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十篇

时间:2023-10-17 17:24:32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1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放射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oppler ultrasound in breast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supraclavicular radiation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Method:30 patients with mastectomy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selected and given radiation therapy.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underwent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Result:After radiation therapy,the number of cases of supraclavicular lymph nodes were significant reduced,the number of the size of the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peak systolic velocity,arterial resistance index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lymph nodes; Radiation 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22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手术是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是患者愈后的重要因素。局部放射治疗,抑制复发与转移是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的关键,正确诊断锁骨区淋巴结有无转移对乳腺癌患者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1]。乳腺癌术后胸壁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在10%~20%,淋巴结数目越多,其复发转移率越高,5年、10年的生存率就越低,而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的监测尤为重要[2]。

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消除、转移情况进行观察是放射治疗疗效评价、后续治疗选择的重要依据[3]。本研究拟采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考虑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肿大为转移时通过粗针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证实。使用三维调强放疗对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进行治疗,在放疗前、中、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使放射治疗医师对治疗方案和照射剂量及时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理的照射剂量,本课题对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疗效的超声进行评价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收治并行乳腺癌根治术的30例女性患者,锁骨区肿大淋巴结经病理学穿刺活检确诊为转移。排除发生脏器转移;锁骨区淋巴结转移不易手术切除治愈;若已行放疗的患者时间最少间隔6个月;不需要全身化疗,仅行锁骨区转移淋巴结放疗的患者30例。患者年龄23~55岁,平均(41.2±5.2)岁;病理类型中浸润性导管癌21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髓样癌2例。

1.2 治疗方法 美国瓦里安clinac23EX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锁骨区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放疗范围为上界:环甲膜水平;下界:锁骨头下缘;内界:(透视下)气管旁;外界:肱骨头内侧缘。放疗剂量DT5000CGY/25次,当患者放疗剂量达到DT50 GY/25次时,锁骨区淋巴结仍有Ⅰ级~Ⅲ级血流,缩野后可继续给予6~10 GY/3~5次放疗。在追加剂量放疗期间出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此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1.3 观察指标 在放疗前、中、后利用使用Philips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对转移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径比、血流阻力指数,内部血流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有效地科学监测[4]。 观察锁骨区淋巴结的内部结构及周围血流情况,在未达到放疗总量时,笔者根据B超诊断停止放疗,该剂量为此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最佳治愈剂量。放射治疗后的复查可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放射治疗时调整治疗计划及剂量的疗效进行评价[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患者放疗剂量达到DT50 GY/25次时,有10例患者锁骨区淋巴结仍有Ⅱ级血流信号;有8例Ⅰ级血流信号;12例无血流信号。有血流信号的18例患者继续锁骨区缩野后给予6~11 GY/3~5次放疗。在追加剂量放疗期间出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此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可不用继续放疗,因为继续放疗可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正常组织的损伤。但是当放疗剂量已经到达规定的最高剂量即DT60 GY/30次时,若锁骨区淋巴结仍有血流,说明患者对放疗不敏感,易出现放疗后复发。

2.1 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前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分布比较 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后,各部位转移淋巴结的例数、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维调强放疗前后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大小、纵横比、多普勒超声特点 经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后,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大小、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动脉频谱阻力指数(RI)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大多数行改良根治术治疗,但术后可复发,部位胸壁常见,复发率为70%左右;而乳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率约为10%~20%。有研究表明,其转移率、转移时间与乳腺癌TNM分期高度相关,分期越高其转移几率越大、转移的时间越早;转移的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手术的组织切除的效用有关,若有癌细胞残留,其转移的几率相对较高[6]。

对乳腺癌转移患者来说,其淋巴结多转移分布至锁骨附近,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锁骨区转移淋巴结均集中于此,与大多数学者统计结果基本相同[7]。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锁骨区淋巴结疾病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可评价活体组织结构、血流的非创伤性工具,可以实时动态显示,观察非常便捷,并且超声检查经济、可短期重复检查,可以对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其血流特征进行分析。贾译清[1]报道,发生一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较无转移者下降50%,双侧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为无转移者的25%。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正确诊断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乳腺癌单纯锁骨区淋巴结多发转移者,手术不能切除干净而行全身化疗,易引起患者多脏器毒性反应,所以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行局部三维调强放射治疗是患者最佳治疗方案。以锁骨区转移淋巴结的变化作为疗效指标,影像学检查作为依据,其色多普勒超声应用最为普遍。彩色多普勒超声通过观察淋巴结数量、大小、纵横比,观测淋巴结内部回声判断血流情况,可对锁骨区淋巴结转移进行基本的诊断,有研究表明,其灵敏度、特异度在60%以上,甚至可达90%,已能满足基本诊断需要。所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经济、简单、非创伤、重复性好等优势,可以成为锁骨区淋巴结肿大病变诊断的最主要手段。张良西等[8]报道,放射治疗能直接杀伤、破坏癌组织使其体积缩小,肿大淋巴结放疗后截面积明显缩小,同时二维声像图显示淋巴结的结构更加模糊,甚至出现坏死后液化、钙化等。超声还能发现未被杀伤的淋巴结,放疗后结内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提示疗效不佳,可能与淋巴结处于照射野边缘部,照射剂量与疗程不足等有关;超声对此作出明确诊断,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维强调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术后现在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即增大肿瘤局部放射的剂量以期获得显著疗效,又能减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放疗时出现毛细血管的损害,内皮细胞的增殖率低,内皮细胞的减少与照射剂量有一定关系,容易出现血管局部的闭塞[9]。血流强度随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大而减弱。

放射治疗中患者锁骨区淋巴结血流强度随放射治疗剂量的增大而减弱。李霞[10]采用6MV-X普通放射治疗或三维适形放疗(3D-CRT)外照射,原发病灶组织量56~70 GY,每日照射1次,每次DT2.0 GY,每周照射5次,在放射治疗前、中、后使用PhilipsiU2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淋巴结的形态特征、内部回声、纵横径比、血流阻力指数、内部血流特征等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当淋巴结DT50 GY后,根据其内血流分级决定是否补量,当淋巴结内血流为0级时,不给予补量,血流为1级以上者给予补量8~10 GY。本研究中有18例患者在放疗剂量达到DT5000CGY时仍有血流信号,进行了锁骨区缩野局部补量。在放疗期间超声监测发现锁骨区淋巴结内部结构坏死并周边无血流时停止放疗,此时的放疗剂量即为该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最佳放疗剂量。

所以,笔者在三维调强放疗期间使用超声检查淋巴结内部或周边仍可见到残存的血流信号,如此时中断放射治疗,肿瘤会很快复发。但有些患者在查体时淋巴结消退不明显,通过超声检查淋巴结内血流已经消失,此时如果继续增加放疗剂量,不但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而且会加重患者周围正常组织损伤,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与相关文献[5]报道观点相同。

本次研究应用三维强调放射治疗乳腺癌术后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疗效较显著,患者转移淋巴结数量显著减少、结节缩小,内部血流信号减弱,说明放射治疗疗效较显著。在放疗前、中、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转移淋巴结的多项指标进行有效的科学监测,使放射治疗医师对治疗方案和照射剂量及时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合理的照射剂量,可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贾译清.临床超声疾病鉴别诊断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956-960.

[2]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802-803.

[3] Anzai Y,Pieeoli C W,Outwater E K,et al.Evaluation of neck and body metastases to nodes with feruxnoxtran 10-enhanced MR imaging:PhaseⅢ safety and effieacy study[J].Radiology,2003,28(3):777-778.

[4]李琼芳,吴积新,成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109例分析[J].右江医学,2012,40(2):235-236.

[5]冯丽萍.探讨浅表恶性淋巴结放疗前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的临床价值[J].医药卫生,2008,37(2):181-182.

[6]金占强,徐晓红.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4):307-311.

[7],李燕.腋窝淋巴结联合原发病灶超声诊断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1,22(4):205-207.

[8]张良西,朱向明,容尚勤,高频彩超对颈部恶性淋巴结放疗疗效的评价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6):469-470.

