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已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中,大多是以纪念碑、纪念塔、塑像、展览等为主,表现形式单一。游览活动中游客参与性活动少,偏重温故,缺乏新奇感受。对好动追新的年轻游客来说吸引力不足。例如“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仅凭一些橱窗展示和静态观光,是难以让游客体验真实的历史环境和革命氛围的。

3.2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观念落后

旅游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产业,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严格按照旅游市场规律运营。昆明市的红色旅游景点处于“保护”而不是“开发”的状态。各景点几乎都是在各自为战,全市没有专设的革命旧址资源统一开发和协调管理机构,造成目前景点游客稀少。相关部门人员把红色旅游这种接待型向市场型或者产业型转变的意识不强。

3.3 开发、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这些红色旅游项目只是有简单的名目,实地去参观会发现并没有应有的介绍、说明或者是图片、实物等的展示,根本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不能唤起参观者的缅怀、追思、崇敬的情怀。甚至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使参观者失去对红色经典的向往,影响红色旅游整体形象。一些项目虽然有简单的介绍和展示,却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不能给与参观者更深刻的冲击,引发他们的思考和感悟。实物-烈士的遗物、带血的衣服等却能够带给他们巨大的冲击。再者,较之其他旅游景区和项目的宣传,红色旅游的宣传十分落后,在各种传媒上红色旅游的广告宣传都不多,红色旅游缺乏连续深刻的整体宣传,像昆明四区这些红色旅游景点仅在云南省旅游局网站上提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各大报刊、网络、新闻等几乎未涉及,从而影响了整个昆明红色旅游的发展。

4 昆明四区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4.1 深入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为加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应在传统的参观教育活动基础上,努力体现红色旅游的“旅游”特色和旅游接待的专业水平。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例如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增强橱窗的展示效果,使旅游者产生兴趣,延长停留时间。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除了组织对实物、遗址的参观外,也可以安排定时的影视、歌舞专场,让青少年游客在西南联大旧址观看当时惨案的影片,穿红军衣、鞋,吃师大食堂的红军饭等;要考虑适当增加参与性内容,策划当年革命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比如可以让游客在陆军讲武堂亲听一堂当时的课程,也可以感受一下当时在操场操练的情景;在导游讲解方面,除注意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外,还应尽量解说内容,使旅游者有多方面的收获。也可以让老年游客在参观聂耳墓的同时唱几首革命老歌以牵动其怀旧之心。

4.2 丰富红色旅游形式,加强各景点之间的合作

红黄古绿土相结合,“黄”指昆明市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古”指历史古迹,“绿”指自然生态资源,“土”指昆明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其他旅游产品为后盾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达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共同发展的目的。

4.2.1 红绿结合

西山两日游路线为西山——农家乐——太华寺——聂耳墓。爬西山,在山上可以找一家农家乐先住下,爬石林,然后回到住所,第二天一大早还可以看看日出,下山途中到华亭寺,龙门,太华寺,过了太华寺就是聂耳墓了,参观聂耳墓收费一元,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墓的雕像,参观后可以演唱他的作品《义勇军进行曲》想必又别有一番感受。适合于喜欢爬山的中老年人和青年人。在西山应使旅游者在体验生态旅游的同时感受“红色精神”,游客在休息的同时瞻仰一下聂耳墓,用自己亲手编制的白花或其他纪念品慢慢的呈上以表敬意和缅怀之情,同时也可以把红色游与农家乐很好的结合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4.2.2 红黄结合

昙华寺半日游,在昙华寺游客在参观寺院人文景观的同时也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赠映空和尚印章的情景;还可以开展“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半日游。进去到西南联大旧址,参观闻一多墓,了解“一二·一”运动的整个历史背景和过程及一二一四烈士,在陈列馆外面建议设计烈士们的衣鞋等物品,让游客可以去想象甚至亲自去穿一穿那些衣鞋,适宜人群广泛。

4.2.3 红古结合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陆军讲武堂一日游。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和讲武堂,广大游客在参观那些历史古迹的同时也要把记忆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观毕还可以带一些小纪念品(红军衣帽等)以作收藏。主要适合于小学生和青少年群体。

