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23 17:33:40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1

复杂性手外伤往往对患者手部神经、骨骼等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患者手部功能出现障碍,即使接受手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因此加强术后目标训练相关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45例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后实施整体化、个性化怒表训练康复护理,效果确切,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年月~2013年月期间收治的患者。按治疗时间平均分为A、B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A组患者男27例,女18例,年龄17~76岁,平均年龄(42.3±1.6)岁;绳索勒伤者9例,击打致伤者12例,重物砸伤者10例,车祸致伤者14例。B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42.4±1.7)岁;绳索勒伤者8例,击打致伤者13例,重物砸伤者9例,车祸致伤者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显微外科修复术。术后给予A组患者常规康复护理。给予B组患者治疗整体化、个性化目标训练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三年随访,并对进行手术康复前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进行观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1]。

1.4 疗效判定标准

优: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与健侧保持一致,完全恢复,未出现畸形愈合现象,且不会影响生活。良: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为健侧的75%以上,未出现畸形愈合现象,且不会影响生活。中: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为健侧的50% ~75%,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差:指间关节伸屈功能活动度小于健侧的50%,或出现畸形愈合现象[2]。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对比

3 讨论

通过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术后实施科学、实效的康复训练,不仅可有效保证手术外观恢复完好,同时还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手部功能最大的限度的得到恢复。

3.1 目标训练康复护理方法

我院对B组45例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手术后实施的目标训练康复护理具体实施包括:

(1)心理护理。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我院对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①由于病情自身的复杂性,且病情发生较为突然,患者往往没有做相关准备,因此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导致患者面对严峻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消极、抑郁、失落等。因此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逐渐保持稳定情绪,并提高康复训练效果[3]。②多数患者在手术过后进行康复训练时期,往往出现对手部恢复情况抱有较高的期望,对此应先积极引导患者落实康复训练,并在病情稳定后,将相关信息患者,使患者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手部实际情况。③目标康复训练内容的反复性以及实际训练效果的不理想等现象,均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烦躁、疲劳等心理,对此在实际训练过程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护理措施,给予患者以鼓励与支持,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提高与医生之间的配合度,最大限度的提高康复效果[4]。④对于患者康复训练来说,家属的支持与关怀的非常重要的,对此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相关护理人员应就实际情况,与家属进行及时沟通与护理,帮助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方法与心理学技巧,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可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与帮助,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来自家人的关怀,进而提高康复信心,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作者单位:255000山东省淄博市第八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30%~72%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2],尽早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和功能训练,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对我科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患者,制定了以吞咽障碍功能训练为主的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护理治疗组30例(康复组)和常规护理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康复组30例,女20例,男10例,平均年龄(656±65)岁;对照组30例,女22例,男8例,平均年龄(641±76)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既往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入选标准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③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碍诊断明确。

2护理方法

康复组的康复护理训练方法:分为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

21吞咽基础训练15例患者均接受吞咽基础训练,即不用食物、针对功能障碍的训练。具体方法:①摄食吞咽器官(口唇、颊部、舌、软腭部、咀嚼肌、咽喉肌群等)的训练;口唇张合:让患者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的练习。此时麻痹一侧会被拉至健康一侧,患者可用自己的手保持正常位置。舌伸展不充分时,用纱布轻轻包住舌尖用力向外拉,然后让患者往后收缩舌部,使舌部前后运动。②发声、构音训练;练习发元音,并且尽可能拉长时间;练习吹蜡烛。③诱发吞咽反射训练;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④吞咽模式训练;从鼻腔深吸一口气,然后完全屏住呼吸。⑤呼吸强化及排痰训练;按住墙壁或桌子,或两手在胸前交叉用力推压(pulling)。⑥低中频率通电疗法:为了维持或增强吞咽相关肌肉,经过皮肤进行电刺激。

22摄食训练[4]使用食物同时并用、食物形态等补偿手段的训练。①:让患者半卧位或采取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减少食物在瘫痪侧的残留,使吞咽较顺利地完成。②食物的形态:柔软,密度及性状均一; 有适当的粘度,不易松散; 通过口腔和咽部时容易变形;不易粘在黏膜上。③摄食入口量;使用“一口量”约3~4 ml,在给予食物时,让患者想着“吞咽”的系列动作,将勺放置舌中部,把食物倒在舌上,鼓励患者吞咽。为防止吞咽时食物误入气管,在进食时先嘱患者吸足气,吞咽后咳嗽一下,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④进食速度: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宜过快,同时还要注意餐具选择,观察使用情况,尽量选用适宜、得心应手的餐具,有助于顺利摄食。⑤进食时对舌肌麻痹致搅拌失灵者,可将食物团送至舌根部,随之用匙轻压舌根部,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吞下。对伴有面瘫的患者食物从患侧口角掉出来潴留在颊部,应让患者用健侧手持匙,把食团放在健侧舌后部或健侧颊部,或让患者自己用手托下颌,使口唇合拢,舌稍缩回附着上腭,再进行咽下运动[5]。

23吞咽训练注意事项①吞咽训练时应注意:空吞咽与进食吞咽交互进行,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②患者情绪经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所以护士要把训练方法、过程和转归告知患者及家属,以取得配合并加强心理护理,整个吞咽训练过程要吸引患者注意力,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注意时间很短,应用强烈、简短、夸张性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③早期摄食功能训练,每周效果评价1次,共3周。④进食前后协助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4治疗时间康复组患者吞咽训练观察时间为3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的当天,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做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而出血性脑卒中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均可进行,每天在早、中、晚饭时根据上述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 min左右,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告之并教会家属,取得家属协助治疗。对照组的方法是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进行护理治疗。

