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筑的就业方向十篇

时间:2023-10-26 17:33:17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1

【关键词】:建筑专业;导师制;方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在我国,为建筑设计行业培养人才的主要是高校的建筑学(设计)专业。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建筑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并在这一套体系下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筑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后,自改革开放之后,在建筑行业飞速的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传统建筑教育的局限性不断的凸显,建筑设计师个性缺失,结果就是中国各地的城市建筑似乎都差不多,而国家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这不得不说是建筑教育的一个失败。高校建筑专业培养的人才终究是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的,体现专业特色乃是当务之急。如何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才气的建筑设计人才,这也是我们当前建筑教育人员的需要认真去考虑的一个问题。

国外如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CBE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CBE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原国家教委通过“中国――加拿大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交流合作项目”(CCCLP)引人中国,并在许多高职院校得到广泛应用。CBE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为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面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甚至被迫改行的局面,西方出现了一种新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这就是强调建筑师的整合性思维(Holistic Thinking)。所谓整合(Integretion )是指将文化、科学、知识、技术加以融合为“我”所用。具体到教学指导思想中是要使学生具备全面综合地考察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训练,把传统的封闭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转换为一种现代的开放式的学科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继续建筑专业的努力追求,也可以胜任许多其它不同的工作,诸如商务、艺术、历史、社会学、公共关系、管理等工作。早在1987年NAAB(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可委员会)就已宣布各个美国建筑院校所设课程务必覆盖四大方面。这就是建筑的技术、设计、实践和历史文脉(包括建筑史、建筑理论、社会科学)。

国内外各种革新教学的思想与理论对本课题的研究均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国内许多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建筑专业教学模式,他们的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很好地借鉴。本文的研究将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对接专业方向、学生特点社与会需求的培养方案研究

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寻找学生个人特点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体现专业特色。规划出一种有利于专业与学生健康发展的新的建筑专业教学体系。

(2)科学设置专业学习方向

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专业兴趣与特点意愿出发,通过科学调研,筛分归类,科学地设置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广泛建筑学习和发展方向。在各个建筑的模块班里在进一步选择细的方向,比如在室内设计模块中还可以细化为家庭、酒店、办公楼、店面等学习方向。

(3)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

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建筑学习方向,确定培养目标,在当前教学中尽量完善学生所选建筑方向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由于建筑学习方向广泛,所以,对应的实践性教学也需要丰富,需要制定出一套与之向配套的切实可行地实践教学体系。

(4)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加强专业教师学生之间交流的研究

通过专业教师学生之间交流,使得课程间紧密衔接,授课内容不孤立、不与建筑的大方向脱节,分方向教学是在建筑专业的前提下完成的,而是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5)加强专业教材建设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素材资料库来弥补现有部分教材的不足,建设一些适合专科学生把握的“新型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新编一些教材

(6)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目标

引导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摸清学生对建筑方向兴趣爱好特点,进行适当开展分方向教学改革。以更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扎实学习,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方案

在学生入学一个学期之后组织同学们选建筑方向的学习,并第三个学期开始的时候完成填报自己所选的建筑方向,从而分好专业模块班级,再在专业模块班级的基础上在分为各个小的学习方向。本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引入“导师”制的形式,即在学生选择各自的方向的同时也要选择相对应的专业研究方向老师作为自己未来学习方向的导师。然后通过专业课程方向的教学与方向导师相互引导相结合的的方式综合教学。

通过一定的时间,在建筑专业模块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筑专业特点与学习人员个性的结合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每一个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并深入的认识所学专业的本质,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进一步推进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最终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建筑专业人员能为祖国建设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四、预期成果

1.在建筑专业内进行分方向教学实践活动,实施的范围限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对公开选课暂时不在这次实践的范围。

2.通过分方向建筑专业学生将直接受益,学生们能在自己的兴趣之下学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学习热情。即使是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通过努力,也达到专业教育的目标。

3.通过分专业学习,能更大的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特点,凸显建筑的本质,打破建筑教育吃“大锅饭”的局面,其效果最终会学生的建筑作品中表现出来。

4.通过实践,学生的个性将会更加突出,而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在提高中缩小差距,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形成良好的竞争体制,毕业时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5.通过实践,使毕业生对建筑专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感觉建筑教育特点,并提高社会对建筑教育的认可度。

6.通过实践,教师可以从降低教学标准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进行符合建筑特点的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动力和积极性。

7.通过对建筑专业的实践,本方法可以推广到其它设计类专业进行实践,从而探索出符合现实的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2

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几年在各大高校新兴的比较热门的专业,因为就业潜力比较大和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所以深受艺术考生的青睐。这个专业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如何办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首要问题。

