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音乐特点十篇

时间:2023-10-30 17:32:22

新古典音乐特点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1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范畴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虽然各自有不同音乐特色、表现方式和受众,但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从音乐的本质和基本构成方式上来看,二者在节奏、音高以及和声及感情的表达上具有共同之处。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修养,所以在大学的音乐教学中,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再是听众市场上的对手,而是合作者,音乐工作者和教育者要善于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共同为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发挥作用。

古典与流行结合的意义

首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音乐也是五育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共鸣,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欣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思维能力的提升及审美能力的提升,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使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作用。

其次,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特点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受众不同,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音乐的认识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容易接受新鲜、刺激的事物,流行音乐的前卫性和时尚感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另外流行音乐相对较窄小的音域也比较容易传唱;另一方面,古典音乐以严肃、静穆或者柔美等为特点,不仅在时间点上易被大学生误认为过时,也因为流传度低,大学生对其接触度也较低,另外,大型的交响曲及歌剧为代表的古典音乐在听众欣赏的过程易感受到无形的压力,更加不能迎合年轻人的情感和表达需求。

再次,古典音乐在实际的发展中,有流行化的趋势。古典音乐的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注入新的血液,在流行的元素中寻找灵感是可行的方式。这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突出的例子,如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曼改编贝多芬的《命运》,赋予《命运》新的内涵。

总之,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现状是欣赏面相对较窄,对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没有必要的了解和认识,鉴赏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亟待提升。

古典与流行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有效结合的措施

1.引导大学生转变对古典音乐的态度

由目前的状况来看,相较于古典音乐,大学生更喜欢也更能接受流行音乐,并且对古典音乐有一定偏见,不仅不赞赏古典音乐,甚至有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己过时。缺乏兴趣是高校学生对古典音乐普遍的态度。大学中的音乐教学要想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消极抵触态度,在音乐教学中,尽量导入学生熟悉的、经典的古典音乐素材,如一般车站经常会播放的尼基・肯尼基的《回家》,和大多数学生熟悉的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从而引起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地接受和喜爱古典音乐。

2.在教学内容上探索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有机结合的元素

古典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变化,也不得不积极改造创新,积极引入现代的流行音乐的元素。例如女子十二乐坊的曲风改编和演奏乐器的创新,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古典音乐固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要想使古典音乐走的长远,就不得不适当转变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引入现代元素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通过古典与流行的结合促进新的音乐形式的发展。

3.在音乐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促进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大学音乐教学中进行有机结合,除了在教学内容上,促进二者的结合,还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改革与优化。首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视听结合;其次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和结构;另外,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大学音乐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其能够理解和体验音乐,从学生心理上实现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良好结合。

结语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2

弗朗西斯·普朗克,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师从里卡多·维纳和凯西兰,为法国“六人团”作曲家之一。作有芭蕾舞剧、室内乐、双钢琴协奏曲、羽管键琴协奏曲、大量钢琴曲以及声乐歌曲等。其音乐风格清晰明快如古典音乐,又洋溢着讽刺和浪漫的口吻,受萨蒂的影响很深。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显示出新的严肃性,特别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1957年)和弦乐与定音鼓协奏曲中。①作为钢琴家的普朗克,钢琴音乐的创作在其所有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创作的钢琴音乐中著名的有:《即兴曲》《两首间奏曲》《纳泽尔之夜》《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等。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钢琴作品,都有着旋律优美的共通性。生活环境所带来的音乐风格变化,造就了其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二、《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音乐特色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2 Pianos in d Minor)创作于1932年,受埃德蒙·波利娜(Polignac)王妃之托而作。同年9月5日由作曲家本人和J·费德列主奏钢琴,杜佛指挥斯卡拉管弦乐团在威尼斯国际音乐节上首演。②

在这首曲子中,普朗克的创作不仅追求了其一概偏好的旋律,同时在和声、节奏等众多作曲手段中展现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普朗克的作品向来以旋律优美、动听而著称。在世界大战之前,这种音乐特色更为显著。而其创作风格的变化由于战争的影响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个过渡阶段创作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正融合了其原本华丽的音乐风格及后来的朴素、简约风格。

第一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d小调4/4拍的传统奏鸣曲式。乐曲起始,钢琴以平行四度的快速音群做引子,带出了主部动机,作曲家又在第一钢琴中使用了双手八度音型的半音级进上行,极具不稳定性。然而,半拍的休止却让这种不稳定得到了缓解,配合第二钢琴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为连接部(谱例1)的引入埋下伏笔。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此曲的曲式结构是相对严谨规范的,采用的是古典主义风格下的奏鸣曲式,这也是源于普朗克在创作该作品时所推崇的简约、朴实以及回归古典的意向。

谱例1:《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在主部主题之后,连接部(谱例2)由第一钢琴经过一连串的半音阶下行引出了第一副部主题。通过谱例2可以看到,在连接部中,普朗克采用了第一钢琴的独奏炫技,快速而急促的跑动将音乐引入了第一副部主题。

谱例2:《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连接部:

在第一副部主题(谱例3)中,普朗克让双钢琴形成对话,由第二钢琴首先升c小调的低音区配合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以分解和弦八度上行跳进的形式“提问”,瞬间感受到了号角般的动力。而第一钢琴协小提琴及中提琴的“回答”则是下行的跳进,这种高音弦乐器与低音弦乐器的对话,不正是一种对于古典主义风格的重现吗?笔者认为,在这个副部主题中,普朗克采用的创作手法是追随了古典主义的创作要素,柱式和弦和八度的演绎,正是在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崇尚质朴的体现。

谱例3:《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一副部主题:

第一副部主题和连接部的两次交接后引入了第二副部主题。第二副部主题相对于第一副部主题而言,在音响上就更为丰富了。虽然在第二副部主题前出现了由管乐引导的连接部,但是由于钢琴作为伴奏声部而出现,故笔者认为以此做第二副部主题略有不妥。而真正的第二副部主题,是以谱例4的形式出现的。

谱例4:《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呈示部第二副部主题:

在第二副部主题中,作者采用了许多新的元素,调性的不稳定、音型的增值、装饰性的半音阶上行、震音的使用等都具有当时作曲家的创作技法。由此看出,虽然在节奏上呈现了相对规范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但各种新兴的元素依然在普朗克的作曲中呈现。

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一改呈示部的快速音乐风格,将曲速定位在每分钟88拍的慢板基调。由此得出,在音乐速度上产生的强烈对比直接导致了音乐风格的变化。演奏者会直接使演奏风格安静下来,弹出普朗克所特有的优美旋律,让听者在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独特风格中沉醉。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较为短暂,采用的是将引子以及主部、副部主题结合的综合再现形式。结束的较为短暂且快速,为引入优美的“莫扎特行板”乐章奠定基础。

