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叙事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6 17:07:09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1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医学伦理学;应用;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

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运用于外文的教学中,通过还原或创设某种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与文化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叙事作为教学手段,在医学伦理教育中运用叙事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叙事教学法由以下几个形式构成: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1]一般包括“叙”与“事”两个方面,叙事需要表达,同时也需要故事。叙事需要有故事作为根本,所叙内容不仅可以是真实的,同时虚构的也可以成为叙事的内容。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涉及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关涉科研道德及相关法律问题,采用叙事教学方法以该案例作为素材,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医学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将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为叙事对象时,教师首先要坚持在准确把握案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其次要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再次需要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一、在准确把握案例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

教师需要准确全面把握案例,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二次初加工,“改编”为适宜作为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方法的质料。

20018年11月贺建奎在网上2018年11月贺金奎在某视频频道上发表了多条视频声称,声称我国诞生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婴儿,并强调他和他的团队所开展的基因手术是治疗性的技术,随即引发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实验动机和实验必要性以及是否合乎人情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不久相关专家委员会对该实验进行调查,对该研究目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认为贺建奎用人体胚胎开展基因技术的研究,严重违背了医学学术伦理以及学术的规范。面对质疑和批评,贺建奎教授公开道歉,其就职的南方科技大学也解除了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学校内的一切科研与教学活动。2019年12月末,深圳市人民法院对该案公开判决,认定贺建奎及其团队的研究属于非法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已经构成非法行医罪,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社会舆论也告一段落,但是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该事件涉及到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需要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回应。

首先,教师要明确该案例讲述了什么问题?与哪些医学伦理规范有所关联?为了有效利用该案例进行叙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故事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故事之中学习课程的内容[2],通过准确把握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叙事的方式将案例讲述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明确该案例涉及到了医学伦理的哪些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以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找到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依据相关理论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正是经过这样的理论教育推敲,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完善,使得讨论效果也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显现[3]。

二、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

教师要讲好故事,需要用心、用情、用脑设置相应情景。用心就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明确该案例中与教学点相关联的部分,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故事发展为主线授课。教师爱讲故事,喜欢讲故事,同时也要带动学生讲好故事,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研读相关资料、跟踪事件动态,研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伦理学知识。例如在该案例中为了讲好贺建奎第编辑婴儿的案例,老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查询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以此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用情就是要用感情,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叙事教学法的支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享集体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扮演协助者和评委角色,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进一步自我教育。医疗首先关注生命,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第一位侧重的是培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借助叙事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解医学科学以其广阔的领域和无线美好的前景给无数科研工作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伴随着人类掌握基因编辑技术,人们似乎越来越接近于攻克顽疾、一劳永逸原理疾病,甚至是拥有绝对健康乃至延长寿命的理想彼岸。但是,必須给即将步入这一领域的医学生们划定红线,即科学于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科学伦理面前必须要有所敬畏。

同时,还需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共情病人的心理。基于科学的实验构想可以包罗万象,但在事关生命尊严和伦理的课题中,无论是科研还是治疗,其操作和运用必须严格遵守科研规范和伦理要求。基因编辑实验以其潜在的不可逆的未知风险和尚未有定论的伦理课题,如果听任其在尚不严谨且欠缺规范的伦理审查下肆意发展,实验的过程乃至实验产生的结果,都将带来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在该案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婴儿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揣测他们的心理,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及对施救者关心的品质。

用脑就是要求认真思考。首先,教师能够充分的梳理叙事素材,在叙事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并力求与该课程做到紧密的结合。其次,要合理的安排叙事故事,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内容、经过、结局及呈现方式层面,紧紧围绕该案例中贺建奎的做法,让学生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人类基因库这一大视角上思考问题。

三、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医学伦理叙事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叙事的主体,才能讲好该案例的故事,进而帮助学生从该案例中学到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组织工作,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叙事故事中,帮助学生感受该事件中的争论点与矛盾点,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与可敬,思考在今后医疗事业中的责任与义务。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更是主导者。虽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到叙述故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进行叙述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并受到熏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相关的案例。

根据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在贺建奎经编辑婴儿的案例中找到其中的问题,继而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专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性安全性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科研诚信、科研审查伦理、科研伦理辩护及科技发展、贺建奎事件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反应及应对等,引导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伦理学的知识分析探讨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查找相关理论资料佐证自己观点,重点围绕该事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也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充分利用该案例,老师可以通过抛问题、做假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增强学生好奇心、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继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叙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明晰该案例与教学相关联的知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贺建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引发热议。教师可将学者们从伦理学、法学等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介绍给学生,重点可聚焦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伦理审查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潜在的伦理风险及如何应对今后类似事件等问题开展分析讨论。

贺建奎的案例涉及着诸多的医学伦理知识,为了需要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读。例如:对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实验信任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因此实施叙事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了解,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學习。

结语:对叙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思考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为我国医学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叙述教学法运用到医学伦理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叙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索,进一步把握医学的根本目的和必须要坚守的伦理基本原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沐清,邓达.叙事教学法论纲[J].外国语文,2010,26(06):104-113. 

[2]苏映宇.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思政教学空间建设探究——基于“概论课”的教学观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9):1230-1235.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2

【关键词】 体裁教学法 高中英语 课堂教学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英语的语篇意识,近些年来,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越来越多。体裁教学法强调的是相互交流合作,而阅读教学正是属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的过程。

一、传统阅读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自下而上阅读法存在的问题

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需要注重英语语言的知识点,将阅读过程作为英语语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模式只能够见到了解课文字面的意思,没有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真正意义,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英语单词、句型的具体含义,但是由于没有整体连贯性,无法综合认识整篇文章的语境语义,也无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义和思想。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仅仅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1.2自上而下阅读法存在的问题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需要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整体意义,而不仅仅是掌握英语语言的单词、句型的含义,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理解课文整体含义的思维意识。但是,该阅读模式虽然明显改善了自下而上阅读模式中无法理解全文含义的问题,也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包括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课文整体的连贯性理解,忽略了词汇、句型等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二、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1教学思路