建筑院校中设立的艺术设计专业与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不同,又与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不同。在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上还是与两者有区别的。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大建筑做背景,所以建筑院校主要设计方向是建筑,而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比较复杂,有些是装饰装潢方向,而有些艺术设计是服装方向。同时,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所学专业基本是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不同,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有绘画基础的,同美术院校的艺术考生一样,他们从高中考入建筑院校,是以美术专业为基础,在参加“文考”前必须参加美术考试。而建筑学的学生大部分没有参加过美术的培训,大部分同学的美术基础是零。美术教育是所有艺术类和建筑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基础必修课程。在美术教育方面,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也与没有受过美术培训的建筑学专业不同。美术教学分为素描教学和色彩教学两个教学大体系:

一、素描教学

素描教学方面,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除了对造型有一定掌握外,还更倾向于对于形态空间的把握,对于空间透视的理解是建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学习的。所以从入学之初的基础素描教育,这个专业的学生,要从光影虚实空间的全因素明暗素描转移到以结构透视为主的结构素描,对于空间的把握不能依靠明暗调子,而应该以结构的透视和形体的理解来完成。这是与很多美术院校不同的,即使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已经转移到结构素描,但仍然存在着差异。建筑院校的结构素描除了基本静物、石膏头像结构素描外,突出的特点是,必须强化建筑结构的造型,比如石膏柱头或者建筑部件的结构素描写生,这是建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同时在结构素描课程课后,都有布置相关的建筑钢笔画临摹的要求,这也是不同于美术院校素描课程的地方。

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学的学生由于美术基础不同,虽然对素描的要求是一样的。但是课程的深入程度存在着差异,艺术设计的学生要涉猎到石膏柱头和建筑部件,甚至还要有难度更深层次的素描教学。而建筑学的学生素描基础差,只能以石膏几何形体开始,逐步到简单静物和复杂静物。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师在给建筑学的学生讲授素描时,必须加入一些明暗素描的教学内容,这是基于以后色彩的教学和钢笔画教学的基础,而艺术设计的学生因为之前有了这种素描培训,就没有必要再加强练习。同艺术设计一样,在课后,建筑学的学生要做大量建筑钢笔画的临摹作业。

随着素描学习的深入,设计专业的学生逐渐转入到设计素描的阶段。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范围更加广泛,有些院校在入学之初并没有分出具体专业方向,所以此时的艺术设计的学生在设计素描课程时,存在着茫然性和漫无目的的特征。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从一入学开始,他们的方向性比较明确,一切以建筑为主,所有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建筑,不论是室内方向还是环艺方向,不论是景观还是城市规划方向。所以在教授设计素描时,方向性比较明确,一切以建筑为主的设计素描理念不变。不管学生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设计素描,主题不能改变,那就是建筑。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不自觉地向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迈入了一步,他们已经开始逐步接触设计,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此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素描深入学习中,由于基础差,还是应该加强造型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们的素描学习还是停留在造型阶段:以造型为主的建筑钢笔画的练习和强化。

二、色彩教学

在色彩的教学中,对于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加强他们的“设计色彩”理念和“表现色彩”理念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训练课程。从艺术培训走出来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根深蒂固地受到传统色彩教学模式的影响,抄袭自然色彩,描摹自然色彩的特征明显。更甚至由于现阶段受高考模式的限制,许多学生会生搬硬套背诵色彩,造成色彩单一、生硬的特征。

作为基础教学的色彩课程,怎样使学生从这种状态中转移到以后实际设计所需要的设计色彩,是摆在建筑院校中美术教育者面前的难题。首先,除了加强理论指导的色彩教学外,还应该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在理论上,让学生认识到不是纯粹的描摹自然色彩才是唯一的出路,应该从实际中走出来,利用归纳或者夸张的手法表现色彩,使色彩摆脱光影的束缚,更加符合视觉美感的组合,利用装饰的手法,尽量用最少、最简洁的颜色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1]。这种教学方法类似于平面构成课程,但又不同于平面构成,它是在写生基础上的色彩归纳,是在写生基础上,对色彩的重新再认识。这种课程是延续高考前的写生课程,但又升华到色彩归纳的深层次。在实践课程上要加强训练,可以结合老师的示范课进行,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重新认识到美的规律,发挥出每个人独特的色彩美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从设计的角度来提升色彩的修养,为以后高年级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色彩基础[2]。

除了设计色彩和表现色彩的教学,同建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一样,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要加强马克笔的训练。这是一种简洁明快表现设计师意图的色彩工具,在最短时间内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色彩明快响亮,是马克笔用色的特点。在建筑院校中马克笔被广泛地运用,这是与建筑学专业共同之处,但又区别于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学习色彩方面的地方。

