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十篇

时间:2023-04-12 11:13:43

集思广益篇1

1、他们可以集思广益,对许多技术问题,找出最好的答案。

2、只有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才能办好这些事。

3、小组成员密集开了几次会议,大家集思广益,终于做出了让老板满意的企划案。

4、咱们集思广益,决定一项行动计划。

5、我们应该集思广益,试着想想出更好的办法。

6、我们需要坐下来一起集思广益,为新产品设计一个好的营销口号。

7、今天我们将辞典试用版先行公开,期盼各界提供意见,藉以集思广益,让正式版能臻理想。

8、他们集思广益,但同时也仔细探究各个细枝末节。

9、咱们来集思广益,看是否能想出什么办法。

10、好吧,这次,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该集思广益。

11、他为求集思广益,在这个商圈附近做了许多问卷调查,希望了解市场取向好为开店做准备。

12、为了校庆表演,班长要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创新的花样,希望能有更完美的演出。

13、我们集思广益就能找到解决办法。

14、如果他们集思广益,他们就能找到渡过困难的办法。

15、行销小组脑力激荡多时,集思广益,设计新产品的行销策略。

16、如果我们集思广益,我们也许能制订一个真正完善的计划。

17、该设置是为了在政府内部集思广益。

集思广益篇2

【关键词】小学体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不仅使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没有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是那么的重要。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例如400米耐久跑这一教材,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如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8往返跑等。适当难度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譬如学生初步掌握后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教师提出问题,翻滚时用什么方法使两腿夹住,学生的兴趣很高,大家纷纷讨论,最后学生一致通过让两腿间夹住红领巾,一堂课下来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体育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仅要备课,设计教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根据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的内容和课外活动,充分展示体育特长生的指挥才能和组织活动能力,教师在整堂课的组织上,应该抓住开始和结束部分的教育引导和总结评比,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在常规训练和具体练习中,教师可适时地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要领和技能后,教师要机智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启发学生采取什么办法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呢。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刺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果树旁有很多小果子,它怎么才能把果子运回家呢?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致提出让小刺猬蜷缩身子在地上翻滚,让果子扎在刺猬的身上带回家。这时候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把果子扎在身上,大多数学生主动练习蜷缩身体、向前翻滚,但有的同学还翻不过去,于是我演示了鸡蛋和乒乓球在地上滚动的情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人只有蜷缩身体才能成功的在地上滚翻。由于学生置于情境中,联系生活经历和已有经验积极开动脑筋。使难点得到突破.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集思广益

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等原因,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少数学生由于天生身体条件较好,对新知识领会快一些,但由于他们对新动作不是理解,而是机械接受,这样做的结果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需要灵活运用时,学生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如何让学生把掌握的新动作记得牢并能灵活或创造性的运用呢?我充分的尊重学生个性,使他们感悟、理解,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做法,同时充分发扬学生民主,让学生自己来讨论、评判,谁的动作最合理,最有效,同学们不但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学起来最简单,最容易掌握。这样集思广益,学生不仅要掌握新动作的要领,还要充分地想象、创造,使大脑飞转起来,设计更多规范的动作。

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编花篮”“跳皮筋”等游戏。不仅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而且游戏编的很好。即锻炼了身体,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充分考虑教学的安全性。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如:给学生几个实心球,创编类型是接力,要求锻炼上下肢,学生就创编出夹球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如:给学生一些跳绳,要求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学生就创编出单人跳、双人跳等游戏。通过创造机会和条件即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又唤起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集思广益篇3

全面科学地分析和认识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准确地把握对社会发展趋势起主导作用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当前,之所以要强调决策时集思广益,原因至少有三条:

1、经济的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要素配置、所有制成份等都日趋多元化,这种态势决定了现有的决策不是过去单一经济模式下的决策,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对于经济领域里的不少问题和矛盾的准确把握、科学判断已非少数领导或决策层能充分胜任,因为领导者由于个人知识、经验和精力的局限,不可能对每一个不同面目的经济问题都能透彻理解,从容应对。因此,决策需要集思广益。

2、文化的原因。改革开放形势下,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文化潮流、文化表现形式等已日益多元化,这种状况决定了现有的决策不是过去一统乾坤式文化背景下的决策,需要悉心体会大文化概念下人们的心理需求,需要仔细甄别来自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真实民意。决策者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一下子抓住大量文化信息的要害。因此,决策需要集思广益。

3、社会的原因。民主不断推进下,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诉求都在法律的保障下得到充分尊重。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结构也日益复杂,代表各自利益的社会群体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诉求各有所异,这种情形决定了现有的决策不是过去千人一面社会秩序下的决策,经济成功人士要求着更多的政治参与,社会弱势群体要求着更多的权利保障,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下,实现利益均衡、维护稳定,决策者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能平衡和满足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要求。因此,决策需要集思广益。

