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小孩的教育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6:23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1

“他们来自遥远的天际,一不小心跌落在了尘世。”

人们把最优美的比喻给了自闭症孩子,称他们为“星星般的孩子”,然而这善意解读的背后普遍存在的是对于自闭症的误读。孤僻、兴趣狭窄,自闭症通常被大多数人理解为性格上的害羞与内向,殊不知这种被浪漫化疾病其实属于一种复杂的脑部发育障碍,通常在3岁前发病并伴随一生。

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自闭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在1%左右,每一例自闭症儿童的确诊,带给家庭的是极为困难的情感调整以及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其实,自闭症并不能被治愈,只能通过干预手段让孩子的状态越来越稳定。”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宁征说道。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开设了以干预自闭症儿童为主的特教班,在一所普通幼儿园当中开设特殊儿童教育,这在省内还是首例。

开设至今短短半年,宁园长带领4位老师在实践中钻研,大量吸收相关专业知识。实际上,对于特殊教育,宁征算是一直有个情结:曾经去到英国考察学前教育她注意到了英国幼儿园对特殊孩子实行融合教育,对此深受触动。

教育者的良心

很多年之前,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特殊孩子。

14年前,幼儿园接纳了第一个特殊孩子,“他的表达能力很滞后,习惯性地用肢体来表达欲求,比如他想和你玩,就会来拽你,但是对下手轻重没有概念。”对于20多年前的那个孩子,宁征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时电脑远远没有普及,周围没人能说得清这个孩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是宁征让他留下了,“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001年,幼儿园正式接触了第一位自闭症孩子,宁征发现他很刻板,喜欢用玩具敲击桌子然后听发出的声音。在跟孩子家长聊完之后,宁征本以为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缺失造成的家教问题,“没想到,跟孩子父母谈完之后,我让孩子跟我说‘园长再见’,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孩子瞪着眼,攥着拳,愣是说不出口。”宁征回忆道。逐渐普及的网络告诉了她这属于自闭症,“那时候,‘自闭症’这个词在社会上还很不常见。”

说起为什么开设特教班,宁征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2012年我去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自闭症论坛,那天,现场去了三四百人,但满会场就我一个普通幼儿园的园长。”

这让她很感慨,很多特殊教育机构的举办者都是特殊孩子的家长,他们被普通幼儿园拒绝过,有条件的,只能自己开办特殊教育机构。“我们从来没有拒绝过一个孩子。”宁征说。在她看来,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良心。

特殊孩子需要接受特别的训练,包括肢体协调性训练、肌肉发展训练、发音咬字训练等,因此,2015年4月底,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在保利百合园西园区开设了特教班,利用现有的蒙台梭利感统训练教具,为特殊孩子创设出了自己的小天地。

了解每一个孩子

如果单纯地把特殊孩子理解为智力低下,那太过武断,特殊孩子也有童年,更需要被理解和公平对待。

“自闭症的孩子关注事情的重点跟普通孩子不一样。”青岛市实验幼儿园保利百合园特教部主任曲烨说道。她举了一个例子,一次上课时,老师在讲“亭子”的主题,用图片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不同的亭子,当老师问患有自闭症的悦悦(化名)最喜欢哪一个亭子时,他回答,“我喜欢第13张。”并没有标明亭子顺序的老师暗暗吃了一惊,倒回去找到第13张,问悦悦,“是这张吗?”悦悦答,“是。”老师换了一张又问,“是这张吗?”悦悦说,“不是。”

“很多特殊孩子对特定的事物能力很强,像这个孩子,默数能力很强。”曲烨说。找到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从他们的长处和兴趣点出发,干预活动进行起来更有成效。

自闭症孩子的刻板行为造成了他们讨厌陌生的环境,“有时候,你换一条路线他们都会哭半天。”曲烨说。所以,即使是进教室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行为,对自闭症孩子来说,都困难重重。“你不能硬把他抱进教室,这样对他来说是个伤害。”曲烨说。于是,在明明(化名)因为害怕陌生环境,哭闹着不愿进教室时,曲烨和老师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明明特别喜欢吃水果,所以我们让别的小朋友先出去,然后在冲着教室门的桌子上放了一碟水果。明明看到水果立马进去吃,吃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再进来,他就不害怕了。”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实行开放教育,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要为特殊孩子找到兴趣点。”这是宁征一直强调的。国内小有名气的自闭症画家毕昌煜在2008年的一次自闭症孩子画展上被更多人了解,从此改变了人生。幼儿园的每个教室里都有十几个区域,绘画区、搭建区、表演区、迷宫区……孩子在里面有选择性地活动,“如果能为孩子找到兴趣和长处,也许他们以后生存就不用太过发愁了。”宁征说。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自闭症干预方式。其倡导“回归主流”的基本理念,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

经过短暂的前期准备,青岛市实验幼儿园特教班尝试起了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每天都有机会到普通班上参与普通班孩子们的活动,剩下的时间按特殊孩子的课程设置搞个别训练。“搞融合教育,我们比医院和特殊儿童培训机构有优势,因为我们有能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的条件。”宁征说。

目前,特教班一共招收了8名特殊孩子,其中不单有自闭症孩子,也有多动症、发育迟缓……“目前来说,我们不想做大,招收的上限就是10个孩子。”宁征说。一个班不能融合太多特殊孩子,不然整个班都可能受到影响。特教班根据每个孩子的程度来决定分配数量。“现在一个班大概会有2-3个特殊孩子。”曲烨说。

融合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魔力在于同伴的带动。自闭症孩子浩浩(化名)有严重的睡眠障碍,长期的睡眠缺失导致他精神不佳,情绪问题明显,并且不愿意听老师的安排。“但他在普通班里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曲烨说,“浩浩不愿看书,但是好朋友去看书,他会跟着去;他不愿穿鞋,但好朋友跟他说,‘浩浩,快把鞋穿上。’他尽管还是赖洋洋的,但还是会去穿。”融合时间长了,他们愿意跟在小伙伴的身后,这比老师的话要更有效。

而更重要的,则在于主流环境所带来的未被边缘化的自尊和自信。汉汉(化名)在刚融入到普通班时,按照惯例要当着所有小朋友的面介绍自己,当老师问大家谁愿意跟汉汉做好朋友的时候,所有小朋友都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在幼儿园,8个孩子都有机会参加园里组织的活动。”曲烨说。六一儿童节时,4个特殊孩子跟大家一起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合唱比赛。“老师看汉汉能力强一点,立马把他安排到了第一排。”当老师把汉汉在幼儿园的表现录成视频给汉汉父亲看时,这位坚强的中年男人红了眼眶:自尊和自信不但带给了孩子,也带给了家长。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

“对待特殊孩子,光有爱远远不够。”曲烨说。“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每进来一个新的孩子,宁征和曲烨就要带领老师们开会,根据孩子的程度制定干预方案,分阶段给每个孩子定目标。在融合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变化。