第二乐章:

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俗称“莫扎特行板”,即是其创作中有太多类似于莫扎特的因素。谱例5和谱例6分别展示了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与莫扎特的《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的第二乐章。

谱例5: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主题:

谱例6:莫扎特《第40钢琴协奏曲》(K.466)第二乐章主题:

通过前4小节的分析以及音响的聆听,不难看出在主题主导音型的相似性,普朗克采用了简洁的主音单音延留,而莫扎特采用了每拍一音的单音形式。而中声部的半音走向,在相当狭窄的音域中承托着旋律,非常相似。主调风格的凸显是这个乐章最具特色之处,优美的旋律配合简洁的和声织体,将同为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演绎得如出一辙。对于古典主义的偏好使得其在第一乐章的冲击之后,带来了优雅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谱例7展示的是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起始。其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快板,是一个兴高采烈的终曲,基本是对于前两乐章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再现性。第三乐章的速度很快,节奏变化多端,对于双钢琴演奏者的炫技性、节奏感等钢琴技术有极高的要求,在演奏者飞速的演奏中,将全曲定格在相对愉悦的气氛之中。

谱例7:《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通过对于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的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具有很多普朗克的音乐创作特色,例如:优美的旋律、奇妙的节奏、丰富的装饰等。然而剥离这些从谱面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听觉感官去判断这部作品,不由得让人看到了古典协奏曲的影子。

三、《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是20世纪的音乐运动(特 别是1920年代),反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浪漫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织体清晰、配器恬淡、意态冷静,回到18世纪(特别是巴赫)那样尊重对位和紧凑的曲式。③相比新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普朗克也对新古典主义颇感兴趣。通过上文分析《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出其作品中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一)旋律特色

旋律的选取方面,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具有古典主义的特色,例如第一乐章中轻松幽默的主题旋律就是来源于巴黎流行曲调中那妙趣横生的片段:对局和小曲取自于若干年前的舞台和“咖啡馆音乐会”④;第二乐章中的主题动机以及音乐风格都被称为“莫扎特行板”,其旋律的发展、伴奏织体等创作元素均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色,典雅清新且简洁明了。第三乐章对于钢琴的托卡塔风的旋律,具有极强的炫技及节奏感,这些都是古典主义时期或者说是巴洛克时期所留下的音乐风格。

(二)配器特色

配器的变化是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有别于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色。然而,富有古典影子的配器手法却在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下丰富多变。在其作品中,能看到乐队全奏,然而乐器的配置确实独具个性。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协奏曲,或者说管弦乐作品的乐队配置通常是双管制,而在普朗克的作品中,其使用的乐队配置相对随意,完全根据音色的需要而改变。再如,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独奏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尾部通常有独奏乐器的独立炫技性段落,乐队在此时一般是不演奏,只为突出演奏家的演绎技巧,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末也有一段类似的炫技段落,但此时是处于乐队做和声织体的伴奏,与独奏共存。这些对于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色的改变及革新,也就使得其音乐具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同时兼备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韵味。

(三)调性特色

传统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通常以清晰的调性作为其音乐走向的标志。无论是从古典奏鸣曲、古典交响曲还是古典协奏曲而言,突出音乐性格、风格的对比是音乐发展以及矛盾的重心。此时的调性往往是由对比强烈的大小调转换、主属调交替来实现。而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常常会使用一些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乐元素,如双重调性、不和谐音程、外音等。这些音乐元素的使用不仅是对古典主义时期的一种延续,更是突出20世纪音乐特有的音响效果。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无论是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中的奏鸣性体现的调性回归,还是第二乐章中对于莫扎特风格的推崇,以及第三乐章中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使用,都可以看到古典主义音乐的调性特色。然而深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其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和声语汇。古典主义的三和弦、浪漫主义的七和弦、印象风格的九和弦都在其作品中广泛运用,这从一定意义上以不同的使用频率、组成方式产生了新的音响效果。而这种音响效果是新古典主义所特有的,是在古典主义的调性基础上其音乐创作风格的一种进化。

(四)结构特色

众所周知,古典协奏曲通常是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的套曲。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作,独奏乐器和乐队共同演奏呈示部,在尾声前常伴随着独奏者的炫技性段落。第二乐章是咏叹调式的抒情慢乐章,终曲明朗轻快,富有舞蹈性和民歌性。这种体裁在莫扎特的作品中臻于完美。然而反观普朗克的这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整体的格局与构思都与当时的古典协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地去回归古典。

从其作品谱面可以发现,作曲家采用了双钢琴和乐队的合奏来诠释古典主义的音乐风格。其创作的第一乐章是相对较为激烈的,而第二乐章的慢速与之形成对比,而后的第三乐章又恢复到快速之中。这和古典协奏曲的形式异常相似。从其作品的听觉角度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运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体系、配器手法的同时,依然推崇着对于古典主义旋律的追求。这种追求会带给听者一种美感,即安详、深沉,以及在经历生活点滴后的宁静思索。

(五)其他元素

除上述四点之外,在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依然有许多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相悖于古典主义时期的地方,例如曲式特点、节奏型的运用、整体音响的轻重把握等。然而这些都是基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进行发展、变化的。也正是这种发展及变化,使得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往往都依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之下。这些对于古典的崇敬,正是当时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推崇及追求的。就处于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而言,采用切合当时音乐整体风格的创作元素来诠释,无疑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回归”。

结语

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音乐风格的浪潮,在20世纪中期后获得了极大的释放。这种释放,不仅是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中的过分夸张、多愁善感、充斥变音的一种反对,更是一种回归古典,甚至对回归巴洛克的推崇。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借以聆听普朗克的《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让我们感受到了斯卡拉蒂式的装饰、巴赫式的严谨、莫扎特式的优雅,更从内心深处,逐渐感受到了一种客观、冷静、均衡的音响体验。这种体验在各种具有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手法下孕育,让人流连忘返。它不同于过分地宣泄自我感受,也不同于追求印象主义的虚无缥缈,对于前两者而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毕恭毕敬”的。通过对于其作品的研究分析,无不让笔者感叹作曲家在其所处的年代,即在如此音乐风格多变影响下的20世纪,放下喧闹、奢华的浪漫主义,撇开朦胧、意象的印象主义,能创作出如此沉静、细腻的作品。这种对于前人的敬意,融合了新时期的技法,在质朴简约的笔尖下,产生的新音乐风格带来了新的音乐体验——在社会动荡之后,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安详与宁静。这份安详与宁静,也正是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所追求的独特美感。

李丹在其硕士论文中说:“普朗克并非刻意去模仿古典的原貌,这首新古典的作品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作曲技法,而是根据作曲家的意愿选择恰当的技法,不管这些技法是当时流行的还是过去的。在普朗克的钢琴作品中,没有很多标新立 异的技法,有的是观念的更新以及新旧技法的融合。普朗克的作品来源于现实,它真实、朴素、无拘无束,展现了作曲家本人最真实的一面。”⑤笔者认为言之有理。在对于当时音乐风格的两方“冲突”上,基于自我、源自生活的创作方式或许就是普朗克在《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中最大的特色,也是其留给我们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所在。

注释:

①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外国音乐辞典.钱仁康,校订.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600,524.

