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7:17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1

1急危重症护理小组的设立方法

1.1小组成员的产生小组成员共20名,分别来自我院各临床科室和非临床科室,每科2~3名,包括门诊部、特勤科、干部科、特诊科、康复科的护士。护士的选拔本着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原则。由科护士长对报名人员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应急能力、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等。将名单上报护理部,最后由护理部综合考核决定人选。

1.2组员的职责学习和掌握常用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和危重患者的护理技术;配合医生对疗养院发生的各种急症做到有效的预防和救治,对在院危重患者给予有效的安全护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能力,保证危重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应急能力,对突发事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为突发急危重症病患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利于进一步的救治。

1.3小组的运行由护理部组织每月一次急危重症护理学习,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技术操作演示。由护士长带领各科小组成员进行每周一次技术训练。护理部助理员作为协调员安排专家授课、小组交流和外出培训、进修等。护理部主任对小组起监管、督导作用。此外,小组成员配合医疗救治小组共同组成疗养院急危重症救治小分队,建立疗养院急救系统,负责院内外急危重症救护工作。

2急危重症护理小组的培训

2.1完善机构,制定急救预案,促进有效运行医疗规章制度是医疗质量建设的基础,完善适合疗养院医疗特点的操作程序,加强医疗工作的每个环节的管理是预防差错事故、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1-2]。我院根据疗养院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疗养院特点的操作规程及切实可行的急救预案,在医护人员遇到应急事件时有章可循,忙而不乱。同时建立三级预警和控制系统,即科主任(护士长)―医务部(护理部)―业务副院长。对可能出现及已经出现的急危重症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总、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对不正常情况或风险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报,及时提出防范或消解的措施[3]。

2.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常用急危重症抢救预案》和我院制定的《急救预案》为指南,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组织小组成员对急危重症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使其尽快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救治原则和护理技术。加强技术操作训练,组织模拟演示、技术比武,培养小组成员的判断、应急、沟通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学习方法,邀请外院急危重症护理方面的专家来我院授课、技术指导,检查纠正我们在急危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规范我们的护理工作。

2.3增强临床实践和学习交流机会小组负责人积极为成员创造外出进修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安排前往山东大学附属医院、401医院、空军总院的急诊、ICU病房、骨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进修学习。提倡护理技能培训中优势互补:门诊护士负责外伤的清创处理、包扎、固定的培训;特勤科护士负责淹溺的急救、战伤救护的培训;康复科护士负责心跳骤停、呼吸机的使用培训;干部科护士负责除颤仪的使用、心电监护的培训,以此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

2.4医护配合,促进工作协调进展根据我院制定的《急救预案》,每月选一个课题,由科室组织医护配合进行一次急救演练。对常用救治技术及伤员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进行强化训练和定期考核,达到应急人员人人过关。期间还组织野外拉练和实践演练,模拟大批伤员的转运和救护,从而考评应急队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断强化组员的急救意识,培养争分夺秒的急救理念,提高整体素质[4]。

3效果与讨论

3.1提高整体护理队伍水平急危重症护理小组成员分布在各个科室,她们把急危重症知识传播给科室的其他护理人员,以点带面,带动全科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全院的护理人员在急危重症护理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保障了疗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3.2促进医护沟通与协作打破了以往医护人员各主其内,各负其责的僵局,使医护合作更加紧密,配合更加默契;使疗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在更多方面相互配合,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此外,加强了医护之间的了解、沟通与协作,保障了疗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小结

急危重症护理小组的成立为疗养院的每位护士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进步的平台。不仅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丰富了临床急危重症护理知识,而且加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改善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保障疗养院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优质护理服务,同时也增强了每位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献荣华,王海林,肖海,等.我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63-264.

[2]杜丽霞,徐月霞,张颖,等.干部健康管理重在细节[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4):447-448.

[3]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65-267.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2

[关键词] 急诊护理;护患纠纷;护理质量

[中圉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123-02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各种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具有病种多样、伤情复杂、重症病人集中、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随着国内急诊急救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在多专科门诊的基础上,强化了院前急救的院内危重症监护治疗,因而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及急诊护理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和总结了国内急诊护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急诊护理存在的问题

急诊医学的特点是涉及多学科参与救助,急诊护理面对的病人常常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和专科,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掌握各种医疗救护知识相对其他专科要更全面。同时,急诊科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疗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是接待急、危、重症病人的前沿阵地。由于人员流动性大,急诊护患关系建立时间短、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目前,我国急诊护理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整体护理理念欠缺;护士接诊、分诊理念落后,专业技能不够熟练,抢救物品管理不完善;护士院前急救意识不强,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经验不足,缺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2、护理对策

2.1 树立并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其是一种护理行为的指导思想或护理理念,是根据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体的最佳护理。护理专业更重视人而不是疾病;重视人对健康问题的身心反应而不仅仅是器官或组织的改变。急诊护理由医院延展至院前,围绕“以救治病人生命为中心”开展快速识别协调多专科综合抢救,使危生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同时,护士要学会体恤病人的痛苦,同情病人的困难,尊重病人的想法;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病人多方面的需求;杜绝见病不见人,治病不治心的医疗态度,满足现今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及急诊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给病人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医疗服务。如果护理服务得不到医务人员的普遍认同遵守,再好再先进的服务理念也不能发挥实际作用,服务质量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提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将这种服务理念具体化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障先进理念的落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考。

