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16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式阅读;感悟式;赏析式;评价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49-01

批注式读就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文章的语言、内容、写法、语句、片段等的分析,用简单的线条、文字对课文进行批注的一种阅读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批注式阅读自身的性质特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深化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批注式阅读的时间,让批注式阅读在课堂中绽放精彩。

一、感悟式批注

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感悟,这些感悟是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第一手资料,它对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深化阅读教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及时把自己的理解感悟批注出来,为优化阅读教学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如茉莉》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对母亲住院,父母亲之间是如何互相关心这件事的描写,来使学生明白“如茉莉一般的爱才是值得人们回味的爱,才是无痕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对这种默默无闻的爱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时主要采取了感悟式批注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在“映儿……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旁边写道:“我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了妈妈对爸爸非常了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很深!”有学生在“爸爸边打哈欠边说……她一动我就醒了”旁边写道:“我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深深的关心。”就这样,在进行感悟式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浅显走向了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把感悟式批注的阅读方法引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用心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深刻,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二、赏析式批注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好词佳句或者精彩片段,这些都是值得学生赏析的对象。教师可以采取赏析式批注的方法。这样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燕子》一课时,教师主要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自己认为的好词佳句画出来,并在旁边标注这些句子或者词语好在哪里。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在“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旁边写道:“这句话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各种花写活了。”有学生在“电线杆之间……多么像五线谱啊”这个句子旁边写道:“这个比喻太贴切,太形象了。”从字词到句子,在赏析品味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为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一些优秀名篇为素材,以学生的自主批注为媒介,鼓励学生进行赏析。在赏析式批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推动着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三、评价式批注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跟人物有关的课文,这些人物个性鲜明,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由于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对同一人物,不同的学生对人物的评价也不一样。因此,教师应采取评价式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进而获得对人物形象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之链》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事迹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因此,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取评价式批注的方法,说说自己对各个人物的看法。在教师的鼓励下,有学生对乔依这样评价道:“乔依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他生活是那么的困难,迫切需要钱,可他在帮助别人做事的时候还坚持不要报酬,认为那是应该的。”有学生是这样评价女店主的:“她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人,是一个勤劳的人,不管生活多么困难,看到她就充满了希望。”……在评价式批注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也更加深刻。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由于不同学生对人物有不同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反馈交流,使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阅读方法,是对传统“评点”读书法的继承发展。批注依据内容可分为基础性批注、感受式批注、点评式批注、联想式批注、方法式批注、赏析式批注、疑问式批注、补充式批注以及仿写式批注。按照批注位置又可分为眉批——批在题目上;旁批——批在词、句的边上和书页右侧;尾批——批在文段或全文的后面。

二、小学二年级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进行指导、规范。

三、二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1.教师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批注方法

初次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标注,在哪儿标,标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在方法的教授过程中应注重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过分拔高。以《难忘的一天》第二课时为例。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物特点。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邓小平爷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课文中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动笔批注。

师:请你用“—”画出“我”心里的想法。学生画出相应句子并进行朗读感悟。师:通过这样写你仿佛看到邓爷爷什么样的好品质?

生:我这么紧张,但是见到邓爷爷后又慢慢平静,说明邓爷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师:课文通过写“我”心里的想法,让我们看到了邓爷爷的这一好品质。这一句的描写就是“心理描写”。请你在旁边写上。师:如果你是这个表演计算机的学生,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教师罗列对邓爷爷夸奖的词)请你用这些词赞叹一下邓爷爷。

三、整体感受邓爷爷的好品质,引导学生标注感受。

师:你能找到体现邓爷爷这些好品质的词语或句子吗?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标上表示他好品质的这些词语。

学生进行自由标注。

批注式阅读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二年级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和年龄阶段的特点不可能全部掌握,也不需要全部掌握。

2.运用讨论,拓宽学生批注角度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随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深入,当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简单批注时,教师应对学生批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在批注开始时对学习材料也许只能标注一两点,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教师应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学习材料进行多角度标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父亲和鸟》中第八自然段教学操作如下:讨论前,建议教师的备课采用“批注式备课”代替传统教案,简单而言就是教师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备课。首先是教师自己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尊重和保留自己的体验。在拿到教材的第一时间,我以一个单纯的读者身份边读课文边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进行批注。第八自然段标注内容如下:这段通过父亲之口介绍了鸟的生活习性。其次,从课文的知识框架入手,把握课文的基本知识点。最后,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站在教学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安排教学过程。对于该自然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出这是写父亲知鸟,但对情感的体验仍需教师进一步引导。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老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爱鸟知鸟的感情;讨论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标注情况进行总结。结尾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一段话,有的同学从作者运用语言描写这一写作手法进行标注,有的同学从课文中爸爸这一人物的情感出发进行标注,说明爸爸是一个知鸟爱鸟的人,还有的同学更聪明,从自己的真实感受方面进行批注,通过这段他居然能感受到鸟儿们的幸福。”

参考文献: 

[1]肖晓燕.紧箍咒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N].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11. 

[2]颜晓霞.不要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3]湛伟俊.关于提高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实效性的思考[J].學术研究——学周刊,2011. 