②王志雄.外国名曲辞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54.

④爱·唐斯.管弦乐名曲解说(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3.

⑤李丹.普朗克钢琴作品之探微.中央音乐学院,2010:17.

参考文献: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唐纳德·杰·格劳特.西方音乐史.余志刚,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陈雪慧.普朗克钢琴作品中新古典主义探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陈艳.论普朗克钢琴作品风格.北方音乐,2010(2).

杨成刚.论普朗克钢琴组曲《纳泽尔的夜晚》.美与时代,2007(8).

梁晓奋.在矛盾中前行——记法国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音乐爱好者,2009(1).

徐闵.弗朗西斯·普朗克 十五首钢琴即兴曲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

徐乐娜.普朗克与他的钢琴世界.音乐爱好者,2008(2).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3

一、教学改革背景 1、古典音乐的界定。古典音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典音乐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可称为典范的音乐作品,包括当时的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狭义的古典音乐指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流派。对于古典音乐的界定,有助于古典音乐教学的改革。如果只是单纯的教授十八、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如果将古典音乐的教授界定在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范围内,那么教学实践的改革,也必然会体现出多样化,且实际操作性也会非常强。 2、古典音乐教学的意义。爱国之情,纯真的爱情、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战士的英勇精神,淳朴的地方风情,多样化的人生,对生命的思考,生与死的对立等等,这些是古典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范畴。在感受古典音乐的时候,其实感受的是生命,感受的是整个世界。这些都是学生必然要去经历、体验的事物,教会他们体会古典音乐,其实就是教他们学会感受人生。将古典音乐应用在教学当中,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还会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观,使得他们的发展更具科学性和多样性。 3、古典音乐教学面临的阻力 (1)社会的转变。古典音乐出现的世纪里,人类还处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现在有着巨大的差异,生活节奏也迥异于现代社会。美丽的乡村风景,淳朴的村民,蓝天白云绿水掩映下的原野,在古典音乐的时代里,到处可见。音乐表现的就是当时人民的生活,音乐中的一切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都是亲切可感的。当时的人,可以从音乐中感受生活,又可以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可以说音乐和他们的生活是连在一起的。进入20世纪,社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人向往的乡间生活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机械化生产。生活的节奏变得异常紧凑,人们很难停下来脚步去感受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没有什么值得感受的美感了。在20世纪末期成长起来的学生,不可能了解当时的社会,很难感受到当时的生活状态,毕竟两个时代的差异太大了,因此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必然是艰难的过程。 (2)现代音乐冲击。现代音乐不是一种音乐流派,是现代出现的各种风格流派音乐的统称。它顺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赢得了人们的欢心,在如今大行其道。总的来说,现代音乐好玩、新奇、刺激、颓废。它的快速消费的特点,是人们接受它的另一个原因。相对来说,古典音乐需要花费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感受,需要人们较高的修养,于是古典音乐就被冠上了“古板”的帽子,被人们拒之门外。RAP是现代音乐流派的代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之后迅速席卷全球,到了90年代中期,RAP的强劲势头有所减弱。但之后,RAP借鉴吸收了其他音乐流派的元素,使得受众越来越广。RAP以在机械的节奏声的背景下,快速地诉说一连串押韵的词句为特征。快速地诉说使得强烈的情绪得以轻松表现出来,同时快速的说唱给声带、舌头、嘴唇带来强烈的肉体刺激,满足了现代社会追求肉体刺激的需求;RAP的歌词押韵,并且歌词表现的内容很广泛,连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也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有就是,不需要正规的训练就可以很好的掌握RAP,这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很多喜欢音乐的学生不需要经过严格的音乐训练就可以把乐队组起来,这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些吸引学生的音乐要素,古典音乐显然不具备。 (3)教育的功利性。古典音乐对教学有很高的要求,现在成人都很少能够欣赏的了古典音乐了,更不论在现代音乐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了。在这种现状下,古典音乐教学必须呈现丰富精彩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但现在的中国,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强,为了教授古典音乐而去教授,认识不到古典音乐教学的特殊现状。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教学的困难。 4、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课堂上让学生听几首古典曲子,然后教师讲解一下,这样的教学不是古典音乐的教学,更不利于古典音乐的教学。学生对古典音乐本来就有陌生感,这样的教学只会增加他们的反感。古典音乐的教学承载的东西很多:a.社会风俗、民俗风情b.音乐风格、特点c.审美能力d.价值观念、审美观念e.自我反思的媒介丰富的内容,必然要求多变、灵活的教学形式,以便能带给学生真实感人的古典音乐。如今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方式,不可能适应古典音乐教学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要求我们寻找更科学的课堂,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同时古典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它涉及面及其广泛。它必然要求我们放弃教育的功利化,音乐教学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装点学生的门面。 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坚持走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学生为本。本着“适度基本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能能力,较宽的知识面,高素质”的教学原则,对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深化革新,以培养高素质、综合素质的学生。现代社会是个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社会也需求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正确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能使得教学改革变得顺利成功,没有正确的教改思想,教学改革何从谈起。教改指导思想一旦确立,必须将其贯彻下去,让其在具体的教学改革环节体现出来。 2、古典音乐教学改革的原则 a.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国教育要求的素质化、人性化、专业化的教育理念,以其指导整个教改的实施。b.坚持创新的原则,教学内容坚持创新,教学手段要创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是要坚持创新。由于古典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改革更是要坚持创新的原则。c.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改革方案要适应现在的教学现状,更要适应具体学校的教学实际,不能将国内外的优秀方案生搬硬套,在改革借鉴的同时,考虑到可操控性,考虑到具体地方具体学校的教学情况。#p#分页标题#e# 3、教改的内容 (1)基本设施的改进。教学设施是知识传达的媒介,媒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音乐尤其如此,古典音乐更是如此。现在许多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多媒体虽然应用在了音乐课堂上了,但是音响、投影、幕布等质量差,古典音乐的音色、旋律得不到很好的传达,配合古典音乐拍摄的画面也起不到相应的效果。优秀的古典音乐是诗、画、乐的结合,徜徉在一首优秀的古典音乐中的时候,除了感受到动人的旋律外,还可以感受到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卷。符合标准的多媒体设施可以将文字、画面、旋律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准确的传达出来。动人的文字和秀美的图画可以轻松的将学生带进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意境中去。学校还应购买相应的音乐器材,如古筝、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古琴、琵琶等等。讲述到相应的曲目时,教师进行演奏,让学生体验现场版古典音乐,现场体验带来的震撼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负责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不符合教改的指导思想,不符合国家素质化教学的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现阶段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并不代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摈弃。教师的讲解式教学是必须的,但需要相应的改变,讲解不能再是单纯的灌输式的,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在学生听完曲子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曲子的旋律,音乐的主体思想。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情感特点为前提,启发学生去感受、理解曲子的美感和意义。例如教授《阳关三叠》这一曲目,教师先将曲词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曲子的意思;然后学生分组,按照他们对曲子的理解进行表演,教师在旁古琴演奏配合学生的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询问学生,如他们对曲子主题的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表演等等;然后教师呈现音乐视频(里面有配合音乐的表演);然后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学生进行讨论。除了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外,还应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古典音乐不同于文理科专业,但是同样需要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校园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接受到更多的古典音乐知识,获得更多的古典音乐的资源,能使他们拥有多种学习渠道,更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变得主动。 (3)课堂氛围的改革。学生学习的场所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成功的教学改革,课堂氛围的好坏是关键,课堂是教改的落实点,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课堂氛围的好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但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的。教师的情绪、言谈举止、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的感受,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教师是能充分利用这一因素的。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认可度,学生只有认可老师的专业能力,才会认真去听讲。有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氛围才有可能活跃起来。教师对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是课堂氛围好坏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情绪是影响课堂氛围的另一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稳定的,不能多变,且主导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向上的。学生的情绪是极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的,神色恍惚,表情漠然,情绪萎靡等等情绪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不利于教学信息的传达,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厌学。最关键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课堂技巧,教师在古典音乐的课堂中,要能带领学生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里,不然课堂将会变得枯燥。 4、古典音乐和古典文学的结合 文学和艺术从古至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代表,古代许多诗歌就是歌词,如《诗经》、《宋词》、《元曲》。有些优美的诗歌,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音乐,许多音乐本身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加强对学生古典文学的修养,间接有利于培养学生古典音乐的鉴赏力。古典音乐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它承载着学生综合化、素质化发展的重大使命,承担着民族文化复兴的任务,承担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担。同时古典音乐教学需要丰富的课堂内容,活跃的课堂氛围,灵活的教学方式。而现阶段的古典音乐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必须要改革的。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4

