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1-09 17:47:51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联系思维方法

一、概述

许多语文老师都会对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感到十分的困惑,因为单单依靠反复记忆的方法是无法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它需要依据系统的思维方法。为了探索出合理有效的阅读思维方法,部分的老师会采用这样的方法,让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全班范围内讲解阅读题,这样在得出正确答案的时候,还可以将解答阅读题的思路和方式分享给全班同学。通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就可以发现同学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这一段时期内的训练中,老师在积累和推敲做阅读题思维方法的同时,还在不断的学习一些关于思维方法理论方面的书籍,希望可以寻找到有效合理的阅读解题方法。通过实践研究,在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中应用到联系思维方法,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联系思维是依据唯物辩证法中联系的观点,指的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联系思维方法应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将各段内容都与文章背景联系起来,并且将毫不相关和互不相同的阅读材料给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内在联系。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联系思维方法的应用

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题解答中,运用联系的思维方法,往往可以获得很大的效果。因此,就需要在将阅读题目和文章各段内容联系起来的基础上,研究文章内容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要记着,文章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独立的,它往往附属于某一个背景之中,并且随着语境的变化,语义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互相联系,在寻找阅读题答案的时候,应该结合相关的文章背景来进行,学生要想理解全文,就需要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之下,结合相关的语意,进行理解和思考。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是采用问卷调查、考试卷质量分析之类的方法来对阅读题答题正确率进行调查;第二是将阅读题失分的原因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超越教材法: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中,教材是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所以,教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将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思维模式,向小学高年级学生推荐一系列符合学生水平的经典书籍,比如一些名著的精简本以及简单的作文集等;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比如将其作为每周一次的作业、采取精神鼓励或者物质鼓励等等。

质疑与提问训练法:质疑和提问训练法是鼓励学生对一些固定不变的传统的看法和思维模式提出问题和质疑,敢于创新,提出新观点,然后找出一系列的论据来对这个论点进行支持。具体的训练方法有几个步骤,第一是在阅读教学课堂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对所学文章的背景进行熟悉,然后对这篇文章的内容或者某些部分提出质疑,即使这些质疑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对这种行为表示鼓励和赞赏;然后,学生在解答阅读题问题的时候,不能采取固定的方式,应该对思维进行创新和发散,采用不同的角度来对阅读题进行思考和理解,并且将不同阅读题型的解题规律总结出来,从而有效的指导以后的阅读题解答。

集思广益训练法:集思广益训练法主要是让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互相交流思维方法,学习别人有益的思维方法,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的同学在观察问题的角度方面,以及分析问题的水平方面必然存在着不同,通过采用集思广益训练法,可以有效的将这些不同的思维方法总结在一起,在互相切磋中不断的拓展同学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尝试性训练,我们发现,将联系思维方法应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中,可以发现学生现在的阅读课学习效果相对于以前那种模式的学习效果有了很明显的提高。并且,在期末考试或者期中阶段的语文阅读题中,正确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章永清.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刊,2008,2(6):150-150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2

课例回放

我校应邀参加全国首届“阳光教育”主题论坛活动,我在此次活动中将做课一节。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琢磨着把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带去。我选择了语文思维训练与表达呈现的自编内容。孩子们从未接触过EEPO有效教育,能上出效果吗?几经试教,我最终确定了“鸡蛋”这一学生常见的素材,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张训练;(2)指导学生用图文结构的方式呈现思维过程;(3)进行片段作文创作。我把思维的训练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思维广度的训练,二是逻辑思维训练。