[9]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57.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2

【关键词】 乳腺癌 复发 转移 乳癌术后方 中医学

Methods: A total of 30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RSR,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only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same as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two groups, the 5year recurrence rates after mastectomy in breast cancer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irtyfour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lost to fiveyear followup during the course of investigation, and 266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nt through the evaluation. The 5year recurrence rate after ma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Conclusion: RSR can reduce the 5year recurrence rate after mastectomy in breast cancer.

Keywords: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metastasis; Ruai Shuhou Recip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也是女性癌症死亡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并且有明显上升趋势[1]。随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乳腺癌辅助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都有了显著提升,但术后复发和转移仍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且发生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因此对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点。中医药在此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以上海龙华医院乳腺外科陆德铭教授和唐汉钧教授所创立的“乳癌术后方”为研究对象,观察其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治疗组患者来自1999年6月至2003年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乳腺外科门诊、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乳腺病专家门诊和上海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共150例。对照组来自陕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提供的同期在该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共150例。

1.2 入选标准 (1)原发性乳腺癌经手术治疗后;(2)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乳腺恶性上皮性肿瘤(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情况明确;(3)根据我国乳腺癌“新规范”分类[2],符合1997年国际抗癌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肿瘤大小、淋巴浸润和远处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 TNM)分类及分期(编码ICD~OC50)0~Ⅲ期;(4)初诊患者为乳腺癌术后6个月以内,并且无复发或转移;(5)愿意接受治疗、观察和各项检查。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西医治疗,环磷酰胺+氨甲喋呤+氟尿嘧啶和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等常规化疗,术后放疗,内分泌治疗(口服他莫昔芬、枸橼酸托瑞米芬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等);治疗组患者术后在与对照组相同西医治疗的同时服用乳癌术后方。乳癌术后方由生黄芪30 g、党参12 g、白术9 g、茯苓12 g、南沙参15 g、枸杞子15 g、仙灵脾15 g、巴戟天12 g、肉苁蓉12 g、石见穿30 g、莪术30 g、蜂房12 g组成,分别由上海龙华医院、曙光医院、黄浦区中心医院中医门诊部中药房提供。1剂/d,常规煎煮4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0个疗程。

1.4 随访 病例纳入后每年随访1次,共随访5年。门诊复诊、走访、信件或电话随访。西安地区病人委托陕西省肿瘤医院胸外科以同样方式代为随访。300例病例中完成5年随访的共266例。其中治疗组完成5年随访共135例,失访15例,失访率10%;对照组完成5年随访共131例,失访19例,失访率12.7%。随访脱落共34例(11.3%),脱落总数未超过20%。

1.5 一般资料 (1)266例均为病理确诊,且经手术治疗后的女性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0±8.85)岁(26~90岁)。(2)治疗组临床分期:Ⅰ期49例,Ⅱ期58例,Ⅲ期28例;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阴性67例,腋窝淋巴结(+)<4个46例,腋窝淋巴结(+)≥4个20例,腋窝淋巴结(+)≥10个2例;术后病理分型:导管原位癌4例,髓样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99例,单纯癌12例,其他癌12例;受体情况:ER、PR均阳性74例,ER(+)PR(-)16例,ER(-)PR(+)4例,ER(-)PR(-)41例;手术方式:保乳术2例,标准根治术66例,改良根治术65例,扩大根治术2例;原发肿瘤直径≤2 cm者70例,2~5 cm者48例,>5 cm者17例。(3)对照组临床分期:Ⅰ期37例,Ⅱ期50例,Ⅲ期44例;术后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阴性54例,腋窝淋巴结(+)<4个41例,腋窝淋巴结(+)≥4个30例,腋窝淋巴结(+)≥10个6例;术后病理分型:导管原位癌5例,髓样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85例,单纯癌21例,其他癌11例;受体情况:ER(+)PR(+)61例,ER(+)PR(-)14例,ER(-)PR(+)7例,ER(-)PR(-)49例;手术方式:保乳术1例,标准根治术44例,改良根治术85例,扩大根治术1例;原发肿瘤直径≤2 cm者57例,2~5 cm者43例,>5 cm者31例。

1.6 疗效观察

1.6.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

1.6.2 观察方法 经中西医治疗后随访观察两组5年复发转移率,并按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原发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受体情况等不同进行分类。

1.7 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本试验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数据输入Microsoft Access 2003数据库,进行初步整理后导入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过程应用行×列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以及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等。卡方检验中当检验数据不满足卡方检验条件时选用似然比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中组间两两比较选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SD)法,如方差不齐时改用GamesHowell法。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 果

2.1 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 用卡方检验分析完成术后5年随访的266例病例的年龄、手术情况、病理类型、淋巴结状况、内分泌治疗以及放化疗等基本资料在不同治疗方案间的分布,结果表明266例病例的基本资料在组间分布均衡一致。

2.2 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术后总复发转移率的影响 随访期间经X线摄片、CT或MRI等检查证实,两组患者5年共有57例发生肺、肝、骨或脑转移,占总病例的21.4%。其中治疗组5年复发转移15例,复发转移率为11.1%,对照组5年复发转移42例,复发转移率为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31,P=0.000)。乳癌术后方具有抑制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

2.3 腋窝淋巴结与乳腺癌5年复发转移的关系及乳癌术后方对其的影响 266例病例中腋窝淋巴结阴性121例,腋窝淋巴结(+)≤3个者87例,腋窝淋巴结(+)≥4个者58例,5年复发转移率依次为9.9%(12/121)、14.9%(13/87)和55.2%(32/58)。腋窝淋巴结阳性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腋窝淋巴结阴性5年复发转移率(χ2=50.921,P=0.000),提示腋窝淋巴结癌转移与乳腺癌复发转移显著相关。治疗组、对照组腋窝淋巴结阴性者5年复发率分别为6.0%(4/67)、14.8%(8/54);治疗组、对照组腋窝淋巴结(+)≤3个者5年复发率分别为10.9%(5/46)、19.5%(8/41);治疗组、对照组腋窝淋巴结(+)≥4个者5年复发率分别为27.3%(6/22)、72.2%(26/36)。治疗组短期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1.155,P=0.001)。乳癌术后方可抑制腋窝淋巴结(+)≥4个者的5年复发转移。

2.4 临床分期与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的关系及乳癌术后方对其的影响 Ⅰ、Ⅱ、Ⅲ期患者的5年复发转移率依次为4.6%(4/86)、16.7%(18/108)、47.2%(35/72),三期患者的5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30,P=0.000),提示临床分期与乳腺癌复发转移显著相关。治疗组Ⅰ、Ⅱ期患者5年复发率2.0%(1/49)、15.5%(9/58)分别与对照组Ⅰ、Ⅱ期患者5年复发率8.1%(3/37)、18.0%(9/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Ⅲ期患者5年复发率为17.9%(5/2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2%(30/44)(χ2=17.347,P=0.000)。乳癌术后方对Ⅲ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复发转移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5 原发肿瘤大小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关系及乳癌术后方对其的影响 原发肿瘤最大直径≤2 cm、2~5 cm和>5 cm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依次为6.3%(8/127)、20.9%(19/91)和62.5%(30/48),不同大小的原发肿瘤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73,P=0.000),提示原发肿瘤大小与乳腺癌5年转移显著相关,原发肿瘤愈大愈易复发转移。治疗组、对照组原发肿瘤2~5 cm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8.3%(4/48)、34.9%(15/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8,P=0.002);治疗组、对照组原发肿瘤直径>5 cm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1.2%(7/17)、74.2%(23/3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5.107,P=0.024);治疗组、对照组原发肿瘤直径≤2 cm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7%(4/70)、7.0%(4/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癌术后方对原发肿瘤直径>2 cm的乳腺癌患者可降低复发转移率。