2.2 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护理水平

急诊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快速性、准确性、流动性大等特点。对护士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要求。根据急救的工作流程与急诊环境和病人特点,针对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技术要求、急救医护人员需要思考和重视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学习、实践。由急诊门诊延伸到加强危重症监护治疗,建立完善的临床生理学监测和抢救治疗设施及严格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由单纯被动式护理转为积极主动的护理,体现出早期识别、快速反应和决定性救治的急诊特点。因此,合理、科学地量化管理,严格规范各种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与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建立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和专科护理能力的培训计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培养年轻护士的应急处理、常见急诊病种的抢救配合;激发高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协助完成重大抢救、新技术及设备的培训与应用、紧急突况处理,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

2.3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提高护士的自我防范意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提高护士自我防范意识可采取如下的措施:加强业务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确保急救过程安全;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急诊紧急抢救时,避免手忙脚乱、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或谈论与抢救无关话题。增强证据意识,危重病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对病人家属拒绝接受的救治,要求其及时签字。如发生医疗纠纷的隐患。同时,通过宣教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2.4 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工作中遇到的危重病人多,应急突发事件多,抢救仪器复杂,急救技术、新技术、新理论多,护士的角色多元化,其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边缘的知识,还要具备评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等各种思维能力。

2.4.1 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进得正确的取舍。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使护士及有效的救护,为治疗和抢喜新厌旧救赢得宝贵时间。合理利用评判性沟通技巧,安抚家属,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避免了护患矛盾的发生。

2.4.2 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通过多起点、多方位、多层次、多结局的思考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求异思维的培养把护士的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以及定势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对于一些危重症病人,护士运用求异思维及时发现问题,可以为病人争取抢救时机。同时提高了护士实际运用、灵活掌握护理知识的能力,扩充了知识段,提高了急诊预检分诊正确率同时也提高了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有效进行了护患沟通。

3、小结

随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国内现行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仍需不断完善,急诊护理的理念需要不断更新,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仍有待加强。可通过将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实时地调整与转换护理模式,促进“院前式,以提高急诊救治一重症监护病房”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以提高急诊危重症的救治和护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2]杨瑞萍,加强法律意识重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J].吉林医学,2010,31(6):816-817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3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产科失血是一种常见的比较严重的妇产科病症,一般发生在产科手术完成后的2小时以内,该病的严重性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速度的快慢、机体的抵抗力强弱等等。该病症的特点是:⑴在一瞬间发生,没有任何的预兆。⑵病情恶化的趋势非常快,难以掌控。⑶一旦发生,病情都将比较严重。如果不对产科出血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出现产科失血性休克,甚至对人体各个部位特别是大脑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坏,患者的术后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最严重的患者将失去治疗的机会,走向死亡。急救护理是对各种急性病症、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抢救与护理,在护理学上,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急救护理在医学临床上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就我院在临床上获得的经验做一简要的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100例,平均年龄25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59例;阴道分娩38例,剖宫产62例。发病原因:胎盘因素25例,软产道损伤30例,宫缩乏力35例,子宫内翻出血5例,子宫破裂5例。大多数患者都是在术后2小时左右出现失血症状,并迅速恶化[1]。患者的表现为:面色苍白,从眼神中可以看出疲惫之意,皮肤失去弹性,四肢慢慢变冷。病情进一步恶化后,患者的意识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光呆滞,渐入昏迷状态。经临床上的设备检测,患者的血压、脉率、中心静脉压等都会出现异常的波动。

1.2护理方法

急救护理采取的是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即先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期。急救护理中面对的病种多样复杂,实行急救的医务人员必须有多年的实战经验,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是处理休克患者的首要措施,积极准备输入全血是急救护理的关键所在。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首先,迅速组织抢救队伍,积极地配合医生展开有效地抢救措施,为患者止住血液的流出,迅速采取有效的方法缝合患部以止血。然后正确判断实际出血量,以此来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和需要立即补充的血液的量,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给患者快速的输入血液,输液针头一般都选用12号针头,必要时采取加压输入以保持静脉通畅。穿刺部位选择四肢粗大的血管,如果遇到血管塌陷穿刺困难者,应该果断行静脉切开建立静脉通道,使得血液顺利的进入心脏而不对人体造成伤害,使患者的血容量达到正常状态并保持在这一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体的主要内脏器官恢复正常的活力[2]。对于严重休克患者,必须尽量早实行静脉切开输液,这是抢救重度患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必要时还需输入其他的溶液来维持人体体液的平衡,例如:当患者休克时容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医生就可以输入碱性溶液来改变体液酸碱度,使之恢复正常水平。

其次,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当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患者需要戴面罩给予氧气,让呼吸系统正常运转,若患者处于严重休克状态,昏迷时间过长,则需对患者进行插管输氧,迅速给氧时,应当保持孕妇氧分压高于60mmHg,改善缺氧状况,有效保护孕妇和婴儿。在这之后就需要迅速清除胎盘残留组织,修复裂伤的软产道,经手按摩子宫底,及时的向子宫颈或子宫体注射缩宫素、欣母沛、麦角新碱。子宫动脉塞或结扎宫腔内填塞纱条,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等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出血,以防患者的血容量再次出现大幅的波动,对患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很大的伤害,留下后遗症。当患者清醒后,还应该及时的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胶体液输注量要小于晶体液,以便体液分离。

另外,还要给予患者药物上的帮助,在患者身体状态极差的情况下,不能单纯的依靠患者自身的恢复力。低血压状态下,我们可以利用升压药物来改善心脏的功能,特别是那些心脏功能本来就不好的患者,更应该给予这方面的药物治疗。能达到快速强心效果的药物有阿拉明及多巴胺、西地兰等等。除了药物之外,还可以注射激素来稳定人体的各个系统,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方法都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多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2结果

