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十篇

时间:2023-10-08 17:41:07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1

能信安科技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双软企业,拥有双重资质,双重商用密码资质,双重安全服务资质,企业信用等级AAA,在深圳和湖南设有两个技术研发中心,在全国设有30多个分公司或营销服务中心。能信安科技在强身份认证、人脸识别、加密存储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方向具有多项技术创新。

深圳市能信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物联事业部下设交通物联营销服务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咨询实施中心,还拥有专业的交通物联研发中心和交通安全教育研究中心。交通物联事业部设有硬件部、软件部、测试部、生产部等多个部门,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研发、生产、产品检测流程,并有人脸识别、加密智能卡、车载智能终端、活体指纹强身份认证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诸多应用经验。

能信安科技是交通运输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计时系统”的标准规范制定单位之一,受交通运输部邀请,分别全程参与了2013年10月和2016年6月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机动车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平台技术规范》和《终端技术规范》的全国宣贯培训会议。能信安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动车驾驶员计时培训系统采用国内领先的第5代技术,实现了驾培“智能监管、智慧运营、自主选择、自由学习”的重要技术突破,属独家首创,比国内同类产品在技术上领先两代,是全国驾培行业先进技术的引领者。

在国家鼓励和坚持改革创新,大力倡导“互联网+”的政策背景下,能信安科技推出全网络版的“道路运输从业资格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业务流程信息化、档案管理电子化、运政系统协同化”的先进理念,实现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得到了交通运输行业相关领导和从业人士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广泛应用。

能信安科技以交通安全教育研究中心和交通物联研发中心为支撑,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开发了专业的网络远程教育平台――“交通网校・中国”。目前已经上线的课程有“道路运输驾驶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道路运输驾驶员网络远程理论学习(初培)”“机动车驾驶员网络远程计时理论培训”“出租车驾驶员继续教育理论培训”“道路运输三项岗位安全培训”“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理论培训”等。所有课件均以3D动画、视频、Flas、图片、文字和音频等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培训过程采用能信安科技自主研发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作身份鉴别。能信安交通网校是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种类丰富、规模超大的交通行业网络远程培训平台。能信安科技将联合各级道路运输管理部门、运输企业、培训机构和驾驶员,通过该平台努力践行“互联网+”行动,推广互联网远程教学,促进传统集中培训方式向网络远程培训方式的转型和升级。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2

关键词:物联网;需求;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32-02

一、前言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2年2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五年制高职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承担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物联网概述

1. 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在业界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国在“十二五”规划关于“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出“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2009年1月,美国总统对IBM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了积极回应,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使“物联网”概念开始走入大众视线。此后,不到一年时间,美、欧盟等都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2009年8月,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所时,提出把无锡建设成“感知中国”中心。自此以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关注。同时,江苏、上海、北京等地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

2.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包含信息流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多个环节,主要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部分,涉及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计算机控制、传感、电子等多方面技术。从物联网产业结构上主要包括服务业和制造业两大范畴。物联网制造业以感知端设备制造业为主,又可细分为传感器产业、RFID产业以及智能仪器仪表产业。物联网服务业主要包括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四大类。

三、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

物联网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无论是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领域,还是在行业应用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据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攀升至7500亿元。各地政府也纷纷上马物联网相关项目,而这些项目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数年内我国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从全国来看,“十二五”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等。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是目前或未来3~5年市场人才缺口比较大的领域。

四、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

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培养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远远不能满足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1. 物联网人才培养现状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201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专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除了本科院校设置物联网专业外,目前,近百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五年制高职尚未有物联网专业。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很多学校把物联网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专业方向办学。客观地讲,由于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制定还正在完善,物联网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大,物联网专业建设思路还不够清晰、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和学生及家长对物联网认知的还有偏差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目前物联网专业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这直接影响了物联网人才的培养进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联网产业的普及和各行业的应用。

2. 五年制高职物联网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物联网产业体系涉及面广,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需要大量专门人才。而物联网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以及软件工程、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在《中国RFID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物联网95%技术问题已解决。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联网人才不是高精尖人才,而是应用和服务人才。本科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更偏重于技术的研发以及项目的承接,而高职院校则以物联网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应用为重点,因此,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就业面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更具优势。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与当前物联网的专业人才吻合度高。五年制高职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就必须分析物联网产业的岗位和与之匹配的职业能力。根据物联网体系结构和五年制高职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与企业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要科学地建立物联网职业岗位与能力要求对应表。

五、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人才培养

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二个高职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省级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是无锡、南通和上海软件园核心企业的输送基地,主要培养紧贴市场需求的IT类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借助系部已有优势专业的教学资源,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和结构合理、专兼融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已经初步具备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形成了学校专业建设的亮点与特色。从2010年开始,物联网应用技术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

1. 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流的实训基地是高职校人才培养的基础。目前,物联网专业方向已经建有物联网文化体验中心、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实训室、“西元”综合布线实训室、“思科”组网工程实训室、软件ITO实训室、嵌入式技术实训室、华远科技装机工场、数字艺术创意实训室、多媒体制作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一流的实训条件,保障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相应教学项目课程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学校加强基地软环境建设,校企共同设计和开发教学、实训项目,共同编写实训指南,引进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更加接近企业工作环境,能更好地开展以单元项目、真实项目为情境单元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及项目实践,培养学生从初学到熟练职业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 强大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方向任课教师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观念新,专业能力强。

3. 稳定的校企合作

近年来,信息技术系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产学对接、校企共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先后与十余家信息类企业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多家为上市企业和规模较大的行业内知名企业。

4. 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制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准确,面向职业岗位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提高。课程设置匹配岗位能力需求,坚持“学做”结合,突出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当然,五年制高职刚刚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说明五年制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还刚刚起步,发展壮大继而形成规模还要有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六、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2012年2月,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出台,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然而,处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联网,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巨大压力,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应被提上议事日程。五年制高职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理应加快建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承担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自从1999年提出“物联网概念”以来,物联网得到了极大发展,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为了迎接信息技术领域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五年制高职校要迅速行动起来,抓住物联网的发展机遇,坚持创新驱动,提高创新层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学业与职业相融合、岗位与课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根据物联网相关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适合于行业需要、学生认知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物联网人才培养先机,为物联网产业的飞速发展输送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白皮书[Z].2011.