而这半年多以来,变化更大的,是老师。

“旁观者清。”这句话用来形容教学再适合不过了,往往通过旁人的观察,能够发现更多问题。而一旦发现了问题,老师们之间会立马坦诚指出。而对教育细节的记录也是老师改进教育方法的好方式。曲烨举了一个例子,“自闭症孩子对抽象东西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有一次我们几个老师开交流会的时候,发现阳阳(化名)在动物主题的课上对乌龟特别感兴趣,拉着老师说,‘老师,看,乌在动。’”在干预记录里,曲烨看到了这个细节,她认为,这时候就可以教给孩子“伸”和“缩”的概念。“我们会根据记录总结,下一次教育应该怎样推进,这对老师的帮助特别大。”

除了园内老师的交流和互动,省内、国内举办的自闭症研究论坛,只要有条件,幼儿园都会派老师参加。每次在论坛上学到有价值的理论,老师们都会带回来分享。“其实落实专家的理论也是个痛苦的过程。”曲烨说。“专家的理论很宏观,我们需要先理解,再摸索出具体的干预活动来体现。”而专家的话应不应该全信?在实践中,老师们也发现,应该结合孩子的具体特点。“专家们都说融合教育应该在同龄孩子当中进行。”曲烨说。然而在具体开展活动时,幼儿园的王老师却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好。“小班的学生是以先自我为中心,再慢慢往外拓展他的社交,这是年龄特点决定的,你要求他去关注特殊儿童,但他还没有这样的技能。如果在中班或者大班,大带小,才能够带得起来。”她说。

“我们现在是刚打开门。”曲烨说。虽然大范围的试错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这是最扎实有效的方法。

家园合作

曲烨带领另外三位老师全身心扑在特殊孩子干预教育上,第一次见到她时,倦意在她脸上很明显。“每一个老师都很累。”她说。面对一个个注意力不集中,表达能力弱,甚至吃饭睡觉都成问题的孩子,她有些着急,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呵护下有明显的进步,但她自己也明白急不得,“这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

而现在,更令曲烨着急的,是家长的反应和态度。

“如果家长不动起来,干预肯定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曲烨为家长的不作为感到惋惜。“家长把孩子送来,晚上再接走,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自己出去吃饭了,这样的家长能不为他着急吗?”

对于家长的不作为,除了家长缺乏专业知识之外,曲烨认为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后果的估计程度不够,“他们不知道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多数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小,“大大就好了。”也有家长寄希望于特训班,认为把孩子送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教育两三个月就能教育好了。”家长对孩子的状况认识不够深,或者说,他们不愿意承认,这造成了很多家长抱有侥幸心理,不作为。

然而,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0-6岁是干预的黄金时期,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的配合,“你要和时间赛跑。”宁征说。

对于自闭症孩子来说,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一方面。然而将来长大后,他们终究需要面对社会,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外界交流,这是一个长远的课题。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2

据统计,含盐冠军是海产干货,其中鳕鱼丝、鱿鱼丝、肉脯和海苔是含盐量较高的。有研究测定,每100克鳕鱼丝中的含钠量就高达2070多毫克,鱿鱼丝的含钠量1782毫克。而一般营养学者建议健康饮食的标准是每人每天摄盐量不超过6克(含钠量相当于2400毫克)。

医学界普遍认为,多吃食盐容易患高血压、心肌梗死和癌症等疾病。有资料显示,高盐饮食使得口腔唾液分泌减少,更利于各种细菌和病毒在上呼吸道的存在;高盐饮食可能抑制黏膜抵抗疾病侵袭的作用减弱,加上孩子的免疫能力本身比成人低,各种细菌、病毒乘虚而入,导致感染上呼吸道疾病。

吃盐过多,需要喝大量的水来缓解口渴的感觉,长期大量摄取盐会导致身体浮肿,同时还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并容易导致萎缩性胃炎,而这是胃癌的前一阶段。

不少高脂零食如夏威夷果、杏仁果、开心果、腰果,含隐形油的脱水蔬果干如香蕉片、蔬菜片和苹果片等,大量或长期食用也会造成肥胖等健康问题。

慎给孩子贴“多动症”标签

仇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沈晓明教授前不久在做“教育中的医学问题――一个发育儿科医生眼中的教育”的演讲时指出,有门诊调查发现70%多动症被误读误判,老师和家长应慎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且大多数多动症是可以治愈和缓解的。

沈晓明为上海市副市长、国家重点学科(儿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世界卫生组织新生儿保健合作中心主任。据沈晓明介绍,调查有关医院门诊发现,每年多动症诊断的高峰都是在9月份,且只有30%以多动症就医的孩子最终被确诊为多动症。沈晓明说,学习不好的孩子常常有多动样症状,除了夸大宣传外,教师的误读、误判也是孩子被错误贴上多动症标签的重要原因。美国有关调查就发现,教师倾向于滥用多动症标签以推卸教育的责任。

沈晓明表示,多动症的诊断非常复杂,非专科医生很难把握。而错误地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浪费医疗资源,给孩子和家庭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更严重的是教师和家长容易产生“放弃”心态。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一些家长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反映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不能持久地从事某些活动,过于好动,有些家长甚至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呢?家长们的话也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有的幼儿过分好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专心,以致影响了学习及发展,他们有的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有的被扣上问题幼儿的“帽子”,对此家长十分担心和烦恼。其实很多幼儿并非人们所说的“多动症”,而是幼儿的多动症倾向行为,通过耐心的教育和引导,正确的矫治和影响,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会逐渐改掉多动症倾向行为的毛病,慢慢养成注意力集中和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二、文献综述(多动症与多动症倾向的区别)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了解到儿童多动症是指儿童注意障碍和注意障碍伴有多动的一种病态行为。又称为轻度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注意缺损(简称ADD)、儿童行为问题等。对于多动症的界定范围是指大脑无明显病变,智能正常,但有自控力差、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的儿童。一般说来,孩子喜爱活动是生理上的特点,他们进行或参与的活动总是有动机、有目的的,因而是可以自我克制的。“多动症”患者不但多动,而且他们的“动”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出现的,很难自我克制,这就超出了正常的生理范围,成为一种病态了。而多动症倾向行为不是疾病,只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具有和多动症儿童某些相似的特征,但有本质区别。多动症倾向幼儿的主要表现在,活泼好动,经常违反规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减少,注意力增强,能专心学习,性格开朗,胆大顾虑少。虽然这只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至于到疾病程度的严重性,但如果采取放任态度,久而久之,幼儿对任何事物都难以集中注意力深入学习,自控力差,没有规则意识,在学习和发展上造成严重影响,有可能变成多动症,所以对多动症倾向幼儿行为的关注以及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三、当前多动症倾向儿童的现状

在每个幼儿园或多或少都有些多动症倾向的幼儿,多动症倾向幼儿的管理是最让老师头疼的,老师对这些孩子心急如焚,如何矫正和引导多动症倾向幼儿,值得我们思考。形成多动症倾向的成因有以下几点:

1.祖辈、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幼儿任性、随心所欲的个性。

2.家长在家注重幼儿的生活饮食起居,而忽视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过分地自由,让他缺少自控力,做事三心二意,不能有始有终。

3.幼儿习惯了事事由家人包办代替,从而使他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

4.教师态度及教导方式,作为教师任其自然,不忍心责罚,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幼儿的失控行为。

