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针政策十篇

时间:2023-11-02 17:36:59

经济方针政策

经济方针政策篇1

1、根据国家政体指定的偏向民生的财政政策,收到了“保稳定、促增长”的双重目标。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整体结构,就注定了所有的财政方针的最终获利目标定位为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国开始进入市场经济大潮时,没有出现过的经济现象、未发生过的经济问题都不断涌现。国家通过不断优化经济战略结构、制定适时适应的经济政策,解决了譬如失业、通货膨胀等一些在计划经济中不会出现的经济问题。自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社会的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了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等民生和社会失业问题上,国家的财政政策自然相应的向这方面进行大幅度偏移。从GDP、GNP等相应的指数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家的收入在不断上涨,而从居民收入水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的不断增长的趋势得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稳步提高的。2008年二月开始,结构性价格调整所带来的通胀压力逐渐加大,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在积极地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时,加大调整财政投入来扩大供给,使得物价稳定回落,经济平稳增长。

2、相机抉择的财政方针运用合理,审时度势。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发行公债实现了公共收入的大幅增长。2003年GNP增长率高达9.1%;自2005年起,推行了“双稳健”的政策,从“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四个方面考虑,通过国家减少发行长期国债,转扩大需求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手段,确保了国家与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2008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低糜,国家为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又重新推行积极地财政政策,通过投入拉动内需、保证民生等方式,保证国家平稳的渡过这段寒潮期,并逆势上扬。可以看出国家对财政工具的选择使用既慎重又灵活,而且能够准确的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的波动和走势,主动地通过调整税收和公共支出方向结构等方式,来保证国家的财政方针目的的实现,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

3、在处理各种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经济生命力。我国虽然进入资本运行市场中的时间不长,对一些经济问题的处理还缺乏实践经验,但是,在面对这些纷繁的问题时,国家总会及时的出台相应的针对性强的财政方针。如我国在应对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指数(CPI)的不正常上涨,通过规范市场运行,不断打压经济泡沫,多次调整证券交易税费、再贴现率、变动利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逐步使物价回落。而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已经影响到了其他产业的正常运行,国家为了控制炒房和囤房、降温房地产行业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包括购房实名制和不允许以家庭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4、注重营造市场经济运行氛围,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更人性化。我国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开始,就注重了两种经济模式的不同运行氛围和对国民的影响,慢慢的纠正了在转型初期涌现出的如诚信危机、信息披露不对等、不尊重个人财产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国家在采用新的财政政策时,会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证和预先通告,尽量全面市场信息。例如国家在规范证券市场打压证券经济泡沫时所出击的一系列“组合拳”,多次对一些不理性的投资人进行了规劝、提示以及风险分析,注重了个体经济人在市场投资上可以理性承担的责任。国家通过政策改革,不断的调整税费,达到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目标。而进来对全国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税费调整就是取消了与数亿农民切身相关的农业税和不断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充分体现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缩小贫富差距和还利于民的不断尝试,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既提高了总体的生活水平,又扩大了国内需求,一举两得。

二、财政方针的执行效果不甚理想,倾斜性滞后性明显

1、对市场经济规律及经济运行环境的把握上,不够全面。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31年的历程,可以说我们国家是在不断前进,也是在不断探索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子,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又没有经验可谈。一些财政政策的目标、方向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运行起来却有诸多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认识不到位。市场是个一直在运行的动态机制,这就要求它的理论体系也是动态的。而现行的一些财政政策在执行上所取得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对以下的两个方面的把握有偏差。

(1)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的独特性使得财政政策的切入点不好准确把握。由于我国现行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根本上区别于自由市场经济和完全计划经济的。这就造成了政策在制定上的明显边界线痕迹,既想大程度的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强力刺激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又加上了很多的条框限制。所以应该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体系上下工夫。

(2)忽略了民众的消费观念和预期消费能力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在制定财政政策时,把主要的精力集中放在了市场运行是否合理合规上,而对作为经济个体的个人消费行为的整体力量对经济的影响力估计不足。如我国去年在压制证券市场过热势头时,所颁布的一些“组合拳”,都在短期内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快便被飞升的大盘指数给淹没了。如果不能引导好民众预期消费期望的话,只会是将财政政策扔进“人民战争”的海洋。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只注重了经济层面的转型而忽视了国民在意识层面的接轨。现今在国家各个层面的中坚人才力量都是经历过计划经济的,而改革开放从31年前逐步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对思想意识的转变却远远的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脚步。应该在注重营造经济发展的人文环境的氛围角度出发,培养民众的经济理性。

2、倾向性财政政策的导向性明显,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政政策方针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法规性文件,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但是这种导向作用应该在一定的影响力下存在,不能超过这个影响的额度而反作用于经济本身,从而造成财政方针的负面效应。而我国改革开放到现在所采取的财政方针,由于导向作用的过剩惯性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主要又以下两点。

(1)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从这次东南沿海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受损最严重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我国的制造业投资不足、依赖外资及海外市场严重,同时对自身制造业在产业链的定位也有问题。一方面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及土木工程等行业的过热发展和2007年开始的以股市为牵头的金融资产市场的火爆,吸收了各个方面的投资资金,包括较为整块的制造业投资;另一方面,对一直占据对外贸易绝大份额的制造业没有放长眼光去督促转型,去占据能够获利更多的产业链环节。这些都与我国一开始的一些为了能够迅速见成效而忽视正确引导和分配资金比例流向的财政方针,是密不可分的。造成了现在要从世界工厂的人力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尾大不掉的现状。在面对加工成本增加和海外需求缩水的双重打击下,只能主动停产或是被海外销售公司无情的抛弃。

(2)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我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倾斜性财政方针策略虽然迅速扩大了GDP数值,加速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占据了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国家28.1%的人口的中部地区,在国家的经济板块中越来越“边缘化”,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国最低的现象。面对东南沿海的先一步发展优势,西部大开发热潮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这种大背景,国家这才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但是现在发力如何之难?长期的政策底谷,一方面打击了当地民众就业及创业信心,造成了中部地区的人才及劳动力的流失;另一方面,长年的国家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不仅造成了基础设施的缺乏,缺少迅速吸收投资的氛围,而且当地资金被原有的经济热区所吸引,回撤不易。而由财政政策导致的投资资本的高差坡度,使得资金流动起来的速度回更快,更难以驾驭。