[2]谭立容,周波,刘豫东.物联网主体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06).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2010.

[4]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3

0 引 言

物联网技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就已经被正式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也都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的时代正在到来,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1 物联网技术专业概述

1.1 行业背景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对中国和上海而言,不仅意味着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更是一个发展转型的新契机。根据2010至2013年对长三角200多家物联网企业的调研情况,针对专科毕业生,主要需要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维修、保养与管理,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等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1.2 人才需求分析

早在2010年4月,《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就提出了十大示范工程,即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楼宇节能管理、智能安防、物流管理、环境监控、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智能小区和产业示范应用园区。

1.2.1 物联网系统应用集成

该类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掌握软件编程和数据库等技术,主要就业岗位包括3G智能手机应用开发、云计算平台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管理系统开发、大型网站开发以及物联网软件、电信运营软件、银行运营软件及企业ERP操作及维护等。

1.2.2 物联网网络通信

该类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掌握无线、有线、3G等通信技术,主要就业岗位包括无线网络工程师、程控电话工程师、数据网络工程师、基站维护工程师、通讯监理工程师等。

1.2.3 物联网设备感知

该类岗位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主要掌握电子器件识别、采购与管理、单片机、传感器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硬件安装与调试等技术,主要就业岗位包括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物联网实施工程师、电子元器件采购经理等。

1.3 专业培养目标

物联网技术专业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熟悉物联网网络工程构建、物联网建设和网络设备配置过程,掌握物品(商品)识别、感知、处理和信息采集、传输的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物联网集成、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维、物联网产品营销以及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工程的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业务能力,能胜任物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 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本文以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从校内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专家咨询、行业调研等多途径探索专业建设方案。

2.1 校内实训基地

目前本校的校内物联网技术实训中心已初具规模,包括物联网综合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计算机编程实训室、智能家居实训室、智能护理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等物联网专用实训室7个,面积800余平方米,可提供至少120名学生同时开展实训练习。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建突出生产性实训的适应“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验实训室7个,分别为RFID教学实训室、数字电路实训室、传感器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嵌入式系统实训室、通信原理实训室、大规模云计算实训室。最终建成集物联网教学实训、职业资格考证培?、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2.2 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教学计划以实训实践课程为主,占比72%,非常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计划通过技师学院的培养帮助学生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校企合作调研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岗位人才需求,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为部分核心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建设以创新校企合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利用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

(3)与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共建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基于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优质课程,努力申报部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根据具体岗位的能力需求,设计对应实训项目,编写一批实训教材。

(4)通过技师学院培养,使学生持有职业资格“双证书”比例达100%,其中高级证书比例达30%,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75%以上。

(5)与多家企业建立紧密校企合作关系,实现教师、工程师交流互助,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等。

(6)带动计算机专业群建设,并为相关专业(如汽车、护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提供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

2.3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个专业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及专业教师职业能力认定标准和办法,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管理制度。

(2)通过集中培训、国内进修、出国学习、参与企业技术开发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

(3)通过企业践习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一批专业骨干教师。

(4)每年选派若干名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

(5)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承担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或实习实训指导。

2.4 技术社会服务

物联网技术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校的教育也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因此对于本专业来说,技术社会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专业教师密切保持与行业工程师的联系,熟悉行业发展现状和对毕业生人才的具体需求。

(2)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创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练、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训室运行管理机制。

(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校企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模式,与企业实行人员互兼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实习项目。

(4)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制,搭建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5)借助物联网开发环境,增强教师技术开发能力,对现有实训设备功能进行完善和二次开发。

3 关于物联网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物联网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其专业涉及广泛,如何明确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发展方向值得思考。同时,如何使专业培养方案适应高职学生形象思维强逻辑思维弱的特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3.1 践习依托两个平台,发展瞄准四个方向

物联网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

“两个平台”即校内物联网实训中心和校外合作企业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中心

物联网技术专业实训中心应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完善,紧紧围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进行规划和实施,建设一个集教学、职业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师资培训、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能反映本专业前沿应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氛围强、职业特征鲜明、开放性良好的综合实训中心,并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校外实习基地

物联网技术专业应不断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教学实训以及毕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尝试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应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注重对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及处理,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建设;制定教师企业践习培训制度,有计划分批次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以企业为主进行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开发,创建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练、做”为一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训室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实行人员互兼互聘、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合作开发实习项目,形成校企共赢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建立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制度,搭建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3) “四个方向”引领,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四个方向”,即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和智慧物流。

《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智能交通和物流管理列为应用示范工程,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物联网技术专业根据对目前上海市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并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今后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任务的实施、实践实训的安排、顶岗实习的组织等环节均以这四个方向为明确目标,确保专业在一定领域内做大做强。

3.2 中外合作共同办学,人才培养接轨国际

物联网技术专业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在“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展开”的国际化教育工作格局下,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以“抓住一条主线、把握两大原则、发挥三方力量”为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

(1)一条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

物联网技术专业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目的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施展,培养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坚持钻研课程各项知识技能标准,并将大量技术与意识层面的“世界元素”纳入到学科项目教学中,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对物联网应用技术原理与应用形成全方位的理解。

(2)两大原则:坚持全面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

目前,简单技术的应用与革新已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表述及调用需要。究竟学什么能学全?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几项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技能,而是一种视野,一种捕捉前瞻性资源的敏锐感,一种能根据需求形成创新成果的抽象能力,能将成果的最终实现划归为有组织有计划的阶段实施过程,这是物联网技术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的思想。

