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辅导教育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8:15

一对一辅导教育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1

杭州口碑比较好的课外辅导机构咨询电话(即日起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有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

杭州学大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上城区】解放路校区

 

【其他机构也不错哦,可以多咨询几家】

杭州精锐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339

【上城区】庆春路学习中心、解放路学习中心、

杭州智康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2258

【上城区】解放路校区

杭州纳思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5048

【上城区】解放伟星校区

杭州京翰教育-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77678

【上城区】庆春校区

 

【招生对象】小学一年级—高三学员

【热门课程】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奥数作文阅读

以上的是各个学校的免费咨询电话,课程费用因年级不同、科目不同收费不同,家长如需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直接拨打上面400免费电话咨询。

免费预约试听电话:400-0066-911转分机10811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您可以咨询最近校区、价格、师资等情况!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400免费咨询电话了解快!

********************************************

初二数学学习

一、注重单向单步思维的训练,形成牢固的思维基础

我们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基本上是明确的,当他们遇到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时,在大脑里立即产生一个单向的思维个体,而解决问题又只需一步完成,我们把这种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单方向,单步骤的思维称为单向单身思维。

二、 单向单步思维是连续性思维的基础,是思维的比较小单元,思维的目的性明确,时间短。前人对这种思维非常重视,他们总是力图把所有数学知识都浓缩在这一个个的单向单步思维单元里,由“因”到“果”,由“题设”到“结论”,总结出了许多公理、定理、公式,便于人们记忆,成为后人思维向前延伸的基石。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改善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教育、管理、服务三项职能于一体的特殊的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乃至高校教育的发展进步。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一般情况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其中,大学生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中,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对该学生进行个别思想指导;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根据学校下达的纲领性文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1]。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质量,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尽管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素质,心理正逐渐的走向成熟,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磨练,其心理依旧不够成熟。为此,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加强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弊端,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质量。

最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和学生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高校生活中,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推动高校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高校辅导员个人的因素外,还有高校、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一)辅导员个人方面。辅导员个人是影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直接因素。辅导员在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辅导员自身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甚至有的高校辅导员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这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二)高校方面。由于辅导员和大学生是生活在高校校园中的,因此,高校环境能够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比如,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薪资待遇容易影响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必然能够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此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发展空间的缺失可能会打击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社会方面。社会因素对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间接影响,属于不可控因素,但是,它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由于高校辅导员介于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缺乏明确的社会定位,社会认知度不高,忽视了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2]。

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善对策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善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一)高校辅导员层面。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从思想上改变错误的观念。同时,高校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书籍、培训、网络、交流等各种途径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为大学生做出榜样。此外,高校辅导员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动询问大学生的近况,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二)高校层面。首先,高校要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在现阶段,通过完善辅导员的薪酬制度及职业发展规划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薪酬激励要求高校对本校辅导员的薪资待遇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明确规定什么级别的辅导员享受什么样的薪资待遇,完成了什么样的工作会获得什么样的奖励等等。同时,只有给予辅导员在学习深造、职称晋升、条件保障等方面的规划,他们才会认真地在自己职位上工作,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选聘的时候,要采取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进行,坚决拒绝关系户,选拔一批专业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这样才能够确保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高校还要对在职辅导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职业技能等方面,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热情,促使辅导员保持积极、健康、与时俱进的活力。

(三)社会层面。提高社会认知度是做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社会认知度主要是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一种尊重,能够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才能被他们认知,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劲头也会很足[3]。为此,要大力宣传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使全社会形成尊重辅导员工作的社会氛围,有利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大学生、辅导员、高校、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辅导员的努力和高校、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白志贤.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性化探析[J].华章,2013(05).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3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辅导员群体特点,探讨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如何从管理向育人转变,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育人成才的目标。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与普通公办高校相比,除了年龄层次上具有的统一性,及“90后”“00后”特有的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实践动手能力强等优质特点外,民办高校的学生还有一些特点,给民办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与其他高等学校生源相比,民办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部分专业对口升入高职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学生层次上除了部分本科,还有高职学生。思想和心理层面上,问题学生凸显。不少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政治教育以及社团活动都漠不关心,缺乏大学生应有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对学校的管理有逆反心理。缺乏目标及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活以及未来没有规划,或者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很多学生进入民办高校后,他们中的部分在高中时就存在厌学、贪玩、纪律性不强等问题,缺乏自控能力。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特点

1.队伍年龄呈现年轻化,流动性大

现在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中“85后” “90后”已经占据绝大多数,30岁以上的辅导员寥寥无几。很多应届毕业生是民办高校招聘辅导员的首选。而这些从校门刚走出来的毕业生,很多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跳槽的起点,或者是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考研或考博前的缓冲,导致辅导员流动性大。而辅导员年轻化的趋势随着辅导员的流动性大的特点一直持续着。