三、建筑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教育需要改革与创新

建筑的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大优势,它不同于美术院校的艺术设计和建筑院校的建筑学专业的美术教育。但是作为基础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高,教学模式僵化,上课缺乏生机活力、缺少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基础美术教育如 何与电脑设计的结合都是现存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要想办出有特色的建筑院校的艺术设计的美术教育,创新改革也迫在眉睫。这是摆在当前建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美术教育者们面前的巨大挑战和难题。

参考文献:

[1]代青全.高等美术院校设计色彩教学的思考[J].美与时代,2011,(05).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ccording to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demand, establish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o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vide versatile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就业导向;专业建设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uilding decoration;employment guidance;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71-02

0引言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都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经过我们调查,各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在起步阶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结合的并不紧密,还未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的融入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当中。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本专业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时间不长,建筑装饰行业的良好前景促使高职院校开设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然而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却存在着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需在行业现状和适用地方经济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对其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1建筑装饰行业及高职院校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在不断增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为装饰业带来了新的发展。2009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程总产值达到1.85万亿元,按照《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的预测,到今年,我国装饰工程产值将达到2.1万亿元。但由于我国建筑装饰行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我国尚未拥有国际化的建筑装饰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管理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施工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技术含量低,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步伐和推广滞后;从业人员虽然队伍庞大,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导致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基于此,教育部在2004年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确立了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从高职专业结构和培养人才类别的划分、统计和宏观调控,以及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了解和毕业生的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调整。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大多毕业于本科院校的建筑环境等专业,在教学中大多沿用了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方法,理论讲授占得比重大,实践技能不高。实践教学条件要求相对建筑工程等专业投入较大,如果招生规模不大,学校对实践教学条件投入的积极向不高,导致专业实践教学设施不足,难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弊端日渐显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

2专业建设要适应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但是,也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以及各个专业的不断细化,如何选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改革思路都成为高职教育关键问题。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轻经济重技术”,从业人员和院校建筑人才培养上意识淡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与国际上“经济引导技术”的做法不相适应。装饰业快速发展提出高职院校应尽快培养“面向装饰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人才”的要求。与本科院校不同的是高职建筑装饰专业侧重于生产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所培养人才应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面向装饰业第一线提供应用性人才。因此,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按照地方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用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加快专业建设改革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是当前专业建设所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

3建筑装饰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建设原则

3.1 培养目标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其整体知识结构中,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素养和专业常识,更需要坚实的社会实践经验。它既不同于高等院校的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它要求学生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熟悉设计方法,又掌握工艺流程;既有形象思维,又有理性思考。概括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审美、造型、设计、工程技术、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根据专业建设需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机制;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建筑装饰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适应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围绕建筑空间重点学习建筑内、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与理论,擅长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装饰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设计水平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前能够取得室内设计师、装饰预算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筑装饰企业、房地产及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单位从事装饰施工、建筑装饰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

3.2 专业建设原则高职院校的建筑装饰专业课程不能照搬本科的教学模式或是将其压缩化,我们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具体建筑装饰业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参照职业岗位的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样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顶岗实习为手段,设置成集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建筑装饰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综合产物,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具有专业理论知识面宽、生产实践技能特点差异大、综合职业能力要求高的特点,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受行业企业欢迎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按照行业人才需求,以能力为本位并融入职业认证重组整合教学内容,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学,2007.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4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结合大量的实证性调研信息进行科学系统地量化分析与比较,了解学生就业现状,找出毕业生就业“瓶颈”的缘由,探究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发展目标,为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就业;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湖南省在册的建筑类相关设计院、所有近200家,设计工作室实体1000多个,按每年每实体需1至2名建筑类设计人才计算,每年有近2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全省现有一定规模的各级开发区、房地产公司600多家,建筑、规划、园林规划管理、策划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也需要0.5至1名相关技术人员,每年也有不少于450个就业岗位需求。而目前湖南省建筑设计类教育每年仅能提供800至1000人,包括近50%的五年制本科教育研究性毕业生,其中的30%至40%毕业生流向东南和华南沿海发达城市,因此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1年至2015年期间每年调查统计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实证性研究,提出构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模式,构建高职专业建设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系框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俨然成为每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实证性调研分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企业及就业现状地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会、问卷、电话、网络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倾听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与近几年毕业生进行沟通和交谈,发放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封闭性调查问卷150份。其中调研了27家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毕业两年以上的高职毕业生45名、经历半年顶岗实习的高职准毕业生91名、企业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43位,收回反馈调查问卷145份,了解行业企业未来3年专业人才需求、职业方向,深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岗位人才招聘渠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对本院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校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与实践工作中专业技能的运用等情况,反馈信息的真实有效率达到了98%。