[4]孙立权.启迪灵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孙立权“批注式阅读”教例[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4.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70-02

所谓批注式阅读教学,即教师依托"批注式"阅读法,并基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阅读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的一种阅读指导的教学策略。批注式阅读是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边总结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是迎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种阅读方法,能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把握课前阅读,激励学生进行自由、自主批注

课前阅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它关系着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成败。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第一步便是课前阅读批示。课前阅读批注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课前批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个词的用法标注在与之相对应的位置,还可以将某一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划出了,也可以对整篇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评述。

当然,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阅读知识对整篇文章进行自由理解,并将那些自己认为优美、有价值或者自己在理解上有难度的标注出来。当然,例如,在朱自清《春》的课前阅读中,学生们可以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划出来,并将"朗润"、"涨"、"红"、"赶趟儿"等重要词汇标出。当然,在课前阅读批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即要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把握文章大意。学生的课前批注虽然可以自主进行,但必须在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只有理清了文章大意,学生的阅读批注才更加具有针对性,才更加有效。

2.课中点拨指导,明确批注式阅读教学重难点

在课前阅读批注时,很多学生已经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密密麻麻地作满了批注,但这些批注仅仅是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关键点,要想真正对这些"关键点"进行验证,还需要教师的"课中点拨"。在课中批注环节,教师要明确目标,基于教学重难点内容重新指导学生的批注,这时考验一位教师基本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善用技巧,灵活授课。

众所周知,学生的课前批注是零散而随意的,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批注进行汇总,筛选出有价值的作为教学内容来讲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让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不能解决的批注类问题,继而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教师再将各个小组汇总的批注内容进行重新汇总,讲解。其次,在教学重难点处进行精心指导,耐心批注。例如,在朱自清《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中心,提出以下问题:"课文总共三次写到'背影',每次提到是在什么时候,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分别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这对表现课文中心主旨有什么作用?"这种问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文的细微处入手,寻微探幽,进行细节性的批注,这种指导不仅提升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重视课后批注,在反思与对比中实现查漏补缺

课后批注是既课前批注、课中批注后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指引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与对比找出自身在整个批注式阅读中的不足与缺陷,继而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在课后批注环节,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整个阅读教学(从中心主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即重新提示一些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检查是否批注过。第二,及时回答学生关于批注阅读的难题。第二,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各自的批注查漏补缺。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批注环节,学生A将自己的批注同学生B 做了对比,发现了自己将一个重要问题遗漏了,这一问题是:"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在该篇文章中,景物的描写十分重要,而A同学在批注过程中竟然遗漏了,但幸运的是,通过与B同学进行对比,A同学的批注又变得全面而具体了。可见,课后批注的对比对查漏补缺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课后批注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不懂的内容趁机提出来,确保阅读难题无处遁形。

综上可知,批注式策略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读"具有双向的促进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激励课前阅读批注、指导课中批注、反思课后批注等三方面实现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高效进行。在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即多点勾画、多点批注、多点反思,让批注式教学法为学生阅读插上成功的翅膀,最终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率的自信阅读。

参考文献:

[1]魏梅芳.与文本对话 引自由表达――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探析[J].甘肃教育,2016.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4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异彩纷呈

(一)动情处写感想

[案例1]如果一个人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们首先给予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然后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围绕确定的研究专题在动情处写下自己的感想。《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当读到小女孩擦燃了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面前时,触动了孩子们最柔软的神经,同学们这样写道:小女孩冻得不行了,周围是冷的,而小女孩有一颗温暖自己的心,火炉就这样出现了。当小女孩擦着了一整把火柴想把奶奶留住时,同学们写道:在对唯一疼她的奶奶的思念下,火柴把心的思念转换成了她的奶奶,于是,奶奶出现了。又如学生在学完《养花》这篇文章时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心随花开而乐,心随花谢而哀,心随花变,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思考:当读到这些精彩的批注时,你难道不为之动容,不为之骄傲?我庆幸,我选择了这样一种开放的阅读方式,完全把读书思考的空间交给了孩子。才让我享受到了这一刻的精彩。才让我看到了这些灵动的富有个性的思想。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写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形成独立的阅读个性。

(二)困惑处善质疑

[案例2]《我爱绿叶》这篇文章学生提出通篇文章用“她”来称呼绿叶,绿叶不是植物吗?为什么用女字旁的“她”呢?《陨石》这篇文章学生读到课文再一次介绍落在许家的陨石的外貌时提出开头作者不是已经对陨石的外貌进行过介绍了吗?现在又介绍一次是为什么?是不是想突出什么?《花潮》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潮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看花的人,这是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文章又似写儿童又似写春光,那么重点到底是写什么呢?

思考: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疑。”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最一流的工作。”他们无疑都阐释了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有悟才有会产生创新的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经过一年的实践,“质疑”已融入学生们的阅读实践,“质疑”已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这些来自学生的疑问多么有价值,它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解决了这些疑问,不是帮助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吗?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有价值。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生成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在批注式阅读中,学生通过自我的独立思考,探究着词句的语境含义,感彩,感受着词句的温度与热度,体会着文本中蕴含的角色形象、主题意义等,有时还会对写作方法、谋篇布局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领悟,又通过互动交流,进行着相互间的启迪和碰撞,展示他们的思维、智慧以及激情,提升着语文学习的能力。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儿童的乐园——充满儿童的感动,儿童的诠释,儿童的情怀,儿童的梦想。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学生认真的自主阅读,真切的阅读体验,内在的感悟体验,思维的激情碰撞,那这样的课堂是呆滞的课堂,是死板的课堂,也是无效的课堂。我们拒绝这样的课堂。