思维广度的训练是第一道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由鸡蛋你联想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只能写出5个左右的答案,学生交流后最多也只能达到8~12个向度。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类式的汇集板书,如食品、故事、场所、炊具等。当学生说同一类别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转入另一个类别的向度。课前,我自己预设的向度有:结构类(蛋黄、蛋清、蛋壳);同属种群(母鸡、公鸡、小鸡);场所(养鸡场、超市、冰箱、鸡蛋箱);其他种群(鸭、鹅);疾病(禽流感);球类(乒乓球、网球);象形物(鹅卵石、数字0);相关食品(蛋糕、鸡蛋饼、煎蛋);炊具(平底锅、打蛋器);装饰品(不倒翁、蛋壳画);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谚语、成语(鸡飞蛋打、以卵击石);电视节目(非常“6+1”砸金蛋活动);电视、电影中的情节;童话故事;名人故事(达·芬奇画鸡蛋、爱迪生孵鸡蛋、哥伦布竖鸡蛋);自己的事(第一次煎鸡蛋)……孩子们的知识面之广、领悟力之强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在我的引导下能提到之前预设的绝大部分向度,并有让我为之叫好的想法:薄壳结构、盘古开天辟地、复活节彩蛋、母鸡下彗星蛋、鸡蛋藏戒指的魔术、鸡蛋面膜、鸡毛掸子、合家团圆等,要知道这些孩子从未进行过类似的训练,事先也不知我的上课内容,但瞬间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训练思维的逻辑性是另一个重点。课堂上,我以“哥伦布竖鸡蛋”为例,引导孩子一步步往下想,最后得出了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的结论,完成“收”的环节,并用气泡来表达整个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示范之后,我布置学生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先扩张,再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由组长汇集。我期待的一个高潮在“鸡蛋畅想”交流活动中出现了:鸡蛋——母鸡——母鸡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也很爱我们,抚养我们长大成人——可怜天下父母心——感恩父母(这是一个温暖的话题);鸡蛋——复活节彩蛋——上帝复活——不计前嫌——要有仁爱之心(孩子们的知识结构很立体);鸡蛋——地球——盘古开天辟地——打破枷锁,创造美好事物——不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学习上也一样,创造力可以提高成绩——人生也如此,只有打破常规才有更美好的生活(由封闭的鸡蛋联想到打破常规,这是思辨的过程)。

随后是7分钟的100~200字的“鸡蛋畅想”写作之旅,孩子们完成并不困难。以下是孩子们的片断作文:“鸡蛋虽然普通,却十分坚固。科学家、考古人员曾在汉王墓中发现一枚保存完好的鸡蛋,所以我们建造建筑物时,就采用了‘薄壳结构’,这就是仿生学,也是我们人类一种取长补短的方法。叶永烈曾在他的《科学寓言集》中写道:‘鸟儿和鱼儿的本领被人们学去后,加以改造,就成了先进的飞机、潜艇,而它们却还是老样子。’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会有提高,才会成功。”另一个孩子写道:“传说远古时期,地球就像一个大鸡蛋,一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使沉睡的地球醒了过来。而如今,地球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这个‘大鸡蛋’已千疮百孔。全球变暖,冰雪消融,海面上涨,这些变化正威胁着我们。世纪大片《2012》惊醒了人们——要赶快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要不然,火山喷发、海啸、地震、小行星撞击……将会变成现实。”

我佩服这些孩子,我感谢这些孩子,正是这节课让我体会到了EEPO有效教育的魅力。

思考与感悟

这一课的教学遵循了思维训练的流程:任意一个素材——问题扩张——主题演化——问题汇集。思维广度与深度的训练环节有梯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问题的能力、说与写的表现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训练及提高。

思维扩张到一定的向度,如何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我在课文中做了有益的尝试,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漫无目的、无主题地延伸,而且便于学生提炼写作的主题。

思维的向度并非越多越好,应看重广度。如果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教师期待的向度的数量,一味地重复类似向度,意义并不大。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更应关注学生是怎样去思考的。

思维训练与阅读密不可分。学生只有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有宽泛的知识面,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保证,才能有严密的逻辑、精彩的表达。小学阶段的教师要抓好学生的阅读训练,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素材。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3

一、唱好开场白,思维的开端和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好的导人应结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设计,例如学习《二泉映月》可以利用二胡曲导入,随着旋律的起伏跌宕,感受其中蕴涵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极为有利的。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题目激活学生思维。另外,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根据文题再创造。如学习《恩师难忘》《谈礼貌》《早》等适合学生写作的文题,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想象、构思,然后再和原文比较,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唱出独对白。思维的高潮和碰撞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质疑中,教师要善于提出能激励学生争议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兴趣,从而推动思维车轮转动起来,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的认知对象在心理上处于矛盾之中,促使他们从内心产生一种解决这个矛盾的强烈愿望。

三、唱满旁空白。思维的强化和深化

在阅读和再造复述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阅读者再造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读者根据所揭示的语言符号,唤起和调动自己记忆中的有关表象,经过归纳、组合,从而在头脑中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形象,从中获得市美感受。比如在讲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一词的过程中,随着教师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乡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阅读者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阅读者的再造想象能力。