3、财政政策的滞后性大,作用效率大打折扣。所有的财政政策都有政策的滞后性和缓释性,这与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流畅性有关,也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关。美国的货币政策滞后性为6—18个月,而我国的货币政策时间的滞后性为7—24个月。从数据上看,我国的财政政策滞后时间尚可,但是如果从对经济现象的预测、发现、制定对策直到政策发挥效用整个过程加以贯之的话,就会花费更长的时间。如我国自1993年宏观经济紧缩、到以低膨胀率的软着陆、再到“双积极”的出台、直到现在“双稳健”的实施,都是在被总体的经济环境牵着走,而且每每的财政政策的出台都是在经济问题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极大不良影响后,才缓慢出台,并且每项需要废止的财政方针政策,都会有一个刹车式的效果实现的惯性,对新的财政政策的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对于经济现象的分析预测估计能力不足;二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成熟,导致财政方针作用效应受制度的影响大。很多过去制定的且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制度继续在发挥作用,对财政政策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三、三点建议

1、广泛的吸收意见,正确估计民众投资意向对经济的影响。由我国经济模式的特有性所产生的经济人的投资心理也应该具有其特殊性,从投资理财科学角度考虑的话,应尽快形成针对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氛围下的“民众投资心理学”。而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部门,在制定政策方针前所召开的听证规模应扩大,要有普遍性的统计数据,可以将广布的互联网络利用起来进行听证。弄清作为广大经济个体的民众到底需要什么、意向指向何处、接受的底线到什么程度。这样做不仅可以使财政政策方针更顺利的下达实施,而且符合民众意愿,以人为本。而各类大型网站上可以设立更多的讨论更全面的经济论坛,从国家的角度去进行支持百家争鸣,广泛收集民间意见和听取争辩,为国家经济职能部门平添无数个工作在各个经济部位、环节上的耳目,提供更多的第一手信息。

2、加大对经济大国经济动向和各种经济现象的监视、分析的力度,加强预测经济走向的能力。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大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可能会把地球上的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拖入到泥潭中。也就是说,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身在同一个经济链条上的各个国家都要为可能不是自身问题的问题来承担后果。而正如“蝴蝶效应”所描述的那样,这次次贷危机的原因简单的也许只是从某个人的失业还不起房贷开始的。而应对经济问题时,越快的反应速度就越能为下一步的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赢得宝贵时间,把财政政策的滞后性在环节消耗上的时间缩短。我国对各个大的经济国家及群体都有相应的监视机构,但是力度不够,而且缺乏分析和预测能力及机制。首先,要建立多方位收集国内外经济动向咨讯的机构。可以依存于现有的我国驻海内外的各类媒体机构收集信息,然后专职机构可以通过构建大型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收集。国家可以通过考量媒体贡献予以资金上的补贴,因为只有真实及时的信息才能保证预测的有效性,从而降低国家经济风险。其次,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及推导。广泛吸收大众舆论及专家学者看法,从不同角度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出对我国下步经济走向可能的影响就达到了为科学预测节省时间的目的。如监控、分析及预测功能的成本为“1”的话,那么所带来的对经济风险的控制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3、以经济危机为契机,向“注重公平,兼顾效率”转型。自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以来,对公平与效率的讨论就不曾停息。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越来越多的“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表明了国家对现在的一些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的现象而导致诸多问题的态度。不能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的增长方式符合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战略方针,也达到了非均衡性增长的目的,将我国的生产总值不断的推升。但是也产生了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以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一个契机短时间的改变一下战略发展的着眼点为“注重公平,兼顾效率”。原因有两点:一是逆势的快速增长需要付出的成本加倍,不能达到“效率优先”的考虑。身处全球性的经济寒潮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好,就要考虑成本问题。我国有信息也有实力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依然实现经济的增长,但是没有必要任然“保8”的快速增长。环境的恶劣肯定会使步伐更为艰难,同样的增长速度所要付出的资金、人力、环境会以加倍的形势进行消耗。应该将主要力量放在国内的完善公共事业、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贫富差距上。弃难从易,以低成本换取高收益,其实这也是一种效率的体现。二是树立民众信心。从去年的大盘跳水开始,民众的投资信心倍受打击,而长篇累牍的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渲染也使得人心惶惶。而占国民绝大多数的中间阶层,承受了更多的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既然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就要加大对社会公平的投入,就要使民众能够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广大民众度过困难期的信心。而信心形成后,投资热情的调渡和居民消费预期的回暖,也会使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步伐更为稳健。

【参考文献】

[1]陈爱东:制度变迁中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2]贺利娟:“中部崛起”财政政策高级研讨会观点综述[N].中国财经报,2005-12-25.

[3]黄卫东:与郎咸平教授商榷我国经济问题应对之策[J].经济论坛,2008(9).

经济方针政策篇2

关键词:财税政策 企业 自主创新 发展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各种各样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家也开始针对各企业出台可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与支撑政策,其中财政税收政策就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财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两部分,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趋势及目标,制定相应的财政制度,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通过调整政府支出、政府税收来刺激或阂质谐∽苄枨蟆⒃黾踊蛳拗乒民收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市场逐步发展与扩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随之凸显。部分企业的产业模式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因此需要国家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与激励制度,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财政税收政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一个最直接手段,对促进各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政策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则是税收政策。我国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并在之后不断的完善其配套制度与措施。然而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逐渐向国际化市场变化,并且经济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时代的变化与市场的发展,使得当前的财政政策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的财税政策

当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虽然在不断的完善与调整,当仍然没有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制度与措施制定。如现行税法体系中缺少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能适用现有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福利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政策、企业所得税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贫困地区政策等。并且这些政策主要是以所得税优惠为主,直接优惠较多,间接优惠较少,这些政策对于那些新办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由于财税政策的制定并没有特别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导致国家直接扶持、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极其有限,更多的是靠税收优惠来支持。但在税收优惠政策中,也是更多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承受程度,而不是以扶持与激励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考虑的内容。