一、把握西方音乐发展主线,抓住教学重点

在开展高中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把握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主线,充分了解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西方古典音乐是从巴赫开始,结束于音乐家德彪西。在这大约三百年的历史中存在着许多伟大的音乐硕果。然而在我国高中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能涉及所有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只能选择一些更为经典的音乐作品来欣赏。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欣赏伟大的音乐作品,还应当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音乐的魅力,贯穿一些音乐知识进行讲解,以此教会学生如何鉴赏音乐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在高中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师应当先向学生大概地介绍一下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能够把握西方音乐发展的主线,明确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将音乐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并进行适当的延伸,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将高中音乐中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5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60-01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种类的音乐,受众类型也各有特色,而这两种音乐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音乐的组织形式来看,古典音乐比较重视所要演奏的乐曲要具有的一定的逻辑性,表演这一乐曲的想法前后一定要一致,古典音乐的进程有着连续性和合理性。所以,即使所要演奏的是一个繁琐的气势宏大的古典交响乐,其曲调的连接和音乐所蕴含意义的展现上也都是协调一致的,绝对不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或者是生硬的部分。可是流行音乐却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它的音乐缺少细致的合理的思维方式,流行音乐只具有某些相比来说较为浅显的逻辑,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原因,大家在刚开始听流行音乐的时候会感觉到一种清新的独特感受。

第二,从音乐的主旨呈现来说,古典音乐通过其所特有的缜密而又统一的结构,优美而又舒缓的音律展现出音乐所要阐释出来的内在的含义、道理,整首乐曲都蕴含着一种细致与端庄的氛围,将其所具有的复杂而又深奥的道理很好的传递给倾听者,又演奏出了称赞古典乐曲的绝妙歌曲。古典音乐不仅仅能够透过舒缓的音律呈现出人美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最为炙热的情绪与愈加曲折丰富的情感转变,还能够存留住含蓄和内敛,所以能够让人们对这种具有深厚含义且旋律曲折的音乐更加无法抗拒,使收听者在音乐结束之后仍然没有办法停止自己想象、回想的脚步。因此,古典音乐却能够给予大家通过别的音乐种类没有办法获得的心灵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励。与古典音乐相比,流行音乐则是运用跳转的音符以及很大程度上的音阶转变来展现和描写一刹那之间的情感因素和感情转变,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更加独具娱乐性,与古典音乐相比愈加直接,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当代社会所独有的冲击感以及收听时的瞬间的畅快。

第三,在音乐的展现手段这一层面上来说,古典音乐就是一种教堂音乐,主要擅长于合唱,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室内乐、交响乐、歌剧音乐。它较为重视打造出雍容华贵,和谐优雅的环境,并凭借这一点来现实或者是越来越强调它所具有的庄重感,这样有助于向受众传递思想内涵。但是流行音乐则更喜欢把广阔的天地当作是表演的舞台,用以增强音乐所具有的娱乐性和欢乐的感受。

第四,在表演音乐所使用的乐器这一角度来讲,古典音乐表演音乐时所使用的乐器大多是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或者是别的管弦乐器,这些乐器同时演奏和谐一致,用此来展现完美的和声等等,强调音乐的统一性。但是流行音乐最为常见的大多是爵士乐、摇滚、电子合成乐等等,它使用自由的节奏,没有规律性的节拍来打造出一种漫步在外太空的虚构的环境,以此来突出情绪的突发性。

虽然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之处,可以说古典音乐就是一种经典,而流行音乐就是一种新时代的潮流。可是伴随着全球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交融。经典和潮流这两者之间的融合便也就变成了一种肯定会发生的趋势,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

新时代的流行音乐愈加重视对于歌曲更深层次思想含义的探索,而与此同时,古典音乐也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转变音乐太过于拘束、和受众相距较远的传统形象,所以说古典音乐和古典音乐的相互交融是一定要实现的。并且,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受众们也看到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之后所获得的值得祝贺与期待的成绩。