2.队伍学历层次不均衡,总体学历偏低

很多高校选择年轻教师兼职辅导员,这些年轻教师基本上都是博士研究生学历。虽然公办高校也有流动性大的特点,但学历层次上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带班承接上相对缓和,对学生教育影响较小。民办高校为提高学生管理教育水平,在近几年也积极引进研究生辅导员,但数量有限,学历比重上,研究生学历在辅导员队伍中只占少数。特别是随着民办高校近几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辅导员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很多民办高校通过选拔优秀毕业生留校担任辅导员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进一步加剧了学历层次上的不均衡以及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

3.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育人理念淡化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所在是育人,首先是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既要求辅导员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就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而言,普遍偏低,尤其是缺乏专业理论基础。平时工作更多的是传达通知,组织学生日常活动,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创新育人对策探讨

1.辅导员工作定位亟须转变

从工作定位上,辅导员要彻底改变重管理、轻育人的观念。要从行政管理到管理育人的观念上转变。充分学习教育部相关规定对辅导员的定义,作为教师要教书育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管理育人。辅导员在工作定位准确的基础上,做好基本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重心转移,一切以服务育人为中心,才能改变学生对辅导员的看法,辅导员不再只是学校消息的“传声筒”“学生保姆”。辅导员要进一步减少和学生的交流障碍,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在价值观、人生观、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专业化的引导。

2.直面当下民办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

作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之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除了教学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学习,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系统的规划。其次,虽然有的民办高校基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每月一课,甚至每周一课。但因为辅导员专业素质的限制,效果上并不理想。往往这种教育徒有其表,没有内容。最后,民办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理念,面对过分强调自我意识的“90后”大学生,除了系统教育,如何有序开展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成才的目标,还需进一步探讨。

3.民办高校辅导员提升育人能力的探讨

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心,一切围绕着服务育人而进行。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改变工作定位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育人的方式方法。

首先,提升自身素质,育己育人,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基于现在民办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年轻化、阅历少、专业素质低的问题。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时间,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了专业素质的提升,才有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辅导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在生活、学习、交际、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及服务。

其次,重视素质教育,凸显人文关怀。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民办高校辅导员往往重视工作效率,而轻视工作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工作中一刀切,缺乏人性化管理。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在工作中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年龄相差不大,辅导员和学生更容易建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工作,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这种关系的重建,有利于改善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师生交流提供一个平台,更有利于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最后,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和专业教师的沟通联系,加强合作,形成学生教育合力。民办高校往往出现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两条线,平行不相交。长此以往,才导致教师和辅导员育人的定位不明确,导致出现教师只管课堂教学、辅导员只管日常管理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学生教育链的断层,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该在合理分工的同时,加强沟通协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合力,实现共同育人,以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4

按照热奈特对叙事的定义,叙事分为故事、叙事和叙述行为三个层次。故事指未经任何特定视角和表述歪曲的“客观的”事件结构,由处于时间和因果秩序之中的、尚未被形诸语言的事件构成,是叙事的内容。叙事是指话语或叙事文字本身。而叙述行为则是创造性的叙事动作,涉及说者/作者(叙事的“声音”)与听者/读者的关系。热奈特尤其强调这三个层面的关系,他认为叙事只有在叙述故事时才能成为叙事,只有由人把它讲出来才能成为叙事。[1]即故事的表现形式是叙事,而叙事又是由叙述行为完成的。因此,教育叙事既是指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又包括教师就这些事件撰写或口述的教学故事、日常故事等各类文本,还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

由此可见,教育叙事包含两层关系:一是生成叙事文本过程中教师与故事的交互关系,即教师如何“我讲我的故事”;二是基于叙事文本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关系,即受教育者对叙事文本的反馈。目前国内的教育叙事学研究多集中于对第一种关系的研究,忽视对第二种关系的考察。

因此,尽管教育叙事是教育者个人的反思与感悟,但教育叙事研究应体现叙事文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评估教育者开展的教育叙事的切适性与有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教育叙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特点

1.交往频繁

大学生远离父母,与专职教师的接触也仅限于课堂上,当遇到学习、生活问题时易于与辅导员沟通;与辅导员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辅导员与大学生的频繁交往易于产生众多教育事件,其中有大量教育事件值得辅导员记叙、分析。

2.交际关系复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领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奖助学金发放、资困助学、学生就业压力、学生心理压力等,这些问题都使辅导员面临着新考验。因此,当代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当的角色更多。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转换使辅导员与学生的交际关系变得更复杂,教育叙事的焦点更多。

3.交流渠道多元

除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流外,QQ、E-mail、博客等通讯渠道为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更快、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也可以更及时、更真实地对辅导员的教育叙事作出反馈。