2.6 乳癌术后方对不同受体状态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 266例患者中,ER(+)PR(+)、ER(+)PR(-)、ER(-)PR(+)和ER(-)PR(-)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6.3%(22/135)、16.7%(5/30)、45.5%(5/11)和27.8%(25/90),表明受体状态对复发转移率有明显影响(χ2=9.192,P=0.027)。治疗组、对照组ER(+)PR(+)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9.5%(7/74)、24.6%(1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P=0.024);治疗组、对照组ER(-)PR(-)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9.8%(4/41)、42.9%(21/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1,P=0.000);治疗组、对照组ER(+)PR(-)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12.5%(2/16)、21.4%(3/14),治疗组、对照组ER(-)PR(+)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50%(2/4)、42.9%(3/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乳癌术后方可降低ER(+)PR(+)和ER(-)PR(-)乳腺癌患者的5年复发转移率,对ER(+)PR(-)和ER(-)PR(+)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无明显影响。

3 讨 论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已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首位[1]。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这在乳腺癌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中分别占第一、二位[1,3]。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率约5%~50%。刘明等[4]报道为25.4%,其中复发率8.3%,复发及转移率2.8%,转移率14.4%;亦有报道复发率为10%~40%[5]。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主要集中在近期,唐鹏等[6]研究显示术后3年以内是乳腺癌复发转移高峰,应重点进行复查,加强预防。因此,控制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本组资料结果,胸壁、锁骨上淋巴结以及肝、肺、骨应是乳腺癌术后复查的重点。

腋窝淋巴结癌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因素,癌转移淋巴结数目越多,复发转移率越高,腋窝淋巴结阳性的复发转移率(2~10年)大于淋巴结阴性的复发转移率(P<0.01)[4]。本研究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1~3个(+)者5年复发转移率为14.9%,低于腋窝淋巴结4个(+)以上者55.2%的5年复发转移率,表明腋窝淋巴结癌转移情况与乳腺癌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对照组相比,乳癌术后方能降低淋巴结大于4个(+)者的5年复发转移率(P<0.05)。临床分期会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临床分期加重则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亦随之增加,Ⅰ、Ⅱ、Ⅲ和Ⅳ期的10年复发率分别为10.1%、23.7%、33.8%和100%。本研究也发现Ⅰ、Ⅱ和Ⅲ期乳腺癌患者5年复发转移分别为4.6%、16.7%和47.2%,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似[7],表明临床分期与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亦表明乳癌术后方能降低Ⅲ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对Ⅰ、Ⅱ期乳腺癌复发转移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肿瘤分期、腋淋巴结癌转移等情况外,原发肿瘤的大小也是影响乳腺癌复发转移不可忽视的因素。刘明等[4]研究发现原发肿瘤最大直径≤2.0 cm、2.1~5.0 cm和>5.0 cm的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21%和96%,证明原发肿瘤越大,其复发转移率越高。本研究结果也证明这一观点,且提示乳癌术后方对原发肿瘤>2.0 cm的乳腺癌患者的短期复发转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原发肿瘤≤2 cm的乳腺癌患者5年复发转移率的影响不明显。

受体状态也是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证实ER阳性患者复发时间间隔较长,也发现ER阳性的复发病人结局较好[7]。本研究结果表明,术后5年的受体状态对复发转移率有明显影响(P<0.05)。ER(+)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ER(-),ER(+)PR(+)患者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ER(-)PR(-)者,表明乳腺癌患者中,ER(+)相比ER(-)具有较好的预后。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乳癌术后方能降低ER(+)PR(+)和ER(-)PR(-)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对ER(+)PR(-)和ER(-)PR(+)的乳腺癌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无明显影响。

陆德铭和唐汉钧教授在乳腺癌治疗方面,提出“养正积自除”和“祛邪助瘤消”的观点,制定扶正祛邪和调摄冲任的治疗原则,确立了“益气养阴、调摄冲任,佐以解毒”的乳癌术后治疗大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治疗乳癌术后的用药经验研制了乳癌术后方。临床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收到了显著疗效,不但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取得了稳定病灶和防止癌瘤复发转移的临床效果,显示出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抗复发转移的功效[812]。万华等[13]采用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358例运用乳癌术后方的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设对照组96例。结果乳癌术后方治疗6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和认识功能等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活质量总评价及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方能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陈前军等[14]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乳宁Ⅱ号(乳癌术后方的前身)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并降低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高危人群短期复发转移率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5年的复发转移率为11.1%(15/1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42/131),说明乳癌术后方有明显降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作用。

本研究在西安收集的对照组病例Ⅰ、Ⅱ、Ⅲ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1.9%、90%、39.8%,文献报道上海西医治疗组Ⅰ、Ⅱ、Ⅲ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1%、45%[15],两组不同地域患者不同分期总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选取尽管有地域上的差异,但对本次研究来说,和上海的中医治疗组仍具有可比性。

与复发转移相关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干预因素,如发病年龄、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和激素受体状态等,此类“高危因素”不能人为改变,如何降低由这些因素引起的患者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尚在探索中;另一类是可干预因素,如临床病理分期、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本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淋巴结数目越多,临床分期越晚,原发肿瘤越大,术后复发转移机率越高,提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仍然是改善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组和对照组5年复发转移率有显著不同,提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乳癌术后方确实能起到抑制乳腺癌复发转移的作用。乳腺癌术后应用中医药治疗是改善预后重要的治疗手段,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可能对根除癌灶及杀灭癌细胞较困难,因此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治疗,可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Shen ZZ, Shao ZM. Breast oncology.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5: 115289. Chinese.

沈镇宙, 邵志敏. 乳腺肿瘤学.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15289.

2 Li SL. Breast oncology. Bei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 2000: 391396. Chinese.

李树玲. 乳腺肿瘤学.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91396.

3 Lin JL, Li LQ, Sai YD, et al. Application of COX model for evaluation of the prognosti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Guangxi Yi Xue. 1993; 15(6): 495. Chinese.

林进令, 黎乐群, 赛义德, 等. COX 模型在影响乳腺癌术后预后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广西医学. 1993; 15(6): 495.

4 Liu M, Liu XY, Xing SQ.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fter mastectomy. 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 1993; 15(2): 133. Chinese.

刘明, 刘晓颖, 邢树乔. 影响乳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因素. 中华肿瘤杂志. 1993; 15(2): 133.

5 Lu CL. Cause of postoperative local recurrence and the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 Zhong Liu Xue Za Zhi. 2005; 11(5): 385387.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卢崇亮.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原因及其治疗. 肿瘤学杂志. 2005; 11(5): 385387.

6 Tang P, Jiang J, Yang XH, et 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fter mastectomy. Di San Jun Yi Da Xue Xue Bao. 2007; 29(11): 1099110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唐鹏, 姜军, 杨新华, 等. 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9(11): 10991101.

7 Li G, Ning LS. Clinical research on ER, PR status with recurrence and distant metastatic site in primary breast cancer. Zhonghua Zhong Liu Fang Zhi Za Zhi. 2006; 13(3): 187189.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李刚, 宁连胜. 雌孕激素受体与女性原发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关系的临床研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 13(3): 187189.

8 Que HF, Wu XQ, Chen QJ. Lu Deming's experience on therapy for strengthening healthy energy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Liaoning Zhong Yi Za Zhi. 1998; 25(7): 297298. Chinese.

阙华发, 吴雪卿, 陈前军. 陆德铭扶正法为主防治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经验. 辽宁中医杂志. 1998; 25(7): 297298.

9 Wan H, Wu XQ, Lu DM. Application of method to support antipathogenic ability and expel pathogens in the treatment of mammary cancer. Shanghai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2; 16(1): 303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万华, 吴雪卿, 陆德铭. 扶正祛邪在治疗乳腺癌中的运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16(1): 3031.

10 Tang HJ. Brief o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mammary cancer. Zhong Yi Yao Xue Kan. 2003; 21(2): 16817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唐汉钧. 乳腺癌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医药学刊. 2003; 21(2): 168172.

11 Lin Y, Tang HJ.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cine in breast disease. Being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3: 185189. Chinese.

林毅, 唐汉钧. 现代中医乳房病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85189.

12 Lu DM. Qienriching and yinnourishing as major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breast carcinoma after operation. Shanghai Zhong Yi Yao Da Xue Xue Bao. 2008; 22(1): 13.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陆德铭. 益气养阴法为主调治乳腺癌术后患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1): 13.

13 Wan H, Wu XQ, Liu S. Clin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Ru'ai shu hou herbs" on life qualit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Shanghai Zhong Yi Yao Za Zhi. 2004; 38(9): 2831.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万华, 吴雪卿, 刘胜. “乳癌术后方”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 38(9): 2831.