3结果

见表1。

4讨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影响营养摄入和发音,产发悲观心理,致使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则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有效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不但可加强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并发症,有效防止误咽[6]。经过早期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的康复组我们发现效果有明显改善,本组30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训练后有效率达90%,肯定了早期进行康复摄食训练的效果。说明及时合理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可使患者更早恢复经口吞咽进食。由于患者脑卒中后发生了较大的心理变化,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心理[7],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很重要,我们应当让患者知道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各种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大部分患者生活能自理,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信任与配合。同时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还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8],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从而避免发生误吸,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2]黄东锋,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 中华物理 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3274.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4]智建霞,崔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意义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7) :595597.

[5]汪洁神经源性吞咽功能障碍的评价中国康复学医志,1996,46(11):3841.

[6]张志红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效果观察 中外健康文摘,2010,26(1):41.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323.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4-02

0 引言

用一种与人体骨关节类似的假体,与损伤严重的关节进行置换的手术,叫做人工全髋关节成形术,这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对髋部损伤和晚期髋关节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而术后康复护理则是使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得以恢复健康的重要保证。

1 心理护理

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恐惧、焦虑的情绪;手术后,也会因为惧怕疼痛 ,对活动患肢有恐惧感。针对不同情况,护理人员在术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向患者以及家属耐心介绍讲解手术原理、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及费用等,尽最大努力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做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术后,针对比较性急,要求马上下床运动的患者,护理人员向其耐心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与意义,手把手指导患者尽快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并循序渐进;针对术后胆小谨慎惧怕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会耐心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与作用,及时打消患者顾虑,积极主动配合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2 术前康复训练

2.1 运动训练方法

为了保证相邻的关节、肌肉的活动能力,对患者做一些简单运动方法的指导,如:练习股四头肌、踝泵等方面的运动。针对术后将出现下肢感觉减退的状况,术前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运用健肢对比法进行臀大肌收缩训练:健侧下肢在床面呈屈膝支撑姿势,用双手拉住吊环做引体向上,使臀部离开床面并停留 5―10 秒然后回到床面。这个训练可降低术后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状况发生的机率;屈髋训练:在避免患髋内收和内旋的情况下,使患肢髋关节呈小于90°角弯曲,。

2.2 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能力

为了防止患者术后因不便导致的便秘及尿潴留,术前对患者床上大小便的能力进行训练:指导患者双手拉住吊环,屈曲健侧下肢垂直于床面然后抬起臀部,将便盆从健侧置入;期间,避免患肢外旋及内收动作的前提下,患者臀部距离床面要达到足够高度;针对女患者生理特征, 可将饮料瓶口剪成呈45°斜角的简易尿壶,边缘部分用胶布粘好以防伤害皮肤。

2.3 拐杖的正确使用

指导患者进行利用双拐和健肢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非负重状态下行走的训练。为预防拄拐姿势不当引起臂丛神经麻痹,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拄拐姿势训练:根据患者身高调节拐杖的高度,比较合适的高度是拐顶距离腋窝 5 ―10 cm 为宜,并保持与肩同宽。

3 术后康复护理

为了帮助患者保持肌肉力量、耐力以及功能,应在术后当天或第二天即开始功能性训练,方法如下:

3.1 训练

为防止假体脱位,要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角度小于 45°,患肢保持中立位外展 30°,为防止内收,两腿间放置厚软枕。 必要时可借助防旋鞋与病床上的拉手。

3.2 床上功能训练

为防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手术当天不要运动过多,搬动臀部时需小心谨慎,并在臀下垫水垫 。针对术后第 一天多数患者对活动患肢的恐惧感,可采用诸如腿部肌肉按摩、轻轻转动踝关节和膝关节、上身及臀部抬高等被动活动方式,同时做深呼吸运动,进行有效咳嗽和排痰;指导患者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5 ―10 分钟,进行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术后第二天对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及关节活动训练进行加强,并独立完成引体向上运动;坚持运动量由小到大,活动时间由短到长的训练原则;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借助持续被动训练器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每天 2 次 ,每次60 分钟 ,从 20 ― 30° 开始,逐渐加大拉伸角度。

3.3 离床功能锻炼

待术后病情平稳后,第 4 ―5 天开始进行: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角,由他人协助将上身抬起,先将患侧腿离床并使脚着地,再拄双拐站起;上床时则按相反方向使患肢先着床。离床活动第一天的上午、中午及下午各于床边拄双拐站立 5 ― 10 分钟,按自身适应程度在床周试探性行走数步,患肢不负重始终保持外展 30°角,护士在旁扶持并观察;离床活动第二天开始拄双拐行走,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每次不得超过 30分钟,上、下午及睡前各 1 次。训练时要视身体状况调整,避免虚脱情况发生。

3.4 训练自理能力

指导患者做洗脸、刷牙、梳头、更衣、进食等力所能及的活动,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对于患肢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出院前两天要指导患者在家属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和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告知患仍采用半卧或平卧姿势,并且三个月内避免侧卧并屈髋小于 45°角,逐渐增加屈髋度至90°以内;严格禁止蹲位、坐矮凳子或沙发,禁止翘二郎腿、交叉双腿、盘腿等动作;三个月后可对患肢进行逐渐负重训练,但6个月内须继续使用助行工具;指导患者正确更衣、穿袜、穿鞋;注意合理饮食,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避免体重激增;拄拐杖活动时应有人陪同,为防意外,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尽量减少对患髋的负重。