本文提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英语记叙文的文体体裁特征,记叙文主要是以叙述故事情节为课文核心内容,整个记叙过程包括故事发生、发展和结束等,学生通过阅读英语课文能够找到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并且能够迅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2.2教学内容

本文设计的教学案例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标准教材(必修版),Unit 4中的“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文。课文属于典型的记叙文文体体裁,包括了记叙文中必不可少的六个要素。

2.3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英语记叙文的文体体裁和叙述特征,即能够快速找到英文记叙文的六个要素,短时间内能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主旨大意,对于段落细节内容也要能够清楚明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在阅读其他英语课文时能够做到融会贯通。

2.4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Do you like animals”,由这个广泛性的问题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其次,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提出下一层问题:“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it?”;最后,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照片,让学生用英文说出动物的名字。

第二步:预读

教师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再以分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该过程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也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阅读

教师设定阅读时间,在此时间之内使学生阅读英语课文,阅读之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How many places does the carpet take Daisy to?

(2)What are the endangered animal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裁阅读法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找到六个要素,从而分析英语课文的整体意思,抓住重要锻炼的细节内容。

第四步:复读

教师让全体学生根据六个要素分组讨论英语课文记叙的故事,再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按照六个要素讲述课文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并尽量按照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使学生在讲述课文时能够流利清晰。

三、结束语

体裁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养成阅读英语课文的语篇意识,从整体上掌握课文的结构特征和中心思想。将体裁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3

关键词:风湿免疫 叙事医学 临床实习

中图分类号:R5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189-02

Abstract:Narrative medicine was a new model of clinical medicine.It w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using clinical research findings to aid the delivery of optimum clinical care to patients.And its concepts and methods were extend to the field of medical education. It re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and stw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of 21 century. Rheumatology was a very professional discipline,but also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other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Clinical internship was a key step for training qualified clinician. In this article,we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EBM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rheumatology. Cultivating EBM thinking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rheumatology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enriched teaching methods;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clinical skills and in-’novation ability;and help students master and understand princip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itiatively.

Key Words:Rheumatology; Narrative medicine;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叙事医学即基于叙事为主要媒介方式的医学,主要为打破以往冷淡的医学模式。叙事医学的主要目标是调节目前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往患者的语言为医学术语所排斥,叙事医学主张认真倾听患者的声音,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和康复手段应用于R床中。另一方面从伦理学的角度说患者所患疾病不单是机体病理现象,医生应该对患者的疾病体验进行全方位诠释。叙事医学方式可以为疾病体验意义诠释提供依据,增强医患之间的互相了解[1]。

1 叙事医学引入现代医学模式的必然性

现代医学模式主要是以疾病本身为医学核心,疾病本身为一种客观生物学现象,但对于患者而言单纯的检验指标及描述并无足够的意义。医患双方主要明确存在的问题以及病情的严重情况进而了解疾病的意义。叙事医学将疾病本身,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患者本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客观与主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清楚的明确了疾病的意义[2]。叙事医学使得患者本身疾病与患者内心紧密联系起来。医生应用叙事医学方式领悟患者的语言方式,明确故事的意义,从双方视角中讲传统医学模式转变为文学阐述方式。亨特尔模式认为将患者作为文本,医生作为评论员。该模式主要分为5个部分:(1)经验文本:患者本身对于疾病症状的评价;(2)叙事文本: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讲述;(3)身体文本:医生对于患者的详细体格检查;(4)仪器文本:相关辅助检查的信息;(5)治疗叙事文本。通过该种文本叙事方式患者将内心的苦楚,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了解全面提供,为叙事认知及感情体会提供了好的分析手段。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语调停顿以及非言语交流等方面倾听患者的故事,更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痛,从而更好地治疗[3-6]。

2 风湿免疫学引入叙事医学的重要性

风湿免疫学是较为新兴的学科。虽然此学科在我国建立较晚,但其发展迅速,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对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本身而言,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抑郁表现有时较明显,叙事医学的引入将使得患者更好地讲诉自己的病痛,医者认真聆听从而更清楚了解病痛。叙事医学的引入将对医患之间的沟通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在风湿免疫科的临床实习中,相对于其他科而言,该科的疾病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一,该学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虽然风湿病目前的诊断分类标准很多,但仍还没有精确的诊断标准。第二,风湿免疫系统还不断有新的检查指标发现。第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累及周身诸多脏器。第四,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培养学生摆脱固定的思维方法进行临床学习是目前需解决的问题。叙事医学的应用让学生自主聆听患者的症状讲述,根据和患者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从而对疾病及临床工作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指导临床。

3 风湿免疫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叙事医学的方式

如何将叙事医学教学模式引入风湿免疫临床教学,我们首先要明确引入叙事医学教学模式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将其更加全面化。第一,改变知识的传授方式,将原来讲授知识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患者的叙述,将书本上的症状体征,通过问诊患者的叙述表达出来,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最后教师通过典型病例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该种疾病,此种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了同学们对风湿免疫学科自己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叙事医学引入风湿免疫科临床实习的过程包括:(1)收集资料:鼓励学生认真聆听患者对于疾病的阐述。风湿免疫科疾病患者一般病史时间较长,患者对几十年的病史的描述需要学生认真倾听。(2)评价资料:对于听到的病史资料进行自己的总结,得到对于诊断及治疗有意义的资料。例如风湿免疫科的疾病均有各自的诊断标准,在熟练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下,结合患者的叙述理出清晰的调理,做出清晰的判断。(3)收集问题: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一般患病时间长,受疾病痛苦折磨时间长,所以要认真聆听患者提出的诸多问题,将问题认真记载。之后通过自己查阅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籍,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老师的讲解及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解决问题。(4)解决问题:针对患者的问题逐一为患者耐心的解释,阐明答案,同时依然要认真听患者的想法。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锻炼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5)评价上述的学习效果: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对病情的预后有很大作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4 风湿免疫临床实习教学中引入叙事医学案例