批注阅读和交流,将“教堂”变成“学堂”,从关注“教”转变成关注“学”。在批注阅读时学生屏息静视,在交流时积极碰撞,学生将词句植入心中,绽放出的是对文字世界生动感受,获得的是一种生命创新的快乐。

二、对“批注式阅读”的几点思考

在指导阅读批注时,以下几方面还要多去深思:

(一)找准合理的切入点进行有重点的批注

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批注内容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如:可以抓住最能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词句、段落进行批注,可以抓住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批注,从而举一反三;可以抓住文中的突出写作方法进行批注等等。

(三)批注式阅读与朗读指导相结合

批注是一种自读自悟的过程,而学生对文章的感悟程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可以体现出来,而有感情地朗读有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文章内涵。因此,在批注交流过程中穿插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三)批注式阅读与写作指导相结合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5

本文通过首先对批注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作了简要介绍,然后重点介绍了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的批注式阅读笔者的初步探索经验,最后以案例说明了批注式教学的方法和有效性研究。

[关键词]批注;阅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加强课外阅读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要求,其意义不言而喻。课外阅读为学生展开了更广阔的空间,是学生认识事物、开阔眼界最有效的方法。然而这一切应该建立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之上。

通过长期的一线教学,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班中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只顾着看文章内容,看完后,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另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称在读书时思想会抛锚,读完后文章内容不深刻,甚至讲不清楚;极少数同学能清楚地讲述文章内容,或较准确地说出文章精彩部分,至于为什么觉得这部分精彩就说不清楚了,因为读书时未作思考。只有2―3名同学对读过的文章内容印象深刻,还能对文中的人物特点、事物特征等进行简单提炼。

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令人担忧,这也正是我们整天在强调要让学生大量阅读、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千方百计寻求阅读指导策略却收效甚微的症结所在。由此,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书本读懂了多少的担忧,还是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担忧,更是对学生阅读态度、思维习惯的一种担忧。

一、批注及批注式阅读的概念

1、什么是批注。

“批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两种:(1)加批语和注解;(2)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在本论题中,取其第一种解释。批注,就是指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及对文章的评语,也就是指用文字对文章中的字句进行解释和品评。

2、批注式阅读概念。

批注式阅读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实践活动。批注式阅读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感受。

批注式阅读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谓之评点。 “评点最初始于诗文,唐宋以后,出现小说评点,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李贽和叶昼,把评点变成了文学批评的独特形式,明末金圣叹进一步发扬光大。”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成了经典评注,长盛不衰。在现当代,不少人也依旧喜欢使用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批注式阅读的典型代表,他特别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特别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批注。

3、批注式阅读的作用。

批注式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和发现,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在文本空白处写出阅读心得、评语等,以帮助理解和评论读物。

批注式阅读,同时注重生生间的互动,充分地开展合作、交流与分享,以期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提升文本的价值,进而超越文本。

批注式阅读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符合生本教育的儿童观和教学观。

二、小学高年级批注式阅读的有效性探索

1、方法是关键。

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从教学的角度讲,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是学法指导。因此,想要让学生能在阅读课文的同时,自主地进行有效的学习,就必须先交给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方法。

(1)“画”,边读书便就把优美的语句画上横线;有的边读书边就把文章的中心句画上了波浪线。这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思考的过程。

(2)“注”,“注”就是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一些作品的出处、作家的背景……就需要在工具书上去查找,去翻阅一些资料来了解,并把这些内容写在相应位置,这就完成了“注”。这项技能的掌握及习惯的养成,能为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批”,“批”的内容十分广阔,方法也众多,我认为比较常用又实用的主要有:

有感而发式,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完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如:在《景阳冈》一课中,学生看了“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英雄好汉,不能回去。”之后,写到:“这武松太好面子!”“武松这是一个英雄好汉,虽有些犹豫,但更多的还是勇往直前的豪气。”“武松倔强、固执……”这些虽只是只言片语,但却是学生真实的感受,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2、训练不可少。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批注式阅读的学习也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享受这一过程的快乐。

(1)示范,刚开始即便交给了学生方法,但有可能还是不着要点,这时就需要示范,特别是“批”这种方法。比如:《将相和》一课中,我提出思考题: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他是个顾全大局的人。我便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便把相关的语句读了出来。于是我便让学生把这语句画上波浪线,并在旁边写上:顾全大局。类似这样训练一两次,学生就基本能学会“批。”

(2)引导,初学者一般不知道到底该在这篇文章的哪些地方进行批注才更有价值,所以这时需要引导。并不是老师的引导,而是每个单元的导读,每篇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作为批注的方向,进行批注式阅读。比如:《彩色的非洲》一课,学生就可以根据阅读提示中“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进行批注式阅读。

(3)交流、评价是升华。

批注式阅读主要是学生独立学习时完成的,所以必须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并且老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点拨。

比如:学生间的个别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交流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只做鼓励性评价,即使在学生的批注内容不全面时,也尽量全部由学生自己补充;为了避免优秀学生唱主角的情况出现,每次发言先从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始,优秀学生必要时进行补充。这样一来也避免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情况发生。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欣赏者与鼓励者,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一般说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要吝啬表扬。在评价的同时还可融入批注方法的提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批注式阅读的成就感。不过,当学生出现思想偏激、观点错误或正误难辨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三、批注式阅读的实践