5 结束语

对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 ,可以使患肢静脉回流、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周围组织粘连等状况得到有效避免,同时使周围肌肉群的力量、关节稳定性与负重能力得以增强,从而缩短康复时间,提高肢体功能状态,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手术治疗及术后科学的康复训练,本组患者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跟踪随访,所有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这证明,对患者在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术中、术后进行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对于这类患者尽早恢复健康、达到更好的预后效果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 郎秋梅,李改成,王秀贞. 再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指导[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6)

[2] 金彦,张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护理与康复指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20)

[3] 高展志.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健康指导[J]. 基层医学论坛. 2008(36)

[4] 张小梅.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J]. 海南医学. 2009(04)

[5] 阴晓钰.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J].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03)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训练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76-01

近期我科收治1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给予精心护理和系统、渐进式的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康复快,人工髋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50-70岁。本组10例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由同一组医生负责手术,均于术后1、3、6个月末进行临床效果评价。

1.2 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早期给予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与术后(10-15)天出院,出院时可在双拐辅助下行走,无不适。随访6月~1年,髋关节功能良好,效果满意。

3 康复训练

康复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

3.1 心理沟通:术后患者常担心切开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不适而不敢活动,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帮助患者克服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3.2 术后当天: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再放松,以此循环,每组5分,每天2-3组不等,具体时间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掌握。屈伸踝关节每天5组,每组15-20次,每个动作持续15-20秒。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自我调节呼吸运动,预防肺部并发症发生。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3 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运动。

方法:收缩保持(10~15)秒后再放松(10~15)秒,反复练习,以不疲劳为宜,(10~15)次/天。

3.4 术后(2-3)天:视患者情况而定,增加髋部屈曲练习。方法:在进行上述训练的同时增加关节活动训练,并逐渐加大活动范围,运动时由被动向主动过渡,包括: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抬高在30度以内;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由护士帮助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屈髋

3.5 术后(4-5)天:练习床旁站立,首先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练习,时间不宜过长,避免髋关节疲劳。方法:双手扶住床上支架,身体移至健侧床旁,重心在健侧,下床时健侧先下,上床时患肢先上的原则。

3.6 负重行走训练:实施康复训练7-10天后即开始,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包括:(1)侧卧位外展运动,运动时双腿间放一小枕头,禁止内收、内旋;(2)卧位到坐位运动,利用健腿和双手的力量将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边;(3)坐位到站位地训练,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即可负重或部分负重练习,非骨水泥假体固定型患者下床时允许少量负重,从脚尖点地到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此阶段持续2周。

3.7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开始锻炼4周后,患者进行主动锻炼,包括:在扶助器下练习下蹲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借助辅助设备完成日常的穿裤、穿鞋袜等动作,直至功能康复,以口头、书面、电话联络等方式落实各个阶段的指导工作,使患者能够按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康复计划,依据评价指标,采用电话或复查方式进行追踪随访。

4 评定标准

康复计划完成量:测量8周末时在接受康复护理指导后完成规定动作的能力,设定完成规定动作的90%以上为优,80%-89%为良,70%-79%为中,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于术后1、3、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髋关节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置换髋关节功能越好。

5 结果

本组8周末康复训练完成量:优8人,良1人,中1人,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关节肌能明显好转。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舌癌;语音功能;护理

舌癌是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舌癌患者术后可出现语音功能障碍。舌缺损修复的患者,一般在手术后10天左右开始语音功能训练[1],通过语音的康复训练,尽早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患者的语音清晰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我们对29例舌癌术后患者进行语音功能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9例舌癌患者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3.17岁。24例患者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5例患者行舌癌原发灶切除。其中,10例患者行舌部分切除,19例患者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本组29例患者,5例术后15d可以表达词组,24例术后15d可以讲述句子,完成简单的交流与沟通。

2 语音康复护理方法

2.1 语音康复护理技巧

2.1.1 加强心理护理 本组29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语音不清,24例患者出现颜面改变,患者的言语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患者不愿与人沟通,显得心事重重。对此,我们详细讲解舌在语音功能中的作用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从而消除患者的顾虑。29例患者均愿意参加训练。

2.1.2 训练前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训练的步骤、注意事项,使患者心中有数,消除紧张感,愉快地接受训练。

2.1.3 语音康复训练从手术后l0天开始进行,每天下午4:00责任护士到患者床旁进行指导,每位患者每次训练15~20min,训练步骤由舌功能训练一双唇加压练习一舌尖前音练习一舌尖中音练习一舌尖后音练习一舌根音练习一短句、会话训练,并教会患者及家属自行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2.1.4 对患者的训练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并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以鼓励,以增强患者训练的信心。

2.2 主要训练方法

2.2.1 舌功能训练 (1)伸舌一缩舌练习:由快到慢,反复进行,以训练舌的灵活性,(2)顶舌练习:舌尖交替顶上下前牙内侧,增加舌尖的感觉和力度;(3)弹舌练习:用舌尖顶弹硬腭前部,发出(得得)声音,反复进行,以增加舌尖肌肉强度;(4)舌体在El腔内上下左右运动式旋转,以增加舌体的灵活性[2]。