95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在术后各个器官运转正常,人体的控制中心大脑未收到损伤,身体状态恢复正常。缝合伤口的愈合时间大约只需4周,患者能下床活动并恢复正常的生活只需10周。5例重症患者因为没有及时通知到医师,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4

【关键词】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危重症;急诊抢救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由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提出的一种简单的生理学评分, 数分钟即可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价, 通过早期预警, 可以避免延误潜在危重患者的病情[2]。急诊科为相对特殊的应急部门, 责任和风险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医护人员, 对病员病情迅速、准确的判断,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是医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研究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12年6~2012年12月进入急诊室的危重症患者120例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 其中男性72例, 女性48例, 年龄在14~75岁之间, 平均(52±12.5)岁。脑卒中30例, 心血管疾病32例, 颅脑创伤27例, 呼吸系统疾病19例, 其他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

1. 2 方法

1. 2. 1 重视分诊环节 急诊分诊是成功抢救关键环节, 分诊护士对急诊患者做到主动迎接,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 迅速准确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并分诊, 直接将生命体征异常的患者送入抢救室。

1. 2. 2 及早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病患进入抢救室对照组常规抢救, 观察组立即进行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包括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五个方面。每方面0~3分, 总分15分。对患者进行每半小时监测评分一次, 将分值作为患者抢救等级的评价指标。

1. 2. 3 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包括患者就诊满意率, 抢救成功率。

1. 2.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记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急忙乱杂, 完全依赖医务人员经验和直觉判断病情, 难免主观臆断,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从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及意识状态等生理病理指标对患者进行判断, 简便迅速准确度高, 实用于急危重症患者[2]。

3. 1 MEWS使用简单, 可行性强 MEWS参数简单, 使用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情况5项生理指标进行评分, 1 min内便可完成。将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值化, 具有快速简捷, 科学对患者危险性进行预测等[3]优点, 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 2 潜在危重患者早期预警 急诊有一大部分看似生命征平稳, 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 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早期表现为, 血压, 呼吸, 心率, SpO2, 意识及尿量等的改变。MEWS评分护士对进入急诊室患者立即开始评分, 观察病情, 同时动态进行评分, 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可能变化, 评分≥3分, 就提醒医务人员迅速对患者做出反应, 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争取抢救最佳时机。

3. 3 动态监测MEWS分值, 可客观指导护理临床工作 MEWS评分≥4分或动态评分明显增加, 护士需立即通知医生观察患者及时调整抢救方案。MEWS动态评分为病情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提高医护之间的有效沟通。急诊护士不再机械的执行医嘱, 而是有针对性进行护理, 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对危重症患者的判断向应用客观指标进行评估的科学性转变。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医疗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急诊科面对的患者病种多, 病情重, 病情复杂, 变化快等特点。医务人员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进行评估并给与更有效的医疗护理干预,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早期改良预警评分系统是一种科学、简便准确评估患者状况的方式, 应用于急危重症急诊抢救中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降低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雪松. 最新急危重症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及评分标准实用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696-701.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5

[关键词] 急诊;危重症;抢救;流行病学;排列顺位;弹性排班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167-0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不断进步,大工业、大流通的社会模式日益形成,各类创伤发生率越来越高。创伤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综合最近几年的医学相关报道,在我国的 “死因顺位”中,创伤位序不断提前,现在创伤已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多发性创伤,已成为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1]。在院前急救病例统计中,外伤在急救疾病谱中排第一位[2-3],已经成为要求严重重视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为研究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就诊规律,了解本院急诊抢救室病谱的构成梯次及特点,以适应新形势下急诊抢救工作的需要,并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笔者对本院急诊抢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登记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来自本院急诊抢救室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登记记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本院急诊科抢救室救治的15岁以上(含15岁)的所有病例。

1.2 研究方法

对登记病例按救治月份、所患疾病类别、以及不同疾病类别的救治时间峰值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利用微软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将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绘图表显示,使危重症病例救治月份峰值等趋势一目了然。按不同年龄组、不同就诊时间及分布情况、不同类别疾病的就诊高峰情况进行系统的统计,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分析后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列图表,摸索急危患者的构成梯次及病谱变化。

本院急诊科目前设有急诊抢救室、 急诊内科、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外科。所有危重症患者均在急诊抢救室由值班护士分诊、登记,由相关科室医师进行救治。本研究根据本院目前急诊分诊的特点,对急诊危重症病例统计分类采取内科(包括神经内科)、外科的分类体系(本院妇科和五官科急诊设在病房)。

2 结果

2.1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量各年度统计比较

在本院7年的急诊危重症病例登记中,共有急诊危重症患者29 716例被纳入统计范围。急诊危重症患者数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且急诊危重症病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分别占急诊危重症患者总数的26.0%、20.8%、11.2%、9.8%、7.8%和6.6%,见表1。

2.2 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量各月统计比较

调查显示,本院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数量在8、9、11、12月份最多。其中,12月份出现最高峰,抢救危重症患者达3 262例;以5月份患者最少,为2 225例,见表2。