四、如何对多动症倾向幼儿进行矫正与引导

1.走进孩子的心,用爱心交换信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注意力的训练,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来激励有多动症倾向的幼儿。

2.用细心发现亮点。多动症倾向儿童并不是一切都差,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教师应擅于发现其“闪光点”。

3.用耐心期待蜕变。多动症倾向行为的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控能力差,缺乏毅力,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会出现反复动摇现象,因此多动症倾向行为儿童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次教育或辅导就能奏效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履行游戏角色职责,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提高多动症倾向儿童的自制力。

5.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及时表扬,耐心引导。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幼儿在生活、学习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及时进行肯定与表扬。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及时给予引导与提醒。

6.通过干预家庭的教育方法,加强家长与老师的合作,改善儿童的多动症倾向行为。父母对孩子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父母最好自己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和老人接触的时间最好少一点,过多的溺爱会加深孩子飞扬跋扈的性格。

五、反思

孩子多动症倾向不是有意的顽皮,而是对自己的行为难以控制,经过一阶段的多动行为矫正与引导,个别幼儿的多动症倾向行为会有极大的改善,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弱,是多动症的某些表现,具有多动倾向,而不是多动症的行为病态,不能随便给幼儿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影响他们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

教师不能忽略多动症倾向孩子的行为,应了解多动症倾向孩子注意力集中困难的特点。老师的教育最好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仔细耐心地帮助幼儿,对幼儿微小的进步要加以肯定,不时的鼓励会让多动幼儿对自己充满自信,也会渐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心,这样会让他逐渐知道做任何事都要顾及周围人,而不会孤僻行事,任自己乱动乱跑,最后在老师的监督下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教育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创造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合作的机会,多鼓励他去自由地交谈,让他在这样的情形下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家长和教师对孩子多动症倾向行为的态度和做法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和教师都应积极引导和教育,用爱心对待孩子的缺陷,用细心发现孩子的亮点,用耐心期待孩子的蜕变。

参考文献:

[1]克琳・亚历山大・罗伯兹.多动儿养育完全指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1.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4

关键词:多动症;幼儿;教育

儿童多动综合征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儿童,发生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与学习困难的症状。

对于一个多动症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他的行为在集体生活中会显得非常突出,这种的特殊性将会给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带来重重困难。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经验,对多动症的孩子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在这方面,幼儿园的老师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用科学的方法矫正孩子的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

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我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我担任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时,对班级多动症幼儿翊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我的关心与耐心教育之下,他能逐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游戏、学习。我的这份特殊的爱终于让这个特殊的孩子在我们身边正常地生活。

翊翊刚入园的时候,话不是很多,就是不喜欢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整天在活动室里走来走去,有的时候还会钻到桌子底下。那双小手摸东摸西,只要是他经过的地方总是一片狼藉。刚开始班里的小朋友把他当成和大家一样的小伙伴,想和他一起玩玩具,可没多久大家就不敢和他玩了,因为他总是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抢不到就伸出拳头打人。我为此找他时,他又叫又嚷,不断地抓自己的头发,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我平时就注意追踪他的言行,发现他特别喜欢唱歌、跳舞,人越多越兴奋。于是在一次游戏活动时间,我就对孩子们说:“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好!”孩子们显得很兴奋,“老师弹琴,请翊翊小朋友边唱歌边找好朋友。”一遍游戏过后我问小朋友们:“翊翊唱得好吗?”“好!”“那你们愿意和他一起做游戏吗?”“愿意!”翊翊一听到老师和小朋友的表扬,立刻兴奋得手舞足蹈,游戏的热情十分高,小朋友们很快接纳了翊翊,大家玩得很开心。以后不管是音乐活动,还是我们的区角游戏“哆来咪”,我都鼓励他尽情地表现,并在同伴面前表扬他,这样既让小朋友们了解了翊翊的优点,接纳他,同时也让翊翊知道大家都在关注着他,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时才能体会到。

开始在幼儿园午睡了,翊翊的妈妈带来了一个塑胶袋,原来里面装的是短裤,翊翊的妈妈说宝宝会尿床,于是我们每天午睡前都会特意地带着他去小便,可是每天翊翊还是会尿床。怎么会这样呢?通过每天不同时段的观察,我们发现翊翊总是每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尿床,于是我们每天下午两点钟会叫醒他,让他小便,一段时间后,翊翊尿床的次数少了,可是每次两点钟叫醒他时,由于正是熟睡期,他总会哭喊,弄醒许多小朋友,起床小过便后,他就怎么也睡不着了。翊翊最喜欢听的音乐就是《小哪吒》,于是我事先就用MP3从网上下载了这首歌,每天会提前让翊翊睡觉,两点钟在叫醒翊翊时我们就把耳塞塞进他的耳朵,把声音放得小些,让他能安安静静地醒来,等他小便完后,就不让他再到床上去了,我让他穿好衣服起床回活动室,这时我发现“动个不停”的翊翊会帮小朋友把小椅子从桌子上放下来整理好。对老师来说这是多好的教育契机呀。于是在全体幼儿午睡起床后,我把翊翊请到大家面前,表扬了他,并鼓励小朋友向翊翊学习,多为大家服务。现在虽然活动时翊翊还是会走来走去,动个不停,可他经常是在忙着帮老师、小朋友做事,是个勤劳的翊翊。

有关多动症与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显示,多动症的发病因素中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要治疗翊翊的多动症,就要做好家长工作。

(1)要尊敬家长,平等地对待他们。(2)多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做他们的朋友,从心理上进行诱导,语言婉转恳切,让家长接受,千万不要激怒他们。(3)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了解他们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素质。我经常与翊翊父母的沟通交流,通过多方面交流,提醒他的母亲与幼儿园要密切合作,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幼儿,正确的引导幼儿,对他正确的行为要给予肯定并强化,同时有意识地让幼儿参加一些安静些的活动,如,绘画、手工、下棋等。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5

自2003年开始诊断的第一例自闭症患者至今,新疆已有超过600例被怀疑或确诊的儿童自闭症患者。因为缺乏一个专业机构去做这些儿童的工作,尤其是最基础的调研工作都无法完成,现在新疆患自闭症儿童的数量、现状等基本情况都无法掌握,他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7月10日,在米东区培智学校大门外的篮球场上,8岁的鹏鹏蹲在篮球场上,将自己撕碎的纸片按照递增的顺序排列,旁边和他一般大的伙伴们和老师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但是这一切都和鹏鹏无关,他只专心地排列自己的纸片。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干什么。培智学校校长李君玲说,如果没有人打扰,鹏鹏能在操场上蹲一整天,不吃饭,不喝水。

在乌鲁木齐喀什西路专门培训自闭症儿童的爱心园的教室里,桌面上一边摆放着没有笔套的水彩笔,另一边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笔套整整齐齐地码着。小森的任务在常人看来很简单,只要准确拿起彩笔,套在相对应的笔套上就可以了。但是,当坐在对面的老师拿起黄色的彩笔时,小森的手指在笔套堆里踌躇半晌,挑中了蓝色的笔套。老师轻轻敲了敲小森的手,指了指黄色的笔套,小森犹豫了一小会,缓慢地拿起黄色的笔套,笨拙地套在笔上。也就是说,12岁的小森对颜色没有任何感觉。