总之。“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高效,使思维绽放。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后塍小学

浅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马 娜

发散思维(又名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是①创新―找出事物间的关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②求异――是指从同一材料中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要求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对于未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大胆提出异议。对陈规敢于突破。下面对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谈粗浅的认识。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

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性的方法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所以,在教学时应随时注意启发学生敢大胆地去设想,突破陈规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克服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可采用思潮冲击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通过暂缓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标新立异,允许观念离题,切忌提出批评性意见。

在语文习作中。常有给材料作文的续写,便应充分启发学生运用应变能力,展开想象,从不同方面设想问题结局。先口头作文在班上交流。应充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的说出来,教师不要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做任何评价。最后对大敢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有奇特想象的可予表扬,并要求学生把句子说通顺,书写成文,这种训练对培养发散思维是极其有益的。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是指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变通性是指思考随机应变,不限于某一个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想法;独特性是指从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和反映新事物,表达不同凡俗的新见解,解决他人未解决的问题。

1 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题多解,多题一法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致的,它纵横发展,串联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宽学生思路,在探索新方法的同时,巩固旧知识,克服了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思维。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定会使学生的思路开阔起来,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语文的作文训练中可采取一事多写的形式。

2 多方向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一个题设多个题断的典型例题,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练习,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灵活度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广阔的思维品质及综合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是基础,学生字便可从笔顺、音节、偏旁、组词,在词语中理解字意,造句运用等多方面练习巩固,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多层次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中要求理解词语,应彻底改变让学生死记词语意思的做法。可采用写出此词语的近义词、词语搭配、用词造句、选词填空等逐层深入的方法加强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词句环境中去理解。在数学学科中,可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一道习题,抓一类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4

正是为了提升学生数学解题思维能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在高一数学课堂尝试了解题思维的限时训练,所谓课堂解题思维限时训练是指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暴露学生解题时的实际思维方式和能力,特意营造紧张的应试氛围,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解决一道问题的思维过程并进行思维方法和过程的及时分享,并通过分享达到解题思路优化,并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对问题的解决,验证思维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分享解题的过程的一种课堂训练模式。简单点说就解题思维、思维限时、限时训练相整合的一种课堂训练模式,它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思维和解题过程,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深入认清理解题意直至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给了学生不断修正自身解题思维的偏差、吸收他人的长处通过自身的反思巩固成为自己解题思维的优势。而限时一方面则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巩固和整理进一步形成自身对同类问题的优先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果断放弃的良好心理品质。实施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通过对实行前后情况的调查及对比作出了一些利弊分析。

一、应用波利亚解题思想,优化学生解题思维。

波利亚说,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选取一些典型教学结论的创造过程,分析其发现动机和合情推理,然后再让学生模仿范例去独立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所以为了强化解题思维的优化,我们向高一全体学生介绍了波利亚解题表,在平时的限时训练别选择一些典型的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觉地去试验、观察,得到猜想。在分享时间中经常出现多方补充,使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朗,从而进一步理解波利亚解题表所蕴含的解题思想。使得学生从模仿到会解题,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我们对高一学生开学第一个月及实施一段时间过后的教学调查中学生回答“你在课堂上进行解题思维的限时训练时会自觉利用波利亚解题思想来尝试吗?”这一项统计结果从4.2%到31.5%上升的比重可见一斑了,说明波利亚解题思想通过解题思维限时训练的途径真正实实在在让学生接受了,优化了学生解题思维。

弊端:解题思维限时训练搭建了一个解题思维展示和实践的平台,但随着学生对波利亚解题思想深入了解,有时解题时感到波利亚解题思想并不奏效。有的学生解题时没有预见,死套模式,只知道自己一味往前走,过程中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解,缺乏对每一步操作的理由直到走投无路。与其相反,有的学生,思维流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解题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能做到“心中有数”直至成功解决问题。这种解题的差异是不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经验、思想、方法等掌握的不同而造成的,所以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了波利亚解题思想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限时训练也只能是给这部分学生提供了尝试、聆听、感受他人的解题思维和方法的机会。