2.2.2 双唇加压练习 深吸气双唇紧闭,屏气达到一定压力,突然爆发,气流冲出双唇,此时双唇应尽力阻止气流冲出。

2.2.3 舌尖前音练习(平舌音,S-C-z) (1)“s”属送气擦音,唇形为展,上下牙对齐闭合,舌尖与下前牙形成缝隙,气流在阻碍部位蓄积气流(声门开放),除阻时,气流从缝隙摩擦而出成声;(2)“C”属送气塞擦音,舌尖抵住下前牙,气流在堵塞部位积蓄气流,屏气并保持压力,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形成缝隙(声门由开放到收小),较强气流从缝隙摩擦而成声;(3)“z”属不送气塞擦音。以送气音“C”为基础,加大塞与擦的噪音气压及屏气时产生的压力[2]。

2.2.4 舌尖中音练习 (t-d) (1)“t”属送气塞音。舌尖顶住上齿龈,气流到达堵塞部位后积蓄气流(声门开放),屏气并保持压力,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声门由开放到收小),较强气流从堵塞部位冲出而成声;(2)“d”属不送气塞音。成阻和持阻同上。

2.2.5 舌尖后音练习(翘舌音sh-ch-zh) “sh”属松气擦音、“ch”属送气塞擦音、 ‘ ”属不送气塞擦音,三者发音部位基本相同,唇形为展,上下前牙对齐闭合,舌尖上举,抵住硬腭前部(“sh”舌尖与硬腭前部流有缝隙)[1]。

2.2.6 舌根音(k-g) (1)“k”属送气塞音。舌根部隆起,抵住软腭,气流达到阻塞部位后蓄积(声门开放),屏气并保持压力,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声门由开放到缩小),较强气流冲出阻塞部位而成声;练习发“k”音时诱导患者做咯痰动作,体会舌根与软腭接触时摩擦的感觉,从而找准发音部位;(2)“g”属不送气塞音。成阻和持阻同上,除阻时阻塞部位破裂(声门关闭),较强气流从阻塞部位屏发而出成声[2]。

3 讨 论

3.1 语音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心理指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以消除患者的顾虑,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对达到预期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在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步骤,使患者逐步掌握训练方法,并督促患者坚持进行。

3.3 语音康复训练应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本组10例行舌部分切除的患者对训练方法掌握较快,19例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的患者对舌功能的练习应用较慢。对此,责任护士耐心细致地讲解,反复地示范,使患者逐步掌握。行半舌或大半舌切除的患者应特别加强舌尖后音及舌根音的练习。

3.4 正常情况下,舌具有发音、协助吞咽和清洁口腔功能。舌癌切除后,舌体的长度和宽度都较术前明显缩短,舌体的灵活性明显降低口腔内的空间发生了变化,部分靠舌体的活动而形成的发音,如舌尖音、卷舌音及舌背与软腭形成的语音等,因通过声门进入口腔的气流方向发生改变,患者的语音清晰度明显降低[1],甚至发生明显或严重异常。通过舌体在口腔内的上下运动及伸一缩舌训练可增加患者舌体的灵活性;顶舌练习增加舌尖的感觉力度,提高舌尖音的清晰度;弹舌练习增加肌肉强度,从而提高舌背与软腭形成的语音。

3.5 本组包括舌部分切除、半舌切除和大半舌切除,舌缺损程度不等。许多研究表明,舌切除的范围与语音障碍程度间并无相关性[2]。本研究证实:舌癌术后的语言功能恢复与术后训练有密切关系。正确的训练方法可保证治疗效果,缩短语言功能的恢复时间。舌癌目前最根本的治疗方法仍以手术治疗为主,降低术后致残率成为后期康复工作的重要任务,而语音康复护理就是重要的环节,它对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改善具有深远的意义。语音功能训练在舌癌术后康复护理中有重要价值。本组患者术后进行语音康复训练,收到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1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71-01

1 康复的定义

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减少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发挥其身体、解剖的最高潜能,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尽管一个人的病理变化无法完全消除,但经过康复,仍然可以达到其最佳功能状态。

2 作业治疗

译自英文occupational therapy(OT)是通过安排患者参与经过选择和设计的、有目的性的作业活动,以治疗躯体和精神疾患,或促进患者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功能和独立性,使其尽可能达到最高水平的一种技术和方法。它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作业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设计有治疗性的作业活动,与患者建立可促进疗效的医患关系,提供治疗器具和生活辅助工具,开展健康教育并提供健康咨讯,改良家居及工作环境设施等。

3 偏瘫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由于脑部组织的破坏,导致正常人可以活用的多种回路、多种模式组合的神经元向骨骼肌传导兴奋能力的丧失。

4 治疗的主流

是利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运动训练使患侧出现相应的反应,改善肌肉的张力,建立神经系统新的组合关系。在训练中患者出现的种种反应是对治疗者的提示,它引导我们设计训练方案,什么反应是正常的、良好的反应,什么反应是异常的、错误的反应,治疗者与患者之间不断产生着这种反馈关系。对于患者存在的异常运动模式,必须掌握得清清楚楚,并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如痉挛,联合反应,代偿动作,联带运动等等。在异常模式的基础上,累加正常模式是不可能的,而错误的训练方法,将会使中枢性瘫痪的患者失抑制状态得到扩散与强化,造成患者出现不可逆转的运动功能障碍。严谨、科学、规范的训练手法是偏瘫康复的关键。