第一,建筑设计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专业调研分析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面向问题;二是人才供需可行性分析[1]。由于企业规模、地域和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建筑设计企业岗位分工更趋于细化,其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强调专业综合技术能力的发挥运用。企业提出需求的岗位主要是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协同设计员、后期图像制作员,还有少部分中小型企业要求岗位为建筑方案创作师(这对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求较高)。以专业技术设计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大专学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占到岗位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相应职业岗位——建筑师助理也占到总岗位数的31%。可见,建筑设计企业一线技术员级建筑师助理岗位需求量较大。通过专业调研,大多数企业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要求必须具备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知识应当全面,理论基础扎实,一专多能,要可以适应多个基层岗位的工作,同时,毕业生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要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首先,参与调研本专业毕业生的60%集中分布在湖南省,省内的毕业生较多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湘中经济远强于省内其他区域;其次34%的毕业生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发达城市广州、深圳、上海、珠海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专业信息量较大,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视野开阔,就业机会较多;其次,参与调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建筑师助理、施工图设计师、助理建筑师、建筑师和项目负责人五类。参与调研有85%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以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为主。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从事建筑师助理工作随毕业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递减,取而代之的是毕业二年后从事专业施工图设计师、建筑师助理岗位,其比例占到40%。当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发挥作用,有20%左右的毕业生在中小型设计企业当中从事独立创作的建筑师和项目负责岗位工作。专业调研成果显示,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日益多元化,虽然有学历和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相比之下很多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发挥,同时强调个人品德、工作态度、言行习惯、合作意识等个性因素。

第三,有将近80%左右的毕业生在职业岗位中主要完成居住小区规划及住宅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工作,30%以上能参与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与施工图设计,20%的毕业生经过多年的专业能力磨练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在与学生访谈中了解到,在学校担任学生会或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由于领导组织、沟通协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企业中有效地发挥这一素质特长,有7%的毕业生承担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第四,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薪金与其从事的岗位及其相应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学生刚毕业多从事建筑师助理岗位,其薪金多为1000—2000元/月左右。毕业三至四年的学生多以从事施工图设计师和助理建筑师岗位,其薪金一般由底薪和任务提成两方面组成,每月平均3000—6000元。

第五,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对岗位胜任能力的自我评价比较乐观。85%以上毕业生认为自己抗挫能力较强;近73%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90%左右的毕业生在岗位中表现出较好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并有较强的成就欲;66%的毕业生比较注重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资源比较广泛;39%的毕业生具备较好的领导管理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与他们从事助理建筑师、项目负责等岗位任务有很大的关系。

第六,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专业技术能力发挥的自我评价反馈,基本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学生在职工作状态、专业能力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专业基础技术能力自我评价当中87%以上的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专业常用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90%以上的毕业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解分析能力,4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自我评价中近50%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任务;39%的毕业生具备辅助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任务,34%的毕业生能独立完成中小型公共建筑方案或施工图设计;27%的毕业生具备独立完成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能力。能独立完成建筑节能设计的毕业生比例也达到了20%。在调研过程中,也有毕业生普遍反映自己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清晰,希望学校能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加强实训教学的愿望比较突出。

第七,被调查企业单位对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印象是: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水平也不够,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急于求成。其次,没有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欠佳,缺乏与同事的协调沟通,专业配合度不够,不会和客户沟通。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时间观念不强。四是对企业忠诚度不够,没有在同一个单位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我的信念,对工作待遇过于看重。可见,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职业态度培养的需求主要是:能吃苦耐劳、工作态度良好、爱岗敬业、从基层干起的意识以及对企业良好的忠诚度。

三、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第一,明确企业人才素质需求,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体系。通过实证调研,准确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相关行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及市场需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确定以零距离对接建筑设计市场中的住宅建筑师职业岗位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细化工作岗位任务要求,对接包括建筑前期策划及调研、建筑方案及初步技术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及工地技术指导等职业分工岗位,探索和重构相应“1+1+1分段渐进”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第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以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接相应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校企共建为基础加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创新。软件建设方面上积极寻求建筑设计行业的专业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发挥企业一线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硬件建设方面根据学院实训基地“主体多元、类型多样”的建设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产品和技术人员,使工学结合校内化。以行业的设计事务所场地设施条件为模本,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推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师项目工作室及教学方式的工学项目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评价学生,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建筑设计职业岗位为导向,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基于其职业工作岗位过程,进一步合理细化就业工作岗位任务要求,针对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前期策划及调研——方案设计及表达——施工图设计及现场指导的工作流程知识来建构专业学习领域,遵循渐进中认识——熟练中渐进——熟练中拓展的职业规律来调整专业学习进度,达到零距离对接岗位任务目的。