三、高校辅导员教育叙事文本生成

1.辅导员叙事文本视角

在叙事文本中,必定存在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无论所描述的事件与人物如何表现出来,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视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辅导员的叙事视角是指辅导员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教育故事,辅导员与教育故事保持怎样的距离,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充当故事的叙述者。教育叙事强调以教育者个人的感受经历出发进行叙事,叙事文本的作者自然只有一个――辅导员本人,但叙事视角既可以是辅导员的视角,又可以是教育故事中的人物(通常是大学生)的视角。因此根据辅导员与学生在教育事件中的参与程度及其交互关系可将视角分为:

(1)零视角,即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全知视角的叙述者从事件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了解过去,预知未来,所掌握的情况多于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因此,辅导员采用零视角有利于客观地看待某一教育事件,尽可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处理矛盾,也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前做好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

(2)内视角,即限知视角。其特点为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采用事件内人物的眼光来叙事,事件的叙述者本身就是事件中的人物,叙述者的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内。正由于辅导员与学生都参与了故事,因此叙事文本不但要描述辅导员的所思所想,而且要反映出学生的态度。这样的叙事视角有利于辅导员换位思考,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使辅导员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3)第一人称视角,即从叙述者――辅导员本人的视角出发对教育事件进行讲述。这种视角的叙述更多地反映辅导员的观察与感悟,突出辅导员的自省。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本身就是辅导员解析事件、认识学生的过程。

2.辅导员叙事文本形式及学生反馈

辅导员叙事文本的形式包括面向学生与面向辅导员本人两种。面向学生的辅导员叙事文本是指学生可听、可看、可反馈的辅导员叙事文本,又分为口述与文字两类。面向辅导员本人的叙事文本是指学生不可参与反馈的辅导员叙事文本,此类叙事文本仅供辅导员个人阅看。本文在此仅讨论面向学生的辅导员叙事文本(以下“叙事文本”均指“面向学生的辅导员叙事文本”)。

口述类叙事文本包括辅导员与学生的个别谈话、辅导员在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等。由于是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辅导员在做教育叙事时,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事件的看法,可在叙事过程中不断修正事件全貌;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将事件的教育意义寓于叙事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文字类叙事文本包括教师博客,辅导员与学生的日记、书信交流等。作为一种快捷的网络交流模式,博客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形式多元性、受众身份隐匿性等特点,成为当代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辅导员以博客形式进行教育叙事使得更多的学生了解辅导员的所思所想,并作出反馈。辅导员叙事文本与学生反馈跟帖一并又生成新的叙事文本,因此,辅导员的教师博客实际上拓展了教育叙事的内涵与外延。这有助于辅导员更广泛地了解学生信息,同时借助辅导员这一叙事文本,学生之间也能增进了解。辅导员与学生的日记、书信交流等同样具有扩展辅导员教育叙事文本内容的功能,但因为其一对一的形式,辅导员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个体,使辅导员的工作更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教育事件的发生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教育者个人的教育叙事又需要受教育者的反馈,因此,教育叙事需考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关系,并利用学生的反馈多渠道地展现教育事件,从而生成有意义的教育叙事文本,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高校历来被看做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师及教辅队伍的建设越来越规范,辅导员也随之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队伍。辅导员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内容包括对学生的“三观”教育、道德教育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可以说辅导员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分析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的概念

关于实效性一词,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另外,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结果的可靠性。”这一定义可以说是较为准确的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点,后期的一些学者也基本上是以这个定义为蓝本展开叙述。我们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到高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辅导员预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相符程度。事实上,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进行研究,所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使高校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辅导员日常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将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的过程。

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同时心理素质欠佳,不能面对一些挫折。这些都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具体表现,笔者认为,造成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低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准确。高校辅导员的本质是大学生的德育导师,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而事实上,当前我国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却远远多于次,在大部分高校,学生寝室的日常管理、校园环境的维护、学杂费的缴纳、课堂考勤的检查、户口迁移的办理、各种证件的办理、补考重修的组织等等都推到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如此繁杂的任务使得辅导员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这种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模糊性也严重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辅导员队伍不够专业化。当前我国辅导员队伍还不够专业化,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并非科班出身,很多的辅导员来自于高校毕业的留校生,而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这些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学习,本身没有太过完备的理论体系,缺乏基本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不扎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参加了简单的岗前培训后就开始从事学生工作,上岗后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继续培训和学习,辅导员队伍的这种不专业化知道导致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降低。

(三)工作方式欠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欠佳,有些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以说教式为主,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越来越形式化,组织党团组织活动以及一些其他的社会团体活动往往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这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流于表面,很大程度上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很大影响。

