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2:36:57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分析;全球专利;广州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1]。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及共性支撑层。感知层,即数据采集层,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组网技术等,是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层,即数据传输层;应用层,则对感知层采集并通过网络层传输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实现智能化管理;共性支撑层,主要为以上3个层级实现物物互联而服务[2]。

1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体现在专利技术中,其中约70%最早体现在专利申请中[3]。因此,本文按照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性支撑层4个层级及其关键技术将物联网进行分解,结合已有文献对物联网专利的检索情况,以关键词和IPC主分类号结合的方式,使用IncoPat数据库检索物联网技术专利,对全球发明专利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

1.1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与深圳、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始于1997年,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申请量共计3917件。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0年以前,该阶段其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100件,年均增速为30.23%,处于技术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2011—2015年,该阶段的专利申请数量增至692件,年均增速为48.25%,比上一阶段高18.02个百分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16—2020年第一季度,该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到3135件,占比高达80.04%,年均增速为52.48%,较上一阶段提升4.23个百分点,是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阶段。从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广州物联网技术在加速发展,但与深圳等较发达城市相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以第三阶段为例,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尚不及深圳(11679件)的1/3、北京(8503件)的1/2、上海(5240件)的2/3。

1.2技术热点由射频识别技术转向组网技术,与全球、全国趋同

从重点领域来看,在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中射频识别专利申请占比达到92.22%。在第二阶段,排在第一位的组网专利申请占到40.61%,比排在第二位的射频识别专利申请高8.38个百分点。在第三阶段,排在第一位的组网专利申请占比为52.50%,比排在第二位的二维码专利申请高31.32个百分点,比排在第三位的射频识别专利申请高38.0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广州物联网技术热点由第一阶段的射频识别技术转向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组网技术。从第三阶段开始,全球及全国的物联网技术热点都是组网技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组网技术占比均超过五成(见图1)。因此,广州以组网为热点的技术趋势与全球、全国趋势基本相同。

1.3射频识别领域的二类技术在全球具备较强优势

在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三阶段,其射频识别领域中的G01N33(利用不包括在G01N1/00至G01N31/00的特殊方法来研究或分析材料)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2件,高于北京(1件)、深圳(1件)和上海(1件),占全国的36.36%,占全球的28.57%;其射频识别领域的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20件,高于北京(9件)、深圳(4件)和上海(1件),占全国的27.40%,占全球的18.18%。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群组RFID标签身份认证方法”专利在IPC主分类中被引次数位列全球第一,广东工业大学的“基于标签ID的RFID系统密钥生成方法及装置”等4件专利被引次数全球排名分别为第二位和第三位。可见,广州射频识别的二类技术,尤其是保密安全通信装置领域的射频识别技术在全球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1.4组网领域的五类技术在全球具备优势

在组网技术领域,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州G06K17(在包括G06K1/00至G06K15/00两个或多个大组中的设备之间实现协同作业的方法或装置)、G07F17(用于出租物品的投币式设备、器具或设施)、G07C9(独个输入口或输出口登记器)、G06K7(读出记录载体的方法或装置)、G06Q30(专门适用于商业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等)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6.38%、6.21%、6.09%、5.69%和5.06%。总的来看,广州组网领域的五类技术在全球具备一定优势。

1.5传感器领域的二类技术在全国具备优势

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州传感器领域中H04W4(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及其设施)和H04L12(数据交换网络)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6件和11件,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90%和5.47%。由数据得出,广州传感器领域H04W4(专门适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业务及其设施)和H04L12(数据交换网络)两大技术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

1.6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强,广东工业大学是重要支撑

在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按第一申请机构统计,其技术主体为:华南理工大学位列广州第一,占33.33%;中山大学居第二位,占21.11%;广东工业大学居第三位,占4.44%,三所高校专利申请量占五成以上。第二、第三阶段,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十位的申请机构中均有6所高校,占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4.58%和16.85%。2016—2020年第一季度,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202件,占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44%,居于广州首位,高于北京(北京邮电大学,162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86件)和深圳(深圳大学,88件)排名第一位的高校。此外,广东工业大学拥有射频识别领域全球发明专利申请47件,居于全国首位;拥有全球射频识别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19件,位列全球第五,全国第一;拥有射频识别领域H04L9(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组别全球发明专利申请14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12.73%,占全国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9.18%;拥有组网领域G07C9(独个输入口或输出口登记器)组别全球发明专利申请6件,位居全球第四,占全球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0.96%,占全国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05%。由此可见,广州高校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强,广东工业大学已成为广州物联网技术的重要支撑[4]。

1.7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但若干企业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在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的第三阶段,广州物联网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十位的申请机构中仅有4家为企业,而深圳排名前十位的申请机构中有9家企业,北京排名前十位的申请机构中有6家企业,可以看出,广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企业排名第一位的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仅为53件,与深圳排名第一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3084件)、上海排名第一位的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393件)、北京排名第一位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286件)的差距都比较大。而从细分领域来看,广州云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球二维码高质量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6件,位列全球第七;广州源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射频识别领域G01N33(利用不包括在G01N1/00至G01N31/00组中的特殊方法来研究或分析材料)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2件,占全球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28.57%,位居全球第一;广州樱情传媒有限公司二维码领域G07F17(用于出租物品的投币式设备、器具或设施)的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为12件,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该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2.72%。可见,广州物联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虽然较弱,但若干企业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

2广州物联网发展存在的不足

2.1物联网技术研局碎片化

从国家层面来看,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是统筹推进的。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专项,其主要目的是聚焦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及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示范应用。在城市层面上,深圳市科技计划物联网应用技术攻关,主要聚焦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集成应用,重点开展新型5G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等关键技术研发。而当前广州市由于缺乏对智慧城市的统筹推进,导致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碎片化,广州市科技计划物联网应用技术攻关项目也主要聚焦在局部领域,缺乏系统性与集成性。总而言之,广州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布局还有待完善。

2.2对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支持不够

中小企业是物联网技术创新及应用的主体。近年来,广州市科技计划对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产业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与平台建设,对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支持鲜有涉及。反观上海、北京,都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支持。2018—2020年(截至2020年8月底)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共支持物联网领域项目166项,经费总额达到3320万元,鼓励了众多物联网科技型中小企业踊跃开展技术创新。北京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提供更多“高含金量”场景条件,推广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相比之下,广州对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支持显得不足。

2.3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度仍需提升

《广州市信息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虽然提出完善优化物联网感知设施,却没有出台相关的系统化建设方案及规范化的执行标准。反观上海,《上海市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系统地提出打造“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方案,出台《新型城域物联专网建设导则》并持续更新,有效地推进了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对比来看,广州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仍需提升。

3促进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统一部署、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同时,智慧城市也为物联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从国际来看,美国以智慧城市计划推进物联网应用试验平台建设[5];从国内城市来看,深圳、上海、杭州都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体系。建议广州借鉴深圳、上海、杭州经验,以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加强智慧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和协同推进工作计划。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服务枢纽功能,牵头协调推进各领域跨部门、跨层级工作。

3.2探索打造智慧城市先导示范区

结合《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打造高品质现代化数字智慧城区的要求,建议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探索打造智慧城市先导示范区。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的新型物联专网,部署示范区神经元节点及感知平台;构建一个涵盖全面感知网、通信网络和计算存储资源的集约化示范区支撑体系;建立时空基础设施,实现示范区移动定位、物探、激光等各类地理空间数据和时空大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汇聚和统一服务;建立开放式感知平台,加强感知数据标准化处理和共享共用,以及感知设备的规范化接入和数据汇聚,结合互联网数据,实现对物理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全面感知,形成示范区全量信息视图,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此外,依托广东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广州市空间地理信息与物联网促进会等行业协会着力解决关键共性问题,推动物联网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应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通过开环应用示范工程推动集成创新,总结形成一批综合集成应用解决方案。

3.3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系统化与规范化建设

在推进物联网基础设施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建设方面,建议广州借鉴上海经验,加快出台物联网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方案及规范化的执行标准。在编制系统化建设方案过程中,加强各区、各部门、各行业联动,统筹土地规划、电力配套、节能环保、城市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在制定规范化的执行标准过程中,要明确物联网基础设施网络、感知、数据、算法、平台和服务等领域的标准。