14 Chen QJ, Situ HL, Lu DM, 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RuningⅡin inhibiting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Xian Dai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2; 11(16): 15461548. Chinese.

陈前军, 司徒红林, 陆德铭, 等. 乳宁Ⅱ号抗乳腺癌短期复发转移的临床研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16): 15461548.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3

通常情况下,身体深部的淋巴结是摸不到的,浅表的淋巴结也不易摸到。只有体内发生病理变化时,淋巴结才会肿大。淋巴结的肿大往往能给医生提供诊断疾病的线索。医生根据淋巴结肿大的部位、质地、活动度、有无疼痛等情况顺藤摸瓜,从而推断出某些疾病的病因,并寻找出病灶的所在之处。

起病急骤的急性淋巴结炎金秋十月,学校举行足球比赛。高三(1)班王强同学接连踢进4球,为班级争夺冠军立下了大功。比赛结束后,他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交流球艺,因未及时穿衣而导致着凉。第二天即咽痛、发热。校医发现其咽部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并有脓点,双侧颔下淋巴结肿大,触痛明显。王强得了急性淋巴结炎,系咽部炎症及化脓性扁桃体炎所致,经用足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急性淋巴结炎通常由病菌感染引起。颌下和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多见于疖肿、扁桃体炎等面部和口腔的炎症。头后枕部的淋巴结肿大,多提示头皮发生了炎症,例如头部脓疮、毛囊炎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足癣感染,下肢、臀部、外阴及周围的炎症。急性淋巴结炎起病急、病程短,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症状。肿大的淋巴结性质柔软或中等硬度,抗生素治疗后可迅速消退。

容易误诊的淋巴结核在纺织厂上班的李莉近两月来自觉疲劳、精神欠佳、茶饭不思、午后低热、夜间出汗。两愿前:发现颈左侧有硬疙瘩,接诊的年轻医生便按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但吃了不少药,打了不少针均不见效。满头银丝的老主任检查后发现,这些肿大的淋巴结成串珠状,大如指头,小似花生米,互相粘连,稍硬。血沉、皮肤结核菌试验、病理活检都提示为淋巴结核。采用雷米封、利福平等抗痨药物治疗,同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半年后复查,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一年后,李莉的淋巴结核完全消失。

淋巴结核常发生在颈部淋巴结,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起病缓慢,病程冗长。肿大的淋巴结呈中等硬度,常成串排列或互相融合,俗称“鼠疮”。患者常有低热、消瘦、盗汗等症状。淋巴结可软化而出现波动感。晚期常破溃并发生瘘管,经久不愈。

宠物引起的“猫抓病”阳春三月的一天,敏敏开始发热,全身没有力气,妈妈赶紧带她去看医生。开始按感冒治疗,可服了许多药也不见好。无奈又去看专家门诊,主任医生仔细检查后发现,敏敏右手背上有不少疱疹、脓疱,腋下及颈部摸到数粒肿大的淋巴结。进一步询问后方知,两周前敏敏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眉抓猫尾巴玩时,曾被猫抓伤。原来,敏敏得的是一种宠物引起的病――猫抓病。

猫抓病实际上是一种淋巴结病,在欧美国家多见。患猫抓病的人有与猫接触和被抓伤史,被抓处一般于3~7天内出现丘疹,然后发展成脓疱或小溃疡。颈部、上肢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病程可达数周。引起猫抓病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一种病毒所致,猫在发病中起着媒介作用。我国家庭宠物饲养热正在兴起,此病也逐渐增多,应引起重视。

预后不良的恶性淋巴瘤刚过而立之年的张老师一次无意中摸到左侧颈部有个疙瘩不痛也不痒,他未在意。后又长出一蚕豆大的硬块,并逐渐增大。不久前左侧颈部也出现结节。他自以为是炎症,可服了不少进口消炎药也无济于事。在爱妻的催促下,他去医院就诊。医生发现这些疙瘩均是肿大的淋巴结,无触痛,质软,不与皮肤粘连,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淋巴瘤,住院化疗、放疗三个疗程后,病灶开始缩小。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见。它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几乎侵犯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本病局部表现为颈、腋窝、腹股沟等处表浅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具有橡皮样弹性感,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肿大等。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病理切片检查。一经确诊,应及早治疗,切莫耽搁。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4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肿瘤;淋巴结转移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很多患者因为术前无法确定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而进行并非必需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增添患者的痛苦。超声检查有无辐射、价格低廉等特点,并且能多切面和多方位地观察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再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的参数测值,必要时参考实验室检查,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治疗诊断依据,是临床上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主要有腋窝淋巴结及乳腺肿瘤探查、超声联合淋巴核素显像、超声检测和超声造影前哨淋巴结显像等方法[1]。其中腋窝淋巴结及乳腺肿瘤探查方法简单,适用于大部分转移病例的筛查,可作为该类疾病首选检查方法[2]。

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乳腺癌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具有特征性表现明显,信息量非常大,对其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现在腋窝超声成像对探测有无淋巴结肿大及转移也是很热门的课题。正常淋巴结由位于被膜下的皮质和深部的髓质组成,其大小在2-5mm,超声形态结构为肾形,周围低回声区为皮质部。姜倩等[3]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高频超声二维声像图为基础,结合CDFI血流特征,根据形态、大小、数目、内部回声、血流分布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高频彩超对预测乳腺癌是否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对于较小的及与周围组织回声无对比的淋巴结,超声检查并不敏感。原有肿瘤细胞浸润的淋巴结结构、层次被破坏或完全消失典型图像多为失去正常扁椭圆形形态,体积增大,长径/横径比值减小,边界不清楚,中心髓质回声区不清或消失,周围皮质回声区异常增多。

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相关专家对几百例乳腺癌患者调查发现,肿瘤的大小可以明显的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尹子毅等[4]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声像特点及其诊断意义,他们对4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乳腺癌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同期262例经病理证实的良性乳腺病例,计算超声对早期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并与其他检查相比较,结果发现在早期乳腺癌中,超声下肿块的边缘征象发生率较低,血流信号检出率低于其他各期乳腺癌,肿块内点状钙化及肿块纵横径比有一定诊断和预测意义。

3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乳腺癌很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腋窝淋巴结是最早、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然后是锁骨上淋巴结,有转移与无转移对于临床医生选择手术方式非常重要,也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林盈等[5]对152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超声征象与病理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宁玲[6]研究发现78例患者检出84例肿块,良性肿块56例,恶性肿块28例,其中78例检查的肿块性质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符,准确率为92.9%,其他6例肿块中4例超声检查为恶性肿瘤者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肿瘤,2例超声诊断为良性肿瘤者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但单独使用也存在少数误诊,临床中应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钼靶x线片相结合使用。

4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牟沁[7]研究了乳腺癌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的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他回顾40例病理诊断为乳腺癌患者的超声图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40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超声诊断乳腺癌为35例,相符率87.50%;超声主要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实质可表现出实性低回声或不均匀回声,34例(85%)有血流显示,且均为高速、高阻型血流,平均最大流速(16.97±4.32)cm/s,平均最小流速(3.54±1.88)cm/s,RI(0.76±0.12),最后得出乳腺癌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超声造影引导下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技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的可行方法。有些学者用经皮肿瘤周围注射超声造影剂对动物浅表恶性肿瘤前哨淋巴结进行观察,发现经皮肿瘤周围注射超声造影剂可较好地使淋巴管及前哨淋巴结显像,并可显示前哨淋巴结内的转移病灶。淋巴系统闪烁造影不能提供前哨淋巴结内是否有浸润性转移的信息,行皮下注射超声造影剂对腋淋巴结显像比淋巴系统闪烁造影更有效。

超声造影寻找前哨淋巴结的原理是在注射超声造影剂后不久,超声可很快显示出从注射部位发出的呈线状增强的淋巴管,然后显示与之相连的呈圆形或椭圆形增强的淋巴结。超声造影剂在淋巴管内流动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使检查者有充裕的时间从注射部位沿淋巴管至淋巴结之间进行往返观察,从而可清晰地描绘出造影剂在淋巴管中流动的路线图,并检测出最先增强显像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确定前哨淋巴结的位置,能够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活检或外科手术精确切除,以获得组织学诊断。它的优势是无外科手术时的放射性污染,术前即可精确定位前哨淋巴结,减轻病理医师的工作量。国外最新研究认为,超声造影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可行的,比蓝染法(经皮注射美蓝、专利蓝等)更有优势,值得推广。

综上,随着近年来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加深,由扩大根治术到改良根治术及目前对保乳手术的追求,其手术切除范围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判断乳腺癌淋巴结是否转移是诊断分期和决定治疗范围及预后的有力依据。高频超声图像的分辨率及彩色多普勒对低速血流的敏感性不断提高及超声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超声造影技术,为判断乳腺癌淋巴结有无转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信息,并且配合新辅助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等手段,乳腺癌患者追求美观和健康生活的愿望将能够满足。

参考文献

[1]冷振鹏,华扬.超声在乳腺癌淋巴结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94-97.