以课外阅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为例,1、2自然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但他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了第三自然段的文字。“飞来横祸”是这段的一个关键点,如何突破?首先由学生来介绍“李陵事件”,(前置性作业已查阅了相关资料),明白了正当司马迁专心修史时,汉帝来问他对李陵一案的看法。司马迁正直谏言,替李陵辩护,没想得罪了汉帝而遭受残忍耻辱的酷刑。他多次想到了“血溅墙头”,但最终在“死”与“活”之间选择了“活”。是何种念头使他最终选择了“活”呢?请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把他当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写出来。在这个话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专注批注,用心探究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动笔墨后,再组织班级交流,学生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就豁然了。

现在选择几处学生的批注:1、面对残生,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了死的不同意义,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想到了生命的价值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2、他在至深的苦难之中,万念俱灰,但是那一刻,他又想起了曾经牢记心中的父亲的嘱托,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3、他也许想到了左丘明眼瞎而著《国语》,屈原被流放而写《离骚》,孙膑被挖膝骨而写《兵法》……这些英雄故事,在那一刻,唤醒了司马迁生存下去的力量;4、那一刻,他肯定会想到两个词:其一是“信念”,其二是“意志”,所以被痛苦逼上绝路的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回到了与苦难作战的战场上;5、也许他想到了高山上的雪莲,悬崖上的青松,风霜摧残,信念与理想依存……即使困厄中也要矢志不渝,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批注使学生读懂了“发愤”一词,也深刻感悟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丰富内涵,感悟了人物崇高的精神价值――面对困境与困厄,我们不应该悲观绝望,而是信念犹存,“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结论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使读书不再是一种被动,一种负担,成了学生主动的精神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体验的深入,学生的批注也会越来越长,越来越精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丰富了情感体验,拥有了自主、独立的思想,能够享受成功的喜悦,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教学的课堂也焕发出了光彩。

参考文献:

[1] 韩中凌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

[2] 葛剑峰 《学做批注提高课堂教学策略》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6

一、认识和理解批判性阅读

批判性阅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读物的科学批判,另―方面是对自己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的批判,使自身通过正确的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强调思考、评析的阅读方法。它是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和不断进取的基础。批判性阅读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它兼容创造性思维,包含着四个重要的认识行为:探询――能主动地发现或提出问题,对可疑、新奇的事物充满兴趣并积极探讨;沉思――运用想象、联想和创新方法去寻找问题以及问题的解答;鉴赏――依据审美或逻辑原则,对内容和形式等进行审视;建构――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与把握。

我从小就爱读书。小学时代的连环画,即俗称的“小人书”,占据着我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以至于现在的记忆还脱不了那个黑白分明的底子。出生在一个不需要思想的年代,自然容易成为一个盲从的学生。起初,我竟然对书里的一切信以为真,对其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敬佩得难以言表。后来,知道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虽然可能有原型,但大多是虚构的,便转而对作家们的本领崇拜得五体投地,立志要当一名作家,也写出一些让人着迷的神奇故事来。可是事与愿违,尽管我当年的许多学生现在成了作家,我自己却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作者,只不过我对文学和文学青年们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当年。每有文学竞赛,只要举办单位乐意请我这个做过作家梦的所谓专家当评委,我总是欣然应允。

最初发现书里竟然也有错时,我有点不敢相信;经过仔细求证,发现真的错了,心情十分复杂,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不再如以前认为的那样美好了。如今,粗制滥造的书籍和文章多了,哗众取宠的书籍和文章多了,故作高深的书籍和文章多了,批判性阅读,也就慢慢成了我的一大嗜好;而且,在批判的同时,我还尝试着提出自己的创见。

二、对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批判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的20世纪80年代,教科书的权威性是无法动摇的。向它挑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充分的积累的。那时,在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有关诗词曲朗读方法的知识短文有一处瑕疵。教材已经用了几年,老师们习以为常,并未在意。在那篇短文中,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节奏划分是这样的: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将“三秦”和“五津”生硬地拆开,我觉得不妥,但在教材这个“权威”面前,我还是不敢贸然行事。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与诗词曲相关的理论著作,并且从大量古典诗词中寻找例证。

相关的理论著作,我手头有很多,如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刘福元、杨新我二位先生的《古代诗词常识》,潘佛章先生的《诗词读写》,艾治平先生的《古典诗词艺术探幽》,李葆瑞先生的《诗词语言的艺术》等。细读下来,我不禁为自己的判断而沾沾自喜。王力先生说:“在声律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这就等于宣布了将“三秦”和“五津”拆开来的节奏划分方法是错误的。潘佛章、艾治平、李葆瑞诸位先生都主张将五字句和七字句分别分成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把三字尾看作一个整体。这样,上面例句中,“辅三秦”“望五津”便均不必拆开,也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古典诗歌的例证,我认为《唐诗三百首》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其中那些著名诗人的著名诗作。通读一遍后,果然收获颇丰。但是,我最终放弃了其他的选择,而只选取了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句。一是因为大家对这句诗耳熟能详,二是因为按照上述知识短文所讲方法来划分节奏,就需要将叠词“森森”拆开,尤显其荒谬。后来,我还参阅了《宋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元曲鉴赏词典》,鲜有所得。最后,我在《乐府诗选》中找到了一首北朝民歌《李波小妹歌》,其中“李波小妹字雍容,蹇裳逐马如卷蓬”一句令我大喜过望。因为若按照上述知识短文所讲方法来划分节奏,人的名字“雍容”便要被拆成两半,这就不只是荒唐,简直是可笑了。