这些孩子都是自闭症患者,又称孤独症,他们似乎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医学上,自闭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联合国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截至目前,所有基于自闭症的研究几乎是猜测和推断,自闭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自闭症是由基因控制。乌鲁木齐爱心园的园长郭丽试图用最朴素的语言让人们理解这种“抽象的”病患:人与人构成社会是因为有规则,包括法律、习俗、规范等,人会随着大脑发育逐步理解这些规则,按共同规则行事,才能交往,才能为社会接纳和认可;但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很难接受这些规则,他们在使用语言、表情、动作这些表达工具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而他们的感情世界,也因不能遵守人们共同的情绪规则,而变得让人难以理解。

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保科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始诊断的第一例患者至今,新疆已有超过600例被怀疑或确诊的儿童自闭症患者。而自治区残联康复部部长赵雪莲表示,因为缺乏一个专业机构去做自闭症儿童的工作,现在新疆乃至全国,孤独症儿童的数量、现状等基本情况都无法掌握。

家长:挣扎在痛苦的漩涡中

娜娜又将屎尿抹得满身满脸都是,在屋里地板上,到处都是娜娜的大小便。娜娜没觉到脏,对着地板呵呵地笑着。张丽娟看到这一幕,终于发怒了,她扳过娜娜的身子,对着娜娜的屁股狠狠打了两巴掌。娜娜“哇”地一声哭了,看着委屈的娜娜,张丽娟心里又是后悔,又是难过。

自从娜娜被诊断出自闭症后,来自阿勒泰的张丽娟一刻都不曾离开她。为了给女儿治病,已经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并且负债累累。在没有进入爱心园之前,张丽娟时时刻刻都牵着娜娜的手,为此,她甚至不敢喝水,因为喝水就要上厕所,每次去厕所拉着娜娜真的不方便。孩子的父亲,因为粉碎性骨折如今还躺在床上,为了娜娜,张丽娟只身来到乌鲁木齐,在娜娜所在的爱心园当了一名清洁工。张丽娟的工作间和娜娜的教室之间的距离不足15米,这个清洁工的工作对张丽娜来说是幸福的,既能赚到孩子的治疗费,又能天天看着孩子。

这些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倾其所有,竭尽所能。

父母不在了,孩子怎么办?

在郭丽的爱心园里,40多个孩子每天都需要父母的陪伴,因为爱心园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培训,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但是自闭症是一个终身疾病,倘若有一天,当孩子们的父母老了、去世了,孩子该怎么办?这几乎是所有的自闭症孩子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也是目前的自闭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目前新疆乃至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中国自闭症患者数量的统计,但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显示,每100名8岁美国儿童中,就有1人患有孤独症。这一特殊人群的照料问题,已经显得愈发重要。

自治区残联康复部的赵雪莲说,虽然自闭症已经被列入了精神残疾的范畴,但我区很多医院还不能进行自闭症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主要培训机构还是以民办力量为主,两家自闭症儿童训练学校都是由自闭症家长自发创办的。而一些培智学校也只是在探索阶段,不少南北疆的患儿父母不得不千里迢迢跑到首府来学习如何与孩子沟通。同时由于自闭症训练的特殊性,每个孩子至少需要一名专门的老师辅导,所以资金及师资力量又成为民办培训中心最大的困难。

另外,我区虽有聋校、盲校、培智、脑瘫等特殊教育学校,但惟独没有一所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学校,各中小学校也没有专门为自闭症儿童开设的班级,患儿多数只能呆在家里,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一些孤独症儿童不得已最后进入培智学校。但他们与智障儿童又有一定的差别,康复训练便由此中断,最终结果是,孩子越大自理能力越差。受困的还有整个家庭,对自闭症儿童的歧视和不理解,让很多患者家长不愿也不敢带孩子出门,生活也日益封闭。

不愿放弃的努力

面对自闭症患者,无论多难,很多人都不曾放弃过努力。

在采访中,李君玲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两个人的名字,甄岳来和方武,这两位都是中国自闭症教育的专家。甄岳来教授的女儿李景琳两岁时患病,但是经过教育,如今已经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来自台湾的教育专家方武,在台湾创办针对2岁至20岁自闭症孩子的教育,教会2岁至10岁自闭症孩子们学会生活自理,教会10至16岁孩子们学会一项技能,然后再针对孩子们的技能开办福利厂,生产产品。方武的学生生产的精油香皂,如今已经走进了上海世博会。

培智学校的教师董伟刚刚从重庆听完方武教授的课程回来。他告诉记者,重庆已经开始着手以方武教授的模式教育学生了。李君玲也正在向米东区申请,按照方武教授的模式办一所学校,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李景琳曾在送给李君玲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道,“有您,孤独症孩子就有希望”。在李君玲看来,这句话不单单写给自己,也写给所有从事自闭症教育的人。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6

小柳看到报刊上有关多动症的报道,将3岁儿子鹏鹏的行为与其逐条对照,越看越觉得像是多动症。于是,带着孩子到康复科门诊咨询医生,说:“我家鹏鹏特别爱动,除了睡觉,任何时候都在动,不得停,家里人都觉得他精力过于旺盛。他是不是患有多动症啊?”据小柳介绍,每次去户外玩耍,鹏鹏总是跑来跑去,没有一刻停下来过。然而医生通过相关检查,发现鹏鹏一切正常。告诉小柳,鹏鹏活泼爱动是事实,但绝对不是多动症,请不要过于担忧,自然带养即可。

关于儿童多动症的科普宣传深入普及,许多家长只要觉得孩子爱动,就怀疑孩子患了“多动症”。我们在门诊中,甚至接诊过1岁半就被怀疑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其实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好动不一定是多动症,家长对此不要有认识误区。

多动症临床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该安静时静不下来、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参与事件的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为特点。半数患儿4岁或4岁后起病,约1/3的患儿伴有学习困难和心理异常。临床表现可以出现得很早,如自幼睡眠不安、喂养困难、脾气不好等。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或小学时,症状更趋明显。如常发现孩子喜欢激惹周围的小朋友,在班上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即便是感兴趣的事也不能坚持,不能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作业完成不好,等。其多动具有发育特点,以学龄前和学龄期最为明显,随孩子发育成熟而渐趋好转。少年期多无症状,但注意力不集中却可持续存在。其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智力测试其智商基本正常。医生可通过注意力测试、行为评估等相应的神经心理学检查及体格检查,并结合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行为的评估而明确诊断。

年幼的孩子正处于对世界的探求阶段,一般都活泼好动,喜欢爬上爬下,不动反而不正常。只要该安静的时候能安静下来,对感兴趣的事情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没有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就不必担心。此外,家长要注意教育方法,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刺激,如歧视、辱骂等;老师教学中应适当照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注意养成生活规律。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要过于担忧孩子的活泼好动而随意给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以免适得其反。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7

关键词: 孤独症 产生 矫正

1.幼儿孤独症的概念

幼儿期一般指三到六岁这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形成初步的个性,也具备了基本稳定性格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幼儿以后的发展甚至一生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幼儿的个性初步形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所以,刚入园的幼儿对新的环境适应能力差:有些幼儿则胆子小,心理比较脆弱;有些幼儿的智力发展缓慢;还有的幼儿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不合群,等等。不仅如此,这些幼儿在家中也不大喜欢与家人说话,性格比较孤僻。其实这些都是幼儿“孤独”的症状[1]。