5 中枢性瘫痪的康复过程

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常将其恢复分为弛缓期、痉挛期、联带运动期、部分分离运动期、分离运动期和正常运动期六个阶段。

6 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6.1 良肢位的设计 保持良好卧姿,采用正确抗痉挛。

6.1.1 仰卧位时患肩、肘下垫薄枕,肘伸直,前臂旋后,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下垫薄枕,使髋关节内旋、内收,膝关节下垫软枕使稍弯曲,保持踝关节90o中立位,防止足下垂。

6.1.2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患侧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面垫一个薄枕,背部挤放一个枕头,躯干可依靠其上,取放松。

6.1.3 患侧在上方的侧卧位 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o,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6.2 被动活动 脑梗死在第一天、脑出血在第三天就开始床边功能锻炼,对瘫痪肢体的各个关节进行全范围的被动活动,其顺序为先大关节后小关节,从近端到远端,每个动作做5-7次,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6.2.1 上肢的被动活动 包括放松肩胛带、肩关节的屈伸、上举、外展、内收、内旋、外旋;肘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前旋后;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掌、指关节的伸屈活动。通过上述训练,可以预防肩关节挛缩、肩周炎、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预防腕及掌指关节的挛缩等。

6.2.2 下肢的被动活动 包括屈膝屈髋(不超过125度);伸膝屈髋(不超过90度);踝关节背屈;足跟的牵拉及足趾的伸屈。通过上述训练,可以预防髋屈曲挛缩,预防踝关节跖屈、内翻挛缩;预防足趾屈曲挛缩;缓解痉挛。

7 康复期康复指导

7.1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7.1.1 助力训练 辅助量由大到小,进行如下练习:①双手十指交叉互握,患拇指在上,健手臂助患手臂上举,肘部伸直,速度适当放慢,以给患上肢一个用力的机会。②屈膝伸髋的双桥式或单桥式运动,可以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诱发下肢分离运动,缓解躯干及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7.1.2 主动运动 当患肢肌力恢复至Ⅱ级以上,即应进行主动运动,患者主动对患肢进行各个关节的功能活动锻炼,从姿势控制逐步过渡到随意运动。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肩关节、肘关节的各项功能活动,特别不要忽视对手腕和手指的训练,如伸腕、旋腕,屈指、手指对合等,下肢可进行负重训练。

7.2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采用神经促通技术与运动再学习等方法,进行各项功能训练,其内容包括:床上仰卧位的活动;坐位平衡训练;从坐位到站立位的训练;站立平衡的训练;患侧下肢支撑训练;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背屈/跖屈训练;躯体旋转控制训练;步行训练等。

7.3 辅助手能力训练的作业疗法

7.3.1 目的 通过作业活动提高双手配合能力,养成使用患手的习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7.3.2 方法 ①马赛克工艺:根据患者的兴趣选择图案,将图案用复写纸印在木板上,用钳子将各种颜色的马赛克剪碎,按图案色彩的要求,用胶将马赛克贴在木板上,即可制成精美的工艺品。患手完成辅助健手固定马赛克、固定木板等力所能及的工作。②雕刻:选好图案,用复写纸印在木板上,用患手固定木板,健侧手雕刻。

7.4 实用手能力训练的作业疗法

7.4.1 目的 训练双手协调的工作能力;提高患手精细动作能力;调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7.4.2 方法 ①根据患者兴趣不同,选择书法字帖,或风景、图案等,用复写纸印在铜板上。如书法铜板的制作,按患者的爱好,将字的部分均用钉钻子或打成凹坑,字即可高出来。再将铜板放入氧化剂中浸泡,铜板变成氧化铜的黑色,再用砂纸将已高凸出来的字体部分磨光,涂上防氧化剂,精美的铜板艺术品即制作成功。②用不同大小规格的纸,卷成粗细、长短不同的纸卷,再按工艺品的具体要求涂上颜色、清漆,晾干后按图案的要求用胶水粘合组装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8 康复指导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康复对断指再植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将断指再植术、早期康复及晚期康复对300例(指)断指再植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全部病例术后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术后4个月,全部病例手指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部分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术后6个月,150例(指)基本恢复80%以上,130例(指)功能明显改善,20例(指)功能无进一步改变。结论 再植术后应用综合的、系统的长期的康复方案是保证再植指功能康复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康复训练;断指再植;功能恢复

我国断指再植的成活率目前已达95%左右,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再植指功能优良率各单位相差甚远,总的来讲,再植手指功能康复并不令人满意。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手指的功能是目前手外科医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我院康复科从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300例断指再植患者,通过早期的健康教育及早中后期的功能康复指导及训练,使离断指体获得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

1 临床资料

本组300例,男200例,女100例,年龄18-45岁。均为急诊手术,其中完全离断128例,不完全离断114例,多指离断58例。均为再植术后指体成活且稳定,术后2周。

2 治疗方法

2.1 早期康复训练(0~4周)术后的第1周主要是保证再植指体的存活,此时期康复一般不介入。2周后可作适度用力的手指主动、被动运动以防止肌腱粘连。在再植指体成活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早期起床,下地行走;教育患者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患指注意保暖,防止冻伤及烫伤;避免主动及被动吸烟。同时配合物理疗法,如蜡疗、红外线照射等,既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又能加速组织的愈合,软化关节,预防关节僵硬。我科运用蜡疗多年,觉得蜡疗在促进再植指体功能恢复方面帮助很大,可起到明显软化关节的作用。