3.4持续推进传感器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就全国而言,北京、上海、深圳都将物联网感知及芯片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纵观全球,韩国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将超小型物联网技术列为未来核心源头技术[6]。可见,传感器领域是国际、国内主要争相布局的热点领域。广州传感器领域无线通信网络及数据交换网络技术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但仍低于北京与深圳。从支持力度来看,广州市科技计划对传感器领域感知芯片等技术进行了一定的支持,但支持力度与深圳相比明显不够。建议广州通过设立持续的技术攻关项目等形式,推进传感器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3.5发挥射频识别安全技术优势

国际上,美国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对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发展。韩国出台《物联网信息保护路线图》,布局轻质/低耗电密码技术、防止设备伪造及变更的安保SoC技术、物联网入侵探知及应对技术等9项安保核心源泉技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发起“安全模拟”项目,资助一系列前瞻性研究,鼓励研发新技术以改善物联网设备的信息安全。广州射频识别领域保密或安全通信装置技术在全球具备优势,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射频识别安全技术,大力发展物联网安全技术。依托广东工业大学、蓝盾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源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机构在物联网发现可视化管控、物联网安全接入和设备安全加固等方面进行布局,加快物联网安全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孵化壮大广州物联网安全产业。

3.6强化对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支持

中小企业是物联网产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物联网产业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从国际来看,韩国积极扶持物联网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综合支援。在国内,北京和上海也大力支持物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建议广州为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创新提供多元化的支持,一是借鉴上海的经验,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支持众多中小企业踊跃开展各领域的创新活动;二是借鉴北京的经验,为中小企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场景支持;三是通过政府采购、政府抵免券等形式向物联网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知识产权、市场推广等服务。

3.7积极推进高校物联网成果转化

广州高校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全球物联网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中占据六席,特别是广东工业大学,在射频识别领域拥有一批全球高质量发明专利申请。因此,广州应积极推动高校物联网专利成果转化,促进物联网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开展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及跟踪服务,及时帮助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解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各阶段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难;二是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技术经纪人深入到高校专利成果转移转化中,鼓励技术经纪人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资源,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三是优化对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方式,加大对线下技术对接工作的支持力度。

3.8加强物联网标准规范建设

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物联网领域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加强物联网标准技术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参与物联网技术参考模型、物联网统一标识和解析等标准化顶层设计,开展物联网技术体制研究和核心基础标准研制。结合本地物联网应用项目建设,制定统一的本地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建立物联网标准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标准征集、研讨、推介、查询等相关服务,提供网络协议、接口、中间件一致性及互操作性测试等服务,确保标准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杨永其.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发展研究[J].中国信息化,2020(3):73-76.

[2]杨铁军.物联网产业专利分析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李晨.我国首个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成[EB/OL].(2010-02-26)[2020-05-15].

[4]许鹏.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1)[M]//刘晓丽,杨莹.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0):294-309.

[5]乔健.美国推动物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7,32(6):19-24.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LTE;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结合;应用分析

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已经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了,在这些技术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备高数据传输量和传输速率的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而不断发展,其优势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显现。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将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让其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成为了当下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介绍

1.1LTE无线通信技术

LTE无线通信技术实质上是一种长期演进技术,是在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组织制定的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System,其内容融合了Multi-InputAndMulti-Output和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等全新的信息技术。LTE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支持多种宽带的分配和频段,并且其在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方面的性能都有所提升,其容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在网络结构方面,LTE无线通信技术缩减了其复杂难度,减少了网络节点,控制了系统延时,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

1.2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的前身是互联网技术,其自身囊括的技术主要有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以及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实现的是物品与物品的连接,其能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对物品的信息进行定位和监控。现如今,物联网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高频率小规模的特殊业务数据模型,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其仍然存在网络资源浪费问题,其业务发展的持续性不强,急需整改。

2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

在无线网络技术中将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发挥两项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带动两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够实现1+1>2的功效,全面利用其整合后的优势,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LTE无线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其自身具备显著优势,比如系统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等,将其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便能够有效实现对终端设备的创新式发展。经过相关科研和实践表明,物联网现有业务的发展需要现代化技术(LTE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撑,在物联网相关业务中推广和普及LTE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利用LTE无线通信技术的优势有效实现物联网业务的发展目标,并促进其现有业务类型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物联网业务增加,其系统涉及单位信息数量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状态,信息类型也在逐渐增多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物联网系统中的业务量增加,工作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分析相关数据,在数据整理过程中还需要处理不同系统间的数据融合和整合问题。物联网业务变化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尽快引入新的技术加以解决,物联网很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将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结合起来便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能够有效保证数据处理质量并且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此同时拓宽LTE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LTE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各部件对物联网感知层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物联网感知层也对LTE无线通信技术的整合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具体而言,LTE无线通信技术的终端、射频分别、射频识别、天线以及定位系统都在物联网感知层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物联网感知层又能够对LTE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各种基带进行有效整合,比如射频识别基带、无线通信技术基带。3G/4G,WiFi以及有线网络是当前主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而在研究LTE无线通信技术时需要将其重点置于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结合上,并通过两项技术的结合来提升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以此来增强其结构层面的稳固性。LTE无线通信技术对于物联网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LTE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提升物联网系统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并满足其在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等方面的需求。

3应用分析

3.1应用前提分析

在物联网业务处理中,应用LTE无线通信技术并发挥其应有作用,其需要以局域网络做支撑,这是应用此项技术的前提条件。在应用过程中,将物联网价格传感器、控制器以及其他设备叠加起来,并将LTE无线通信与其相连接,以便让物联网中数据经过局域网络之后,传输到LTE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而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利用。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不同系统中的数据在规模、频率等方面存在差距,如果不事先采取应对措施,很容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增加网络压力,降低传输质量。一般而言,物联网中的数据规模都比较大,频率也相当高。需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取保护和应对措施来降低其对无线网络所造成的压力,以保障信息传输质量。

3.2应用优势分析

OFDM技术是LTE无线通信主要的技术凭借,这种技术能够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传输信道,并能够有效提升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控制。LTE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的应用过程中,对于信息传输信道过大的数据会自动将其转换为小型信道,对传输速度比较快的信息流进行转换并利用层二调度器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管理和控制,以增强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当然,这都是针对小规模高频率数据而言的。一般而言,在两种技术的应用中主要采用的是被动式手段,很多时候链路会受到会被采集信息的主动释放,为入网数据库信息的整理带来一定困扰。当LTE无线通信系统接收到入网信息时,其需要告知核心网,然后其相应的功能才能够得到实现。在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中,其核心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就以手机为例,众所周知,当前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无线通信终端设备便是手机,其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人们在任何时刻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但是在此过程中,两部手机之间的信息在传输时需要构建相应的无线承载,并依靠一定的媒介来实现面向核心网的信息传输,常使用的媒介是网络附属储存。一般而言,人们会在LTE无线通信技术使用过程中构建QosClassIdentifier,QCI,即标度指无线承载。但不可忽视的是LTE无线通信的核心网络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都没有实现主动释放功能。为了让核心网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主动释放其相应功能需要在收到接入网消息时,让NAS发送消息通知,让UE接收到相关消息。

4结语

互联网技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普及,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中其较好地将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在了一起,并有效实现了其在应用层面的1+1>2的功效,推动了物联网相关业务的持续发展。

作者:李雯静 罗瑶 单位:重庆信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柏永榕.LTE无线通信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7(2):120.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社会消防;安全管理

为了提高消防工作的效率,我国正在积极引进物联网技术,对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构建智慧消防体系。同时,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还可以实现火灾防控预警自动化,消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本文对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措施和要点进行分析。

一、物联网技术对消防安全管理的影响

新时期,物联网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特有的优势让它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尤其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对相关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还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建立消防管理和火灾防控系统,让管理人员可以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控制以及监督,保障此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物联网技术在此过程中的应用,还可以加强各个消防系统之间的联系,作出统一分配和部署,不断优化各项信息传递,对消防安全中的内容进行整合[1]。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本身的要求就比较严格,要想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工作进行全面监控,就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完成监督和管理的系统建设,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按照相关的要求,建议火灾防控系统,优化监控体系,进而保障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稳定实施。