二、养成了良好的解题思维方式,强化了解题细节规范。

我们分别选取了一些易错题在实施前和一段时间后进行了错误原因的统计,我们发现错误率从37.2%下降至11.4%;其中是因为忽略或看错条件的原因的比率从23.1%下降至7.3%:这一点我们深深感到在课堂上强化解题思维限时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的审题习惯起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解题过程中对于条件的剖析加深了学生对条件本身的认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对条件的轻视,加上学生之间思维不断的相互碰撞会不断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

弊端:这种训练模式中有思维分享过程,无论是有效思维和无效思维都可以分享,但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具有发散性特点,有的时候就会毫无预计的发散出去,这样的思维就会对一些没有成功解决问题的学生在思维上进行一定的干扰,特别是高一这样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更不利于他们正确的解题思维方式的确立和最佳思维方式的巩固。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一方面引导有效思维的不断深入和有机的择取,另一方面果断地去判断学生的无效思维是否具有共性再作相应的引导。

三、克服了对数学的畏难情绪,加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

由于高中数学的特点导致了数学课堂整体上是沉闷的,我们的学生不愿意发言深怕自己的发言招致什么后果似的,只愿意去听,几乎已经看不见学生主动抢着发言的场景了!开学一个月之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导致自己在数学课堂上不想主动发言的理由中因为对自己的发言内容不自信的占33.6%,对学好数学很自信的占18.7%,说明学生普遍缺乏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影响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解题思维限时训练一段时间后再一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前一项的比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从原来的33.6%下降至19.8%这说明通过训练之后再发言学生有了思想有了发言的底气,即使有的发言的内容不准确起码学生有了发言的欲望,很好地克服了对数学的畏难心理,有了一定的自信。这种来自于课堂的自信心的建立直接影响于对整个数学学习的作用,学好数学很自信的比率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从能够原来的18.7%上升至44.2%。这一点说明它的确起到了改善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帮助学生加强学习数学的自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弊端:从调查数据上看出来,解题思维限时训练的效果明显,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再作调查发现数据上升幅度很小,几乎与第二次持平,究其原因影响这两项数据的因素是很多的,即使我们立足于这项活动的展开来讲还有问题设置的难度、角度、综合度,交流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都会直接受到影响。还有部分学生从他人那里获取方法到自我实践,这里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化过程,忽略内化过程或简化内化过程都会导致学生缺少完整的自我体验也很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确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四、最大限度地集中了注意力。提升了课堂的效益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一定规律的,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但这样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极易会导致学生的疲惫,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在课堂上我们实施的解题思维限时训练活动会根据课型、内容的不同设置成分散训练或集中训练,有效地兼顾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问题:同时在交流展示过程中有效转换了相应的感官:再者因为限时的特点也可以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集中了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提升了课堂的效益。实施前调查时问及学生你觉得在数学课堂学习时你注意力集中吗?很多时候不能的占19.8%,实施后下降至7.8%:实施前调查你做数学作业是的注意力集中吗?会受干扰分散的占23.4%,实施后下降至18.3%,从实施前后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也是能十分说明问题的。

弊端:在课堂上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的确能受到很好的效果,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不能集中的学生比例从19.8%下降至7.8%,在对7.8%这部分学生的追加提问情况反馈上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思维的跟不上也就是说不理解、想不通出现的思绪停顿行为滞后而造成的注意力跟不上的现象,这也一定程度上要求在训练题的设计、学生预见性等方面多下苦功。针对第二个学生做作业注意力易受干扰的调查结果变化不大,我们反思我们的这个课堂活动的设计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把解决一个问题分成了整理思路和实施解决过程两段,同时其中还加上了相互的交流,是否会导致对部分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而影响其专注程度,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五、学习交流协作成为一种常态。学会了分享

其实我们开展的这种限时训练活动特别珍贵的是引导我们的学生多交流多协作,调查中我们发现实施前后学生面对同伴的请教数学问题时能向同伴分享思维过程的从2,6%上升至34.2%,这点告诉我们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我们的学生的身上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他们懂得了在学习应该如何交流协作,懂得了如何去分享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感悟,从他人身上汲取自己提高的力量,记得有个孩子在一次与我谈心时说到每次一碰到数列与不等式结合形式出现的综合题就晕,每次老师一讲就懂但每次一碰到就死,最后都变成一种心理恐慌了,一段时间一直无法克服,但有一次小组交流时同桌给了她一个说不上理由的定式,她的问题解决了,这就是交流的效果,我们发现解题思维上的交流可以延伸至学习的其他方面甚至是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们看到了这种训练活动对促进交流与协作的强大生命力。

弊端:课堂上这种解题思维和解题过程方面的交流由于课堂本身的局限性制约了交流的局限,有的问题的解决只交流到了怎么做?对于为什么这样做思维的起点的交流就比较少了!及我们曾经碰到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吗?这样思维的广阔性上的交流也是比较少的?关于这一点我们正在尝试创造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交流方面能更为深入更为有效!