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例,来说明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首先由任课教师介绍简单病史,一位老年女性,因为全身多关节肿胀及疼痛30年入院检查。在30年的病史中患者,患者不规律口服多种药物,关节肿痛非常明显,患者非常痛苦。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进行病史的询问,完善现病史。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的相关学习,将询问的病史按相应的诊断标准分类整理。最终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之后向学生们讲述叙事医学引入的必要性及跟患者交流的必要性,指а生认真聆听患者对于疾病的问题,例如:“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好,为什么不能根治”等等。最后对所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

5 结语

总之,叙事医学的引入医疗教学的趋势,在叙事医学与风湿免疫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激活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缓和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培养了学生们自我学习医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风湿免疫学科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次,叙事医学教学模式的引入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沟通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不断自身学习,注重相互交流,经常思考,从而使师生共同进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晓霖.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教育叙事革命・后现代生命文化视角[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65-69.

[2] 杨晓霖.医学与叙事的互补:完善当代医学的重要课题[J].医学与哲学,2012,33(6A):12-14.

[3] Charon R.The novelization of the body,or how medicine and stories need one another[J].Narrative,2015,19(1):33-50.

[4] Fritsch C,Hoebeke J,Dali H,52-kDa Ro/SSA epitopes preferet al.entially recognized by antibodies from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neonatal lupus and congenital heart block[J].Arthritis Res Ther,2015,8(4):101-107.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4

【关键词】英语;文体;阅读;指导

我们发现,许多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阅读文章,课外也读了一定数量的材料,但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些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上,把阅读理解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二是教师缺少对文体的分析和指导。不同的文章都有各自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不知辩体,往往使阅读带有盲目性。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思想,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使其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此外,教师还应在文体思路方面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按照文章的表现形式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线索,从而使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

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体裁各异。从文学角度来分,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但从文章的写作方式上来看,一般都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中包括传记、故事、传奇和游记等。说明文中涉及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和饮食文化等主题。

高中教材中记叙文和说明文居多。根据阅读课文的体裁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记叙文 记叙文又可分为传记类和故事类。

(1)传记类。 传记类文章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十几篇。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这一主线来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Book 2B Lesson 74 Martin Luther King,Jr.一课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与马丁·路德·金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的年代,按照这个线索学生便能很快找到相关的事件,并可在年代后写出来。通过上述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帮助他们记忆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还可以减轻他们复述课文的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年代和发生的事件复述课文),而且还能学到传记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故事类。 小说和故事类文章情节性较强。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记叙文的特点进行阅读,就能使他们很容易地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例如,学习Book 2A Lesson 46 Escape from the Zoo(1)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根据以上要素让学生边阅读边填出有关的内容。

2. 说明文 说明文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果或功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定义法、解释法、比较法、比喻法、数字法、图表法、引用法和举例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说明文按照数字、解释和举例等进一步分为以下几类。

(1)数字说明文。 用数字说明事物容易给人留下具体和深刻的印象,让人读后一目了然。指导学生阅读数字说明类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例如,讲授Book 2B Lesson 62 The Sea以及Salt Lakes of the World时,教师可以板书以下数字:

3.5% 3700 1800 25% 29℃

3.7%—3.9% 80 years 20℃ 60m

2010m 27% 395 m 25% 60mm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以上数字的含义;也可以先就这些数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答案。

(2)解释说明文。解释说明文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功用等。因此,教师应先向学生提出诸如“是什么”,“怎么样”,“做什么”等一类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而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和寻找答案。这是一种主动性的阅读,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举例说明文。 举例说明文是通过实例说明问题的文章。教授此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举出这个实例,通过实例作者欲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积极思考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5

以课堂为基点,采用分组讨论、模拟写作、师生评析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技能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教学组织突出“教、学、练”的互动性特征。(1)课前环节:结合写作项目任务和人文教育阶段任务,安排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在正式授课前面向全班同学演说与交谈,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对写作材料的占有。(2)授课环节:创设情境(案例),融入项目化教学思想;示范例文展示,学生模仿练习;写作技能对应的知识要点归纳并作扩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训练任务;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与课后作业(要素、片段和整篇过渡衔接训练任务和传播任务)。(3)练习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练习整篇文章或对技能要素写作与构思。对技能要素的头脑风暴与教师的过程性评价结合事半功倍。如一句话新闻或新闻标题练习,规章制度通告的制度要素的锤炼等。(4)课后阶段:收集并阅读相关资料,并拓展为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以期扩大写作视野和通识教育素材。

2课程整体教学内容的优选

课程总体上分绪论、书面语写作单元、言语写作单元(涵盖主题言语写作系列和情境言语写作系列)和专业写作单元四部分。旨在打破常规教材应用文文种罗列的局限模式,将写作技能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实践教学,注重课程的职业化特征。(1)绪言作为教学总纲,以自我介绍项目作为入门教学载体。(2)书面语写作以公文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主要是考虑到其特有的法定范式,可以让学生对应用文写作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认识。同时,以此培养学生的议论表达能力及学会如何形成主见。(3)主题言语写作以演讲稿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它着重培养学生的散文化议论写作能力及与之对应的关注公共领域的公民素质。作为书面语写作与情境言语写作的桥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它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才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情境言语写作以致词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较强,也是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类应用文文体。通过对不同情境的把握,锻炼学生“弦外之音”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公众情感的融合。(5)专业写作则以新闻、广告文案和博文(微博)等联接教师专业学习领域、学生职业触及领域及生活兴趣涉猎领域的写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力图将写作与媒体传播结合,实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价值、公民意识和大学精神的理念。