综上所述,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决定了集思广益是进行决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如何在集思广益中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我认为有一条重要途径不可忽视,那就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1、从人民政协的性质来看,人民政协可以促进集思广益。人民政协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的设计有助于在国家事务管理中和重大决策中充分吸纳各派的意见,使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派的参政作用同时得到发挥;有助于拓宽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的渠道,做到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有助于在团结稳定的前提下发扬民主,在发扬民主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2、从人民政协的职能来看,人民政协可以促进集思广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可以就重大决策进行充分协商,反映出方方面面的看法和主张;可以就决策的落实执行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使决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可以就大政方针建言立论,使决策资源更加丰富。实践证明,这些职能的履行,有利于广开言路、兼听博纳,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及时有效地改进工作;有利于求得共识,协调步伐,推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3、从人民政协的特点来看,人民政协可以促进集思广益。人民政协由各个界别组成,人民政协中各党派、团体、各界人士联系着各个阶层的群众,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反映着众多层面的要求。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其它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信息和情况,听到不易反映出来的呼声和意愿,获取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这就有助于我们在研究形势时,更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做到胸中有数;在制定政策时,更准确地体察群众的心理、做到符合民意;在解决问题时,更切实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而言之,注重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对于在集思广益的良好氛围中形成科学决策是大有裨益的。那么人民政协如何在实际工作做到发扬民主,畅通言路,反映民情,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利支持?我认为要把握三条原则:版权所有

一是出以公心,不求私利。俗话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凡事只要秉持一个“公”字,就能不唯上、不唯名、不唯利,胸怀全局,必系大局。所建之言,所立之论就能以社稷民生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真正做到想大事、谋大事、促发展,体现出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水平。

集思广益篇4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陈同志到会听取意见。

座谈会气氛热烈,参会的17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争先恐后进行发言。大家认为,“十二五”规划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重要规划,市委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征求意见稿)站位高,定位准确,判断科学,紧扣主题,部署全面,措施得当,符合未来五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代表和委员们围绕制定好“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意见。大家建议,要用好用足特区的立法优势,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到法律层面;要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要较好地衔接已有规划,保持规划的延续性;要大力发展高端零售等高端服务业,重视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积极扶持企业上市;要发展低碳经济,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管理,提升港口功能;要抓住ECFA机遇,推进对台全面交流合作;要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培育并规范社会办学,加大岛外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等。

集思广益篇5

关键词:音乐专业 学科建设 课程改革 艺术实践 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

2013年11月7日至9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音乐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研讨会”在位于美丽的嘉陵江畔的南充市隆重召开。来自四川省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等省外高校和正在承办方进行国培的专家、学者和学员们出席了这次盛会。大会为了保证会议主题更加突出,设计了专家讲座、专家院长座谈和教学基地现场教学观摩环节,就入职教育课程建设、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各位参会者发言踊跃,充分展示了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勇于开拓、集思广益和积极创新的良好作风。

一、入职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作为大会的特邀嘉宾,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郭声健教授首先为大家进行了题为《入职教育课程建设及教师担当》专题讲座。郭教授以自身经历现场说法,说明了他近年来探讨和研究这个专题的缘由,分析了入职教育和职前教育的区别及其面临的现状(问题和成因),进而以他给音乐专业本科生上课时的教学互动为例,与参会专家和学者们一起分享了他对入职教育的构想和实践情况。

郭教授认为,入职教育是针对学生未来拟从事职业所进行的教育,其内容包括职业现状和特点、职业意识与角色、职业精神与信仰、职业能力结构等方面;而职前教育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岗前培训,是针对即将买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新人所作的正式入职之前的培训,其主要内容侧重培训自我认知、通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二者区别明显,后者应该是前者的一个环节。由于社会对音乐专业学生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造成了大学扩招以后音乐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不够和个人职业规划的迷茫。现有课程设置注重学科专业体系,忽视培养目标定位与学生职业需求,把重在心灵滋养的教育教学活动降低到了技术层面,造成了入职教育课程的缺失。同时,由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担当,加剧了音乐专业学生对本职业的不认同、不了解和不能胜任职业需求的诸多问题。

郭教授向与会者分享了他给音乐专业本科生上课时师生互动时的信件等资料,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他对于入职教育上的构想思路和采取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入职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致力于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与特点;培养职业情感与信仰;明确职业方向与素养;确立学习目标和方向四个方面,其中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重点。他希望入职教育课程在数量上越多越好,但是专门课程不求多少,但是在形式上力求鲜活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精神引领,教师要勇于担当这个责任。

郭教授特别强调,入职教育并非某门课程老师的责任,所有课程所用老师都应该主动担当。既要将入职教育内容荣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职业榜样和岗位示范作用。

与会学者一致认同开设入职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形成一个共识:音乐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入职教育课程的开设构想是对现有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大胆探索和有益补充。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曹安玉认为,高教授对入职教育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为四川高校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很有启发意义,认为本次大会各高校齐聚一堂为音乐学科建设献计献策,达到了集思广益,合力推进了该学科理论创新。

二、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在11月8日下午的专家院长座谈讨论会上,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成为了探讨的热点之一,省内高校音乐学院或艺术学院的领导们分别从本院学科建设实践出发作了专题发言。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黎明教授以本院为例以《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索研究》为题,着重讨论了学院分系教学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他说,随着音乐学院专业建设的拓展,学院下设了声乐系、钢琴系、作曲系和音乐学系,分系教学造成了学生严重偏科和重技巧轻理论的普遍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学校应该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教材建设为依托的课程“新”体系,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进而以此引导教师进行更好地课堂教学。所有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学生专业实习,了解学情,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定位,为学生服务。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王小军教授也以《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为题,指出专业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他说,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入校前的专业水平也不高,不可能在短短四年大学学习阶段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兴趣把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则是可能的。以此为定位,王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了成都大学艺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四二二”模式。