六、由点促面促进了由课堂向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整理的延伸

在课堂上规定时间内的收获与放弃在一定程度上会深深刺激不甘落后的学生,我们通过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将课堂内获取成功的基础向课前的准备延伸,通过预习温习到课前物品准备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实施前后调查结果能做好预习工作的比例从原来的36.6%上升至52.7%,能做好每节课之前的物品准备工作的比例由13.4%上升至64.3%,这种促进还向课后的即时反思和及时整理延伸,调查实施前后有反思习惯的比例由7.3%上升至31.2%,通过反思整理及时巩固对知识、方法等方面认识,有效地构建自身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正确思维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弊端:有竞争就会有失落者,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每一次限时训练都有可能对自己是一次伤害,比如有的学生很勤奋但思维的敏捷性差动作慢就对限时训练极度不适应。当然我们认为这部分学生将随着自身认知的发展和心理的调适到位一定能适应这样的节奏的。

从我们对课堂上进行的解题思维的限时训练的利弊分析来看,如何更好地扬长避短,发挥其正面积极的功效最大限度地避免其不利因素,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的地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思维品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44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阶段,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思维的训练,促使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必要,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是数学思维启发点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一,设计一些具有多个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迷惑型问题,迷惑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有提醒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发散思维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一)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类题开放型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二)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多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还通过题型的转换,力求通过填空、选择、判断、解答论证等形式的练习,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从面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实践能力训练是思维的巩固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6

    一、务实的课堂是提高化学复习效率的根本。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指导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要效益,使学生在课堂上锤实基础,掌握解题规律、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务实,要立足中考,挑战中考,不能流于形式,追求花架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如何形成一个“务实化”的课堂,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课堂复习的研讨程度:

    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正误,明是非,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针对不同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让其它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评价实验方案优劣的方法,又对学生以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起到一定的启发、帮助、借鉴作用。

    2.加强对《中考指要》中习题研究的深刻度:

    扬州市教研室编发的《化学中考指要》紧扣教材,并以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为范例,其中有很多习题体现了新课程下中考改革的趋势。因此,要钻研《中考指要》中习题,对部分习题进行挖掘、延伸拓展、变形,举一反三,类比联系,分析其规律性解法。

    3.增强复习课的专题突破与信息技术使用的效度与力度:

    初中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习题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逐条逐个去复习显然费时费力,且事倍功半。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类似的习题或者类似的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汇总,专题突破。这样,既使学生易于掌握,又能形成一个规律性认识,减轻学习、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由于复习课的习题容量大,所以我们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且还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4.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把握当前中考的脉搏,注重信息采集的敏感度:

    尽管每年的中考试题力求稳定,但稳中有变,在往年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所变革。因此我们要通过分析07年中考试题,多方面采集信息,把握08年中考的命题趋势。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选择题中的常规题、基础题、计算型选择题、多向选择题;关注推断题中的数据分析;关注大实验中的数量运用和探究问题;关注计算的变式运用。

    二、科学的训练是提高化学复习效率的保证。

    在复习工作中,我们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学的重心在训练,而训练的重心在科学,我们要走“向科学要效益”的决胜之路。合理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如何使训练更为科学有效呢,常采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精心选编习题是实现科学训练的基础

    选编习题要注意:巩固“双基”和综合应用相结合,难题与易题相结合,陈题与新题相结合。注意习题的 “落脚点”、“结合点”、“测试点”、“给分点”。综合复习阶段应有单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单一题型练习,还要有中考模拟练习 。

    训练的内容安排上,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三度”:力求广度(即习题涵盖的知识面广)、挖掘深度(即习题编排时要有层次,进行变式处理,层层深入)、降低难度(即所编习题尽可能侧重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要适当。)