(二)财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财税政策虽然在技术创新、资金、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个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但在设计、制定财税政策时仍存在设定目标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效应不高,不能较好的落实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我国的财政补贴结构还不够合理,对财政补贴的管理则比较混乱。在财税优惠政策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企业针对性不强,激励不够。我国的财税优惠政策常以略微调整起征点、税率以及减免税来给予企业物资激励。但这种优惠常常由于规模太小、力度不够,而严重影响税收优惠实施的效果。虽然国家在财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在企业实际的发展中真正得到全部落实。

(三)政府投资中存在与民争利现象

在当前国家政府的实际财政投资支持中,实际并没有起到化解当前经济矛盾与稳定市场经济的作用。由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政投资不足、在竞争性领域财政投资过剩或越位,政府过度干预反而造成挤压企业发展活动的问题。另外,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性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成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机构来促进企业发展,是未来的政策选择和改革方向。

(四)各项财税政策配合不足,整体性较差

尽管目前我国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融资等各项财税政策,每一项都可以起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各项政策之间存在配合不足的现象,导致总体成效较差。现阶段没有能够形成相互配套,优劣互补的政策体系,整体作用和系统性较差。扶持政策呈现出对个别问题的针对性强,政策临时性和短期效果明显,而政策的整体性和共同作用小,长期效果不明显的特点。

三、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调整财政补贴结构,加强财政补贴管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相应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等方面进行改进,以落实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实际效用。

(一)调整财政补贴、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补贴管理

1、调整财政补贴、财政支出结构

在对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项目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企业急需的领域投入不足,对企业不需要的领域投入过多。这就要求必须尽快优化财政补贴结构,改变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现状。增加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补贴投入,减少或取消对企业发展不需要的财政补贴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能够较好的控制财政支出总量,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效益。

2、加强对财政补贴的管理,提高对企业发展的针对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企业财政补贴项目的管理十分混乱,对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项目数据的不易获得,且缺乏单独针对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专项。因此要对各种项目中的数据加以整合,才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出总的补贴数额,查清补贴的具体结构。加强对财政补贴的管理,理顺对企业发展的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将分散的财政补贴项目加以整合,设立财政补贴专项增强财政资金对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另外,加强对财政补贴项目的绩效管理,引进先进的绩效评价系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调动管理人员加强对财政补贴项目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益。

(二)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1、整合税收优惠,加大对企业发展的针对性税收优惠措施

当前我国缺乏对企业发展的专门税收优惠措施,存在如出口退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低税率、政策措施分散而杂乱,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等现象,导致很难得到对企业发展税收优惠的准确数据,不便于对税收优惠加强管理。尽管我国税法中也有很多涉及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环保企业、农民等的税收优惠数目也比较繁多,但种种具体而杂乱的优惠缺乏有效的整合。因此,需要设立对企业发展的税收专项优惠措施,将所有分散的资金统揽在该项目之下,并加强对项目管理和监控,有利于加强信息披露,及时了解情况,也便于研究分析和改进工作。

2、加大ζ笠捣⒄沟乃笆沼呕萘Χ

当前的税收优惠措施除了优惠资金极为分散之外,还存在优惠资金过少,税收优惠力度不够的问题。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过宽,税负减轻太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完成,税收减免的幅度和范围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因此,当前的税收优惠措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大,税收激励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使税收政策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政策效应更为充分地释放。

(三)完善财政投融资政策,扩宽融资渠道的税收政策

我国当前的财政投资,对企业的发展存在挤压效应,企业不但没能从财政投资中获益,反而被财政挤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划分政府作用的领域与企业发展所作用的领域,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政府应该重新选择合适的投资领域,让利于民,激发企业投资的热情,退出竞争性商业领域,投资于基础产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专职从事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权让利,以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扩宽融资渠道的税收政策。国家应完善民间资本、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国外资金等层面,投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并完善相关的信用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利用税后利润投资于创新,只有企业不断地更新其创新产品,不断的满足市场需求,才能谋得更长久的发展。

(四)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合力

现阶段我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融资政策等,往往只是针对企业发展的某一方面呈现出比较强的针对性。如针对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针对农产品的税收优惠措施、针对节能环保技术的财政补贴等。它们之中的每一项都能发挥明显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这几项的综合作用并不显著,相互间政策不配套,没有实现优势互补,政策的临时性强,短期作用显著。

因此,国家应整合所有财政支持措施,加强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当前需要尽快完成的任务。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使得政策间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设计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使得多项财政支持措施能够相互协作,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自主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还要积极的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在发挥各项政策整体作用的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以解决时弊,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与措施,兼顾公平和效率,灵活调整政策,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与矛盾。

参考文献:

[1]钱霞,庄杨,黄晋.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软科学. 2012(02)

[2]薛菁.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07)

[3]王德兴.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06)

[4]何敏,张烨.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经济增长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1(03)

经济方针政策篇3

一、在新形势下,促进个休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个体繁荣等非公有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为什么要出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是如何体现中央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

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内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宪法修正案明确了完善保护私有财产法律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改善。但也应该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总是主要是:部分地方、部门观念转变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当的限制,企业融资渠道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和服务不到位;部分企业行为不规范,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方针政策和宪法法修正案要求,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国务院制定了《若干意见》。这个文件的出台,必将对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三是切实保护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切实保护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合

法权益;四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职能转变,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明确要求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提高自身素质;五是强调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市场准入、投资融资、财税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规定。

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哪些要求?

根据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若干意见)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

《若干意见》明确了许多重要政策,如何保证这些政策能够落到实处?