从对教科书的批判性阅读开始,到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和诗歌,最终成就了论文《诗词曲节奏划分辨》,文章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这是我第一次在中文核心期刊上。不久,在教材再版时,依照我的意见对相关部分进行了修改。几年后,我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参加了人民教育出版社50周年社庆征文,获得了特等奖,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欧美诸国教育界要求语文教师从小学起,就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不囿于课文,而能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用书成人化倾向严重的现象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我妻子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天,我闲来无事,顺手拿起一本小学语文教学用书翻了翻。我惊异地发现,原来小学语文的教学参考书竟和中学的教学参考书如出一辙:第八册第一课《小足球迷》,不仅在“教学要求”“数学重点”等概括性文字中找不到儿童口味,甚至在“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中,也找不出多少能够体现儿童情趣的地方!

我又从妻子那里要来第八册教材,发现这篇课文中的不少地方,是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着意发挥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热衷于丝丝入扣地“冷静”地条分缕析,而我们的小学教师又大多习惯于循规蹈矩,从不怀疑教参这个“权威”。这种现象让我意识到: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十分严重,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要让小学语文教育多一份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于是,我让妻子把其他的小学语文教材全部找来。接连上多天,一有空闲,我就当起“小学生”来,把这十多册教材和十多册教学用书读完了。粗略统讣,反映儿童生活的课文所占比重,只有约37%,居然不到一半;而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同样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具体表现在加入了过多的成人的思想感情,有意无意地避开了童年时那些“幼稚”的方面,一些文字显得过于深刻和“老到”,等等。

仅仅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一共20余册的教材和教学用书还不够,还要寻找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和纠正这种偏差的方法。至

少,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非读不可的。通过阅读,我找到这样的心理学依据:同样一个对象,反映在成人和小学生眼里,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要多从儿童的角度去审视小学语文教材,使其中的课文更富于儿童情趣,让学生们感受到,教材与他们的生活的距离是那样的接近,与他们的思想感情是那样的融洽。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后来,我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题为《小学语文的成人化偏差》的论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

三、对教育理论著作的批判

当前,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读物,最重要的对策之一是养成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和选择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博士提醒人们,不要安于接受书本上所给予的现成答案,要去尝试发现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文献、批判演讲、批判前辈的能力。

中国人喜欢跟风,中国的教师也不能免俗。建构主义来了,一夜之间,所有的课题方案、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都“建构”了;合作学习来了,课堂上便开始流行四人小组,不管需不需要合作,都让学生热闹一番;接受美学来了,不管学生对于课文怎样解读,便都“很好”“很有道理”“很有见解―了。学术风气也越来越不正常,除了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还有一些人将一些通俗的道理改头换面以后,用比较“洋气”或者是比较“陌生”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不得不赞叹作者学问高深。

因为职业的原因,也因为性格的原因,我把这个理论那个学说的著作买了许多带回家,试图把它们学懂弄通。但是,天资愚钝的我对许多著作只能是一知半解。于是,看到同一理论的不同版本,或者关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如何进行实际操作的书籍,我又忍不住买回家来参详。现在,围绕我书房三面墙壁的8个书柜里,至少有三分之一是这种理论。几年来,我似乎着了迷,一有空闲,就会对这些理论著作进行分门别类的阅读,将各种理论的要点摘录下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通俗化的解读。

后来,便用被我“消化”了的理论,指导研修班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课题、写论文和案例,告诉他们哪些理论在自己的课题、论文和案例中用得上,哪些用不上,应该怎样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甚至将自己在阅读这些理论时的心得在新课程全员培训大会上与一线教师交流。

在讲到接受美学的时候,我指出,接受美学注重读者再创造的能动作用无疑是正确的,但将读者的地位无限抬高以致忽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就失之偏颇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固然不错,但如果读者读到的不是哈姆雷特而成了其他的文学形象,文学的典型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关于合作学习,我认为,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等诸多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也和其他教学策略一样,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应对象。因此,不能滥用合作学习,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对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弄清楚合作学习策略适合于哪些教学内容和不适合干哪些教学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后来,我还将这些通俗化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写成论文《既要合作,也要效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朋友中不乏博士和硕士,本人才疏学浅,自愧不如,因而认认真真地拜读过一些专著和文章。但是,越读越觉得许多书籍和文章无法卒读。时下,国内有些学者的著作和论文,以在熟悉的名词后面标注英文和生造名词为叫‘髦,表示自己曾经喝过一些洋墨水。哪怕是中国味很浓的“国语”,也非要加上对应的英文“na LionalIanguage”不可。再如“同侪语言”,就是在有意地“陌生化”,让一般教师读不懂。查词典得知“同侪”是一个文言词语,乃“同辈”之意;所谓“同侪语言”,其实就是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所说的“伙伴语言”,却远不如洪先生那样来得通俗、生动。

于是,我将自己20余年读书、教学和研究所得,系统地整理出来,写成了30余万字的《语文教学科研的成果表达》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理论的通俗化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正因为书中“示例”的绝大多数由自己撰写,或者经我指点和修改,我才最了解其形成过程,这种“解剖”才最真实可靠。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7