2.3 各月危重病种变化趋势比较

通过统计得知:(1)外伤患者就诊数从6月开始上升,到12月最多,形成外伤就诊高峰,最高就诊人数为594例。然后开始减少,1月外伤患者数最少。(2)下半年呼吸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较上半年明显多,也以12月为高峰,达317例。6、7、8月最少,6月份仅有149例,也充分说明呼吸系统急诊危重症发生呈季节性。(3)消化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全年分布较平均,但同样以12月出现最高峰, 达299例; 以6月最少, 为159例。(4)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以1、2、3、12 月最多,3月出现最高峰,达519例。一定程度上受本地气候条件影响,即在本地区气温最低的季节里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发病率高。(5)循环系统急诊危重症患者以 8、9、12月最多,9月出现最高峰,1月最少。综合考虑,心脑类疾病,即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急诊危重症疾病的发生与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关联,见图1。

3 讨论

本研究收集统计了本院2004~2010年7年间急诊抢救室全部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情况,总结出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就诊人数前6位,依次为: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而前6位危重症疾病占全部急诊抢救的85.1%。这样,研究急诊抢救室危重症疾病患者就诊情况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 根据本统计研究结果,外伤危重症患者占本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26.0%,居本院急诊抢救室就治人数之首。既然在急诊危重症抢救中创伤占的比例最大,危重症患者最多,死亡率最高,则要求在急诊科建设上首先考虑医生配置。我国以往的急诊人员构成大多以轮转医生为主,年资不高且内科医生占多数。当前的形式则要求医院除了要固定一定数量的急诊医生,按照急救医学的要求培养,并积极培训使其能够不断提高应对创伤的综合抢救治疗能力,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外,同时,急诊必须配置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急诊手术室(trauma room),以应对大量、复杂的创伤患者。使在“创伤救治黄金时刻”最大限度地救治患者[4]。其次,本统计发现在急诊危病谱中,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的56.2%。针对这样急诊医疗需求,对于急诊科配备的定科医师、布局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实际不断改进、力争完善。急诊的布局上要求不但要有一个相应规模的创伤治疗室(急诊手术室),还要配置一个较大规模的急诊危重症治疗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当然,急诊医师的培养方向除了要求人人都是全科医师,还要参考急诊危重症疾病构成梯次,确定每个医师的次专业方向,希望最终成为一专全能、具有高度应急、急救能力的急救医师。

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研究情况,也要求急救专业的医师要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救加强研究。与心脏科、神经科(内、外)、呼吸科等住院科室进行深度合作,建立脑卒中单元、急诊快速PTCA介入绿色通道、急诊复苏室等,并将其作为急诊科学科建设的重点。建立与这类疾病相对应的临床诊治流程,通过长期的临床摸索总结,争取在这类疾病的急诊快速诊断和准确救治上有所进展,力争取得长足进步。

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发现,急诊危重症病种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性,如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3、12月最多,消化系统疾病在9月最多,外伤危重症就诊最多在12月,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尽相同[5-6]。分析其原因,应该与文献报道所在地地域文化差异、生活习惯、气候特点等因素有关,待全国各地相关文献报道全面后,可做归纳、综合研究。急诊危重症疾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医院开展急诊工作提供依据,如根据季节性规律进行弹性排班[7],在疾病高峰到来前安排好足够的医务人员,而低谷期可以安排部分医务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同时,根据季节性规律配备相应的医疗耗材,做到有备无患,使急诊急救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

作为急救医务人员,除了做好本职的急诊与急救工作外,还要通过报纸、电视媒体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医学知识,如提倡戒烟限酒,合理健康膳食,限制盐和脂肪摄入量等,并建议加强户外运动,预防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的指导。配合相关部门进行酒后驾驶危害性宣传,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率,增强民众减少意外伤害的意识。当然,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向社会普及急救技能,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术。提高民众对心脏猝死、意外伤害的自救、救助技能,从而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数量,提高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8]。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 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M]. 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29-670.

[2] 卢加发,杨顺露. 上海市嘉定地区3130例院前急救病例疾病谱及梯度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12),1136-1138.

[3] 郭兴,杨金兰,卫常安,等. 2000-2010年保定市120院前急救疾病谱变化规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98-199.

[4] 王一镗. 急诊医学[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430.

[5] 沈国光. 华山医院急诊病例动态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1993,13(6):51-54.

[6] 陈永惠,李文,谢菁,等. 28826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7] 程伟,尹春安. 实施门诊护理人员弹性、动态排班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85-86.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6

关键词:精神病人 急救 护理配合

精神病人因受精神症状支配无法正常工作学习而住院治疗,而在住院的过程中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精神病人中往往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像无精神病症状的病人那样正确的表达自己躯体上的不适,甚至缺乏主诉,或不能及时表达不适,当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时,往往容易被掩盖,如护士能及时发现,积极配合抢救,病人病情很快会得以控制,转危为安,如不能及时发现可危及生命[1]。现将我科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住院病人出现危重病情处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收治的住院精神病人中,住院期间出现危重的有 15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42.7岁 ,其中出现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危重有2 例,药物所致的危重有3 例,精神症所致4例,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有 6例 。

1.2方法

1.2.1护士的紧急处理 护士发现病人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迅速判断病人出现了何种异常情况,例如在进食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不能说话,双手握住颈部,首先考虑病人是否发生噎食[2]。护士要迅速的判断病人的情况后立即通知到在班人员及值班医生,将病人简要情况告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1.2.2 危重病人的管理 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视病情允许立即安置到抢救室,开通静脉吸氧等紧急处理,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予胸外心肺复苏,通知值班医生及相关人员给予支持配合抢救工作。

1.2.3隔离的重要性 封闭式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都是集中进行,当病人出现危重后必须进行隔离,特别是出现意外事件时,及时将病人隔离到其他地方,避免病人出现效仿,另外避免病人出现恐惧心理。