按照国务院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加以考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制定配套办法。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要尽快清理和修订有关政策性文件和行政规章,加紧制定相关的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具体措施。

经济方针政策篇4

寻找确定性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整个世界经济似乎都航行在找不到航向的大海中。目前,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忧虑逐渐淡出后,中国人最迫切地想寻找的就是确定性。人们正开始从熟悉或不熟悉的领域,寻找确定的东西。

据悉,中央智囊人士研判中国经济是“整体向好,问题不少”“整体向好”是说经济大势不仅稳住,因第2季指标已近八,全年保入(保持经济增长8%)已无悬念;“问题不少”是说中国宏观经济的老毛病、新风险又汇聚一起,宏观调控的任务已出现新变化。

近期中央多个会议,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到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有讨论目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预定本月稍后,中央高层会议研究拟定下半年工作时,在总方针不变之下,宏观经济工作重点会转向。政策亦会微调。以目前领导层讲话,及智囊机构的研究报告,中国经济下半年调整方向,已初现轮廓,大致将循“防风险、调结构、争优势”三个方向的调整。这是政策基调。

领导层对经济持谨慎态度,其中国家主席一语定调,仍强调目前要全面落实“三保”方针。即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在这一定调下,国务院方面亦定下的基本口径,也是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不变。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定下的全年工作方针和主要工作原则,一般不宜有太频繁变化,由去年底到今年3月间的数度调整方针和原则,是特殊情况下的表现。但按惯例,领导层在年中对经济工作的路向,都会据上半年的发展状况,作相应的调整。而上半年快报数据已到领导层手上,主要领导人又都分别去了地方调研,调整内容将据之做出。

高层为政策“微调”背书

国务院总理连续5个星期,周末到地方调研。他在周六(4日)及周日(5日)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形势,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品质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首先是经济政策总方针不变下,政策内容和执行倾向上的微调。这方面的调整,主要是以防范未来风险为主调,即防产能过剩的风险、通货膨胀、财政收支能力、扩大投资后的金融风险等。其次就是结构的调整。当上半年努力“保增长”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下,就应下更大力气,去解决中国经济还面临着相当复杂和严峻的问题,这主要依靠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需的全面提振。其中结构调整,更是当务之急。

最后是主攻方向的调整。指,今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新洗牌,对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带来更多的主动性,也必须在国际经济中占据更有优势的地位。

经济方针政策篇5

关键词:西部开发;财政投资;财税政策

国务院总理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政府投资使用要确保三个高于,即: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高于上年?”由此可见,中央政府通过加大财税政策对西部大开发长期?持续的支持政策是不变的?但是,在这次人大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传出的信息却是国家税收政策的优惠将从地区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深圳等经济特区的企业对这一转变十分敏感,而西部地区在这一政策变化面前缺少必要的关注?本文将对新形式下促进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东西部经济和财税现状比较

1.东西部经济差距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梯度开发”战略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扩大(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差异达2倍左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二是东西部之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均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2.国家财政投资的东西部比较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布局的重点逐步由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1978—1997年,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单位基建投资占全国的比重由40.1%迅速提高到53.3%,而中部地区由30.6%下降到23.6%,西部地区则由20.4%下降到15.7%?从国家预算内投资的地区分布看,在1993—1997 年,由于部分地区投资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东部地区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所占比重提高了5.9%,而中西部地区则提高了10%?之后,由于部分地区投资比重的增加,三大地带所占比重又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若以内地投资为1,沿海与内地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之比,从1993年的0.91下降到2000年的 0.58后,又继续下降到2004年的0.45(见下页表2)?从投资总量看,西部地区占有的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的比重到2002年时才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其人均占有的国家预算内资金在2000年时首次超过东部地区?说明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在21世纪初逐渐偏向西部地区?

3.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东西部比较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相对均衡发展战略,税收优惠政策作用较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部地区逐渐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在内的区域性对外开放体系,并享受诸多税收优惠?西部地区则未能享受大多数税收优惠?虽然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税收政策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必要的倾斜,但从总体上说,对西部的税收优惠有过多的限制条件,优惠政策很难像东部地区那样对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规定“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在2001—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规定实际上优惠范围只是特定的产业,比起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在对西部的行业优惠上,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的行业和比例也是限定在比较窄的范围?可以说,目前西部税收优惠政策模式基本上是沿用了沿海和经济特区以减免税为主的模式?由于西部和东部先天条件的不同,这一曾经带动沿海和经济特区经济腾飞的税收优惠政策模式在西部却难以奏效?

二、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实施的主要问题

1.中央对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有待加大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是新旧体制交替的产物,包括定额补助?专项补助?结算补助?1994年开始实行的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1995年开始实行的按“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进行的转移支付?过渡期转移支付主要针对中西部地区,但该项转移支付规模太小,仅占这些地区当年中央净转移的几个百分点?1994年开始实施的在保证既得利益前提下的分税制,把财政包干体制下形成的财力不均带入新的分税制中?这使地区间不均衡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在新体制中肯定了这种差距,使地区间财政失衡状况加剧?虽然近几年中央加大了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但是,对面积大?基础差的西部地区的发展来说,中央的转移支付无疑是杯水车薪?

2.西部地区财政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固然与投资量紧密相关,但另一个重要根源却在于东西部投资效益方面的差距?国家对西部的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从“三五”时期达到高峰后,直到“八五” 期间,都是急剧下降,至“十五”期间才有所回升,比重达到19.48%?而从投资效果来看,无论哪个时期,西部的投资效果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西部在投资环境?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及资源配置等诸方面都的确与东部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主要依靠中央指令性计划,由国家直接嵌入项目式的开发,虽然耗费了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但却造成投资效益低下及对国家投资的高度依赖性等问题?

3.政府机构规模庞大,财政负担沉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但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相对滞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基层政府,改革的难度很大?由于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政府机关相对稳 定的收入反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员从政府机构流出缺乏内在的动力?每亿元GDP所供养的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西部地区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是东部地区的两倍多?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西部也是高于东部?受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一直偏低,再加上庞大的行政人员负担,使许多西部地区的政府变成了“吃饭”财政?一些西部的县级财政更是捉襟见肘?

4.税收优惠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虽然国家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出台了一些对西部的优惠政策,但是,从几年来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地域间税收优惠差距不大,有些税收优惠政策是中西部混同,有些是对东部政策的使用范围放宽,税收优惠未拉开相当距离?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公布,西部税收优惠政策的“含金量”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倾斜力度不够,未能有效降低西部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税收政策未能有效抵消或减轻西部企业较之东部企业在区位?信息?产业?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此外,由于税收优惠成本多由地方承担,而地方财力不足,无法真正落实优惠政策?

三、促进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的制定

在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文件中,国务院多次强调了要采用直接投资?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多项财政政策以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运用财税政策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视?如何在这一大政方针下,有针对性地推出和完善财税政策的实施细则,应该是在今后一个时期理论界和管理层的工作重点?