(3)三方力量:学校、海外高校、实践基地形成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合力

“综合素质、创造能力、高尚人格”都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和养成。物联网技术专业通过国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成学校、海外高校、实践基地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多角度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学生参与国内外实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明确作为“世界公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4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modern logistics of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example, put forward the docking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IO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deas, go the way of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s needed for the industry.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 training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了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成了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战场”。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是一个“行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如果物联网专业缺乏行业特性它将如同一个人只有身躯没有灵魂,是没有生命力的。自教育部发文明确支持各个学校建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全国高职院校开展了物联网专业建设大潮,然而,由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行业侧重点有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大相大相径庭。我们必须将物联网技术应用技术的人才培养对接具体的行业特色和需求,开展特色专业建设,走行业特色之路,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1 物联网产业发展特点

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齐全,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字:“熟”、“深”、“新”、“合”。

“熟”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越趋成熟。2010 年,物联网产业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国家及各省市又陆续出台了针对涉及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项扶持及政策,物联网产业发展越趋成熟的政策体系与环境,为产业各环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且必要的支持。

“深”主要体现在市场应用深化发展。在“应用示范激发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的政策牵引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监测、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行业领域中的广泛得到了应用。

“新”主要体现在协同创新积极推进。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的应用创新及融合,使得物联网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同时,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也日益加深。

“合”主要体现在产业整合日益加剧。物联网产业加剧了各行业整合态势,加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力集聚、形成突破,形成了整合发展新态势,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2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现状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层”体系结构,各高职院校皆是根据物联网产业“三层”体系结构培养对应专业人才,主要培养物联网应用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目前高物联网专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的“复杂性”

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电子、计算机、测控与通信等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物联网不同于其它专业,是现有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化的产物,所以物联网专业技能知识相当“复杂”。

2)物联网专业培养需求的“多样性”

物联网融合了多种技术,由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影响,导致物联网专业应用需求的多样性,也使得新的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3)物联网专业学生就业的“宽广性”

物联网的广阔前景引起了产业链上各行业的青睐,能够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从事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物联网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知识,所有的高职院物联网专业都是从计算机、通信或电子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建设“新瓶装老酒”。由于高职院的物联网专业从学院现有专业的演变而来,虽然是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教学,可是教学还是老套路,如从计算机专业演变而的还是以软件开发为主,从电子专业演变而来还是以低层电子技术为主,不能系统性进行专业人才培养。

2)实训室建设“重复无创新”。很多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训室是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进行拓展或者是单组合起来,要么物联网实验室都以实验箱为实验平台,实验内容以传感器、单片机、无线网络通信等为主,缺少物联网的综合应用开发环境,无法完成对接行业的具体“应用性”开发。

3)课程实训构建“仿真轻集成”。大都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训室建设过多强调“技术仿真”,没有接合具体的行业应用环境进行带有开发性实训室的建设,缺乏应用集成,实践性不强。

4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根据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以“行业应用”为重点,以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下面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分析该专业该如何对接行业特色,走特色发展品牌之路。

4.1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的专业群的布局,依托物流行业和湖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2012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个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主要面向物流及相关行业智能物流相关岗位,培养具备智能物流项目的规划、设备安调、系统集成、售后服务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学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结合物联网专业技术体系,构建专业物流行业特色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1) 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归纳为由三个层构成:感知层(物流信息采集层)、网络层(物流信息交换)和应用层(智能物流)三个层面。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高职物联网专业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在感知层,针对专业面向物流行业的具体特征,着重智能物流物联网感知基础应用能力;在网络层,着重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能力;在应用层,重点培养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2)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职业岗位培养体系

学院物联网专业对接物流行业特色划分为:智能物流营销策划类、智能物流运营管理类、智能物流技术类等岗位;主要培养为物联网企业及IT行业培养信息系统集成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售后技术服务的特色专业人才,其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体系如表1。

在感知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基础实训室,重点训练学生RFID感知技术、条码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网络组网技术等物联网基础信息感知与采集技能。

在网络层智能物流物联网仿真实训室,重点训练专业学生把感知层的采集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和应用层物流行业应用系统相互连接,能通过WIFI、移动网络技术及Internet构成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系统的专业能力。

在应用层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开发实训室,对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及智慧供应链等物流业务中具体应用,通过具体项目实践,训练学生物联网应用集成及项目实践能力。

4.3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的专业培养效果

在对接物流行业特色物联网专业建设的辐射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1)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新技术研发

学院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物联网感知技术与应用湖南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湖南省“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为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2)承担省级重点项目,打造专业品牌

承担了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学生技能抽查标准的开发及湖南省物联网应用技术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单位,并2015年开始负责湖南省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竞赛、中职物联网应用与维护技术竞赛项目,逐步形成了专业的品牌的效应。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特色;物联网;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84-02

0 引 言

物联网产业已被正式列入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学习与掌握物联网的技术理论、发展方向及其行业应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目前,许多本科(如江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和高职院校(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随着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开设,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方案也在不断完善,物联网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物联网技术发展及相关人才市场需求的迫切问题。然而,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差异,技术标准选择的不同,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成熟、统一的方案,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和需求,构建基于专业特色的物联网实践基地。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实现了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互连。

1.2 物联网人才需求分析

从物联网产业链的角度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有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感知控制主要通过感知设备来对物获取感知信息,涉及到物联网中的硬件系统,这个环节需要电子设备技术人员以及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员;如果物的信息被感知到,就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环节对数据进行分析、控制,从而进行应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涉及到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因此需要通信和计算机网络人员;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对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涉及到系统分析,因此需要系统设计、系统应用和系统管理人员。

综上所述,物联网人才需求可以概况为三类[1]:

(1)电子设备技术和芯片设计技术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感知设备或芯片设计等。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IT网络管理和应用等。