三、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分析

(一)明确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明确自己的德育导师地位,自觉承担自己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同时,高校管理层要对辅导员给予足够的重视,适当减轻一些他们的工作负担,使他们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高校应该经常组织针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对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辅导员自身要提高素质,加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学会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平台,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形式与内容并重,多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高校行政主体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6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江雪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江苏 无锡21415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144-03

2004年9月5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作为一份纲领性文件,它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全面的指导,随后相关的配套文件相继出台。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7月,教育部又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这两份文件对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角色功能、工作要求与工作职责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因事务性工作太多太繁杂,辅导员原本的职业功能被弱化了。本文具体分析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从而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的现状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辅导员队伍调研过程中及中央的督查报告里,反映最大的两个问题之一,就是辅导员数量配备严重不足。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达到1:300,甚至更多。另外,教育部还规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大体说来,绝大多数与学生有关的事情,辅导员都要参与。于是,跟学生有关系的万条线都连上了辅导员这根针,众多职能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致使他们疲于应对各种琐事杂事,工作鲜有成就感,自我认同感较差,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厌倦,于是有的辅导员想方设法转岗,有的辅导员考研究生,试图摆脱现状。

二、辅导员角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其角色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他们和学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相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部门,辅导员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作理念的统一。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都是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开展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教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落实中央文件为主线,全面推进和改革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落实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的部门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党团工作、辅导员和班主任,教育目标都是要实现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因此,站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辅导员,工作重点就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现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工作范围的互补。真正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育人”、“三贴近”,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整合和组织,需要思想政治课、党团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从三个方面来推进,即宏观指导、微观设计与实际推行。宏观指导,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党政工作来运行。由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党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的灌输,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育,党政部门组织专场报告等形式,对当前党的方针政策的新发展进行专题解读。由于这两种教育方式离学生相对较远,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微观设计非常重要。团工作和辅导员、班主任组织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宏观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观设计,组织各种党团活动,将宏观指导内容落实到学生实际中,并加以推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推行者,他们有条件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等方面人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日常化,体现“三贴近”的教育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校内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知荣辱,明美丑,并将荣辱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校园公共场所。

(三)教育方式和手段的互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些年来,思想政治课一直在探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这些改革,大多在课内实施,囿于教学场地、教学时间和教学对象人数众多等客观情况的限制,无法正常开展。即使部分得到实施,但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思政课教育的缺憾。教育部规定,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之一,就是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比较多样和灵活,既有显性的谈心、说服、教育以及帮助指导,也有隐性的启发、感染、过程发现等。辅导员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进行各种教育方式的综合利用,并寓教于其中,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从辅导员的身份出发,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更容易产生实际效果。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加强辅导员配备。加强辅导员配备,一是重数量,二是重质量。如果数量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只能疲于应对,根本无法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如果质量不高,教育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根本无法落实。辅导员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背景,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结构。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实际配足专业背景适当、思想觉悟高、富有责任感的辅导员队伍。

(二)明确岗位职责。虽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职责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会出现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的情况。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教育部文件规定为依据,具体明

确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岗位职责以及规范辅导员工作的行为准则,把部分本不属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归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使其有精力和时间更好地进行研究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突出体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职能。

(三)加强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职业的一种专门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从事着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和研究,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及其相关知识背景。有些辅导员其专业学识结构离要求相差甚远,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些辅导员虽有从事该工作所需的知识储备,但不愿意花心思去钻研去研究,工作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到学生思想和内心深处去做工作,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学习,一方面勤奋自学,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符合辅导员岗位知识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辅导员外出进修学习,增强理论功底,吸取别人先进的工作经验。

(四)担任思政课教学任务。德育职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必须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实现。时代在飞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也非常快,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的行为动向,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指导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指导、微观设计与实际推行必须很好地衔接。这就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部门进行有效配合,但最有效的方法是思想教育工作者直接担任思政教学任务。辅导员上思政课是可行且有效的,从可行性来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角色功能最突出的体现,辅导员岗位知识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辅导员工作向纵深发展必须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从有效性来看,能贴近学生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下去,同时辅导员管理者的身份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与管理。

辅导员的现状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职责和功能不容小觑。从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真正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高职院校也应细化辅导员的岗位分工,把部分本不属于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减轻辅导员的负担。辅导员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和管理水平,与学校其他部门通力配合,共同完成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12).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7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用教学的理念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的一种工作模式。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过程中蕴含着师生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精神的追求,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目的与手段的高度融合,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德育与美育功能的自然契合。把美学精神渗透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过程的始终,用审美的标准设计教育情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以提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生命力与活力。

关键词:美学;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审美设计;实践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审美设计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逐渐推进,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应运而生,并提上重要议程。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用教学的理念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的一种工作模式。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对辅导员角色进行了科学定位,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规范性,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素质,使辅导员获得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辅导员工作的潜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针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探索,为深化“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富有实践价值的经验做法。但综合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不难发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在美学角度的研究存在空白。