3课程章节教学内容的优化

(1)以行政公文一章为例。在明确公文概念、种类和格式的基础上,用公文规范的模板,掌握书面语的写作要领。以行政公文为载体,了解中国社会体制及转型期社会的政府作用。例如在“请示”一节中结合请示事由部分融入叙述能力的训练。叙述是最基本的写作表达方式。学会叙述切入学生关注世界真相。叙述能力技巧包括三个部分,即界面(共知共识的信息),叙述的内容(记叙文六要素)、针对性细节(针对文体需要特别强调的事件细节)。“通报”一节进行“叙述加议论”模式的训练,融入依托案例进行议论能力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多种观点的辨识、形成主见的欲望。通过搜集某一当下热点案例,引述别人观点,阐发个人观点的系列练习,切入唤起社会良知,从而达到写作技能和人文教育的统一。“通告”一节引入管理思维,融入管理学的基本理念,依托管理学的基本要素(即人、事物、责任制、罚则、时效等内容)对应思考写作制定制度的细节要素。“会议纪要”以“会议记录”为背景知识,切入听读记录训练,强化听话能力和记录能力,速录师实训项目训练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2)以致词一章为例。致词一章的写作内容由欢迎词—欢送词—祝贺词—感谢词四节构成,勾勒出由浅入深或发散网状能力目标体系。欢迎词是对表达的情境理解与运用,欢送词是对表达的弦外之音理解与运用,祝贺词是对表达的文化内涵理解与运用,感谢词是对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以上四个部分彼此循序深化扩展,统一构成致辞技巧。本章的人文教育目标涵盖欢迎之喜折射的人情世故,欢送之痛折射的友情深厚,祝贺之礼折射的爱情美满,感恩之真折射的心地胸怀。

4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优选(以“祝贺词”一节为例)

设计情境导入新课:你可曾追逐过美好的爱情?艳羡别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相携走过五十年的岁月。恰逢他们就是你的朋友或你的亲人,邀请你参加“金婚典礼”,由你撰写祝贺词。让学生思考:50年金婚的文化内涵。师生互动问答:你对婚姻、爱情、事业(独身和早恋等)的态度。对父母亲人婚姻状况的描述。通过互动,不断收拢思维,形成主导性结论。50年金婚的文化内涵:祝福令人艳羡的健康。祝福夫妻间的默契与包容。祝福克服社会变迁的坎坷与磨难。养儿育女的功劳。服务社会的奉献。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过以上认识留给学生创新的余地,即给学生留有的想、看、做、讲的空间。课堂训练与课后作业:你对同学朋友的新婚祝词。

5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

“以讲带练,讲练结合”是应用文教学中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采用文件示范、实境参与、活动激励、调查实习、现场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应用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PPT课件、DVD光盘、视频录像、和计算机网络等,使课堂授课信息量增大,精简了课时。尝试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除本课程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外,链接下载名家讲座、音视频案例,学生作业成果展示及比赛情况,等等,既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6课程评价内容和方式的改进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6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1)06―0008―0006

适值《外语电化教学》办刊三十年,特此表示祝贺。该刊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对于促进外语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起到很大作用。祝愿该刊物发扬光大,越办越好,为广大教师和学人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早在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就将“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就我国外语界而言,目前信息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但信息化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研究相对较少。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教育理论介绍、教师自主研究、比较教师教育等方面。如黄景等(2007:33-37)研究了教师自主性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并分析了教师作用、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自由等问题,揭示了自主性研究对开展教师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启示。夏纪梅(2009:16-22)从科研角度指出要想成为具有名师或导师效应的优秀教师,关键是找对研究方向和方法。谢倩(2010:72-75)探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外语教师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信息化环境中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路径进行探讨。

1、我国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后,我国外语师资队伍建设得以更大发展。除了传统的职前与在职学历教育之外,教育部还组织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外语教师的研修班,涉及外语专业、大学外语、高职高专以及基础外语等。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08年举办了系列外语教师研修班,涉及英语、日语、阿拉伯语等不同学科与方向。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06年开展了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巡讲活动。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科研立项、英语教师培训、教学大赛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在教科研项目资助、教科研研修班、科研论文评选以及“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等级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2009年成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工作。

当然,在外语教师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戴炜栋和胡文仲(2009)指出我国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乏长效培养机制,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隐性流失等。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科研成果层次尚需提高等问题,这需要借助网络培训、校本研修等措施予以解决。

2、信息化环境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影响

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有不同阐释。Lange(1990)指出“Teacher development is a term used in the literature to describe a process of continual intellec―tual,experiential,and attitudinal growth of teachers”,即这一过程涉及知识、经验、态度等的发展。2002年美国外语教师协会与全国外语标准委员会合作起草并由’外语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批准的《外语教师准备计划标准》出台,从专业发展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师标准(贾爱武,2006:41-46),如表1所示。

笔者认为,这一内容涉及专业团体意识、专业成长的终身承诺、反思、专业成长安排等方面,体现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协作性、终身性、反思性、自主性、自觉性。刘润清(2000)在综述师资培训概念的基础上,指出teacher development这一概念更强调在“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开展action research。周跃良等(2008)从教师发展过程角度指出这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2010)指出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应是教师的一种自主自觉行为,即教师在知识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师德修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建构与反思学习为前提,终身学习理念与学术研究的团体氛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环境的建构,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教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进一步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笔者结合信息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信息化环境赋予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网络无评价能力和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换言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培养、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和网络无评价能力提升的过程。下面进行具体阐释。

2.1、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是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必然要求。根据北大教育学院对国内普通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6.3%的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73%的人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32.8%的人经常在BBS上发帖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74.2%的学生曾经或计划参加校外的各种IT认证培训(潘爱武,2011)。学生的网络需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对国际交流性较强的外语教师而言,更需要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于1989年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概念,简单地将其界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周跃良等(2008)介绍了美国教育部下属的

“21世纪技能合作研究组织”提出的ICT的概念结构和含义(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ICT素养主要包括信息与交流技能、思维与问题解决技能以及人际与自我指导技能三类,这三类技能分别对应不同的信息技术。陈坚林(2010)曾综合不同界定,提出信息素养具体是指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并且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创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其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包括学习和教学两个层面。一方面培养信息应用意识,夯实信息基础理论,科学检索处理不同信息,丰富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完成教学中的信息评判、反馈与决策,并能够熟练运用网络信息知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换言之,外语教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应充分体现在教师的学习、教学、科研等过程中,具体包括信息资源查询筛选能力,多模态教学能力、虚拟学习环境应用能力、网络综合测评软件系统应用能力、语料库应用能力等。