1.2.4团队意识 发现病人出现危重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处理,当班护士根据需要启动应急议案。护士长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视情况启动护理人员应急调配,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科室应急急救电话后立即参与急救配合。如遇重大急救护士长根据情况及时向其他科室协助及相关部门汇报。

1.2.5 做好相关记录 护士观察病人是否是出现危重病情后,及时做出判断,在做出判断后切记此时的时间点,立即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在处理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其他协助人员到来后,在班护士及时将有关记录进行完善。

2.结果

通过对15例病人的急救处理,抢救成功12例,死亡3例。

3.小结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临床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急而不危,即精神症状丰富,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发现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因而,护士在平时护理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出轻、重、缓、急病人,让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为前提,才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判断病情,挽救生命。精神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是护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精神科除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出现危重外,还有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需紧急抢救护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高新监测技术及复苏措施的广泛开展,这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精神科护士应强化急救意识,提高临床应急技能。加之精神科病人的特点,长期的住院时间,要重视基础护理,以免发生其他方面的感染。

4.展望

强化急救意识,必须提高急救技能。精神科护士不仅需要强化急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急救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加强急救理论学习,强化操作训练 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时间及技术对能否抢救病人的生命和获得良好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当病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在没有实施任何的医疗支持及辅助治疗前,四分钟内应建立基础生命救护。研究证明,心跳骤停病人如果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复苏处理,可使死亡率降低50% ;超过六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有4%。

4.2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整体素质 由于精神科急救病人相对较少,护士动手机会更少,所有在平时的基础急救知识的培训相当重要。我院也比较重视精神科急救,这几年也都开展了较多形式的学习,科室急救药品知识、急救技术、急救物品管理、应急预案学习, 并进行考核, 80分为合格。护士长平时随机提问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急救知识的相关内容。

4.3加强急救室的建设 科内急救室配齐各类抢救器材、物品和药品。要求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定时消毒并及时做好检查维修,保证各类抢救物品完好率达100%,并将常见急、危、重病人抢救方案和抢救程序进行考核,使护士心中有数,遇有情况才能处惊不乱。

参考文献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7

新生儿转运系统——院前空间流线

危重患儿救治功能中的院前支持流线依赖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 简称“NETS”)实现。具体内容可以理解为将新生儿监护、新生儿院前急救、新生儿转运输送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医疗救治转运系统。其功能核心就是在转运过程中实现对新生儿基础生命体征的监护并提供全面生命支持。随着人口分布面积的扩大、城乡交通网络的健全,同时产生的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和基层危重患儿救治力量薄弱对院前危重患儿的转运救治将产生大量需求。

小儿高危重症转运对象可以按照年龄段大致分为三种: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婴儿期(出生至1岁)、幼儿后期(1岁至学龄前)。其中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的患儿由于生理、病理条件相对特殊,在危急重症转运过程中需要必备的医疗支持。有资料显示,基层转运新生儿危重症病种按照顺位排序依次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出血症、畸形、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腹泻等,其中大部分患儿均对转运过程中的体征监护、生命支持等相关功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NETS的功能与儿童医院的内部功能空间存在不完全联系,属于儿童医院业务功能构成的范畴,但是其功能接口却与儿童医院的急诊急救、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部分联系密切,在流线设计层面上有特殊的要求。在该部分的流线设计方面需要考虑院前输送出入口、院内急救接收部分向急诊手术、住院手术、EICU、NICU等单元的运送流线。该流线系统是基层医疗机构危重患儿向中心儿童医院新生儿救治单元输送的生命通道。可以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从保障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角度出发的医疗资源设置以及前瞻性地建立NETS,将成为各区域卫生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NETS的相关支持功能单元的完善也将成为未来儿童医院建设中必须考虑的规划内容。

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立,依托于儿童医院小儿急诊急救功能设施的完善、转运设备的齐备和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其系统组成单元及基本环节,见图1。

图1 新生儿转运系统组成单元及基本环节

其中,对儿童医院相关功能空间、设施设备及辅助功能的要求主要有:院前急救医护团队、流动转运设备(含监护、生命支持等相关功能的移动新生儿转运设备如转运暖箱、氧气、复苏囊、呼吸机、各种型号气管导管、吸痰管等,快速血糖仪等快速诊断设备、救护车)、通讯信息系统(24小时×7天专用联系电话、NICU、PICU负荷集成统计终端等)、远程诊断系统、院内转运接收、输送通道等。随着配备移动电源的新生儿转运箱广泛应用,基层向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单向迅捷转运途径。

危重患儿急诊急救——院内水平流线

通常儿童医院急诊部均设置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医技检查NICU/PICU/手术/介入住院),并配备临床小儿内科、外科专业科室以及药学、医学影像(放射、CT、MRI、超声等)、功能检查(心电、肺功能检查等)、临床检验、输血等部门,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同时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提供连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以上各部门之间的流线形式以水平平面设置为佳,便于实现急诊急救所需的短距便捷流线。

在流线属性方面,其中单向流线包含洁污通道,对建筑环境的要求是封闭、尽端型空间;双向流线以医生、护士工作通道为主,流线要求便捷开放、适度宽敞;患儿和家长的流线在候诊、诊室、医技、治疗和相关服务窗口设计循环流线,要求建筑空间宽敞、稳定、便捷、安全,同时考虑患儿对环境的心理需求,设计合理的室内颜色、形状等建筑要素。从儿童医院急诊部门的患儿求治类别上区分,急诊急救的功能结构上应分为救治急危重症患儿与诊疗非急危重症患儿两区。以急诊分诊空间作为流线起点,按照急诊三区划分,红黄绿三区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在水平流线上将危重抢救、密切观察诊疗和常规急诊门诊患儿区分开来。