宜宾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刘韧教授以《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为题,专门讨论了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刘教授首先深入剖析了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面临的窘境和现状以及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然后指出综合型大学音乐专业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四个有效途径:(一)综合型大学多学科优势的发挥;(二)建立音乐学科专业核心课制度;(三)网络课程和开放性远程教学体系的引入;(四)积极成为综合性大学专业名片和文化窗口意识建立。

会议承办方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黄志权也与大家分享了该院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具体方法和实践成果。他在《更新学科建设观念,注重实践,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发言中反复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提到了该院“艺术实践教研室”建立对艺术实践的推动作用,引起了大会专家的极大兴趣。

三、音乐学科人才培养重在艺术实践

对于音乐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面临的问题,与会专家一直认为应该突出人才培养,加强艺术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与会的各高校院长在谈到本校学科建设的实践成果时,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他们在学生艺术实践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已经取得成效和成果。

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陈林教授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艺术实践和教师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应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他在《加强音乐学科建设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专题发言时说,音乐学科的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和教师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学生实践活动与学分挂钩,教师教学实践可以和教师绩效联系。具体地说,学生实践环节可以借助四种形式进行:(一)建立学生艺术实践团,例如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和舞蹈团等;(二)坚持开展一般为单位的实践晚会;(三)举办专题实践音乐会,例如,文人音乐音乐会、电脑音乐作品音乐会、歌剧片段音乐会等;(四)坚持定期的院级实践活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采用四种形式实现:(一)调整音乐教师教育板块课程;(二)聘请专职实践教师,加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三)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定期举行说课比赛和课堂教学比赛;(四)加大见习力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内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卿泽教授在《依托实践平台放飞音乐梦想》发言中提出,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先成长起来,然后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这对良好学风的养成非常有效。有了成熟的艺术实践平台和良好的学风,那么就可以通过各类音乐专业比赛引领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潜移默化地达到学科建设和课程整合之目标。卿教授还分享了该院的“艺术实践周”制度(每学期第十二周全院停课举行),并展示了这项艺术实践相关活动取得的成果。

其他高校的领导也分享了他们学院在艺术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汪黎明教授详细讲述了该院实行的专任教师必须参与学生见习和专业实习的制度;西华大学音乐学院则着重强调了该院“艺术实践教研室”的建立对学生校外艺术实践的引领和服务工作。黄志权副院长还列举了该院在艺术实践方面的其他举措,例如,第二学位课程修读制度;田野采风和暑期实践活动、音乐会体系建立等“以赛促学”和“以赛促建”的有益尝试。

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有待提高

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离不开具体课程的改革和深化,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甘霖教授和阿坝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副主任郑毅峰分别针对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培养和钢琴教学谈了他们的教学体会。

甘霖教授在《提高声乐学生自弹自唱能力的教学模式探索》发言时首先强调了该专题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钢琴伴奏能力弱是制约声乐学生发展的瓶颈,如果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弱会造成他们对声乐作品学习的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分析声乐乐谱,最终造成过分依赖教师示范和音像资料,自弹自唱时顾此失彼。他认为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选择音乐人才的一个条件,而且有助于规范学生音准节奏和深入分析作品,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练声质量和形成学生的演唱个性。在此基础上,甘教授提出了他对于自弹唱教学模式的构想:(一)整合现有声乐课和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在声乐技能课中自弹自唱环节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在钢琴技能课中增加声乐作品钢琴正谱弹奏内容。(二)在曲式学课程中加大对声乐作品的分析份额,同时增加在曲式分析教学中加大对和声的分析比重,使学生能够在分析中增加对自弹自唱能力的理论认识。甘教授认为,自弹自唱能力是一个集合了各种音乐知识和弹唱技能的综合能力,如果可以发挥各个学科的理论优势和技能优势,以自弹自唱能力培养为契机,必然可以对不同的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

郑毅峰的发言则注重对民族地区钢琴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他在《四川藏羌民族地区钢琴教学的几点体会》中把其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把握学生的情况,严格教学管理。他说,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应该重视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四川藏羌地区的学生钢琴能力非常差,有的学生在入校之前甚至没有见过钢琴,鉴于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同时应该依靠严格的考勤和考试制度进行教学管理,保证学生钢琴学习的时间和效度。(二)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该系的现有做法是让学生先学习一年的钢琴基本技法,然后在接下来的两个学年里加强学生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同时配套《自弹唱》课程。对于却是优秀的钢琴学生则采用按比例培优的方法进入钢琴主修(10%)。(三)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教。(四)把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打造本地音乐文化名片。

在大会的最后阶段,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曹安玉和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陈林教授还在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阆中实习基地(阆中中等师范学校)现场为各位专家和该实习基地师生做了“钢琴即兴伴奏”和“歌曲教学”现场教学。这次教学活动紧促而精彩的教学互动使得现场气氛空前高涨,堪称本次大会的一个完美的注解。总体来说,这次学术活动加强了四川省高校之间和省内外高校之间的理论交流,明确了音乐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实践平台搭建和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