古典音乐抛弃了以往的太过于严肃的表演形式,而是融入了许多的流行音乐的元素,例如:最出名的柏林森林音乐会,在这一音乐会上观众们能够悠闲自在的赏析古典音乐,不再注重穿着是否恰当,不再考虑坐姿是否端正,可以随意的进行鼓掌喝彩等等;女子十二乐坊就运用全新的表演手法和表现方式演奏出了具有当代特色的古典音符。而流行音乐则是巧妙的运用古典音乐的歌曲旋律,如:中国台湾女子流行演唱组合SHE的歌曲《不想长大》的某一些旋律就是以莫扎特所创作的第四十交响曲为依据,古典音乐的华美使得莫扎特跨越时空绚烂舞动;蔡依林的歌曲《离人节》就是以肖邦所创作的《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为基础所改变编曲的;SHE的代表作《波斯猫》便是依照科特尔比创作的《波斯市场》所编曲的。

总的来说,古典音乐正在慢慢地作用于现在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流行音乐。新时代的流行音乐只有在领悟、吸收、结合古典音乐过后才有可能取得愈加快速的进步,提升到一种全新的、别的音乐无法企及的高度,才会使受众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感受与冲击。与此同时古典音乐同样需要依靠与流行音乐融合获得越来越顽强的生命力。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6

关键词:古典吉他 音乐发展史 研究

古典吉他本身所具备的艺术特点比较突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纵观发展历史,古典吉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八个阶段。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古典吉他的发展面貌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本文就是在上述话题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概述

在吉他乐器中,古典吉他和电吉他是相对的,它与小提琴、钢琴并肩齐名,在乐器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不过,古典吉他在确立这个名称之间,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六弦琴,和lute琴、竖琴等均属于古典式的琴弦乐器行列,它的适应性、典型性和艺术性较为明显。

二、国外发展阶段性分析

(一)公元8至9世纪

从分属类别的角度来讲有拉丁吉他和阿拉伯吉他之说。“吉他”类属于弦琴体系中古典式把式乐器中的一类。其实,把式弦琴乐器在民间受到欢迎且较为流行。公元8世纪末至公元9世纪始,阿拉伯吉他和拉丁吉他就出现了,这也是古典吉他的起源。学术界认为,东方是吉他的发源地,或者准确地说古典吉他的根源,可以从伊贝利亚半岛中世纪的弹拨乐器中可以追寻,具体的例证就是21世纪圣地亚哥德柯姆斯特拉大教堂正门的浮雕。

(二)公元13世纪

公元13世纪时期的卡斯提利亚国王阿尔风索十世,是最早的古典吉他音乐的追溯者。公元15世纪,吉他的舞台上又多出了把式琴弦的分支鲁特琴,从而导致了阿拉伯吉他的风光逐渐衰落走出了历史舞台。几乎在同一时期,维拉琴也作为拉丁吉他另一形态进入了普通民众的眼帘。从外部形状来看,出现在公元13世纪的吉他有两类:摩洛风吉他和四根弦的拉丁风吉他,前者呈长圆形、外形像葫芦,后者则是四根弦、多个小孔附着在背部圆雕处。这段时期,古典吉他基本都是扁圆形状的头部,到15世纪时,被称为“维乌埃拉”的拉丁风吉他弹奏方式开始出现划片式。

(三)公元16世纪

维拉琴新的演奏方法肇事于16世纪,变划片式弹奏为手指直接弹奏,并开始在民间、贵族、王室中盛行开来。至此,这种新乐器和新的弹奏方式渐渐地被人们掌握,鼎盛时期出现在16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在西班牙普及程度最高。也是在公元16世纪,古典乐器另一个重要分支――鲁特琴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保持长久不衰。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把式弦琴发展并不盛行。这个时期的音乐家开始创作新的作品、加工原有的作品,为后来一段时期出现成熟的音乐作品奠定了基础。进入16世纪真正的文艺复兴,维拉琴和鲁特琴普及程度达到了鼎盛,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陆续涌现出来。同一时期,演奏吉他的乐谱出现了文字和符号的形式,弹奏方式也出现了和弦反复拨奏,发展趋势呈现中兴状况。

西班牙作为16世纪古典吉他的发源地,此时的古典吉他主要有四弦和六弦两种,用途各自不一,四弦吉他主要以和弦反复拨奏为主,流行歌舞和民歌是其主要演奏形态,实效性较高。六弦吉他和前者不同,演奏曲目的主要途径是借助逐个音符进行弹奏。从古典吉他的分类角度分析,四弦吉他属于普通的大众演奏型乐器,六弦吉他基本应用于王室宫廷和贵族府邸。不过,前者多声部演奏的王室宫廷风格也比较普及,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等地区,均已开始出现了类似于这种风格的演奏曲目。公元16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法国的贵族阶层中,也逐渐对这一类的演奏曲目开始关注了。

维乌埃拉基本出现在西班牙地区,现在能够保存的七本有代表性的古典吉他演奏曲目的集辑中,出版来源地基本出自于西班牙。演奏维乌埃拉和著名音乐家及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比较多,其中包括佛安里雅那、米兰、皮萨多尔(曲集1552)、巴尔德拉巴诺(曲集1547)等作曲家作品。公元16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维乌埃拉音乐进入了鼎盛时期,作品演奏较为集中。提恩托、幻想曲等作品处于这个阶段的演奏高峰,作品创作的内容覆盖了多声部音乐创作和自由创意等方面。同时,演奏技巧在变奏曲中呈现了多样性特点,演奏过程中民族风格也逐渐地清楚呈现出来。

所以,从古典吉他发展历程来看,尽管此时的琉特琴音乐与维乌埃拉的音乐共存于同一时期,不过从古典吉他外部形态的角度来看,琉特体系中并没有维乌埃拉音乐,维乌埃拉仅从属于吉他类别。因此,在中世纪欧洲特别是西班牙的音乐体系里,古典吉他受到关注的程度是最大的。

(四)公元17世纪

维拉琴、鲁特琴和西班牙吉他一同进入了公元17世纪后,古典吉他发生了新的变化。维乌埃拉的音乐悄然从历史的舞台中退出了,新的样式开始出现,及大字G的五组弦加入了低音范畴并渐渐在民间开始普及和流行。巴洛克吉他,也就是西班牙吉他的叫法也在公元17世纪开始出现。这种类型的吉他以复弦为主(包括五组复弦),还具有一根最高的特殊弦。从调弦的角度来看,在公元17世纪全音调高的现象也出现了,这种特殊的变化和目前的调弦结构类型差不多。到了巴洛克时代,因为鲜明、简易的演奏特点,西班牙吉他得到了基层民众的普遍欢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量民众都青睐于西班牙吉他,鲁特琴还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巴洛克时期还出现了两位重要的音乐家:素有“音乐之父”的巴赫以及怀斯,他们为鲁特琴音乐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五)公元18世纪