(3)系统集成和应用人才,工作岗位主要有系统集成与开发、物联网管理与应用等。

2 高职院校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要求

2.1 结合专业群建设 构建有特色的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着显著的行业或专业特征,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能力,江苏省各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基础,开展专业群建设。因此,物联网专业的建设能够与专业群建设相结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特色专业中去,二者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2.2 培训师资力量 提升教学质量

物联网技术涵盖了多学科,涉及多专业领域,因此要通过培训各专业教师,加大物联网师资的培养力度。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动手实践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由于物联网应用领域和覆盖面都比较大,通过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更加全面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正确的思维习惯。

2.3 满足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工作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3 高职院物联网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构建

3.1 建设目标

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基于真实的行业或者领域应用,符合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需求。通过项目化应用环境,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2 物联网基本架构的实现

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了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及应用服务层。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实现基本架构,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实现过程。

3.3 关键技术的实现

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实现,主要应体现相关专业教学特点。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RFID技术、ZigBee技术、组网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及智能软件开发技术等。通过关键技术的实现,实践基地才能满足相关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要求。

3.4 具体行业应用案例的实现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非常之广,其中典型的应用案例有智慧校园、车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监控、智能装备制造及智慧城市等。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实践基地的建设应与具体的行业应用相结合,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选择具体的行业应用案例。以实践基地为基础,通过具体的行业案例的实现,完善实验实训的相关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行业竞争力,也可提升学校品牌。

3.5 实践基地应能满足分组教学的需要

物联网实践基地应包含多个实验系统来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环境,将学生实施分组,不同分组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验,交替进行。不仅提高实践基地的利用率,而且更多地促进了分组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加全面。

3.6 实践基地应有较强的扩展性能

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会逐渐地扩大,具体的行业案例也会改变或增加。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具备较强的可扩展性,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实践基地的扩展、升级及改造。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提出了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要实现物联网的基本架构,满足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更要通过行业案例的具体实现,明显体现高职院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效应。

参 考 文 献

[1]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7.

[2]付永贵.基于分组教学的高校物联网实验室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65-67.

[3] 海涛,王钧, 廖炜斌,等.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信息化管理技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 (9):166-169.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电信专业 物联网技术 校企合作 教科研

近几年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电信专业)在市场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岗位操作工严重饱和,新岗位设置不明朗,招生人数连年滑坡。与此同时,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为重点的市场调研在全省职业教育界广泛开展,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同类学校走访、专家咨询,进行了多次研讨,抓住无锡物联网发展机遇,确立了在电信专业建设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新思路,着力打造电信专业升级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方面也逐步完善,提高了电信专业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能力,更大程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焕发出新活力,为电信专业的内涵建设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电信类专业嵌套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市场给力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传感网络(WSN)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M2M物物数据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电信类专业中涉及的物联网相关技术比较多,尤其是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广泛。最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物联网超过一半的标准采用无锡创造,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产业成为无锡的一个热点,也必然会成为新一轮社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目前而言,物联网尚处于产业化初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体现出高端性,研发和设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随着近期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安防等应用项目不断催生,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一线技能人才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所以,电信类专业与物联网技术匹配度还是比较高的,无锡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电信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

二、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善借外力

专业建设的传统做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组织教师研讨构建课程体系,然后购买各种实训设备,最后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开发课题,组织教学。这样一种按部就班的专业建设方式看似有条不紊,但实施起来很难完全对接,由于物联网技术的特殊性,目前各厂家的实验实训平台很难与课程体系完全符合,教师参与的各类培训也很难与要构建的课程完全吻合,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从下手。对于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来讲,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开什么课(教什么)和以什么形式上课(怎么教)的问题。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体制机制已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几年来的专业实践,我们认为:专业建设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要善借外力,借力使力。

我们成立了包括政府、企业、行业、专业专家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讨论交流,集聚本专业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为专业建设把脉领航,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设置专业学习内容和课程标准,市场有什么,我们开什么;市场缺什么,我们添什么;市场淘汰了,我们就不学。初步形成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社会其他组织共同建设本专业的良好局面。

2011年,我校作为成员单位,加入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以无锡中电科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为理事长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和美新微纳传感系统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此举也为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培养等建立了很好的平台。2012年物联网职教集团积极发挥在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锡海力士半导体与我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每年为我校提供6万元的建设基金用于“海力士订单班”的学生奖学金和发展基金;无锡红光微电子公司每年接收我校两批电信专业学生下厂顶岗实习。2012年,我校又和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了物联网基础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室、物联网开发实训室,涵盖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物联网领域。双方互派学员,企业提供数据源代码,学校引进技术,开发产品,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另外,我们积极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为依托,研究校外基地建设的配套问题,研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去该基地实训,近距离感受物联网技术。

三、专业建设以教科研为突破口――提升内力

教什么、怎么教的大方向问题解决了,如何让各部分内容有题可做、有机组合、有效衔接呢?这就是内涵建设。必须找到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只有找到突破口后,专业建设思路才会更加清晰,建设任务才会更加明确,建设过程才会更加快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专业高度。

第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及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明确物联网技术工作领域,研究物联网背景下本专业在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关系,研究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除了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要系统学习专门化方向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EDA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中,着重注意以下四点:一要“有眼光”,通过市场调研,研究物联网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衔接点和衔接面,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科学规划,提高专业对于物联网产业化初期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发展对于物联网发展的前瞻性。二要“促就业”,要根据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相应的岗位能力,解析相应岗位的能力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三要“优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文本性资料,其涉及的内涵要求关键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嵌套,课程改革的力度必将加大,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以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主干课程、课程排序四个方面为维度研究电子类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研究课程内容、实施时间、课程深度、课程难度的关系,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四要“会变通”,目前无锡的制造业市场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人才培养的规格肯定要顺应市场规律发生变化,在执行这个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方案的实时性。

第二是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传统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料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要求,我们针对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不同技术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结合自主要求,努力开发教学讲义。具体说就是由借鉴无锡泛太的产品转向自主开发实验实训项目产品。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先科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确定实验实训平台的功能需求,同时大力参与企业项目,进行剖析转换,孵化生成,使之适合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教师确定实验实训项目的功能、实训项目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内容。目前已经在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两块全面铺开,这种做法也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职教专业发展的问题,如课程体系与实训平台不吻合、教学脱离实际、兼职教师难聘任等问题。