2.2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

随着人文学科领域研究范式从寻求“真正科学”的研究方式转换为承认不同学术方式的解释功能,教育叙事研究也成为热点。Richardson(1990:9)指出“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Connelly和C1andinin(1994)提出“叙述和讲述代表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涉及人类经验的性质,涉及经验怎样被学习被表达,以及如何在科学――人文这两极之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可见对于教师而言,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在描述个体和群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其潜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

至于叙事模式,不同学者各有论述。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2)提出一个具有“完整形式”的叙事模式,将故事分为摘要(The Abstract)、定向(The 0-rientation)、纠纷(The Complication)、评价(The Evalua―tion)、解决(The Resolution)、尾声(The Code)等六部分。Clandinin和Connelly(2000)则提出一套“三维叙事探究空间”的方法论概念,即时间为第一维度,个人和社会为第二维度,情境为第三维度。时间涉及事件及其前后关系,个人和社会涉及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而情境在于具体探究教育图景的边界。丁钢(2008)从一般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包括三个方面:进行经验收集、提供意义诠释、注意伦理规范等。笔者认为对于外语教师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可分为自身叙事研究与他人叙事研究两方面。前者主要陈述自身的学习教育经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并对此进行反思与剖析,分析其隐含的教学规律与启示意义,具体包括情境描述、问题解决结果、反思评析等。后者主要以探究者的身份分析叙述者的描述对象、表达内容、故事意义等,达到自身探究目的,旨在分析他人叙事的意义,具体包括资料(故事背景与内容)收集与意义分析等。

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教育叙事有助于推动教师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事实上,信息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为外语教师叙事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如BBS,Blog,Wiki等为教育叙事提供了技术支持,有助于教师在反思基础上运用博客记录教研过程。各种录像录音设备、迅捷的微博等使教师储存视频案例与文本案例更加方便。

2.3网络无评价能力

所谓无评价,其英语对应词为Metaevaluation。笔者查阅《朗文当代英语辞典》,发现前缀“Meta-”有“be―yond ordinary or usual”之意,可见无评价即对评价的评价。Stufflebeam(2000)提出,无评价为对评价活动的实用性、可行性、适宜性和精确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判断,从而指导和规范评价活动的过程,并对评价的优劣作出总结性判断。庄智象(2007)提出无研究(Metaresearch)概念,即对他人研究的研究,对相关学术活动的研究,旨在了解相关研究态势,发现存在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有一定共性,都强调了客观科学的高层次评判能力。就外语教师而言,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中,需要对他人的评价进行客观评判,而在研究过程中,尤其是在阅读网络文献、搜集教学科研资料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人的研究进行评析,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同时在自我反思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同行等的评估结果进行客观总结,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一般而言,这种无评价能力具有渐进性。随着教师知识的建构和经验的积累,无评价能力由弱渐强。当然,该能力也因个体差异、职业生涯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Fessler和Christensen(1992)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周期概括为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职业离岗期。在能力建构期、热情与成长期无评价能力处于上升阶段,而在职业消退期、职业离岗期可能会有一定下降趋势。

3、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针对信息化环境下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所蕴含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网络无评价能力等要求,笔者结合群体动力学理论、反思理论、生态教育学理论,探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教研共同体、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营造网络生态环境等。这三种路径各有侧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彼此互有影响,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1建构网络教研共同体,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

外语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以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等进行学术交流与教学合作。群体动力学由德国心理学家Lewin提出。Lewin(1948)指出这一概念强调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其中每个成员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他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公式:B=f(P,E),其中,B是个体行为(Behavior),P是个性特征(Person),E是环境(En―vironment),f是函数(Function)。该公式表明,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如人际关系、群体决策、气氛)的制约。这种制约能够转化为一种促进群体发展的动力。

如前所述,在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从教学层面来看,可以根据课程类型或者所教授年级建构教学共同体。共同体成员一方面共享各类外语多媒体资源(如报纸、音频、广播电台等)以及精品课程录像、课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Google Group等论坛进行研讨交流,在群体氛围中培养自己搜索教学信息、教学反馈的能力。

这种教学共同体也是一种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有助于开展行动研究、提升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周跃良等(2008)指出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教师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出发、以教学历程的记录与分析、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构成教师专业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科研的能力,有必要根据学术旨趣或者借助科研课题等成立学术研究共同体,以进一步促进学术研讨与信息的交流。在各学术共同体中,共享国家社科规划网站、教育部、教育部科技司、各外语学术团体(如Asia TEFL、中国翻译协会等)网站,了解最新科研信息与动态。同时,提供各专业信息类期刊,如Oxford Journals,English Teaching Forum Online,AppliedLinguistics,Academic Search Premier等。此外,可以关注世界各官方组织的网站,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ht―tp://www.unesco.org)、欧盟(WWW.europa.eu.int/index_en.htm)等。团体成员也可以将个人的学术成果在网上展示出来,或者建构个人知识资源库,一方面使自己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另一方面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学者共同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学术研究和交流中的作用。无论是教学共同体还是学术研究共同体,成员都可以打破学科、地域、国界等的限制,建构网络虚拟教研组或者教师教学或科研联盟。当然,不同层次教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需求不同,应在教研共同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进专业研究人员、专家型教师以及一线教师之间的合作,切实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2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提升教育叙事研究能力