第三,加强专业团队教学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决定了专业师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向与要求。实施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共建的专业建设精细化管理平台为基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双系统双证书融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小组(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负责组织课程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标准与技能测试制定、项目教学案例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学效果考核评价、课程资源库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结合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全方位的教师业绩评价制度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对教师培训、教学及课程建设、教科研情况、个人知识与能力等要素进行评价,将考核结果与聘任制挂钩,以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

第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适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实训、实验基地创建“准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3]。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由“研究+生产+教学”三大块构成,校内学习型实训基地的设计基于开放式办学理念,采取校企“共建、共用、共管”模式,形成精心规划、过程监控、自我改进、总结提高的良性管理局面。

四、结束语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是从建筑设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剖析及毕业生专业能力评价等方面入手,通过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研及其成果分析与研究,针对目前建设类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解析,综合专业岗位群各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探求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最终提出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彻底改革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银领工程系列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9

[2]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98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5

【关键词】 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教师社会实践;模式探讨

实现校企结合,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必要途径,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目前职业技术学院对校企结合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然而校企结合的现状还不尽人意,表现为结合力度不够,模式单一。如建工类校企结合,仅局限于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去实习、实训,做毕业设计等,校企结合的深度不够。另外现在一般是学生到建筑企业中去,是单向的。对教师而言,跟建筑企业的结合则不是很密切。结合现在我们学院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要求教师参加每年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这一校企结合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教师到建筑类企业的兼职――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一

现建筑类企业很多,结合我们学院专业情况,教师到土建、市政道路、设计、装饰等单位进行短期兼职比较多,企业需要利用高校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现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到建筑类企业任技术顾问等形式,既能有效提高教师个人的技术服务水平,又能逐步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如果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些现代实用技术,以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则对提高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这种形式对年轻教师比较适用。

二、通过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研究开发服务进行社会实践――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二

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特色教学活动。这对大都充实到建筑施工企业第一线的建筑高职类院校学生尤其重要,都离不开建筑类企业的支持。这是当前建筑工程类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校企结合,主动权在企业一方。但对建筑类企业来讲,在保证学生实习安全的情况下还是乐于接受的。原因在于现有建筑类企业需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实到第一线,借实习的机会,可以培养和观察学生,借以引进人才。故采用这种模式的校企结合方式比较容易做到,对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来讲,实际操作难度也不是很大。

高校教师有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教师与建筑企业技术人员有很多的联系和接触。而现在我们学院教师每年都要进行一些横向课题研究,这样我们就有了与企业合作的基础,通过与建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设计服务就有了条件,这种形式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较适用。

三、建筑类企业与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使双方互为对方服务――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三

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建筑类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高素质以及解决建筑类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筑类企业为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提高学生实习条件,配置带教人员,精心安排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等。这种校企结合方式,需要双方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也可看作是一种紧密型的结合方式。许多建筑类企业还向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提高专业奖学金,从而使双方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形式对有一定资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比较适用。

四、建筑工程高职类院校专业教师到建筑类企业锻炼后获取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建筑工程类职称)―― 教师社会实践模式之四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职业教育,而高职院校与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关键在于学生在高职院校期间接受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而这一过程就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充实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

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由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担任,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只有少部分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资格证。相对建筑工程类毕业生来说,要获取建筑工程类职称和资格证,需要几年的职业经验,而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必须要有职业环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到建筑类企业中去,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

另一方面,已经获得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如果长期脱离建筑类企业,经验会淡薄,技能也会退化,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情况也会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获得职业资格的教师,也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建筑类企业去锻炼。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6

论文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1 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涉及到的领域多,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职业规划论文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详见表1。

表1 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达到85.4%,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深化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内容上,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 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让学生选择老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123+125.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7

关键词 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ndependent Institute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XU Zhen

(Facul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83)

Abstract Independent institute wants to find in an existing educational marke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living spa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right prospects of the roa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market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objectives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the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train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process, thus creating a training model in line with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talent training mode; training objects

1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1.1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社会需求分析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从已毕业的 5届学生就业单位及就业岗位分析存在有以下规律:约50%的学生就业于建筑施工企业,约20%就业于桥梁、道路施工企业,约10%就业于房地产企业、事业单位或造价事务所,5%左右学生就业于设计院,10%左右的学生读研,另有约5%左右选择出国深造。

另外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土木工程行业各种工程方向(如建筑工程方向与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已出现相互结合、共同参与企业生产行为的趋势。一些建筑工程公司已可承担相当数量的道桥工程,一些路桥建设公司也能承担建筑工程项目。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资质已向着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岩土工程等综合具备的方向发展。这种客观形势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土木工程专业至少两个方向以上的专业知识,才能使企业在吸收了这样的学生后,能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具备创新和生存能力。