二、物联网的定义

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体系,对其中的系统进行及时更新,对物联网的特点和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物联网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信息承载系统。这种系统自动化和信息化特点是非常强的,它可以令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之间相互通信,实现信息的传递。尤其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综合技术,实现不同数据信息之间的有效传递,然后应用各个装置上的发出信号,主要目的是形成比较庞大的网络,在这张网络中,各个模块之间不仅能够满足相互通信的功能需求,还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如今,物联网技术已经在多个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有效应用。从总体来说,物联网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由于这种技术的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还能对其功能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延伸,加强人与人之间,或者是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为干预,就能实现其中任务的自动化,管理人员可以监控在系统运行期间的数据指标,控制其中的指标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中各个行业系统的运行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在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工作原理

在对物联网技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它在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工作原理具有非常强的自动化特点,管理人员要建立“一物(人)一码”RFID标签,然后还要在云端系统数据库中,设计“一数一源”,也就是在建立一个消防设备的时候,要对应一个数据源[2]。在此过程中,物联网终端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组等设备对消防设施的实际运行状态以及报警信息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巡检人员还要通过其中的系统取消防设施中的RFID数据,在此基础上完成每日巡查,合理应用视频摄像头等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监控。同时,物联网终端系统具有3G/4G,其中的无线传输模块能够将数据快速发送到“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要对数据库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和统计,主要目的是各项系统的稳定性提供基础,保持消防设施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此外,消防监管部门还要通过客户端电脑,或者是移动APP等对监督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动态现状进行实时查询,保证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

四、物联网技术系统提供的服务

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工作人员会发现其中的消防设施经常出现故障隐患,为了及时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避免对系统的安全运动带来影响,要建立提醒服务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主要对社会单位消防设施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如果在实际的监测中发现消防设施出现了运行异常等情况,这个时候物联网的提醒服务系统会将其中的异常和故障有效发送到“户籍化管理系统”中,然后此系统会向消防责任人发送消防设施的故障提醒短信,让他们加强防火巡查的力度,及时发现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隐患。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在线监管系统,对消防巡检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利用智能终端让他们按规定的路线进行防火巡检,主要将防火巡检的信息有效发送到“户籍化管理系统”中,对其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优化红外人体探测器的功能,实现各种功能的自动化,让管理人员能够实时采集消防人员的在岗信息,保证社会消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三色预警”动态监管物联网监控系统也是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对以前的监控系统进行了完善,还可以通过智能终端等设备对社会消防设施运行状态中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按社会消防管理单位对数据的判断,对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管理,最后实现“绿色、黄色、红色”的三色预警服务,从而提高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质量。

五、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虽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还存在信息安全问题。众所周知,计算机物联网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所以在对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网络病毒和黑客攻击等风险,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会导致社会消防安全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实践水平不断下降,其中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消防安全管理内部系统信息和资料的泄露性也会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还要对物联网技术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有效解决其中的信息安全等问题。

六、物联网技术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优化消防安全管理结构,合理应用物联网技术

目前,社会单位开始加强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但是有的单位为了提高消防管理的质量,并没有在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物联网技术,其中就包括物业系统。因此,在此背景下,要对消防安全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优化安全管理的结构。对其中的故障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及时监测和报告火灾信息。通过对物联网消防技术的有效应用,要对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火情等受灾信息进行快速传递,及时将其中的信息传递给当地的消防救火中心,为消防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提供基础,避免火灾的蔓延[4]。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防安全检测服务部门不能离开第三方服务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中间机构作用,将系统中的火灾信息进行及时和有效的传递,进而不断强化工作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二)建立可视化管理系统

实现对社会消防安全的可视化管理,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数据信息,让他们在自动获取条码技术上,及时并有效地将消防管理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再通过GIS系统实现对消防安全隐患全过程跟踪和监督。因此,社会单位要合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可视化管理系统,创新消防安全管理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对消防信息进行获取,对巡查人员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行监督,当出现问题时,要第一时间做出决策,对消防安全管理进行调整。在此系统中还应用了GPS技术和传感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和物联网系统构建一个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然后形成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让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可视化,避免火灾的发生[5]。

(三)健全智能化消防系统

当前,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有效应用,社会单位为了完善消防安全管理系统,也加强了对此技术的应用,健全智能化消防系统,主要目的是实现对消防安全信息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管理。此系统还可以对消防隐患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分析[6]。例如,在经常出现火灾隐患的地域,这种系统可以通过对区域信息的智能化管理,让巡查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过程中,还会应用到传感器、EPC电子标签和电子读写器等设备,这些设备在其中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还能够实现整个智能化的消防处理过程,对其中的火灾问题和安全隐患信息进行识别,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将信息录入数据库,然后上传互联网,进而实现全面监督的目的。此外,健全智能化消防系统还可以提升社会单位安全自查和责任自负等消防安全管理意识,实现对消防安全的重点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出现火灾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体系。

七、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单位要合理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化和信息化监督系统,对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监督,检查和消除火灾隐患,积极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强化管理人员的物联网化管理意识,建立先进的火灾防控系统,从而预防社会火灾事故的发生,为群众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阳.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以中国农业博物馆为例[J].今日消防,2019,4(8):21-23.

[2]赵宇,白露.基于物联网下建筑消防安全设施管理系统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9,(17):234-234.

[3]白凤领,崔一星.物联网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现状[J].武警学院学报,2018,34(12):48-51+56.

[4]杨超,闫睿,杨行国,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消防安全应用框架研究[J].施工技术,2018,47(S3):137-140.

[5]李吉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探讨[J].今日消防,2019,4(3):8-9.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移动网络;充电桩物联网;技术应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符合国家发展新能源产品的策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之配套的充电桩建设也得到了政府层面和社会各方面的鼓励和推广,各地的充电桩建设正在积极地开展。但是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充电桩的发展同样面临着一定问题,例如规模较大、布置区域分散、投资建设以及运营主体较多而造成充电桩的监管和维护困难等等。除此之外,有关充电桩的管理还面临着其他方面的要求,包括充电费用结算方面、充电时间控制方面、不同投资主体之间协调问题等等。面对着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起以移动网络作为基础的充电桩物联网来对其进行监控、管理以及运营,从而提升充电桩管理能力以及使用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类型的应用服务,进一步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充电桩物联网系统总体设计

(1)所谓的物联网主要就是利用信息感知设备(目前主要的信息感知设备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条形码等等)根据约定的相应协议来进行物品、系统以及信息资源方面的连接,从而实现各种信息的处理以及交换。物联网所具有的特征包括:全方位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等等。物品、系统以及信息资源主要是利用通信网络进行连接以及传输。随着现代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发展,在物联网中应用这些技术可以使得信息的处理更加的智能化以及更加灵活。(2)本文所制定的充电桩物联网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1中能够得知,充电桩物联网主要包括三个层级,从下到上分别为:终端感知层、网络连接层、应用服务层。不同层级所负责的内容有所不同,通过三层结构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充电桩的有效连接,实现通信网络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2终端感知层分析

(1)终端感知层属于充电桩物联网的基础层级,主要作用在于进行信息的感知、识别以及采集等等。对于充电桩物联网来说,充电桩主要包括供电系统、输入系统、显示系统、刷卡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等,可以感知到充电时间、充电电压以及电流,充电量、电池消耗量等内容,同时能够按照用户账户余额情况控制充电情况。(2)在充电桩物联网中需要配备相应的通信模块,以便对于充电桩实施智能化的管理以及控制。不同类型的充电桩需要不同的通信模块,大型充电桩因为具有较大的数据量以及较高的安全性要求,较为适合的方式是采用物联网网关;中小型充电桩所传输的数据量相对较小,采用小型的数据传输模块即可。只要将小型数据传输模块嵌入到充电桩内就能够对充电桩进行监控以及维护。(3)为了更好地实施充电桩物联网建设,需要将WiFi技术和充电桩进行充分融合。要将WiFi模块嵌入到充电桩内部即可以进行网络接入和数据传输,也可以对充电桩周边实施WiFi覆盖。