如前所述,信息环境为提升教育叙事研究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利条件。而从反思理论与档案袋理论这一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形式有助于这一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反思”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家Dewey(1933)在其著作How耽Think一书中提出。Dewey视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反思性思维为新知识动源。Wallace(1991)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个模式,即匠才模式(Craft Model)、应用科学模式(Applied ScienceModel)、反思模式(Reflective Model),其中反思模式即结合理论指导,观察他人教学并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以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础,采用撰写日志、传记、访谈、观察等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教师的自主性,有助于教师自我指导能力的发展。就外语教师而言,一方面应该结合不同教学目的,反思自己的外语知识、课程组织、教学效果等,另一方面要反思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学术成果等。无论是教学前、教学中还是教学后反思,均应具有批判性和监控性,即对自己的教学与研究活动给予评析、支持或者修正。

档案袋(Porffolio)最早应用于艺术领域。1976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首次将其运用到教学领域。在一定意义上,档案袋集合了个体反思性陈述的作品,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提升,并对其他个体的学习或者教学具有启发意义。一般而言,档案袋主要与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相关,后来应用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Porter&Cleland(1995)认为,建立教学档案袋可以帮助教师审视教学过程,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找出教学差距,决定教学策略,设定未来教学目标及纵向研究教学的变化和发展。笔者认为,反思档案袋可以包含教学和科研两方面。教学方面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相关文件的评判,对教学录像、教学反馈的思考。科研档案袋包括学术论文、学术思考等。而这一反思档案袋可以借助博客、微博等形式完成。Blo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人际交流、信息传递和知识管理的平台。具有个体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相对真实性等特点(周跃良,2008)。微博作为一种集成了博客、视频共享、社交网站、维基百科之后的新一代“社会化媒体”,其最大特点是信息网络技术的集成化和信息传播的社会化(刘渊,2011)。教师运用这些手段,既有助于自身的教育叙事,也有助于了解评析他人的教育叙事。

笔者认为,在运用网络反思档案袋时,教师应该凸显其学术性与叙事性,并建构相关网络数据库。Boyer(1990)认为学术包含四个相互区别但相互联系的方面: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学术。其中教学学术的结果是在适当的场合进行同行评估和交流,最终使教学学术成果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知识库的一部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模式,通过故事、访谈、自我描述性文字等探讨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科研行为。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3营造网络生态环境,培养无评价能力

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指出这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王雪梅,2011:27-32)。“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指“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强调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相互之间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remin(1976)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建议运用生态原理研究教育发展规律。美国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1979)提出环境生态化系统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上包括四个环境层次,即微系统(microsys―tern,如家庭或教室)、中间系统(mesosystem由微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问的关系构成,如父母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外系统(exosystem系统环境,如政府福利政策、大众传媒)和宏系统(maerosystem,包含以上三个系统的大环境,体现某种社会文化的态度和观念)。这四个环境层次层层叠加,如洋葱一样将个体逐层包裹起来。离个体生活最近的环境对其发展互动作用最大,而且这四个环境系统之间具有交互作用。在时间维度上存在一个长期系统(chornosystem),意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本身以及周围的四个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换言之,个体发展受到所处环境以及自身变化的影响。结合以上阐述,笔者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机构这一角度尝试建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生态环境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微系统(如年级教研组、学术方向组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教研氛围等)、中间系统(如院系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院系评价机制、校方管理机制)、外系统(如教育部、省教育厅或者直辖市教育委员会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外语课程大纲、外语教师入职标准等)以及宏系统(如国际社会、国家与社会、文化等,相关环境因子包括全球化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化教育对教师的影响、社会对教师学术研究与教学的态度等)。这四个系统都置于网络环境中,并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教育软件、数据库等,在浓厚的教学与学术研究氛围中,以电子期刊、在线工具书、视频/音频资料、同步/异步反馈、网络日志等形式对教师个体产生影响,帮助他们加强语言意识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评介不同学术观点,以提升教师的无评价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教学与研究风格。

当然,这四个系统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对教师个体的影响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换言之,教师个体发展受到不同层次环境的影响。从教研共同体环境到院系、学校学术环境,以至国家的教育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要求等因素均发挥作用。而在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各环境系统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对于新手而言,所在教研组以及院系环境的影响较大,资深教师的引领作用比较明显。而对于专家而言,国家的战略需求与学术导向以及与海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对其学术无评价能力将产生更大影响。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7

[关键词] 朝鲜语(韩国语)阅读;阅读教学

一、绪论

朝鲜语阅读作为"读"方面的领域,作为朝鲜语学习四大技能“听、说、读、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以及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阅读能力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围绕学生在朝鲜语阅读存在的主要困难并结合朝鲜语专业的特点,对如何进行朝鲜语阅读教学作一探讨。

二、朝鲜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1、在阅读上常见的困难

词汇是学生们在阅读中最多遇到的问题,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的关键因素。

韩语语序以及很多语法习惯都和汉语有很多不同,特别是通过不同的词尾以及助词等语法来实现语法功能。例如,包孕了多重定语的主谓包孕句 “.” 这句原封不动地搬入汉语,则译文应是:“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的歌声的我,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这么冗长而且不符合汉语习惯。但如果把其中两个定语作为陈述部分来处理,就可以变为:“我静静地听着他在唱故乡最流行的民谣,不觉想起了美丽的故乡山川。”由此可见,汉韩语法在句法结构上是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惯的,所以朝鲜语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种复杂的韩国语从句时,经常不能立即反应出阅读的内容是什么,更不用说马上掌握关键信息,阅读难度也随之增加。

2、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1.课前相关活动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该学会让学生提前参加到课程中,比如要学“”这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了解中韩两国大学生在上大学后住宿情况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自行就可以了解到韩国独特的住宿文化,如特有的“考试院”。而在上课导入阶段,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来展示一下韩国大学生的居住方式,然后再展示一些如等关键词,这样在阅读课前,学生会比较明确学习目标。

2.课程中的阅读教学

1)提高学生的朝鲜语语言水平,突破瓶颈

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这才可以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1讲解韩语单词的种类、构词法、一词多义等,使学生快速扩大词汇量。例如,在讲解韩语单词””时,可以结合这个单词的引申义一起说明,这样学生在再遇到这个单词时,不仅想起“扫”这个基本含义,也会想起“席卷 ”等引申义。