1.政策的制定应针对西部地区实际有所创新

现行的西部开发的财税政策,充其量只是对现有的东部税收优惠政策的简单模仿,不能通过产生西部与其他地区的税负差异达到吸引生产要素的目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圳等经济特区采用的土地优惠吸引外资成片开发的政策在西部只能局部起作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还得以国家财政为主导,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手段?对于西部经济发展来讲,政策和资金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只有在此基础上辅之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创新才会激发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廉洁高效的政府?健全的法治?充满活力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源源不断的新产品,等等,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大开发?

2.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调动多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经济特区一般地处沿海,政策着力点在于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加强对外交流,因此,财税政策的优惠更多地表现在对外资的优惠上?而西部发展重点是缩小与东部的差距,提高西部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西部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广泛吸引包括外资?东部资本及西部民间资本在内的所有社会资本?因此,财税政策的优惠也应该是不论经济成分的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要有利于吸引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社会民间资本,调动多个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框架下,在引进外资和西部以外资金时,适当放宽税收政策,如提高税前扣除标准?扩大扣除范围?加速折旧?实行投资抵免或再投资退税等,增加吸引力,以降低市场进入成本?

3.政策的制定应把握政策转型期间的各种机遇

针对特殊地区的财税政策的实践,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无疑提供了成功的典范?虽然西部的现在不同于沿海特区的当初,但西部现在也存在新的机遇,首先,中国已完成了加入WTO的过渡期,内外有别的税收政策已在逐步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税收政策思路,向西部倾斜的财税政策显然在新思路的涵盖中,这一期间的政策调整具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其次,中国现在的政策着力点从1994年的防止通胀转到今天的稳健运行,增值税的转型已提上议事日程,东北地区已在行业试点 “消费型”增值税,西部财税政策的制定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提供的大好机遇,适时实行增值税的转型,从而使政策效应达到最大化?再次,在新的所得税法细则中,虽然不太可能对西部按照地区的差别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但是,针对西部地区的特定产业的优惠应该在可以考虑的范围之列?

4.政策的制定应有针对性地支持西部特色产业

由于西部的后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而应该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选择地在西部地区建立旅游经济区?能源开发区?特色产品加工区等,通过财政直接投资?产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财税政策的制定必须有利于西部地区现有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西部地区应当抓住国家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难得机遇,加大工作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培养扶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税收增长点?促进西部特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新华文摘,2004(7).

经济方针政策篇6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范畴做了科学的分析,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他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它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它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相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生产力的关系就符合这一基本规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错误的路线、方针、政策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领导革命过程中,就十分重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他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邓小平在一九八七年说道:“八年来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我们政策的制定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生产力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也能从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系列事实中得到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所出出现的坎坷和挫折除了实行了不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以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就是生产力不发达,应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但我们却在1957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条“左”的路线。1957年在共产党实行开门整风过程中,派和知识分子出现了一些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满的过激言论,于是开展反右倾运动。1966-1976年把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发挥到极至,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一次次;中击着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这一“左”的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力方面的,在生产关系上则表现为实行农村化运动,这种主观上提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做法客观上造成了严重后果,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总结教训开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种实际情况下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表现为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是举世瞩目的。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的6846亿元增长了约13倍。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仅次于美、日、德、法、英而为居世界第六。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据统计,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3000万。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78年增长了30多倍。中国人用了20年的时间取得了不少国家需要花费两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方针政策篇7

而我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特点是:我国的物价普遍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所以一直以来有很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再问:货币宽松究竟能否支持国内经济向好的方面发展?

我的文章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1)不支持货币宽松

①现在,虽然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还没有什么大的动作,但是现阶段的国际大趋势还是货币紧缩型的。中国著名的金融学博士程实曾经说过,虽然,近些年全球的货币紧缩确实有些放慢的样子,但是“因为美国的债务状况,各个国家都在担心会不会出现一些自己不能处理的问题,以至于不敢大手的放开货币政策,故此,现阶段,国际上的大趋势还是紧缩的。”

②而且,现阶段的中国还是以GDP为经济增长的唯一衡量标准。假如一直是这样的话,货币政策的宽松应该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但是若从全方位考虑的话,在这个时候实行放松货币政策,是会给后人留下更大的隐患的。

(2)我国的微调政策已趋于成熟

①前任总理温爷爷曾说过:“我们现在有两个目标需要实现,一是切实做好通货膨胀的预期,二是虽然我们现在把紧缩的脚步放慢了,但是还是要做到不让我们国家的经济有大的波动。对于这一点,我知道我们是有信心的。” 而现任总理在他的经济学中也表示,要抓好核心问题——尽量“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我们的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应完全的站在全方位的形式上面做决定。

②现阶段我国确立的大政方针——“货币政策转型 ”是我国一项独具审时度势的重大方针。其内容主要是,尽量尊重内外环境的变化,然后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进行一些审时度势的改变。而关键是要“在短时期内,防止经济的过快下滑”,尽可能的多采取一些微调方针,比如“适合、准确、高频率”等的微调形式,以确保经济得以实行平稳发展。

③而且对于出现的一些特殊阶段,货币政策的重点完全可以根据事情的特殊性处理的。例如,当国内的物价上涨过于快速,这时就得把稳定物价放在首位,在物价平稳上涨期间,就可以放松货币政策。

④要想实行好稳妥的经济政策,就应该在把握好经济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上,把握好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征对象和稳定性。在这些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优化结构的力度,加大经济上,特别是我国银行业上的薄弱点的支持及保护、修护力度。

可见,货币政策微调,既是我国这个以单纯的GDP为经济增长方式计算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想要稳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认为: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政策的运用一定要适合经济增长的要求,我们现在最关键的,也是最困难的,是目前反通货膨胀的艰难性,确切的实现反通货膨胀政策目标的困难性等等各种困难。

故,我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方面的工作还是得从细微处着手,实行稳步的微调政策,切忌,所谓的“一步到位”,切实做好一切方面的工作,着重加强金融方面的监管,以使微调政策得以更好的发挥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得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剑,中国目前的通胀特点,成因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11

[2] 王军,刘向东,治通胀与保增长两难,财经,2011

[3] 刘伟. 货币政策不能轻言放松. 深圳商报.2011

[4] 刘伟,我国现阶段反通胀的货币政策究竟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经济学动态,2011