    2.精心组织安排是实现科学训练的保证

    训练的方式为多种,要精心组织安排。课堂练习力求多样化,如提问、讨论、板演、讲解、复述、抢答、竞赛等。专题复习阶段则以形成性测试为主 ,测试时间控制在一节课之内,试后随即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及时自我诊断,强化正确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讲评解决。综合练习阶段可先练选择题,待基本达标后再练非选择题。

    训练的组织安排上,也应把握好“三度”,即:控制强度 、保证频度 、提高效度。“双基”部分还应该有特别的训练要求:基础知识反复练、化学用语强化练、化学实验综合练。

    3.注重习题讲评是实现科学训练的关键

    科学的习题讲评,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讲评习题时要注意精讲、少讲,但必须向学生讲清以下问题:讲化学习题解答的一般思维模式、讲各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 、讲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讲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讲中考命题走向与答题要求。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7

材料与功能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是以某一物品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一题多问的训练就是运用材料发散法的很好的例子。一题多问就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从多方面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有这样一道题: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题,学生极易做出解答,教师往往会一晃而过,忽视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于这类题,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题意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比如:①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②一本《童话故事》比一本《数学世界》便宜多少元?③用买《数学世界》的钱最多可以买几本《童话世界》?④淘气有15元,两本要是都买,钱够不够?这样,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还提高了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我们经常会让孩子们收集一些不用物品作为手工材料,用旧报纸、废旧的塑料袋做成衣服表演时装秀。这就是功能发散法的运用,是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从发散思维的视角来看,世界上没有垃圾,所有的垃圾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都可以借助于功能发散,找到其功能用途,将垃圾变废为宝。小学数学教学中同样有这样的例子:一根绳子可以用来围成一个圆,也可以围成三角形、长方形等其他图形;可以用它来画一条线段,也可以用它来画一个圆;可以用它量线段的长度,也可以用它量其他图形的周长;等等。用这些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结构与形态发散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结构发散法进行很多训练。比如:4 4 4 4,在这算式中间填上不同的运算符号,就可以改变这些数字的组合结构,也改变了算式的运算顺序,因此得到的结果也各有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尽量多地思考这样的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来想象某一结构运算的各种可能性。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应用题进行引申、发展和拓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联想对比中进行思维发散。这就是形态发散法,它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来看一个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应用题:修一条600米长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还剩多少米没修?解:600×(1- %)=100(米)。

从这一题目我们还能拓展为如下几道题:①挖一条500米的河道,已经挖了全长的 %,还有多少米没有挖?解:500×(1- %)=300(米);②工程队准备修一条水渠,已经修了500米,占全长的 %,这条水渠有多长?解:500÷ =600(米)。

方法与因果发散法

割补法是求平面图形面积的常用方法,教师可以把各种灵活运用割补法的题目集中到一起,让学生通过练习,从中体会并总结出在不同类型的题目中运用割补法的方法和特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发散法的训练,在使学生熟练解题方法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小学数学开放题是进行因果发散法训练的好材料,是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也可反向推导。例如:新兴小学有115人租车去参观。有两种车供选择:40座的大巴,每天每辆1000元;25座的中巴,每天每辆650元。怎样租车最省钱?对于这道题,笔者先请学生设计方案,然后再讨论交流,学生做出如下解答。①如果都坐大巴:115÷40=2(辆)……35(人),需租3辆大巴,共付租金:3×1000=3000(元)。②如果都坐中巴:115÷25=4(辆)……15(人),需租5辆中巴,共付租金:650×5=3250(元)。③大巴车每座需:1000÷40=25(元),中巴车每座需:650÷25=26(元),大巴车每座租费比中巴车便宜,因此,要尽量租大巴车,少租中巴车。因为115÷40=2(辆)……35(人),所以租大巴车2辆,中巴车2辆,租费为:2×1000+2×650=3300(元)。很显然,以上几种解法都有空座位,这样就可以启发学生尽量让车上不剩空座,得出最佳租车方案:一辆大巴车,三辆中巴车,这样租金就成了:1×1000+3×650=2950(元)。这种方案,既提高了座位的利用率,又最省钱。同一个题目,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产生不同的结果,训练了思维的发散性。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8