项目名称:

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Rl19582120)。

集思广益篇6

集思广益出处:

1、《三国志·董和传》,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2、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集思广益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和文化建设功能等,为了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些功能,就必须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必须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最开始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不断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抱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者是有机的整体,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对世界观而言的,世界观的各异必然造成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其所站的阶级立场密不可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让广大群众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凝聚群众的力量,扎实道德根基为民族振兴共同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

二、培养群众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树立整体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创业,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贯彻民族精神的内涵,为中华民族而骄傲,始终展现出积极奋发的风貌。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让人们对国家充满热情,愿意为了国家而奉献自身。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是努力劳动、建设国家、艰苦奋斗、富国强民,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美德。严厉打击搞分裂行为,使全民族能够上下一心,和睦融洽。坚决抵抗外辱和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与统一;反对一切阻碍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反动势力、集团与统治制度,推动祖国繁荣与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所谓的集体主义就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或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应该顾全大局,从整体利益出发。个体的任何言行举止满足百姓的需求,保障百姓的利益是集体主义最高的要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内涵。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唯物观教育,提倡科学精神,热爱科学、运用科学,始终坚持普及科技知识,普及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休闲健身、医疗卫生和生老病死等诸多方面的科技文化理论。我们应使受教育者明白:我们党领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我们党进行国家建设的根本利益同我们的个人利益是一致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对立、不矛盾;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有当集体利益得到维护时,个人利益才有可能得到保障,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另外要强调:维护集体利益,不是要牺牲个人利益,只是强调作为一个集体、作为一个整体时,不应不顾大局利益去追求个人私利。

四、加强民主法制、形势政策教育,维护国家、社会和平稳定局面,加强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教育,形成集体主义意识。集体主义不仅仅是把集体的利益作为价值取向的一种观念,还是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能够和谐相处的道德依据及政治标准,其基本内涵即理解保障个人合法的利益要求,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一旦个人利益与国家或集体利益有冲突,要把国家或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贯彻个人利益融入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之中,推动个人进步以及社会的融洽。国家正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集体主义的教育应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位置,通过教育使人们面对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时能够妥善协调,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国家环境,全体国民应该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形势并珍惜目前和平稳定的社会局面。

五、把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准则,一切工作把保障人民的利益当作出发点,强调诚实守信美德,注重对家庭、职业、社会道德方面的培养,带领广大群众自觉依照道德法律准则行事,健全人格,做家庭的优秀成员,企业的优秀员工,社会的优秀公民。人类在社会中的任何活动都是基于诚信而得以进行的,胡景涛总书记反复重申八荣八耻中的内容,要贯彻诚信这一美德,不应见有利可图就违背道义。《提高道德水准概述》里表示,培育爱国情怀,把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准则,一切工作把保障人民的利益当作出发点,强调诚实守信美德,注重对家庭、职业、社会道德方面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全体国民加强诚信教育,要把诚实守信的道德原则与伦理规范内化为我国人民的信念,并指导人的实际行动,从而使人民群众互相之间以诚相待。广大百姓在对待工作时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待问题保持严谨的态度,不马马虎虎了事,保持热情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待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诚实守信,倾听同事或领导的建议,改正自己的缺点,时刻反省自己。

参考文献

[1] 胡斌武.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集思广益篇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脱离群众的现象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表现,我党一直高度重视群众路线的教育,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经常教育和告诫全党和全体干部,防止脱离群众。当前,我国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脱离群众的现象也具有新的历史特点,主要表现是漠视群众利益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具体体现在对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意识的淡漠和背离:片面追求速度或政绩,某些决策与行为对群众利益缺乏考量,或完全偏离了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方向;言行不一,口头上讲为了群众利益,其实际行为却是为了个人的需要或少数人的团体利益,有的也经常下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但往往形式多于实质,尤其是当触及或影响到自身利益时;权力“私有”,缺乏真正的民主,主观、随意、专断;……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就有使我们从根本上脱离群众的危险,在当前我国改革进入到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时期,再一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非常及时和必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真正贯彻好群众路线,必须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把握好“一切依靠群众”与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切依靠群众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史充分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有这样一个古希腊神话:无敌英雄安泰,在与敌决斗中遇到困难时,只要往母亲大地身上一靠,就会获得巨大力量,无人能胜,敌人发现了这一点,就将他举在空中掐死了他。斯大林曾以此告诫苏共全党不要脱离群众,不幸的是,在他离世三十多年后,苏共恰恰应验了这个神话。在斯大林以后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主政期间,苏共内部脱离群众的官僚现象日益严重,逐渐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之后,戈尔巴乔夫又推行错误的路线,使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而全面失败,由此经济急剧恶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致使苏共越来越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而那些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所谓“民主派”“改革派”正是利用这一点,打着“民主”“改革”的旗号,骗取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一举夺权而一夜之间全面复辟资本主义。