1.2 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学生实际就业需求的事实,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同样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一部分是培养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直接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的建筑和道路桥梁企业的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等,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另外培养一部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继续学习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培养内容的创新

2.1 拓宽专业课课程内容,呈现“宽口径”

传统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与桥梁工程等,成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专业方向,即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等。相应地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土木工程领域的专业基础及某些方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如果只具备一个专业方向的知识与能力,实际上又回到原专业的轨道,并不能成为宽口径的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课的设置主要依据的还是《专业规范》,主要是将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这些在《专业规范》中按方向设置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是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方向的学生都能掌握两个专业方向的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计价方法及房屋建筑构造。

2.2 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8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对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历届毕卟生的就业上向进行跟踪调査,通过把这些年来的调査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高职高专建筑程技术专业90%以上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监理、预算、测最、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工作,而真正从事建筑工程设计的毕业生不足10%。

以此调査研究结果为参照依据,我们对以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教学进行了相关改革,毕业设计阶段,根据学生将来从事岗位情况,实行“分流制”模式,尤其特别加强了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洵公司、房地产公司、设计院等单位“进行带薪顶岗实训”从书建筑工程施工、监理、设计、预算、测量、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从而可使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才真正实现高职高专所致力追求的培养闷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即使我们的中业牛.在刚参加工作之际,就立即能胜任工作。下面就此项改革做法进行具体论述。

2改革的学方法及弊端

2.1改革前的教学方法

改革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毕业设计阶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所有的毕业牛.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为避免抄袭,根据不同题目,分不同的小组,然后绘制建筑施工图,计算承重构件的内力、钢筋配置,最后绘制部分结构施工图。毕业设计的成果是部分建筑施工图,部分结构施工图和一部分构件的计算书。

2.2产生的弊端

在毕业设计阶段,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建筑工程设计,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去向,对专升本学生或毕业后到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学生,比较适合。但对毕业后到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学生非常不利,而这部分学生数量占毕业生总数的90%以h,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在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接触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刚参加工作之际,感到陌生,一切从头学习,工资待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这种毕业设计做法既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学成绩优与劣的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而导致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和部分不喜欢建筑设计的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出现应付、抄袭现象,最后致使他们的毕业设计成绩较低,甚至不及格。

3改进方法和步骤

3.1改革的方案

针对上述弊端,我们确定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完成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习过程,熟悉实际工作的程序、内容、方式,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刚参加工作时,即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而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较高的薪酬。

基于上述改革目的,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进行重点改革:打破以社.那种不分学习程度好坏、不考虑学生就业的方向、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学生都做建筑工程设计的“一刀切”模式,而是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即就业意向,采用设计、施工、监理、预算、测量、盾量检验、资料整理等方向性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毕业后的工作意向,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阶段的内容。为保证此项改革起到实效,我们实行“自愿报岗,岗前培训、顶岗实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从而使每个学生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都有了施展的空间、避免了以往那种值化的“一刀切”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所带来培养“千人一面”的弊端,实现了“个性教育”和“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3.2具体实施步骤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以及就业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填报毕业设计志愿,每人允许申报两个自愿;

(2)根据学生所报情况,进行分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测量组、质量检验组、资料整理组等。

(3)根据老师的特长,确定各组的指导老师,与教师签订毕业设计目标责任书。

(4)根据学生填报志愿,聘请各方向的企业专家,对各组学生先进行为期2周的岗前培训。

(5)指导老师拟定本组毕业设计的任务书,负责安排所指导学生到工作一线顶岗实训,负责本组学生的毕业设il?指导、管理工作。

(6)设计结束,组织学生参加省建设厅组织的“五大员”考试,每个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的岗位证书。

(7)根据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组进行毕业答辩,毕业答辩组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等。

4目前改革的效果

4.1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建筑工程技术教研室拥有专业教师18名,其中双师型教师14名,双师型教师占72.2%。另外,我系聘请十儿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的总工、技术员作为毕业生在现场实习的指导老师,为毕业设计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

4.2拥有十几家长期、穂定的实习地

我系与十几家设计院、?建筑公司、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签订长期合同,作为我系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校外实训提供良好的环境。

4.3突出了特长教育

(1)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在学习成绩优秀或专升本的毕业生中,80%的学生选择了建筑工程设计,其他毕业生,选择了施工、监理、预算、测量、资料整理等毕业设计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6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3)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毕业设计的内容。70%的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了毕业设计的内容。

4.4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在毕业设计改革中,学生的受益最大,既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学校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企业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因此,此项改革达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

4.5真正解决了学生就韭的难题

毕业设计阶段的改革,使学生掌握了即将从事工作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表现良好。因此,毕业后50%的毕业生留在毕业设计阶段所在单位工作,其他毕业生也很快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