第三是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依托名师工作室的支撑,鼓励全体教师通过专项课题研究解决自身发展的“高原”现象,要求每位教师主持或参与至少一项校级课题,2012―2013年度无锡市教师教科研专项课题“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WXJYD6)成功结题,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这些“接地气”的措施不仅让教师们增强了教科研能力,更主要是拓宽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了驾驭本专业知识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有题可做,得心应手。

四、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专业活力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通过两三年来的共同努力,市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形成了推动专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在电信专业教学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呈现出教学有实际项目、学习有可行目标、实训有配套基地、就业有对接市场的蒸蒸日上的好势头。本专业也因此激发出新的活力,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社会效应不断扩大,招生呈现上坡趋势。在2013无锡市职工技能大赛中,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物联网智能家居项目,获得一等奖。2013年6月,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成功创建江苏省中职品牌专业,使我们的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当前中高职并存的局面下,我们也在研究不同层次类似专业建设之间的衔接和沟通问题,明确了通过合适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衔接与沟通,科学定位,合理配置项目资源。今年除了原定计划外,又和无锡城市学院确定举办“3+3”的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我校申报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129)也被批准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坚信,电信专业建设的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熊泰蓉.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1(15).

[2]李爱涛,孙桂萍,唐艳娜.浅谈校企合作对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28):272-274.

[3]周稽裘.现代职业教育要突出强调转型发展[J]. 江苏教育,2013(44):21-23.

《科学资讯》2012年第19期《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指出:“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大阶段、四个步骤来完成。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7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产业推进,物联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与系统的需求增长强劲。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人才,物联网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合的学科,需求的人才呈多层次化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根据企业用人特点,构建切实可行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很多学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1 物联网概述

1.1 物联网概念

所谓“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技术、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实时采集物品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无线传感网与互联网相连,形成一个大的网络。物联网主要实现人、机器和物体之间的智能互联,是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物联网技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

1.2 政府支持物联网产业发展,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物联网受到各个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美、日、韩、欧盟投入巨资研究物联网技术,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感知中国”计划,并在无锡成立了物联网研发中心,期望能够抢占这次全球信息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无锡市以国家物联网发展研发中心为核心,大力吸引海内外知名企业和人才落户物联网产业园,目前引进企业200余家,涉及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多个行业,大力打造全国物联网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

2 高职院物联网专业定位

物联网专业具有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庞杂的特点。本科院校开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偏向理论研究,侧重于物联网系统与终端产品研发与设计上。高职教育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教育物联网人才培养应该以物联网应用为重点,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能够胜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岗位上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该类型人才可以胜任以下工作岗位:

物联网应用实施工程师:具备物联网的网络综合布线能力,末端传感器、智能网关、无线网络部署能力,物联网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

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能够进行物联网感知层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及Web服务器应用层系统开发。

物联网应用技术支持工程师: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对物联网系统及末端设备进行配置、调试与系统运行;能够现场发现问题,与公司开发工程师进行沟通,实现系统的更新与升级工作。

3 课程体系建设

3.1 物联网专业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以网络通讯技术为纽带,最终将采集到的物体信息进行云存储和云计算的综合性专业。物联网主要技术集中在感知层和传输层,其中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物联网专业的关键技术。

智能网关是一种解决不同网络协议进行相互转换的智能设备,在物联网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嵌入式技术也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技术。

物联网的应用系统主要解决从感知层获取的大数据的深度计算(云计算),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分类分项数据统计和报表生成。这部分内容对高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不建议全面开课,可以通过综合实训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物联网数据的全过程即可。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专业课拓展的方式进行选修深造。

3.2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最理想的构建方式是在嵌入式应用技术专业基础上加入物联网感知层和传输层课程,同时结合物联网在行业中的特殊应用综合实训,全面培养学生在数据感知、数据传输和数据应用方面的实施、管理、开发、维护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所以建议公共平台课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和高等数学和程序设计基础;专业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侧重物联网概论和嵌入式技术;专业核心课全面开设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分为感知控制、智能产品设计、移动互联三个方向。课程体系结构图1。

3.3 专业课拓展方向划分

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涉及的学科非常多,所以物联网专业必须处理好本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自动控制专业之间的关系,物联网专业只解决全面感知和无线传输部分,其他课程需要分散到不同专业授课。大三上学期学生可以选修一到三门专业拓展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感知控制方向:研究传感器和传感技术、无线数据采集终端技术、无线组网技术。

智能产品开发方向:重点研究单片机技术、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研究物联网网关系统的构建与设计。

移动互联与云计算:研究M2M应用,Android应用开发及云存储与云计算。

4 课程实施方案

高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物联网应用的实施、研发与技术支持。实际授课过程中需要与典型的物联网企业紧密合作,以企业实际项目和系统作为教学项目,真正做到教、学、做三位一体,使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毕业后就可以快速适应企业研发生产工作。

课程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物联网实训室,以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分解任务为驱动,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建立物联网综合实训室:建议购买物联网综合实验箱,通过该实验箱完成RFID、Zigbee、WIFI、GPRS、嵌入式ARM系统构建与裁剪等多种基础实验,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

建立物联网综合实训平台:该校物联网专业偏重智能楼宇专业,所以我们开发了一套“建筑能耗数据采集终端与系统”实训平台,集成多功能电表、水表、燃气表及各种环境信息实时采集,通过Zigbee无线传输技术上传智能网关,最后进行大数据处理,通过Web端完成数据挖掘展示。学生可以在这个大系统中了解建筑物联网的全数据走向,也可以选取一个模块进行升级改造。