3网络连接层分析

网络连接层的作用在于将终端感知层所得数据实施传输,实现接入以及传输功能。对于充电桩来说,主要是将通信模块接入到移动通信网络中实施数据传输。随着窄带物联网NB-IoT逐渐兴起,其已经成为充电桩接入网络的发展趋势。3.1接入已有移动网络分析。对于充电桩来说,其具有位置较为分散、数量较大、分布广泛等方面的特点,同时移动网络也具有覆盖面广、网络类型较多、稳定性较高等特点,所以通过移动网络实施充电桩网络连接是比较好的匹配。不同类型的充电桩可以采取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例如大型的充电桩的充电频率较高、数据量较大,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传输方面的要求,所以可以采用无线路由器的方式。若是在充电桩中增设WiFi设备以及视频一体化设备,那么对于性能方面以及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这时就可以采用LTE技术介入到移动网络中。为了确保对于充电桩的监控具有普适性以及稳定性,要保证无线路由器能够支持TD-LTE或者FDD-LTE,并且向下兼容CD-MAlx、EDGE以及GPRS,支持一机多模的全网模式。不管采取何种方式,充电桩的并网最主要的是要进行数据传输,并没有涉及到语音通信方面。所以在联网过程中充电桩数据传输对于时延性并不敏感。3.2采用NB-IoT技术分析。由于物联网终端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若是完全接入现有移动网络有可能造成其过载,从而影响到现有通信业务。为了能够有效推动物联网发展,对于已有移动网络实施优化而产生了窄带物联网(NB-IoT)技术,专门用于物联网无线接入网络。通过NB-IoT技术可以在180kHz带宽情况下覆盖增强至少提升20dB,这样就可以满足超低功耗、大量终端接入的非时延敏感的低速业务需要。相对于已有移动网络来说,NB-IoT技术增加了业务能力开放单元SCEF,此单元能够有效支持小数据以及非IP数据传输。另外,NB-IoT技术属于窄带物联网,其传输带宽为180kHz,能够有效减少上下行物理信道类型。同时有效优化了信令流程、随机接入过程以及数据传输机制等内容,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终端的功耗以及复杂程度。除此之外,NB-IoT技术也对核心网现有的接口进行了优化,引入了一定的新特性(例如对于SCEF单元增加了接口)。有效增加了对于非IP数据的支持,从而增强了网络的适应性。

4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不同类型服务器、相应软件、辅助设施等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大数据实施处理,并且提供更加多样的增值业务。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子层,分别为“业务支撑子层”以及“应用子层”。(1)业务支撑子层。此子层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通信运营商提供,用于对物联网业务提供统一运营支撑,主要包括策略控制以及业务能力接入等方面。除此之外,此子层也具有业务管控功能,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统计以及分析。对于充电桩来说,为了进一步确保其有效管理需要对其实施标识,每一个充电桩需要增设SIM卡,对其号码实施统一的分配以及管理。业务支撑子层主要是利用对SIM卡的管理来监控充电桩的运行,主要功能包括:SIM卡生命周期的管理、计费以及账单管理、数据流量管理、充电桩设备状态监控以及故障监管等等。业务支撑子层可以通过APP实现基础的数据应用,并且具有外部的API接口,这样充电桩厂家或者其他软件企业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不同应用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开源特性。(2)应用子层。此子层的作用在于对充电桩全网实施监控以及管理,同时可以进一步开发相应的增值业务。为了更好地进行充电桩网络的监管,要建立起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例如计费工作站、充,配电监控器、数据库服务器、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通信协议等等。在此子层可以开发不同类型的应用APP,能够对充电桩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实施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为市容管理、消费服务优化、提升汽车厂商服务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5结束语

随着政策的导向性以及技术的不断升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了较大提升,与之配套的充电桩业务也有了较大提升。本文主要阐述了移动网络基础上的充电桩物联网技术内容,能够对发展中的充电桩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蒋涛,秦奋,俞伟勇,胡坚,李题印,胡伟.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充电桩及运行管理平台的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01):15~17.

[2]李洁.基于移动网络的充电桩物联网实施方案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1):18~19.

[3]卞鹏,沈玉,段志豪.基于物联网的充电桩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传播,2018(03):88~91.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智能港口;物联网;无线传感网;无线射频识别

一、物联网的概念与技术标准

1.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2.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通信业界,物联网通常被公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传送层和应用层,如果拿人来比喻的话,感知层就像皮肤和五官,用来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送层则是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应用层类似人们从事的各种复杂的事情,完成各种不同的应用。

二、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1.项目背景。本案例以唐山港物联网建设项目为例说明物联网技术在港口生产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随着近几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尤其是散货吞吐量)的快速增长,生产管理压力越来越大。一是交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二是表现出来的通过各种违规、违法手段夹带、偷盗货物情况时有发生。

2.系统技术架构。基于物联网的唐山港划分为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的3层体系.

3.系统主要功能。唐山港物联网系统包括车辆管理子系统、网上派车子系统、门岗控制子系统、手持终端子系统、库场卡口子系统、收费站车辆自动控制子系统。

3.1车辆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为保卫部办卡点使用。用于车辆管理及射频卡发放管理,包括RFID卡的注册、关联、注销等功能。

3.2网上派车子系统。该系统用于提供给货主或货代使用,其结合集疏港业务手续通过互联网进行车辆派工,将车辆与港口的作业单进行关联,车辆才允许过磅、装车、出港。可以实时查询货物的集疏港过磅信息,并可以打印磅单。可以进行用户账户注册和授权等。

3.3门岗控制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保卫部对进出港车辆控制的管理。系统将RFID,道闸控制、视频监控、LED显示整合,根据车辆的基本信息、过磅信息、电子出门证、警告信息进行自动判断其是否允许进出港。将车辆的基本信息、过磅信息、电子出门证、警告信息整合到一个操作界面,该界面要针对性强,清晰、操作简单,便于保安验证。

3.4库场卡口子系统。该子系统实现车辆通过信息记录,对于具备电子出门证的车辆,通过该点时产生警告信息。车辆经过库场卡口时,读写器读到陶瓷卡后,摄像机自动抓拍车辆图像。

3.5手持终端子系统。装载机司机通过手持移动终端采集车号,系统自动判断是否与该装载机司机疏港业务一致,只有一致才允许装载机司机确认装卸单信息。装载机司机在手持移动终端端系统中装卸车确认后,记录装载机司机装卸的信息。

3.6收费站车辆自动控制子系统。将唐山港集疏港车辆与收费站通道进行有效、合理的融合,进出唐山港的集疏港车辆通过专用通道时,系统自动检测识别,验证通过后自动抬杆放行。

4.应用效果。通过物联网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收费站交通拥堵、车辆通行缓慢的问题,原来通过人工收费模式,每辆车通过时间需要3至5分钟。集疏港专用通道每辆车只需20-30秒的时间,比原来的通行效率提高了至少9倍。同时物联网技术有效的实现了集疏港专用通道的无人值守,极大的解放了收费站的人力物力。通过车辆预约集疏港,库场提前安排装卸设备及人力,有效提高了唐山港的装卸效率。车队根据自己的权限等级查询各货主、的待运货物信息。货主、通过平台预定车辆,预定成功的车源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车队、车主通过平台预定货物,预定成功的货物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三、结语

通过本文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唐山港客户满意度明显提高,在港货物的安全性、完整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对客户服务的效率明显提高,港口的综合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面向未来,智能港口建设目标将从追求单一港口物流的效率和成本优化,逐步过渡到海洋物流和陆地物流构成的整个供需链各个部分、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实现短期、中期、长期,从宏观到局部的自适应动态优化,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港口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互享和动态协作,提高港口作业的效率、准确性和可视化程度,形成安全畅通、环保高效的现代化智能港口。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港口的研究和应用取得进展,未来必将进一步渗透到港口的发展和建设中,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我国应加快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和中国特色的智能港口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并推广应用,力争我国港口在世界港口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王思维 单位:唐山港集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莉等编著,项目管理,武汉大学出版利,2003年.

[2]任春来,王振雨等编著,项目管理,经济管理出版,2004年.