在这之前,古典吉他还是基本以四根复弦为主,这种以复弦为主的吉他存在调音复杂的缺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五根单线吉他开始出现并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直至1970年,第六根弦也进入了吉他体系中,它的六弦式定音模式即EADGBE模式成为了目前吉他的主要模式。到了公元18世纪初期,琉特琴的记谱法和吉他记谱法基本类似,较为普遍的吉普方法是塔勃拉吐拉,也就是用平行线来代表弦,同时在上面标记有关的数字符号来确定音高。一根新弦和其他相关单弦也增加进了低声部,并开始出现目前比较流行的调弦方法。古典时期,意大利地区弹奏吉他的音乐人才最多,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格拉尼亚尼、卡鲁里、莫里诺等研究古典吉他的学者。他们创作了不少较为经典的弹奏作品,比如卡尔卡西,他的不少作品现在已经列入了初学吉他课程体系,是一块不容忽略的练习范本。再如,朱利亚尼的一些奔放豪迈特色的作品,也是非常有名的,他与索尔齐共同创立了两大演奏派别。

(六)公元19世纪

19世纪的前半个时期,由于机器工业的出现导致了古典吉他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古典吉他的调弦改成金属制成。不少有名的吉他制作匠师,如英国的帕诺尔摩、法国的拉柯特、奥地利的斯陶法等开始涌现出来。不过,西班牙的托列斯是真正确立目前吉他比例规格形状的巧匠。19世纪50年代开始,古典吉他兴盛趋势渐减,就连法国的科斯特、维也纳的默茨这样的音乐大师,也没有创作出多少音乐作品。从音乐发展的内部原因来分析,这个时期欧洲开始盛行浪漫主义音乐,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比较喜欢华丽宏大为标杆的作品。因此古典吉他便难以发展下去,同阶段只有西班牙的维尼雅斯、费雷尔及卡诺创作了为数不多的抒情作品。其中,帕尔加的创作热情较高,不少丰盛、热烈的古典吉他的作品都是出自他手。

(七)公元20世纪和21世纪

这段时间流行音乐和爵士音乐普遍开始出现,同样对古典吉他造成了影响。不过,此时一些新类型的古典吉他开始出现,外部构造和以前相比大不相同,比如,尼龙弦得到了广泛运用。最为令人瞩目的是,古典吉他的构造得到了改良,耶佩斯将六根复弦吉他改成了十弦吉他。古典吉他的改造除了在西班牙以外,还在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有了发展。东方国家的日本此时也广泛运用古典吉他。21世纪以来,吉他的科技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电吉他得到了广泛运用。尽管电吉他操作上十分方便,古典吉他仍然具有自己的优势,如演奏有灵气、灵活自如,这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喜欢它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环境里,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古典吉他,更能带来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古典吉他必将迎来它的再次复兴。

三、结语

古典吉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的历史风貌,无数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为之着迷和奋斗,他们的奉献给不同时期人们带来异样的艺术享受。今天,古典吉他只有更好地实行继承与发展,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黄久红.吉他音乐史与吉他的表现性叨[J].剧作家,2007,(06).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7

 

关键词:古典奏鸣曲 钢琴 音乐理论

      一、古典奏鸣曲发展的脉络

      1.巴洛克及古典前期的键盘奏鸣曲。在音乐史上,最早被称作“奏鸣曲”的钢琴作品应该是巴洛克时期伟大的古钢琴家Demenico Scarlatti,他的作品多半是为古钢琴教学而写作,却为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形成,尤其是对后来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其实他的奏鸣曲原来并不称为奏鸣曲,但因它具备了早期古奏鸣曲式的某些特点,故被称为“奏鸣曲”;至1750年,J-S-Bach离开人世,巴洛克时代结束,音乐创作风格便开始由严肃复杂、深奥理性的复调音乐转向清新精致、典雅愉悦的主调音乐过渡时期,钢琴音乐也开始从严格的多声部复调对位向主调旋律和声转变。这一时期是辉煌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的前奏,众多音乐家为古典奏鸣曲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J"S-Bach的后代子孙,其中又以其次子C"P-E-Bach在钢琴奏鸣曲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他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次证实了奏鸣曲式表现性格发展和情绪变化的可能性,他将Scarlatti的古奏鸣曲式加以发展丰富,在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中,C-P-E-Bach被公认为古典奏鸣曲的真正奠基者。

    2.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创作。(Joseph Haydn),1732年一1809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是C-P-E-Bach的直接继承者,他开创和发展了奏鸣曲式,创作了62首古钢琴奏鸣曲。早期的奏鸣曲为前19首(1700年一1767年),基本上都是一种嬉戏曲,以小型、轻快的形式出现,适用于小孩子或初学者,后来才发展成奏鸣曲;中期作品(1768年一1780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成熟,有深度,不象莫扎特那样具有歌唱性,但他具有乐队的思维以及天生的幽默感,作品具有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和风趣幽默感、亲切感,至1771年创作(HobxvI:20)c小调奏鸣曲,才开始真正为钢琴而写作(之前都为古钢琴而作),用得较多的为(HobxvI :2023.2731.34.37 );晚期作品(1780年一1809年),最后五首((HobxvI:48-52)写作于1789-1794年,是一组出色的终极作品,每一首都有明显的个性特点,曲式变化较多,是他创作经验的一种展示,充满诗意和想象力。

      正因为海顿奏鸣曲的整体风格是明朗和欢快的,缺乏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深刻的思想内容,长期以来他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的地位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近二、三十年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他的奏鸣曲虽然没有太多深刻的内涵,也没有深邃的对人生世界的哲学化思考,更没有对理想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伟大精神,但却是对真实的人世间现实的感受和体会,朴实而亲切,在漫长的钢琴艺术史中,他是伟大的贝多芬的前奏,也是从C"P"E-Bach到贝多芬的过渡。

    3.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Mozart, WolfgangAmadeus),1756年一1791年,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共创作了18首钢琴奏鸣曲。每个时期的作曲家都拥有特定音乐时期的特征,但都又充满个性,对海顿和莫扎特来说表面难以区别,他们都使用对位织体、添加支撑旋律、有和声感等,但一般认为,海顿开创了这一作曲方法,莫扎特则加以发展;海顿示范了主题对比与调性关系的变化,莫扎特采纳且更将钢琴奏鸣曲的发展推向了纯粹古典主义的极至;莫扎特的钢琴音乐和海顿同样具有明朗乐观的情绪基调,但他更侧重于清新明朗,流畅自然,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他还自由使用不协和音和一些欢快的节奏,作品中常让人体会到浓厚的人情味。