苏共亡党的惨痛教训再一次深刻阐释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这一论断,脱离群众,党就有变质或亡党的危险。共产党本身就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土壤之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密为一体,这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所在,背离了这一点就不能称之为共产党。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斗争史,历史上任何一次先进的革命运动,无不是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而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由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最广泛的人民群众运动,是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战胜旧思想、战胜自然、不断掌握和驾驭自然与社会客观规律、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自由、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运动。人民群众推进历史前进的革命运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主要表现为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生产运动,包涵着与落后思想的斗争、与自然的斗争、与掌控经济规律的斗争……等。我们党历来就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战胜敌人、战胜困难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动群众、开展有组织有领导的特定形式的群众运动是解决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只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只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会被不良分子所利用或走向反面,只有代表剥削阶级利益、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对派才害怕群众运动,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依靠群众与党的领导是两位一体、相互依存,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与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同为重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中,党组织领导人的作用又尤为重要,尤其是领导人的政治立场和认识,几乎直接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当前我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也有少数人主张改革要全面推进私有化、填补资本主义道路空白。这些人可以归为三种情况:一类是在本质上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一类是维护既得利益,与既得利益阶层(或团体)已结为一体的;一类是因为认识的偏差,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只能走人类“正常发展”的道路。这些人虽然尚属少数,但也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他们都会借改革和发展的旗号,以促经济、促民生为口号,尽管其中有些领导也具有真正的民本情怀,也真心实意为百姓办事实,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在维护和保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最终难以作为。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使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掌握在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天然联系的“无产者”(无个人生产资料也未与既得利益阶层结成利益体)手中,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把握“好相信群众”与教育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始终代表着新生事物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信群众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革命需要有自觉的行动,群众的先进性需要启发和引导,少数落后的思想需要改造和提高,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当前,主要加强三个层面的思想教育:

一是政治层面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加强世界观和宇宙观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错误思潮趁机泛起,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者有之,片面强调失误甚至刻意歪曲否定历史者有之,超阶级的泛民主、抽象的人性论、极端民族主义及主张全面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而泛滥,……等等。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利益格局多极化,各种利益代表势力相互碰撞又相互消融互长,各种思潮与思想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与影响,那些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与思潮已严重影响和侵蚀了部分人的思想,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思想,其带有欺骗性和蛊惑性的言论迷惑了不少群众,也因此而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政局振荡和社会的不稳定,如89年的政治风波、近年的民族分裂动乱、法轮功等。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特点,因地制宜,视不同的具体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加强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教育和宣传,充分揭露这些带有腐蚀性的错误思想的欺骗性和反动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说明,让群众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二是道德层面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利益格局的多极化,又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极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由于私有经济本身带有剥削性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利己性,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又具有利益的排他性,因此在客观上刺激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长与弥漫,而且极大的冲击了以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又由于一些客观现实对价值取向的引导与我们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以至使我们的正面宣传教育效果不佳,有时可能完全不能抵御现实负面性所带来的冲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工作人员与领导干部因抵御不住各种现实利益的诱惑与冲击而导致思想变质或腐化堕落,有的为牟取个人利益而完全丧失党性、丧失良知,有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甚至与黑社会势力联姻的、有不择手段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与侵占公共资源的、有不顾工人死活“有意”改制或破产国有集体企业的,等等,这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已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关系,对此我们应引以高度重视。我们要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广大干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科学地解决好事实上的多重价值标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阶层的人员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是法律层面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加强法制观念和基本法律的教育。通过普法宣传与教育,提高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着重提高群众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意识和能力。

三、把握好“一切为了群众”与兼顾特殊阶层利益的关系。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如何忠实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能否真正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又一次严峻考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占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这一主体外,产生了私营企业主及其他“食利者”等新的社会阶层,这是一个带有剥削性质的特殊群体,他们与为其提供劳动力的普通劳动群众有着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劳资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利益矛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的新的社会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允许其存在并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应加强对这一阶层的规范和引导,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先进觉悟的资产者阶层,而不成为与普通劳动群众完全对立的“资产阶级”。但劳资矛盾的对立是绝对的、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兼顾这一特殊阶层利益的时候,必须始终把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真正体现和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党与人民群众形成真正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基石不动摇,使劳动群众真正占有生产资料、真正参与劳动生产的管理与组织,使劳动者真正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翁。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造成两极分化,这是现代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工业社会不可能由每个社会成员单独拥有生产资料独立生产,必然使生产资料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这就造成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完全分离,使劳动者成为完全的无产者而失去生存的基本自由,不得不被迫出卖劳动力,而且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资料将越来越集中,赤贫化的无产者队伍也将越来越扩大。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由全体人民共同拥有,由国家(或集体)代为集中管理和组织生产(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后,将是真正的全民所有和全民管理,不再由国家或集体代为管理),从经济角度来看就好比是一个大股份公司,全体社会成员(或集体成员)人人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避免了两极分化。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都直接或间接占有生产资料。广大农民拥有土地生产资料,有着较为宽松的生存自由;机关事业单位与国营(或集体)企业中的人员(不包含个人明里或暗里拥有生产资料的人员)共同拥有部分生产资料,其生存自由有基本的保证;个体经营劳动者拥有少量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存自由空间;部分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而完全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的完全无产者(目前主要为城市居民中的失业、无业与私企中的雇佣人员),即无基本的生存自由。以上劳动者属我国的普通劳动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另一部分就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有产者或其他食利阶层,他们占有较多的社会生产资料,拥有大部分社会财富,有着极度的生存自由和生活享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部分极少数人的私有经济总量已超过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其个人财富总和更是远远超出了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的财富总和,这离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背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稳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大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和促进国有、集体企业的发展,稳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改革、改善和加强国有或集体经济的管理,使生产资料真正为全民或集体群众所有、真正成为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经济基础,使其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纽带。