1.1什么是幼儿孤独症

堪纳(Kanner)在1943年总结出孤独症儿童的最主要症状:(1)这些孩子与他人没有情感的接触;(2)他们对生活中的同一性有着近乎强迫性的执著;(3)他们往往没有语言,或者只有一些没有沟通意义的声音;(4)这些孩子可以有正常的智力,有的甚至有超常的智力;(5)他们有着正常的甚至是吸引人的外表;(6)发病期通常是在幼儿期[2]。

1.2幼儿孤独症的特征

大多数的儿童在幼儿时期已经体验到了孤独,并有了孤独体验。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孤独症的某些特征,这些孤独体验影响着幼儿的正常生活。幼儿孤独症到底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1.2.1认知功能不均衡

孤独症幼儿的认知功能会出现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直接表现就是孤独症儿童的某些能力与同龄孩子持平,甚至于超出同龄孩子,但同时又有些能力要比同龄孩子差很多。

1.2.2语言及沟通障碍

孤独症幼儿在语言及沟通方面有重复语言的现象,而且这种重复别人的语言也是很机械的,不会使用主动性语言。还缺乏与人一来一往的交往性语言,非语言性表达能力差,不能理解嘲讽和反话。

1.2.3兴趣狭窄

孤独症幼儿的兴趣非常狭窄,但他们的强度和集中度异常,可以一直不变地喜欢几个固定的东西,对感兴趣的东西一次可以专注地玩上几个小时。

1.2.4注意力分散

孤独症幼儿兴趣和集中力常在某一点上,不能注意到外界的其他事物,通常按照自己的喜好注意事物。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能追随老师。

1.2.5社会交往障碍

孤独症幼儿往往不合群,总是自己一个人玩耍,害怕与别的小孩子交往,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小圈子里,但他们内心是想和别的小朋友建立友谊的,可由于他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其他孩子,不理解对方的感情反应和需要,不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非语言性表达,如点头、微笑、瞪眼。

2.孤独症产生的原因

孤独症幼儿的行为方式与其他正常幼儿的行为方式差异非常大,专家普遍认为这些症状肯定是以一些生理上的异常为基础。同时,家庭和学校环境也可能是某些幼儿产生孤独的原因。

2.1遗传因素

由于孤独症是一种相对罕见的障碍,因此在遗传学方面难以搜集广泛的数据。但有研究发现,大约10%的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存在其他患病的儿童。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的共同患病率为36%,异卵双生子为0%。另外,在同卵双生子中,如果一个患孤独症,另外一个存在认知障碍的比例为82%,而异卵双生子的比例则为2%。因此,孤独症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2.2父母心理的因素

早期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的父母似乎是内向、冷漠、理智和谨慎的。他们给孩子创设了一种“情感冰箱”的环境。研究者认为,父母的行为倾向转移给了他们的后代,即可以从孩子身上找到了父母的冷淡,而父母的小心、谨慎则反应在孩子的重复上[3]。

2.3学校环境的因素

刚入园的儿童对幼儿的环境会感到陌生,而且在学校的相处环境也非常重要,如:被同伴拒绝;缺乏交友的社会技能和知识。此外,受同伴欺负(如受作弄、身体上的攻击、语言上的辱骂)的幼儿园孩子,比不受欺负的孩子更孤独、更忧伤、对学校的态度更消极。所以学校也是幼儿孤独症形成的一个原因[4]。

3.幼儿孤独症的预防和矫正

幼儿孤独症严重影响到幼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到幼儿以后的发展,所以在幼儿期对幼儿孤独症的预防和矫正显得非常重要[5]。

3.1幼儿孤独症的矫正

3.1.1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

幼儿园是幼儿最重要场所之一,幼儿园最重要的角色是老师,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都来关心、帮助孤独症儿童,主动和孤独症儿童一起玩,这样会使孤独症幼儿产生愉快的体验,有助于他们走出自我的世界。

3.1.2对孤独症幼儿的不良行为在宽容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孤独症幼儿的行为差失,常是他们在困惑、迷失或震惊的人生体验中寻求生存的结果,他们大多不会解读别人的反应,因而生存也比一般人辛苦。

老师要做到对幼儿孤独症的行为心中有数,对其宽容一些,不要立即采取严厉批评,要让孤独症幼儿感觉到温暖,慢慢地引导他们,教导他们,逐步改掉不良行为。

3.2幼儿孤独症的预防

做好幼儿孤独症预防对于减少幼儿孤独症的产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防患于未然,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为幼儿以后的人生发展作好铺垫。

3.2.1教师的批评和表扬应适时、适度

因为幼儿的情绪非常敏感,具有起伏性和反复性,所以生活中教师在批评幼儿时能够掌握好分寸,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与其进行交谈。

3.2.2建立温暖、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校园文化

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温暖的相互尊重的集体氛围,是学校成为幼儿的重要社会支持系统,在班级中使每名幼儿都能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并能与集体中的其他人融为一体。

3.2.3指导父母掌握调适方法

父母的关怀与爱会给他们以稳定的安全感和信心。当孩子情绪困扰时,家长的理解与疏导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由于情绪低落中的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阴暗面,因此家长可以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坚持不懈地提示孩子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并设法重新激发他们对事物健康、积极的追求。

4.结语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三到六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这三年时间刚好是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如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在这个关键期里接受合理的教育和训练,他们就完全有可能走出自闭,不仅可以变废为才,而且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里仅探讨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教育问题,但不是说单靠幼儿园就可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家庭更需付出艰苦的努力,也就是说对他们实施融合教育才是帮助他们走出孤独的惟一途径。

参考文献:

[1]FRITH U,HAPPE F.Autism:Beyond“Theory of Mind”[J].Cognition,1994,50,(1-3):115-132.

[2]牟群英.儿童孤独感的产生及矫正[J].早期教育(教师版),1992,11:2-3.

[3]石庆馨,王争艳,张侃.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06:416.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8

【关键词】孩子孤独症;悉心呵护;由衷赞赏;适当惩罚

2008年9月,2014级2班的孩子们都入学了。一天下午,一位老人领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来到办公室找我报名。小男孩那漂浮游离的眼神,莫名其妙的语言,出其不意的动作让我瞠目结舌。然而,从小旭站在面前那一刻起,他就成了我的学生,一个我无法放下的学生。

每天清晨踏入学校,那个胖胖的男孩总会或坐或站等在某处,得去牵他进教室;课间十分钟,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时常会躺在走廊里,忘乎所以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玩着;打扫教室时,那张课桌上总是会堆满大小不一、皱皱巴巴的废纸,抽屉和书包一片狼藉,不堪入目;每次放学,整齐的队伍旁总有一颗电子似乎围绕电子核在自由移动;班上的任何批评与表扬都有了更多的标准……因为我知道,小旭是个尤其特殊的孩子。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获悉他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爱,陪伴他最多的就是那台小小的电视。小旭的孤僻不合群,曾被医生诊断为发育迟缓。我应该怎么做他的老师?我必须得面对这严峻的考验。