4.2.4 红土、红绿的结合

陆军讲武堂半日游。陆军讲武堂-翠湖。在讲武堂里面可参观当时陆军学员上课的教室及训练的操场。建议让游客朋友们亲自去上一节课,还可以跑一下操,好好体验一下当时他们的生活,完了之后可以在操场里拉一下红军军歌,吃吃红军饭之类的都很有纪念意义。

4.3 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全方位开拓省内市场,尽快将分散宣传推销方式转变为全行业整体性联合促销,注意促销策划,提高宣传质量,加强宣传促销的系列性、长效性和轰动性。 旅游研究宣传机构要注意旅游信息市场走势分析,对不同的目标确定不同的促销方式。在主要客源地段设立办事机构或宣传推广机构或建立人制度,进行广泛的区域合作。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辅以不同的营销方式,例如针对老年市场推出怀旧旅游,针对家庭旅游市场推出度假旅游,针对少年儿童市场可推测“暑假去当小红军”夏令营,同一种旅游产品也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提供不同的服务。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从产品的策划、包装到推向市场的宣传、销售、各环节融入创新理念。还可以在媒体上对这些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宣传,尤其是在电视传媒和网络上,以广告的形式、以专门或相关栏目中进行专题介绍,在抗战纪念日等节日由宣传、文化、广电、旅游等部门密切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四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宣传。同时,这些红色旅游产品的宣传不能仅限于省内,还应面向周边省市,极力扩大其影响力 4.4 引导红色旅游消费

(1)依据国家带薪休假等相关政策,启动红色旅游市场,一方面吸引 散客,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将红色旅游与企业、单位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本就是红色旅游的基本职能,并且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寄予厚望,所以将红色旅游作为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是一举两得的选择,既保证了红色旅游的效益,又能发挥它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

(2)启动老年人旅游市场。老年人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动荡和澎湃,他们更能够明白蕴含在每一张图片中的意义,更能够看到陈列物背后的血泪,他们怀念过去,他们愿意到这些记录曾经的地方去感怀。

4.5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当前,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改善昆明旅游业资源配置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工作来做。要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比如可以在云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上可以增加一些红色旅游的知识,开展此方面的培训等,进而提高他们的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而改善昆明四区红色旅游的面貌。

5 结语

昆明4区的红色旅游要跟上全国主要城市的红色浪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任重而道远,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加强基础设施和加大宣传外,昆明人民也要支持这项事业,转变观念,同时又不能违背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争取可持续发展。发展昆明四区的红色旅游,一定要结合实际,抓住“伟人风范”和“浩气长存”的主题并紧紧围绕“红土育精英,翠湖忆先烈”这根线,相信这些地方的红色旅游会越办越红。



参考文献:

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甘茂枝,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李光华.昆明市人文地理概况.旅游学刊,2000(1):17~18.

中国红色旅游编委会.中国红色游:红色旅游完全图文手册.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中国红色旅游网.中国红色旅游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南昌:江西省旅游局,2004.

余嘉华.云南风物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式篇10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学生中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而言,红色文化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一门课程。但在红色文化进高校的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亟待重视。

一是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不足。目前,随着党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在高校阵地建设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针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依然薄弱,学生能接触到的仅有政治课程、讲座、书籍、红色电影和网络媒体等,资源较少。同时,受经费、安全、管理等各种因素限制,高校仅以党支部的名义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红色文化活动,导致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意识模糊。以XX区为例,在面向辖区内的X所高校随机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显示,有52.35%的学生对“红色教育”“红色教育资源”概念模糊;有31.26%的学生选择去革命纪念地的目的是旅游;有16.39%的学生知道并了解红色教育,其中,仅有2.5%的学生参与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二是地方红色文化形式单一。以红色革命根据地、基地或纪念馆为主红色旅游景区,创新不足,对年轻人吸引力较低。以XX地区为例,目前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但在创新形式内容,使之更为年轻群体接受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初中、高中、大学分层面抽样调查中,58%的学生对参观浏览红色文化持抵触态度,一提到红色文化就表示“枯燥”,组织出去参观完全是为了应和学校;31%的学生表示有纯粹的兴趣,但对于参观的红色文化并没有想深入研究的欲望;仅有11%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关注“红色文化”,为了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使命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