[5] 温建宁.货币政策适度微调时机或渐趋成熟. 上海证券报.2011

经济方针政策篇8

关键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工具;文本量化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032-05

Analysis of Policy Chan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Text Measurement Analysis

XIONG Yong-qing,HOU Ling-ling

(School of Busines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

Abstract:This paper chooses 198 policy text since the ninthfiveyear period of China as research samples which can promp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It quantitatively analyses the policy texts through four dimensions of “Policy year”、“Applicable scope”、“Policy tool” and “Policy kind”.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olicy tex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ich has increasingly been thought highly of by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background of macroeconomy.But these policies also present obvious gradual characteristic,the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to be further improved.Among policy tools,the application of adjustmentrevitalization tool existed overflow,instead,the application of industryconsolidation and industry-cultivation tool existed insufficient.The department of formulating policies is overmuch,which is easy to cause the low efficiency of policy or cause the repeating,conflicting of policy.According to th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traditional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policy tools;text quantitative

1 引言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产业政策作为体现国家和政府意志的行为,实际上是从更高层次纵向深入到市场机制里面,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产业政策作为确定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已被世界各国的实践所证明。我国从“九五”以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然而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说了很多年,收效甚微[1],“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路径依赖的习惯作用”[2]。

学者们针对产业政策及产业转型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小宫隆太郎认为,产业政策是针对资源分配出现的市场失败而进行的政策性干预[3]。Mariko Sakakibara等对日、韩两国的产业政策绩效开展了对比研究[4]。P D Lund采用多种研究工具分析了能源方面产业政策的影响[5]。Elisa Barbieri等分析了中国南部的产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6]。周叔莲对产业组织政策及各部门的产业政策进行了研究[7]。张其仔从比较优势演化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8]。何德旭等探讨了保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各种效应的协调互动问题[9]。江飞涛等从宏观层面综述了中国产业政策的任务、措施、特征、依据及其缺陷[10]。刘勇燕等借鉴美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政策,并结合我国信息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11]。

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基本理论、政策措施等问题开展的,对已有产业政策历史变迁及实际效果的研究比较缺乏。为厘清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直步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有必要认真审视已有产业政策历史变迁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本文拟全面梳理“九五”以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政策及其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面临的问题,以期为现阶段研究制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个系统的信息参考。

2 研究样本与分析框架

2.1 研究样本

(1)样本采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是指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以正式书面形式颁布的各种政策总称,通常以条例、规章、法律、法令、法庭裁决、行政决议以及其他形式出现[12]。1995年颁布的“九五”规划纲要,被认为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了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近20年的时间中,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国人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各部委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考虑到地方政策通常具有地域性,本研究所选取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仅限于国家层面,而不包括地方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研究样本全部来源于公开的数据资料,主要有三种渠道(见表1)。

样本采集包括初步收集、整理遴选和数据处理3个阶段。

样本的初步收集:通过政府网站、回溯(关联)检索和公开出版物三种渠道,初步收集了我国“九五”时期以来颁布的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有一定关联的政策文本,共获得政策文本312份。

样本的整理遴选:作者邀请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的6位专家,对初步收集的312份样本进行了整理遴选,剔除了一些相关度不高或者仅体现政策态度的相关文本,以确保样本选取的准确性、代表性,最终确定研究样本数为198份。

数据处理:为便于同其他时期数据进行对照研究,作者基于2012年第一季度(1~3月份)的数据,对2012年全年的数据和“十二五”规划五年期间数据进行预测(换算)。具体换算方法如下。

研究样本颁发部门分为2个层次:中共中央、国务院为第一层次;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是第二层次。研究样本发文主体涉及28个部门,其中国家发改委(含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制订的主要部门,共颁布了147份(含联合其他部委发文62份)政策文件,约占74.24%。

2.2 分析维度及方法

“政策年度”、“适用范围”、“政策工具”和“文种类型”是政策文本的4个关键构成要素,为系统研究“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拟采用“四维度”分析框架,分析重点及目的如表3。

(1)“政策年度”维。以1995年颁布“九五”规划作为起点,我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有近20年的历史。考虑到“九五”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4个五年国民经济规划期,每一个五年规划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不完全相同,因此作者将“政策年度”分析维度设定为:“九五”(1996~2000年),“十五”(2001~2005年),“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2012年3月底)四个时期。

(2) “适用范围”维。政策的适用范围可以分为“普适型”、“专一型”两类[12]。依据这一分类标准,作者将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层面出台的政策界定为“普适型”,而针对某一具体传统行业出台的政策则界定为“专一型”。

(3) “政策工具”维。借鉴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13]的分类标准,作者将产业政策归纳为四类:调整振兴(规划引导、技术改造和创新)、行业规制(行业准入、淘汰落后、关闭低效小企业)、行业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地区产业转移)和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设计)。

(4)“文种类型”维。政策的文种类型主要有通知、规划、意见、办法等。由本文研究样本可知,政策文种类型维度为:通知、目录、规划、意见、决定、办法、公告、条例、方案。

3 政策文本计量分析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起伏。

“九五”以来,我国共颁布相关政策文本近200项,其中“九五”时期为4项、“十五”时期为50项、“十一五”时期为96项,根据相关数据换算,预计“十二五”期间政策文本可达到128项(见图1)。

①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始终与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密切相关。“九五”时期以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驱动、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进入“九五”时期以后,受“九五”前期通货膨胀及中后期通货紧缩的影响,加之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成为我国政府新时期的战略选择。“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颁布力度较“九五”时期明显加大,“十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时期,特别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产业政策呈现目标聚焦化、政策体系系统化和政策手段多元化的突出特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密集出台。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入分析了“危机后期”以及“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客观的预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全力突破工业,做大做强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②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起伏。某些年份政策密集,某些年份“政策空白”,这种政策频率、密度的不平衡,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我国一些具体年份宏观经济背景息息相关。我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是从21世纪才正式起步,之前只有199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以及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此后两年曾一度出现“政策空白”。进入21世纪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文本呈逐年明显增长趋势,2001年、2006年、2011年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发展的几个转折点,2001年政策数突破5项,2006年颁布文本数达到历史新高32项,2011年政策数也超过30项,这与2001年、2006年、2011年分别为“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开局之年紧密相关。