其中承担危重患儿救治的红区,其功能流线涵盖的NETS接口,需要便捷的水平单向流线向EICU、NICU、手术单元输送,要求建筑空间独立,通道便捷。在急诊红区EICU中的生命体征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支持手段中所采用高频通气、无创正压机械通气,经末梢置中心静脉导管、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脑电监测等一系列重症监护治疗技术,随着技术设备的发展可以实现便捷院内转运过程中进行监测和操作。同时,儿童医院急诊急救中危重患儿救治已经从单纯的NICU收治发展成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手术、NICU一体化的救治模式。

设备的进步和救治模式的改变,结合儿童医院急诊急救各部模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要求在建立儿童医院急诊急救水平流线中充分考虑各模块功能特点和危重患儿救治路径,以“患儿+设备”为核心流线,将医护流线和医技流线向核心流线开放,以监护、支持设备的应用为节点,适度分隔患儿家长和非危重患儿等其他公众流线,排除抢救干扰,提高医疗效率,实现急诊急救水平流线中的危重患儿生命通道。

危重患儿内部转运——院内垂直流线

儿童医院的NICU、PICU单元承担小儿内外科危重症、术后、急诊急救等方向输送来的危重患儿,基本设置位置以临近手术室、血库、临床检验等相关支持部门居多,与各部门间以垂直交通作为流线构成。

NICU、PICU除布局、面积、患者密度等因素会增加患儿院内感染的机会以外,流动人员和出入口控制不理想也会增加院内感染机会。大多数儿童医院在这类流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医护、患儿、家长混合,在院感控制关键部分分流不清,从而导致NICU和PICU部分出入口人流混乱,难以控制非医非患人群的干扰,造成院内感染的潜在隐患突出,不利于重症医疗救护工作的高效开展。

部分儿童医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同时该部分的优化改造也是很多儿童医院改扩建工作的重要目标。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危重患儿输送的垂直流线,我认为,应当围绕以下两个节点入手展开——

急诊急救垂直输送通道:急诊和基层转运上来的部分危重患儿,接诊后需要直接垂直转至住院手术或NICU、PICU单元。该部分输送通道人群最大的特点是人群混合严重,不少医院甚至没有这部分专门通道,需要穿越门急诊大厅至住院处电梯才能够到达,并且大量在出入口等候的患儿家长影响通道的畅通。由于目前我国儿科诊疗的惯有模式,儿科住院治疗和重症监护中长期陪同患儿的大量家长是每个儿童医院必须合理安排的重要人群。处理和优化此类流线的思路之一就是合理分流,设计专门急诊至手术、NICU、PICU的电梯,允许家长陪同患儿乘梯,运达后设计宽敞的公共等候空间将家长分流,在公共空间采用视频探视系统大屏幕或设计专用探视走廊满足家长的探视意愿,见图2。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8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护理要求;护理安全

        1   重症医学科概述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这一诊疗科目,其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是集中各有关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重症病例的生理功能进行严密监测和及时有效治疗的专门单位。其宗旨是为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症病人提供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即对危急重症的病人进行生理机能的监测、生命支持、防治并发症,促进和加快病人的康复过程,这是续复苏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是社会现代化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多种检测和支持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icu病房的普及与规范,人们对生命生理机能的了解也逐渐完善,因此,提高了对衰竭器官的支持和保护能力,使危急重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许多危急重症的病人在严密监护与精心治疗下,度过了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而逐渐走向康复。

        2   icu常规护理

        2.1 监护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所分管病人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2 所有病人均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病人要测量并记录进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2.3 严格遵医嘱计划输液,必要时采用输液泵输液,不允许执行口头医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

        2.5 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病人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6 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程序。

        2.7 有气管插管、s-g导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iabp、持续床旁血液滤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3   护理要求

         重症医药科是医院危重患者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需要做到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出准确迅速的判断,必要时及时施行各治疗措施,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

        3.1 基础护理技术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包括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实施胸部物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保持安全舒适的体位;护理人员需严格采用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保持输液通路,以及各种引流管、导尿管的通畅,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加强对患者的生活护理,包括眼睛口腔以及皮肤等护理,令患者感到舒适。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质量的高低,首先涉及到观察能力,护理人员必须牢牢掌握观察技术,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出综合判断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在护理已脱离危险期、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过程中,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尽可能使他们生活规律,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

        3.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牢固生命的观念,把握一个“急”字,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在接诊过程中,在严密监护患者的同时简要询问病史,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施救过程中要求紧密配合和熟练操作,而且需要注意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状况,安抚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从而增强救治效果。如果患者需进行手术,则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如若是危重患者,还需马上进行精神鼓励。

        3.3 医护人员应当体贴关怀患者,稳定患者情绪,并注重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尽可能多地接触及交谈,通过适当地介绍患者病情,以解除其孤独感、压抑感。

        4   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医患关系和护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再加上icu的收治对象是急、危、重患者,护理安全显得举足轻重。

        4.1 医护方面  随着各种观念的改变和新技术的逐渐发展,医生处理某些各种疾病的手术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医生与护士之间未进行及时的沟通,护士按部就班不与时俱进的话,往往会偏离了病情观察重点,从而延误治疗。在人员配备上,人数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未谨慎对待,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安全隐患。icu 护理人员要求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顶住压力,按照护理要求照顾病患。由于icu实行无家属陪伴制度,患者在精神上会感觉孤独恐惧,家属急切的关心,在与护士沟通交流时,可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强烈不满,形成医疗纠纷的隐患。此外,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有涂改,记录患者的病况前后不一致,也是护理安全需要注意的一点。