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应该在该地区寻找典型的物联网公司,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确保学生能够在企业进行实习。该院与常州网联云控公司、常州国光物联网研究院紧密合作,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实习过程中学生参与企业物联网终端、系统的研发生产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8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 教学方法 服务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183-03

一、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情况概述

我国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极大发展,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相比而言,农业的发展稍显滞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及城市建设发展进行到一定阶段,当前我们亟需大力发展与投入的是新农村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建设。我国农村一直实行包产到户,土地流转工作才刚启动,处于经济和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近些年一直得到国家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适逢此时,物联网产业恰好兴起。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IoT),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被称为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自其被提出之日起,短短数年已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渗透到各行业中去。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步,物联网在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来说,农业物联网利用传感器、通信网络、智能决策系统,对养殖、种植对象进行环境监控、养料供给等,以实现降低成本、减少耗损、提高质量、改善环境的目的。此外,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建立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从源头到消费终端的管理体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未来农业的发展必将向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科技化方面发展,农业物联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高等院校才刚刚有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直接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尚未正式启动,而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土地是农村,大多数人口是农民,因此,面向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物联网人才市场缺口巨大。仅“十二五”期间,估计农业物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就有大约1000万人。

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可分为研发型人才和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研发型人才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物联网新技术的开发及相关设备生产工作的人员;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则主要指利用现有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直接面向终端用户,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其在整个农业物联网人才需求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最大的。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以期对面向农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农业物联网培养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首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普遍还处于探索阶段,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趋于相同,由于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广泛,就农业物联网而言,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物联网技术、产品知识,还要对农业生产知识有所了解。因此,目前各高校探索性的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是缺乏针对性的,并不能满足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探讨过程中,通过对多所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及与相关教师进行交流,笔者也发现,普遍存在着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对物联网产业链人才需求未来状况预估不足的现象。

首先,当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巨大产业来临之际,我们要对它的未来产业链发展状况有个预估,才能与之相适应地去进行合适比例的人才培养。纵观其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许多产业在人员需求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譬如,电子信息产业,真正投入研发领域工作的,只是集中在大城市,只需要少数高端型人才,面向全国范围的、需求量较大的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这是一个“橄榄型”的产业链人才需求结构,研发和制造人才需求少,分别占两端,中间多数为应用型人才需求。物联网产业也具有这样的特质,更何况它本身就是一个应用创新型产业,其产业巨大的生命力也体现在应用上。然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包括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仍过于注重研发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应用领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与产业链人才需求状况不相吻合的。

其次,物联网是向各产业、行业渗透的一个基础性产业,其必然带有跨行业的性质。譬如,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它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仅是农业物联网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可是目前的物联网专业普遍都没有体现出这种行业的针对性,学生就业时,仍将面临着对行业领域知识的一个再培训过程。

根据前文论述,我们在进行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中,应以培养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出发点,并结合农业生产、流通、管理等行业背景知识,进行知识全面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农业知识丰富的物联网人才,有利于满足社会的需求,有利于解决人才的就业问题,极大地推动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发展。

对于农业物联网方向的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我们提出以下几点专业能力目标: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农业物联网产品软硬件配置,能从事物联网解决方案的设计、管理和维护工作;掌握农业现代科技、农产品生产流通基础知识、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基础知识,具备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实施能力;了解物联网工程技术的技术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三、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展开,除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程及实践课程外,以下详细例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一)专业基础课

1.农业现代科技技术概论

主要介绍介绍国内外农、畜、林三业的生产、储藏、加工、消费、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育种目标、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运、加工、流通等产后现代商品化处理技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

2.电子技术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各种基本功能电路的组成、基本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熟悉电子技术工艺技能和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正确使用元器件、读识常见电子线路图、测试常用电路功能及排除故障的能力。能复述逻辑门电路的功能,并能利用逻辑门电路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并能分析简单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

3.嵌入式技术

主要讲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界面设计、应用编程等知识。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使学生能够编写、调试嵌入式程序。

4.物联网数据库应用及管理

重点培养学生数据库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应用数据库应用软件对物联网工程中所需数据进行管理、查询、维护等操作。

5.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概论

课程介绍农业产品生产管理流通基本理论,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为出发点,介绍不同农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等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应用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等情况。

6.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

结合TCP/IP协议深入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原理、数据通信、网络协议、点一点网络、广播网络、交换网络、网络互连、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方面的基本问题。

7.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

主要介绍农业生产管理中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掌握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关键技术,了解农村节能减排的政策、技术措施等内容。

8.物联网与供应链管理

主要介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系统的概念及功能、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原理、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与装卸、农产品供应链等内容。

9.工程进度与质量管理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掌握建设物联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物联网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施工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物联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解决物联网工程监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专业核心课

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全面系统地阐述当前各种主流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原理,结合多种工业现场传感器和多功能的上位机软件,深入浅出地讲解无线网络的基本技术。

2.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

主要介绍物联网RFID系统概述、RFID工作频率及无线传输、天线技术、射频前端电路、编码与调制、数据的完整性与数据的安全性、电子标签体系结构、读写器体系结构、RFID中间件、RFID标准体系、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以及物联网RFID技术现状和标准体系。

3.工程线路识图

主要介绍工程设计绘图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主要培养学生识读电器元件的结构形状的能力,同时了解相关工程的国家标准,识读图样,了解物联网工程绘制图样所需的机器、仪表和设备的结构和性能。

4.综合布线与网络工程实施

使学生能掌握网络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的设计、施工、测试和验收等工程组织与管理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安装与实施的职业能力,并掌握综合布线的基础知识。

5.ERP运营维护

课程主要从物联网工程的角度介绍物联网工程系统中的主流程体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存货管理、产品结构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管理、工单与委外管理、工艺管理、应收应付管理、财务管理等学习任务,掌握ERP系统的主业务流程和操作技能。