2)通过不同的文体朝鲜语文章来训练阅读方法和技巧

㈠ 说明文

说明文必须明确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一般说明文比起其他文体更好把握主题,因为标题通常都已经透露了文章的主题,而首尾段和关键词句则更需要认真找出,这样对理解说明文更有帮助。说明文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再实行适当加快阅读速度的方法抓住答案在文章中寻找对应句子。

例如下文是第23届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阅读考题中的一段文章,题为选出与文章意义相同的一项。

(答案为③)

本篇文章阅读难度其实不高,但是有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词汇,而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犯的最多的错误是回读,以及在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新词汇,大家会不自觉地想弄清那些其实与主干的了解无关的词汇。这里第一选项对应的是篇章中的“2”,而第二选项则把了文章提的”第一次”和并不与此相关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很容易混淆,从而选错答案,第四个选项也是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在说明文阅读时,应该强调准确性, 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篇章阅读,并且找出关键词,略读和跳读等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而且运用给出的信息,大胆地进行预测、联想、类推来猜出文章的意思。

㈡ 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要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及记叙顺序,从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记叙文最重要的是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任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时间地点这些要看文章中的标志词,而准确程度则要看题意。而中心人物则是要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而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在干什么。例如下文,选自第24届韩国语能力考试阅读试题。

记叙文的语言一般通俗易懂,所以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粗心大意,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并且容易代入自己想当然的想法,例如第2题的第一个选项,因为文章中有很多 “”和“”在一起做的事情,学生会很容易忽略“”这个关键短语,从而做错选择。这篇文章要抓住主语“”和“”,然后时间是“10”,事件是“”,然后 “”,最后发现“.” 而通过时间划分层次就更容易理清思路了,抓住“”,“”,“”等关键词,也即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最后完全可以推断出第1题的答案应该是感谢的心情。

㈢ 议论文

议论文主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据来进行阅读。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一般表现在文章题目,或第一句话,或结尾。如下文第一段就很好的为这篇文章将要论述的论点作了铺垫。而从第二段到第四段的第一句都是要论述的论点。

论据就是指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如上文所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都在第一句就阐述了作者的论点,接着阐述了论据(事实论据)。

三、结论

韩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从平时的单词和语法的积累开始,慢慢加强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然后加强对韩国文化的了解,然后培养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广泛阅读多种题材主题的文章,在阅读中紧紧结合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多做练习,才能切实提高朝鲜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子.提高韩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第27卷第8期.2012.

[2]刘丽丽.浅析高职韩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科技信息.2012年第19期.

[3]李玮玮.高职韩语专业教学中“韩语阅读”教材的研究.职教平台.2012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8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结语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9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传统的英语教学还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课标改革,英语中的完形填空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决胜高考中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细究近些年的高考试卷中完形填空题的特点,不难发现其文章多是长短适中,情节相对完整的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文章,而且越来越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情感,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真正领悟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并收获人生哲理。与早年只注重学生语言词汇运用的准确性而忽视内容相比,现在的命题趋势提醒我们:英语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词汇和单纯理解和运用上,而要学生学会变身文章主角,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他们更多地去欣赏英语文字的美,切身体会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体悟!所以,我在教授学生做题三要点的前提下,引导他们通过情感领悟,与文章中人物产生共鸣,真正地去感受文章,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呼吁的课堂改革的理念!

一、浏览全文,掌握主旨

完形填空题要求学生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所以不少学生为了赶时间,抢时间,往往忽略这一重要环节,边读边选答案,这是不对的!第一遍浏览时应抓语篇的主线,建立语篇的整体概念,不要急于选答案。重点了解文中叙述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即who,when,where,what.完形填空题首句一般不设空,目的是使阅读者尽快进入语境,抓住主题,所以一定要认真阅读这句话。例如:NMET2008(全国卷)第一句。After the birth of my second child,I got a job at a restaurant.Having worked with an experienced 36 for a few days,……

A manager B assistant C cook D waitress

由下文提及的to wait tables 及carry the heavy tray可知本故事应发生在餐馆,作者从事的是“服务员”工作,所以应是和有经验的服务员实习几天,故选D。

二、瞻前顾后,初选答案

(1)我们可以从一个单句中选择答案,这是最简单的设题,可能是词的固定搭配,比如动+介词,动+副词,动+to do或动+ving等,也可能是固定句型的考查,比如so…that,too…to等,学生只需对此类知识点多读,多记,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2)通过上下文联系来选答案。这种考查项目的设计在题中占的比例较大,自然难度也大,它要求学生对短文要有非常好的理解。例:MNET2008上海卷……They believe children copy aggressivebehaviour. Parents and coaches are powerful teachers because children usually look up to them.Often these adults behave aggressively themselves,sending children the message that 55 is everything.

A winning B practicing C fun D sport

从上文看,成年人之所以采用攻击,目的就是获得胜利,所以成年人在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获胜就是一切”,故选A。

当然我们还有其它办法解决:比如有but、however的使用便知意义的相反,例如NMET2008上海卷:People think children should play sports.sports are fun,and children keep healthy while playing with others.However,playing sports can have 50 eeffects on children.

A. restrictive B. negative C. active D. instructive

句中however表前后对比:体育运动有趣,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同时,也对孩子产生“负面”作用,故选B。

同时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其它一些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连接词:表并列:and ,too,what’smore,in addition,as well as等;表因果:because,since,so that,there for,as a result等;表转折或对比:while,however,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表总结:all in all ,in a word,in conclusion等。

三、代入全文,查补疏漏

这一步要学生对上下文一致性及时态,语态,单复数,语法等是进行代入复核。这时的情感体悟就能大展拳脚――即对文章深层意义的理解,来驾驭全文,选出最佳答案,例如在《学英报》高二下(24)期报纸测试题:文中儿子以第一人称叙述他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一只眼,母亲为了让他健康成长,把自己的眼睛移植给他,但不知实情的他却因一只眼的母亲而感到耻辱,并不断伤害母亲,一天他对母亲说“why don’t you just die?”之后,That night I heard mom crying quiety.Because of what I had said to her,something was 42 me,Even so,I hated her. I studied really hard,I got admitted to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Later I was living happily as a successful man.I liked it because it was a place that didn’t remind me of my mom.Then someone unexpected came to see me ----my mother,still with her one eye .