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德育教育情境的隐性教育功能,提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情境审美设计问题;教育方法单一,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课堂气氛不活跃,提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育方法的审美设计问题;教育内容相对枯燥,使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提出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育内容的审美设计问题;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提出了师生关系的审美设计问题。可见,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过程中从教育到教学,从宏观到微观,从动态到静态,无不存在大量的审美因子,无不蕴含着师生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精神的追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充分认识到必须把美学精神贯穿于工作课程化的全过程,充分挖掘课程化过程中的审美因子,重视教育过程的审美设计,为辅导员树立审美化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是提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生命力与活力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探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问题,把审美理念和审美标准应用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过程中,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研究提出广阔的空间和崭新要求。

二、审美设计应用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践价值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它是遵循美学原理与德育的规律,运用教育技术学的成果,对德育活动进行美的设计,以形成和调整德育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求得德育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一)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目的与手段的高度融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既是一种目的也是一种手段,其价值理念在于使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教育活动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以满足师生的共同利益需求。以基础指导课单元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为例,课程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了解生命的宝贵价值,珍惜生活,真爱生命。因此,教育效果考量的方法不是以分数作为指标,而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智慧和内在精神,是一种道德情操和美感体验。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摒弃各种虚假的目标,去面对真实的生活,面对真实的自我,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为学生精神的陶冶过程,把技能的训练过程设计成为学生心灵丰富的过程,把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成为学生智慧提升的过程,[1]将整个课程化教育过程设计成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理想信念培育过程,体现大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格的最高追求。在这种要求下,必然追求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过程中目的与手段的高度融合。

(二)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德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过程中的审美设计既是对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也是对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在课程化过程中要求挖掘多方面的审美因素渗透于教育活动之中,既要考虑教育过程的优质高效,又要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带来审美体验。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正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过程中审美设计的要求。例如在基础指导课的行为引导教学单元里向学生传授好习惯养成的具体方法时,针对学生理解肤浅的现象,不能枯燥呆板的以命令式的口吻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要直接找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提问“学校在晚上十一点熄灯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同学对此问题会很感兴趣,辅导员可以由此展开人体生理周期教育、十二时辰的科学作息教育及好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操演练。这种课程化过程中的审美设计采用体悟、意境等美学思想,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沉闷、呆板的教育形式,使教育过程充满了愉快、和谐的美学气息,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2]这种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具有浓厚的美感意蕴。

(三)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德育与美育功能的自然契合

传统的教育偏重于知识的快速传递,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带来影响。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不仅是一门教育工作,更是一门审美艺术活动,是赋予创造性的、与培育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工作,是育人的艺术。其着眼于大学生人格发展、认知发展、道德发展等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决定了辅导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是思想引导者,还是促进大学生完美人格发展的塑造者。这个根本性角色定位,决定辅导员德育功能与美育功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活动,在这种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创造性的吸收与转化知识,运用教学艺术方法,采用有针对性的、灵活的、丰富有趣的教学艺术手段组织教学,与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交流、情感沟通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这种创新性的教育活动不仅追求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潜能、提高道德修养,还需要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发展,充满自由创造的喜悦,获得美的享受,对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育内容喜闻、乐见、爱参与、易接受,在接受知识滋润的同时得到审美熏陶,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德育与美育功能的自然契合。

三、审美设计应用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基本实践环节探讨

确保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质量提升,激发辅导员在课程化工作模式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应着重从增强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艺术魅力上下工夫。把美学精神渗透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过程的始终,用审美的标准设计教育情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关系,以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在课程化过程中之间情感、内容、方法和关系的全方位共鸣。

(一)设计入神入境的教育情境

教育情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起着引导、感染作用,从而推动教育目的的实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生活空间里完成的。教育情境是辅导员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设计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及教学氛围,它所要达到的是学生与教育情境融为一体的、入神入境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辅导员必须要精心设计充满美感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充满的喜悦体验,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产生求知的冲动和欲望。例如,在物质环境设计方面,辅导员要在教学之前布置一种优美宜人的课堂环境,如教室的选择、座位的排序、教具的摆放等方面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感美意;在心理环境设计方面,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平和开放的心境,使学生以情入境,消除一切功利的欲求,以一种平和开放的心态吸纳新知识;在教学氛围设计方面,要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使教育内容中含蓄、潜在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浮动起来,生发开去,诱发和开拓的学生审美想象空间,结合审美情趣,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联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见,美好的教育情境和氛围,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接,使师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产生心灵对话的欲望,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