从以上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可看出,在实际进行农业物联网课程体系的建设时,注重突出实际应用领域特色,学生既要学习电子信息技术,又要学习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技术,还要求掌握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注重综合性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农业物联网的项目一般偏小,各地点分散,其应用服务人才不可能专业划分过细,否则任何一个点都需要物联网、农业、工程安装等不同领域的人员组成团队配合工作,这对于偏小的农业物联网项目来说是不实际的,必然要求建设及维护人员具备多专业综合的能力素质。

四、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

(一)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突破,当前所流行的行动导向、慕课均是可采取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主导思想将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实施。由于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跨学科特性,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此外,农业物联网在实际工作领域的实施,往往以一个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因此,案例教学也是必然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调动和综合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师资队伍

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看出,要做好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应具备物联网知识能力、农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知识能力、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实际建设中,各校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优化。同时,基于农业物联网应用创新的特质,应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更多的企业兼职教师来补充师资队伍。由于物联网本身(下转第186页)(上接第184页)是个新兴产业,农业物联网又兼有跨行业的特性,因此,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满足实验与实习条件,建设实训基地

应根据院校重视面向农业领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思路,坚持基础和应用协调共进的原则,通过农、学、企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相应的实训平台,如企业提供最新的设备支持、学校提供专业人员、农业终端用户提供场地,搭建起一个真实的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在实训过程中,学生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企业获得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充分解决了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而农户则在合作中体验到农业物联网技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种种好处,为农业物联网的大力推广增强了信心。

其次,建立一个以农业物联网为背景的技术服务及农产品流通实训平台,通过该平台,培养出农业物联网领域的信息化人才,为技术服务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打好基础。

通过利用实训基地对物联网服务型人才进行深入培养,可培养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缓解目前农业物联网缺少此类人才的局面。同时也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大范围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物联网浪潮的来临,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种农业要素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以及智能处理。因此,对农业物联网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和价值,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其中一项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工作。所以,应尽快在分析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管理模式、技术模式、商业模式展开分析和探讨。在政府的引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物联网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效动力。

【参考文献】

[1]于娜,郭鹏,李乃祥.农业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

[2]葛文杰,赵春江.农业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14(7)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2011(3)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9

一、互联网课堂的出现

互联网课堂的时间、空间在4G、5G网络的支持下被无限延伸和扩展,移动互联,远程在线教育越来越逼真,效果会越来越好,web课堂的参与性、参与面、参与度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实时互动,课堂效果的实时测试,比较传统课堂优势明显。那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不应排斥网络课堂的应用,在物理课堂上,进一步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多学生实验,进一步展示演示实验,将网络课堂作为一种补充、一种手段、一种延伸。比如在探究晶体、非晶体溶化规律实验中,学生能确实感受冰与火的交融,感受热量在物态变化现象中流动,这是传统课堂中无法感受到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过程演示出来,反复观看,可以作为实验分析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二、利用网络技术师生共享课件资源

教师的优势在于编写优秀教案、总结成功教法、提炼教学心得,利用多媒体制作优秀课件和教学资源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课件、教学资源等资料的制作可以交由专业公司或团队,制作好后放在网上共享,并开放源代码,这样我们可以将教案、教法、心得贯彻在教材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人人做课件之累,课件水平良莠不齐,好想法、好教法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发生。教师、学生做到共享资源,并将课堂互动、好的建议反馈给制作方,同时也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源代码自己动手修改,体现自己的想法,这样节约人力、物力,真正实现教育的信息化,交流互通。同时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充分、更有效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等各种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物理教学中力学课件制作,怎样让学生感知重力、弹力、摩擦力,要制作一个高质量的ppt课件、flas,对于普通物理教师技术上难度很大,而力的三要素的分析通过传统实验学生认知上困难、困惑的地方很多,一部高质量的flas可以轻松将力学过程展示出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对传统课堂教学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初中物理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的个人素养、技术能力对整合课程资源的影响特别的大。因此我们当前首要任务是:提升中学物理教师的互联网技术使用水平。互联网技术使用水平主要指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熟练使用常用教学软件能力。通过培训能使教师与时俱进,自觉更新自己的互联网技术知识技能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技术专业化发展。虽然省市经常组织互联网技术能力培训,但多数老师只停留在会简单的技术了解上,加之部分培训时间短,培训对象单一,内容涉及广,和教师日常教师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培训不好,从而使整体教师技术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如果各项培训能够有针对性,分学科、分软件类型、技术层次并且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有效的结合,这样收效会更大。比如,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用的比较多的动画软件,ppt应用技巧等有针对性地对中青年教师加强培训,在部分学校试点强化培训,有时每个学校安排一两名教师培训,好像普及面广了,但实际效果不好,如果能在部分基础较好,师资配备比较好的学校,培训一批骨干教师,以学区示范校为中心以点带面,辐射效果可能会更好。

始终保持良好的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习惯,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和交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新技术、新手段的好处,也就会很自然地用且愿意使用新技术。例如,在电学中,很多老师用过设计较好的flash软件后,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电流、电压特点在模拟试验器中展示起来很方便,效率很高,通过模拟学生很容易上手,实物图和电路图的相互转化认知也较容易。

四、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也需要磨合

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不是教育的目的,互联网技术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过程中要适时恰当、科学合理,否则将弄巧成拙,本末倒置。

(1)要注重应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过程。深刻意识到教学课件制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要以人为本,抓住共性、满足个性。

(2)要注重互联网技术服务功能。在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决不等同于摒弃传统教学和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否定,技术是教学手段、方法的升级、拓展,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物联网通信技术培训篇10

关键词:物联网;B2C;RFID;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物联网产业是一项新兴信息产业,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等。随着产业的迅猛发展,相关技术人才需求迅猛增加,各层次大专院校争相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由此,各个院校构建符合产业实际培养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而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则是判断人才培养是否顺应产业需求并与行业紧密接轨的关键。

1 物联网应用典型项目案例分析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来自于行业应用实际,最后通过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回到行业应用实践,因此,对行业应用项目案例的分析无疑是指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