I asked her,”who are you? I don’t know you!” my mother quietly answered,”oh,I may have got the wrong address.” And then she disappeared.she didn’t 51 me

42 A. Forcing B. up setting C. stopping D. blaming

51 A. accept B. expose C. recognize D. forget

语文教学叙事案例篇10

[关键词]西部 校本研究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28-04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参与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推手。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熟练、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教师的专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寻找各种条件和机遇,探索发展的途径。西部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用于教育的经费受到限制,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开展校本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能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往前发展。

一、校本研究的含义

所谓的校本,源自英语的“school-base”,意思是“以学校为根本”或“以学校为基础”。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探索解决学校教育实际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从最初一些学校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研究指以学校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基础,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学人员为研究主体力量,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主要含义涉及for school(为了学校)、in school(在学校中)及based on school(基于学校)等三个层面。“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发展。“改进”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既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也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究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宏观问题,而是涉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把具体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强调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把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在学校中”指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的人解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构成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他们组成研究共同体,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渠道。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体验和观察研究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实践的方式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效度。“基于学校”的意思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切都以解决学校的问题为核心,围绕学校具体问题开展,“组织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许伟等,2009:34-35)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学校管理者、教师为研究核心力量,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学校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为研究主体力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究的以学校和教师问题为研究基础的教育研究模式有着与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研究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二、校本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促进

教师发展也称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所从事的学科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发展,即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加大了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话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传统上学历层次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的是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问题解决的一种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对促使学校问题的解决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一)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贺永旺等,2011:15)校本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按新一轮课改要求,用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审视、评价和分析自己教学行为,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促使教师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校本研究要求教师带着有关案例问题,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的理论学习旨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愿望强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成效。

(三)促使教师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校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及课题研究材料的撰写,这些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论文是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最好的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材料是教育教学案例的一种升华,案例研究能给论文和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校本研究使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教学做到有机结合,促使教师拓宽研究的思路,开阔研究的视野,扩大研究的渠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解析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评价能力及交往能力等,核心要素是教学实施能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大都位于偏僻的乡镇,办学经费紧缺,教育发展困难,教学实施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整体不高。不少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安于现状。面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手段落后,无法较好地利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效。他们不写论文,不做课题研究,不知什么是科研,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总体说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现在施教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技术手段运用能力等方面。

(一)教学能力整体不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个人专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主要表现为: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教师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指的是在选择用于教学的资源时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的目标、合适的教材、有用的资料、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指教师不能根据选择的资源及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有效的策略,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缺乏课堂协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有限,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客观和恰当。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指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保守,教学没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热衷使用老的方法,采用 “灌输式”、“教条式”等方式教学。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足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较弱,不少教师的反思限于教育教学问题,方式较为简单。邓泽军教授做的调查发现,“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邓泽军,2013:40-41)大多数教师不做教育教学研究,缺乏科研成果。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还表明, “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邓泽军,2013:40-41)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很多学校只配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比较淡薄,有效运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表明,“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的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 (邓泽军,2013:41-42)

四、开展校本研究的策略

西部中小学教师能力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方式,梳理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论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路径,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开展基于本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自身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的方向和合适的研究方式。

(一)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把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活动,可以用“观察”、“反思”和“运用”等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研究的特点包括“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三个方面。“为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教学的实践者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构新的学术理论,其具有实用性和即时性。“在行动中研究”指的是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环境就是研究者即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研究过程就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研究者行动的表现。“由行动者研究”指的是研究的主体力量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研究的问题是学校特有的问题,属于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是解决问题,在小范围内有效,不值得推广运用。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应认真梳理,从中选择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分析问题 (界定并诊断问题的初步原因)、拟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与实施计划、检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效果修正原始计划、整理研究成果。行动研究能使教师能自觉地从事研究,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锐性,增强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随时收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发展其在教育活动情景中分析、反思和决策的能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者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如果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就可以被看作是叙事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旨在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只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而事件的记述者由其他教师或教育研究者承担。这种研究方式常被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通常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从教师的叙述中,或从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如备课本或工作日志)中分析和归纳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解释或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是: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三)教学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case)指的是已发生的、真实的、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包含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则是对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教学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其一般是课堂教学发生的真实故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所做的真实记录。其内涵包含五个层次:1.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虚构的。案例的撰写者为当事人或者直接的旁观者,其亲历事件的发生过程。2.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中包含有矛盾冲突和普遍性的疑难问题。3.反映的问题必须是典型性与普遍性问题。4.案例所描述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主题能给人们带来思考,给其他教师带来借鉴。5.案例的叙事性。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或以理论逻辑的方式将事件概括出来。教学案例的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教学中的某一现象即教学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讨论、查阅文献等分析和研究,以一定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的教育教学进行剖析,也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析诊断问题并寻求对策,自觉调整、改进、完善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案例研究的步骤是:明确案例主题―精心设计―进入教学―反思教学―撰写案例―形成案例。

(四)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属于校级课题研究的范畴,与“学术派”的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同,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并取得实效”(徐世贵等,2011:25)。小课题的显著特点是研究的范围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短,用于研究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其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现象、案例。课题的研究形式多样化,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不申报立项。研究的内容和时间自主,研究什么、何时研究、如何研究由教师自主决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小组行为。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各种疑惑进行研究。

小课题的研究方案:问题现状―成因解析―研究目的、内容与对象―研究时间―采取措施―成果预测―研究成员。

五、结束语

教育要发展,其根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没有改革,教育的发展就会停滞。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遇到不少困难,应在现有有限的条件下,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根据新一轮课改要求,立足本校问题实际,开展校本研究,以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许伟,胡庆芳,等.校本培训创新:青年教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贺永旺,等.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