(二)设计会心会意的教育内容

按照大学生德育培养的规律及辅导员具体工作实际,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大纲分为基础指导课和专项指导课两部分。其中基础指导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单元、党团建设单元、行为引导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单元、就业指导单元和资助与服务单元等六个单元。专项指导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学生组织建设指导课等九个单元。基础指导课与专项指导课的每一单元都设置若干子课程。

[3]可见,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大纲涵盖面广,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理念。因此,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育内容中注重美学的渗透,设计会心会意的教育内容,是实现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会心会意即要求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对辅导员所传授的内容领悟于心。在这个过程中,要求辅导员教师充分挖掘教育中的美学资源,把美学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既要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经验和书本知识相联系,进行思维加工,理解知识的本意,又要引导学生认识、感受、鉴赏德育内容蕴含的美学意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无处不含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造美的意识[4]。

(三)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等思想和文化品格逐渐提升,要求辅导员应该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5]适应大学生多层次不同的兴趣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美学理念,讲究教育和说理的艺术性,把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的事实结合起来,把知识传递与审美体验融合起来,更能促进大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唤醒大学生强烈的荣辱感和上进心,真正做到启发人、诱导人,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在谈到方法的运用时曾经说过:“撇开自然物质不说,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它们发挥效能的程度,取决于各种方法和科学进步”。[6]可见,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课程内容的丰富、有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力量,这种力量比课程本身更具有活力,更为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使课程化教育内容达到了入情、入理、入心的教育效果。如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理论、基本概念的学习,学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时,既要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意义、作用,又要注重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含的和谐之美,把美学精神渗透进教学之中,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形象生动的审美活动。

(四)设计共情润心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7]共情润心的和谐师生关系对增强教育效果至关重要,这也是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应有内涵和内在要求。所谓共情润心,即是师生之间通过对教育内容的体悟,进而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情境深深的吸引,以至于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使辅导员与学生融为一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产生一种心灵契合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共情润心的境界,要求辅导员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审美设计。正如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曾经指出:“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然而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课程化过程中,辅导员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育环境,努力营造融洽的教育氛围,巧用生动艺术的语言和优美的形象塑造美、体现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激活学生愉快的心境,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师生之间心有灵犀。辅导员注意教育艺术,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做学生解决学业问题的良师、解决生活问题的益友、解决心理问题的知心朋友,其精神融入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在美的熏陶下师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共情润心,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审美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充分认识审美设计在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审美标准、审美方法、审美精神贯穿于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各个环节,使教育过程变成审美过程,使教育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形成以现代美学为导向的教育观,形成审美化的课堂教学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提升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生命力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过程的美学意蕴[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43.

[3]陈永华.工作课程化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提升研究[J].湘潮.2014(10).

[4]王海夏.遵循课改理念渗透美学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0(7).

[5]郑珠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106.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8

关键词:网络传媒;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大学的教育工作,不仅包括理论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还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时下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显然已不能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因此,大学生辅导员在网络传媒环境下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使网络传媒与网络平台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网络传媒时代,电子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的应用,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使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也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更多地集中在网络平台上,这使双方的交流更加频繁,有效地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辅导员更加具有亲和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2.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也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网络平台的应用,冲击了高校辅导员传统的教育理念。网络平台中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属于虚拟的交流方式,进而也造成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形成了虚拟的人际关系。其次,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辅导员的教育内容转变为信息信号的传递,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变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

二、透析网络传媒时代大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工作为基础的班级主页。首先,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辅导员可以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以班级学生为主体的网站,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班级主页当中,设置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浏览班级主页,通过网络内容的浏览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同时设置学生留言板、班级动态、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板块,促进辅导员与大学生进一步交流,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利用网络与学生在线交流。大学生辅导员可选用一种在大学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网络交流工具,如微博、QQ等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符合大学生的网络交流习惯,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这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增强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信任感和崇敬感,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3.辅导员提升网络应用水平。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辅导员必须进行教育方式的转变,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因此,辅导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应用水平,通过多媒体教育平台、电子信息技术,以及网络交流工具的应用,使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使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实现完美的统一。

4.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传播正能量。网络平台的应用,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借助网络平台在大学生当中传播社会正能量。辅导员可在学生的交流群,或是所建立的班级主页上,分享网络平台上的红色网站或红色文章,使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来提升其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辅导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上的视频、语音、文字等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水平。

三、结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网络平台的应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辅导员应该不断转变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地输送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桂艳,王平达.浅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创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60-61.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9

[关键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 专业化水平 双重身份 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黄平(1980- ),女,四川遂宁人,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内江 641112)陈广旭(1963- ),男,吉林浑江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江苏 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6-02