[3]朱勤雯.大型港口物流产业升级换代的战略选择.物流技术,2006年.

[4]马仁洪,陈有文,以物联网技术促进港口智能化发展.水运工程,2012年.

[5]徐小凤,物联网在港口运营中的应用探析,中国水运,2011年.

[6]徐凯,李建丽,物联网技术对港口生产力的影响,水运管理,2011年.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建筑;智能家居;建筑设计

物联网技术诞生于20世纪末,在技术发展中,其定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物联网技术推动了万物互联,也可更加准确和舒适地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家居环境更加舒适便捷,减少了人力和物力成本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转型。

1智能建筑与物联网技术概述

从某一方面来看,建筑是在人工环境下产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美学理论及科学规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打造的结构形式。建筑物会根据功能上的不同被划分为各种类型,如居住建筑、商用建筑、办公写字楼等。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创新而来,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交流。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建筑中,一方面能够完善建筑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能够开启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保障生活的便利性和高效性。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1.1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是在传统建筑结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建筑内部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一种建筑形式。相比于传统建筑,智能建筑的功能性、便利性更高,不过智能建筑在建设中依赖的智能化设备也相对有所增加,同时需要自动控制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效支持,以确保建筑的正常运营使用。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对智能建筑功能优化、管理水平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降低了运营管理复杂度,加快了问题的解决进程。智能建筑与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是现阶段建筑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优化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关键措施。做好智能建筑建设,实现物联网技术与其有效融合,成为行业内部关注的重点问题。

1.2物联网技术

先进科技与信息技术发展是物联网出现并得以应用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技术受到了诸多国家的关注。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出现的一种智能化特征更为明显的新型网络形式。物联网主要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主要是依据规定要求实现物品与互联网的紧密衔接。物联网能够自动识别、感知和定位人与物,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平台服务层构成的不同体系结构。

2建筑设计中应用物联网的意义

当前,智能建筑发展迅速,而其设计质量也关乎着建筑的智能化水平。但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不同系统间并未形成密切的联系。智能建筑设计涵盖的内容较多,如智能电气工程、楼宇控制系统等,这加大了设计人员的配合难度。部分智能设计中无法获取专业技术的大力支持,对此,建筑设计人员需加强技术整合,这也对智能建筑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整合能力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利用物联网能够优化智能建筑设计水平,技术人员也可利用RFID技术、激光扫描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外包服务,融合网络协议后便可优化复杂的智能建筑设计数据内容,从而为设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基础。基于建筑行业数据库,创建完善的智能系统新网络、智能弱电网络及防盗报警网络。技术人员要合理布线,优化智能建筑传输层,突破传统信息传输方式中的流量限制,节约建筑工程的空间,便于工程技术人员利用模块化的建筑设计形式,实现系统的优化升级。

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

3.1落实建筑节能降耗的目标

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应用物联网技术时,应与节能降耗深度融合。同时技术互联也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加大产出,这也是科学的自我管理与约束,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优化污染检测,合理调整生产计划,规避生态风险。地方环保部门发展中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统一化管控,有效控制环境污染,规避部分单位伪造环保数据等问题。

3.2改善用户体验

物联网技术广泛渗透于多个领域,其中智能家电最为普遍,人们可利用手机软件远程操作家用电器。另外,智能对话也成为当前较为普遍的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真实体验。部分智能建筑中更加关注残疾群体,不仅可为普通人提供智能语音指引功能,还可为残疾人群设置特殊模式,协助其安全进出建筑。此外,现代建筑对消防提出了严格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筑内的消防通道门锁和消防卷帘门均可在消防警报动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自动启动,也可为建筑中的住户发送警报信息,明确合理的逃生路线。物联网技术与感应技术、大数据技术和5G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良的使用体验。

4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目前,物联网技术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物联网是物物间的互联,在传感和交互的过程中实现了物与物的感知与互联。物与物间建立物理连接是传感的重要基础,利用红外面传感、图像传感和无线传感等技术实现系统互联。物联网技术发展中,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基于物联网架构,智能建筑可改变传统的结构形式。智能建筑发展中,物联网主要分为安防管理、智能家居、节能管理、环境监管和设备监控五个部分。

4.1设备监控

智能建筑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如排水、照明、空调等。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合理利用控制器、传感器等重要设施,可全方位掌握子系统运行情况。另外,高效利用监控系统完善结构形式,这样当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便可及时探测发现,之后结合现有预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4.2环境监测

环境对人的影响尤为显著,社会对环境质量尤其关注和重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与环境质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建筑中分布噪音、温湿度和光照等多种监感器,探测周边环境情况,确保负责人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室内发展的动态信息。同时,在联动空调系统的支持下不断优化环境质量。

4.3节能管理

当前,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中的主要指标。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能耗计量仪统计、采集和分析建筑内供暖、用水量和用电量。此外,全面分析数据信息,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创建完善的用能模型,为建筑改造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4.4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主要指可实现智能控制的多种设备,如音响、空调、灯光、电视和窗帘等。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应在设备中融入智能控制芯片,充分利用无线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控制,满足各项智能化的要求。

4.5安防管理

高度重视智能建筑的功能,落实电子巡更、家庭安防、视频监控及安防管理等内容。其中,家庭安防是上述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为此,可在家庭中安装燃气泄漏传感器、感烟探测器、玻璃碎裂传感器、门磁以及防红外线感应器,强化家庭安全保障效果。若发生意外,则安防系统也可以信号提示的方式提醒业主或安保人员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直接决定着智能建筑安全、能源和运营情况。

5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如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依据该项技术性质,常见的问题主要有稳定性问题、安全性问题和可靠性问题,其中安全性问题是现阶段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若物联网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应用,则负面影响要明显大于正面影响。例如,当前较为常见的盗取用户摄像头权限问题,就会危害用户的切身利益。因此,应用物联网技术时,务必高度重视系统安全,防止用户遭受较大的损失。另外,物联网技术发展中也应高度重视可靠性和稳定性,由于物联网技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在应用中出现问题后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为此,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复查检测能力建设,以免因功能失效而引发不可挽回的损失。

6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诸多行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相关部门可利用物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建筑智能化方案,提升智能化建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智能建筑系统发展中出现较为明显的问题。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是市场主流发展趋势,同时,该技术在家庭安防和智能家居的节能中也展现出了较大的价值,其能够高度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并加快智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高正勇,陈凡.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7):43-44.

[2]王宏,韩晨,李丹丹,等.AIoT技术在绿色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中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探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5(1):52-60.

[3]薛玮.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4]赵静源.物联网在智能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6):160-161+164.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结构方程模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物流现代化操作是必然趋势[1]。到2019年3月份为止,全国已有3.56万辆快递和邮政车辆、617万辆货运车辆使用GPS定位导航;联网运作的物流机器人销量增长2万台,同比增长50%;1万台无人机参与货运与配送,同比增长40%;2018年无人驾驶货车实行了上路测试,无人配送车逐步在特定区域经常性运作。大量物流运输设备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信息互联互通;物流机器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自动定位、环境识别、人机交互;无人机、无人配送车利用物联网技术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尽管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发展利好,但高额的投入成本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等因素使得一些物流企业望而却步,因此物联网技术的使用范围仍非常小。面对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传统物流企业思想保守,对智能技术重视度不够[2]。目前,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在企业内的应用仍局限在点或线的范围内[3]。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使用,识别影响企业物联网使用意愿的因素十分重要。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研究,从物流企业高层主管的角度出发,整合TOE框架与TAM模型,引入个体创新因素,在技术维度对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1研究模型与假设