        4.2 技术方面  各种新设备的引进,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患者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正常预警或者是故障,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掌握,导致不能有效地处理,耽误治疗,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在药物方面,各种新药的不断更新,各种抗生素的滥用,药物的配伍不当,都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概率以及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问题。

        4.3 患者及家属方面  简而言之,就是不遵医嘱的行为影响了患者的自身安全。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的精神刺激,部分患者会出现手术创伤应激障碍综合征或icu综合征,术后表现为烦躁、极不配合护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参考文献

[1] 丁兆红,杨延民. 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安全管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0,(08):104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9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c)-0163-02

危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是以研究危重症患者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发病机制、诊断、监测和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一门临床学科[1]。危重患者的救治护理水平是评估医学进步和衡量医院实力的核心标志。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危重症医学发展于50年代后期,吸纳了很多呼吸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呼吸衰竭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诊治手段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先进的危重症医学意识,借助科学的监测治疗手段,进而建立现代化的ICU。由于呼吸内科的特殊性,如病人类型多样,病情复杂危重,病程相对较长,病势发展迅速等特点,为临床危重症患者的救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案例,如呼吸衰竭的诊治及呼吸支持技术便是危重症医学中的常见问题[3]。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既取决于先进的医疗诊治水平的作用,也不可缺少科学护理团队的参与贡献。因此对呼吸内科危重症患者的常见护理难题进行分析,形成有效的解决思路和处理对策十分关键,同时对其他科室重症患者的护理救治,危重症护理学科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现结合该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经验,并进行论述分析,对临床常见护理难题探讨,以供护理工作者参考。

1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流程

1.1 病情监测与评估

呼吸系统重症疾病主要包括:肺炎、肺梗死、肺水肿、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间质性纤维化等[4],对常见的重症疾病的症状表现、特点及紧急护理措施进行了解,有助于进行日常护理工作,以便遇到相应的疑难问题能够顺利解决。首先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评估,有利于对相应的疾病采取措施,如看患者以往所患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是否有咽痛、咳痰、咯血及发热等表现,对血常规、尿常规和肌酐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也要了然于胸。另外,对于重症患者的病情要进行严密的监测,加强对患者的意识、呼吸、皮肤黏膜、输液、生命体征和尿量等进行细心地观察。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哮喘,经常在午夜发作或加重,因此应重视午夜的巡视和护理工作,以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

1.2 环境卫生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温湿度适宜,定期进行消毒是一项必要措施。罹患不同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取分开管理,对病房内的床单被罩经常换洗,被褥定期晾晒。经常通风透气,防止感染等,为患者提供清洁卫生,安静有序的环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加快身体恢复。

1.3 饮食起居护理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饮食习惯要格外注意,很多患者通常有消化系统的疾病,多胃肠功能不好,如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等。因此应指导患者多摄入蛋白质和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以改善消化功能状态,提高免疫力。帮助患者进行适宜的锻炼,多晒太阳等。有些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按摩,以防相应的并发症如压疮及静脉血栓的发生。患者的个人卫生也要相应重视,如抗生素的应用,会引起口腔的菌群失调,因此要定期给予患者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1.4 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反复,因此治疗时间较长,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情绪暴躁等现象。面对这一情形,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缓解患者的消极悲观心理。首先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和蔼的态度同患者交流,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及救治措施,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鼓励患者,为患者重拾信心,有助于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

1.5 机械通气护理

机械通气目前在呼吸内科广泛应用,具有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的作用。但在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详细参数,如频率,供氧压力等,另外撤机要循序渐进,避免部分患者呼吸肌疲劳,对产生呼吸机依赖,进而造成撤机失败的发生[5]。

1.6 药物治疗护理

按照医生的指示,及时正确的给药,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快速恢复健康。但在药物使用和输液过程中,要对相应的注意措施和不良反应进行掌握。如糖皮质激素药物主要用于哮喘患者,其中甲基强的松龙必须是在感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使用。β2受体兴奋剂类药物,可以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促进患者排痰,但使用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吸入氧浓度等措施。在静脉滴注时,注意速度不可过快,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神志变化等,以便调节剂量,一旦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要调整滴速。

2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解决

2.1 老年重症患者

呼吸内科的老年重症患者多以慢性疾病常见,如慢性支气管炎,易于天冷时发作,且具有持续反复的特点。另外跌倒是造成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因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跌倒后常会有胸闷气短等状况,稍有差池可能会危及生命,后果难以想象。因此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采取预防措施,如保持路面干燥,在相应位置增设扶手栏杆等。老年人生理及免疫功能较差,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劝说患者,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呼吸功能。

2.2 危重症哮喘患者

危重症哮喘是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气气流流速下降等,急性发作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护理人员在接诊时,应依据哮喘的症状体征,进行判断治疗。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病室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治患者与过敏原接触,并保持情绪平和,不能过分激动。机械通气能够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全身衰竭神志不清,提高抢救成功率,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兴奋剂和茶碱类药物。

2.3 COPD重症患者

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以气道阻塞为主要特征。对这类病人通常会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但通气时间长,会出现撤机困难和进食方式改变, 进而引起呼吸机依赖和腹泻的发生。COPD病人常因腹泻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引发感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进食米汤等的早期肠道营养护理方式,能够缓解症状,减少腹泻。面对呼吸机依赖的患者,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内心恐惧,呼吸肌收缩无力和呼吸道受阻等,针对不同患者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对内心恐惧的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呼吸机原理,以配合护士脱机。对呼吸及收缩无力的患者,可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锻炼,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以达到自主呼吸的目的。对呼吸道受阻患者主要采取呼吸机进行治疗护理。