加强和提高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渐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然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发展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针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学管理职能普遍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一困境,高校可尝试以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为突破口,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称“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他们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干部,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一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队伍可以建立一种与传统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及管理运行机制。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不应只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还应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工作,实行“双肩挑”。它有别于传统的辅导员“双肩挑”模式,既体现了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充分认可,也有利于实现“两条腿”走路。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没有得到重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构建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以此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1.强化辅导员教师身份的需要。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尤其是教师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同和落实。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根据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担任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引进的辅导员大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综合素质较高,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学生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但是,各院校对辅导员并未像普通专业教师一样有任课的严格要求,辅导员被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之外。很多高校在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时,很少考虑辅导员。辅导员长期远离教学科研工作,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各院校有必要统筹安排辅导员教学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进入教学领域,直接体现其教师身份。

2.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目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令人担忧。按照规定,辅导员选聘应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是,地方院校在辅导员选聘上,因各种原因,注重学历层次、政治面貌,却无严格的专业门槛限制。新聘任的辅导员大多仅仅通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后就承担学生工作,不具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对于绝大部分辅导员来讲,非专业的出身却需面对专业的辅导员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与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资金及影响力有限,在岗辅导员不能获得足够的专题培训、日常培训和对外学习考察机会,这使得本就身处困境的辅导员倍感无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从而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因此,让专职辅导员承担学生工作的课程教学,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科学、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与科研;二是高校学生上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扮演后一个角色,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若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他们将会比思政专业课教师更注重“教学与学生管理引导紧密结合、理论与行动结合,知行统一、师生心灵沟通”理念的运用。他们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教学与工作结合,理论指导工作;在教学途径上,注重教学与管理结合,理论指导行动;在教学互动上,注重心灵与心灵沟通,真诚启迪学生;在教学特点上,注重理论与行为结合,目标知行统一。辅导员进入课堂,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更科学、系统地思考“以德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课堂,是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群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新型辅导员教学机制运行管理

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应建立一种科学的辅导员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

1.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各院校对专职辅导员无严格任课要求,将辅导员置于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这是辅导员教师身份得不到应有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杨振斌司长指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成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教师。”①辅导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承担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工作课程教学。专职辅导员的成长,需要有专业教学的支撑。辅导员长期缺乏专业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恐慌”②。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工作课程教学,是对学生工作知识的积极“充电”。高校有必要建立辅导员任课制度,规定专职辅导员必须与专业教师一样有授课任务。

辅导员除了讲授教育部所规定的学生工作课程,还可将日常教育管理的内容归纳总结为教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社团指导、基层党建、安全教育等,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③辅导员任课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搭建辅导员教育教学平台,推动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为辅导员“两条腿走路”提供现实条件。

2.统一管理学生工作相关课程。据调查,目前各院校因各自管理体制及学校发展特点不同,辅导员承担的学生工作相关系列课程教学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部、学生工作部、武装部、招生就业处等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在现实课程设计、安排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不尽如人意。如课程管理部门在考虑课程安排时,一般优先考虑有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辅导员。辅导员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补充,更谈不上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培训。有高校认为,专职辅导员就是做学生工作,不能搞教学科研,导致辅导员教学工作无计划、无保障,随意性较强。有学者提出,应将辅导员的教学科研纳入各系、部教研室进行管理,要求它们重视辅导员教学业务水平培训工作。④但一些部门对辅导员并没有人事管理权,对辅导员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很难将其与专业课教师同等对待。因此,各院校有必要统一管理学生工作课程。高校可由学生工作部来统一管理这些课程教学工作。一方面,学生工作部作为辅导员直属管理部门,对他们具有人事管辖权;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它必须做好本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学生工作部对辅导员有较全面的认识,它能以辅导员为中心,更有效地进行课程管理,包括课程安排、教学培训、任课考评等系列工作。学生工作部应在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分工及个人志趣、研究方向,统筹协调各部门,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

3.健全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各院校在对辅导员课程进行统一安排的基础上,还需着重做好辅导员教学培训及考评管理工作。辅导员一旦被纳入教学工作,各高校就应将他们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同等对待,并建立相应的教学培训及考评机制,实行“教学―考评―使用―待遇”一体化。因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各院校还应尽可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是辅导员开展课程教学的基础,因此,各院校学生工作部应认真思考、合理安排辅导员教学培训。以教学目标引导的培训,由传统“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更具实用性和内推力,成效将更突出。教学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形式政策等。可让辅导员根据各自专长参与不同专题的培训,待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达到一定标准方能上课。二是教学方法培训。由于长期将辅导员置于教学工作以外,辅导员的教学技能不足。高校应聘请优秀教师集中向辅导员讲述教学方式、方法,并为每位辅导员配备一名导师,开展“传、帮、带”工作,试讲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