四、把握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民主集中的关系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掌握客观情况,集中群众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科学的决策,再贯彻和落实到群众当中去,是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了解广大群众的愿望与呼声,注重群众的利益需求与长远需要,始终从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足点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使社会主义的基石不被侵蚀和动摇。当前首要的问题是要稳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否定了这一点,也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部分私有经济和少量剥削存在,就否定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基本性质,这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事实上,我国正是由于私有经济的极大发展,才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现象,当前我国私有制经济总量已超过公有制经济总量(据中国网3月6日讯),意味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随着私有制经济的继续壮大,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会被进一步削弱,如果全面私有化或私有制占据主体地位,就是走向资本主义!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客观事实!

倘若如此,共产党失去了自身的经济基础,就只能从人民群众中拔根而起,移植于极少数资产阶级的肥沃土壤之中了,也就只能“被”沦为其利益代言人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一切为了群众”也就是一句美丽的谎言了。私有化后,土地及其它一些生产资料将会迅速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广大农民中的绝大多数必将失去土地而成为完全的无产者,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部分人也将因失去基本保障而成为完全无产者(少部分人可能成为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大量的个体经营者与小规模私营者也将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淘汰或在市场竟争中被“吃掉”而成为无产者,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贫富悬殊与两极分化将会迅速加剧,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通货膨和金融动荡,又使广大的无产者永远处于赤贫状态,不得不接受资产阶级最大程度的剥削及经济的奴役和压迫(其社会保障也不过是缓和矛盾、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润滑剂而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尊重这一客观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广大人民群众以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选择和热切需要(原苏联解体前的一次全民公决中,近80%的民众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所在,共产党责无旁贷!

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避免片面追求“政绩”和“速度”的形式主义,防止劳民伤财。要广泛调查研究,全面考量,多方求证,克服主观臆造,确保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各项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真正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并使之制度化、法制化,克服主观随意,特别是公共决策,应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经过应有的公众听证程序,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广大民意。要以群众利益为重,突破个人认识与个人利益的局限,集思广益,克服主观武断,公平公正,依法行政,尤其要坚决杜绝强行违背群众意志、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五、把握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实行最广泛的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和参政、议政的权利,是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最广泛的民主,其实质是对无产阶级最广泛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不是超阶级的泛人类的民主。资产阶级宣扬的超阶级的抽象民主,其目的是为了掩盖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是以经济实力来说话,极少数的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支配权,国家的“话语权”自然也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口头上宣扬的民主,就好比是对穷人说“大家都可以去买飞机或去开银行”一样毫无意义。广大无产阶级只能为资产阶级出卖劳动力来生存,连基本的生存自由与权利都“捏在”其手里,还谈何民主权利!从表面上看似乎人人都是自由的、什么都是民主的,但由于经济上制约与压迫,广大的无产阶级(不含流氓无产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与民主(当然,社会生活中一些共性的需求或某些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民主”),这种抽象的“泛民主”,其实质就是资产阶级极少数人的民主(如“三权分立”的宪政民主就是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民主)。

集思广益篇9

我们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观念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人民利益观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迄今对人民利益观核心内容最清晰、最完备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提出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使党的人民利益观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一)以逐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P864)。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这是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否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我们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P645)在极端艰苦的战争年代,为了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我们党帮助群众解决穿衣、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婚姻问题,党执政后“我们完全拥有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如果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向党、向人民交代的”(P113)。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又有发展和治穷的通盘考虑和长远安排,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二)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切实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P79),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物质利益是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基础和保证,主要在既定的经济关系中通过经济活动得以实现,而经济利益则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否则很难动员和组织人民、发挥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不可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无法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然,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P146)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全面实现。“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P66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既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面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目标。

(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各种利益类别中,国家利益处于最高层次,应当得到优先考虑和安排。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利益保不住或受损害,其它利益也会丧失或不能保全。我国内政外交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处于较低层次的利益要服从较高层次的利益,即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利益服从根本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发展中得到实现,其实现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能损害国家和其他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共产党员要在大局下做好各自的工作,承担起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的责任,时时着眼于大局,处处顾全大局。

当然,“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P175)。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广大人民。“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P28)。在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尽可能地为其实现和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倡导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P522)

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P111)

(四)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增强政策观念,提高处理能力,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敌我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P206)总体看,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敌人要用专政的方法,强迫其服从国家法律、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或者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处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敌我矛盾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层出不穷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内还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西化”、“分化”,境内外敌对分子往往相互勾结、伺机兴风作浪,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比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加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新的实际,增强政策观念,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能力。要见微知着,抓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预防,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不能麻痹大意、让事态扩大。防止简单粗暴,尤其不能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发现敌对势力趁机煽动破坏,要在迅速查清事实后坚决予以揭露,并依法惩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P218)。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

(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注重实践效果和人民评判,把广大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检验政策及其实践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