从能力水平来看,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中已经能够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修辞、标点等进行形象特点的感知,完成对词句表达效果的初步体会。因此,初中生应进一步在分析阐释的层面有所发展,才能达成“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等课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的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往往还停留在从文章词句中对形象、情感等作出判断的层面,于是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成了一种标签化的概括提炼,文本的丰富内涵逐渐流失。即使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加入品味语言的环节,也往往成为泛泛的结论呈现和对知识方法的验证。

从日常教学行为来看,由于学生阅读能力薄弱,在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欣赏评价、实际运用等方面皆有不足,导致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集中的着力点,追求面面俱到,结果顾此失彼。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认为不如此便无法提高课堂容量和密度。据此,我们以“批注法”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进行实践和研究,一方面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找准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提升点,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

“批注法”是传统学习中的经典方法,也是古人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习者通过与文本直接的对话,回归阅读的本质。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从一目十行的粗读浅读,转变为咬文嚼字的细读精读,从而改变其阅读习惯。同时,它又具有可操作、可监控的特点,能够及时、真实地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当学生将阅读成果落实到批注的文字中时,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真正显露出来,借此才能发现问题,追根溯源,进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的阅读实践中,师生才能形成真正的思维碰撞,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是一种真正的提高。

“批注法”阅读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从对“是什么”的感知和判断逐步走向对“为什么”的思考和分析,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变粗浅阅读为精细品读,变空泛感知为深入感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以课外选文作为教学素材,以“批注法”为学习策略,聚焦人物形象分析,就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本课的教学核心是以批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弥补学生在分析时的思维疏漏:关注结论,忽视分析过程;关注局部,忽视观照整体;关注重要内容,忽视其他内容等。

据此,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自主批注,对人物形象作出具体分析。(2)通过合作讨论,对自主批注进行修改和整合,对人物形象作出完整分析。(3)在圈点批注的实践中,感受发现和探究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起点,是学生通过批注呈现阅读的成果,展现原有的能力水平。本课的教学提升点,是以教师示例和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原有的批注,激发学生思考,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思维的碰撞交流,以关注思维过程的评价促使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

本课通过“初步感知”“分析比较”“修改完善”“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学习反思”等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初步感知”环节前置为预习,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围绕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批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作为教学起点。课堂起始阶段,教师出示了对于“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一句,学生课前作出的两类批注是:(1)强烈的爱国精神。(2)语言描写体现强烈坚毅性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存在的如下问题: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仅止于形象特点的概括及描法的辨析,但缺乏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阐述的意识,且概括形象特点的思维角度比较随意。通过出示这两类批注,直观清晰地呈现了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及能力不足。

基于学生对自主批注成果的比较与分析,教师出示对于“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一句的批注示例:“誓不剃须”“誓”字体现了闻一多无比坚决的态度,呼应上文“性格强烈坚毅”,通过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闻先生的强烈坚毅。学生将之与自己的批注进行比较,便能够发现自己批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示例明确提升的方向。在之后的修改完善环节,学生调动更多知识储备,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有意识地抓住关键词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示例的出示,促使学生发现新的思考空间,积极主动地对原有批注进行修改完善,并通过及时的展示交流,在师生互评中,完成第一次提升。

基于个体学习的成果,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批注,并提出如下的活动要求:(1)静思、梳理原有的批注。(2)用红笔合作修改原有的批注。(3)用一段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表现人物特点的。在活动中,学生将个体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最终将个性化的散点批注进行归纳整合,对于人物形象形成更为全面的分析,完成第二次提升。

之后,再次通过展示交流的方式分享小组学习成果,在组间评价和质疑的思维碰撞中,形成较为深入的分析。此环节中,教师特别强调,展示的批注可以是集体修改的,可以是新发现的。如果是集体修改的,请展示原来的批注和修改过程。使学习成果的展示从静态呈现,走向动态发展,组间的质疑与评价从关注结论,转为关注思维过程,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深入和丰富,完成第三次提升。

学生最终呈现的批注成果有:“从本段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是一个严谨、有才华、有激情的人。文中运用了四字短语: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这六个四字词语与下文中的‘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相对应,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对应的是思想的美,条理严密对应的是逻辑的美,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对应的是才华的美。这几个四字词语,语气强烈,铿锵有力,而且段末的三个‘美’近似排比,层层递进,给人的感觉很深,尤其突出了闻先生很有才华。由此可见,闻先生是一个条理严密又富有激情的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能力的明显提升。

学习结束之前,教师又设计畅谈收获启示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实践之后及时进行学习反思。基于批注实践的学习反思,是每个学生的直接经验,其中所得出的方法更具有操作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同时,在批注所留下的阅读痕迹中,学生能力的提升得以清晰呈现,使课堂教学效果易于测量,并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谈到:“以前读文章的时候,总是读一遍,理解大意就完了,现在学完这节课之后就觉得,以后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手拿一支笔,把觉得好的地方画下来,随时写下自己的分析。”“以前我知道通过一件事了解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格,通过这节课我还明白了还可以通过抓一些比较细节的词语,然后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分析,突出人物性格。”从中,可以看出本节课对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改变。

在此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批注法”真正成为了促进学生阅读习惯改变和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即借助分析词句、修辞、标点,勾连前后文、背景资料,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泛泛的、零散的判断,变为具体的、深入的、完整的分析。学生不仅在自主阅读和思考感悟中,完成了阅读实践,而且通过梯度的学习活动和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

由此,也带给我们关于“批注法”有效运用的如下启示:一是选文的可读性和丰富性是基础。文章的选取应切合学生的心理能力水平,让学生易于走进文本,又应具有丰富的内涵,为深入研读提供广阔空间。