(2)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从以“普适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专一型”为主。冶金、农业和能源等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九五”以来我国颁布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本,按照政策文本适用范围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从以“普适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专一型”为主。“九五”时期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主要以“普适型”为主,而到“十一五”时期,“专一型”政策为79项,占所颁布政策文本总数的82%,表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制订行业针对性更强的相关政策。

②冶金、农业和能源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针对这三大产业颁布的政策分别占19.2%、18.54%和17.22%,现实情况也表明,从“九五”时期以来,冶金、农业和能源等产业一直是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相关促进政策最多并产生了明显效果,我国冶金工业科技实力正在走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能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节能环保、结构调整等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特别是2007年出台了7项重要能源政策,堪称“能源产业政策年”。

(3)“调整振兴”和“行业规制”类的政策工具是我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工具。

“九五”以来我国颁布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文本,从“政策工具”运用维度进行统计,结果如表5。

①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大部分是“调整振兴”类政策工具,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调整振兴”类的政策达到58项,占同时期政策的60.42%,而在“调整振兴”类政策工具中,又有近2/3为规划引导类政策。规划引导工具运用过于频繁,往往由于先前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在后续政策文件中需要不断提及,从而产生过溢现象。同时这些规划引导型政策文本只起到了“指引方向”和“设定目标”的作用,操作层面的政策工具却相对较少使用。

②“行业规制”作为具有较高强制性的政策工具,是我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决策的另一重要政策工具,共47项,列所有政策工具的第二位。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针对焦化、电石、铁合金等 “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出台了13项行业准入条件,针对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出台了9项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表明针对部分传统产业中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政府主要采取了“行业规制”类具有强制性手段的政策工具。

③“行业整合”及“产业培育”类的政策工具相对较少。从产业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行业整合”及“产业培育”类的政策更多地是着眼于培育新兴产业,应该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但从统计结果来看,“行业整合”类的政策文本极少,只是在“十一五”期间出台了3项,“产业培育”类的政策文本也只有20项,仅占10.1%。表明我国在针对企业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现有产业政策力度还不够。不过同时可以看到,产业培育类的政策呈阶段性递增的趋势,特别是“十二五”开局以来,“产业培育”类的政策已有9项,接近“九五”至“十一五”时期的总和,充分表明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的重点已从振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向培育新兴产业更高层面的政策工具转变。

(4)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

“九五”以来我国颁布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文本,按照政策文种类型进行统计,结果如表6。

①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较多采用了“公告”、“通知”等文种类型形式,在198份研究样本中,“公告”为55项,“通知”为47项,“公告”具有严肃、庄重、权威的特点,“通知”则具有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点,表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具有较强规范性和约束性的特点。

②“办法”、“条例”、“方案”等政策文种形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对实际工作有更高指导意义。但我国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以“办法”、“条例”和“方案”形式颁布的政策只有19项,表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有产业政策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相对欠缺。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主要结论

(1)现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颁布主体众多,涉及28个部门,且政策以政府多部门联合发文居多,个别政策发文的共同签署部门达到11个之多。表明我国传统产业具有高复杂性和高综合性特点,为有效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有效协调与合作。

(2)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某些年份政策密集出台,而在某些年份则产生了政策“空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

(3)传统产业类型复杂,不同行业情况不一样,因此需要针对行业具体情况,制订行业针对性更强的相关政策。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从以“普适型”为主,逐步转向以“专一型”为主,特别是针对冶金、农业、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力度逐年加大。

(4)“调整振兴”类的政策工具是我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政策工具,但是其应用存在过溢,“行业整合”和“产业培育”类政策工具应用存在缺失或不足。

(5)我国现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较多地采用了“公告”、“通知”、“规划”、“意见”等形式,而以“办法”、“条例”和“方案”形式颁布的政策只有19项,表明现有产业政策虽然具有较强规范化、约束性的特点,但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不强。

4.2 政策启示

(1)加强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建立产业转型升级统一的政策框架,避免政出多门导致政策庞杂、冲突与不稳定性。参与制订政策的部门过多,容易导致制订效率的低下及政策的重复与冲突,因此需要确立核心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统一的政策框架。

(2)加强政策本身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政策文本应更多地突出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和具体要求等操作性内容。现有的一些政策文本较多地采用了“公告”、“通知”、“规划”、“意见”形式颁布产业政策,即较多地在宏观层面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设立了目标”、“指引了方向”,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政策却很少。因此,政府在制订转型升级政策时应更多地采用“办法”、“条例”和“方案”等政策文本形式,从而更好地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具体指导。

(3)充分运用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文本的系统性和实际效果。现有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行业整合”与“产业培育”等更具直接效力的政策工具运用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实施的效果。在当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采用形式多样、直接有效的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的走出经济危机[Z].《财经》2010年会,2010-12-18.

[2]胡鞍钢.前瞻“十二五”规划的四个大方向[N].瞭望新闻周刊,2010-10-15.

[3]小宫隆太郎.日本的产业政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4]Mariko Sakakibara,Dong-Sung Cho.Cooperative R&D in Japan and Korea:A Comparison of Industrial Policy[J].Research Policy,2002(31):673–692.

[5]P D Lund.Effects of Energy Policies on Industry Expansion in Renewable Energy[J].Renewable Energy,2009(34):53–64.

[6]Elisa Barbieri,Marco R,D I Tommaso,et al.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Performances in Southern China:Beyond the Specialised Industrial Cluster Program[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

[7]周叔莲.中国产业政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8]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9]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

[10]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9):1-11.

[11]刘勇燕,郭丽峰.美国信息产业政策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5(5):156-160.

[12][美]E R 克鲁斯克,B M 杰克逊.公共政策辞典[M].唐理斌,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32.