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归根到底是个实践问题。广大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P638)。评判党的政策和工作,要以实践效果和广大人民的切身感受为依据。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P638)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在农村实行任何一项政策和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P124-125)。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基本特性

世界上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比比皆是。自近现代意义的政党形成后,各政党一切为人民的口号大都言之凿凿、娓娓动听。但利益观宣示仅仅属于政党政治的表层,利益观本身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政党的性质宗旨、思想基础以及传统作风等,则是政党政治的深层问题。在与资产阶级政党比较中探究这些问题,可以凸现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特征。

(一)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是其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

按阶级属性划分,世界上的政党主要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大类。这两类政党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宗旨,由此决定了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的不同。

尽管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可能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总体上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因而资产阶级政党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人民群众成了资产阶级政党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资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现象作过透彻分析:“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P100)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唯一联系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政党。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自身解放过程也是一切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并且只有解放全体劳动者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历史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P217-218)

我们党胸襟宽广、目光远大,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狭隘的阶级利益局限,达到了自身利益与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契合,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由此,我们党才有资格和勇气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P257);“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P285)

(二)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摒弃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科学、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思想理论与利益观是同一类范畴。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资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是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后,个人主义以极端形式成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理论核心,贯穿于行为活动中的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从根本上违背了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1]

当然,在中外历史上,有一些进步思想家曾探讨过如何争取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设计和实验过“乌托邦”计划,由于不具有科学性而最终归于失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提出过以谋求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利益计算法命题,但都无法掩盖其个人主义的实质。1842-1843年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在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中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从而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关注的视野由捡枯枝、采集野果的穷人和摩塞尔地区的贫苦居民转到了无产阶级身上,发现了无产阶级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契合点及其对人类解放的持久体现。在借鉴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狭隘自然主义的思想局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和资产阶级利益与无产阶级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实质,总结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实现彻底解放的规律,创立了新的世界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其显着特征之一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2]。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1](P1093)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党的利益与阶级利益、人民利益高度统一的思想保证,也是揭露资产阶级政党利益观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指出:“如果你们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这些政党的政策的本质,那么事实上你们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13]

(三)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人民利益的践行者

我们党创造了把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和条件。我们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尽管我们党是个大党,但能始终保持全党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人民利益观在各代领导集体多次交接中传承、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一以贯之。

我们党切实把人民利益观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我们党按照人民利益观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早在1937年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4](P184)一个实在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受过艰苦磨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大批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条战线为人民利益舍“小我”之私求人民“大我”之利,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人民利益践行者。据统计,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员有三十余万,毛泽东一家就有6人为人民利益牺牲。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这些先烈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资产阶级政党一旦执政,就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家政权攫取本阶级、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选民的利益受到漠视和冷落,形成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过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规则,由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政党内部寡头化倾向的滋生以及金钱政治的困扰,没有也不可能由衷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对于我们党而言,争取和坚持执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我们党为了获得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条件或手段,以便更充分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完全是这样做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四)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奠定了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的孕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党的人民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们党不胜枚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活动,一再诠释和证明了党的人民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P6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5](P14);人民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不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寻求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新途径。在新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利益整合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先锋队的性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积极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民利益观,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端艰苦和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奋起,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蕴涵着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统领着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利益是观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益观的实践不仅要有自觉、强烈的意识和愿望,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八十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这条途径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

(一)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从根本上消除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利益格局中,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几乎被完全湮没(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土地兼并为特征、租佃制度为主的地主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地主、官僚疯狂兼并、掠夺土地(在1927年后愈演愈烈),1934年约占全国68%的耕地被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占农村人口90%的中农、贫农、雇农占有的耕地不到1/3。作为中国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代表的地主、富农鲜有农业资本家气息,主要靠高额地租购买土地和维持其骄奢淫逸生活,而农民则靠租佃土地为生(大部分地租高达80%),遭受名目繁多的地主、官僚的奴役和盘剥。这种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造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资金的严重匮乏,阻断了工业原料的供应和商品粮、工业品销售市场,广大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甚至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祸害。再看看与半殖民地社会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是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进行的一项极端恶劣的经济侵略活动,中国广大人民由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毒害。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一次次野蛮侵略,逐渐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经济命脉,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国处于瓜剖豆分、任人宰割、蒙受屈辱的境地。清政府一再割地赔款,倒台后北洋军阀混战不已,******内乱频仍,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紧密勾结,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民族工商业步履艰难,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生死两难的水火境地,何谈他们的利益?)。我们党在贯彻人民利益观过程中,首先致力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这一利益基础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来奠定,着重体现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我们党一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消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赶走外国侵略者和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同志指出,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16]。我们党做这三件大事,就是建立、巩固和扩大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形成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基本形成,并在新时期利益关系的正确调整中不断巩固和扩大。

根本利益是相对的、有层次的。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是一种具有最高形式和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利益,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和保证其它利益的实现;没有这种利益基础或利益基础受到损害,其它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落空或不能保全。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消除了国内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为进一步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广大人民得到了空前的实惠,正以坚定的步伐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我国贫困人口已经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目前的不到3000万,24年中消除贫困人口约2.2亿人,基本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没有的。马克思指出:“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17](P216),但凭借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我们通过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把各种利益结合、兼顾起来,妥善处理了利益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保持了社会安定团结,在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综合实力竞争中奋勇搏击。