一、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让思想自由驰骋,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组合,产生出大量可能的设想或方案,其特点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的。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即使是提问或答问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二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思维要敏捷、机灵,思路要开阔,转换角度快而灵活,不拘泥、不死板。三是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做到尽可能多的提出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四是倡导思维的独特性。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从众,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只唯实,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学校也要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并适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收敛思维能力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将思维集中指向某一中心点,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即从若干种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训练分类能力。告诉学生按不同的标准作多种划分。二是训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比较、某些事物,并逐步提高自身的鉴别的能力。三是训练判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自己下结论的好习惯。四是训练选择能力。收敛思维实际就是作比较、鉴别和选择,一定要使学生学会选择,选择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用途很广。收敛思维的过程实际就是排除、选择的过程。要让学生参与某些评选活动,让学生当评委,学会精益求精、优中选优,会在各种方案、决策中选出最佳者。

三、灵感思维能力的培养

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最主要的特征是:(1)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精神力量贯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客体上。(2)情绪异常充沛和紧张,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活动的对象充满激情。(3)思想的极度明确性和智慧的高度锐敏性。灵感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追求灵感也就是为它的产生创造适宜的条件,这种条件是因人而异的。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杰出人物都是善于从自己产生灵感的经历中发现这种条件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后天刻苦钻研、勤奋思考的结果,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灵感状态的出现是以长期的、辛勤的巨大劳动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世界上伟大的、优秀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顽强的、坚韧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没有巨大的劳动付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灵感的产生。灵感是在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飞跃现象。因此,培养灵感思维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广泛涉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兴趣要广泛,好奇心要强烈;三是要求学生多思、勤思、善思、巧思;四是要求学生善于联想,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五是要增强敏感性,要以有准备的头脑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要善于抓住某些奇异现象,努力寻找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一旦灵感触发要马上抓住,不失时机地解决长期困惑的问题。此外,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一些有利条件,要多组织问题讨论、集思广益,教师要多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要让学生既会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受到启发,又会单独沉思,还会在休息、轻松时抓住思想火花,掌握灵感思维方法。

四、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是指并没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和推理,迅速而直接对问题的答案和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猜测和判断的思维。直觉是建立在对某种事物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和有丰富经验积累之上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确实较难,需要长期努力,逐步积累,循序渐进,但只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日积月累,就能慢慢养成习惯。直觉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的简化和浓缩。因此,要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整个科技创造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奠定好知识基础,积累较丰富的经验,遇事爱动脑筋,学会快速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较熟悉的事物直接作判断等,应如此训练其直觉思维能力。直觉与灵感联系密切,有时也需要媒介触发,也可将两者的培养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就会慢慢见到效果。

五、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某些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我们认识某一事物,就要将它与别的事物作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即类化和个别化,这时靠的就是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对于创造十分重要。哲学家培根说:“类似联想支配发明。”科学家贝弗里奇说:“独创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并不难,实际上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就已开始了,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各科教学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只是有意识地培养训练不够,综合训练不够,将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不够,今后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发明创造课、思维训练课及创造性的制作竞赛等,来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形象材料和表象,通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进行思维。形象思维有很多时候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如对形象的重新排列组合、类比、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在创造及设计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作品补缺,即让学生把一个残缺的作品补完整;素材想象,即教师出示某一些素材,学生想象都能创造出哪些作品;为某些作品命名;自由创作;功能想象;开发右脑。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承担,故有人称右脑为“创造的脑”、“艺术的脑”,表明形象思维对创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除少数艺术家、发明家之外,大多数人的形象思维用得较少,因而潜力极大。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作为一所薄弱的边疆县级中学而言,要改变当下课堂效率低下现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特色,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以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回归教材为落脚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努力实施课堂改进,做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创新、课堂练习创新,通过自己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挖掘教材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谈一下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运用一题多问,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广阔性

大家知道,教材上的例题、习题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后精心设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和探究性,其内涵都十分丰富。深入研究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挖掘其潜在的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进行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既可优化认知结构,扩大例题、习题的辐射角,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57页)提高学生重视教材、钻研教材的自觉性,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方法的掌握,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大大有益的。

比如,在教学《垂径定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五个问题:如图1,AB是圆O的直径,CD是弦,且CDAB于E点。

问题1:该图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

问题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为什么?

问题3:一条直线若满足: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则可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4:已知直径是CD,AB是弦,且AE=BE,那么可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为什么不是直径?