    莫扎特把钢琴奏鸣曲式在海顿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在曲式结构的探索上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和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莫定了更加成熟和具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为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和第二主题的强烈对比奠定了基础;莫扎特创造性地应用了作曲家Demenico Alberti最早创建的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即广泛使用的“阿尔贝蒂低音”,他把其音型再加以变化,避免了它单调重复的缺点;莫扎特更大胆而灵活地使用装饰音,他吸收了洛可可风格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典雅趣味,将一些典型的装饰音改造成长串的装饰音经过句,使得装饰音不仅起装饰作用,同时还成为旋律的一部分,对后来肖邦别具一格的装饰音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发。

    4.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一1827年,是音乐史上的一位巨人,对奏鸣曲及奏鸣曲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创作了32首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该集被称为“旧约圣经,’)被称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贝多芬是主调音乐的顶峰,内容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题,描绘了斗争和至高无上的美,作品中力度、感情的变化非常有戏剧性,可以从PP fff等等。他的作品中一生都在与命运作斗争,其伟大之处在于通过大胆的音乐改革把理想主义引人到了音乐之中。贝多芬发展奏鸣曲的手法是复杂的,技术手法多种多样且具有原创性;采用调性对比手法是奏鸣曲形式的转折点;对尾声进行扩展,要么对前面的音乐进行评述,要么使之成为全新思想的引子;创造性地使用踏板,把制音踏板加到和弦性音响中,产生出很强的推动力;常用突然的强弱来造成音乐的紧张度和戏剧效果;确立新的记谱技术,用缩写记号来表示表情、色彩、重音等。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通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1795年一1800年,1800年一1814年,1816年一1822年,即早期、中期、晚期。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8

关键词:传统审美;“中国风”音乐;文化传播

近几年来,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这种新奇、独特的音乐形式很快席卷了流行乐坛,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大众的追捧。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歌手为了迎合大众,将“中国风”音乐的风潮推到了极致。同时,这种“中国风”也在广告、电影、服饰、建筑等各种艺术中大放异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文化。可以说,“中国风”的流行,与在儒、道、佛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种现象也源自中国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

一、何谓“中国风”音乐

“中国风”,如果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当然,这并非是指中国的传统音乐,而是指在流行音乐领域的一种融合传统音乐的独特音乐形式。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音乐人黄晓亮在博客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曾经试着给“中国风”音乐下过如下的定义:“中国风”的歌曲多采用“宫调式”的主旋律;在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在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在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传说故事。虽然这两种说法还有待商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风”音乐的特质。

(一)歌词包含中国古典文化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有的作品直接把古辞赋拿过来运用,如王菲的《水调歌头》、蔡琴的《如梦令》、伊能静的《念奴娇》等,即是把古典诗词直接谱曲并融入现代配乐来重新演绎。有的作品则是借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意象如“月”、“水”、“镜”、“梅”、“竹”、“兰”、“茶”、“杨柳”等融人作品,如《东风破》、《发如雪》、《台》、《千里之外》、《青花瓷》、《兰亭序》等。还有的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的情感内容,如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听妈妈的话》、《蜗牛》等,这些歌曲显然和中国传统的重亲情的伦理情感紧密契合。有音乐人指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歌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歌词整体营造古典民族的文化氛围,运用大量的古典意象;二是歌词中带有一些鲜明的民族符号,以此来体现民族特色。

周杰伦的代表作《东风破》,其歌词是:“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其中“离愁”、“烛火”、“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中的“素胚”、“釉色”、“临摹”、“窑烧”等描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词被巧妙融合在歌词中,同时极力渲染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本草纲目》借用了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来传达古典情怀,胡彦斌的《曹操》则描述了一代袅雄曹操的故事。因此,包含传统文化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二)编曲和唱法融合大量的民族音乐特征

一般来说,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使用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古筝等,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如周杰伦的《东风破》主要运用了二胡;《霍元甲》则主要融入琵琶和大鼓,沉闷而厚重的鼓声阵阵,表现一代宗师的武学气概,全曲气势十足。林俊杰的《江南》主要运用了箫,箫声绵绵,流畅抒情,委婉动听。民族乐器与现代音乐元素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江南水乡的雅致淡然。

除了配乐和编曲之外,很多“中国风”音乐大胆地运用了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如民族唱法、戏曲唱腔等。如陈升的《北京一夜》用老生腔演唱,之后有《霍元甲》中的花旦腔,《红尘女子》、《以父之名》中的青衣腔,《在梅边》里的昆曲,陶品的《SUSAN说》则引用了京剧《苏三起解》中的唱段。《千里之外》两种音乐形式和唱法的交替使音乐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让人耳目一新。随着2009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周杰伦和宋祖英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巧妙融合,这种“混搭”的音乐形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整体风格追求古典意境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艺术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曲乐,都讲究含蓄、淡泊,追求意境的绵长深远,含蓄朦胧。

“中国风”音乐无论在歌词、编曲、唱法、旋律还是MV的拍摄上,都注重使音乐整体上能够展现出典型的东方古典意境。“中国风”音乐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题材,情感表达符合“中和”的审美标准。同时,曲调的悠扬和谐也体现了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儒家美学观。除此之外,MV的拍摄也体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的古典美学要求。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诸如“落花”、“大雁”、“春”、“暮”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在美学的层面上,它们是一些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独立的艺术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将审美意象作为“情感符号”和“艺术幻象”来考察。她说:“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朗格从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出发,认为艺术意象也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在“中国风”的音乐中,充满了类似的传统意象,如周杰伦的《青花瓷》,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群带纷飞。“烟雨”、“青花”、“素胚”、“芭蕉”、“门环”等古典意象配上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的MV,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这种欲说还休、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正是符合了“含而不露”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

二、“中国风”音乐背后的古典审美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积淀

所谓审美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审美文化所独自具有的内在审美气质和性格,它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艺术态度的核心因素,属于一个民族文化比较深沉的东西,与一个民族的哲学精神相一致。审美精神一旦形成便会融合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长期地影响着民族文化、艺术及审美的发展。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是在中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以及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精神中逐渐生成、建构出来的。音乐学者林华先生就曾在其论著中提到:“在我们的审美个性中,既有来源于人类共有的审美经验积淀成份,同时又有受到民族审美意识影响的成份……”。

在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其核心的哲学基础。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促使中国古典艺术强调“道”、“气”贯穿的生命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注重直观感悟的生命体验,同时还追求“内在超越”的理想价值。生命精神和宇宙意识构成了中国艺术审美精神的内在特质。中国艺术所注重的不是孤立的个体生命和对象,而是生命的整体感、流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审美精神导致中国古典审美重神韵、气韵、气势、气脉、气象和意境等,也就是重生命精神,要求表现宇宙无限的生机活力。这种审美精神必然会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实践。尽管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以西方音乐形式为主流,但这种根植于民族心理的审美精神要求也呼唤符合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中国风”音乐正是符合了中国人内在的审美要求。