2.2 中期(5~12周)原则:以运动疗法为主辅以物理疗法(蜡疗、电疗),防止关节僵直,活动粘连的肌腱,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①拔除克氏针开始主被动伸屈活动。②指关节活动度训练,理疗+运动疗法+关节松动训练 。③作业疗法,如打字、书写及模拟应用工具等。④手指固定支架 ,手指屈曲运动器,橡胶皮条手指运动器,分指板,握力圈等。嘱患者逐渐加大主动活动和手指被动训练强度,力度从小到大,逐渐增加〔1〕。进行BTE和手功能综合评估。骨关节运动度,按AMA法。神经恢复测定 两点辨别觉(S2PD和M2PD)痛觉、 温觉和位置觉。BTE进行二指捏、三指捏、其它断指与拇指捏力和手握力评估。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推荐的中野玉井的手掌与手指再植后功能评价标准,根据以上评估结果制定出后期康复计划。

2.3  后期(13周以后)原则:以大强度的主、被动训练为重要手段。此时骨折已愈合,肌肉、神经和血管愈合已牢固。此期可加强被动活动和抗阻力运动,康复的重点是继续减少水肿、软化瘢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练习、功能活动训练等。除上述训练外根据患者条件进行家庭训练及职业训练,并结合患者工作或将来能适应的工作选择相应的作业疗法,为回归社会,恢复工作做好准备。

3  结果

术后4个月,全部病例手指功能均有明显改善,部分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术后6个月,150例(指)基本恢复80%以上,130例(指)功能明显改善,20例(指)功能无进一步改变。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推荐的中野玉井的手掌与手指再植后功能评价标准,优(80~100分)150指,良(60~79分)100指,中(40~59分)30指,优良率达83.3%。

4 讨论

康复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科学,近年发展倾向以下特点(2):①侧重于康复预防。②康复服务由横向转为纵向发展。③不同学科医师应用多种手段参与康复。④康复训练由短期医疗模式转化为长期医疗模式。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紧密结合,使患者得到了在医院、家庭的不间断治疗。

早期适当的物理治疗〔3〕对康复效果有很大的帮助。红外线的温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有消肿、消炎、促进渗出物吸收和组织损伤的修复。蜡疗可起到明显软化关节的作用。末节断指不涉及关节和肌腱,术后功能最好。远指间关节平面离断者,行关节融合术后功能好。此平面断指康复主要是要早期活动伤手各关节,预防或治疗正常关节的僵直。近节指骨平面离断者,康复中最主要矛盾是指屈肌腱粘连和指间关节僵直 ,此平面是康复的重点和难点。影响康复的因素:手术修复肌腱、神经的方法特别是骨折固定方法及时间;患者的心理因素和伤指疼痛程度(心态积极乐观的患者恢复效果比消极的患者明显要快要好一些);医疗经费。

断指再植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患者虽然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手术和部分早期康复治疗,但这并不意味着出院后其康复治疗就已结束,要想尽快恢复手功能,尚需进行系统的后续康复治疗。康复时遵循以下原则:①坚持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及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训练思想。②尽管有医生和社会的帮助,但大量的训练工作主要靠患者及其家属,在出院前对其进行康复培训实属必要。③定期进行功能评价,及时了解康复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采取相应对策,方能保证最终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伟,蔡仁祥,丁任等.手掌严重创伤患者一期修复后的早期康复.中华手外科杂志,1998. 14:127.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9

下面介绍如何应用现代康复医学的手段对中风病人在家庭中进行康复,本文主要介绍的是肢体功能障碍的运动疗法。

运动康复的适应证

发病2周后,病人的肢体活动障碍没有完全恢复,但能理解家人说的话,并能按家人的指导去行动。

病人全身情况尚好,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在临床允许的范围内。

有以下情况出现,不宜进行病人的主动训练,但家属可帮助进行一些轻柔的被动活动。①安静状态下脉搏>120次/分。②舒张压>110 mm Hg,收缩压>200 mm Hg。③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急性心功能衰竭、风湿病活动期和严重的精神病等。

康复训练原则

目前认为起到较好的康复效果的起始时间是病后生命体征平稳,肢体功能障碍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始康复。

脑梗死病人多在7天之内开始,脑出血病人在病后10~14天开始训练。

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日常生活的能力,应尽量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训练,如结合穿衣、梳洗、进食等。

应抓紧手和脚的训练,特别是步行活动应坚持每天进行,因为独立行走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很关键的,且多数卒中病人的下肢功能比上肢更易恢复。

尽量使用病侧,只要病侧还有功能,就应该尽量使用病侧,以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训练的同时应坚持必要的治疗保健。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以减少“误用综合征”的发生。

顺其自然,不要强求。

家庭康复运动方案

中风后的病人常有一种异常的姿势,上肢下沉后缩,上臂内旋,屈肘,前臂在胸腹前,垂腕,手指屈曲呈轻握拳状。下肢病侧骨盆上抬,下肢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脚掌由向下变为向后,脚由足跟着地变为足跟离地与足尖着地。克服这种异常姿势要做到:上肢采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离躯干侧面,屈肘与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下肢应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内旋,膝关节轻屈并向内,脚掌尽可能向下不向右,足跟尽量不离地或少离地,足尖尽量提起不落地。

运动疗法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改善异常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同时加强肌肉的力量训练。