通过上述五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又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地突破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抓住了实质,注意了条件,加深了印象,这种一题多问的训练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的思考状态,使思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二、运用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探索性

“学习自由有助于学生的最大发展。”“只有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那种潜在的发展倾向才能够表现出来。”而紧扣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潜在的内涵,将一题演变成多题,可训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在这种自由的学习空间里,亲自参与变式的活动,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而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去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复习、回顾,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节时,设计的例题为: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6 cm,底边长是10 cm,求周长。我将此例题进行了一题多变训练:

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6 cm,周长为22 cm,求底边长(这是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6 cm,另一边长为10 cm,求周长(与原题和变式1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要进行分类讨论)。

……

通过该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又加深了一步,也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既帮助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式,又突破了定式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独创性

“知识与思维关系密切,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操作知识的过程。”而教材中例题、习题的设计,就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集中归类,数学思想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并充分利用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最佳途径,做到以少胜多,让学生由解“一道题”到会解“一类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这一章时,教材第10页有一例4:要修建一个圆形喷水池,在池中心竖直安装一根水管,在水管的顶端安装一个喷头,使喷出的抛物线形水柱在与池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 m处达到最高,高度为3 m,水柱落地处离池中心3 m,水管应多长?

解法一:如图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可知:点(1,3)是抛物线的顶点。

……

通过以上几种解法的分析、交流、讨论,巩固了所学过的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但达到了认知目标,而且通过建立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也达到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在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练的同时,享受到数学思路的创新美,借此调动了学生深钻多思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意义上又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真正地达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突破口,只要我们不断改进教法,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以教材为依托,挖掘其内涵,一定会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掌握多种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学生的解题速度、技巧、解题的准确性一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真正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升华,同时也使数学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受益无穷。教材也一定会由于学生的理解和创造性思维而增添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训练

数学教育要给予每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目光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讲解和解题方法的运用上,而应以它们为载体,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是数学思维教育素质化的重要内容。思维培养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互相作用并按一定规律产生和发展的。数学思维的种类有很多,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直觉思维到辨证思维,从正向思维到逆向思维,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从中体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发散性等。我认为,高中数学教学中主要应通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高一学生,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将经历一个和很大的跨度,主要表现在知识内容方面的衔接不自然,对高中数学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形式极不适应。比如第一册第一章的集合与简易逻辑,表面上看似很简单,而实际运用中却不能准确把握那些用集合语言所描述的题目含义。再如第二章函数,这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会花很大的精力去讲授,学生会都会下很大力气来做题,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在解具体题目时很难与基本概念联系起来。如经常遇到的二次函数问题,有时是求值域,有时是解方程或不等式,学生感到茫然。我把它们统一在一起,强调二次项系数对称轴、判别式等几个因素,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的无序性。这一章内容是思维方法从直观到抽象、从离散到凝聚的过渡,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的重要阶段。

二、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高中数学的四大数学思想和十几种数学方法是教学的关键与灵魂。一是解题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的基本方法、步骤。二是数学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把不同章节、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统一了起来,如数形结合思想培养了思维的形象性、创造性,化归思想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辨证性等。如换元法是一种常见的变形手段,它不只限于解某一章或某一类的问题。注重对这些思想方法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及联想能力,将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十分有益。

三、挖掘数学例题习题的功能

在高三总复习时,教师往往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形式练习,向学生讲解大量的习题与解题方法。但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教师给的越多,思维越混乱,结果适得其反。这一时期,教师除了精选习题,重点讲解之外,更要在讲授方法上有所创新。在讲解习题时应注重以下原则:

1.让学生主动学习原则。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但是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学生想的与做的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思想应在学生的头脑里产生,老师只是起一个催化的作用。习题课尽管时间有限,但应尽量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思考。首先,应让学生学会阐明问题。科学地阐明问题本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阐明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面对一道新题时,让学生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把握题意。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隐含条件。本题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本问题的设计与哪些题相似,有什么联系,可否归为同一典型类型。如果是同一类型,再看看有什么区别和变化,要采取哪些对策应对这些变化。

2.让学生合情推理与猜想原则。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是一部经典名篇,解题表启发我们应如何利用习题的潜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学生审清题意,弄清了思路之后,可指导学生在做题之前猜猜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答案。这种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解题的兴趣,更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且还有了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习题课虽然占用了学生做题的一些时间,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思考意识,长久以往必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