这里以B2C电子商务智能仓储为例,分析一下物联网应用项目的主要技术构成。B2C电子商务智能仓储应用的业务描述如下:

(1)向货物RFID标签中写入货物基本信息;(2)将贴有标签的货物集中放在RFID读写天线托盘上,一次性读取所有入库的商品的信息,登记到库存管理系统中;(3)智能货架实时读取货架商品的数量,同步到网络商店前台;(4)网购订单确认后,仓储区打印机自动打印订单,等待拣货。(5)拣货时条码枪扫描订单条码,拣货商品仓位指示灯亮起,显示需要在该仓位拣货的数量;(6)订单及货物送达时,用数码笔进行订单签收,数码笔的蓝牙传送签收信息到智能手机,再通过2G/3G网络传送到服务器上;(7)通过无线网络摄像头对仓储环境内的视频信号进行监控,通过温湿度传感器对仓储的基本环境进行监控。

在应用案例中,所涉及的技术归纳如下:(1)射频识别及条码技术;(2)无线传感网络技术;(3)计算机网络技术;(4)无线通信技术及协议(Zigbee通信技术);(5)软件开发技术;(6)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技术。

这些技术的学习与实际验证都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来支撑,这些技术也自然就成为这些课程的实验项目的主要内容。本课题组成员已经给出了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这里给出对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根据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模式,实验实训一般包括两部分,课程实验和综合实训,这里也给出两部分设计,分别为:课程实验项目设计和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2 物联网核心课程及实验项目设计

由于计算机组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的实践项目在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非常成熟,不再赘述。这里只给出物联网技术实验相关的课程简介及核心实验项目:

(1)物联网系统概论。本课程全面地介绍物联网的基本理论、技术基础、EPC电子编码体系,以及物联网在智能农业、食品卫生、社会治安、智能楼宇、感知城市、智能交通、节能环保、旅游观光、生产监控、新型商务和医疗护理等众多重点生产与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实验项目:参观和操作体验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

实验内容:智能家居对码过程实验;通过互联网控制房中各种家用电器;通过遥控器控制家中各种家用电器;通过手机控制家中各种家用电器;手机一键布防实验。

实验目的:理解物联网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技术构成,对物联网应用系统具有宏观的认识。

(2)RFID原理与应用。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物联网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实例。让学生掌握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工作原理,设备构成,并了解RFID在交通、安全防伪、供应链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实验项目:写卡实验;读卡实验。

实验内容:实现RFID射频卡信息写入;实现RFID射频卡信息识别。

实验目的:掌握读卡器与网关的连接,熟悉无源标签(也称无源卡片、无源卡)的读、写操作。

(3)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与应用。本课程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WSN)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关键技术,了解软硬件开发平台和仿真环境。通过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典型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网的具体应用。

实验项目:无线传感网组网实验项目;无线传感网络监控实验项目(温度、湿度、光照等状态监控);Zigbee无线网络通信实验。

实验内容:使用Zigbee无线网络和相应设备设计和组建无线传感网络;通过Zigbee通信协议的无线传感网实现对诸如温度、湿度、光照、噪音等远程状态的监控。

实验目的:掌握无线传感网的技术组成和设备结构,能设计典型联网方案,并能通过无线传感网获取远程状态数据。

(4)3G数据传输技术及移动开发技术。课程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高速数据无线传输技术EV-DO技术与HSPA的技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介绍。介绍基于移动手持终端(Android或IOS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

实验项目:3G模块HSPA联网数据传输实验;Android和IOS系统平台下数据处理、传输软件开发实验。

实验内容:在特定开发板上接入3G模块实现3G高速网络连接;在Android或IOS系统平台下开发客户端软件,实现与服务器软件平台数据通信,从而实现远程状态监控。

3 综合实训项目设计

综合项目实训一般在学期末或在最后学年离校实习之前开设综合性实训课程,时间一般为半个月以上,要求在实训项目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一个综合性应用项目。本题组设计并选用了五个典型案例项目作为综合实训项目,这里仅给出一个典型案例的描述。

实训系统简介:本实训方案采用沙盘进行智能交通部分应用的模拟展示。沙盘分为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两部分。沙盘以模型地形地貌、模型植被、模型建筑、模型轨道为基础,配以相应的动态模拟控制系统,实现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系统的功能,体现了城市交通智能化和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的情况。

实训系统功能:(1)城市交通模拟功能:有车辆闯红灯时,LED灯闪亮模拟车辆拍摄;车到十字路口,遇到红灯时,应停到停止线后。(2)流量统计功能:通过RFID读写器,监控每条道路通过的车辆数,从而可统计每条道路的流量。(3)快速公交交通模拟功能:Led屏显示车辆与站牌之间的距离和到站时间;到站后系统能展示LED屏与语音广播的联动功能(即LED屏显示的内容与语音广播一致);体现安全门开关与车辆进出站的联动功能,车辆到站后,安全门自动开启,车辆在站台前逗留多少时间,安全门就一直开着直到车辆驶离站台;自动报站功能,车辆距离站点还有几十厘米距离时,车辆能够语音播报车辆到站信息;站节牌采用LED屏显示,主要显示车辆距离站点的距离和时间。(4)停车场车位监控模拟功能:设置6个车位,每个车位安装地感线圈。系统可对车位进行监控。控制台上可显示当前的车位空闲情况。(5)车辆定位功能:为每辆车贴上一张电子标签,沙盘上有20个RFID读写器,通过射频技术对车辆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实时显示到控制台上。标签中存储车辆的信息,可在定位到车辆后,显示出该车辆的属性信息。

实验内容:(1)熟悉沙盘构造及操作;(2)RFID接口协议实验;(3)智能交通控制软件模块开发;(4)车辆订位软件模块开发;(5)停车场车位监控软件模块开发。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来自于行业,回归到行业,从行业应用案例出发构建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培养实践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能够与产业发展紧密接轨,本文提出的实践课程体系来自于行业实践,对应用型物联网人才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