正确的床上

正确的仰卧姿势:保持对抗异常姿势的应在病侧骨盆下垫枕和病肢外下方放枕,掌心向下时,手腕应略微抬起,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隔开。

健侧卧位:病人肩部、上肢充分伸展,肘伸展,下肢取自然的半屈曲位。

病侧卧位:患侧肩向前,不能向后,患侧肘伸直,患侧手指张开,掌心朝上,健侧下肢在前,患肢在后屈膝,脚掌和小腿尽量保持垂直。

床上活动

可以在床上作矫形活动,方法如下:患者仰卧位,由健侧上下肢带动病侧上下肢活动。抬起臀部,抬起躯干,增加对肩的压力,迫使肩向前,上臂外旋,对抗异常的肩退缩和上臂捏旋并用足掌推床。开始病人不一定能自动抬起臀部,此时,可一手按住病人双脚,另一手托起病人的臀部,帮助病人完成矫形动作。

躯干活动――臀肩反向活动,髋与肩作反向运动,头肩向左,下肢与髋向右,头肩向右,下肢与髋向左,可由家人帮助,或由病人自己的健腿带动病腿来翻转。

从卧位变为侧坐位 辅助式起坐:家人在病人健侧扶住病人双肩,病人健侧下肢插入病侧小腿下方,在家人帮助下,病人健腿带动病腿向健侧翻身,并用健肘支起上身,在家人扶持下,病人用健腿把病腿勾到床边,并垂于床沿,然后用健肢支撑坐起。切记不能硬拉病手。

尽早对病手进行训练

肘的伸展训练:在一木块下面装4个小滑轮,上面安1个把手,病人将病手插入把手中,在桌面上推拉模具,即达到肘部伸展的训练要求。如果病人开始训练时肘部伸不开,家人可拍打病人上臂的后方,以帮助伸肘。

病手负重训练:侧倾身体使病手受力是简单有效的病手负重训练方法。将积木、骨牌、扑克牌等放在病侧小桌上,转身前倾去摆弄病侧小桌上的物品,此时躯干重心自然转至右手。病手负重时的压力感可唤起病人对病肢的注意,不仅有利于康复,还可防止骨质疏松。

健手带动病手活动:握手推球活动是健手带动病手活动的好方法。病人双手相握,十指交叉,健指在下,用相握的双拳推动圆球或圆筒,由家人用同样方法将球或圆筒推回,以完成健手带动病手的活动,有利于伸肘和屈肘。

增加病手的敏感性:瘫痪后的手不能动,如向病人不断提供各种刺激激发病手对此的感觉,有利于引起运动反应,利于康复。方法:在盘中放上直径不同的滚球,表面粗糙不同的白洁布、砂纸或绒布,质地不同,软硬不一的物品等,让病人用病手触摸,有助于感觉功能的早日恢复。

练习拇指与其他四指的对合动作,可以用拇指与任何一指的对合捡起小物件,如塑料套或小瓶等,以提高练习兴趣和检验对合能力。必要时可用健手予以帮助。

练习从坐位到站起

家人帮助病人站起:家人用膝抵住病人的病膝以防滑脱,一手托住病人病手的肘部,一手扶住病人的腰背部,让病人健手搭在自己肩上扶持病人站起。

借助家中的家具站立:常借助的家具和方法有,双手按在小凳子上慢慢站起。两手十指交叉相握,连肘带腕放在桌面上,支住上身重量,再双手按在桌面上,逐渐伸肘,全身站起。

学会自己站起:双足分开(肩宽)平放在地,病足稍后,以便负重,双手十指交叉相握,病指在上。双肘前伸,继续前倾上身,使重心逐步前移,臀部离开椅面,双腿同时用力慢慢站起。

练习行走 在家人扶持下练习行走:初练时,尽量采用面对面扶持的方式较为安全,如条件成熟,在病人病侧扶持既安全,又能增加病人的独立感。扶持的要领是,用一手握住病人的病手,使病手掌心向上,另一手放在病人腹下和胸前,手背靠在病人胸前,家人与病人缓缓地一起行走。

运动疗法的强度和频度 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一般认为,每次训练的时间应≥30分钟,练习≥2次/日。每天均要训练,直到达到完全康复(即使再康复,也不能改善功能障碍)。但是,年龄>70岁的患者不要过于强调强度和频度。

经过正确的康复训练,大多数患者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以达到回归家庭和社会,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目的。

康芝药业有奖知识问答上期答案

1.正确答案:A,B,C,D

2.正确答案:A,B,C,D

手部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 动作康复 痉挛型脑瘫儿童 个案研究

一、前言

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部中枢神经受伤所造成的后遗症,感觉-运动障碍导致患者不能维持平衡及不能做出正确动作,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如不及时、正确进行康复治疗,脑瘫所引发的障碍会随时间增加表现更恶劣,给其生活、学习带来很大不便。痉挛型脑瘫儿童约占脑瘫儿童的50%-75%,目前国内关于脑瘫儿童动作康复研究极少,本研究目的通过对一名痉挛型脑瘫儿童一年的动作康复训练探索,期能给为特教、康复老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二、研究对象

吴SX,男,十岁孤儿,是一名痉挛型的脑瘫儿童,智力残疾等级为三级。进入本校前,未接受过专业物理治疗。他行走会向左倾斜,跑起来左脚会一颠一颠,左手不受控制的甩动,平常走路左手屈曲着。性格内向,能说但不爱说话,学习态度比较好,上课比较认真,没有情绪和怪异行为问题。