[2]曹金风,李小晶,蔡国华,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87-89.

[3]姜倩,季秀珍,何英.高频彩超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3):247-248.

[4]尹子毅,张铁,王丕琳,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2(8):25-26.

[5]林盈,薛恩生,林礼务,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9,6(1):27-29.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5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 expression and 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 (MLVD) with lymphatic metastasis and sensitivity of chemotherapy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of clinical stage Ⅰ.MethodsVEGF-C expression and MLVD were detected in cancer tissues, para-cancer tissues of clinical stage I NSCLC and normal lung tissue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results of lymphatic metastasis and VEGF-C protein changes after chemotherapy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In cancer tissues of NSCLC, the over-expression of VEGF-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ra-cancer tissues and normal lung tissues (P

KEY WORD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 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 lymphatic metastasis

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其主要类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NSCLC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67例临床Ⅰ期(cⅠ期)NSCL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表达,计数微淋巴管密度(MLVD),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检测相关血清VEGF-C的蛋白含量,分析血清VEGF-C检测的意义,并通过化疗前、后血清VEGF-C的变化推测化疗的敏感性。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外科2008年1月~2008年7月间的全部手术患者。入组条件为:手术前没有施行放疗和化疗;术前临床分期(结合强化CT、PET-CT、纵隔镜检查等)为cⅠ期;手术施行了根治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随访资料确实;术后常规病理确诊为NSCLC的患者。共67例患者入组。手术中取标本癌组织、癌旁肺组织(为距肿块边缘3cm以上肺组织),以同期20例行良性肿瘤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淋巴结清扫范围参考MD-ATSmap[1]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37例术后病理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术后行顺铂与长春瑞宾两药联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采取全部患者术前、化疗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即第3周期化疗前)空腹血5mL,离心保留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

1.2试剂和设备克隆抗体VEGF-C、单克隆抗体D2-40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ELISA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IO-TEK ELX808酶标仪等。

1.3标本处理方法术中取新鲜标本组织,直径约为0.5cm,常规石蜡固定,4μm连续切片,取中间3张,1张行HE染色,1张行VEGF-C免疫组化染色,1张行D2-40染色。ELISA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检测波长为450nm,全部标本双管检测,取平均值,差距超过50pg/L时重新操作。

1.4结果判定结果由3位病理科医师独立单盲阅片,结果差距超过30%者,交换阅片,取其平均值。VEGF-C和D2-40的阳性免疫产物是位于细胞质内的棕黄色颗粒。①VEGF-C:基本不着色为0分,着淡黄色为1分,着色适中为2分,着色深黄为3分;着色细胞占总细胞数50%为3分。将每张切片的着色程度得分和着色细胞数得分相乘为最后得分:0~1分为阴性(-),2~3分为弱阳性(+),4~5分为阳性(),6~9分为强阳性()。②D2-40:凡染成棕黄色颗粒状,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没有红细胞的确认为淋巴管。在×40倍镜下选取3个不同染色密集区域,×200镜下视野内计数淋巴管总数作为MLVD。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间表达强度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不同组织标本中VEGF-C的表达及其与MLVD的关系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VEGF-C均有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85.1%、23.9%和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NSCLC癌组织中VEGF-C表达、MLVD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淋巴结阳性组VEGF-C的阳性率及强阳性率与淋巴结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血清VEGF-C蛋白的含量ELSIA血清VEGF-C检测的阳性率(83.7%)与组织SP法检测的阳性率(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阳性组中VEGF-C的含量(207±62.3)较淋巴结阴性组(162±42.7)明显增高(P

3讨论

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是NSCLC的重要转移途径,而淋巴结转移与否及转移程度是影响NSCLC病理分期[2]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淋巴管生成是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步骤与先决条件,早发现、早诊断、早期抑制及干预淋巴转移是改善NSCLC治疗效果的理想途径。D2-40是新发现的特异性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TAKANAMI[4]研究认为,以D2-40标记的MLVD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VEGF-C主要作用是促进淋巴管新生,调节肿瘤血管新生和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并通过淋巴系统向全身转移和扩散[5]。现已明确,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C 诱导淋巴管生成,人工诱导淋巴管生成能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6]。HE等[7]研究表明,VEGF-C可使淋巴内皮在肿瘤细胞密集区内大量增生,并促进淋巴管扩张,且新生的微淋巴管结构并不完善,处于高渗漏状态,有利于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发生转移。刘杏娥[8]等报道VEGF-C蛋白阳性表达率随着NSCLC淋巴结转移程度上升而升高;张惠忠等[9]研究证实VEGF-C蛋白高表达提示肺癌患者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指出VEGF-C是非小细胞肺癌一个重要的预后因子。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6

目的现行方法建立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多用于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不适于探索新的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改良制作方法建立新型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采用组织块包埋法将VX2传代瘤株种植于30只雌性兔左侧第3只的乳垫内,每周采用触诊法和常规超声查看肿瘤及淋巴结生长情况。待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后切除乳腺癌组织。第4周随机摘取15枚淋巴结,采用病理学观察淋巴结形态及组织学改变。将游标卡尺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其差异。结果2周后,26只实验兔可触及乳腺内质韧的类圆形结节;超声呈低回声,边界欠清,内部及周边血流丰富。约3周后,23只实验兔的左侧腋窝处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病理证实为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为88.5%,造模成功率为76.7%。超声与病理两种方法测量淋巴结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法建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周期短、成功率高、方法简单,能够为研究新疗法提供动物模型;常规超声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的生长状况,操作方便、快捷。

【关键词】

乳腺肿瘤;淋巴转移;超声检查,;病理学,外科;疾病模型,动物;兔

女性癌症患者中乳腺癌发病率最高,30~59岁女性为乳腺癌高发人群,乳腺癌也是45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死因[1],其中肿瘤淋巴转移是导致治疗失败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术后淋巴结复发转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放射治疗、永久性粒子植入[2]及实验阶段的淋巴靶向药物治疗[3],尽管治疗方法很多,但乳腺癌病死率依然很高,所以仍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开发新的药物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目前建立专门用于乳腺癌晚期治疗研究的大型实验动物模型报道较少,VX2组织块包埋法建立的兔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成功率高等优点。本实验主要探讨改良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建立方法的可行性。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8月龄普通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5~3.0kg,购自山东省农科院(许可证号SCXK20090013)。西门子乳腺容积成像系统,型号ACUSONS2000,探头为9L4,频率5~8MHz。

1.2兔VX2细胞株的制备

8月龄健康雌性经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体重2.5~3.0kg;雄性兔1只,体重2.2kg,建荷瘤兔用于取材。用固定器将待接种的新西兰大白兔固定,盐酸利多卡因0.5ml以0.1ml/s缓慢局部注射至左下肢内侧(已备皮)肌肉丰富区。用无菌一次性手术刀在注射部位切开约1.0cm开口,钝性分离皮下筋膜及肌肉,肌肉分离深度约0.5cm。将液氮中冻存的VX2肿瘤组织37℃解冻复苏后,裁剪成大小约1.2mm×1.2mm×1.2mm的组织块接种到切口中[4],逐层缝合。