1.1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引自TAM模型,描述了用户认为使用某信息技术能带来多大程度的工作效率的提升,是外部变量与使用意愿之间的纽带。赵英[4]等认为用户对手机物联网的感知有用性越高,其使用意愿越强。邬文兵[5]等通过研究分析司机对共享物流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模型得出感知有用性有助于提升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陶晶晶[6]以车联网产品为例,说明了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1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企业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1.2TOE框架。TOE框架指出组织是否采纳新技术主要受技术、组织、环境因素影响。本文在TOE框架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技术的特征,从技术有用性、技术兼容性、技术感知安全、信息质量方面阐述了技术维度对使用意愿的影响。1.2.1技术有用性。技术有用性指用户认为物联网技术有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便于实时监控等用途。Wang[7]等认为新产品因为有着更为有用的特性才能将原有的老产品替代。研究发现,技术有用性对海洋运输企业的物联网采纳意愿具有正向影响[8],技术有用性会根据人们随技术价值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性[9]。研究表明即时通讯服务的有用性是用户感知有用性及使用意愿的直接影响因素[7],技术有用性正向影响消费者对物联网的感知有用性[10]。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2技术有用性正向影响企业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H3技术有用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2.2技术兼容性。技术兼容性是指物联网技术与企业现有信息技术及经营战略、业务流程匹配度。颜波[11]等指出物联网技术兼容性对企业采纳使用意愿呈正向影响。技术兼容性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使用意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使用意愿[12]。对于物联网技术来说,其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及传感设备与原有设备的兼容性是影响物联网感知有用性的原因之一。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4技术兼容性正向影响企业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H5技术兼容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2.3技术感知安全。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产品,物联网技术在带来开放性、包容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入了安全性、匿名性等隐患[13]。研究表明物联网安全性是阻碍企业物联网使用意愿的主要原因之一。孙威研究证实物联网技术安全性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使用意愿[14]。对物流企业来说,物联网的网络延迟可能会引发无人驾驶车安全事故,所以,技术安全性是企业使用意愿的首要考虑因素。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6技术感知安全正向影响企业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H7技术感知安全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2.4信息质量。传输信息是物联网的主要功能之一,而用户对于一个信息技术的输出数据满意与否与信息质量相关。信息质量和互动对用户参与意愿影响最强[15],徐嘉徽[18]等研究发现信息质量水平正向影响消费者信息采纳意愿,高质量的信息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意愿[18]。杨一翁基于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研究分析得出推荐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7]。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8信息质量正向影响企业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H9信息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3个体创新性。个体创新性指个体对某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积极性。一个企业是否采纳某类新技术,高层管理者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而高层决策意见受其的个体创新性影响,此处个体创新指高层管理者创新。新产品会对创新性高的用户产生强烈吸引,驱使用户采纳使用,而创新抗拒性高的用户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度会变低[19]。Peruzzin[20]等指出个体创新特征在衡量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意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同时,个体创新性越强,越容易感知到技术有用性。由此,提出如下假设:H10个体创新性正向影响物流企业其物联网持续使用意愿H11个体创新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根据上述理论假设,构建出物流企业物联网技术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2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2.1问卷设计。为确保问卷考察的有用性,本文结合物联网技术特征,修改了一些成熟问卷的量度,组建成本文的研究量度。研究模型涉及7个变量,包括技术有用性、技术兼容性、技术感知安全、信息质量、感知有用性、个体创新性、物联网技术持续使用意愿。具体量表见表1。2.2数据分析。2.2.1数据收集。本文根据设计的变量编制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发放,同时向学校MBA班物流企业学员发放。共发出调查问卷450份,收到有效问卷419份,有效问卷率为93%。样本年龄在25-45岁的占63%,教育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样本占72%。2.2.2信度分析。首先利用SPSS对总体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得出Cronbach'sα为0.887,大于0.7,可认为模型的总体信度较好。同时,对模型7个变量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所有变量Cronbach'sα值都大于0.7,说明所设问题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信度较高。2.2.3效度分析。对样本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KMO值为0.862,大于最低标准0.5,且显著性检验为0.000,小于0.01,说明样本数据效度良好,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各变量因子载荷量都在数值0.7以上、组合信度CR值均在0.8以上,平均方差抽取量AVE的值也均在0.6以上,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2.3模型评估。2.3.1拟合度检验。采用极大似然法对样本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χ2/df为1.156,小于严格标准值2,RMSEA值为0.019,小于0.05的标准值,其它拟合指标NFI、CFI、GFI、IFI、AGFI都超过了0.90的标准,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模型与数据的拟合度良好。2.3.2路径检验由上述可知,模型信度效度均符合标准,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软件,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通过路径分析检验相关路径是否显著。由路径分析结果可知,感知有用性对物联网持续使用意愿产生正向显著影响(β=0.281,P<0.001),假设H1成立;技术有用性对物联网持续使用意愿及感知有用性均有正向影响(β=0.369,P<0.001;β=0.252,P<0.001),假设H2、H3成立;技术兼容性对物联网使用意愿及感知有用性呈正向显著影响(β=0.252,P<0.001;β=0.242,P<0.001),假设H4、H5成立;技术感知安全对物联网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对感知有用性呈正向显著影响(β=0.119,P<0.05),所以假设H6不成立,假设H7成立;信息质量对物联网持续使用意愿及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均不显著,假设H8、H9均不成立;个体创新性对物联网持续使用意愿及感知有用性呈正向显著影响(β=0.309,P<0.001;β=0.142,P<0.05),假设H10、H11成立。

3研究结论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消防监督;物联网;检查;技术;应用探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各种新型的科学技术也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所以各种行业都已经开展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整体的融合,让其来满足实际的建设和发展要求。而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来说,物联网就是当前较为重要的技术之一,对于物联网来说,其作为一项新型的技术在当前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并且目前其发展速度较快,所以将其融入到各种工作环境当中,针对目前的消防工作完成物联网技术的使用,全面的让其来满足实际的建设使用需求,最大程度的保证当前的整体建设施工效果。

一、物联网技术

(一)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技术在本质上来说即是物与物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整体的连接,使其能够达到相互控制等各种理念。物联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传感器对信息进行汇合,然后让其形成网络。目前,机械传感器也是物联网中最好的信息采集器,常用的设备主要有温度感应器和红外射频扫描仪,通过对其的使用能够更好的完成各种功能的体现,通过局域网的相互连接可以完成对信息的传输和收集。并且很多智能化的识别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在局域网的内部还可以实现彼此的信息交互,同时也可以作为主要的网络技术,这些都是信息化技术形成的主要技术产物。

(二)物联网框架

物联网的不同层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它的主要框架有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第一层为感知层,主要有摄像头、压力传感器、微型传感器和形变传感器,它主要负责对各种物体的识别和对信息的采集,不同的传感器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物联网传感可以将感知信息传递到指定的设备当中,其是核心电脑完成各种信息传递和信号传输的重要构建,第二为网络层,该层能够进行信息传统和信息的交互处理,更好的完成对各种信息的有效收集和控制管理,且能够对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进行交互。所以在各种信息的传递和控制上都要进行更好的管理,综合的让其能够符合实际的建设与发展要求。第三为应用层,应用是物联网对于不同用户的反映,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应当积极的将其与各个行业都进行认真的融合,同时完成梳理工作的开展,对各种设备更好的进行智能化控制。

(三)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技术现在主要有射频设备技术和网络传感技术。其中射频识别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以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且在此过程中能够对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捕获,进行数据交换,串联起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另外网络传感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空间中进行不相同空间地域或者物理环境的实施监控,更好的让其能够成为当前的各种物理与环境实时监控技术。网路传感技术综合当前多种技术,对其整体开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能够对各种数据都完成整体的采集和实施使用,更好的进行数据信息的传送或者处理等一系列的操作和管理安排。

(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消防模式的构建关系

物联网的核心是物联、互联、智慧。所以智慧消防系统应当是能够准确的采集用电参数、烟感报警、水位、水压、视频监控、点位等各类信息,又能与相关的网络资源相互联通,建立各类消防数据库,例如火灾案例库,归纳分析场景、火灾发生的原因、时段、地点等各项数据,应用到为消防预案设计、演练、重点部位、重点时段的消防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另一个,根据实际数据,分析应用,火灾多发的原因是用电,那么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用电参数的监测管控,例如:在某地市重点单位、养老院、医院、学校等单位安装用电监测终端,进而获取海量的用电数据,大功率、高负荷、小场所等各种环境下的用电数据,去进行分析归纳应用。并且在消防救援过程中如果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还能实现对火灾进行准确预警的目的,对火情信息也可以实施检测,将物联网的计算机设备与事发地点内设置的信息传感装置进行连通,这样就可以对火场信息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总体来说,能够实现智慧消防自动报警的话,可以有效减少火灾隐患的发生。