建立辅导员教学考评管理机制,是辅导员做好专业教学的重要推动力。为促进辅导员教学工作长效化,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建设考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课程淘汰机制。辅导员应在一定年限内取得专业资格证,如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等;若未能取得,将取消其讲授相应课程的资格,待取得资格证后再上课,从而实现持证上岗、持证上课的良性循环,真正达到教学工作专业化。第二,由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学生构成评议小组,在课程结束时对辅导员的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将成绩好坏与年度考核挂钩。第三,定期举行辅导员教学评比大赛,比赛成绩的优秀者方有资格评选年度优秀辅导员。科学的教学考评管理机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辅导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工作课程的良性运转。

辅导员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和任务,他们拥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需要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走专业化道路。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一种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由非专业、准专业、半专业向完全专业转变的过程。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过程艰巨而漫长。新型辅导员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切实实现专业化目标的路径,对强化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教师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水平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专职辅导员需要通过学生工作的教学和实践,督促自己不断成长,努力做到术业有专攻,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专职辅导员和专家型辅导员。

[注释]

①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

②张再兴.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72.

③彭仁芝.辅导员兼课现状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2(6):158.

一对一辅导教育篇10

【关键词】新形势;辅导员队伍;路径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但是,随着大社会环境的变迁、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使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加强和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的现实诉求

由于我国缺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的学科体系建设,许多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的人员充斥着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素养,在面对新形势的变化时,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出现难以适从的局面,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同时在与高校的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相比,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加之,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大多数辅导员对继续进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提高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自身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是加快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为了更好的统筹和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应该对高校的一些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培训,使之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和高校环境下,辅导员队伍要加快自身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必须要掌握形成与专业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加强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从而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工作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因此,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工作和广大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是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要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进,高校的学生工作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使高校毕业生能更好的应对来自市场经济的挑战,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社会和家长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进,使大学生的教育质量与过去精英时代相比,出现明显的质量下滑。因此,各高校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要向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而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直接参与对学生的管理,辅导员队伍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辅导员学历层次与专业素养不高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一线教师,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2]在实践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在自身的素质结构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学历层次较低,理论素养不高。据调查,当前高校辅导员大多数是以本科学历为主,许多辅导员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3]这种现状使其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其次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工作能力低下。许多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并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背景要求,这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来源多样化,许多来自非思想政治专业、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出身的人员充斥其中,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其很难用较高的政治敏感度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工作效率低下。

(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失调,工作压力大

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来设置本、专科的专职辅导员岗位,但现实情况却远远超出这一比例。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赵庆典教授组织的关于高校辅导员的调研数据显示:各种类型辅导员队伍与学生的配备比例情况是,在200名学生以内按标准配置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3.8%,超过标准配置的占66%,其中较大规模超过标准配置的占约31%[4]。由于辅导员与学生比的严重失衡,使其在面对过量的学生人数时,往往难以深入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由于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比例的严重失调,使其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这极易导致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工作认同感低,工作队伍不稳定

由于多数高校辅导员将辅导员这一职务看成是一种短期的工作岗位,加之高校对辅导员岗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一进来就上岗、干三五年就走人”的频繁更替现象。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永廷说:“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么就那么容易,随便什么人一进来就能胜任,干三两年就走人?”[5]由于在思想上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高校辅导员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使其在辅导员工作的客观环境中难以适从,大多数辅导员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枯燥的工作环境感到厌烦,很快产生职业倦怠感,于是便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逃离辅导员工作岗位。据调查显示:75%的辅导员工作时间在4年以下,超过6年的几乎没有。[6]辅导员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职责,没有相应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辅导员队伍有较高的学历水平。所以,各高校在对辅导员队伍进行选拔和任用时,要提升辅导员队伍从业的学历标准,如可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定位在硕士和博士学历。其次为了提升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业素养,促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尽快从经验型向学习研究型转变,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自身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信念,不断在工作和学习中总结经验,努力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适合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新方法、新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二)建立辅导员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范围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明确工作职能和工作范围。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由于现行的辅导员队伍没有明细的工作规程,使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承担了大量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这无形的消耗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精力,使其不能抽出充裕的时间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因此作为高校自身,必须要理顺辅导员队伍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高校党委应该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要使辅导员能够从繁重的行政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使其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研究和总结,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规律。例如,高校可通过制定《辅导工作职责和工作条例》,使辅导员队伍从宽而泛的工作任务中重解脱出来,真正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机制

为了保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必须在“高质量引进、严格管理、精心培育、优质产出”四个关键环节上构建长效机制,努力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最大限度地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必须对新参加工作的高校辅导员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培养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热情。其次,要明确认识到辅导员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科研课题等方面给予其公平待遇。再次,给高校辅导员提供充分的职业发展平台。在对辅导员进行职称评定时,应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制订和执行与其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职称评定标准。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规范个人的行为,恪守自身的职业操守,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

[2]赵军峰.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王丽英.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教师发展),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