2.4 重症感染患者

感染对呼吸科的护理人员来讲并不陌生,不论是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感染在呼吸内科都十分常见。引起院内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如长期卧床,广谱抗生素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静脉插管等。对病室环境经常消毒,感染严重患者进行隔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感染蔓延。同时要对患者的体征进行观察,如使用广谱抗生素超过3 d的患者,口内出现鹅口疮,那么可能提示已有真菌感染,要进行相应的抗真菌治疗。

3 讨论

不断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应急措施等进行归纳总结,对护理流程和护理要点进行掌握,有助于护理人员高效及时的应对紧急情况。在该院的具体实践中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院内其他科室重症患者的护理也提供了经验,推动了重症护理服务的发展。在面对不同的重症难题时,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使得护理工作更加明确细化,并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帮助患者摆脱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王辰. 现代呼吸病学应与危重症医学实行捆绑式发展战略―访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王辰教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27(5):291.

[2] Roussoss C, Rossi A. Pulmonologists and 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J]. Eur Respir J, 1996(9):183.

[3] 夏书月,王实. 呼吸内科医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危重医学和呼吸病学的发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2,4(3):125.

[4] 万晓莉,刘福波.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5):85.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篇10

【关键词】内科 危重患者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0-02

“危重患者”在各种疾病中都可以见到,其特点是病情复杂,病情变化迅速,身体衰弱,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叙述病情,变换,饮食排便均需他人照顾。由于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故在抢救中必须分秒必争,精心护理,才能使患者尽快转危为安,反之,则有生命危险。现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0例内科危重患者抢救、护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内科收冶危重患者130例,其中,男86例,女44例,年龄27~81岁,平均56.5岁,病因:心肌梗死64例,肺源性心脏病并呼吸衰竭30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高血压危象8例,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例。

1.2症状

(1)一般症状:高热、脱水,其中肺炎、呼吸衰竭并高热4例,糖尿病昏迷并脱水4例。(2)神经症状:昏迷、惊厥、呼吸肌瘫痪、脑出血、脑血栓形成、持续性癫痫、脑实质的严重疾病,高血压危象8例。(3)呼吸系统:咯血、喉痉挛、气管异物堵塞、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收治肺源性心脏病并呼吸衰竭30例。(4)循环系统:休克、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心肌梗死64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5)消化系统:急腹症、急性大出血(呕血、便血等)、肝性昏迷,收治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例。(6)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7)急性中毒。(8)其他:药物过敏、中暑、电击、烧伤、淹溺。

2护理措施

3.1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

危重患者多精神不振或意识不清,身体极度衰弱,常有大小便失禁或排泄不畅等,要求护士对危重患者应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避免忙于抢救忽略患者及家属感受,主动协助患者及家属克服困难,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

2.2创造良好的急救环境

危重患者需要安静,最好安置在小病房或急救室内。如病情突变不允许搬动,可用布帘或屏风隔开,留有较大空间,以便抢救。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避免患者直接受风吹着凉。室温以18~20℃,湿度50%~60%为宜。室内保持安静,让患者能充分休息。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危重患者多不能自述病情,常需要依靠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来发现病情的变化,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中心静脉压等变化,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脑复苏的手段,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4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

护士应掌握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熟悉各种急救药物及抢救技术,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吸痰,气管切开的护理、洗胃、鼻饲等,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配合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2.5饮食护理

危重患者常缺乏食欲,需帮助进食,维持营养成为恢复健康极为重要的一环。饮食不仅需要照顾营养,又要照顾患者饮食的特点。不能进食的患者,静脉输入部分营养物质外,还应口服或鼻饲补充各种营养物质,鼻饲流质者应定时喂食,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喂食前后抬高床头防止食物反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每餐彻底消毒。

2.6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

2.6.1预防外伤和褥疮。对躁动不安、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要注意安全,防止摔伤,应加用床档保护,必要时设专人护理。抽搐者,可用开口器或压舌板开口,防止舌被咬伤。血压过高、过低者,要防止晕倒。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减少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应尽早进行按摩和肢体的被动活动,以防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并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

2.6.2 预防五官的并发症。注意眼睛的保护,如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容易发生角膜溃疡及结膜炎,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用0.9%氯化钠溶液或口灵擦洗口腔,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6.3 防止便秘及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便秘,为了防止便秘,每天可给患者吃一些香蕉及蜂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日早晚给患者按摩腹部,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帮助排便。尿潴留患者积极采取措施,使之自动排尿,尽量避免导尿,减少尿路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多饮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床上活动,以防泌尿系统结石。留置尿管者,每2小时开放1次,每日用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1~2次。

2.7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

危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身上往往同时有各种管道,如:氧气管、胃管、气管切开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这些管道都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抢救失败,必须认真观察,精心护理,保证各条管道的通畅。

2.8警惕病情反复

有的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后,病情好转,要警惕病情反复,如:安眠药中毒者,极易反复。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好转,活动后又可突然恶化。心力衰竭患者在大小便后,心跳突然停止等。护士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防止病情恶化。

3结果

本文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周密的护理,124例好转,6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4讨论

护理内科危重患者,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监测技术和抢救技术,熟悉各种急救药物,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和敏锐的观察、分析、应变能力,善于独立思考,通过对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制定周密护理计划,并精心实施,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