二、物联网技术在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的应用

(一)提升工作的高效性

在以往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我们往往倾向于人防工作,简单来说,就是每次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来做好火灾隐患的排查、宣传和巡检工作,但是这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往往效果还不尽人意。针对目前的物联网技术来说,其在消防监督检查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高效性。目前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各种建筑物贴上不同的电子标签,然后将这些标签的信息录入到传感器中,消防部门就能够做出各种等级备案,如果建筑物出现各种消防问题,相关的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其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简单来说,在当前的开展过程中,不同的建筑物内部各种消防设备的信息以及其内部消防设施整体布局等各种数据消防部门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掌握,这样一来针对各种火灾等消防问题来说,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各种问题的处理,保证消防系统和建筑物之间都能够进行智能哈的连接,同时可以将消防设施的采购和布置信息在第一时间完成物联化的具体开展,综合的让其能够满足实际的建设和研究要求。另外,消防救援指挥中心科学准确地调动分配消防救援人员力量对于快速、有效的处置初期火灾有着重要意义,而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能够改进图像监测系统,并且它能够及时向指挥中心传送事故现场的实时图像,它可以完成远距离的监测工作,指挥中心就可以根据物联网图像监测系统传输的信息及时调整消防车辆人员的出动,为救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针对相关的信息采购技术要完成更好的研究,所以物联网技术能够有着一定的高效性,其能够带动消防工作向着好的方向进行开展和实施,综合的让其能够满足具体的建设施工发展要求,并且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对各种物联网技术都进行有效的升级,保证其都满足整体的建设施工开展要求,综合的完成自救和自我保护。

(二)为消防一体化业务平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目前社会正处于大数据平台的使用环境当中,所以对于各种区域或者内容都完成实际的数据掌握,能够保证做出最为快速的问题处理。而在当前的技术开展过程中,物联网可以帮助消防部门对各个建筑区域进行实施的监控,在监控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各种不安全的问题,这样消防部门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措施去处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消防救援车辆及救援人员进行动态的管理,对车辆和人员贴上电子身份标签,然后使用无线网络组建物联网管理体系。比如,利用数据采集模块去获得消防救援车载装置信息,只需要把车载终端设置在救援车辆中,进而可以确定相关装备的运转情况。还可以配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组建车辆和人员的管控体系,进而降低人员工作量,提升管理工作的质效。消防部门还能够及时的开展各种监控工作,所以在此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加强对各种信息的及时传递性,保证对实际问题的全面处理,更好的让其能够满足整体的发展要求。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对消防装备进行动态管理。消防装备种类繁多复杂,新形势也要求我们对装备进行信息化管理,物联网技术就可以通过前期的数据采集、分析,并且根据分析结果对各类装备进行管理,进而使得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针对当前的信息技术来说,其能够对各种火情、火势与互联网等内容都完成更好的研究,综合的让其来满足实际的发展要求,物联网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为消防部门提供现场定位实现导航功能等等,这些功能为消防救援队伍快速抵达现场、迅速开展救援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消防救援队伍专用网络的贯通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联网技术是基础发展的重要技术产物,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直接奠定了绝大的物联网发展技术。当前,在我国消防救援队伍部门已经建立的消防网络当中,通过使用公共消防网络能够更好的完成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全面的提高消防救援队伍的整体工作效率,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能够保证掌握各种数据,全面的完成相关的工作实施和开展安排,所以对于公共消防网络来说,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是较为重要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目前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管理效果,当前所有的信息技术能够成为物联网工作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的完成包括云计算框架等内容的研究,同时要求将各种数据都完成信息共享,全面的满足其实际的信息管理和处理要求,针对当前的信息数据库来说,我们可以用密文在各终端间进行信息的交互和报备,所以物联网技术对于推动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我们要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引入更新的技术,合理的利用物联网技术,使其与消防工作充分结合,才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才能进一步提升消防监督工作水平。并且合理的使用各种技术方法能够完成对火灾问题的快速处理,更好的让其符合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总体来说,我们要高度重视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不重视或者疏于防范都会增加火灾隐患,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更好额防控效果,在监督检查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物联网等新的技术,使其在工作开展中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推动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提升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质效。

参考文献:

[1]李政兴.物联网技术在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的应用[J].今日消防,2021(01).

[2]王丽孟.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今日消防,2020(12).

[3]刘渤.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分析[J].今日消防,2021(03).

[4]李佳.消防监督检查业务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探讨[J].今日消防,2021(03).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9

冶金炼焦是现代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生产过程中强调各工艺、设备、环节的密切衔接,其中保持冶金炼焦工艺参数的精准性至关重要。由于冶金炼焦生产环境较为恶劣,人工参与监测的难度很高,亟待物联网技术介入并改善这一现状。甘健侯编著的《基于本体与物联网的冶金炼焦过程语义化及建模应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一书,专门就物联网技术如何运用于冶金炼焦过程展开研究,全书特色如下。第一,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充分阐明物联网技术与冶金炼焦的内在联系。本书属于冶金信息化专著范畴,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冶金炼焦过程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及语义化应用,就知识理解难度和应用范围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储备。但从阅读体验上说,跨专业及跨领域的知识点之间并不混乱,具备基础物联网知识及冶金炼焦从业经验的人员都能轻松驾驭,这源自于作者在语言组织方面的强大能力,文本信息呈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特别是在阐明物联网技术与冶金炼焦的内在联系时,展示出“教科书式”的逻辑演绎———先指出冶金炼焦工艺注重稳定性,为了满足全过程管理、自动测量、精准控制等要求,大量引入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设备。

然后,对物联网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指出物联网本身横跨人工智能、电气自动化及网络控制管理等专业领域———如此一来,物联网技术被引入到冶金炼焦领域是必然的举措;同时,本书结构也十分严谨,作者对“物联网技术与冶金炼焦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度解构,分拆成五个知识点密集的研究模块,而每个模块又都围绕着“语义化及建模应用”展开,有利于读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物联网技术在冶金炼焦过程中的应用原理与方法。第二,创新意识、面向冶金炼焦过程构建语义形式化公理体系。本书对于冶金炼焦行业具有重大实用价值,有利于冶金炼焦企业生产过程中规范、科学、智能的优化管理体系建立,这一“实用价值”源自于本书提出的“语义形式化”创新理念及实践。作者指出,冶金炼焦工业引进物联网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减少人工参与造成的误差、延时,其本质是依赖物联网技术的硬件功能。据此,本书立足“可拓理论”建构一套专门针对冶金炼焦过程的“拓展描述逻辑DL-MCP”,并制定形式化公理体系,这样便于将具象化的冶金炼焦过程转化成抽象化形态描述,也为构建冶金炼焦过程语义推理体系、检索机制、数据库、采集与处理一体化机制等奠定了基础。事实上,书中所包括的“本体技术”“语义化”“过程建模”等技术理念存在已久,但专门针对冶金炼焦过程的研究凤毛麟角,这说明仅在选题上,本书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本书最重要的创新之处,是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数据采集与语义化处理系统”,书中详细描述了冶金炼焦过程数据采集网络设计方案、物联网传感器架设方式、网络通信系统嵌入方式等,对于冶金炼焦企业而言,可以直接作为“冶金炼焦过程语义化及建模应用指南”使用。第三,专家参与、实地调查,提出物联网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建模应用范式。

本书知识内容具有综合跨域的特点,除作者倾情奉献智慧与经验之外,还包括多名专家的参与和贡献,如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俞小花、李荣兴等人,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和生产调研内容。作者本人也亲自前往国内三家钢铁企业实地调查、获得真实资料,一手数据为冶金炼焦过程语义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践奠定了扎实基础,同时,本书所描述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都是我国真实钢铁企业生产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物联网技术在冶金炼焦过程的建模“通用性”,换言之,本书所提交的冶金炼焦过程语义化及建模应用成果,可以作为国内同类型钢铁企业引入物联网技术的“标准范式”,进一步提高了本书的实用价值;遵循“求真务实”的研究原则,本书也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冶金炼焦过程中建模应用的缺陷,整体上,我国本体及物联网的语义化理论研究进步很快,但在建模应用方面、尤其是“冶金炼焦过程”这样的传统产业领域,仍存在很大的阻力,一方面是因为冶金炼焦生产及管理模型相对陈旧,无法与物联网技术实现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则是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素过于复杂,涉及到硬件、软件在恶劣生产环境中的整合。作者对此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以具体钢铁企业为试点展开硬件部署、软件开发及网络调配,不断完善适应中国钢铁企业的炼焦过程语义化及建模应用。