经济方针政策篇9

1.1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意义分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瓶颈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生活中常用矿产为例,45种主要矿产中24中需要依赖进口。因此,资源的制约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针对资源现状对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有助于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节约资源目标,通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资源开发与节约的双重利用,满足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1.2增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环境及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储备属于大国,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世界下游水平。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剧了资源的消耗,资源需求的上升与资源储量矛盾不断加剧。而且,多年来的资源型经济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这些问题在发达国家以百年时间分段出现,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时间。但是这些问题在我国20年间集中发生,造成了问题治理的难度。因此,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活动中必须认识到节约型社会建设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的意义,通过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满足新时期下国家资源、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提高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促进节约型社会基本国策的有效执行。

1.3明确节约型社会及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针对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及循环经济模式应用需求,在节约型社会构建中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综合利用、社会消费引导、节约型生活方式推广、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满足资源高效利用及循环利用目的,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根据我国资源现状及问题,在节约型社会构建及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中应明确工作重点。以能源节约技术推广应用、节约用水技术推广语宣传、资源节约理念树立、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重点,科学制定节约型发展方向与内容。通过对各行业企业的宣传、政策引导、技术推广等工作的开展,使企业乐于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以循环经济发展为中心合理配置园区企业功能,满足能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需求。

1.4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满足资源循环式利用需求。针对生产领域资源使用量大、资源消耗高的特点,加快生产领域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开展。通过节约初级资源、多种途径回收利用废旧资源、单一资源多用途利用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循环的利用。同时针对生产领域中排放物的特点加以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例如:蔗糖生产后,甘蔗渣、甜菜渣造纸技术的应用、火电厂灰渣制砖技术应用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以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化循环式组合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全面清洁生产目的,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2、以国策引导与法规规范,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

针对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的需求、针对节约型社会构建的意义,我国应加快国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以国策引导与法规规范,促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通过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通过目标测任职及评价考核体系的完善,确保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基本政策的执行。同时,加快法规的完善与监督,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确保各项国策与法规的执行,确保各行业领域中循环经济技术与节约型技术的应用。针对资源利用现状,完善资源节约政策体系,以政策倾斜、政策扶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及示范项目。通过政府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政策倾斜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经济方针政策篇10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脉络,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在其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当下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小微企业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发展困难等情况,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利用税收措施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体系,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保障经济发展目标、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税收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1.

税收扶持政策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稳定性的特征。国外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往往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具体的措施贯穿了小微企业创办、发展、转让、投资等整个生命周期,并且从立法的高度保障了政策的稳定性和执行力度,使中小企业能够真正受惠于政策。如法国早在 1995年就颁布了《振兴中小企业计划》,其中系统地确定了中小企业各阶段的税收扶持政策,全面覆盖了企业生命周期全过程。加拿大在统一的各种税收制度中,都专门制定了适用于小企业的特别条款。

2.

税收扶持政策丰富多样、优惠力度大、落实到位。国外的税收优惠的制度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降低税率、提高税收起征点、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延期纳税、费用扣除、加速折旧等多样化的优惠重点,并且优惠力度很大,各种类型的小微企业都能够从中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英国和德国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小微企业的税负只有大企业的 50%。

3.

税收扶持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美、日、德、意、韩等国都实行区域性税收优惠,用以促进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微企业的发展。如美国 1993拨款 25亿美元用于受援地区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投资税进行长期减免。鼓励资本向南部、西部和山地各州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德国联邦政府规定在经济落后地区新建中小企业,可以 5年免交营业税。意大利南部地区和西西里岛地区的中小

企业,可免除 10年的动产税、地区税,降低交易税等。表1-发达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4.税收管理上注重小微企业税收服务与培训。发达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扶持,不仅体现在税收制度方面,在税收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不断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小微企业提供税收服务和便利的税收申报程序。如法国成立了税务管理中心来协助中小企业进行管理,派遣专业的会计人员的帮助企业建立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并提供财税申报服务,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和税收管理。英国从 2004年起,提高了企业年度审计的起点,使众多小微企业免于年度审计。

5.注重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和扩大就业。税收优惠是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韩国对于企业支付的技术和人才开发费给予一定的法人税和所得税减免,对在韩国国内企业工作或在特定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的外国人给予 5年的所得税减免。法国政府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规定每创造一个就

法国,业创员人业失进促。为税得所郎法万 1免,减会机业

政府规定创办工商企业可以享受 2年免征所得税。

二、我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表2-我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

扶持政策零散、不连续。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利于实现公平税负和平等竞争。我国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零散,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些尚未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2.

优惠项目少、力度小。我国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多是税率和减免税上的优惠,无法适应我国小微企业性质多样的现状。并且税收减免的力度不大,起不到支持企业发展的效果。

3.

政策限制多、时限短。目前很多税收优惠政策行业限制和规模限制都很多,大多数政策都是针对高新技术型的小微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相适应的优惠政策很少。并且,从历年来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看到,政策的

持续时间常常只有三年,没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导致优惠效果不明显。

4.纳税程序复杂、优惠申报成本高。小微企业税额低,税种多,纳税程序繁琐,优惠政策申报程序复杂,时间成本高,导致很多企业对于优惠政策的关注度很低,优惠政策不能落到实处。

三、新常态下我国小微企业税收措施的建议

针对我国小微企业税收现状,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两方面改革和健全我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

改革税制、降低税负,建立健全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法规体系。小微企业与大中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应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改革税制,全面稳定降低税负,形成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的专用税收法规体系。对小微企业进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扶持,全面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

2.

统一小微企业认定标准,减少限制条件,增大覆盖范围。目前,中国有 80%的新产品源于小微企业的创新创造,这些产品不仅限于高新技术行业,更多形成于各行各业,亟需得到关注。统一小微企业认定标准,减少限制条件,增大覆盖范围,可以保护小微企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中国创造走向世界的早日实现。

3.

合并税种、优化税收管理机制,提升税收优惠的效果。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要缴纳的税种包括了营业税、所得税、印花税、所得税、增值税等几十个税种,纳税程序复杂,税收负担及纳税成本都比较重。在税制改革中,可以将小微企业现行缴纳的多个税种合并征收,并精简申报材料,加大纳税周期,可以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全面落实财税扶持政策,减轻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

4.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完善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对于实现十三五的经济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于小微企业的创业、为创新所做的技术开发费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投入,都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激励小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课题名称:

经济“新常态”下福建省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编号: JAS160739。

参考文献:

[1]易国庆.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与政策支持体系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刘静.背景下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J].现

“新常态”代商业,2014(33).

[3]李晓丹 .发挥税收职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