5总结

通过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岛职高专在毕业设计阶段,打破“一刀切”的模式,采用“分流制”的培养方案.既实现了“特色教育”的教育目标,又实现了“零距离”上岗。同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贏”的效果,此项改革措施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9

网名: 邱凉风

性别: 男

年龄: 32

身份: 某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

个性描述: 想象力丰富,直率,善于沟通

我是一名建筑师,毕业于建筑学专业。我的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

设计好看又好用的房子

一栋房子吸引你的理由可以有千百种,但外观好看、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肯定能够跻身理由榜的前三甲,而这个,就是建筑师的功劳。举个例子来说,一幢公寓楼的设计,建筑师关注的首先是它的外观、功能和布局,建成什么样的风格?采用什么颜色或色调?建几层?层高多少?每个楼层几套公寓?公寓的客厅、卧房、厨卫怎么安排?停车场建在哪里?……这些就是建筑设计的第一阶段――方案设计的内容。

建筑设计分为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不过我想但凡建筑师都会跟我一样,更喜欢做方案,这也是建筑学专业大学期间主要的学习内容。方案设计是把一纸抽象的建筑设计任务书形象化,使人们能够一眼就对这个建筑形成明确印象的过程,建筑师的想象力和美学功底在这个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只要能够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把建筑设计成各种稀奇古怪的样子,比如上图的积木块公寓(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只要你觉得那样更符合你的美学理念、更能够吸引人就行。这正是这个职业的成就感所在,也是当年我选择学建筑学专业的主要原因。

但是,并不是有了方案,建筑设计就完成了,因为――

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师一个人的活

从初步设计开始,结构师、给排水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等都会加入到设计的团队中来。

对水电、通风、采暖大家比较好理解, 但结构师是做什么的呢?建筑师不是已经把哪儿该建什么都设计好了么?其实,结构师要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决定一个建筑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目前住宅大都采用这种结构)、钢结构(一般工厂比较多用)、还是木结构,梁、柱的大小位置如何安排,建造中使用的钢筋的规格、数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设计的方案可以说是“空中楼阁”,必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结构师来考虑这个设计方案的实现。

如果结构师认为现有的材料和技术无法实现设计方案,或方案的某个部分存在问题,又或者该方案造价太高投资方不能接受的话,建筑师就必须和各方反复磋商,调整方案。因而――

拿出一个好方案还远远不够

虽然我说过,建筑师的工作充满了成就感,尤其是当你的设计真正成为屹立在大地上的一栋建筑的时候;但建筑师的工作并不只是设计出一个好的方案那么简单,更多的还是责任。

近期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一个住宅项目的施工图设计。这个阶段,我们――设计委托方、建筑师、结构师、给排水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等要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讨论,并把各方面成果反映在图纸上。建筑师的任务是要拿出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建筑详图……一个建筑的具置、朝向、绿化等的布置,以及地形、地貌等内容,用总平面图来反映;而像楼梯这种联系上下各层的通道,无法在各层的平面图中加以体现,所以需用剖面图来表现。

整个上午我都在对着电脑不停地画图。效率很关键,但中间的停顿和思考是必需的,因为哪怕一条线的错误或是极小尺寸的偏差,都会使得施工无法顺利进行,给之后的工作徒增很多麻烦。

手头的另外一项工作是一个博物馆项目,下午约了设计委托方开会讨论。这个方案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因为委托方提出希望多设几扇门将博物馆分成几个小馆,但我们认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应该提供一个主要的出入口,否则将会给参观者带来困扰。我想今天的会上要努力使双方达成一个共识。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否则没人接受,设计就永远只是个想法。

开完会已是收工时间,老总出现在我的办公桌前:“我请了几个专家一起讨论前一段你们组做的写字楼方案,6点到会议室来。”

晚上9:00,走在回家路上。“……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个方案还不够完善。”看来,今夜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只是,哪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呢?不断的修改,才是让一个方案更臻完美的不二法则。更何况,设计好看又好用的房子,本就是我的理想。

专业点击

专业名称: 建筑学

专业方向: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技术

本科学制: 一般为五年制

主干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系列,建筑设计系列,建筑美术与摄影、模型系列,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原理系列,建筑历史系列,建筑力学与结构系列,建筑材料与构造系列,建筑物理环境与设备系列等

实习实践: 美术实习、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等

就业去向: 建筑设计院、设计公司、城市规划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政府主管部门等

学建筑的就业方向篇10

当前,建筑人才市场上所需要的建筑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以福建省泉州地区为例,“十一五”期间,本地区所需要的各类建筑高技能人才至少达6万人,而且常常要求施工员不仅具备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的能力,还要求同时具备测量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相关岗位能力。这充分说明,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高职院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2004年10月28日,教育部、建设部联合了《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的主要思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倡导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就业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兼顾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近些年来,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4+x+l”的人才培养模式:第1~4学期为专业平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强化阶段,学生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自身兴趣,自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强化,获得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6学期为企业实践阶段,通过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获得初步工作经验。又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构建“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模块”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造就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2005年起,黎明职业大学土建系也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的做法是:

第一,明确了以建筑行业紧缺的“六大员”为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岗一体、能力递进”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员”能力培养为主线,“材料员”、“质检员”等其他“五大员”能力培养为辅线,实行教学计划逆向编制法,按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第二,按照“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教学、虚拟施工工艺演示、施工现场录像演示等,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的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性、直观性和互动性。

第三,为保证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位,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由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核心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完成“六大员”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以及多岗位的综合训练,达到“学习、实训、顶岗、就业”一条龙的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第四,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专任教师中具有全国注册建筑师、结构师、监理工程师等资格证书者10人,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一年以上的教师15人;聘请了8名中级职称以上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当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改革思路存在的不足一是没有明确“以创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目标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最早是在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现有的教学改革侧重于就业培训,知识迁移水平差,单纯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加大,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改革理念,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缺乏深入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现在有些高职院校还不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仍在采用“灌输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复习考试背笔记”仍普遍存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仍缺少主动性,最终形成理论知识硬、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差、职业素质低的现象。

2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一是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有待规范。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多是原则性的意见,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而且多为弹性灵活的内容,还无法完全适应建筑工程技术职业能力训练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要求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实习实训时间便常随意缩短。

二是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校企合作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由于校企双方在利益、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致使许多实训基地很难建立,有的即使建立也难长久。这使得学校不得不减少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次数和内容,导致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需要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缺乏科学有效的保障与评价体系,对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目标、项目、条件和时间无强制性的规定,使学生的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的差距。

3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

“双师型”教师依然缺乏。在高职院校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为“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而且这些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也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本文按照“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的整体思路,提出以下六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

要培养出创业型的高技能人才,就要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不断创新理念,积极进行探索和试点,一方面以专业特长为主,在开展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创业知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创业品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增加创业教育内容,分层次开展不同创业知识、创业内容、创业能力的讲座或课程,提高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经济头脑,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合社会发展和行业竞争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要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形成一种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习惯。学校还要扩大宣传“闯市场”精神,努力创造有利于高职学生竞争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训练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实现学生各项素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点。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内部逻辑关系为中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围绕此目标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倡导推行“双证书”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双证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使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宽口径、多角色的适应能力,用证书考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三)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首先,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确保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大胆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目进行优化重组,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其次,以培育复合型人才为重心,研究与调整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可以重点进行施工员工作中“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过程中质量和安全控制、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等实务性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并融入岗位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同时将实际应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规范及时地引入教学内容中。

第三,实行技能模块化教学。要减少一些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一些综合性、实用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练中学”、“在干中学”。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

第一,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建设教育信息资料库。要始终把软件库的建设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逐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为了完善“课岗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力量开发各种应用教学软件,在教学应用中摸索新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一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软件开发人员等组成的开发团队,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

第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先系统地介绍经典的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观看施工现场录像,而脚手架搭设、模板制作安装等教学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现场通过教师讲、工人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在施工现场协作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填写质量验收报告,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质量缺陷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拟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方法。

(五)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

第一,建设实训基地,模拟工程项目施工的真实职业环境。要实现“教、学、做”合一,就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全过程参与工程实践,逐步掌握测量放样、材料检测、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等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如在建筑施工实训馆内,由能工巧匠进行钢筋绑扎、安拆模板、墙体砌筑、墙面抹灰、脚手架搭拆等工序的操作,学生边看边学,最后分组进行实操训练,以掌握各工种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

第二,深化产学合作,促进校企双向交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也可以利用企业的硬件条件,锻炼提

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采取订单式或二加一培养模式,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强化学生特定方面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将一个学期甚至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放在企业进行,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更强,岗位适应能力更高。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第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能胜任理论教学,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以满足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是要求教师懂得多种教育技术的应用,具备多个领域的知识,并具有讲解、操作、示范的能力,最终达到具有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

第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打造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可以采取在企业设立培训基地的做法,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注重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的提高,制定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晋升标准,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上来,形成正确的导向,为加速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创新教学的方法,实现多样化。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要从传统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转变为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操作训练、现场教学等方法,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将教学手段从“黑板+粉笔”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换,努力将教学场所从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职场和“全真”职场转换。

三、结语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人才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及不足,以“突出实践特色、培育复合能力、创新教学模式”为目标,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包括:树立创业新导向,创新高职教学改革的理念;深入抓好就业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技能模块化教学,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善“课岗证”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建设实训基地,形成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等等,希望能为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