作者:黄保斐 单位: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物联网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水产养殖;应用优势;问题分析

引言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水产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我国的水产养殖模式一直较为粗放,存在养殖密度高、疾病频发、滥用药物、污染环境等系列问题,养殖效能不高。物联网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可以实现智能管理的网络技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可以推动水产养殖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养殖效率[1]。

1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分析

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物联网的基本核心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延伸和拓展各种网络系统,了解用户实际需要,不断拓展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与客体之间的联系[2]。从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看,物联网技术融合多种信息技术的新技术,利用红外传感器和GPS分析技术,根据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将物体与物联网连接起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物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各种数据和信息的交换、管理,全面提高通信的整体水平。

1.1信息感知技术

信息感知技术是整个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一项技术环节,涉及到的技术内容很多,包括基础GPS定位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信息感知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来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通过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视频识别,通过发射视频信号对被调查对象进行仔细的识别和研究,获得一定的数据[3]。信息感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并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GPS作为一种新型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实现全天候、自动化的运行管理。GPS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后,能够及时观察和研究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模式,利用三维定位、精准定位等功能,全面掌握水产养殖的基本情况。水产养殖企业不仅要了解信息感知技术的基本功能,还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研究信息感知技术。深入了解和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应用模式,做好各类数据研究,真正把信息感知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行业。

1.2信息传输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及时传递水产养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就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而言,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是目前行业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该技术主要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制定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制定详细的组织网络结构和网络模式。各类结构系统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明确的监控区域,将各种传感器节点连接起来,及时处理和收集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存储在一个特定的文件中,完成数据采集和研究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发送给观察者。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做好水产养殖水环境监测,实现水产养殖及产品质量追溯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1.3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GIS技术、专家系统研究管理等,这些技术都基于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水产养殖中,应充分发挥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整合各种数据信息,了解当前水产养殖的主要模式,对相关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化研究,了解其应用功能、应用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获取数据信息,为平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存储空间。

1.4智能控制技术

当前的水产养殖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地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要了解当前各种控制理论的基本运行模式,发现传统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严格处理传统控制管理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在开展智能控制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明确智能控制信息处理的基本内容,从不同角度研究、应用人工智能,充分发挥智能机器人的作用,及时处理和优化海量信息,做好各类数据的研究与管理[4]。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管理人员与机械设备系统的融合,实现虚拟技术与媒体技术的融合,见表1。在应用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的管理计划、管理体系,做好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升级,加强人与物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充分利用信息识别数据,结合信息识别技术与数据融合技术,服务于水产养殖活动

2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各地的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养殖企业在开展水产养殖管理工作时,应注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管理,明确水产养殖管理、水产品质量管理等问题,还要考虑水产品供应链的加工和海洋资源的监测。加强对海洋的全方位监测,掌握各种数据信息,收集渔船数据,及时引进现代化渔具辅助设备。

2.1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工作的多元化

水域环境与陆地生态环境不一样,应加强水产养殖管理工作的多元化。首先,要及时监测水质状况,防止由于气候的改变而导致的水产资源流失。应用网络设备监测水体周围的环境时,应密切关注本地气候、表面气温、地区风向、习俗等。水产养殖企业要长期对周围的气象资料进行采集和整理,运用网络技术对环境因子和渔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通过与新的实时数据进行比较,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来防止环境的改变[5]。其次,在水产养殖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传感器的作用,利用传感器对水体温度、pH、溶解氧、各种资源进行实时检测,分析水体环境对水生生物生长的影响,及时收集各种参数,做好各类数据信息调查,及时分析水质参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根据数据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应深入分析当前各种现代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价值,了解当前水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水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安全追溯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结构和体系结构,重视各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现代科技与传感技术相结合,有效地监控和跟踪水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

2.2建立完善的水产品供应链

在水产养殖中应重视供应链的研发与管理,重视供应链基本运行模式,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供应链。物联网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指通过各种传输、感应设备与技术,将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连接起来,实时采集监控到的信息,按约定的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管理。物联网技术的介入可以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实现各部门间无缝衔接,全面提升个人对供应链整体信息的可见性,了解当前供应链信息物流状况,不断调整供应链管理模式,保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柔性。在设备运行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对各种数据信息的采集与优化,并建立完善的车头锁控制单元,监测车辆的速度、位置,建立完善的无线传感网络和传感系统。应注意设置环境温度,以减少运输过程中水产品的损害。

2.3应用于水产品加工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生活质量、食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应重视各种工艺、材料的应用。首先就是要对原材料进行系统的管理,将各种材料从生产基地运送到加工厂,在运输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活体水产品,这些活体上都会贴上电子标签,上面记录着这些水产品的基本生产信息和健康状况。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扫描电子标签上的信息,通过扫描了解水产品的主要信息,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产品进行筛选分析。对原材料的具体检测结果、数据信息进行认真记录,及时将采集到的各类信息及时传输至生产管理系统。在后续水产品加工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并建立明确的生产线,进行数据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保证生产线信息的自动识别与跟踪。了解当前生产工作的主要模式,完成水产品加工后,还要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冷藏产品,在冷藏期间仔细观察货架上的标签,利用数字化技术扫描标签。扫描完成后,找出系统中对应货架位置存放。通过扫描条形码,使员工了解到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及具体位置,便于后续货物出库。在冷藏管理过程中,应配备专业温度传感器,建立完善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及时采集和采集冷库基本温度。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式,详细记录产品名称和条形码信息,保证温度符合基本要求。

2.4用于监控水生动物生长及饲养管理

通过实时采集养殖水体温度、室内光照时间、水质溶解氧、pH、氨氮含量、养殖密度、饲料投喂量、药物种类等参数,通过专业化的分析,探索出各种不同的养殖模式,不断提高养殖效率和效益,探索出更加科学的物联网参数设置,使物联网技术更加符合水产养殖实际,更加科学高效地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服务[6]。

2.5海洋环境监测

养殖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各种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了解海洋渔业环境资源检测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在不同区域布设专门的环境参数传感器,做好各类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图像的收集工作。将各类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开展全方位的海洋监测工作,组建完善的海洋监测站,形成专门的数据传输网络体系,严格把控和监测海洋水体温度,了解浮游生物种类的基本环境数据。做好各类数据的处理工作后要加强各部门间的联系,为海洋渔业的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开展多元化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了解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海水面积广阔,受监测的区域范围较广,在海上作业中受到人力的限制,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到位。相关部门要以通讯卫星作为数据传输介质,打破传统海洋监测工作中的时空限制,做好各类数据信息的传递功能。将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设备融合在一起,对海洋的基本情况进行远程监控[5]。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及时记录监测数据,还能一并做好数据反馈工作,了解当前海洋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污染物的基本种类和污染状况,探讨具体的污染来源。从根本上改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研究海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污染事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真正保证水产养殖产业持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还应充分利用GPS定位系统与渔港设施监控系统的功能,将各种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作用,整合各类数据信息,让员工了解当前渔港的基本情况,根据数据信息的交换与管理,做好全面监控与管理。

3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可以提高养殖行业物联网技术水平,实现养殖与当地水文环境和谐共存,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必须和物联网系统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养殖户提高物联网的使用频率,达到利用物联网系统改善水产养殖条件的目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必将在水产养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月红,陈爱华,吴杨平.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4,4(2):72-74.

[2] 汪文忠.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渔业致富指南,2018(5):34-37.

[3] 郭玉环.物联网技术在水产生态养殖中的应用探究[J].河北渔业,2016(10):54-55.

[4] 杨宁生,袁永明,孙英泽.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3):57-61.

[5] 李翠云,高进辉.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实际应用研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5):33.