1.3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的建立

3周后,无菌条件下将瘤组织取出(直径约1.5cm),取周边生长旺盛的鱼肉样组织,放入玻璃皿中,内盛滴加有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50ml生理盐水含庆大霉素2万U),反复清洗并剔除瘤组织表面的血液和结缔组织。在另一培养皿中用眼科剪将组织块裁剪成1.0mm3大小的瘤组织块备用。将实验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胸部剃毛,按外科无菌程序消毒术区皮肤,铺无菌洞巾。在其左侧胸壁第3处局部注射利多卡因,轻柔片刻,用手术刀在距1cm的外上象限处作弧形切口,长度约1cm,钝性分离筋膜暴露乳垫,用眼科镊子向乳腺实质中央斜插约0.5cm深,并撑开少许,做成一直径约2.0mm的窦道,拔出镊子压迫止血,取备用的1块肿瘤组织植入窦道底部。用直径约3mm的明胶海绵填塞窦道入口处并轻压至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腹壁。手术当天切口处撒青霉素,术后3d肌肉注射青霉素20万U/(kg·d)预防感染。

1.4病理学检查

每周采用直接触诊和超声检查肿瘤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肿瘤最大直径,用超声观察肿瘤内部血流特点。待直接触诊能触及质硬的淋巴结后行外科切除种植的乳腺癌组织,保留。第4周超声检查完毕后随机取出15枚淋巴结做常规病理,用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脱水、包埋和HE染色。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淋巴结最大直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模型成功率

30只兔造模,2周后26只成功长出乳腺移植瘤,造模成功率为86.7%;3周后23只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88.5%(23/26),造模成功率为76.7%(23/30)。种植于乳腺的瘤组织1周即可用触诊法触及,质韧,活动度差,呈类圆形。3、4周即可触及质地较硬的转移淋巴结。

2.2常规超声

3周后超声可见下类圆形的低回声实性暗区,边界尚清(图1A),大小见表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肿瘤周边和内部可见丰富的血流(图1B),血流速度较低。4周后可见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内明显的低回声暗区,边界清楚(图1C),大小见表1;CDFI示淋巴结周边和(或)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图1D)。阻力指数为0.35±0.05。

2.3病理学检查结果

转移性淋巴结肉眼可见表面凸凹不平,表面大量的微血管生成(图2A),形态不规则,淋巴结门消失,大小(8.1±1.1)mm;纵行切开其内可见肿瘤转移灶,呈鱼肉样,边界不清;高倍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体积大,核异型性明显,呈多核,核浆比明显增大(图2B)。采用超声与病理两种方法测量的淋巴结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7,P>0.05)。

3讨论

乳腺癌模型的建立方法有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诱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和移植性动物模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敲除、基因打靶等技术为基因工程型[5]乳腺癌动物模型提供了技术保障,肿瘤基因模型也应运而生。尽管这些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均能引起淋巴结转移,但是自发性乳腺癌动物模型建立周期长,且肿瘤发生步调不一致;诱导性动物模型肿瘤形态各异,差异较大,恶性程度低,因此这两种方法在治疗方法和抗肿瘤药物的实验研究方面应用尚不广泛。尽管转基因法成功地建立了MMVT-Wnt-1转基因小鼠乳腺癌动物模型,但其体积小,对于创伤性大的外科手术耐受性差、条件要求高,带瘤生长周期短,不适合用于治疗方法的探索。移植性乳腺癌动物模型是用乳腺癌组织或细胞以至于实验动物培养出来的模型[6],移植方法包括肿瘤组织接种、组织块悬液接种、细胞悬液注射等[7]。细胞悬液注射法过程复杂,影响实验因素多,且转移率不高,高薇[8]将细胞悬液注射到裸鼠皮下,乳腺癌建模成功率为100%,但是无淋巴结转移。凌瑞等[9]应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建立乳腺癌模型,具有较高的转移率(91.3%)。本实验研究以上述学者的实验方法为基础并进一步改良,使之成为适合实验研究的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模型制作方法。传统的组织块接种法是将瘤组织种植于乳垫内,后续对原位移植瘤未进行处理,此法建立的乳腺癌模型不适用于复发性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法的研究。改良法建立兔乳腺癌淋巴结模型是先将VX2组织块接种于左侧第3乳垫内,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后再将原位种植的VX2移植瘤进行外科切除,此法的优势为:①种植成活率高,生物学性质稳定,生长迅速。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将VX2瘤株种植于肝、肾、肌肉、骨、膀胱、子宫、肺等部位,建立相应的原位肿瘤动物模型[10-11]。②瘤块包埋法建模简便易行、创伤小,原位成瘤率高,异位接种少。③建立方法改良后更接近于人类乳腺癌术后的情况。④排除了实验中非实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切除原位肿瘤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则不能判断在治疗淋巴结转移方面是否为失败;凌瑞等[9]研究兔VX2乳腺癌模型4周后出现液化坏死,如果伴发感染后动物死亡则不易确定死亡原因。⑤淋巴结转移率高[10,12],本实验中实验兔均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徐磊[13]的研究结果相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采用超声检测肿瘤生长操作简单、省时,只需简单掌握超声操作方法即可。本实验采用VX2肿瘤组织块包埋法建立兔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符合理想动物肿瘤转移模型应具备的特点:①模拟了人类肿瘤转移途径,即有原发灶的逃逸过程。人类乳腺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为淋巴道转移,该实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88.5%,低于凌瑞等[9]报道的91.3%,其可能原因为实验条件、瘤组织活性及实验动物本身的差异所致。②造模方法简单、易于接受,而且肿瘤生长应一致,可重复性建模,成瘤周期短,原位肿瘤成瘤期为2周,淋巴转移发生在3~4周。③肿瘤的病理生理特点与人类的肿瘤一致。④建模过程中动物死亡率低、损伤小,本实验无动物意外死亡。⑤实验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小。

4结语

总之,改良法建立动物模型成瘤周期短、方法简单易操作、转移率高,能够用于人类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治疗方面的实验研究。超声法探查和检测移植瘤的生长及特点操作简便、准确、快捷。

参考文献

[1]嵇健.磁性多壁碳纳米管载负阿霉素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4.

[2]魏强,雷振,冯国全,等.兔门静脉种植VX2癌栓CT灌注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9):650-654.

[3]王甲甲,李官成.基因工程双价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8,28(6):508-511.

[4]宋献美,方芳,马吉春,等.利用小鼠皮下人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MUC1-MBP抗乳腺癌作用.免疫学杂志,2010,26(5):428-432.

[5]潘秀华,冯玉梅.乳腺癌移植转移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中国肿瘤临床,2008,35(4):234-237,239.

[6]高薇.乳腺癌淋巴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4.

[7]凌瑞,陈江浩,姚青,等.兔转移性乳腺癌模型:肿瘤生长及转移.中国癌症杂志,2005,15(1):9-11.

[8]杨文,王建,丁运萍,等.兔VX2肿瘤淋巴转移动物模型建立和病理学观察.四川动物,2010,29(4):633-635.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7

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普外科,贵州贵阳 550058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性乳腺癌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90例老年性乳腺癌患者,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45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SLNB)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引流液量、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等。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分别为(65.1±24.9)min和(5.4±1.2)d,明显短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和引流液量分别为(60.2±14.7)mL和(102.2±21.4)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2.2%、6.7%、93.3%、95.6%,对照组的则分别为4.4%、4.4%、91.1%、97.8%,两组患者在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效果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引流液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同时,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 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手术;乳腺癌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5(a)-0088-02