二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前提。教师应在备课中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独立的解读,结合文本中最具语文价值的内容反复辨析,深入钻研,在教学中才能为学生提供到位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是活动要求的明确具体是关键。教学中,应结合文本特点,找准批注的切入点,并对学生提出明确任务要求,将途径、步骤、方式等具体化,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过程的效率。

四是学习者的主动思考是核心。阅读教学没有思维的交流碰撞,得到强化的便只有静态的答案,而非习惯能力的改善。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营造思维活动的良好氛围,改变教师讲解贯串课堂的现状,给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和修改完善预留充分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五是学习困难的充分预设是保障。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更要关注学习预设。以“批注法”为策略的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个性体验为特点的学习,教师特别需要对学生的能力不足和学习困难进行充分考虑,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方法、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跨越困难。困难的跨越往往也就是其能力的提升。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8

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特点

首先,比起普通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批注式阅读教学更强调明确课堂的主角。课堂上教师是在教授知识,传播文化,而学生才是学习知识和传承文化的人。在普通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往往是以教师的分析和点评为主,直接跳过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过程。这样做就导致教师容易反客为主,将自己树立为课堂的中心,而学生就不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

其次,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感情的延伸和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级学习阶段,课程改革中更强调教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利于学生日后进行其他方面工作的拓展。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在自己阅读文章、品读文章、研读文章的过度中提升自己的感情延伸和能力拓展层次。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渗透实例分析

1.阅读文章,巩固了解课文大意

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需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一遍遍的朗读,因为课堂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而课文篇幅增长,所要教授的内容就更多。但在对每一课开始进行教学之前要让学生花上几分钟进行文章阅读,由于教师往往会布置任务让学生事先进行课文阅读,所以这个阅读过程是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就拿《艾滋病小斗士》一文来说,事先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艾滋病了解,并且对课文进行阅读。而学生在课堂第一次进行课文阅读时,主要就是要了解到恩科西作为南非一名十分坚强的艾滋病孩子,他的一生经历牵动人心,有人对他投来鄙夷的眼光,有的人则在他的一生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当学生阅读过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文内容了解的概述,当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这一理解层次即可,便于教师开展详细教学工作。

2.品读文章,注入情感细细品味

当学生完成了第一次课堂阅读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课文结构分析,让学生明确整篇课文的段落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文品读。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进行十五分钟详细阅读,并用独特的方式做文章品读。作者所教授予学生的方式如下:第一,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右手随时握笔,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眼睛跟着笔头走,脑袋随着眼睛转。第二,读到自己认为句式好的可以用小括号将句子括起来,当看到自己觉得受震惊的或者在某种情感上被打动的细节可以进行下横线标识。第三,当学生读到一些段落或者句子觉得不解的可以在旁边打个问号,写上“为什么?”,而当自己认为文章描述的与自己所设想的有不同,可以用感叹号“!”进行标志。

例如在《艾滋病小斗士》一文开头有一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在请学生进行点评时有学生就认为这句话情绪慷慨激昂,话语铿锵有力,能够引起他内心的振奋,既替恩科西感到惋惜,也为世界艾滋病抗争工作感到可惜。在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这种自我点评意识,并写出自己感受,这还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致,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3.研读文章,深入探讨文章内涵

当学生对文章提出了疑问和感叹,或者对文章句子有了品味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研读层次。研读,就是在阅读和品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探究,让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自己所设下的感叹号进行思维拓展。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过程,要求学生以文章内容为基础,从自身感受出发,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文章剖析研究。

在对《艾滋病小斗士》进行研读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恩科西9岁时去学校就读时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要反对?”。随后,他经过思考告诉大家,“可能当时人们对艾滋病不是很了解,也可能是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因为大家都知道艾滋病是可能传染的,但是他们不了解具体的传播途径,所以他们很害怕。”从这位学生的自我设问和思考结果,教师认为学生完成了一大半研读工作,但是教师又接着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引导,“那么你认为当科学家告诉人们艾滋病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那么人们就会消除这种想法了吗?如果不能,那么应该大家认为可以怎么帮助像恩科西这样无辜的艾滋病携带者和艾滋病人?”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七嘴八舌开始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恩科西所患的艾滋病进行了解,宣传了艾滋病的知识,让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同时也不断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学生深入研读文章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心得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9

一、落实预习导学,让学生自主性阅读

语文导学案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导学过程、课后反思三大板块,其中预习导学部分一般又涵括资料链接、字词整理、整体感知、预习疑难等,相比较其他学科,内容多、容量大,充分将语文课堂内容前置化,为课堂开展有效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实际过程中,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并未真正养成,学生自主性阅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进行强化。

1.提前批改,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应提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预习导学”的步骤逐一完成预习工作。为了督促学生进行真正的自主阅读,教师应对导学部分的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反馈,具体到人名人数,对认真高质完成的同学进行口头表扬,班级加分激励措施,对敷衍应付的同学给予委婉批评,营造班级学生人人都要主动预习,人人都要预习充分的氛围,为课堂深入阅读做充分的铺垫。

2.分组交流,成果展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

预习导学部分的作业情况点评由教师完成,而订正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可以分组让学生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交流:作者作品及背景的扩展内容、词语音型义的纠正、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等。教师如果适时辅以投影的考查,并有意让那些自主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无疑进一步激发全班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这也为课堂阅读探究掀起了小的高潮。