一、悉心呵护,感受温暖

我再一次求助百度,了解到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孤独症儿童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训练能够使其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甚至可以在接受培训后从事某项工作而达到自立。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干预工程,需要训练者有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和恒心。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几乎在他们成长的全过程都需要伴随训练矫治。只要坚持正确的训练,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人们认为不可能学会的东西,具备人们认为不可能具备的能力。美国孤独症研究所所长瑞姆兰博士曾经说过:“当你面对孤独症患儿时,要努力去感觉他这一段时间又学会了什么。”如果听之任之,孤独症儿童往往会出现愈加严重的情绪、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使得社会甚至家人都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们。由于被他人排斥,孤独症儿童的挫折经历就会越来越多,这就将进一步把他们推向更加自闭的状态。

此时,我明白,得用爱来温暖孩子孤寂的心。于是,我脑海中渐渐萌发一个信念:不排斥,不歧视,悉心呵护,让小旭和我班的54个孩子一样在红旗完成小学学业。我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尤其是当孩子感到别人都不理解他时,要更多地体贴关心他,站在他的立场倾听他的心声,在温暖、亲密的环境里,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心理兴许会逐渐消除。我要用极大的耐心与恒心,在六个春夏秋冬的汕Ф喔鋈兆永锴R着他,坚信这迟开的花朵也能绽放生命的光彩。

二、由衷赞赏,找回自信

众所周知,孩子是夸出来的。通过学习,我明白自闭症的孩子往往会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自卑是自闭症儿童的强力杀手。因此,一个表扬、鼓励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异常行为和心理意义非常大,它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孩子的重要的方法。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特别是自闭症孩子,更需要给予鼓励和夸奖。从教三十多年,我早已习惯对着孩子由衷地说出“宝贝,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然而,小旭和54个孩子同处一室,要夸奖他并不简单,必须善于发现他的每一个小进步,即使是不起眼的难得一次的拿出课本上课、偶尔一次交了作业、交出的试卷稍微平整一点点,我也会用及其夸张的言辞鼓励他。此时,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小旭的脸上。

夸孩子,别夸起点和聪明,得夸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如果总是笼统的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只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孩子的点滴,才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如何努力。正因为如此,55个孩子都读懂了我的心,教室里常常自发的响起对小旭鼓励的掌声,小旭的笑容更多了,进步更大了。真实的情景交往,渐渐让小旭摆脱自我中心,融入了班集体。

三、惩罚得当,矫正不良行为

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得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对患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及时矫正。在学校,54个孩子都是他的老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让他的不良行为在宽容和谐的环境中去得到修正。作为老师,虽不吝赞许,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惩罚也得注意原则和方法。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如果以家庭为基地,取得了家庭成员的密切合作,将会达到行为治疗的最佳效果。

记得曾经临近期末的一段时间。复习课上,小旭显得暴躁不安,以致影响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为此,我一方面和他谈心,提出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耐心与家长沟通,请求家长配合教育,若无改观就暂时让他在家自习,以免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复习。在我的安抚下,在家长的鼓励下,小旭在家自习了两天。同小区同学轮流到他家给他补课,与他谈心,和他嬉戏。我也借家访与他谈心,成为好朋友。在家长、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葵花朵朵这个充满爱的班队中,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慢慢的,小旭养成了安静学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再没有影响过教学秩序,偶尔还会有精彩的作文呈现在我面前。昔日的特殊孩子,已欣喜的成为了一个有集体荣誉感,有强烈上进心和创新思维的好学生。

四、星星闪耀,走向新生

孤独症患者常常有偏好,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天赋,处理感知觉的特征是局限的,而不是全面的,正常人一般将资源优先分配到整体,而孤独症患者偏向于先加工局部或细节。这种与常人的差异,正解释了孤独症患者非常注意局部细节,感知觉处理和鉴别能力较强,感觉输入反应性过高,对环境感觉显示出不寻常的兴趣,这就促成了孤独症患者在某一方面出奇的好。

在校期间,小旭越来越亲近我,一下课就来到讲台边喋喋不休的说着他感兴趣的话题,我总时不时做出回应,及时鼓励和引导。渐渐的,我发现他尤其热爱诗歌和音乐,比54个孩子更爱创作。他给了我们许多惊喜。因此,赢得了同学们赞赏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六年级学习诗歌后,他先后写了“我爱无烟无酒的家”、“爱是什么”、“我想”等诗。“爱,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爱,不言而喻;爱,始终传递。”“爱的翅膀在你的身上,爱的责任在你的肩上。”句句表达着他对爱的纯真感悟。“歌声真像一杯美酒,有时让人陶醉,有时让人兴奋。”“用我的手脚,打起精神的节奏。”处处感受到小旭对音乐的疯狂热爱,“六一”时,他还上台参加了学校的卡拉OK大赛,获得优秀奖。2014年六月,小旭和班上54个孩子一起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小学学业。

六年,小旭在包容、鼓励和关爱中快乐成长。我深深明白,没有那54个孩子的合力相助,就没小旭的耀眼光芒。一位已经帮助自己患孤独症的女儿成功地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德国母亲感慨地说:“孤独症的孩子能走多远,只有上帝知道。”我想知道,在中学学习的小旭今天又学会了什么?

【参考文献】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9

                       ——读《真爱是金》有感

     题记:把你们的爱分送给更多的孩子吧!

                                ——巴金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爱的教育研究会编的《真爱是金》时,我深深地被巴金先生的叮咛感动了。作为夏老“爱的教育”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是否已把足够的爱分送给更多的孩子呢,教育更多的孩子也懂得爱呢?

当我看到,陈肇君同学写的《老师说我多动症》这篇文章时,我感触颇深,甚至有些惭愧,心中不免泛起一阵阵涟漪。是呀,我们身边的孩子,经常有被我们老师说是“多动症”的。我真有幸看到了这被老师说为“多动症”孩子的心声,他说的这几句话,我记忆犹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我‘多动症’,其实我并不是这样,我自己能控制自己,做有兴趣的事时,我是不多动的。比如我拼拼图时,往往一坐就是一两小时,全身心地投入而忘记做小动作了……。”

此时,我热泪盈眶,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小徐,每节课上他几乎都在做“全身运动”,自控能力极差。尽管我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劝导、教育。曾经还要求他妈妈带他看心理门诊,可都不见成效。为了找到教育他的最佳方案,多少个夜晚我辗转反侧。

那时,我终于明白了……于是,我耐心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几天,我终于发现了,小徐他特别爱做纸飞机,当他做纸飞机时,任凭别的小朋友怎么吵闹,怎么玩耍,他都“不放在眼里”,还是那么专心致志做他的纸飞机,此时他再没有上课时的“全身运动”。我非常欣喜,原来不少被老师认为“多动症”的孩子,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时,是不多动的。于是,在生活上,我对他关怀惫至;在学习上,对这位同学进行“重点保护”,要求班干部及其他小朋友也帮助他,给予集体的温暖;课堂上,我尽可能给他发言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对他取得的点滴进步,不时地鼓励、引导……终于,奇迹出现了,小徐真的课堂上比以前少动了,我也相信他一定能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他不是“多动症”的!