“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P166)扞卫社会主义就是扞卫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扞卫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国家独立和统一,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广大人民利益的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倍加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通过改革进一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完善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增强我们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抵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

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是基本的利益关系,在为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的同时,某些环节或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必须通过改革来调整和完善。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初,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在个别环节和方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毛泽东曾要求通过改革和调整的办法来解决,但未能全面进行下去。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广大人民的利益追求和实现,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7],政治和其它方面的关系又是经济利益关系的体现。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实质上是对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达到。改革的性质、目的和手段,决定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变化必然顺应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尽管在利益关系调整中,有些人的暂时的具体的利益有一些损失,但有助于建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对实现现代化更具本质意义的现代阶层结构,形成一种更有效的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并共赢的利益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这种机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共产党人用党性来抵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惩治以权谋私,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新体制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我们党把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充分运用它为人民创造财富,防止两极分化和权力商品化,不允许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

经过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在发展和完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经济缺乏动力、效率和效益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发展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人民追求、争得和保护自身利益总体上有了道德的支撑,更有了制度上的安排和法律上的保证。按照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改革的部署继续推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我国广大人民将在更加合理的利益关系中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三)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和执行政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和克服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党的政策以党的主张的权威形式,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原则、完成的主要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措施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P134-135)

从根本上说,正确的政策应当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其制定和实行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也是实现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途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基层和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和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争取自身利益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政策施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愿望、意见和情绪的变化,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并以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工作的第一信号,多数人满意就说明是正确的,少数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就需要调整。尽管有些政策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但在实行中由于方法不当也会妨碍或损害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曾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举了在河南一个地方修飞机场的例子(注:毛泽东说:“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邓小平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做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这样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也还很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确的政策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其它一切不正之风。要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与民争利。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与人民利益是不相容的,对于极少数****分子,要依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

(四)一切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人民的利益不是哪一个人的“恩赐”和“善待”,也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雪中送炭”,必须依靠人民的自觉奋斗去争取。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实质是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其自身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P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科学总结,也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科学指南。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改革和建设获得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获得了更有利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时间越长脱离群众的危险性越大,在利益关系大调整时期的危险性更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充分发挥“最大优势”和消除“最大危险”的有力保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把发展摆在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位置上,努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惠泽华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全体共产党员坚持党的人民利益观,真正按照“一个宗旨、两个务必、三个代表”去实践,我们党就如同永远不离大地母亲的安泰,与广大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3] 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5.

[1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

集思广益篇10

一、主办单位

xx市委宣传部、xx市文明办、xx市工商局。

二、征集主题

此次征集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突出思想道德内涵,突出xx文化特色,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使公益广告成为规范道德行为、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建设生态文明的载体。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选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主题词。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理想信念。大力宣传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引导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人民心中闪亮。

3.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传统美德。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倡导爱国、敬业、勤俭、孝敬、诚信、自强、厚德、尚义等道德理念,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宣传阐释志愿服务理念,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6.诚信建设。弘扬诚信文化,通过展示诚信格言、诚信故事、诚信典型事迹等,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增强全体公民的诚信意识,引导人们将诚信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7.良好家风。倡导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引导人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使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亲情里生根。

8.文明风尚。宣传倡导文明礼仪、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等,引导人们在言谈举止、公共场合、邻里相处、行路驾车、旅游观光、网上交流等方面文明礼让、摒弃陋习,展示文明xx、礼仪中原的良好形象。

9.生态文明。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循环利用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人们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0.砥砺奋进的五年。以“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主题,讲述xx故事,解读xx成就,引导人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三、征集方式

本次征集活动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按照上下联动、遴选推优的办法,汇集创作力量推出优秀作品。

公开征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优秀公益广告作品。全国范围内从事广告行业及艺术设计的组织、个人和广大公益广告爱好者均可参与。

四、征集要求

设计制作公益广告作品,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创意制胜、品质至上,贴近大众审美情趣,做到“美起来”、“动起来”、“活起来”。

1.广告征集要遵守法律法规,提交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创作单位和个人应签署原创承诺,保证对作品拥有完全知识产权,不得抄袭、模仿。

2.广告作品要体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语言文字使用规范、艺术表现形式得当,文化品位良好,提倡风格多样、百花齐放,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喜好。

3.广告创作要善于从百姓身边事情中选取题材,情理交融地表达思想观念,使受众爱听爱看;内容方面注重问题导向和矫正治理,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做文明人、办文明事。

4.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意设计,为公益广告注入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创作新颖别致的作品,用生活化的传播形式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五、奖项设置

此次征集活动共征集平面类、广播类、网络类、影视类等四类作品,各类广告作品分别设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5个。

六、实施步骤

1.正式启动。在xx日报、xx晚报、xx人民广播电台、xx电视台、中原网、xx文明网等主要新闻媒体及“两微一端”刊发活动启事,形成浓厚的公益广告宣传、创作氛围。

2.报送作品。各类征集作品于8月20日前,以电子版按要求压缩分类后统一报送xx市文明办(具体报送要求见附件)。联系人:贾永强;联系电话:xxxx邮箱: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