二、抓住动态生成,让学生原生态阅读

在运用导学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是学习目标,这样的语文的课堂阅读,看起来是有效的,但却不是原生态的。语文导学案学习目标应当来自于学生阅读的动态生成,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逐渐形成原生态阅读的过程。

1.明确学习目标、引领学生阅读文本

学生在预习导学的引领下,对文本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体验,教师应对学生初次生成的阅读疑难进行讨论、总结、提炼,并结合文本、自身与学生,加以整合,突出学生的阅读需要,对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目标,以主要问题的形式进行互动交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2.捕捉思维亮点,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在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对作家作品有深入的解读。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动态的生成新的阅读要求,教师切不可认为已经完成学习目标而置之不理,更不应该一切惟导学案出发,僵化课堂阅读,而应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思维的亮点,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个性化阅读

导学案推行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科模式化,语文阅读教学亦不例外,一般包括:了解作者背景、疏通字词、整体感知、人物分析、主旨探究、语句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课堂阅读模式程式化,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运用导学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1.模式多样,指导学生个性阅读

不是每篇阅读课的导学案的制作都是一种模式,现代文阅读要突出形象和手法的训练、语句的理解和赏析,但同样是现代文,因为课型的不一样,阅读的重难点应该不一样。古文阅读则要突出字词句的理解阅读,但同样是古文,理解字词句的侧重点又不一样。作为教师,要恰当地取舍,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当以不同的学导案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

例如:笔者在上《雷电颂》一文时,对朗读艺术进行专题指导,以读代讲,以读代析,要求每一位学生自我体验,读出风格,增加了小组朗诵比赛的环节,让学生自行分工、合作朗读、全班展示。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体验与思考,将文章演绎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

2.分层评价,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语文阅读的主角是学生,而学生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使用导学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适时引入分层评价的机制,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都都到个性阅读的张扬。对于浅显的阅读内容应当让层次低的学生进行交流,对其阅读的成果加以及时的肯定;反之,则有较高层次的学生交流,对其阅读的体验加以充分的引导,促使大部分同学有自己的个性思考。

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篇10

为了提高阅读的实效性,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精心根据阅读提纲或学案带读示范,剖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例题求解过程,指导学生在课本或资料上做好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写眉批、旁注、尾批,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尤其是重要内容,关键字词,中心语句,以起到提醒警示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尝试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及解答过程对于课本或资料中难以理解的地方,易出错的地方,指导学生在旁边作旁批,说明,便于学生在复习时查阅,编写 导读提纲或思考题,给学生指示思考的方向,以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此使学生初步学会读书,并体验阅读提纲或学案编写方法。

①、老师集体编写阅读提纲和问题,传授阅读方法,进行必要的示范性阅读,让学生学会模仿,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理解与合作交流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形成习惯。编写阅读提纲和问题时,一方面要紧扣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计出一定顺序和层次的问题,有意引导学生按步骤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设计问题时,要从学情出发,问题不可太深,以致于学生力不能及;同时又不能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恰到好处。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节课,老师可给出阅读提纲:(1)在什么背景下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什么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反映了几个角之间的什么关系?(4)小组找出本章教材几何图形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良好的数学课堂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反复的、长期的不懈的训练,要让学生不仅能根据教师设置的提纲阅读材料,而且可以边看书边生疑,提出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②、划分数学课堂阅读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设置数学课堂小组阅读学习监督机制。我们采用组长检查组员阅读情况并做好记录,组长要认真辅导组内阅读困难学生,教师随机抽查学生阅读情况,交换组长随机抽查学生阅读情况,发现弄虚作假,对组员和该组长一起批评。这就对数学课堂阅读学习小组组员心理上产生了压力,组员就都不敢偷懒了。另外,对在单元考试中,平均分比上一次单元考试平均分高得最多的我们进行评选本单元优秀小组称号。最低的评选再接再砺小组称号。我们开始有老师担心组长辅导组内阅读困难学生会影响自己。实践证明,这不会,因为组长要辅导组内阅读困难学生,自己就得站的更高些,况且辅导组员的同时也是自己对知识的巩固。

数学课堂阅读学习小组设置后从开始的“乱成一团”到后来的“安静有序”再到

最后的“团结竞争”,实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与飞跃。

③、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教材并做好笔记,初步养成学生记笔记、归要点的良好数学阅读学习习惯。

④、教师采取有效的数学阅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阅读学习的效率,初步形成学生全神贯注的阅读习惯。

⑤、教师对学生阅读后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肯定、及时评价,我们采用小组间竞赛的方式,让各组推举一名同学把本组的结论叙述出来,看看哪一组的叙述最好最完整,最后老师再补充总结。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进行数学阅读学习的习惯。

⑥听课时,应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事例、疑难分析及思维方法等摘记下,尽可能条理化。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重点解决阅读中的疑问,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是怎样产生的?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典型事例、疑难分析及思维方法等摘记下,尽可能条理化。比如讲到代数式时,在明确了代数式的定义后,老师给出一组代数式:“”,让学生观察阅读这一组代数式的书写有什么规律,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得到以下结论:1、数字与字母相乘,数字写在前面,2、数字与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3、系数为“1”时省略不写,系数为“-1”时,只写“-”,“1”省略不写,4、系数为带分数时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把这些条理化的结论记在笔记本上,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代数式的相关知识。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师生思考的同步性,把老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