是啊,正如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溶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钥。”

然而我们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每每此刻,我们心中也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

夜阑人静,耳边又传来那熟悉的歌声 :

任风/翻阅背影的日子/烛光将记忆/摇曳成孩子的身影/夕阳/便凝重了教师魂...... 

多动症小孩的教育篇10

执笔:王莉 白艳 王晓萍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亦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从1911年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r Blener首次提出,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利奥・肯纳(Leo Kanner)命名为“婴幼儿孤独症”,一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所关注。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诊断出中国首例孤独症儿童,首先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关注。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纳入培智学校的科研领域。以后逐渐在教育界、康复界、心理学界引发了对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性探讨和研究。

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2001年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来自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但国内对儿童孤独症的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全国性的专项普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从事训练辅导的专业人员不足3000人。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对弱智、听障儿童如何实施“融合保教”问题进行过研究。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3~6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干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而这个阶段刚好是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在这个关键期里接受合理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早期干预和教育训练,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并逐步融入社会,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西方教育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普通儿童进行沟通和社会互动”。融合教育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由于受理念、师资和具体操作层面等因素的局限,“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我国目前孤独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以及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多数是将孤独症孩子单独分班,其优点是便于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强化训练,但它的缺点也显露出来――这种模式把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使这些孩子未来回归社会时困难重重。

近几年来,我园不断发现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入托,曾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我们决定以2004年入园就读的两个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为依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针对性训练等手段开展了为期5年的研究,观察、记录、分析早期干预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人士、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通幼儿园及小学的教师提供适当的教育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孤独症的治疗中,行为心理学的干预方法在学术界、患者及家庭,以及有些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均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较为常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强化疗法、自然疗法和团助疗法。自然疗法强调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应当在自然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进行,并应尽量安排非残疾儿童加入到训练过程中以起到示范与强化的作用。如果说强化疗法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学得具体技能见长的话,自然疗法则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主体性和行为的自然性而别树一帜。

2、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尝试用融合教育的理念,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将孤独症儿童纳入正常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普通班级学习,使他们成为班级中普通的一员,将特殊教育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美术、音乐、感觉统合几个领域的元素整合,以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为基础,以语言交往训练为核心,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最终目标,研究孤独儿童随班就读的早期干预策略,从而探索一种积极、安全而有效的融合教育途径。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测验法: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研究对象实施前测后测,评估和对比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1978年由Krug编制,1989年引入我国,采用问卷形式,由养育人填写。该量表共有57个项目,分为五个维度:生活自理(V)、语言(L)、躯体运动(B)、感觉(s)和交往(R);《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由E.Scholper,R.J.Reichler和B.R.Renner1980年编订,在实际操作中,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的病历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15个评定项目,每项都有详细的说明以利于评定者的操作:有1、2、3、4四级评分标准,分别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每一级评分标准也有详细的说明。

两量表皆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杨晓玲等(1993年)研究发现,ABC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量表可靠性要求,且性别、年龄因素对量表影响不大,可以在我国运用;王子才等(2002年)发现ABC量表的阳性符合率为80%;王瑜、王贵菊、王玉玮(2003年)发现ABC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CARS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95%。因此,本研究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来评估、比较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够确定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参与式观察法:带班教师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实际观察,对他们一天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所有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

确定由带班教师和家长每周为孤独症孩子写好观察记录,跟踪积累资料,建立“发展档案”。这样做,一是便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真实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二是便于同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沟通,有利于孩子后继教育的信息反馈;三是免除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与家长面谈,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彼此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四是可以让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干预措施:五是为课题的研究积累基础性资料已供分析研究之用。

带班教师每日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记录,包括社会性、认知能力、艺术感悟、自我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并简单给予评价。

我们利用“本周情况总结与下周安排表”让随班教师把一周的观察记录做一小结,让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汇总,便于家园双方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对孩子本周的总体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 针对下周的安排双方可以交换意见。如下表

(3)访谈法:访谈家长――对孤独症幼儿家长进行单独的非结构性访谈,了解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指导。另外,在干预实施过程中,针对幼儿的问题多次与家长进行讨论和协商;访谈教师――针对被干预的问题多次与教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和讨论,目的是了解教师眼中的幼儿,以及孤独症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访谈孤独症孩子的伙伴――通过与融合班其他孩子进行交谈,了解同伴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程度和看法。

三、干预过程

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时所秉承的理念是改善他们不良的发展现状,使其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正常化。其中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丽丽(化名),女,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8月生,出生时未见任何异常,体重6斤。出生后主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2003年9月1日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异常行为,因为丽丽有一个患有严重孤独症的姐姐,所以她的父母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孩子也存在异常,但在西安多家医院进行诊断、咨询,都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宁宁(化名),男,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5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家庭成员的学历高,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宁宁2岁以前主要由在陕北老家的爷爷奶奶照管,2003年9月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其个体差异,曾由家人带去到西安、北京做过咨询和诊断,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训练的内容

我们针对两名幼儿具体情况制定了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采取适合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如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情绪和行为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

两名幼儿大多时段都和普通儿童一起上课、活动,部分时间接受专业教师的干预训练。两名幼儿均被安插在幼儿园普通班内随班就读,班内配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和教育训练。同时,园内还配有两名专职感统训练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治和训练。

3、干预方法和途径

(1)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的怀抱。

孤独症幼儿的康复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因此,一定要让孤独症幼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是充满友好的。我们先让孩子认识班里的1~2名小朋友,然后让他(她)从小朋友中找出那个同伴。如,老师说“把点心给媛媛!”,要求他(她)先准确的找到媛媛,再把点心送给媛媛,然后,我们再教他(她)逐个认识班里的其他小朋友,慢慢减轻他的心理压力,逐渐融入集体之中。

根据丽丽无意识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她跟前给她讲故事,和她拉家常,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她有意识记忆,在“狐狸蒙上眼睛”和“丢手绢”游戏中,老师请她当主角。在游戏“狐狸蒙上眼睛”中,请她闭上眼睛,当音乐停止时,发现谁动,让她指出来并说出姓名,她说不出来时,老师教她,让她记住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在中班结束后,班级上小朋友的名字她都能说出来。

我们要求老师和同伴能够及时给孤独症幼儿的鼓励、表扬和拥抱,使之产生亲近感。事先,我们向孩子们说明:这两位同学和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她)有很多地方很特别,需要我们一起帮忙。他可能有时很健忘,需要我们提醒准时进教室;更可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不喜欢别人碰他的东西;有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大叫、下座位、扔东西等……但他们是咱班上的小朋友,如果他(她)发脾气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孩子们激发出很多有创意的处理方式:有一起玩的愿望时,除身体的靠近,还不时拉拉手,用眼睛看对方;教他们和同伴一起坐下、一起拿取玩具、一起哈哈笑等玩耍和相处的方式;他们有异常的举动装作没看见……毕竟,要孩子们一味的包容,倒不如协助他们学会和特殊孩子相处之道!班级老师还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别的小朋友来共同帮助孤独症患儿,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