[作者简介] 谢军(1969.10-),男,贵州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普外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老年性乳腺癌的病发率越来越高,该疾病的出现以及不断增加的并发率,使得老年人的日常生存质量遭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1]。为了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日常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该研究从该院于2011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诸多患有老年性乳腺癌患者中,选取90例老年性乳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其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在该基础上,对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在治疗老年性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和分析,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诸多患有老年性乳腺癌患者中,选取90例患有老年性乳腺癌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且这90例患者在该手术前均未进行化疗、放疗等任何方式的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将这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的45例中,年龄为65~83岁,平均年龄为(74±2.3)岁,其中Ⅰ期患者有7例,Ⅱ期患者有28例,Ⅲ期患者有10例。治疗组的45例中,年龄为64~85岁,平均年龄为(75.4±1.7)岁,其中Ⅰ期患者有8例,Ⅱ期患者有26例,Ⅲ期患者有11例。选取标准:①经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临床诊断后确诊为乳腺癌[2]。②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该研究的治疗方案,且已经签署知情协议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胸大小肌的改良根治手术进行治疗。以肿瘤为中心行梭形切口,游离皮瓣上进行潜行,上方至锁骨下缘,下方至肋弓,内侧到胸骨旁,外部到背阔肌前缘,分离胸大肌表面上覆盖的乳腺组织、脂肪芥蒂组织、胸大肌以及胸大肌筋膜,到完全切除为止。清除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淋巴组织和脂肪,有效保留胸肩峰动脉中存在的胸前神经内侧支、胸前神经外侧支以及胸肌支,牵开胸小肌,显露腋窝,从腋静脉顺着从内向外的方向清除腋窝处淋巴组织,切断横向结扎的静脉分支,保护胸背神经、胸前神经及肩胛下的血管。彻底止血后术区注射5~FU500mg,腋下安置引流管,间断形式缝合皮肤,加压形式包扎腋窝切口,术后48~72h拔除引流管。

治疗组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SLNB)进行治疗。肿瘤切除:当肿瘤在乳房乳头的水平线上时,作一个弧形切口,当肿瘤在乳房乳头在水平线下时,以乳头为中心作一个放射形切口。切除肿瘤及肿瘤周边1cm的肉眼正常组织,并快速冰冻,当肿瘤为浸润性乳腺癌时,在原肿瘤的上、下、内、外、基底、皮下的6个不同方位切取≥0.5cm的组织块快速冰冻,组织块在镜下六切缘为阴性。SLNB:全麻后在右乳外上象限乳晕旁皮下及肿瘤周围皮下注射2~4mL浓度为1%的亚甲蓝。按摩该处局部5~10min,加快亚甲蓝吸收。在乳房与腋窝皱襞上方2cm处作一个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游离到腋窝处将皮瓣分离,从胸大肌外平行肌束方向寻找蓝染淋巴管,顺着蓝染淋巴管以自下而上,自内向外的方向在腋窝部寻找蓝染的淋巴结,该淋巴结极为前哨淋巴结,切除该淋巴结后行快速冰冻。若前哨淋巴结为阴性,则封闭切口,若前哨淋巴结为阳性时行腋窝淋巴结清除手术[3]。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的拔管时间、引流管的总引流液量,并对患者的皮瓣坏死率、皮下积液以及患侧上肢的水肿情况进行观察。术后对患者的进行电话随访6个月,并在随访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肿瘤转移情况、复发情况等。复发定义为同侧乳房、同侧腋窝淋巴结复发。转移定义为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提示的远处疾病。无病生存率定义为随访期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定义为随访期间实际生存率。

1.4统计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围手术期的情况

治疗组的患者在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在术中出血量和引流液量方面也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液量等围手术期的情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具体情况见表1。

2.2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2.2%、6.7%、93.3%、95.6%,对照组的则分别为4.4%、4.4%、91.1%、97.8%,两组患者在肿瘤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上的恶性肿瘤,原位性的乳腺癌不会致命,但是一旦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之后,游离的癌细胞会随着血液和淋巴液在全身扩散,从而导致癌细胞的转移,最终威胁患者的生命[4]。老年患者因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病,再加上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手术恢复的时间慢,局部复发率较低等特点,使得老年患者的乳腺癌手术风险和手术难度显著增加[5]。

前哨淋巴结指的是原发肿瘤淋巴的引流区最先发生转移的淋巴结[6]。保乳手术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保守治疗,保乳手术指的是一种肿块局部扩大切除后,清扫腋窝淋巴结,然后在术后进行化疗和放疗等辅助治疗的一种方法[7]。冯尧军等[8]人表明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SLNB的成功率和假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腋窝淋巴结状况是淋巴结活检成功的影响因素,N0-1患者新辅助化疗后SLNB仍能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的状况,N2期以上患者成功率降低,假阴性率升高,有关前哨淋巴结的研究报告已不限于乳腺癌,对其他早期恶性肿瘤施行扩大切除范围的根治性手术也正受到挑战。进一步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癌症治疗发展方向正受到人们的关注[9]。

朱林超等[10]人表明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治疗组乳房美容效果良好,满意度高,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美容效果好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老年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无影响,可作为常规术式。从文章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该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引流液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而通过两组患者的复发率、转移率、无病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上可以看出,该手术的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与普通治疗方式没有较大区别。采用保乳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治疗老年性乳腺癌中,其疗效与传统手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围手术期的情况上与传统手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保乳手术具有良好的乳房美容效果,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嘉.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78-79.

[2]王涛,江泽飞.老年乳腺癌诊断治疗基本原则和新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21(2):45-47.

[3]卜宪才,曹苏生,王伟,等.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5(6):356-358.

[4]覃俊仕,罗汉传,吴瑞正,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8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3(4):455-457.

[5]潘国政,孙迪文,袁庆忠,等.保乳、腺体瓣转移、前哨淋巴结活检治疗早期乳腺癌30例报告[J].山东医药,2011,51(13):103-104.

[6]覃俊仕,罗汉传,吴瑞正,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86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3(4):455-457.

[7]范扬航,李卓毅.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1,17(8):204-207.

[8]冯尧军,吴新红,何建平,等.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不同期别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2(5):627-629,633.

[9]宫钦恩,张春英,陈方基,等.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7):52-53.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8

【关键词】 三维适形; 放疗; FOLFOX4; 淋巴结转移癌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rcinoma/WANG Hong-yun, SHU Yun, WU Yan-ling,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1):039-041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clinical efficacy of different treatment for postoperative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rcinoma. Method: 58 cases with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after resec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eated with FOLFOX4) and observation group (tre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synchronous FOLFOX4). The tumor control rate, KPS score, adverse reactions rate and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umor control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82.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2.1% of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LFOX4; Lymph node metastasis carcinoma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Jiujiang 332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1.013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是临床的常见病,多由食管癌、胃癌、肝癌及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转移而来,常引起腹痛等不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差异,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均经超声、增强CT等查确诊[3],KPS评分≥70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药物过敏、心律失常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61.82±6.43)岁;既往行胃癌根治术13例,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9例,结肠癌根治术7例。观察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46~69岁,平均(61.59±6.25)岁;既往行胃癌根治术15例,中下段食管癌切除术6例,结肠癌根治术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429)130 mg/m2静滴4 h,第1天,亚叶酸钙(开封康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710)400 mg/m2静滴2 h,第1~2天,氟尿嘧啶(西安海欣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511)400 mg/m2静脉推注,第1天后,以600 mg/m2+5%葡萄糖100 mL持续泵注22 h,3周为1个化疗周期,连续化疗4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FOLFOX4方案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放疗第1天同步于第2个化疗周期的第1天,通过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10MV X线选定3~5个共面或非共面野进行适形放疗,40~60 Gy为处方剂量,每次1.8~2 Gy,每周5次,放疗4.5~7.5周。两组患者均于化疗前给予昂丹司琼预防性止吐。

1.3 疗效标准 依据实体瘤治疗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进展(PD)[4-5]。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肿瘤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当P

2 结果

2.1 两组肿瘤控制率和KPS评分比较 观察组肿瘤控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生存分析 观察组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分别为(0.248±0.037)%和(26.14±0.291)个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36±0.041)%和(21.422±0.105)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多见于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解剖位置特殊,加上广泛浸润黏连,导致手术难度大[6]。淋巴结转移癌的早期诊断率低,临床使用对症镇痛、姑息化疗、局部放疗等方法疗效不佳,铂类、蒽环类、紫杉醇类、丝裂霉素、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等为常用的化疗药物[7-9]。FOLFOX4化疗方案被证实毒性反应轻,疗效较高,奥沙利铂属于第三代铂类化合物,可结合DNA,达到抑制肿瘤细胞DNA修复、合成等目的[10],其肾、耳毒性均较小,氟尿嘧啶是一线抗嘧啶类化疗药,通过干扰DNA合成,协同奥沙利铂发挥作用,亚叶酸钙可辅助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11-12]。三维适形放疗是一项全新的放疗技术,通过计算机使射线在三维空间内多弧非共面旋转聚焦、空间集束,从而对肿瘤靶区进行单次、多次大剂量照射,其适合度较常规二维放疗显著提高,可实现多野、多角度照射,尽可能减少正常组织损伤[13-14]。为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采用FOLFOX4方案单纯化疗和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两种方案治疗的共计5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两种方案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重点比较,旨在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表明,观察组肿瘤控制率为8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1%,KPS评分为(83.37±5.4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24±5.37)分;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出现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量远期生存情况,观察组的累积生存率和平均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薛萍萍等[15]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效果满意,患者耐受性好,远期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患者。

综上所述,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方案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疗效确切,可有效控制肿瘤,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汪建华,左长京,邵成伟,等.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0(11):877-881.