同时,中国人长久以来受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其中,礼义廉耻、中庸之道、重亲情、尊伦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中的情感表达,由此产生的审美方式使人们在潜意识当中钟情于写意的古典歌词,倾心于传统的民间乐器,醉心于含蓄、内敛的情感等等。在欣赏“中国风”流行音乐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情怀,使听众很容易就和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风”音乐带来的反思

对于艺术领域中的这种“中国风”现象,很多学者是持肯定态度的。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今天,更多的文化形式和审美标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审美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五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消费时代,任何文化行为只有在转化为商业行为的消费中实现对文化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才能被公众更多地关注与接受。而“中国风”音乐无疑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它通过特定的商业传播手段和商业行为方式,使文化消费群体在文化消费中得到审美的愉悦,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和古典文明的传播。由此看来,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9

关 键 词 :俄罗斯 古典音乐教育 优秀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注释 :

①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j].瞭望东方周刊, 2006.01.11.

②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j].人民日报,2006.06.28.

③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④网络电子读物./uploadfile/200633175935808.doc

⑤魏兰.俄罗斯传统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及近年来的发展[j].http://202.121.7.7/person/art/kcgg/gwjy/200509/302.html

⑥同②

⑦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pdf/12/ts012100.pdf

⑩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j].人物,2006.4

同③,第7~8页

参考文献 :

[1]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新古典音乐特点篇10

关键词:中国风流行歌曲民族音乐元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个民族都是独特的,我们中国文化久经未衰,实在是因为它有太多迷人和宝贵的地方。近几年,一批新生代音乐创作人和歌手开始向民族音乐找寻灵感,将中国的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曲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流行音乐。

一、何谓“中国风”

“中国风”这个词对我们来说不陌生。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风音乐呢?通过查找资料和对有关文章的总结,基本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定义。

“中国风”,按字面上解释,即有中国特点的音乐风格。关于“中国风”音乐的定义,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是音乐人黄晓亮在《中国风音乐史》中说道的:“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歌曲风格。”也有人说:“中国风”指的是于2005年开始兴起的,以周杰伦、王力宏、陶为代表的,以R&B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作品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能引起听众民族审美心理共鸣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风潮及其音乐作品。

二、“中国风”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情结

1、“中国风”流行歌曲中的古典诗词情结

“中国风”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歌词中包含中国古典文化。当一个人在诗词与流行音乐中读到自己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间的感动足以说明诗词、流行歌曲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莫大的异曲同工之处。

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的周杰伦,可以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他的作品如:《东风破》、《青花瓷》、《兰亭序》等,都被大家所熟识。其中《东风破》的歌词:“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歌名本身就是词牌名,而“离愁”、“古道”、“思念瘦”等充满古典意象的词语更是营造出悲凉的气氛。《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极力渲染了江南雅致淡然的景色,构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内容。可以说,古典诗词是“中国风”音乐在歌词内容上的主要特点。

2、“中国风”流行歌曲中的传统戏曲情结

戏曲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国粹艺术,流行音乐是当今社会的主要音乐形式,当传统的戏曲因素出现在流行音乐中时,会让我们有种怎样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具有“台湾Babyface”美誉之称的陶,将传统歌曲重新编曲,赋予经典歌曲全新生命力。他将京剧“苏三起解”编成一曲《Susan说》,当中还将“苏三”成为同音谐音“Susan”,并对苏三的故事感怀而创作新词,更值得留意的是,陶在此曲的间奏中加入了用假嗓模仿京剧“苏三起解”的片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让人们在瞬间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心灵震撼,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意境。

3、“中国风”流行歌曲中的民族乐器情结

中国音乐应该起源于中国乐器,一个娱乐性的说法是“有了好听的乐器,人的声音才能从说话变成歌唱”。当代流行音乐习惯以西洋键盘乐器、打击乐器和电子音乐为主,而“中国风”音乐掺夹使用了传统的乐器,使中国韵味被积极地呈现出来,是一种全新而且独特的音乐表达。

周杰伦的一系列中国风歌曲,旋律优雅和缓。乐曲中将琵琶、二胡、扬琴等中国传统乐器当做伴奏。以《东风破》为例,歌曲中首先用钢琴演奏四个小节来揭开序曲,加入MIDI模仿的扬琴来演奏和弦,二胡独奏在歌曲的间奏处作为连接,琵琶也在歌曲的副歌部分出现,歌曲尾声使用钢琴,与前奏遥相呼应。从表面来看,传统乐器在歌曲中的作用也仅仅是点缀、辅衬,其实,它起到的真正作用是渲染气氛、画龙点睛。

4、“中国风”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典故情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典故自然成为流行音乐取材的来源,同样在中国风歌曲中也有了很好的展现。

陶的《susan说》,以京剧名段《苏三起解》为蓝本,并对苏三的故事感怀而创作歌词,将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著展露无疑。周杰伦的《乱舞春秋》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王力宏以昆剧经典戏曲《牡丹亭》为主题,重新诠释以《在梅边》唱出新声音;五月天以《西游记》的故事出发,谱出《孙悟空》一曲;中国内地歌手薛之谦则至少引用11个历史典故完成歌曲《钗头凤》。

由此可见,“中国风”让歌曲创作的范围一下子拓展开来,可以不只停留在现代人的情感基础上,而是积极努力的去学习历史,学习中国文化,挖掘精髓,表现在大众传播的歌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5、“中国风”流行歌曲中的古典意境情结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重要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

周杰伦的《青花瓷》似乎诠释的透彻,悠扬的曲调和水墨风格的唯美画面,组合成了独特的意境,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一曲《台》:“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渗透着无边的惆怅,情景交织,成了绝美。

三、“中国风”流行音乐存在的意义

在此之前,没有人想到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可以如此和谐的融为一炉。但是“中国风”流行音乐的存在,确实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1、“中国风”流行音乐弥补了流行文化的缺憾,它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将传统的东方文化、古典的西方文化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人们得到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了大众的社会文化需要。

2、“中国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充分表达了中国的民族气派,让人们产生出一种积极的民族情感。

“中国风”流行音乐是向着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展方向前进,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我们说:“中国风”不是对中国元素的简单拼贴,而要贯彻能够切入中国人心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血!从古典中汲取精华,由传统中得到提升,在通俗中得到流行。当传统与流行,历史与现代,古典与通俗完美结合的时候,华语乐坛一定会有更加出彩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刘锡梁.我国当代流行歌曲民族化概论

[2]黄晓亮.中国风音乐史

[3]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

[4] 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 人民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