教师坚持让两名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嫌弃,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难度的活动或游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适时的教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技巧,避免其不当行为频繁发生,其他教师或幼儿不过多包办替代。

针对两名幼儿有打人、自虐等不良行为,教师在开始时就对他们讲清楚如果继续打人会受到什么惩罚。也在日常观察中摸索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打人或自虐倾向,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预防。

(2)家国配合,开展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训练。

孤独症儿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家长是幼儿生活的亲密接触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幼儿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同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需要诸多因素一起加入到对该个体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活动中来,尤其是家庭的配合。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幼儿的良好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事半功倍的作用。宁宁的母亲是大学的副教授、科研骨干,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吸收她参与“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丽丽的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十分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家长的职业优势,共同制定训练方案:首先,通过家访了解、分析幼儿现状,建立了幼儿的个案记录;其次,教师和家长分别给孩子制定教育的短、长期训练方案,如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等。幼儿园安排孤独症儿童每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一小时,然后进行语言个别训练一个半小时,做素质操、运动课和精细课(绘画、积木建构、剪贴等)一小时,其余时间随班就读施行融合教育。家庭每天都应配合幼儿园按照训练方案实施训练,教师分析训练效果,然后两者进行比较。

(3)采用适宜的方法,强化孤独症孩子的良好行为。

用奖赏正确行为(强化正确行为)的方式去消灭或杜绝不正确行为的方法。宁宁喜欢把洗面奶、洗发露倒出,常常有哭闹等行为,宁宁的妈妈就采取惩罚的方法来对待他,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出现自伤行为。老师发现后及时提醒家长营造一种不理不睬、孤立的气氛来对待不适当行为,而奖励适当的行为多用。在训练中当宁宁哭闹时,只要他有五分钟的安静我们就用强化正确行为的方法说:“好安静、听得好认真”等去表扬他。教师让家长给孩子做简单易做的事或是他能做的事,然后表扬他完成了任务,以此用表扬来替代对孩子的训斥。

(4)利用运动器械,对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幼儿难以安静和习惯性的乱跑行为,在教育干预训练中注意运用多种器械交叉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趋于稳定和平衡。例如,玩翘翘板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也要求幼儿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定;玩羊角球、海洋球能较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大运动量的需求:荡秋千也是一项动静结合的项目;钻山洞、过小桥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平衡性,也能满足个案幼儿的活动需求,教师把这些活动动静交替的进行安排,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有意识的安排竞赛或游戏活动,以培养个案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

(5)一对一训练,逐渐改善孤独症幼儿的不良症状

孤独症幼儿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融合班为两名个案幼儿专门配备了特殊教育教师,每天都会有特定时间段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个案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单个项目的训练交流:

孤独症幼儿缺乏目光交流的问题,就采取对视和追视练习――当幼儿不注意与对话者进行目光对视时,教师主动追视他们的目光,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他们和对话者产生目光共鸣;

重视对其大小肌肉动作进行训练,经常和他们进行拍手、跺脚及勾手指、做手指操等方面的练习,必要的时候辅以强制性练习;

用最简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进行语言理解力的训练,同时进行各种口令练习,包括叫名反应、帮老师把东西放好或者取来等等,还利用各种图片等材料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鼓励他们能够慢慢自己说出情绪好坏的原因。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8年5月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孤独症儿童丽丽和宁宁分别实施后测,测验结果如下:

丽丽:CARS测验结果为30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8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4分,57项中有16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3项, 交往(R)4项, 躯体运动(B)7项, 语言(L)1项, 生活自理(v)4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丽丽在语言表达、社交方面进步最大,行为和感情控制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1)是一致的。

宁宁:cARs测验结果为32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11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5分,57项中有 24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1项, 交往(R)4项, 躯体运动(B)5项, 语言(L)8项, 生活自理(V)5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宁宁在感觉方面进步最大,其次是躯体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2)是一致的。

通过历时五年坚持不懈的融合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两名幼儿从最初接受干预训练至今,各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1 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由于受到其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影响,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而这些错误,都会得到正常儿童及时的、不断的补充和修正,使孤独症儿童在轻松的“儿童教儿童”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更加趋于完善。与前期不能主动的表达意愿相比,本研究中的两名幼儿逐渐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比较正确、流利地回答别人发起的提问,可以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要求等。

2、社会性行为有了显著改善

(1)同伴交往能力提高:同最初没有和同伴交往的意识、拒绝和同伴一起游戏、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爱独来独往的自娱自乐相比,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两名幼儿开始逐渐融入同伴生活,同伴之间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都可以接受小朋友的邀请一起游戏、并渐渐喜欢玩游戏;能够主动和教师或朋友打招呼,并能正确的回应对话者的提问;交流时与对话者有了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

(2)情绪表现相对稳定:通过持续系列的干预训练活动,两名幼儿情绪表现上都有较大转变。他们开始的时候行为孤僻、怪异、极易烦躁,当不满或愿望没有达到时,不会主动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而是以大声哭闹或击打他人或自虐等方式来表达意愿,情绪激动时我行我素,不能控制;干预训练后,哭闹现象明显减少,上课时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安静;而且情绪不高时多数情况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原因,很少出现击打头部或咬手腕等自虐现象,坏情绪能够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和转移下很快消失,这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与父母建立依恋感,家长接送时表现出较为高涨的情绪。

3 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了正常的生活常规:干预前两名幼儿都没有午睡习惯(宁宁初来幼儿园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有尿床和拉裤等现象,上厕所时胆怯。),现在基本能照顾自己在园的一日生活――个人卫生、入厕、午睡、正确地穿脱和整理衣物等都能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即使在情绪低落时也能够按照教师的教育指令正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

(2)饮食进餐的习惯逐步改善:进餐过程较之刚入园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不主动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吃蔬菜、吃带皮的食物没有剥皮意识,到现在会自己用餐,挑食、偏食现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会少吃,不存在如以前打翻碗或拒食等现象:有剥皮意识,剥皮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能集中精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餐。

4 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干预训练过程中,带班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切入引导,把音乐和绘画作为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依托,根据相关的主题和单元学习内容,培养他们模仿、创造和想像的能力,同时注意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通过直观、示范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和提高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中,丽丽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但相对较为缓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变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并有参与意识,课堂随意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帮助,完成简单的教育任务;宁宁在学业方面的进步不是很大,特别是与数和计算有关的方面还有些差,但他认字还是很快,已会辨别各种颜色,认识了很多种动物,能和老师对唱儿歌。

五、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两名孤独症幼儿为期5年的融合教育干预,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融合教育是治疗和改善孤独症幼儿症状、帮助其回归生活主流的有效方式。

孤独症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正常孩子接触,是其扩大生活范围,增加社会经验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这些有问题的孩子。

2 幼儿园班级集体是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

在幼儿园班级集体中,教师为幼儿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氛围、教师言行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集体规则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对幼儿行为的规范、班级集体影响力对幼儿个体行为的约束等,形成了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孤独症幼儿和正常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还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同龄伙伴的关爱、老师的爱护,这些都是特殊教育机构所难以达到的,这将使他们在社会能力方面和接受教育方面均能受益――扩大其生活范围,增加其社会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等社会生活技能。

3 孤独症幼儿的训练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家园配合的密切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