[2]马力文.腹腔灌注化学治疗腹膜转移癌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10):865-868.

[3]鲁艳春,陈多才,韩爱华,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腹膜后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3):313-314.

[4]卢庆刚,牟安娜,朱礼.三维适形放疗同步FOLFOX4化疗治疗术后腹膜后恶性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4,13(3):284-286.

[5]周冬梅,费建文,韩进.PCNA和E-cad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7.

[6]周建芳,刘广升.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河南肿瘤学杂志,2004,17(4):281-282.

[7]李勇,檀碧波,赵群,等.老年胃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体外化疗药敏性的差异及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2012,27(2):116-119.

[8]孔凡良,蒋英俊,李成发,等.高强度超声聚焦热疗序贯FOLFOX-4方案治疗胃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J].肿瘤学杂志,2013,19(11):838-841.

[9]许冬娣,汪艳.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9):156-158.

[10]李桂梅,郑响宁.3DCRT+TP/FP对腹腔淋巴结转移癌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5(24):85-87.

[11]吴涛,王志学,朱鸷翔,等.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60-61.

[12]沈洁,金璋.伽玛刀治疗胃癌术后腹膜淋巴结转移35例分析[J].江西医药,2005,40(3):143-145.

[13]吴朝刚.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3):138-139.

[14]王道云,王庆燕.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8):185.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9

关键词:乳腺癌 ; 亚甲蓝染色 ;纳米碳染色 ; 前哨淋巴结活检 ;基层医院

        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大量研究证实,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转移及播散在很早即可发生,虽然淋巴结转移和原发肿瘤大小是目前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参考指标,但是恶性肿瘤细胞的全身转移是主要致死因素。传统手术均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侧肢体肿胀,肩部疼痛及患肢活动障碍,肩部及前臂内侧感觉异常等,对患者的后期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对于早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清扫术,在某种意义上存在过度治疗。

        本研究拟通过对早期乳腺癌在肿瘤周围注射染色剂示踪前哨淋巴结,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快速冷冻病理学检测确定前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从而确定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无前哨淋巴结转移者,避免腋窝清扫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 2009 年 10 月~2010年 10 月治疗乳腺癌患者 60 例, 患者均为女性。本组患者年龄 25~68 岁,平均 40 岁;其中,左 侧 37例,右侧 23 例;原发肿瘤位于外上象限 35 例(58%), 内上象限 7 例(12%),外下象限 8 例(13%),内下象限 3 例(5%),中央区 7 例 (12%);病理学诊断:浸润性导管癌 49 例,浸润性小叶癌 11 例。

        1.2前哨淋巴结切除活检方法 

         术前麻醉成功后,随机分组,分别用1%亚甲蓝、纳米碳混悬液于原发肿瘤周围皮下或活组织检查后的残腔壁周围皮下注射。10~15 min 后经腋底部胸大肌外侧作一小切口(该切口均在根治术预切范围内),寻找并追踪染色淋巴管,循此解剖至染色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SLN),切除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进行术中冰冻快速病理检查。

  2结果

        切除前哨淋巴结送病理科行冰冻病理检查。如病理回报阳性,则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前哨淋巴结活检病理回报阴性,则不清扫腋窝淋巴结。 全部患者均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检出SLN 染色 58 例,其检出率为 96%(58/60),共检出SLN 100 枚,平均 1.7 枚,其 中,1 枚 37 例 (49.3%)、2 枚 23 例 (33.3%)、3 枚 10 例 (13.3%)。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无明显增高,但术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讨论

淋巴转移的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 原发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9.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25-02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及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病理分型比较复杂;鼻咽部淋巴组织十分丰富,因此常被非霍奇金病淋巴瘤侵犯,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结外淋巴瘤[1]。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鼻咽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2011年收治的72例原发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10~78岁,平均(48.2±25.4)岁。患者初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类感冒症状,如鼻咽痛、流涕等,后期临床表现为听力和视力功能受损、扁桃体肿大、黏膜充血等。将72例患者参照Ann Arbor.Cotswolds分期:I期34例,Ⅱ期22例,Ⅲ期13例,Ⅳ期3例。通过免疫检查对患者进行免疫分型。

1.2方法

通过询问病史、体检和相关实验室数据检查,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免疫分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骨髓浸润、病理类型、其他脏器浸润和治疗方法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进行χ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影响淋巴瘤预后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骨髓浸润、病理类型、是否转移浸润至其它脏器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等 (P < 0.05),而与患者的性别无关(P > 0.05)。

3讨论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其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而NHL临床发病率高达90%;我国的淋巴瘤发病率为85%~90%,低于同类报道[2]。淋巴瘤首发病灶常为鼻咽部,发病特点为起病急,发病快,除鼻咽部分还会涉及其他脏器,病情险恶。在临床上治疗时,患者对病情的主述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治疗时反应也不同,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预后不佳,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致病因素选择治疗方案。因此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是关于影响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的因素[3-4]。本组研究表明,淋巴瘤的预后与患者的性别无关,而与患者的年龄、免疫分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骨髓浸润、病理类型、是否转移浸润至其他脏器和患者选择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患者年龄较大,则其预后即5年生存率就会降低[5],这与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较多、免疫能力差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在救治老年淋巴瘤患者时,需考虑患者的原发疾病,将可能存在的干扰指标进行适当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预后质量。

本组研究表明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显著高于临床分期Ⅲ~Ⅳ期者,可能是因为Ⅰ~Ⅱ期淋巴瘤仅发生于原发病灶,没有发生其他部位的转移。可以先行放疗,如果放疗无法达到预定结果,则需综合治疗方案进行系统治疗。Ⅲ~Ⅳ期淋巴瘤往往发病较严重,累及其他脏器,而且治疗的程度与疾病分期也具有正相关。一般应用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疗,预后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合并基础疾病、免疫能力较弱的患者[6]。因此目前临床提倡对于淋巴瘤患者应进行放疗和化疗以及免疫调节的综合治疗。

本组研究表明,在免疫分型方面,B细胞淋巴瘤5年生存期要显著好于T或NK细胞,有发热、盗汗、消瘦等B症状者其预后也显著差于没有症状者;对于有浸润转移者,如骨转移或其他器官转移,其5年生存率均低于未出现转移者。说明患者的病理分型、临床表现、有无病灶转移等,均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影响。同时病程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病程长的患者其病情多较严重,在进行Cotswolds分期时也多在Ⅱ期或以上,一般需应用综合治疗方法进行病情控制。病程长的患者存在广泛侵犯重要脏器的现象,而且长期的病理过程,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灶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度大,易复发、增生以及转移。因此临床上对于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首次治疗最为关键。总之影响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在临床上需综合考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远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奇璐.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308-313.

[2]Alexander DD,Mink PJ,Adami HO,et a1. The non-hodgkin lymphomas:a review of the pidemiologic literature[J]. Int J Cancer,2007,120(Suppl 12):1-39.

[3]周建寨.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78-79.

[4]陈细女,肖莲. 原发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72例预后因素分析[J].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8(1):74-77.

[5]袁智勇,李晔雄. 鼻咽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预后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6(7):42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