三、研究过程

1、评估分析

根据动作训练评估,测试他的现有能力是高跪,动作发展训练阶段在骨盆控制,障碍部位在偏瘫左侧,异常肌张力分布为前后弯曲力量大于伸直力量,伸直肌肉没起到支撑作用,左右看身体姿势上右下左。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正常,认知反应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情绪稳定,能跟老师口语沟通,主动活动体能一般。评估分析他主要问题是臀肌肌力不足影响高跪能力的控制,双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张力高,身体呈倒S姿势,下个动作目标是半跪。

2、训练开展

历经一年对他进行康复,为其提供物理疗法——动作康复。在他上学期间,从未断过康复,每周两个下午为其开展。每节课流程会按照前测—训练—后测模式。前测时,学生根据老师指令进行动作,教师观察学生动作情况,观察学生在动作体系中哪个环节缺失。实施训练时,会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动作设计,抓住主要点来开展,后测会观察学生动作表现,前后比较学生动作情况。

3、技术支持

康复中主要是找出儿童的需要支持点,在他的动作学习区有针对性的开展。这个孩子的主要问题是臀肌肌力不足(即伸直肌力次于弯曲肌力),伴随异常肌张力问题。我方案的设计首先抑制学习区高张肌肉的张力,进行适当的牵拉抑制(解决倒S型姿势和牵拉开展训练做准备),然后再对臀肌肌力训练(伸直拮抗训练约占整体训练的2/3),进行臀肌的力量的练习,使臀肌学会收缩控制的能力,提升臀肌的肌能力,抑制掉髂腰肌的张力,使两侧拮抗肌肌张力平衡。当然在这期间也要补偿其髂腰肌肌力训练(弯曲拮抗训练约占整体训练的1/3)以免其伸直训练过头,最后一步就是功能性提升。

4、康复开展

姿势摆位分两步(1)S姿势牵引:由于左侧背肌张力高造成脊柱往左侧弯曲右侧凸出,右侧臀中肌张力高造成骨盆向右下倾斜,且“右腿长左腿短”(倒S型)。让其竖位俯趴滚筒,左手上举右手下贴到腰部,弯曲右腿伸直左腿这样的摆位。(2)抱坐蹲压:由于该生双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张力高,特别是左侧比目鱼肌张力高,老师采取双手抱住学生小腿,师用手压学生膝盖;师生同蹲位,师用身体压其身体(在压的过程中可以变化压力压)。

骨盆阶段伸直训练有(1)跨坐滚筒(或半跪位)俯卧挺身:让学生垮坐在滚筒上(或半跪位),师固定住学生的脚,让学生俯卧在滚筒上,向上,向高处挺身训练(2)高跪姿(或半跪位)跪坐起:让学生高跪位或半跪位),做跪坐跪起的运动,反复训练(3)静态高跪姿:保持静态高跪位的姿势(或高跪姿横跪滚筒上,师手抓生腿,让生跪在上面挺直前倾),静态训练臀肌的控制能力。(4)

骨盆阶段弯曲训练有(1)推拉TB架:学生跪位,固定住学生的双脚,让学生手握住TB架向前推,直到全身趴在地上,再握着TB架拉回到跪位,反复训练。(2)站立交替抬腿(加沙袋):让生双腿绑上沙袋。左边沙袋比右边沙袋重,站立在TBJ前,手扶TBJ的横杠,一只腿站立,另只腿抬起来,放在下面的横杠上,并进行交替抬腿。(3)扶TB架跪走:学生高跪位,让学生手握住TB架向前推走,师调整学生的脚姿势,反复训练跪走。

在以上的康复训练方法中,可以加上让学生举左手看手心并数数,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的左侧得到开发发展。功能提升是关于他的训练目标上的训练,是为下一个学习区控制做基础铺垫。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方法措施还有很多种,以上就是几个计较简单容易操作的康复手法。当然还有些家庭康复的训练,也可以参照以上的训练方法。骨盆区的康复训练方式还很多种,但主要关注到骨盆伸直的练习,最后让学生闲余时多做交替半跪、站立抬腿等功能性康复训练。

四、研究结果

一年的康复训练发现,他现有能力经历高跪—半跪—交替半跪—半跪站立起,以前需要手扶着其他东西艰难的站立起来,如今非常容易。观察他的交替半跪,很难发现他曾经是偏瘫左侧的学生,值得欣慰他的倒S姿势得到了调整,明显感觉到他身体挺直很多,走路跑步明显稳定很多。

五、结论和建议

康复需要坚持不懈,笔者发现,他每次经过长假后,其现有能力会下降倒退,但只要恢复康复训练,他的动作能力能恢复好转。脑瘫儿童一辈子要跟他身上的异常肌张力做斗争,康复不是一到渠成,更要加强锻炼和康复。

这个个案能成功,是因为学校重视,笔者所在学校为帮助脑瘫儿童成长和生活,特意派老师长期参与动作康复系列培训,将学习所得实际操作运用,给这群学生带来了福祉。有效的康复训练,家长也可学习起来,因为有了家庭的配合,孩子进步会更明显,虽该名孩子是孤儿,可加强其自律性,每天为自己训练。同时,一个孩子康复成功,是多方老师合作搭配结果,在他的课堂中,要注意他平时身体摆位,体育课或者活动课,可以让学生多做蹲坐蹲起的训练,这样康复就能多方位多教育,动作康复也会更有效辉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